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2024-10-03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精选16篇)

1.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一

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学子风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年级(5)班的王佳乐。今天,我要讲话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的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二

一、中国画审美特色

中国画的本质特色反映着中国文化, 而中国画的审美特色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方位的体现。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到‘道法自然’的绘画准则;从佛学的‘色空’思想到‘空灵’‘无我’的意境追求, 无一不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的关系之紧密。

(一) 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

中国古人在形容中国画的创作中有这样一句话:“文以达吾心, 画以适吾意”,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若要感动其他人, 作者必须要先感动自己, 否则这样的作品必然是苍白无力和毫无价值的。真正的艺术大家从不以炫耀技巧为能事, 既注重自然为上的追求, 又对自身的内心世界借助绘画进行表现, 通过长期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探索, 把二者合而为一, 创造出了最高境界“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之境。

(二) 中国画追求文人情调

在中国画艺术史上, 几乎每位有成就的大画家都首先是人文修养很高的人。被誉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王维, 学养与才情都堪称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 开创了以诗歌意境入画的先河。齐白石老人说:“我的诗第一, 印第二, 字第三, 画第四。”可见其艺术追求。潘天寿也明确地讲过:“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 诗、书、画、印是也。”就是这句话倒出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全面修养和独特才情。

中国画注重“书画同源”的同时, 也讲究“诗情画意”的表现。虽然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 但又同根同源, 即可单独欣赏又可作为一个整体, 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独特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审美的影响

(一) 儒家文化对中国画审美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中“有为、中庸、尊正统”的出世观, 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中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向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人画多以梅、兰、竹、菊四君子表现自身的“刚健”与“高洁”的精神世界, 中华民族如竹有节, 宁折不弯, 如梅挺拔, 凌寒独放, 如兰清幽, 一尘不染, 如菊灿烂, 老而弥坚。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下民族精神的独特之处。

(二) 佛学文化对中国画审美发展的影响

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画作品更注重内涵与深度。如佛学中的“色空”思想, 使画家体会到了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变化都包含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创立的中国画的“意境”说。把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一个讲究内涵、讲究深度、“空灵”、“无我”的艺术境界, 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画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进一步丰富了创作理论和艺术语言, 使中国画审美的发展愈加成熟。

(三) 道学文化对中国画审美发展的影响

道学, 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的学说,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中国画的演变过程来看, 中国画从线描技法到大写意技法, 其过程就集中体现了一种“求新”“求变”的创新思想。国画家讲究的“气韵生动”也是出自道家提出的。

三、中国画与中国审美文化互为影响

中国画浓缩了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智慧, 其艺术审美观念影响着无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 刚直不阿, 追求田园式的隐逸生活, 这都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 也是文人士大夫引以为骄傲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这也是中国画之所以长盛不衰的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中国画就这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给无数骚人墨客提供了吟诗作赋的美好情趣, 形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审美格调。

(一) 中国画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流审美格调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 中国画一直以来与诗书相结合, 成为文人士大夫乃至整个社会之日阶层人生审美追求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画的不可避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社会主流审美格调的趋向, 其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情, 总要表达出特定时代的思想感情。如元明时期的画家因为社会的动荡, 产生了强烈的隐逸情怀, 并借助书画表现自己高洁孤傲的气节, 影响了当时的审美风格, 平远的山水画大行其道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 中国画的本质特色反映着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派生物, 一个是诗画会通与书画同源, 另一个是吟诗作文、能书善画 (甚至包括篆刻) 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修养的一种重要体现, 梅、兰、竹、菊是文人士大夫笔下的宠儿, 用来表现自身的精神追求。对于历代中国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当社会形式的改变中国画的表现也随之改变, 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 他们就以梅、兰、竹、菊为榜样,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画的精神已经深深溶入了中华民族的躯体中。中华民族如竹有节, 宁折不弯, 如梅挺拔, 凌寒独放, 如兰清幽, 一尘不染, 如菊灿烂, 老而弥坚, 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是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智慧结晶。中国画之所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特点, 是因为中国画依托的是本民族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层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和儒、释、道三大文化里蕴含着中国画中所包融的哲学深度和文化积淀。

3.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三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引言

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对“中国梦” 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都在积极进行当中;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体现,各地高度重视“中国梦”的活动开展,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战斗性,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但也有人对“中国梦”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这就不免给“中国梦”开展的效果上带来一些折扣;究竟新形势下“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是沿袭老套还是别出心裁?如何开展“中国梦”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中国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一)“中国梦”由来已久

南宋时期的陆游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激励着广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后辈们。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吐露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中国强国梦”让中国人做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例数一下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可以清晰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彻底的当家作主,这才让百年中国梦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二)“中国梦”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洗礼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但目标始终就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为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美好、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这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源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习染,而这些传承和习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中国梦”携带着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梦”是优秀传承的内容实质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很多方面,几乎以一概全,但在实质上“中国梦”强调的重点在于三个部分:

(一)“中国梦”平台的思想沟通交换

“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它是交换思想的平台,大家在自己的“中国梦”上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推心置腹的陈述、言无不尽的想法沟通、直言不讳地道出我们梦想的原点;梦想的原点产生于实践活动和内心的渴望,内心里的渴望也在于对实践活动的修正,同时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改变、向往和期盼;在“中国梦”的整体框架下,个体相互思想交流的通畅性,使得相互参与共同目标实践活动思维运行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同一个“中国梦”将梦想的原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对整体宏观的思想沟通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中国梦”行为的约束监督

