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历史教案(精选15篇)
1.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列举二战期间重要的会议和战役。
简述二战取得胜利的经过。
理解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重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
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
学习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9页内容概括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标志及其意义。
阅读教材39-40页内容概述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阅读教材40-42页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制作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事年表,初步了解最后胜利的原因、经过及主要战场。(可组内讨论)
结合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通过对雅尔塔会议内容和小字部分的理解,你对此会议有何看法?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次战场,这是什么意思?
(三)、拓展延伸:
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四)、系统总结:
二十六国签宣言,反法西斯联盟建。
2.《世界历史》瑕疵举例 篇二
在第5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丹·波茨博士在谈到博塔对亚述文明的考古发现时说:
博塔是摩苏尔的法国领事,他对当地传说中古迹的事非常感兴趣。法国人在博塔的启发下迅速意识到伊拉克北部的古迹非同寻常,因为《圣经》中提到了亚述人,亚述人对犹大王国的征服,还有亚述人对拉西什等地的围困等……
这里,亚述人征服的希伯来人的王国不是犹大王国,而是以色列王国(Kingdom of Israel)。公元前11世纪末,希伯来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第一位国王是扫罗。到公元前933年,最后一位国王所罗门去世后,统一王国走向了分裂,北方的耶罗波安一世建立了北国以色列(即以色列王国),管辖除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以外的北方10个支派,南方的罗波安以犹大支派为主建立了南国犹大(即犹大王国,Kingdom of Judah)。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北国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灭亡了以色列王国,并把以色列民掳往亚述各地,将外地异族居民移入北国以色列地,北方10支派在与外族的长期杂居中逐渐被同化,在历史上宣告消失,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之谜“丢失的十支派”。南国犹大王国在以色列王国灭亡后继续存在,直到公元前587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灭亡。因此,波茨博士所说的“亚述人对犹大王国的征服”是错误的,亚述人征服的不是犹大王国,而是以色列王国。在这里,不可能是翻译的错误,因为他明确地说道:“The Assyr-ia is known in the Bible,Assyria conquered the Judah,Assyria……”
同样在这一集中,讲到犹太古代历史时说:
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古代历史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大卫统治时期,……所罗门统治时期,耶路撒冷城终于建成了。后来对犹太人影响极其深远的圣殿也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今天圣殿仅剩一面哭墙,但是它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
这里,作者的意思是,今天的哭墙是所罗门圣殿幸存下来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所罗门圣殿留下的。所罗门圣殿又称第一圣殿,建成于公元前957年,它在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灭亡犹大王国时被彻底摧毁。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后,于公元前538年允许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第二圣殿到公元前516年最终建成。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彻底摧毁,仅存院落西墙的一段,即哭墙。因此,今天的哭墙或西墙,不是所罗门圣殿遗留下的,而是第二圣殿幸存下来的。对于所罗门圣殿,其中遗址至今也没能挖掘出来,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彻底否定所罗门圣殿存在的真实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哭墙决不是所罗门圣殿的一部分。
第10集《古希腊文明的回声》中,在讲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时说:“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结束,这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衰落。”但其提供的画面却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而且上面的字幕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影视记录片,为了在介绍时的生动或直观,配上一些观赏性较强的影视资料或美术作品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明显的错配并加上错误的文字解释却有失科学性。
第15集《古代罗马文化》在介绍拉丁铭文时讲到:
从一枚公元前7世纪的斗篷别针普雷内斯大饰针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拉丁铭文,文字从左到右刻着制作者的名字:“马尼乌斯为努美里鸟斯制作了我。”
关于拉丁铭文出现的时间问题,在学术界颇有分歧,有学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拉丁姆地区出土的陶器碎片,并认为它是所有语言中最早的文本书写,但当代学术界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这只是一种臆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有人认为最早的拉丁铭文是普雷内斯大饰针上的文字,但它作为最早的拉丁铭文证据也被学术界否定了,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作伪。亚瑟·戈登曾在他的专著《普雷内斯铭文书写的真实性问题》(The,Inscribe Fibula Praenestina:Problems 0f Authenticity)中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真正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现存铭文的最早考古证明是公元前6世纪晚期被称为“黑宝石”的罗马广场界标石碑,它是一块石头上的铭文碎片,其四周都有用古体拉丁文书写的铭文。这个石柱于1898年在波尼广场上发现,那里正是古人认为的罗马城的奠基者罗慕路斯的坟墓并有“黑石”作为标志的地方。虽然这些铭文破损很厉害,而且学术界至今也未完全理解其意义,但它作为最早的拉丁铭文的证据,却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
第96集《犹太复国主义及以色列建国》在讲到犹太历史的时候说:
所罗门文韬武略,耗时7年在耶路撒冷锡安建造了金碧辉煌的耶和华圣殿,犹太教神圣的约柜放在圣殿内,这是犹太历史上的第一圣殿。……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率大军灭了犹大国。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包括国王、贵族、工匠在内的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被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沦为囚徒的犹太人在巴比伦受尽凌辱,日夜思念回归耶路撒冷。
