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2024-10-09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精选8篇)

1.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一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技巧

高考中文言文的阅读占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考生每年在这个命题上失分很多,总体看来重要的原因是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把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认真品读题干,抓题干中的题眼:

高考文言文命题核心常表现在题干上,完成文言文的阅读就要抓住这个开门的钥匙,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豫让(人名)“忠义”的一组。像这样的题干一般变化不大,注意两点:其一,“忠义”。其二,“全都表现”。这里的的“忠义”是我们的阅读重点,把握忠义的内涵,对父母、对朋友是不是“忠”,对亲属的爱是不是“义”。而“全都表现”的表述则是做题的技巧,在这个表述上一定要看是“表现了”“全都表现了”“正面说明”“说明了”这里一定要抓住正面、侧面、表现、全都表现等词的体会。

二、清楚的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历史中廉吏的一生小传,鉴于高考时间的限制,一般都是命题者加工整理了的,也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目的----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同时为了突出某一点,必然有夹杂其他手段如:人物对比,个人突出的一面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所以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各个人物,其

一、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

其二、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三、理清文中的线索:

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二手”人物传记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一定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1、物的职业归属,是地方的还是朝廷官员、征战平虏的将军或是文人墨客高士等。

2、了解那些具体的事件。主要事件是什么,主要事件下有哪些小事件,比如官场升迁、官场应酬、给帝王进谏、对下属的关爱、从容应对困难,正确应对百姓的燃眉之急等。

3、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它的不同地点中的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事件的社会意义。

四、准确的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如选岳飞传就不选秦桧传,选廉吏传就不选佞臣传,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在行为的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长、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

五、抓评述性语言,议论性语言。

《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我们这里提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还夹杂对文章中事件的一些议论、说明性的文字,综合起来有:

1、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

2、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

3、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

4、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

六、借助叙事文章新闻特点及文化常识、把握人物。

1、行文特点,常用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小见大的方法,2、任免词语、各种称谓。如授予官职的词语、兼职代理的词语、调动的词语、降职的词语、人物的字号等。

3、固定短语,征战术语等

文言文阅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阅读,我们一定要摸准规律,顺其规律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散文的阅读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考查古代散文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一、思想内容:古代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物。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

(二)事情。散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税之毒有甚于毒蛇”的主题。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这几件事情的主线。

(三)景物。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四)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宋濂《猿说》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

(五)感情。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

(六)义理。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文言文的做题技巧

一、实词:

一)字形推断法:根据形旁推断本义。二)字音推断法:积累常见通假字

三)结构推断法: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即考察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五)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六)联想推断法: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七)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但是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断给定的词义是否符合事件的逻辑。

八)根据相邻词推断:同义复词。

九)词语有常用义和非常用义,如果给定的词义为非常用义,常常是正确的;反之,常常是错误的。因此,可以“遇生判对,遇熟判错”。但要注意“常常”,要结合其他方法。

十)直接在加点词的前后,加上某一个字,来进行解释,常常是错误的。但要要结合其他方法。

总之,要结合多种方法来选择,根本的还是读懂文章。

二、虚词:

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二)语境推断法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 “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 “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

五)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六)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 ”“若……何? ”“奈……何? ”(“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七)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 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 “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三、断句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动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1.找名词、代词、动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动词往往是名词或代词发出的或是承受的,理清楚动词与名代的关系,往往对于没有标志的句子很有实效。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夫、其、惟、唯、盖、盍、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于是、向使、然而、且夫若夫、无论、至于、至若、是以、是故、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兮、耶、矣、耳、欤、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3.察对话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又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

例: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据修辞

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 右皆呼万岁。(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以)„„为”“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况„„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联系全文前后看,内容大意全理解。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四、分析概括

一)命题特点:

1、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

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3、“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4、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5、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根据习惯选择)

二)解题方法

1、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 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2、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

1.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2.无中生有——在概括中添枝加叶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这是一种查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

3.张冠李戴:

对策: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抓住人名,找所做事件。检查是否对应 4时间错位

对策: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清楚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顺序倒置