“中国梦”不是坐下来的等待、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想,也不是海阔天空的谈发展,或者是漫不经心讨论问题的座谈会,“中国梦”要求全国人民要行动起来,以行动来实现心中的目标;有行动,就会有对行动的评价,“中国梦”概念的延伸是对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监督评价,并且在这种评价状态下对未来工作进行探索和安排。

(三)“中国梦”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

“中国梦”的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彼此正确信息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从而达到同一个认识的基点。这就形同将自己的想法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以此真诚相待,来共同面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梦”是对人们思想的自身修复、“舒筋活脉”的一剂良方。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利器”,是“砍杀”消极情绪、“斩除”堕落思想、震慑负能量的有力工具;“中国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的运用,有助于国家内部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有差异;但“中国梦”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的思维归结于一点点位,使得发挥群体的智慧、调动群体的积极性成为了最现实的可能。

三、“中国梦”优秀传承的形式重要性

(一)“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惯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讲求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意识,就没企业的责任,也就没有企业的信誉。我们可以用来延伸到“中国梦”;如果纯粹把“中国梦”当做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就会容易造成没有创新,流于老套的局面;由于没有创新,使得人们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潜心挖掘思想内涵和精心的准备、详细的谋划;造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不到位,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失去了“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二是在很多人的“中国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是金”。即使针对违背群体梦想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也大多对问题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这种形式导致 “中国梦”质量低下,需要得到改进。endprint

(二)“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优秀传承作用发挥

“中国梦”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树立梦想时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立“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梦想”的方案,因为梦想的广博性,具体处置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梦想”这一主题,要引导人们探讨寻求解决实际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问题方法,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面、流于形式,而需要集中思路和精力,“剥洋葱”般层层细细撕开,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酝酿和思考;流于形式的“中国梦”,并不能抓住实现梦想的重点,更不能有效寻求找到梦想的路径,当然也就可能偏离“中国梦”的轨道,继而削弱了“中国梦”的作用。

(三)“中国梦”的作用

(1)中国梦”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呢?这个梦想的目标成为了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国梦”要讲求质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要讲求实实在在地为梦想付出的劳动,梦想不是空谈、不是讲对抗、更不是只为私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一个梦想目标之下,进行善意的提醒和修正,这既可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又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抱有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之言语,用广泛的真诚来容纳不同见解的声音,这不但有助于梦想思想意识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齐心向上的凝聚力。以我们历史的优质传承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验和认识,来开展这一“中国梦”活动,将“梦想”思想统一,这样一来心自然就会贴近了,同心协力就会创造出无比的战斗力,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

(2) “中国梦”能日渐增加民族团结力

“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梦想,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雄关漫漫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欲速则不达”是普遍性的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间的沉淀造就出强大的生存法则,使得我们国家久经风雨、屡遭坎坷,却风雨同舟、不畏艰险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底子深厚,向上的动力自然也就高强,在奋发向上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显示出的厚积薄发的威力,将弥散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之中。笔者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梦想,也是一条与全中国各族人民息息相通、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纽带上不仅怀揣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纽带上还携带、凝聚着我们祖先历史传承的古老血脉。在古老的炎黄血脉之下,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才患难与共、唇齿相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梦”强大的思想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样保证和原则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复兴梦想,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史为鉴,精神传承不可磨灭;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它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是我们伟大民族重新雄立于世界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J]. 改革与开放,2012(12) .

[2]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

[3]周灵芝.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

4.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四

在传统节日中探寻诗意中国

这周的星期三,同学们盼望已久的圣诞节终于到来了。这几天,街道上四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店铺挂满了圣诞帽、星星、礼盒等彩饰,当然圣诞树也是必不可少的。街道浓烈的圣诞气氛仿佛把我带到了西方国家,听着经典的圣诞歌曲,我的意识早已深陷其中。同学们都是彼此的圣诞老人,互送的礼物多种多样,传统的手写贺卡,细心挑选后的精美小礼品,一块味道醇厚的巧克力等等,圣诞文化无处不在。其实不止圣诞,向万圣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已经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得到了我们的追捧喜爱。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碰撞的时代,我们心里是否留有一个位置安放着传统节日的种种美好、种种趣味?

在迎接圣诞来临的浓烈气氛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也悄然而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时的宫廷和民间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直到今天,很多老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而老北京又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则有吃汤圆、南瓜、红豆米饭的习俗。

5.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演讲稿 篇五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讲稿的事情愈发增多,那么,怎么去写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一句句勾起孩童时代的回忆,一句句凝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经典我们还记得吗?面对流光溢彩、物质繁荣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让我们目不暇接。快女快男式的文化快餐,韩国文化、日本文化的侵蚀,欧美文化的强势来袭……传统文化似乎渐行渐远,华夏儿女几千年不变的精神信仰,似乎已经被新一代的我们抛弃了,面对华夏文明千年的传承,面对无数哲人奉献终生才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让它渐行渐远吗?作为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具有传承性、延续性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张岱年先生曾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作为人生标语来激励自己。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好好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境界,提升我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味固守传统,还要重视锐意创新,经世致用,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该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基础,不断学习新的优秀人类文明,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并始终保持“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的人生态度。大胆创新、勇敢竞争,积极开拓,不断进取。让我们的中学生活更加绚烂多姿,让我们的人生旅程更加丰富多彩。

