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课题研究

2024-09-18

性别歧视课题研究(共11篇)

1.性别歧视课题研究 篇一

汉英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

文章在一些语言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角度,以英汉语言为例.探讨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同时分析了性别歧视现象形成的`社会根源.

作 者:佟靖 TONG Jing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8(11)分类号:H313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别歧视 社会根源

2.性别歧视课题研究 篇二

就业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 而取消或损害就业方的机会平等或平等待遇, 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 不应视为歧视。也就是说, 并非就业中所有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 而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平等待遇都构成歧视, 要区别对待。

二、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现象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 在北京、成都等十大城市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在收回的3454份问卷中, 85.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领域存在歧视, 50.8%的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就业歧视, 尤其是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比较严重。

第一, 女性就业被边缘化。多年来, 女性就业被边缘化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也不例外, 甚至还比较严重。近期全国妇联“全国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半数女性农民工属于非正规就业, 对体力和年龄的依赖性较大, 工作条件差、收入不稳定。女性就业被边缘化、低质化乃至“灰色化”, 无数年轻女性进入洗脚城、按摩店等不乏暧昧意味的场所, 从事着虽正当却备受歧视的职业;另有许多女性, 则进入强度大、收入少、甚至劳动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的制造等行业。

第二, 女性遭遇结构性失业。近年来我国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保障有日益倒退、弱化的趋势。女性中的弱势群体不断膨胀, 不少女性率先尝到经济转轨时期结构性失业的苦果, 用人单位一旦需要裁员, 首当其冲地就会拿女性雇员开刀, 使得许多女性不得不过早回家操持家务。

第三, 女性劳动者和男性劳动者的报酬差别。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 反对歧视女性。但是, 现实生活中, 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表1和表2分别显示了在同等教育背景 (人力资本投资相同) 和同一行收 (或职业) 中, 我国女性劳动者与男性劳动者在收入上的差别。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按受教育年限进行的分组中, 无论是哪个年限组, 女性的平均年收入都低于男性。但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男女收入差异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 是逐步缩小的, 这说明了教育在减少男女收入差异方面是起重要作用的。表2调查的是男女非正式工在同一行业或职业中的收入差异。表2中的数据很好地说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目前存在的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三、《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

1、平等权与就业歧视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或者称为概括的平等原则。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在这方面, 法律应禁止任何歧视并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护, 以免受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 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理由的歧视。”

2、《就业促进法》的亮点

《就业促进法》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并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我国在就业领域制定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就业促进法》有以下亮点:第一, 确立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确定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负有重要职责;第二, 树立了公平就业这面旗帜, 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第三, 为促进就业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体系, 并且将这个工作体系加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以保证就业形成长效机制;第四, 为政府搞好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等系列具体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3、《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影响

第一, 《就业促进法》强调了政府在促进平等就业中的作用。这部法律之所以命名为《就业促进法》而不是《就业法》, 旨在强调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 就业虽由市场决定, 但政府必须承担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的主要责任, 这已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从最近几年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和2007年《就业促进法》的立法来看, 中国政府将继续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 确保女职工不因结婚、生育等问题受到就业歧视。结婚、生育是妇女的基本权益, 因此《就业促进法》第27条第2款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 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和女职工签订的就业合同不能专门列上不许结婚、不许生育的条款;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或者变相剥夺妇女的这些基本权利。

第三, 不断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减轻因女职工生育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就业促进法》规定不管企业吸收的男职工和女职工的数量之比是多少, 都要参加生育保险, 都要交纳生育保险费, 之后女职工就可以在生育过程中享受社会给她的保险, 用人单位即使有较多的女职工生育, 也能从生育保险中获得一定的帮助, 从而减轻因为女职工生育带来的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损失和负担。

第四, 对促进女性平等就业提供多方面保障。《就业促进法》专门规定: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应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 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 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违反本法规定, 实施就业性别歧视的, 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就业促进法》在就业歧视立法方面的不足与对策建议

1、《就业促进法》在就业歧视立法方面的不足

参照国外的立法实践, 我国《就业促进法》中“反就业歧视条款”主要有以下几处不足:

(1) 认定范围过于狭窄, 使现实中存在的大量就业歧视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可循。法律只列举了就业歧视可能涉及的六种因素, 而且是穷举式规定, 这就难免挂一漏万, 不够周延。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因城乡劳动者身份不同而实施的不同就业政策, 虽有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或生成背景, 但确属一种不适合市场就业制度要求的、不尽合理的差别待遇, 应逐步予以取消。

(2) 缺少针对就业歧视的判断规则, 而且没有规定就业歧视的例外情形。如就业歧视与用人单位的合理甄选的界限缺乏法律规范, 使企业大胆地歧视求职者, 而求职者不清楚什么才是就业歧视, 用人单位往往把歧视性条件错误的当作合理甄选。

(3) 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就业促进法》中“反就业歧视条款”较之《宪法》与《劳动法》无明显进步, 对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劳动者很难通过法律救济手段维护自己的平等就业权。

2、对策与建议

根据就业歧视理论, 自由竞争市场会消除歧视行为。那些有歧视行为的企业将付出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 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理论有其适用条件, 现实中企业可能会因歧视遭受损失, 但应该在企业的预期中。消除歧视, 政府应发挥其作用。

(1) 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就业促进法》虽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其中没有对就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界定, 也没有对举证责任的负担和歧视实施者的责任形式作出规定, 使得这部法律的实施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难以有效地遏制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我们认为, 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性别歧视法》, 明确界定就业性别歧视, 确定其判断规则, 明确就业性别歧视举证责任的分配和歧视实施者的责任。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性别歧视条例》、英国的《性别歧视法》、美国的《雇佣机会均等法》, 都值得我们借鉴。

(2)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实现生育保险社会化。由于妇女特殊的生理机能, 有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殊保护, 加之生育补偿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使得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录用女性的情况较突出。为实现生育保险的社会化, 应建立全国统筹的生育保险制度, 建立全国性的生育保险金, 建立有效的生育社会补偿机制和保障制度, 使女职工的生育费用由社会承担, 妇女生育价值的补偿从用人单位分离出来, 为妇女实现平等就业创造条件。

(3) 明确用人单位歧视女性劳动者的法律责任。要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行为, 必须有具体的法律责任作保障。在立法上应明确用人单位歧视女性劳动者的法律责任, 从而有效地解决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应当确定为补偿性责任。所谓的补偿性责任, 是指在发生了性别歧视时用人单位通过补救措施恢复到非歧视状态, 即使女性一方重新享有同男性平等的就业权。