这段话中有三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犹太教的上帝不能称耶和华,耶和华是基督教对上帝的称呼。犹太教上帝的名字在希伯来文《托拉》中是以4个希伯来文辅音符号代表的,这4个字母相当于英文字母YHWH,按原来正确的读法,应为“雅赫维”或“亚卫”,英译为Jehveh。由于犹太人不敢妄称上帝的名字,所以当遇到YHWH这代表上帝名字的4个字母时,他们不读“雅赫维”而改读“阿东乃”(Adonm),意为“我的主”(My Lord)。因此,犹太教的上帝不能称耶和华。第二,灭亡犹大王国的是新巴比伦王国而不是巴比伦王国。巴比伦王国是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于公元前1894年建立的,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亡。新巴比伦王国是由迦勒底人那波帕拉沙尔于公元前626年建立的,公元前539年为波斯帝国所灭。这两个王国相距将近1000年,灭亡犹大王国的是新巴比伦王国而不是巴比伦王国。第三,被掳的犹太人在巴比伦并不是受尽凌辱,相反,他们在那里生活很好。首先,被掳犹太人在帝国内的政治地位并不低,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样被集体卖为奴隶。国王约雅斤不但没有被作为“犯人”对待,而且还被允许与其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他甚至仍被看作是他的国家的合法国王,当时巴比伦铭文中有关犹大国王及其王子的记载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在经济上,新巴比伦王国对被征服民族也并没有实行不同于本民族被统治阶级的政策。被掳犹太人被押送到巴比伦后,他们并没有被分散隔离,而是集中安置在一些村庄里,让他们在这些村庄里安居乐业。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些被掳者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比在巴勒斯坦更好。正因为如此,当居鲁士下诏犹太人回归时,很多人宁愿留在曾经“囚居”他们的巴比伦也不愿回去。事实上,后来回归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那种认为沦为囚徒的犹太人在巴比伦“受尽凌辱”的看法与历史事实有些不符。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历史教案 篇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美国空袭南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认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阅读“9.11”事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史料和热点时政,围绕多极化趋势下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评价时政热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国综合国力和战略目标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教材“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与当今地区冲突(叙利亚战争、美朝会晤)链接,培养学生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因此我国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时代青年要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学难点: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惊人相似的一幕】
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借口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南联盟进行空袭,造成中国驻南使馆破坏和人员伤亡,给南联盟带来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4月13日晚,美国借口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与安理会成员国英法一道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已造成多名平民伤亡。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美英法空袭叙利亚,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违反了国际法,这就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犯。
当今世界格局下,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为什么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不断?面对如此威胁,中国该怎么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1.结合教材和相关图文材料,分析地区冲突的背景和原因。
归纳总结:地区矛盾冲突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2)原因:①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④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2.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举例说明霸权主义的表现。
设问: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一中国学生为什么如此抗议美国的暴行?图二漫画揭露了该事件什么本质?
提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因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牺牲,20多人受伤;揭露了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践踏联合国宪章,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嘴脸。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设问: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个“跷跷板”为什么不平衡?
提示:出现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局面;因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欧盟和日本在短期内还无法超越美国(或者与美国抗衡)。
归纳总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4.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每天更新!Type = #_ x0000_t75 u003e
首先,解释的重要概念
生物进化理论
是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发展。第一个科学进化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他建立了一个基于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的严格理论,表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包括人类,是自然的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的物种正在演变,从低到高的水平发展;自然演化的规则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他还提出了人类起源的古猿的观点。生物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学世界中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地位的看法。
蒸汽时代
5.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五
1.知识与能力:德国统一;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多极化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资料认识大国强权政治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教学难点: 苏联解体原因;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并存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史论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戈尔巴乔夫辞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的表情诉说着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凄凉,一种制度在一个超级大国的幻灭。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在地球上消失。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本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
二、讲授新课
1.阅读本课导言以及第一目正文、图片
(1)师:理解第一段末句涵义。
生:略
6.多了解点世界历史 篇六
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
中国历史,特别是公元1840年前的历史,其实是非常乏味的:它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除了董仲舒和王安石的变法之外,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1840年前的中国历史更是几乎没有现代意义,至少远不如公元1500年后的世界历史对我们更为重要。
更糟糕的是,太沉迷于中国历史,还会让我们从上到下都潜移默化地陶醉于中国历史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权谋术。权谋术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核心主线,也是最血淋淋的主线。对一个人的自我境界来说,最大的满足可能确实是赢得生杀予夺的权力,并且享受这种权力所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对个人的自我实现而言可能是最高的境界恰恰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最大伤害。权谋术是人治的核心逻辑,但不是法治的核心逻辑,甚至是法治的阻碍,因为法治的核心要义就是将权谋术的适用范围缩小到最小。而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从上到下都是人治,所以在看起来特别强调集体的表面之下,绝大部分个人都是“破坏性”的个人主义者:我们都希望别人遵守我们为他们定的规矩,但是,我们自己都不想遵守规矩,特别是别人订的规矩,特别是有权力的人士。这一点在中国历史和当下中国官场的各种乱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人民也不傻:既然有权力的人都不守规矩,那我们平民百姓又何必守规矩呢?因此,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只要不守规矩没有代价,那我们就不要守规矩。