谢谢大家!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2

同学们: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中华特有的文化;从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甲骨文,到满载着民族灿烂文化的中华汉字;从四大发明中古老的印刷术,到如今方便快捷的打印机……从古至今,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这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贯彻始终的就是孝,甚至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孝文化。中国从西周开始就有孝道,从孟子家喻户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二十四孝》,再到现在口口相传的“百善孝为先”,无不贯彻着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文明。再来看看从古至今的“孝”字。“孝”字的甲骨文,只有老人的长发,没有老人的身手,长发之下,是个孩“子”;金文中的“孝”,上半部像一个老态龙钟、佝偻着的老人,下半部是一个孩“子”的形象,整个字形看上去像是一个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小篆之孝,以老为上半部,以子为下半部,就像是孩子背着父母,寓意为“善事父母者”;如今的汉字“孝”,就是孩子将老子顶在头顶上,老子就是孩子的天;老子坐在孩儿头上,孩子就是老子的依靠……从古至今的“孝”字都渗透着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社会风气。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更要传承这种至善至美的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我们几乎就是背着长大的,现在的我们更要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传承这份伟大的传统中华文化。

需要我们去传承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孝,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传承去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去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努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6.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演讲稿 篇六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感悟重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唐朝时成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这天,所有的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饮菊酒,放风筝。

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贵的,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而且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而今,社会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重阳佳节,人们为了从简,渐渐不再登高、插茱萸,更有一些人因为工作忙,学业重,甚至将老人丢在家中,连电话问候都免去了。这种现象是令人心寒的。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苦操劳,而今的我们居然不顾及他们的感受,仅仅为了自己的“享受”,丢下了孝道,丢下了重阳文化。

我们丢下的又何止是重阳文化?上溯至几千年前,先辈们告诉我们哪单单只有重阳文化。不管是尊师重道,还是勤俭节约或者别的什么,我是又是否很好的传承了?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实在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融四岁,能让梨”一个四岁的孩子,尚且知道要谦让,当你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时,你内心是否会觉得惭愧。一个人,如果生性刻薄,在与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会造成许多的不快,所以我认为宽厚谦让是一个人融于集体的必要条件。

高中三年,或者一生之久,我们都离不开集体,那么融于集体是否只需要懂得谦让?很快,另一位古人就给出了答案。东汉何汤,做把守宫门的官。为了维护宫中禁令,连皇帝都不给他开宫门,正是忠于职守的典范了。一个班是一个集体,作为班级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向何汤那样,做好自已应该负责的是,或是认真做值日,或是努力学习、与班级一同进步。学校也是一个集体,每个人,每个班级也应随学校一起进步。忠于职守,同样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更多的深思,你不会忘记一个重要的文化——爱国。陆游,南宋诗人,南宋抗金文人,仕途不顺,抗金大业也一直受压迫,壮志难酬,即便是死也挡不住他满腔的拳拳报国之心,作诗留给子孙,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热情。高中生与爱国同样关系密切,我们虽然不能够杀敌报国,确仍可以学好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以今日之努力,筑明日之成功,抱国家之未来。

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

同学们,让我们重新拾起我们所丢下的,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负责,谨慎地感悟中华文化,以心传递,用心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七

1、确立马列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这个胜利, 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形势下, 用马列主义思想来宣传和教育人民, 成为动员一切社会加强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必然。为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统一领导, 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掌握新闻出版、报纸广播等舆论工具。1949年8月, 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局《机关报》正式改版为党中央机关报, 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以利于向全国及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张, 报道中国人民的文化、建设等成就。

2、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

随着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 愚昧的落后的观念、文化受到扫除, 科学的进步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在广大人民中间逐渐被接受, 按照《共同纲领》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要求, 党和政府有步骤地对旧有教育文化事业进行改革, 争取和鼓励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使学校教育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适应新旧社会的转接, 有利于推进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 对旧有教育制度的改革,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二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脱离实际, 脱离生产, 转向为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生产事业服务。这次改变旧中国教育事业上的高校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使不合理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对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有着深远的传略指导意义。

3、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1951年秋, 由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在北京大学教师中率先发起了一场运动, 这场运动一直延续到1952年的秋天。1951年9月29日下午, 周恩来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 此次报告的主要对象是京津地区3000余名高校教师, 一个思想改造运动在京津两地高校迅速展开。该运动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 要求教师联系本人思想和学校情况, 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肃清封建买办思想, 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之后, 该运动逐步推进到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的教师中。到了11月, 教育界的思想改造运动被引向了文艺界, 党决定在文学艺术界开展整风学习运动。

二、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

1、积极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党的一贯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向来主张为人民大众服务, 文化工作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夕, 随着党转移工作重心, 毛泽东指出, 文化教育工作“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展开并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在致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 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革命胜利以后, 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广泛地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 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发展起来, 并借此配合人民的教育工作和其他文化工作, 以及借此配合人民的经济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工作的方向:为人民服务, 为经济服务。这表明:中国的新文化具有不同于旧文化的全新的性质, 是为新的经济、政治力量以及新的社会服务的。

列宁也曾指出:“只有确切了解过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才可能建设出无产阶级的文化。”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这一基本思想, 曾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 并不是意味着无条件的照搬, 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利用, 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 党又用这一思想来指导文化建设, 改造社会实践。之后, 毛泽东将这一思想加以概括, 即: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推陈出新。

2、消极方针政策

在传统文化界曾出现过明显而激进的“反右”斗争。“右派有两条出路。一条, 夹紧尾巴, 改邪归正。一条, 继续胡闹, 自取灭亡。右派先生们何去何从, 主动权 (一个短期内) 在你们手里。”, 毛泽东在1957年5月的时候, 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 文章明确的指出“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从此, 党中央的对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也随之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导致文化运动的主题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了敌我阶级矛盾, 强调了斗争的使命性。如此, 以偏概全的否定了本来自然发展的传统文化。在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标志性事件出现, 党的《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社论——《这是为什么?》, 提出要求:即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当前现象。因此, 以这个事件为运动的起点标志的文学界的“反右派斗争”的正式开始了。由于毛泽东使得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右派斗争在全中国大陆开展起来, 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发展和自然创新与传承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三、党的传统文化政策的分析