五、结论

就业促进法的实施, 吹响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的号角, 具有重大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首先, 为反就业歧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就业促进法实施后, 用人单位歧视某类别人群的行为将成为违法行为, 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劳动者可以对其提起诉讼。其次, 为我国反歧视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 关于平等与反歧视的规定只是出现在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宪法和法律的个别条款, 数量很少。而在就业促进法中, 除了禁止就业歧视的一般性宣示外, 还集中规定了公平就业一章, 列举了不得歧视的特定人群。这为以后我国反歧视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后,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促进法倡导就业公平、平等的观念, 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权利, 禁止就业歧视, 除此之外, 还规定了政策扶持、就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等一系列的政策, 无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业促进法》与过去的立法相比, 有了很大的进步。遗憾的是, 该法没有对就业歧视做出具体界定, 对举证责任的负担和歧视实施者的责任形式等也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这样, 在实际操作中, 就会影响对就业歧视的认定, 使得受到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各种歧视的当事人权利难以得到及时的救济, 难以实现对劳动者的保护。在立法中明确什么是就业性别歧视, 确定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不适合女性, 这样大众才能分清什么情况下限制性别是合法的, 才真正有利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何琼, 裘珍.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2006, (4) .[1]何琼, 裘珍.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2006, (4)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 (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 (4) .

[3]张艳.反就业性别歧视及其法律对策[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3]张艳.反就业性别歧视及其法律对策[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

[4]艾佳, 王毅达.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1) :75.[4]艾佳, 王毅达.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1) :75.

[5]苏艳明, 曾春媛.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2006, (3) .[5]苏艳明, 曾春媛.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2006, (3) .

[6]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http://www.fsou.com/html/text/chl/597/59785.htm.2007-6-23.[6]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http://www.fsou.com/html/text/chl/597/59785.htm.2007-6-23.

[7]金俭.国外反歧视立法与借鉴[J].求索.2004, (7) .[7]金俭.国外反歧视立法与借鉴[J].求索.2004, (7) .

3.性别歧视课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性别歧视 女大学毕业生 就业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0年初,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发布《2009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统计数据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与“211”和非“211”本科院校相比分别低6个和3个百分点。而失业率又恰恰比“211”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分别高出6个和3个百分点。另外,统计结果还显示,2009届全国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为85.2%,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6.6%。2009届全国高职高专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该课题组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也表明,高职高专毕业生与“211”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面临着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风险。

二、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性别歧视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2009年6月13日发表了《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招聘中基于性别的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据了解,这是国内首份系统反映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10万人,再加上2008届未就业的毕业生100多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需就业的总人数大约在710多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按惯例统计,约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即350多万人,在这350多万高职高专毕业生中约有一半为女性,即170——180万人。在170——180万女毕业生中,若按上述比例推算,就能得大致得到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在招聘中所遭遇性别歧视的总人数。总人数约在42万人——45万人之间,这就意味着每年都有40多万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在招聘中因性别因素而遭拒。由此可见,这个数据背后反映出在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那么什么是就业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呢?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中规定,所谓“歧视”,就是“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加里.贝克所著《生活中的经济学》中认为,“如果有人因为偏见而自愿放弃利润,或工资和所得,那就构成了歧视行为。”笔者认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平等就业的机会。

对于高职高专女毕业生而言,她们属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无论是从求职中的位序来说(依次为“211”院校毕业生,非“211”院校本科生,高职高专毕业生),还是在两性求职中(一般用人单位按照惯例都优先录用男性毕业生)都处于最低端、最末位。研究这一弱势群体在就业中所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对减少和消除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性别歧视现象,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中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现状

麦可思(Mycos)公司2009年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0届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签约薪资明显低于男性。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现:

1.2010届签约率

(1)调查显示,近3个月,女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率为21%,较男性本科毕业生(30%)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29%)分别低9个和8个百分点。但这个差别在毕业时会缩小,毕业半年后会[CDS176mm]

对能力,掌握劳动合同谈判和签订技巧,为学生求职奠定坚实基础。

3. 课程具有阶段性、延续性、科学性

有些职业素养培养需要分不同阶段的层层递进的进行。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贯穿人的一生,而在大学三年里更是如此,本课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在大一时期着重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意义、相关理论、内容和步骤、在大二培养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和发展管理能力。而对于社交与人际关系,在大一期间着重培养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及主要问题、培养大学生人际管理处理能力。在大二期间主要针对企业职场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

参考文献:

[1]尤君.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训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吴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杨红玲,徐广.职业素养提升与训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性别歧视广告 篇四

新闻内存性别歧视广告部分名单:

●步步高电子词典●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乐事泰式甜辣虾味薯片●力士沐浴用品(全新力士滋养系列)●立白集团肤歌沐浴露●马爹利酒●生力啤酒●太太美容口服液●玉兰油

【来源:新华社】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妇女节前夕发布的关于媒体和广告中性别倾向的监测报告指出,全球和中国的新闻报道仍为男性主导,有一些广告涉嫌性别歧视。这个协会就此发出倡议书,主张新闻传播界克服性别偏见,媒体成为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首都女记协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9%,男性占81%;在发言人、专家和评论者的比例上,女性都仅占10%左右,而作为家庭角色出现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多。有5%的报道强化了性别不平等,而挑战性别不平等的报道只占1%。

首都女记协对中央一套、北京一套等10个电视台2005年8月至11月晚间播出的电视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尤其是年轻美貌的女性角色;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

广告中的男性在家庭里的娱乐休闲活动比女性高,而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14.7%的男主角出现时,强调了他们的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女主角的这一比例只有5.8%。在涉及性别观念的931条广告中,分别有573条和246条广告存在着“以女性作招徕”和“女性是性对象”的问题。

评点者:“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课题组(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他们共对4935条电视广告进行了研究。

步步高电子词典广告

内容:女主角在室内舞台中央随音乐跳舞,其穿着突出身体性特征,伴以多个性感部位的特写和挑逗的面部表情,只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手拿产品进行推介。

评点:女主角在广告中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与所需要推介的产品无关,纯粹为了吸引观众或引发欲望。女主角在镜头中成为该电子产品的性感装饰物。

立白集团肤歌沐浴露广告

内容:女主角有多个沐浴镜头,有较多对身体和脸部表情的特写。

评点:广告中女主角的沐浴动作和面部表情充满了性挑逗的意味,某些特写和动作远远超出了说明产品功效的需要,女性在这里已经完全被物化为性对象和观赏对象。

太太口服液广告

内容:广告旁白为“婚姻出现不信任,是因为女人不自信。”

