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2024-09-14

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17篇)

1.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一

摘要:在大量文献资料调查和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的基础上,从大学工科教育中大学实习的内容形式、与传统正课的关系、与就业见习的区别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问题、现状、地位和作用,并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的相关情况.分析表明:在国内职业高校中毕业见习制度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高校工科教育中毕业实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推广实施就业实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实习;就业见习;工科教育;职业教育

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后的就业取向进行的就业体验.就业实习对大学工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工科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创制产品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本质决定了其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但是,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环节提出来还是近十来年的事.目前即使在国外,对大学就业实习的诸多方面的认识也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而在我国,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就业实习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2007年8月的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就业实习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就业实习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充实,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再学习欲望;

2)就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考察自己职业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人生进行设计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从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主动选择;

3)通过到企业等实际现场的工作体验,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材.同时,亲身体会到企业各自独有的创新性技术及“knowhow”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兴产业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欲和挑战欲.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近邻日本,非常重视对就业实习与人材培养关系的研究并在大学工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实施就业实习.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调查和和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在国内高等院校中推广实施就业实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日本就业实习的现状

1.1普及情况

近10余年来,就业实习在日本各大学的工学部中得到了迅速普及.根据日本文部省2008年进行的“大学就业实习实施状况调查”表明,1996年将就业实习作为一门承认学分的正式课程进行实施,在所有大学(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中仅占17.7,而2007年这一比率已达67.79/6,并预计这一比率将达到70.7.日本大学中就业实习之所以普及得这样快,是与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关,随着“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社会”的呼声渐高,1997年日本文部省在其“教育改革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大学工科教育中大学就业实习的概念,为此,1997年被称为“就业实习元年”.与此同时,各大学在教学体制上将其列为正式课程并承认学分的举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就业实习的内容或形式

虽然大学就业实习在日本普及迅速,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者或大多数学校均根据自己对就业实习的不同理解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一些大学或学者将其分为:企业导向型、提高就业意识型、实习题目型、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型、参加志愿者活动型.有些将其分为:以学部或学科为主体的专业教育、超越学部或学科的素质教育、生涯教育型.就业实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给研究和实施带来了一些难处,因此,有的学者尝试对此进行简化,将就业实习的形式简单地分为两类:教育型就业实习和劳动型就业实习,任何形式均属于这两种类型之间,或是偏重前者或是偏重后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四种模型:就业观察、就业体验、就业实践和就业训练模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就业实习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德国就将海外短期留学经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甚至是必须的一个考核指标来对待.

大学就业实习在时间长短上的考虑,也有不同的理解,目前一般的观点是至少应该保证一个学期.短时间的实习不足以让学生对实习带来的好处有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不能够获得足以能让应聘单位信服的工作经验或技能.早期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5年制,获得的学位称为Diploma,在5年中就有一学期的就业实行期间,现在德国的高等教育学制也采用了4年制的国际化标准,但是,就业实习时问并没有因此而缩短,现在依然确保了一学期的时间.现在,在日本有的大学,甚至提出了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为止的4年中,采用4年一贯制的就业培养计划和就业培养课程,在这期间既有就业实习,也有学生自己对实践技能的自学体制.这种自学体制的建立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千差万别要求的不足.

1.3就业实习与传统正课的关系

在大学就业实习与传统正课的关系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就业实习纳入教学规划中的正课中,并计算以适当的学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存在以单纯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对于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来说,就业实习的效果极不理想.比如,与积极参加就业实习的同学相比,在就业实习中感受到的快乐、对自己兴趣爱好及适合自己的工作等方面的认识没有多少收获.但是,仅仅因为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否定大学就业实习的作用是错误的,在任何课程中这样的学生都是存在的.持反对意见的人还认为,通过各种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可以大体上决定将来的就业方向,没有必要再加上就业教育这门课.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知识量暴涨速度、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学教育所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培养已经不可能终生受用,也不可能就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已是一生的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应该对就业问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考虑,而决定就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在就业实习中的认识与感受,因此,就业实习应该是新时期大学工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传统正式课程基础上的一门新课.另外,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充实,同时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再学习欲望,因此对学好既定课程具有积极作用.

1.4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的区别

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具有本质的区别,应严格分开.如前所述,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后的打算而进行的就业体验.而就业见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或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对自己进行专业培训.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其效果不同显而易见.就业见习在高职院校(日本称为短期职业大学,德国称为专业大学)由来已久,但大学就业实习是近十余年的事,在中国更是近年来的事.职业学校进行的就业见习有明确的针对性,实习内容就是今后的工作内容.而就业实习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实习内容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且,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学科方向进行实习.有了就业实习培养的就业意识后,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今后的人身设计有目的地去选择就业,而不是单方面地由企业来挑选,这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

为了将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或就职教育等区分开,在日本许多大学的学生工作部里设有单独的就业实习处,而不是在就业处里设置就业实习科.这样做的另一目的是防止将就业实习与企业的录用考试联系起来,确保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环得到有效贯彻.

2中国就业实习的现状

毕业见习制度在我国职业高校教育体制中由来已久,但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关于毕业生见习(或毕业实习)有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普通D-23,但对于就业实习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带来了大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后,大学就业实习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是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工科教育中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仅有一些为期数天的就业前培训、就业前教育等,就业实习基本上推向了社会,而这时在概念上已经不再是就业实习,而是上述所涉及到的就业见习了.目前,为帮助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部分城市已开始实施就业见习计划,如天津市劳动保障部门在2009年4月出台了《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2009年10月重庆市人保局、重庆市就业再就业办、重庆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两年内没有就业的重庆籍高校毕业生、在渝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渝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等3类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就业见习,参加了就业见习的学生,85%以上能就业.在国家层面上,2009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7部门联合启动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明确从2009年到2Ol1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但是就业见习就业实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就业见习主要是针对已毕业而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其二,就业见习有生活补助,见习期可算工龄.虽然就业见习帮助不少高校毕业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丰富了工作经验,破解了“就业经验”这道难题,从而增强其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但是,与大学学习期问的就业实习相比,就业见习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为了工作的无赖选择,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难换回学生未及时就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第三,企业留不住学生、学生不眷念企业,辞职或跳槽现象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将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切实实施.大学期间的就业实习不可取代更不可或缺,就业见习应该是对此的一个必要补充.