1、批判远多于继承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关于传统文化界范围内的对于怎样更好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怎样处理批判, 怎样发展继承等问题都还处于一个肤浅的表层方面, 传统常常会被称为是封建主义的代名词因而全盘被否定, 是因为在此文化背景下,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仅仅局限在教条主义的范围内, 在对待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 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没有全面、联系的看到事物的发展实质。

2、张扬民族性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 1949年的意义并不像在政治上那么深刻, 它还不足以构成文化上彻底解放的边界, 各种关系中, 对新文化发展影响甚大的就是中外关系, 即西方话语作为一种强势话语, 对新文化的一种或隐或显的制约、规范作用, 它以销蚀民族性为前提。新中国成立后, 政治上的独立解放, 诉诸于文化, 就是要建设一种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反过来说, 这种新文化只能在张扬民族性与反西方话语这一宏大框架中来完成。这一点在医学以及文艺领域表现的很突出。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的中国文化, 文化都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但我们不能裹足不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既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理论,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魂”。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那个的时期。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所实施的政策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脉络梳理和浅显的内部剖析, 对其引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建设发展产生的影响作出了整体的概括和评价。

关键词:党,文化,文化政策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2]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M].湖南出版社, 2009.

[3]李玲玉.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4]郭德宏, 李玲玉.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

8.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八

记者:詹总,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看过贵企业的企业文化内刊,内容丰富多彩,极有文化底蕴,说明东洋炭素是一家注重企业文化的企业,先请詹总讲一下贵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什么,贵企业都举办过哪些跟文化有关的活动?

詹国彬: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东洋炭素的企业价值观就是三个满意:客户满意、老板满意、员工满意。我们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三个满意展开,它们是并行不悖、三位一体的,并没有先后之分。我对企业的理解是:企业是人类最理想的集体活动场所,在其中一系列理性地改变物质形态的劳动中,人类能够增进对自身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理解,并通过这种集体劳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说,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的表现。有些企业一提文化,就是搞个活动,搞个福利,这是把企业文化理解偏了,文化是基于一个核心价值观而延伸出来的。

记者:我看过詹总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制造》,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传统文化究竟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詹国彬:第一,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来,但是由于文化向心力的影响,大一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比较强烈。第二,人性本善的道德判断。《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来本性善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习性产生差异。传统的儒、释、道三家都讲类似的道理。佛家讲自性圆满、我即是佛;孟子讲 “求放心”,是指人的善良本心生来俱在,由于被环境污染了就逃逸掉了,人的一生是把放逸的心再追求回归的过程。这与西方思想讲的人性本恶截然不同。西方认为人是带着“原罪”降临的,人的一生要通过赎罪的行为获得救赎。第三,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所谓内圣就是指通过体验天道和自身的道德修炼而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其表现形式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概括。外王是内圣的自然结果,不是通过强权而获得的,道德修养最高的人应该就是加冕的王者。历史上尊称孔子为“素王”就是这个道理。第四,“天人合一”的认知观。自然界、人体和人类社会都是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交织的体系中存在的,天和人是在同一个道理的支配下而交感存在的。这也是中医基础。第五,思维缺陷。中国文化中缺乏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外在对象进行研究的科学思维。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的泰勒士、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早期自然哲学伊始,就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外在的对象来研究,可以说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基础。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截然不同。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

记者:醒狮国学院有一个观点“儒西释道”文化大融合,和您所提倡的“回归传统文化中对于本真良知的追求,又要尊崇科学的创新精神”可谓异曲同工,您觉得东、西方文化应如何交融、平衡?

詹国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深刻的话题。有一门学科叫做“东西方文化比较”,就是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总体上,我认为中国人是内向、内省的,而西方人是外向的。中国人内向,所以才会每日三省其身,每天都会反省自己的道德良知,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性之学。西方不能说排斥这些东西,但西方人总体上是外向,倾向于把外部的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一直是存在的,譬如中国制造业就是一个融合。制造业本身是西方的东西,而中国人引进来,这就是一种融合。再往深里挖,制造业里有中国文化的体现吗?有,就是稻盛哲学,又讲良知,又讲利润,又讲制造,又讲创新。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文化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譬如它的语言一部分来自汉语,还有外来语。几乎现代语言、科技用语都是外来的,这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制造业

记者:您觉得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有哪些?

詹国彬:中国人善于学习,善于“拿来”,模仿能力强,但是如果只靠模仿,而忽略了现代制造业背后的科学精神,缺乏创造精神,那会出很大的问题。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自有的东西、创造的东西很少。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持续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原创价值的缺失与对生存环境的破坏。而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价值的理解承传而来的“敬天爱人”的价值观也遭受唾弃。相对而言,邻居日本在高举西方科学主义大旗的同时,也不忘弘扬承传自古老中国的东方价值观,并据此傲然立足于世界之林。当年在日本留学时,日本老师也曾经感叹,从中国来的留学生都很优秀,但在他们身上很难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反而在日本还可以看到。这个事实值得我们深思。我有时在想,也许现代日本比现代中国更 “中国”,或者说,更“唐朝”!所以,高举“敬天爱人”大旗又创立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先生诞生在日本,而非中国。

