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

2024-12-07

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精选19篇)

1.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 篇一

童年像一串七彩的泡泡,里面装满了童真和童趣;童年像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编织着无数天真与快乐;童年是一曲动听悦耳的歌,跳动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音符.现在回想起来,既感到留恋,又感到可笑.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对动物有了不少的了解.不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我都略知一二,可唯某鸡最让我疑惑不解.它像其它鸟类一样,也有一对翅膀,不过,我见它也飞不过院子里的矮墙.于是,我一直梦想有一天它能展翅高飞.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去加班了,这对我来说可是“麻雀掉进米缸里——走运”了.我从院里的鸡舍中,牵出那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让它接受此次的A计划.计划开始了,我把那只羽毛最为丰满的大公鸡牵到一个没人住的死胡同里,接着牵出它的劲敌——狗.果然,整天拴在院子里的狗性情大变,猛得一下挣脱了我手中的铁链,向前一跃,虎视眈眈地盯着大公鸡,似乎在想着如何享用眼前的“盘中餐”.鸡则像遇见了鬼似的,在死胡同里乱蹿.狗哪里会善罢甘休,只见它同猛虎下山一般向鸡扑去.情急之下,我盼望已久的奇迹终于出现了——鸡一扑翅膀,飞了起来.正当我以为鸡会像燕子一样在天空飞翔时,谁知,它又像往日一样在墙上落脚了.

看来,我的A计划是“仙人掌开花——黄了”.我气极了,恨不得立刻发明一瓶可以让鸡飞起来的药水,让它喝下去,好让我的愿望早点儿实现.就在我绞尽脑汁准备研制第二套方案时,鸡却像一位得胜的将军一样,把头抬得高高的,漫不经心地在墙头上踱起步来.这可真让我“火上加油”,我心想:“哼,你这只不知好歹的臭公鸡,敢和我作对,存心是‘打灯笼抬粪——找屎(死)’.”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十全十美的B计划来.我立刻从厨房里抓了一把小米,放在了离那只鸡不远的地上,然后躲在一棵大榕树后面,看看鸡会怎么做.哈哈,果然不出我所料,鸡果然敌不过美食的某,跳下矮墙,跑了过来,品尝这道送上门来的美食.你这小东西,总是那么贪吃,怎么样,这回上当了吧!我从鸡的背后来了个偷袭,一把捉住了它,使劲往上一扔,让它来了个“凌空展翅”.“B计划万岁!”“B计划万岁!”正当我陶醉在喜悦之中的时候,那家伙却突然来了个“空翻180度”,像跳伞运动员一样,双翅并展,只听见“嗖”的一声,鸡又安稳落地了.看它如此不识抬举,我气呼呼地又扑了上去……

不知不觉中,爸爸妈妈都回来了,见我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便问我怎么回事,我吞吞吐吐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们,哪知换来的是捧腹大笑.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鸡的翅膀都退化了,怎么能飞呢?”

顿时,从我家传来了一阵朗声大笑,这笑声传遍了我童年的每一个角落,这笑声让我至今难忘.

 

2.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 篇二

一、洞察:外在有模有样, 内在缺乏气韵

1.“格式化”遮蔽“童真化”。

“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 是个体意识中固有模式和硬性思路的一种刻板呈现。相对于小学习作教学而言, 很多教师并未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开发, 动不动则以所谓的“范文”将学生圈进一个固定的模式中, 让学生在对例文机械的模仿中以一种固有的言语体系表述着言不由衷的话语。这种图式语言最大的障碍在于遮蔽了学生内心涌动的真切话语, 使得属于儿童本真的个性语言没有展露的空间和渠道。

2.“乱编造”覆盖“亲经历”。

习作教学中, 尤其是在评改评讲过程中, 教师常常为了所谓的精彩, 要求学生对真实事例进行“艺术加工”, 不顾客观事实。长此以往, 学生就形成了不依托现实生活而在一味追求精彩中走向了胡编乱造的歧途, 从而造就了学生虚假、造作的不实文风,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3.“流水账”替代“真感受”。

在描写活动过程的习作中, 很多学生只关注此项活动的流程, 比如烧菜, 就是一步步流程的堆砌;拔河, 就是简单的过程描述;而很少能够关注并表达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 甚至连最基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都不见踪影, 一个内容丰富的题材最终成为干瘪而毫无气韵的蹩脚文。

4.“重意义”多于“重意思”。

受传统习作教学观的影响,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提炼出所谓的价值与意义, 或畅谈感想, 或高调赞美。如在“拔河”题材的写作中, 学生提炼出了“团结力量大”的主题。其实, 学生在拔河过程中始终沉浸在竞赛的紧张与兴奋状态下, 很少想过所谓意义。对于“意义”逼迫性的强调是对学生本真生命最大的亵渎与不尊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 只能被动地喊上几句口号, 说大话、空话、套话的陋习便会逐渐形成。

二、践行:享受自由表达的畅达, 体验心灵放飞的快乐

1.在多重维度下激发童真。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智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习作的水平、材料的选择、兴趣点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而, 习作教学切不可走一刀切的绝对主义路线, 习作评价的标准上更不能统一模式, 而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化意愿、个性化感知中鼓励学生选择贴近自身生活实际、感兴趣的材料, 为促成学生写出精彩的习作奠基。

如在以元宵节为主题的习作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在统一的题材下发散思维, 广辟思路, 对习作素材进行自由选择。学生围绕元宵节展开了对自身生活的搜寻, 写出了主题相同但材料迥异的习作。有的学生以家人做汤圆、品汤圆为题材, 有的同学则以元宵节放焰火为题材, 有的则将元宵节猜灯谜写进了作文。从创作者习作的思路审视, 能够实现传统思维向现代全新思维的转变, 习作就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2. 在现有题材中启发童真。

儿童的内心丰富而特别, 给予其有效、适当的刺激, 他们就可以思接千载。因而, 习作教学不能拘泥于特有时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就地取材, 灵活运用, 为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淀广泛的基础。而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最方便的资源宝库。如在学完《水乡歌》一课后, 学生被文本整饬的句式、柔美的节奏、丰富的想象所感染, 内心涌动着表达欲望。此时, 教师顺势而导, 激活学生的内心思维, 引导学生对原文适当拓展与补充, 模仿文本的句式自主创作, 学生的想象得以自由驰骋。

阅读与习作是支撑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支柱, 阅读教学不仅为习作提供了方法的积累和支撑, 也为学生的模仿创造提供了扎实有效的平台。教师要在阅读与习作的勾连中, 充分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开掘学生内在的表达智慧与灵气, 在童真的烛照下, 实现语言表达的广度、深度。

3. 在生活观察中展露童真。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更是习作素材的采集之地。如果习作教学不能与学生生活链接, 学生的习作将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因此, 习作教学切不可局限于教材与教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 走向社会, 在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中感知自然的无穷乐趣, 探寻社会的真善美, 体验生活中的人情味。通过对生活的悉心体察, 在平凡中开掘出独特, 在平淡中发现新奇, 表达真正的童真童趣。

三、优化:创造适合儿童表达的语境

教师要做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 通过富有智慧的点拨, 帮助学生燃起心中写作的欲望, 使其以最本真的语言抒发心中真实的感受。

1.做好习作过程中的“方向牌”。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思维历程如同旅游, 满怀兴致直奔景点, 一路上享受着旅行的快乐与兴奋。但在迷失方向时, 就需要依靠经典的方向牌才能到达心中的终点。教师要做景区中的方向牌, 在指引学生方向的同时, 让学生享受习作之旅中的自由与惬意。

教师在发挥方向牌作用时, 还要注重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当学生已经涌动起习作的欲望, 明了选择的素材时, 教师就要给学生自主空间, 让他们对素材自行整合与处理, 但谋篇布局的具体要求, 尚需要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