于是乎,在看起来似乎特别强调集体的中国,一遇到需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作出选择的时候,许多人,甚至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个人利益。这背后的缘由是,我们所谓的“集体主义”几乎都全部是强权驱使的结果。而一旦没有强权的驱使,而且集体需要个人做出牺牲的时候,我们没有个人自觉根基的集体主义便会烟消云散。
相比之下,那些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的国家的公民,却真的会在国家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甚至赴死疆场。美国二战时期的《兄弟连》的真实故事足够说明了吧。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在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的背后,这些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有相当的自愿成分。
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
太过沉迷于中国历史并认定中国过于独特还很容易让我们闭目塞听而固步自封。
许多人士可能真的不知道,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十年的迅速崛起和辉煌成就的王朝或国家绝不是只有中国一个,而是多达几十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在1469至1500年间的崛起和扩张不比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扩张逊色。而英国在1600至1780年间从欧洲的边陲崛起,并作为近现代世界的第一大帝国屹立不倒长达两个多世纪就更是让人生畏。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的崛起同样可以大书特书。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都曾有过长达20到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骄人业绩。
但是,在这些曾经有过迅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中,最后只有三十个左右的国家真正成为了全面的现代化国家。许多有过迅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最后都沉沦了。现代化就像一个孤岛,而在试图游向这个孤岛的过程中,失败是多数,成功是少数。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要么还在原地踏步,要么困在旋涡中,甚至已经沉没。这些国家的惨痛教训是绝对不能再失去一次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机会的中国必须吸取的。
太过迷恋中国自己的历史而不去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中国就不大可能真正好好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结果是,在追求一个全面现代化的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在无谓地重复支付一些其他国家已经支付过的高昂学费,还在继续走一些不需要走的弯路甚至歧路。
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当下中国的政界和学界,都在大谈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争夺话语权”。但是,“争夺话语权”和仅仅是“发出中国的声音”有很大不同。中国可以发出声音,但如果没有接受你声音的受众,你只是在面对旷野呼喊,最多只有回音,却没人应声。“争夺话语权”更不是自己对自己喊“我要话语权”的口号:那样只是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有“话语权”,就不能只关心和谈论自己的话题,而是必须关心并且讨论别人的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无论别人一开始听不听得进去我们的见解。
要想能够有水平地讨论别人的问题,那我们首先就必须先去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并进而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识,包括对世界问题的诊断和药方,从而能够对他人的福利有所促进,中国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而这种诊断和药方显然不能建立在主观臆断上,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扎实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今后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能够关心普世问题、提供普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而不是空喊口号、漠不关心(中国和他人的)问题,自欺欺人的所谓专家学者。那些不关心甚至否定普世问题、不能提供普世知识、不能帮助他人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士,不大可能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有太多的贡献。
怎么办?
要想多了解世界,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普都迫切需要转向。
在科普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分量。与此同时,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少点中国古代史,多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近现代史。缺少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而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已经使得我们的许多知识精英和领导人都懒得了解世界,也没有能力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世界的形成。
在研究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支持(考古史例外)。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几乎毫无现实意义,只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与此同时,大大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特别是有比较的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比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些弯路和歧路。
说句大俗话,中国不能还是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来和现代世界相处。
7.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七
1、了解欧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了解东盟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2、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分组学习,梳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相关资料,认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3、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欧盟形成的原因,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1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图片导入,显示世界各地的区域组织集团(课件1)
先介绍经济区域集团定义:(课件2)
经济区域集团: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一、欧洲联盟(课件4---8)
1、欧洲一体化出现的原因
要求学生看107页,概括归纳欧洲联盟形成的原因。
(1)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
(2)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重振雄风;
(4)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欧洲联盟形成的过程:
EMBED PowerPoint.Slide.8
在过程中老师要强调欧盟的实质:经济政治实体
欧盟的扩展
EMBED PowerPoint.Slide.8
对与欧洲一体化的意义,可先用ppt出示几段材料,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影响:
①经济上:推动欧洲经济发展
②政治上: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作用增强
③世界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课件9—10)
【合作探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表格
EMBED PowerPoint.Slide.8
老师强调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
