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共11篇)
1.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篇一
浅谈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出路
刘华光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LiuHuaGuang
(GuangDongpolytechniccollege, Guangdongguangzhou, 510520)
作者简介:
刘华光(1976—),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税务
摘要: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体制框架,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然而,由于现行财税体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利于我国财税体制的科学发展。为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当前财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财税体制深化改革的出路进行探析。关键词:财税体制;分税制;税制改革
一、我国当前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
(一)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然而其在执行的过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上下级政府之间呈现出事权模糊不清的现状,导致财政与事权不相匹配。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原则上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地府的事权和财权,但是在执行中两者矛盾依然突出;其二,尚未规范划分财政收入预算级次,国地税的收征管不协调,同时在地方税收方面,其税收权利被严重弱化,财政收入空间一再被积压;其三,税收立法滞后,中央政府没有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权,并且其自身的税收管理制度也尚未健全;其四,转移支付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宏观税负不合理
这里的宏观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宏观税负则可通过国家一定时期政府获得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政府获得收入总量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税收收入、财政收入、政府总收入等等。收入表示方法的不同,会使判断宏观税负高低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以2010年为例,通过计算得出的宏观税负比重如下:18.03%、20.4%、30.5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2010年宏观税负的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非常接近,但是,这与我国的现状却极为不符。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还并未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也并不是很高,而宏观税负偏高,会造成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加重,这极其不利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若是宏观税负始终保持这种偏高不下的情况,势必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带来影响。
(三)税制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十分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税收的整体覆盖范围较窄且税收的种类也不够完善。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与不动产保有环节相关的财产性税种,并且与提供公共服务相关的税种也比较缺乏,如社保税、教育税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可以对社会分配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的税种也尚未纳入到税种体制当中。由此可见,对我国当前的税种进行健全和完善已经势在必行;其二,主体税种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我国虽然已经实行了双主体税制,即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税制结构却并未形成,税制基本上仍是以流转税为主。若是不能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会对主体税种间的配合以及收入的再分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三,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弹性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资源税采取的都是从量定额征收的方式,这种征收方式很难对资源过度开采起到抑制作用,极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四)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预算的覆盖面积较小。现行的财政预算没有全面覆盖到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存在庞大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尚未将其纳入到政府预算体制和财政监管的范围内;其二,预算体系不健全。我国没有对社会保障预算,以及覆盖政府资产经营活动的独立资本预算进行单独编列;其三,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职责没有切实划分开来,使两者集于一身,在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前提下,没有充分披露财政收支
信息,导致预算资金的分配不完善、不透明。预算在执行时,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财政预算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执行效果。此外,财政预算与国家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必要衔接,使得财政预算与国家发展规划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其四,我国现行预算编制方法有待于改进,存在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足的问题。
(五)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现行转移支付项目设置过多,且实际操作不规范,难以与国际接轨;其二,“税收返还”仍然在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三,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不足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例的十分之一,而相比之下,专项转移支出规模过大,同时存在使用不规范、种类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其四,我国转移支付标准一直沿用“基数法”的方法进行确定和分配,导致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情况不合理
二、我国当前财税体制的改革出路
(一)建立健全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现阶段,我国税制新一轮的改革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项: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统一;对消费税进行完善,并合理扩大税基;增值税由传统的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并将设备的投资归入到增值税抵扣的范围当中;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进,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并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对不动产征收统一的物业税,同时取消一部分相应的收费;在对税政进行统一的基础上,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政管理权;为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适应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分级分权财政体制。该体制应当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税制改革的需要。可在合理设定政府层级的条件下,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及支出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对收入权利和能力进行合理划分。一方面应当持续不断地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比例进行合理划分;另一方面应当强化中央与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合理适当地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支出责任,并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比例进行合理划分。
(二)建立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首先,应当逐步实行一体化的税收征管机构;其次,应建立以省、市为基础对县级财政进行管理的新型体制;再次,应对现有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最后,应建立地方公共债务管理制度,借此来对县乡政府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加以解决。为此,应当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债务融资权利,并为其创造一些正常的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加大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力度,可在对现有债务进行分类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地方债务管理的新方法,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地方政府以收入债券的方式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行融资,随后按照实际情况,逐步扩展为一般责任的债券融资,进而形成规范、完整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
(三)建立健全税收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税负结构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税负结构公平合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首先,为了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应当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强化政府性收入的规范性,逐步取消体制外收入,在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稳步提升宏观税负水平;其二,提高国家税收收入中直接税的比例,使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接近,推动以直接税为重逐步向以间接税和直接税并重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转换,并对间接税和直接税进行优化配置;其三,促进增值税转型,完善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我国可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将增值税和所得税全部纳入到中央财政主体税种的征收范围内,而将营业税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进行征收。同时,将新增加的物业税纳入到市、县乡政府的主体税种结构中,并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完善资源、环境税收的相关制度规范。
(四)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要根据国情需要,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分离、国家中长期预算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的新型预算体系,并制定与此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国家要不断扩大预算覆盖范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型预算体系,使预算体系涵盖资本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尽最大能力将政府所涉及的财政性收支活动均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
(五)建立合理搭配的转移支付体系
该体系应当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支付合理搭配为前提。首先,应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整体比例,并对其结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应对增值税
分享以及税收返还制度进行改革,借此来稳定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再次,应对现有的转移支付分配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公式化资金分配制度。应对现有的以基数法为基础来确定转移支付数额和支付水平的作法进行改变,并积极探索采用包含以土地面积、区域人口、人均财政收支状况、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成本等因素在内的因素法对转移支付数额和支付水平进行测算,这样可以使计算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详实具体。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为了解决我国财税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不但能够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这既有利于维持我国当前经济秩序的稳定,确保科学发现观的贯彻落实,同时,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财税体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2]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3]余海波.论现行财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4]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02).[5]刘晓萍.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6]张海霞.李力科.对我国地方税制改革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陈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12).
2.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篇二
关键词: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困惑,出路
应用写作以其显著的社会实用性而广受高校关注,理工科院校亦纷纷开设应用写作课程。近些年来的公务员考试热也促进了应用写作教学的推广。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和批改作业的过程当中,在与党政机关的秘书部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困惑我们教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困惑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困惑往往是与具体的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识与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教育者自身存在的不足等因素,导致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应用写作教学中也是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困惑着我们,促使我们反思、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近年来应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经过认真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了影响应用写作教学质量的几个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校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意识到了应用写作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在各个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应用写作,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不重视应用写作课教师,在应用写作课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又无相应政策支持,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教应用写作课,即便勉强教应用写作课程,也不愿意花费心思去研究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也不愿意撰写这些方面的研究论文,因为这些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其实,在学校办公室和各院系办公室中也普遍缺乏水平高的写手(亦即秘书人员),各办公室中很少有人能写出符合写作格式和规范的高水平的应用文。高校尚且如此,社会上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写作人才之缺乏由此可以推知。目前常见的情况是,各个部门只是临时抱佛脚,在需要写材料的时候才想到应用写作人才的重要性,而没想到这些人才应该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不断发掘和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写作人才只有在应用写作教学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只是做了一些表面文章,在现实层面上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重视应用写作课教学。
2、教师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调查,我们发现高校中90%以上的应用写作教师并不是专业教师,他们往往是学中文、管理、思想政治等专业的,此前并没有应用写作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背景,多数是由于课程教学的需要而改教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参阅前人编著的应用写作教材,现学现卖,对教材中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生搬硬套、生拉硬扯,教师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纸上谈兵。试问: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中有几个真正参与过撰写公文和应用文书的实践呢?应用写作的甘苦他们又怎么能够体会呢?他们又如何知道应用写作的得失呢?有些教师甚至连正式的公文都没接触过,在讲公文写作的时候又怎么能跟学生讲清公文的格式、规范和行文呢?正如《孟子》中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也。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没有应用写作的实践,只是从理论学习到理论传授,最终只能是“空对空”,夸夸其谈而无济于事,而学生最终也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应用写作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墨守成规,固守着上世纪80、90年代的应用文写作规范、例文和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着陈旧的理论和知识而丝毫不管现代应用文教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就,有些教师甚至都没认真看过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另外,部分教师还存在不求上进、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的思想问题。
3、学生方面的问题
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扩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再加上许多学生无目标、无志向、无兴趣,懒得动笔,对写作普遍感到头疼,而应用写作课程又具有模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导致他们对写作课程不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仅仅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应付公事,并没有起到练笔的作用。
除此之外,由于电脑的普及,大学生多数倾向于电脑操作和电脑打字,汉字书写能力逐步退化,遣词造句也多有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现象。他们在Q Q聊天时常用同音代替或字母、数字代替,这些情况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写作中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又由于他们喜欢从网上下载现成的东西拼接成篇,所以也造成了了文章的段落不连贯,结构不完整的问题。--这样的语言文字水平自然不能写出高水平的应用文章。
二、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出路
通过对部分党政机关的调研,可以发现,应用文的写作已经成为党政机关事务处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调研也可以发现,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也离不开应用文。小到个人计划、总结、述职报告,大到单位的请示、报告、意见、通知、简报,都需要有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每个单位都需要有几个“笔杆子”,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希望能招进一些应用写作能力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加强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是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切实解决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从政策上予以保证
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到社会对其毕业学校的评价。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水平和层次高的大学,其毕业生的写作能力相对较高(毕业论文也是应用写作之一);反之,毕业生写作能力较低,则反映了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低下。无论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从今后的就业前途方面考虑,提高他们的应用写作水平总是有益的,同时也应该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学校领导为了实现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和满意度,就应该充分重视应用写作课的教学,组织、培养和固定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评定应用写作核心期刊,对此类论文予以同等对待,并在职称评定中持正公平。不要认为教应用写作的教师是“万金油”,也不要认为谁都能教应用写作课程,也不能因为应用写作课教师没有可归依的专业和教研室而有所忽视。
2、教师要做单位的兼职秘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要搞好应用写作教学,就必须亲自参与应用文的写作实践。事实证明,现在普遍采用的设置政府文书工作情景进行模拟写作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情景和材料对于师生来说都是虚设的,老师都没去过政府机关,也从未写过政府机关的公文,政府机关的公文是什么样子都无从得知,更何况是在这位老师指导下的学生呢?