2.做好习作过程中的“指明灯”。

3.童年的小学校 篇三

之所以说是磕磕碰碰,那是因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要想慢慢适应成人世界立下的种种规矩,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那个时候,对于无数神童们来说,他们要做的便是开始用孩子的心灵,模仿成人的样子,轻松地干出让成人无比惊叹的事情,比如背多少首唐诗,解多少道难题,写多少部小说,画多少幅油画,啃多少本名著。可是在那个时代,对于我这个才智平平的孩子来说,却只会在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和家长交代的学习任务。

尽管如此,在小学里,能够令我快乐的事情也很多。放学,周末,放假,这在今天也许只是让学生们的精神有些许喘息的机会,可在那个时候却可以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这种快乐与满足是来自心底而且是毫无顾忌的。

可是在我的五年级结束之后,我却一门心思想要离开这个曾经带给我无数满足感的地方,想要提前到中学里面去。

我甚至都不记得,那时候的我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大概是因为我认为进入了六年级,到毕业班了,无论是主张快乐学习的学校,还是沉浸在快乐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考试的压力,因此不如提早进中学。父母不太愿意我走,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在毕业班中系统的学习,会对七年后的高考很不利。可我最后还是走了,走得很坚决,也很快乐。

现在才知道,我真正的人生其实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我最后一次回望那校门的时候开始。那个时候,学校的校门很破旧,也没有保安,传达室里面,只有一位值班的老大爷,他总是穿着深绿色的衣服,表情严肃。

我第一次回来,是一年之后,还是趁着学校大整修,到处都被挖烂,校门也洞开的时候。我躲在运送建材的大卡车后面偷偷溜入。我站在已经被完全挖开的操场上,努力回忆着不久的过去,可是,过去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我已经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也不属于这个学校了,我的泪水第一次流进了心里。

后来,学校修好了,我就再也没有进去过了,只是偶尔站在外面往里面悄悄地看,透过时间的漫漫隧道去看看那个曾经属于我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很小,但是很好。

再后来,我没有能够像在小学的时候那样逃避中考和高考的洗礼。小学生活结束了,我又跌跌撞撞地走完了中学的生活,然后闯进了一所完全陌生的大学。

我知道,我不能继续驻足观望了,我早就已经不再属于这里了,空间将我们切断,岁月将我们隔开。我必须选择离开,我必须赶上下一班东去的火车,前往我的新学校,那个在美丽中蕴涵着无限复杂与难以琢磨的神秘的校园。

中国的文化人喜欢怀旧,他们多以大学作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所在,因为那里充满了令人神往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可我却怀念那童年的小学校,那个细致而纯粹的地方,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找到自己失去的东西——用无知去消除偏见带来的分化,用自然的生活状态去超脱功利与野心带来的障碍,用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满足,甚至是用简单换取快乐。

从生命的原点中暗暗发射出的神秘力量常常在震撼着我,也在召唤着我,召唤着我重返那个已经不存在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知道,就像那东去的火车一样,人生的路永远只会向前。

留存那份感动,珍重。

4.我的童年演讲稿 篇四

小时候特别爱哭。这大概是因为我前世做了太多恶。上帝让我化身为哭泣的婴儿。就算现在看小时候的照片,也会发现这张脸是哭宝宝的脸,不哭也能看出来。一定是经常哭的孩子,一定是很恶心的孩子。

再仔细想想小时候为什么哭那么多。好像生错了宝宝,变成了会哭的宝宝,我也不能怪自己,但是我的童年很不幸。因为太内向,被大院里的孩子推了出来。所有的人都在一起玩游戏,就不跟我玩了,把我丢在一边。好吧,我自己在家玩。遇到家人,连玩都不会。这已经很不吉利了吧?其实这还不够。我的童年充满了这样的事情。我一直活着到现在,说明我非常非常喜欢哭,非常非常抗拒。

我还记得小时候班上的小朋友也把我推出去,特别是我同桌,还命令一些人不要再和我玩,说我有一张哭脸,看到就讨厌。终于有了一窝妈妈的朋友的孩子陪我玩。我带着他们在院子里打游戏,被院子里的大孩子欺负。这次带着家里的小客人,围拢过来骂我们。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幕。我还记得我家小客人的委屈和那些大孩子的侮辱。

5.童年的记忆演讲稿 篇五

那时候总听老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难买。’我美好的童年就这样飞快的过去了。但有时候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现在,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你有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我想的是,幸福是我快乐的童年!你怎么想呢?我告诉你!

一天,我的好朋友蔡淑丽和蔡尧来看我!于是我问他们我们要演什么。他们说,‘我不知道,让我告诉你玩什么吧?’我说,‘我们去荡秋千吧!他们都说,‘好吧!’我现在来说说游戏规则,好吗?他们说,‘好,去吧!我说‘如果你是靠练拳头赢的,谁先打,另外两个为胜者挥棒。获胜者将一边摇摆一边摘树叶。最后,谁摘的叶子最多谁就赢,就这样。OK?他们说,‘好,我们现在开始吧!我说,‘好吧。’现在开始转圈。哼,我的两个,蔡书立的一个,蔡尧的最后一个,我的第二个人都无所谓。

玩了很久,游戏结束了,成绩也挺满意的。我没想到蔡尧会最后一名,但他仍然是冠军。我是第二个挥棒的,也是第二个赢的。李树呢?呵呵,她是第一个挥棒的,但她是最后一个。没想到,因为已经是早上了,我们就回家吃饭了。

6.你的童年演讲稿 篇六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我的童年丰富多彩。童年的记忆像一个品牌一样铭刻在我心中。

我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玩伴,她叫刘心远,只比我大11天。我和我差不多大,不胖不瘦,皮肤也不白。我和她有一样的爱好,——化妆游戏。每次她搞得乱七八糟,我都要去救田。看她脸上的妆容,紫色和白色的眼影,还有黑色的眼线,太不协调了,我需要围着干坤转。我拿起我最喜欢的大红色口红,抹在她的嘴上。我还不忘给她喷上一口香浓的香水。

当她在镜子里享受的时候,我看上了化妆盒底部的粉末。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皮肤变得白皙细腻。我兴奋地拍拍她脸上的粉扑,差点把整个盒子都涂在她脸上。当我兴高采烈地画着的时候,大门“砰”的一声响了,妈妈一定回来了。我们吓得躲在浴室里,把门关得紧紧的,连自己的“杰作”都顾不上细看。我们只是想快点把脸上的涂鸦洗掉,但是化妆容易,卸妆难。

我们先用清水洗脸,没什么效果。我们很快用洗面奶洗了它们。我们来回使劲擦,把脸上的化妆品都弄混了,照镜子像个刚吸过血的“魔鬼”。我们很焦虑,只能求助于全知百度。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需要卸妆水来洗掉。我偷偷溜回妈妈房间偷了卸妆水,然后就把脸洗干净了。

7.让学校文化滋养学生童年生活 篇七

一、让孩子看见文化

1. 学校不断探索适合自我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逐渐形成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的“一训三风”。我们在西校区的教学楼正面墙体上用鲜红的大字把“一训三风”端端正正地展示在墙上让师生每天一踏进校门就能看到, 这些鲜红抢眼的字字句句,随着岁月会融化在孩子们的血液里,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2. 通向学校的是一条长长的小路 ,我们用七彩画笔在东墙的柱子上以不同的字体书写“幸福之路”。一方面展示着文字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让“幸福之路”这七个彩色的字引导着孩子走进能给予他们智慧的幸福校园。墙面上每班一个LED灯箱里是每班孩子在校活动和生活的画面, 让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都能看到自己幸福的笑脸。

