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精选6篇)
1.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篇一
上海海事大学组织行为学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自那个安排。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人的态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2.态度必须指向特定的对象。3.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4.态度的协调性或不一致性。5.态度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态度转变的几种方法:1.活动参与法2.增多接触3.扮演某个角色的方法4.团体影响法5.劝说宣传法
4、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压力的驱使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5、群体规范
是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存在于成员意识之中,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约束和制约的作用。
群体规范的功能:(1)支柱:帮助群体生存(2)评价标准:使得从成员 的行为简化和易于预测(3)动力:群体规范常以群体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4)矫正功能
6、群体压力 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约束力,迫使个人顺从和遵守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发生作用的方式(1)理智协商(2)怀柔政策(3)心理攻势(4)心理隔离
群体压力的作用(1)有助于统一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2)有助于群体的维系(3)可以增强群体成员的安全感
7、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含义—是指那些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群体,它不是组织正式组建的,而是自然的或自发的形成的,其成员具有共同的思想认识、兴趣爱好或利益需要,依靠成员间密切的情感而维系的群体。
成因:(1)成员有类似的社会背景和经历。(2)成员有相同的血缘或地缘关系。(3)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4)成员在某些认识或利益上的一致。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群体内部凝聚力强。(2)成员间信息沟通灵敏。(3)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4)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或称核心人物。
8、效价
效价是指被激励者所预计的一定结果所带来的满足和不满足的程度。对效价可通俗地理解为:被激励者主观所意识到的、做出绩效导致的数种结果对自己需要的满足程度。效价既有正值的大小之分,也有正价、零价和负价之分。
9、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被奖励者对于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概率。也可以通俗的理解地把它理解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估计。它反映了努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期望值是激励的第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激励力量的大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10、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类型:(1)棒球队文化(2)俱乐部文化(3)学院文化(4)堡垒文化
组织文化代表的是一个组织成员共有的理念、期望、思想、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复杂模式。组织文化包括:1.当人们互相交往时的常规行为,如组织礼仪、礼节以及使用的共同语言。2.整个组织上下所共有的行为标准。3.一个组织所持有的主要价值观。4.指导一个组织对待员工和顾客的原则。5.在组织内能过得很好的游戏规则或一个新成员为能被接受必须学习的诀窍。6.由组织的实际布局以及其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局外人打交道的方法所展示出的组织感觉和气氛。
二、简答题:
1、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量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不原抱负责任,希望依赖别人,心甘情愿受别人指挥。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必须采取强制的、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大多数具有上述特征,属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够自己激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而成为管理者。
2、社会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a.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经过同事间的交往可以满足社交需要。
b.工业化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 变的毫无意义,因此必经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其意义。c.人对其所在群体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反应,远较对诱因管理强烈。
d.人最希望管理人员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a.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是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惩罚(因而只要可能就逃避),到怎样,要看可控制的条件而定。
b.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c.致力于实现目标是实现目标相联系的报酬共同在起作用,报酬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及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d.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学会了谋求职责。
e.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f.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4、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a.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实现其胜任感。
b.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c.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型态能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最能满足。d.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
5、简述工作效率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关于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二者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
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职工,工作效率很高;但对工作不满意的职工,其工作效率也可能高。因为在雇佣劳动的条件下,生产性需要并非是一般工人的主要目标,这只是他们借以达到其目标(如工资、奖金、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如果某工人的生产效率大大超过同伴,他就可能被大家指责为破坏进度而遭到排斥。因而,对自己工作特别满意的工人,也有降低生产效率以谋求与众人一致的可能性。相反,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工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有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可能。
6、影响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因素; 形成: a.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形成。通常能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对象,以及有助于自己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对象,容易使人产生喜爱的态度。相反,妨碍个人需要与愿望获得满足的对象,或者导致挫折的对象,多发生否定的态度。
b.知识和信息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知识与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条件。
c.个人所属团体对态度形成的影响。团体的风气、意识、规范等对团体成员的态度形成有重要影响。
d.个性特点与态度形成。每个人的态度都会反映出他的个性特征,反过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也能影响其态度。e.社会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和信息交流过程以及情景因素四方面分析:
a.从信息接受者来看,有下列因素: 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对团体的认同感影响态度的转变;预防灌输,对某种观点事先有准备,不易转变,突然袭击,较易转变。
b.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的角度看,有下列因素:宣传者的权威与态度转变;宣传者的个性特征与态度转变;宣传者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c.从信息交流过程来看,有下列影响因素:从宣传内容看,信息交流的目的是让被宣传者接受信息内容,宣传内容较之宣传者本身更能在宣传者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给被说服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转变人们的态度;从宣传形式看,口头、文字、形象化宣传;从宣传方式来看,单面宣传(只讲有利的一面)与双面宣传对态度转变也有不同的影响;于情绪的宣传方式容易引起恐惧心理的产生,也有助于人的态度转变;逐步提高要求轻易接受.d.情景因素:在分心状态下易被接受;造成压抑气氛有助于态度的转变,看电影儿童不宜;强化因素,广告中的俊男靓女。
7、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
(1)支柱:帮助群体生存,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2)评价标准:使得成员的行为简化和易于预测,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3)动力:群体规范常以群体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4)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
8、简述群体凝聚力在管理中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确实能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要以群体的规模和要求为中介:群体要求成员努力工作,其工作效率提高,因此,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提高群体工作效率不能只从加强成员间的感情入手,还要引导群体成员服从组织要求,以组织利益为重,这样才能使高凝聚力的群体创造出优异的工作成绩。否则,群体成员联合起来与组织对抗,必然破坏工作,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9.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对其他成员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他们对其他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能产生自觉自愿的、心诚悦服的影响。因此,作好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好非正式组织的关键。
(1)企业领导者应主动加强与核心人物的沟通,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应尽可能采纳,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通过他们影响其他成员。
(2)选拔基层干部,应尽可能考虑到享有威信而且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的核心人物,以利于发挥其影响力。
(3)可通过调整其角色地位,改变其自我观念,增强其自我价值感,从而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领导者应首先改变对消极性小群体及其核心人物的敌视和嫌弃态度,要主动与核心人物谈心、交朋友,使其感到组织的关心的平等对待,放弃一切都无所谓或破罐破摔的想法,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变消极为积极,进而带动、促进整个群体不良气氛的转变。
10、简述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成员有类似的社会背景和经历。由于彼此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进而产生心理相容而产生小群体。
(2)成员有相同的血缘或地缘关系。中国人十分注重血缘和地缘关系,亲属、同宗同族、同乡等进入一个单位后,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亲近从而形成小团体,企业中的裙带风、小宗派与此密切相关。
(3)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爱好、兴趣的人相互接触,交往较多,经常在一起开展活动,自然容易形成小群体。(4)成员在某些认识或利益上的一致,在组织中,一些人由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追求某种相同利益的需要,他们就会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讨论、相互支持,在交往中形成一体。
11、简述ERG理论的主要思想及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区别。ERG理论: 奥尔德弗同意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个人拥有需求等级。然而他没有采用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而认为个人有三组基本需求:存在、相关和发展。奥尔德弗是这样描述的:
存在需求,或物质需求,由食物、空气、水、工资、附加利益和工作条件来满足。
相关需求,通过建立和维持与同事、上司、下属、朋友和家人的相互关系来满足。
发展需求,表现为个人试图通过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或建设性的贡献发现独特的个人发展机会。区别:
这两个模式在他们看待人们如何满足不同组需求的方法上存在差异。马斯洛指出,未实现的需求是激励因素,下一个高层需求只有在前一个低层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被满足。因此一个人随着每一组低层需求的满足来逐步向高层需求等级进展。相反ERG模式提出,除了这种实现===进展过程之外,挫折===衰退过程也起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试图满足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受挫,相关需求会作为一种激励力量再现。这个人将重新满足低层需求而不试图满足发展需求,挫折将导致衰退。
12、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思想。
这是一个最有争议的激励模式,因为它有两个独特的特征: 1.它强调有些工作因素导致满意,有些能够防止不满意,但不能导致满意。
2.工作满足与不满足并不存在于一个单一的连续统一体上。激励因素:工作本身、晋升和责任。这些因素和个人对工作的积极感觉相关,又与工作本身相关。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内部的问题,但组织可以确定一个卓越的目标,使个人感到自己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保健因素: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附加利益、工作条件的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和个人对工作的消极感觉相关,与履行工作的环境相关。
13、简述TAT统觉测试法的主要内容。
麦克利兰用主题统觉测验(TAT)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激励力度。TAT使用可能正在被测试人员身上唤起许多无系统性图画的反映。给你15秒看一幅画,然后根据它写一篇短故事以此回答下列问题:画中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情形?然后与一高成就者写的故事进行对比。
14、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一理论实质是探讨投入劳动与所得报酬的比值概念。公平理论描述了一种工作环境常见的现象:人们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十分敏感。个人在组织中更加注意的不是他所得的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相比较的相对值。大多数人往往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的程度作出判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动机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作出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实质上是:一个人所得的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其对所付出的劳动和所获报酬的比值,与同等情况下的其他人相比较,主观上感到是否公平、合理,这才会真正影响人的积极性。
15、简述目标设臵理论的主要内容。
设臵目标的心理效果会因时间推移逐步减弱,设臵目标要与反馈、工作评价等其他刺激因素结合作用,设臵目标要与员工参与、注意个别差异和解决目标的艰巨性因素结合运用。
目标设臵理论认为,采取措施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目标设臵理论认为,对于难度很高的长远目标,可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目标管理方法,即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轻易达到的阶段性的小目标,最终通向远大的、总目标的实现。
16、简述组织文化(四种)的类型。棒球队文化:吸引企业家、创新者和敢于冒险者,他们根据员工的产出给他们支付报酬。表现最佳的通常得到高工薪或其他财务收入,并有大量的自主权。但是风险高,基本没有长期保障。业绩高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自由人,很像职业运动员。跳槽是经常的现象,员工随时准备离开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拿更高的报酬或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广告代理公司、生化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法律顾问处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商很普遍。
俱乐部文化:年龄和经验在俱乐部文化很受重视。拥有俱乐部文化的组织重视资历,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就业。俱乐部文化奖励忠诚、投入和“相处融洽”。管理人员在缓慢稳定地一步步升到公司高级位臵的过程中一般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迅速晋升很少见。员工通常从年轻时干起,一直在一个公司干35到40年。航空公司、商业银行、公共设施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军队。
学院文化:学院文化的组织往往招收的人很年轻—通常从学院直接招收,这一点同俱乐部文化的组织是一样的。但是学院文化强调员工培训,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专家。学院文化强调服务的连续性、职能专长和提高产品信誉的智慧。虽然也有一些让人青云直上的机会,但是学院文化对那些乐于掌握自己的工作,稳步上升的人更有吸引力。可口可乐、IBA公司、宝洁公司以及许多消费品公司、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药物公司以及许多电子和办公产品公司都存在学院文化。
堡垒文化:主要关心的是生存。堡垒文化的组织对工作的保障性没有多少保证,很难对业绩好的员工给予奖励。一般情况下,它们是进行阶段性裁员和重组,在这过程中解雇许多员工。堡垒文化对那些想从彻底改变一个公司的挑战中获得乐趣的人有吸引力。对那些想有归属感,有专业发展机会和有保障的未来收入的人不会有吸引力。堡垒文化是以周期性繁荣和周期性破产为特点的行业。
17、组织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1.当人们互相交往时的常规行为,如组织礼仪、礼节以及使用的共同语言。
2.整个组织上下所共有的行为标准。3.一个组织所持有的主要价值观。4.指导一个组织对待员工和顾客的原则。
5.在组织内能过得很好的游戏规则或一个新成员为能被接受必须学习的诀窍。
6.由组织的实际布局以及其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局外人打交道的方法所展示出的组织感觉和气氛。
18、如何开发保持和改变组织文化。一个组织如何开发文化?
一个组织文化的建立是为了适应每个组织面临的两个重要难题: 1.适应外部环境求生存: 是指组织如何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找到生存环境和不断的对付外部变化的环境。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宗旨与战略:找出组织的基本宗旨,然后选择战略实现这一宗旨。
2)目标:确立具体目标。
3)方法:确定如何实现目标、方法,包括选择组织结构和奖励制度。
4)衡量:确立衡量每个人和团队完成这些目标的标准。2.内部的统一化: 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的成员之间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内部统一化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语言和概念:找出交流的方法,对重要的概念确定共同的含义。
2)团队的界限:确立团队成员身份标准。
3)权利和地位:确立获得、保持和失去权利和地位的规定。4)奖励和惩罚:建立鼓励理想的行为和阻止不理想的行为的制度。保持组织文化
一个组织运转和管理的方式对保持和改变公司文化可能产生预期和未预期的影响。保持组织文化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组织雇佣似乎适合该组织的人:然后公司通过解雇那些经常不断或明显违背组织可接受的行为和行动的人来保持它的组织文化。改变组织文化
保持一个组织文化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同样可以用来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变: 1.改变经理和团队所注意的东西 2.改变处理危机的方法 3.改变招募新成员的标准 4.改变组织内要求的标准 5.改变分配酬劳的标准
6.改变公司礼仪和庆祝活动。例如,一个惩罚冒险和创新,奖励避免风险的组织文化可以通过改变奖励制度刻意改变原有组织文化。可以鼓励员工在确定目标的会议上,为自己确定风险较大,较有创新的目标。在业绩评估会上通过提高奖赏,个人可以因为尝试挑战性强的目标,而不是追求保险目标受到奖励,即使他有时没有成功。
改变组织文化有两个问题必须注意:
1.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经得起变化的考验
2.准确评价改变组织文化的种种困难,多数大的组织实际上不止有一种文化。每个组织至少有三种文化:运行文化、工程文化、管理文化。改变组织尽管有困难,但是有可能,我们可以: 1.首先了解旧文化
2.寻找最有效的文化,并把它作为员工学习的榜样
3.不要对文化提出正面的抨击,而要找出较为有效完成工作的方法
4.把新文化当作一个指导原则,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创造奇迹的东西
5.认识到要用5-10年的时间
6.实践新组织文化,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2.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篇二
1、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2、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3、个性:个性一般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4、性格: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5、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被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可测量的人格物质
6、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7、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8、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则为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释。
10、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需求。
11、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12、知觉:就是个体选择、编排、存储和解释从五官获得的信息的过程。
13、注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和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
14、编排:对于注意阶段保留下来的信息,为了便于大脑的理解和存储(信息处理局限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简化和组织,即使通过寻找、建立或创造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将几条具体的信息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信息块。
15、解释:观察者超越识别阶段,寻找事件或行为之间的联系,寻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即“为什么”
16、激励: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罗宾斯)
17、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需求。
18、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
19、程序公平:在事件的处理与决策的过程与程序,对事件利益相关方与当事者都是公平的,这个过程中不存在因为人为偏移与“走后门”而造成这个处理与决策过程产生不公正不合理的结果。
20、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1、群体规范:群体成员所确定的,对群体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22、群体思维:是一种心理性症状,使群体在不自觉状态下做出愚蠢决策,导致消极乃至灾难性的后果。
2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24、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是周围的人对一个人的要求或一个人在各种不同场合应起的作用)
25、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6、心理契约:“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
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27、社会惰化现象: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28、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型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29、沟通:通过一套公共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
30、编码:转化为信号形式(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
31、译码:转译回答理解的形式(利用译码表把文字译成一组组数码或用译码表将代表某一项信息的一系列信号译成文字的过程)
32、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等。
33、领导:P297.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是人们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的艺术||是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实行影响的活动过程||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能力||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34、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反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35、功能正常的冲突:指群体之间面对的能够提高组织工作业绩的冲突。也称为建设性冲突
36、功能失调的冲突:指群体之间的对峙或相互作用,它们伤害组织利益或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简答题
1.五大人格因素理论
(一)五大因素人格结构
(1)外向:是自我指向特点,外在的行为表现
(2)愉悦:协同相容:给别人的印象、与人的交往、人际关系的特点(3)责任意识性:对待工作、对待事物的态度