去政府进行实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本校、本院(系)实践却是一个近水楼台的好机会。建议教应用写作的老师兼职做单位的秘书,将应用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具体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以自己在写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例,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应如何行文,在行文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并以此指导学生写作,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教师应与党政机关的秘书部门联系,亲自参观或实践一下,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党政公文的制作流程和写作要求,这将会对应用写作教学产生良好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3、重视教材建设,改革课后作业的形式
现行的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有许多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公文例文,而这些公文的格式已经有许多地方不能符合现行的格式和规范了。其他的应用文例文也有类似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写作的格式和规范在变化,行文内容也有较大变化,教材再版的时候应注意把最新的应用文例文吸收进去,以供师生参考。同时,吸收最新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研究成果,在教材中适当加以体现,为师生提供当前可供参考的资料。
在设置课后习题的时候,应考虑实用性与差异性,由教师因地制宜,针对本校、本院或本系的工作进行布置,并提供教师写作的例文让学生参考。由于这样的作业贴近学生实际,容易搜集素材,也便于指导,且让学生知道应用文就是为平时的工作服务的,避免学生为应付交作业而上网搜资料抄袭的行为。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有益的。
4、加强现代汉语语法内容的教学
针对学生写作语病较多的问题,教师除了要注重平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严格要求外,还要加强现代汉语语法内容的教学。不管应用写作课开设在哪个院系,都要明确地加上现代汉语语法的知识和内容,尤其是语法改错和病句分析的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应用文行文时可能会出现哪些类别的语法错误,应该如何修改,以达到行文用语规范、正确、简练、平实的要求。同时,教师也要认真评改学生的作业,并在课堂上作讲评,肯定优点,指出错误,从而使学生能真正达到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和标准。
5、开设书法实践课程
针对学生懒于动笔、应用文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的问题,建议各学校、各学院开设书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汉字书写能力。当然,这不仅仅是应用写作课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人民将来都要面临的问题:习惯于电脑打字的我们提起笔来写字的时候,往往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了,有时候即便写出来也经常会出错。从这个角度来看,开设书法实践课程实在很有必要。对于应用写作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但只要领导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教师亲身实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严加要求,相信上述问题是一定可以解决的,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也是一定可以大大提高的。
参考文献
[1]阎继承.应用写作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宏彬.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困惑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
1.对于老师带来的影响
(1)新课程实施以后,教材的更新频率变快,教师的观念和业务知识不太能跟得上,对新的方式手段比较陌生.
(2)由于新课程的实施,老师们的压力会变大,老师要学习的内容变多,需要达到对于老师考核的要求,需要在一些能力和知识的考核上达标。
2.在教材、课时和资料选择上的一些问题
(1)由于语文教材相比数学等科目,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太严谨,习题不太配套等,使得要面对严峻考试的学生们来说,不得不多选择购买一些种类繁多的辅导资料。然而大多数的资料存在相互抄袭、粗制滥造等状况,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资料成了一些图书制造商敛财的工具了。
(2)课时不是太充足。新课标对于语文课时的安排有所减少,但是一个学期的任务量没有减少,还有增多的趋势,使得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很大的难度。在教材后面有“表达与交流”的内容版块,但是课堂上的时间限制,老师基本上是无法进行学生对这方面有太多的引导的,而这又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的表现。
二、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1.教学理念当在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当中,很多老师们都在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广泛的多媒体的教学之中,这是教育的很大的进步,使得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前的教学方法逐渐减少了。现在教学当中出现了一种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老师会贯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但是难度较大的不太会熟悉这种方法,同时老师们也是存在疑惑的,认为不采用这样的教学,就可能不是在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进行,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又担心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学不好,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导致新的教法不熟悉,以前的教法不太敢用,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当中了。
2.对教材的难易部分的掌握不够分
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教材的课文太过于注重涉及面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却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所有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就比如把较长和较难的课文加在了高一课文内容当中,这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安排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的一种表现。还有就是教师对于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掌控不够,怕教学生太多,影响课程的学习进度,不让学生学习太多又怕学的不全,最终影响考试的成绩,教师进退两难。
3.对教材的重点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界定
高中的语文教材很多,有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材本书多,新添加的内容也多,课程的结构变的复杂,知识的背景也很广泛,重点和难点很难区分。课标的和高考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对接不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难界定。必修中有不重要的,但是选修中也有很重要的,真的是自相矛盾的。
三、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1.老师应该加强业务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总体把握各年级语文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课程框架,对于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性质和理念,知识内容和能力的培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增内容的学习,尽快学习和运用好新课改形式下要求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
2.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
现在多媒 体技术飞速发展,要想高效率地教好语文课程,就需要多运用电脑和多媒体。如果不学最新的专业知识,不去探究教学的重要工具—电脑和多媒体,是不太合格的老师的,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只是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了,可以极高地帮助老师的教学效率,会使枯燥的教学变的生动和好理解。因此,老师必须熟练运用电脑,用多媒体做课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能力。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现在新课程在强势地推进当中,对于新课程学习的考核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还是要看学生们的成绩,高考是具有权威性的,高考的题目的科学性还是比较高的,一般题目是由易到难的,对学生的三年的学习做出较为全面的考察。着就要求老师要特别关注一些关于最新的高考和模拟试题,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作為引导,明确教学的内容,还要确定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多利用时间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剖析,在学生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进行别的内容的简单指导,发动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这样是有利于老师提高课堂的教学的,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教学方式累了老师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是比较差的。平时老师还要抽出时间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询问,帮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较轻松地学好语文这门学科。
四、结语
教育教学的完善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去回避。这就需要老师们在辛苦地办公之余学习新方法,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涉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天钦.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15).
[2] 郎学红.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J]. 金色年华:下, 2013(10).
