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精选8篇)
1.如何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 篇一
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的数感
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琴 [摘 要]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境缺失,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差,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也相对迟缓,直接影响了聋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教师必须切实从课堂教学着手,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教材,让学生在生活经历中体验数感,在情境中体验数感,在活动中发展数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展 聋生 数感
新课标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这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聋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逐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敏锐而强烈的感觉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聋生形成数感概念更加需要特教老师的关注与参与。对聋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明白“数”的含义和运算,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起他们对“数”的感觉。
目前,关于数感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普小教学的基础上,而对于如何在聋校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发展聋生的数感这方面的研究则甚少。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着手,重点探讨发展聋生数感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数感概念的界定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算技能、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数的模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悟出有用的策略。
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三、发展聋生数感的策略
聋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聋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与解释。学生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培养数感。我认为发展聋生的数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生活经历中体验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聋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从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聋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聋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培养聋童的数感,就要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抽象出来。
例如,在学习认识0—10的数时,可以引导聋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如: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自己家所在的单元号码、门牌号码、汽车车牌号码、自行车牌的号码、火警电话号码、急救中心电话号码、自己家电话号码等,或者今年几岁,自己的鞋号,教室有几盏灯,你带了几只铅笔,每天上几门课„„这些数字都来自于生活实际,聋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聋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家有儿女》是几点播出? 《新闻联播》每天播多长时间? 《喜羊羊与灰太狼》什么时候播出? 同学们早上几点起床?„„
这些问题相对于聋生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能够触发他们自主的去思考,从而间接的培养聋生的数感。
如此教学,把数学和聋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使聋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且聋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创设情境体验数感
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聋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聋童展开数的概念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聋童理解数的教学情境,帮助聋生理解数的意义,获取数感。在教学1—5的认识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游红山动物园”,引导聋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1头狮子、2只老虎、3只孔雀、4只猴子、5只熊猫„„,从而来引出1—5这五个数。聋生认识这五个数后,再让聋生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这样通过唤醒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聋生学习的积极性,聋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聋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聋生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很多聋生对数学常常会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开放活动时空,带领聋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老师还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聋生对数感的体验。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聋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给聋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聋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聋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聋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如在认识10以内数时,可以带聋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数一数校园里有几棵树、几张石凳、几栋楼房,聋生宿舍有几张床、几条被子等等。在认识厘米、米以后,带领聋生走出教室,组织聋生小组合作用一根10米长的绳子并结合估算去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再随机设计一个操作活动,让聋生把绳子当成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的操作活动,让聋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
活动过程中聋生相互之间会比较,他们比较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期间聋生都是学习的主导者,这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聋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活动中还可以培养聋生相互合作的能力。这样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生动起来,聋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的应用数学,聋生的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本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运算时,聋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加减运算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可以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的食品图片的小袋子,然后设置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请你用1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春游是一件足以使聋生快乐的事情,他们的思维会长时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这会激发聋生想出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聋童们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计算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在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逐步培养。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活教材,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把培养聋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在教学中应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聋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聋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聋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聋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葛明丽.培养聋生数感优化聋数课堂 [J].现代特殊教育,2009(05):24-25.[2]陈青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聋生的数感[J].现代特殊教育,2010(01):22-24.[3]游金声.浅谈对数感的理解与培养[J].小学数学参考,2008(35).[4]刘影,王太晶.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03):97-99.[5]郭二鹏.加强数感培养,发展抽象思维[J].科学教研, 2008(13):257.
