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14篇)
1.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一
修订的英语教材仍采用单元划分的办法,但取消了每单元4课的做法,而是设置若干板块,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开展听、说、读、写,共分11个部分。各部分教学目的明确,未分课次,未标明顺序,教师可以摆脱原教材中每个lesson的束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安排教学计划。
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教材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完成一些任务,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特定任务task,甚至某个项目project,是本教材的指导思想。
任务型教学就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语言的输出者,而是语言的指导者。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以明确的任务,然后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以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总结、评价来关注具体的语言特征,练习语言难点。倡导让游泳者跳到河里游泳,同样地,让语言学习者到真实环境里去学习的理念。
根据Willis 在《任务型学习的框架》一书中提出任务型教学法的三段模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分三个步骤进行:
1. 前任务( pre-task )-教师导入主题和任务,激活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指令以及作好执行任务的准备。教师是导入者。
2. 任务环( task-cycle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教师是提醒者。2)计划(planning),学生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是学生的语言顾问。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是报告主持人。
3. 语言聚集阶段( language focus )-学生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汇报他们的发现,教师充当语言的引导者。
例如第一单元(Good friends),根据本单元的目标,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要学生根据心目中好朋友的标准在新环境中至少交一位好朋友。具体操作如下:1. 前任务,首先师生互动,激活主题,然后大脑风暴brainstorming 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单词来描述朋友,接着小组活动制订出小组的好朋友的标准,最后班级活动交流观点得出结论:对好朋友各有各的观点但又有共同的标准。2. 任务环,1)个人活动,描述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喜好,可参照范例、寻找资料、上网等。2)小组活动,四人一小组,交流合作并找出小组中最佳朋友。遇到语言难点可向老师寻求帮助。3)班级活动,教师抽几组并由小组的groupleader汇报,然后根据他们的语音、语调、流利、内容等评出最佳组。3. 语言聚焦,1)教师对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点及操练时使用的词汇句型进行归纳解释。2)教师把学生的自我介绍(未署名)收齐并以墙报的形式张贴出来,要求学生相互了解, 在一个月之内交一位好朋友。再如第五单元(Silver screen),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要同学们学写个人简历并写出自己偶像或最喜欢的明星的简历。具体操作如下:1. 前任务,首先解读标题,导入单元主题,然后大脑风暴激活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如:film actor actress director role Oscar Hollywood等,接着师生互动,如设问成功影片带给导演、演员什么?他们出名以后又会怎样?许多记者来采访或被邀请主去主持节目等,最后给出任务怎样写简历。2. 任务环,1)个人活动,搜集偶像或明星的资料,可参考课外资料或上网搜索等。2)小组活动,四人一小组,轮流充当演员、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和记录人。3)班级活动,教师抽几组表演,评出最佳表演组,该组问题典型、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等。4)小组活动,整理记录形成简历的模型,报告任务完成情况。3. 语言聚集,学生发现并提出汇报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讲解并归纳语言点、词汇、句型等。 再如第三单元(Going places),那时适逢“十一”黄金周,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同学结伴作一次生态旅游,从计划、出游到写游记。如第六单元(Good manners),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比较中西方餐桌文化。如第七单元(Cultural relics),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探索家乡历史文化遗产,编写家乡历史文化简介。如第十单元(The world around us),我们设计这样的任务:调查本地污染情况,倡议大家保护环境。等等。
如何设计教学中的任务呢?针对修订教材我们提出下列几种形式:① 预测任务,根据标题、课文内容或图片信息等进行预测。② 排序任务,根据事情发生先后,把文章段落、段落句子或图片顺序打乱然后重新排序。③ 比较对照任务,对比不同材料、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④ 问题解决任务,要求学生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中的问题。⑤ 交流个人经验意见的任务,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听取别人意见,并引起思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⑥ 创造性任务,这是一种高级的学习任务,具有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的特点,环节多,任务重。
最后,正如没有登过高山的人无法领略高山的峻美一样,没有涉足任务型教学的人是无法体会到任务型教学的奇妙所在。任务型教学是适应新教材改革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我们都在探索之中,还需要时间去理解、去品味、去适应。
2.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二
1 第五单元食物和节日中任务设计的分析
Young World教材中五年级的第五单元两本书包含23个任务, 其中, 学生用书中任务栏目中有3个任务, 活动用书这一单元共有20个任务, 其中任务1到第任务8是与学生用书各个栏目对应使用。
1.1任务的特征
1.1.1 任务编排的整体性
Young World教材设计的几大板块是基于任务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 本单元的目标。“你能问yes/no的问题”。通过以“各国的节日和食物”这个话题为主线, 设计了任务板块的3个任务, 任务1用自己的问题讨论节日与食物, 在任务2中给出印度胡里节的阅读材料, 在通过任务3形成自己关于胡里节这个节日的问题, 并和同伴间互相讨论, 这三个任务围绕能让学生提问题的目标出发。在完成这三个任务后, 这单元编排了语言要点这个版块, 重点操练提问yes/no的问题。另一方面, 在本单元的两个话题板块和语言要点板块都配有活动手册中的任务。从这些板块的设计来看, 每个板块都不是孤立的, 他们之间紧密联系, 构成一个以任务为核心的整体。
1.1.2 任务设计的交际性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使用语言去交际。“交际是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 参与者进行互动、语言输入 (接受) 、语言输出 (表达) 、理解或中介服务, 或者同时从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这类交际活动。” (刘俊, 傅荣等译, 2011) 比如, 第五单元中学生用书任务1让同学们讨论他们知道的节日及食物, 任务3 并根据阅读材料印度胡里节 (Holi) 介绍互相提问讨论, 再如活动用书中任务5根据自己填入节日信息并描述, 看同学们能否猜出节日信息, 任务7 让学生们讨论比较新奥尔良、比利时、马赛等城市过的狂欢节 (Mardi Gras) 和瑞士的狂欢节 (Fasnacht) 不同。这些任务让学习者在交流节日和食物的过程中, 接受、处理和传递了主题的信息, 通过完成任务表达意见和观点, 真正用语言在行动。
1.1.3 教学型任务与真实型任务相结合
从第五单元的任务中看, 有的属于真实型任务, 有的是教学性任务。“教学任务或活动比较脱离现实生活和学习者的需要, 但目的是要依据我们对一般的学习进程, 特别是语言习得进程的了解, 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刘俊, 傅荣等译, 2011) 它不是完全机械性的练习, 这种任务也将学习处置于真实的交际场景中, 这既对学习有意义, 也使任务完成处于一定的情境中。第五单元中任务9 先让学习者把问题填入到采访的对话中, 在让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型任务是以某种学习或教学目的专门设计的, 这些任务可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不会发生, 比较简单, 但确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体现了学习者语言的学习过程。
