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共7篇)
1.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篇一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汇报一下我们对于2012—2013年整个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分析。那么我们今年报告的主题就是我们副标题“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因此我们强调的是“复苏”而这种“复苏”与以往的“复苏”有本质性的差别同时我们强调在复苏中间中国结构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往结构不具备的一些特制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个报告里边向大家发出乐观主义的前瞻性预测我们也希望这种预测能够驱散目前在学界和经营界弥漫悲观主义的环境。我们落脚点认为2013年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因此我们是乐观的一年。那么我们报告中间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看逻辑和预测第二看2012年发生什么、还要发生什么第三部分是明年可能会怎么样最后我们会提出我们政策建议。
一、总论 对于总论也是我们提出模型构建、预测参数、总体分析框架的核心部分那么在这个部分里边首先一个我们认为迈向新复苏、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总体逻辑是什么
1、为什么今年二三季度出现超预期的回落并且这种回落体现连续两个季度GDP增速跌破8%按照以往常识性的分析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只要连续两个季度跌破8%都是处于箫条状态但是我们二三季度里边却发现在连续跌破8%的同时我们的失业没有大规模出现、同时也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因此我们在以往的报告里边把这种状态认为叫“次箫条”为什么产生“次箫条”有两个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全球超预期的回落以及我们宏观政策特别是房地产政策持续调控使我们上一轮经济增长两个火车头出口与房地产被遏制住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金融困局影响范围要广、持续时间要长。所以它导致目前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导致5月份出台稳增长的一揽子措施没有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出现跌破5%的现象。
2、复苏重现的逻辑我们认为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在9月份出现“触底反弹”同时在十八大换届效应、存活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等因素作用下今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重返复苏轨道同时三季度回落超预期同时四季度反弹也有可能超预期。
3、新复苏的内涵。认为这次复苏是中国经济在这一轮周期里边不对称W头正中间的一种复苏也是我们不对称第二个底部基础上的反弹所以在这样状况下一方面是周期性的力量有所逆转但是结构性的力量依然在进行释放那么因此带来的这种复苏具有一些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换届效应带来的冲击是强烈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新复苏”虽然不会像传统复苏那么强劲但是同时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不会和世界经济复苏一样在低迷中慢性。
4、“新结构”的内涵。这一轮看到复苏的动力源并不来源于出口和房地产反弹而是来源于消费和基础投资不来源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来源于宏观经济微调我们看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融资结构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趋势性特征而不是以往简单的周期性特征。四重结构性调整的内生力量使中国结构调整步入到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期。这是很重要的以往我们是政府主导型被迫调整、没有市场基础的调整现在我们发现有市场基础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引发下全球不平衡调整和发达国家财政赤字的调整引发的外需引导型的大结构调整相对价格引导型的结构调整以消费加速牵引的需求拉动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监管套利和金融创新的作用下全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巨变标志性事件利率市场化被迫全面展开。我们会看到无论复苏还是结构特性发生的变化。
5、超越“新常态”的内涵和逻辑。有两个大现象一个GDP增速连续两季度跌破8%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还有经济增速连续回落且跌破7.5%但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很多人就强调目前的回落是趋势性的回落而不是周期性的回落得出的结论我们这一轮调整是L型未来7%—8%就是一种常态所以这里边很多学者提出一个论断叫中国步入新常态时期低增长、低贸易、大幅度结构调整、高物价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常态。我们是旗帜鲜明反对这个观点。我们认为目前周期性调整依然是不对称的W型也就是我们09年底提出这个观点我们认为新常态论犯几个错误 1不能过分强调“结构性趋势力量”而忽视“周期性力量”目前是经济危机期间不谈周期而只谈结构。2不能过分迷信各种潜在增速方法测算的结果很多人认为模型测出来就是5%或者就是7%大家学过潜在增长测算方法都知道本质上都不具备预测功能。3中国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的加速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加速、中国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中国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等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戒等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我们认为到底什么常态需要不断的试探同时按照目前的判断8%—9%依然是相对科学一点的。2013年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是完成由次箫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也是多重因素叠加充满不确定的一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模型预测我们认为今年由于第四季度超预期的状态今年全年就是8%同时我们认为物价水平2.6%当然我们GDP平减指数2.0%明年我们预测物价水平上升4.1%。
二、从次箫条到复苏再现的2012。在2012年一到三季度呈现次箫条W周期调整的第二底部大家这个图形会看到中国经济的确是不对称W型调整趋势今年虽然不是二次触底但是二三季度表示的确是第二个底部所以是次箫条原因也是在这里。
1、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导致输入性箫条严重。目前大家看到事件在危机之前和危机之后经济停滞中持续恶化前几年中国经济膨胀导致很多人中国经济决定世界经济增长。在世界贸易速度、GDP速度回落的同时我们出口速度也出现超预期的回落特别7、8月份出口增速只有1%左右导致原因对欧洲出口下降8%对美国出口也出现负增长这是原来很多人没有看到。我们制造业投资出现了疲软因此外需疲软导致内需疲软虽然很多人认为从核算角度我们目前是正贡献很多人讲外需的因素应该忽略掉。
2、金融困局持续发酵导致企业的去杠杆、去库存和去产能比想象的时间要长、规模要大内生性紧缩超预期。目前房地产杠杆率都是低于2倍无论工业企业产品增速、还是原材料库存和产品品库存都是持续回落也就是去库存还在持续之中另外更重要我们会发现工业企业应收帐款持续高位意味着“三角债”现象开始出现目前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比较严重企业相互担保、相互抵押导致金融困局比去年状况还严重。
3、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回落因素持续发力导致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订单减少、成本上扬、企业利润下滑进一步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滑。劳动力成本还在持续上扬城镇集体企业即使在今年二季度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劳动成本还是上涨20%更重要我们还会看到在企业利润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企业财务费用增速还是保持30%以上的增长也就是财务挤压比较严重。企业经营环境一方面是订单减少、另外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财务成本上涨当然导致利润空间的挤压导致是整个企业景气的萎缩。
4、受困于“民间融资问题”的深度持续和扩大、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的持续以及地方政府收入增速的下降等因素5月份出台的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之内的立竿见影效果政策效应的超预期滞后。三季度我们没有出现投资井喷原因地方政府没钱有规划一个财政收入在下降、土地购置费在下降、更重要我们传统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通过信贷杠杆化融资基本叫停到目前为止我们投融资平台贷款存量9.25万亿基本比去年少一点。货币红放量但投资贷款资金来源却在低位徘徊缺口一直添不上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次箫条产生的四个很重要的原因。复苏再现的2012年第四季度表现六个方面
1、各类综合先行指数止跌反弹前期过度悲观的预期开始逆转。OECD中国先行指数6月处于底部现在都是94的位置。
2、另外我们看到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出现同步改善总需求低迷的局面将得到有效缓解。消费各种参数都同步改善。固定投资参数也出现一系列轻度改善当然更重要我们认为前期很多投资的观望情绪可能在十八大之后有所改善。投资先行数据出现明显改善特别是计划总投资的增速开始持续上扬达到常态水平同时投资的先行数据里边新开工项目大家从这个图形看到比去年明显发现全面的逆转同时我们还会看到去库存可能接近尾声了这个参数在持平同时按照基金周期来讲去库存去化时间应该十个月左右目前差不多一年了通过这个判断库存可能接近尾声更重要原材料价格环比增速九月份反弹同时出口增速也有所改善先行指数也出现改善比如订单指数出现明显的改善当然还有一个先行指数BDI也出现轻度的改善。我们看到消费、投资、出口四季度初期都出现一些改善这种改善的态势从先行参数来讲持续性是存在的。
3、在需求拉动下企业生产有所恢复总供给增速有所提升虽然总体状况依然比较疲软大家会看到我们发电量从6月份零增长一直回升10月份6.44发电量提升、货运量提升了我们基础原材料价格提升了说明工业的确开始启动。另外PMI指数从8月份开始反弹还有义乌小商品指数出现持续小幅度改善。
4、在供求轻度改善的同时绩效指标也有所改善。绩效指标比如财政税收有小幅回升、同时工业利润增速负增长由8月份负3.1%回升负1.8%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亏损企业增速有所回落从年初的82.83%下降60.9%。
5、在政策持续宽松的支持下社会融资环境大幅度放松有效支持经济的回暖全社会融资总额同比增速1—10月份增长63.13%通过信贷、通过我们的债券融资、通过我们股权融资所融通资金总量增长很猛的也就是中国现在的确不缺钱。
6、党的十八大进行战略定位不仅意味着积极宏观经济政策延续、同时意味着新政府积极趋向的扩大未来内需扩张的幅度也许比预期还要大十八大围绕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1总体目标两个翻番。2新增长源泉构建上用协同同步也就是四化同步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综合发展、综合推动寻找新增长的源泉。3在结构调整中以城镇化为重心扩大消费为基础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李克强副总理关于解读十八大的一篇文章其中强烈提出把改革称为最大的红利把城镇化作为我们扩内需、调结构的核心这个主题强调的非常明显。从这三个方面我们能看到什么未来八年平均实际增速保持7%以上虽然副总理说7%就够了但是我们会知道未来的这个增长是前高后缓的态势前几年增速要略高这是一个变化第二按照我们党贯常制定规划的有保有压计划7%可能比7%高较高增速依然重要的十八大强调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主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四化同步”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完全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依然是政府发展的重点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也意味着政府积极趋向进一步向前走。
三、2013年状况怎么样 我们认为一方面延续12年四季度反弹趋势上另一方面将在政府换届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政治换届的效应全面落实新政府的经济社会施政纲领这直接彰显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中国因素使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率先超越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的新张太GDP增速在内需持续发力和外需逐步稳定的作用下重返9%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十分脆弱、结构性趋势力量依然较大、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变异等因素2013年依然是充满朝气但却十分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大量风险的一年。