5.强加因果

对策:要注意文中因果关系

6.评析失当——以分析中对人事理的错误评析来设置错点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要从释义是否正确、有无相关信息、表述是否错位、内容是否偷换、评述是否恰当,以及鉴赏语言、手法、构思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仔细筛选,最终方能去伪存真。

五、翻译题

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3.要做到文从句顺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到古人所讲的“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吃透古人讲的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

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高考中,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 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二)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 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五、信息筛选题

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限制,直接还是间接,原因还是过程,细节还是结果;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1、瞄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2、联系语境,忌断章取义。

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则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联系语境,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3、找准区间,忌思路不清。

一些人物传记类作品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一是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还有一些是散文类的作品,在阐述事理的过程中,往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开论述,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思路,试卷设题也常常涉及较多段落甚至全文,对此,答题时应该迅速找准区间,理清思路,准确捕捉主要信息。

4、审清题干,忌答非所问。

有不少考生认为,文言文阅读只要“读懂”了原文,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有关统计表明,历年高考都有部分考生在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过程中,由于题干审视不清,仓促下笔,盲目答题,结果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得分,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捕捉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是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关键,而“信息”则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同时也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此,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寻找突破口,把握切入点,从而做到准确快捷解题。审清题干,一要准确知道题干的表达方式(直接描述、间接描述等),二要理清题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因果、条件关系等)。答题时如不注意以上两点,则易造成“指东答西”、“答非所问”的错误。

2.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篇二

关键词:文言 阅读 复习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项。同时,文言文又是中考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难点。难在没有语境,有关的知识积累难,运用难;难在有阅读障碍,靠高中学的文言文知识要把一篇用来高考的文言文读懂,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是难题;难在考课外语段,平时学、练的文言文与所考的文言文材料,几乎无法做到一致。那么,如何做好文言阅读的复习呢?

一、文言文阅读复习遵循的原则

1、保持文言文复习课内容的新鲜性。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在扎实课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迁移。在拓展迁移的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字词上,课内文言文出现的字词,要在课外文言文中及时的出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大胆的迁移能力。二是在内容的相近上,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保证文言文复习课教学的有序性。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步骤,读书、记忆、检查、练习、展示,使学生在一定的程序中有条不紊的学习,这里的课堂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只是需要教师在这些由活动组成的程序中变换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对程序保持一种新鲜感,从而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3、使文言文复习课教学具有明确的任务性。文言文复习记忆量比较大,教师首要做的是把每一节复习课任务合理的大而化之,是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感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任务可以愉快的接受并完成,并且可以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厌恶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检查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的课堂教学设计。

4、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不易多,但教师的批改必须要及时。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从字体的书写上还可以发现学生天天的学习状态,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可以宏观的调控。

二、做好文言文阅读复习的策略

1、培养语感

在每天早读的时间布置学生大声的朗读课内的文言文,其中包括考纲中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和必修1——6的文言文,还包括选修的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大声的朗读课内的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为读懂课外文言文,迁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对学生的读书要求是:考纲中规定背诵的篇目,要求能全文默写;必修教材中的基本阅读篇目,要求能基本背诵;必修教材的扩展阅读篇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要求熟读,任意抽取其中的一个文言句子,要求能准确说出它自哪篇课文的哪个段落。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学好文言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理解、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的要求。如对重要的文言实词要理解,对古今异意的词语和通假字要熟悉,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要了解,对文言句子的朗读技能要掌握,对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要清楚,对一些文言文体裁等方面的常识也要了解,等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很好地应对文言文的考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归纳整理,形成體系,掌握规律

科学的归类和整理不仅使知识系统更加周密有序,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明辨疑似的本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归纳整理字词的意义用法。文言实词、虚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部分,熟记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掌握文言实词应注意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学习文言虚词,就要了解其意义、用法以及古今变化。

2)归纳整理句式。《考试说明》中列出古汉语常见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了解这些,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准确的翻译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往往出现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在这样的句子中代词(或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会置于动词的前边。

3)归纳整理常用的答题技巧。例如推断文言实词和虚词词义的方法,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些知识通过归纳和整理之后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就能比较好的掌握了。

