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资料

2024-06-14

风筝资料(13篇)

1.风筝资料 篇一

小说围绕主人公童年时代的经历展开。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位12 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 他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追风筝比赛后, 哈桑受到了不堪的侮辱, 而目睹哈桑受辱却不敢挺身而出的阿米尔则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为了逃避自己的负罪感, 阿米尔逼走了哈桑。后来, 他也因战乱随父亲逃亡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对哈桑犯下的错误。某天, 一通来自阿富汗的电话促使他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 从此阿米尔踏上了赎罪之路。

1 梦境一:英雄与鬼怪

追风筝大赛是阿米尔和哈桑命运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比赛当日早晨, 哈桑告诉了阿米尔他昨夜做的一个梦:

我们在喀尔卡湖, 你, 我, 爸爸, 老爷, 拉辛汗, 还有几千个人……天气暖和, 阳光灿烂, 湖水像镜子一样清澈。但是没有人游泳, 因为他们说湖里有个鬼怪……

所以大家都很害怕……突然间你踢掉鞋子……“里面没有鬼怪, ”你说, “我证明给你们看看。”……, 你一头扎进湖里, 游开了。我跟着你, 我们都游泳。

梦中的“你”指的是阿米尔。梦的开始, 几千人在喀布尔湖畔的聚集, 宛如次日追风筝时喀布尔街头万人空巷的一幕出现。在哈桑的梦里, 阿米尔勇敢地跳下湖水, 证明湖水当中没有鬼怪, 赢来了几千人的掌声。这和神话故事里只身犯险, 接受众人欢呼朝拜的英雄人物何等相似。换言之, 哈桑在梦中将阿米尔和英雄的形象凝缩在了一起。在等级森严的阿富汗传统社会文化中, 英雄往往出身显赫, 哈桑仆人的身份使他不敢奢望自己的英雄梦能够实现, 但阿米尔富家少爷的地位恰恰能够配得上英雄这个身份。弗洛伊德 (1996) 认为, 梦具有审查作用, 它将意识中不合理的一部分进行改装后予以呈现。在哈桑的意识中, 仆人的出身无法与英雄等同起来, 而阿米尔却可以担当起英雄这个身份。哈桑借由阿米尔的形象来释放了自己被抑制的成为英雄的愿望。

梦境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色, 便是鬼怪。鬼怪并没有出场, 但却象征着一种神秘而巨大的恐惧感。但对阿米尔和哈桑而言, 它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促使他们跳入湖中。整个梦的环境颇为诡异。明明是“天气暖和, 阳光灿烂”, 可湖水却是冰冷的;哈桑和阿米尔所处的位置在湖中央, 孤立无援。这些都是危险的, 甚至可以联想到溺亡。梦的结尾提供了一种解读。人们将湖称作“喀布尔的苏丹阿米尔和哈桑之湖”, “苏丹”即国王, 象征着极端的荣耀与权力;“我们向到湖里游泳的人收钱”, 表现出的是贪欲。梦的最后回归到了一种无节制欲望的呈现, 一如深不见底的湖水。可见, 哈桑之梦的原动力在于其对名利的极度渴望。这和他热切希望阿米尔夺得追风筝比赛冠军的意识部分相照应。哈桑潜意识中觉察到了膨胀的欲望会带来的危险, 但他无法抗拒欲望的诱惑。再回想哈桑的经历, 如果他不是执意要帮助阿米尔夺冠, 也许所有的悲剧都不会发生。由此看来, 触发整个梦境的鬼怪实则是求胜欲的化身。

2 梦境二:求救者与拯救者

在目睹哈桑即将受辱的时刻, 阿米尔闭上了双眼, 此刻出现了一个梦境:

我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我在白雪皑皑中跋涉。我高声求救, 但风淹没了我的哭喊。我颓然跌倒……看见雪花抹去我刚踩下的脚印。我现在是个鬼魂, 我想, 一个没有脚印的鬼魂。我又高声呼喊, 但希望随着脚印消逝。这当头, 有人闷声回应……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一只手伸在我面前……鲜血淋漓, 染红了雪地。我抓住那只手, 瞬间雪停了。我们站在一片原野上……但见万里晴空, 满是风筝在飞舞……它们在午后的阳光中闪耀着光芒。 (胡塞尼, 2005:74) 。