记者: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詹国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格追求,譬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样一些东西,因为各种原因,政治的,历史的,从知识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实践上不存在了,丢失掉了。但是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若隐若现,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还存留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更多的是激发人的物质欲望,而内心深处所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优良的东西,本来是可以平衡这种物欲的,却被丢掉了。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虚张声势的民族主义于事无补,回归对人的本真理解以及基于此而建立的全面教育体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倾听“天道”的指引和“天命”的召唤,崇尚科学才是今后发展的根本。既要回归传统文化中对于本真良知的追求,又要尊崇科学的创新精神,而不只是简单地把西方的科学结论拿过来,这样只能制造更多的模仿。

记者:制造业中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同一企业中人员的文化素质差距很大,您觉得在制造企业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将企业文化从高层透彻的落实到基层?请您结合案例介绍一两点具体的成功经验。

詹国彬:关于这一点,稻盛哲学是很有用的,一定要从管理者自我做起。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领导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企业乃至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一定要从自我做起,领导者做好了,大家都会跟着做。

我们企业文化的三个满意,有一个是员工满意。我们一年有两次员工满意度调查,都是员工最关注问题的调查。像薪金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涨薪、培训学习等问题都用问卷的形式让员工作答,听取员工的心声,每年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都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我们企业还给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一共有四种晋升渠道:管理层、技术层、事务层、操作层。每个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符合自己的晋升渠道,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詹国彬 上海东洋炭素有限公司董事 总经理

日本东洋炭素号称全球最大的EDM用石墨生产商,年产11000吨,其产品线覆盖高、中端市场,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压铸、塑料、压铸、锻造等模具行业。

9.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薪火传承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高尚情操又激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七”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由苏秦刺骨的精神、苏武牧羊的精神、孔融让梨的精神、屈原问天精神、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等无数崇高的精神组成的。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昌中学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启迪学生非凡智慧 以师为先,缔造教师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德学并进、博技竞真的优秀学子”为目标,引领潮流,开拓创新,扬起远航的风帆,正朝着辉煌、灿烂,美好的明天前进„„

展现名校学子风范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知,重在行。那么作为一名学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名校学子风范呢?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冀,它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文昌中学为我们理提供了梦想的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在学习中,我毫无怨言,勇敢地经受着每一次的困难和压力,以坚定的意志,执着地追求着梦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学习,一切会在意料之中。

乘长风,破万里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在我发出号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名校学子风范!

今天我以文昌中学为荣,明天文昌中学以我为荣!

10.中国饮食文化演讲稿 篇十

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川式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的美妙诱人之处在其味,而其味来自火锅原汤的调制,它决定火锅的风味,也是制作火锅最关键的一环。原汤的好坏,关系到火锅的成败。重庆火锅的品种较多,原汤也各有差别,但最基本的是红汤、清汤两种。只要掌握了这两种原汤的配方和调制方法,处理好应注意的事项,就可调制出上等原汤。

要调制好原汤,首先要弄清调制重庆火锅原汤需要什么样的调味品。所用的调味品必须正宗,质量上乘,不符合要求的调味品不能调制原汤。

粤式脆皮乳猪

广东人是比较传统,每逢婚嫁祭祖或开张大吉,甚至于电影电视的开镜仪式,无一不用到烧乳猪,所以广东的烧乳猪就烧得特别好。

在婚礼上,头盘一般都是一只烧得油亮亮似乎还在咧着嘴笑的乳猪,先整只端上来,大伙把它脆脆的皮吃了,服务员又端下去再斩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上来,散席时把没啃过的猪骨和乳猪头带回家去煲粥,那粥绝对正点。老人家们说,挑选烧猪作为祭品,有着“红皮赤壮”的寓意,本来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孙们健健康康。如今祭祖的烧猪,已经从以前的脆皮烧猪(光皮烧猪),改用成为港式做法的麻皮烧乳猪。

闽式佛跳墙

“佛跳墙”即“满坛香”,又名“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苏式红烧肉

红烧肉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起码有上百种烧法,硬的,软的,不软不硬的;甜的,咸的,淡的,甚至连辣的都有。最最好吃,最最好看,最最滋补却最最不会发胖的,恐怕是苏式红烧肉了。苏式红烧肉,当然源自苏州;苏州人烧菜,“做人家”佐料,著色并不厉害,但“浓油赤酱”四个字,是一定要用来形容苏式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这就是苏式红烧肉的特色。浙式西湖莼菜汤

莼菜是杭州西湖著名的特产。用莼菜作料制成的“西湖莼菜汤”,原名“鸡火莼菜汤”,莼菜翠绿,鸡白腿红,色彩鲜艳,滑嫩清香,汤纯味美,是杭州传统名菜。

在烹调时,用西湖莼菜、火腿丝、鸡脯丝烹制而成。此汤,莼菜翠绿,火腿绯红,鸡脯雪白,色泽鲜艳,滑嫩清香,营养丰富。

湘式五元神仙鸡

“五元神仙鸡”又名“五元金鸡”。此莱历史悠久,它的制法是:“洗净,人钵,和酱油,隔汤干炖。”全鸡加荔枝,桂元、红枣、莲子、枸杞子为原料。荔枝等5 种中药都是最佳上等补品,可助人增强元气,所以定名为“五元神仙鸡”。

微式清蒸鹰鱼

鱼不外乎一个“鲜”字,而清蒸则是最能体验鱼“鲜”的烹调方法。

11.“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漆器 综合性艺术活动 艺术素养

一、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笔者制定并实施了“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金漆镶嵌厂”美术社团专业实践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2015年8月1日周六13:30,美术社团成员在笔者的带领下到达北京金漆镶嵌厂。在张经理热情接待下,激情四溢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家具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现状、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

