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2024-09-16

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精选8篇)

1.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一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 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 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生理成长和_心理发展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阶段性_。

4.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社会性过渡和认知过渡_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错)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对)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对)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对)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具有一定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分为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和生物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对教师重要吗?教学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吗?如果认为教师仅是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知识专家,他们有充分的知识贮备就足够了,那么也许这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就不重要。

但有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二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一些家庭不能与子女进行很好的沟通。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小学生辍学、轻生、暴力指向家庭等悲剧事件, 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大问题。在心理咨询中, 有一位女同学讲述道:“我是一名初二女生, 自从上了初中, 我和我的父母总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我的母亲一直对我要求很严格,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对我一讲再讲, 有时甚至婆婆妈妈、唠唠叨叨, 让人简直受不了, 但父母还总是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好。”

2. 一些家庭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 想要什么尽量满足要求, 零花钱之类的尽量多给, 自己只忙于做生意、赚钱, 连和子女坐下来聊一会儿的功夫都没有。物质的需求是一方面, 而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 家长在这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有的家长恰恰不能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最佳的教育时期。

3. 一些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子女的心理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教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习要求超过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人一出生, 首先接触的环境是家庭。人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 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学习知识也是经父母和家庭奠定初步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感受、评价、态度、教育方法等产生的偏差, 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各种障碍。尤其是父母的不健康心态, 包括不正确的教育心态和不健康的心理, 都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家庭教育应该从何入手

1. 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 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 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 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 在你们家庭里, 在你们影响下, 成长着未来的公民, 未来的事业家, 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 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 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 向谁求救?”为此, 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 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 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

2. 加强沟通意识, 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 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 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 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 节假日日益增多, 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 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 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 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 多一些交流, 多一些沟通。

3. 改进教育方法, 发扬民主作风, 转换角色。

父母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 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采取适宜的方式。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 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 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 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 而且是真诚的朋友。

4. 创造空间, 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 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 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 颇难打破, 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 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 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 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 扩大交往的范围, 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 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3.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三

摘 要 青少年是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周围的教育环境对以后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时下,社会上关于青少年的负面消息已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全,产生诸多的问题,性格变得扭曲,严重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其中,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家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普及家庭教育显得极为迫切。文章总结了家庭教育不当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对当下青少年教育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青少年心理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09-02

青少年是社会上特殊的群体之一,青少年此时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稍微不注意教育环境的的问题,就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教育的方式上,又可分将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往往传统的认识上,认为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学校教育也一直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事实上,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也处于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往往是我们所忽视的一点。所以,本文讨论的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未来的人生走向。

一、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及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1.放任型。自由放任型家长,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主要是由于家长认为只用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并不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思想教育。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等人格特征,一但受到外界刺激,便易产生偏激行为。

2.溺爱型。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年轻的一代,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竭尽所能地给孩子尽可能好的,这样的方式让子女在家中处于优越地位,一味的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子女的任何需求,使子女经受不起任何挫折,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性,当父母无法再满足子女过分的要求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怨恨父母,甚至社会,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的不良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3.粗暴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定下过高的目标。当达不到他们的目标时,往往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进而采用粗暴的方法,深信“不打不成才”,家长不自觉地、无意地损害孩子自尊心的事常常可见。有些家长则平时放任子女,一但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精神和肉体遭受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增大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出现了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行动自私、情绪自卑,逆反心理等心理特征。

4.家庭破裂型。父母离异分居或不合的,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造成人格的失调。由于家庭关系僵化,孩子得不到安静、温暖的生活空间,心灵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心理会畸形发展,变得厌世,导致心理变态。产生自卑、多疑、暴躁等人格,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5.专制型。父母无视子女青年期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性加强的心理特点,用强硬的手段一味的要求孩子顺从听话,按父母的规划发展,无理粗暴的干涉,这样使孩子自我评价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孩子应有的正当欲求和需要被禁止。这样专制干涉的教育,会激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更甚者会因对这种教育的仇恨而成为暴力攻击者,对人粗暴冷淡,难以与人和睦相处或者丧失对生活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6.家庭不正型。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忠告我们:“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同儿童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穿戴、怎样读报,这一切对于儿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思考与建议