与教学型任务相对的是真实型任务, “真实任务是指接近或类似生活中各种事情的任务, 也就是说学生离开课堂以后在学生、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事情。” (程晓堂, 2004) 如任务12让学生们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后去采访其他的学生了解的节日和食物的信息, 学生通过组织收集这些信息, 演练生活中的真实事情, 同时在他们准备前也会有很多问题去交流沟通, 这也是在真实运用语言的语言实践任务, 这种互动情境以课堂环境为基础, 学生以一种“假戏真做”的态度参与到交际任务中, 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去理解和沟通。
1.2 确保任务的实施
编者在编制这三个任务的时候考虑学习者所具有的综合知识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并设计任务给不同的条件和限制, 来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下面以第五单元学生用书任务6-8为例。
1.2.1 考虑学习者的能力
在任务6—8中, 任务6是比较中国和瑞士两个国家庆祝新年方式的差异。在学生用书中有这两个节日的相关阅读材料, 而且比较的关键点、词汇及句型结构也都呈现出来, 再到任务7只是给出维恩表格框架去比较, 最后到任务8直接让学生任选两个节日进行比较。如果三个只给出最后一个任务8, 其难度肯定超出学生的能力, 但有了前两个任务, 提高补充学生的能力, 减少了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负担, 不用把注意力集中于不可预知的临时发挥上, 而集中于可能会出现的语言表达上, 学习者的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也将提高。
1.2.2 调整任务的条件和限制
任务实施的结果还与它的条件和限制有关系, 教材的编写者适当控制交际任务的条件和限制, 增大减小任务的难度。就像上面三个任务, 都是制作维恩图标, 任务6 是比较好的维恩图表, 任务7是空白的维恩图表, 任务8让学习者独自制作一个维恩图表。这三个任务不断减少条件, 增加限制, 对学习者的任务要求越来越高。这样, 之前提供任务的条件和减少限制更有利于最后任务的实施。
1.3 任务的难度
由于完成任务的方法因人而异, 学习者个人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个人性格、完成任务的条件和限制不同, 所以他们完成任务遇到的困难和完成任务采取的策略也会不同, 所以要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控制任务的难点。从第五单元《节日与食物》的23个任务中看, 很多任务组成任务链, 如下文分析的任务9-13, 就是其中的一个任务链。
1.3.1 任务认知程度调节任务的难度
任务9是让学习者在对话中选择出已给的问句, 任务10是根据答案直接写出问句, 通过任务9和任务10对采访同学相关问题的准备。学习者在任务的熟悉度、能力和学习行为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准备, 他们对任务的认知逐渐增强, 在通过任务11去设计一个采访, 学习者对这个任务类型、实施方式、主题、互动模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对实施任务的驾驭能力都有了预期的准备。任务9-13从信息类型、信息量、信息结构都是在逐渐增大, 任务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采访的信息类型由笔头回答的静态信息到实施采访的动态信息, 最后到填入表格的抽象信息;学习者接受的信息量成分由少到多, 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信息结构, 从严谨的结构到松散自由结构状态, 最后到形成表格的结构。这些都看出任务的认知复杂程度在增加, 同时任务的难度也在增加。
1.3.2 语言因素调整任务难度
在任务9-13 中, 我们观察到教材编者也在用语言资源的补充调整任务的难度。由于任务的难度不断增加, 在任务9和任务10给了大量的语言输入, 无论从采访的提问和回答, 都给出大量的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 并在任务9中用给出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熟悉采访中所需要的语言, 这样学习者准确地掌握语法和词汇, 就会在后面的任务中自如、灵活、连贯、恰当的表达, 这样在语言学习上给了学生很多支持, 调节了学习者在实施任务的难度。
1.3.3 调整学习者的参与, 调节任务的难度
通过调节学习者的参与与表达, 也会影响任务的难度。任务刚开始学习者对任务的熟悉度和可预测性都较差, 所以前两个任务学生的参与与表达都相对简单, 随着学习者对任务的掌控能力增加, 语言的输入, 任务11和任务12要求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增加, 参与的自由度
在增强, 任务的复杂性增加, 意想不到的因素也在增多, 任务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最后任务13是对之前学习者收集的信息进行总结, 在提供日历表格的外部帮助后, 任务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减少。这样不断的调节参与表达, 调节任务的难度, 让学习者能使任务顺利地实施。
1.3.4 任务结果影响任务的难度
任务的结果对任务的难度也有一定影响。任务9—13 的结果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之难度也在增加。任务结果的形式由最初让学习者填入句子的非语言形式, 到参访其他学习者的自由的口语表达, 再到形成总结的节日日历表格, 任务的结果越来越复杂, 任务的难度也在增加。同时, 任务的范围也从最初的填入已给句子的封闭式任务, 到后面自由采访的开放式任务, 由于给出固定答案, 封闭式任务比开放式任务做起来可能更容易一些。
2 任务设计的启示
2.1 任务设计具有真实性
任务的真实性除了体现在任务要接近或类似生活中各种事情, 还体现在让学习者在语言活动时做的事情是他们真实想做的。第五单元的任务设计强调学生形成学习者自身关于节日的问题, 并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表达关于节日的真实理解。任务中的行动是他们自主选择的, 用语言表达真实感受, 这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 而不是被老师要求去行动, 或和其他学习者的做法一样, 这种做事的动机下的任务不是真实的。
2.2 设计任务链, 调节任务难度
“罗少茜与陆锡钦认为,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入‘任务链’ (相对于‘单一任务’而言, 可理解我‘复合型’任务) , 可实现任务由易到难的变化的需要。” (龚亚夫, 罗少茜, 2010) 就像学生用书中的任务栏目的三个任务, 前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做好铺垫或是推进, 为最终的高难度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任务
2.3.1 注重学习者的参与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 在设计编排任务时要注重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去, 第五单元中的任务都是让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 结合教学型任务和真实性任务, 让学习者总结问问题的语法知识, 并设计让学习者互相讨论、访谈、制作维恩图表的任务, 使学生运用语言去合作, 去交流, 去推理。现代的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传承知识、经验, 而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学会创造, 要通过启发、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参与到语言学习中。
2.3.2 考虑学习者的需要
任务的设计要满足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需要, 要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学习语言所需要的学习策略, 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的语言支持。在任务的实施中要考虑这些因素来调节任务难度, 让学生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运用语言。
2.3.3 重视学习者间的互动性
任务设计包含大量的结对练习和小组活动, 学习者们在彼此提出关于节日的问题并回答时, 运用语言的机会大大增加,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语言去表达和接收真实的信息, 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更可以使学生在互动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编.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俊, 傅荣等, 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3.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 任务型 写作教学
1.引言
在初中英语阶段,对学生专门进行的写作训练很少,更谈不上写作教学了。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存在信息处理凌乱、表达缺乏逻辑且言之无物的问题。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不会写作,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作。《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的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写作教学课时,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任务型写作教学训练。
2.任务型语言教学程序
⑴引入
牛津教材每单元的写作任务在第一课时卡通漫画中就已呈现,就因为这样,很多教师认为在进入写作课时的时候无须引入的程序,可以直接让学生看书、写作。但是由于写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对其有畏惧感,如果写作课的教学再枯燥无味的话,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主张让学生对所谈主题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呈现新的语言材料,而往往注重在输入语言材料之前,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把该语言的使用环境及与话题有关的思维脉络、思维发散的方向同时提供给学生。所以在任务型写作教学中必须要有引入的程序。
