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2024-09-11

英语课堂提问方式(共13篇)(共13篇)

1.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篇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研究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进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一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看教师设置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问题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开放式问题,另一种就是封闭式问题。顾名思义,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闭式问题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么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一个“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个阐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3、逻辑性的设问

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语言思维的训练。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思维就体现在他的逻辑性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就必须要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是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否则的话,那你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够连成一条线。我们都知道,要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要让学生的思考能够进一步老师的问题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够统领全局,能不能把问题串联起来,以及把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成一个珠链,提问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问有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构建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鼓励学生提问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只能完成老师所要教给学生的任务,然而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讲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时如果学生自己不说我们教师就很难知道了。所以,在构建有效提问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学习的主人这一主要因素考虑进去,那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费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维,学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思考的时间就要久一点。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

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就是在质疑。如“是这样的吗?”“这样恰当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等等。其实学生这样说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说不定他的理由还是有理有据的,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老师发出质疑的语气之后,学生就心中没底了,就觉得自己真的回答错误了。老师此时何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错误的回答。我想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之后一定会发现问题在哪里,一定会进一步再进行思考的,而这将成为他学习的一大财富。

4、尊重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和我们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关的。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没有理由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体会。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1、由点及面的提问

提问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以来就给学生一个笼统的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就像无头苍蝇找不着出路。而是应该从一个点散发开去,最后形成一个面。当然这个点不能太过细碎。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老师也要轻松一点。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为何说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找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为何说它是“野”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是慢慢来的。否则以来就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说索溪峪的“野”的话就无形中把问题给拔高了。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停的摸索、总结。

2.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篇二

一、交叉使用提问类型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属于课堂教学中两种比较常见的问题类型。Thompson (1997) 认为, 展示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而参考性问题可以使用课堂的交际性更强, 缩小课堂环境与真实交际环境的距离, 由此更加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在Long和Sato (1984) 的课堂研究中, 79%的课堂问题属于展示性问题。Barnes (1969) 、White和Lightbrown (1984) 的研究中也提到, 在课堂中老师会比较喜欢提问一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而参考性问题出现的比率较小。

多数教师会选择展示性问题, 因为这类问题可以检验学生对讲过知识的理解程度, 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地组织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也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教师可以对于一些交流水平一般的学生进行展示性问题的提问, 这样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应对其提出一些参考性问题, 使之进行高水平的交流, 以创设更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

二、多元化的提问方式

任何一种提问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缺陷, 所以教师应在一堂课中采用多种提问方式, 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 并使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一般情况下,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和学生齐答或者教师问学生单独回答较多, 其特征是课堂环节进行的比较流畅, 不影响课堂纪律等。但是如果全部问题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未免比较单一, 一节课中有些同学可能不会被提问到, 会令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 注意力容易转移, 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交叉使用结对活动或小组活动的形式去完成一部分课堂提问, 这样可以使更多同学参与到其中, 使更多的同学进行目标语言的操练,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适当的提问时机和等待时间

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考察学生学习状态的手段, 也是管理课堂、控制学生注意力的有效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提问时机, 可以有效组织教学, 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讲解过的问题应根据课文内容的走向,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讲完课文后的复习式提问中, 应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的思考时间或多或少不尽相同, 教师应给其充分的时间思考。尤其是小组讨论和全部讨论时, 应根据提问的难易程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教师最好给予5秒左右的等待回答时间。

四、给予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后给予的一种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在课堂反馈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辞, 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如遇到回答不正确的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时应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并且给予恰当的鼓励。

参考文献

[1]Barnes, D.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M].Harmondsworth:Penguin, 1969.

[2]Barnes, D.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A].in Barnes, D.Britton, J, &Torbe, M. (eds.) Language, the learner and the 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1969.

[3]Long, M.&Sato.C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studies: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A].In Davies, A, Criper, C&Howatt, A (edus.) .Interlanguage[C]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84:104.

[4]Richard J&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Thompson, G.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J].ELT Journal, 1997, 51 (02) :99-105.

[6]White J&Lightbown P M.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84:40.

