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水仙花的诗歌

2024-07-15

写水仙花的诗歌(精选12篇)

1.写水仙花的诗歌 篇一

不过在私人场合,李肇星可以是另外一副样子。他能一边接电话,说着说着就一屁股坐在桌上,晃荡着腿,把一只拖鞋甩出去;过一会儿,又用力甩出去剩下的那只;然后光脚坐下,笑眯眯告诉你,别介意,这不是外事活动。

此前在外交部的公职任上,他接连写完了少儿、戏剧、诗歌等一系列看似题材混搭的读本,包括五部诗集、五本散文集、一本答网友问结集、两本经典短诗集。他甚至参与编写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全集》的其中一个章节书的主要作者,是他的大学同学。

在成为出书最多的前部级高官之后,李肇星决定在第16本书里谈谈主业工作:澄清外界对中国外交的种种“误会”,也就是前文您所看到的。

但李肇星对出版事业其实并没有异乎寻常的热心。一位曾参与李肇星著作编辑工作的人士告诉壹读记者,“李部长很低调,不是很愿意出书,很多时候只是碍于人情关。”

李肇星在北大的演讲结束后,回应壹读记者提问时,承认了这一点。

“比我优秀的外交干部多得很,他们多数都没写,我写干什么呢?”他顺便幽了一默,说儿子告诉他网上有句话:现在读书的人少了,写书的人多了;知道鲁迅的少了,知道周迅的多了。

李肇星对壹读记者回忆:他当时反问儿子一句,“周迅是谁?”

版署向儿童推荐李肇星写的少儿读物

李肇星爱写诗和散文,常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古人或自己的诗句,被称为“诗人部长”。其文人雅名很快传遍出版圈。李肇星曾在《生命无序》一书的序言中写道:“2007年离开外交部部长职务后,十几个境内外出版社和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约我写回忆录,有的还试着以‘天价’稿酬吸引我。”

如何向部长要书,出版社们各有“关系”。为李出书最多的是世界知识出版社这家由外交部主管的出版社,在外界看来,其高层领导多为卸任大使,对外交系统颇为熟悉,通过这层关系拿到部长书稿,应该很容易。

李肇星之前的外交部部长,有三个人写过回忆录:黄华、唐家璇和钱其琛,书都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200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为他出版过两本书,《李肇星在线谈外交》和《肇星诗百首》。《李肇星在线谈外交》这本书缘起偶然,2003年外交部和新华网策划了一个李部长答网民问的活动,时任社长王成家看到新闻,觉得是个不错的图书选题,便与外交部联系。李回应,只要出版社觉得可行,自己没什么意见。

李肇星与王成家两人是山东老乡,都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外交部工作,同于1968年被下放到广东牛田洋农场劳动。到牛田洋的第二年,当地遭遇台风海啸,五百余人死亡。“幸存的成家和我都觉得‘活下来是偶然的奢侈’,有了共生死的战友情。”李肇星在文章中如此回忆。王成家卸任大使后,部委考虑让其担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征求王成家意见的工作,也是李肇星完成的。

在牛田洋农场的经历,还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搭了线。这家出版社的前社长黄建斌在牛田洋农场与李肇星同属一个连队。黄建斌对壹读记者回忆,李在年轻时口才就很好,说话幽默,喜欢看地图,经常对着地图发愣。2004年,李肇星想把驻非洲时给儿子写的信结集成书,于是问老战友,“有没有这个意愿?”

出版社从信件中选出27篇,汇编成《黑色,是美丽的》,该书还被新闻出版总署选入“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读物”。

写诗歌专栏得过全国大奖

鲜为人知的是,李肇星还是一位诗歌专栏作家。

原《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宋安娜协助李肇星出过两本诗集,她告诉壹读记者,李肇星对诗情有独钟,曾在《天津日报》开过诗歌专栏。

专栏名為“云游心迹”,从1998年一直写到2005年,李肇星留存了近200首诗。该专栏还得过全国报纸副刊好专栏奖。

相较而言,李对出版回忆录十分谨慎。前文提到的出版社,无一不想为他出本外交生涯回忆录,但都碰了软钉子。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黑色,是美丽的》后,福建当地领导也想借出版社的光,让李肇星出版其他书。社里的领导找到李肇星,李说当时自己还在任上,牵涉到外交的书,必须经过政治局同意才能出版。他送给这位社领导一本钱其琛的《外交十记》,说这本书就是如此。李肇星还告诉他,即使能出外交回忆录,也很难交给地方出版社。