⑵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
在牛津教材任务型写作教学中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就是指为写作范文提供的材料,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简介、流程图、表格、调查表、资料单、网上信息、计划、笔记、书信、通告、海报、图片等等。这里包含了许多新的语言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教授给学生。
⑶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
在牛津教材任务型写作教学中新的语言材料的练习就是对为写作范文所呈现的材料以各种练习的形式进行分析,然后写出范文。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新的语言材料的练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机械性的练习;二是有意义的练习。在任务型写作教学中,这两种练习都是存在的。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起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学生做语言练习活动,控制活动的时间,并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
⑷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出
这一阶段也可以叫做任务的执行阶段,学生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交际性的任务。在任务型写作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即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自由写作。写出的文章可以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例如:班级内部的传阅、诵读欣赏、张贴在班级墙报上、学校的专栏中等等。实际上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写作装订成册。三年来,六本书,共34个单元,也就是34篇作文。学生可以把这些文章编成作品档案或是作品集,回顾三年所写的文章,让学生去体验成功。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的提高,而且是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3. 案例分析
课题为《在线旅游》,主题是计算机,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有关计算机的词汇、理解计算机不同部件的功能。重点是了解和认识关于教育类游戏光盘的内容,在学习中要求熟悉并使用被动语态。本节课课题为“中心任务”,是写作教学课。在教材的编排中,本部分的任务极具挑战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层次的多方面语言素质,进行写作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选择、组织和陈述信息;培养对文章或有创意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能力;采用恰当的写作风格为读者写作;展示一篇关于自己最喜爱的教育类游戏光盘的文章。
⑴引入
本单元在阅读课时中,叙述了一个《八小时环游世界》的教育类游戏光盘。而本课时首先呈现的是《在线旅行者》游戏光盘的简介,然后通过问答熟悉简介内容,最后写出文章。本课时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模式,教会学生如何写出自己最喜爱的教育类游戏光盘的文章。《八小时环游世界》和《在线旅行者》的设计者是同一个人,它们都是Daniel所喜爱的教育类游戏光盘。因为有共同点存在,所以可以通过对课文《八小时环游世界》列简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⑵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入
《在线旅行者》是Daniel最喜爱的教育类游戏光盘。在学习这一游戏简介时,注重新单词和词组的引入,利用图片、问答等方式,不断对新单词和词组进行巩固。
⑶新的语言材料的练习
通过练习分析《在线旅行者》的游戏简介,进一步熟悉和巩固这个游戏,完成范文。在对简介熟悉之后,把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Part B部分的问答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纠正。然后请学生说出答案,并在投影上公布正确答案,对刚才观察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评,并让学生做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最后根据简介和问题,完成Part C部分文章填空的任务,写出范文。
⑷新的语言材料的输出
仿照范文,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教育类游戏光盘的文章。结合简介,进一步对范文分析,落实每一段涉及的简介要点。从简介到文章,再从文章到简介,要求学生学会归纳和演绎,不仅会写文章,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学会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写出自己最喜爱的教育类游戏光盘的简介,再通过简介写出文章。整个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各种方法化解难度,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2004.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龚亚夫,罗少茜 2003.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高一新教材语文教学计划 篇四
人教版必修三、四。
基本情况:
所教两个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底子较差,知识面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解题方法,阅读、理解的能力较差。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错。
教材分析:
必修三以小说、唐诗、文言文、议论文为主;必修四以戏剧、宋词、文言传记为主;写作教学重点为写议论文。
教学目标:
力求合格率达百分之八十,优秀率达百分之二十,提高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努力拓宽语文知识面,扎实深化语基底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一手较好的钢笔字;写好议论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措施与方法:
1、狠抓背诵默写和基础训练,注重课内外结合,立足训练提高,面向高考,以练为主,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认真抓好课前五分钟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3、狠抓背诵默写,实行在规定时间内人人过关的方法,务求背诵默写无缺漏。
4、狠抓课堂纪律,提高上课质量。
5、努力钻研教材和专业知识,认真备课,讲求上课质量,务求不虚掷课内时光。
6、注重语基的训练与指导,重视语法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语文层次。
7、注重课外知识的讲座,合理运用“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把触角伸向课外。
8、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做好知识积累。
9、抓好书写训练和写作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三上语文人教版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篇五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标倡导的理念、目标。
3.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的课文。
4.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5.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根据以上特点制定如下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讲求写字的质量。
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引导学生将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继续重视写字的指导教学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加强词、句训练。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2)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3)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
(4)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
2.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是从内容上说,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习作教学
1、让学生乐于习作,要学生激发习作兴趣。
2、能留心周围的事物,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过的表述清楚。
3、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表达。