3.巧用提问方式提高英语课堂效果 篇三

笔者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一次,笔者在操练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的使用时设计了一个游戏任务。我给出一些简单句, 如: The students are listening to the headteacher;The boy got caught in the rain;The man was killed in the earthquake ;Mr. Liu was shocked at the news.要求同学四人一组,选择其中的一句,组内成员分别用关系代词that , which , who 或whose来完善这个句子。准备好后,请一些组的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句子。我以自愿和抽点相结合的形式,请学生们展示。要求一个小组只要有一名学生站起来,那么这个小组的学生就都要站起来展示。

有一个小组的一名学生举了手,我叫起了他组内的其他三名成员。其中,有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显得有些慌乱,谦让着让组内其他成员先发言。因为准备不充分, 他没能给出一个答案。他很难过地坐下后,没有心思再听课,甚至趴在桌子上。下课后,我找他谈话时,他哽咽着差点哭出来。他告诉我说,他本来就不太善于表达,他准备的答案又被其他同学说完了,剩下最难的句子,他回答不出来,觉得自己很没用。我建议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抢先回答,并鼓励他,在知道自己的弱点后,要努力克服它,更要抓住机会来锻炼自己,不要太在意自己回答错误后同学的嘲笑。这次谈话化解了他内心的忧虑,他表示不会再这样脆弱了。谈完话后,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方式也有问题。如果我能在提问的时候,考虑得周全、巧妙一些的话,那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为此,我们在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细化问题内容,采用分层提问方式,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根据小组内成员的基础情况,给小组内的不同成员不同的任务。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临时组长,由组长按所提要求分工,并在讨论中帮扶一些更弱势的学生。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暂时滞后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要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现有的同学较难回答出来时要给出一点提示,或换另一种方式来问。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大胆直接地表达出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2.丰富提问方式,让学生能够多元地去思考问题。有时候可以用一般问句、特殊问句或反意问句提问;有时可以提问个人、小组或全班;有时可以按座位的横排或竖列提问;有时可以按男生或女生提问;有时可以按学号提问,甚至可以随机提问等等。在提问时,不要只提学生用Yes 或No就可以回答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去回答Why或How的问题。通过多元的提问方式,可以让每名学生都关注课堂,关注老师的提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反馈。

3.所提问题要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所提问题如果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那将会是提问的最佳境界。在讲到人教版必修1 Earthquakes那个单元时,我借用了《唐山大地震》的一段视频,里面有一些震前和震时令人震撼的画面。教师如果直接提问What happened in the earthquake? 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茫然,答案也会比较凌乱,但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问题前先问一下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然后要求学生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依次说出这些东西在地震时所发生的状况,这样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提问也会更加有效。

4.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面带微笑,给予及时反馈,要努力快速找到学生回答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哪怕只有极其微小的进步,也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对于回答错误的,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征得学生的认同和接纳。

4.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篇四

1) The main(主要的)idea(思想,主意)of this passage(文章) i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下列的)statements(句子)best expresses

(表达)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3)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讨论)…

4)This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涉及)…

5) The author’s purpose(意图)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6)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2.有关细节题的提问方式:

1)Some people do sth. because ____________?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that ___________.

3)What … ? Which … ? Who (Whom) … ? When (What time)…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excep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is not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3.有关词语释义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word “…”in line(行)… refers to(指)…

2) In paragraph 4,“ it ” refer to (means)………

4.有关推理判断题的提问方式:

1) It can be inferred(推断) from the passage tha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3) It can be concluded (结论) from the passage that … .

5.有关作者观点意图题的提问方式:

1) The author’s main(主要的)purpose(目的) in this passage is….

2)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3) In this passage the author’s attitude(看法)could best..

4) The author’s main thought(思想) is that…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m.,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 理解作文

★ 方式作文450字

★ 理解

★ 评价方式

★ 理解妈妈作文

★ 理解优秀作文

★ 理解小升初作文

★ 理解初中作文

★ 理解作文初一

5.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设计 篇五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育也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交际能力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课堂提问是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式,如何做好这个工作,促进课堂交际化,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提问从其形式和作用来分,可分为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和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问。无论那一种,都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其他形式无法代替的教学活动。它常常是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或引导学生做出反应或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得出答案。提问的作用在于:

1、通过学生的反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弄清上一节课的效果,确定新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和了解的信息,主动的展开联想,积极思维,从而得出答案。

3、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提问对有些同学可以起到鼓励作用增强师生情感,使他们鼓起学习的兴趣。