3.“童童”“年年” 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寓意为“童年”的两个卡通吉祥物。在校园的围墙上随处可见“童童”“年年”在读书、在游戏、在奔跑等,孩子们看到他们仿佛就看到了自己每天在校园的活动画面。

4. 学校为了创造好的文化氛围 ,把“家”文化融入校园。 每个富有特色的班级牌上都写有自己班的名字:“快乐之家”“春芽之家”等,并且还蕴含着“希望、宽广、优雅、成功”,力求给孩子们一个多彩幸福的家。

二、让孩子感受文化

学校非常重视对孩子的传统礼仪素养的养成教育,将“启智开笔礼、感恩成童礼、励志状元礼”纳入到学校特色课程中。“开笔礼”让孩子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书写出人生的第一个“人”字;“成童礼”让孩子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状元礼”上,让孩子展示写满了志向和决心的“手印书”,并把“心愿瓶”交由班主任老师保管, 并以此相约20年后再回母校,汇报自己在祖国各条战线上的佳绩。

这些活动亦或说是礼仪课程, 让孩子们的内心和思想在再现和拓展的情景中得到一次次深刻的洗礼, 让他们的灵魂感化于中华民族文化无穷魅力的滋养中。

三、让孩子创造文化

1. 七色花引领孩子天天向上。“七色花”是学校的校花,最早的创意源自孩子。“七色花”共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的形状都是一枚钥匙,钥匙的内容分别是:笃行、尚礼、博艺、悦读、善学、创新、健康,旨在指引孩子用生命之匙开启智慧之门。孩子们在“七色花”的引领下,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2. “小学生大讲堂”精彩纷呈。“小学生大讲堂是孩子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学习园地, 这里是一个展示自我,练就公众演讲能力和公众表达能力的平台活动中的主持、评委、核分、多媒体操作、总结,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孩子们自主管理完成。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加以评判。小学生大讲堂是孩子们自主地净化心灵的德育论坛和教育阵地。

3. 小小讲解团 ,传递校园最美声音。学校的小小讲解团,是由四、五年级的孩子组成的以讲解和宣传学校的主要文化思想为内容的讲解团, 他们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所有的讲稿都是由自己完成,其中主要包含他们自己对学校的某一个角落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要求他们在每次讲过之后,都要在自己原有的讲稿基础上再完善和提炼, 把学校最值得宣传的美好之处传递给更多的人。

4. “七彩社团”,绘就孩子成长生动画卷。“七彩社团”是孩子们两节课后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舞蹈、书法、科技、电子琴、摄影、花艺、手工、绘画、无土栽培等兴趣组,孩子们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多种艺术交汇的大课堂,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挥洒个性琴棋书画奏成了孩子们成长的美妙乐曲; 笔墨纸砚绘就了孩子们成长的生动画卷。

5. 格言警句 ,让孩子自悟自省。格言警句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 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学校根据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创设了“童年漫画格言”“童年摘抄格言”“童年改写格言”以此焕发他们健康、蓬勃的活力,使他们的一生在童年时期就奠定正确的基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 ,学校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 需要我们立足校情不断创新、探索,使我们的学校真正地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文化的沃土上行走在幸福之路上!

8.让学生拥有一个书香浸润的童年 篇八

朱永新教授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让校园“墨香弥漫,书声琅琅”,这也正是新教育所倡导的。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抓住机会,潜心于对学生的濡染熏陶,努力创设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文化氛围,营造书香班级,让学生与书为伴,学会爱书,学会看书。

一、打造书香环境——教室书香环境的布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香环境犹如点点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环境建设贵在润物无声,贵在熏陶感染,贵在潜移默化。班级里任何一处的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

1.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墙壁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墙壁的空白空间,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说好话”,也是教育学生的细节。让墙壁说话,是通过墙壁创设班级文化,营造氛围,体现班级建设特色。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置身于浓浓的阅读氛围中。

2.黑板报布置

黑板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在黑板报的内容中开辟了一个名为“读书之乐”的板块。不管主题怎样更换,“读书之乐”始终敞开,并在每周末及时更新。可以说“读书之乐”的浓厚文化氛围触动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浓浓的读书兴趣。

3.建设好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带来,充实班级图书角。在班中营造一种文化气息,让教室成为学生博览群书的阵地,并制定图书管理制度。小组内自行给图书分类,商量制定本小组管理制度,并设立图书登记员、护书员、外借员。轮流当班干,各司其职,自主管理。

二、多方激发兴趣,推进书香班级建设

1.联系教材,由课内知识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选而来,有的源于中国历史,有的选自于一些童话、寓言,有的是优秀作家的名著名作,我们在讲完这些课文后都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如:我在教学课文《巨人的花园》《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王尔德童话》《昆虫记》。总的来说,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联系教材内容,可以对课文进行拓展,可以结合课文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去课外寻找文章来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介绍读物──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适时介绍一些课外读物,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三、实施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建设书香班级的有力保证

老师不但要引导他们“爱”读,还要教给他们方法,指导他们阅读,使他们变得“会”读。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指导:

1.读什么

根据古诗、散文、人物传记、写景状物、童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文章,授以不同的读书建议,如阅读人物传记,着重阅读刻画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语句或语段;阅读写景状物的文章,重在阅读能反映事物特征的优美语言。

2.“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好读书笔记

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在读书笔记的首页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并给它取一个名字,画上插图。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自己按内容插图配画。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摘抄本”中,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主题式阅读

充分利用好主题阅读丛书。每一单元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并且进行小组交流,课堂展示,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积极倡导“亲子共读”活动

让孩子和家长一同读书,并且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

五、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更深入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兴趣,结合学校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选活动,评选古诗文考级优秀学生,并将阅读与学生的争星活动挂钩,每月评选班级阅读星。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古诗文考级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通过开展建设书香班级活动,班级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浓厚,阅读能力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外阅读氛围渐渐浓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作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9.关于告别童年的演讲稿 篇九

尊敬的⽼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家好!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在演讲的主题是:《告别童年,拥抱⻘春》。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时间的年轮不停地旋转着芬芳的岁⽉,弹指⼀挥间,⼗四个春秋就这样悄然流逝。转瞬之间,最后那个属于我们的⼉童节也悄然⽽过。伴着⼀声轻轻的叹息,伴着⼀丝淡淡的感伤。童年,我们的童年,我们的⾦⾊的童年,懵懂的童年,梦幻般的童年,正在离我们远去,如今我们将要摘下红领⼱,告别幼稚与单纯,⾛向⻘春,⾛向⼈⽣的第⼆个驿站――⻘年,也⾛向成熟,⾛向理想的彼岸。

在这⾥,我想和同学们谈谈⻘春,说说⻘年。

先说⻘春。什么是⻘春?有⼀诗⼈说:“⻘春不是年华,⽽是⼼境,⻘春不是桃⾯朱唇,⻘春是⼀种深沉的意志、恢弘的理想、炽热的感情,⻘春是⽣命的深泉在涌流。”这就是⻘春,它是⽣命之花最灿烂的绽放,是⽣命激流最澎湃的汹涌,它代表热情、文库收集整理,乐观,代表执着的追求,顽强的奋⽃,代表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代表不达⽬的决不罢休的决⼼。与狼共舞,也许我们稚嫩的翅膀还未⻜翔便被⻛⾬打湿,但我们不抱怨,不怨脚下的路总是坎坷不平,不怨天空总时时下着⾬,因为我们可以⽤滚烫的⻘春去踏平所有的坎坷,我们可以⽤热情的信念去烘⼲⽅才打湿的⽻翼,我们深信,不经历⾬,怎见彩虹?