3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大学就业实习对于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并分析研究了日本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现状以及国内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将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深人研究和切实实施.同时,有关大学就业实习的很多方面的详细讨论在此也没有涉及,如学分数如何确定、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实习期间多长才适合、教职员工中由谁来负责、学校企业如何提供支持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还有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今后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学生的培养、海外体验等是否也该作为今后就业实行的一个研究内容,都还有待研究。

2.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二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特征

当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在某工科高校进行的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 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欢音乐, 几乎100%的学生认为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是必要的, 然而在他们当中, 能识简谱的仅占2.6%, 能够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 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长期执行的旧的教育体制是一个根本原因。大学生对音乐课的需求大多建立在兴趣基础上, 许多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一种娱乐。很少有人从培养自身素质的角度来看待音乐课, 没有对这类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

1999年6月, 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 高等学校教育也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 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 切实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到培养目标中。《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音乐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在高校实施的公共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重视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艺术, 表情是音乐艺术的灵魂。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审美教育就是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同时, 使学生掌握和适用不同情绪风格, 不同题材体裁, 不同音乐形象的进度、力度和音色, 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开阔艺术眼界, 形成自己开阔而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

2、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首歌曲的旋律, 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 而是音乐家思想的表达和展现。在当前普通高校里开设的公共音乐教育活动中, 教师多采用多媒体音画结合的优点来欣赏音乐, 或在音乐课件中选择相应的音画创造意境。学生因为各不相同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 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 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除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也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美丽的画面和清晰的声音设置情景, 使他们身临其境, 从中体会音乐的高低、长短、快慢、顿连、忧喜等等, 在进行想象和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从而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二、加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 普通高校必须增强音乐教育的教学力度, 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学手段, 调动广大同学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1、着力加强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通过欣赏乐曲,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事物的能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 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欣赏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欣赏经典的西方音乐作品, 有助于学生感悟人生, 赞美生活, 树立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重视发挥高校艺术特长生作用, 带动提高普通学生艺术素质

艺术特长生是大学生中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是身怀各种各样的表演技能的大学生。高校每年招收一批这样的学生, 目的就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繁荣学校的艺术教育, 进而带动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而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 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 是学校教育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更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当代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的教育模式。

1、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 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 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 而音乐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 能给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 可以起到“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欣赏充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激情的乐曲, 不仅能使大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逐渐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对社会、对自己有责任心的人。音乐教育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2、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音乐由于不确定性的特点, 它的想象比文学或画面形象更广阔、更自由。标题音乐的想象一般是再造想象的思维方式。如《十面埋伏》, 通过乐器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 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厮杀的战争场面, 由紧张、急速的旋律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 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不一样, 而一些无标题音乐作品, 为想象提供了更为自由驰骋的空间。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从题目看只是个数字, 没有任何形象意义, 即使是后来加上的《命远》也没有实际的形象意义, 而只是个抽象的词语。然而, 从1808年至今的200多年间, 人们一直在不断理解它。

3、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是形象思维过程中的重要心理活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用别的方法不可能跟踪音乐, 良好的音乐思维有利于提高记忆力。音乐记忆主要是听觉形象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无数的声音表象, 一旦需要就会突然闪现出来。因此, 经常欣赏就可以养成记忆力的好习惯, 并在对旋律、主题、乐段的音乐思维中提高记忆力。乐曲的内涵也可以为记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缓慢、优美、宁静的音乐气氛中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记忆力的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应进一步转变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和音乐素质教育观念, 深化音乐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音乐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摘要: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创造思维的过程, 在对高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引起人们对音乐教育特有作用的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 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教育体制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而音乐教育在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现存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 2008.[1]王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现存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3.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三

关键词:听力;教学;大学;英语;地位

英语听力,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从小学开始就得到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充分重视。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由于更多指向应用,因此听力的地位又具有了更为鲜明的特征。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听力的地位及现状

听说读写,一直都作为英语教育中学生能力塑造的四个重要方面,从学习的过程看,无论是小学还是高校,其发展顺序却并非如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秉承的过程都并非“听说读写”,而是刚好反过来的“写读说听”,也有的是“写读听说”。无论是哪种情况,听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人们提出抵制“哑巴”英语的口号,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听说能力充分重视。

目前,对于听力的重视以及类似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还是广泛存在将“听说”能力放在“读写”能力之后的现象。这種状况来源于多个方面,例如,考试中听力分值所占比例很小,并且对于“说”的能力的考察一直到高校六级才出现,对于从小学到高中长达八年的英语学习中并未涉及,但阅读和写作却一直伴随学生成长。以汉语为主的中国缺乏说英语的环境,在我国大陆地区,除特殊职业环境外,其他环境普遍以汉语使用为主,几乎找不到日常用英语的痕迹,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让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英语作为一项应试技能而非生存技能。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以汉语的学习为例,我们通常都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浸润在汉语语言环境中,首先练习的就是“听力”,幼儿通常通过听来对语言规律实现总结,而后开始“说”,最后实现“读写”。因此听对于语言的学习应当处于一种先导性的决定地位,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这种地位被完全忽视掉了。学生从小学开始,先看到的是“词形”,先是对文字特征的认识,然后开始学习“读”,将发音和词形加以对应,到初中进一步熟悉音标,了解英语的发音规律,并且进一步学习部分构词规则,到了高中开始更为系统地学习语法。在这样的学习经历之下,大学英语更多的是对于多角度知识面的一种拓展,包括词汇、句式等方面,同时注意到社会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大学阶段的英语增加了对于听说的训练,但是仍然不够重视。基于这种情况,听力教学在英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得到改变。

二、听力教学提升方法讨论

虽然听力地位的提升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体系的状况看,想从小学开始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并不容易。虽然单纯从大学阶段开始入手改善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但是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教师去尝试改进的地方。值得尝试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正确选择听力材料

循序渐进的听力材料,基本是每一个教材都能够做到的方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所选用的听力材料就是合适的。有的时候一个学生能够通过十分有限的听力训练就能够达到考试水平,就是因为找到了合适的材料。作为教师应当确保一个班级中超过70%的学生能够听懂材料,而非仅仅是答对测试题。虽然测试题是对听力效果检验的重要方面,但是它只能测试出结果,即对于听力材料听懂与否的事实,对于学生为何没有听懂难以洞察。在对听力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不要怕短,简短的听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并且树立学习的信心,但是在简短的同时应当注意难度的逐步提升。换句话说,听力材料的长度和难度是两个都需要注意的上升梯度,必须妥善安排。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发现学生听力学习的瓶颈所在。