今年12月,出了十几本书的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终于有了一本谈外交的书。在书的后记中,李肇星谈及写书缘起大概在四年前,他在某大学和年轻人聊天,学生说读过他的诗歌、散文,却不曾见其谈外交,很期待,李肇星自称动了心,便于三年前动笔。

这对于知情出版社来说,是个好消息。中信出版社在去年3月拿到初稿,独立出版人汤曼莉对壹读记者说:“稿子是分批陆续给齐的。最先拿到的是现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乐在其中’,全书‘重头戏’的中美关系部分,李部长认可我们的策划思路后,最后才拿到。”当时此书尚未确定花落谁家,直到2013年才签订版权合同。中信出版社第二分社副社长朱虹向壹读记者介绍,李很注重细节,(书)要有具体的事儿,不要官话。李肇星对此书很重视,所配照片都是首次发表,连照片配文也亲自撰写。他曾起书名为《外交小事》,但是出版社认为,外交无小事,毕竟事关国家利益,于是说服这位前外长,将书名改为《说不尽的外交》。

23年16本书,部长修成作家

从李肇星1990年出版第一本书《彩色的土地:肯尼亚游记》至今,23年中有16本书问世,这样的速度堪比职业作家。李肇星为什么有那么多业余时间?事实上,他的大部分书,是出版社根据其已发表的文章集结而成,再交由李本人审阅定稿。

2010年青岛出版社的《写给中国孩子的非洲书》,主体内容与五年前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黑色,是美丽的》基本一致,额外增添了李肇星夫人秦晓梅写的一些动物故事。对此,青岛出版集团社科人文出版中心总编辑刘咏向壹读记者解释,因为当时《黑色,是美丽的》一书版权到期,青岛出版社于是对内容重新编排出版。

他写的多本诗选,也出现过选编了相同的诗,但出版社时而会想出新意,比如给诗歌配上英文翻译,于是又成了一本。

此次最新出版的《说不尽的外交》,有李肇星与网民的问答,也摘录自2004年的《李肇星在线谈外交》一书。

《李肇星在线谈外交》的责编李锋对壹读记者说,这本书卖出去两万册,虽然订货量还不错,但由于定价较低,盈利也不多。对于出版社来说,出李肇星的书,并非为了赚钱,而是希望能和他保持良好合作,特别是希望他能够把回忆录交给自己出版。

2.咏水仙花的诗歌 篇二

万卉净如扫,风霜犹典刑。

睟容闲整整,姱节矫亭亭。

几滑铜熏鼎,窗明石砚屏。

窈深人不到,香触梦魂醒。

【宋】黄庭坚 水仙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酥糜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宋】刘克庄 水仙花

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

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

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宋】 刘邦直 水仙花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一枝。

【宋】杨万里 水仙花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

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

【清】王夫之 水仙花

乱拥红云可奈何,不知人世有春波。

凡心洗尽留香影,娇小冰肌玉一梭。

【近代】秋瑾 水 仙 花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谢蕴文 水仙花

飘零尘俗客,再见水仙花。

3.写水仙花的作文 篇三

我被主人请回家里时,小主人把我养在一个干净的小瓷盆里。有了阳光、温度和水的照料,我开始了慢慢地生长。由于缺少朋友,所以,根部生长得到了一定的限制。过了几天,小主人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给我搬来了一位新朋友——“小青石”。听说主人是为了稳定我的根基,所以把它安排在我的身边,我们俩很快就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了它的帮助,我渐渐开始舒展我的根部,身上的叶片快速的生长着,到如今,我的叶片已长出了五六簇,每一片都像被宽齿梳梳过一样顺直,这当然要感谢我的主人和小青石了。

有一天,当黎明的第一束阳光射进来的时候,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我惊奇地发现开花了!虽然没有玫瑰花那么浓郁,没有牡丹的大气,但是,却拥有我自己独特的芬芳,花是那么淡雅,香气却是那么地醉人。我来到小主人家的整个过程中,我以清水为食,卵石为伴,却不与百合争艳,独领淡泊幽香,着世与人间……正在我陶醉其间时,我的叶片被轻轻地触了一下,小主人正站在我的旁边,“清香自信高群品,不与江梅相并时”。原来是我的小主人在夸我呢。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脚步匆匆。我愿以满腔的热情和生命,开出盈盈的水仙花,开满小主人的心扉,让清醇的水仙花,飘满小主人的心灵。