2.如何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 篇二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诱发创新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只有充分尊重学生,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具体环境, 才会激发学生创新的意向和动力。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指出:“在人的所有情绪中, 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职业中专学生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他们在一度失落后, 都希望被别人重视。教师如果能真诚的对待学生, 在教学中注入极极的情感因素, 以火热的情感温暖学生, 尊重学生, 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 完整的人来看待, 就可以消除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 使心理冲突受到有效的遏止。“人心与人心之间, 像高山一样, 你对对方的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我理解你!’, 对方心灵的大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绝不会回答‘我爱你’。”魏书生这番话说得精到、实在, 有哲理。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师生关系融洽, 必定会加快教学要求的内化, 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生活体验、社会经历、思想情绪, 以便确定师生认识的交叉点, 并以此为起点, 实行教学民主化。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 可尝试运用讲座式、辩论式、表演式、竞赛式等, 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眼、耳、口、脑、手并用, “全频道”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有利于师生在“毫无防范”的心理常态下, 轻松地教、愉快地学, 有利于教师较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 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诱发创新意识。
二、训练联想想象, 培养创新
联想, 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创造主体寻找创造目标, 又可沟通创造思维。所以, 在语文课堂中, 我总是有意识地对中职生进行联想训练,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日后的就业需求。如, 在教学《古代文学名著与现代企业》时, 我列举了日立公司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丰田公司到国外设厂生产的做法, 要学生找出这些与哪些名著事例相似并指出相似点。在教学《“读”出来的情报》, 我以日本人如何从王铁人的照片和一篇王铁人的报道中联想推断出大庆油田的近乎精确的位置和年产量的事例, 再设置诸如“钢笔——月亮”、“鸟——书”的训练题,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 拓展思路, 获取教益。
想象则是将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改造组合, 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造, 都出于想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所以, 训练中职生的想象力, 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尤为必要。而想象力的训练方法, 有多种, 利用语文课材中的“空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是我常用到的。所谓空白, 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 但又有所暗示部分。面对优秀课文中的空白, 我往往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 自觉地创造审美对象, 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 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学通过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 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项链》的结局发现项链是假的, 小说到这里便戛然而止, 留下许多想象的空白。这时, 我让学生思考:假如玛蒂尔德在夜会出尽风头后却没有丢失项链, 她往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并引导学生从心理活动、行为活动方面想象,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联想、驰骋想象, 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打开思想的闸门, 让思想和激情汹涌澎湃, 奔流而出, 张扬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拓发散思维, 促进创新
所谓发散思维, 就是打破思维定式,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首先, 在语文课堂中, 我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 选择“可发散点”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 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可发散点”, 就是课文中的一些能够启发学生产生多元化想法的问题。比如, 在教学《项链》时, 我向学生提问: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从而启发学生多元化想法。其次, 针对中职生日后求职就业所必备的时代意识、应变力和思维敏捷性, 在作文训练中, 我让学生站在今天的时代的高度, 对一些观念陈旧的名言成语作新的诠释。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 他们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新见解, 如, 礼尚往来——导致人情风, 关系网;人多力量大——人多导致社会负担过重, 不利国家进步;旁观者未必清;弄斧必到班门等等。围绕这些能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发的思维激烈地碰撞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待同一事物, 站的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思维的发散,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促进了学生的创新。
四、注重实践锻炼, 强化创新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
下转第244页
上接第242页
实践能力的锻炼。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否则, 创新意识会逐渐淡化, 创新精神会逐渐消退, 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作为语文教师, 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 要注意开拓渠道, 培养学生实践锻炼的创造能力。 (一) 广泛开展语文兴趣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比如, 确定“社会呼唤诚信”、“我们应该如何创业”等为主题, 开展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 (二) 创设实践环境, 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比如在讲“应聘信”时, 我找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 重现情境, 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 纷纷开动脑筋, 找资料, 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修改试演等等, 忙得不亦乐乎。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 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运用。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可以说, 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以后就职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如何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 篇三
【关键词】中职生 创新思维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注重基础知识,忽视发展个性及培养创造力。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感到厌烦,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长期的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学习过程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学,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来讲,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其实践能力。政治课教学中要把枯燥的理论变成“活动”,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讨论式”“仿真式”“参与式”“竞赛式”等等,可视教学内容不同,灵活运用。
(二)通过实例引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性人才,在政治科教学中,政治课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些内容,来调动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向学生举例说明,在有关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可以对学生讲,纵观所有知名的有影响力的软件,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开发的,那作为我们泱泱大国的一员,特别是即将走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来讲,难道不应该为此而刻苦探索吗?难道没有责任去提升国产软件的竞争力吗?难道不应该发挥我们的创新思维来开发更好的软件吗?……通过层层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既达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又促进了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潜能,使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探索、掌握知识的奥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三)创造民主氛围调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霍桑效应”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活动同样如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教科书是绝对权威”等观念,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的意见,形成师生间的能动对流,使学生觉得不是在接受什么,而是在研究什么,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动脑,抛开现有的一些模具编写程序,不要迷信“教科书就是绝对的权威”,鼓励学生多创新、多探索设计出自己的更加优化简洁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巧设疑问,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创新,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花费的精力要多,收获也更大,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创造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使要传播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和创新性要素也都得到了训练。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问题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尤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从而使之拥有幸福的人生。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中职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需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并加以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创新教思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宁. 学科创新教育的理论实践. 浙江教育出版社.