再说⻘年。谁是⻘年?是不是年满⼗四岁?不,光凭这⼀点,还不够!⻘年,应该是这样的:他们有理想,他们深知志当存⾼远,敢“问苍茫⼤地,谁主沉浮”;他们有责任感,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他们有勇⽓,“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勇⽴时代潮头,敢与强者争锋;他们有激情,可以“到中流击⽔,浪遏飞⾈”;他们⾃信,⾃信“天⽣我才必有⽤,千⾦散尽还复来”;他们乐观,⾼呼着“仰天⼤笑出⻔去,我被辈岂是蓬蒿⼈”;他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便是⻘年,是我最仰慕的⻘年!

同学们,⻘春是⼀⽅沃⼟,让我们把天真幼稚的童年w w w.850 500.c o m游戏和美妙纯洁的童年时光,存⼊⼈⽣历史的档案,不必惋惜“年华似⽔”⼀去不复返,也不必感叹“岁⽉如梭”梭梭催⼈⽼。⽴⾜于⻘春这块沃⼟,以科学为种⼦,⽤勤奋作犁去耕耘,秋天,我们⼀定收获累累的⾦⻩和扑⿐的芬芳!

亲爱的同学们,“路上春⾊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来,拥抱⻘春,享受你的⻘春吧,享受你蓬勃的⽣命,享受你燃烧的激情!趁着你⻘春的⼼潮正在澎湃,趁着你⽕红的热⾎正在沸腾,去拼搏,去奋⽃吧!

10.关于童年的即兴演讲稿 篇十

那时五岁半,我迷恋上我们小区里那个喷泉小池塘,听妈妈说那里头有好多小鱼,一次周末,我迫不及待地叫上几个小伙伴们带上小鱼网,去池塘边逮鱼。到了池塘,细细的喷泉时不时洒在我们身上,池底的小鱼一见我们就赶紧冒着泡离开了。“这小鱼跑的太快了 ,怎么捞啊?”我有些无从下手。“我们就呆在这儿,等它又游上来的时候,我们就赶紧把它捞上来。”其中一位小伙伴出主意。我们拍手称好,都像躲地雷一般卧在池塘旁边。我们卧的腿都麻了,迟迟不见水面有任何动静,正当我们发愁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喊了一声:“鱼上来了!”我们听见后一蜂窝全都跑到水边,水面被我们的小网勺打破平静,小鱼被我们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逃窜,我们的出手哪里有小鱼灵活,忙活了半天,却一条鱼也没逮到。

水面又恢复了平静,我们拿着还在滴水的小漏勺,哭笑不得的看着对方,我们的脸上都溅上了水,像一只只“落汤鸡”。这时,妈妈过来找我们了,看见我们这样立刻笑了起来,“孩子们,你们逮鱼可不能胡乱捞啊!这些聪明的小鱼会趁乱溜走,你们必须学灵活一点,才能逮住它。”妈妈朝我们晃了晃她手中的空瓶子,“等会儿你们可以把捞上来的小鱼放进来。”我们重新鼓舞了士气,开始分配任务。分配好了之后,我们埋伏在池塘边,留下一位看守在那儿。不一会儿,看守朝我做了一个手势,我负责捕鱼,灵敏的蹲着跑过去,悄悄伸长脖子,看准正悠闲自得的小鱼,我的嘴角勾起一丝笑,轻轻举起手中的漏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它一个迎头痛击,只见水花一溅,小鱼腾空出世了。哈哈!我逮到了!小鱼正在我的漏勺里摆着尾巴挣扎,我把它放进灌着水的瓶子里,对它说了声:“被我逮到就别想逃啦!”我的小伙伴们都欢呼雀跃,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后来,我们又逮了几条小鱼,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各自回家了。童年,多么有趣,每一件小事都如同沙滩上的贝壳,让长大的我依然重拾欢笑。逮鱼的乐趣充实着我的童年,让我的童年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11.创生实践课程 点亮学生童年 篇十一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有力的考验。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以此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热点和切入点。结合校情开辟实践活动基地,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丰厚童年,点亮童年。

一、结合校情,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学校地理位置、文化特色,我们从开辟实践基地入手,挖掘系列课程资源。

1.农耕文化实践基地

军民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位于美丽的塔山山麓,学生家长部分依然田间耕种,学校后院就是一个果园,西墙外有空地。家长们丰富的耕种经验就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于是我们与村民沟通,将果园变成果树实践基地。师生动手开荒,开辟了我们的种植实践基地。

2.军文化实践基地

军民小学,因部队与大小东夼两村共建而得名。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教育资源,与部队领导沟通,以军营为实践基地,以军文化为学习内容,开展系列活动。部队与学校紧密配合,研究军民共建文化,让军文化在校园扎根,培养有军人气质的公民。

3.社区教育基地

学校周边有社区老年公寓,有烟台市博物馆。老年公寓是孩子们学习感恩,学会奉献的好场所。烟台市博物馆新馆,2011年改扩建完成,以丰富的历史文物、新颖的展示方式和全新的科技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烟台悠久的人文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艺术瑰宝,是学生感知历史、欣赏艺术、美育休闲的文化艺术殿堂。

实践基地是活动开展的载体,我们还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二、设计基于实践基地的系列实践活动

丰富的活动是实施教育的载体。基于每个实践基地的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而快乐。

1.以农耕文化实践基地,感悟乡土文化

农村的孩子应该有更浓郁的热爱土地情结。我们把开辟的种植园按班级分开,成为各班的种植基地。孩子们兴奋不已,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我们种点啥”大讨论,邀请学生家长到校指导耕种。从春到秋,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孩子们在汗水中收获快乐。小菜园里,小油菜、土豆、西红柿、生菜、玉米、萝卜,竞相生长。当孩子们亲手挖出新鲜的土豆、亲手掰下沉甸甸的玉米棒子,那溢于言表的快乐让老师们也喜笑颜开。孩子们的种植观察日记便是丰硕的收获之一。

2.以军文化实践基地,唱响军魂教育

学校聘请连队指导员为校外辅导员,聘请战士分别担任每个年级的辅导员。经过实地调研,挖掘三个系列军队教育资源:军用汽车运输系列、军营生活系列、军队历史与发展系列。综合利用教育资源,以“军魂伴成长”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

2011年冬,孩子们开展了“走进军营,感悟军魂”参观体验活动。孩子们在部队官兵的带领下参观连队运输汽车,了解各种军用汽车性能;观摩战士内务,学习叠被子,感受战士整齐划一的生活习惯;参观部队荣誉室,学唱连歌,感悟军魂。回校后,孩子们继续开展“学叠豆腐块”体验活动,在家中整理家务,练习叠被子。孩子们的活动体会变成了《豆腐块的故事》文集。

2012年春,学校邀请官兵,为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军姿 悟军魂”军训活动。孩子们在艰苦的训练中学习坐立行,培养学生军人气质,学习军人精神,锤炼军人意志。

2012年秋,开展“军民情深 我们是一家人”中秋节慰问活动。孩子们自己排练节目,制作礼物,写慰问信,为月饼包装制作心愿卡。真诚的祝愿,让官兵感动不已,即兴表演节目,表示感谢。

2013年,我们把军魂教育融入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开展“军魂伴成长,习惯早养成”系列活动。邀请部队指导员为孩子们讲座。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结合“军容风纪”设计《军民小学学生仪容仪表要求》,并全校推广。孩子们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互相督促,锤炼军人气质,培养良好的习惯。

2014年秋,设计军衔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置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大将、中将、大将10级。每周一次授军衔仪式,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日常生活过程性评价,推选晋级少年。设置军衔墙,动态显示学生军衔晋级情况。

军文化系列活动开展,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军队生活的严明纪律,感受军人的顽强意志。

3.以社区教育基地,弘扬家乡文化

烟台博物馆承载着烟台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是爱家乡教育的最佳基地。新建馆内有《山海古韵》和《世纪之路》两个基本历史陈列,以及《笔墨丹青》、《许麟庐艺术馆》、《瓷苑掇英》、《绳墨神工》、《丹心乡情》、《古钱今览》等六个专题陈列,此外,还开辟了多个临时展厅。