3.高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篇三

很多人都觉得语文书没有用,但其实它才是一个标准,很多字在不同的翻译书上会不一样,看课本,以课本为主,一定要利用好课本

在第一条的基础上,你还要掌握,古诗中的赏析,体现的意境,以及里面的部分名词所代表的含义,文言文里,把书上标注的背好,同时自己不会的,先想再查,毕竟现在不是单纯的考察背诵

4.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四

首先,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其次,复习课,要精心设计环节,让复习课重放光辉。其实,复习课也是一件艺术品,可以雕琢成精品,注重课堂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复习课既有效又有趣。原来,我的教学设计是粗线条的,经过反复研讨、实践,体会到要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巩固知识,那就需要上课的形式多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少不了开场白的巧妙自然,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过渡的自然承接,结束语的余味袅袅,另外,包括设计问题,要突出重点,所提的问题要有引导作用,学生要有话可说,从而让学生回归课堂的主动地位上,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堂才会活跃。

第三,一节课上得好,还得看老师的教学语言。借助准确生动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过去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好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这样廉价的表扬,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经过指点,明白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亮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予以肯定与赞赏,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的同时就会产生积极表现自我的欲望,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5.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五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

【教师寄语】

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

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三、自主翻阅并复习老师在初三上新课时的一些笔记,书籍,习题与试卷,对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概述,复习部分除了导学复习一中提到的背默外,则重点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学句式和字音也是我们在面对中考文言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否则也很难着手对文言文的理解,故这两方面也要了解与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的指导,请将不懂、不熟、不能明确的内容写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同同学,组长,老师研讨交流。

【课堂复习研讨】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做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九距之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动字,并加以解释。

(1)一鼓作气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请献十金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3)牺牲布帛,弗敢加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加拂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四、请解释一词多意词的意思。

故逐之()二者不可兼得()三里之城()故得城

公问其故()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城非不高也()

五、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长勺()守圉()畎亩()法家拂士()公输盘诎()敝舆()犀兕()始龀()下视其辙()期年之后()

六、请判断给出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加以翻译。

(1)宋何罪之有? 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感其诚。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之客曰。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延伸】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②一:________________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课后成果反思】

6.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篇六

文言文阅读是历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重庆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考试说明》也明确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的考试内容与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和默写本《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古诗词。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考试说明》“附录一”所列文言文,并能默写其中的句子(段)。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4.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

5.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笔者梳理了重庆市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有以下特点:

1.试题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并且紧扣《考试说明》。

2.试题范围集中在课内,分值均为15分,虽2012年有16分,但波动较小。

3.文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为必考内容,分值为50%左右。

4.文章基本内容、中心理解以及作者感情把握的题目较多,2013年到2015年均有考查,考查包括选择、简答、批注等多样化的命题形式。

5..对感悟、启示的表达,2011年、2012年均有考查。

二、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对重庆市中考文言文复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考试篇目选择范围

2016版《考试说明》选取了教材中共32篇作品作为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并以附录形式列出。文言文考试有“近三年篇目不重复”的惯例,许多一线教师常据此在《考试说明》所划定的篇目里进行预测。然而,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不是仅凭一线教师们的预测就能解决实质问题的,考试范围虽以给定,但考查的方式却呈现出多元化,唯有“授之以渔”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永恒真理。

文言文的学习在课内,但其运用却在课外,我们的文言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而是将课堂所学之方法应用到日常阅读当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读的作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怎样找到适合的作品呢?首先,可从现行其他版本语文教材入手。重庆市所选用初中语文教材为人教版,现通行的初中教材除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等,各版教材虽在文言文篇目编选安排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是各编写组专家依照《课程标准》以及学龄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所以各版教材是最直接的选择。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已有篇目的出处进行选择。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文大多在课下注释注出了选文出处,教师可根据注释翻阅原著,去原著中选取适合学生的作品,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夸父逐日》为例,此篇课文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而关于夸父的神话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能见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提供教材未选内容,既可充实夸父形象,丰富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练习素材。

(二)文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七至九年级学段的学习,学生只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一能力,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基础,是否有充足的文言词语积累是能否理解翻译句子的前提。文言词语的理解除了积累,还重在语境。在梳理中我们发现,近五年文言词语的考查部分实词的比重远高于虚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考查的难度。现结合教材具体篇目来看看语境对于文言词语理解的重要性。