4.当前推进信息应用的对策与出路 篇四
编者按: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信息产业持续繁荣的根本出路。积极推进信息化是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光荣使命和厚重的责任。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和深度调整,我国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基础动力,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坚信中国推进信息化的事业方向正确、前景广阔。但是我们又要看到在经历了互联网大起大落后的今天,推进信息化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准脉搏、积极应对。纳股暴跌,一泻三载,对全球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不久前召开的中国信息港论坛分析了现状和走势,指出:尽管经过两年的深度调整出现了一些复兴迹象,但是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信息应用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实施普遍启动、全局突破和跳跃式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我们应该选准目标,实行重点突破、局部突破、分步突破。
规模定制 重点突破
应用是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推进信息化的难点。它涉及到网络的普及水平、网络的经营成本和价格门槛、应用方案完善程度,等等。鉴于目前社会各界对推进信息应用的认识和热情尚不平衡的实际,我们在广泛普及信息化观念的同时,应把推进信息化的精力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可运营的领域,以实现重点突破。当前推进信息化应从推动集团上网的过程中寻求重点突破。
实际上,任何现代消费都是从集团开始的,集团消费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大众消费才浮出水面,电话、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历程都反映了这一特点。而且集团消费对于集团、对于提供商而言,其价值回报是比较明显的。信息通信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一方面建设的边际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递减,另一方面边际使用价值却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因此,推进信息化应用更要从重点抓起,逐步滚大雪球。
集团应用可划分为政府、企业和行业等不同领域,抓住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行业信息化应用,也就抓住了集团市场,抓住了领头羊,才会取得重点突破。而且,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全社会信息化应用的难度特别大,整体突破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必须把推进信息化的精力集中在某些成熟的领域,以实现重点突破。因此,抓重点领域,抓示范行业,由重点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最终带动全社会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是推进信息化的理性选择。
在重点突破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各个领域的策略不同,并组织成规模化的个性服务,用完善的服务支撑持久的发展。只有抓住不同领域信息化应用的不同特点做好文章,才能实现信息化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个性化定制是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而规模化是实现生产成本下降从而更好地服务的有效手段,因为对当前的重点市场,我们应该采用规模化定制的方法。
携手合作 局部突破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面向大众的网络应用应如何突围呢?以“移动梦网”、“互联星空”为代表的一系列网上生态圈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这些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从深层次上解决了一系列大众服务的机制问题。这种突破虽然还是局部的,但是,辩证法还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量变不断积累最终将导致质变。推进网上生态圈的繁荣和发展应作为推动大众网络应用的突破口。
合作共赢是网上生态圈成功的关键,进一步繁荣生态圈必须建立更紧密、广泛的产业合作,用产业链支撑生态圈。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以运营商为龙头的纵向合作模式。就产业现状而言,运营商有完善的运营支撑体系和成熟的收费系统,但缺少内容建设;而SP们则有一定数量的“眼球”,但是缺乏网络资源和收费手段。信息业的发展要求形成运营商和服务商的纵向合作。
第二,要完善利益共享的共赢模式。比如,在移动梦网等计划中,运营商的开放与合作的姿态集中体现在信息服务费的分成比例上,即运营商只提取应收信息服务费的10%~15%作为代收劳务费,SP获得信息服务费的大头。这极大地刺激了SP们的热情。在网络泡沫破灭、互联网企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移动梦网计划使SP们看到了赢利的希望。
总之,以梦网为代表的“生态圈”的勃兴,比较好地开创了运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合作。在移动梦网、联通在信、互联星空、NTTDo?CoMo和SK等这些生态圈中,通过订立盟约,合作共赢,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但是“生态圈”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业务平台和供应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生态圈呼唤产业链。我们要从生态链的角度去看待下游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合作。根据创新业务的不同,要缔结不同的产业价值链,由各种产业链组成新的生态链。
创新业务 分步突破
从技术的角度看,信息通信网络正面临着一场变革。信息化对电信网络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网络平台无法适应未来的需求;另一方面,从需求的角度看,用户的消费观点、使用电信业务的习惯都有一定的连续性。用户的需求往往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运营商进行一定的市场培育。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网络过渡?采取一步到位的“跳跃式”模式,可避免重复投资,固然有好处。但是,技术进步的台阶越高、一次投入越大,产业风险也越大。这种“跳跃式”的发展缺少了资本的外力是显然无法完成的。但是由于网络泡沫的破灭,现在投资界对网络业的投资信心受到打击,资本市场过度谨慎。今后一个时期,电信企业更新网络和发展业务的资金将更多地来自企业的积累。如果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略了市场实用性,运营商有可能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因此,中,更多的运营商选择了“滚动式”的发展道路。即依靠成熟的技术,实现网络平滑过渡,采取“分步突破”的策略,在有条件、有市场需求的领域投资,进行网络升级,有的放矢、逐渐培养用户群,利用逐步开展起来的过渡代业务积累资金,同时也积累新网络的运营经验,待市场基本成熟后再全面投入。信息化是一个新市场,尽管需求不似急风暴雨般猛烈,但是这一巨大市场的发展却不会停顿。如果不积极构造面向未来的信息平台,便会固步自封,等到市场成熟的时候失去主动权。采取分步突破的策略,并不意味着谨小慎微,而是“小步快跑”。其关键是每一小步都要迈得准确,每一项“过渡代”业务都要为运营商带来实际的利润,然后为企业提供下一步的动力。因此,分步突破,关键在于业务创新。
只有业务创新,才能带来现实的盈利市场,降低企业的风险,为新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动力是企业自身产生的,完全可以有步骤地展开,而不受外
界资本市场起落的影响。通过业务创新,电信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现实的市场结合起来,利用分步开展的业务所产生的效益,支持技术进步,把网络变革的进程一步步向前推进。所以,在业务创新中,运营商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与市场的适用性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也是长久不了的。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电信业正在面临着比单一的语音通信时代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所以,运营商在新业务的开发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消费能力。
分步突破,要把业务创新和发展的连续性结合起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在连续中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电信业也不例外。采用新技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一些新业务,但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不可能割断历史,它们与传统业务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新业务只能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新的应用必须在原有网络的基础上开发创新。
5.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篇五
作者:杜存明
上海会计2002.6
当前财政部门会计监督中的执法困惑与反思
杜存明
自新《会计法》实施以来,各地财政部门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积极实施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下称《监督办法》)等法规、规章相继发布,更是为加大会计监督力度提供充分的执法依据。然而,财政部门在当前执法实践中面临着若干困惑,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困惑之一:违法会计行为案件检举谁、立案更难?财政部门对社会举报的违法会计行为案件适用审查立案程序,对其他来源的案件则直接立案。根据《监督办法》第38条规定,对举报材料审查内容主要是“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这种规定似不切实际,往往出现“检举难、立案更难”现象。
要求财政部门对社会检举持谨慎态度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要求检举人事先将违法事实查个水落石出,再提供确凿的证据;何况仅凭书面审查未经检查组调查之前,哪个立案人员又能断言检举材料事清据凿。倘若真的如此,组织检查组调查取证这一程序的必要性如何,值得考虑。
严格审查的举报立案程序不仅与检查组调查程序无法衔接,与审理程序也无法衔接,因为《监督办法》第46条指出审理人员对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检查组调查材料还可以中止审理,再作补充。针对同类情况,《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有关部门规章均规定“举报有据”或“经审核基本属实”则应及时立案。
因此,为了有效指导会计执法实践,笔者建议可考虑删去《监督办法》第38条规定;同时鉴于《会计法》对罚款的适用均强调“可以”一词,对第39条第3项立案条件中“当事人的违法会计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宜修改为“当事人的违法会计行为依法应当或者可似给予行政处罚。”
困惑之二: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违法会计行为能不能依法处罚?
根据《监督办法》第59条规定,评判会计行为违法与否的标准是《会计法》有关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据此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可以发现大量违法会计行为。随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构建健全,许多违法会计行为诸如或有损失事项未充分披露、不正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未按规定健全内部稽核制度等等屡禁不止,但目前无法从《会计法》列举式罚则模式上找到行政处罚的适用依据。故国家立法今后亟待填补“有准则无罚则”之类会计法制中的缺漏。
困惑之三:同一会计行为违反不同法律、行政法规,财政部门和其他执法部门可以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分别处罚吗?
由于会计信息是国家有关经济信息统计、税收、财政、审计、金融监管、证券监管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国家在有关立法中对会计行为都提出一些要求,同一会计行为触犯不同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形比较普遍。这种法条竞合的案件往往成为财政部门的执法难点。《会计法》第49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进行处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43条对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之情形也做出类似规定。过于简单的处理规定通常在普法时被人们注释成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互相推诿,但当执法部门对法条竟会的某些违法案件分别处罚时,又与《行政处罚法》上的“一事不再罚”原则、《会计法》第42条对“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原则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为了理顺不同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惩治法条竟会的违法会计行为,笔者建议今后立法增加执法协调制度,既包括执法部门之间的双向协商机制,也包括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协调的管辖沟通机制。在执法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原则:
第一,执法部门对同一当事人同一违法会计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
第二,对一般违法会计行为,既有《会计法》的一般罚则又有其他法律的特别罚则,依照《会计法》第42条规定由其他法律授权的部门办理。
第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同一违法会计行为规定不同种类的处罚,执法部门依照《会计法》第49条规定行使各自职权。
困惑之四: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吗?
《监督办法》第55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财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执法,财政部门可能遇到困惑。例如,某公司因伪造会计帐簿被财政部门罚款2万元,该公司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2个月内既不履行也不申请复议,财政部门这时申请当地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却告知本案虽超过复议申请期,但未满一般法定起诉期(3个月),暂缓立案执行。根据我国《行政诉论法》第66条规定,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8条也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 180日内提出。为适应行政诉讼上述规定,笔者建议将《监督办法》第55条中“或者”一词修改为“也”,此类规定在《城市规划法》第42条、《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6条和《广告法》第48条中均可查证。困惑之五:当事人不缴罚款和加处罚款就无权申范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吗?