[2]黄艳芳. 职业与人生[M]. 兰州大学出版.
4.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篇四
多媒体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可见度太低,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确立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
发展学生的质疑意识感。质疑意识感,包括提出中间问,确定中间结果,制定解题计划,明确复杂问题可分解为成的简单问题,提出对“双基”知识的理解障碍点,体会学习数学中的心理问题。较强的质疑意识感,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数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数和符号。要用数学命题,公式法则和相关的图形来正确刻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就必须以准确鲜明的数感和符号感为必要的前提。
发展学生的数学过程清晰感。数学过程清晰感,包括对观察、分析成果的清晰表述,对解题过程的清晰展示,对思考理由的清晰阐述。学生具有数学过程清晰感,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
5.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篇五
刘垦中心学校 艾辉高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激发
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比较大小,用“<”号连接下列各数1615、1211、9691、3229,大部分同学都根据以往经验,利用通分,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因而使计算量大,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看出分子96分别是16、12、32的整数倍,只要使分子相同就可作比较。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使学生善于思维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
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一个题目: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证)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四、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
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原因何在。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使学生善于思维。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3.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6.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篇六
其实这个条件,用所学“百分数”的形式来表达时,可以改为:“女生占全组人数的40%”;用“比例”的形式来表达又可以改为“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2:3”;假如把条件中的标准量改变一下转个弯,则又可以改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倍”;或者“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再如果能用比较复杂且灵活运用“分数比”关系表达,则又可以将标准量改为“女生人数的相当于男生人数的”或者“男生人数的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等等,诸如此类“发散思维”的问题。如果当学生在做习题时具备了上述这些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并能通过“举一”就能“反三”的转化能力。那么就充分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很牢固,对题中的问题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学生们的思路就开阔了,解题时的办法也就多了,解题速度也就提高了。这就是所为的通过“发散思维”来“借题发挥”加深概念。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永葆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平行四边形,当提到楼梯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家里的“平行四边形”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又如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再如,在小学数学《除法》一节中,我先出示几道简单除法,让学生演算。由于有除法意义的基础,虽然是四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600÷200,6000÷20,6000÷200,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演算出来,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能说出60÷20,算理是根据乘法2×3=6,也有的说算理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去掉一个0,从而算成6÷2=3虽然课堂费时间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数学思维训练
学会“反推”
反推就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比如,数学几何证明题的“反推”,即让学生从结论向已知条件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如图,?荀ABCD中,∠ADC和∠BCD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B于点F和点E。求证:AE=BF。
如何利用反推的方法分析呢?要证明AE=BF,因为EF公用,因此只需证明AF=BE即可;要证明AF=BE,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BC、AB∥DC,因此只需证明AD=AF、BC=BE即可;要证明AD=AF,BC=BE,因为它们分别在△ADF和△BEC中,用“等角对等边”便可得出,因此只需证明∠ADF=∠AFD、∠BEC=∠BCE即可;要证明∠ADF=∠AFD、∠BEC=∠BCE,就要用到AB∥DC和已知条件中的角平分线,再利用“等量代换”便可求出。
重视实际操作,调动思维发展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动作开始的,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的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直观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进行具体的动手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自信心 篇七
军训完, 他才来报到, 可报到上课不到一个星期, 他却要退学。‘补短’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没有
问及原因只有一个, 是他家刚收到他的一份某一普通高中的补录通知书。他来自农村, 家里经济困难, 老师们帮他分析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中职生的美好前景及以他的现有成绩进入普高的压力, 但无论如何他都要回去读普高, 他说:读高中更有出息, 更有面子。我们当然尊重他的选择, 但他的一句话, 却反映了中学生对中职教育的普遍认识, 从而导致现在中职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 总以为自己比普高生要低人一等。当被人问及在哪里读书时, 总是左闪右躲, 怕说出自己是中职生, 对自己的前途不很憧憬, 有时还会自暴自弃, 对父母和老师及社会少一份感恩。中职生为什么如此的自卑而不自信呢?