(4)情绪稳定性:平和、热情、安全VS、紧张、焦虑、不安(5)创造性:是西方人比较独特的,(开放性)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 2.马斯特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生理的需要,包括饥饿、干咳、性和其他身体需要
第二层:安全的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追求稳定的环境、远离痛苦威胁和疾病
第三层:社会的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我的潜力和自我实现 3.GER理论
(1)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指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2)相互关系的需要,指人在工作环境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3)成长的需要,指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的法杖。成长需要的满足,表现为
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以及通过工作能否培养新的才能 4.公平理论
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酬报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5期望理论
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大
一种行为倾向的轻度决定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6.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组织结果正式规定的,具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的群体。正式群体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规定要求或朝向组织目标。
(2)分正式群体:指无正式结构,也不是组织正式规定的群体。在工作环境中,非正式的呈露是为了满足群体成员的社会需要
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7)有效情绪认同(8)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9)群体的领导方式 8.组织沟通的功能有哪些方面?(1)控制:沟通可以控制员工的行为
(2)激励:沟通可以通过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做,若没有达到标准应该如何改进的方式来激励员工(3)表达情绪(4)提供信息
9.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方面?(1)空间的设计(2)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利(3)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4)行话(5)过滤(6)选择性知觉(7)语言及情绪 10.组织文化的功能
(1)界定了组织与其他组织有别的角色(2)传递给组织成员一种身份的感觉
(3)促进成员对某一事物的认同,大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4)提高社会系统的稳定度与言行标准
(5)发挥引导与塑造员工态度与行为的机制 11.评价企业文化的10个特征是什么?
(1)成员的统一性。雇员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保持一种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利于的特征
(2)团体的重要性。工作活动魏涛团队组织而不是围绕个人组织的程度(3)对人的关注。管理决策要考虑、结果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程度
(4)单位的一体化。鼓励组织中各单位以协作或相互依存的方式运作的程度(5)控制。用于监督和控制雇员行为的规章、制度及直接监督的程度(6)风险承受度。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及冒风险的程度
(7)报酬标准。同资历、偏爱或其他非绩效因素相比,依雇员绩效决定工资增长和晋升等报酬的程度
(8)冲突的宽容度。鼓励员工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的程度
(9)手段—结果的倾向性。管理更注意结果或成果,而不是缺的这些成果的技术和过程的程度
(10)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12.组织的特点
(1)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2)组织适用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写作来实现目标 13.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1)预测: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预测他人行为时我们日常行为的一个基本要求。组织行为的规律性使我们能对这种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某些预测
(2)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3)控制: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4)分析和行动引导:依靠适当的引导,管理者才能有效的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处现的问题 14.管理的功能
(1)计划:计划工作包括选择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完成任务
(2)组织:明确了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就要设立有利于达到阻止目标的组织结构。组织工作包括设立部门,确定具体要求要完成的任务,确定由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将任务分层次,确立内部职能部门的关系,决策如何进行等
(3)领导:管理的领导功能是指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做出贡献的过程,主要涉及人、激励。领导和信息沟通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4)控制:主要指对业绩的衡量与校正,一边确保组织目标和为达到阻止目标所指定的计划的实现 15.管理者技能
(1)技术技能:即使用由经验教育及训练所得到的知识、方法、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人文技能:即与人共事的能力。这主要是指经营管理者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对下属实施有效领导的能力
(3)概念(观念)技能:即了解整个组织及自己在组织中地位和作用的能力。这就要求经营管理者对整个组织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有较高的决策能力。16.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即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法定性或社交性的例行义务。领导者: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联络者:与外部能够提供好处和信息的人保持接触和联系网络。(2)信息角色:包括监控者,接受大量的信息,作为组织内外信息的神经中枢。传播者:把从外部人员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3)决策的橘色:包括创业者,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指定能够带来变革的计划。麻烦处理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和混乱时,负责采取正确的行动。资源分配者,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谈判者:在重要的谈判中代表组织。17.经纪人假设
这是一种早期管理思想,以享乐主义哲学和利己主义思想为出发点,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18.社会人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的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决定的因素。19.复杂人假设
该假设认为,经纪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因为人本身是很复杂的,也是在变化的。人的需要的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部相同,对人的管理方式也应对着情况而变。
20.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观对管理的影响)
(1)对其他群体和个人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3)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式和问题的看法(4)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
(5)个人结构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6)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7)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8)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和选择 21.影响知觉(注意)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影响注意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刺激的强度、与周围环境的反差、新奇程度等
内部因素是观察着本身的因素。包括观察着对观察对象的期望,观察着的需要和兴趣,人们的个性特征,人们过去的经验等
22.赫兹伯格的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他发现使职工不满的因素与使只用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外界的工作环境所引起的,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调动人的恶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
23.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时消极的,成为X理论,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成为Y理论
X理论:员工天生讨厌工作,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由于员工逃避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强制,控制或惩罚,迫使他们实现目标
员工逃避责任,并且尽可能的寻求正式的指导
大多数员工认为安全感在工作相关因素中最为重要没并且没有什么进取心
Y理论:员工把工作看成是与休息或游戏一样自然地事情
如果员工对工作作出承诺,他能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
普通人能学会接受甚至寻求责任
人们普遍具有创造性据侧能力,而不是管理层次的核心人物才具有这种能力
24.与上级、评级和下级沟通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与上级沟通:永远不要低估你的上司
理解你的上司的风格,让他依照他的形式方式发挥
上司也是平凡人
永远不要让上司感到意外
让上司了解能对你期望什么,问他如何才能使他更有绩效(2)与下属沟通:首先取决于有效的授权
适当的告诫和反馈是维持良好沟通的工具
树立威望
(3)与同事沟通:容忍差异
首先要考虑自己能为公司,能为其他部门作出什么贡献,克服傲慢。不要希望其他人、其他部门都成为你所从事的领域的专家,更不要因此而轻视他们
树立内部服务观念。你的内部顾客对你满意不满意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你的外部顾客
了解对方需要你做什么,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时,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 25.功能正常的冲突
概念:指群体之间面对的能够提高组织工作业绩的冲突,也可称之为建设性冲突
特点:(1)关心目标,以形成共识为目标(2)对事不对人(3)促进沟通 26.功能失调的冲突
概念:指群体之间的对峙或相互作用,他们伤害组织利益或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特点:(1)关心胜负(2)针对人(人身攻击)(3)阻碍沟通
27、辨析需要与动机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属于人的个性范畴,都具有指向性的特点
不同点: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除具有指向性外,还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特点。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它除了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始发和强化的特点。
28、知觉如何影响决策
在信息影响决策和行为之前,会经过知觉的四个阶段:注意、编排、解释和判断。在最开始,我们的五官受到无数信息的刺激,很难作出处理。在注意阶段,所有获得信息被过滤了一遍,只有极少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进入下面的处理阶段。但经过这种过滤的信息仍然相当复杂,于是在编排阶段,他们被进一步简化。许多细小具体的信息被分组归并成更有意义的信息块。在解释阶段,知觉者向信息分配意义,确定信息的含义。最后,在判断阶段,信息被用来形成所需的决定。
29、提高有效沟通的技巧有哪些
一、有效反馈的技能(1)强调具体行为(2)使反馈对事不对人(3)使反馈指向接受这和你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别的(4)把握反馈的良机(5)确保理解(6)使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以控制的行为
二、有效授权的技能(1)分工明确(2)具体指明授予的权限范围(3)允许下属参与(4)通知其他人授权已经发生(5)建立反馈控制机制
三、有效训导的技能(1)用平静客观严肃的方式面对员工(2)具体指明问题所在(3)对事不对人(4)允许员工陈述自己的看法(5)保持对讨论的控制(6)对今后如何规范类似错误达成共识 30、冲突观念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一、传统观点反对冲突。所有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它常常作为**、破坏、非理性的同义词
二、人际观点接纳冲突。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避免(冲突的客观性)。要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冲突不可能被彻底消除,有时它还会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
三、现代观点鼓励冲突。因为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表现出静止、冷漠和迟钝。管理者要善于控制冲突的性质。管理者要善于维持一种冲突的恰当水平,才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
31、激发冲突的时机和标准是什么 你是否被“点头称是的人们”所包围;
你的下属害怕向你承认自己的无知与疑问吗?