老师点评:

4.摇曳的水仙花 篇四

商学院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他看到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说,我会送一块给乞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善良。还有的干脆就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看了莞尔一笑,批注道:你真可爱,我的孩子。突然,一个学生的答案磁铁一般吸引了本杰明的目光。这位学生用蓝墨水很工整地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看着这个答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内心舒展开来,他觉得有太多的话要跟这位学生说,于是定了定神,在卷末写道: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一朵风中摇曳的水仙,能让疲惫的心灵舒展,能让忙碌的脚步从容,能让空洞的目光领略到美丽……我可爱的孩子,你已经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

本杰明·格雷厄姆牢牢记住了这位学生的名字——沃伦·巴菲特,这一年,巴菲特刚好20岁。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美国最著名的投资学理论专家,他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来评价股票。巴菲特在他门下学习,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和他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957年,巴菲特同几个合伙人筹集了30万美元的资金,正式跨入股市。他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30万元的资金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到2005年,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已达44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00多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和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这是美国迄今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为巴菲特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巴菲特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2008年,巴菲特的个人资产达到了620亿美元,一举超越比尔·盖茨,成为新的世界首富。

5.写水仙花的作文300字 篇五

我们把它们放到装了水的盘子里,往阳台一放,就等它开花吧。

水仙长得很快,没过几天就长高了,叶子又细又长碧绿碧绿的像翡翠一样。又过了几天,水仙花长高了,细长的茎又高又直,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在茎的`顶端长出了毛笔头似的小花苞,外面还包了一层薄薄的白白的皮。

终于,水仙花开了!而且还不止一朵呢!这一朵,花瓣完全张开了,六片晶莹的花瓣儿在阳光的照耀中格外明亮。

这六片花瓣儿里,有一圈金黄色的花瓣,最中间还露出小火柴棒似的花蕾。那一朵才张开一点点,花瓣儿外面那薄薄的白皮早已破裂了。微风轻轻吹来,满屋子都飘着清香,还有人把它叫做“凌波仙子”呢!

6.三年级写花的作文---水仙花 篇六

我曾经也很虚荣,在姐姐一身名牌的出现在我面前后,我也喜欢上了衣服鞋子上都有大大的明亮的标志的感觉,走到哪都像很得瑟的样子。然而当我和朋友天花乱坠的聊起某个名牌时,她只是淡淡的看了我一眼,道:“有这个必要吗?”我一时哽住,内心在苦笑,是啊,有必要吗?再看朋友,一袭素衣,素颜的脸秀丽而简单,仍是我从前的模样。什么时候,我丢了自己?她的清香驱散了我眼前的迷雾,一颗物质的心重又恢复简朴。

我一直很喜欢韩寒,他的文章犀利而独道,总是切中恳綮从不怕得罪谁。他随心随性,追求自己的赛车梦想,写自己的文章,这简单而平淡的生活,是80后的榜样。提到韩寒总是会提到郭敬明,不得不承认他的经营管理天赋和抓住商机的手段,曾经他的《幻城》让我感叹那些奇思妙想,但越是后来他的文章越是充斥着一种浮华的味道。他虽然年收入很高,但不知当他坐在他的豪车里会不会感慨当初年少的自己,一个写文章的简单梦想。但他过得真的不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只是用简约来衡量一种朴素的生活。

我们都在追求一种叫个性的东西,而它就是大部分人口中的独特,与众不同。Lady GaGa之所以红是因为她的奇装异服,她所引起的让全世界尖叫的潮流。但其实个性并非那么简单,那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需要面对舆论坚持自己。

公益广告中,有那么多人为了面子而浪费食物,每年有那么多粮食白白被倒掉,而社会上甚至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这时候的简朴不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所以,光盘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

每当再听到他人聊起名牌,我都只会在抱以一笑。作为高中生,我曾听到一个老师说,在我们这个年龄,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很重要的,因为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我们要坚持做自己,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7.让生命的水仙花一路飘香 篇七

林徽因的水仙花沁人心脾。那个温婉多情的女子,不仅外表迷人,更有美好的品格与出众的才华,使得无数才子对她一见倾心。“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多情而又温润的句子总是唤起人们对她的想象。我想,她一定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水仙花。而这花,不断生长,丝丝缕缕的芬芳,由内而外,芳香四溢。

