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2024-07-26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精选20篇)

1.《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一

《沟通的艺术》作者是【美】罗纳德。我是在翻看好友的朋友圈中无意中获得此书,闲暇之余阅读了一番,看似心灵鸡汤,读过之后回头来看却有不少营养,如沟通的重要性、沟通的原则以及如何提高沟通能力。对我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多启发:

先谈沟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作为邢衡高速邢台段信息调度中心的一名监控员,平日的主要工作是对本路段的路域进行不间断巡逻,对沿线的交通运行状态、路况、车流量等信息进行收集。将本路段的车辆故障、交通事故、路障路损、交通拥堵等求救信息迅速通知路政、交警、养护等有关部门联勤联动,及时处理,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事故救援、道路抢险。还要负责车户的路况咨询工作、投诉等等。

良好的沟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遇交通事故、火灾等大的突发事件,监控员能及时有效的与高巡、路政、119、120等相关部门沟通,沟通期间不啰嗦做到语简意赅。就可以及早确定事故现场,挽救人员生命,减少人员伤亡,减小经济损失。

好的沟通还需要沟通者有良好的情绪。情绪稳定是一项非常高级而难得的能力,心理学家把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称为“情绪智商”例如我们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冬季恶劣天气或因其它路段交通管制导致各站口关闭,各广场滞留车辆多,车户表示不理解,咨询路况时有的会出现情绪暴躁,恶语相向,监控员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时应管理好沟通时的情绪和气氛,软语温言向车户耐心解释,不但安抚了车户还提升了单位形象,减少了窗口单位因服务态度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投诉。

沟通能使高、中、基层协调有效、目的明确地开展工作。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工作进程、领导指示、传递信息、工作目标、工作方式方法、工作要求等因素只有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才能使工作不折不扣的完成,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的沟通在生活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与同事之间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更要建立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才能想我所不能想,做我所不能做的。要懂得换位思考,互帮互助,相互体谅,以便达到心灵与效益共赢。美国的西点军校有一个处罚叫做“沉默处分”,犯了错的人不能和身边的任何人有任何交流,这被称作是最残酷的处罚。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女生之间往往会使小性子,有时候会一起孤立某个女生,这会给被孤立的人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伤害。再比如男女朋友之间因矛盾闹别扭搞冷战,不管谁对谁错,最终是谁先低头,结果不可避免的都会对这段关系产生一些影响。

由此看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确不能没有沟通,沟通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我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必须的要素,更是我们获得社会认同和维系、增强关系所比不缺少的手段。

知道了沟通的重要性,我们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沟通是人类生活中能够和谐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思维也会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在沟通中互相了解,化解矛盾。所谓沟通,就是当事双方心与心的交流和互换。沟通心态很重要,沟通不只是一种讲话的技巧,更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端正的心态,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要纵观大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那叫本事);提高沟通能力,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我觉得首先一点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再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在给别人提出要求时,要充分理解他人能接受的最大限度,而你又能妥协到什么程度,最大的能拉近双方距离,达到相互理解,沟通就不是障碍了。

这本书给我以启迪,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那样:“总之,人际沟通---就像跳舞---是一个经由同伴间的互动而创造出的独特活动。同样你的沟通方式必然会因为同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读完这本书我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刻都要与同事、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理念,相互了解、促进学习,共同进步,丰富我们的工作经验,使我们在工作中变得更轻松、更加得心应手,也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2.《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二

一、教育实例, 了解学生, 为沟通打好基础

第一次见到小李, 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高高瘦瘦, 逢人便笑, 笑起来露出一口黑牙, 这是个乐观开朗的男孩, 父母一定特别宠, 才会由着他长了那么多的蛀牙;第一次去他家家访, 他不在, 下楼玩去了, 餐厅桌上摆着一大堆还未收拾的碗筷, 他奶奶和我们零零碎碎地交谈着, 进卧室叫他爸爸, 玩电脑正不亦乐乎, 无暇理睬我们。家访中的第一次受冷遇, 让我记忆深刻, 也让我感慨和担心, 这个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是什么样的态度?第一次找他父母来校交谈, 是在他连续的课堂出神, 作业敷衍, 拼音验收全年级倒数第一的情况下。才发现, 他爸妈是这样的年轻。他妈妈很耐心地听着我们对他学习情况的反馈, 眼神和语气中流露出对他学习的担心, 夹杂着些束手无策。他爸爸不时地催促, 期待着这次交谈的赶紧结束, 原来还赶着下一个牌场。这样一个家庭, 妈妈忙于工作无空辅导, 爸爸沉溺于赌博, 爷爷奶奶对“小皇帝”有求必应, 他就像放飞于花丛的蜜蜂, 贪恋着花的美丽、飞的自由, 忽视了学习这甜蜜的任务。

在对他的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后, 我知道我得想办法帮他一把。第一大重要任务, 让他明确自己小学生的身份, 重视学习。抽空找他过来交谈, 我苦口婆心地帮他分析着现状、思考着接下来的对策, 然而我从他那茫然的眼神中发现, 这些我精心准备的话语, 正飞速地从他的脑中掠过, 不留一丝痕迹。第二大重要任务, 激起他上课的兴趣, 提高他课堂的参与度。一年级的课堂是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的课堂, 我不时地关注着他, 点他站起来回答或简单或有趣或难的问题, 才发现, 不论什么问题, 他的回答是那么的一致——茫然, 不知所措!第三大紧急补救方法, 课后辅导。在每一个空闲的下午, 我给他夯实最基础的拼音和生字词, 一遍又一遍地讲解, 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错误。才知道, 对于学习, 这孩子是没有心的。

时光飞逝, 一年级已接近尾声。我在尽可能发现他的小优点激励他的学习这个方法失败后, 还试过棒槌式的压力法, 结果是他浑浑噩噩地读完了一年级, 蝉联了每一次倒数第一的宝座。这一次, 我一定得找他父母好好谈谈, 想到他爸上次在教室内烦躁地接起电话, 愤怒地对着友人说“孩子又不及格, 丢脸死了”的话语, 我又打了退堂鼓。

二、沟通艺术, 联系家长, 探寻解决办法

1. 心与心的沟通, 角色互换

师傅是我的成长导师, 她总能帮我把遇到的问题理清楚, 想出好对策。我将自己的想法和担忧和师傅说了, 师傅问我, 你知道和家长沟通有哪些注意点吗?我傻了, 像小李一样不知所措。一个老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 必须明确, 老师和家长要站在相等的立场上, 将心比心。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该让小李的家长知道, 孩子才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才是他们的未来。第一次和小李爸妈面对面, 看着他们局促、不耐烦的样子, 我放缓了语速, 开始了这一次的谈话。“你们家只有这一个孩子, 你们忙也是为了孩子, 现在小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成绩的落后, 希望你们能在家好好辅导下, 让他尽快跟上大家的节奏, 帮他捡起自信心。”

2. 拥有耐心, 坚持反馈

两天的课堂作业反馈下来, 面谈果然是不错的方式, 家校联系确实是一大良方。但是, 接下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小李还是像以前一样, 上课出神, 作业不做。“师傅, 这可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真恨不得自己能帮小李学。“家长也是孩子, 他们得你一遍又一遍地提醒, 当老师, 最需要的是耐心, 我们得告诉家长, 学会坚持!”原来, 老师不止要教一大群的小朋友, 还需要让他们身后的大朋友们坚持好的行为品质。又一次和小李爸妈面对面, 我仿佛看到他们心虚的笑容, 开门见山, “小李爸妈, 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都知道,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成不了事儿的, 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 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

3. 肯定付出, 确保成绩

再来一剂强心剂吧!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小李爸妈, 小李最近进步得可快了, 看得出来, 你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低年级的孩子正需要象你们这样负责的家长, 帮助他们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感谢你们!”我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

时光飞逝, 转眼我已带着他们进入了三年级下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从起初的茫然无措, 到渐渐地尝试, 后知后觉中, 积累了一些与家长联系的原则, 我将它总结为家校沟通的艺术。虽然小李的成绩仍忽高忽低, 但这也告诉我们, 波动的状态下需要不变的初心、坚持的毅力, 永恒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丁刚.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 2004年第2期.