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5、能在学习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短文,并能做到有中心。
6、能较好的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写完作文认真修改的习惯。
6.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材体现立德树人、自然渗透,既夯实基础又全面启蒙,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在识字方面新增了《天地人》《对韵歌》《升国旗》等课文,保留了《四季》、《日月明》、《口耳目》等;课文方面,减少了篇目,保留了《小小的船》《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新增了《江南》《青蛙写诗》《项链》《小蜗牛》等课文。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课文,不少是儿童诗,适合一年级孩子理解。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先识字再学拼音,新教材的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
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
二、课文。一年级学生先认识一部分常用常见字,能把孩子的生活融入学习中,这样更关注孩子的需求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教材的编写以最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教材中处处都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识字的第一课,就是“天地人”,其中重点提到了“天、地、人;你、我、他”这6个字。为什么要以这6个字为第一课,为什么不从曾经的“人、口、手”开始?“天、地、人”亦被称为“三才之道”,这个学说很早就深入了中华民族之心,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也暗示了孩子的语文学习,对母语的学习,也要从探究和体验天、地、人的奥秘开始。这也恰恰体现了教材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第一册识字量由400减少到300,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比如“地”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书、绘本里可以看到,电视新闻里也有。在以前,课文选用的一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比如“叉”字,结构比较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
新增“快乐阅读吧”和“和大人一起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提出了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中,“大人”两字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祖父母,也可以邻居家的小姐姐。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两个栏目的主要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园地新增“书写提示”。写字是有规律的,每个字有自己的写法,笔顺都有自己的规则。新教材要求学生写字的时候,就要了解一些字的写法。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地方打字取代写字,但孩子写字不能弱化。
口语交际不光是听和说,还要发挥想象力。新课本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游戏虽然简单,但锻炼了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能力。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在当下的快阅读环境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来心做事。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准确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3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护图书。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他人交流。5.诵读儿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逗号、句号等常用标点符号。认识自然段。7.积累古诗和名言警句。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3.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重难点
1.认识300个汉字。会写100个汉字。2.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
3.喜欢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养成和别人交流的习惯。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更有活力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强化汉语拼音的学习,力争拼音教学趣味化,帮助学生打牢基础。4.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法制教育及爱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守法意识。教学总课时
7.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教材设计分析
中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dows XP+Office2003) 》, 主要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因特网 (Internet) 应用、多媒体软件的应用等, 章节设计采用了主题引导, 每个主题细化为2~4个任务方式, 内容由简到繁逐层深入, 每个主题后面都设计了“体验与探索”部分, 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实践, 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书本内容,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能力提供了指引, 也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在每个理论学习任务开始前, 设计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填表、填图练习, 由“问”促“思”, 由“思”促“学”, 由“学”促“练”。在实践任务中, 教材以电脑屏幕截图方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步完成步骤, 操作方式简单直观, 易于掌握, 方便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三、教法探究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 每个主题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以计算机机房为主, 突破了原来教室理论、机房上机的教学模式, 也打破了原有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课时1:2的学时比例,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零距离结合, 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 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实践教学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有利于学生及时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同时也增加了每节课中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信息量, 体现了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特点。
根据任务驱动的主题内容, 结合不同的课型, 笔者在计算机理论课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资料收集—兴趣导入—看书、填表填图—理、实对接—互检、师查—巩固提高—教师讲评—预习任务布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实践课中主要采用“课前预习、资料收集—兴趣导入—任务明确—尝试练习—经验交流—任务完善—任务检查—评价小结、下次任务布置”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对实践课的一些重点环节的观点阐述:
1. 兴趣导入。
在课前准备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 收集结合主题内容的素材。本教材大部分素材可从配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参考书》、助学光盘和助教光盘及网络资源上查找。上课时,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图片、动画、短片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交流, 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Word中的艺术字的操作, 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贺年卡卡片演示给学生看, 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Word能做出如此功能强大、漂亮的贺年卡, 真是太实用了, 我一定要学好!”
