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2024-08-08

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9篇)

1.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一

农发行春城支行加快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精品银行

近年来,农发行春城支行始终坚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打造精品银行,初步实现了经营管理规范、工作业绩突出、经营效益显著、社会效益良好、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强行目标。多次受到农发行系统和地方党政的表彰,获得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级“精神文明标兵单位”,总行“文明单位”、省行“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全省业务经营管理“五强行”等荣誉称号。

一、以有效发展为第一要务,业务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经营观念,拓宽业务领域,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在原有的23户国有开户企业改制,为了谋求有效发展,积极主动营销。贷款业务范围由单一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贷款支持的行业由单一的粮食购销业务扩大到饲料加工、粮食加工、牛肉制品系列、乳制品系列以及粮油市场、农村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等行业。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营销商业性和准政策性贷款企业14户,发放贷款137亿元,支持各类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1.6亿元。《吉林日报》、《粮油市场报》多次刊登了该行开拓新业务、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良好成效。

二、以防控信贷风险为基本前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粮食购销业务。严格收购贷款流程管理,有效防控贷款风险。成立了贷款最高额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复核贷款落实条件并形成报告;召开贷款最高额复查例会,形成明确意见;在分类排队的基础上,采取缴纳风险金、抵押担保、保证担保、权利收益质押、保函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等方式,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坚持定期到企业检查贷款发放和使用情况,并及时登记尽职管理记录;每月召开一次信贷资金占用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会,分析企业收购价格走势及粮食市场行情;及时提示企业勤进快销;要求企业对贷款形成的粮食库存全部办理财产保险。截至2009年底,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11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865万吨。积极支持长春大金仓玉米收储有限公司、吉林生威谷物有限公司等6家大型民营企业收购粮食,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粮食销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审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条落实上级行的贷款批复条件并形成书面报告,经上级行审核同意后按贷款的实际用途和项目施工进度发放贷款。在贷款方式上除AAA级企业阿满食品有限公司1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为信用放款外,均办理了合法、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的资产办理了财产保险。坚持对企业定期检查制度和分析例会制度,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积极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如“三聚氰氨”事件对该行开户企业广泽集团乳业有限公司冲击很大,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在企业出现暂时性资金紧张、经营亏损的情况下,该行采取积极的态度与上级行一起到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追加流动资金2000万元,并及时将贷款投放到企业,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2009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截至2009年底,该行累计投放该类贷款26亿元,支持企业实现利润9.9亿元;支持企业带动了800个乡镇,11万户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三是加强基础管理。严格贷款准入,严把贷前调查关,认真分析,准确判断企业的风险点。在贷款发放前将所有贷款手续提交律师审核,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后再发放贷款。坚持行长牵头、全体客户人员参加的季度信贷基础工作交叉检查制度。实现了内控有标准、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事后有考评的目标。强化财会监督职能,先后修改完善了大额存款预约制度、企业资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贷款条件落实情况例会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20余项,有效防范了结算风险。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助推器,努力提高优质文明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升服务意识。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想、具体要求和安排部署,领会农发行“核心理念”和“宣传语”的深刻内涵。广泛宣传农发行的性质、作用以及贷款的种类、范围等,扩大农发行的社会影响。二是创新结算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改进金融服务。召开了由开户企业法人代表、财务人员、银行客户经理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相关支行网银业务人员参加的协调会,并签订了7户四方合作协议。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服务,随时查询账户资金余额和收付款项明细,实现7×24小时对外转账支付、员工工资奖金代发、粮食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实时账户查询监控,赢得了企业的满意和信任。目前,该行粮食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已达48亿元。三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环境。重新装修了营业室、营业大厅,在营业大厅摆放了沙发、茶几、饮水机、回单箱,添置了转椅、擦鞋机和雨伞架,变一个结算窗口为两个结算窗口,服务条件更加现代化、实用化。

2.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二

在船舶电气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课程体系建立有难度, 因为本课程旧的教学体系被完全打破, 旧的教学内容全部被淘汰, 新系统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依靠自己探索, 并在探索中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船舶电气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试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逐渐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适合于该课程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 就是对于看似枯燥的船舶电气设备, 从其产生的背景到改进后对于航运的具体影响进行讲解, 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的大量案例, 说明该电气设备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比较重要的电气, 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在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得到规范, 形成了一套合理的教学体系, 培养出的毕业生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航运业的认可。

二、师资素质的提升

师资素质的提升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船舶电气课程建设的同时, 教研室始终将打造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完成。在学院、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手段,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课程教师队伍。