评点:广告中强化了“女性是附属的性别”这一概念,过分渲染了女性对美貌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赖。

乐事薯片广告

内容:女员工的电脑死机,向男员工求助,男员工解决了电脑问题,被女员工桌子上的薯片吸引,为其装了很多游戏直到吃完薯片。

评点:女性被表现为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求助于男性,既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又强化了“男性科技霸权”的刻板印象,其次女性在办公场所中带着零食,广告中的女员工一等问题解决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自己的薯片,将职业女性表现为:既没有能力,又不敬业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广告中出现了职业女性形象,但与职业男性形象相比,女性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往往是被歪曲的,本广告就较具代表性。

马爹利酒广告

内容:三位职业男性在酒吧,两位年轻男性被对面一位穿着职业装的漂亮女性所吸引,镜头中的职业女性表现出半羞涩半挑逗的表情,中年职业男性向其举杯示意,美貌职业女性回报挑逗眼神。

评点:广告中女主角与酒没有任何关系,她的出现只是为了让男性鉴赏。即便她的穿着打扮非常职业化,但依然是男性观赏和评论的对象。对于男性的观赏,她欲语还休的表现在一身端庄职业打扮的衬托下尤其让人觉得悲哀。

玉兰油莹润美白沐浴乳广告

内容:年轻女性在海滩休闲,脱去外套后发现自己的皮肤被晒黑,被一个小男孩嘲讽为熊猫手,使用该产品后改变了肤色,镜头中出现多个对身体性感部位的特写和女主角的挑逗表情。

评点:除了沐浴动作外,女主角还出现了多处不必要的暴露,女主角在这些镜头中作为观赏对象和性对象出现。

同时,广告中出现的小男孩已经开始对女性外貌进行评价和嘲讽,这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性别观念的误导:女性必须保持皮肤的白皙。

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广告

内容:爸爸与儿子为妈妈拍摄DV,妈妈使用该产品做饭,爸爸与儿子享用,儿子给妈妈颁发金牌。

评点:广告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广告中女性满足家人即男性的需要,而男性不仅作为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对女性的评论者。而广告中儿子为妈妈颁发的金牌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肯定性评价,评价的标准恰恰是基于女性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家务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性别角色定型。

这样的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小男孩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

媒体监测报告显示新闻重男轻女广告重女轻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21:44 京华时报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媒体性别倾向监测报告

本报讯(记者 王一波)昨天,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首都女记协)发布了关于媒体和广告中性别倾向的监测报告。

首都女记协的监测报告是“谁制作新闻?———全球媒体监测项目”的中国部分,该项目每5年举行一次,是目前惟一在全球监测新闻对女性和男性报道的项目。

监测报告显示,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占19%,男性占81%;在发言人、专家和评论者的比例上,女性都仅占10%左右,而作为家庭角色出现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多。

在电视广告里,70.5%的广告有女主角(年轻的占83.1%,美貌的占81.8%),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

相关

“十大歧视女性广告”出炉

本报讯(记者 王一波)记者昨天从首都女记协了解到,该组织正在研究“电视广告中的两性形象”课题,并评选出“2005十大性别歧视广告”。

课题组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师生组成。评选活动监测的对象均为电视广告,监控网络选取了北京、上海等5城市10家电视台,时间段为去年8月至11月的广告,共计4935条。

“性别歧视广告”的标准是:以女性做招徕,女性为性对象,歪曲女性工作上的贡献,强调女性的从属角色,强化社会对两性的角色定型和误导儿童理解男女特质。

十大歧视女性广告

1.北京现代御翔:坐在副驾的女主角带有装饰意味,两性行为体现了“女性是从属的性别”;

2.步步高电子词典:女主角的衣着、动作、表情与所推介的产品无关,纯粹为了吸引观众或引发欲望;

3.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男性儿童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

4.乐事薯片:女性被表现为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求助于男性,且广告将职业女性表现为既没有能力又不敬业的形象;

5.全新力士滋养系列:女主角在多个镜头中以

性感美貌示人,在对白设计上,女主角显得没有主见,对男性设计师比较依赖,强调了男性的专业身份和女主角的花瓶形象;

6.立白集团肤歌沐浴露:女主角衣着暴露,沐浴动作和面部表情充满了性挑逗的意味,女性在这里已经完全被物化为性对象;

7.马爹利酒:女主角与马爹利酒没有任何关系,她的出现只是为了让男性鉴赏,且对于男性的观赏,她欲语还休的表现在一身端庄职业打扮的衬托下尤其让人觉得悲哀;

8.生力啤酒:女性作为被观赏对象和性对象出现,通过音乐的配合,大雨中的女性镜头充满了挑逗与诱惑,仅仅暗喻不放弃饮用生力啤酒的人可能会有艳遇;

9.太太美容口服液:强调女性依赖美丽的外貌建立自信,过分渲染了女性对美貌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赖;

10.玉兰油莹润

美白沐浴乳:除了沐浴动作外,女主角还出现了多处不必要的暴露,广告中出现的小男孩已经开始对女性外貌进行评价和嘲讽。

“2005十大性别歧视广告”曝光

------------------

记者从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首都女记协)获悉,包括步步高电子词典、太太口服液在内的十家知名企业因广告中“涉嫌”以女性为招徕、女性是性对象、歪曲女性工作上的贡献、强调女性的从属角色、定位女性必然是“温柔、脆弱”、误导儿童理解男女特质等“六宗罪”而列入“2005十大性别歧视广告”的“黑名单”。

■解读一:北京现代御翔

从驾车到等待男性为其打开车门,广告体现了“女性是从属的性别”这一传统观念,坐在副驾驶座的女主角带有装饰意味,其穿着也比男主角更突出性特征,强调“美女香车”。广告的外景、背景音乐及画外音极力渲染一种男性的尊贵生活,而拥有面貌姣好、穿着性感的女性与拥有现代御翔汽车一起成为男性尊贵生活的标志。

■解读二:步步高电子词典

女主角在广告中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与所需要推介的产品无关,这些行为都没有介绍或体现产品性能,纯粹为了吸引观众、引发欲望。女主角在镜头中成为步步高电子词典的性感装饰物。女性处于一个窄小的空间内。

■解读三: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

广告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广告中,男性不仅是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女性的评论者。“用健康好油,做金牌妈妈”的旁白回应了这一赞许,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性别角色定型。同时,广告中出现的小男孩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