2. 任务布置。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 教师就要适时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实训任务书”, 提出具体任务要求, 并提供素材或素材的获取方法。“任务书”的制作主要以教材“体验与探索”内容为依据,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针对学生水平的层次设置基本任务和提高任务。一般学生完成基本任务, 成绩优秀的同学同时完成提高任务。理论和实践内容都应提前布置预习, 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和探索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理论课堂任务完成主要采用自学, 通过填表、填图检查学习效果;实践任务则要求学生把书本上操作内容和步骤熟练掌握, 通过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应用, 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本教材任务设计合理, 每个任务内容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尝试练习。
根据任务性质和难易程度, 可以采用独立完成、优差生互帮、小组合作等方式, 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在练习中找出问题答案和完成实践内容的步骤方法, 探寻其他解决方案。
4. 经验交流。
由于学生的差异, 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 会出现任务完成的进度不同、方法不同、质量不同等问题。通过教师的巡回辅导, 发现完成任务良好的同学和小组, 在练习时间结束时, 让他们介绍自己在尝试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或演示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让其他学生对比自己的任务, 找出差距和改进方法;对于任务中较难的部分, 教师要通过重点示范、讲解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操作, 并强调操作中的重点、难点, 提示在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技巧。
5. 任务完善。
任务完善是指在进行经验交流或是教师对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演示后学生进一步对任务完善。这一步主要针对理解和掌握问题反应差以及完成任务不够细致的同学, 让他们有时间进一步完善任务, 也针对成绩优秀的同学探索完成任务的新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此步骤有利于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任务内容并最终掌握操作方法, 并让学生比较和发现哪种操作方法更好、更方便,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6. 任务检查。
通过尝试练习和同学间交流提高、任务完善后,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并完成任务内容。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可通过小组互查打分或教师评价打分方法登记检查结果, 评分方案应从创新性、美学、操作性等方面事先由教师组织部分同学一起制定。教师检查完后, 备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以便对差生的个别辅导以及改进下一个任务的进度和教学方法。
7. 评价小结。
课堂内容结束前, 教师对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小结, 通报任务检测情况, 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表扬完成任务优秀和进步的学生, 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优秀的作品, 让大家共同分享任务完成的快乐, 感受学习计算机的乐趣。把课堂中表现的不足化为对以后学习的希望, 并布置对下次任务的预习。
四、本教材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 使用教材呈示软件, 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使用的课件, 应尽可能地使用教材所使用的软件来制作和进行展示, 让学生知道教材中的内容已经能够应付日常办公和家庭生活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需要, 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课件制作应贴近现实, 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 而不是成为教师展示才能的途径。一些教学内容可直接利用实物展示或通过电脑屏幕直接演示的, 则可以不用课件, 如讲“认识微型计算机”一节时, 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认识实物, 观察各部件之间连接的接口, 而没必要使用课件。
2. 按教材设计任务, 突出重难点。
教材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 每个主题的内容已经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中, 教材内容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因此,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可直接按教材划定任务, 简单内容每次课可完成1~2个任务, 课件的设计重点应放在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突出重难点。
3.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材对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图示和文字说明, 在尝试练习中, 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 通过自学、实践,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进一步巩固掌握任务内容。
4. 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 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 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 还要通过该书提供的过程性评价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dows XP+Office2003) 》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 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 是一本明确提出采用主题引导、“任务驱动”编排方式的信息技术教材。本文结合教材教学内容, 对设计任务的过程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任务驱动,教法探究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8.任务型教学法在朗文版教材的实践 篇八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朗文教材 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进行朗文版2B教材Chapter 2 Make Fruit Salad的教学时,笔者采取了任务型教法,带领学生分解制作水果沙拉的步骤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动手,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的英语课堂,以下是对本节课例各个环节的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配乐吟诵有效热身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热身能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的活动。本节课以My favourite food作为引子,让学生听者节奏,打着拍子进行课堂前的吟诵。诵词恰恰围绕各种各样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水果沙拉(fruit salad)吻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吟诵时配上了背景节奏,学生手打拍子,乐感十足,对于掌握英语的重读、停顿、韵律等语音知识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寻宝游戏趣味温故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有效热身后,学生已被顺利引进了水果沙拉这个话题中,为了让学生能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复习相关的词汇与句型,我创设情境,加入游戏。此时的课件上呈现出一片神奇的土地,而土地里则埋藏了食物和地雷,学生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去挖土地,挖到食物越多的小组得分将会越高,这便充分地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这个环节能完成学生对旧词的温故。当整片土地都被挖开后,课件上弹出了一个大篮子,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用there be句型把篮子里装有的食物都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对句型层面的温故。
三、展示实物引导竞猜
认知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具体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在众多的食物中将挑选什么来作为本节课的制作材料呢?在这个环节中,我并非直接呈现将要用到的材料,而是把材料全部放进一个真实而精致的小冰箱里,再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么一个“实物”,他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马上又调动起来,并且自然而然地用上句型Is there/Are there any XXX 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真切的实感体验和激烈的小组竞争下,学习变得更快乐和简单。
四、现场制作乐学活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授制作水果沙拉的四个步骤(1.cut up the fruits; 2.put them in a bowl; 3.add salad dressing; 4.mix together)。因此,精彩的呈现尤为重要。在由始至终的分解过程中,我都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参与,多提问。比如,在呈现第一步cut up the fruits之前,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切水果的音效,让大家“听一听”并“猜一猜”,学生各抒己见后,我拿出刀、水果进行现场示范。随后,再把机会留给学生,邀请他们出来“试一试”。每个步骤都穿插了演示,操练,游戏,互动,课堂不再是被动的机械输入,而是一次穿越,一场厨艺秀,一次在活动和游戏中展开学习的旅程。
五、寓教于乐妙读句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每个步骤时都配上生动的动作,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句型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还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强化语言环境。因此,在巩固环节,我采取了“我做你说”的游戏,让学生“动一动”,身心放松的同时,妙读句型。另外,我还故意捧着有由师生合作而成水果沙拉在课堂上穿梭,只要学生能用英语说出对应的制作步骤便可以“尝一尝”。为了品尝美味的成品,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进而达到了句型操练的目的。
六、小组合作回归生活
如何能让学生熟练地达到“四会”的效果之余,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当中呢?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推崇的“从做中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做”就是动手,就是活动,就是游戏。带着现场制作水果沙拉的任务,学生备齐了工具和材料,分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动手,流利表达,齐心协力,彼此分享。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后,个别小组还被邀请出来讲解他们制作的步骤,最后,学生品尝了自制的水果沙拉,真正体验了劳动的滋味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为宗旨,是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倡此法已成为当今课堂改革的一种必然。朗文教材中大量的活动内容,为此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廣阔的天地。同时,我们教学设计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时,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九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高中英语读写”指普通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高中英语读写校本教材”指根据本校英语教学实际,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合作的教学活动,形成适合本校及本地区高中英语阅读相关教材,主要是时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通过有计划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策略和技巧,达到高考对读写能力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介绍本地区民俗、民风、地方文化宣传册,为发展地放经济、推动当地旅游业提供第一本英文本资料。