《监督办法》第56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对加处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处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财政部门对到期不交罚款的当事人加处罚款,源于《行政处罚法》第50条规定,目的是间接强制和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法律义务。但是,倘若当事人到期不履行罚款和加处的罚款,即使在法定的复议申请期限和起诉期限内,也剥夺其复议申请权和行政起诉权,则这在《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会计法》中都找不到任何立法依据。部门规章不是保障当事人实现申诉、控告国家机关之宪法权利,而是设置前置障碍,这本身违反《立法法》有关规定;纵然勉强操作,也给法院带来难题,因为法院对行政案件立案审理不能直接适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规章制度。为了保障当事人有机会寻求法律救济,促进会计监督法治化,国家财政部门应当重新研讨此项《监督办法》。
财政部门健全会计监管机制和完善监管制度初探
作者:管平
上海会计2002.6
财政部门健全会计监管机制和完善监管制度初探
管平
财政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的部门,不仅负有财政服务的职能,更负有监督的职能。而且新《会计法》明确了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职责,贯彻《会计法》是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依据《会计法》有关规定强化会计的执法监督,确实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会计法》贯彻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观念淡薄。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负责人财务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单位的会计事务应由会计人员负责,无需了解那么多的会开业务。只爱把单位的经营业务管理好,职工利益有所保障;在税收政策上只要不违反规定,没有故意偷税即可。至于为了达到企业特定的经济利益目的,在会计上做点小动机,也无妨大碍。由于单位负责人潜在意识中放松了对《会计法》的学习,因而对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不支持、不关心,重经营管理,轻财务管理。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和小团体的利益,任意改变会计核算办法,对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对于如何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没有建立起一套与自己职责相适应的内控审核制度。二是执行层次,即会计人员缺乏对依法进行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和反映不够及时、准确、真实。他们认为,会计人员一切行动听指挥,按长官意志办事,即使发现错误,也不轻易发表看法,否则对自己不利,把《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权力与职责置诸脑后。单位负责人和会对人员法制观念的淡薄是不规范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新《会计法》颁布以来,一些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主管至今尚对违反《会计法》行为的处罚表示不理解,法律意识模糊。在他们看来,对按规定应补缴未缴的税款和受到相应的税务处罚是可以接受的,对违反会计行为所受到的处罚似乎难以接受,对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更无法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财政部门的处罚规定置之不理。对应限期改正的违法行为迟迟不见行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得不到充分的履行,企业对法制意识的淡薄可见一斑。
2.集团公司与企业间会计监督的相互脱节。以资产为纽带、效益为核心组建的集团性公司,由于其行政职能的转变,无法直接对其下属单位进行管理。为了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能每年对下属单位下达考核指标,而对基层单位如何完成考核指标就无所了解,对基层单位的情况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集团公司只重视产值、收入、利润的考核,而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监督的有效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没有建立主体明晰的会计监督体系。有的集团与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制度,但并没有认真执行,造成制度形同虚设。由于自上而下的管理与监督的脱节,集团公司对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监督,以致于对下属全分机构、会计人员起不到“把守关口”的作用,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没有
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不能保证会计机构、人员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难以及时正确解决。二是对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缺乏稽查;
对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没有建立权威的行政干预手段。某些企业会计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甚至有些企业会计工作混乱,集团公司缺乏事前防范、事后监督的有效管理办法。即使发现其些企业的会计违法行为,集团公司也未采取严格措施加拟制止,限期整改。
3.财务总监责、权、利不对等。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是政府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监管水平而推出的新举措。从理论上讲,财务总监只对董事会负责,站在独立、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督促企业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避免随意操作会计帐务和处理会计事务,行使相对独立的监督权。但事实上,财务总监的责、权、利是不对等的。
从检查中所发现的某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由政府委派,事业部财务总监由集团公司委派,事业部下属公司的财务总监则由集团公司或事业部委派,形成了三级财务总监网络。集团公司由原来的行政性公司转变为企业性集团后,将更多的财务会计管理权下放到事业部。事业部财务总监一方面实对委派者集团公司负责,同时对所属单位的会计行为又负有管理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得事事对照《会计法》以决定其行为的取舍,显见要求有较高的素质和责任心。下属公司的财务总监也是同样如此。但董事会并未真正将各级财务总监视作自己职责的延伸,赋予明确的目标、职责和权利。他们更多地是在扮演“执行者”而非“监督者”的角色,一路有充分的决策参与权和否决权。从而,使财务总监的这一职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开展工作。
4.社会监督的软弱。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目前主要是由经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
计、验证和会计咨询。由于社会中介机构实行有偿服务,并且委托者又往往是被审计单位自身,从而存在执业质量的问题。致使社会监督不力,与债权人、投资者和政府监管相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部分社会审计机构未能严格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严格执行审计标准,加之一些注册会计师对合法性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导致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审计报告失实,一些企业关键性的会计信息未被充分揭示和披露。
5.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要做好任何一件事,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再好的政策措施都无法贯彻实施用前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知识匾乏,会计基础工作清被,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按规定设置帐簿、不按规定运用会计科目等;有些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驱使,放弃职守,或者知情不举、通同作弊,或者监守自盗、以身试法;等等到不一而足,导致大量违法违纪的经济活动顺利地通过了会计这一“关卡”,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
二、转变机制 规范制度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包加强对会计的监管责无旁贷。因此,如何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现何从事后监管转为事先或事中监管,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监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或规范相应的制度,形成以财政为主。以企业集团和中介机构为连接与协调的监管机制。
1.建立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建立重大会计事项的报告制度是为了提高会计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事前性。企业对可能影响利润的重大会计事项必须向财政部门备案,使财政部门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有关要求,对重大事项都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但大部分企业目前都未按照要求办理,特别是事后说明往往难以纠正已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为此,企业凡发生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或有事项。重大投资融资活动、资产处理、企业分立、破产、合并、债务重组等重大会计事项,应事前或及时主动书面向主管财政部门报告。否则,经检查发现问题,由企业自行负责。
2.建立重大差错事故追究制度。《会计法》对各种违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的界定,目的在于保障法律的遵守与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仅对违法违纪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是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建立重大差错事故追究制度:凡是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而造成重大会计信息失真,或由于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而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或对企业会计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分别对有关的单位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按《会计法》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必要时,要求有关单位反馈处理结果,约束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从事会计行为。
3.建立多层面的监管网络制度。财政部门应该依靠各方面的力量,扩大监督范围,形成一个内外协调、沟通制约的监管网络制度。上海市财政局第一分局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合分局会计监管的模式,确定了 116户重点会计监管单位,落实了55名监管责任人。实践中,结合分局实际情况。每一季度提出重点监管项目,加强了会计监管的考核力度;修订了《会计监管工作手册》和《会计法检查工作底稿人建立了会计监管网络。同时,还建立了分局与所辖集团公司每两个月的例会制度,管理所与事业部的每月碰头会制度,专管员与监管户的日常联系制度;在比较重要的部门确定网络人员。定期召开网络会议,及时沟通会计活动中的情况,揭露问题,找出差距,提出对策,使会计监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将会计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4.建立举报和曝光制度。一是应该落实公开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举报受理单位;二是落实举报处理制度,确定查处时限,及时调查处理;三是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凡经检查属实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除了落实公开举报制度外,还应对会计违法行为严格追究法律责任,使违法者受到法律的惩罚,保证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切实遵守,保障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形成高质量的会计管理系统。同时通过媒介在一定范围内对那些情节恶劣、故意造假、有社会影响的违法违纪单位和失去职业道德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违纪情况予以公布,使违法违纪者接受最广泛的社会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声誉,使其受到舆论的约束,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