三毛的水仙花芳香永驻。许是年少时的叛逆与轻狂,才有了后来温润如玉的三毛,她笔下的文字,多多少少都带有她自己的影子。三毛的青春,我不知晓,可我知道,三毛一定找到了她的水仙花,一本本牵动无数青春男女的书,每一句唯美得让人心碎的话语,都带着三毛心中的水仙花所特有的色彩,一路飘香。

奥黛丽·赫本的水仙花美丽永恒。这位无数人心中的女神,虽已离去多年,却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热情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水仙花的美好。我想,她心中的水仙花就像她那般动人,美得热烈而勇敢。“想要迷人的眼睛,你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想要美丽的嘴巴,你要常常微笑。”——这是赫本一生奉行的话。她心中的水仙花时时滋润着她,才使得她让人不能忘怀,让人对美有了真正的理解,让人知道奥黛丽·赫本本身就是美。

美好的外表能让人心动,心中的水仙花更让人铭记,心中的水仙花所释放的美是再美的外表都不能及的。水仙花,可以源源不断带给你力量和美好。那么,快去浇灌你心中的水仙花吧!

点评

本文开头引用名言,点明主旨。题目就是全文中心论点,紧接着分出三个分论点“林徽因的水仙花沁人心脾”“三毛的水仙花芳香永驻”“奥黛丽·赫本的水仙花美丽永恒”,最后总结深化主旨,结构一目了然,语言鲜明、形象、生动。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2018届高一(1)班学生,指导并置评:相明军】

8.写水仙花的诗歌 篇八

我一进门,就被一簇簇水仙花迎接。有的还是花骨,花瓣紧紧合拢在一起,像个小房子。里面住着花仙子吗?有的已经开了两三片花瓣,就像一个小女孩拿着琵琶捂着脸。有些蓓蕾就像精致的小风铃,有叮当声,仿佛奏出春天的歌;其他人很乐意像公主一样向人炫耀

花瓣是白色的,像是有白色磷脂的白雪公主,水仙花是由六片花瓣组成的,花朵里长满大大小小的黄色雄蕊,像是盛满红酒、香甜可口的蜂蜜或一杯橙汁的金色酒杯。你一看,原来雄蕊像个小金豆,像个小碎金,或者是个橘子味的棒棒糖!

顺着视线往下看,水仙花的叶子又细又长,水仙花叶子的尖端是深绿色的,越往下越淡,下面几乎是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浅绿色、浅绿色和纯白色的花与金色的核心的组合是如此明亮和美丽。如果一个画家能画出这一幕,艺术家的能力将是巨大的,水仙花的叶子将像千手观音的呵护一样繁茂。

叶子下面是茎。象牙茎像大蒜。有五六个蒜头抱在一起。没有水仙花好看,但是效果很大。水仙花的茎可以吸收养分,然后将其输送到叶子和花朵上。最下面是根,很纤细,像老人的胡子,无数根,纠缠在一起。

一阵微风吹过,花儿颤抖着起舞,跳着现代华尔兹,优美的拉丁舞,帅气的爵士舞?水仙在成长。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着这里的美景,仿佛自己变成了一朵水仙花,美丽的蝴蝶飞过来告诉我玩耍的快乐。勤劳的蜜蜂来了,告诉我工作的快乐。可爱的小鸟在飞,告诉我能飞多开心。

环顾四周,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入我心,回荡全身,仿佛我的每一个毛孔都感受到了孙悟空偷桃吃天仙药的感觉,很惬意。

9.双调·水仙子古诗歌赏析 篇九

注释

⑴处士: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指隐士。

⑵酒新篘:酒刚刚滤出。篘,过滤。

⑶鱼旋打:鱼刚刚打起。旋,旋即,刚刚。

⑷豚:小猪。

⑸谷雨茶:谷雨节前采摘的春茶。

⑹炼丹砂:古代道教提倡炼丹服食,以延年益寿。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水银和硫磺的化物,道家炼丹多用。

译文

杏花村里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瘦竹为朋疏梅为友就是我的家。春天深耕浅种,秋日收获庄稼。喝新酿的水酒,尝新打来的鲜鱼,还有自养的鸡、猪,新摘的竹笋藤芽。客人到来用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谷雨时采摘的香茶。闲空时节自己修炼丹砂。