[2]丁刚.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 2004年10月21日.

[3]丁刚.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 2004年2月19日.

3.师生的沟通艺术 篇三

沟通的技巧

当前,很多教师抱怨不理解现在的学生,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有很多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沟通,但没有掌握好沟通的技巧,往往适得其反或者效果不佳。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沟通更是如此,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1.重视沟通。这是与学生沟通是否成功的关键和前提。很多老师尤其是大学专业课老师经常忽略这一点,认为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不必太多沟通。其实,恰恰相反,任何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注意沟通,否则教育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沟通是双赢的,既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增进师生情谊,让老师心情愉悦。因此,任何一个教师都应当重视沟通。

2.对学生博爱。沟通的基本条件是要爱学生,而且是博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随时随地地付出爱,这样才会自然,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有时给学生的一条道谢短信,或者对学生的一点关心,或者对学生节日的问候,这些发自内心的关爱会让学生感到博爱的温暖,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

3.积极聆听。沟通首要的是学会倾听,即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看法和感受,这是沟通的开始和基础。在积极聆听学生讲话时,教师要认真,不要随意插话,且不要轻易给学生下断语,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无我地进入学生的内在世界并正确地过滤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奠定良好沟通的基础。

4.多用“我向信息”。教师要多用“我向信息”向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尽量避免使用“你向信息”。比如,有的老师在监考时对同学们大声吼道:“你们闭嘴,不要再吵了,马上发卷子!”(属于“你向信息”),学生听了以后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沟通效果很糟,不如说:“同学们如果再不安静我是没法发卷子的,会耽误大家考试的。”(属于“我向信息”)类似的话语,立场不同,话语温和,晓之以理,会有很好的沟通效果。

5.友善的态度,迷人的笑容。友善的态度是所有良好沟通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避免师生冲突的有效方法,当然,这是要以对学生博大的爱为前提的,不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对立面,而是从教书育人的立场出发,友好相待。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在不同场合里恰当的微笑会让学生感到对自己的尊重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赏识的眼光,赞许的语言。任何人都需要鼓励和肯定,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是良好沟通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或课下都要学会赏识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绩较差、较为调皮的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一丁点儿,都要及时表扬,毫不吝啬、恰如其分地表扬,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沟通和教学效果。这一技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及时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且要注意措辞不能做作,方式要恰如其分,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

7.平等相待,真诚谦逊。教师要俯下身,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尤其是在课下,在各种场合都要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沟通。要真诚对待学生,哪怕是一点小事都要注意,当教师犯错时,要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魅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沟通的时机

1.课堂时间。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用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为融洽师生关系,达到良好沟通而做出重要贡献。

(1)上课前:这个时机常容易被教师忽视而未被充分利用。教师应提前几分钟到教室,与学生进行沟通,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教学反馈,也可聊些琐事,拉近距离.为课堂的教学沟通营造氛围,奠定基础,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上课时:课堂上师生能沟通好的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首先,教师要注意巧妙运用目光、体态等非语言方式和学生沟通;其次,要注意做好课堂应急处理甚至冲突,比如,有学生交头接耳,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讲课或停下来低头不讲课,学生一般就会自觉配合安静,而不需要激烈的语言冲突。

(3)下课后:下课后教师不要急着离开教室,应让学生先离开,这个小小的举动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极大的尊重,会引起学生对老师极大的信任。同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边走边聊,了解一下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或对其他话题进行一些交流。

除此之外,第一节课对于课堂沟通也有特殊的作用。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运用幽默诙谐、形式多样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迅速接受老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紧密联系生活的各种素材让学生迅速接受课程。如此一来,师生就会取得良好的沟通,从而为学好本门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余时间。很多时候,课下的沟通可能要比课堂上的沟通还要有效。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话题可以更广泛一些,地点和方式也更多样,效果可能也会更好。在这些时候,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不易觉察的闪光点,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另一面,这样的沟通更自然也更亲切,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3.其他时间。如考试、毕业答辩、实习、各种比赛等。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种场合和时机与学生交流,如在考试的时候,很多教师会自然地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对立面上,对学生极其严格,就很容易不注意语言和沟通方式,从而导致很糟的沟通效果甚至出现冲突;还有在带毕业生实习、答辩的时候,教师在付出真心关爱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沟通技巧;在参加学生的各种比赛时也要通过鼓励、肯定、指导及目光、眼神等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效果。

沟通的方式

1.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面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这种沟通方式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要选择好时间、地点。要特别注意聆听,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拉近距离,要找到切入点,循循善诱,逐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和老师交流.不愿倾吐心里话,进而陷入尴尬,沟通效果不好。

2.书信沟通。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沟通方法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师生之间不方便面对面沟通,书信沟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学生及时、认真回信,且要注意措辞。

3.作业沟通。在批改作业时也不应只满足于对和错,作业本也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若教师在作业本上适当写上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4.电话和短信沟通。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电话沟通变得非常容易,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短信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尤其是一些不方便说出的事情可以通过短信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

5.网络沟通。随着当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上网也成了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既能发挥网络很多的优势,又能符合学生的兴趣,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其中包括网络聊天(包括QQ聊天)、网站(校内网、同学网、校友录等网站)、校园论坛(BBS)、电子邮箱等。

6.家访或看望学生。家访特殊学生,会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加理解学生,教育教学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能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还能增进和家长的沟通,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包括专业任课老师在内的所有老师还要经常去宿舍或学生兼职的场所去看望学生,也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增进沟通。

4.《沟通的艺术》的读书笔记 篇四

宣泄。合适时机的一吐为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释放,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受到双重慰藉。

互惠。有研究表明,一个自己坦露的行为会引起另一个自己坦露的行为。你的开诚布公会让他人感觉到安全,同时会引发他人感觉有义务去相应的配合你的开诚布公。比如向一个朋友说起你工作中的一些烦心事,你的朋友在今后向你倾诉其家里的故事时会自在一些。

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开始一段关系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己坦露。自己坦露对于维持现有的既定关系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自己坦露的品质和婚姻的满意度有很强的关系。

自己澄清和自己确认。我们在和别人谈论自己的信念、想法、态度时,就是通过这种坦露表明自己对于所谈问题的看法,寻求交谈对方对自己的认同,也是自己对自己行为和信念的确认。

社会控制。比如有的员工向老板坦言有别的公司想要挖走自己,这样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当然,自己坦露涉及一定的隐私,是有风险的,需要十分的审慎。自己坦露有可能使别人对自己产生负面印象,甚至拒绝自己。因为自己坦露在一定程度上是告诉了别人自己一定程度的真实面目,而那个完全真实的自己,不一定是别人喜欢的。

自己坦露也可能会降低关系双方的满意度。比如你对一个很想亲近你的人说我不喜欢你的靠近时。

那么怎样才是合适的自己坦露呢?首先是你要评估面对的这个人对你而言重要性有多大。有时在一段足够深厚的关系中再分享自己特别的事情会令这段关系更加稳固。要注意自己坦露的量和方式,假如在课堂上过多的分享和讨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自己信息就是过量了。面对陌生人或者在网络上随意坦露自己的隐私也是不明智的。“真心话大冒险”游戏玩起来很刺激,但是有过度泄露个人隐私风险。