课题组充分发挥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作用, 对于本课程的一些重点、难点以及与实际结合密切的部分, 请相关教师及有关人员举行专题讲座,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本课程对于实践的要求比较强, 对于课题组教师参加船舶电气的各种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在鼓励教师定期上船工作的同时, 充分利用厦门港口城市的优势, 积极对外联系, 使授课教师充分了解到生产实际需要, 掌握了船舶电气的第一手资料, 满足了该课程对于实际经验的要求, 解决了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训基地的建设

2008年学院取得福建旗舰集团的支持, 投资120万新建实训船舶, 在此基础上, 学院根据船舶实际情况和培训的要求, 投资80万完善船舶电气综合实训室, 投资100万建立航海技术水上实训中心, 2008年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为船舶电气实训课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与福建旗舰公司合作, 相关教师获得福建海事局的实训评估员资质, 并且直接参加相关的船舶电气设备的检验工作, 解决了部分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合作使我们与企业达到真正的互惠互利, 教师和学员的知识不断得到提升和更新, 节省了购买设备和软件的大量资金以及实训费用;相关企业也通过合作, 使公司效益得到提升, 我们与企业的合作达到良性互动的目的, 闯出一种最佳的合作模式。

教师授课内容设计科学合理、逻辑性强,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案例, 加强了和学生的交流, 大量融入船舶电气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如何突出自己的特点, 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船员市场上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最主要的措施必须使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目标及要求。我院学生除了具有“实践技能强、英语水平高、敬业精神好及服从意识强”的目标外, 船舶轮机专业还必须具有船电技能强的专业素质, 才能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 更要指导学生以学法。在讲授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过程中, 由于我们从整体上讲述船舶电气的过程, 而不是针对具体设备、具体技术进行讲述, 所以, 学生上船后, 面对种类繁多的电气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船电新技术, 能够应付自如。

3.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三

一、以有效发展为第一要务,业务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经营观念,拓宽业务领域,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在原有的23户国有开户企业改制,为了谋求有效发展,积极主动营销。贷款业务范围由单一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贷款支持的行业由单一的粮食购销业务扩大到饲料加工、粮食加工、牛肉制品系列、乳制品系列以及粮油市场、农村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等行业。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营销商业性和准政策性贷款企业14户,发放贷款137亿元,支持各类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1.6亿元。《吉林日报》、《粮油市场报》多次刊登了该行开拓新业务、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良好成效。

二、以防控信贷风险为基本前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粮食购销业务。严格收购贷款流程管理,有效防控贷款风险。成立了贷款最高额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复核贷款落实条件并形成报告;召开贷款最高额复查例会,形成明确意见;在分类排队的基础上,采取缴纳风险金、抵押担保、保证担保、权利收益质押、保函和信用贷款相结合等方式,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坚持定期到企业检查贷款发放和使用情况,并及时登记尽职管理记录;每月召开一次信贷资金占用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会,分析企业收购價格走势及粮食市场行情;及时提示企业勤进快销;要求企业对贷款形成的粮食库存全部办理财产保险。截至2009年底,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11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865万吨。积极支持长春大金仓玉米收储有限公司、吉林生威谷物有限公司等6家大型民营企业收购粮食,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粮食销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审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条落实上级行的贷款批复条件并形成书面报告,经上级行审核同意后按贷款的实际用途和项目施工进度发放贷款。在贷款方式上除AAA级企业阿满食品有限公司1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为信用放款外,均办理了合法、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手续。对抵押的资产办理了财产保险。坚持对企业定期检查制度和分析例会制度,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积极支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如“三聚氰氨”事件对该行开户企业广泽集团乳业有限公司冲击很大,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在企业出现暂时性资金紧张、经营亏损的情况下,该行采取积极的态度与上级行一起到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追加流动资金2000万元,并及时将贷款投放到企业,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2009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截至2009年底,该行累计投放该类贷款26亿元,支持企业实现利润9.9亿元;支持企业带动了800个乡镇,11万户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三是加强基础管理。严格贷款准入,严把贷前调查关,认真分析,准确判断企业的风险点。在贷款发放前将所有贷款手续提交律师审核,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后再发放贷款。坚持行长牵头、全体客户人员参加的季度信贷基础工作交叉检查制度。实现了内控有标准、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事后有考评的目标。强化财会监督职能,先后修改完善了大额存款预约制度、企业资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贷款条件落实情况例会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20余项,有效防范了结算风险。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助推器,努力提高优质文明服务水平