同时,通过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本校英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师整体素质。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掌握相应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和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使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达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级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使一部分优秀生达到九级标准。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提高本校英语教师的教科研和校本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初步形成高中英语读、写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相配合,更好地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形成本校英语教学特色。
三、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指导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和策略,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结合起来,将选拔、甄别式评价与教师指导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结合起来,形成经验和资料。
研究内容重点有四大块:(1)“家乡的故事”—地方风情录,主要通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分名人、民风等板块,用英语小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体现。(2)“写心集”—日记、板报、随笔、值日报告等。主要通过课堂、课外活动、沙龙、竞赛等体现。(3)高中英语美文赏析—课外阅读和课堂点评。(4)“高中英语写 1
作”—常用短语、句式、结构;常见错句分析;写作技巧和方法;语言得体性、规范性策略。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及写作训练体现。
1、“家乡的故事”研究(写作)
围绕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采风)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小组或个人研讨),以小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双语小册子反映出来,形成校本课程(同时形成地方课程)。
2、“写心集”研究(写作)
主要通过课堂及沙龙、竞赛等课外活动,用日记、板报、随笔、值日报告等形式反映学生的生活、理想及所关心的话题,激发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形成英语不同文体的写作策略。
3、美文赏析研究(阅读)
通过精选时效性强、趣味性强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文作阅读技巧的指导和文章点评,使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文体特点,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扩大词汇,并养成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的习惯。同时,结合教材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世界精神。
4、高中英语写作技巧与策略研究(写作)
通过系列写作训练,总结常用短语、句式、结构,进行常见错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形成语言得体性、规范性策略。
四、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姜堰中学2005、2006、2007届学生;研究范围是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
五、进展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6---2006.12课题申报,明确课题研究目标、中心和实施具体步骤。落实子课题责任人和研究内容及步骤。
第二阶段:2007.1---2007.10撰写中期报告,各子课题组交流阶段研究情况,反思研究现状,总结阶段成果、经验和存在问题,商讨下一步工作思路。
第三阶段:2007.11---2008.6后期总结,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初步形成论文、作品集。
第四阶段:2008.7---2008.10撰写结题报告,聘请专家评审结题。
六、主要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法、资料收集法等
七、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论文如中期报告、结题报告、英语阅读、写作兴趣培养和高中英语写作技巧和策略方面的教学心得或论文;学生作品如“写心集”、“家乡的故事”等的汇集展览;“家乡的故事”英语小册集;高中英语写作指导及训练序列材料等。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江苏省姜堰中学外语组全体教师。
高中三个年级实验班承担美文赏析的研究任务。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主要承担“写心集”、“家乡的故事”;高中三年级主要承担“高中英语写作技巧和策略”的研究任务。(子课题牵头人如下)
1、“家乡的故事”研究(写作)
----陈思重、许丽娟、虞旭东2008.102、“写心集”研究(写作)
----许永新、钱梅2008.23、美文赏析研究(阅读)
----严书萍、谢友琴2008.24、高中英语写作技巧与策略研究(写作)
10.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需求,让研究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为主题,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上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引导语文实践上着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目标
1、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2、开展“以读促学”活动,收集和整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材料。
3、积极参加校本培训。通过读书学习和校本培训,明确本课题研究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并形成教学设计现状的调查报告。
4、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三、研究要求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应该务本求实,准确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的基础,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保证。从宏观上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教师要先与文本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做到深入浅出。
2、在学校内开展“以读促学”活动,让书香充满校园,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建立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推进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3、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教师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发挥各人所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本校课题研究的个性和特色。
四、研究方法
1、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彩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针对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采用“麻雀解剖”及“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教学设计回溯性的研究、分析,归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贯穿于行动的过程中。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做文章。争取课题研究的突破和深入。本课题研究同时期辅于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研究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做好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成立本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认真落实东港区教育局“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工作管理细则。制定学校课题研究制度和相关评价标准,建立教科研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2、务本求实,以教研组为本,持之以恒地开展课题研究。
建立以教研组为本的课题研究制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改革、本课题研究中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解决教师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遵循科研规律,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的实验研究要遵循科研规律,要有科学的设计和载体。我们应继续实施“教材通研——讲座指导——新课示范——研究实践——总结推广”的阶段性研究模式,找准突破研究重点的切入点,认真扎实做好每一步实验研究工作。
(1)要深入开展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研究。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
4、选择研究方法,加强课题研究的引导和指导。
在研究中要注意根据研究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要开展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期进行听课、评课、进行案例研究,探讨教学设计的方法、途径和操作样式;进行阶段性的校际间的实地研讨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预期的理念构想。
5、培养典型,带动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要及时培养典型,以点带面,为实验教师引路子,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2、撰写课题研究计划。
3、课题研究专题培训讲座。
十月份:
1、进行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文献和经验材料;
2、进行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开展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开放月(含每人一节科研创新课)活动,做到有通知、有动员、有评价标准、有听、评记录、有教学设计、有案例分析、有创新课总结。
十一月份:
1、校本培训,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
2、参加全区中小学课题研究优秀单元主题备课比赛、优秀教学设计比赛、全区中、小学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
十二月份:
1、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的建模研究;
2、参加本学期全区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
3、制定下一步课题研究计划。