8.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全球化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教学重点和难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全球化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三)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背景:①西欧国家经济在二战遭到重大创伤,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势力空前膨胀,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 美国为了夺取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和占领世界市场,积极推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b情况①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主要内容有: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这就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成立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扩大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制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主持,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宗旨和内容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
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c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评价: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世界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标志,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②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它加强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为美国推行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国家的经济职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做法,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较快增长,稳定了经济秩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a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
③
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三方面取得成就。中国在西雅图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并于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
9.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 篇九
这个关于影子的影子的故事赋予了中国人灵魂历史一种无穷的魅力,创造了今天人们所说的“面具”,并相应地建立了有深厚文化背景的面具文化系统。
在面具发生后,中国人就把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非我影像”,深刻地寄寓其中,既作为一种人的“景”的实在描述,又作为一种自身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并怀着复杂而多变的心情,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了它。
面具是世界共生的文化现象。这是人的一个伟大的发明,可这发明的历史却被我们自身忽视了,特别是具有丰富的面具文化历史的中国尤甚。顾朴光先生《中国面具史》一书的出现,可谓是对这一文化历史的“拯救”。
在《中国面具史》中,中国面具,这一中国人的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得到了平实朴直而又详尽的描述。顾朴光先生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仪式诸因素阐释了面具的起源,指出:面具的起源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它是原始人类混沌思维的物化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先民为了征服自然,协调群体,战胜敌人,沟通鬼神,而发明了面具。在原始社会中,面具作为一种用以同自然、人以及超自然世界进行交际的文化符号,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它用于狩猎时是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战争时是一种防护武器,用于祭祀时是一种通神法器,用于舞蹈时是一种化装道具……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面具所蕴含的多层面的文化意义。在以下的章节中,顾朴光先生全面地关照了中国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面具文化历史及其发展变化,展开了以面具为焦点的中国多层面文化历史的画面。
《中国面具史》描述中国人的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人是怎样从面具中发现了人的角色转换,拓展了人的观念意义上的生存空间;看到了人的影像世界的丰富性,这个丰富性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生存的丰富性。另外,作者还把从古代到近代,几乎所有的目前能够表述的关于面具以及和面具相关的文化事象都包含了进来,让我们看到了各个时代的人在利用自己创造的这一文化事象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在人的这一影像世界中,我们既看到了它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联,看到了人沟通鬼神的方式,也看到了它作为“傩”这种神秘文化现象的象征物的情形,同时也看到了娱神、娱己和寄寓审美情趣的愿望。《中国面具史》正是精确地描述了这一切,使面具文化更具历史感。
《中国面具史》表现的不是一种纯物态化的历史,也不是一种纯精神化的历史,而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人的影像的历史。但正是对这种影像历史的描述,却实实在在地解答了我们中国历史和现今文化的许多问题,大如中国文化类型的表现,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原始构造,中国人审美想象和情趣的源头等等;小如某种习俗的根源,某个形象、符号的含义,某种戏剧的起源,某个工艺的发生等等。正如顾朴光先生所述:“中国面具广泛流布于生活的众多领域,如狩猎、战争、巫术、祭祀、丧葬、求雨、舞蹈、戏剧、驱傩、镇宅、镇墓、装饰、图腾崇拜、成丁仪式……等等。其社会功能之多,使用范围之广,以及对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均为世所罕见。”(见《中国面具史》第444页)
《中国面具史》的出现,能把一个既十分单一又纷繁复杂,并具有深刻意蕴的人的另一影像世界展现出来,会对国内外学人及广大读者产生深刻的启示。
10.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十
课标:3-1-6 叙述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苏联诞生的过程,评析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
解读: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梳理事件的经过,认识其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俄国十月革命”集中讲述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它所具有的意义,三部分内容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在探讨背景时,既要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也要关注俄国19世纪中期改革后仍然存在的各种矛盾,将内外因素结合起来。在讲述经过时,需聚焦彼得格勒起义和攻占冬宫两个事件。对十月革命意义的认识,侧重从其建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入手。以上种.种,都需明确列宁在革命不同阶段和苏维埃政府成立中的作用。
2.教材结构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梳理事件的经过,认识其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2.正确使用历史地图,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史实,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 片、文史资料 ,讲述典型历史事件经过、问题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2.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难点: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活动化、趣味化(故事化)、个别化和协作化、结构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教师讲述: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展示图片:俄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追寻历史的足迹吧!
