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2024-09-17

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精选8篇)

1.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篇一

高校大学生公寓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公寓社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最集中、最真实体现的场所。把党支部建在大学生公寓社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最扎实的措施,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思想问题的最有力办法,也是发挥高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阵地。为此,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构建了高校大学生公寓社区基层党组织,致力探索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实施“三建”、“三进”、“三性”、“三个有利于”的措施,其经验成果——“党旗飘飘在社区”作为学院2005年党建迎考的特色项目,赢得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现将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及成效汇报如下:

一、推行“三建”,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区公寓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此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渗透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自2005年6月成立了2个学生(社区)党支部以来,学院党总支以楼层为单位成立了6个党小组,建立、健全了社区基层党组织。

2、组建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具有高度事业性和责任感的大学生社区公寓党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大学生社区公寓党组织,处在与广大学生直接打交道的第一线,支部建设的好坏、作用发挥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高校党委工作意图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工作中,高度重视高校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选拔政治觉悟高,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能旗帜鲜明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凝聚力,能团结绝大多数人开展工作的“一班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委员等党组织学生干部。

3、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监督。化学化工学院制定《公寓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公寓社区党组织生活条例》等规范文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学生党员管理。一方面,党内组织生活的制度化、正规化,可给人以神圣感,使之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得到党对群众无法得到的权利与义务的享受,使每个党员奋发向上;另一方面,组织生活可给予人精神力量,每个党员言行的正确与否,可通过组织生活得到公正的评说,从而获得心理平衡与满足,促使其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奋进。严格的组织生活可以使党员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进行必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达到思想一致、行为一致、朝气蓬勃,在学生中树立好形象的目的。党组织生活的严格性、政治性、广泛性,对公寓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三进”,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建设

1、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进社区。加强大学生公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对此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做到了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工作中,他们健全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值日制度”,设立了“党员兼职辅导员制”。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进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协调处理好了各种矛盾,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了针对性。

2、基层党组织党员楷模作用的发挥进社区。今年三月份起,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了党员寝室挂牌活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党员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周围同学;实行了党员值班制度,在公寓楼内开展“党员接待日活动,及时了解同学对党支部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党建日,开展了“社区先进党员”、“社区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 以提高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并采用报告会、社区橱窗等形式对5名“社区先进党员”的学习、工作、事迹进行了宣传,使党员楷模的作用在社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区。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针,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以“学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能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大学生公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党员导帮制度。由于学习任务、经济负担重,就业竞争压力大,过分依赖甚至沉迷于网络而同学间相互直接沟通少,以及恋爱等原因,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大学新生,他们脱离了原先熟悉的环境,情感的需求与情感的实现存在矛盾,有失落感;对大学生活感到陌生和恐惧,心理疾病更普遍,更严重。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通过设立“党员阳光屋”,选派经验丰富的党员同志担任心理咨询员,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干部担任心理咨询联络员,在社区建立了党员心理咨询导帮室,及时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积极开展“党员爱心导帮”主题活动。依靠心理咨询联络员的上报信息,他们及时消除了一起恶性隐患事件,有效处理了三起学生“失踪” 事件。与此同时,他们设立了“爱心基金”,从生活上、经济上资助特困生。

三、运用“三性”,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

面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并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中。

1、社区党组织工作教育的主体性。大学生是公寓社区的主体,他们既是被服务、被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公寓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者、管理者。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努力发挥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公寓社区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积极吸收学生积极分子参加公寓社区管理机构、参与公寓社区管理决策,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学生的自律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2、社区党组织工作过程的互动性。由于大学生公寓社区内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多样性、特殊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更加要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教育者要在服务中、活动中体现教育引导,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才能更加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学生也只有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对学校的理解,增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教育引导,也才能健康成长。因此,社区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实现了双向互动,才会达到双方共同进步的双赢效果。

3、社区党组织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大学生生活方式逐步呈现多样化、社区化特点。在学分制情况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更加灵活。在工作对象复杂多样的状态下,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方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不适应社会化大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因此大学生社区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教育内容、活动方式和场地、工作时间等方面的设计安排要适合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需要,使人人都有活动的机会、交流沟通的机会、锻炼的机会、受教育的机会,思想教育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从而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以“三个有利于”为宗旨,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党日活动。

1、开展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党日活动。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学习型公寓社区建设的灵魂。化学化工学院社区党支部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加强宣传教育、落实学风建设管理制度、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营造学习氛围等长效机制与措施,使学院公寓社区的学习型特色不断凸现。开展了“我的学习座右铭”书画大赛、“我的大学生涯设计大赛”,并利用社区的橱窗、展板做好考风考纪、四六级考试动员,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展有利于活跃社区文化氛围、提升社区内涵的党日活动。为了加强学习型公寓社区的内涵建设,打造经典寝室文化,化学化工学院社区党支部牵头开展了“我的地盘听我的”寝室文化评比系列活动。活动打出了“心随我动,家随我秀,自由空间、展示个性”的口号,以寝室为载体,以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为基石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有“我寝我塑”室徽室名征集、“想唱就唱”室歌评比和“亲如一家”宿舍全家福评比四个板块组成。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共收到各类作品近150件,经过院领导的认真评选,分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