11.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十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它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编写中职数学教材时,应首先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做文章。在这种背景下,中职数学“任务驱动”教材体系的构想应运而生。
一、中职数学教材建设的原则
1.教材内容更新原则
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大体上沿袭了高中数学的内容,甚至更为简单,只是结合了一些专业课的实例。因此,改革的力度不大,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繁、难、旧”的状况。中职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应不断创新。从能力培养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需要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渗透于教材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实际问题生动、直观,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优化教材体系结构原则
中职数学教材体系结构和讲述方法比较落后,数学教材的数学味道较浓。笔者在多年教育中,深深感到这种安排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效果并不佳。教材对抽象概念应该注意从直观引导出发,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材体系的构想
根据中职数学教材建设的原则及数学实践,笔者构想了中职数学的新教材体系——“任务驱动”教材体系。这个体系不是按照逻辑顺序,而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途径,首先提出“任务”,然后分析任务,最后寻求解决“任务”的方法,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完善理论,最后应用于实践之中。这个体系将更多地遵循历史的发展,使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三、“任务驱动”教材体系的特点
1.以“任务”为牵引
教材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而是以“任务”为牵引,紧紧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整个内容的安排,每章、每节内容的处理都力求进行启发式教学,每个新概念都由实际问题引出,由直观看出结果,然后予以必要的证明。概念和定理都注意联系实际背景,习题中要有大量应用题,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的特点。
2.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以数学应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现有的结论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概念应用、运算方面力求深透详尽,但在证明方面力求详略得当。目前,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就在于,高度的抽象性遮住了学生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数学应用的美好前景,数学成了符号的游戏。如果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撷取一些中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彩例子,充实到教材中,必将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3.注重与计算机的结合
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软件求解问题,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求解问题。计算机已经在现代工程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学软件的功能已大大增强,并且为数学试验教学提供了保证。因此,能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课堂上就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如函数的作图等。
4.教材编排打破常规
在内容编排上,改变现有教材的编排顺序,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循序渐进,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突破传统的“定义——定理——证明——例题——应用”的编写格局,采取“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探究——知识应用”的模式;树立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新理念,以能力为主线,知识相辅助,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大量事例向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而不苟求严格的理论证明,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交谈式讲解
摒弃用数学语言语讲解数学思想真谛的无味模式,而代之以交谈式的讲解。尽量避免那种“定义——定理——证明——例题——应用”的枯燥解释和说明,而采用大量的例题和提问,语言要生动活泼,说理要详尽明白,富于启发引导,强烈地吸引学生去阅读。
中职数学“任务驱动”教材体系的构想是中职数学教材建设中的一种思路,希望能引起中职教育者的关注,以共同加强中职数学的教材建设。
12.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十二
1 CET4 改革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及翻译人才需求
自2013年12月起,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发生改变, 其中, 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考试内容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 考试比重由原来的5%上升到15%。改革后的段落翻译考察知识面广泛, 包含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 四级翻译字数为140~160个汉字。这次翻译内容的变革将不仅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一个新高点, 而且对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新挑战, 也对翻译教材改革形成新考验。
从市场需求来看,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单一的专门人才, 而催生了市场对多元化的翻译人才的更大需求, , 即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需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进一步加强培养和提高, 对作为输入来源的翻译教材及翻译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
2 翻译教材与翻译教学实践的局限性
英汉或汉英翻译教材近30年来蓬勃发展, 在质和量上均有极大提高。市场上不乏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但香港中文大学李德凤教授在一次问卷调查 (陶友兰, 2006) 中指出, 目前的翻译教材“重复太多, 新意不足, 由于编者不知道教学理论, 所以, 大部分教材都是‘填鸭式’教学思想的产物;而且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商业化倾向严重”。此外, 国内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虽然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翻译能力有具体要求, 可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翻译教学不受重视。高等院校尤其本科院校并不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独自设置翻译课程。据李忠华 (2007) 统计认为面向大学英语教学的翻译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 甚至有些院校根本就没有设置面向全院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以上事实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在翻译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 翻译教学实践也无法展开。因此, 可以转向大学英语教材, 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 使其在学生的翻译学习中发挥作用, 另辟蹊径。
大学英语教材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在非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学习的所有课程中, 综合英语课程占很大的比重, 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主要依托综合英语教材组织教学。目前, 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学英语 (精读) 》等, 这些教材中的翻译比重很低, 只有汉译英单句翻译练习及少量的段落翻译, 仅在练习中只提供了少量的参考词汇与短语。这些教材中均无涉及翻译技巧或翻译方法。因此, 有必要对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中的翻译任务进行研究, 有必要探讨较为合理的翻译任务设计, 进一步完善外语学习任务设计, 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3 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之设想
3.1 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定义
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是外语学习任务设计的一部分。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任务设计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但是对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的研究较为少见。我国学者夏纪梅 (2002) 探讨了英语教材练习/任务设计的认知标准和交际性标准。华维芬 (2010) 也提出任务是指为了促进语言学习所作的努力。戎林海和李静 (2010) 提出了六模块的翻译教材编写理念, 其中包含翻译的基础知识、翻译理论知识、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描述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特殊结构及各种篇章文体的翻译策略。该文中的翻译任务指的是为全面提高英语翻译能力所做的全部努力。
3.2 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设计
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更需要注重培养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要求》, 2007) 。该文将围绕这一目标, 不仅要注重学生翻译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旨在探讨较为合理的翻译任务设计, 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并通过翻译实践来提高其翻译能力, 以便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 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且使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对外介绍中国及其历史,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该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 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关于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2) 根据以上师生对翻译任务设计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 选取两套现行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依据外语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和相关翻译理论进行全新的翻译任务设计。研究设计如下。