1、世界经济虽然充满变速、虽然依旧不看好但是随着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悲观情绪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面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小幅回暖。1发达国家为首的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将有效缓解世界金融环境的低迷第三轮数量宽松性货币政策基本在发达国家同步实施导致的结果大家会看到发达国家资产负债表占GDP比重全面上调当然我们还会看到新兴市场央行负债表占GDP比重上扬的态势也就是全球宽松是目前的主题因此大家经常考虑一个问题在全球宽松之后世界又会怎么样世界人民钱都多了世界人民钱有可能都不值钱因此未来经济怎么样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借贷指数有所改善 2、在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会委员会陆续通过欧元救助方案和财政调整方案的作用下债务货币化、债务分摊化以及债务的重构开始快速推进。政治家最擅长一件事情就是在危机的时候进行政治妥协社会也会在危机的时候进行社会妥协欧洲问题明年依然低迷但是像今年三四月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持续箫条可能明年下半年结束比如现在各个国家风险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可用的资金的确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欧洲应该有一定信心。3、美国经济虽然面临财政悬崖的冲击但政治妥协将避免出现极端情况在就业改善、房地产市场向好、消费提升以及金融市场 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美国经济小幅回升的概率较大。三季度美国经济超预期增长同时美国房价指数最近出现小幅改善更重要新房销售和新开工加速回升还有很重要美国就业数据和新增加的工作增长率都出现改善这就是奥巴马当选最关键的指标同时我们也会看到美国M3开始出现新一轮上扬更重要我们会发现美国公司业绩很不错从今年开始保持16%以上的速度也就是实体还是很好的。更重要我们看到先行指数保持持续上扬还有消费信心指数持续改善同时美联储自己对10月份GDP最新预测2012年接近3%的增速2013年超过3%的增速这里边我们提醒大家世界经济老大挺起来全世界可能不会太差。财政悬崖的确对美国经济影响非常大大家会看到2012年最新的数据接近16万亿财政赤字同时财政悬崖涉及的金额面的确很大初步测算6070亿美元涉及金额最大小布什减税计划如果削减6000—7000亿美元财政开支相当于美国GDP4%如果没有财政悬崖2.9%如果30%财政悬崖也就是接近2000亿美国GDP2%如果全面发生美国处在停滞状态这么严重的事情政治妥协必然的当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研究认为GDP增速负3%失业率高达9.1%这里边传出咨询大家不要在这上边玩游戏这是很惨痛的东西所以妥协是必然。美国过了这个坎还是好的。4、在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制造业回升作用下边全球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世界经济有望在2013年走出“全球制造业困局”有可能的如果从全球制造业PM指数还是低于50%但是明年有可能走出这个困局一个标志性最近工业金属价格随实体经济活跃而上扬。5、世界贸易也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缓慢复苏而出现复苏进而使外向型经济体的经济全面复苏我们会看到运价指数也有改善的状况。
2、第二个方面新政府换届之后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将延续2012年的积极定位。1、2012年持续回落的价格水平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按照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中国依然有积极货币政策的空间。全球货币宽松中国货币政策偏紧全世界各个国家实际利率都是建议之下只有我们国家实际利率高于建议利率如果从货币政策规则来讲是偏紧。2、为配合“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启动新一轮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城镇化虽然带来投资、带来消费同时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改革措施。3、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需要营造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特别是利率大家可以想一想。4、随着民间融资困局的缓解投融资平台清理的完成宽松货币政策的传递效率将大大提高流动性向实体经济参透将迅速提高特别是地方政府资金困局可能在经济回暖等有效缓解从而使地方项目投资规划大、资金少、投资小的局面得到改观。也就是说有钱了地方政府大干快干的制度可能又会出来根本不用担心明年投资太低。5、财政政策赤字空间依然较大结构调整的大幅度推进和培育新经济增长都需要新政府保持较高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使赤字率适度扩大。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在中国大结构调整的时候往往是财政赤字较高时候比如98到02年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所以我们也建议如果明年结构调整、改革力度加剧的话财政的赤字问题应该适度推进特别是为地方政府地方债发行的额度可以较大幅度的提升。
3、在融资困境缓和、房地产政策的常态化、政策宽松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固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中国发展阶段和储蓄投资关系依然需要高投资增速。目前大家会看到中国储蓄率不会过快回落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投资不是要不要投资的问题核心是投什么、谁来投、谁来管这才是问题所以很多人老在第一层面纠结经济转型转成消费驱动型就压投资这种逻辑我们以往是反复批判过的地方投资规划部分统计24万亿投资规划明年的确面临一些考验是约束地方政府投资膨胀。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依然处于基础设施薄弱的阶段储蓄率依然处于高水平稳定阶段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需不需要投资的问题而是投向何方、谁来投资的问题。
4、在收入增速持续提升和消费政策的作用下2013年消费将保持消费态势持续上扬。OECD测算按照05年PPP测算的人均GDP水平认为2012年人均GDP水平达到8000美元更为关键发达区域人均GDP收入超过1万美元意味着我们收入、消费的台阶效应已经到这样的拐点时期。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未来几年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速应该在10%以上收入分配改革将为未来消费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跟日本、韩国同期高速增长同期相比我们国家消费率的确太低意味着拐点期的确会来为什么会持续复苏一个是出口在世界经济相对稳定下边会有小幅改善第二新政府积极趋向进一步扩大第三投资还会不错第四个我们看到消费还可以因此我们对明年这种不可持续复苏观点可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持续复苏同时我们认为发现迈向新结构。需求结构持续上升、同时供给结构第三产业占比趋势性改善达到两个多点同时我们看到区域协同发展也就是我们会看到西南的增速尤其高而且东部已经低下来包括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西部特别向东部转移非常大的同时本地就业率得到大幅提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连出口也是中西部很好很多人谈到目前全面出口不行如果大家仔细一看西南部外贸增长还不错中国比较优势在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同时我们还会看到贸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比如高技术占比大幅度提升有八项指标表明中国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币贷款占比02年是91.9%到去年底56.7%这里边要引起一些思考这种结构变化是不是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我们结论是中国结构性变化步入全新的时期原因四重结构性调整的内生力量使中国结构调整步入到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期。超越“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状态将长期存在低增长、低出口、不平衡逆转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常态大家认为世界经济未来是复苏疲软新常态。因此对应中国新常态是什么样就是我们所看到L型也是一个低增长、低贸易、结构调整力度大、通胀速度相对较高的状态。我们认为新常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是六个方面比如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工业化红利、以及我们比较优势的丧失。我们认为这里边有几个问题低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否就以锥中国人口红利的全面消退我们答案不是跟中国98年以后教育发展有关系也就是在座很多诸位应该当农民工结果都当大学生高中及以上学历学生占失灵劳动人口比重14.5%大专及以上占比5.3%。不同学历市场需求供应大专以上是比较低于1%其他都是高于1%同时不同学历失业率本科生失业率11.9%大专是13.4%特别文盲失业率3.3%博士10.4%这里结构说明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向中端制造业、中高端制造迈进的时候我们社会教育结构释放出来的能量应该比农民工释放能量还要大的东西。我们经常讲中端劳动力市场为主体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到来只是处于原来人口红利和新的人口红利转折期而已。全球不平衡是否就会继续直线型逆转日本一直保持这个状况德国回去也上来了如果美国在全球化逆转中做出调整从07年顺差率达到10.1%之后持续下降2.8%但是按照我们测算我们认为02、03年赤字率略有回升同时按照IMF不平衡测算模式看到美国2012年到2016年赤字还会扩大。中国劳动力密集产品出口增速的下降和产业的转移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比较优势的丧失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中国在全球贸易占比是上升的同时我们会看到我们高技术产品在全世界的份额不管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但是我们份额是在上升并且现在很高了还有一个很多人认为很多公司从中国搬出去纺织品、通讯对中国主体构不构成影响不构成影响我们外移产业产量占总体贸易总量不到2%。要素价格上升是否就引起单位产品成本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物价大幅度上升和物价的持续上扬这些年认为成本上涨很厉害但是我们成本利润率都没有降低。中国潜在GDP即使出现明显下滑其合理区间就是在7.5%吗我们提出很多质疑。从这几个方面我们会看到中国目前出现一些变化出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但是在目前这种危机冲击下中国依然有很多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暂时性的那么中国的实力、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没有道理悲观2013年应该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步入新结构、超越新常态富有朝气的一年我们预测2013年GDP增速将重返9%的区间而达到9.3%左右。当然我们明年还有一些不确定性一个外部经济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第二房地产僵局依然是考验新政府核心问题短期里边我们怎么做地方融资平台放松怎么放、怎么管地方投资膨胀症怎么约束依然考验新政府同时明年食品推动性价格上涨会突显猪粮价格跌破6%明年供给就会减少另外全世界玉米和小麦库存量处于低位、玉米和小麦的全球价格处于低位无论从猪周期来看、还是粮食今年供给变化来看明年食品价格上扬的态势比较迅猛的去年和今年是资本外逃的时候外逃的幅度很大接近2万亿规模我们发现最近流向发展中国家总资本快速上涨特别是香港同时中国外汇占款小幅上升另外来自非贸易和非FDI项下的外汇储备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情况下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可能性依然很强还有一个不确定性就是政策定位失误一种悲观主义的战略定位也就是新常态的战略定位这是最可怕的还有地方膨胀主义的定位不管了就让地方政府干在目前激励体系、评价标准下干起来就没好了这是我们担忧的。
四、政策建议 1、2012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已重返复苏应当保持相对宽松、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培育周期性力量的回升促进悲观预期的逆转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度关注结构性力量的疏导和缓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中期定位十分重要我们还是强调中期定位2、2012年到2013年结构性步入全新的时期其他标志全球四个主导性的力量使中国结构步入士邦主导的的结构调整期结构调整的中期定位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1在完善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促进推各种市场力量使新结构调整更多呈现市场主导的趋势性变化寻找结构转型的市场支点、培育结构转型的市场力量是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中心任务应重视市场化改革、相对价格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中间目标管理上边老是一做规划结构调几个点、产能削减多少而不注重中间目标 2中国结构调整必须顺应世界结构性调整一方面不能无视全球化逆转和国际分工格局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冲击另一方面也不能将中国结构转型的方向简单化全球不平衡逆转和发达国家财政结构的调整具有强烈不确定性和反复性。3利用各种财税政策强化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产业升级积极构建中国在新区域和新产业的新比较优势。
3、考虑到中国消费的加速、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加速、中国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中国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以及附加人力资本的人口红利的到来等因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步入悲观主义的新常态应当在试探中找寻中国合意的经济增长速度。1在战略上不要重视各种结构趋势性力量带来的下行压力同时还必须看到中国在结构之转换过程中的巨大上行力量不能让战略主义过度蔓延。2不要把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负担系数上扬带来的不利因素绝对化强化中高端产业的发展和加强中国中端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应当是当前政策的核心要点之一。因此强化中西部大学生就业应当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3不要简单相信各种方法测算潜在GDP增速中国未来的GDP增长目标必须试探中找寻而不能先后验判定。
4、在中国储蓄率过高和外部环境持续疲的约束下宏观经济的短期稳定需要较高的投资率中国投资的核心问题不是投资高与低的问题应该是投向何方与谁来投的问题2013年投资政策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吸取以往落实非公36条全面开花的教训采取重点行业重点突破的方法在民间资本疲软的状况下以基础建设为主体的政府投资依然十分重要。但应当防止在现有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在换届效应的驱动下进行大幅度投资扩张。地方投融资平台不宜收得过紧但也不能放得太松中央政府应当在进一步放松“地方债”的发行同时进一步规范“城投债”的发行。可以考虑将“城投债”脱离企业寨五而单独设立审和评级体系。
5、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续稳定位与积极操作的组合。明年要关注食品推动的价格上涨的问题我们强烈呼吁不能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改变货币政策定位使民生问题绑架宏观问题民生问题应当用民生的政策加以解决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补贴可以推行同时监控热钱的流动、还要关注民间融资困境和三角债的问题另外影子银行问题处理不宜简单化全球影子银行有人统计60亿美元中国30亿人民币简单认为动荡资源可能不太好。6、2013年可适度扩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赤字率提高2%还有非税收率监管加强。
7、开启新型城镇化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必须打破目前“房地产难题”同时破解目前的投融资困局。