2.开放性测试

一直以来,听力的训练方法都相对简单。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通常由英语四六级实现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塑造,而后使用四六级常见题型展开对学生的听力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无疑会提升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表现水平和竞争能力,但是对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否有帮助以及有多大的帮助仍然有待考证。如果能够将听力和口语能力相结合进行训练,不但符合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本能,对于课堂安排来说也有一定便利。可以在听力的测试问题上进行探索,采用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在听过之后进行总结,并且尽心复述或者展开开放式讨论。这种开放式的测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确定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究竟是源于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还是源于词汇难度或者其他相关问题。

3.回归语言学习本质

语言学习的本质应当在于能够明确地表述人的思想和观点,并且与彼此进行交流,而不是单纯进行考试或者通过任何的测试。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应当重新注重并且回归到应用的主线上。只有不断地去使用、去练习、去交流,才能体现英语学习的本意。对于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包括校园英语环境。例如,英语角的构建和支持,以及在课堂上为学生选定某些用于沟通的话题,甚至是指定相应的场景,如选用一些话剧剧本进行练习。无论是听还是说,都会对学生的听力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4.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四

[正文]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各地幼儿园踊跃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2],全国性普及国学经典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讲座(下)

[5]王建堂.国学与科学.

5.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五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第一,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6.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六

【内容摘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大学生,是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目标。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大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能够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以国学教育为载体依托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Guide students to healthy growth up,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needed for the society,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Text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rich life philosophy and moral standards, behave i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who is the humanities background, inspire the national spirit, surviving the blood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sinology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power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constantl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motivational theme education acti vities such as edu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good moral quality.【关键词】 民办高校 国学教育 校园文化 时代价值

一、高校国学教育工作目标与思路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学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方向问题,高校国学教育指导思想至关重要。这个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就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 育和研究。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大限度的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认真辨析校园文化的科学因素和民主因素,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符合社会需要。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国学教育工作特点。

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国学教育与中小学生学习国学又有所不同。作为一所民办独立学院,学生普遍表现出:综合索质较高, 但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目标远大, 但毅力和自信心不足;创新意识较强, 但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个性张扬,但集体主义意识较为淡薄等特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就制定出了“学院倡导、分院组织、学生实践”的陶冶型国学教育模式,以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利用微型课程(不定期的报告、讲座、讲演)、参观旅游.各种表演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国学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规范学生的行为标准、倡导学生在引导下自发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紧密结合,赋予国学教育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学习意义。

二、高校国学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追求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一些在核心价值上相互冲突的道德同时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全球化浪潮下,思想界对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反思,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 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中共中央在16号文件[1]中针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等要求。国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思想和价值观念,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积极的因素同时代发展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元素。将国学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明礼诚信、和谐处世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想信念教育等相结合,紧密围绕学院“厚德 诚信 自强 卓越”的校训精神,构建富有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打造传统文化主题校园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校园硬环境建设时,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按照现代与历史和谐并存的要求,因地制宜,将学院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修身、立志、从教、治学思想相结合。

(二)推行国学文化学术讲堂,开展文化素质拓展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升,但是文化实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国学教育,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青少年,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国学专题报告会、弘扬传统国学文化的专题学术活动,将国学中蕴含的丰富爱国思想、民族优秀 品格和高尚道德追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时代特色。

(三)结合国学经典价值观,丰富主题教育内容 1.以爱国情怀为理念,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包含了超越历史时代局限的深刻内涵,正是由于这部分内涵的不断积淀,爱国主义才能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而始终成为一种稳定深厚的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爱国主义传统,蔺相如完璧归赵到苏武北海牧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在活动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2.以开拓进取为主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坚持“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积极向上的奋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国学教育要以弘扬时代精神为核心,依托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突出对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展现才能,提升综合素质。

3.以明礼诚信为指引,塑造大学生文明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向来以礼著称,礼仪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支柱,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体现。今天,学院在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忽视孔子文化“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具备公民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走廊及自习室里大声喧哗、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针对这样的想在,可以倡议和鼓励同学们在进行晨读,诵读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道德经、中华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在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感悟国学精粹,陶冶道德情操。这项活动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以儒家文化“仁、礼、信、孝”等思想为内容,以调动学生主人翁精神为切入点,从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的言谈、举止入手,运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积极、认真地去实践。

4.以和谐处世为原则,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求权利,不尽义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往往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在古人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 子肯定“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上,主张“兼爱” “非攻”,反对侵略,对于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是不无启发。

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功能,把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家庭、社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生深刻体会到给予和奉献的满足,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进而为推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校国学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国学教育在校院园文化建设中的几点经验 1.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学习国学,不应只是对知识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传承。学习国学,不能也不可能从国学中去寻找解决眼前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与领悟国学经典中的含义。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意剔除国学中的糟粕而取其精华, 传播健康积极的思想和价值观,又要灵活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动机和特点,通过由此及彼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方法,开拓其思路,使其豁然开朗,寻求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机遇,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学蕴含的博大智慧对推动思维创新的魅力,体验到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2.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 除了学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具有快速接收和消化社会各种观念和信息的敏捷思维,他们和社会构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对国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就是站在现代立场,运用现代观念,对这些思想重新进 行解读,把对我们现代生活依然有指导意义的思想链接到现实世界、新时期的道德规范结合传统的美德和荣辱观共同影响和塑造当代的大学生的品格。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对国学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其发挥作用,空洞的理论知识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印证国学中的思想,培养社会归属感 为达到预期效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共同发挥作用。社会的参与也很重要,社会活动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要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国学拓展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面, 活跃思维,启迪智慧,锤炼思想,又能灵活运用国学来指导生活,体会人生

(二)努力的方向

一是借助传统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将祖国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全院师生的心中。

二是深入扎实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浸润到学生心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7.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七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过分看重工作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特点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自身的长远发展[1]。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忽略了个人理想与社会、国家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二)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理想化、期望值高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计划增加,随着很多企业的转型,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没有随着企业的转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调整和转变。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观念还没有相应发生转变,就业和择业理想化,喜欢选择“工作环境好、收入高、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时间固定”的单位,不愿意到小微企业去就业。现在毕业的很多高职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的思想观念还没有从“精英教育”时期到“大众教育”转变过来,先天的优越感仍然存留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择业现象,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基层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效益好的企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等[2]。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笔试和面试。

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较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回避的方式,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如攀比心理、不平衡心理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就业心理素质差的表现[3]。面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就业形势,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应是实现就业的基本保障。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对自己和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清,这是导致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了解严重不足,在就业和择业严峻的形势下,要实现顺利就业和择业对自己的认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就要充分地认清。通过调研获悉,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很不确定,也很模糊,仅仅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多,但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的知识掌握不足。