哈桑受辱的场景发生在一个雪天。由此, 梦中暴风雪的出现可视为该场景在梦中的复现。阿米尔在暴风雪中哭喊求救, 表明其内心痛苦的挣扎。弗洛伊德 (1996) 谈到, 梦具有伪装作用, 梦中所表现的焦虑情感, 其实依然可以视作某种愿望的表达, 只不过这种愿望“平时招致严重的压抑, 所以愿望之满足均被伪装到乍看之下无法看出的地步” (弗洛伊德, 1996:48) 。梦中阿米尔将自己扮演成了“求救者”的角色, 这与他在现实中本应扮演的“拯救者”的角色截然相反。当哈桑处于险境之时, 阿米尔不忍看到哈桑被侮辱;但他更害怕拯救哈桑给自己带来伤害。他不愿因自己的怯懦而受到良心的折磨, 因此, 在梦中, 他将自己伪装成“求救者”, 以逃避“拯救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借此抵消自己的负罪感。由此可见, “求救者”的形象满足了阿米尔使自己免受良心谴责的愿望;“一个熟悉的身影”可以推断是哈桑, 因为在前面的叙述中, 每当阿米尔遭受到其他孩子欺负时, 总是哈桑挺身而出。梦境中模糊化的呈现暗示着阿米尔对哈桑的有意回避, 因其内心的愧疚与怯懦使他无法面对哈桑。哈桑受辱后, 他的血滴在了雪地上, 这一幕又出现在了阿米尔的梦中——“鲜血淋漓, 染红了雪地”。梦的最后所呈现出的和谐、静谧的氛围, 象征着阿米尔获得拯救后内心的安宁。而这种内心的安宁, 却是用哈桑沾满鲜血的手换来的。如果说求救者的身份隐藏着阿米尔不愿受到良心谴责的愿望, 那么, 哈桑的拯救似乎又暗示着, 这个愿望之下藏着阿米尔另外一个愿望:唯有哈桑牺牲, 才能使自己内心的痛苦获得真正的平复。这种残忍自私的想法, 为后来阿米尔对哈桑的陷害埋下了伏笔。

3 梦境三:孪生兄弟

成年后的阿米尔回到阿富汗, 从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口中得知, 哈桑竟然是父亲的私生子。童年往事和惊天谎言让阿米尔崩溃, 最终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赎罪, 那便是去喀布尔找到哈桑的遗孤。令阿米尔没想到的是, 掳走哈桑之子的竟是童年侮辱哈桑的阿塞夫。经过一番搏斗, 阿米尔终于带走了他的侄子, 而自己却深受重伤。在医院治疗期间, 他做了一个梦:

阿塞夫站在病房的门口……“我们是同一种人, 你和我。”他说, “你跟他一个奶妈, 但你是我的孪生兄弟。” (胡塞尼, 2005:296-297) 。

弗洛伊德 (1996) 谈到, 童年时期的经验可形成梦的来源。阿米尔和哈桑是由同一个奶妈喂养长大, 在阿富汗的古老传说中, 由同一个奶妈喂养长大的孩子即被视作兄弟。而阿米尔的梦中, 阿塞夫声称自己才是阿米尔的孪生兄弟。阿米尔自己并未出现在梦中。按照弗洛伊德 (1996:150) 的观点, “当自我不在梦中出现, 反而代之以外人时……自我一定利用仿同关系隐藏在这人的背后, 因而能够把本人的自我加入梦的内容里。”而仿同作用的发生, 源于两个形象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意味着, 阿米尔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有着和阿塞夫相同的本性。阿塞夫和阿米尔一样出身于上流社会, 但却崇尚暴力, 以欺凌弱小为乐。他有着强烈的种族仇视观念, 象征着人性中最凶残, 最野蛮的一面;而阿米尔受过良好教育, 性格温顺, 象征着人性中文明, 善良的一面。与阿塞夫一样, 阿米尔对哈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由此, 阿米尔与阿塞夫人格中的对立性消失, 二者趋于一致。这与“孪生兄弟”的形象非常契合, 既二者虽为独立个体, 但在本质上却是同宗同源。阿米尔借阿塞夫之口, 承认了自己性格中卑鄙而残忍的一面。赶走哈桑使阿米尔始终背负着良知带来的痛苦, 但懦弱的性格使其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拯救哈桑遗孤标志着阿米尔用行动进行了赎罪, 因此在梦中, 阿米尔终于能够通过直面自己的卑劣来释放自己内心压抑了许久的负罪感。