■解读四:乐事薯片

这个广告歪曲了女性在工作上的贡献。女性被表现为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求助于男性,既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又强化了“男性科技霸权”的刻板印象。尽管越来越多的广告中出现了职业女性形象,但是与广告中的职业男性形象相比,女性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往往是被歪曲的,该广告就是较具代表性的一个。

■解读五:全新力士滋养系列

广告中,女性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和性对象出现,女主角在多个镜头中以性感美貌示人。在对白设计上,女主角显得没有主见,对男性设计师比较依赖,这一设计强调了男性的专业身份和女性的从属者形象。而女模特走在T型台上的表情充满挑逗,这一切都强化了女主角的花瓶形象。

■解读六:立白集团肤歌沐浴露

因为产品的特殊性,沐浴露广告中女主角衣着暴露是可以理解的。但该广告中女主角的沐浴动作和面部表情充满了性挑逗的意味,某些特写和动作远远超出了说明沐浴露功效的需要,女性在这里已经完全被物化为性对象和观赏对象。

■解读七:马爹利酒

这个广告中女主角与马爹利酒没有任何关系,她的出现只是为了让男性鉴赏。即便她的穿着打扮非常职业化,但依然是男性观赏和评论的对象。对于男性的观赏,她的表现在一身端庄职业打扮的衬托下尤其让人觉得悲哀。

■解读八:生力啤酒

在这个广告中,女性作为被观赏对象和性对象出现,通过音乐的配合,大雨中的女性镜头充满了挑逗与诱惑。而这三位女性与所宣传的产品并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暗喻不放弃饮用生力啤酒的人可能会有艳遇,这一暗喻无疑是一种极力迎合男权文化的男性话语。

■解读九:太太美容口服液

广告中强化了“女性是附属的性别”这一观念,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同时强调女性依赖美丽的外貌建立自信。广告过分渲染了女性对美貌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赖。

■解读十:玉兰油莹润美白沐浴乳

5.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篇五

刘丽娟

(闽江学院08中文1班,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几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始终处于低下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得到了较多的尊重,但是汉字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始终是对于女性群体的蔑视,通过对汉字的进一步完善,使男女地更加平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性别;歧视;文化;平等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

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书痴安妮·法迪曼在《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中曾深入讨论过“他/她问题”,这篇文章谈到英文中词汇的性别倾向,法迪曼说“我的女权主义思想来自男女平等的简单要求,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她还提到一些单词,比如“mankind”“to each his own”,还有一些明显女性化的比如“authoress(女作家)”“sculptress(女雕塑家)”。法迪曼说,“他们的眼中确实没有女人,而他们的语言便强化并反映了这一盲点。

但是英文中已经在慢慢地纠正一些具有太强烈性别意识的词汇,比如说不再有“policewoman”和“usherettes”这样的词,而用一些没有性别之分的词代替,法迪曼说这是进步,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进步。”

汉语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汉字也因其独特的像意功能而被某些专家认为是中国人比欧美人更聪明、更容易成功的重要语言思维模式因素之一。但汉字词素和词汇中,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了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汉字中许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

为此我特意把女字旁的汉字都翻了一遍,不出意外发现很多带着强烈性别歧视意味的词。比如 “奸(姦)”,意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和淫(古体为“婬”)、媚、妖等以女字为部首具有贬义的字一样,据学者统计,《辞海》中所发现的女旁字共有257个,实际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含贬义评价的有35个,(包括“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妒嫉,嫌,妖、婪、妄、嬖”等,),褒义评价的47个,褒贬参半的18个。很显然是将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勾当的责任统统推向了女人一方。潜台词便是“是那个女人勾引我的!是她诱惑我的!谁让她那么风骚来的!我也不想这样„„”诸如此类。另一类带贬义的,如妨、嫉、妒、婪等,则是把人类中的性格弱点全栽赃到女性头上。潜台词是“女人最碍事!”“你们这些妇人又小心眼又爱吃醋!”“最贪心的就是女人”等等。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有的字表现了对女性道德上的贬抑,如妖、奴、奸、婪、妄、妒、嫉、婊等等,甚至出卖色相的男性,也被称为“男妓”。有些明明是男人的恶行,却要加上“女”字偏旁,如“嫖”、“嬲”。笔者还注意到,“懒”在未简化以前竟然也写作“女”字旁。当然,许多褒扬之词也都有女字旁,如好、妙、娆、妩、姣、婷、娴、嫩、婉、娇、婧、妩媚等等,不过这些美好是说明女性具有被观赏的身体与面容,而真正的观赏者和评判者是男性。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见弃”、“失宠”等。

一旦男女间发生了越轨之事,女人则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咒骂的对象,折射出了严重的男权文化烙印。而同样是品行不端,男子则被轻描淡写成“情场老手”、“风流才子”,甚至还有几许恭维之意。

谚语和俗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惟小人和女子难养”、“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字之初及其演化和应用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这也是缘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追索汉字中所隐含的社会歧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6.国内外就业性别歧视现状 篇六

纵观古今中外,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人类这种长期的性别不平等历史,使得性别歧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业性别歧视即是这种不平等观必然导致的结果。虽然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反就业性别歧视方面比我国走的更远些,相对来说,立法更全面,经验也比较丰富。但是就业性别歧视仍是国内外人才市场的一大无法根本戒除的隐患。

(一)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现状

目前我国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工作岗位的缺乏和监管力度的不足,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或直接或隐性的拒绝女性求职者的应聘。全国妇联及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女性就业率不断降低,且男女两性收入差距也逐步扩大。2008年1月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用人单位虽不再明目张胆地公开拒绝女性求职者,但在具体确定录用人员时却依然按照男性优先于女性的原则,即使该女性比男性优秀许多。这种隐性的性别歧视不正当地剥夺女性的工作机会,加重了女性在求职中的不公平感。

我国就业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平等的就业机会

尽管现如今女性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撑起半边天,但就业的机会仍远远低于男性。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只招男性”或是“男性优先”,又或者,虽没有明文规定应聘者的性别,可在条件相当甚至女性更优秀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也会优先考虑男性。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女性面临的歧视也愈来愈严重。就业性别歧视愈演愈烈,一些单位“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甚至在公务员的考试中,也经常流露出希望招收男性公务员的想法,还美名其曰为“保护女性”。

女性在应聘中大都被问及婚恋、生育等个人情况,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拒绝招收正在婚育期的女性求职者,更为甚者,一些不道德的单位竟然强迫女性应聘者签订不婚不育等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协定。