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以“海韵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各班级自己设立研究小主题,分别开展“恐龙蛋探秘”、“陶瓷艺术”、“古钱今览”、“烟台文化”等主题研究。

基于对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五年级学生下半年又到博物馆,专题进行了“让古陶复活”实践活动。孩子们按兴趣分组,资料搜集阶段,一组再次到烟台博物馆请讲解员阿姨介绍古陶制作过程,细致观察记录古陶复原作品,研究陶器的种类。一组走进烟台新华书店,搜集古陶艺术的文字记载。体验阶段,有的走进陶艺馆,请陶艺师教授制作技巧,模仿古人制陶工艺进行加工,让古陶复活。有的自己买来陶泥,在家中和家长一起研究,带到学校和同学研究。充分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对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大家在古陶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陶艺、国外陶艺产生了兴趣。这就是实践活动的魅力,也将成为孩子们后期研究的主题。

馆内临时展厅会不定时更换教育主题,是我们持续开展活动的好场所。

三、设计基于民俗文化的中国节系列活动

中国节俗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农村地区保留着较为丰厚的民俗文化,我们发挥农村家庭对民俗文化的熟知优势,借助家长资源开展节日文化研究。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着极为丰富的节俗。我们设计“蛇年话蛇”、“马年话马”系列活动。例如马年,我们五年级学生进行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节俗大排档”,一一罗列节日期间的民俗;三四年级学生研究“马年春联”“马年趣味短信”,记录“我的春节这样过”;低年级学生研究“马的词语”“马年成语”,动手画马。

中秋节,是凝聚团圆情愫的节日。我们布置学生搜集中秋诗词、学唱中秋歌曲,阅读中秋故事。为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书信。并以“中秋节怎样过”进行节日习俗调查。在活动中感受“情”,表达“情”,感受民俗。

端午节,设计“粽叶飘香”实践活动。搜集资料,了解端午来历、端午故事。亲手体验做粽子。我们邀请一位学生的奶奶,教给孩子们做粽子。奶奶给孩子们讲解如何泡米、蒸粽叶,教孩子们做粽子。稚嫩的小手略显笨拙,包不住米,奶奶手把手教。尽管包好的粽子大小不一,形状多样,不少漏米,但孩子们感受到动手的乐趣。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同时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等等,都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每次节日归来,孩子们都带回形式多样的实践成果。过节成为孩子们非常快乐的体验日。我们以节日为载体,引领孩子们感悟中国丰富的节俗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设计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每一次热点事件,都会有丰富的媒体报道、网络信息、新闻视频。我们常常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展实践活动。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举世瞩目。我们开展“航天梦”专题研究,学生关注神十发射的相关报道,办剪报。组织学生观看太空授课,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回家做实验。研究在地球表面,这几个实验的效果,并写出感受。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航天事业、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进行月球勘测并发回拍摄的照片。我们布置学生关注电视报道,了解神奇的月球,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5年9月5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及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开展“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系列活动,举办主题演讲,办剪报、手抄报,进行“我最崇拜的抗日英雄”实践研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力提高了孩子们对新闻时事的敏感程度。

五、实践活动带来的改变

实践活动让农村的孩子们改变了以书本为主的学习生活,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孩子们学习意识增强,对实践活动有着日益浓厚的兴趣。学习领域的拓宽让农村的孩子也变得自信灵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转变了家长的观念,不唯教材而学,家庭、社会都是学校的场所。家长们更加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校园生活更加生机盎然。孩子们快乐地交流实践收获,投入的观察校园花草。孩子们的身影活跃在校园、社区、郊外……

教育无处不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让教育更好地“回归生活和社会”。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作为一门“无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去捕捉信息,发现资源,更好的利用资源。才能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12.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 篇十二

一、大学开爬树课程折射出“生存力退化现象”

最近, “爬树”一词很热。据今年7月24日《大河报》的报道, “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布微博称, 由于校长的倡导, 厦门大学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 大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 并在上面自由移动, 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这则报道向我们透露了两个讯息。

1. 户外活动能力严重退化

现在的大学生户外活动被套装知识的学习所挤压, 活动能力自然也大为降低, 远不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稍加关注, 我们就会发现, 现在的大学生又何止是不会爬树呢?不会游泳的也大有人在。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公民, 要很好地立足于社会, 不仅需要专业的职业技能,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安全救护能力。水灾、火灾和地震等各种自然灾难频频降临。就拿这次北京突发的大雨来说吧, 你不多学几样诸如爬树、游泳等本领, 不去了解危险状态下的各种逃生常识, 就很难安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显然, 在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 拥有全面的户外活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对学生负责, 学校有义务开设各种情趣指数高的微型课程, 以强化当代学生的户外活动能力。

2. 童年化课程严重滞后

上大学了, 还不会爬树, 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中年人都知道, 爬树本是“小儿科”, 本该是小学生常见的嬉乐项目。40岁以上的人, 小时候绝大多数是爬树的高手。一两层楼高的大树, 三下两下, 就蹿到树顶了。甚至坐在树顶上摘果子、掏鸟蛋, 玩得不亦乐乎。当年, 不需要精选什么树、什么标准的场所, 也不需要什么器材, 都是徒手爬树的, 都是自学成才的。我们完全可以说, 现在的中年人, 在童年就已经享受到爬树等童年化课程, 而且是在自然的条件下, 免费接受了童年嬉乐课程, 非常适时, 根本就没有错过学习的敏感期。可是现在像爬树这样的微型课程竟然到上大学的时候都没学习, 实在是太迟了, 至少推迟了8年以上。再不补上这一课, 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二、童年嬉游活动需要作出“价值重估”

玩乐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人类要健康地成长, 不仅童年期需要尽情地玩耍, 而且在青年、中年乃至晚年都需要玩乐。玩乐的价值需要重估。

1. 玩乐有助于身体健康

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玩乐现象的研究, 发现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 玩乐的本能和能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 玩乐和动物的生存能力密切相关。长期观察表明, 那些玩得更多、玩得更成功的动物往往身体更健康。这一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在童年期适时的玩乐, 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2. 玩乐有助于锻炼大脑

现代行为学研究专家斯图沃特·布朗曾著书详述玩乐如何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想象力和鼓舞精神的。他说:“玩耍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之一。”他表示, 包括良性的争斗在内, 玩耍往往带有探测性和冒险性, 可以开发大脑的新思维, 给人探索新事物的经验和勇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发现更多的证据, 证明所有物种玩乐的本能和能力在进化过程中都处于有利的地位, 它似乎能让它们活得更久, 因此爱玩的基因更容易被遗传给后代。

3. 玩乐有助于减少暴力

有研究报告称, 缺乏玩乐或者玩乐的本能长期受到父母、组织或者领导者的压抑, 很可能会增加个人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布朗曾研究过一个案例, 一位名叫查尔斯·惠特曼的男子突然发狂, 枪杀了很多人, 包括自己的亲人。惠特曼就是因为玩乐的欲望受到严重压抑后才出现暴力行为的。看来, 除了锻炼头脑的灵活性和鼓励寻找更多选择的能力, 玩乐还能让人有社群动物的自觉和归属感, 还能让人变得更有同情心, 更加乐观, 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暴力犯罪的风险。

童年的嬉游活动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来说, 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 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澄清———童年适时的玩乐, 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健康营养素。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亟待引入“童年嬉乐课程”

童年的玩乐, 能让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康德所言, 一切感觉的、变化的、自由的游戏使人快乐, 因它促进着健康的感觉。因此, 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亟需引入“童年嬉乐课程”。