8、围绕消费加速的各类改革预期已经形成2013年新政府应当积极推出收入倍增的改革方案。避免改革话题疲劳症。这就是我们的报告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篇二
关键词:稳中求进,扩大内需,改革开放
一、2013-2014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2013年, 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 国内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背景下, 预计全年中国GDP增长7.7%, 增速与上年持平, 继续保持增长稳健、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将继续快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3.8%、7.8%和8.4%, 其中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回落0.7和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4.0和3.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2%和44%。
201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显著低于上年, 而第三产业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都高于上年, 从第三季度起各级政府适度增加了对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预计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将超过45万亿元, 名义增长20.4%, 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9.2%, 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房地产销量及信息消费增长较快、汽车销售增长平稳, 在中央反对公款浪费等因素影响下, 预计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将达到23.8万亿元, 名义增长13.3%, 增速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1.6%, 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3年国际贸易总体环境略好于上年, 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 就业不断改善, 房地产市场好转, 制造业景气指数回升;欧元区危机总体有所缓解;日本加强了货币财政政策刺激;但国内资源和劳动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国际贸易保护势力不断抬头, 使得我国同他国的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 进而阻碍了我国相关优势产品的出口。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 预计2013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7%和7.5%, 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3.2个百分点, 全年外贸顺差2730亿美元左右, 比上年增加419亿美元。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约为2.9%, 与2012年基本持平。
2013年物价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首先, CPI同比翘尾因素较低, 2013年翘尾因素约为1%, 比2012年低0.2个百分点, 翘尾因素减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3年CPI同比涨幅;其次, 从新涨价因素看, 国内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物价在基本面上缺乏持续上涨的支撑;第三, 从货币供给上看, 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政策以及监管层加强对流动性管理政策下, 管住货币已经成为基本政策取向。预计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6%, 投资品价格上涨1.1%, 这几个价格上涨率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自2010年以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的势头。预计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
2014年,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部署。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长7.5%左右, 将继续保持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 中央政府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预计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20.1%, 实际增长18.5%, 增速比2013年有小幅回落, 但仍为较高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1.3%, 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1%和8.5%, 增速略高于2013年。
总体而言, 2013-2014年中国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时, 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二、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面对国内外瞬息万变的经济金融形势, 做好2014年的经济工作, 应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使经济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妥善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 管住货币, 搞活金融, 控好风险。
1.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应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要注重短期和中长期效果的结合, 既要稳增长, 又要兼顾培育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优化投资方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更为稳健和均衡的增长。
(1) 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支持实体经济, 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结合税制改革, 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营改增”的普及范围, 减少重复征税, 着力解决部分行业税赋加重问题, 减轻企业负担, 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让更多行业受益。加快取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对过桥过路费的清理整顿;同时, 实施好科技创新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包括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设备加速折旧等项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先进设备投入。在暂免征收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激发小微企业的长期活力。
(2) 保持财政赤字率基本稳定, 优化债务结构。2014年, 考虑结构性减税的效应, 财政收入增幅预计将保持稳定, 但由于财政支出刚性以及要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因此, 2014年可在财政赤字率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小幅扩大财政赤字规模, 适当增加国债规模;在结构上, 要优化债务结构, 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 合理分配中央财政和地方债务的规模, 控制财务风险, 适当增加地方债的发行。
(3) 用好增量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用好财政增量资金, 微调财政投资方向,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 加强对部分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等。着力“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4)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有效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审计总署数据显示,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较大, 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趋势。要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 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 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同时, 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性债务融资的长效机制, 从税收制度改革方面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资本金不足问题。
2.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 2014年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稳健取向,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 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 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 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应妥善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 管住货币, 搞活金融, 控好风险。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 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发挥好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 我国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受国内劳动力要素结构性转变、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由超高速区间下行至中高速区间。2012年, 我国M2余额居世界第一, M2与GDP之比达到1.88, 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依靠大规模信贷投放刺激经济增长, 不仅会对资产价格带来较大压力, 也会埋下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灵活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 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流动性。
(2)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用好增量货币, 盘活货币信贷存量, 引导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在确保经济增长、就业不滑出“下限”, 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的前提下, 2014年稳增长不需要也不应以大规模货币政策的刺激为条件, 恰恰是推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窗口期。在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切实用好货币信贷增量、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同时, 通过盘活货币信贷存量,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以市场化方式加快解决“金融热、房地产热、实体冷”问题。要优化信贷结构, 发挥信贷政策结构引导作用,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各种政策方针和窗口指导等措施,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调整优化存量信贷结构的同时用好增量货币, 更多地将新增信贷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铁路建设、公共租赁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三农”、小微企业等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积极稳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把商业银行优质信贷资产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标的,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 盘活信贷市场, 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3)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稳步推进利率全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让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得到更高效的配置。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配套基础制度建设, 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着力提高市场利率引导和调控水平, 强化价格型调控机制,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 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繁荣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4)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建立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和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 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和灵活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稳定市场预期, 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 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在未来美国QE3逐步退出过程中, 有可能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局面,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向的影响,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 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5) 全面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 密切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 提高对重点支持领域的风险评估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 稳定负债来源, 改变过度依赖理财产品和短期资金拆入的状况, 严格执行信贷规模管理, 全面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 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 保持合理投资增长,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2014年, 鉴于外部环境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我国应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投资方向, 提高投资效率;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形成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1.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投资方向, 提高投资效率