5.建立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制度一是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严格执业质量,使其能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客观的鉴证服务。二是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以任何方式依照企业的要求或示意,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报告,并按要求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向财政部门报送,主动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财政部门每年按一定比例抽取事务所审计报告进行核查。对会计师事务所弄虚作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掩盖事实真相的,要坚决停业整顿,公开曝光,吊销营业许可证,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目前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建议凡是对财政部门委托重点检查的大中型企业的全面会计年报审计,由政府提供经费的国家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6.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篇六
[摘 要]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结合当前山区中学生的写作实际,现就山区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作点探讨。
[关键词] 山区 初中 作文 教学 困惑 对策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能力,写作课就要培养学生‘一千个作者便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能力”然而,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山区其难度就更大了,由于山区学生生活涉历面窄、山区学生语文层次低、山区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山区教师工作复杂性等特点,山区作文就更难。而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相当高。面对这个矛盾,我们苦苦探索多年,略有收获。现笔者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意义要求的理解、当前山区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做的探讨汇报如下。一 作文教学的意义与<<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一见解,强调了为文之道在于实用。实用在今天的意义一方面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最大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写好应试作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也做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600字的习作。”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 当前山区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山区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在山区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1、作文与山区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山区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每周在校五天,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城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大山 还是大山,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山区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 语文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山区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有多少学生,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3、作文与山区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山区初中,尤其是我们 中西部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搞了两免一补,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山区初中师资不配套,小科没专职老师,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有话说,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4、作文与山区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由于山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这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更重要的是,我们山区农村由于教师专业化建设不够,不少同志跨文理、跨多学科,上学期我们单位一同志就教初二地理,初三化学和初一生物共三门学科,语文老师往往也是兼教几门,如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甚至包括生物。这样,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也就必然带来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了。三 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设想与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据说有地方试验过中考就写一篇作文,可见作文何等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就自己 二十六年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在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此与同行们一道探讨。
1、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 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山区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有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街道、车站等场所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2、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的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马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再如,原苏教版初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有篇作文题目叫《良药未必都苦口》,我们农村的学生拿到题目很快就从大山渣治病不苦口开题了。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意又不都是单一的,思想大于形象,因此观点相左的文章是可以写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日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 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周记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另外,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的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 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
5、切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案 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效益
改进作文批阅方案,培养学生自己批阅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又一有效措施,也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能平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四 结束语
7.新闻类期刊广告经营的困惑与出路 篇七
定位的摇摆
刊物的定位意味着刊物读者群的大致圈定, 由此也就决定了刊物的关注重心、采编风格、广告客户群等。定位的摇摆就意味着读者群的不确定, 而面貌模糊的读者群很难为刊物带来广告支持。很多期刊在定位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摇摆, 在不断的“试错”中才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作为比较早期的新闻类周刊, 《新周刊》曾经风光无限, 虽然新锐的特点使得它在新闻类周刊中显得有些另类, 但它的基本定位还是明确的。然而, 为了赶时尚的热闹, 迎合广告主对杂志的要求, 《新周刊》在选题和策划方面逐步向时尚类杂志靠拢。结果这一靠, 使自己变成了一只身份颇被质疑的“蝙蝠”:时尚类刊物中没有自己的位置, 而想做回新闻类周刊, 人们又觉得它已越来越不像新闻周刊了。在新闻类期刊中, 过去人们喜欢拿《三联生活周刊》 (以下简称《三联》) 和《新周刊》做比较, 而现在《三联》的竞争对手已换成了《新闻周刊》、《东方瞭望周刊》和《新民周刊》等, 至少在新闻类期刊中, 《新周刊》昔日的风采已逐渐黯淡。
熟悉新闻类周刊的佼佼者———《三联》的人都知道, 由于特殊的渊源, 它创刊时的基本定位是一本满足高档次人群文化生活需要的刊物, 而非新闻周刊。创业之初, 迫于经营的压力, 《三联》也曾被迫对广告客户做出了一些让步, “主动地做出了一些自以为可以吸引广告的改变 (在内容方面) , 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刊物更有‘权威性、影响力’, 开始像《南方周末》以前那样做了很多大案要案的报道, 力图体现一种‘声音’……《三联》贸然做出这种改变, 势必在刊物内部产生多种不同的声音, 破坏了以前那种十分可贵的一致的‘感觉’, 使内容与风格严重偏离了轨道” (1) 。这样一来, 《三联》的特色就有些模糊, 既不完全是一个文化刊物, 又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期刊, 人们仿佛也认为, 没有大的新闻机构做支撑的《三联》很难做成一本真正的新闻周刊。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成了《三联》的一个重要“拐点”, 那一次成功的快速演练, 使《三联》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坚定了信念, 确定了更加强调新闻性的内容定位, 并且不断推出以“9·11”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为诉求点的广告, 多次在自己的杂志上做宣传, 不断强化自己作为新闻期刊的快速反应及权威的判断分析能力, 并得到了业界与学界的普遍认同。这样高调而强势的定位, 立即给《三联》带来了更多的广告客户。2001年第37期, 报道“9·11”事件的广告页有11.5个, 在紧接着“9·11”之后, 2001年第39期、40期合刊, 《三联》的广告已达到24个页码, 其中仅惠普一家就有4个对页的广告, 堪称大手笔。这之后, 《三联》作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新闻类期刊而获得业界与学界的高度认同, 同时也带来了杂志的飞跃发展。
《三联》的经验告诉我们, 办刊物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定位意识, 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宣传, 以不断强化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赢得广告主的青睐。
取舍的犹疑
刊物内容的定位、读者的定位等自身因素影响着刊物的广告定位。按理说, 杂志对广告主的接受是有条件的。像《时尚》、《时代》等有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资金等作保证的刊物, 对待广告客户会比较理性, 凡与刊物地位、品位不相符的广告都不予接受。但是, 毕竟中国期刊走上市场化道路才短短几十年, 能有幸生存下来已属不易, 很多期刊都很难拒绝送上门的广告。像《三联》这样有着相当影响力、广告收入不菲、资金链很好的刊物, 都没办法在取舍之间从容应对。2004年12月22日, 《三联》主编朱伟做客搜狐, 当记者问到“广告多了以后, 内容受到严重冲击, 如何对待送上门来的广告”时, 朱伟坦言:牺牲一些东西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 然而, 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因为大家多处在原始积累期。 (2)