但长期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缺泛必要的研究和探索,常使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从实际上看,缺乏检查和思考,形同虚设。尤其在高中阶段,课堂信息量增加,许多教师只顾及课的速度,而忽视提问的存在,导致课堂提问步骤减,形成了“有多有少”现象。具体来说,多的方面有:好学生回答的多,简单的问答多,教师直截给答案的多;少的方面有:成绩偏中下的学生回答少,思考分析的学生少。这样长期以往,致使学生不积极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形成课堂气氛死板,学生上课不敢主动发言的格局。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加强对提问的研究。搞清提问在课堂中重要的、决不可少的地位和作用。本人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复习提问

通常情况下,一些老师只是旧事重提。机械的把上一节课讲过的知识拿出来,重新来过学生也是机械的回答。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事实上,对讲授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提问,是每一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东扯西拉。它有它的既定意义。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发现错误或模糊不清时,及时纠正;另一方面,为新知识的讲解铺平道路,使新旧知识紧密的、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学生打开探求知新知识的思路。这种提问时,老师应注意“四个方面”:一忌不假思索的机械回答,老师在课上过多的提一些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二忌先点名,后提问题;三忌不分难易,不看内容;四忌借提问时实行对学生处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经过反复思考,不重复、不离奇,紧贴在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上,缩小新旧知识之间的裂痕。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把每个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全班同学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然后叫一个学生回答,要求别的学生注意他的回答,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反馈意见要及时进行调控,做出正确反应。

二、关于新授知识的提问

这个环节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饭菜中没有盐,就会使食者泛味。一堂课中要是没有提问,同样道理,它会使听者昏昏欲睡。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书本上的东西,把握好各课的知识要点,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性错误、无歧义性答案;又要做到难易适当、有趣。从而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得。这样我们的问题要符合这样的几个特征:

1、问题的科学性与活跃性

所有问题得设计必须是符合大纲。教师在对全文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非常严谨,既不能有丝毫模糊错误的成分,同时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言可发,从而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提问是双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边活动是衡量一堂课的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光有科学性,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每一个问题还必须是针对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能使许多难的东西变的易懂好学。尤其是学生在学一门新的学科时,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曾对此有所提及。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方面,学生希望一堂课能紧紧的抓住自己,这就要求老师提的问题要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中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好的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能巧妙的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门户。兴趣一旦养成,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一主动的去学习,从而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地。

2、问题的艺术性和全面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进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成功的教师一般都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在我们的高中教学中,应少一些比较低幼级的问题,如上文提到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多一些理解性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问题。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尽量的变换一些方式来提问题;使所提问题尽量贴近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同时班级都是一个整体,问题必须面对全体同学,允许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存在差距。如SEFC教材中Smoking这一课,为了鼓励学生多说,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 bad result do you know from your own areas? Do we need smoking when we are talking to others?这样的问题人人都能上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

3、问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英语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就要像其它学科一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只有思想健康向上,才能进一步促进学习。那么如何贯穿思想教育了?提高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好的提问能帮组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使其明白为谁学。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SEFC教材中Marx一文,我们可提出这样的问题:Why did Marx learn Russia very hard?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许多学生都能深受教育。

6.设计有效提问构建英语新课堂论文 篇六

“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设计有效提问能营造教学悬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语言素材有关的活动中去,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一致,构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有效提问,来优化教学,构建英语新课堂呢?

第一,设计的有效问题,应少提牵引性问题,多提探究性问题,并注意提出问题的梯度性,遵循课堂提问的可输入性原则。

为保证有效提问的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提问策略。目标的不同,设计问题的类型也就会有所差别,提问的层次也就会发生变化,采用的技巧也会不同,总体上要做到:少提牵引性问题,多提探究性问题,并注意提出问题的梯度性,遵循课堂提问的可输入性原则。

牵引性问题表现为:“yesorno?”、“rightorwrong?”、“ok?”、“Itis...”。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对是非的判断、教学内容的再现,对学生的智力活动要求比较低,在教学中应少提问。探究性的问题表现为:“Why...?”、“How...?”、“What...?”等。它要学生独立思考、探讨才能得出答案或结论,这对学生思考、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要求很高,有利于激发学生乐学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些这种类型的问题。不过,无论哪类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要应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实情来确定,把握好要提出问题的梯度性和可输入性原则。只有把握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的问题才具有针对性,提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的问题才具有梯度性,深浅适中,力争把设计的提问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yes/no型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how/why问题。