(1) 以结构调整为契机,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过去三十年, 投资始终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推动力。稳增长离不开稳投资, 但投资规模不当又会产生一系列棘手问题。在产业方面表现为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在资金方面表现为地方债务风险加剧。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增长潜力的不断减弱, 我国经济将从超高速增长期转换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投资基数较高以及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客观上导致投资增速将呈现阶段性放缓的趋势, 当前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 比“十一五”时期平均25%左右的增长速度下降约5个百分点。
(2) 以制造业梯度转移和产业承接为契机,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制造业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规模化地转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东部发达省市积极向辖区内相对落后地区、中西部地区及部分东盟国家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出台产业转移和承接政策, 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类工业园区, 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作好准备, 以投资带动中西部的产业承接和技术提升, 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除去劳动力在数量、技能和成本上的优势之外, 近些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连续实施, 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逐步得以改善, 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正逐步得到解决。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 已然成为中国GDP增速最快的区域。在制造业继续西移的进程中, 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应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更具效率与针对性, 加大研发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投资的比重, 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业, 并形成完善的产业价值链。
(3)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 加强对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落实区域开发战略、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意图, 新世纪以来, 基础设施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明显, 这种倾斜对改善内地投资环境, 吸引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 促进内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市政、民生方面的投资还有较大空间, 包括轨道交通、绿化安防、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等这种投资, 有别于过去“钢筋加水泥”的简单堆积, 而呈现出精细化的特点城镇化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首先会在一线城市出现。一线城市经济实力更为强大, 未来需求也较旺盛。除了轨道交通方面的硬件设施继续发展, 东部大城市的城镇化也包括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质量建设, 包括城市建筑的节能改造以及新建节能建筑;对城市道路管网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建设的完善;智能交通, 智能医疗和智能网络城市的建设等。
(4) 以市场化改革为契机, 优化投资主体, 最大限度利用民间投资。我国投资主体主要是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 2002-2012年, 以政府和国有为主的投资占总投资的58.7%, 而民间投资仅为41.3%。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各种金融主体的积极性, 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各种高效的金融工具, 把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更有效地匹配起来,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重点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其他公共服务领域, 使之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服务。
2. 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1) 培育信息等消费新热点, 支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 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用于购买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的支出显著增加, 家庭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据统计, 截至2012年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2012年, 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达3850亿元, 同比增长54%。据统计, 2012年, 中国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 已经接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美国。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 网络消费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 成为正在兴起的新热点。我国市场规模庞大, 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 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与此同时, 我国信息消费面临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弱、市场准入门槛高、配套政策不健全、行业壁垒严重、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 亟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加快促进信息消费, 能够有效拉动需求,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2)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型镇化并不是单纯提高城镇化率, 不是单纯地让农民成为所谓的“城镇常住人口”, 而是要让未来的新市民真正融入, 城市生活方式将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将是大众消费的普遍市场化, 一方面把传统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消费转变为市场交换, 另一方面又会通过示范效应等大大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有效需求会直接拉动服务经济部门的增长, 大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商品, 医疗保健、智能家电、婴童产品和娱乐体验等或将引领新一轮消费周期的兴起。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得到持续快速的扩张, 不仅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 更能有效发挥出中国市场的世界影响力。
3. 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形成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
(1) 以市场为导向, 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从英国的机车革命到美国的电气化, 再到二战以后的“日本第一产业”兴衰的背后, 是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现阶段, 我们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提升创业能力是我们今后的经济基础, 转型的重要支撑在于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 才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延伸。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 才能推动新材料、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工业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走向要素投入质的增长, 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路径。
(2) 在制订标准、建立配套机制、营造创新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 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前期高昂的研发投入、漫长的研发和市场开发周期等都制约了很多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 在新兴产业发展中, 政府首先应该加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推动资金、项目、人才、创新资源等向新兴产业集聚, 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同时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另外, 应加快发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从而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
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篇三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预计2009年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春节之前,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问题已经显现。根据农业部最近几次的调研,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下降。这有可能导致2009年农民增收的速率降低,甚至停滞。
(二)工业生产有所复苏,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200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1.0%,自去年10月以来增速首次高于10%,工业生产有所恢复。
1—2月,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为1217.7亿元,同比下降了43.7%,这一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059.6亿元,同比下降了33.3%;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58.2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2.5%。其中,电力、交通、钢铁、有色行业在今年1—2月都出现亏损,而石油和汽车等行业的利润也都延续了去年大幅下降的趋势。煤炭企业的利润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三)消费品市场状况良好,消费增长平稳
今年1—2月份,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0.4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个百分点。考虑到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状况仍比较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一度高涨的储蓄意愿明显回落,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
消费需求增长的稳步提速,不仅对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而且进一步缩小了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四)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