4 结论

依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相关理论, 笔者对《追风筝的人》中的三个梦境进行了分析。其中, “英雄与鬼怪”之梦所暗含的英雄情结, 体现了哈桑勇敢无畏的个性, 而英雄情结背后却又展现出了哈桑对名利的渴望, 而这种欲望也成为他日后的悲惨命运的导火索;“求救者与拯救者”之梦反映出了阿米尔的怯懦与愧疚, 可另外一方面, 梦中以哈桑之牺牲来换取自身痛苦平复的愿望, 又暗示着他残忍自私的一面;“孪生兄弟”之梦可视作阿米尔内心的忏悔, 通过直面自己的本性而来获得自我救赎。对上述三个梦境的分析更深入地剖析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为人物的解读提供了更多方面的思考。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多次出现了人物的梦境。该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通过对三个梦境的解析深度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分析表明, “英雄与鬼怪”之梦反映了哈桑的英雄情结以及强烈的名利欲;“求救者与拯救者”之梦体现了阿米尔懦弱而又残忍自私的个性;“孪生兄弟”之梦可视为阿米尔内心负罪感的释放。

关键词:梦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2]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风筝,风筝,风之子!作文 篇二

小小的风筝代表的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对天空的向往以及憧憬和希望。各色各样的风筝正正代表了人们各色各样的追求……

你看那蝴蝶风筝不正是人们向往蓝天,向往自由的表现吗!你在看那蜈蚣风筝盘旋在天空之中,巍峨壮丽,正是人们如同巨龙一般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暗示!其实,风筝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和娱乐,它更代表的是人民的精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手工技艺的精华所在。

所有外国游人看到那风筝游览于天空,他们必定会惊叹中国人真是巧夺天工,造物之神啊!然而让中国人看到风筝,他们越会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风筝是中国人所发明,早在战国以前有20xx多年,那一家家小巧可爱的风筝就在中国出现了,刚开始的风格非常的简陋,就如同雏鸟一般,初次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替、纷争也不断的发展,最终变成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潍坊风筝之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风筝地方。

放风筝,不仅是一种观赏,更是一种思索。当你拿着风筝,乘着微风,逆风将风筝迎风而起时,这便会感受到的风筝,正那独具一格的物理学原理。虽然这个风筝构造简单小巧精干,但是却不乏其中许许多多深厚的科学原理,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呢?物理学家模仿风筝的内容也制造了许多人们便利的实用的工具,也有一位科学家制造了高山跳伞,这就是由于风筝的原理而来的,他把两翼加,把人们夹在中间,仿佛一只鸟在天地间遨游,在高山一跃而下,之间感受到的风的力量,和那自由的向往……

3.关于风筝的美文:放风筝 篇三

一个春天的中午,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小红和小明一起去放风筝, 说来个放风筝大比赛,说好后就开始比赛了。(准确运用知识点季节,时间,天气,人物,事件概括了图片的主要内容,很棒噢!)

小红一会就把她的金鱼风筝飞了起来,在清风的吹拂下,风筝摇摇摆摆,把很多很多可爱的小鸟都招了过来,小鸟围着风筝转来转去,好像在说:“可以带我们一起玩儿吗?”(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物一(小红)进行具体描写)

小明也慢慢的把他的蜻蜓风筝放上了蓝天,小狗看见了他把风筝放上了蓝天,就跟着跳来跳去,欢快极了。(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物二(小明)进行具体描写)

在阳光的照射下,小树站得像一个个笔直的士兵,小花跳起了舞,小草唱起了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树,小花, 小草写得活灵活现的,让人眼前一亮)

小红和小明把风筝放了下来,快快乐乐的回家了!春天真美啊!(发出了自己的赞美)

作者:刘卓鑫

4.路边风筝放不得 篇四

放飞风筝是这个季节人们普遍喜爱的户外活动。可是笔者发现一些青少年喜欢在宽阔的道路两旁放风筝,欢乐之余隐藏着较大危险。

青少年活泼好动,他们三五成群,打打闹闹,随着天上的风筝在路边跑来跑去,由于风筝在风力的作用下,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孩子们很容易从路边跑到路中央,全然不顾身边飞驰的机动车,一旦发生险情,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的驾驶人会本能地来一个急刹车,极易造成车辆追尾、侧翻,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2009年3月22日上午10时许,莒县某镇小学生王某、赵某二人星期天结伴到村头的国道边放风筝,在天上上下翻飞的风筝将二人逗得兴奋不已,一会儿,风势稍小,风筝突然从高空落到了路面上,赵某急忙跑上去捡拾风筝,被一高速驶来的轿车撞出10余米远,造成车毁人伤的交通事故。