同时学院社区党支部在世界重大节日,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了一系列党日活动。3月3日是第七个全国爱耳日,化学化工学院社区党支部在学院党总支的统一部署和细致指导下,以展板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在学生公寓社区成功举办了一期关于爱耳的专题宣传,并打出了“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的口号。展板内容通过图片、资料、数据详细地介绍了人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耳鸣、耳朵流水等耳病的病理和预防措施,并对MP3、单放机耳塞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了重点说明;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为了提高同学们“节粮爱粮”意识,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社区党支部深入农村体会了粮食收集的过程,并在公寓社区四区一栋联合开展了一次以“节粮爱粮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资料图片展。展出的资料图片囊括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方法、校园中的粮食浪费现象以及江大附小学生绘的“粮食生产”水彩画;为了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进社区的有益途径和方法,10月23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学生(社区)党支部与镇江市弥陀寺巷社区党支部联合开展了“牵手长辈学文选 携手共建美社区”主题活动,并就联合开展社区党建理论研究、交流达成了协议;在江苏大学读书节之际,化学化工学院社区党支部的同学们前往镇江市图书馆开展了“博古通今之道,修身养性之行”大型活动,拉开了学院“社区杯”读书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的帷幕。活动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氤氲着书香的古籍室和图书馆的核心——《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在韩主任的讲解下系统的学习了《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该书的历史、文学价值,了解了资料中心的建设过程和近期工作,随后同学们阅读了部分“龙学”著作。除此之外,学院社区党支部还开展了社区杯篮球赛、足球赛、下棋比赛等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文体才艺的舞台。

3、开展有利于安全、文明、卫生、和谐社区构建的活动。1)为了提升社区卫生、文明的层次,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建立完善公寓管理联动机制,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在社区开展了“流动样板寝室”、“流动文明寝室”评比,使各寝室逐渐形成了“学、比、赶、超”的优良风气。同时利用每月的“两类寝室”发奖挂牌仪式为契机,主动和学工处、后勤集团等部门联系,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加强协作,突出公寓社区人文关怀,力创一流服务,不断提高公寓社区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2)为了建立公寓社区安全防范管理机制,打造平安公寓社区,11月8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06级本科、研究生在学生公寓四区一栋举行了社区消防演习。演习开始前,镇江市京口区消防大队季参谋给同学们系统的讲解了灾后逃生、自我救护的方法和要点;消防大队殷俊大队长结合自己十五年的消防经历,以生动形象的例子向同学们介绍了灾后报警、逃生、救护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随后朱书记为殷大队长颁发了化学化工学院“校外消防指导老师”的聘书,双方并签署了“共建社区消防知识宣传基地”的协议。接着,同学们分成三组,在消防大队的统一指挥下,先后进行了灾后人群疏散、消防栓使用、现场灭火演习,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此次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防火安全意识,完善了社区火灾预防机制,是学院消除社区火灾隐患、打造平安社区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

3)为了提高“废旧物品”的价值,增强大家的奉献意识,积极构建和谐社区,社区党支部开展了“四爱心、六服务”主题系列活动。

“四爱心”:今年6月初,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在公寓社区学生办公室设立了“社区爱心回收站”,由学生社区党支部的同学负责宣传发动并收集、整理学生募捐的衣服和书籍,半年中开展了以下活动:“爱心捐赠,党员先行”:6月22下午,02级学生党员在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王征老师带领下来到学校“关爱超市”,捐赠了毕业班党员带头宣传发动并收集、整理的衣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近千件,为学校的贫困学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尽了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转移阵地,爱在延续”:在学生军训期间,05级学生党员把“社区爱心回收站”转移到了东山操场上,他们将新生军训期间留下的塑料瓶、易拉罐等收起来,统一卖掉,并将所得348元捐给了学院“爱心基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院贫困学生做了点实事,献上了爱心;“爱心回收,联合助困”:9月初学生党支部主动联系后勤集团物回部,达成了开展“爱心回收,联合助困”活动的协议。按照协议,后勤集团物回部给学院贫困生提供了4个勤工助学岗位,同时按市场价统一回收学生党员每月在社区收集到的塑料瓶、易拉罐、废报纸,学生党员把每月的所得捐给学院“爱心基金”用于资助贫困生;“成立中心、做大做强”近期,学院社区党支部和后勤集团物回部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在学院设区成立了“社区回收中心”,将“爱心回收”工作进一步作大做实,将“爱心颂歌”传播到社区每个角落。