第一,多数家长必须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罪恶。家庭应担当和强化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引导青少年健康的发展。

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未成年人,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对其给予特别关心、教育和保护,对生活有困难的应给予经济救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第二,学校和老师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机构和园丁的职责。相比较而言,学校与教师掌握了教育的理念,掌握了教育青少年的系统的、理论的教育心理知识。这样,就可以发挥学校与老师的优势,与学生家长建立长久密切的联系,对青少年的父母进行宣传教育,让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除了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所做的努力外,在国家层面还应重视起来。将家庭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常常产生重大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梁启超也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早期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塑造起一定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普及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的国民素养,为我国的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6.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黄乃毓.家庭教育[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4]孟家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8).

[5]孔凡寅.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

[6]梁超.大学生不良行为与高校矫正机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四

摘 要: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弱化其消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在信息时代占据有利地位,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与此同时,与网络相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非常担心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弱化其消极作用,如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一大新课题。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性质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是零距离,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一种新型的工具。而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Internet,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 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它起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美国国防部搞军事指挥,90 年代初,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参与,并于 1991 年组成了“商业 Internet协会”。随着商业机构的加入,人们很快发现互联网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继而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网络是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新空间。从某种程度看,网络使用扩展了人的大脑,同时也延伸了人的感觉机能。网络与其他媒体相比,提供给使用者更多的感官刺激,很多信息通过视频与图片形式呈现。从另外一个层面看,网络使用需要使用者自己组织信息,如果使用者没有很好的知识结构,他们可能就会沉迷于浏览或收集网上的各种信息。总之,从网络的功用性来看,网络使用可能会带给使用者两种影响,一种是正面的,一种是负面的。

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网络具有丰富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隐秘性等特性,对处于发展期,求新求奇心理极强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从心理发展来说,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对其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2.1 有助于发展青少年沟通交友能力,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

各种为青少年服务的资讯网站的建立和谈心室的开放,给青少年提供了结交新网友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上吐露心声、交流信息、相互帮助,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进行心理调节,清除心理障碍,发展健康心理。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多,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2.2为青少年宣泄情感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现代社会青少年各方面压力较大,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且青少年情感体验丰富,波动较大。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宣泄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网络的匿名性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新渠道。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他们的心理是有利的。

2.3 有助于拓展青少年学习的视野和领域,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

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青少年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不断开发创造性思维,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网上创造的成功可以激发青少年创作的兴趣,提高自信心。2.4有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教育渠道。

目前互联网上有许许多多的心理健康网站,尽管它们的侧重点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但它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教育的责任,这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存在消极影响

现代网络资讯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但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往往会形成 “网上娱乐综合症”,加之网络文化的误导,传播暴力、色情内容,网络诱发着不道德和犯罪行为,网络的神秘性“培养”了一批电脑“黑客”等。因此,正确认识其负面影响,净化网络环境,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3.1引发青少年网络依赖,恋网成瘾。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 一上网就异常兴奋,上不了网就心烦手痒,严重者日日夜夜沉溺于电脑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可见青少年一旦上网成瘾,身心健康将受到极大影响。

3.2 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人际信任危机。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性特点使许多人抱着游戏心态参与网上交友,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相互不信任,这种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现实中来,使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怀疑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人的真诚,进而影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影响社会化和心理健康。3.3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

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时刻侵蚀着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在现代信息社会,对于网络我们不应当一味地反对,就上网本身而言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教育,正确地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网络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教育资源,使学生免遭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限度地扩大网络的积极影响。