不言而喻, 广告不仅仅为杂志社带来利润、为公众提供信息, 它还是杂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得益彰的广告会为杂志增光添彩, 文不对题的广告会损害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 为了提升刊物的档次, 在广告经营中, 应尽可能取高质量的品牌, 舍低劣的产品, 当然, 要能从容取舍, 刊物首先要做的是怎样赢得高品位的广告主的信赖, 在这方面, 《三联》做过一些在笔者看来比较成功的尝试。在回答如何协调读者、企业、广告的关系时, 朱伟强调“媒体和广告有良性互动的关系”。在他看来, 要想赢得某领域高端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首先要建立杂志在该领域的权威话语权。他认为:“对于行业的重大问题, 你的权威性的发言可能也能够在广告客户中构成你的权威性, 比如说从我们刊物做的‘中产阶级与汽车’这个专题, 后来我们的汽车客户认为我们讨论汽车消费的问题比较权威, 他们会进一步地投我们的广告。” (3)
这样看来, 虽然现实的情形使得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刊物在广告的取舍时不能做到很从容, 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在不断摸索中, 我们可以找到更加智慧的方法来处理好这些关系, 《三联》的做法值得借鉴。
软文广告之伤
美国学者约翰·H·麦克马那斯在《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中指出:“广告商以金钱交换公众注意力。在所有影响新闻的交易中, 广告商和媒介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平等的。” (4) 但是, 广告的信息发布与受众接受是否平等, 前提是受众是否明确知道那是一则付费广告, 如果在受众不知情的情况下, 广告主的广告产品以非广告的形态呈现, 实际上是利用了媒体的特权, 制造了信息的不对称, 破坏了受众的知情权。传统的广告多是所谓硬广告, 一般是直白地告诉受众, 要卖的是什么, 其功用是什么, 价格多少, 如何购买;软广告是以记者或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挖掘广告产品的新闻点。因此, 不少人认为软广告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该产品和品牌, 是一种渐进式的叙述;读者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较硬广告更能深入人心, 实则不然。首先, 刊登软广告涉嫌有偿新闻, 有违新闻法规与新闻道德的要求, 它与车马费、封杀一起被称为媒体的三大“毒瘤”, 不仅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 也有损新闻媒体的声誉。一些主流媒体, 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出于强烈的责任感, 以及对自身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的爱护, 均坚决地对软广告说不。其次, 软广告对一般非专业的消费者来说, 有一定的“迷惑性”、“伪装性”, 它看上去像一篇普通的文章或报道, 能起到一定的“忽悠”作用,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 因此, “可信度”也较高。但是, 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软广告可以蒙得了一时, 蒙得了一些人, 可他们的伎俩一旦被识破, 人们对他们的厌恶感会倍增, 这种厌恶感必然会转移到其宣传的产品上去, 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内容以及定位的特殊性, 软广告在新闻类期刊中不时出现, 其对刊物的权威性、可信度、美誉度的伤害也随读者对软广告辨识度、厌恶度的提升而日渐凸显。2006年第36期的《三联》格外的厚, 其中封面故事《好房子的100个细节》占了40多页, 他们以好房子的细节的描述方式, 将一些大城市的经典楼盘, 如深圳的“十七英里”、昆明的“大溪地”、复地·爱伦坡连缀在一起。它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好房子”, 而是《三联》一直在争取的那些“精英”人士眼中的“好房子”, 或者说是《三联》广告代理商眼中的“好房子”, 所以, 这实际上是一篇宏篇巨制的大手笔的软广告。从内容上看, 可圈可点, 保持了一定的可读性:它打散了目标宣传对象, 如数家珍地描述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 只是在讲到某些细节时, 观照一下宣传对象, 在这些精妙的细节描述中, 住宅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得到了超越与升华, 成为有情节、有故事、有文化、有人文格调的现实生活。单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 真可谓极尽完美, 但沾上软广告之嫌, 读者在心理上还是不能接受的。难怪有读者痛心疾首地抨击此事, 认为这是《三联》华丽的编辑队伍去给房地产商唱了一回堂会。 (5)
韦斯特利认为, 在某些情况下, 压力集团或特殊利益集团可以人为地将一个议题纳入媒介议程。 (6) 对期刊而言, 其压力集团除了各级主管部门外, 主要的恐怕还有广告主与投资者。或许生存的压力, 使得即使有些强势的媒体也不得不做一些让步, 但这个让步必须有个底线。如果刊物不能处理好内容与广告这两者的关系, 被广告商所牵制, 任由杂志被越来越粗鄙的商业化所腐蚀, 难免会有被读者抛弃的一天。《人民日报》在带头抵制了“形象广告”后, 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虽然任何时候媒体在市场生存中的商品属性都不能被否认, 但这一属性的底线是媒体能够真实、客观报道对公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而突破底线, 长篇累牍地对企业等进行打新闻“擦边球”的宣传, 只是饮鸩止渴, 自毁长城。 (7) 其实处理广告与内容的关系并非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联》在这方面就做过有益的尝试。比如, 在第300期的时候他们做过一个厚本, 后面带了一个作为附送刊物的单本, 虽然是为苏州地产商做的, 但主要是讨论苏州园林的意义。在主编朱伟看来, 这样它的广告只是随着刊物而做的, 并没有蚕食杂志。 (8) 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很智慧的, 像《三联》这样, 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清高, 得到读者较高认同的新闻类周刊, 为一时的小利失去读者的信任是很不明智的。打江山不易, 守成同样不易。恐怕多数读者愿意听董秀玉那句颇有些书生意气, 但豪迈、铿锵、掷地有声的话:“广告一定不能制衡我的内容。” (9)
经过20多年市场化经营的历练, 不少成功的新闻类周刊都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和相对明确的读者群:《中国新闻周刊》认真地做着稀缺的“硬新闻”, 相对较受公务员群体的偏爱;以新闻为由头、有着浓厚文化色彩的《三联》更为文人和知识分子所喜欢;身处改革开放前沿, 与大学生有着密切合作, 有着铁肩道义责任感的《南风窗》, 在涵盖了青年学子的社会中坚中享有声望……但市场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也导致了期刊对广告收入的倚重, 不少期刊在对广告客户的取舍上很难做到从容应对;为了生存, 有些刊物甚至打擦边球, 发布软广告, 严重地损害了刊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知道, 广告商之所以选择知名品牌杂志做广告, 不过是想利用品牌杂志的“光环效应”的作用, 宣传其产品, 让读者把对杂志的信赖和良好评价转移到广告产品上。然而杂志却不可不谨防与杂志品质不符的广告产品和广告方式对杂志品牌的伤害, 要知道, 既有“光环效应”, 也有“反光环效应”, 那些不被杂志的目标读者接受的广告作品或方式, 可能会产生“反光环效应”, 使读者把对杂志广告的负面情绪迁移到对杂志的评价上, 久而久之, 一定会损害杂志品牌的美誉度, 到那时, 杂志就会被它的铁杆读者抛弃, 也终将被广告主抛弃。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
参考文献
①潘燕辉:《〈三联生活周刊〉, 迷茫带来死亡》, http://www.no4media.com/html/diary/showlog.vm·sid=1283&cat_id=-1&log_id=1108
②⑧参见《朱伟:永远自傲于超前思维》, http://news.sohu.com/20041215/n223510379.shtml
③《〈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做客新浪聊天实录》。
④约翰·H·麦克马那斯[美]著, 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15页。
⑤参见《〈三联〉糗事及主编的悲愤》, http://ido.3mt.com.cn/pc/200509/20050915173899.shtm
⑥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 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62页。
⑦吴麟:《期待更多媒体向“软广告”开刀》, 红网, 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4/05/560758.HTM
8.模式转型:传统企业的困惑与出路 篇八
麦肯锡2009年9月的一篇研究文章表明,尽管在过去一年中,零售商们经历了许多困难,但网上销售却始终是一个亮点:在美国,虽然总的销售额一般都已下降,但从2009年年初开始,网上销售额实际上一直都在增加。事实上,网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在持续上升。而且,麦肯锡的研究还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利用互联网对他们其后在商店中购买的产品进行调查。麦肯锡认为,到2011年,互联网无论是作为调查工具,还是销售渠道,所起的作用将会占到美国零售业销售额的45%以上。此外,通过多种渠道——实体商店、互联网和商品目录——购物的消费者的年消费额要比只通过单一渠道购物的消费者高出大约4倍。采用多渠道零售的企业可以享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其年收入增长率可比单一渠道零售企业高出i00个基点以上。
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淘宝网的成功,极大带动了B2C企业的发展。联想、杰克琼斯等品牌,已经跨入了淘宝的月销售额千万级俱乐部,这意味着它们在淘宝商城的年销售规模至少在1亿元以上。一些外贸企业也借助淘宝完成了它们从单纯的制造商向品牌运营商的转型。麦包包,这个早先的外贸企业是2009年淘宝的明星,它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淘宝,现在的年销售额已逾3亿元。小熊电器也是这样一家有着外贸企业背景的企业,它现在也是淘宝的大卖家。最为关键的是,麦包包和小熊的品牌完全是通过网络塑造的。
B2C未来的趋势
B2C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但归类来看,无非是品类型和品牌型两种基本类型。品类型的先驱是卓越、当当这种老牌B2C企业,它们有着图书、服饰、家居、化妆品等分类,类似于传统销售渠道中的百货商店。但当当和卓越只能算是“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它们在专业性和对互联网的理解上均不如后起的品类型B2C企业。
京东商城、新蛋、一号店等是新兴品类型B2C的典型代表,它们的特点是专业。京东是利用互联网颠覆苏宁和国美的销售模式;新蛋是颠覆数码卖场的销售模式;一号店则是典型的网上超市。在自己的强势品类上,这些新公司的能力远超过当当、卓越这些老公司。当当和卓越似乎什么都想做,但在过去的几年,除了图书,它们在新品类的发展上乏善可陈。这些新老公司的竞争,犹如当年百货公司与专业卖场之间的竞争,如果当当和卓越不顺应形势作出调整的话,那么在未来必然面临挑战。
由麦考林邮购发展而来的麦网,近期的广告可谓狂轰滥炸。这意味着经过几年的徘徊,麦网终于重新确定了自己的战略,毫无疑问,麦网的战略侧重点应该是在服饰这个品类的发展上。
品牌型B2C的发展则是近年来的大热点。PPG尽管没落,但凡客诚品接了这杆大旗,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可行。品牌型的B2C大致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依托淘宝的发展,一种是独立的网上商城。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了比较容易的前一种,但作为一个在市场上有抱负的企业而言,独立的网上商城是肯定要做的事情,尽管这样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没有人愿意把宝全压在别人的平台之上。淘宝自然看清楚了这样的变化,它以开放API的方式鼓励——至少是不反对——B平台(淘宝商城)用户的独立商城的发展,淘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深刻地体会到,淘宝最大的资源是客户资源,无论此种资源以后以何种方式卖给B平台用户,它们想彻底地摆脱淘宝自立门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淘宝的实质是一个B2C的创业生态圈。C2C平台,粗看像个跳蚤市场,但它实质是B2C的孵化器。在创业者缺乏在商城经营的实力之前,C平台便是一个最为经济的选择。对怀有创业理想的“C”而言,从C平台的经营到B平台的经营再到独立网上商城的经营,几乎就是一条必然之路。淘宝无数成功创业者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面对B2C的困惑
品牌企业对B2C的态度在这一两年中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它们从最初对B2C的排斥到逐渐接受,并且也有了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正式把B2C视为真正的渠道。
品牌企业最初对B2C的排斥,源于网上销售的价格冲击。一些经销商或是批发商未经公司的许可便在网上销售产品。由于网络销售的特殊性,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比线下的零售价格低出很多。并且,由于网络的去地域特色,这些产品的销售突破了多年来经销体系以地域为界的惯例。