(二)学校的原因

调查获知,高职院校尚有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设置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的需求没有完全接轨,同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校方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没有全员化、全程化培养学生先到基层就业的思想观念。

(三)社会的原因

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且多方面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高职大学生们在互联网上接触到不健康的文化,极易产生极端个人主义,理想信念淡化,享乐主义滋长,注重物质利益、注重自我、注重个人利益等,这与正常的就业标准相背离[4]。同时,就业过程中各种歧视也随处可见,受社会风气和家庭对子女期望值偏高的影响,就业出现扎堆的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双重压力的社会现象。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两课”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使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要守信,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业从基层做起,把个人专业知识、专长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的重要保障。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大学生从基层做起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先就业再择业,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5]。新常态下,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和引导广大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是我国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战略决策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思想。从根本上讲,诚信是个体履行社会职责的一种行为,是按规章制度的规定对个体履行社会的基本要求。就业诚信教育要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要全程参与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过程,高职毕业生要建立就业诚信档案,在就业过程中不要夸大自己,在就业招聘时与用人单位达成共识后,要遵守用人单位有关规定。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通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择业观念。目前,高职大学生自我认知模糊、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就业前景模糊、就业质量不高,同时受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失衡,就业和择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帮助广大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公正地评价自己,调整好就业和择业心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形成从基层做起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余燕.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武汉: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汤斌华,李晓.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6,(2).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浦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8.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八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学生心灵深处,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因此应在学生诵读经典,熟记名句,提高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让他们逐步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但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国学教育并非要把国学经典中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得透彻,而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这样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到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这肯定是不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剔除,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如孔子说君子要“非礼勿视”,意思是“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但对现代人来说,什么是合礼教的东西呢?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从“礼仪、规范”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

3,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没有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有的学校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随意的国学教育,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青少年儿童学时有限,功课繁多,要学完学透是不可能的。但是,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就是要从横向上精选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身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起的教育梯度,以此达成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

4.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形式单调,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有的学校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结果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须知,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突出实效出发,做出合理的安排。

5.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从这个角度讲,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做到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而不要顾此失彼。

6,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也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分不开。因此,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动员学生的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也要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從而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9.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九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地位;运用

0引言

10.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十

刘 洋

最近《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特别火,嘉宾是林志颖、郭涛、张亮父子和王岳伦、田亮父女,他们在乡村一起生活的经历,每一期看过之后,感觉非常好,进而反思经历这样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难忘的经历,是一种成长。从执行任务的表现,反射出孩子们处事方式,体现出来的的习惯、品质与智慧,很多方面在家长身上都能看到自家孩子的影子,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深切体会到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当下社会环境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孩子教育不能只推给学校,家庭与学校教育融汇贯通,家庭与学校加强联络,共同努力才可促进和谐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石

小孩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0-5岁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孩子的语言、智力、行为习惯、情感、个性、心理品质都在这个时代开始形成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可靠的同盟军

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即使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庭教育有力的协助。老师、家长密切配合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统一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同盟军,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学校教育如果离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其教育效果就不能分发挥出来,只能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三、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功能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学生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性教育为主。学校教师有工作调动的情况,作为家长的这种“教师”子女

无法选择,因而是“终身制”的。家庭是一所永久的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包括:胎教,婴幼儿期的教育,儿童期教育,少年期教育,青年期教育,成人期教育。家庭教育囊括了各级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它既有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审美教育、也有劳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所以,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难怪法国福罗培尔这样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

四、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对子女教育的内容方面,失之偏颇。

家长普遍希望子女能获得高学历,进而找到一份好职业。不少家长为子女设计了一条高中—大学—社会精英的理想成才之路。一些家长更是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教育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而是所有的儿童都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人”。《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家长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那种只重视让孩子成名成家的做法,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11.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一、当今国学教育的情况

当今社会趋势日渐复杂,人们追求高速度的生活节奏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使得低调委婉的国学经典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教育趋利性增强,国学地位日渐趋下。在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无论是教育专家、教师、学生,都遵循着“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对国学等冷门知识视而不见,使得国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渐渐下降。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国学观念在今天已经落伍,但仍有大部分的经典知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当今社会上很多人都热衷于赶时髦,殊不知他们把最宝贵的财富给遗忘了。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如何去利用知识来创造新幸福,而个人的幸福应该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相适应才能叫幸福。国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国学就是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形成自己特色,个人幸福才会深刻且有意义。

“国学热”浪潮此起彼伏。尽管如此,国家领导人和有见识的专家学者仍然坚持奋斗着,他们正一步步地向我们剖析国学,让更多人去认识和感悟国学的美不可言。如红极一时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的开播,让人们渐渐意识到我们的国学功底究竟有多么薄弱,也激发了民众学习汉字的热情。又比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好好学习吧》等知名栏目,让更多人开始研究国学,欣赏国学。电视媒体正努力引领更多人去接近国学,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好现象。

二、小学语文中国学教育的地位及影响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扬传播和有心人的努力,很多学校开始开展“朗诵金典,走进国学”等主题活动,这使得学生对国学的关注度有所提高。然而这些也只是辅助教育,并未深入到教育的核心中,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也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从内心真正爱上国学。反思我们今天的国学教育,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去深思。

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和学校没有正确地应用实现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恰当结合的方法,使得现行的国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要提高国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就要先提高国学的影响力,使小学生都爱学国学。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相关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先提升语文教师国学水平很有必要。我们应从语文教师的培养阶段做起,对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要有计划地提升他们的国学内涵。除此,还可以从增加小学语文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入手,让其教学思维更严谨,教学方式更灵活多样,以有利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并系统化

一是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国学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许多技巧类的国学知识,教师还应该教授一些关于内涵和道德培养的国学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的思想和品德都更加优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与教材的特点相匹配。现在教材更新速度快,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合教材的编排。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设施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葡萄沟》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有关新疆葡萄的图片,让学生更具体理解文章上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国学教育的教育理念要及时更新。观念上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将国学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赋予国学时代意义。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发扬创新。大胆摒弃一些陈旧腐朽的国学知识,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在理念上,坚持依靠教材,尊重人性,坚持以德育人,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不断强化国学育人的影响力。