4.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四

鸿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基层文化要成为具有自我生长和复制能力的精品名牌和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往往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培植自身具有“软实力”性质的文化品牌和具有硬实力的“文化产业”,应该是每个基层文化文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或思路。

带着这个课题,湖北文联带领全省文联系统,从2004年起就着手以县市区为单元的“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作的尝试,通过这项工作,赢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构建了一批文化精品名牌项目,约定束成了一批文化精品,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培养育了一批“又专又经”的人才(懂专业、会经营),有效提振了基层文联工作的地位。目前这项目得到中国文联的肯定,经验正被逐步向全国推广。

一、缘起与定位

湖北的“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最初是在2004年以文联的工作方法提出来的。因为湖北大部为山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一个约定束成的“一村一品”的说法。当时的湖北省文联主要领导也来自鄂西山区。所以他们像抓农村经济工作那样,在总结全省文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法——“一县一品”,其目的就是出作品、出人才,但是实际上是给了基层文联工作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当时各地基层文联结合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7年,“一县一品”的品牌工作意识更加明显,对这项工作的要求与研究,包括召开各种研讨会、现场会等措施不断加强。“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建设明确提出了“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的要求。在文联内部,这项工作既被作为文联工作的核心抓手,又被作为提振文联地位,出作品、出人才的系统工程。

2009年,湖北省文联的“一县一品”建设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纳入全省十项重点工作,并且从省财政争取到三千万元项目配套扶持经费,出台了以“五有一培育”(有地域文化特色,有有特色文化活动,有特色文化活动,有文化运营主体,有文化消费群体,培育成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为核心标准的创建方案,一套科学有序、操作性强、定位准确的创建体系迅速建立,从而使这项工作变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大力支持,党委常委以上负责人亲自主抓的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重点工程。

更重要的是,以“一县一品”文化创建工作为载体,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规律性的触探与融合之路也基本形成。这时,“一县一品”的定义更加明确,那就是指基于县(市、区)行政区划,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一个县(市、区)或同一种特色文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培育和推出一个文化品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的总体目标更加科学:即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县域范围内打造一批富有本土特色、展现湖北形象、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从而最终实现运用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品牌创建与经济、科技、教育尤其是旅游

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文化品牌的整合、集聚、增值、辐射、放大效应,吸引众多投资主体参与创建,使更多相关产业注入特色文化元素,形成文化产业链,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突破与嬗变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从概念定义到内涵与外延的确立,从根本上确定了这项工作从“小动作、小规划到大动作、大规划和大发展”的格局。应该说,最初在文联系统内部,从工作方法向建设体系的延伸与发展,对整个文联,特别是基层文联的工作人员而言有一种轻车熟路,加上在省文联和地市州文联的指导下,从资源调研整合入手,到规划制定,措施落实,目标定位,都有难度但是不具挑战性。但是,湖北省委宣传牵头,全省“一盘棋”,将“一县一品”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之中,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因素,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之后,文联系统乃至整个文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就已经很大了。而且,当务之急,就是既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一县一品”的建设臼巢,又要嬗变为符合文化大发展规律、融入社会经济大发展并成为其重要产业因素。这无疑对长期与纸墨和文艺家打交道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县一品”的建设能否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市县文联这支品牌创建设队伍,能否突破自我,嬗变新生。

以宜昌市为例,我们的作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转变思路,调整规划,围绕“五有一培育”,全

面启动“一县一品”创建工作的“二次创新”

宜昌是湖北启动 “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作以来行动最早的重镇,其特点是行动早,规划早,经验多。其规划已经日趋约定俗成,品牌的基本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创建工作是全省的先进单位,经验先后多次在全国、全省交流。这些成绩的取得,给后来的工作带来的是双刃剑,即转型的阵痛比白纸起步的地区要大得多。可是,我们并没被困难难住,在全省“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提档升极之后,我们对照省里的“五有一培育”标准要求,转变重文化内涵轻产业效益的观点,大刀阔斧地整合品牌与文化项目优势资源,拓展思路,对文化名牌项目规划进行了大调整,对已经形成的13个项目全部推倒重来,将“一县一品”创建工作与“十二五”规划对接,进行重新论证,重新定位,重新立项,进行“二次创新”,充分突出文化创建项目在相应地区的群体性、地域性、产业性、代表性、长远性和可操作性。秭归是屈原故里,第一次规划“一县一品”创建项目是“屈原文化及其转化”。在重新规划项目的过程中,秭归县精心谋划,科学论证,提出了更加精准的项目定位,即“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并得到文化部的批准。同时,把这个项目与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凤凰岭屈原文化园”和屈姑食品公司项目进行对接,从而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屈原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屈原端午食品开发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文化品牌