“六服务”:1)“服务后勤工作人员”:03级10名学生党员 3月8日下午协助公寓四区、二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了卫生清理工作,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的清扫,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3月15日又对二食堂及公寓四区工作员工的子女进行的义务家教,并为他们播放精彩的科普教育片,将学习、娱乐融合为一体。2)“服务新农村建设”:04级学生党员于4月23日下午深入象山乡,通过展板、传单,当面解答疑问的形式,为村民们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水产养殖知识,切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服务车站旅客”:05级学生党员“五•一”长假在镇江火车站举行“给旅客一个微笑的太阳”的大型义务活动。为火车站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也为旅客提供必要的帮助,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序、舒适、温馨的“旅客之家”。4)“服务残疾老人”,05级学生党员主动和市残联联系,结识了唐棣、董惠萍夫妇,并每逢双周安排学生去看望两位老人,给他们唱歌,陪他们聊天,给老人单调的生活增添活力和乐趣。同时两位老人自强自立、长期从事盲文教育工作、让一批又一批失明的孩子走向社会的丰富经历,又教育、引导着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服务学校贫困学生”:6月22下午,02级学生党员在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王征老师带领下来到学校“关爱超市”,捐赠了毕业班党员带头宣传发动并收集、整理的衣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近千件,为学校的贫困学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尽了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6)“服务社区留守儿童”: 6月28日下午,04、05级学生党员来到大市口弥陀巷社区幼儿园,通过展板、游戏、唱歌、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形式为弥陀巷社区的留守儿童介绍国旗、国徽、国歌、党旗的知识,加强小朋友们“爱国、爱镇江、爱家”的意识,融娱乐与教育于一体。

“四爱心、六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自身的特长和才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同学们系统地学习、感悟了“洪站辉精神”,成功凸现出了“感恩”、“责任”、“奉献”这三大主题,继续深化了“文明修身工程”,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化学化工学院开展社区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

基层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江泽民同志说过:“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那是十分危险的”。

1、以党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自2005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公寓社区党支部以后通过积极实施“四个三”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生党员楷模作用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意识、社会道德等教育渗透到了学生公寓社区党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渗透到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到了为学生搞好服务的过程中,有力增强了大学生公寓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推进了学院社区党组织的基础、组织、制度、思想政治建设。

2、以党建促进团委、学生会建设。2006年学院团委、学生会共组织开展或参与了活动近40个,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个,国家级二等奖2个,校级一等奖15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15个,优秀组织奖13项,学院团委、学生科协、青志委均被学校评上优秀组织。

3、以党建促进班风、学风建设。2006年学院五个班级被评为江苏大学先进班级,学院欠费率全校最低,06届毕业生就业率100%,早操、晚自习全校评比第一,考研率、考研录取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稳中有升,另外刘秀丽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A级一等奖,田宗民同学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4、以党建促进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升。2005、2006两年中,学院社区党支部涌现出了10名“社区先进党员”,同时通过切实加强“党建带团建”,产生了35名“社区先进工作者”,2006年9月学院党总支在江苏大学“感恩、责任、奉献”主题教育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2006年10月学院被评为江苏大学2004—2006年度大学生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12月,学院关工委分会被评为江苏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6月,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大学生公寓社区党支部被评为江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5、及时总结经验、重视理论研究。2006年5月申报的课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大学生公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被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团委列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立项。

2.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篇二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 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紧密联系,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的本质与特点, 是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来科学管理与指导校园学生社区建设是当下校园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切实将和谐理念与管理、服务和教育有机结合, 营造公平有序的和谐氛围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真正让和谐理念作为管理哲学的核心, 促使高校学生社区健康和谐发展。

二、高校学生社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快速发展与滞后的管理环节相矛盾。

90年代末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校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但是无限制的扩招与有限的资源发生根本性矛盾, 出现了师资队伍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 教学辅助实施相对缺乏, 这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园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而导致高校结构性的关系紧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可以清晰的认识到, 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符合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矛盾统一。在校园学生社区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只注重机构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忽视教育功能;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 而忽视软环境的改善;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这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已经变化的现实, 机械的复制原有的、过时的管理方式, 忽略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和变化, 不利于学生社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性与陈旧的认知理念相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高校作为社会深入发展的组成部分尤为被受社会关注,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发生了快速变化, 明显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学生生源出现多样性和多元化, 统招与民办相结合, 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 自费和公费相结合, 就直接导致学生未来就业方式的差异, 造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的差距加大。当前,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的思想道德底线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 大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 某些极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影响深入。在陈旧的认知理念单一的堵截显然不合时宜, 一旦处理方式不当, 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后果不堪设想。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 必须尊重其主体性, 清楚认知大学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三、和谐校园精神对学生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

1、和谐校园精神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以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为前提, 和谐校园精神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在实践、认识、再践、再认识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循环发展, 逐步完善和谐校园和学生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学生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 在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前提下, 要充分遵循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本原则, 要将和谐的基本精神融入到管理的各个要素, 强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管理环境, 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温暖、安全、方便。

2、和谐校园精神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学生社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 评价和谐校园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认知水平的高低, 而学生自身素质的受周围环境影响极大, 特别是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校园精神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校园精神, 将为和谐学生社区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平有序的外部环境是每个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 也是高校办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这种和谐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使校园各要素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协调运转, 从而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