12.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十二

人类文明的动力不断地牵引社会的列车驶入新的境界,我们正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崇尚个性的时代,毫无疑问,是个性化的多样性之花的绽放才有了这个时代五彩缤纷的春意,“百花齐放春满园”,也只有个性化多样性的支撑才能使这盎然的局面得到持续,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注意到,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添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要求,首次明确提出个性教育问题,这是全新的教育观念的体现,是鲜明地张扬语文教育的个性要求。无疑,这也是为了开掘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引导出一渠语文教学的清流活水这举,这必然带来语文教学法新鲜活泼与多彩生动,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

(一)个性教育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反思我们的教改历程,我们不能不对语文教学的取向重新进行评估、判断和认识,为什么于漪、魏书生等先进教法在一窝蜂地普及或推广之后难以见到满园春色的景象?刻鹄不成反类骛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追随者忽视了个性建设,在模仿中丧失了自身特点,同时也脱离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个性差异,那种不能透彻领会其先进教法之实质而亦步亦趋的“死学”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一切的美与成功都建立在个性之上”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确立教育个性化理念,是打破僵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教育个性化,是指培养人的个性化,也就是要重视教育对发展完整的个性的作用。语文学科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观所要求的目标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双要发展学生个性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平衡的教学观应该得到大力提倡,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要求,也是我们不可推却的责任。语文学科实施个性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语文对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及择优承传的心理意识具有独到的作用。课本中大量富有个性的作家写出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我们相当多的因学偏爱某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实质上也是这种影响打下的烙印,这个烙印甚至可以影响其生活情趣的取向及个性的形成,所谓潜移默化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有,语文教师本身的个性色彩,也更直观地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

(二)发掘教材个性、展示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个性教育的基本构架。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意味着独特性,积极有益的美好的个性特征是创造性的内在依据,在同等条件下,个性越鲜明,创造力就越强,因此,个性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素质教育不可偏废的必然内容之一。语文个性教育是指语文教育能够突显作者、教师、学生的个性并能有效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甚至也包括教学结果及其评价。语文个性教育的主要环节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课文展示的作者的个性,需要足够的发掘;教师教学的个性,需要长久地锤炼;学生学习的个性,需要爱护地培育。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神韵风采,同时也是作者的独特创造力的载体之一。如果说课本是展示精美作品的展台,那么众多文学作品便是一朵朵各具姿韵的.奇葩。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个性美的世界,不同作家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确是文如其人。鲁迅语言的幽默、犀利、深刻,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朱自清的语言优美、清丽、隽永;老舍的语言精确、鲜明、风趣;茅盾的语言峻峭明快,刚键而柔婉;巴金的语言绮丽多情;杨朔的语言清新醇厚;刘白羽的语言热情妙肖;赵树理的语言朴实通俗。等等,都在一定意义上鲜明地显示了作者的个性,常说“风格就是人”这就是对个性风采的实质性概括。所有这些,是个性培养的最生动也最具典范意义的教材。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富于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师出多门,相互各自生活于不同的历炼环境等不同,教师的思想认识、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品质修养等必然不同,因而在教学中总会表现他自己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他对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有的巧于设疑;有的逻辑严密;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情横溢。个性不同的教师,即使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条件相似,他们的教学也会各具不同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是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个性化教学应该教如其人,教师应追求把自己的良好品质,广博的知识展现于三尺讲台上。教师合乎教学现实的个性表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个性表现,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个性才能塑造个性,只有性格才能培养出性格,在教学中教师应追求自己的风格,充分显示自由创造力,潜心锤炼和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风格、节奏。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只能培养学生的被动人格;在机械复制的教育方式下,只能形成模式化标准化的人格;在分解主义教育方式下,只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人格。很难相信,个人一面、千口一词、规范化、公式化、雷同化的东西能培养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还应当看到,个性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追求的是求异标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方法,二OOO年的高考作文题正是本着这一思想来设计的。要培养发展受教育者做个性,就必须把求异思维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追求多向性、独创性、灵活性。多向性是就广度而言,要求思路宽广辐射,多方求索,不拘一格;独创性就其深度而言,要不落俗套,独僻蹊径;灵活性是指灵活度、要求活泼多度,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应从灵活性入手训练,启发思维,引导思维换象,促成其思维多向发展;进而达到独创性。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题目同一素材同一体载的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不同取材、不同构思、不同风格、不同手法等去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进而也就造就了受教育者善于创造未来的个性潜质。在个性教育中,虽然学生依然是受教育者,但他们仍然是教育主体,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作为教师应该为他们营造出具有现代特质的个性支撑面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仍以作文教学为例,应该张扬个性,爆发创造力,鼓励学生写其感受,写其实理解和情感,鼓励表现自我。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差别,重视差别,这才是个性教育。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涵养及语文技能的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及不同要求,创造各种条件允许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当然这里不能忽视教师做引导和促动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个性和特点的有用人才。

13.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因为现在的学生入学前大多只经过美术补习班、考前强化班等短、平、快的专业培训。不过,我们现在不必用传统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从整体情况看,学生的素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美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任务 1.培养造型能力,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是美术院校的基本功能,也是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近几年美术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原因源于多方面。其中一个是入学动机因素。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报考美术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美术,而是由于文化课欠佳或是迫于家长的选择,这也影响到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心态。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在入学前的基础训练是一种应试的训练,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因此在教学上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当前美术院校的教师对基础教学的认识有两种大的倾向:一种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无论什么专业,只有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搞好创作;另一种是新的教学主张,认为基础教学应与国际接轨,应强调个性化教学,有些专业甚至可以取消素描课。

笔者认为,前一种看法是对基本功的片面理解,认为学生在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只是素描、色彩等基础的训练,只有到高年级才有必要去进行创作、研究,去寻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基础教学中按相同的模式和套路进行单一的基础训练,忽视专业的特点与区别,造成基础教学与各专业的创作相互脱节,违背了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后一种看法则不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盲目模仿国外的教学模式,过早地强调结合专业,过分地强调艺术个性在基础阶段的张扬,忽视了基础教学的功能,从而削弱了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

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本科阶段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必须从本科基础教学质量抓起。现在的基础教学既不应该是只强调素描、色彩等单

一、狭隘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也不应该因过分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而削弱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同学科、专业对基础有不同的要求,但造型艺术有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即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拓展,找出基础教学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学生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在掌握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宽泛的专业基础。

2.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基础教学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诸如静物的有机组合、人物动态的生动自然、色彩关系的合理表达、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等等都是“美”的内容。艺术造型是一个感受生命、感受形式、感受画面和感受意境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表现规律的理解。