创建的立体创建模式,确立了一个举全县之力进行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

这样,我们通过舍弃一批,调整一批,整合一批,确立了秭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五峰“刘德培民间故事”、远安“嫘祖文化”,宜都“杨守敬文化”,点军“土家特色民族村车溪”,夷陵“三峡人家影视拍摄基地”、当阳“影视创作基地”、猇亭“三国古战场遗址文化”,兴山“昭君文化园”,长阳“巴山舞”等16个“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项目,并建立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项目库,项目均突出了大品牌、大产业在内涵与外延上的特质。

第二、突出特色,整合资源,结合培育产业目标,实现地域文化品牌资源与文化产业优势有效对接

按照“五有一培育”的标准,“一县一品”创建既要选准文化品牌,又要发掘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巨大产业潜能。完成这项工作,必须精心组织,多方配合,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大整合,实现两个效益。夷陵区是个民间文艺大区,“一县一品”创建工作一直是省、市先进。在第一次调研会上,夷陵区提出了建设“全省民间文化保护区”的设想。可是,创建时对照“五有一培育”的标准,发现这个项目的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很难实施。为此,夷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燕结合电影、电影剧、纪录片《山

楂树之恋》先后在夷陵区选取外景拍摄的契机,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最终确立了以“石牌保卫战”所在地石牌的“三峡人家影视基地”为龙头,以影视作品《山楂树之恋》拍摄的外景地809艺术村、百里荒、樟村坪、分乡、小峰大峡谷等地为构成要件的“三峡人家影视拍摄基地”项目。项目一经确立,品牌优势与产业优势以及项目自身的文化特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彰显,项目承载单位三峡环坝集团的旅游门票收入由不足千万元,一举提升到1亿元,整个景区实现经济效益2亿元。五峰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既有丰富的土家文化资源,又有闻名中外、获得国家级奖“山花奖”的刘德培故事。五峰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先后在五峰民歌、毕兹卡风情歌舞和刘德培故事等品牌上进行过资源整合和创建尝试,特别是在五峰民歌上,曾先后争取到省民宗委、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在县域经济里面没有很好的项目载体和产业资源,最终举步维艰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这次重新调整规划和产业资源时,五峰将品牌资源与产业资源同步进行考量,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他们结合刘德培纪念馆和柴埠溪旅游开发,着力创建“刘德培故事”,将拟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刘德培纪念馆项目与“刘德培故事”结合起来,配套刘德培故事的影视产业转化,从而找到了创建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一县一品”创建工作不断深入,文联地位得到大提振

可以这样说,没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湖北的“一县一品”工作,还只是停留在文联系统的一个工作抓手上,不会有今天这项工作在全省的巨大作用释放,更不会有这项工作在全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重视是关健。理由就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地方经济,而“一县一品”必须切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搏上去,而党委政府的重视就是这两者的媒介。

以宜昌为例,省委宣传部部长会议之后,市委宣传部宣传将“一县一品”纳入十件工作大事,并迅速按照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成立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举海同志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市文联;领导小组先后主持召开了项目调研会、论证会和项目审定会,督促有关县市区宣传部长准确定位,科学决策,把“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纳入各地“十二五”规划,并迅速申报项目、启动创建工作,使全市创建工作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思考与建议

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确立、启动与全面运行,一举将过去一直视为边缘事业、边缘产业的文化品牌建设所包含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发展诸多因素,打包溶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中,使其由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转化成“硬实力”成为可能;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长期以来“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变成确立主体地位,增强自身发展功能,辐射和渗透地方经济发展,最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可能;将基层文联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与资源力最大尽限度地释放与势能转化成文化发展的生产力成为可能。这三种可能性,非常有说服力地奠定了发展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主体性地位,增加了文化事业发展的造血功能,提振了文联文艺工作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当然,这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克服文化人才的能力危机,将文艺人才建设与“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需求科学适配。首先是广大文联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包括价值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型,在能力上,心智上,知识结构上,工作措施上,目标定位上与“一县一品”文化创建工作要进一步适配,克服原有局限带来的阵痛,完成适应新任务、新挑战的嬗变。其次是项目载体的运营工作者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懂得和遵从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将品牌建设与品牌效

益释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科学创建。

二是兼顾文化品牌的双重属性,正确处理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利与义关系。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介入,其功利性目标会使“一县一品”的社会效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上个别地方政府盲目地把“一县一品”当成发展经济的“政绩”,贪大求全,或者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受利益驱使致使这项工作被“绑架”纯市场行为的可能性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创建时合理有效地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以义取利,科学发展。