3、和谐校园精神有助于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了人的基本含义, 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高校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与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管理理念有直接关系, 因而在建设学生社区过程中, 必须明确其鲜明的目的性, 将和谐校园精神作为基本原则, 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氛围, 构建融洽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 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才能促使学生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一致,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 鼓励学生提高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真正体现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8月。

[3]、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报》, 2005年1月19日。

[4]、段建国、孟根龙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2006年版。

[5]、蔺光等主编:《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与管理》,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戴跃侬著《和谐校园论》, 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版。

3.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改进策略 篇三

关键词:学生社区 环境建设 文化建设

0 引言

摸索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构建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对于不断增强社区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落实高校育人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学生社区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区由于有着特定的内容和居住对象,所以它除了具备一般社区的特点以外,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自身特点。剖析这些特点,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高校学生社区人员结构具有特殊性 高校学生社区的居民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由于入学和升学的因素,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大。社区成员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大学生,富有青春活力,思想活跃,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较高,兴趣爱好广泛。同时由于学生居民年龄结构处在同一层次,他们之间具有较好的亲近感和联系。但由于他们刚从封闭的中学环境转入开放的大学环境,面对大学生活的种种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彷徨,也容易冲动,感情脆弱。此时若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很难较快地融入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中去,很难得到健康的成长。

1.2 高校学生社区区域界限明显 学生生活服务和活动娱乐场所多建在高校校园内部或附近。高校学生一般按男女性别划区而居,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好比一个小家庭,但这是个临时组成的特殊家庭,家庭成员无血缘关系,无辈份区别,且为同一性别,故寝室内部主要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学生日常的活动区域以课堂、食堂、运动场、宿舍为主,宿舍是学生活动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宿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社区的环境。

1.3 共同的学习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 共同的学习生活是这个社区区别于其它社区的本质特征。他们为了共同的学习目的而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学校学生社区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特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学生社区需要通过学校的指导或学生的自治来有序地运行,并且这种运行所赋予的计划意义和指导频率是一般社区所不具备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区有其对象的独特性和教育的目的性,这是高校学生社区进行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

2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体制。校一级成立党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下设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是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教务、后勤、宣传、德育教研室等部门协同工作。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中心,成员由院系总支书记、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组成,他们在工作上接受学生工作处和院系的双重领导。当前这种党政合一、两级管理的体制,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无论是学生工作处还是院系学生工作中心都可以直接管理学生、条块结合,形成网络。不容否认,上述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在保证贯彻党和人民的教育方针,执行院校发展目标和完成各项相关任务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行政性格局所必然附加的功能单一性、资源集中性和管理纵向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和重大理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已逐渐显得步履维艰,力不从心。从学生社区建设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极易产生“扯皮”现象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的多数部门其工作均与学生有关。如前所述,直接涉及学生管理职能的部门和机构就有好几个。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框架下,这些部门比较多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按照自己条线领导的指示部署工作,而较少进行横向或平行的工作协调。所以,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每个部门的管理孤立地看都有其充足的理由和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同部门的不同事务在缺乏横向协调条件下的碰撞,往往造成系统的杂乱无章,不仅使管理内在价值相互抵消,而且经常会出现“扯皮”现象。

2.2 过多强调统一和共性,极易忽略培养学生个性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往往遵循的是“领导推动型”的工作模式。统一号令,统一进程,统一结果。由此出发,又会延伸为偏向于“封闭”、“控制”的工作手段。学校常以“不出事”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力求“管住”学生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

2.3 重“物”轻“人”,重硬件投入,轻文化建设 学生社区管理主体跟不上社区管理的发展。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后,社区管理队伍多數是由物业管理人员、思政辅导员、保安等多种成员组成。管理成员对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认识不一致,使管理工作对“物”的管理重于“人”的管理,忽视学生权益、过度管制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轻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学生社区在建设中往往偏重物质设施的投入,而对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不够重视。由于社区地域的独立化,缺乏文化的历史沉淀,大学生在社区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学生社区软硬环境,以满足大学生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高度需求,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社区建设的重点。

3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改进策略

深层次地发掘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内容,抓好基础建设,促进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是高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3.1 重视学生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社区工作队伍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社区管理者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社区工作者除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外,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区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把这支队伍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涉及到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在选拔和招聘人员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员年龄、知识、学历结构的合理,保证队伍的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化。注意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创新意识、管导能力的培养,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创业的榜样和良师益友。

3.2 加强学生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学生居住范围内的道路、场地、绿化等与房屋建筑相匹配的区域容貌;软环境是指居住区域内的治安状况、社会风气、文明程度、学生素质等社会状况。优化硬环境,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外部清新整洁,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服务环境舒适、服务手段便捷、服务范围广泛、服务质量良好的社区氛围。净化软环境,就是要提高物业的管理水平,并通过各种社区活动,来提升学生社区的亲和力。这些活动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同时必须符合高校的教育、文化、人文的属性。活动的主题要突出思政教育。同时利用社区内的宣传专栏、黑板报、楼栋专题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另外,还应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从而通过创造社会活动的环境来改善学生社区环境。