“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1]低年级学生除了学习造型技法,还应该全面了解艺术史。基础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有技能、艺术思维方面的,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将艺术史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让艺术史生动起来,让艺术史成为活的参照,就会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3.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14.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十四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教育;活动教学;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良好传承,将国学经典引入幼儿园教学既符合幼儿园教学的宗旨,也是充分利用国学资源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具体来说,国学经典具备以下几点优势:它涵盖面广阔,包括语言识字、思想道德教育、常规礼仪和生活常识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其次,语言优美、文字凝练,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多读来朗朗上口。再次,它立意高远,对于加强幼儿德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极为必要。

一、树立国学经典的教育目标

1.快乐阅读

改变以往的枯燥背诵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在快乐中阅读经典,做到国学经典教育所提倡的“说文解字”“知行合一”。以生动的语言教学方式,让孩子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

2.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让幼儿熟读国学经典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养成热爱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提高幼儿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极高,而且常常将自己对道德修养的认识渗透到国学经典中,为后人修身养性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提高幼儿道德修养的意识,从而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措施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运用于语言学习中,还能渗透于礼仪、艺术、道德、情感等其他学科教育中。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文化进行渗透。比如,在语言识字教育中,让幼儿诵读经典篇目,从而培养幼儿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逐渐积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用古人的礼仪故事来指导幼儿,从小养成谦让讲礼仪的好习惯。以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礼仪培训,并且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福利院和养老院等公益场所,与老人孩子进行交流,践行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准则。其次,还可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从小指导孩子学习书法、中国画以及一些古典乐器,并且结合相关的国学故事,激发幼儿学习这些国学艺术的兴趣。

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幼儿德育教学课堂。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得到情感熏陶,改正生活中和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来开展情感教育。比如,向幼儿讲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庆祝,开展慰问活动。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给幼儿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即给妈妈一个拥抱或亲吻,向妈妈表演一个节目,说一句关爱的话语等。

2.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经典

为了让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科教学之外,幼儿园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也应该积极渗透国学经典。比如,在清晨幼儿进园时期,可以播放一些和国学有关的音乐,或者童声版的古典诗词朗诵,让幼儿和家长踏着韵味十足的朗诵声而来,使每天的入园时间令人耳目一新,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中午进餐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即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食堂阿姨为自己准备好吃的饭菜等;让幼儿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长者先幼者后以及懂得谦让等。其次,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国学活动,在活动时间内,组织某一班的幼儿用唱歌、舞蹈等表演形式,展示本期国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班轮流主持,从而实现班与班的友好交流。

3.在幼儿园环境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幼儿园营造出浓厚的国学环境,将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墙上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字句,在走廊上挂满极具古典文化气息的灯笼,在每个班级的教室一角设置国学经典书架,以及在幼儿园大厅或门口用LED灯滚动播放国学文字,营造出幼儿园的国学书香气息。让幼儿和家长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等。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它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从细节处做起,从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共同渗透国学文化,同时还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谢斌.国学经典润童心 新韵东山奏华章[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5).

[2]李燕妮.浅谈学龄前儿童集邮兴趣的培养[J].邮政研究,2011(4).

[3]郭煜炜.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感[J].新课程:教研,2011(7).

[4]赵启霞.在区域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艺术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8).

15.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篇十五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

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6.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研究论文 篇十六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是在原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进行改进和提高后的一种产物。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也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在我国教育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长期被忽视,这就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并不理想。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的个性培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并全面的系统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后培养出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后并参照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潮流进行的,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意义深远:素质教育既有助于贯彻全面教育的方针也能够达到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同时还会弥补教育理论的不足。因此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后,更加向着人本位迈出的一大步。

二、身体素质与体育教育

在体育教育的概念中身体素质就是指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广义的身体素质还应该包括人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但是无论怎么说身体素质都是人们本身的基本生命条件,在教育这一方面来说身体素质是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就缺少对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就是科学文化素质是重要的,而身体素质的教育都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尤其是在进入现代化和机械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很多的人力劳动都被机械化取代,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改变也进一步的导致了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更为不重视。

同时也因为当前素质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机制使得学生家长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主要的.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使得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处于严重的改革滞后的现象,体育教育无法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对体育的考试还存在着理论考核方式。在这种忽略学生身体素质、忽略体育教育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同时也因为没有进行较好的体育教育会导致学生的集体体育活动减少进而带来学生的团体观念薄弱,影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体育活动的减少也相应的导致学生缺少阳刚之气、缺少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造成男性学生的“女性化”等严重后果。

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和忽视体育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必须要正视体育教育,伴随着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是提高体育教育地位的机会。在现行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要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要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时间,不得对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课程进行挤占。在如此有利的前提下我们要抓住机会,将体育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革,使体育教育能够更好的契合素质教育,并努力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

三、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

首先,在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关键点,体育教育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保障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关键。体育教育是现阶段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最为有效、最为简单、最为积极的手段,同时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也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所以体育教育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能够保证健康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其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将会是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是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社会阶段,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现在有人权组织认为体育教育也属于人权范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将会推动学生和人民能够形成较好的健康习惯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品质。体育教育也能够是国家和青少年多一点阳刚之气,培养出自立、自强的新一代。

再次,体育教育中将会教会给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的灵魂就是竞争。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运动和智力比拼最后取得相应的成功。在体育教育中这种精神会使得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去精神得到相应的培养。

最后,体育教育会使得人的脑部发育受到推动作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调节中枢神经改善神经机能推动学生们的智力发育。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本身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相应的地位。

四、结语

17.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十七

胡经之:好的。我一直渴望我国能把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美学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我也积极投入了“美学热”,在北京大学倡导文艺美学,并且北京大学在我国首次设立“文艺美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1980年春在昆明召开中华全国美学的成立大会,选出了朱光潜先生为会长。我们在高校任教的美学教师,又倡议成立了美育研究会,以期在全国推进美育。令人欢欣鼓舞的是,到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发布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把美育列入全国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德、智、体三育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阐明了美育具有德、智、体三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样,对美育的重视,提升到了“国家意识”的层面,其意义不可估量。

新世纪以来,美育日益受到重视,不断向前推进。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审美的内容,朱光潜、宗白华、林庚、李泽厚、袁行霈等谈论艺术和审美的文章被收入高中语文必读课文中。我在《文艺美学》一书中的一节《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也有幸被收入高中语文必读课文第五册。在这三千字的篇幅中,我从分析李白、杜甫的名篇着手,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在创作中使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从而显示意境之美,使作品意味无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北大开设“文艺美学”课程,面向的是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现在高中语文选了一小节,说明美学也在尝试走向中学课堂,这确实令人鼓舞。