5.拆出你的沟通力1读书笔记 篇五

成人学习理论:学习=体验+反思—— “RIA”学习法 R部分是阅读原文片段,I部分是拆书家对原文知识片段的讲解和对读者或者听众的引导。

A部分是拆己为用,A有3个方向:A1激活学习者对相关经验的反思,A2催化学习者去行动和应用,A3促动学习者在现场演练

第一部 表达能力

一、事实与观点

1.提高意识——能够随时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所说的是事实还是观点,是提升表达能力的第一步。2.入手方式——从自我介绍开始锻炼表达升级之路。

3.关注细节——表达事实离不开细节的呈现,关注有意义的细节,我们平时说话时多提醒自己关注细节,久而久之,在行为中,工作中,思考中就会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反之亦然。

4.观点鲜明——鲜明的观点,让听者印象深刻,独到的观点,让听者欲罢不能——就算对方不同意,也不能轻易否定或忽视,而得认真对待和思考。凡不能用一句话清晰总结的观点,都不能称得上鲜明。独到通常要求能够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5.先说哪个——先说事实,还是先说观点?要依据受众的接受程度来设计表达的顺序,若预计受众容易接受表达者的结论(结论符合受众的预期或立场,受众对表达者比较信任),则先说结论和观点(直接方式),否则,即使对方性子很急,也还是先从事实开始,加以论证分析,最后导出结论吧(间接方式)。强调一下,间接的表达方式,要求在开头的时候受众根本听不出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等你亮出观点的时候,他们已经跟着你的思路走了很远了。

6.汇报四要素——事实+观点+建议+预测。客观事实仍需要细节,加上对事实的加工,一般就是你的鲜明的观点,建议必须明确具体,至少要给两个,预测不仅要做出积极预测,还要给出消极预测。

二、条理与组织

7.锻炼思路清晰——提升思维和表达条理性的简便可行的方法:读一段书,然后讲给别人,教会别人。关键是:复述别人的观点,进行成型,完整,清晰的论述,理解然后讲解,这个过程能够同时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8.理清思路——金字塔原则。首先我们要搭一个思维的框架,然后把这个框架变成表达的框架。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9.应对批评——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第二步,分情况同意对方的批评:1,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想法 2,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例举其他事实 4,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10.表达抱怨——“XYZ“模型,即行为+后果+感受。第一,描述给你带来问题的具体行为X,这有助于你在急于给出反馈时避免给出一种评价性的或者泛泛的回答的倾向。第二,列出这些行为详细的,可见的后果Y。简单明白地告诉对方,其行为给你带来的问题,通常是使他们发生改变的有效刺激。第三,描述你对问题结果的感受Z.重要的是不仅要使对方了解哪些行为妨碍了你,而且要解释它如何通过带给你挫折,愤怒或者不安等感受来影响你,解释这些感受在怎样干扰你的工作。我们建议你把这个三步模型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来使用,每个部分的顺序可能会有变化,而且你不要总是使用相同的词语。

三、生动与打动

11.举个例子——尝试养成一个习惯---表达任何观点的时候,都举个例子,再养成一个习惯,听别人的表达一件事情,如果他只说观点,请你适时问“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12.学会讲故事——只有形象的故事,才能让信息变得具体,辅导,激励,动员,培训等等,都当如此:尽力为理性的内容找到感性的故事。看看报纸、电视节目是怎么讲故事的。

13.抖包袱——增强我们表达的吸引力:首要的技巧是,别让别人猜到结果,而且,重要的是,这个技巧不是用在最后的包袱上,而是用在中间的事情上。

14.设冲突——冲突可以发生在三个层面:内在冲突(心理,情绪,身体),个人层面的冲突(家人,朋友,恋人),个人与外界的冲突(政府/公民,公司/客户,罪犯/受害者,老板/服务员,医生/病人)。拆为己用就是:重要的表达,你也应该不怕花时间去筹划。

四、受众分析

15.从受众出发——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具体怎样把这个技能拆为己用呢?先联结自己的经验,然后在三个维度上(分析受众的期望,受众的价值观,受众的利益)分别演练和应用。

16.分析受众期待——任何沟通之前,发起谈话者尚未开口,对方已经有期待,这期待不仅关乎沟通的主题,也关乎沟通的形式。17.分析受众价值观——有时候,价值观是相对的,无所谓上下好坏,有时候,价值观有对错之分,但我们不要着急评判他人价值观对错,我们要先锻炼或提升从他人言行来推断他的价值观的能力。当我们说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完全一样,其实说的是对看重事情的排序不一样。分析他人价值观的要点,不在于他都看重什么,而在于他更看重什么。理解了受众的价值观之后,你就可以针对他最在乎的事情进行表达。有三种模式:依从价值观,挑战价值观,超越价值观。

18.分析受众利益——在说服别人时不断寻找对方利益的切入点,就可以确保演讲围绕着最紧要的问题进行,也就是从一开始就引领听众走向设定好的目标,因为你给了他们一个跟着你走的好理由。触发听众利益的六大问题:1.这对您很重要,因为••••••(补充听众的利益)2.这对您意味着什么呢?••••••(紧接着从听众的立场解释)3.为什么我和您说这些?••••••(紧接着从听众的立场解释)4.谁在乎呢?(“您应该在乎,因为••••••”)5那又怎样?(说出结果)6.还有就是••••••(说出听众的利益)

第二部分 主动倾听

主动倾听能力分解为四个阶梯,分别是表关注,顺情绪,赢好感,理思路。把这四个方面的数个片段拆己为用之后,你就会成为优秀的倾听者,成就无数他人与你的沟通。

五、表关注

1.是倾听者在沟通——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接受者,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联系自己:第一,我说给其他人听的时候,是不是关注了对方的接受情况了(参考受众分析),第二,我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尽力去完成沟通了。所以,倾听不能是被动的,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倾听能力的全称叫做“主动倾听能力”,2.倾听的误区——1.避免恶意读心术,2.避免消极地打断来指出对方错误,3.避免以抱怨回应抱怨。

3.主动理解——不要机械地接收,要培养自己在需要主动理解的事情上的乐趣,如尝试阅读阿加莎克里斯蒂或东野奎吾的推理小说,玩数独游戏。

4.不要着急表达——要给对方倾诉的机会,让对方宣泄掉自己的恶劣情绪。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是普适的,可以指导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5.复述——在沟通中当我们接收到他人的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接收到的信息而完成。6.共情——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六、顺情绪

7.承认别人的情绪——改变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自己常不愿意承认别人的情绪。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当有人带着情绪跟你沟通,你有没有做到让他感受到你承认并接纳他的情绪了。

8.1.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2.简要回应。3.总结对方的意思。4.借助幻想。

8.2 避免误区——面对情绪,糟糕的回应方式有七种:1.提供建议。2.讲大道理。3.心理分析。4.他人立场。5.过度怜悯。6.不当追问。

9.修炼同理心——同理心是情商的基础。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特定情绪一直没有表现出同理心,孩子就会开始回避表达,甚至不愿意再感受相同的情绪。糟糕的倾听者,往往是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被认真地倾听。

10.回应痛苦的人——只要衷心的表达同情就可以了,点头致意,耐心倾听,不要判断评价,所以,只要你避开说话太多的陷阱,给别人以舒心的安慰或许比你想象的要简单易行,请记住这点。

11.知觉检验——随时关注对方因为自己的话而产生的情绪,它与读心术恰恰相反,在进行知觉检验时,人们要求伴侣阐述自己说过的话,澄清某些说辞,从而能评价自己对伴侣的感受所作的推断是否准确。(复述和检验自己的知觉)你可以猜测对方的情绪或感受,但不要把你的猜测当成事实来继续沟通,而是要说出来,跟对方进行确认。