第二,设计的有效问题,应遵循启发性原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参与进来,把握好个别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课堂有效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提问具有启发性思维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觉学习意识重要一环,也是构建英语新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英语是一种语言,对于语言的学习是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参与作保证,学好英语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探寻中,学会合作学习。既要照顾到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学优生”,还要照顾到“学困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把握好个别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充分的语言交流,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分享知识的成功、分享学习英语这一语言的乐趣,从而构建好英语新课堂。第三,设计有效问题的提出,应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巴班斯基说:“只有在师生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自己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提问能否激起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探究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状态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在提出设计的问题时,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具大的亲和力来感染学生,以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热情的鼓励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回答,来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发表不同的意见。只有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构建英语新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第四,设计有效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可预测性和可书面化。

教师对设计有效问题的提出,应尽可能的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进行预测。对要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语法、句型等概念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障碍?你想从学生那里得到怎样的回答?学生又是怎样回答的?若回答不恰当,你又会作怎样的处理等等。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预测,方能在课堂上“临危不惧”,应对自如。也只有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问前预测和准备,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上课前除了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好预测外,最好还要把所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预测的可能性进行书面化,写在备课本上。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每节英语课上都会设计许多的问题,每个问题的提出不但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且问题之间还要衔接自然合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设计的问题仔细研磨和推敲,将其书面化,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的即席提问,做到课堂上的问题口语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7.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讨 篇七

一、问题要有重点

如前所述, 高中课堂问答阶段教师的问题都应该是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 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质量, 才能发挥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功效.所以, 在问题的设置上, 集中对于新知识、概念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 是提高问题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要通过提出新颖的, 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同时还要有时效性.例如, 在双曲线概念中, 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 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 再通过演示实验, 进行启发、引申, 进而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通过这些问题, 既把握了课堂学习的重点, 又照顾了学生认知的方式, 这样的结果可以检查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表达能力进行拓展.

当然, 在这里依然要强调的是提问要有目标意识、时机意识.教师的提问, 只有把握好适当时机, 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 分清主次才是合理的科学的.问题设计要点是: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含蓄处、文句突然截止处、题眼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也是动态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动态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出发, 组织相关的问答活动.我们都知道, 学习的过程总是循序渐进的,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 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应该注意从步步为营, 一步一个脚印的角度出发, 去设置问题, 可以对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细化, 进行分层, 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探索, 形成一种在进步中探索, 在探索中进步的良好局面.如在“直线和平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分层方式进行提问: (1)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 (2)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 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提问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由浅到深地进行思考.

再如:针对“函数y=Asin (ωx+θ) (A>0, ω>0) 的图像”中有关图像变换的问题, 教师可以针对很多学生抓不住相位变换的实质的情况, 分层设计几个问题: (1) 将函数undefined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了undefined个单位, 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2) 将函数undefined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了undefined个单位, 所得图像的解析式是什么? (3) 将函数y=f (x)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了undefined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像, 那么y=f (x) 的解析式是什么?在分层设置好这三个问题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作图、比较、分析, 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平移变换是针对自变量x的变换 (x自身的变换) ”.

三、适度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进行掌握, 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 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时间要正确, 要让学生在具备回答能力, 但是还需思考才能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问答, 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避免一节课提问不断, 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出现.同时, 提问的难度要适度.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提问,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

四、结 语

没有提问的课堂, 是不成功的课堂, 没有提问技巧的提问, 是失败的提问.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注意问答环节的设置, 保证课堂提问既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的需求, 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技巧,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段大峰.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淮北煤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3) .

[2]陈志云, 张本金.向量与中学几何教材[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1) .

8.课堂提问的方式 篇八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的是“直问式”提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比如我们在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提纲挈领地归纳出几个问题,采用“直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但是这种方式在课堂中运用得过多,而没有什么变化的话,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不易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逆问式”,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的问题总是问这样写行不行?而“逆问式”则问不这样写行不行?在诗词鉴赏中,我就经常运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我在讲解《早梅》这首诗时,有一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我就将“一”改为“数”,提问同学这样改好不好。经过同学的讨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有用“一”才能突出题目中的“早”,在炼字、炼句方面这种提问的方式很有效。

青年教师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提出的问题总是冷场,没有学生回答呢?其实在很多的情况下,是教师没有设计好问题,问题设计的过难或问题提得过于宽泛,让学生不好回答。这时候我们最好采用“分割式”或“层递式”的提问方法。我在讲解《咏怀古迹》的时候曾经设计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选取王昭君作为诗歌的主要形象呢?”问题提出后通过学生的表情我就看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回答,所以我就采用了“分割式”的提问方式,也就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教师将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接下来介绍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发现诗人与王昭君的际遇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最后同学得出作者在这首诗中借怀念昭君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答案自然清晰明了了。