3.3 促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设施投入,为学生开展广泛的文化生活提供广阔的场地。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积极与社会加强联系,尤其应与周围居民生活区搞好共建。

3.4 抓好学生社区服务建设

4.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篇四

民办高校的学生结构成分比较复杂,与公办学校相比,不管是在政治观念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民办高校能否在党团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高校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上的规范以及文化知识的一种保障,同时更应该从政治思想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举办成功与否。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民办高校在发展的时间、师资力量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其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摸索。

1.2民办高校的管理面临很大的冲击力

第一,基于全球化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条件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也面临很大的冲击力,学生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的[2]。第二,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与生活方式都产生很大的`变化。第三,其管理工作必须与党团建设工作有效结合,才能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上实现全新的突破。第四,伴随着教育的多元化,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变革。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之所以面临这些冲击,不仅是因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思想上缺乏科学的引导。仅仅面向学校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而不与社会时代产生一定联系,必然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误。

2党团功效对于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团功效对于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意义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从更深层面影响着我国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第二,当代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单纯的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学生而言只是简单的约束,起不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建设好团支部,通过团支部的建设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更好的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3将党团建设纳入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转变管理理念

想要使得高校特色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必须要对管理的思路进行有效的更新,要加强教育疏导工作。要认识到党建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管理工作中,要加大思想教育的比重,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观念,进而促进思想观念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因而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就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教育疏导[3]。

3.2要特别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党团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围绕信念、理想以及人生观等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3注重日常的点滴教育

民办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而发现问题,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党团建设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需要将党团建设纳入我国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去。在管理中要突出情感管理,加强对学生的理解与信任[4]。

4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办学效率的提升,我国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都办得风生水起。虽然民办高校办学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办学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就整体的办学效率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上文对我国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校在管理层面上面临的巨大的冲击。通过民办高校不断的管理实践得知将党团建设纳入高校的特色管理中是民办高校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同时党团建设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137-141.

[2]曹天平,周倩,宋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特点与组织系统变革[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130-133.

[3]丁度浩.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63-64.

5.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学生对母校提起诉讼的案件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变化;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管与被管的关系,其法律关系日渐凸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毕业生因种种原因起诉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7月,广州五山黄某所在学校下发通知,称其“由于黄某未能缴清学费,决定暂时不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事后,黄某多次找学校的各级部门反映,要求领取证书均遭到拒绝。黄某在诉讼中称,他在校期间遵守校规校训,完成了校方规定课程,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了规定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学分,应准予毕业,既然已经毕业,又为何不发毕业证?法院的判决已经结束,但它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生为何状告母校?这一现象督促着广大学生工作者去研究,去思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依法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现实意义

1.体现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

新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定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一是首次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与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也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二是对学生违纪处分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规定》取消了法律依据不明确或者行为特征不确定的处分规定,代之以有明确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易于判断的法律标准、纪律标准、学业标准、疾病标准,这将有助于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三是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规定》贯彻正当程序的原则,规定学校在做出涉及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必须遵循权限、条件、时限和告知、送达等程序。四是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学校在实施处分失实或失当的情况下,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就会收到伤害。对此,《规定》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思想。这些规则不仅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把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上特点,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已经纳入到法制轨道,这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突出学校与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因此,以《规定》为引领,建立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2.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大学生维权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类似政府,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招生、就业通过计划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通过千篇一律的模式来进行。这种体制导致学生权利意识的弱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步伐的加快,强调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公民权利的保护,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通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利的案件在上升,这就要求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加快步伐。

3.学生管理法制化是理顺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主要包含两项内容。其一,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高校根据教育法的授权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而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当它行使这种权力的时候,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二,形成了一种平等主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其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服务合同。尽管“合同”的“对价”还不完全相等,但双方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是存在的。无论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类似服务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作为一方主体的学生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只有通过学生管理的法制化来理顺这种关系,才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推进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管理者“人治意识”根深蒂固。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集中统一管理和学生的服从,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导致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漠。大家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较少地用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管理学生。主要表现在:其一,片面强调严格管理,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从而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其二,将法制与严格管理对立起来,认为遵循所谓法治原则,就是放松管理,就会放任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这两种认识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实际上是人治思维在起作用,实际上偏离法律轨道的严格管理,只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当然高校学生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学生的问题、上网成瘾的问题、男女同居的问题等,这些都应认真分析其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合法的管理手段来解决。其三,将法制化管理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实施法制化管理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样是错误的。相反,法制化管理离不开思想教育,法制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它们既不能对立,又不能互相代替。

管理者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其一,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依法管理这个概念;其二,管理者法律素质不高。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只会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如学生工作干部、公寓管理人员随意处分学生,随意处罚学生的情况多有发生;其三,管理者过分强调内部规章制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权利的保护。