三是消除品牌创建的排他性,将“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上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为”和“双百”方针的新载体。在基层,特别要注意顾此失彼,甚至排他的现象存在。

四是正确处理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创建项目既是产业项目又是文化品牌,它必须中国文化的大框架下,既具有地域文化元素,又具有海洋性的文化载体,这样才能实现品牌效益与产业效益的双重最大化。

五是营造更加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比如,我在做这项工作时,一直有一个很大的心愿,那就是把宜昌建成中国的影视洼地,因为其地缘(地理山水自然)、文缘(从三国到三峡的文化题材),人缘(现代与与传统并存)都与影视工业具有天然的亲缘性。特别是宜昌文化优势资源,有两个共性品牌,即民间文艺与影视产业。两者可以相互辅佐提升。

5.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五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接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验收汇报材料

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是我县首家民办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97人,68个教学班,4200余名学生。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2005年中考全市综合评估第一名,获得全国先进民办学校、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连云港市文明单位、连云港市教学质量最高奖――综合奖、连云港市常规管理优秀学校、连云港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连云港市“十佳”网站等一系列成绩和殊荣,和我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育人环境是分不开的。

回顾我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整个过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和荣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是强化科学管理、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有力的“新型武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管理模式,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更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使我们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迈入了一个教育改革的全新时期。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实施“三推进”,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有机体系。

我校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起硬软件基础设施设备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网上教育资源丰富,应用便捷,能够成为全体师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初步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现代教育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得到发展。从而初步建立起适应新课改需要,在全市范围内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

1、推进办学观念更新,确保组织有力,具体工作思路明晰

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校之初,当时的苏校长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学校现代教育的蓝图,具体规划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体系框架。本学期,王校长又亲自担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工作,成立相关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从而保障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高效运转。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由教学科研处王常亮主任主持日常工作,这样就使教育技术工作有机地融合进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管理体系中。中心下设常规电教组(负责全校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建设、保存、管理与维护及常规媒体技术服务)、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运行、网站管理与信息发布、教学软件资源库建设)、校园新闻传播组(负责“校园之声”广播站、校园电视台节 目的摄录采编播)、信息技术教研组(负责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学生竞赛及教师培训)四个工作组,同时直接组织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及教研活动。中心配备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具有计算机、教育技术专业学历5人,本科学历4人,他们各有所长,配合默契,为我校现代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推进媒体、网络建设齐头并进,力争硬件平台标准高、质量精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不但拥有完善齐备的常规教学媒体,更是狠抓多媒体教室建设,目前所有教室均已配置为“电脑+背投+视频展示台+校园网络”的“三机一网”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广播及CATV系统分布到所有师生活动区。千兆校园网连接Internet。03-04年间相继建成了四口高标准64座学生微机室,一口64座教师电子阅览室,一个电视演播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二个语音室,音像编辑室、课件制作室设备齐全,为每个科室、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用电脑100余台,累计投入经费超过200万元,设施之先进不仅在连云港领先,就是在苏北也是一流。

3、推进拓荒开源,加强培训,积极建设校本教学软件资源、凸显教学效益 我们认为丰富实用的教学软件资源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心所在,否则就会陷入“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所以必须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用新的视野开拓落实好校本课程资源。为此,我们以“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数字化校本资源库建设规划”为总领,拓荒开源,多渠道分阶段建设校本教学软件资源。

第一阶段- 原型期:利用校园网FTP,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工作单位,发动全体老师,搜集网上资源,采集教育卫星电视节目,配合订购的电教教材、整套数字图书馆,初步形成校本资源库原型。第二阶段- 成型期:利用自主开发管理平台,在原型的基础上,按学科/年级/册/章/节(单元)/课的体系,将任务分解至每位任课教师,进行原创和再创作,并将对校内外示范课、公开课、电教课、研讨课进行录像采集,制作校本课例,形成覆盖各学科新课程、集电子教案、学习文档、办公文档、备课资料、课件、音视频媒体于一体的校本资源库。第三阶段- 成熟期:开发建设一套“度身定做”的,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有教学管理系统、网络综合测试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的适合我校实际需要的校本信息资源综合平台。

因为多媒体教学系统遍及每间教室,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娴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全体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必备常规手段,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备查课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个目标必定能够实现。