在路边放飞风筝,不但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而且影响了道路通行效率,存在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为此,笔者呼吁喜欢放风筝的朋友,特别是青少年,千万莫为了贪玩而忘了安全。同时,希望家长们也要严格管教孩子,尽量陪孩子到开阔的广场、田野等处放风筝。

5.作文 放风筝500字 放飞风筝 篇五

来到东洲公园,只见空中一只只风筝像在开派对呢!有摆着大尾巴的金鱼,有舞动着金箍棒的孙悟空,有展翅高飞的老鹰,还有憨态可掬的海绵宝宝……形态各异、五彩缤纷,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忙来到一个人迹稀少的小广场,准备放飞。我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福娃”风筝,想显示一下自己放飞风筝的本领。我先把风筝组装好,然后一手拿着线轴,一手扯着风筝,沿着小路狂奔起来。我边跑边放线,风筝慢慢飞起来了。这时一阵大风刮来,真是天助我也!我趁这个好时机,快速放线,风筝在风伯伯的帮助下,扶摇直上,越飞越高……嘿,我多厉害!我正得意呢,可是,老天突然翻脸了――风一下子停了!我的“福娃”左摇右晃,慢悠悠地栽了下来,调皮地落在了一棵大树上。哎!刚才的努力白费了!我赶紧请老师帮忙,费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才把“福娃”解救下来。

我决定再放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嘛,没准儿这次我能放成功呢!我又一次把风筝放上了天空,这回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有风时放线,没风时收线,“福娃”稳稳当当地遨游在蓝天上了。瞧,“福娃”一会儿和太阳公公说话,一会儿和风孩子嬉戏,一会儿又和云儿捉迷藏……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终于把风筝放上天了!

6.放风筝 放风筝作文600字 篇六

这天,吴妈妈邀请我跟她们一道去外面玩。上了她的车,我才发现小吴和小冯也都在。正好,聊聊周末的难题。可他们貌似不太愿意说话。我正疑惑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了起来:“小唐,你今天话有点多哦!”天呐,吓死我了!我猛然发现在副驾驶座上有一个大boss――付教练!怪不得他们不肯说话。

到达目的地,付教练没有了往常的严肃,喊道:“冲啊!谁最后一个到那片草坪就是癞蛤蟆!”我们全力奔跑,最后一个,竟然是付教练他自己!他哈哈笑着,指着自己的脑门说:“癞蛤蟆教练!”

跑步热身完毕。付教练拿出一个大风筝:“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了――猫头鹰风筝!”哇!好漂亮啊!可是怎么放呢?我不知道。

付教练自己先抓住先线,让我们抓着风筝跑,跑啊跑啊跑啊……最后它竟自己飞起来啦!好神奇哦!一定很简单!这是我当时的心里想法。还想着,小吴已经一个箭步冲上去,跃跃欲试。他终于如愿拿到了线,“命令”我和小冯去拿着风筝跑。我们跑得很卖力了,但风筝迟迟不飞起来。“一定是方法不对!”小冯冲过去抢过风筝线,“我来!”小冯十分自信。面带微笑,拉着风筝线。哦,小冯可能摸对了一半方法。风筝飞起来了!但“寿命”不长。

我总结了前面两个人的优点,小心翼翼地拿起风筝线!“扑通,扑通”,我的小心脏砰砰直跳。我一手握住线,一手拽住风筝,跑呀跑呀……居然成功了!我学会放风筝了!真开心!我自豪地望着飞上天的风筝!漂亮的“猫头鹰”在蓝天白云中穿梭着。

7.《风筝》教学设计 篇七

鲁迅的《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 文章意蕴丰富而深刻, 有作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忘却怨恨的深沉感慨。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 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表现出的亲情美。但因认知水平的限制, 阅读作品往往停留在表面, 仅仅被故事所吸引, 很难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 我在这节课中创设情境, 采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主旨、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能力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作者善于剖析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仪、实物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 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今天学习的《风筝》, 就是鲁迅回忆小时候自己和弟弟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一起来感受课文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听配乐录音。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1. 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 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探究

1.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 作者为什么把对往事的回忆放在故乡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

3.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4. 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的语句, 请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感情?