与之相似的就是“层递式”的提问方法,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比如我在听某老师讲《项链》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然后教师就将问题分割,“路瓦栽夫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再问“当时社会是怎样的?”问到这里将两者的答案结合在一起,开始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还有很多的提问方式,比如“扩展式”指的是把现在所学的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提问方式,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的作用。“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引发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9.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篇九

1.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如:图片、挂图、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等手段导入教学。直观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生动、活泼。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来。如牛津版 8A Unit4 Wild animals 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希望的故事,我事先上网找了一些有关大熊猫的录像,通过放映,观看后,再讨论一下有关大熊猫的一些问题:Giant pandas are our national gems.They mostly live in China.The number of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Why? Because they are many dangers in the wild.What dangers are giant pandas facing that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这样能让学生怀着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去阅读文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提问式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除了借助具体的实物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提问要注重针对性,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提问要能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突出课的中心,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我在教学牛津版 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时:

T: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China.Right?

Ss:Yes.T: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S1:Yes.Spring Festival.May Day

S2:Dragon Boat Festival.National Day.Children’s Day and so on.T:OK.Very good.There are also many festival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Such as Christmas.Easter and Halloween.Right?

Ss:Yes.T: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alloween?

Ss:No.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Halloween.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3.自由谈话导入法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地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者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利用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的特点来使用自由谈话,既可寓教于乐,又可记得牢固。但自由谈话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什么。因此课前一定要好好准备,做好谈话主题的选择,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如在教学牛津版 8A Unit5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部分时,我从 5月12日 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谈起,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事,大家都很熟悉,都很了解,在谈论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一下跟地震有关的词汇,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入Reading部分所讲的发生在台湾的一场大地震。这样做学生更能很好的理解课文。

4.背景知识导入法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定主题而设计,有些主题学生不一定熟悉。对于一些有背景材料的单元,教师应充分把握该单元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与本单元知识点联系精密,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我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参考书等找到有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背景知识或以课文的关键词出现,或以课文的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采用以介绍人物,讨论历史背景和日常或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背景知识的导入要适时、适度、适当,切莫喧宾夺主。

5.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牛津版的英语教材在每一单元的课程安排上都是前后相连,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授新知识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相连,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从而引出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对复习,教师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传授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变化复习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传授新知识的契机。这样的导入就会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所以,复习绝不是简单的默写几个单词,背几段课文或翻译几个句子,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

6.情景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前景即“情景”相联的,在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好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撩起求知欲,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情境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与各种情境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为完成新课任务达打好基础。教学情境的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导入只是一种教学活动的准备,不宜费时过多,切不可喧宾夺主。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应立即开始新课学习。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10.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篇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提问模式 作者:李 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的方式,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提问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 问题 改进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252-02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在当今盛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问既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又为学生提供了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习得目的语。所以,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教师话语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当教师提问,要求全班同学齐答时,只有部分同学张口,多数同学含含糊糊地跟着混;当教师问有无同学自愿回答问题时,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并且总是那么几个表现踊跃的同学;当教师指定某个同学时,回答通常很简单,语言输出有限,更有同学根本不开口,或是用“I‟m sorry”当挡箭牌。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冷场尴尬的局面,课堂提问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学生课前未做好预习或复习,准备工作没做好,对所问的内容尚未掌握,不知如何回答。

第二,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但不愿开口;有的同学缺乏自信,害怕答错了会被同学笑话。

第三,教师提问不当,即教师提问的内容、技巧或形式不当,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

二、大学英语课堂的特殊性

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外语教学,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就是英语课堂,也是他们获取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学习和练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而大学学习生活主要是靠自学,大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水平。

三、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改进方式

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过程的改进也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提问模式

常规的提问模式是:教师提问→指定学生→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这种单向的提问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师生互动,因此,可提倡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模式,即先进行学生提问→其它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学生问题解决完以后,再由教师提问→指定学生→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此模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若不做好课前预先或复习,上课就提不出好问题。

(二)评价方式

现行的学生评价方式多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而平时成绩多是由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率这两部分组成的,对于课堂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情况一般不涉及,而且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远大于平时成绩。提问模式改变后,可将学生课堂提出问题的数量及质量及对其它同学及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情况纳入平时成绩,并占相当的比重。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三)提问类型