1. 展开儿童成长研究, 形成童年嬉乐课程的新认识

对于童年的玩乐应该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实际上, 人, 就是游戏者。游戏, 就是人正常的生存状态。如果在童年时期, 缺少了必须经历的这一环, 错过了敏感期, 在以后的岁月中, 永远也无法加以弥补。没有了游戏, 儿童的生长就缺少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这就注定他的童年将是残缺不全的。人生发展的不可重复性, 决定了我们必须带领儿童适时地开展嬉游活动。对于儿童来说, 玩乐, 不仅仅是玩乐, 不仅仅是休息, 它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 不可或缺的营养。无论你把它上升到什么高度都不为过。有游戏, 童年才有家园。远离了游戏, 儿童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童年, 就该接受童年的教育。应该按照童年的规律来运行。童年自有童年的轨道。我们的教师作为成人来说, 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 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 真正能够对儿童产生感染力量的就是与儿童的心律合拍的教育活动。

2. 展开国际比较研究, 寻找中国生存教育的着陆点

生存教育不能再回到以前的单纯化的知识传授。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 单纯说教的年代应该终结。体验性活动, 应该占据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大半比例。嬉游活动, 是与儿童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最具相似匹配性的形式。要改善儿童的思想品德, 靠什么?或许, 我们现在还缺少一个十分周全的答案。但是, 我们至少可以说, 要靠最人性化的手段, 用儿童喜欢的嬉乐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能力, 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类似于“爬树逃生”这样的户外活动技能在小学就应当学会, 因为无论是谁都必须面对灾难。我们可以效仿欧美发达国家, 将学习各种逃生技能和一些应付灾难的常识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实在、有效、适时、有趣地开展好公民教育、常识教育, 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必须从幼儿抓起。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 小学阶段, 户外生存技能培训要经常有、天天有。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 采取轻松活泼的方式, 寓教于乐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引导他们玩什么。让快乐的生存训练成为每个学生生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 我们的生存技能教育, 不仅要传授生存技能、逃生技能、急救技能, 而且要教会学生有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3. 展开适时教育研究, 做好窗外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题

13.毕业演讲稿:一路洒满阳光的童年 篇十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个阳光向上的校园里,大家和睦相处,每一棵树都蕴藏着孩子们的欢笑,这些树是与我们一同成长了六年,六年的时光它见证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它用年轮记下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记下了童年那美好的回忆......!

记得在二三年级时我交上了一个好朋友;“王XX”,在三年级刚开学时她主动提出要和我交朋友,她的主动、大方和热忱让我感动,当时我十分羞涩头脑一片空白、停顿片刻后我立刻答应了,当时我非常激动高兴快乐,总之那种快乐和喜悦来得太突然让我一下子不知所措相信你也有过那种感受。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他竟成了我六年级来的第一个真正的好朋友,她的阳光气质还会传染给别人,也许是受到她的影响吧、于是我也慢慢的大方起来了。以前的爸爸说我说话像蚊子叫,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我已经大不一样了,有很大的进步了,上课举手发言的次数也多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大了许多,我想这就是朋友的好处吧!。

还记得在最后一届运动会上的最后一个团体项目:“接力赛”,我有一点紧张,看见王XX轻轻松松的跑完后在边上加油,看见面向我跑来的同学我更加的紧张,万一跑慢了怎么办?万一掉棒了怎么办?万一摔跤了怎么办?万一......?不等想完棒子已经到了我手中,我满是紧张慌乱,这个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的选择了,只有一个动作可以做,就是咬牙向前跑,这时候王XX在叫我的声音格外的响亮,我犹如加上新的:“燃料”,像风一样的到了对面。

14.有关我的童年演讲稿4分钟左右 篇十四

记忆里的小时候,我总相信麦田有种神奇的魔力。在绿油油的岁月里,瞬间,由沁人心脾的碧绿清流变成了黄澄澄麦浪翻滚的海洋。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在风吹麦浪的波涛里奔跑。那时候没有任何烦恼,只是觉得时间过得好漫长。风把云推开,太阳东升西落。只有爷爷每次都会坐在田埂上,望着夕阳。我不喜欢夕阳,就像爷爷每次望着那像麦田一样金色,衬着半边天的落日叹气。“爷爷,你也不喜欢太阳落山吗?”每次问爷爷,爷爷先是不语,最后才慢慢地对我说着那句遥远的话。“等你长大了就懂了啊。”我心里却默默自语:“为什么爷爷现在不告诉我呢?”而现在守望麦田,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稚气的孩子问着那个让他不解的问题,我终于懂了爷爷。守望麦田,时间看起来很漫长,成长也不过只是那转眼一瞬。

每走一步,这条小路的记忆就涌现在眼前。那时我喜欢在这条小路上捉迷藏、跳方格,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脑海涌现的画面仿佛触手可及,一伸手,不过只是透明的空气。我还记得曾经我们很淘气,四五个孩子在这条小路的旁边挖了一个大陷阱。往陷阱里面倒满水,支上树枝平铺上塑料袋,撒上土又隐藏到看不出什么破绽。忙里忙外的我们一群淘气包,从中午一直忙活到太阳下山。我们又匆匆忙忙地躲了起来。碰巧村子里的一个爷爷放羊回来了。“三,二,一!”偏偏是那只领头羊掉了进去,羊咩咩叫的叫声和我们的大笑声混合在一起。那个爷爷一边大骂我们一边将那只羊拉出陷阱,我们却顽皮的跑开了。守望小路,欢乐在哪里,记忆也永远在那里。

再次经过小河已是多年之后。现在的我长大了,望着流动的河水,我若有所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现在的我更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河水还是向前流,岁月的脚步不会停止。没有人可以一辈子只做一个孩子,人都会成长都会成熟的不是吗?我想家乡带给你的童年就是这样吧,那里有你熟悉的一处景,一群人。你成长在那里,你的依恋也会在那里。那是你拥有过记忆的地方,你的伤心、快乐寄托全在那里。那是你人生中比青春还要美好的时光。我终究还是懂得了爷爷的那声叹息,懂得了我现在为什么伤感,懂了这个拥有我整个童年的故乡。守望小河,思绪在那里,情愁不过也在那里。

15.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 篇十五

定西市安定区福台路小学为改变这种现状, 着力打造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快乐大课间活动, 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学校“全民健身”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激发了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校上下呈现出一派文明向上、健康和谐的喜人风貌。

该校大课间活动遵循“自娱自乐为基点、体育活动为重点、全员参与为特点、民间项目为亮点、身心愉悦为终点”的宗旨, 在大课间中推出了“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 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木头人”、“跨大步”、“跳皮筋”、“花样跳绳”、“踢毽子”、“小小武术队”、“校园快乐足球”、“男子篮球队”、“小画家兴趣小组”等11个自娱自乐活动项目,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体育与时尚休闲相结合的特点, 增强了学生体质, 促进了校园和谐。

挖掘民间体育———追忆父辈的快乐童年

儿童民间体育游戏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文化, 其特性、价值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有着独到之处。它们是前人的智慧结晶,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成长, 其中不少游戏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把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引入学校, 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再发掘具有深远的意义。

该校通过深入的挖掘, 将丢沙包、跨大步、跳绳、跳皮筋、踢毽子、丢手绢等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大课间活动的项目, 学校对这些活动的类型、玩法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整理,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作发展水平、活动场地安排、师资配备、训练时间及活动安全等多方面因素, 进行了科学的统筹和安排, 保证了年级有特色、班级有项目、人人都参与的活动模式。就“踢毽子”项目来说, 学校安排专人组织学生准备铜钱、鸡毛、针线、布片、吸管等材料, 现场演示制作过程, 让学生掌握了毽子的制作方法, 练习各种踢法的积极性很高。