用人单位种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剥夺了女性本就少得可怜的就业机会,使得女性求职者在职场应聘中屡屡碰壁。

二、性别骚扰

性骚扰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就业性别歧视,呈现出的普遍化与显性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女性职员作为弱势群体,遭受性骚扰却不敢反抗,委曲求全的情况也很常见。08年武汉就判决了国内首例性骚扰案,此后又有很多诸如2010

年的宋三木案的案子被报道出来。性骚扰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源于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体现的是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欺压。

三、不平等的退休年龄及退休金待遇

男女不同龄退休,是我国性别歧视的一个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国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大都是实行男女同龄退休制度。该制度的制定初衷是对女性的照顾,是保障妇女权益的象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随着女性自身文化程度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规定已由丧失了优越性,反而成为限制发展的桎梏。

四、男女同工不同酬

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各行各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而言,教育水平和个人能力才是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纵观国内外人才市场,男性工资明显高于女性,即使同岗位同工时同工作内容。虽然女性自律、勤奋、有韧性,但在就职,升迁,增资上却远不如男性,当然也不排除女性天生亲和不好争的性格的因素。

五、岗位性别隔离

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的性别偏好与性别歧视,导致了性别分化与性别隔离,即男女就业的“岗位层次”高低不同。横向来看,女性就业者多聚集于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教育、卫生、饮食、文秘和演艺等行业;男性则在高科技含量、高文华层次及高职位岗位占据绝大部分的比例。例如政治方面,性别歧视表现为女性任领导职务比例过低,高级职务少,实职少虚职多,正职少副职多等方面。纵向而言,女性就业者职位升迁以及接受学习机会比男性困难。在升迁或是提干中,肯定会优先考虑男性,一些业务性工作一般要求男性做,女性则只做一些文职工作。

总而言之,在国内,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不容乐观。

2012年,女毕业生曹菊提起首例就业性别歧视诉讼。这是《就业促进法》2008年生效后大学生求职中全国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女大学生曹菊因不满巨人教育集团招聘上“仅限男性”的严重性别歧视的无理要求,最终将巨人教育集团告上了法庭。这一举动,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反歧视运动一点点儿崛起。

(二)国外就业性别歧视现状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反就业性别歧视方面经验丰富,有了不少建树。通过专门立法、设立专门机构以及确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机制和发展新的法律理论,在诸如反性骚扰方面,甚至专门制定了法律。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各国的女权运动及相关的性别理论等的推动。

不同于我国在就业性别歧视方面监管的空白状态,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应对就业性别歧视已采取了相当严厉的高压措施。

一、专门立法

美国1964年的《民权法》、1991年的《民权法》等一系列比较完善的反性别歧视法律体系;欧盟1957年的《同工同酬指令》、1976年的《男女平等待遇指令》、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日本的《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等。

二、专门机构

如美国的EEOC,它是根据联邦法律设立的专门反歧视机构。自成立以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处理了大量的雇佣歧视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男女就业和工作中的平等。

三、性骚扰问题的特别措施

立法上,如台湾的《性骚扰防治法》、欧盟的《关于落实男女平等待遇条例》,日本的《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

雇主责任强调制度。课以雇主责任,将性骚扰的防治解决在源头和事前,已成为各国各地区防治性骚扰的成功经验。

尽管如此,国外人才市场也不乏出现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

案例一:微软一前雇员起诉微软种族性别歧视。

微软一名程序经理,提出起诉,称微软对黑人和女性职员存在偏见和歧视,白人的提升机会比同等素质的黑人和女性多得多。

案例二:英国单身母亲打赢性别歧视官司

日前英国传媒报道了一宗特别消息,一位单身母亲因拒绝超时工作而被解雇,她向法律界求助,打赢了一场性别歧视官司,为同侪争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地位由于女权运动及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而有很大提高,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就业性别歧视无处不在。防治求职中的就业歧视现象刻不容缓,这需要国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

7.从英汉语言看性别歧视 篇七

法国女权主义者艾莲娜·西克苏曾说:“每一件事都决定于词语, 每一件事都是词语, 而且只是词语……我们应该把文化置于它的词语中, 正如文化把我们纳入它的词语和话语中一样……任何政治思想都必须用语言表现, 都要凭借语言发挥作用。因为我们自降生认识便进入语言, 语言对我们说话, 施展它的规则……甚至在说出一句话的瞬间, 我们都逃不脱某种男性欲望控制。”[1]因此, 女权主义语言学家试图从语言入手, 通过颠覆男性语言来推翻男权统治, 她们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语言应用中的性别差异, 特别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之类问题上。

在《男人造语言》一书中, 德尔·史班德断言英语是一种男人制造的语言, 认为英语至今仍为男性所控制。她在书中根据对一些语言实例所做的统计分析指出, 英语中与女人相关的很多词都有浓厚的性别色彩。她承认, 与男人相关的不少词也有相同的意味, 但统计的结果表明, 有关男性乱搞性关系的词汇只有二十个, 而有关女性乱搞性关系的词竟有二百二十个。所以她总结说, 作为一种系统, 语言体现了性别的不平等, 女人在这个系统中总是受害者。一些激进派甚至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是性别歧视的主要载体。有些人甚至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历史 (h i s t o r y) 只是“他的故事” (his story) , 因此主张把该词改成“她的故事” (h e r s t o r y) 。不管该说法是否可信, 从具体的英语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歧视。

在人类的统称中, 我们常用human或human being, 有时可用第三人称单数的he来指代人类的个体, 但she却没有这种特权。无论是human, man还是woman, 这三个词的词根都是man, 即人类--或准确的说是男性--是以男人为中心来定义“人”的。这一点与汉语中的“他”、“她”、“他们”颇为相似。男人把自己作为主体的“人”来看待, 而把另一个性别的同类作为“女人”来看待。女人的存在是通过男人来显示的, 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有些共同之处。

我们习惯于husband and wife, father and mother, son and daughter这样的话语, 这种结构与汉语中的夫妻、父母、儿女相同。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词组构成顺序恰恰反映出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女人是男人的服从者, 她们只能躲在男人身后充当男人的附属。女子在结婚前拥有自己的姓氏, 结婚后却要跟随丈夫的姓, 这实际是对女子独立存在的抹杀, 像英国作家Virginia Woolf, 很少有人知道她婚前的姓氏Stephen。与之相应, 中国古代的妇女也贯以夫家姓来称呼, 如“张杨氏”, 她们虽然得以保留自己的姓氏, 但自己的姓必须屈于夫家姓之后。如果查看一下某个家族的家谱, 我们会发现女子的存在只显示为某个姓氏, 而无具体的名字。在中西文化结合的香港, 现在还在沿用这种称呼, 如“范徐丽泰”只不过它把两种文化混合起来了。从以上种种不同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处于多么被忽视的地位。