2.学校内部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是目前侵犯学生权利、引起法律纠纷最主要的原因。从法律的位阶上看,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位阶是最低的,其效力也是最低的,只要是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冲突,就都是无效的。实践中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冲突的案件也有,但最多的还是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冲突最多。如很多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造成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是很多年前制定的并且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的甚至本身就不合法,学校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则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

3.管理程序不够规范。

对许多高校来讲,缺少管理程序方面的制度,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程序制度化”。表现在:其一,对于如何制定校内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比如,学生学费的减免,医疗费的调整等与学生重大权益相关的事项的决定应该经过哪些程序,由哪些机构来决定都没有严格的制度。其二,越权制定规章制度。比如,涉及对学生处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在校一级,可有的学生工作部门,甚至有的二级院系也自由地出台一些对学生处分的规定。其三,虽有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但不够规范,不够细致,不容易操作。比如,在学校对学生作出行政处分时,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如何调查取证等都没有比较详细、严格的规定,这些都可能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犯。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实践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涉及对学校与学生双方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的管理法制化?由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实际地位是不对等关系,因此应主要规范学校的行为。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让广大师生知晓有关制度。

为了更好地以法治校,也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师生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要认真领会有关法律、有关制度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引导和教育学生。新生入学后,学校可跟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学生自律与教育管理协议书”,今后,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将按照这一协议解决。它将平时教育管理中涉及学校与同学之间关系的一些内容,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分别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分别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2.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关注高等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和习惯,我们很少从法律角度对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仍然使用很强硬的行政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在依法治教的时代,这种思维是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障碍,必须进行转变。其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这包括学生个体的觉醒和学校整体的觉醒,他们已经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经形成冲突。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一部分学生管理者缺乏理解,采用“打压”式的方法解决问题,致使在有些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必将加深教学双方的隔阂,不仅会出现大量学生厌学现象,还有可能激发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冲突。

3.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校。

教育进入法律调节领域,这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其次,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依法管理,而依法管理则需要有依法思维的管理者运用法制方法实施管理行为。有的学校设定了许多对学生的罚款处罚,而且有的数额高达上百元。按照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学校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学校应注重“立法”质量,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某些问题可以实行类似听证的做法,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措施,只能在相关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实施,防止某些管理规定本身违反法律的现象发生。学校的各种规章应该公示,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罚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严格的程序本身是民主与法制的内在要求,严格的程序也是提高执法权威,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的重要条件。处罚学生时,涉及退学、开除等事项时,建议实行公开的咨询、答辩程序,必须给予学生申诉权和申诉期限,允许学生提出复议,处理这种复议的机构应与原处罚决定机关保持相对独立性。

4.坚持平等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服务。

随着自付学费的增加,学生会更多地提出“交了学费,就要享受合格服务”的要求,学生“炒老师鱿鱼”的现象将会更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律问题,而是“合同关系”内含的要求。学校应该具有平等意识、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不断改进服务。高校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通过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改变。那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对后勤服务关注不力的现象应该得到根本改变,这不仅是在履行国家交给学校的义务,更是在履行对学生的“服务合同”。

参考文献:

6.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篇六

2.1扩展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

互联网时代公众阅读资源的获取途径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单纯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拥有更多获取新知识的方式。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重要的阅读场所,通过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社交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集成虚拟咨询、虚拟收藏、在线预约等服务的综合性平台,方便用户检索信息和借阅图书,为用户获取馆藏资源提供了便利。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构建图书资源推荐栏目,根据用户需求采购图书,不仅可以满足阅读社区用户的需求,促进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能够实现馆藏资源优化,深化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2促进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

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频繁互动,帮助图书馆吸引更多忠实用户。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交流共享,具有开放、交互的特点,必将改变高校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服务方面被动的模式,促进图书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中的应用,能够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为用户提供收藏、分享、传播阅读资源的场所。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发布新书通告、文献介绍等信息,建立虚拟社交圈和虚拟讨论小组,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及时互动交流,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2.3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

社交网络在阅读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随时获取信息,丰富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有助于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当前很多高校数字图书馆依然将资源建设作为重点,而用户的多元化阅读需求迫使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社交网络的应用,作为资源传播与分享载体,为用户之间分享阅读信息提供了条件[3]。通过对用户发布信息的整合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图书馆馆藏,也可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效率。同时,社交网络的应用可以对阅读社区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标签”分类,将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用户汇聚起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导致信息混乱无序,也可以帮助用户获得更多优质资源。

7.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 篇七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共同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锻炼自我、思想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起点。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社区和社区人数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 随着学分制进一步推行, 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淡化, 因此, 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 有共同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 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 在高校发展与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特定地域内, 兼并了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以体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的综合团体意识, 反映的是大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属于大学校园文化, 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反映, 对规范学生学习生活, 强化素质能力培养, 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设计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环节, 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又具有创新特征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之路, 推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发展。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 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从属于校园文化, 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与校园文化相比具有自身特点[2]。