七、赢好感

12.集中注意力——无论咨询还是普通沟通,人都可以被更有效的倾听感动,对倾听者心生好感。如果再倾听过程中走神了,要致歉并且请对方重复。

13.共鸣——先共鸣,再行动。有了思想共鸣,及达到心灵上的和声,来询者才会心悦诚服地执行自己与咨询者商定的行动计划。听完对方的表达之后,自己给一个支持对方的类似的实例。要注意的点:1.对方不担心自己说的难理解,就不一定要共鸣。2.共鸣的目的是表达理解,而非表达认同。换句话说,你可以先共鸣,然后再跟对方探讨你为什么不认同他的行为。3.共鸣不能简单说一句“对对,我理解你”。对方并不能就此感受到你真的理解他。4.共鸣也不是长篇大论说自己的故事,对方觉得你把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了。注意:共鸣和后面的方法,都不属于表达能力,而是主动倾听能力,因为虽然是自己在说话,但焦点仍然在对方身上,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对方愿意且能够更好地表达。

14.赢好感三要素:1.彼此的关注,如直视对方的眼睛,2.营造共同的积极情绪。3.关注微妙的一致性。达到一致性需要一些时间,另外,合适的环境和氛围会缩短这个时间。所以要想赢得对方的好感,需要注意沟通的氛围,而且时间不能太短。夫妻间要规划高质量的单独沟通时间,每周至少半小时,沟通时遵照以上三要素。

15.自我表露——交换个人信息越多越私密,越能促进亲密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主动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可以赢得好感。在沟通中,主动倾听时,不妨每次回应时都主动说一点自己的私人信息,这样的自我表露会赢得对方的好感,也会让对方向你更加敞开。消极的个人信息(如挫折、遗憾、情感问题等)更容易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赢得好感的效果更好。

八、理思路

16.区分事实、观点、假设——倾听时要主动思考。能有清晰的思路去辨析听到的内容,能有清晰的思路去所所要更多的信息,能有清晰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能有清晰的思路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能有清晰的思路和对方深入探讨。怎样有清晰的思路去辨析听到的内容:区分事实(原始数据),观点(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和推论)和假设(深层的,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呼应了第一部分“表达能力”中的内容----确实,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事实,观点,以及分析受众的价值观,在倾听他人表达的时候也当然应该梳理清楚这些。

17.询问——为了确保自己在表示同意或者反对之前,完全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你可以不失风度地问对方如下问题:“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6.《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六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和评价。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7.PR三年:接近沟通的艺术 篇七

当贝多芬在笼罩全身的病痛与刻骨铭心的寂寞中将一个个心灵节奏谱成了交响;当卡梅隆历12年而不动摇, 为了“阿凡达”之梦甘愿承受史上最大制作费用的风险, 他们, 都在接近一种本质。而PR在我眼中, 也并不是外在的“公关水稿”、“发稿机器”、“千篇活动”、“觥筹客户”, 它, 应该是一种沟通的艺术, 而每一个真有心在这一行当创造历史者, 也应当慨当以慷, 接近这种沟通的艺术。

2007:决定就不回头

在大学毕业之前, 已有无数前辈不厌其烦地教导,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对于未来是如何重要。彼时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主席的我, 面前的工作机会不少, 但能真正激发出强烈兴趣的, 不多。

大学时, 办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北大专场, 办过陈奕迅迄今最为震撼的校园LIVE, 办过“广院之春”、“传媒影像力”等绝盖北京高校的大型晚会。从一介写手, 到大院主席, 这第一个人生转轨, 一路苦旅, 但仍算顺利;而从大院主席, 到PR新人, 等待我的, 挑战与机遇齐飞, 学习与实战一色。

在接到帕格索斯的offer之后, 短暂的心理斗争并没有阻碍我立志锻炼的决心, 因为我很清楚, 在大学, 活动做得再出色, 与社会哪怕最基本的运作相比, 都差着几个层级, 因为这不是“免费的午餐”, 而是真刀真枪的江湖、唇红齿白的对抗。

第一战, 是世纪坛的伊利奥运计划2.0发布会。自前期筹备期进入工作组, 第一次体验到每一个工种、每一道程序在一个成功项目运作中的不可替代与不可或缺。作为实习生, 能在前辈引领下, 立马上手撰稿、参与活动创意、负责执行中的重要工作, 是一种幸运, 为了赶上进度, 就一定要比别人多吃数倍的苦。

那时, 看着自己写出来的稿件被领导“大拆大卸”;看着自己想出来的活动创意被“掐死腹中”;看着执行中那些格外熟悉却又如此陌生的环节, 沮丧有过, 惶恐有过, 不服有过, 但都被一种“要踏踏实实学, 否则你什么都得不到”的念头所压制。指示牌摆几块, 摆在哪儿最合适?会场内如何布置才能体现伊利氛围?为避免风险应该准备怎样的现场预案?我贪婪地学着, 同时也用最快的时间融入新团队之中。

就在此时, 我开始领悟到, PR, 它真的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如何让客户“买单”你的创意, 如何让供应商了解你的需求, 如何让团队和你无缝对接地工作, 都需要沟通。活动正式开始前的凌晨, 领导带着全团队又细致地过了遍流程, 大学期间曾担数十场晚会导演的我, 也在慨叹原来PR活动的台本竟然需如此细致才能保障活动的畅行无阻, 这也是一种沟通, 从纸面上的文字, 到实在发生的事件, 原来, “把事儿做成”是基本面, “把事儿做好”是硬要求, “把事儿做绝”就需要这种拳拳到肉、针针到心的细致。

恍然大悟, 原来, 大学活动只是给我入门的基本功, PR活动才是升级的加强版。于是, BMW中国文化之旅、百事母亲水窖、怡园酒庄庆典, 纷至沓来, 上善, 若水。

跨出的第一步, 决定就不回头。

2008:大事年练就大心脏

在篮球场上, 经常有这么一个说法, 叫“大心脏”射手, 这种射手, 并不需要非得是团队中的头号攻击手, 但一定是在危机时刻, 团队最信任的人。PR同样如此。

2008年, 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 震惊世界的四川地震、史上最佳的北京奥运、突如其来的奶粉危机, 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同样, 也带给了我非同一般的PR经历。

2008年5月14日, 我的生日, 距离四川地震发生刚刚2天。我已经坐在奔赴四川灾区的飞机上, 与同行的领导一起, 带着公司和客户的殷切嘱托, 将爱心带到天府之国。这是我的请愿, 瞒着家人, 也不管前路是否危险。

在地震现场, 我与客户一起组织了救援队, 并将种种物资送到绵阳、安县等重灾区, 数昼夜不眠不休, 只为了尽一份责任。而与公众的沟通, 也通过我的博客, 以“震中日记”的形式, 将我们这支救援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一一传送。事实证明, 来自于真实体验的公众沟通, 绝比拍脑门和砸数据的妄图填鸭好得多, 在这个网络日益抢夺话语权的时代, 基于Digital的PR, 也可以很责任, 很公益。

于是, 在地震时期“博客传播”的小试牛刀之后, 奥运时间, 潜心筹划半年的、伊利有史以来第一个全Digital运作的项目——伊利健康中国“阳光社区公益梦想”重装上阵, 这个承载奥运遗产推力、社区功能强力、网民公益合力的项目, 再次强烈地印证了我的认识:当一个灌输型传播的时代行将灭亡, 更加难以预测却又可能产生更大功效的互动型传播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阻挡。