在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了一得成绩:04-05年参加市中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获得市级一、二等奖多人;学校网站评为“连云港市校园十佳网站”;刘征、王唐平、邵玲、薛薇等多位老师参加市教育局和电教馆组织的课 程拍摄,邵玲老师参加省研讨课获得了全市唯一一个一等奖,孟祥微老师参加电教优质课获得省级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后盾是分不开的。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还要不断提高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自主开发创作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主力军,学校应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在校长室“分三步走,分期分批对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轮训”精神的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协调教研处,提出培训达标要求,制定考核细则,在日常工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对全校197名教师进行二个层次,五个批次信息技术初中级培训。信息技术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研究制订培训内容,商讨讲授方法,整理练习素材,使培训效率大大提高。不管严寒酷暑,难挡广大教师的“充电”热情,尤其是那些有晚自习看班的老师,他们一下课就直奔微机室,踊跃前来听课。当然,动力是内在的,因为在外国语学校,老师们都感受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效益。

学校还积极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和北师大附中、今日教育等开展远程教育合作,和电教馆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和远程教育课题研究。

学校还注意现代技术教育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吴茂连、颜伟老师通过“网管”培训,并多次组织微机和其他老师参加省市的现代技术教育培训,并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不仅在本校,还对外开课和送课下乡,今年王平老师、颜伟老师就为全县的老师开了示范课。张文传教师作为全县仅有二名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之一,定期参加省奥赛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把学习收获及时在组内传达,从而带动了全组教师辅导热情。

学校在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在张文传助理的带领下,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省二三等奖25项;省青少年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省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7项;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二三等奖5项;省第十四届科技创新大赛(信息技术类)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7项。今年我校又有五名同学获得参加省奥赛集训队资格,他们将与全省优秀学校的优秀学生同窗学习交流,这在连云港赫赫有名。

二、加强“两优化”,为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提供支持

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了人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更新,也促进了教材建设、教育制度等的更新。更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完善。它使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意识,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掌握利用现代的教育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1、优化教育教学与现代技术整合研究,使数字化、信息化品位步步高 我校各学科教研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教师的教学手段敢于创新,善于运用媒体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我们在各学科开展了现代化的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运用校园网使现代化的学科教学模式从体现时代性、发展性、综合性、审美性、情感性、合作性、活动性、基础性八方面加强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为了促进教师强化运用电教手段的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的能力,每学年我们都要组织一次“电教周”赛课观摩活动,要求所有的课都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衡量软件的制作质量和学科整合的效果,并单独举行多媒体制作比赛,作为20分(满分100)计入总分。在这学期举行的比赛中,韦玉洁、张延宾等四位教师获得一等奖。

近年来,我校教师通过不断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学科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课例和课件。教师们参加县、市、省、及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第九周我们举行了“课改及电化教学展示”活动,我校各学科共演示了20节多媒体课件课,受到县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充分的肯定。这种活动,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向全县汇报和展示了我校开展现代教育实验的情况,对全县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建校三年来,我校教师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开设县级以上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近200节,拍摄录象课50节。教师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6个,市级课题9个,县级课题18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3篇,主编参编各类书籍16本,市级以上获奖147篇,课件实例获奖近50件,可谓硕果累累。

2、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建立卫星电视接收站,充分享用现有卫星电视节目资源,校园网络与地区网络、国际互联网相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课题,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途径。我们加快建设学校远程教学环境,建立网上学校,争取实现家庭电脑与校园网相联,通过互联网络建立学校或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交流网络,借助远程教学资源改革学校的素质教育,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现代化。学校网站被评为连云港市“十佳网站”。本学期改版后的外国语学校网站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浏览量就将突破了3万人大关。

三、推进“一提高”,借验收之东风,大力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 我校在接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验收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进行比较,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深刻反思和改进。一是课题研究有待加强。二是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用的水平不高,使用效率低,只重视应用形式,不重视应用效果;只追求洋枪洋炮,缺乏整合应用意识,自觉性不强。三是维护保养意识不强等。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巩固、发展、提高”的方针,一是抓好管理,巩固已有成果;二是抓好评估,促进学校发展;三是抓好研究,提高应用水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将要认真抓好以下工作:

1、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评分标准》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硬件配置标准》,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机制,确保我校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为我市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供成功经验和典型范例。

2、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作好“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总之,我们要想方设法,下定决心,使“十五”课题研究取得良好的成绩。认真做好“十一五”课题申报准备,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课题研究有较大突破和进展。

3、认真组织抓好各种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竞赛。这是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竞赛活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

4、结合新课程改革,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办培训班,在岗在职自学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分批分层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和技能。配合教育主管部门,认真抓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应用教学论文评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5、加强学校网络建设和安全管理,杜绝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按照教育技术装备站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办事。