我对中小学的美育实践并不熟悉,很难对此作具体分析,但这也启发我们,我国的美学应更重视对美育的研究,要为推进美育实践多作贡献,我们的美学著作,应该面向更广泛的群体。朱光潜先生在三十年代就为当时的青年写了十三封谈美的书简,对我们这一辈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今天的美学更应和广大人群进行思想交流。前不久,江苏一位工程师寄来了一本《文艺美学》,要我在扉页上签名留念,中附一信:“拜读《文艺美学》,就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沏一杯淡茶,书卷在手,时有问道解惑,豁然开朗的好心情。常见时下皇皇巨著,正襟危坐,高山仰止,总感有些惶惶然,不知所云,读您的著作,则顿觉心清神爽,获益匪浅,近日重品,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禁妄生冒昧之念,托付鸿雁,奉上尊著,恭请题词,以感谢您所赐那一片可贵的清心天地。”我深深感到,我们的美学应和广大受众多作精神上的交流。

徐国年:那么,您怎么看待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经之:关于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美育不仅能够帮助智育的开发,吸引学生,具有工具价值(但是停留在这一层次还不行),美育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培养、转化青少年的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能够塑造人格的美的维度。真善美,每个时代都有,当然标准不同。人本身都有真善美的品格,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人,第一要活着(生存),仅仅活着没有意义。第二要发展,往哪儿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也暴露了人的很多问题,人的发展要有目标,有大致的方向。第三,人要完善,要向着真善美的大致方向完善。美育对于人格的塑造、人格的完美、人与人的关系的调谐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实际上,人要活得了,活得长,活得好,必须要有精神追求。有的老太太,活得长,觉得没意思,这说明还要活得好,当然活得长比活得短要好。要活得好,就是要精神丰富,要有幸福感,这就需要审美,要有一种审美化的生活,青少年审美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美育。现在,学术界(也包括教育界)无用的东西太多了,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产生很多脱离自己心灵的东西,可是精神世界不是那么回事。人要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心灵要有安顿之处,要有自己永远的期盼。教育要真正提高人的生命素质,要让人生有意义,把人生看得乐观,让人生充满美。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当然现在还没有做到,在物质尽量增加的情况下,人要转移到精神追求上来,审美作为人的精神追求,可以让人心安理得、自得其乐,这既是人生的方向,也是社会的方向。审美是把人生统一起来的力量!现在,整个教育,脱离价值判断,缺乏价值观的教育,不培养人的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所以说,加强青少年的审美教育是一件亟不可待的事情。

徐国年:您刚才讲到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胡经之: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符合理想的人,人是目的,依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想法,人类的发展方向应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人受人的奴役,人受物的奴役,都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教育的目的,乃是培育人向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这一方面推进。

在中国,较早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首倡美育。“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那么,什么是完全之人物呢?就是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协调发展。人有两种能力,在外是身体的能力,在内则是精神的能力,完全之人,身体的能力和精神的能力都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精神的能力,应具有三大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王国维把对人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总称之为心育,完全之教育,必需要推进德育、智育、美育三者的协调发展。美育和德育、智育又是什么关系呢?王国维是这样说的:“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在他看来,美育可以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有助于德育、智育,具有工具价值,但美育又具有独特性,有自己的内在价值,那就是促使人的感情向完美之域发展。所谓“达完美之域”,就是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国维在后来所写的一系列论艺著述中再三阐明的艺术境界,就是这种精神境界的表现。所以,美育的独特作用,正在于培育人的完美的精神境界。

但王国维对美育的重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到了蔡元培那里,不仅把美育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付诸实践,让美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蔡元培先生在清末,年轻时就进士及第,读书做官,但目睹清廷腐败、不可救药,将近四十岁时,就赴德留学,沿着“教育救国”的道路,对国人进行启蒙教育。1912年临时国民政府成立,他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竭力推行新的教育方针。他一再阐明:“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发展良好的教育。”而良好的教育就要推行和清王朝不同的新教育,而美育就是新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认为,美育不能混同于德育,应从德育中分出来,它的独特作用就在于进行“情感教育”。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可以替代宗教,宗教却不能替代美育。宗教虽然也能唤起人的感情,把人引入执著的信仰,而美育不是单单唤起感情,而是“专尚陶养感情之术,……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所以“莫如舍宗教而为以纯洁之美育”。后来,蔡元培又对美育的独特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发:“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这样,美育的作用提高到了陶冶性灵、培养人格的层次。蔡元培不只推行美育,而且还亲自参与实践。自为校长,他自己就在北大开设美学课程,编写美学教材,亲力亲为。在他的亲自推动下,还为北大建立了美育设施,成立了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等等,蔡元培是现代中国美育的开创者。但是,民国政府被袁世凯独裁复辟,蔡元培愤而辞职,美育竟也在教育方针中被删除。鲁迅一向支持蔡元培的教育方针,在当时写过谈论美育的文章,听到这消息,他忿然在日记中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对美育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究竟应怎么看?我个人的看法为三:一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判断能力;二是孕育创美能力,挖掘创造美的实践潜能;三是生成优美人格,提升人格境界。

徐国年:听了您刚才的讲解,我对美育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美育呢?

胡经之: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必须依赖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推进。美育是其中的一个维度,但美育的作用不可能为其他的维度所替代。首先是审美情趣的培养,有赖于美育。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要对审美本身发生兴趣,才能逐渐培育出审美情趣。美育首先要培养审美情趣,梁启超把审美教育评价为“趣味教育”。在他看来,“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要是丧失了趣味,就像行尸走肉。人的情趣有高低,美育的作用就是“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淘汰下去”。审美情趣提升了,才能对世界的万事万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康德所说,必须具有审美判断力,能够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下等等。而一个人的审美判断力直接依赖于此人具有什么样的审美趣味,所以康德把审美判断称之为趣味判断。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紧密相连的,美育的首要作用就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但是,美育的作用并不只是培养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还需更进一步,孕育一定的创造力。审美还只是停留在精神活动层面,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活动,而创美则是上升为实践活动,进而由精神活动上升到实际的运作,使人的行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出美的成果。当然,要使一个人的自由个性从精神自由上升到实践自由,需要经过长期的实际运作。从小就要进行创美教育,要有一定的实践,所以我把这称作“孕育”一定的创美能力。我记得我们小时,学校设有“劳作”、“手工”这一类课程,还组织“远足”、“爬山”一类活动,都是把美育和实践结合起来。而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都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而且也孕育着创美能力的培养。人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世界,不仅只是有美好的愿望,如何去想,而是还要懂得如何去做,所以,审美力和创造力都要得到发展。