从官方网站的建构、意见领袖博客和网友博客圈的建立、网络论坛奥运话题帖的营造, 一波接一波的传播浪潮, 作为全程设计师的我, 无暇喘息。在Digital的难挡魅力与客户的实际需求之间, “口碑”是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但遗憾的是, 当我们将这种“口碑”营造到项目顶点的时候, “三鹿奶粉危机”轰然而至, 乳业“911”平地惊雷。

第一次经历危机, 就是一个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平民无不关注的危机, 要没有一颗“大心脏”, 还真是承受不来。彼时, 作为海外危机公关的执行公司, 我与帕格的同事们一起, 24小时开机, 全天候监控沟通, 港澳台信息回馈, 紧张, 紧张, 再紧张, 历时一月, 在从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 顺利完成客户任务, 并让那个源自奥运的公益梦想成功延续, 秘诀, 还是一个“沟通”。

两条战线, 一种心跳, 没有人生来就是战士, 战士都是摸爬滚打中来的。

2009:让PR项目变成文化产品

在PR做久了, 很容易被“锁定”, 也就是说, 写稿方面厉害, 就被固定为撰稿人;媒体关系好, 就被固定为媒介顾问;活动经验丰富, 就一直活在现场执行中, 殊不知, 这其实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 容易被“锁定”同时意味着容易被“替代”, 要在强者如云的PR世界中谋得更大发展, 赢得更多机会, 在单一专项上精益求精的同时, 也不能不顾及其他方面的自我养成。

第三个年头做PR, 在保留自己撰稿强项的同时, 我也在帕格给予我的极大平台上, 特别注意了在项目总控、活动管理、客户对接等方面的修习。

在上海, 伊利签约上海世博会, 作为活动总导演, 我找到了将饱含内蒙风情的羊皮卷、马头琴、青草地与世博中国馆、海宝嫁接的最佳途径, 通过声、光、电的特效搭配, 将一场盛宴浓缩于一小时之中, 让来宾在感觉亲切的同时, 也被温柔触动。

在云南, 伊利奶粉事业部的2009经销商大会, 作为总策划与项目总控, 在极短的筹备期内, 为客户找到了意想不到的“英雄”命题, 将恢宏壮阔的“大典”、细致入微的“论道”、极致欢愉的“夜宴”三部大作奉上, 并在大学专业基础上, 作为编剧制片, 将年度大片、真情再现、特效环节予以视觉化表达, 辅以激光舞、民族风情舞、现场座谈会、颁奖典礼等形式, 从震撼到感动再到快乐, 让来宾们在一天十小时间, 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 时而兴奋, 时而落泪, 再次实践了我PR艺术化的理念, 体现了帕格的品质追求。

在内蒙, 伊利成立国内首家建立在母婴数据基础上的母婴营养研究中心,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 我不仅在学习如何把专业化语汇转化为大众语言, 还在身体力行“将带领团队变为一种信任艺术, 让每一个人在项目中都获得成长”。基于大学时代练就的心理素质与敢熬夜不怕累的劲头, 在云南、内蒙连续奋战的同时, 保持头脑清醒与微笑, 让不同风格、类型的项目, 通过“艺术化沟通”驾轻就熟, 百炼成钢。

自此, 翻过2009, 2010近在眼前。我始终信奉那句当年烂俗的广告语“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在PR行业的适用, 也始终不相信年龄和层级会阻碍思考的深度与客户的信度。这三年, 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因为客户只会为“最精彩的创意”买单, 所以, 如何制造“独树一帜”的沟通、如何奉献“不开分店”的产品、如何保证“持续永续”的精进, 将成为未来战场生死存亡的关键——让每一个PR项目都变成一件文化产品。

8.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篇八

【关键词】沟通;艺术

每个班级不只有“乖宝宝”,也会有“捣蛋鬼”,找家长“告状”,常常被一些老师用作整治调皮学生的一种方法。可是,许多事实表明,这种方法效果不好,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察笔记里,就记载着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年级有一个活泼好动的男生尤拉。女教师发现他在课堂上总是坐不安稳,随便讲话,有时候拿纸折成一个飞机,趁老师回转身的时候放出去,惹得哄堂大笑……简直没法上课。女教师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到家里去找尤拉的母亲“告状”。怎么办呢?女教师和孩子的母亲约定,每天把尤拉的不良行为记在学生手册里,由母亲“采取措施”。决定命运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母亲看到手册里的“事迹”,大发雷霆,狠狠地打了孩子几巴掌,还用皮带抽了他一顿。这个从小没挨过打的孩子惊呆了,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痛楚和屈辱。尤拉变了,他常常阴郁地、悲愤地坐在窗前,好像对于一切都无动于衷了。三天以后,尤拉说他把学生手册弄丢了。母亲又使用了她的皮带。原来那个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孩子,现在显得沉闷而且孤僻。他很少抬头,避免和教师的目光相遇,而当这种相遇无法避免的时候,女教师在那眼睛里看到的是愤怒和绝望……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不少老师恐怕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我经过长期认真地分析,发现“告状”法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它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教师在家长面前历数学生的种种过错,往往会降低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人格和地位,使孩子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丢了面子,抬不起头来。这就严重的伤害了“儿童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人的尊严”,他的自尊心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教师的“告状”无情地摧毁了,他感到已经无需再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作什么努力了,于是很容易变得无所顾忌。其次“告状”法也容易伤害家长的自尊心。看到自己所钟爱的孩子被教师的控告描绘成一副实在难以令人喜欢的形象,是一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此时,家长很容易恼羞成怒,等教师一走,家长就把一切怨愤倾泻在孩子身上,轻则训斥责骂,重则触及皮肉。教师的“告状”无意中离间了家长和学生的关系,破坏了家庭教育的正常气氛。第三,“告状”法破坏了师生的感情。教师“告状”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孩子蒙受屈辱和痛楚,失去父母的宠爱和保护。于是,孩子很自然地把这一切归咎于老师的“告状”,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过错。他理解不了教师的“好心”,开始拒绝教师的帮助,产生了对抗教师的心理。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凡是一向调皮、难以管教的孩子,往往是家长不会管、不愿管、管不了或舍不得管的,家教如果有方,孩子何至如此呢?试图通过“告状”而求助于家长的威严,愿望往往是要落空的。

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与家长沟通时与其“报忧”,毋宁“报喜”。

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奏效,归根到底要依靠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学生的思想往往是已知与未知、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调皮学生,思想品德中都有一些“闪光点”,都有一些积极因素,而这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据地”,是向缺点错误发起进攻的“桥头堡”。《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积极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因此,“从儿童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当教师把自己从学生身上发现的优点和他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时,往往会使家长喜出望外,从而使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温暖和保护;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和满足,从而树立起做人的自信,“抬起头来走路”;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爱护和信任,从而更加愿意接近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这样,学生的优点越来越多,让教师向家长的汇报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形成教育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所谓“报喜”并不是要老师见到家长时光拣好听的说,更不能牵强附会甚至无中生有地吹捧学生,而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前提下,中肯地指出学生当前的主要缺点,和家长共商帮助学生谋求改进的方案。而且,“报喜”也不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目的和唯一内容。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从而使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是为了与家长互通情况、协调一致,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9.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九