展示课题:《俄国十月革命》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新课,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
(二)新课学习:
教学环节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过渡:俄国需要一场革命吗?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工业发展状况
种类 增长 棉纺织品 76% 生铁 190% 熟铁 116% 煤炭 131% 铁路 增加到3千米
设
设问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20世纪初,俄国经济状况
设问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材料三 :俄国在“一战”时的状况
设问3:沙皇政府参加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
设问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明白俄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
教学环节二:二月革命
过渡:从四则材料的分析来看,俄国需要一场革命吗?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齐声朗读后寻找有关要点)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书本P28页,找到并划出相关知识点,并让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其
中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设问: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后采取怎样的政策?教师出示三大政策。
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二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点;从教师补充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以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后采取的三大政策,使学生明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革命时机成熟了,布尔什维克党决然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教学环节三:十月革命
过渡:俄国需要继续革命吗?此时革命领袖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
1、展示图片:19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11.初中历史春秋争霸历史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12.灵魂中的世界历史 篇十二
吴飞的著作《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却在一开始将具体的历史抽象为时间,将《上帝之城》抽离出罗马沦陷的社会史,放入了宇宙论的思想史。从而将《上帝之城》与希波主教早年的诸多作品联结成了紧密的序列,让我们看到了奥古斯丁毕生连贯的“问题史”。
按照吴飞梳理的线索,奥古斯丁问题史可以追溯到其早年与摩尼教二元论的思想斗争,摩尼教的二元论将世界的本源理解为善与恶两种质料,由于质料是可变、可消解的,将作为至善的上帝理解为质料,就意味着否定上帝的永恒性。奥古斯丁反对摩尼教,其关怀并不在于取消二元论,而在于确保神的恒在性。因此,奥古斯丁必须避免对神以及来自神的灵魂进行物质化的解释。以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启发了奥古斯丁。按照普罗提诺的看法,万物都从至善—太一流溢而出,从太一中流溢出最高的存在和理智,从理智中流溢出世界灵魂,从世界灵魂中流溢出个体灵魂,个体灵魂由于想要自我主宰而堕落,产生运动,运动带来的变化就是时间的开始。在流溢而出的存在链条上,离太一越近的精神性越强,离其越远的则具有更多的质料性,离太一最远的恶就是纯质料。灵魂进入身体的过程就是远离太一、被肉身玷污的过程,灵魂脱离肉身向神回归就是得救,从灵魂这种环形的运动推导出的是环形的时间观。普罗提诺解决了神的精神性本质问题,但却将恶当作质料,并将其当作了存在体系中的必然之物,并将时间看作灵魂出自永恒又归于永恒的环形旅程。这些都不是奥古斯丁能够接受的,因为第一,在奥古斯丁看来,质料也是神创造的,其本身不可能是恶;第二,将恶排入存在秩序意味着恶的必然性,然而若恶是必然的,则仍然存在为何至善的上帝会制造出恶的问题;第三,从灵魂循环论无法推导出灵魂的永罚与永福,从而无法摆脱世界历史循环的结论。
奥古斯丁通过将时间拉入心灵秩序扬弃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循环时间观,重新规定了永恒的上帝与线性历史之间的关系。在对《创世记》进行的寓意解读中,奥古斯丁指出,《旧约》中记载的创世七日所指的是心灵意义上的时间。“天使先是通过圣言认识被造物的道理,就是昼;然后物质被造,天使通过事物本身重新认识它,这是晚上;最后,天使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转而赞美上帝,这是早晨。”吴飞从这段文字中引申指出,在奥古斯丁那里,时间的真正起源被定义为心灵的延展和运动。人的心灵具有与神相似的三位一体结构、即过去—现在—未来三元结构,其中,过去是心灵的回忆,现在是心灵的注意,未来是心灵的期待。过去与未来都收束于现在,而回忆与期待都收束于注意。神是永远的现在,如果人不曾堕落,那么人的心灵将紧紧依附于神这“永远的现在”而将自身收束为一,因而能享受永福,但由于人违背上帝,其心灵也变得破碎,有了时间,“他的未来、现在和过去,相互分离,他的自我就变得支离破碎了,心智中的记忆和期待都变成了牵扯现在的力量,而无法再帮人皈依上帝。记忆,指向曾经经历过的某些快乐;期待,指向幻想出来的某种快乐;注意,则徒劳无功地在现在的时刻寻求快乐……因为灵魂找不到真正的美好生活,就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某种快乐之间徘徊犹豫,于是形成了内心的冲突。人的自我在这三个维度中游移,他就成为上帝的一个破碎的形象”。
吴飞清晰地看到,在奥古斯丁那里,作为人类心灵的延展的时间意味着心灵从统一到杂多的蜕变,也意味着人的堕落,于是,他接着用从“一”到“多”又从“多”到“一”的演变过程勾勒出奥古斯丁笔下个体—人类共同体的堕落—救赎历史。原罪首先是人傲慢的意志背离上帝从而走向自我分裂的从“一”蜕变为“杂多”的过程,在奥古斯丁看来,在伊甸园的故事中,男人象征沉思理性即较高的理性,女人象征行动理性即低级的理性,在犯罪之前,两者是收束为一的,但在犯罪之后,二者发生了分裂,这就是低级理性对高级理性的反抗,或淫欲对意志的反抗;这种反抗就是意志(nolle)和意愿(velle)之间的冲突;这种意志的自我分裂就是灵魂之死。在这人类历史开端的事件中,“本来不屑一顾的身体欲望一下子冲破了灵魂的藩篱,本来只是指向自己的德性的意志,竟然羞羞答答地指向了物质的快乐,本来自以为纯洁的友爱迅速为猜忌和推诿所湮没,夫妻俩靠了不惜共同犯罪建立的牢固一体,很快就因为后代的仇杀、血腥、争斗而变得四分五裂”。意志的分裂成为后世人类社会分裂的预兆,始祖之后的人类固然都出自亚当同一个人,但这从一个人繁衍出的众人从未结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共同体,纷争与倾轧充斥着《上帝之城》所描写的“地上之城”的历史。相应地,救赎就是从“杂多”重新收束为“一”的过程,人子是亚当之后唯一一个无罪的人,他通过自己的肉身之死“在有信仰者的心灵和圣子的神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有可能认识上帝的真理。于是有信仰者借助这个桥梁,寻找真正的自我,修复被遗忘和扭曲了的形式,真正转向上帝”,将自己杂多的意志重新归为一个。皈依后的心灵成为主的殿堂,上帝居住在每个基督徒的心灵之中,也居住在基督徒全体之中。全体基督徒组成一个大的自我,最终化约为一个以基督为元首的身体,“全体基督徒共同走过的世界历史,最终变成了一个人的心灵史;每个基督徒都要变成一个小的基督,全体基督徒通过每个自我共同构成的祭品,最终变成了一个人的自我献祭”。
通过将《上帝之城》中的历史放入奥古斯丁毕生思考的宇宙论,吴飞令人信服地指出,在奥古斯丁那里,正如时间是人类心灵的延展一样,世界历史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存在于人的心灵,善与恶的对立被“拉进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使世界历史的兴衰跌宕,都要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上演,甚至要让每个人的内心来承载两座城的根本对立”。这种将世界图景变成心灵秩序的新视野正是奥古斯丁对后世,特别是现代不可磨灭的影响。
13.人教案初中初二历史教案优秀 篇十三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2.过程
二、内阁的创立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2.南书房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导入新课】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我国明清时期,共跨历史470多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中国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