在过去, 女人的社会地位被局限于婚姻家庭中, 操持家务是女人的本分, 而社会工作则是专属男性的, 尤其是一些高层工作领域更是没有女性的身影。于是英语中有foreman, chairman等专属男性的词汇, 却没有f o r e w o m a n, c h a i r w o m a n, 于是有人提出用foreperson, chairperson来代替。由于汉语构词法与英语不同, 我们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语言现象。但汉语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出更强烈的性别歧视意识。

与性别价值观念的强化有很大关系的汉字, 在指教女性服从性别制度、敌视女性地位方面起了很大的主导与渗透作用。翻开任何一本汉语词典的索引, 我们都会找到大量以“女”为偏旁的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女”字部中共收录汉字203个 (其中包括废旧字和繁体字) , 这些字大体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称呼词, 如“她”、“妇”、“妻”、“妈”、“姐”、“姬”等。这类有关性别角色、婚姻家庭、亲属系统的汉字构成了界定女性的一套完整的语义符号。一个女人从小到老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称呼, 婴儿称为“娃”, 小时候称为“妮”、“妞”, 青春时期称为“姑娘”, 而后嫁为人“妇”, 扮演“妻”或“妾”、“娘”、“奶奶”或“姥姥”等各种角色, 老了被称为“媪”、“妪”, 去世后被子女尊为“先妣”。一生当中女人始终作为一种性别角色而存在。而对男子而言, 就没有这样繁多的称呼和如此明显的性别印记。

第二类是形容词。该词类可再细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好”、“妙”、“妍”、“婷”、“妩媚”等为代表的褒义词, 另一类是以“媸”、“嫫”为代表的贬义词。后一类形容女子相貌丑陋, 我们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歧视意味, 第一类虽然是用来形容女子或事物美好, 含有赞美之意, 但却反映出一种主客意识, 即女子是男子的欣赏对象, 男子作为主体存在, 女子则是被观察的对象,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描写男子的词汇。

第三类是直接含有性别歧视的词, 如“嫉”、“妒”、“妨”、“嫌”、“妄”、“佞”、“姘”、“媾”、“嫖”等, 都带有“女”字偏旁, 还有“懒”、“偷”、“贼”、“淫”等字, 在《说文解字》中也从“女”旁。看来在古代, 不仅嫉妒、奸佞等品性为女人特有, 连嫖娼、姘居、交媾等行为也以女子为罪魁祸首, 怪不得自古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名句。这反映出在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中, 所有的恶德都起源于女人, 就像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无法生育永远是女人的罪过一样。

第四类是人名地名专用词, 如“女娲”、“嫦娥”、“嫘祖”、“嫏懁” (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 等, 这些字单独使用没有实际意义。

语言作为一种男权意象的存在, 越来越受到现代女作家的批评和否定。我国当代女作家徐坤在《狗日的足球》中对男性语言暴力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她用近乎粗暴的声音告诉人们一个谁都不愿相信的事实:在这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度, 女性一直没有说话的空间, 她们一直是男性语言暴力的指向。徐坤借一个女球迷的身份讲了这个故事。在中国人的习惯 (尤其是男性的习惯) 中, 女人是不应该以球迷的身份出现的, 所以女主人公一开始就是个“犯规者”。她没有料到, 更大的刺激是在她走进球场后, 面对草草应付的马拉多纳, 面对毫无章法的中国球队, 全体球迷发出了整齐划一的咒骂, 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对女性最具侮辱性的攻击词汇。于是女主人愤怒了, 她拼命地在自己大脑中搜索, 想找到一句可以攻击男性的咒骂, 然而却发现在中国人花样繁多的骂人词汇中, 全都是指向女性的, 也就是说, 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 不管是谁犯了什么样的过错, 被诅咒的永远是女人。最后, 女主人公只找出了一句“狗日的足球”, 但她发现在成千上万男球迷的骂声中, 自己的声音是那么的孤单与微弱, 于是她拼命地吹响了挂在胸前的小喇叭, 发泄着自己愤怒的情绪。女主人公有话说不出的时刻, 吹出了凄厉而激昂的喇叭声, 这是一个发现自己说话的权力与机会都被抹掉的女性的呐喊, 是一种犀利的控诉。

语言是男人制造的, 它传达男性的价值, 在男权制社会中, 语言本身对女性构成了压迫, 本文以汉语和英语的一些实例做了简要论证。然而, 语言作为孤立的符号本身无所谓性别差异, 但它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同阶层、不同种姓的人赋予了不同的特色。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 语言传达着男性价值, 体现着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当然我们并不主张重造语言来实现男女平等, 毕竟几千年的沿用使某些用语已经固定化, 如夫妻、父母、儿女等, 我们无须硬要换成妻夫、母父、女儿这样无法被人们的语言习惯接受的词语, 何况仅仅改变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并不能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但作为语言学习者, 我们有必要了解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所体现的性别歧视问题。

参考文献

8.看英语如何性别歧视 篇八

1. 尽量不用通性代词he,除了明确地指代一个男性人物时,都要设法避免使用之。可以根据语境需要,选用下列替换方式:

① 采用复数形式

Sexist:When bathing a baby,never leave him unattended.

Revised:When bathing babies,never leave them unattended.

给婴儿洗澡时,一定不能让他们无人照料。

② 用we/us/our改写原句

Sexist: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ies,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

Revised:From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our abilities,to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our needs.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③ 改用第二人称

Sexist:No man knows his true character until he has run out of gas,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

Revised:You don’t know what your true character is until you have run out of gas,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

只有当汽车的油用光了、按分期付款方式购物和抚养大一个孩子时,人的本来品性才会显露出来。

④ 改用被动语态

Sexist:One who,when he has the choice of two evils,chooses both.

Revised:One who,when given the choice of two evils,chooses both.

可在两种不幸中选择一个时而两者都选的人。

⑤ 完全省略代词

Sexist:What a person thinks of after he becomes a departee?

Revised:What a person thinks of after becoming a departee?

一个人离去后,会作何感想呢?

⑥ 用冠词替代

Sexist:Can a critic give his opinion of an omelet without being asked to make one?

Revised:Can a critic give an opinion of an omelet without being asked to make one?