说话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社会,一个专制社会。长这么大对家庭的唯一感觉就是想逃离,之前一定要我具体地分析我还真是说不上来,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沟通:在我的小时候那是身体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强制力来使得他们对我的所有请求都得以实现。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来越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或者说,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学会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即明白了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如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女生,一个好朋友,一个好的女朋友……然后我会表现出我应该表现的样子。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里都相安无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关系很和谐也很和睦。再后来,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们的想法的选择,然后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又出现了,在阶级社会里面,有矛盾就有压制,有压制就有强制和暴力。这个时候的所有暴力,就转变成了隐蔽的暴力,从他们跟我的谈话上面,从他们的命令上面,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上面等等,来让我觉得难受,给我压力从而强迫我做出让他们满意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从那个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在外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应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从其中确确实实体会到了乐趣;与此同时,我还是会认为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所以我都会瞒着。也就是说,我察觉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满足这个社会的规范,并且开始去做那些确确实实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改变。

根据书中的说法,这个时候的我,对人会很冷漠。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时间,我一个人住,我谁都不联系,连电话也不怎么接的。那个时候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够做一个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够闪闪发光的人,让父母觉得很骄傲的人。很有自暴自弃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觉。

当然考研是没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个在浙江的偏远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但是我还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够离开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可怕的,又还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毕业的时候虽然也舍不得也还是开开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确实是蛮开心的。

然而这不够,逃避没有解决问题。

只要没有彻底懂得我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会继续遇到麻烦,因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会继续致力于满足这个社会以及和我有关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张椅子一样认为自己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和义务,那么不管我实际上怎样想怎样认为,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义务。这样我就永远也不会去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样的满足;我也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爱自己,事实上我也不可能去爱别的什么人,或者这个世界了。

10.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十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说明: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此刻的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

11.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赞美;肯定;倾听;言行

一、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和肯定学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无论什么人都愿意听到赞美的话语。身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就要放下教师的威严走进学生;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眼神、动作、表情、语言和诚心去感染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会给学生自信,一句鼓励的评语会给学生自信,一句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信心倍增。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这些沟通的艺术和激励的方法去赞美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心情愉悦,这种教育的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学生,哪怕是学习最差、品行最差,他的身上也一定会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对学生的赞美进行情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自然会成功。我班有个男孩,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不能辅导他学习,自己自制能力不强又很懒惰,所以,很少完成作业。每天他总是编造很多借口来敷衍我。因为“他”我很头疼,要怎样才能帮助他呢?渐渐地,我发现除了不完成作业,他很爱回答问题,也爱劳动,在他的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于是,我经常在他回答问题时和积极劳动时表扬他,也经常和他谈心,鼓励他克服贪玩的毛病,哪怕每天只完成自己想做的题。

二、用一颗诚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

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也只有倾听,才会让学生愿意接近你,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答是否有价值,要善于体验学生的情绪,这就成了教师能否与学生正确地沟通,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气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要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真诚的人。遇上学生问候,要微笑应答;需要学生帮忙时,要及时表示感谢;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自己就要认真写好板书和批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欣赏你,才会愿意接近你并和你沟通。

如果学生觉得和教师共同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尊重,那么他们才会爱上你的课,才会为了喜欢你而愿意做你布置的任何一个任务。所以,我坚信,沟通要从心开始,从爱开始,从欣赏开始,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才能成为一名善于沟通的合格的教师。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第一小学)

12.浅谈班主任沟通的艺术 篇十二

一、良好的沟通从赞美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有哪个学生不想得到教师的赞美和期待呢?有人说,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养料;教师的赞美是催化剂, 使学生自尊、自信。作为班主任, 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 不要吝啬对其表扬和赞美。尤其是后进生, 要多一分关心、多一点鼓励、多一句赞美。你的赞美是对一个学生的肯定与赏识, 会给学生注入无穷的力量, 他们的成功也许便由此开始。近几年, 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后进生成功的案例, 这与赞美是密不可分的。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随口可来的礼物请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我们有时不妨学习赵本山的“忽悠”, “忽悠”其实也是做教师的基本功, 是一门学问, 一项技巧, 一种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二、你的心事我愿意听

沟通, 不仅仅是教师在谈, 而且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细心地听取。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心声。通过倾听, 班主任可以了解学生学习里的困惑、生活中的烦恼、心理上的问题;细心地听取之后, 就可以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 有效处理。在实际工作中, 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总是自己“一言堂”, 或以自己的权威而产生“话语霸权”的现象也存在不少, 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这无形给自己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了解学生时候, 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 走进学生的心里, 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记得有一首歌里有这样几句话:“如果你愿意, 请让我靠近, 你的心事有我愿意听……”所以, 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 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力,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 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灵魂和灵魂的激荡。在亲切友好的交谈中,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话, 学生会当你是知心朋友, 你的班主任工作会事半功倍。在我做班主任时, 所带的班级工作开展顺利, 班风醇正, 人文气息浓厚, 这得益于我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所以, 倾听是实施良好沟通的前提。

三、别忘了微笑也是一种语言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记者做了这样一个夸张的描述:“心理医生为什么仅靠微笑、点头就能挣大钱,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微笑、点头!”一位成功的学者曾说过, 真诚的微笑, 其效用如同神奇的按钮, 能立即接通他人友善的感情, 因为它在告诉对方:“我喜欢你, 我愿意做你的朋友。”同时也在说:“我认为你也会喜欢我的。”微笑常常比语言更有力, 微笑是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沟通。一个经常上学迟到的学生, 全国优秀班主任钱留华用18次真诚的微笑感动了他, 从此以后, 这名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迟到现象。我教过的不少学生毕业后也给我来信说:“钱老师, 你笑起来真好, 希望你以后多笑一笑。”的确, 为了显示严肃, 我过去常常是板着脸, 一脸严肃, 特别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 我更加是没有好脸色, 仔细回想, 这样的教育效果一定不理想。如今, 我已接受了学生们给我提出的建议, 让微笑成为一种良好沟通的语言。

1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十三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14.《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个人感慨 篇十四

沟通无处不在,暴力也从不稀缺。从家庭到学校,再每个人到社会,从亲人到朋友,再到领导同事,甚至陌生人。暴力的形式也各式各样,有最直接的武力带来的肉体上的暴力,也有间接地语言、思维、评价等诸多带来心灵上的暴力。我们或许接触肉体上的暴力不多,但是来自心灵上的暴力却始终围绕着我们,我们很多人既是心灵暴力的受害者,又是施暴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专注于精神领域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他主要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和两种沟通模式。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表达自己,另一种是倾听他人。而这两种沟通模式都是按照这四个要素来做的。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他人和谐相处,还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涉及各种人物关系,非常值得一读。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首先观察,这种观察是观察事实,并且客观描述,不带有任何评价色彩;其次说出感受,表达出自己是事物的感受,然后提出自己的需求,最后请求对方的协助。书中提到了很多日常的沟通方式,在不经意中就是暴力沟通的”典范”。作为一名老师,天天与未成年打交道,更需要注重沟通的方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运用非暴力沟通可能比直接粗暴的说教更有效。比如当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时,可以按照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

1、观察。你刚才在课上玩笔了。

2、表达情绪。我觉得很难过,感到很惋惜,你这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想学好一定不是难事。

3、提出自己的需求。老师希望你在课上认真学习,不做小动作可以吗?

4、寻求帮助。如果你忍不住要分心了,你可以向老师提出来,老师可以帮你,比如允许你站起来一会或者是其它你觉得可行的方式。

暂且不谈非暴力沟通对于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单单对于老师自己修炼脾气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面对学生的不恰当行为,很多时候一开始老师就自己情绪上失控了。一旦自己情绪失控,不仅解决不好问题,还会让自己变成情绪的奴役,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在这里,我们想要的是良好的课堂持续,不是情绪的宣泄场。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惯常用以下几种方式,“道德评判”:“你就是个遵守纪律的学生。”或者“进行比较”:“你看某某怎么就知道认真听讲?”再或者出现“回避责任”的说法,“我对你发脾气也是希望你能认真听讲”亦或者“强人所难”:“你必须一动不动地坐好”。一旦出现这四种不对的沟通方式,学生可能在语言上也会给你反击,这样一来你这个“施暴者”也会感受到暴力沟通的苦果,真是害人害己。不谈学生下次还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至少在这节课上老师只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忘记自己自己最终想要什么,而对学生至少在心灵上也造成了伤害。

15.新班主任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篇十五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告诉我,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或初次接触对方的有关资料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新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努力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如何与孩子见面,如何给孩子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笔者反复思忖:该在黑板上写什么?第一句话怎么说?