“春风化雨花千树,硕果累累傲金秋”,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年轻的赣榆外国语正勇立潮头帆正扬,乘风破浪向着新的征程远航-远航。

6.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我行根据总行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着力打造和谐团队品牌、企业形象品牌、支农服务品牌,开展了行为规范文化建设、人本文化建设、行业形象建设和家园文化建设,促进了企业文化由表层向深层次延伸,由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拓展。

企业形象是企业内涵的具体反映,是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象征。我们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规范企业标识建设。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标识规划,严格按照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手册的规定,组织实施,重新整理办公营业场所,着力塑造鲜明、统一、规范、严肃,具有较强美感的视觉形象。二是改善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激昂向上、团结奋进;优雅清新、宾至如归的环境。三是扩大宣传。通过开展电话彩铃、业务广告、新闻报道,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宣传我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强化视听效果,提高农发行地位和形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历年来,##市分行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培养员工爱学习、求上进的良好习惯,建设充满活力的学习型银行。开

展“四好”班子建设,提升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关爱员工温暖活动,让员工时刻感受“家”的温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通过树立榜样,弘扬典型,使全行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沟通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培育良好的银企鱼水情谊,是展示企业文化活力的具体体现。为了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服务之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重点:一是创新服务理念。在全行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了“最佳服务明星”活动,提出了“我们服务您是否满意”、“我为您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等一系列“至诚服务”口号。##年,通过客户投票,基层行推荐,组织暗访,评出“最佳服务明星”10名,为全行员工树立了样榜。二是创新营销方式。将“能否提高营销水平,能否实现有效发展”作为衡量县支行领导班子执行力的重要标准。基层行围绕业务发展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客户营销走访制度,加强与客户间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客户营销服务水平。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推行了“客户经理制度”、“驻站服务”、“一揽子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等一系列特色服务,为企业提供了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服务三农,成就你我”的信贷支农理念,是##市分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近几年来,##市分行抓住农发行拓展业务范围的契机,切实转变经营观念,把“增加投入,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作为全行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主体业务支持力度,确保粮食收购政策的有效落实,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审慎支

7.再造特色文化打造精品银行 篇七

一、界定群众文化精品艺术

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讲, 是指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统一的各种文艺作品, 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 我们可以把各种社会效益显著的、高雅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列入精品艺术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 包括军营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家庭文化在内的群众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就要求像文化馆等有关艺术单位组织开展全新的、高水平的以及群众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的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活动, 如北京的龙潭寺庙会、天津的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杭州的广场文化活动等等, 都是经过实验证明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品。

在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创作上, 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指导思想, 创造出具有强烈时代印记, 讴歌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当前, 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共同具有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是打造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点。具体为: (1) 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讴歌时代的主旋律; (2) 极具创新精神和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 (3) 社会效益贡献突出,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4)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二、打造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1. 重新审视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打造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首要条件就是重新审视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认清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打造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通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将群众的感情以及群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的追求, 巧妙地融入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创作中。因此, 文化馆自身也应该重新审视群众文化和精品艺术, 进行相关文化结构上的调整, 为打造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

2. 系统策划, 精心实施

系统策划, 精心实施是将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打造看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打造能否成功, 根基就在于策划创作阶段。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力求追求新意的基础上, 不脱离生活、紧跟时代。起点与标准要高, 规模与质量要上档次, 在实际实施时, 要狠抓质量与精度, 时刻秉持“不成精品心不甘”的态度, 防止虎头蛇尾的作品出现。

3. 建立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的打造离不开组织者、策划者和监督者等, 因此, 就需要从群众文化工作者中挑选人才, 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过硬的政治思想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能否打造出高质量的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不仅是衡量文化事业单位工作成绩的指标, 同时也是衡量一支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的创造能力的硬性指标之一。文化单位要通过出主意、教办法、压担子、定指标等办法, 锻炼干部, 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

4. 加大物质相关投入

要想打造出优秀的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作品, 必须保障相关物质投入的充足, 不过, 这并不是指精品是靠物质堆积出来的, 或者说是靠金钱捧出来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打造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时, 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钱只花在刀刃上, 不该花钱的地方坚决不拨款。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 各省县乡都新修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文体广场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为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发展, 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思想观念和审美需求在悄然发生的巨变, 为了适应群众的需求变化, 我们必须尝试一些新的群众文化模式, 例如欢乐步行街、广场文化艺术等, 这些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模式, 可以更好地吸引群众参与在其中, 便于其他高品质文化艺术的推广和渗透。