自卑, 顾名思义, 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 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心理学上, 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现在的中职生有一部分存在较重的自卑心理, 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压力
社会历来对职教不重视, 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就是发展普高, 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略乃至削弱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对青少年期望过高。这给他们施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科技越来越发达, 只靠体力想让自己过得很好, 很难, 因而现代的青少年要掌握好一技之长, 才能立足社会, 服务社会。总的来说, 社会给现代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给他们施以巨大的压力。
二、家庭压力
现代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很高。因而当他真正进入中职后就会觉得抬不起头, 自我认识不足, 过低评估自己, 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作为职校的老师, 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 一定要消除学生这种自卑心理,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 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 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对于中职生可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爱普照每个学生, 因材施教, 让学生身上的优点都闪闪发光
1.要爱每个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初中每个学校都有一根无形的升学指挥棒, 指引着老师的教学和教育的方向, 很多情况会导致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重视, 忽略或轻视表现平平、成绩较差的学生, 调皮捣蛋的学生更不受老师青睐, 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过低评估自己, 特别是像老师这类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 就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从而过低评价自己。进入中职后,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 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 特别的关爱每一个进入中职的学生, 且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班主任尤其要上好第一堂班会课, 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选择中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第一、中职三年可学一门专业技能;第二、三年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或参加对口高考、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让他们对前途充满憧憬与设想。
2.因材施教, 多表扬多欣赏学生。教育部编发的《素质教育观念提要》中有:“人无全才, 如果只限于忙于‘补短’, 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扬长’, 求全、责备可能导致平庸。每个学生都有教不好的学生, 老师要因材施教, 采用多种形式, 抓住他们的兴趣与爱好, 同时在教育中多采用表扬和欣赏。进入中职的学生, 大部分在家里和学校里受的表扬较少, 久而久之, 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 缺乏自信心, 产生自卑感。而表扬和欣赏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师给学生的表扬和欣赏多一些, 学生的认同感和成功感容易满足, 往往能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 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老师在教育教学中: (1) 要乐于表扬学生, 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2) 要及时表扬, 对学生的闪光行为应及时表扬和奖励, 以强化刺激。 (3) 要善于表扬。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 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过错上, 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 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 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 甚至学会撒谎, 出现逆反的敌对和反抗行为。作为老师, 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 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巧妙的在表扬中少加批评, 可能效果更好。 (4) 要有针对性的表扬。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 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比如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 就应就其学习上大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吃东西的缺点, 就应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 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否则, 该表扬的不表扬, 不该表扬的说好话, 或者表扬起来笼统概括, 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 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 (5) 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场合来表扬。老师表扬有严格的分别, 即是口头表扬还是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 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 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和奖励方式, 对经常调皮捣蛋、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 可以帮其恢复声誉, 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 可单独谈心, 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 鼓励其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活动, 改进方法, 提高效率;对成绩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笔记本或笔以示奖励。总之, 老师应真正有爱心,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善用巧用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多与家长联系, 改变家长对职教的片面认识, 从而与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老师多与家长联系, 或可以召开家长会, 让家长全面的了解职业教育。第一、传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重视与支持,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 让家长很清楚的意识到, 职业教育也是国家教育, 也是正规教育;第二、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专业、专业的特点及专业前景, 把学生在学校制作的专业作品展示给家长看, 让家长知道他的孩子在学校里学的是什么, 将来会干什么;第三、让家长了解社会的就业现状及学生们将来的就业和升学前景, 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盼;第四、职校教育非常注重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老师平时多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和个性, 家长会时可向每个家长讲出他孩子身上的诸多优点, 这样, 家长们也会有成就感, 就会认同我们的教育。家长对职教有了正确的认识, 则在对待孩子的学业, 态度上语言上就有着明显的区别, 孩子们就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学业很支持, 从而信心倍增, 对未来充满向往。
二、国家大力支持中职教育