1. 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大多介于18~25岁之间, 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性格和个性特征, 同时由于来自不同地域, 他们的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又会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这些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化社区文化在带给大学生新奇感受的同时, 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麻烦。通常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社区生活时间的增加, 这种多元文化会慢慢融合到当地主流文化中, 并且彼此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 信息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腾讯QQ、博客逐渐淡出舞台, 微博、人人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 微信、微友秀这些新兴平台势如破竹般席卷而来, 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化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社区组织网络化的要求。现代高校社区管理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形式多样化, 单纯依靠过去上传下达的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 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 创造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应该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并提高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随着科技、经济高速发展,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带动大学生社区建立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高校社区文化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 还是课堂的延伸, 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 是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 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 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4]。具体而言,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合”之所趋, 融合贯穿功能。

随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载体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活跃需要, 学生公寓社区日渐成为激活年级、班级、宿舍甚至更小组织细胞的活力创新实施平台, 社区可以为各级学生组织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平台, 激活每一个学生, 惠及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受益。

2.“导”之所始, 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社区是极好的学生自我锻炼平台, 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 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人。在当前社区管理中, 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启发学生自治能力萌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深刻论述学生自治的四大好处, 即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5]。学生参与管理, 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进而形成自我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铺垫[6]。

3.“专”之所需, 凝聚激励功能。

尽管高校社区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 但社区文化能致力于满足师生多层面的需求,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随之频繁, 彼此间界限缩小, 相互间影响加大, 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凝聚效应。在这一方面, 斯坦福大学堪称是最经典的成功案例。他们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 主要分为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跨文化 (民族、国际文化) 主题公寓楼、课题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等, 其中以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为例, 又分为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中欧主题公寓楼等8幢楼, 这些主题公寓楼通过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活动, 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 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 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区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

4.“雅”之极致, 陶冶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 且现代教育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传承, 所以高校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将一般的美丑、善恶等价值认识和道德评判传承于社区师生, 更重要的是将最新理论成果, 如科学发展观等融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之中, 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思想得到升华[7]。值得注意的是, 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 而忽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 就会导致社区文化高居于学生之上, 以致忽略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社区文化要为学生所接受。因此, 要坚持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 除了关注用什么引导社区和学生外, 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讲求文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听到社区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活动, 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 做到入耳、入心、入脑, 才有可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效[8]。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常态化, 本着“品牌化, 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 可以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 用社区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 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 将公寓社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例如, 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 将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等活动固定为社区特色活动, 定期举办;通过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区Logo、理念、使命等, 彰显本社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专用沙龙室、活动室、阅读室, 以规范化的场地力促学生规范化地参与。以“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 大学生公寓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 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因此, 社区活动不能仅仅旨在提升生活质量, 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引领、素质提升、文化育人等多方面。为帮助同学们在社区实现“会良师、交益友、求真知、成大我”的目标, 社区可以构建以专业导师、心理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为主体的社区导师团, 丰富社区指导服务项目, 将社区打造成培育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 可以归纳为“四进社区”。

首先, 党团建设进社区。发挥社区“合”的功能, 打破行政班级界限, 将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学生社区群聚性进行有力结合, 在社区建立党、团支部, 使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 两个舞台”;通过设立“社区党员驿站”, 定期开展各类党日主题教育活动[3];此外, 还可以由社区导师团定期对社区党团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其次, 思想引领进社区。发挥社区“导”的功能, 聚焦思想引领, 依托心理健康日、社区微信、社区月报等渠道, 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 选派低年级辅导员入住学生社区, 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工作站实行流动值班制。再者, 素质提升进社区。发挥社区“专”的功能, 社区承托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责任, 借助社区导师团, 围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 开展名师有约、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区嘉年华等, 以改进思维方式实现社区内专业互学系统化、实习实践生动化、生涯规划全面化。最后, 文化育人进社区。发挥社区“雅”的功能, 通过LOGO主题墙、使命愿景文化墙、社区榜样专栏、图书漂流等绘就高雅的校园文化底色, 营造滋养身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打破原有以学院、年级、班级为赛事承办单位的模式, 以社区为单位筹备赛事策划、组建参赛团队, 开展“社区文化节”及“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 全方位凸显公寓社区的功能性。

以“自主化”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学生自我管理, 首先应该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 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 选拔有志学生成立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 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 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 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 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9]。其次, 社区中的党团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 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 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不仅保证管理渠道通畅, 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更鲜活。

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 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现风采的一张“名片”[10]。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合、导、专、雅功能。使社区成为集“思想教育, 行为集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阵地, 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浅谈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96-97.

[2]郑晓瑛.论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140-141.

[3]王劲璘, 丁炜, 等.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56-58.

[4]卜再元, 谈传生, 谈正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121-123.

[5]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27-128.

[6]郭玲玲.高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 2006 (2) :124-125.