决策者是否过于偏重折衷方案以致于忽略了价值观、长远目标或组织福利; 管理者是否认为,他们的最大乐趣是不惜代价维持组织单位中的和平与合作效果; 决策者是否过于注重不伤害他人的感情
管理者是否认为在奖励方面,得众望比有能力和高绩效更重要; 管理者是否过分注重获得决策意见的一致; 员工是否对变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抵制; 是否缺乏新思想;
员工的离职率是否异常低。
32、激发冲突的技术有哪些
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
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
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
4、刺激竞争,如给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或颁发奖金
5、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任命一名批评究,他总是有意与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
33、看待组织文化的角度有哪些
1、企业文化的强弱与内涵
2、组织文化的不同内容层次,有观念层次、行为层次和制度层次
3、组织文化的不同组织层次,有主文化和次文化
4、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5、描述文化现象的基本术语,有符号、仪式、英雄和价值观
34、一个有效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
1、清晰的目标
2、相关的技能
3、相互信任的氛围
4、良好的沟通
5、不断的探索和调整
6、恰当的领导
7、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35、群体规范
什么是规范:群体成员所确定的,对群体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规范的一般类型
与群体绩效有关的规范:如何沟通、如何工作等
与群体成员形像有关的规范。如着装、如何表现对群体或组织的忠诚、何时可以聊天和忙碌等
非正式的社交约定。交友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3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
37、什么是劳动力的多元化
一般只组织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的构成上越来越多元化。
38、管理者的活动 1.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2.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3.人力资源管理;4.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39、霍夫斯塔德文化构架
1)不确定性回避(指人们对一种模糊不清的情况和没有能力预测的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感受程度,表现出强、弱的差异)
2)阳刚性与阴柔性(阳刚性表明了一个民族在自信、工作、绩效、成就、竞争、金钱、物质等方面占优势的价值观,即追求生活数量;阴柔性则是在生活质量方面,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服务、施善和团结等)
3)个体倾向与集体倾向(个体倾向指的是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或自己直系亲属的利益;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独立于组织或机构之外,个人以算计的方式与组织打交道;个人对集体有较少的感情依附。而集体倾向是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
4)权力距离(一个权力距离大的社会认可组织内权力的巨大差异,雇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尊敬)
5)短期倾向与长期倾向(具有长期倾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虑;注重节约和储备,做任何事情均留有余地。具有短期倾向的国家和地区则面向过去和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并注重对传统的尊敬,注重承担社会责任)40、辨析个性与人性的异同
1.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实际上,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外因,也包括每个单个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固然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应该加上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由等。2.个性一般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41、王登峰教授关于中国人人格特点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
42、一个人的体力能力和智力能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智力能力包括: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43、人的心理能力有哪些方面
是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算术,语言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艺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其总量被成为智力。心理能力的七个维度:
算术:快速而准确的运算能力。
语言理解:理解读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理解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知觉速度:迅速而准确地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
归纳推理:确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运用逻辑来评估某种观点的价值的能力。
空间视知觉: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
44、从众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45、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这时测量的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是:(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46、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典型特征】
(1)吸收专家参与预测,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
(2)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
(3)预测过程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
德尔菲法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判断预测法
47、名义群体法
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名义群体法的步骤
具体方法是,在问题提出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2)经过一段沉默后,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达完并记录下来为止。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
3)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做出评价;
4)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名义群体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但是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的思维,而传统的会议方式往
往做不到这一点。
48、如何进行绩效沟通
1.沟通前提:关注员工利益。有效的沟通不仅仅在于沟通的技巧,也在于沟通双方的利益取向和沟通的内容。绩效沟通同样如此。有效的绩效沟通首先有一个前提:对员工利益和成长负责任的理念和态度。
2.沟通目的:反馈、激励、辅导。在绩效沟通过程中,员工成为沟通的主体,员工的能力、态度、情绪、业绩成为沟通的主要内容。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主要工作及其表现有全面的了解、客观的评价,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下属的工作表现 3.沟通的内容要全面 有效的绩效沟通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目标任务、标准、工作流程;
二、结果、绩效、员工能力;
三、职业生涯设计、潜力发挥;
四、个人和组织利益、生活目标、感情因素。4.明确沟通的程序
49、非语言沟通的意义和作用
非语言暗示的重要性:单用语言不足以表达意思。能帮助表达我们的感情,能帮助确认他人所说的和他们想表达的意思一致,能告诉我们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对接受者来说,非言语信息非常重要对接受者来说,非言语信息非常重要,非言语沟通是最强大的沟通渠道,非言语沟通与语言沟通有两个区别,非语言沟通在情绪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沟通在情绪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沟通有文化差异
50、冲突过程和水平有哪几个阶段
冲突的过程:前提条件(沟通、结构、个人因素)---认识到的冲突和感觉到的冲突----冲突处理意图(竞争、协作、迁就、回避、折中)----公开冲突(一方行为、对方反应)----提高群体绩效或降低群体绩效
51、如何通过有效激发冲突促进组织良性发展
1、运用沟通:利用模棱两可或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提高冲突水平
2.引进外人:在群体中补充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个体
3.重新建构组织: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相互依赖性,以及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
4.刺激竞争:给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或奖金
5.任命一名吹毛求疵者:任命一名批评者,他总是与组织中的大多数人观点不一致
52、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第一,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从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理顺其关系,为心理默契文化创立条件。
第二,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核心层。其中核心层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核心层的建设。
第三,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第四,制度管人
53、如何改变和克服病态企业文化
三、论述
1、为什么说人性研究是组织行为学的逻辑起点?(第三章)
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看,重视人性研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管理实践的需要 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看,重视人性研究是组织行为学对象研究的需要(P76)
2、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有何现实意义?(第四章)P110 归因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归因会影响管理决策,如果失败被归结为雇员缺乏能力,管理者应选择更有能力的雇员或对现有雇员进行培训。如果失败被归结为工作本身太难,管理者就要尝试重新设计项目。如果归因和真实的原因不相符合的话,将会极大的影响管理的有效性。
3、知觉的管理学意义是什么?P101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而知觉并不总能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而且对于同一知觉对象,不同个体的知觉可能会有差异,对于组织来说,当这两种差异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多而增多时,产生误会和冲入的可能性也增多。个体对工作环境的知觉比真正的工作环境更能影响他们的效率,管理者能否成功的计划和组织下属工作,能否真正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工作,都远不如下属对该管理者的这种努力知觉那么重要。为了对员工的生产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就需要对员工是如何知觉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解和评估。
4、为什么说激励是一种哲学?(第七章)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通俗理解:调动个体行为积极性。
5、结合实际谈提高群体绩效的途径有哪些方面?(第七章)P279 采用团队的形式: 清晰的目标 相关的技能
相互信任的氛围 良好的沟通
不断的探索和调整 恰当的领导
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6、结合实际谈对“沟通的责任在自己”这句话的理解?(第九章)P259 沟通是双方或多方对信息充分理解或一致。在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会受到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沟通的障碍有:空间设计、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角度、行话、过滤、选择性知觉、语言及情绪。
7、领导者是天生的。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第十章)
领导者即为一个集体的指挥者。要实现有效的领导者,关键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而威望的高低则取决于领导者自身具备的影响力的大小。领导者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行业知识和企业知识、在公司和行业中拥有人际关系、信誉和工作记录基本技能、要拥有个人价值观、要有进取精神。
8、如何感知和识别组织文化?(第十一章)
3.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篇三
大五人格(五种基本的人格尺度):根据众多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基本维度可以作为人类人格因素的基础,而且它们也反映了人类人格的多数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外向性:衡量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程度。外向型的人比较合群、自信、爱社交;内向的人则比较矜持、羞怯和安静。
宜人性:测量个体顺从他人的倾向。宜人性高的个体合作性强、热情、信任他人;宜人性得分低的则比较冷淡、难相处、敌对。
尽责性:测量个体的可靠程度。尽责性高的个体责任感强、有组织、可靠、有恒心;尽责性低的个体容易转移注意力、紊乱、不可靠。