最后,美育在培养审美力、创美力的基础上,还应对人格的培育起到独特的作用:人格立美,生成优美的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德、智、体、美、劳各个维度都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构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但是,在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中,各种要素、各个维度要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整合,或者凸显德性,以德性来统一其他;或者突出智性,以智性来统一其他;也可以高扬美性,以美来统一其他。美国和杜威同时代的著名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就特别彰显了美育在塑造人格中的独特作用:心灵的统整和人格的提升。他突出了在青少年中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但这并不是为了要使艺术教育专业化,“而是人格的提升”,在他看来,“良好的美感成长是思想、感情及理解力表现的根基。……美感组织可能在生活中、游戏中、艺术中或任何时候,以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逐渐成长。因此,我们的人格便受了美感成长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缺失美感组织,心灵便不得完整”。审美,能够把心灵的其他维度统一为一个整体。所以,美育成为统整德育、智育等的纽带。依我看来,美育不仅把自我的精神世界统整一体,而且使自我和社会、自我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在精神上把天地人统一起来。

人类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也要按美的规律进行,但生产出来的是美的“物”,当然在改造“物”的同时也塑造了“人”的心灵,但那是副产品,不是物质生产的主要目的。人类也进行精神生产,产生了科学、艺术等等,这是“心”的生产,虽然也要通过符号来加以物化,但生成的是精神产品。教育实践则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要培养出新人,塑造人的整个的身心。教育的对象,乃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自己先要成为“精气神”都得到充实的人,然后才能和受教者进行精神的交流,使受教育的“精气神”也得到充实,生成高尚人格。从事美育的人,当然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还要懂得美育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目前正在兴起的教育美学就正在探索美育如何按美的规律进行,从事美育的人应密切关注教育美学的发展。

美育在目前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更加重视从实际出发,贴近现实。美育不仅只是培养审美能力,还要孕育创美能力,提升到人格立美,但这要顺序而为,不可能一步登天。当前,更需要突出的是培育审美能力,引发审美情趣,要使广大人群具有审美判断力,不要美丑不分,更不要以丑为美,以美为丑,美丑颠倒。美育当然可以讲一点美学知识,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须进入审美的实践活动,让人亲力亲为,获得新的体验,对身边的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作审美的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发生真切的体验,才能使美丑、悲喜、崇高、卑下、荒诞、滑稽等观念深入人心,从内心深处引发审美快感或审美反感,提升审美情趣。

美育若要从小处着手,不妨先从我们身边的环境审美开始。我看,学校的美育要讲乡土美学或城市美学。我们大多数人,或生活在乡村,或生活在城市,天天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关系,美育就可以结合乡村或城市的环境来进行教育。爱祖国爱人民,就要从爱家乡的教育开始,然后再进一步扩大到如何面对世界。教育每个人要成为生态自我,不仅自我身心,而且对社会人文和天地自然,都要建立和谐平衡的关系。要建立和谐家乡、和谐社会以至和谐世界,要靠每一个生态自我。

徐国年:您的思考很全面很深刻。刚才您讲到三方面:一是美育目标,即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孕育”创美能力,生成优美人格;二是美育策略,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现实;三是美育重点,即乡土美学和城市美学。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贯彻落实美育思想呢?

胡经之:教学本身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不一定要讲很多美学知识,当然,不能绕开的基本的美学知识结合实际需要可以讲一些;语文课也不一定要长篇大论讲经典名著,我主张多讲小文章,能打动人的美的小文章。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不同,人文学科讲对象时,特别注重对象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对对象的态度,对对象有审美判断。语文老师不要孤立地讲知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农村的结合乡土美学,城市的结合城市美学,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教师自己的体验要融进去,要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引起自己的感受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讲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语文教师自己要有体会体验,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没有感受,冷冰冰的,怎么进行美育?把自己的心灵融合进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徐国年: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要讲空的大的抽象的道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一种生命的体验,要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体验,要么唤起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切身的感受。前提是教师自己要融进去。美育依赖的是感性、感受、体验、心灵、实际的生活,指向的是精神、人格、愉悦、和谐和幸福。

胡经之:对,你讲得很对。

徐国年:胡老师,能说说您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经历吗?

胡经之:我小时候在苏州念书,最近几年不是产生了民国语文热吗?我就是受了民国语文的影响。那时,我们读的是开明书店出版的,叶圣陶那批人编写的语文教材,包括丰子恺的配画,感觉那是一个美的世界、儿童的世界。那时,教材符合儿童心理,课文也渗透了美育,像冰心的《寄小读者》等,真正从儿童心理出发,从儿童接触、感受到的切身的东西出发,这就是美育,从感性出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好,要提升教育水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审美就是开心的。我从无锡师范毕业以后,教了半年小学,半年初中,后来辞职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入北大,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年轻时曾当过周扬的助教。虽然后来我也有一些其他的包括从政的机会,但是我对美学的兴趣对文艺美学的研究热情从没有动摇和衰减,我自己的生活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的,可以说我在实践审美化生存,这一切,与我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

徐国年:您刚才说您在实践审美化生存,什么叫“审美化生存”?

胡经之:我早上6点醒来,但我并不急于起床,躺在床上浮想联翩,这是审美自由。起来后,吃饭,看看报纸,休息一会儿,弹琴,我会弹100多首曲子,自娱自乐。下午,午休起来后,看看书,三点半开始游泳,一年365天有350天游泳,这是审美享受啊,锻炼身体自得其乐,上升到审美水平,我可以躺在水面上不动,心旷神怡。要增强人的幸福感,就是说必要劳动时间要越来越少,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人的职业既要对社会有利,个人发展也要好,人的潜能得到发挥,这样的生活才是审美的、愉快的,才是理想的生活。我们每个人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按照美的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美的并不排斥善的真的,重点不同,都应该受到鼓励。

徐国年:胡老师,我理解,您的审美化生存实际上是您的美育理念的生活化,正如您所说的,美育是切身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它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联结人的心灵的安顿!由衷地祝贺您过上了这种审美化的生活!今天,听了您的讲解,我对美育的发展、美育的作用、美育的实施、美育与生活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谢谢您!再次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永远健康幸福。

上一篇:装饰设计公司营销方案下一篇:个人合同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