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及作用练习(精选5篇)
1.修辞手法及作用练习 篇一
思则睿智,文则典雅!
乐山思文教育
主讲人:黄老师
乐山思文教育
修辞
一、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成,成为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两只小虫都沉默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二、比拟
逆水行舟
缓进则退 思则睿智,文则典雅!
乐山思文教育
主讲人:黄老师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逆水行舟
缓进则退 思则睿智,文则典雅!
乐山思文教育
主讲人:黄老师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三、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五、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
逆水行舟
缓进则退 思则睿智,文则典雅!
乐山思文教育
主讲人:黄老师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六、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七、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逆水行舟
缓进则退 思则睿智,文则典雅!
乐山思文教育
主讲人:黄老师
练习: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仿照写一句。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整个礼堂挤得连跟针都插不下。
3,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一动也懒得动。
4,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5,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6,他怎么能够这样糊弄我们呢?
7,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1、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她眉眼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B、天幕上,群星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
C、在大熊星座中,突然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
D、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池秋水犹如一面明镜。(比喻)
B、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偶)
C、谁乘“神五”游太空?唯有英雄杨利伟。(反问)
逆水行舟
缓进则退 思则睿智,文则典雅!
乐山思文教育
主讲人:黄老师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拟人)
3、下列成语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A.穷途末路 炮火连天 伶牙俐齿 口是心非
B.一日三秋 怒发冲冠 一发千钧 肝肠寸断
C.草木皆兵 何乐不为 如梦初醒 色厉内荏
D.如虎添翼 口若悬河 旁若无人 呆若木鸡
4、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至少写出一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逆水行舟
缓进则退
2.修辞手法及作用练习 篇二
英语新闻标题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和交流艺术, 短短数词便凝练概括了整篇新闻信息, 让受众易于阅读和接受。新闻标题翻译工作者, 应在译前充分掌握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然后才能驾轻就熟地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呈现出接受度较高的译文。以下主要从语法特征、词汇特征和修辞手法三方面进行简析并进行总结。
1 语法特征
在英语新闻标题中, 语法的使用相对灵活。为了节省标题空间, 做到言简意赅, 让读者更容易找到关键词, 标题中通常会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省略一些虚词, 比如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等, 一些助动词、系动词等也常被省略, 相较之, 名词的使用会更多, 如“No place”for 2020 Olympic cauldron;同时标题中也会避开较为复杂的时态表达, 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 不定式表示将来, 省去了原时态中的助动词, 如Space Xfinally gets satellite into orbit和China to boost parallel imported vehicles。此外,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也常出现在标题中, 分别表示进行时和被动语态, 如No change foreseen in Taiwan policy。这些省略或替换能有效地帮标题“瘦身”, 相当于已经帮读者的“速读”去除了一些干扰因素, 使读者能更快地定位到关键词。
在时态方面, 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的使用最为广泛, 如Judge sides with Apple over feds in New York中不用sided而用sides。众所周知, 新闻主要报道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若严格按语法来讲, 有关此类事件的标题应当用过去时态, 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用一般现在时替代呢?原因之一, 自然是为了省略助动词, 节省标题空间。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一般现在时相较过去时, 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增强了报道的新鲜感和现实感。新闻讲究时效性, 如果只是单纯地用过去时来叙述, 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很难与现在建立一种直接联系, 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条新闻已经过去了, 没什么价值了, 从而削弱了新闻的时效性。这种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的手法称作“新闻现在时”, 在文学写作中也称“历史现在时”。
另外, 在英语新闻标题中, 标点的使用也十分广泛, 如逗号、冒号、破折号、引号等, 其作用为划分意群、替代词语、强调信息和突出真实感。
逗号, 常代替连词and, 表示并列或承接等关系, 如Marriage of Pakistani girl, 10, halted;
冒号, 可用在引语前表示“说”, 如FM:China-US10-year visa arrangement“not nullified”, 此外也可用来引出解释或说明性的词语, 相当于“be动词”, 如Trump’s biggest enemy:Google;
破折号, 用来引出补充信息, 突出同位语, 与“冒号”用法类似;
引号, 表示强调, 或作为引语, 可突出真实感或现场感, 如Seized Turkey paper laments“dark days”。
2 词汇特征
这里要说的有四大词汇特征——小词、时髦词、缩略词、复合词。
(1) 小词 (Midget Words)
重在“小”, 字小义宽, 一举两得——既凝练, 节省了标题空间;又达意, 词义广泛、生动灵活。例如aid—assistance (帮助, 援助) 、axe—cut down (削减) 、back—support (支持) 、curb—control (控制) 、opt—choose (选择) 和rap—criticize (谴责, 批评) 等等。在新闻英语中, 这类词又称万能同义词 (Synonyms of All Work) 。例如:China vows stronger co-op with Sweden in environment中的vow即用作小词, 可代替determine或pledge使用, 意为“决心、承诺”。
(2) 时髦词 (Vogue Words)
新闻标题中使用愈发频繁的一类词。新闻面对的是新时代的公众, 应具有普遍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时髦词的使用可以拉近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扩大新闻受众。新闻之所以为新闻, 在于其“新”——传播新事物、新风尚、新思想, 而时髦词正是时代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轨迹, 因此新闻标题也该不失时机、与时俱进, 吸收一些新颖的时髦词, 增强其可读性。如一家外媒报道的标题为China’s new normal, 这里的new normal就应根据当前中国最新动向翻译为“新常态”。