5. 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 在对我的描写中, 流露了什么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研讨问题,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 感悟到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那么, 我们从中还能感悟到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 (5—12段) , 对课文内容交流探究。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作者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

3.我懂得了游戏的意义后, 心情沉重, 总想补过, 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5.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除形容天气外, 有没有别的含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满天的风筝》, 试与课文比较, 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 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小结

《风筝》这篇散文, 用充满诗意的笔调, 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 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 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童心的浪漫, 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 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综

8.风筝资料 篇八

今天,我们作文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DIY风筝。我怀揣着期待的心情提前半小明来到了作文班。看见上一个班的同学正在放风筝,我不禁心痒难耐。这半小时过得比半年还要漫长,盼啊!昐啊!我们终于上课了。

老师却又开启了“卖关子”模式,让我们足足在教室里坐了半个小时,老师在讲台上激昂地讲着风筝的来源和发展史,可老师没曾想到,我们的心情早已和风筝一起飞了出去,这半个小时我连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心里只有风筝。终于,老师领着我们开始制作风筝了。首先是画底稿,我画了一条三角形的鱼,分别是橙色、黄色、红色组成的,这条五彩缤纷的鱼花费了我许多精力,这可是我之前想了两个日夜的结晶啊。第二道工序是下楼给风筝涂色。我在心里沾沾自喜,这个活动不就是为我而 量身定做的吗!我终于能大显身手了,画画可是我的强项啊

校长发给我们每人一个洁白如雪的风筝,两支粗细不一的笔,还有五颜六色的丙烯颜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有的人画得速度可快了,只见他左一笔,右一笔,一只胖嘟嘟的哆啦A梦就出炉了;也有的抓耳挠腮,速度极慢,半天也没画出个样子来。虽然同学们心情不同,但都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喜悦中。

风筝画好后,同学们一起来到外面放飞,此时此刻,学校门前充满着欢声笑语,天空中也充满了五彩缤纷的风筝。

作者|五年级 迟冬雷

9.风筝资料 篇九

来到操场上,这里人很多,天上到处都是风筝而且风筝的样子更是千奇百怪,有的是金鱼风筝,有的是老鹰风筝,有的是蝴蝶风筝……

抬起头,只见天空中已经飞着不少风筝了: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似乎在欢迎我们呢;凶猛的老鹰展翅高飞,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飞得多高啊!看着得意洋洋的老鹰风筝,我迫不及待地想让自己的风筝也高高地飞上天空,与老鹰一决高下。我找到了我的好朋友王超,我们分好了工。我拿着线轴,王超举着风筝,我们迎着风快速跑动,我看一阵风吹来,连忙大喊:放线!王超赶忙把风筝往天空一抛,我迅速往前跑,这时风筝趁着风势稳稳地飞上了天,我们高兴极了。拉着风筝继续慢慢跑着,可是好景不长,不知道怎么了,风筝一头往地面扎下,我们立刻跑过去捡起了风筝。虽然风筝掉了,可是我们却一点也不伤心,因为我们还会把风筝放上天的。

看看周围的同学,大家也正忙得不亦乐乎呢!有的像一条脱缰的野马飞快地跑着,有的用力地扯着线,有的同学则几个人围在一起解线团呢!笑声、大喊声不时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10.寂寞的风筝 篇十

终于,一个小女孩儿把她带到了家里。想到明天就是星期六,她可以跟“蝴蝶妹妹”、“蜜蜂姐姐”“老鹰大哥”……一起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就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小女孩儿红红的脸蛋儿紧紧地贴着她, 她可以感受到小女孩儿此时也是那么兴奋……

第二天,小女孩儿早早地起床了,被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上舞蹈课了,听说下午还要上写作课。哦!她的头开始有点儿晕了。但想到还有明天,她就又有了希望。她想着明天该跟蓝天妈妈说些什么,又该跟太阳公公玩些什么游戏,还要跟……想着想着,她就睡着了。睡梦中,她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还没等太阳公公上班,她就兴奋地喊小女孩儿起床了。可是,她听不到。一会儿,小女孩儿一骨碌钻出了被窝儿。急匆匆地吃完了早饭,带上她就要出门。还没冲出房门,就被妈妈的一句话硬生生地拦住了:“欣欣,今天早上做一张语文、一张数学试卷再玩,好吗?”哦,天哪!她都急死了!等小女孩儿做好了试卷,已经快中午了。下午又练了两个小时的钢琴、一个小时的毛笔字,又洗了一个热水澡……哦!看到太阳公公下班了,她都快疯了!