简析

10.写水仙花的诗歌 篇十

水仙花原名伊迪丝·伊顿,1865年3月15日出生于英国柴郡的麦克利斯菲尔德镇,是位具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欧亚裔作家。父亲爱德华·伊顿出身于英国商人家庭,19世纪60年代在上海做丝绸生意时与水仙花的母亲荷花相爱。荷花出生于中国,3岁时被一个杂技团拐走,次年被苏格兰传教士搭救,在英国接受教育,之后又被带回中国上海。两人于1863年11月结婚,次年便搬至麦克利斯菲尔德镇,与爱德华的父母同住。那时,由于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接连战败,中国人被西方人视为未开化的异教徒和野蛮人,荷花和她的孩子们在当地备受歧视。

水仙花与普通英国人在相貌上并无太大差异,却仅仅因为其母亲是中国人,在周围人眼里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怪物。在1909年发表的回忆录《一个欧亚裔人的回忆书笺》中,水仙花以无比辛酸的笔触描写了童年时期中国血统带给她的种种不幸遭遇:有一天,她正在和小伙伴玩耍,一个孩子走过来对水仙花的小伙伴说道:“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和她说话。她妈妈是中国人!”甚至还有孩子追在水仙花兄妹后面叫骂:“中国佬,黄脸子,长辫子,吃耗子。”……面对歧视和欺辱,水仙花并未在困惑与痛苦中沉沦,而是更加渴望去了解自己母亲的国度,而她了解得越多,对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感也就更加强烈。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只要一有机会我就偷偷溜到图书馆,凡是能够找到的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我都看,我从书中得知中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在18岁这个年龄,使我苦恼的并非我是个混血儿,而是别人不知道我的优越在哪里……我曾以自豪的心境幻想在焚尸的木柴堆上逝去,一个伟大的精灵从火焰中升腾而起,向好些曾经讥讽过我们的人宣布:‘听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伟大、光荣、崇高啊!’”

由于当地居民对荷花及孩子们的歧视,以及爱德华父母对这段跨国婚姻的反对,1873年,水仙花一家不得不离开英国,举家迁往美国纽约的哈德森市。经短暂停留,水仙花一家再次迁徙,定居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

伊顿夫妇共生育了十六个孩子,存活了十四个,水仙花是长女,排行第二。由于子女众多,一家人全靠爱德华做小职员和卖风景画维持生计。由于家境贫寒,水仙花11岁时就辍学了,在家帮父母操持家务,照顾弟妹。为贴补家用,她还经常挨家挨户推销父亲的画作和自己缝制的蕾丝花边。14岁时,水仙花感染了猩红热,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然而,就是因为被隔离而导致的孤独感,让她对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她将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提供了契机。

水仙花随父母移居蒙特利尔市之际,排华运动已经在北美地区喧嚣多年。19世纪60年代,淘金热吸引大批华人涌入美国西部。在淘金的同时,众多华人还参与建设了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然而,随着金矿资源的枯竭、铁路建设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政客们的积极煽动下,公众的不满情绪逐渐转移到华人身上,他们大肆渲染华人会带来就业竞争、治安混乱等诸多社会问题,各种关于华人的负面舆论开始大行其道,反华暴乱和排华事件也时有发生。1882年5月6日,美国《排华法案》的颁布,更使得针对华人的歧视与迫害合法化。在那个排华运动甚嚣尘上的时代,尽管水仙花不会说中文,还长着一副白人的面孔,但也受到冲击。同为作家的妹妹威尼佛莱德?伊顿,为保护自己,不但为自己选用了一个听起来像日本人的笔名Onoto Watanna (夫野渡名),还为自己编造了一个更容易获得西方人好感的日本身世。可水仙花从不刻意隐瞒自己的中国血统,她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笔名Sui Sin Far(水仙花),因为在其心目中,水仙花不但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花卉,更是隆冬时节生命与美好的象征。这一笔名不仅表明了她的华裔身份,更表明了其不畏强权的意志。她在有生之年坚持用该笔名发表文章,为失语的华人群体争取合法的权益,与歧视华人的社会主流文化奋勇抗争,至死方休。