情感稳定性:测试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情感稳定的个体比较冷静、自信、有安全感;情感稳定性低的人则比较紧张、焦虑、沮丧、缺乏安全感。
开放性:测量个体的兴趣范围和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极其开放的个体富有创造力、好奇、对艺术敏感;开放性维度另一端的人则比较传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到比较舒服。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要素:核心自我评价、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自控、冒险性、A型人格和前瞻性人格,具体来讲:
核心自我评价:在核心自我评价上得正分的人喜欢自己,以为自己有效率、有能力,环境是可控的;得分低的人则不喜欢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力控制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高的个体注重实效、保持情感距离、相信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自恋:高度自恋的人很自负,过多的期望被欣赏,有优越感,傲慢自大。
自控:高度自控的个体很擅长对应外部和环境因素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冒险性:人们愿意冒险的程度不同。
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争强好胜,陷入长期的、不间断的奋斗中,期望用越来越少的时间来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并且,如果有需要,会顶住来自其他人的反对。
前瞻性人格:具有前瞻性人格的人懂得识别机会,表现主动、行动积极、坚持不懈直到事情产生有意义的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假定每个人有五种需要层次,分别是:(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住所、性及其他的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安全和保护,以免受身体和情感的伤害;(3)社会需要,包括情感、归属感、接纳和友谊;(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内部因素和地位、声誉和被关注等外部因素;(5)自我实现需要,指完善自我、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的驱动力;包括成长、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当某一层次的需要达到充分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开始占据优势。认知评价理论:当一名员工是因为内在奖励(工作本身带来的快乐)而努力工作时,如果给他提供薪水等外部奖励,反而会降低整体的激励效果。期望理论:当员工相信以下条件成立时,就会受到激励进而加倍努力工作: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良好的绩效评价会带来组织奖励,比如奖金、加薪或晋升;组织奖励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期望理论主要着眼于三种关系:(1)努力—绩效关系,即个人认为通过一定的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2)绩效—奖励关系,即个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一定的绩效会带来所希望的奖励结果;
(3)奖励—个人目标的关系,即组织奖励满足个人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的奖励对个人吸引力的大小。只有保证以上三种关系基本成立,期望理论才会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设定理论:洛克于1968年提出理解目标设置效果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要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组织行为学模式的5个步骤:识别与绩效有关的行为事件;测度行为发生的频率;识别行为的权变因素;开发和实施干预策略;评估绩效提高程度。
理论决策模型的6个步骤:(1)确认问题;(2)明确决策标准;(3)给尚不确定的决策标准分配权重;(4)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5)评估备选方案;(6)挑选最佳方案。群体的含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是指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凝聚力的含义:是指群体成员互相之间的吸引程度,以及群体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留在该群体。如何激发群体的凝聚力:缩小群体规模;鼓励成员对群体目标达成共识;增加成员们的相聚时间和机会;提高群体地位,增加获取群体成员身份的难度;激励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展开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对群体进行奖酬;从时空上隔离不同群体。
群体决策中的两个现象,即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可能潜在的影响群体客观地评估各种方案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团队: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是由具有相互补充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团队与群体的差异:
(1)团队的含义;(2)群体的含义;
(3)团队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群体的绩效依赖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当产生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2)群体部位个人承担责任,个人也不必为群体承担责任,而团队要对目标做出承诺,责任由团队承担;(3)群体成员技能可能相同或存在差异,而团队中成员的技能通常是互补的,他们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团队成员的关键性技能:研究发现,高绩效团队成员具备的三大共同的关键性技能,即技术技能,决策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等。自我中心角色:该角色只关心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关心团队的付出,它有一下若干种表现:(1)阻挠者,怀疑一切,顽固不化,牢骚满腹;(2)寻求认可者,往往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获取较重要的职位;(3)统治支配者,努力通过控制团队的某些成员来获取权利,他们可能通过奉承别人或宣称自己的优越地位来吸引注意力,他们有可能干预别人的贡献;(4)逃避者,与别人保持距离,他们态度消极,尽量不参与互动。
沟通:某种信息从一个人、群体、组织传递到另一个人、群体、组织的过程。沟通的基本要素:每个沟通过程一般都包括发送者、接受者、信息及其编码和解码、通道、反馈、障碍、背景等7个要素。沟通的功能:在群体和组织中,沟通主要有四项功能。(1)控制,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2)激励,沟通通过下面的途径来激励员工:明确告诉员工做什么,如何去做,没有达到标准时应如何改进;(3)情绪表达,员工可以通过群体内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和满足感;(4)信息传递,沟通有助于决策,可以为个体和群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确定并评估各种备选方案。领导:就是通过有效的指导和激励使某一群体共同达到某一目标的影响过程。三极端理论:美国管理学家怀特、李皮特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种。(1)权威式领导,所有决策都由领导做出,所有工作的进行步骤和技术的采用都由领导发号施令,工作分配和组合多由领导单独决定,领导着较少接触下属,如有奖惩往往对事不对人;(2)民主式领导,主要决策由组织成员集体讨论决定,领导着采取鼓励和协助的态度,分配工作时尽量照顾到组织每个成员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领导着主要运用个人权利和魅力,而很少利用职位权力;(3)放任式领导,组织成员或群体有完全的决策权,领导者放任自流,只负责给组织成员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资料条件或咨询,而尽量不参与,工作几乎全部依靠组织成员个人自行负责。菲德勒模型: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他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他认为领导方式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上下级关系,指领导者受到下级爱戴、尊敬和信任以及下级愿意追随领导着的程度,程度越高,领导着的权力和影响力就越大;(2)任务结构,对工作任务规定的明确程度,任务明确、程序化程度高,工作质量就比较容易控制,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职责也容易描述清楚;(3)职位权力,指领导人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在多大程度上能使组织成员遵从他的指挥,一个具有明确的并且相当高的职位权力的领导者比缺乏这种权力的领导者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追随。利克特的激励理论:美国行为学家利克特指出,对人的激励有4种:(1)经济激励,即物质回报;
(2)安全激励,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3)自我激励,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创造激励,好奇心、对新经验的需要和创新。权力:是指一个人(A)影响或控制另一个人(B)的能力。这个定义还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是潜在的,无需通过确认来证明其有效性;(2)权力需要一种依赖关系,被领导者或被影响者对权力拥有者的依赖性越强,则该领导者的实际权利就越大;(3)假设被领导者或被影响者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主权。
权力的5个基本要素(权力的来源):(1)强制性权力,建立在畏惧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服从,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处于对此后果的畏惧和担忧,人们通常会对强制性权力做出服从的反应;(2)奖酬性权力,能够给他人一定的利益和奖酬,因此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期望中的利益的人就拥有这种具有很强诱惑力的奖酬性权力;(3)法定性权力,在正式的组织或群体中,获取一种或多种权力的常用途径是获得组织中的特定权利位置(领导职务),由此获得的权力就是法定性权力,它代表一个人通过正式组织结构中的合法职位所获得的有保障的权力;(4)专家性权力,来源于专长、技能、知识和特殊的经验,由于这些知识和本领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是相当稀缺的,因此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本领的人就成为人们所依赖和敬重的专家;(5)参照性权力,其基础是对于拥有特定理想资源或个人特质的人的认同。领导与权力的比较:
(1)领导的含义;(2)权力的含义;(3)领导与权力的比较:
第一,领导与权力的差别首先存在于目标的相容性和影响的范围。领导模式需要使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尽可能达成一致的目标,而权力模式则不要求构成权力影响关系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而只要求存在着依赖关系。领导模式希望扩大影响范围,即便不是一呼百诺,而权力模式则强调服从的有效性,要求服从和贯彻自己的意图。
第二,领导与权力的差别还表现在二者研究重点的不同。关于领导的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领导方式,寻求对以下问题的答案:领导者应当提供怎样程度的支持?被领导者应在何种范围参与决策?而关于权力的研究集中关注赢得服从的权术方面。权力的实施不局限于个人的范畴,因为群体和个人同样可以使用权力来控制其它个体或群体。冲突:冲突是人类社会和组织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紧张状态。
4.组织行为学OB 期末复习题9 篇四
b.dissonance management
c.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d.schematizing
e.framing
2._____ is a way to use language to manage meaning.a.Framing
b.Influencing
c.Highlighting
d.Trust
e.Paralinguistics
3.The type of leader who guides or motivates his or her followers in the direction of established
goals by clarifying role and task requirements is known as a _____leader.a.transactional
b.charismatic
c.transformational
d.transcendent
e.actuarial
4.The text implies that the type of leader likely to have the most profound effect on his or her followers is the _____ leader.a.educational
b.transformational
c.actuarial
d.transcendent
e.transactional
5._____ refers to honesty and truthfulness.a.Integrity
b.Humility
c.Valor
d.Reliability
e.Machiavellianism
6._____ is the dimension of trust that encompasses an individual’s technical and interpers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a.Idealism
b.Competence
c.Will
d.Motivation
e.Adaptation
7.a.lobbying for visible assignments
b.providing support to bolster self-confidence
c.evaluating performance
d.developing their protégés’ skills
e.acting as a role model
TRUE/FALSE
1.According to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followers make attributions of heroic leadership
5.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篇五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2.知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3.沟通:
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的过程。4.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5.气质:
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