她看着小女孩儿无可奈何地吃完饭、上了床。睡梦中,听到小女孩儿轻轻的叹息声。但她可睡不着哇!等了整整两天,却什么也没等到。没有人能够体会她此时有多么的寂寞:连一个可说话的人都没有。只有星星眨着眼睛,同情地看着她,风儿拂过她受伤的心灵……

11.风筝资料 篇十一

终于忍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去放风筝。第三节课终于到了,老师带我们来到操场上。同学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马上亮出自己的风筝。呀!只见眼前一片万紫千红,要是有哪个人路过这里,他呀,肯定会以为是一大片雏菊在开放呢。刹那间,空中出现了一些风筝,有活泼可爱的“喜羊羊”、有神气十足的“老鹰”、还有生龙活虎的“龙王”……

我想,放风筝挺简单的吗,我左手拿风筝,右手拿线,向前方奔去,风筝呼呼飞起来了,我特别高兴,就在高兴时,扫兴的事来了。我的风筝和刘冰冰的风筝“打架”了。原来我的风筝不小心落了地,没想到,她的风筝也掉在我的风筝上面,这么一折腾,我们的风筝就打了个死结,最后老师把风筝线割断了,可是,我的风筝线被割断了,而刘冰冰的却毫发未伤,我很生气!

12.风筝资料 篇十二

有了,我家不是有个新买的风筝吗?并且我家就在广场附近。我把想法告诉胡俊,他同意了。我立刻找大队长易宇轩请假,火速回家把我的“熊出没”风筝拿了过来。我提醒胡俊:“这个风筝的性能你一点也不熟悉,要多试飞几次。”果真如此,开头两次,风筝从天上打个弯儿,然后直线降落。他急得满脸通红。我鼓励他抓紧时间练习。

五年级快比完了,胡俊对风筝已经非常熟悉了。他和汪骁轩一起放,汪骁轩的风筝线放完了,往天上一看,只看见一个小三角形。胡俊的线可长了,放得比他更高,光是这样,就把其他班的气势给震了下去。

六年级比赛开始了。随着裁判长陈主任的哨声,选手们一齐放飞风筝。我班三位选手都成功起飞。瞧,那边两个选手的风筝还在地上挣扎呢!

不一会儿,一班有个人来打听情报了,他问我:“你知道那个放得最高的风筝是谁的吗?”

“是那个蓝色的吗?”我问他。

“对!”

“哦,那是我的狗熊风筝,是胡俊放的。”

“是你们班的?”

“是呀!”

“不可能吧!”

“怎么不可能?难道只有你们的风筝才能放那么高吗?”

听了这话,他只好带着失望的神情,灰溜溜地走了。

五分钟后,计分员来查看风筝了,我向她报告:“那个最高的风筝是我们的。”她赞许地点点头,鼓励我们:“保持这个高度25分钟,第一名非你们莫属。”过了大约一刻钟,狗熊风筝朝右偏了很多,偏到了太阳里,眼看就要“坠机”了。一班的人幸灾乐祸:“哈哈!你们的风筝要挂了!”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急中生智:“胡俊,往左拉!”他稍用劲,风筝起死回生,恢复了朝正的方向。哼,只要我们的风筝没落下,一班就别想抢第一。

13.风筝史料考略 篇十三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与用处

一、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鹞子、凤巾、春申君、毫见、风瓦、纸鸱等。其中以“纸鸢”和“鹞子”的名字最为古老。唐代诗人元稹《有鸟》诗:“有鸟有鸟群纸鸢, 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见高人眼乱, 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 余势尚存犹在天。”宋代诗人陆游《观村童戏溪上》诗:“雨余溪水掠堤平, 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 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 不须辛苦慕公卿。”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纸鸢, 俗曰鹞子者, 鹞乃击乌, 飞不太高, 拟今纸鸢之不起者。”在我国古代, 南方称风筝为“鹞”;北方为“鸢”。鸢和鹞同是一种飞禽, 即鹊鹰, 由于这种鸟能长时间在空中平伸翅膀滑翔, 看上去好像一动也不动地在空中盘旋。而古时风筝多为鸟形, 凌空放飞时, 双翼也是不动的, 形状酷似鸥鹰, 所以古人把风筝称之为“纸鸢”或“鹞子”。