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 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必将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决“三农”问题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 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中职助学金是国家依据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设立的, 旨在通过助学金的发放, 切实减轻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帮助和鼓励更多的学生依靠接受职业教育实现成才就业, 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9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从今年开始, 要逐步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并先从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将向任何一个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敞开。借助国家资助制度和即将推行的免费制度, 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 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 国家会提供全面的支持。
三、技工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就业前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 拥有和储备一流技术工人有利于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因而技工在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 企业急缺技工,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处处长谌跃进曾向记者透露, 根据对北京企业的调查, 北京市目前技术工人的缺口达30多万人, 北京每年中专、职高和技校三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7万至8万人, 而近几年的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毕业后你们正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鼓励学生, 增强自信, 充分认识自我价值。
四、例举本校成功的毕业生和社会成功的中职生的实例, 去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例举本校成功的毕业生, 让学生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同时给学生无形中树立了榜样,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增强自信。再例举一些社会上成功的中职生, 告诉学生, 中职生只要自己努力一样可以成才, 一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如一个创业百万的职高生郑家帮, 北京明光职高1997届办公自动化专业毕业生, 现为北京明光电脑技术培训中心校长, 四方、联想电脑代理商。
8.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英语阅读习惯 篇八
【关键词】阅读 习惯 教学模式 音标 创设情境
阅读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却不是那么的理想,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英语学习之后,所掌握的还是“哑巴”英语,只会写,不会说,甚至连读都不会。
读,是有目的地获取书面信息的交际行为。人们在学习英语时不但要进行口头交际,还进行书面交际,而英语阅读则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和吸收。突破英语教学困难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学生学会根据音标读单词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连单词都不会读,就谈不上学习英语了。所以,要先教会学生国际音标,让学生看着音标会读单词,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学生有可读的内容,不至于教室里鸦雀无声。虽然有的学生在教师的领读下能够记得几个单词的读音,但是时间长了还是会忘记。不仅如此,更可笑的是:面临期末考试,学生得拼命地复习,背诵英语知识点,可是从学生嘴吧里出来的英语都严重地变了味,熟悉教材的人听了尚可理解,没有跟这些学生和教材接触的人听了这样的英语一定会听得一头雾水,还以为在和外星人说话呢。所以,我觉得,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得认真学习国际音标,以免再出现类似于学生在单词“little”后面写上“里头”的现象。
二、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从多方面着手,尤其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有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那么,学习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就不会因为怕出错或者怕所读的内容不好听而不放弃阅读。比如,我在讲职业高中英语第二册Unit15 My dream life 之前,我就让学生先用英语对自己的未来作一个设想,然后描述他们所崇拜的伟人,其他学生通过他的描述猜猜他想成为像哪一位伟人一样的人。在学生猜正确的情况下给与一定的鼓励,再向学生展示一些可能成为学生偶像的人物图片。看见这些图片,相信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这些人物的成功经历,那么接下来就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了,让学生通过大声阅读体验伟大人物的成功历程和感受。这样不仅给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也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情感教育。
三、掌握阅读技巧,不可以默读代替朗读
英语学习者往往不太重视朗读,而朗读作为检查理解和强化记忆的手段,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朗读容易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节奏,增进说英语时候的流利程度,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朗读是会话的基本练习,没有朗读习惯的人实很难学会用英语会话的;朗读还可以培养一定的语感。默读固然也有它的好处,比如说默读有利于进行思考,也不至于在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但是,我们在培养英语阅读习惯方面决不可以默读代替朗读。我们还要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在朗读的时候没有一定的目的性。盲目地朗读,机械地重复则只能是浪费时间。所以,要告诉学生在进行英语朗读的时候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读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提高阅读效果。比如说,在早读课上,我希望学生能够大声地朗读英语课文知识和词汇等知识点,我就事先告诉他们阅读之后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或者在朗读后进行课文内容复述。这样的话,学生大声朗读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
四、改进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阅读训练
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习惯型性地主动通过阅读吸收知识信息,也是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阅读教学包括泛读和精读。尤其需要改进的是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切实落实读的训练,突出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为此,我们首先要确保学生有独立的阅读活动,不应以教师的讲读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比如在讲授阅读理解之前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己阅读,然后总结课文的大意,或者独立完成课文后面的阅读理解选择题;我们也不应以听、说、写的活动替代读的活动。毕竟阅读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听、说、写所不能替代的;其次,语言知识教学与阅读技巧训练相结合。我们教师讲授各项语言知识------从掌握拼读规则到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从分析句法关系到知识与短过渡标记,都要从启发阅读策略与技巧的角度着眼,促进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的迁移和运用。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数学思维】推荐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怎样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11-09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12-2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10-08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06-29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10-2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06-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如何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