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3)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 有更大的影响
(4)组织领导者应该满足职工归属、交往和友谊的需要,工作效率会随着职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而提高
根据这一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管理人员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应当关心人、体贴人,爱护、尊重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士气。其次,对员工的奖励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最后,管理人员要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
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有着负责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3.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首先,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每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气质特征。所以,要尽量使人的气质特点与工作的特点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尽其所能、各得其所,有利于工作。
其次,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人的气质特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合理调整不同气质的人员,组成一个领导班子,组成一个生产组,组成一个集体,形成气质“互补”的组合,就可以相互克服气质的消极影响,发挥气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最后,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压力、批评、惩罚的容忍接受程度不同,对思想感情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做思想工作、做人的转化培养工作的重点就有所不同。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主客观方面都有,可以说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众行为的个性特征
很多的个性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关系。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情况、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都会对从众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智力水平较低 的人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的人也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具有悲观情绪的人也容易从众,对别人过分依赖、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容易从众。另外,个人接受的文化熏陶对人的行为也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比如说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与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的从众行为将会有很大的差别。(2)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
从众行为的产生也与个体所处的情境有关,比如说群体性质、群体组成、群体气氛、群体的一致性和凝聚力以及面临的问题性质等,如果组织汇总的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个体,则个体容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顺从大家;若组织对坚持独立意见的行为没有容忍态度,且对从众者给予奖励,则会使个体的从众行为受到强化;能够满足个体愿望的组织,个体也必然服从它;组织的凝聚力高,意见经常一致,则个体也容易从众。5.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
答: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调、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
答:性格与气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简单的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所反映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侧面:气质更多的反应的是个性的自然属性,而性格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气质的形成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性格则更多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可塑性比气质大。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气质无好坏之分,无论那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取得卓越成绩;而性格则有还坏之分,对事业有显著的影响。
联系:性格与气质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使同一性格内容有不同的表现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此外,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使气质的消极因素得以抑制,积极因素得以发展。7.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 答:如果以任务角色的表现为横轴,以维护角色的表现为纵轴,可以把群体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人际群体、团队群体、无需群体和任务群体。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成员们扮演任务角色的多而扮演维护角色的少,则被称为任务群体。这种群体对于应付紧急任务很适合,但很容易瓦解。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多扮演维护角色以帮助群体发展为团队类型。
在团队群体中,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多。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团队群体是最有绩效的,这种群体的领导可以放心大胆地充分授权给下级。
如果群体成员扮演维护角色的都,扮演任务角色的少,则称之为人际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就需要扮演任务角色,以免群体成员自我陶醉,忘乎所以,而耽误了任务的完成。
在无序群体中,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很少。在这种群体中,多数成员只顾自己,而很少关系任务及人际关系。无序群体是最没有绩效的。管理者需要既扮演任务角色又扮演维护角色。一般是先着重任务角色,待群体有几次成功经验后,就可以削弱任务角色而更多地注意维护角色。
8.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答:激励因素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保健因素是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激励因素是指能够对被激励者的行为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调动其积极性的因素,它代表被激励者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当设定的激励活动或目标能够满足某种激励因素时,才会是被激励者产生满意感,从而产生效用价值。激励因素是与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9.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 答: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概念不同。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技能是不同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况,技能是在理论或实践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并巩固的某种基本操作或活动方式。知识、技能是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公共财富,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其中的部分内容;能力则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 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主观条件。
联系: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性质不同,但是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提高的;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以一定得能力为前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知识、技能掌握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掌握知识、技能较快,而培养某种能力较慢。10.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
(1)对权威的尊重。这点造成中国员工对决策集权化和层级结构的认同。
(2)“面子”与和谐。“面子”与和谐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是重要的方面。中国人强调在工作中达成一致,不要使人“丢面子”。丢面子会导致个人关系的破裂。中国式的交流模式是间接的,个体尽量减少丢面子,并保持和谐的关系。
(3)集体主义。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导向的,中国人倾向于把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组、队或单元中的一部分,而且“圈内”和“圈外”是有明显区别的。
(4)人际关系。在组织中,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上下级和同事之间良好的沟通。因此,某种程度上良好关系的存在会便于管理的进行。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是员工和高层经理间情感承诺建立的纽带。间接地,它会有利于员工建立和组织的情感承诺。11.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
企业职工存在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记忆相结合。鉴于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础的需要,但是层次也最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有限。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把重心转移到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上去。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避免走极端,迷信物质激励则导致拜金主义,迷信精神激励又导致唯意志论或精神万能论。事实证明,二者都是片面、有害的。1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答: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以及组织职位、职责和职权的对应程度上都是不同的。两者相比较,正式组织以组织为纽带,更具有确定性;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感情为纽带,更具有社会属性。本质上来讲,非正式组织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出现的一种自发形式,通常是在友谊和共同爱好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由于个体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正式组织很难满足其所有的需要,非正式组织便常常伴随着正式组织产生,所有说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相促而生,相伴而存的。
13.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答:社会知觉实质上是对人的知觉,而我们在知觉人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所以就有不同的社会知觉类型,即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等。
(1)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知活动。
(2)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14.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2)原因之一不公平感;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15.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的方面的功能:
(1)群体支柱的功能。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2)评价准则的功能。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做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4)行为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
16.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麦克里兰对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有说服力的推断。
首先,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他们会从这种环境中获得高度的奖励。麦克里兰发现,在小企业的经理人员和在企业中独立 负责一个部门的管理者中,高成就需要者往往会取得成功。
其次,在大型企业或其他组织中,高成就需要者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原因是高成就需要者往往只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感兴趣,并不关心如何影响别人去做好工作。再次,归因需要与权力需要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麦克里兰发现,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要很高而归属需要很低的人。
6.影视鉴赏复习提纲 篇六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影视鉴赏?应该如何理解影视鉴赏?