我为此甚至夜不能寐。我想毕竟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如果生硬死板地在黑板上写“欢迎新同学”之类的话,未免落于俗套,也起不到理想的作用。那么学生会喜欢什么呢?经过仔细琢磨,在新生报到的前一天,我在黑板上画了快乐可爱的维尼熊和憨态可鞠的机器猫,并从它们嘴里说出我要讲的话:“校园环境多美!我喜欢这里!”等等。我想也许新生来校时并不会更多地注视我的杰作,但这至少会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有利于消除他们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很有效,卡通画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也使师生沟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开学初,老师在揣摩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在用他们稚嫩的眼光观察老师。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一定要打好第一仗,那就是上好第一堂课。如果一个班主任讲的课不够精彩,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等到暂时的教师威严的光环消失后,何以让学生信服?所以我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学科优势,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45分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就有了后来学生对我说:“老师您的课生动、有趣,希望以后有更多精彩。”“我们班主任懂得可多了,什么都会。”于是我知道作为新班主任一定要在课堂上做到让学生仰视你,只有这样,教师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才能吸引学生愿意与你沟通,教师也才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挥主导作用。

要想师生之间缩短心理距离,教师就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我以前总顾虑如果角色换位,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会降低“师道尊严”,但事实是学生非常渴望老师同他们一起活动、交流,做他们的大朋友。因此在课余时间我都会走进班级,坐在学生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玩掰腕子游戏,开始是请我当裁判,后来干脆向我挑战,甚至很“轻视”地说要用他的左手掰我的右手,当时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都来加油,虽然在力气上我没能赢那些小小男子汉,但我却赢得了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班里准备了羽毛球、毽儿、跳绳等体育用品,每当时间允许,我都会加入他们中间。为一个球的判罚和他们争论,为一个学生的可爱动作和他们笑成一片。在近距离的沟通中,了解学生,这比平时声嘶力竭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谈心是班主任常用的方法。面对面的情感沟通固然能增进人与人的感情,但与时俱进的短信沟通、QQ沟通似乎更便于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虽然是初一年级,有一部分学生也己备有手机,更有的俨然是网络高手。从和他们的“闲聊”中我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学习困惑和个人喜好。周末会有短信问我:“老师你看NBA了吗,太精彩了。”他希望与我分享快乐。学生病了,他会发短信对我说:“喉咙痛死了,医生开了一大堆的药。”他还希望跟我撒撒娇。如果谁在学校作业不认真,学习偷懒,我会发短信“警告”他注意。如果谁进步了,我会表扬他,并给他发个小笑脸以示鼓励。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师生之间信任度越来越高,情感的感染力越来越强。

此外,针对初一的学生,他们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适应新的学习要求,科目增多,学习量增加,难度加大,这时他们有可能在困难面前“退缩”,需要班主任老师陪伴、鼓励、及时地拉他们一把。比如语文的背诵、英语单词的默写,老师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和学生一起知难而进。这样,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战胜困难的好习惯,也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与学生沟通,一定要因人而异,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方法适当往往事半功倍。班里的一个小家伙从小学就存在不完成作业的问题,升入中学后愈演愈烈,家长、老师从着急到愤怒到无奈。他不说不闹,就是不完成作业。别人很难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开始我采用紧盯的办法,单独检查他的记事本,检查作业,与家长随时联系,给他一定的压力,但他依旧我行我素。后来我尝试不再特殊关照他,不再点名批评他,似乎他感到了有些变化。一段时间后,我在班内精心组织了一次学习成绩表彰会,亲手准备了盖好学校公章的笔记本,并请校领导发奖。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进步的同学都得到了奖品,大家都很激动。得奖的同学想继续努力,没得奖的同学摩拳擦掌。在这时候我拿出最后一个奖品说:“大家猜猜,这最后一个本子是送给谁的?”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最后我把本送到这位不爱完成作业的孩子面前,对他说:“明白老师的意思吗?你准备用它来做什么?”此后这个孩子完成作业情况明显进步,而且学习成绩提高,加上各科老师的及时表扬,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当老师站在讲台上时,有着这个职业特有的威严。当学生个性张扬过头时,一定要及时并严厉地指出,该出手时就出手。但私下里我也愿意用笔和学生交流。我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成长手册》,《成长手册》中有个专题叫“老师对我说”,这早就成为我和学生敞开心扉的园地。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传递着我对学生的爱,如一个学生聪明但散漫,我写道:“记住:你很优秀,除非你自己选择放弃;你很聪明,除非你不思进取;你会成功,除非你自己选择失败。”一个孩子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我写道:“你的无言可能是因为你不够自信,你的懒散或许是你自制力的缺乏。记住!挺起你男子汉的胸膛,我要看到你坚硬的臂膀和坚韧的脊梁。”后来孩子的妈妈看了留言后哭了,她知道老师那么了解他的孩子。孩子们看到我的评语,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平时自己不留意的言语和举动都被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形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16.浅谈与学生的沟通艺术 篇十六

一、关心学生,深入内心,尊重人格,保守秘密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学生才会对教师说真心话,说心里话,而不是言不由衷,敷衍搪塞教师。当学生对教师说心里话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同时,对于学生和自己的谈话内容,涉及学生的隐私时,教师一定要守口如瓶,保守秘密,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真正信任,才愿意和教师做心灵的碰撞。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心存芥蒂,那么沟通就容易得多,这是教师与学生能有效沟通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能够顺利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之一。

二、解决矛盾,公平公正,语言委婉,打动学生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天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不产生矛盾是不可能的。当学生有了矛盾怎么办?尤其是矛盾双方是两个学习成绩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生时,教师该怎么办?此时此刻,所有的学生都会眼盯着教师,看教师如何处理这起事件。如果教师在处理这件事时,不分青红皂白,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批评一顿,后果可想而知,教师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都是零分,他们希望他们的教师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件事,而不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劣来评判谁对谁错,尤其是有理的一方更希望教师为他主持公道。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多么重要。当学生出现矛盾时,教师一定要追本溯源,弄清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力争做到公平公正,让矛盾双方都心服口服。在调解双方矛盾时,教师的语言要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打动他们,最后化干戈为玉帛。

三、了解个性,寻求时机,利用班会,彰显个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同,所以教师要与学生有效沟通,首先要了解学生个性。对于那些谨慎胆小、自尊心强的学生,我往往采取当面表扬鼓励、背后提醒的方法;对于那些大大咧咧的学生,我除了表扬提醒之外,会在恰当的时机给以严厉的批评,这样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此外,我还利用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师生之间有沟通,尤其是分组讨论时,学生不仅能有效沟通,还能从中彰显个性,这样教师更能抓住学生的脉搏,对症下药。

四、课上课下,融入一体,肢体交流,传神送情

我与学生的沟通,不仅是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与学生做各种活动,和学生真正融入一体。在与学生做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学生小心眼儿、斤斤计较,此时不需要教师去说服教育,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从而避免了许多小矛盾的发生,事后教师再循循善诱,那么班级就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