四、积极应对引导网络带来的负面影晌

4.1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网站建设,采取有利措施 加强网吧的管理,应努力建一大批健康、文明,尤其是对青少年能够起正确引 导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同时应加强对网站建设的监管力度,严厉监控和打击非法经营的、利用网站传播消极、黄色、谬误,甚至是反内容和信息的网站。网络正在迅速的进人现代化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极大。我们只有充分肯定其积极的主流方面,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并探索方法,不断总结新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积极行动起来、将其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使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茁壮成长。

4.2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的教育。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络文明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网络。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鉴赏事物、分析问题,识别网络中的有害信息,提高免疫力以及道德自律能力。合理利用电脑游戏,发挥益智作用。加强对青少 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用“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使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抵制网络的不文明内容的浸害。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多组织 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娱、体育、科技方面的爱好,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兴趣范围。做好学生的署假及节假日活动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如游山玩水、春游远足等,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大自然的 熏陶,想方设法减少和杜绝孩子沉腼上网带来的种种弊端。4.3建设好校园网站,使其成为学生的“网络家园”。

校园网站要针对学生身心规律和特点,突出新奇性、趣味性,精心设计网页 界面,力求生动、新颖、有趣。网站内容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愿看、乐看,并能从中收益。同时,建立师生聊天室和电子信箱,利用网络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面对学生逃避现实的倾向,教育学生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有欠完美的必然性,使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明白,经常上网对扩大学生视野、增进知识以及熟悉电脑和网络技术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其 对学生的副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4.4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上网成了孩子上网的重要渠道。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应用网络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首先,要求家长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的巨大影响力,让其自觉配合学校搞好应用网络教育。其次,使家长认识到孩子在家上网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简单地禁止孩子上网,而应做好疏导工作,应为其分析上网的利弊,向孩子 推荐健康、文明、有益的网站,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应及时指出其危害,并坚决加以制止。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网时间.避免学生长时间上网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耀武.李宏利.基于积极心理学观点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研究[J].教育研究,2013,(3):120-125.[2]秦付军.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71):220-221 [3]李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对策[N].中共郑州市党委校学报,2004-6-10(4).[4]邓如陵.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N].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25).[5] 陆桂芝, 李勇.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9).[6] 谢志芳.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J].江苏高教, 2002,(2).[7] 张志刚, 刘连峰.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J].教育探索, 2002,(2).[8] 邹嘉忠, 杨海娟, 徐大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 J].教育探索, 2002,(3).[9] 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 J].心理世界 ,2001,(3).[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2003.[11] 昝玉林.互联网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2,(4).Talking about Internet use on Ment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and for Guidance

5.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五

摘要:艺术教育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艺术教育在乡村学校的发展中逐渐普及。乡村的广大少年儿童群体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 也需要得到与城区孩子同样的艺术教育。乡村学校少年宫 (以下简称乡村少年宫) 的兴起和发展为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为乡村少年儿童艺术教育搭建了平台。然而受师资、地域观念、资金、设备等条件的限制, 乡村少年宫在艺术教学、活动创设、社团开展等方面还不完备, 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各地市青少年宫作为一个地区校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主阵地, 如何在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辐射效应, 值得思考。本文以淄博市青少年宫为例, 介绍了作为市级青少年宫如何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辐射的效能, 通过实际调研与帮扶支教, 了解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与需求, 并制定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帮扶方案, 切实解决了部分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实际问题, 为本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促进了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艺术教育; 乡村少年宫; 市级少年宫; 辐射效应;

一、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自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 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无到有, 从点到面, 覆盖面越来越广。, 全国已建成25000多所, 多万农村孩子从中受益。全国各地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于乡镇中心学校现有的设施、场地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 发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依靠本校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 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艺术社团活动, 学生们可自愿选择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式活动项目。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大力发展, 切实推动了全国各地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普及与提高, 拉近了城乡艺术教育的差距。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却发现乡村少年宫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 乡村少年宫经费不足, 艺术教育活动受限制。