绝:

①以为妙绝。(《口技》)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自《口技》(七年级下册),同一个“绝”字在同一篇文章中语义不同,在此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绝”的具体意义:句①,根据前文所描写的口技表演,我们看到“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都是宾客们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微笑,默叹”可看出宾客对口技表演的满意和赞叹,故此处的“绝”应理解为“到了极点”;再来看句②,文中口技表演开始时有“屏障中抚尺一下”,那么篇末出现的“抚尺一下”应是口技表演结束的标志,故而有关表演的所有声响就应该停止,所以“绝”为“停止,消失”。

《口技》一篇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与下文“又夹百千求救声”句式相同,“中间”与“夹”相对,在意义上应相同,所以可由“夹”推知“中间”为“其中夹杂”,“间”应读四声;“不能名其一处也”与“不能指其一段”句式相同,“名”与“指”相对,可推知此处“名”是名词作动词。“留、换、补、增、删、调、扩”是对文言句子翻译的直观概括,简单的七个字,在具体的运用中也离不开语境的帮助。

在广泛扎实积累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语,翻译句子,是有用且有效的方式。

(三)分析、概括及启示

准确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后,文言篇目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在对近五年重庆市中考文言试题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试题中的作品理解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1.作品内容理解分析

此种类型的考查形式多样化,包括选择、简答、批注等。2011年“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2013年“两则选文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2014年、2015年则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2.作品中心分析与概括

2012年“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3.感情倾向分析

2013年“甲文(《陋室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2015年“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4.阐述启示

2011年“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2012年“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四种类型中作品内容理解、感情倾向两类所占比例较多,这或许与所选篇目以写景、记事类为主有关;关于作品写作方法则较少,近五年仅在2013年出现过,这与题目难度系数有关。

从梳理结果可看出,文言文的考查包括了文字、文章,甚至文化的考查,在日常文言文教学和复习中师生要树立文字、文章、文化三位一体的观念;其次考试作答过程中学生要坚持全文意识,无论是文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还是作品内容、情感、启迪等方面的理解都要与语境紧密相联,与全文紧密结合;最后,作答时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卷面的整洁,这需要在日常的复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作答书写习惯。

7.总复习--阅读理解 篇七

It was a sunny day today, and everyone in my class was busy.We got to the farm by bus at about nine.Then we began to work hard on a hill.All the girls picked oranges.Mr.Wang was with us.All the boys put the oranges into the baskets and carried them to the trucks.“Look at this orange.It’s very big,” I showed Ma ling a big orange and said.“Look at this one.It’s bigger than yours,” Ma ling showed me another big orange.“Look at my basket.There are more oranges in my basket than in yours,” said Bill.“Yes, but many of them in your basket are green.Look at mine.They’re much better,” said Wu Yun.We were tired after we finished doing the work.But we were very happy.We stayed on the farm for four hours.Then we went back home.()1.It was a _______ day today.A.fine

B.rainy

C.cold()2.All the pupils in Xiaofang’s class were ___________________.A.at the factory

B.in the school

C.on the farm()3.The bo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put the oranges into the basket B.carried the oranges to the trucks C.A and B()4.Both Xiaofang and Ma Ling picked _____________________.A.big oranges

B.green oranges

C.small oranges()5.There were ______ oranges in Wu Yun’s basket than in Bill’s.A.more

B.less

C.worse()6.The oranges in Wu Yun’s basket were ______ than those in Bill’s.A.worse

B.better

C.bigger

(二)读下文,回答问题。

Mr White is Australian.He lives in Sydney.He is a strong man.He is 50 years old.He has a round face but he has no hair.Mr White works at a car factory.He likes cars very much.He is good at making things.He can make beautiful toy cars.He makes toy cars after work.Mr White has a blue car.It is a German car.His home is long away from his factory.Every day Mr White drives his car to his factory.He has a lot of stamps.All his stamps are about cars.He collects model cars, too.He has about 900 model cars.You can see model cars in his bedroom, his living room and his kitchen.()1.Where does Mr White live?