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6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新的调整期。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98亿元,增长1.0%,增长幅度较低,相对上年同期降低了31.9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产业链较长,而且是此轮经济扩张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GDP增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批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2009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向下的空间有限。
(五)出口贸易增速降幅巨大,外贸形势日趋严峻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贸易顺差438.9亿美元,增加59.6%。2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略好于上月的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649亿美元,下降25.7%,较上月的同比下降17.5%有较大程度恶化;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低于上月的同比下降43.1%。
商务部最新的一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一季度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大多数企业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口将持平或下降。二是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在手订单急转直下,有63%的被调查企业的在手订单同比有所下降,降幅为20%。三是企业成本上升的趋势有所放缓,利润下降更为明显。
鉴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将出现负增长。
(六)物价持续走低,凸显通货紧缩压力
2009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1.6%,6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在防止通缩的同时又要注意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可能产生的通胀因素。
(七)货币供应量持续充裕,贷款大量增加
2009年2月末,M2余额为5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M1余额为16.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7%,比上月末高4.19个百分点;M0余额为3.51万亿元,同比增长8.28%。
2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年末高5.4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85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大规模去杠杆化和收缩信贷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体系能够保证信贷规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长,缓解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财务困难,体现了我国银行体系长期稳健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八)财政收入延续下滑趋势,财政收支压力继续增大
2009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239.8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68.41亿元,下降20.2%;地方本级收入5071.43亿元,下降0.1%。财政收入延续了去年4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投资力度可能继续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国际形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首先,此次金融危机是首次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波及范围超出了1950年代以来任何一次危机。其次,此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累积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竞相发展,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价格下跌,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印度为了实现快速增长,严重依赖政府赤字;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为了维持国内消费增长、支持反恐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状况长期恶化,由此形成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再次,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超出预期,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已逾50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全球经济总产出。
(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下行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1%,出现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至3.5%;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略好,今年将增长1.5—2.5%。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度减少。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约为4%,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9年世界贸易将出现负增长。此外,全球面临着巨大风险。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使全球商品活动减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大幅振荡的国际油价等都威胁着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2009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2009年一季度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增长仍将持续回落的状态,但回落的幅度不大。预计GDP增长6.2%,第二季度GDP增速开始回升,上半年GDP增长将达到7.0%。(主要预测结果见表1)
四、当前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估计困难,做好中长期应对准备
第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其调整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各国将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会重新抬头,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全球化进程的停滞。
第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消费增长影响巨大,而其恢复有待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条件的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此次危机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第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长期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对经济发展中这些长期积累问题的调整与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连续多年上升后的周期性调整,都要求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二)正确认识外需问题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下降的影响,要比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大得多,但并不是说完全丧失外需。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2008)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日本进口增长了22.7%, 其中,从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了10.2%和10.3%; 从东亚14个经济体进口增长了12.9%( 从东盟10国进口增长25.6%),但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9.7%。数据显示: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来自俄罗斯进口增长50%、来自印度的增长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但是竞争力下降却被误判为外需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都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2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三)重视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问题
我们模拟了在一些基本假定条件下,外需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下实现经济增长保八的投资方案(见表2)。
结果表明:2009年要应对在外需困难情况下通过投资增长实现“保八”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体应在21—23万亿元之间,名义增长率大体在24—32%之间的范围内,实际增长率大体在22—26%的范围内。这样的投资增长力度应该是很大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为25.5%,但实际投资增长率仅为15.3%。以实际增长率为准,这意味着在消费增长与去年持平,外需增长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至少要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确保2009年“保八”目标实现。而如果消费增长也同时降低的情况下,则要求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可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仅靠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来带动总体投资增长,难度是很大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努力增加投资。
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企业和社会融资渠道相对简单而且缺乏市场化利率指导投资收益。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还特别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不能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就又回到粗放的、低效率的投资模式上去,绝对不能为了尽快上项目就乱投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经济增长与投资有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效率同投资的模式及效率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有效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密切关注产能过剩可能重新抬头
在2003—2007年的经济高增长周期中,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企业赚钱很容易,只要产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没有市场,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产能过剩问题不那么突出。
在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23.9%到27.7%之间),是GDP增幅的两倍多,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即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也仅在10%上下,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新的产能不断投放到市场中去,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以及最终消费之间10%以上的缺口,意味着释放的产能大量的被出口消化掉了。随着出口需求增长的急剧下降,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将重新出现。为了扩大内需,国家提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有一些过去不能批或者缓批的项目匆忙上马,这4万亿投资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五、政策建议
(一)力争实现“保八”增长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
“保八”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时期增长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长期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是在产业结构未发生大幅度变化基础上的增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增长的深层基础是生产要素微观效率的改进。而对于通过结构转变实现增长的我国来说,增长来源大部分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结果。这种增长从产业整体角度看,既不会表现为产业工资总体水平的提高,也不会带来产业总体利润率的提高,而只是表现为转移出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改变。因此,我国8%的增长率很可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率,为了从微观层面保证各产业的运行,我们必须保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增长率。“保八”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需要。保增长才能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我国目前每年城乡有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保GDP增长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保八”是财政增收的需要。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刚性,为了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财政收入必须有相应增长。