Long & Sato(1983),Brock(1986)和Nunan(1987)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划分。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1]Lightbown & Spada(2002)也提出了相似的分类,只是把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称为真实性问题(genuine questions)。他们认为:“高频率地使用展示性问题是课堂互动活动与„真实‟世界的对话最关键的区别之一。”[2]Brock(1986)的研究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Nunan(1987)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的话语。可是,研究表

明,大学英语教师所提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占提问总量的68%。因此,教师应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例,更好地将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结合起来。

(四)提问技巧

教师在提问时应创造一定的情景,有趣味性,最好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练习虚拟语气时,教师可能会请同学做英汉互译,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这种句型的形式上,小心翼翼地将英文和中文对上号,没有积极性并害怕出错。笔者换了这样一种方式,如说:“He knew there was a burglar in the house, but he was alone and unarmed.Now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f you had been in that situation?”通过情景的创造,使同学们明白了这种句型使用的条件,并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同学们的反应十分活跃,发言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良好。

(五)提问对象

教师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关注不主动的学生、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提问时倾向于提问坐在前面或中间的学生、或表现积极主动的学生,对坐在后面的学生或平时不够主动的学生很少提问。这样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两极分化。有的同学基础比较差,有的缺乏自信心,有的容易开小差,教师可针对具体情况对他们给予关照,召回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积极融入课堂活动。

(六)等待时间

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不宜过短,要有耐心,善于启发学生,不可操之过急,见学生回答不上来就自己回答了。也许学生沉默的时候脑海里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风暴,再等几秒钟学生就会有令你满意的回答了。教师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如果一个学生在老师启发下仍答不出来,可以请别的同学回答。教师应尽量把机会留给同学们,而自答就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还是教师“一言堂”。

(七)教师反馈

教师们一般都知道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应以鼓励、赞扬为主。但是容易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过于夸张,不分级别,即使很简单的问题答对了,也非常夸张地“Good”“Excellent”,容易使回答问题的同学感到尴尬,而在其它同学的心目中,“Good”“Excellent”的含金量就降低了;二是反馈语笼统机械,作用不明显。因此,教师反馈应注意:首先应给与学生积极反馈;其次反馈语应灵活恰当,有层次;另外反馈语应细腻完善,除积极反馈外,还可重复学生的回答、就学生回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短的评论、引用学生的回答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提问模式可以帮助改进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使用双边互动的提问模式,使师生之间拥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调整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着力创造出与之相关的真实的交际环境,给予学生以更多的情感、心理方面的关注,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1.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策略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9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技巧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对于优化课堂提问方式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一)备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找准课堂提问的突破口。教师首先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教材,分清主次,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为教学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其次要掌握教材的全局知识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教材知识、方法上的规律性。例如,教学《风筝》(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具有一定深度,所以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师除了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可在导入部分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放过风筝吗?你觉得放风筝快乐吗?”班上许多学生都放过风筝,并回答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感到很快乐。这时教师顺势导入:“是的,放风筝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是鲁迅先生一回忆放风筝的事,就深感内疚和痛苦。原因是什么呢?请看《风筝》。”这样以问题导入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

(二)备学生。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方能选择比较恰当的提问方式。教师可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学生自我介绍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群体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笔者在讲授《小巷深处》(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谈谈母爱。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与作者有了同感,也升华了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与爱。

二、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态度与次数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态度,在提问时做到公平、公正,不能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只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提问时要注意所提问学生的层次,各层次、梯度都应有所涉及,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评价,且以正面、鼓励性评价为主。例如,在分析《忆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文冰心回忆幼时读书经历那一部分时,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你认为哪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读书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教师让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相应层次的问题,以此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读书的态度,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次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来提问,使提问真正发挥作用而非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随意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教师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引导式”提问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通过情景式导入或引导式导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形成一个初步认识,这样,学生的思路不至于“误入歧途”。如在教学《孔乙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悲剧的成因,教师可以这样发问:“我们通过学习《范进中举》(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了解到旧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心灵摧残,那么孔乙己的遭遇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这样的“引导式”发问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明确的参照,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四、教师提问后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并作出正确评价

现在语文课堂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马上提问学生,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对所提问的问题缺乏深入、充分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思考时间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过分紧张,容易产生学科倦怠感及压抑感,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这个时间教师要把握好度,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完善他们的答案,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优化自己的提问技巧对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12.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 篇十二

一、插入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暂时中断已有的思路, 而随机插入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在叙述完相关的内容之后, 再直接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 还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程式, 但插入的内容一定要与课文的内容相关联。如某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 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断:

师:我们来看看称谓, 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什么?