(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容: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138),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二、内阁的创立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
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陈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进一步的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成果)
对于教材最后一段内容,设计如下一个课堂研讨题。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比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课堂研讨】
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国家都进行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如东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阳王”,他们都使中、法两国进入到封建的鼎盛时代。但改革却在中国和欧洲产生了不同影响。这是为什么?通过网络或有关论著,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4.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十四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内容解读】
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共三课,前一课讲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后一课讲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本课则围绕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经济区域集团化,重点介绍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整体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和主要趋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课体现出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欧盟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理解欧盟成立背景和欧盟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探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过程
难点: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教法:材料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循环展示图片--欧洲各国照片//欧洲之星,欧洲火车通票,欧元,签证,欧洲身份证//背景音乐--欢乐颂)(音乐起)(在美丽的赛纳河边漫步,在巴黎圣母院前祈祷,惊叹于艾菲尔铁塔的壮观,感受到罗马竞技场的宏大,在威尼斯水城体验异国风情,在凯旋门前领悟历史的沧桑)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欧洲美景,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想把欧洲游个遍!现在只要你愿意,带上欧元,手持欧洲火车通票,乘坐欧洲之星,即刻体验欧洲旅行无限美妙……而这一切的便利,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一个组织,那就是欧洲联盟,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大欧洲”,是它让欧洲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走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前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历史展馆,去触摸历史。
讲授新课: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当今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下全球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过程。
【自主学习】
问题1:欧洲联盟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简述其形成过程。你认为欧盟的成立有何意义?
问题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简述其形成过程与历史意义。
问题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简述其形成过程与历史意义。
一、欧洲联盟
在上学期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中学习过有关欧共体的建立过程,而欧共体正是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之一——欧洲联盟的前身。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可能性:
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③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1:为什么积怨极深的德、法两国能够携手合作?
(1)法德在二战后沦为二、三流国家,西欧任何一国都不是美苏的对手。欧洲要自强,唯有联合。
(2)因为历史的教训使两国人民认识到和平交往才能够共同发展。
自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为发展重工业,法德两国为争夺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德国鲁尔的煤矿,屡次大打出手,以致两败俱伤。反思历史,何不优势互补。
合作探究2:“(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舒曼)请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煤钢联营将鲁尔地区(德)洛林地区(法)等煤钢基地由国家的管辖转而置于新的超国家机构的监督下,这就杜绝了法、德将这些资源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联系的加强本身就具有阻止战争爆发的作用。
(2)必要性:
①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有走向联合。
②战后美苏在欧洲的“冷战”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2、欧共体的建立(经济实体)
(1)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2)1957年签定《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的签定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1967年,欧洲六国签定《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合作探究3:欧共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区别:
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而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构成欧洲共同体的三个机构中的一个。
欧共体建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极大发展,那么此后欧共体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呢?欧洲各国开始由经济合作向政治合作发展,欧洲联盟建立。
3、欧洲联盟的成立(政治实体)
(1)1992年,欧共体12过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
(3),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正式问世。
合作探究4:欧元共分7种面值,即5、10、20、50、100、200和500欧元,每种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此外还描绘了欧盟的12颗五角星,它们充满活力,和谐地并存于当今的欧洲。纸币的反面是各类桥梁,包括很早以前的小桥和现代先进的吊桥。桥梁被视为纽带的象征,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各种门、窗、桥梁等图案分别体现了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面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和洛可可式、铁式和玻璃式、现代派建筑风格。欧元硬币由8种面额组成,包括1、2、5、10、20、50欧分和1,2欧元,并具有一个统一的硬币正面和一个体现国家特征的硬币反面。
指导学生阅读P107“欧元”和上述材料,思考:通过“欧元”你想到了什么?