继承民族体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 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简便性、健身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该校利用师资资源, 筹集资金5000余元, 购置了十八般兵器1套、表演刀剑10把、武术棍10根、硅胶沙袋1套、海绵垫4副等活动器材, 使得武术活动项目在校园内得以蓬勃开展。为了规范每一个动作, 练好一招一式, 老师们反复观看视频, 制定训练计划, 还深入社区和早晚锻炼的居民们探讨武术动作, 让中华武术在校园生根发芽。

接纳休闲体育———共享运动的健康快乐

当今社会,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它已渗透到文化、教育、生活、体育等各个领域, 它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每天早上该校快乐足球队的训练如火如荼, 下午课外活动时男子篮球队轻装上阵:带球过人、投篮、传球……一个个动作, 虽显稚嫩, 但却有模有样。每年六一儿童节上的绝活表演更是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刻, 没有绝对的规则限制, 人人可以上台表演, 以学生的掌声和呐喊声为评判标准, 学校颁发校级吉尼斯纪录证书。这些活动的开展, 重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过程, 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对体育健身的兴趣, 培养他们更为坚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让他们更阳光、更乐观, 更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乐趣。

该校在大力抓好校园大课间活动的同时, 还加强高效课堂建设, 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围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开展了一系列“形象大使”评定活动, 如学习形象大使、阅读形象大使、卫生形象大使、健体形象大使、文明形象大使、尊老爱幼形象大使等。学校每月评定一次, 由班级推荐参评。“形象大使”活动的开展,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6.童年的火塘 篇十六

我的故乡是湘南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间的一个开阔的地方,座落着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院子,院子里有外婆的白瓦屋。我快乐的童年就是在这度过的。童年的往事,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忆,然而最难忘的就是那一口火塘。

小时候,我特别贪吃,而灶屋里总有外婆留下的一些好吃的。比如,春天的燕子花粑粑,夏天的乌心薯,秋天的苞谷、马铃薯、板栗,冬天呢,有芋头、糍粑、香肠,很多很多。我甚至还会烧胡椒鸡蛋。总之,许多的好东西总要放到火塘里烧,或者拿到灶上煮。所以也就难免常在火塘边转了--你可以想象,一个馋娃娃是如何地每天牵挂着那个让他满足的地方。

山里人常呆在火塘边的日子,是每年的中秋以后至次年的正月。这一段时间,也最让我觉得温暖与舒适。一般每年的中秋尝新过后,全年的大部分农活已经完成,劳累了大半年的山民们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下来了。随着冬天的来临,山里一天天变冷,灶屋里的生活、休息、娱乐便成了农人日子的重要部分。而火塘边,是大家最常坐的地方。外婆家的灶屋很大,摆一张吃饭的矮桌还显得宽余。土垒的矮灶和灶口用条石围成的火塘就安在屋子里边。冬天里,山坳外的风特别大,于是这温暖的灶屋成了人最愿意呆的地方。即使来了客人,也往往到火塘边坐下,一边喝茶,一边唠家常。吃饭的时候,就着热灶,在灶台上摆上碗筷,烫一壶香醇的米酒,五六个人围着热热闹闹的边吃边谈。而我们小孩则喝外婆自酿的糯米酒,又香又甜又养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认为:世界上只有这里最温暖。那暖烘烘的气氛尤其使人舒坦,情愿就这么一直坐下来。而且,就是坐上一整天也无妨,山里人早就准备了过冬的菜肴:灶屋里挂满了牛肉干、腊鸭子,还有各种野味。人们常常会在火塘边聊到很晚,说山里的事,也说山外的事。有时他们会感慨良深地回忆起五六十年代的苦日子;有时也一起激烈地谈论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人。我特别喜欢倚一堆柴禾,拿个火钳,一边拨弄那燃着的干柴,看那暖暖的火焰不停地跳动;一边入迷地听他们的故事。往往听得呆住了,觉得那幽幽的火焰就是他们故事里的人物精灵。也许,我的启蒙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吧。大人们的故事绵绵不绝,而我常常是听着听着就暖洋洋地睡着了,连外婆是如何将自己抱到了床上也不知道。

后来,我不在外婆家住了。五六年間,山里的变化竟是天翻地覆。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摆上了电视机,许多瓦房也翻新了。即使在腊月,大人小孩也不常在火塘边坐了。可是,我却更加留恋火塘。前些天到外婆家过假期,我撇开了我的那些表兄弟,一个人在火塘里拨一堆火炭,烧了些板栗,拿火钳不时地为将熄的火焰添几根干柴,看那红黄红黄的颜色无规则地摇摆、跳动……我竟足足单独呆了一个下午!幸好,外婆还是以前的外婆,对我的关爱从未减少过。她亲切地唤我的乳名,慈祥的笑脸让我感动得涌出泪花。山里人也没有变,依旧是那么纯朴、勤劳、善良……

哦,童年的火塘。

17.童年演讲稿 篇十七

大家好!

深夜,我醒着躺着,回忆着过去,不禁想起了童年。

悲哀的

秋风吹黄了的树叶。树叶像老黄蝴蝶,随风飘落到地上。

我噘嘴,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我坐在妈妈的腿上,为了忍住哭声,一边抽泣,一边用委屈的眼神看着妈妈,希望她能安慰我。妈妈伸出手,轻轻抚着我的头。

秋风依旧猛烈的吹着,但似乎温和了许多,阳光也透过厚厚的云层向世界蔓延。

幸福的

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树叶上,绿叶更绿了。在树后,金色的阳光照射着大地。

我坐在爸爸的脖子上,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圆气球,开心地笑着,抛开了所有的烦恼。父亲双手抱着我,把我举过头顶,举向天空,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身边的花草都在对我微笑。

微风吹着气球,把它左右摇摆,拍着我又小又胖的小手。

被批评

窗外,大雨仿佛要倾盆而下,狠狠地打在玻璃上,“呜呜呜——”的风把树枝吹得东倒西歪。

我妈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杯水,眼睛看着我。我心里再清楚不过了,我做了什么让她这么生气。我低着头,手上的汗已经很多了。我知道妈妈很生气,但我不知道怎么让她放心,我的心像小兔子一样砰砰直跳。

雨渐渐停了。

18.金色的童年演讲稿 篇十八

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乌龟,说这次决不能搞死它了,不然,就不再给我买了。晚上,妈妈去做晚饭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新买回来的小乌龟,看着它一会跑去游泳池里游泳,一会儿跑去食槽里吃东西。忽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能洗澡,为什么乌龟就不能洗澡呢?不行,我得给它洗个澡!说干就干,我抓起乌龟,飞快地跑到洗澡房,拿起我洗澡的洗澡盆放水,咦?水好像有点冷了,放点开水,好了!我把乌龟拿起来,它立刻缩到龟壳了,这怎么行呢?我就拼命地撬啊打啊,但是怎么也打不开龟壳。我又生一计,自言自语地说:“那我就直接帮你洗吧!”我搓了又搓,洗了又洗,乌龟在我的手里不停地挣扎着,好像在说:“感谢你!”我自豪着,想道:妈妈一定会表扬我的!

说曹操就到,妈妈看着我抓着乌龟,问我在干什么,我自豪地说:“我在帮乌龟洗澡。”妈妈听了后又好气又好笑,说乌龟不能用热水洗澡,会死的!结果真的死了!