接下来,张经理引领师生走进家具展示大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古典家具琳琅满目,大型立体镶嵌《九龙壁》屏风、朱漆搜金山水柜、雕填套五鼓等等摆放有致,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工艺家具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他们仔细欣赏每一件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工艺独特、内容祥和的家具,他们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感染。

学生们沉浸在介绍和观赏之后,进入写生环节,他们或蹲、或站、或坐,与实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安静的描绘着喜爱的内容,他们仔细的观察,专注的写生。良好素质得到北京金漆镶嵌厂领导和员工的钦佩,他们完成的一幅幅线描作品表现的效果突出,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赏和鼓励。

最后,参与实践活动的师生与北京金漆镶嵌厂的领导的员工合影留念,圆满的结束了美术社团专业实践活动。

三、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后,笔者回味活动的始末,点滴感悟油然而生。

1.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要落在实处

设计并组织开展此次美术社团实践活动基于两点原因:第一、2015年7月18日成立了美术社团,此次美术实践活动是社团活动计划的一个部分,主要目

的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员对于美术的热爱、拓宽学习美术的思路和内容、检测美术学习成果、激发学员个性化追求。第二、结合市级研究课题,笔者定位在美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研究方向,开展此次专业实践活动,就是将课题研究落实在实处的具体体现。期望通过思想认识和实践检测,在课题研究中有切实收获。

2.综合性艺术活动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中的意义

在校外美术教育活动中,以绘画教育教学为基点,组织开展综合艺术性活动,通过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艺术门类实践活动,有助于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启发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绘画学习中逐步确立思想性、技术性、形式性、材料性等艺术元素的形成。唐代书法家张旭被誉为“草圣”,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这个小故事说明综合性艺术学习,在艺术素养中的意义。笔者认为借助校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所独具特有的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以校外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思想上、文化上、艺术上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非常重要和必要。

3.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教育的案例比比皆是,取得的成果同样丰硕,同时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笔者认为在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习、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开发新的美术教学内容和途径。

中国漆器工艺,已有7000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中国古典漆器家具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材料、工艺、造型、功能、图案、色彩等方面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启发他们在美术学习中要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思想性。同时,通过写生活动引导他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4.借助广阔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教室是我们教育的基础场所,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们走出狭隘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尽量利用好广阔的社会教育资源,在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的前提下,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笔者感悟到,社会教育资源欢迎你,社会教育资源可以影响你。看到学生们在北京金漆镶嵌厂的实践表现,可以感受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画一张画,更开阔眼界,丰富了漆器工艺知识,他们还收获了与人交流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展现出的良好素养,还收获了对于美术学习领域的新认识。每一次实践活动对于每个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影响,也许在此次活动中,就有学生喜欢上漆器工艺,也可能有的学生从漆器工艺中借鉴到美术创作的技法和形式。笔者认为教育具有潜伏性,教师的某句话,组织的某次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在某一时期触发学生的改变。

12.科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篇十二

而当于丹的《论语》讲座以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将她的“《论语》心得”传达出来的时候, 许多人才蓦然发现, 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原来还蕴藏着如此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从中甚至能够直接发现自己挣脱现实困境的途径与方法。

怎样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怎样正确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形成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文化体系, 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顾名思义,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 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 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1 崇尚伦理, 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 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 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 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 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 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 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 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 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 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

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 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 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 以老子和庄子为首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辨证思考。在老庄看来, 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一切事物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一切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在绝对中有相对, 在相对中又有绝对, 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究其渊源, 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 这一传统历久不衰, 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 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 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 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请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 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 并以其独特的方式, 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二、怎样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1教育形式多样化、生活化: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多种载体代代传承:从宏伟庄严的皇家园林到诗情画意的私家园林再到古朴实用的古代民居;从四库全书到民间传说;从国粹京剧到地方戏曲再到原生态歌曲;……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 哺育了代代中华儿女, 谱写了连绵不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用多种多样的生动的生活化的方式向现在的学生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2 教育目标明确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她有其局限性也有糟粕, 我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文化就不能照搬照学传统的东西, 要批判地吸收, 与时俱进, 重在创新。

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另一方面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3 兼容并蓄, 学习西方文化的精髓

改革开放, 我们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西方文化。他带给年轻人快乐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引起年轻人价值观的混乱。

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却不能排斥西方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形成中国特色文化的过程:我们曾经迎来了古印度的佛教, 形成了中国的佛教禅宗;我们也一样能以开放的胸怀兼容西方文化的精髓, 来丰富中华文化, 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2008年4月22日电21日晚, 12支参赛队伍的选手将充满民族特色、流传悠久的歌曲带到了第十三届C C T V青歌赛原生态唱法决赛舞台。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土苗兄妹组合夺得大赛金奖。

评委对金奖获得者给予高度评价:展示了鄂西土家族苗族以歌传情的传统风俗画, 以完美的高音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给我国声乐工作者、声乐教育家启示--以民族演唱技巧同样可以学习、掌握、表现动人高音。

原生态歌曲演唱比赛在上届央视青歌赛正式列入比赛项目, 成为当时比赛最大亮点。两年来, 原生态歌曲的整理、传承、保护工作在各地日益得到重视, 在本届大赛上呈现出新的风貌和强大生命力, 继续受到观众的关注和欢迎, 评委们表示欣慰。

青歌赛为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做了很好的探索, 那就是:

13.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十三

民俗文化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

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人民群众,激发民族意志,可以扭转部分社会成员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冲突和竞争日益突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与香港相比,中国大陆的传统节日,包括清明节,仍然没有被列为法定假日,节日气氛正在逐渐淡去,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体现在孝道文化中,还体现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诚信道德的缺失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内地治安问题突出,各种各样的骗局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商人缺乏商德,医生缺乏医德、教师缺乏师德等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经济和社会治理的问题,但从根本来说,还是道德诚信的问题,是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

中国文化讲究礼、义、诚、耻、忠、孝、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注入了时代特色。

14.关于中国汉字文化国旗下演讲稿 篇十四

大家好!