(1)从欧元图案的建筑样式可看出一张张欧元折射出欧洲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2)欧元的票面都是以具有浓郁欧洲特色的窗户、门、桥梁等建筑物为图案,同时以12颗五角星紧紧环绕的欧盟旗帜做统一背景。意味着开放、合作与沟通是欧元的主题。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灿烂文化。
合作探究5:欧元启用的意义是什么?
(1)欧元的启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巩固了过去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果,用货币统一来确定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欧元还是欧洲身份的一种象征,它使得欧洲公民切身感受到做欧洲人的感受,对于推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欧洲联盟成立的意义:
(1)对欧洲:
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欧盟给欧洲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最大贸易市场、单一货币制度、商品免税、“无国境”、联合打击犯罪、延误飞行获补偿、海滩河流更干净、互相认可学历、强制温室气体减排、带薪休假4周、移动电话资费降低、统一的驾照、自由的就医政策。
(2)对世界: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3)对中国:
欧盟的关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流通成本。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行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合作探究6: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的联合有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性质上: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内容上: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4月13日电 欧盟完成第六次东扩,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吸收成为成员,欧盟成为了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疆域400多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的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背景: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2)为与欧共体等抗衡,寻求发展机会。
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认识到,要与西欧、日本角逐,攫取世界经济主导权,必须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过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宗旨:
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特点:
(1)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2)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评价:
(1)作用:
①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②加快了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④推动其他美洲国家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2)问题:
由于各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对欠发达的墨西哥造成民族工业受损的后果
北美自由贸易区带给墨西哥什么?
(1)来,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增长近2倍。
(2)过去10年中墨西哥年均吸引外资高达120亿美元,是印尼的3倍;人均收入增加24%,达4000美元。
(3)墨西哥经济规模达到5940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9位。”
(4)墨西哥农牧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已由6.34%下降至5.5%;造成130万农民破产。
尽管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发展水平悬殊,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不同,其发展进程也非一帆风顺。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表明,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同规模的发达国家之间要比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一体化更为艰难,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却更有现实意义。在合作的过程中,只要坚持分阶段推进,以互惠合作为宗旨,落后国家量力而行、发达国家有所让步,合作将会取得双赢的成效。
(3)启示: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适应形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15.初中世界历史教案 篇十五
汴西新区,金明池畔。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一直往西延伸开去,路边的建筑工地热火朝天,这里是现代的开封。它们都是开放的开封。
开放给开封带来了商业繁荣和文化包容。有了繁荣和包容的催生,开封城有了无比开阔的魅力——北宋时期的开封,就是一座开放度很高的国际性大都会。它以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游客和文人。
政治开阔
一位国外的学者曾对一些汉学家做过调查,问假如让他们选择,他们更愿意生活在中国历史的哪个朝代,结果多数选择了北宋。他们认为, 相比之下北宋的政治环境更开放包容,物质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优雅精致。
政治开放包容的北宋,让很多汉学家都向往,向往生活在那个朝代。而政治更加开放包容的现代,让开封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封正走在重现辉煌的路上。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开封作为近几年工作的重点。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同志对建设新开封还专门作出了批示:“要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 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要采取特殊措施促进开封的发展, 把振兴开封作为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随后,在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中,“郑汴一体化”被作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郑汴洛工业走廊的重要支撑”;“郑汴新区”被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开封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开封,这座历史文明古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政策开放
北宋当时以开放的政策,和各个民族、国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北宋统治者还设立有专门的对外事务部门——鸿妒寺,建有都亭驿、怀远驿、同文馆等对外接待机构。当时的开封城里到处可见来自各国各民族的商人和游客,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同时,北宋统治者还给予这些来自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极大的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宋来到开封的犹太人。当时一批犹太人随着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等中西亚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来到了开封,受到了北宋的友好接待,被允许定居中国,保持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在居住、迁徙、就业、上学、通婚、科举考试、土地买卖等方面享有和汉人同等的权利和待遇。这种包容性给了犹太人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他们慢慢在开封扎根,并渐渐融合到了开封这个城市中。现在的开封依然还留有一部分犹太人后裔,虽然在外观上看去他们已和汉族别无他样,但是在这些人的家里以及他们的家谱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寻到他们就是北宋犹太人后裔的证据。