起初企业被这些破坏传统价格体系的销售搞得焦头烂额,但随着网络销售额的直线上升,一些企业也开始正视这个渠道。“小熊”这个淘宝的标杆店铺便坦言,它们的网上销售是被经销商逼出来的。
传统企业缘何易陷两难境地
制造出身的企业,往往把“网上销售”看得太过简单了。大多数企业并未意识到B2C将是重写行业地位的一次重大机遇(当然,也是挑战),最初一些企业仅仅是把常规的产品放在网上或是默许卖家在网上卖。但是经销商的抱怨或是其他大型零售客户的投诉马上扑面而来,让企业重新落入两难境地。
这个问题有着深层次的根源。B2C渠道绝不是一个传统销售渠道的补充,而是一次彻底的颠覆。它对产品、品牌、价格、促销方式、传播渠道甚至整个企业的供应链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是产品与品牌。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已经由不得企业高高在上端架子了。至少在现阶段,互联网上最容易接受的品牌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要极具产品力。品牌溢价并不是不存在,但首先,你的品牌要让消费者具有黏度。凡客诚品在创业初期,是典型的低价入市,它让消费者产生了“凡客代表着物超所值”这个品牌联想。在如此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凡客悄悄提高了它的产品单价。这种提价方式的操作相当专业,也在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凡客借助持续的广告与促销,也不断地在强化与消费者的黏度。
在淘宝,B平台的产品单价高过C平台产品的单价,但这也并非完全是因为所谓“品牌的力量”,而是因为B平台与C平台的差异在于“真货”。诚然,B平台的不少商家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淘宝江湖上只认性价比的特性,他们却丝毫不敢忘记。这些品牌的价格只敢比C平台的类似产品高一点点,假使它们真把“品牌技术”运用到产品上的话,那么迎接它们的必然是消费者无情的抛弃。
即便是所谓的“黏度”也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互联网是典
型的“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传播渠道,当年让PPG头疼的广告费用,现在恐怕依旧会让凡客诚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必须借助线下渠道,如果不解决好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凡客诚品也同样会像PPG一样昙花一现。
传统品牌是否可以转化成具有号召力的网络品牌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最大的问题并非传统与互联网的冲突。渠道的冲突可以通过产品型号的区分来解决。但是,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传统制造业的思维,过去的成功,往往便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羁绊。
最先从传统向互联网转型成功的大多是小型制造企业或是外贸企业,这并不是偶然的。这些企业船小好调头,或是已经习惯了国外客户各种苛刻要求的订单。而传统的制造企业,往往没有此种迅速变化的能力。传统企业产品制造的基调是基于二八定律,产品型号往往非常集中,但互联网却具有长尾的特性,它不同于卖场所能给到你的狭小货架或是展台,它在理论上存在无限延伸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极其喜新厌旧,网页几天不更新,消费者恐怕就会把你无情地抛弃。固然,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更新页面来吸引消费者,但真正能吸引消费者的东西还是你推出的新产品。从这点上来讲,互联网只适合创新型的企业,麦包包一天就能推出50个新品,这种能力,足以让传统企业震惊。
只有真正卓越的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转型,从少量型号大批量的制造转向大量型号小批量的定制,而且还得看消费者的脸色,不断推出迎合他们各种各样奇怪要求的新产品,这是说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的事情,这对企业的供应链是巨大的考验,也需要企业重新对组织作出再造。相信在未来的转型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一定是能作出这种巨大转型的企业。当然,另外一面是,大多数企业将在这样的转型中消亡。
卓越的企业必须以营销作为主导,或者说以消费者作为主导,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要求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它的本质是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已经替代了原先的渠道力量——尤其是K/A渠道——成为了新的对企业价值链的争夺者。互联网网上销售的产品价格低只是表象,真正的溯源在于消费者的力量,这种力量透过互联网联而接在一起。
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如何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产品分线。虽然这对于制造业来讲,依旧是一个难题,因为它们要面对比以前多得多的型号,采购、供应或是制造的速度都将大受影响。但变革的本身就是需要改变的,如果幻想着什么都不改变,就能迎来互联网新世纪的曙光,这无疑是叶公好龙。
产品线的变化还是小事,互联网的分销体系更是一个大麻烦,尤其在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上,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地域关系的处理。线下的分销体系大多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窜货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但线上渠道就需要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了。互联网的去地域特性使得企业无法依赖地域去简单地划分经销商,这是经销商管理的一个新的难题。这里面,恐怕依旧要依靠企业这个中转站,让网络经销商成为一个个的订单提供者,而让各个区域的经销商成为订单的服务者。虽然,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方式,但也许这就是唯一的方式。
但网络上的这些经销商管理,恐怕要利用的就不仅是原先那些已经熟悉的经销商管理技术了。淘宝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分销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淘宝分销平台”这样的产品为商家的分销业务提供服务。但技术终归只是技术,关键在于企业有着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去指导网络分销业务以及网络分销与传统分销的融合。
事实上,在传统企业向互联网挺进的过程之中,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人才的匮乏。在以往,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几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行业。谷歌自以为是的“营销”论坛,在传统企业看来,至多是一些不理解市场营销是什么的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类似传销的聒噪。但从企业这个层面来说,大多数拥有传统营销经验的人却不自觉地在拒绝对互联网营销的学习。坦白地说,互联网行业的人士要学习传统营销的经验很难,因为这需要很多年的实践经验,也不是靠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而传统的营销专业人士要学互联网营销倒不是什么难事,但难就难在这些僵化的脑袋根本不愿意去学。
9.解决当前道德困惑的若干建议 篇九
解决当前道德困惑的若干建议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上层建筑领域总会出现一定范围内的道德混乱、冲突与困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比如,表现在道德评价标准的超前或滞后、道德教育与人们认识存在差异、道德行为出现多样性等.我们要建构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就必须从解决人们的道德困惑入手.
作 者:赵振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学生处,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1(4)分类号:B82关键词:
10.浅谈生本高效课堂的困惑与策略 篇十
———浅谈生本高效课堂的困惑与策略
对于生本教育郭思乐教授的诠释是:“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高效课堂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方针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自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有过焦虑与无奈,也有过惊喜与快乐。以下是我在实施生本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困惑与策略,希望与大家分享与共勉。
困惑一:
无奈的担心。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新的教学观念有抵触情绪,总感觉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很多东西学不来,做不了。时时有课不会备了,教学过程乱了,课堂上茫然不知所为的感觉。明明知道要求教师少说,做好组织者和引导着足以,可总是不放心,不放手。偶尔撒手一回,还担心学生不行,总之就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多说不能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少说又怕学生学不会。
策略一:
变担心为放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改理念,学习专业知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学生真正能在课堂这片沃土上,锤炼智慧,激发灵感,激扬生命。
困惑二:
时间的焦虑。实施三段五步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前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生本就得两节课;两节课的内容就得需要三节或四节课。否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点评等环节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做不实。进度慢,花费时间多,常会产生焦虑之情。
策略二:
倡导主题阅读教学。要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把生本课堂教学与主题阅读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重点课文要重点学,并推荐相关的阅读篇目。阅读课文可以分类进行主题阅读,学生可以从几篇文章中选自己喜欢的一篇重点阅读与赏析,其它篇可浏览,作重点词语的积累与整体感知文意。教师要提前设计好学案发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学案,但一定要上好展示汇报课,并建立评价机制。教研员衣如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至今我都觉得很有道理。他说:“这篇课文你就是不讲,难道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吗?”的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困惑三:
学生的态度。面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合作学习又缺少领头人,真正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人少,从而出现了组长说组员听喝的现象。而那部分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淡薄的同学,连听喝都不能,其学习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策略三: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重视小组捆绑评价,培养团队精神。采取兵教兵的方式。选正副两个组长,每个组长再分相应的组员,这样就解决了一个组长的任务多,忙不过来的问题。每个组员的学习表现积分按个人和小组两部分记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定期对各小组的积分进行总评,确保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11.国产软件产业:困惑与出路 篇十一
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各界普遍认为,在反垄断压力下,微软、Oracle等跨国软件巨头们的垄断将得到有效抑制。在这些世界级软件大鳄小心翼翼的背后,中国的国产软件厂商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发展良机。
不管是我们的政府还是企业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梦想:使作为中国战略性产业的软件产业能够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把中国塑造成信息产业大国,挑战世界巨头们的霸权地位。早在2000年6月,中国政府就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业界所说的国务院18号文件,明确要求政府采购支持正版国产软件。但在国家庇佑了近十年之后,国产软件依然没有起色,反而很多企业还傍上了政府,政府的保护成为了他们惟一一根“救命稻草”。
《反垄断法》的目标是防止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公平竞争。这对于孱弱的中国软件厂商无疑是提供了另一层保护伞。问题是这些国产软件厂商该如何积极利用这一系列政策上的利好,更积极地促进自身发展呢?