第一, 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的理论框架及构成要素。参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2007) , 该框架由以下7个板块构成, 即英汉文化素养与背景知识、英汉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外语教学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不同文体的翻译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 英汉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板块和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板块处于核心地位, 其他5个板块贯穿其中。
第二, 基于该框架, 对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4册) (2008, 郑树棠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和《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4 册) (2007, 秦秀白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的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关于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内容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 选取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郑州大学各发放100份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的调查问卷, 并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 旨在了解师生对所用教材翻译任务设计的需求,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使师生与任务设计达到和谐。
第三, 依据该框架, 对以上2套现行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内容进行研究并设计出全新的翻译任务指令及任务文本, 从而使上述两套教材的任务在最大程度上涵盖或体现了上述7大板块的要素内容。
第四, 该文在上述两套教材的基础上并依据教材中不同的单元主题编纂出两套较为完整的符合外语任务设计原则和师生认知需求的翻译任务文本, 对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促进当前的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改革, 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4 结语
国内关于翻译教材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策略及教材编写内容展开, 鲜有学者对综合英语教材中翻译内容的学习任务设计进行专门研究。该文的研究对象《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与《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均为优秀的第五代教材, 其中的翻译任务指令研究及任务文本设计乏善可陈。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们亟需此两套教材中翻译任务指令研究及有效地任务文本内容。该文的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研究设计为未来教材的翻译任务文本设计的选择与更新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有助于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翻译任务的研究、设计和选择, 有助于高校英语教师寻找到更适合本校师生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教材翻译任务文本, 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 该文研究设计将促进第五代英语教材中翻译任务的修订与改善, 有助于编写人员更科学、系统地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 促进大学英语教材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 2003 (1) :65-68.
[2]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 2006 (5) :35-40.
[3]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6I2u-d7PVKJhwNTYQyMD4s1AnEyEAtZS2_CLI_Ryxn7HTBZODa4s_iqFHe9tmM1-n9bxzpRoxpLLRcB3ZvkEc8yYHuJFlw2vYVhpdB39ldm.
[4]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9) :47-49.
[5]夏纪梅.现代外语教材练习的质量观——兼谈现代外语教材的师培功能[J].外语界, 2002 (1) :22-25.
[6]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两套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的分析与对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0.
13.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十三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14.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 篇十四
因绝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未通关小学数学课标教材,针对六年级总复习教学需要,现组织实验小学部分数学教师对十二册教材进行了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梳理,供未通关教材的教师学习参考,供六年级总复习教学参考使用。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遗漏之处或错误之处,请老师们校正后使用,请六年级数学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总复习知识结构”使用。
夷陵区研训中心赵永新
撰稿人:文姝娟(一至五单元)、谭静(六至九单元)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数一数 数一数 数数、读数。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二、比一比 比多少 1、“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
2、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比长短、高矮 1、“长短”、“高矮”的含义。
2、比较两个事物的长短、高矮。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及书写
1、认、读、数、写1--5各数。
2、能按规律读、写出1--5各数。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比大小 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运用符号“>”“<”“=”填空。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几 1、基数、序数的含义。
2、区分基数和序数。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几和几 4和5的组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加法 1、加法的意义。
2、读、算5以内的加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减法 1、减法的含义。
2、读、算5以内的减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知道减法的含义。
0的认识 1、揭示0的含义。
2、书写0。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2、能够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平面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
2、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
3、用这些图形拼简单的图形。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五、分类 分类(单一标准) 1、分类的意义。
2、体验分类。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分类(不同的标准) 不同标准分类。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2、知道6、7的组成,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3、利用一图二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3、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8和9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8和9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及用有关8、9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1、正确读写8和9
2、掌握8和9的组成
3、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1、10的数的概念及组成,比大小
2、用有关10的加减法计算解决用数学的内容。
3、填未知加数 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正确读写10
2、掌握10的组成
3、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4、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理解掌握计算顺序
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活动 巩固知识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通过走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做游戏,感受与人合作探索的愉快 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11-20各数的认识 数数,读数 1、数数
2、数的读法
3、数序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写数 数的写法 1、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正确书写11到20各数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正确书写11---20各数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理解2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1、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口算,明白一图四式的关系,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名称。
2、培养分析操作能力 熟练地口10加几,十几加几和响应的减法
八、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认识钟面、整时、半时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重点:会看整时、半时。
难点:确定几时半。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
1、口算方法
2、用数学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4、能运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正确计算9加几
难点:理解“凑十法”
8、7、6加几 口算方法数学 1、学习8、7、6加几的题,正确计算,理解“凑十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操作能力。
3、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重点:正确计算8、7、6加几。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4、3、2加几 口算方法及用数学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英语教学教材任务计划】推荐阅读:
英语任务教学过程06-15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探析08-16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初探10-03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9-05
谈《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结构07-07
中学英语教材教法课程教学大纲12-30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问卷调查07-08
分析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效果08-01
高中英语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评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