(3) 缩略词 (Acronym and Shortened Words)
顾名思义, 即减缩省略而来之词, 和“小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为了节省空间, 使标题更简明。缩略词分两种:①首字母缩略词——将每个词的首位字母组合构成新词, 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如FBI snooping at Apple makes you less safe中的FBI缩自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②缩短词, 通常对原词采用“截头留尾”“留头去尾”或“留首尾掐中间”的方式得到新词。如quake来自earthquake;Tech giants back Apple on i Phone unlock中的tech缩自technology;Local govt bonds issuance to see sharp rise中govt即government。
(4) 复合词 (Composition)
指两个或以上独立的词组合, 可以构成词组或通过连字符组成一个词, 常以复合形容词和复合名词居多。例如Fast-growing Asian aviation confronts safety challenges中的fast-growing即复合形容词;Trump under attack from debate rivals中的debate rivals即复合名词。
3 修辞手法
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设问、比喻、拟人、仿拟、双关、对照等。在此以设问和仿拟为例, 简单探寻修辞格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巧妙使用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导读者思考。再者, 新闻讲究客观性, 不偏不倚, 设问只提出问题不发表评论, 不容易引起观点相左者的争议。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也因将其设问的韵味表达到位。如《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一篇名为An impending recession?的经济评论, 其中就运用到了设问的手法。不难发现, 经济报道使用设问手法的频率颇高, 这是因为财经新闻专业性强, 内容生涩难懂, 但又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 设问可以将受众心中的疑问揭示出来, 容易与受众暗合, 从而减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应尤其注意设问的翻译方法, 将其韵味表达出来、效果发挥出来。由此, 上述例子便可译为“衰退即将到来了吗?”, 而不是相对生硬乏味的“即将到来的衰退”。而仿拟则更多用于政治文本中, 带有一定生动、讽刺或幽默气息。如《经济学人》曾发表题为Crying over unsold milk的新闻, 此题即仿拟英文谚语cry over spilt milk (作无益的后悔, 悔恨莫及) 。由此, 该题可译为“卖不出的奶, 流不尽的泪”。类似标题还有Migration program:Is it trick or treat?总地来说, 新闻标题中合理使用一些修辞格, 可使标题更生动鲜活, 增添了一些趣味性, 同时引人思考。但考虑到中英语言文化背景差异, 翻译时切忌一味追求与源语修辞的完全一致, 应知信息准确传递才是首位, 形式和表达应身在其后。
4 总结
总而言之, 在对英文标题进行汉译时, 应首先了解原标题传达的内容和艺术手段 (主要指英文标题里的一些修辞手法) , 然后充分考虑到中英文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传统的差异, 若英文标题简单易懂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可用直译法, 若标题颇具深意, 超越其表面意思, 或蕴含文化内涵等, 则应用到意译法, 传达出隐藏含义同时尽量使译文流畅易懂。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译者在中文选词、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应灵活处理, 不必拘泥于原标题, 一味追求意、形的完全一致, 但其中一些巧妙的表达技巧还是要译出韵味, 使其符合中文语境。只要不影响信息的真实客观传递, 译者可尽量使用“本土化”的语言, 充分发挥汉语博大精深的魅力, 把标题译得简练生动甚至文采奕奕。最高境界是从英文标题译来的中文标题, 中国读者读后, 感觉不出“译”的味道。这需要译者深入分析对比中英新闻标题的特点和差异, 在充分领悟了英文标题的内涵并了解了中国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后, 呈现出灵活、形象、可读性强的中文标题。
摘要: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它以最直观、最简洁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本文主要从语法、词汇特征和修辞手法等三大角度对英文新闻标题进行简要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英文标题汉译的原则, 以期中国读者能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新闻。
3.修辞手法的辨识及作用 篇三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 1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 “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修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多种零食的味儿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令人不快的味道充斥着整个车厢,引人反感。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 脆把它拔了吧,省 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 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 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绽放的三角梅被风吹动时鲜艳如火、活力无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骑自行车翻山越河
①三十年前,我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了第一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
②我们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两边向路中央爬出绊根草,夏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没有水凼,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第②段对“青蛙蚱蜢”和“狗”的描写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对比,从侧面衬托出“我”骑自行车的速度之快,表现了“我”当时喜悦、得意的心情。
童真
⑴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⑵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⑶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⑷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⑸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做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
⑹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
⑺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
⑻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为。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⑼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