在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两方有矛盾的一面,但又有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一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而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可以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和物资、资金的供给支持。两方要有机结合起来,既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适时加大投资力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改善投资方式,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预期。首先,必须扩大就业,就业才能创造新价值,才能增加总体收入。因此,国家要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其次,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这两个手段,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家电下乡”的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最后,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外需
正确使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杠杆。刺激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是上调出口退税率和放松出口退税政策,但是这种惯性选择要考虑财政合理负担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定位,不可滥用,否则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对出口贸易的救助,要特别考虑调整人民币汇率,这既是减轻财政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保持出口贸易合理增长的需要。此外,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外向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制定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改善。
(五)积极主动利用经济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危机在对经济体造成损害的同时,也是经济体被迫进行强制调整的过程,也是孕育产生新机遇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第二,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出台价格和税收调整政策,解决定价机制中的扭曲现象。
第三,抓住机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磋商与合作,承担在地区经济整合的作用,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恶化,必然寻求加大寻找外部市场和对外输出的力度。抓住这一契机,结合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战略,利用好外汇储备资产,加大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储备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规避风险的同时,与资金短缺的资源国家发展互惠合作关系,扩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
4.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预测 篇四
时间:2009-9-8 20:47:48 来源:网易 【共 0条评论】【我要评论】
房地产需求必然下滑,投资也将下滑,中国房地产业将从2010年繁荣期进入中期性不景气,并将持续3-5年。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经济增速放慢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或将持续3年。但今年GDP增长仍将在10%左右,调整的影响在2009年显现,2010年将最为严峻。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观点认为,这些因素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和物价走势、把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难度。王小广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将进入谷底,GDP增长降到8%左右,通胀1-2%。王小广指出,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下滑,进一步减少了引起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可能。虽从市场的供求关系及整体国际形势来看,应该“不会引起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走高”。
而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王小广认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和出口增长。应加快促进发展模式转变,依靠促进消费模式转变,依靠自主创新。此前有专家认为,中国前期的经济增长过热主要源于投资的过度增长,而投资的过度增长又是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王小广呼吁,近期不可放松对投资的调控,特别是对房地产的调控。原因在于房地产过快增长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膨胀,产能过剩必然大量出口,由此产生巨大的顺差。
5.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篇五
第一章 马铃薯行业概述
第一节 马铃薯起源及特点分析
一、马铃薯的起源及分布
二、马铃薯作物优势及特点
三、马铃薯的消费利用
第二节 马铃薯开发利用价值
一、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二、开发利用途径
第三节 马铃薯加工行业产品概述
一、马铃薯淀粉
二、马铃薯全粉(颗粒全粉及雪花粉)
三、变性淀粉
第二章2010-2011年国内外马铃薯种植概况
第一节2010-2011年世界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一、世界马铃薯种植规模分析
二、世界马铃薯产量情况
三、世界马铃薯单产水平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主要国际、地区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一、美国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二、英国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三、法国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四、波兰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五、波兰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六、德国马铃薯种植状况分析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种植态势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种植地区及规模分析
二、中国马铃薯产量情况
三、中国马铃薯单产水平分析
四、良种良法快速推广
第四节2010-2011年世界和中国马铃薯种植比较分析
一、马铃薯种薯质量
二、马铃薯生产的投入
三、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四、专用品种的应用
第五节 缩小我国种植差距建议
一、改进种薯生产体系
二、健全种薯检疫体系
三、增加和调整对马铃薯生产的投入
四、研制和推广适合国情的中小型机械设备
五 选育和种植适合各种用途的新品种
第六节 2010-2011年中国种植马铃薯业战略面署
一、加强新产品研发
二、建立完善种薯的认证制度
三、提高种薯的普及率
第三章2010-2011年世界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2010-2011年世界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世界马铃薯消费状况分析
二、世界马铃薯贸易态势分析
三、世界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世界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美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态势分析
一、马铃薯加工制品产量及消费量状况分析
二、马铃薯加工企业状况分析
第三节2010-2011年日本马铃薯加工行业状况分析
一、主要加工产品分析
二、北海道马铃薯加工状况分析
第四节2010-2011年欧盟马铃薯加工行业形势分析
一、德国马铃薯加工行业形势分析
二、英国马铃薯加工行业形势分析
三、瑞典马铃薯加工行业形势分析
四、法国马铃薯加工行业形势分析
第四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产业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二、中国食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三、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七、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加工用马铃薯分级》国家标准
二、行业法律法规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人的消费观念
二、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渗透和融合
第五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业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现状分析
一、马铃薯工业加工多限于加工成粗制淀粉
二、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
三、国内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滞后,加工技术水平落后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分析
一、产业链较短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
三、从业公司小而少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加工利用率较低
二、种植水平低
三、技术创新不足
四、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
第四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进展分析
一、专用品种有所突破
二、生产加工逐步向规模化发展
三、产业化模式取得进展
四、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第六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马铃薯全粉市场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全粉行业现状分析
一、颗粒状、雪花状全粉特点分析
二、颗粒状、雪花状全粉应用领域比较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开发加工马铃薯全粉的难点分析
一、适用的马铃薯品种
二、专用加工设备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颗粒状、雪花状全粉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颗粒状、雪花状全粉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二、中国马铃薯颗粒状、雪花状全粉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三、中国马铃薯颗粒状、雪花状全粉市场价格分析
第七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马铃薯淀粉市场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淀粉行业的应用分析
二、世界薯类淀粉行业概况分析
三、中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运行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供应状况分析
二、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三、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价格分析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变性淀粉及马铃薯淀粉衍生物运行分析
一、特点分析
二、主要应用领域分析
第八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薯条薯片市场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速冻薯条市场概况分析
一、速冻薯条市场特点分析
二、速冻薯条应用领域状况分析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薯条细分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一、速冻薯条市场分析
二、油炸薯片
三、复合薯片
第九章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加工产品进出口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市场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出口统计
二、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进口统计
三、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进出口价格对比
四、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进出口主要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
第二节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市场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出口统计
二、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进口统计
三、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进出口价格对比
四、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进出口主要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
第三节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出口统计
二、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进口统计
三、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进出口价格对比
四、中国马铃薯淀粉进出口主要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