评论家议论煎蛋时难道到非要他去自己煎鸡蛋吗?

{7} 用someone,one,the one,no one等替代

Sexist:He who can take advice is sometimes superior to him who can give it.

Revised:Someone who can take advice is sometimes superior to the one who can give it.

接受忠告者,有时更胜过提出忠告者。

{8} 使用he and she或his and her,但使用的次数不宜太多。s/he仅可用于备忘录(memos)、便条(notes),或者非正式的交谈之中。

{9} 用名词或上下文中用过的同义词替换

Sexist:To find a friend one must close one eye—to keep him,two.

Revised:To find a friend,one must close one eye—to keep a friend,two.

想找朋友,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留住朋友,就得双眼都闭上。

2. 尽量使用那些包括两性在内的词,即无性别之分的词(gender?鄄free words)。例如:

child,teacher,officer(警官),people,worker,immigrant(移民),voter(投票者,选民),coach(教练),church member(教友),sale rep(推销员),grand parent(外/祖父或祖母),leader,evening student,employee(雇员),testee(考生,应试者),engineer,customers(顾客),dealer(交易者,商人),clerk(职员,办事员),civilian(平民),scientist,operator(接线员,办事员),patriot(爱国者),person,planner(策划者,计划者),politician(政客),producer(生产者,制造者),tutor(家庭教师,导师),reporter,writer,chief executive(首席行政长官),everybody,expert等。

3. 如非特指男性或女性,尽量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含有?鄄girl,?鄄woman,?鄄wife,?鄄man后缀的词,例如:

calendar girl(月份牌上的美女像)—calendar model 挂历模特

cover girl(杂志封面女郎)—cover model封面模特

flag girl(女司旗手)—flag bearer司旗手,执旗员

flower girl(卖花女)—flower seller卖花人

housewife(家庭主妇)—house worker家务工人

midwife(接生婆)—birth attendant助产士

showgirl(舞女,歌女)—dancer伴舞者

chairman(主席)—chair,head主席,头头

ring man(赌/赛马者)—bettor;gambler赌马者,赌博者

seaman(海员,水兵)—sailor;navigator;mariner pilot,captain 水手,海者,船员,领航员,船长

spokesman(发言人)—speaker;representative,voice;press agent 发言人,代表

right?鄄hand man(得力助手)—right hand;deputy;assistant;helper 得力助手,副手,助理,助手

4. 写信时,如果不知道收信人的性别,最好不要使用传统的Dear Sir;Dear Gentleman,Dear Madam. 可以选用下列之一:

① Dear friends of the library(亲爱的图书馆的朋友们)

② Dear Madams and Sirs(亲爱的女士们及先生们)

③ Dear Personnel Officer(亲爱的人事处长)

④ Dear Committee Member(亲爱的委员)

⑤ Dear Citizen(亲爱的公民)

⑥ Dear Customer(亲爱的顾客)

{7} Dear Councilor(亲爱的参议员,或顾问)

{8} Dear Agent(亲爱的代办)

{9} Dear Director(亲爱的厂长或局长;主任)

5. 尽量少引用含有通性词man,men的引语,如果非引用不可,下列处理办法可供选择:

① 不直接引用,把引语进行释义

Sexist:W. Phillips said:“The best use of laws is to teach people to trample bed laws under their feet.”

Revised:W. Phillips suggested that the best use of law is to teach people to trample bad ones under their feet.

W. 菲利普斯说:“行使法律的最好办法是教导人们把不好的法律踩在脚下。”

② 使用[sic](原文如此)让读者意识到原文中的man使用得不大恰当。例如:

W. Phillips said:“The best used laws is to teach men[sic]to trample bad ones under their feet.”

③ 对上述引语,也可只引用其中的一部分,例如:

W. Phillips said the best use of laws was to teach people“to trample bad laws under their feet”

我们赞同Rosalie Maggio所讲的话: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cknowledge that there can be no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exism in society on the level of language alone. Using the word secretary inclusively,for example,does 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only 1.6% of American secretaries are men. Using director instead of directress does not mean a woman will necessarily enjoy the same opportunities today a man might.”

9.性别歧视500字议论文 篇九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到最后一轮考试,她觉得自己的实力比不上其他应聘者了。但是,这群应聘者在遇见一位乞丐时态度迥异,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厌恶态度,但只有她友好地与他说话,并与他握手。第一天,她就受到聘用通知,原因就是她有尊重别人的美德。

“尊重别人是多么重要呀!”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慨万分。这位女大学生不顾乞丐的手多脏,与他友好地我握手,给了他做人的自尊。而其他人有的说“去去去,别在这时煞风景了。”他们没有顾及乞丐的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心情如何。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钱。其实漠然,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的自尊。对待任何人,首先要尊重别人,讥笑、嘲讽别人,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应聘考试上,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品格与能力才华,但更重要的是前者。而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有这种品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卑微,都要能平等相待网,这远远

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10.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篇十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语是男女两性地位上的不平等在语言上的表现,同时又是对社会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反映.本文从词形、词序、词义、称谓等角度对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可消除这一歧视现象的非性别歧视语的使用等.

作 者:董云宁 时真妹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116024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008“”(2)分类号:H3关键词:性别歧视语 分析 原因 非性别歧视语

11.当代中国性别歧视的悖论 篇十一

关键词: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悖论;利益博弈;相对性别平等

一、一个有关性别歧视的悖论

(一)对性别歧视的理解

1.传统观念下的性别歧视

提到性别歧视,恐怕没有人会感到陌生,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性别歧视的内涵已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一种认知,追根溯源,这种认知似乎可以追寻到母系氏族公社的解体与父系氏族公社的建立,那就是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

2.对性别歧视的客观分析

其实,对性别歧视的定义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性别歧视具有双向性即性别歧视包括传统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当代一种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只有对性别歧视的双向性进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对有关性别歧视的问题有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二)中国的性别歧视状况

1.当前中国女性的法律地位

从西方的女权运动的兴起,到中国建国之初的女性撑起“半边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妇女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和法律责任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妇女的权利可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然而,保护妇女权利的法律条文在建国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却遭遇了传统男尊女卑等性别观念的阻碍,因此,尽管妇女的权利已经从法律上得到了保护,但在现实中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所以,妇女在捍卫自己平等权利的道路上仍需要继续前行。