五、书面批注,形式多样,紧跟潮流,贴近生活

我经常利用给学生批注作业、日记的机会,在作业和日记上留言,与他们沟通。留言既有表扬鼓励,也有提醒批评。沟通内容大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此外教师应紧跟潮流,与时俱进。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上qq,发微博,写说说,内容广泛,这样做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让我更加了解学生,沟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六、特殊群体,特别关爱,细心观察,奉献爱心

这里所谓的特殊群体,是指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体残疾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智障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等,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特别关爱。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时时和他们沟通,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助他们一臂之力,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样更有利于特殊群体的成长。

注:此论文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与学生沟通艺术的研究》 课题编号QG36—568。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中心校)

17.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篇十七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说的太对了,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就要说出对应的话,有时候总是我们对别人的期待和对别人的看法过于太果断,所以导致我们有个错误的感受,以至于沟通无效或者别人直接不理解。

看了这本书,了解到了批评往往含期待,其实就是暗指自己的表达或想法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这样经常自己爱发脾气,也不去沟通,老是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就是不会表达需要。有时候孩子让讲故事,一本接着一本,有时候真的太累了,嗓子都疼,我就埋怨孩子,一直讲没完没了了。其实我完全可以这样表达自己:“孩子我需要休息了,因为我的`嗓子太疼了。”孩子也会理解,说:“这本书讲完就别讲了,妈妈。”

18.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篇十八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19.幼儿园师幼沟通的艺术 篇十九

沟通是相互理解, 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 创造彼此新关系的动力。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 可给予幼儿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机会, 因此, 教师与幼儿沟通的策略与技巧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通过师幼之间的沟通, 发展幼儿的健康情感, 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是提高幼儿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雪化了变成什么, 众多孩子争先恐后地回答说变成了水, 只有一个小朋友怯怯地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结果惹来老师严厉的呵斥及其他小朋友的嘲笑。这一举动可能会永远封闭孩子心中的天才创意之门, 一朵美好的心灵之花可能因此凋谢。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该怎么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

一、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幼间沟通的前提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 将其分为七种,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虽然小, 但他们同样具有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 想要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 想要被赞扬和被认可。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 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师幼沟通中, 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 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的, 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

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希望老师全神贯注地看着他, 有时, 他们还怕你看不见, 凑到你眼前, 跟你大声说话。三岁后的幼儿常常会让成人觉得很不听话, 经常出现与成人对抗的情绪, 而这些举动的出现, 实源于幼儿内心被尊重的需要。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这些心理需要, 在与他们沟通时, 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幼儿, 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 对诉说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 点点头、微笑、询问、鼓励性语言、身体接触等, 使幼儿感到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有一份被关注、重视的尊重感, 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使幼儿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带给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教师的口语艺术是师生沟通的有效工具

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工具。因此, 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 还要重视表达技巧。也就是说, “说什么”、“怎么说”, 教师应该认识到 , 知道“说什么”与学会“怎么说 ”相比, 后者更不容易。教师不应奢望在短时间内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用心练习、体会, 最后达到如鱼得水般运用自如的境界。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 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 但幼儿却碍于情感难以接受, 这时如果把话语磨去些“棱角”, 变得软化一些 , 使幼儿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被人关心的, 也许就能从理智上或者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 这就是委婉的妙用。使用一些语气词, 如“吗、吧、啊、嘛”等, 可以使幼儿感到你的说话口气不那么生硬。在与幼儿沟通时, 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否定句。例如:以前当幼儿做错了事情时, 我常常会说:“你怎么能这么做! 你这种行为绝对是错误的!”这样的话其实是很伤幼儿自尊的, 往往达不到教育目的。于是, 我在对幼儿提意见时, 把这句话改为“我不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 请你自己再想一想”, 这样的表达就不那么咄咄逼人了。

教师用语言与幼儿沟通时, 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质量, 对于自己与幼儿交流过程中的语言, 应及时反省, 并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因此, 教师应该“说什么”、“怎么说”,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练习、体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口语艺术这个交际工具, 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沟通时要注意把握沟通时间、地点, 考虑幼儿所处环境, 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及情绪。通过这些, 调整与幼儿沟通的内容, 积极主动寻求与幼儿沟通的契机, 只有把握了这些, 才会使沟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幼儿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 或很入迷地玩游戏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 当他完成了或需要帮助时, 你再过去, 抓住这样的时机与他沟通, 会使沟通的进程和内容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 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要注意主动与幼儿沟通, 放下教师的架子, 虚心向他们“请教”, 与他们成为朋友。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 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沟通打好情感基础。

20.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 篇二十

一、统一教育理念,同步同向教育

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每个家长由于在性格、文化层次、职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同时,有些家长也在教育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所以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往往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家长提醒老师午睡时一定将孩子的棉袄脱掉,有的家长则叮嘱老师千万不能给孩子脱棉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关注的是孩子学了什么,认为玩和游戏都是浪费时间;倘若孩子在园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说话难听。许多教师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带,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无法与家长正常交流和沟通。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我园在新生入园前会对家长进行两次免费培训,就《我们的幼儿园》《入园前家长该做什么》等对家长宣传,让家长了解我园的办园理念和培养目标,让他们明白培训是为了帮助家长纠正家庭教育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从而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

二、平等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

沟通需要一定的智慧。孩子入园以后,教师就要天天和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打交道了。忽视一个家长,就意味着放弃一个孩子。所有家长的愿望其实是一致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时必须讲究策略、一视同仁。

1.沟通的桥梁

与家长沟通首先要有途径。我园每年8月为家访月;孩子每月有《幼儿成长纪念册》;我园每月对家长有一次免费讲座;每月有一份“文幼园报”免费发给家长;另外早晚接送、电话、校信通、幼儿园网站、班级家长园地、班级博客等,都是与家长沟通的途径。老师针对不同的家长、不同的问题要采取适当的途径进行沟通,并保证沟通的通畅。

2.沟通的态度

我在与家长沟通时时刻掌握八字方针——积极主动,热情诚恳。

3.沟通的话题

孩子是永远不变的话题,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纽带。其实教师对孩子一句关心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对于家长来说可能都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了解家长的想法,揣摩家长的心理。不同幼儿的家长所关注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如小班家长关注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情绪,而大班家长则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掌握等。

4.沟通的准备

要想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就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在与每一位家长沟通前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掌握好沟通的时间和方法,选择明确沟通的对象,然后用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观点和看法,寻求共识,消除隔阂。

5.沟通的语言艺术

教师作为家园之间沟通的主导方,其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教师在谈话中应该语态真诚、语调亲切、语句清楚,使家长一听就明白,能从谈话中受到启发。比如家长经常跟老师说让孩子多喝水,老师可以有多种回答:“天气这么热,是应该多喝水。”“好的,我会提醒他。”这就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再比如使用得体的称呼:“佳佳爸爸,您好!”让人听了有一种舒心的感觉,自然就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耐心倾听、积极回应。如有一次中4班10个家长反映问题,主要是班上有一个能力强的孩子经常当值日生,什么事都是小排头,其他家长觉得不公平,说到情绪激动时居然要求把这个孩子调班。耐心听家长说完以后,我回答:一是老师经常用他确实欠妥当,应当给每一个孩子锻炼的机会;二是如果把这个孩子调班,那是非常不公平的,孩子又没有犯错。听完我的解释,家长们想一想是这个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因此,一定要耐心听家长把事情讲完,而不是打断他的话,急于解决问题。遇到火气特别大的家长,教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可以请家长坐下来,倒杯水慢慢说。通过谈话,让家长了解他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老师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在交流中,教师应当从为了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家长,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应尽量避免“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极的说法。谈话要使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上,而不要去针对谁,以防产生误解或隔阂,影响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司法救助讲话稿下一篇:大蒜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