第十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生产领先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略……
第十一章2010-2011年中国马铃薯全粉生产领先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工业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略……
第十二章2010-2011年中国薯条薯片优势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北京辛普劳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哈尔滨麦肯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乐事薯片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上好佳薯片
一、公司基本概述
二、公司主要经营数据指标分析
三、公司竞争力分析
四、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略……
第十三章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投资及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一、产品市场前景好
二、行业经济效益高
三、发展获得政策支持
第二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原材料风险分析
二、技术风险分析
三、竞争风险分析
四、政策风险分析
第四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认清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二、把握马铃薯行业发展瓶颈和关键
三、加强马铃薯行业联合和协作
第五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战略分析
一、马铃薯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基地的建设
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加工装备水平
三、马铃薯工业化生产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
四、加强行业领域的市场预测工作,健全完善科技信息网络
第十四章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种专用化
二、生产规模化
三、技术高新化
四、质量控制全程化
第二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发展调整方向分析
一、整合各种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二、适度提倡规模化、先进化、标准化加工生产方式
三、提倡资源优化配置和适度整合,加强环保措施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美味方便和营养健康需求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马铃薯加工行业细分市场发展态势预测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淀粉行业市场运行态势预测分析
二、中国马铃薯全粉行业市场发展动态预测分析
三、中国薯条薯片行业市场运营局势预测分析
图表名称:部分
图表
2005-2010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
图表
2010年中国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图
图表
2009-2010年中国CPI、PPI月度走势图
图表
2005-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
2005-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
1978-2009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表
图表
1978-2009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05-200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
2009-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分季度增速
2005-201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
2005-2010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图
图表
2005-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图表
2009年1月-2010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
图表
2010年10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照表
图表
2009-2010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表 单位:亿元
图表
2009-2010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月度增速走势图
图表
2001-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
图表
2005-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及增速变化图
图表
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币利率调整表
图表
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统计表
图表
2005-201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
2005-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
2005-2010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
2005-2009年中国就业人数走势图
图表
2005-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走势图
图表
1978-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图
图表
1978-2009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
2009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
图表
2005-2009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走势图
图表
2001-2009年我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走势图 图表
1978-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05-200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走势图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出口统计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进口统计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进出口价格对比
图表
中国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进出口主要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
图表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出口统计
图表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进口统计
图表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进出口价格对比
图表
中国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进出口主要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
图表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出口统计
图表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进口统计
图表
2008-201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进出口价格对比
图表
中国马铃薯淀粉进出口主要来源地及出口目的地
图表
2009年农作物种植结构一览表 单位:%
图表
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一览表 单位:千公顷
图表
2009年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前10名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
图表
2009年世界马铃薯总产量前10名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
图表
2009年世界马铃薯单产前10名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
图表
2006-2009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一览表(万公顷)
图表
2006-2009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变化趋势图(万公顷)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09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统计表
2006-2009年中国马铃薯产量一览表(万吨)
2006-2009年中国马铃薯产量变化趋势图(万吨)
2009年中国马铃薯产量统计表
图表
2006-2009年中国马铃薯单产统计一览表(吨/公顷)
图表
2006-2009年中国马铃薯单产变化图
图表
2009年中国马铃薯单产统计表
图表
我国马铃薯生产投入与加拿大的比较
图表
2009年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前10个马铃薯品种
图表
一般新鲜薯中所含成分一览表
图表
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 单位:MG 图表
2009年淀粉产量结构比例图
图表
我国主要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装备及能力
图表
2009年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荣旗淀粉财务运行一览表
图表
2009年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运行一览表
图表
2009年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财务运行一览表 单位:千元
图表
2009年我国马铃薯全粉生产情况
图表
2009年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工业财务运行一览表 单位:千元
图表
2009年海拉尔麦福劳财务运行一览表 单位:千元
图表
2009年冷冻薯条产量
图表
切片型马铃薯片生产
图表
复合型马铃薯片生产情况
图表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阿荣旗瑞雪淀粉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贵州省威宁威力淀粉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盈利指标情况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内蒙古科鑫源集团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内蒙古海拉尔麦福劳全粉加工厂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内蒙古集宁富广食品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销售收入情况
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北京兴运实业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山西三来食品有限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北京辛普劳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北京辛普劳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北京辛普劳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北京辛普劳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北京辛普劳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北京辛普劳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哈尔滨麦肯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哈尔滨麦肯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哈尔滨麦肯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哈尔滨麦肯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哈尔滨麦肯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哈尔滨麦肯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甘肃定西金大地实业公司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乐事薯片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乐事薯片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乐事薯片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乐事薯片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乐事薯片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乐事薯片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上好佳薯片盈利指标情况
图表
上好佳薯片资产运行指标状况
图表
上好佳薯片资产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图表
上好佳薯片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
上好佳薯片销售收入情况 图表
上好佳薯片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图表