2.中国女性维权与性别歧视的悖论

妇女要求独立,要求平等非但正确,而且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在当代中国社会,妇女在不断寻求公平与平等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另一种性别歧视,形成了对另一种性别——男性的的性别歧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矫枉过正的效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性别歧视成为了一种悖论。更为奇怪的是,这种性别歧视产生的悖论不仅使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受到了颠覆与挑战,有些时候更成为了两性在某些方面利益博弈的工具。换句话说,这种性别歧视悖论的出现成为了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不公平对待的保护伞。

二、性别歧视的传统与现代之比较

(一)传统的性别歧视

1.生育观念的性别歧视

第一,制度与政策层面。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已经30余年了,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执行得比较严格,这样就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隐性性别歧视。在只允许生育一胎的条件下,人们更容易受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个人选择层面。由于受到“男婚女嫁”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顺理成章地存在一种认识,养儿子可以解决养老问题,养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这种认识偏见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性别歧视的客观存在。这正如西方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所认为的那样,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两种能力。一种能力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另一种能力是后天获得的,由个人努力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用另外一句话来说,知识女性本身人力资本含量要比其男性竞争对手低。

2.受教育权利的性别歧视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种封建社会对妇女权利进行剥夺的一种压迫文化,这种奴役性教育的具体表现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 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女子除了要承负“君权,神权,族权”的压迫重负,还得多承受一重“夫权”的压迫欺凌。妇女一生,除了相夫教子之外,没有任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妇女除了生育的权力,再就是被侮辱,被玩弄,被买卖,被蔑视的权力。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使很多女性遭受了先天的不平等。其次,从认知的角度来讲,现实生活中在一部分妇女中间中确实存在着对这种奴役文化的一种心理认同,对传统不平等的封建观念缺乏抗争意识,这种现象的存在使性别歧视继续蔓延,正如鲁迅先生对国民党黑暗统治下中国人劣根性的描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职场中的性别歧视

有句俗话叫“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看似激励有为青年的话语却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人们不禁会问,难道志在四方的只有好男儿吗?在职场生涯中女性就注定要处于弱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话虽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却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情况的存在。在招聘的竞争过程中,在职场的业务关系中,用人单位往往会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女性由于肩负着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历史使命,因此,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讲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其次,从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来说,女性与男性相比劣势明显,比如单独值夜班、单独出差以及跨区域的工作调动方面,大多数女性都会以家庭为重而不是工作。这样一来,雇佣男性将会更合算。上述一系列原因使女性在职场中遭受性别歧视的待遇。

4.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句俗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虽然是对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言语的片面理解,但其被曲解却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妇女在男权社会中受到诸多的歧视,恐怕后人想曲解都找不到理由。在西方也不例外,我们随便找几个单词就会发现性别歧视的存在。例如,英语中将主席一词拼写成“chairman”而不是“chairwoman”,指不确定的别人时使用的是“he”而不是“she”等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仅仅从这些简单的词汇中就清晰无疑。在笔者看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内涵反映了传统文化与制度对女性的歧视。

(二)现代性别歧视的趋势与悖论

1.生育观念的变化

俗语的流传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变化,21世纪我们听到“养儿防老”逐渐向“养老防儿”转变。原因是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往日的“天之骄子”早已失去了已有的风采,很多人在艰难择业与不断失业的压力下在迷茫中徘徊。特别是一些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在巨大而艰难的就业压力面前还面临着婚姻保障——住房的压力,因此,社会上出现了 一批“啃老族”不仅自己的婚姻与住房依靠父母,而且婚后的生活也依然如故。将父母养老的积蓄消费殆尽,产生了很多家庭与社会问题,因此,使现代人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面前转变了生育观念,宁可要女孩也不愿意要男孩,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对男性的性别歧视这一悖论的出现。

2.受教育权利的逆向选择

调查学校中的性别比例可以发现,学历越高的地方,女性占的比例越大,本世纪初的一项调查表明,高校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都在80%左右,可见在受教育权利方面女性早已不再是被歧视的群体,就上述数据看来,女性受教育的比例很快将会超过男性。首先,与女孩子相比,男孩子更加贪玩与叛逆,这致使很多家长宁愿让女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不是让男孩子在学校里浪费时间与金钱。其次,独生女现象在80后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赡养观念的转变,女性在赡养老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直接增加了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受教育权利方面出现了逆向选择。

3.职场中的性别选择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尤为重要,而服务业的特点则决定了女性在就业中的比较优势。因此在服务业的很多招聘条件中则明显的体现了女性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从而一种新的性别歧视就产生了。

4.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说到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则要归功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西方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她们看来,英语中的基本词汇应该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应将主席一词写为“chairwoman”而不是“chairman”,用于非明显性别的指代通通用“she”而不用“he”。虽然这种用法还没有成为人们使用的习惯,但这种词语变化的出现则反映了另一种性别歧视趋势的出现。

三、结论:当代性别歧视悖论的实质

(一)性别歧视实质的历史分析

1.男性统治社会的需要

自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关于文中提到女性的一系列服从观念,是男性为实现对社会的统治与对女性的压迫的一种文化依据或者说是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一种解释。然而,这种合法性解释恰恰与当时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相适应,这种客观现实的存在使男权统治观由现实合理性转变为理论合理性。

2.男性争取自身利益的需要

按照一般的逻辑,男女两性在婚姻生活中应该是平等的,但如果能证明女性对男性的从属性是合理的话,那么在婚姻生活中受益的肯定是男性,因此,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正是利用了这一客观存在,使女性处于从属和被压迫的不平等地位。

(二)性别歧视实质的现代分析

1.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既然性别歧视是基于不同性别之间的利益争夺或博弈,那么,社会文明的发展必然催生现代民主,而消除性别歧视或追求性别平等是民主社会的应有之义。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使男女两性在很多工作的中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很多男性可以胜任的工作在基本脱离了体力因素的影响之外女性也可以胜任,甚至比男性的表现还要出色,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催生的是女性追求性别平的愿望,并为其由理想转变为现实创造了条件。

2.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

由以前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到现在出现的对男性的性别歧视不难发现是两性争取权利与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两性在博弈的过程中,总是从现实中去寻找自身权利优势的合法性解释,正是这个原因,才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性别歧视的悖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的“性别平等”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因此,相对平等才是理智的选择,因为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包含了许多前提条件,如先天的因素、道德的因素、文明礼貌的因素等等。而相对性别平等才是当今社会应该提倡的性别观。即在充分尊重两性性别差异(如女性先天负有的生育使命等)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客观条件,遵循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性别歧视与性别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纠结[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2]潘锦堂.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

[3]张宁娇.浅析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

上一篇:贵州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冬天的美景二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