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汉字文化。发扬中国汉字文化不能只放在嘴边,要有实际的行动。发扬汉字文化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做到不写错别字,写规范的汉字。不随意乱用成语、谚语。说话用普通话,没有脏字。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今天这个时代,我称之为中国人的时代,我觉得中国人的时代是一个包容和我们中华民族再次复兴的时代,100多年来,我觉得我们中国文化应该是受到了很多的冲击,受到了外来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冲击。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多的压迫,我们中华民族为今天的复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是中国正在崛起,正在影响这个时代。

15.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十五

《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迷信之书,后来随着对它的阐释、演变成为了一部讲哲理的书。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俩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易传》与其他文献并无区别,是传记体,但是《易经》则完全是占筮性的。《易经》是用阴爻和阳爻这俩个基本部件来构成卦画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以道阴阳”《周易》向人揭示了宇宙阴阳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阴阳和谐思维是构建《周易》理论体系的灵魂。

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俩个阐释观点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一指实体即气。“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乾·文言传》)。“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坤·象传》)。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最早以阴、阳之气阐述文学风格:“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清气”与“浊气”即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在中国的传统之美中,书法之美对气的运用是最为精妙透彻的。笃信“寒暑相推,阴阳代兴”的蔡邕,不仅把阴阳二气的运动作为世界运动的基本图式,而且还把它一以贯之于他的书论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书乾坤之阴阳”,而书法中最能体现阴阳二气生生不息的在“力”上。“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形与势并举,在这里的势指的就是力。“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句话告诉我们赋予了方向性的用笔要顺其自然,同时也包含了对每个字结构乃至整幅字结构方向性的强调。书法中“藏锋以强其筋骨,出锋以耀其精神”的提法与“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颇为相似。“藏”代表“阴”,“出”则代“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描骨又画神才是书法的妙处所在。“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这是书法美学的法则之一,而用笔之势莫在于气,气又归之于阴阳。

其二,阴阳指事物的属性和形式。阴阳既可以从自然属性又可以从社会属性多方面表现出来,阳是君、父、夫,阴是臣、子、妻;阳是善、仁、爱,阴是恶、戾、残。等等。民间的美学是最为阴阳论所浸透的,民间审美意识所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认为美的事物不一定是善的,而善的事物往往是美的,所以在民间人们更喜欢以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渴求。在民间审美创造中几乎看不到邪恶、凄惨、悲哀、羸弱、凋零的形式,像中国民间年画中的造型多以门神、瓶花果盘以及其他祥瑞题材为主。人们喜爱以祥瑞、仁善、丰收等阳之题材为主题,而凄惨、悲哀、羸弱、凋零等阴之题材是舍弃的。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阴与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舍阴无阳,舍阳无阴。人们用阳的吉祥之物来驱散现实中阴的厄运之物,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中国的绘画对阴阳论也是运用极精的。在构图上,讲求前后、大小、浓淡、远近、疏密、聚散、收放等关系的辩证统一。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疏有密,远近高低各不同,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阴阳对立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笔法上,“书画同源”,绘画的笔墨更是兼顾了书法的“气”“力”。中国画的笔法充满了力量,而“力”的产生又体现了阴阳。在运笔时,如果只注重单向用力,笔法则轻浮无力,而笔的触力感产生于臂力的矛盾作用中,所有笔向前时,同时还应往后拉,这样形成的痕迹才具有力量质感。笔法的生动变化还在于运笔的动静对比和合一,静不可死,应当外现静而内含动;动不可躁,应当外现动而内含静。例如,清初浙派的画,笔势极静,但细看其行笔却是很快的,有如风驰电掣般。石涛的笔势是多动的,但细赏其笔意,却多有静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俩家虽用笔不同,但殊途同归,甚是极妙。笔法之美还在于兼具刚健和婀娜二者单求其一很容易,但其结果是或偏于木强浅露,或偏于柔弱无骨。所以须二者对立统一,只有刚健化为婀娜,婀娜化为刚健才是笔法之精妙,而不是刚健婀娜一半一半。古人所谓的“摧刚为柔”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更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它不是要求一半像一半不像,而是极相似与极不相似两极扩展的统一。黄宾虹曾经说过“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里体现的仍然是阴阳两极的思维。艺术向高妙发展,应当在似与不似这两种属性上加以进展,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而不是使两头向中间靠拢。这就要求画家在掌握形似与神似两个方面皆造其极,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成功。齐白石曾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行。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艺术之似是多种多样的,艺术之不似也是形式丰富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天地更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中还有很多关于阴阳的阐述和运用。刘熙载《文概》:“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诗概》:“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足令人神远。”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美就在阴阳两仪一体中。阴阳和谐,中和为美。

参考文献

[1]《周易本义》/朱熹著.—九州出版社,2004.1

[2]《周易正义》/孔颖达,韩康伯,王弼著.—九州出版社,2004.4

16.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篇十六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遗失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06-02