答:一般的影视观看活动并不等于影视鉴赏,影视鉴赏是观众观看电影作品时候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观众通过影视影像和语言、音乐等媒介,获得对影视作品所所造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一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
对于影视鉴赏的含义应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A,影视鉴赏是一种认识活动。一方面,观众通过感知影视艺术的形象,通过影视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只有通过这一认识活动,才能最终得到实现。B,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影视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既有审美对象——影视作品的客观原因,更有鉴赏主题的主观因素。影视鉴赏中情感反应的主要来源是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中活跃着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观众在鉴赏影视作品,沉浸到眼前的艺术世界中时,他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2.电影艺术
答: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它的艺术门类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而电影知道。本篇论文就从这一不同点入手,从电影艺术的产生开始,论及电影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汇是画面和音响;蒙太奇则是贯穿其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段;擅长拍摄运动着的对象,也让运动性成为了电影的语意。画面、音响、蒙太奇和运动性,让电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更突出的展示在有电影语言产生的电影的特性之中。
电影的艺术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言的。本文选择了戏剧、小说、绘画、电视作为电影的比较对象,从各个角度论述了电影艺术的特征。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与同化之间的区别划分了戏剧与电影的界限;演故事与讲故事、观看与阅读、时空综合与时间性让电影与小说区别开来;即便是与具有很多共同“语言”的电视相比,由于其观看环境与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叙事的完整性和片断性上相互区别,并且在画面与声音上各有侧重,这些区别也让它们作为两类不同的艺术而存在。
所以,与戏剧相比,电影是体验真实的“梦境”;与小说相比,它是呈现于时空中可视的故事;与电视相比,它是必须在影院环境中观看的,具有仪式性的一项活动。
3.简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
答: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第一部电影诞生。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定军山》,主演是谭鑫培,说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在一块儿,就是京剧。到1949年是中国电影拓荒时期和初步形成规模的时期,这一段当中主要出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变化,尤其是30年代以后共产党介入电影业,开展了一个主题电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鸳鸯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现实,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当时拍的《余光曲》获得了莫斯科电影奖,还有1935年拍的《风云儿女》部片子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说《马龙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向着光明的路上飞奔。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长影等一些电影基地,以它们为骨干也成立了一些电影厂,每一年都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这一段,当时出的《难忘的1959备忘录》、《早春二月》、《阿诗玛》、《五朵金花》都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当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是电影相对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为这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比较多的政治运动,四人帮控制着,但是就在这一段当中,电影人顶住压力,拍出了《创业》、《海峡》、《闪闪的红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肯定。从1978年到90年代,开展了思想解放运动,拍出了《芙蓉镇》这一批带有伤痕的电影,而且拍出了《开国大典》、《大决战》这些革命历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从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除了美国一枝独秀以外,其余的民族电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的发展,1996年专门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一个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影视河流”等等方针政策保证了中国电影的正常顺利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2002年中国电影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个票房开始上升,综合实力开始增强。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好多影片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得大奖,而且高居票房榜首。比如说《英雄》在国内创造了2.5亿票房,在国际上北美地区连续两周票房榜首,这是以往中国没有的情况,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电影摄影的原理
答: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
5.简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
1917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6.简述中国电影六代导演的划分标准及代表人物。
答:模仿与开创——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最有代表意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开拓创造者。作为中国电影饿开拓者和建设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尝试与摸索——第二代导演。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活跃的舞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蔡楚生、袁之民等人。这些导演在默片领域和有声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这个时期也为电影导演施展了才华提供了一个很宽广的平台。
成熟与开拓——第三代导演。则是与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步并进、共同成长的创造着,其中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谢晋、水华、成荫等人。作为时代的呼应者,他们的电影创作形成共同的趋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赋予的总体特征,如强烈的政治观念和阶级意识,明显的教化意图和拯救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明朗、朴实、抒情健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尚。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
继承与发展——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一般是指“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在电影美学范畴,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中国电影掀起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这一世界,中国现实的主意的传统更为深入地呈现出来,创造了电影的又一次辉煌。大环境促使第四代导演在复苏之始就出手不凡,被激发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得到最大的限度发挥。代表人物有黄健中、谢飞,吴天明等人。
探索与分化——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明显增多,无论是在题材还是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的传达出时代的特征。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困惑与反叛——第六代导演。他们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的出现,在创作中也有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有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管虎等人。
7.电影音乐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能通过电影音乐突出影片的主题,达到歌颂主题思
想,帮助观众明确电影的思想意义。
(2)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和心理活动
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
(3)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并起到连贯作
用和加强蒙太奇的组接作用。能用音乐和歌曲把一些原来分散的镜头组合成完整的有关联的艺术整体。
(4)描绘自然生活,描绘时代空间,描绘民间民俗,描
绘地方风貌,能引起观众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联想。
(5)擅长用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处理和改变影片的节奏
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对刻划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6)通过听觉感受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感,因而使银幕形象更丰富、生动、真实,大
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答:(1)布莱顿学派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2)欧洲先锋派
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3)电影眼睛派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8)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9)新德国电影
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11)新好莱坞电影
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
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9.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启蒙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10.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由来
(一)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1.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到现在,在哲学、艺术和文化学界都没能给出后现代主义一个绝对的定义。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对“后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性”作了区分。在他看来,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2]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3]。在文化学界,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把“后现代主义”命名为“后现代社会”,而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名之为“后工业社会”,文艺批判家鲍德里亚名之为“传播信息的狂喜”时代。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建立起来的“现代主义”的解构。它以反传统性、反理性、反主体性、反崇高性的形式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11,(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二十世纪是电影艺术辉煌的一个世纪,这种由叙事艺术、图画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相结合组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二十世纪展示了非凡的生命力。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不可避免地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从而,后现代主义开始在电影艺术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2.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马里-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画面的随意拼贴、拍摄现场与电视采访的插入和故事情节脱离主题等颠覆传统电影艺术的手段。同时,在许多电影理论家认为,费里尼的《八部半》和安东尼奥的《女人的证明》等早期的反叛性电影也可以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3.到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开始大量涌现,在1982年波兰电影大师吉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盲目的机遇》,九十年代,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拍摄的《低俗小说》、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拍摄的《罗拉快跑》和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的《重庆森林》等影片都开始大量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拍摄和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2.摄影流派中的新现实主义 1.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2.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3.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13.什么是印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14.什么是自由电影?