[7]荆晓艳, 谢怀建, 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 2011 (28) :54-60.

[8]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9.

[9]谢孟岑.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63-65.

8.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 篇八

【关键词】学生社区管理 后勤社会化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07-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社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成为学生休息娱乐的场所,成为课堂的延伸、社会的缩影和成才的基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窗口,他们步入社会的演练场和实习地。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发现并重视学生社区独特的育人功能,开始对学生社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但因为学生社区发展历史较短,其理论和实践研究仍不够成熟,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还存在一系列弊端,因此亟需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由来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结果

高校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将学生公寓逐渐从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剥离出来,引进社会化企业来托管,企业通过提供有偿服务,使双方都能得以良好生存和持续发展。按照企业社会化经营原则和目标,物业公司必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经营效益上,加之公司人员的专业方向和素质不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显得十分乏力,而这里又是学生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学校必然要将育人工作渗入到学生公寓,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高校把育人工作推向宿舍、楼栋等学生社区,这充分说明高校后勤服务可以社会化,也必须社会化,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可能社会化,也永远不能社会化[1]。

(二)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必然

高校逐步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教师,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概念,以课程为纽带,学生形成了一个变化的听课群,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管理模式越来越弱化。其次,学分制实行使得专业界限不再明显,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课堂学习,任课教师教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专业辅导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与学生的联系锐减,向辅导员、班主任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也日益减少[2]。再次,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学生寝室活动的时间就越来越长了,而由于学生寝室管理和教育的难度较大,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明显提出了挑战。另外,学分制改革后,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增多,高校各院系(部)由于承担大量繁杂的学生事务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显得力不从心,依托教学区对学生实行小而全的管理模式弊端日益突出,如责权不明、效率不高、教育管理力量逐渐分散等,因此亟需探索针对学生集中生活和活动区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

(三)高等教育社区化建设的影响

目前,国内城市社区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管理成效明显,许多社会问题在社区内都得到了很好解决,为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压力,很多学校纷纷吸收社会力量来参与学生公寓楼群和附属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高校规模的扩大往往使学生公寓等服务设施远离教学区,学生社区教育管理形式就逐渐纳入考虑范围,国内各地大学城的建设又为高校社区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

二、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

(一)学生社区管理组织机构框架设置

当前,全国很多高校普遍实行的是传统的以学院管理为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分制的实行,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开始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康大职院)党委、行政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果断决策,在以学生公寓为主的生活区实施了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2004年8月,学校成立了生活区二级基层党组织——新宇党总支,作为学校和后勤社会化公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并派驻专职中层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负责生活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兼任后勤公司副总经理。2008年8月,新宇党总支更名为学生社区党总支。

目前,学生社区党总支通过建立基层党支部、组建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和学生自治队伍、搭建党建和思政工作进公寓平台、创新学生社区文化载体、开辟学生社区休闲活动场所、建立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等工作,谋求与后勤实体公司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生活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具有康大职院特色的一种新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向生活区拓展延伸的目标,如图1所示。

(二)学生社区主要组织机构简介

1.生活区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和主管后勤工作的两位校领导担任主任。委员会成员由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社区思政部门、保卫部门等组成。负责相关成员部门在生活区开展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和沟通工作,形成相互支持、协同配合的整体发展观念。

2.生活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学生社区党总支,办公室主任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具体负责执行实生活区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制定和完善生活区的规章制度,督促和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3.新宇公司:全称为湖州新宇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系浙大新宇集团在湖州成立的分公司,为康大职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的托管企业,具体负责托管学生公寓、食堂等项目。经理班子3人,其中1人为学校派驻的中层干部。

4.学生社区党总支:学生社区党总支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党总支负责人兼任校学工部副部长、湖州新宇公司副总经理,是湖州新宇公司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枢纽,负责生活区党建、思政工作与后勤管理和服务有效融合。

5.学生社区德育导师:由校学工部牵头,聘任历届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为学生社区德育导师,协助生活区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通过定期进行日常寝室走访,对住宿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行为劝导和观念教导等工作。

6.学生自治组织:组织机构中涉及到的有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大学生治保委员会、社区学生会、社区党员之家、学生楼层长、学生社团、分院学生组织等,在学生社区自主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学生自治工作。

(三)学生社区管理的基本思路

康大职院在学生生活区坚持“以社区管理为主、以分院管理为辅、以公司服务为保障,以楼幢管理为基础,集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于一体的党政合一的管理模式。[2]”按照“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位一体、四个环节”的工作要求来推进学生社区管理,这是康大职院学生社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高校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关心时事政治,讨论国家大事、新闻、焦点、国际局势等主要场所。要有意识地利用社区党团组织,开展各类党团活动,组织大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重点建设一批学习型党团组织。这种小范围的、机动灵活的学习与讨论活动效果好,对于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培养对象在社区中的表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探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2]常子龙.中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大学,2007,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作者简介:

上一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反思下一篇:十八大知识竞赛100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