⑽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的应对陌生人。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的最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她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全家人哄哄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⑾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⑿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⒀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⒁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细读课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能可贵。
燕子来时 王琪
(1)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2)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3)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4)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燕子眼睛明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炸豆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
诗与成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②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文章第4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作用:①该用典通俗易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账的困难;②彰显出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和功底。
石崖上的枣树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6)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7)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期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8)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9)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10)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第(10)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男孩得到书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大师治学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
4.修辞手法练习教学案 篇四
知识简析
一 比喻:即“打比方”。
定义:抓住两种不同的事物相似点,用甲事物来比喻乙事物。
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作用:把平淡的变得生动,把深奥的变得浅显,把抽象的变得具体,把拖沓冗长的变得简洁。
例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如碧天里的星星。
二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特点:<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事物“人化”
如:稻田里的稻谷都笑弯了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人“物化” 如:咱们是老实,才有恶霸,咱们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作用: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三 对偶:也称为“对仗”。
定义:用一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意义相关的短语的组成的句子。两个句子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平多阅历,胸中多沟壑。
作用: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四 排比
定义: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品质是那么的坚定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强感情。
五 夸张
定义: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或者超前的描述。a扩大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看见这样鲜嫩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六 设问
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句: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七 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无疑而问,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例句: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八 疑问
定义:用问题的形式来表达疑问,寻求答案。(有疑而问)例句:中国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作用:强调问题,启发思考。
九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十 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十一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二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表达的人和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实战演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一)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二)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三)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葛洲坝真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阳光下,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26、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2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2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9、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30、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5.景物描写作用和修辞手法作用 篇五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四、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夸张: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反复: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修辞手法及作用练习】推荐阅读:
初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07-29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08-27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06-21
四年级周日培训班语文练习(运用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范文09-02
修辞手法-对照06-17
修辞手法 通用01-01
英语修辞手法小结08-23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11-24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01-10
小学修辞手法复习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