生:汝。

师:这两个称谓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 而“汝”很不客气。

师:好!我再把“汝”字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 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下的人, 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 就有看不起的意思了。智叟对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 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在这段教学中, 如果不插入对“汝”的进一步解释, 学生只凭直觉, 弄不好会得出称呼“汝”就是不客气的片面结论。老师随机插入对“汝”的讲解, 并接着提问“智叟称愚公为什么用‘汝’”, 使学生对此情此境中的“汝”为什么含有“不客气”“瞧不起”的意味, 理解得更深刻更准确了。

二、曲问式

即“问在此而意在彼”, 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 却偏不直接提问, 而是从侧面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 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某老师授《大铁椎传》, 文中有两句话:“尝与过宋将军”, “与遇宋将军家”, 都省略了“之”, 这两个“之”代什么, 要搞清楚。教师在这里没有直问这两句话省略了什么, 因为这样问未免平直呆板, 枯燥乏味, 而是用曲问的方式:“陈子仙怎么遇到大铁椎的?”要学生把有关句子找出来, 然后让学生把这两句中省略的词语“之”找出来。由于问题拐了弯, 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要求, 活跃了课堂氛围, 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逆问式

为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促进其深入思考, 教师不从正面提问, 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假设结论不成立, 让学生通过比较, 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种问法形式活泼, 趣味性强,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脑动口, 从而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孔乙己》, 在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时, 可以设计如下逆问:①假如孔乙己没有被丁举人打折腿, 不就避免悲剧的结局吗?讨论:丁举人中了举, 有钱有势, 而孔乙己“没有进学”, “愈过愈穷”, “他家的东西, 偷得吗?”, 被打折了腿不足为怪。②假如孔乙己不去偷丁举人的东西, 怎么会被打折腿呢?讨论:孔乙己“好喝懒做”, 又穷困潦倒, 不偷怎么生存?③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懒做, 不就不会去偷丁举人的东西了吗?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考又考不上, 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自然就会好喝懒做了。结论:孔乙己的悲剧, 主要是社会悲剧。有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存在, 就会有孔乙己这样的牺牲品。这里步步都以逆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如剥茧抽丝, 直至问题解决,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总分式

这种提问方式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 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 回答了诸多小问题, 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 从小到大”, 具有思维的发散性, 更具有艺术魅力。如教学《祝福》时, 可首先总的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在这一总的问题下又提出①“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么变化?”②“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眼睛有什么变化?”③“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 发生过哪些变化?”这些小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脑海里首先呈现关于祥林嫂的肖像, 并由此进一步探索祥林嫂的内心世界, 把握作者笔下这一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中国妇女典型的社会意义。