三、结论

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提升, 因此群众逐渐将生活水平追求点转移到了精神文化生活上。追求精品艺术, 已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群众渴望通过那些高质量的新兴的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来满足自身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因此,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重新审视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倾力打造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是响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化水平提升号召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摘要: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提升, 因此群众逐渐将生活水平追求点转移到了精神文化生活上。追求精品艺术, 已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群众渴望通过那些高质量的新兴的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来满足自身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与此同时,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 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利益关系、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等都在悄然变新。因此,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利用寓教于文、乐以及服务中的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响应群众的需求, 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迫切了。本文主要通过界定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 分析二者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升的意义, 再就群众文化精品艺术的打造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以期响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化水平提升的号召。

关键词:群众文化,精品艺术,打造

参考文献

[1]刘莉.打造新时代的群众文化精品[J].科学之友, 2011.04.

[2]林军龙.打造特色文化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J].和谐社会, 2010.07.

[3]王华俊.浅谈如何打造企业群众文化精品[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5.02.

8.打造平民教育树立精品文化 篇八

凝练办学思想,注入灵魂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治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是校长治校的根本。嘉陵小学是1999年市中区人民政府为调整学校布局,由原南街小学、民族小学及嘉陵幼儿园合并的集小学和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学校,合并后的嘉陵小学出现内部矛盾更加突出、社会信誉度下降、生源减少等情况,学校发展陷入困境。针对上述情况,2003年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联系学校实际,提出了“打造平民教育、实施和谐教育、创办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

“打造平民教育”的提出主要源于目前的教育对象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为此,学校提出打造平民教育的理念就是为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向普通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努力。

嘉陵小学由于合并造成教师结构复杂,生源结构复杂,进而导致内部与外部矛盾突出,学校内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则成为实现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根本前提。

“创办特色教育”是嘉陵小学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打造平民教育”和“实施和谐教育”相辅相成。以“品质教育”提升教师对教育本质和办学目标认识,同时提出了“塑造阳光心灵,构建和谐校园,实践幸福教育”办学宗旨,把“阳光、和谐、幸福”作为学校办学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使“品质教育”更加具体化、明确化。

具备超越思想,把握时机

把握时机,需要校长的灵感和超越的思想文化,要有系统思考的能力。回顾嘉陵小学的发展,本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握住了三个发展时机。一是在2005年学校把创市级示范小学作为促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的手段,全面提升嘉陵小学的社会现象作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此凝聚人心,全力推进学校发展。二是抓住灾后创建机遇,促学校大发展。5·12汶川大地震给学校带来损失,同时也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校环境文化又上了新的台阶。三是创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嘉陵小学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力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彰显。

树立科研思想,扎牢根基

学校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宽泛,有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等,最重要文化还是教师文化,而教师文化力的表现或教师的发展根本还要靠教育科研文化。近年来本校通过一系列课题研究,促进和改善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了教师敬业、乐业、敬业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由经验型、知识型向科研型、学者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理清管理思路,夯实基础

学校管理主要职能是激励、服务、控制,管理者应摸清教师的需求,经常研究教师,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运用自身的文化激励教师,从而使教师焕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学校文化力形成的基础。为此,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学校管理,逐步形成管理文化。一是加强内部管理,树立规范意识。二是加强民主管理,树立民主参与意识。三是加强计划管理,树立目标意识。四是加强质量管理,树立精品意识。

学校文化从结构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师生文化等。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形象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礼义文化、健康文化……归根到底,笔者始终认为学校文化是由学校的教育立场决定的,而教育立场的确立与校长教育价值观、人文修养密不可分。校长文化是引领学校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促成学校文化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嘉陵小学)

9.流程银行与银行组织架构再造 篇九

课程简介:

流程银行就是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管理理念、颠覆性(而不是修修补补)地改造传统的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地脱胎换骨,由此行程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构建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是商业银行能够高效运转的基本前提。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压缩机构层级,合并过多分、支行和精简行政管理冗员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课程大纲:

一、流程银行概念篇

1.流程银行的基础理念

2.国内外银行组织和流程再造的原则

二、流程银行实务篇

1.银行流程体系简介

2.国外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案例

3.某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例介绍

4.某城市商业银行案例介绍

5.变革管理

6.案例分析练习

三、流程银行工具篇

1.流程设计基础

2.流程设计的方法

3.流程设计的工具和诀窍

4.流程树立和风险管理的方法

上一篇:高立勤学习下一篇:供热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