19.小学生童年的演讲稿 篇十九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童年概念的未成形

古人究竟如何看待儿童,我们知之甚少。比方说,希腊人把童年当作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予以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任何人。虽然他们的绘画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但希腊人不可能认为替儿童作画是件值得做的事。我们自然也知道,在希腊人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7页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缺乏对儿童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此外,从“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儿童的画像、没有儿童的塑像”可以看出在古希腊还未建立起童年的概念。但有一点,希腊人为建立童年概念作出了重要的铺垫,就是“学校的创办”,学校是一个把孩子们聚集起来教他们作战、知识、勇气和美德的场所,虽然当时作为教育者的成人依然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学校的管教方法更是近似于“折磨”和“虐待”,但是这意味着希腊人已经模糊地认识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如果说古希腊的学校为童年概念的建立迈出了起源性的第一步,那么罗马人的“羞耻心”则是童年概念演化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成人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把各种冲动(特别是性冲动)私密化,在未成年人面前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然而,欧洲的中世纪并没有延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童年概念发展历程,不仅是停滞,而且是消退了。原因有以下三点: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对于读写能力的消失,其中的原因人们有多种推断,比较可信的有两个:一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统治者推崇“工匠识字文化”而不是“社会识字文化”,即把识字掌握在“特权阶级”手中,这使识字和大多数人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二是中世纪战乱不断,严酷的生活同时消耗了人们制作纸张的资源和热情。因此,中世纪大多数学者的阅读能力竟和今天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类同。这直接导致了“口语文化”在中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回复到“听、说、唱”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交流。在口语世界里,童年在7岁就结束了,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驾驭语言,像一个成人一样生活。又因为口口相传,人们根本不需要奠基“读书写字”这些基本能力的学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一般是以学徒制等方式通过师傅的面授完成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会导致“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因此,“儿童”这个词在中世纪代表的是亲属关系,与年龄无关。17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儿童的专用语。在文学作品里,儿童的主要角色是死亡或被遗弃。塔奇曼在谈到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时,特别指出了“中世纪对儿童缺乏兴趣”这一条最引人注目的差别。

印刷术与童年概念的产生

简单地说,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在中世纪,年幼者和年长者都不识字,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用芒福德的话来说,是“此时此地”。这正是当时不需要有儿童概念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人共享同样的信息环境,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当印刷术开始大行其道时,显然需要创造一个新型的成年。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53页

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个全新的成年概念,而新的成人概念里不包括儿童,当儿童从成人概念里驱逐的同时他们必须寻找另一个安身之处,这个安身之处就是崭新的“童年概念”。英尼斯曾说过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即改变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类型和思想来源。也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了某一种技术后,会惊恐地发现,这项技术开始逐渐控制和改变我们。如果说钟表消灭了人类有关“永恒”动态而模糊的概念,印刷术则使“永恒”又重新成为可能,它使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万世流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而普遍的自我观念,让有限的生命以“作品”的方式延续下去成了许多人为之奋斗终身的事。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关注了作者,与此同时,这种“自我意识”也相应地漫延到了读者。因为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书籍的匮乏,阅读大都采用的是口语模式,即许多人聚集起来一起高声朗读,而当人们普遍拥有书籍时,人们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安静地阅读,不希望有人打扰,在阅读中每个人开始尝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换言之,印刷术使作者与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在这种环境下,对个性的要求变得无法抗拒。印刷术给予人们自我的概念,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导致了“童年概念”的诞生。

正因为如此,波兹曼在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重视识字能力的地方,就必然有学校,而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概念在英国很早就出现。16世纪,英国的学校星罗密布,印刷术使分阶段的学习成为必要和可能,当时就有初级学校、免费学校和文法学校,儿童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他们的特殊天性被挖掘和发现,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殊性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如平奇贝克等所说“童年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而且年级制产生了“同龄群体”和“同伴文化”,这些都加深和丰富了“童年概念”。

然而,印刷术和学校尽管启蒙了人们对“童年概念”的认识,但是“童年概念”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一些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观点是不容小觑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洛克派”和“卢梭派”对童年的观点尽管截然不同,但是洛克的“白板说”激起了成人对儿童成长所负的责任感和敏感性,卢梭的“自然教育”则引发了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心,这对于“童年概念”的成熟都是大有裨益的。19世纪末,另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弗洛伊德和杜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儿童阶段是有价值的,不应该作为“未完成性”被鄙视,本能和天性需要被承认和重视,同时成人世界需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创设环境,使儿童自我控制、延迟满足、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发展。

童年的消逝

那么,我想开门见山,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广播电台或唱片上是绝对没有儿童痕迹的,但儿童在电视上消失更加发人深省。)当然,我不是说年纪小的看不见了。我是说当他们出现的时候,都被描绘成十三和十四世纪的绘画作品上那样的微型成人。我们暂且把这种状况称作“加里科尔曼现象”。我这么做是指,凡是认真观看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的人都会注意到,那些节目里的儿童和成人,他们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和性欲上的表现都没有什么区别。

——摘自《童年的消逝》,第172~173页

当莫尔斯第一次在“萨利号”上发送了人类历史第一份电报时,欣喜若狂的他根本不知道同时他也埋下了“童年的消逝”的伏笔。电报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了人类感官触及范围的有限性,将所有人融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电报使信息比信息源更重要,同时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信息脱离了地域特征而呈支离破碎的形态到处肆虐。在以后的一百年里,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等“电子媒介”不断推陈出新。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同步的是“图像革命”,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如果说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那么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图像直观明朗、显而易见,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

虽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写作时,电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但波兹曼预测了这一趋势。电脑本身在他看来是未来世界里“唯一”具备挽回童年存在可能的媒介,因为使用电脑要求掌握某种有序的、逻辑的和复杂的分析技能。然而,他提到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完全可能因为它的使用方法而不起作用,波兹曼又不幸言中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了解软件背后的复杂原理和步骤,人们面对着是电脑屏幕上一个个有待点击的花花绿绿的图像。如果说,印刷意味着一个放慢速度的头脑,电子则意味着一个加快速度的头脑。

电子时代破坏了童年概念赖以生存的土壤,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不需要训练和教育,人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懂电视,电视敞开了秘密,在保密这一点上甚至连口语时代都不如,如果说口语时代成人尚可以压低声音,而电视连轻声低语也做不到。没有了秘密,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好奇便同时分崩离析,孩子们通常还未来得及提问,就已经被电视上给的一堆答案困住了,他们不是依靠权威的成人获取信息,而是从电视节目摄取和吞咽“知识”,于是好奇被愤世嫉俗和狂妄自大所代替,这时我们的身边便没有儿童了。

波兹曼请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儿童,电视上“小大人”们唱着RAP谈情说爱,孩子们穿着三件套和高跟鞋去赴宴,少年棒球和足球锦标赛已经非常职业化,球场上发生着和成人比赛一模一样的事,包括欢呼和斗殴,原本属于儿童的游戏变得异常严肃,比赛不再是为了趣味,而是负载了名望、金钱、荣誉等成人的价值观,脏话从孩子们口中爆出已经不再让人惊奇。

不仅是童年概念在消逝,如波兹曼所说,成人概念也在消逝。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成人概念,就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儿童概念,反之亦然,电子时代也正在使成年消逝,人生幻变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间的一长段我们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电视鼓励的是孩子气的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波兹曼嘲讽美国社会对政客的长相、姿势、微笑、绯闻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过了对政客的思想和政见的关心,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贬值为一个审美判断。而短小精悍、骇人听闻、似曾相识的每天不断滚动播出的新闻很难让观众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价值判断以及与自我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电视广告已经用光鲜的偶像、迷幻的图景、夸张的表情等狡黠地模糊了商业的一个最基本假设,即购买是一个衡量性价比的理性行为。电视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了成人化的儿童,不需要深刻连续的思考,只考虑即刻的满足,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使成人的智力与儿童的智力趋同化。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可能抵制“童年的消逝”的现象?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有所作为的就是学校和家庭。先看学校,随着电视电脑的入侵,作为知识源的学校越来越显得底气不足,但是波兹曼说:“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前提是校长和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地抵挡电子世界的侵袭。

上一篇: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开头摘抄下一篇:永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