政府采购之惑
目前,国产软件厂商的资金普遍比较紧张。作为通用软件领域里的惟一一家上市公司金山软件,支撑其主业的也并不是其软件业务,而是网络游戏。据金山前CEO雷军介绍,软件只占其营收的三分之一,网游占到了其业务的三分之二。而其他聚焦于基础软件的公司,如红旗软件、永中科技、中标软件等日子都不好过。他们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都严重依赖于政府保护。
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却依赖于政府保护,这里面暴露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达不到行业平均利润,企业凭什么要承担起政府赋予的和国际巨头竞争的重任呢?因此,政府采购等变相支持行为,就成了这些国内软件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而且获利极其丰厚。产品单一的基础软件公司的兴起就是政府采购的一面镜子。这些以基础软件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的产品在个人市场和企业市场上难觅踪影,而政府采购则几乎支撑了他们的全部收入。这些公司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政府采购公司”。事实上,除了这些为政府采购而生的公司外,严重依赖政府采购的“现金牛”,来扩大其他业务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内软件厂商的“秘密武器”。
针对外界指责的某些国产软件,尤其是办公软件已经沦为依靠政府采购生存的寄生虫的论调,中科院院士倪光南向《当代经理人》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在他看来,我国的基础软件领域被跨国公司所垄断,包括国产办公软件在内的基础软件很难进入市场,这不是技术差距问题。例如,国产办公软件的功能和微软Office相比,已达九成左右(何况还有微软Office所没有的一些创新功能),但是因为微软Office的普及率很高,用户也习惯了使用它,再加上有盗版微软Office存在,使国产办公软件很难进入大众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依靠政府采购打破垄断是必要的。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博士认为,中国一个企业凭借市场的力量去和微软这样的跨国巨头竞争,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政府的政策倾斜,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他认为政府采购是国产软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支点。市场经济就是什么都要放开了去竞争,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个误区。他认为利用政府采购能够慢慢培育出一个竞争的氛围,政府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在一个垄断的市场里面,消费者是没有讨价还价能力的。这个筹码用好了,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企业,而且国家可以省掉大笔的钱。
不过,倪光南同时表示,依靠不是依赖,国产基础软件除了政府采购市场以外,也应该努力开拓企业市场和大众市场。最近,财政部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强调政府采购要通过“首购”为自主创新产品提供第一个市场,这对于国产基础软件是完全适用的。倪光南乐观的表示,通过政府市场的带动,并通过提倡正版化,以国产基础软件现有的水平,在极大多数场合替代外国软件是没有问题的。
知识产权之辩
目前,国家对国产软件企业保护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多人坚信拥有了知识产权就拥有了未来。我国也希望在知识产权领域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目前,科技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通过多年的知识和技术积累已经掌握了数量庞大的知识产权并获得了市场的现有优势。数十年前,通过创新性的开发出Windows和Office的微软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
专利体系的“赢者通吃”的本质会阻碍发明者与新进入厂商之间的竞争,或是导致创新努力与投资的重复。这一体系也会导致发明者努力改进已有专利,而不是创造出真正的新知识,因而资源被浪费。考虑到科技进程的积累性和互动性,对关键创新的强有力的保护可能会延误竞争者创造出对世界更有用的革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国产软件处于后来者的地位,自然要遭遇微软等跨国巨头的强势竞争,跨国巨头和国产软件作为发明者和追随者都很难突破现有的跨国巨头的成就。知识产权保护了跨国巨头的利益,甚至扼杀了国产软件的创新。但显然,这不是跨国巨头们的错误,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体系的问题。人们形象的说,发达国家现在想要做的,不过是在自己爬上楼之后,就撤掉发展中国家能够向上攀登的梯子。“梯子”才是知识产权的本质。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核心部分之一。在这点上,跨国巨头是客观上的受益者,但绝不是始作俑者。
虽然知识产权很难逾越,但我国基于产品“替代”的政府保护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方兴东博士认为,全盘替代国外软件短期内并不现实,但为了实现“替代”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也是为了激活竞争。《反垄断法》也是为了通过促进竞争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升。而且垄断是资源浪费最大的一种状态。反垄断的本质就是为了使整个社会资源效率最大化。不管是反垄断法还是政府采购都是为了让市场真正的竞争。在方兴东看来,原发性的东西只能企业自己去努力。他不相信政府部门能判断这种创新的趋势。对政府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但目前政府的体制决定了它只能做这么多。而倪光南认为,国家提倡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实际出发,国产软件首先从“替代”跨国巨头们的产品开始,比较切实可行,容易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替代”主要包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也可能包含某些原始创新。当然,今后条件改善了,比如说我们掌握了自主标准,我们的企业更强大了,我们就有更好的条件进行原始创新了。
在倪光南看来,盗版正是国产软件的大敌。他认为,中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很重视的。中国软件市场整个盗版率下降很快,按照互联网实验室的调查,2007年按中国整个软件产业销售额计算,价值盗版率为20%,盗版较严重的是个人用户的PC软件,为69%。国际上的BSA(商业软件联盟)将中国的盗版率说得很高。2006年中国市场的盗版PC软件使用率为82%。这两方面的数据差别很大。互联网实验室首先公开了它的盗版率研究方法和调查数据, BSA却没有公布。
从互联网实验室的数据可以看出,盗版主要影响PC软件。倪光南认为,中国推进信息化产生了对于软件的巨大需求,但买软件的钱大部分都给了跨国公司,这是由于它们占据了支配地位,由于政府采购没有落实,由于用户对国产软件缺乏信任等等原因,不能说主要是由于盗版。不过在PC软件领域,盗版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因为盗版软件基本上是外国软件,所以,跨国公司虽然减少了收益,但取得了份额。由此可见,盗版对于国产软件的危害远比对外国软件的危害大。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软件正版化,并带动了企业的软件正版化,通过预装等方式,一般软件市场的正版化也在推进,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国产软件的发展。
产业变革之思
由于中国软件在世界上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政府在其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倪光南认为,近日的文档格式标准的争论影响深远,中国国家文档格式标准UOF关系到国产基础软件的前途。虽然当微软的OOXML获得ISO通过时,国内有些厂商也表示支持,但这是不得已的,国内厂商更愿意支持UOF。只要国家像在3G移动通信中推广TD-SCDMA标准那样大力推广UOF,那么,国内厂商都会全力支持。因为只有采用了中国自主的文档格式标准,国内基础软件厂商才有发展的主动权,那时,将不再是国产软件去兼容外国软件,而是外国软件来兼容国产软件,中国软件领域的游戏规则就会重写了。由政府强制推动自有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国赶超世界潮流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开源软件(0SS)推进联盟副秘书长袁萌教授也表示,在俄罗斯和波兰等国家已经由政府首脑出面在全国强推Linux操作系统,这是一些积极的信号,值得中国政府学习和借鉴。
同时,倪光南也提醒政府相关部门,政府采购要真正实施起来,采购来的基础软件要真正用起来,使中国软件企业得到市场支持,使国产软件得到应用和完善的机会,这样,才达到了政府采购的目的。如果政府只是将采购作为同跨国巨头们讨价还价的工具,最后还是采购外国软件,那就违背了政府采购的原则。
袁萌则认为国家在创新体系上对软件行业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在管理上,涉及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广电总局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此外,国家在保护国产软件厂商这方面政策上也还很模糊。倪光南也认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时代的朝阳产业,应大力发展,也需要有产业政策的支持。2000年的《国发18号文件》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需要有接替它的新政策;《政府采购法》是很重要的,只是实施力度很不够;最近,《反垄断法》也已实施,有利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增加对这些政策的实施力度。
除了政府要做好工作外,企业需要做的更多。袁萌认为,目前国产软件很大一部分都并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是对于国外自由软件的翻版。这些基于自由软件源代码的产品,不但不遵守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的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的规定,不开放源代码,甚至还打起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旗。他认为,很多国产厂商都在故意混淆国产软件和自由软件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国家应该保护的是自由软件,而不是这种国产软件。如果纵容这些厂商,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把国产软件带入一个更坏的境地。因此,政府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厂商前,区分清楚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和自由软件的界限至关重要。绝不能一味为了保护国产软件而保护国产软件,让政府成为冤大头。国产软件只有依靠真正的自主研发和自有知识产权才有出路。
【浅谈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出路】推荐阅读: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07-29
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11-02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原因分析与对策10-19
浅谈当前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5
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9-07
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09-06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反思与对策10-28
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07-28
简论当前我国乡镇财政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