五、连环式

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设计由因到果, 又由果到因, 以疑引疑, 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再提出一个问题与前面问题首尾相连, 一追到底, 使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思考。如教学《故乡》时, 针对开头部分可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笔下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③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④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深入的问题, 形成了一个整体, 几个问题解决了, 整个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13.英语课堂提问方式 篇十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类型及设计策略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2002期作者/朱永举本文总字数:4274字 朱永举(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19)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教师需设计恰当的课堂提问,增加学生与文章亲近的机会,促进其对文章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达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基本目标。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 依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笔者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此三类问题的思维层次大体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复杂性六个层次两两相配,提问者对三类问题答案的预知程度和作答者回答三类问题时对文章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见表1)1.展示型问题 展示型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章信息。在文章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通常就文章中的词句、细节信息或篇章结构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识记或理解程度。这些问题主要是展示型问题,其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章使能找出答案。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以下所提到的教材都为江苏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故下文不再标注)8A UIut 5 Bird-watchers中的“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的问题“Where is Zhalong Nature Reserve? Whatkinds of animals live there?”便是展示型问题,学生可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2.参阅型问题 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章的事实性信息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教师围绕文章中有价值的、可以生发进一步思考的关键点进行提问。这类问题在文章中一般没有现成答案,教师也没有标准参考,学生作答时需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章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历,对文章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如,在教学“Zhalong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will happen if people change the wetlands to makespace for farms and buildings? Why?”学生需要基于文章信息,并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作出合理解答。3.评估型问题 在文章处理的最后阶段,为了增进学生对文章话题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教师通常需要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对文章话题进行拓展。这类问题基本上在文章中找不到答案,学生通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结合逻辑和情感得出综合性的评价和结论,因此笔者称之为评估型问题。如,在教学“Zhalong A special place”一课时,设计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the Birdwatch-ing Club?”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深层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探寻不同问题之间的合适比例,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问题的类型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就教学目的和内容而言,对于要求掌握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内容,宜多使用偏重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展示型问题:对于要求掌握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内容,宜多使用偏重于应用和分析层次的参阅型问题。就学生的语言水平来说,对于初一学生,使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展示型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教学进程来说,能力提升比基础训练需要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所以综合和评价等认知复杂性较高的评估型问题在能力提升阶段,尤其是在初三中考专项复习阶段,应该设计得相对多一些。因此,在设问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和问题的认知复杂程度,然后设计适切的问题,并选择最佳的序列组合来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策略 在完整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展示型问题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必需环节,在三类问题中通常占有较大的比重:参阅型问题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信息进一步处理、吸收和内化,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估型问题是围绕文章话题的拓展延伸,对语言和思维要求较高,在数量上应该适当控制。1.展示型问题的设计要“精”而“活” 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需要根据“基于文字的语言因素和与文字相关的图片、表格以及通过图片所展现的人物特征、行为、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因素”„设计展示型问题,对文章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分析和梳理。所谓“精”,即提纲挈领,切中要害,能较容易地勾勒出一个框架来。例如,针对9A Unit 2 Colour中的“Colours and moods”一文,教师可以设计“Howmany kinds ofcolou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are they?”这一问题,梳理出“Calm colours/Warmcolours/Energetic colours/Strong colours”,从而使文章框架清晰可辨。所谓“活”,即要拓宽文章信息转换的角度,增加文章信息转换的维度,提高思维含量。教师需有效挖掘文章中的主干线索并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是“肢解课文,零敲碎打”,使学生“见木不见林”。要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文章信息、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概括主旨等,使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微技能得到有效渗透和训练。2.参阅型问题的设计要“足”而“真” 在充分展示文章内容之后,教师需设计足量的基于文章又高于文章的参阅型问题,供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参阅型问题的数量,促使学生提供句子更长、句法更复杂的答案,从而促进其语言习得。Nunan的研究表明,当教师使用参阅型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会更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2]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真情实感为基点,将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知相结合,实现文章信息的吸收和内化。在回答参阅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已获取的文章信息,通过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进行较高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教学“Colours and moods”,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并理解“what colours can do and what characteristicsthey represent”之后,可以设计:(l)How do you feelwhen you see orange?(2)What are your characteris-tics?(3)What is the best colour for you? Why?此类问题将文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回归文章,参阅文章,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反思,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评估型问题的设计要“实”而“准” 评估型问题大都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拓展性问题,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某个事件或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积极情感,因此评估型问题是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和正确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评估型问题的设计要避免大而空,如“What haveyou leamed from the passage?”“What comments doyou have on the topic?”等,而是要选准切人点,小而实在,使学生在参与讨论时的思维更加严密,语言表达更加精准。此外,评估型问题的设计不能偏离文章作者的真实意图,否则就失去了主题拓展的意义。评估型问题一般须围绕文章话题展开讨论,增加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教师不作语言输出形式和内容上的明确限定和要求,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教学“Colours and moods”,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设计:“What are thecolours ofour school? How do you feel?”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则较为适宜。此类问题设计不宜过多,否则,课堂中基于文章的阅读活动就会减少,从而使阅读重心偏移、本末倒置。4.三类问题的设计比例呈“金字塔”结构 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学进程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问题设计,使其在类型和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就总体而言,文章处理阶段设计的三类问题的理想比例应呈金字塔形结构。基于信息获取和一般理解的展示型问题是文章处理的基础,置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底部,构成金字塔形结构的坚实根基;基于信息筛选和分析判断的参阅型问题是文章处理的深化,置于金字塔形结构的中部,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综合推理和评价判断的评估型问题是文章主题的拓展升华,构成金字塔形结构的顶端。三类问题对促进学生的文章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连续递进的完整过程,三者呈序列发展,缺一不可。三类问题所固有的复杂程度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更加复杂的思维和语言加工过程,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因此在问题的数量上是逐渐减少的,其大致的比例为6:3:1。参考文献: [1] GRELLETF.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2] 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London: Prentice Hall, 1991.

上一篇:青春的作文400字:青春,可歌可泣的岁月下一篇:一年级作文动作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