大多数乡村少年宫充分利用有限的器材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孩子们天性好动, 器材和设施损耗较大, 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换。例如绘画、书法、器乐等用品等都是易损易耗品, 随着学生的练习需要不断更换设备, 还不包括新添置的器材, 因此开支越来越大。但是每所乡村少年宫的项目类别也不尽相同, 资金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有的能准时拨付到位, 有的还需要自己想办法筹集。另外, 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 不向学生收一分钱。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 明显不够。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 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 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 打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平台了。

(二) 师资队伍薄弱, 教学成果不突出。

乡村少年宫虽好, 但师资力量不足, 让各学校头疼不已。每个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和器材开设的, 少的有三、五个, 多的有十几个, 基本是靠学校的老师义务教学, 很多项目光依靠本校教师资源难以克服。有的学校只要是多少懂点特长的教师就被安排艺术课教学, 有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开始上阵教学, 在专业教学活动上非常不规范。这样我们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呢?以后会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误导呢?有的教师是从社会上花钱聘请来的, 培训班不收钱, 外聘老师的费用长期、完全由学校来承担, 负担确实有点重。乡村少年宫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良性发展, 师资力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

二、在乡村少年宫建设运行中, 市级青少年宫如何更好的发挥其辐射效应

淄博市市级青少年宫作为市校外艺术教育的领头羊, 有着丰富的艺术管理运营经验, 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长期为我市乡村少年宫进行了有效帮扶指导, 为托起乡村孩子的艺术梦, 推动乡村少年宫的.艺术教育发展发挥了市级青少年宫辐射效应。

(一) 利用校外教育平台, 定期组织乡村少年宫艺术师资培训活动。

教师是乡村少年宫发展之源, 提高之本, 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是促进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决定因素。市级青少年宫通过调研了解到乡村少年宫教师专业提升需求, 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等部门的指导下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开展艺术师资培训、教研交流等, 与教育专家面对面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通过研修增长学术见识, 更新教育理念, 从而督促教师实现自我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案例分享:淄博市青少年宫充分发挥市校外教育主阵地的龙头带动作用, 利用自身师资资源、硬件设施等优势, 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每年定期组织乡村少年宫师资研修活动。-连续三年组织承办“全市乡村少年宫专业教师培训”活动, 为我市乡村少年宫培训艺术教师600余人。针对乡村教师需求, 相继开展了美术、书法、陶艺、合唱指挥、舞蹈、键盘等艺术专业课程的培训。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与网上研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专家教授根据学员在集中学习、网上研修、考核测评三个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分析, 提出成长建议, 建立成长档案, 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通过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活动, 提升了乡村艺术教师专业水平, 推动了我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积极组织各类艺术交流活动, 为乡村少年儿童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市级青少年宫应主动作为, 利用自身优势及良好的社会资源, 为广大乡村少年宫儿童搭建相互交流展示的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激发社会资源参与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动力, 促进了乡村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案例:2015-连续年组织承办了由市文明办、团市委、教育局等单位主办的“托起乡村少年梦”淄博市乡村少年宫才艺展示暨淄博市乡村少年宫优秀论文、案例征集活动。范围涉及五区三县300余所乡村少年宫, 参加活动人数共计6620次, 征集作品5000余件, 并将几年来精选优秀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结集成册, 展演类节目制作成光盘一起发放到各乡村少年宫进行交流学习。为乡村孩子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也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积极组织全市乡村少年宫展演交流活动。组织承办了“托起乡村少年梦”优秀成果展演活动;2017组织承办了“城乡手拉手、共筑中国梦”淄博市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成果展演活动。参演人数近1000人, 为城乡孩子搭建了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 为乡村孩子提供了展现才华、放飞梦想的舞台。通过开展乡村少年宫才艺展示及优秀成果展演活动, 丰富了乡村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 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及教研的积极性, 充分展示乡村少年宫的教育成果和成功经验, 增进了全市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合作, 从而带动了全市乡村少年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突出市级青少年宫的公益职能, 加大对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帮扶力度。