如今的开封城,仍然实施着开放包容的政策,欢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客人、商人和游客来汴考察、投资和游玩。
开封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实行涉企收费“一费制”,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有效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为中外客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鼓励本市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升级改造、政策扶持,催生和壮大了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光气、光伏等一批面向未来的战略支撑产业。
而作为郑汴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封新区更是成为开封开放的桥头堡,并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开发区”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省级十强开发区”。开封新区总面积约287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建成后的开封新区将会成为集生产、生活、居住、办公、休闲、服务等为一体的生态型、现代化、复合型新城区。
活动开局
菊花花会、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亚洲艺术节、国际旅游小姐大赛、奥运火炬传递……一次次盛会让开封一步步走向世界。清明文化节、大宋文化之旅推介会、中国收藏文化论坛、古都旅游联盟……一次次交流让世界一点点了解开封。每一次的活动、每一回的交流都是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不但提高了开封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开封招商引资的大幅增长和开封旅游业的蓬勃复生。
一年一度的中国开封菊花花会,从1983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27届,可以说菊会已经成为开封一个品牌文化象征。每一届菊会,在给开封带来了巨大收获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开封。随着它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规格也在不断提升。即将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28届菊会将和中国第10届菊花花会同时举行,到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菊花将在开封竞相绽放,展现盛世菊香的美景。据开封市政府和开封市菊花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筹备这次盛会,到时一定会将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开封展现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相信在今年金秋十月、菊花飘香之时,也是开封展示自己魅力之时。
近几年来,开封的对外交流也是有声有色。目前,开封已与日本户田市、美国威奇托市、韩国永川市以及国内的乌鲁木齐、连云港、上海市普陀区等结为友好城市,同荷兰亨格洛市、以色列莫茨金市、葡萄牙费拉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与这些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和建立友好关系,开封把开放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招商开路
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转方式、促转型的突破口。努力优化开封的投资环境,以创新的方式,为来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近年来,开封以“地处中原城市群中心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成本洼地优势明显,郑汴一体化进程加速”等优势,先后吸引了泰国正大集团、香港迪臣集团、中日合资金明食品有限公司、中美合资全兴纸业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外资和合资企业;汇源、大商、开元、奇瑞、海马等一批全国的著名企业来开封投资兴业。
1999年到2006年平煤集团、晋煤集团、永煤集团三大煤业巨头陆续来到开封投资,完成了在开封的“会师”。而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郑汴一体化战略和开封工业强市战略等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平煤集团、晋煤集团和永煤集团这三大煤业巨头先后把投资开封的发展规划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大煤业巨头投资开封的过程中,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与3家集团公司的高层保持密切互动,并努力为包括三大煤业巨头在内的,来开封投资的厂商营造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
而奇瑞——这一足以改变开封产业结构的重大项目落户开封,不仅仅是因为开封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更是由于开封市领导那种真诚合作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奇瑞公司以及当地的有关领导。据开封市商务局局长黄东山介绍:“为了让奇瑞落户开封,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市长周以忠亲自挂帅,率领常务副市长吉炳伟、开封新区党工委书记焦跃进、开封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扬等领导同志多次前往奇瑞进行洽谈。并多次到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进行汇报,请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领导这种开放的思想、超前的意识将对开封的开放大有裨益。
外资和企业的不断进入,不但提升了开封的品位和形象,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繁荣了开封的商业,更让开封完成了从一个旅游城市向工业强市的华丽转身。
民众开化
一千年前开封人居住在皇城根下,六十年前开封人居住在省会,正是这种居住历史让开封人有了一种“贵族”的意识,很少去接受外界思想和观念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开放之风刮遍全国,开封人也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开放意识。而在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最近两年,开封民众的开放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与外界交流,渴望向外界宣传介绍开封。
前几天在水系二期的一个亭子里和一位“老开封”聊天。当问及这几年他感受到的开封最大变化是什么时,“老开封”脱口而出:“外地人越来越多了,见到老外越来越平常了。你看每到周末,开封的大街小巷里跑的都是外地车牌的车,这在几年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很多外地人还选择了在开封工作和居住,我家楼上就有个浙江的,他在这做生意,说喜欢上开封这个城市了。”“老开封”继续说道,“这外地人多了,咱这‘老开封’不能丢开封人的脸啊,素质得提高了,我还想学习学习英语呢,万一来个老外问我路,我听不懂咋办啊!哈哈哈。”“老开封”的笑声透露着他朴实的性格。上百万像“老开封”一样朴实的开封人正在以纯朴、开放的胸怀,热情欢迎着四海宾朋。
【初中世界历史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世界历史顺口溜小结11-04
初中历史世界史问答题09-13
初中名画的世界作文08-29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10-18
走进她的世界初中作文09-01
我要的世界初中优秀作文11-14
初中生作文:感恩让世界更美好07-24
初中游记作文:快乐游深圳世界之窗10-28
初中生让世界充满爱观后感09-19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700字初中作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