二、风筝的起源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考察, 最初的风筝灵感来源于飞鸟在天空翱翔形状。周武王伐约“以鸟画其旗”, 表示正义之师, 所向无敌。据《诗经》载:“织文鸟章, 白旆央央”。筛上织有鸟纹图样, 白色的燕尾状飘带多鲜亮。古代军队多使用绘有鸣鸢的旗子。鸣鸢即张口鸣叫的鸢。商代越人以鸢为风伯, 作为风神。后来, 人们发明了风筝, 其形状就是鸢形。关于风筝的起源: (1) 鲁班、墨子造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子为木鸢, 三年而成, 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 至能使木鸢飞……”春秋战国时代, 造纸术还没有发明, 风筝是用竹子或薄木制成的, 所以风筝又叫“木鸢”。这些资料是关于风筝起源的最早记载。汉代王充认为:“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 刻木为鸢。”唐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说:“墨子作木鸢, 飞三日不集”。清代的大文学家曹雪芹就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记载:“观夫史籍载, 风鸢之由来久矣, 可征者实寡, 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 三年而飞之说, 或无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 超险阻而飞达, 越川泽而空递, 所以辅舆马之不能, 补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 殆欲利人, 非以助暴。夫子非攻, 故其法卒无所传。”曹雪芹认为风筝起源于“木鸢”, “由来久矣”。只是史料记载很少, 我们已无法确切而已[1]。但是, 有人认为木鸢和风筝虽然都属于飞行器, 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木鸢属于“扑翼飞行器”, 即靠扇动翅膀, 拍打空气飞行;而风筝则属于“定翼飞行器”, 依靠自身与空气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动力飞升。因此, 不能把木鸢视为风筝的前身。诚然,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木鸢不一定是“扑翼”的, 因为像现代定翼的滑翔机, 同样可以在空中翱翔。因此, 不能简单否定木鸢是风筝前身的论点。 (2) 风筝起源于秦末汉初。依据是有关韩信制作风筝的传说。最早记述这一传说的古籍见于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俗谓之风筝, 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 信谋从中起, 故作纸鸢放之, 以量未央宫远近, 欲以穿地隧入宫也。盖昔传如此, 理或然矣。”此说纯是后人推测, 事迹均不见史传, 因此很难认为风筝源于韩信。 (3) 风筝起源于南北朝, 即羊车儿之说。《资治通鉴》卷62:梁“武帝太清三年, 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 今俗谓之纸鹞。”《南史·候景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种观点所依据的史料都来自正史, 较之墨子、公输子造木鸢和韩信造风筝的传说, 可靠程度要大。但这些材料只是说羊车儿使用过风筝, 这不等于风筝就是他最先创造的。 (4) 风筝始于五代。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指出:“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 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 以竹为笛, 使风入竹, 如鸣筝, 故名风筝。”清朝魏崧在《壹是纪始》中指出“纸鸢始于五代”。近人徐柯在其编纂的《清稗类钞》中认为:“风筝, 纸鸢也, 五代时, 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其实, 在五代以前的史书中早有关于纸鸢的确切记载, 风筝源于五代的论点不攻自破。综上,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风筝已经产生, 它的创造者是公输般和墨子。

三、风筝用处与制作

1. 风筝用处。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 用于传播讯息、天空风向测查。春秋时期, 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到了唐代, 风筝的娱乐作用突出, 盛行于宫廷和民间。由于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风筝还被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以后历朝历代, 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主要手段之一。

2. 制作。

传统中国风筝技艺概括起来仅有四字:扎、糊、绘、放, 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扎又包括宣、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为色、底、描、染、修;放为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运用必须达到风筝的设计和实用的高度统一。2006年5月, 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风筝寄情寓意