A.The USA.B.The UK.C.Australia.D.Canada.()2.How old is Mr White?

A.Fifteen.B.Sixty.C.Fifty.D.Forty.()3.Where does Mr White work?

A.At a car factory.B.At a toy factory.C.On a farm.D.At a shop.()4.What does Mr White often make after work?

A.Model planes.B.Toy planes.C.Model ships.D.Toy cars.()5.How many model cars has Mr White got?

A.Nine hundred

B.Ninety.C.Nineteen.D.Ninety-nine.(三)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My name is Kelly.I’m English.I like traveling.I have been to about 20 countries.Of all the countries, I like China best.I have been there three times.Last year I went there on October.I got there on October 1st.October 1st is China’s National Day.Most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don’t go to work.On that day I saw many people in the parks, in the shops, in the restaurants and in the streets.From October 1st to October 10th, I stayed in the capital of China.There I visit the Great Wall, Beihai Park, the Summer Palace and the former palace, the Forbidden City.Then I went to Shanghai, Guangzhou and Hong Kong.I flew back from Hong Kong to London on October 20th.(1)Where is Kelly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ow many countries has Kelly been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Which country does Kelly like be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When did Kelly get to China last y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How long did Kelly stay in Beij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Did Kelly go to the Great W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Did Kelly visit Guangzh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When did she leave Chi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短文,在括号内写“T”或“F”。

Christmas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popular festival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From December 20 to December 30 last year I was in Britain.I had my holiday with my friends in London.Before Christmas we could hear Christmas music here and there, and the shops, the department stores and the supermarkets were crowded and busy.People did their Christmas shopping.Many families had their Christmas trees.My friend Mr White bought a big Christmas tree too.The Whites’ daughters were busy preparing the presents.The Whites usually get together on Christmas Day.At Christmas Mr White’s parents went to his home to have a big dinner.During Christmas their children got a lot of presents.They all had a good time.()1.Christmas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2.Christmas was coming and the shops and department stores were quiet.()3.People were busy shopping when Christmas was coming.()4.Many families had their Christmas trees.()5.Mr White and his family had a small Christmas tree.()6.Mr White and his parents had a big dinner together at Christmas.(五)读话剧,根据话剧内容回答问题。

(A mouse came into the cage of a polar bear in the zoo.He was talking with the polar bear.)Mouse: Good evening, Mr Polar bear.Polar bear: Good evening, little Mouse.Mouse: You’re very happy and lucky.You needn’t worry about your food.You have a very nice house.Polar bear: Many people may think that I am very happy and lucky, but most of us are sad.Do you know why?

Mouse: I don’t understand.Polar: When I was young, I lived in Arctic.I could run, jump and play with my parents.I can catch fish and other animals.Mouse: But now you have a house to live.You needn’t find food in the cold weather.Polar: Yes.But I have to stay in the cage.It’s too hot here.This house is so small.I can’t walk anywhere else.I have nothing to do.And I’m not free.I think you are luckier and happier than me.Mouse: That’s right.Life in the cage of the zoo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Arctic.1.Did the mouse see a polar bear in the cage of the zo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Did the mouse think the polar bear was happy at fir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Why did the mouse think the polar bear was luck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id the polar bear live in the cage when he was you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Where did the polar bear live when he was you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What could the polar bear do befo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Must the polar bear find food in the c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Did the polar bear think he was luckier and happier than the mo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Was the mouse fre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Do you think the life in the cag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utside the c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读故事,指出句子是否与故事意思一致,对就打勾,错就打叉。

8.六年级语文阅读题总复习 篇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有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着一串,一朵( )着一朵,彼此( )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1.在文中括号内选词填空,依次为( )( )( )( )

A.挤 B.接 C.挨 D.推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箩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是_________。其中“挑逗”一词和前文的哪一个词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红已谢”的“春红”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时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从写作的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三个能表现“热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通过对紫藤箩花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BDA

2.比喻 繁密茂盛,生机盎然。

3.拟人 欢笑

4.春花

5.烘托 突出紫藤箩的乐观向上。

6.彼此推着挤着“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7.赞美生命的活力、蓬勃向上。

上一篇: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工会信息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