市级青少年宫利用自身优质的师资力量及社会资源, 或招募社会艺术人才针对“艺术活动开展困难、师资薄弱、艺术教育水平落后”的乡村少年宫进行定期或长期的支教、指导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并以“流动少年宫”的形式将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送到区县乡村少年宫, 带动其活动顺利开展, 丰富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充分调研乡村宫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依靠政府部门及自身经济力量, 协调资金捐赠相关教学设备及书籍、器材等。

案例:

1、长期对口帮扶支教。

根据部分乡村少年宫的需求, 淄博市青少年宫组织骨干师资到乡村少年宫开展长期的支教或短期培训授课活动, 长期坚持到张店区中埠镇、淄川区松岭镇、周村区南郊中学、沂源县悦庄小学、桓台县陈庄、高塘、果里小学、高青县实验小学等60余所乡村少年宫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策划和具体指导, 上课节数达10000余课时, 授课人次达40000余人次, 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少年宫学生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艺术教育。通过长期帮扶支教, 让乡村孩子们在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 并在市级、区级各项艺术类比赛中取得了诸多优异的成绩。

2、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

淄博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定期走进乡村少年宫开展各类艺术活动, 并邀请部分乡村宫的困难学生或留守儿童在假期到少年宫进行交流活动。例如:“情暖童心”淄博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走进张店区中埠镇小学支教成果汇报展及趣味游戏体验活动、“情暖童心手拉手走进沂源共成长”秋令营活动、“七彩假期、牵手关爱”音乐素养夏令营、“城乡手拉手快乐美术”实践体验夏令营、“唱响明天”城乡互动快乐体验营等诸多公益活动, 让乡村少年宫的孩子们体验到了各类艺术活动的乐趣。

3、艺术器材捐赠活动。

淄博市青少年宫秉承为全市青少年儿童服务的公益性职能, 通过深入调研, 根据实际需求先后为淄川区松龄小学、高青县实验小学、沂源县悦庄中心小学等乡村少年宫捐赠了众多艺术器材、书籍等, 为乡村孩子的艺术学习提供了基础学习材,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4、创新开发艺术课程, 共享艺术教育资源及信息。

市级青少年宫利用自身优质的师资力量,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一系列适合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发展的优质课程, 积极联络一切校外教育资源, 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公益代培乡村少年宫专业教师, 在乡村少年宫的专业教学和活动实践方面给予较为专业的引导。同时推出市级少年宫艺术名师和骨干教师的特色课程, 为乡村少年宫教师提供听课学习的机会, 帮助乡村少年宫专业教师成长进步。

(四) 开展全方位帮扶, 助力乡村少年宫发展

1、在政策方面积极呼吁全社会支持乡村少年宫建设。淄博市青少年宫主任韩其东作为淄博市政协委员, 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乡村学校少年宫扶持力度的建议》的提案, 并接受了大众网记者的专访, 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根据乡村少年宫在管理、培训、师资、教学模式、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市级青少年宫不断加强与乡村少年宫之间的沟通交流, 利用广播、网站、橱窗内部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调研总结, 对好的乡村少年宫加以宣传学习, 塑造全市乡村少年宫典范。

3、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市教育局等部门沟通协调, 争取承办各项活动和活动资金;市级青少年宫在了解农村孩子的需求, 了解乡村少年宫的困难的基础上, 广泛展开对各地区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方面的的调查、研讨, 并积极组织材料、开展实践, 并加以整理总结。切实能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真正从实际出发让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得到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更好的为乡村孩子服务, 让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农孩子都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乡村少年宫是实施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 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 面向乡村少儿开展多姿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是提高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市级青少年宫应秉承为全市青少年儿童服务的公益职能, 认真领会政府文件精神, 及时了解本市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的需求, 广泛开展贴近乡村学校基层需要的艺术活动, 在乡村少年宫艺术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辐射效应, 让乡村孩子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 为托起每一个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 推动全市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世民、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与路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3]王志玲、家长的补偿心理时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1]、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10) :150、