几千年来, 留下了一大批关于风筝的诗词、歌谣、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和理论专著。唐朝之前, 风筝只是有关史实记载, 少有文艺作品[2]123。唐代起始作为娱乐玩具, 但也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 宋后才流行民间。因此, 作为真正意义的风筝文艺, 应起于唐、宋时期。唐代著名传奇作家、诗人元稹的《有鸟》, 是较早以风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宋代寇准《纸鸢》:“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宋代王龄《纸鸢》:“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鸟飞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飞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搏鹏似尔难。”由宋徽宗赵佶主编的《宣和风筝谱》, 应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风筝理论的专著。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美术作品, 都有当时风筝活动的反映。元朝虽是风筝的衰退期, 但也留下谢宗可的《风筝十首》。明朝时期, 风筝得到振兴, 以风筝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也越来越多。号称“文坛怪杰”的文学家、戏剧作家、书画家徐渭是写风筝作品最多的作家和诗人他不但扎放风筝, 还以风筝为题材作诗作画。他的一生, 有一段重要的时间是在阳江度过的。徐渭晚年落魄老家, 万无聊赖中, 忆起少年当日在阳江放风筝的情景, 画配诗25首, 谓《风鸢图》, 又“每一图必随景悲歌一首”。这些诗画阳江味极浓.为后入留下了当年有关风筝的民俗风情和历史资料。“纸鸢一块去飘绵, 不及三朝扬木鸢。更有大风君不信, 能翻磨扇上高天。”又如:“村庄儿女竞鸢嬉, 凭仗风高我怕谁?自古有风休尽使, 竹腔麻缕不堪吹。”这两首诗亦反映出阳江当年台风之猛。清《阳江县志》记载, 仅徐渭所在的明朝阳江巨大台风就有五次。足证徐渭之语不谬。清著名戏曲家李渔, 以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 放飞落在詹淑娟手上, 詹淑娟和诗, 因而缔结美好姻缘的民间传说, 撰写的戏曲作品《风筝误》, 是以风筝为题材的戏曲代表作。画家尹壮图的《风筝图》题诗:“鱼跃鸢飞, 活泼泼地;日华云灿, 纤缦缦天。”不为人知的是, 曹雪芹还是个风筝专家。他的《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说到风等———曹雪芹把书中主要人物探春的命运比作断线风筝。第5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探春的判词是:“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一首咏风筝的诗, 以断线风筝暗喻探春随风飘荡的命运。下面配的画也是“两个人放风筝,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 掩面涕泣之状。”在第22回中, 又有一首以吟咏风筝为谜面的谜语, 再次暗示探春像断线风筝远嫁不归:“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在第50回, 还有一首风筝诗, 以物咏志, 借贾宝玉口吻, 反映作者对家族逐步衰败的悲凉心理:“天上人间两渺茫, 琅玕节过谨堤防。鸾音鹤信须凝睇, 好把唏嘘答上苍。”而写得最精彩又详尽的应该是第70回。关于风筝的内容成了这一回的主要篇幅。曹雪芹共写了美人、凤凰、大鱼、螃蟹、蝙蝠等五种风筝, 还有“一连七个大雁”以及“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两种特技风筝, 并且写了“三个绞在一处”的特技风筝放飞的故事[3]107。文中有一个细节, 是林黛玉纠正贾宝玉放飞风笋的错误:“那是顶线不好, 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后面还写到风筝“送饭的”、“绕子”等有关风筝部件的专有名词。本回两次提到“断线风筝以送晦气”这个风俗。而这个风俗在我国许多地方现在还保留着。第一次是, 紫娟拾到一个风筝, 黛玉骂她:“可是呢, 知道是谁放晦气的, 快丢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 咱们也放晦气。”第二次是, “ (紫娟) 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 齐月于根下寸丝不留, 咯噔一声绞断, 笑道:‘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这些情节和具体做法都很专业, 不是亲历亲为, 靠虚构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曹雪芹的友人敦敏在笔记《瓶湖懋斋记盛》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芹圃 (曹雪芹) 所扎风筝, 罗列一室, 四隅皆满, 致无隙地, 五光十色, 蔚为大观。”书中还写到在玄武门太平湖观看曹雪芹放飞风筝的情景, 对曹雪芹提出“欲使风筝听命乎百仞之上”, 全在“游丝挥运方寸之间”的风筝制作放飞理论表示钦佩。曹雪芹是风筝专家, 更主要的是, 他还有一部关于风筝制作放飞的专著《废艺斋撰稿》是为残疾人写的一本书, 是为让他们学习到一技之长, 不至于束手待毙。敦敏的弟弟敦惠就是个残疾人, 他向曹雪芹学习扎绘风筝, 得以养家糊口。

参考文献

[1]孔德平.风筝[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8.

[2]丛书编委会.中国历代体育史话[M].外文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音乐书下册下一篇:俄罗斯套娃广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