1883年,18岁的水仙花开始在《蒙特利尔每日星报》做速记员,同时为这家报纸采写新闻。采写新闻的工作使她能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华人社区,真切地了解华人生活的酸甜苦乐,为她此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虽然健康状况堪忧,但她仍坚持在工作之余创作小说,从而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1894年,水仙花离开《蒙特利尔每日星报》,成为独立撰稿人, 1896年,她以“水仙花”为笔名,首次发表了描写华人的小说《赌徒》。这是水仙花被后世公认为“北美华裔小说家第一人”,北美华裔文学的开创者的起步点。此后,她得以名垂青史。

1897年,水仙花离开蒙特利尔去牙买加做记者,然而由于健康的原因,她于1898年移居美国。在此后的十五年间,她先后在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和波士顿等城市居住。从1900年开始,她在西雅图工作生活了十年,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华人社区教中国移民英语,同时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搜集素材,颇受当地华人欢迎。

1910年,水仙花移居波士顿并得到朋友的资助,从此不必再为生计奔波,可以专心创作了。此时的水仙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素材,叙事内容、手法和技巧也都日趋成熟。这一时期,她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许多重要的报刊发表,而最令她欣慰的便是自己的作品集《春郁太太》找到了出版商。《春郁太太》由包括17 篇故事的《春郁太太》和包括20 篇故事的《中国儿童故事》两部分组成。1912年6月,《春郁太太》出版后,很快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蒙特利尔每日见闻》刊登书评,特别指出水仙花“有一半中国人的血统,她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同情心,说明她是站在她的中国母亲一边,而不是她的英国父亲一边”。随后,《波士顿环球报》评论道,这些短篇小说“表明中国人所具有的情感与白人的情感毫无区别——只是中国人的情感更加细致,处理问题的方法更为敏锐”。《纽约时报书评》也刊登了对该书的评论,称水仙花“在美国文学中奏响了一个新的音符”。

11.优秀小学生作文写凤仙花 篇十一

写凤仙花

桂花,固然能十里飘香;百合,固然娇嫩鲜艳;荷花,固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牡丹,固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但在我眼中,都不如自个儿栽种的凤仙花!

原本,我也不喜欢凤仙花,嫌它太朴素了。今年,是为了评选“小小园艺家”,我才种了它。评过后,我就很少去管过它,就连水都是妈妈替我浇的。因为这事,妈妈数落了我好几回。

“五一”放假,妈妈带我去爸爸那儿玩。回来后,我还真希望凤仙花已经枯萎了。没想到的是它依然开得十分茂盛,像成心要气我似的。我很奇怪:凤仙花三天三夜没有水的滋润,何况这几天,太阳像发疯似的不断向地球上散发热气,它怎么还能活呢?难道它和仙人掌一样会储存水分吗?

后来,我查了电脑,翻阅了关于植物的书籍。可是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我只能认为它是不平凡的花。看看它,我的心里便油然而生对它有了一份敬佩。

渐渐的,我就不那么讨厌它了。因为那件事儿,我和凤仙花的关系也亲密了不少。

无人照顾的雪莲花能在风雪中绽放;无人浇水的胡杨能在大漠中挺立;就连无人管理的柔弱的小草都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强;梅花也是如此,越是寒冷,越是风雪交加,就开得越精神越秀丽。自然,我精心照料的凤仙花怎么能比它们差?

12.孩子与水仙花 篇十二

但过了几分钟,他又发现他心爱宝物的缺陷了。这宝物的表面还带有些许几乎看不出来的污迹、也许是他的脏手带给它的,但也许是从球茎的外层污染上的。他继续剥下去,希望能得到一个绝对纯净的生命体。虽然这回他预先洗净了双手,又工作得小心冀翼,但他的惊喜仍没有持续多久:那珍珠色的球茎逐渐失去了它的润泽,因空气的氧化和水分的蒸发而变得晦暗。于是他只好不断地剥,剥,一直剥下去。

结果可想而知。那可怜的孩子失去了他的宝物,两手空空地站起来,茫然若失地看着眼前一大堆残破的水仙花球茎鳞片。

人生在某些人那里或许也就是这么回事。人追求着生命,企图把握生命本身;人渴望着纯粹,想在最本真、最直接的意义上把生命捏在手中把玩和欣赏。就在这种追求和渴望中,生命消失了,或不如说,一点一点地流失了。人似乎一直都在“准备生活”,为将来的“正式的”生活“订基础”,到了老年,又为下一代人的生活打基础,却从来没有自己好好地生活过,他总是来不及体验生活。在这种繁忙与奔波中,人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生命的鳞片逐一丢弃、失落,直到将生命本身也整个地失落。难道是因为对生命的祈求过高,所以不能不陷入深深的失望吗? 难道应该指责的是生命本身的无聊、而不是人自己的懒惰和妄想(尽管通常把这称之为“操劳”和“现实”)吗?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生命呢?