6.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篇六

------------------发布时间: 2004-7-25 13:25:04 被阅览数: 6885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而能力是针对进行活动的可能性而言的。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快,而能力则要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谈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

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型, 而非学术型;二是工艺型, 而非设计型;三是管理层, 而非决策层。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职业学 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专 业理论知识, 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确有一技之长, 同 时又要具有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 把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 有利于协调教学活动,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学习知识是前提

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知识这个前提, 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只能是简单地模仿或是“照葫芦 画瓢”, 这无异于过去的“学徒制”。具有相应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 再经过一定的训练与实践, 学生在技能 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中, 就能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 综合,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达到快捷、高效、扎实的 效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技能是重点

所谓技能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 顺利地完成某项 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分为动作技 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 能, 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 为特点的。比如, 学生对机器的操纵和调整;应用錾、锉、锯等工艺方法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等等, 都是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技能, 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感知、想象和思维等, 而以思维为主要成分;掌握正确的思维 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征。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 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 以形成和巩固的。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动

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 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如钳工对工件熟练地锯、锉、錾等主要是手、臂、眼的 配合动作, 但如何锯得准确, 锉得规矩, 錾得平整, 满 足图样的技术要求, 却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 也就是有 智力活动参与。同样, 智力技能也受到动作技能的制约, 很多智力技能往往是通过动作技能表现出来的。训练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都是要把训练和巩固学生的技能放在 突出的位置, 建立可行的技能训练体系, 明确等级水平, 训练方法和训练时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技能形成的过 程和规律, 给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条件, 通过教师的 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 真正使学生的技 能达到协调、熟练和完善的程度。

三、培养能力是目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是职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论是学习知识, 还是训练技能, 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 备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建设的能力这一目的进行的。在社会实践中, 单一的能力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任何一 种活动都取决于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 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 要素: 一是自学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的时间有限,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 行学习的能力是必要的。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 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参考书和科技资 料的能力等。自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二是表达能力, 指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和意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像表达能力、数理计算能力等。三是创新能力, 包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是现代青 年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前提条件。四是独立工作能力, 是反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 际工作的能力;还有计划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价和 自我监督的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走 向社会所必需的。

不论是理论课教学, 还是生产实习教学, 都应遵循

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培养和发展能力服务的原则, 引 导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 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参与经济建设能力的技 术人才, 这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 学习知识, 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者是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以学习知识 为前提, 以训练技能为重点, 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这才 能真正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的基本特点。

31、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什么关系?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技能有高有低。那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究竟怎样?知识是否就等于能力?了解了这个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和其他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艾菲尔铁塔在法国巴黎等;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方式。因此,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智力活动)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总之,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由于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的又一个组成要素,也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知识与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并不等于能力。但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

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1-11-16 22:37:49)转载▼ 标签: 知识 技能 能力 关系图 杂谈 分类: 教育技术

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对做好教育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按活动方式的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操作技能(如掷铅球)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呈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心智技能(如数学运算)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机体运动的反馈信息;而心智技能则是通过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形成的。

能力则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冯忠良,1992)。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例如一个读书很多的人、可能有较丰富的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能力低下,说明他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既不能广泛迁移,也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高低。

综上所述,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为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所以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下面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体现:

7.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七

关键词:留守少年,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心境好, 情感丰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 能较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个性健全 (1) 。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 外部环境的压力, 留守少年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 由于正处在性意识觉醒, 自我意识增强的青春发育期, 情绪情感的冲突变化比幼小的留守少年更为激烈,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交流, 缺少畅通的倾诉渠道, 这一类的“留守少年”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将有可能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主要有以下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心理