“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我们无时无刻地感受着它的存在,同时它也影响着我们。借助于它,我们的历史和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延续。它不是博物馆陈列的一件文物,而是似一壶酒,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酿越香醇,越品越有味道。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正面临着丢失的危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了解其丢失的背景,并采取措施去保护它,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当然,我们不能以片面的因素去分析,其中包括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另一方面,我们盲目接受西方文化,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陷入与西方文化冲突的危机中,进而导致我们遗失了一些传统文化。

在近代的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威胁。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已经无法延续历史上一向以自我为主体来包容、吸纳的文化发展模式,中国不得不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到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国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大,洋务派兴起了一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思想活动,曾经认为西学是“歪风邪气”,而现在认为它是能够强国的知识,因为这次的冲击,中国开始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开启了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一方面,继承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以胡适与陈序经为代表,主张“全盘西化论”的知识分子则认为应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反叛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时代的选择,造成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断裂了。不过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传统文化重新登上了舞台,比如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

从鸦片战争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到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看好莱坞大片,喝可乐、吃汉堡,庆祝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崇尚西方科技等,而中国的重阳、七夕等却受到了冷落。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医院医疗器材、工厂的机械设备、国外的衣着风格等,我们在享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该忘本,而是做到兼容并蓄。

2 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成为全国各项事业的重心,如此单一的发展经济,导致我们相对地忽视了保护和延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出路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实情结合起来,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但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动乱”时期,教条主义照搬照抄毛泽东思想,拒绝吸收和借鉴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西方的先进文化一律定义为资产阶级,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律定义为封建迷信来加以批判,许多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文化生活只剩下了标语、口号等“红色”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美感和技法,无不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与汉字文化的精髓。同时我国的书法受到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喜爱,目前日本的书法从普及率、书法成就、装裱质量等都慢慢地超过了书法艺术的鼻祖——中国。在日本,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人学习书法,全日本大约有100万左右的人能称得上书法家、能独自办个展和出作品集。虽说现在电脑普及,但是日本仍然继承着书法的传统,大臣们在签署国家文书或是在正式的场合签名,基本上都是用毛笔,因为他们认为用毛笔签字,是个人素养的重要展现方式。而且每到元旦,日本的男女老少要到寺院和神社写毛笔字,写完之后合掌朗诵,最后供奉到殿堂上,才算了却一年开头的心愿。书法教育的普及和重视,也是日本得以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中小学都有开设书法课,除此之外,日本还开设了许多书法兴趣班,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培养兴趣的机会。由此可见,脱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3 现代化的发展,使人们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道德观的下降,并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早在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关切和尊重,佛教所提出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思想也体现出了人道观念,他与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有一致之处。道家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人的活动应该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这些学派其实是在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达到自然和人的平衡。但是近年来新闻不断暴露出了各种丑恶现象,贪官腐败的不良风气也在滋长蔓延。其次是人们贪婪的向自然界索取,导致空气、水等生存必需品遭到污染和破坏。无良商贩乱用化学添加剂,食品安全成了隐患,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遭到威胁。我们做任何事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要考虑全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理应牢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道德。

二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经过时间的洗礼,依旧闪烁着它耀眼的光彩。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但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保护、重视、学习、设计等多方面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1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学习,并进行合理传播和支持。

首先,我们要去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多去了解它。其次,媒体应该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加大对它的了解。社会和国家政策上应该多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兴趣爱好者。国家应该通过奖励基金等形式,鼓励更多人去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中国许多的传统文化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易于普通百姓所接受。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诵读国学经典、汉服秀表演等活动使传统文化回归现代生活,吸引了许多爱好者,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面对外来文化,国学热引发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此外,伦理道德、传统艺术文化如戏曲、书法等教育激起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的心理诉求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 科技的繁荣,使我们处在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各种信息层见叠出,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当受到各方文化的影响时我们要坚持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思想,把传统文化记在心间,解决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西方的婚礼仪式目前也在中国广泛流行,西方白色的圣洁和庄严与中国红的喜气洋洋形成对比,中国是拜天地,拜高堂等习俗,而国外则是教堂式的婚礼,牧师致词、新人宣誓等,和中国传统截然不同,给中国的年轻男女带来了新的体验。与此同时,中式婚礼的热度也在不断上涨,在外来文化涌入的同时,复兴中式婚礼给消费者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在我们追逐西方文化的新鲜感时不要忘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 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是有生命力的设计,用设计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用先人的思想来与当代的设计相联结,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另外我们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从中抽取形态、色彩等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延续其精神,传达其神韵。

早在墨子的时代,他就提出“利天下”的思想,传达出了设计应该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宗旨,因为在那个时期,许多设计都是为权贵设计、为礼制设计,所以在《墨子.节用》里,他详细列举了各种有利于百姓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等。由此可以看出,墨子的设计服务对象是百姓,而且他的关注点落到的平民百姓的生活日常中。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虽然他们都是反设计的,但是他们所提倡的精神让后人得到启发。道家主张“法自然”的观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人引申为回归自然、顺其自然,让事物如期本然地发生。比如在农业社会,用竹子和木头做家具,用陶土做的容器等。道家的思想对我们的设计有所启发,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的源便可追溯到道家的“法自然”,在绿色设计所倡导的人类一切的活动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来进行设计,与“法自然”相得映彰。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结合。“京”字中国印,以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形式出现,它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方式之一,并且至今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并且代表社会诚信的方式。选用的红色是整个标志的主色调,红色向来是象征着中国的标志性的颜色。会徽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神韵有机地融合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简练、舒畅,与会微图形和奥运五环很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上一篇:住改商证明下一篇:事迹报告福利院院长典型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