其实,生命并不是一个可以捏在手心里的东西。如果说,水仙花的生命只在于它的生长的话,那么,那个孩子对生命的渴求也只有在不断地“剥”中才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消耗了同时又创造了生命:他消耗的是抽象的生命,他创造的是对这个生命的体验,是同一个生命,但具体而生动。他创造了痛苦和狂喜,失望和希望。他流失了生命,却未能解开生命的奥秘,因而他始终觉得空虚;他体验到了这个奥秘,因而他感到了生命的充实。“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生命,就是空虚中的充实,或充实中的空虚,谓之空灵。 清人周济尝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其发妄中”。 说的虽是诗词,亦切合人生之真谛。谁敢于直面人生的空虚,他就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对于这一点,荷尔德林体会得最为真切:

淮沉冥到

那无边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那在“深”与“生”之间奋力突围者,是人生的创造者。非但是人生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生的艺术家。非但是人生的艺术家,而且是一切艺术家中最直接、最具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表演艺术家。

人生是一场表演么?

在造化的一切奇迹中,最奇妙的就是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或灵魂,古希腊的先哲们曾经将它描述为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精气,或“以太的碎片”;中国先秦时代的荀子则将它比喻为人体内颐指气使的君王。人类对自身这一神奇禀赋的好奇和探求还要早得多。 希腊神话中有俄狄乌斯解答斯芬克斯之谜的传说,这是常被人们所称道的。不那么熟悉的例子是,古印度经典《奥义书》中也有一个传说:因陀罗和维罗吉纳向“生主”请教关于真正“自我”的知识,生主请他们在一盆清水里看自己的影像,这种外在虚幻的影像使不求甚解的维罗吉纳感到了满足,而因陀罗却继续追问那不同于肉体表象的“自我”究竟是什么。 终于获得了真正深刻的智慧。显然,这一神话比斯芬克斯的神话含义更深,它不仅把人从外在形态上与万事万物区别开来,而且把自我作为精神与自己的外在肉体区别开来了。

然而,古今中外,历来对精神的最形象、最贴切的表达莫过于“火”的比喻了。在西方,这一比喻最先大约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曾经认为,灵魂是由太阳中分离出来的微粒所形成的。赫拉克利特则把火称之为“干燥的灵魂”。这些观念后来又被吸收进斯多葛派的有关“宇宙大火”即宇宙精神的学说中去,并在基督教中积淀为上帝和圣灵的光辉象征。诗人但丁在其《神曲》中对上帝的精神王国进行过及其壮丽辉煌的描述,在这里,天堂无非是在上帝的不可逼视的绝对光明笼罩下、由一个比一个更加明亮的天使或星体形成的等级序列而已。古波斯教(拜火教)把自然界的光看作绝对的神明本身,在查拉图斯特拉那里,“一个被创造的事物的光辉就是精神,力量和每一种生命活动的总和或结晶”,光辉、光明显然是火的主要属性。印度佛教经典中有两大譬喻,一是对坚硬无比的“金刚”(钻石)的推崇,使用得更普遍的则是对火焰(日焰或灯焰)的光明、“大光明”的隐喻。 在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人死如灯灭”的说法,汉代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王充则由此得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但火的比喻在这里总是与无神论相联系,且总是就它的物质本体、而不是就它的大放光明的独特功能立论的,并无西方赋予火的形而上学和宗教意识的含义。中国人对精神的形而上比喻主要不是火及其光明,而是“气”。

最为震撼人心的,是托尔斯泰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对死的那段著名的描写:

那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这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摇曳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nlc202309081419