初中“留守少年”的父母多是在外务工的农民, 他们在外或做小生意或凭借体力劳动挣钱, 由于长期不在子女身边, 他们往往会在经济上会尽力满足子女的要求。初中留守少年看到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在外面能够挣钱, 而读了大学出来的学生却未必找得到工作。初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 他们看不到知识将能够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本能的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甚至希望能够早日脱离学校, 进入社会, 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去赚钱。虽然大部分“留守少年”的父母出外挣钱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 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由于不在子女身边监管辅导, 对于子女的厌学情绪和学习上遇到的具体困难, 他们并不能提供解决途径。厌倦情绪, 加上学习的具体困难, 使不少的留守少年的厌学心理更加严重。

二、自卑、封闭心理

“留守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交流和顺畅的交流渠道, 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 有些留守少年敏感多疑, 不合群, 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 自卑心促使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时期, 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烦恼。性意识的觉醒, 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向往, 想接近异性又怕接近, 自身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惶惑之感, 整天地忐忑不安, 总是处在一种潜在的紧张中 (3) , 这种心理使他们纳闷而委屈。初中生的人际圈比起小学有所扩大, 他们也更渴望在同学间的友谊, 得到老师的认可, 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 加之无人引导, 他们通常处理不好各种人际关系。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往往会因为这些问题更加的羞怯、封闭、自卑, 感到孤独、苦闷、压抑。

三、自私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少年”多由祖父母监护。受各种因素的局限, 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多于时代脱轨, 他们往往溺爱自己的孙辈。而打工在外的父母, 处于歉疚心理, 也会对子女的物质要求, 尽力满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留守少年, 容易产生“唯我独尊”, 缺乏约束的小皇帝, 小公主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 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克制。

种种消极心理不仅会对留守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甚至在监护人管教的不得力的情况下, 有可能推动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显示, 留守少年低龄犯罪的现象越突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外部环境 (2) 。

学校需要在留守少年的心理问题上, 提高重视, 给予留守少年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使每个留守少年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 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标准。学校应该从以下途径, 来做好初中阶段“留守少年”的心理工作。

一是建立好初中“留守少年”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留守少年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态度、习惯和成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爱好和特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等。

二是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少年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多关注他们, 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和帮助, 要勇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例如对于学习习惯差、不完成作业的学生, 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 要做好课外辅导和查缺补漏工作;对于性格内向、封闭的学生, 要多给他们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展现自我, 拾回信心;对于取得了进步的学生, 要认真发现, 总结, 对于每个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进行表彰, 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三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开家长会, 与家长电话联系, 在外务工的家长回家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父母对于子女的直接教育, 对儿童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家长明确, 父母不仅要给子女提供物质生活, 教育条件、安全保障, 还应该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使其的情感、道德、心理和身体一样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是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 并在各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课程应该融教育性、趣味性, 参与性于议题, 通过游戏, 角色扮演, 讨论等方式, 帮助初中留守少年认识自我, 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在各科的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本学生学习兴趣, 并注意通过改进个人教育技术、提升人格魅力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再校内开设心理信箱, 咨询电话、亲情热线、心理咨询室等, 使初中留守少年有顺畅的沟通渠道, 缓解压力, 提升心理素质。

总之, 对于因家庭生活不完整而造成心理发展上存在困惑的初中留学少年,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 采取多种途径, 给予他们帮助和疏导。

参考文献

[1]李惠敏, 《如何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2009年第9期, P60

[2]李瑞萍,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第18期, P224

8.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教育 篇八

叛逆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叛逆期的出现,反映了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对人对事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有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第一,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第二,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最后,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

对青少年来说,要认清自身叛逆期心理的特点,不要“盲目”地逆反,“愚蠢”地逆反,以免做出一些冲动、幼稚的事情来。青少年要积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能力,但同时一定要学会“多思”,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认识问题;不盲从、不迷信成年人的观点,这也是对的,但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符合社会公认的标准,而不应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标准”或“自我准则”。

上一篇:我心中的母亲六年级作文下一篇:行政案件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