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篇六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及特征11.1.1 经济型酒店概念1.1.2 经济型酒店的分类1.1.3 经济型酒店的特征 第二章 2014年经济型酒店市场发展观察52.2.1 2014年经济型酒店发展形式分析2.2.2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发展规模2.2.3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发展特点 第三章 中国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观察93.1 中国经济型酒店竞争现状3.1.1 中国经济型饭店行业集中度3.1.2 经济型饭店十强企业3.2 中国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3.2.1 经济型酒店平均出租率3.2.2 经济型酒店平均房价3.2.3 中国经济型饭店收入构成 3.3 中国经济型饭店客源结构 3.4 中国经济型酒店员工使用情况3.4.1 中国经济型酒店员工结构3.4.2 2014年中国经济型酒店薪酬及人员流动率 第四章 2014年经济型酒店的区域市场214.1 华北地区经济型酒店发展4.1.1 北京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1.2 天津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1.3 长春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2 华东地区经济型酒店发展4.2.1 上海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2.2 杭州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2.3 郑州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2.4 青岛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3 华南地区经济型酒店发展4.3.1 深圳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3.2 广州经济型酒店行业经营现状4.4 其他地区经济型酒店发展4.4.1 昆明市场经济型酒店竞争格局 第五章 经济型酒店经营策略与管理365.1 中国经济型酒店中的“新蓝海”5.2 “鼠标+水泥”成酒店业主流模式
5.4 中国经济型酒店经营管理创新5.5 中国经济型酒店管理模式分析5.6 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主要问题5.7 中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 中国经济型酒店竞争分析446.1 经济型酒店行业竞争环境分析6.1.1 经济型酒店潜在竞争者6.1.2 经济型酒店替代品6.1.3 经济型酒店产业竞争者 6.2 经济型酒店竞争现状分析6.2.1 外资参与经济型酒店竞争6.2.2 本土经济型酒店应对竞争 6.3 中外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比较6.3.1 中外经济型酒店品牌塑造比较6.3.2 中外经济型酒店客源市场定位比较6.3.3 中外经济型酒店资本投入比较6.3.4 中外经济型酒店价格制定比较6.3.5 中外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比较6.3.6 中外经济型酒店网络营销比较 6.4 中国经济型酒店竞争力提升6.4.1 经济型酒店提高核心竞争力思路6.4.2 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关键6.4.3 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构建6.4.4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战略计划 第七章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647.1 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发展策略7.2 中国经济型酒店未来发展趋势7.3 经济型酒店将成发展主流7.4 经济型酒店连锁酒店前景 第八章 经济型酒店行业投资分析698.1 经济型酒店市场需求分析8.2 经济型酒店投资效益分析8.2.1 投入产出分析8.2.2 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回报分析8.3 经济型酒店受风投“青睐”8.4 经济型酒店融资现状分析8.5 2014年兼并主导经济型酒店市场 第九章 优势品牌与企业779.1 7天连锁酒店9.1.1 企业发展9.1.2 行业地位9.1.3 门店数量
9.2 如家连锁酒店9.2.1 企业发展9.2.2 行业地位9.2.3 门店数量9.2.4 发展战略 9.3 莫泰连锁酒店9.3.1 企业发展9.3.2 行业地位9.3.3 门店数量9.3.4 竞争优势 9.4 速8国际连锁酒店9.4.1 企业发展9.4.2 行业地位9.4.3 门店数量9.4.4 竞争优势 9.5 锦江之星酒店9.5.1 企业发展9.5.2 行业地位9.5.3 门店数量9.5.4 发展战略 9.6 汉庭连锁酒店9.6.1 企业发展9.6.2 行业地位9.6.3 门店数量9.6.4 竞争优势9.7 格林豪泰洒店9.7.1 企业发展9.7.2 行业地位9.7.3 门店数量9.7.4 竞争优势 第十章 2012-2020年中国经济型酒店投资战略研究11310.1中国经济型酒店行业投资特性及投资环境10.1.1行业投资特性10.1.2投资环境分析10.22012-2020年中国经济型酒店投资机会10.2.1行业投资热点10.2.2行业投资机会10.32012-2020年中国经济型酒店投资风险及建议10.3.1技术风险及建议10.3.2政策风险及建议10.3.3竞争风险及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1 2014年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增长情况
图表2 2014年经济型饭店十强企业
图表3 2014年经济型饭店主要品牌企业市场增长情况
图表4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前十家主要企业市场份额
图表5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前五家主要企业市场份额
图表6 2014年经济型饭店区域分布饭店数
图表7 2014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型酒店出租率
图表8 2014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型酒店平均单价
图表9 2014年中国经济型酒店经营指标
图表10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收入来源
图表11 能源成本占总营收的比例
图表12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客源比例
图表13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客源比例柱形图
图表14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员工使用比例
图表15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员工使用情况
图表16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店长薪酬情况
图表17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员工薪酬情况
图表18 2014年中国经济型饭店的薪资水平
图表19 我国的五星、四星级酒店和三星、二星级酒店的数量占整个行业图表20 上海经济型酒店床位价格情况
7.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 篇七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应有之意,更是推动体制改革、为之营造一个宽松宏观环境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伴随着这种增速转换,2013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略有降低,但企业赢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是,伴随中国经济长达三年的持续调整,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和投资方面的调整也已经比较充分,赢利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在逐渐提高。
工业增速继续下探,但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201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下跌了0.3个百分点,但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提高,与伴随着结构转型服务业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有关。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和工业服务专业化的趋势等,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率先步入复苏之路。
制造业投资陷入全面深度调整,但是消费触底后开始稳步回升。2013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只有18.5%,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5个百分点。尽管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比上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自2月份以来,增速逐月稳步回升。由于投资关联效应和收入放缓效应,更多上游行业及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受到了影响,是导致制造业全面深度调整的主要原因。汽车消费、网络消费以及与住宅成交量相关的居住类消费等都有明显增加,则是促使消费持续回暖的根本动力。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通胀并未被有效遏制。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维持了2012年下半年以来温和上涨的态势。但是,食品价格涨幅依旧较大,其中粮食、肉禽和蛋类等涨幅甚至超过了上年同期;居住类项目价格涨幅也超过了上年同期。结构性因素的存在,使得这种价格上升具有一定的趋势性。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仍然偏低,只能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获得必要的利润。住房价格的上涨和交通区位便利住房的日益紧缺,则推高了房租。
一般贸易恢复弱势增长,加工贸易趋势性衰落特征更加突出。2013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由上年的4.2%提高到9.3%,特别是进口额增速由上年的1.4%提高到8.6%,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却由上年的8.1%下滑到
5.7%,连续3年明显下滑。要素成本变化对加工贸易产生持续不利冲击。例如,2013年前三季度,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2005年同期上涨了3倍多,年均递增约19.0%,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比2005年汇改前累计升值了26.3%。
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2013年总体上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尽管货币供应量M 2已超百万亿,但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已由2001年的5.69快速下降到2013年的2.53,M 1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也由2.15下降到约0.77。同时,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威胁。尽管如此,经济复苏的力量仍然正在逐渐积聚,并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微观企业效益的改善上,而不是体现在经济增速的明显提高上,从而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性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产能过剩、政策效应递减、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潜在金融风险等,是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不利因素。首先,产能过剩将降低经济运行中的投资乘数效应,致使终端需求的增加只能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却不能有效引致新的投资;其次,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将弱化投资促进政策的作用,因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三个行业,是政府投资促进政策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其投资增速已达22.9%,很难进一步提升;第三,食品类、劳务类和居住类项目价格仍然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并驱使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更加趋于紧缩,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威胁着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妥善管理,但从短期来看,这些举措却可能造成房地产投资及地方政府投资的下降。
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制造业投资调整充分、投资消费结构转换和微观企业效益改善等,则是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积极因素。首先,全球经济复苏力度逐渐增强,将为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一般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一般贸易的发展将比加工贸易产生更大的增长效应;其次,制造业投资的调整较为充分,只有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增速高于30%,其他行业已经全部降低到30%以下,制造业投资增速难以再有回落;第三,投资消费结构正在悄然发生转换,2000年以来连年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高储蓄下银行对企业信贷的过度扩张以及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较高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促成了中国抑制消费、刺激投资的发展模式的形成,但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三化叠一”时代旺盛的需求出现趋势性回落,中国储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将逐渐变成一种趋势;最后,微观企业效益有所改善,除了部分行业企业因产能过剩严重而资产负债表继续恶化外,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正在趋于良好,借贷能力和投资信心也相应得到提高。
我们认为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7.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3.5%,进出口额增速约为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约为3.0%。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2011)】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06-26
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07-20
中国硫酸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09-02
中国有机大米投资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12-10
2024年中国新型电池产业运行新形势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