每当读到这里,人们都会从心底升起一阵莫名的战栗。托尔斯泰在这里体验到的,并不是“一个罪恶女人的毁灭”,而是人的毁灭,是精神的毁灭。

然而,火对于精神来说,只能是一个言不尽意的隐喻。与火的明亮耀眼的感性光辉相比,精神则完全是无形无象的。不过它既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体盅虚”,也不完全是萨特所谓“虚无”。它可以说是“变”,但永远不是所变成的东西,而是变本身,或“作为变的变”。人死的时候,他就成了被变成的东西,而不再作为变本身存在了(盖棺定论了);人只有作为变本身,才是始终如一、前后一贯、具有自己不变的身份、个性和人格的——而这正是生命之谜所在。

因此变本身是一个谜,一个真正的谜。自然界也有谜,如某个星球上是否有人类,如UFO,但那只是对人来说的暂时之谜,人们可以预先承认,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谜总有一天会得到揭示。但科学(如果不把哲学也视为一门科学的话)永远也不能揭示什么是“变本身”,它甚至不能试图提出这一问题。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能解答,我们的生命问题还是仍然没有触及到”,即使我们永远不死,“这种永恒的生命不是同我们现在的生命一样地是谜吗?” 自然科学即使研究精神和心灵问题,都必须把这些问题放在某种被变成的东西的地位上来考察:心灵的“变化机制”,受什么外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精神的“结构模式”或“动力学关系”等等。而这样做的前提是,首先要排除精神最本质的特征“变”,排除对这些机制、模式、规律的因果关系的超越性,不考虑人在活动中的自由,将自由仅仅视为一种偏差或偶然性事故,当作一个严密科学不屑一顾的问题弃置一旁。

只有作为哲学的古代科学(自然科学)和作为科学的近代哲学(认识论),才认真提出了精神之谜的问题。如近代哲学首次把自我意识、人格和意志自由问题当作一种科学上可解决的问题来研究。但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多次努力总归失败之后,康德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精神虽然是一种明显的“事实”,但它的本质决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切科学必须作为前提来假定的、最高的、也是唯一的谜(自在之物),科学只能思考到它,而不能解决它。然而,直到现代,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和普列斯纳等人仍在致力于用反思的方法、现象学的方法、解释学的方法来对这个巨大的谜加以描述,在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中为精神划定自己直接可感的领域。只是这种做法已离开了西方传统的可证实或可证伪的“精密科学”的方向,而朝“前科学”的东方神秘主义,朝诗、道与禅,朝直观领悟大步迈进。科学哲学所提出或所保留的问题,看来只有“诗化哲学”才能解决。

但这已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决”了。胡塞尔所理想的“真正严密的科学”其实并不是传统理解的“科学”,毋宁说,它以科学的面貌,包藏着诗的意境。舍勒则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情感,建立了一整套情感的形而上学。但他最终向西方人的老上帝的亡灵发出了呼唤,这只是表明他仍然承认,精神之谜或生命之谜是最终的谜。

至关重要的也许并不是作出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历史上,一切解决或答案都透出时代的幼稚,只有“描述”在推进着人们对精神的无穷底蕴的理解。但描述需要的首先不是全面的知识、牢固精确的记忆和条分缕析的逻辑,而是体验。

这体验,恰如那个剥水仙花球茎的儿童的体验一样,具有无穷的层次。有肤浅的体验,有深刻的体验,有强烈的体验,有淡淡的体验,还有对过去体验的现在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当人们回过头来,就会发现,一切体验都是对体验的体验,就像一个孩子把自己当作水仙花(或把水仙花当作自己)来体验,一个艺术家或欣赏者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角色作为自己的灵魂来体验一样。体验本身具有一种表演性结构。

精神即是表演。人生即是表演。这不是对精神和生命的科学性定义,而是对人生的体验。

一个解释学的循环。

既是体验,它当然就是个人的,是我的体验。如果它也成为别人的体验,那对我只是巧合,并正因为这么“巧”才给我带来狂喜。这种巧合,是我终其一生都在期待的,但我知道这总归是幻觉,我唯一能够抓住的是我此时、此刻、当下的体验。我既不知道我的明天,也已经不认识、不理解我的昨天,这使我根本无法建立起“人性本善”之类幼稚的或骗人的信条。但我既然总在体验,在努力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抓不住留不下的体验之流,我也就永远不会甘于承认“人性本恶”。我从我的生命之瞬间晕眩中已经看出并相信:人生是艺术,是迷人的、美的、孤芳自赏的艺术,是可怕的、可羞的、难以隐忍的艺术。

摘自《灵之舞——序》 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篇:计划生育证明书格式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线贴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