自由电影(free clllerna)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于1956至l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又是以这一系列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作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称。1956年开始,英国电影学会的实验基金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同资助一批有志于“复兴英国电影艺术”的青年拍摄了一批短片,并陆续在英国国家资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时,这些青年导演联合发表了一些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他们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摄的影片都是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但是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们忌讳用纪录性一词来描写他们的影片,因为他们认为,由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曾倡导用纪录电影来为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的利益服务,纪录性一词已含有粉饰和美化现实的涵义。这一运动的倡导人林赛·安德逊甚至宣称,纪录手法将妨碍电影杰作的产生。这些青年导演虽然对电影制片业持敌视态度,但并不反对同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象瓦尔特·拉萨里和约翰弗莱彻等著名电影摄影师都曾为他们拍摄影片。自由电影运动同当时出现在英国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反对保守观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联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称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就同自由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创作上有过密切合作。
15.什么是真实电影及其特点?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 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
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16.什么是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
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徵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及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梯诺于七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索拉那斯宣称,“第三电影”的斗争目标是揭露“第一电影”(“以好菜坞电影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电影”)和“第二电影”(“以拉美国家模仿好菜坞电影的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宣传新殖民丰义的民族电影”)的反动性。
17.什么是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18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制成了电影视镜。它的形状像一只小箱子,里面装有放大镜,能让一个人观赏活动影片。由于电影视镜只有胶片而无银幕,故还不能算作电影。
1895年12月的一天,在法国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墙上挂着一幅几平方米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幕布。屋里的人处于幽暗之中,一个个面对幕布,翘首以待奇迹的出现。随着一道刺眼的光束照射,白色幕布上出现了奇特的影像。尽管影像无声无色,却是那么形象、逼真。这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俩发明的电影。从此,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电影的诞生日。
1896年在上海播放的西洋影戏,就是从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演变而来的。1905年,我国进口了一台手摇式电影机,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这可算作电影在中国的诞生。
19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是什么?
1.电视的产生——电视产生的基础是无线电和广播的出现。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研制成功了机械电视系统,然而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电子电视系统代替。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电视的形式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演出。从此这一天便成了世界电视诞生日。新中国电视的诞生日是1958年5月1日。当天晚上7点整,北京电视接收机的荧屏上出现了“北京电视台”的字样。当天播出了座谈会,新闻记录影片、诗朗诵、舞蹈、科教影片等节目。
2.电视节目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节目也在发展。早期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电视剧等。早期的电视仅有节目的概念。电视节目只是单个节目的概念,节目与节目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如前所谈的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的重要手段。电视栏目是将同一定位,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个专栏,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片头、主持人、板块构成,风格特征、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予以播放。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栏目。经济频道的《生活》、《幸运52》、《开心辞典》等栏目。综艺频道的《同一首歌》、《艺术人生》、《星光大道》等栏目。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佳片有约》等栏目。
20影视鉴赏中的文化储备包含哪几个方面?
影视鉴赏者在鉴赏之前,对鉴赏对象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如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恐怖片。这种选择既与鉴赏者的世界观,人生修养有关,也与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有关。这些都关乎一个人的文化储备。
(1)审美情趣——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有人喜欢看恐怖片,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科幻片。这就是不同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性。
(2)文化积淀——文化积淀主要指鉴赏者知解影视作品所需要的知识存量。如果不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看不懂《乱世佳人》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如果不了解苏联的卫国战争,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就要了解这部影视作品的有关情况。
(3)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鉴赏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看电影或电视《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马上叹道:“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接着又说:“似曾相识今谋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敏锐的感受力。敏锐的感受力是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审美能力对影视鉴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审美能力却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审美实践,才能养成
电影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1)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尽管电影是诞生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之后的“第八艺术”,但它却包含着前七种艺术的众多因素。一部电影的拍成,是编剧、编辑、导演、演员、美工、摄影、作曲、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各种专门人才综合劳动的结果。可以说电影是对前七种艺术的兼收并蓄、熔于一炉。第一节
影视鉴赏的含义与过程:电影与电视
(2)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电影要艺术地再现生活,必须运用胶片、摄影机、照明、录音、洗印等包含现代科学技术的材料和设备。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都会参加到电影制作中来。因此,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3)电影是一门真实感最强的艺术——戏剧、音乐、舞蹈,较多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假定性来表现生活。电影表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和实实在在的人。电影所展现的情景和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允许有假定性。电影必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4)电影是一门受众广泛的艺术——一台音乐、舞蹈、戏剧的受众,即使连演一百场也不过几万人。一部电影可以拥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观众。一部电影可以翻制成若干拷贝同时在国内放映,还可以送往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
(5)电影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电影一旦摄制完成付诸发行,如果发现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无论编剧、导演、演员,还是其他创作人员,面对银幕,都会因为无法挽回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因此,电影工作者在迷恋于电影魅力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
1,第五代导演主要是指“文革”时期被耽误学业,落脚在乡村插队或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新时期考入电影学院的第一批导演们,以及年龄、经历相近在80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导演们。开放的年代给予艺术创作创新的天地,他们的阅历给予电影艺术丰厚的内涵。新电影观念给予他们艺术表达创新的方向,同时又没有市场功利的挑剔和限制,因而使他们能够专心于艺术本身的探索与尝试,从而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影像本体变革成果。
2,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以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格外明显,无论在题材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特征。而注重影像本体意义,创作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则是他们超越传统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以及李少红、黄建新、夏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1,第六代导演也称“五代后”或“新生代”导演,用来统称学院派年轻导演和90年代以来有作品面世的新晋导演。他们与前几代的人员统一、边界清楚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他们带有很强烈的不确定特征,有些人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第六代导演。他们也未能从产生之初的星星之火而蔓延为燎原之势,但是凭着自身的锐气和才气他们勇敢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以创新和反叛为自己在第五代导演的环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2,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出现,在创作中也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管虎、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冯小刚等人。
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
1,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只是一个别名。
2,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高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3,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27·4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鍍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奥克·吉朋斯。他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戛纳国际电影节和中国部分获奖人
1,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原因,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由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分,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2,有关奖项部分,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还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竞赛部分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8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几乎得遍了包括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戛纳三大顶级A类电影节的奖项。
3,陈凯歌:获得了目前中国唯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他对戛纳奖一直不懈追求,从《孩子王》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直到2001年和6位世界名导合作,拍摄了《10分钟年华老去》。巩俐:她是中国去戛纳次数最多的演员,曾携其主演的《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等作品参赛。1997年出任戛纳影节的评委。虽然她没得过戛纳奖,但其笑容风靡戛纳。张艺谋:1990年送的《菊豆》铩羽而归,1994年送的《活着》败在《低级小说》手下。两年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终于捧回摄影技术大奖。葛优:电影《活着》对葛优的意义远远大于张艺谋,戛纳称帝对他的表演事业是个里程碑。之后,他坚持走商业明星的路子,成了大腕。
二,论述题。
1.概括影片《勇敢的心》剧情。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
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2.概括影片《花木兰》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
3.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
运输机飞抵西贡。
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进入一个越南村庄时,看见一棵树上吊着一个美国兵。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越南人得双脚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而更加怀恨
在心。
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冲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常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
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4.概括影片《投名状》剧情。
1870年秋,大哥一身官服,在城墙顶俯瞰自己的就职典礼舞台;充满理想、胸怀壮志的他,如果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极可能是推翻腐败清庭的新中国革命者之一,创大事业名留青史,可惜……
两个强盗和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导致他最后的毁灭。这两个强盗是曾跟他矢誓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二哥和三弟,而那个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莲生(徐静蕾饰演)。
率性而为的二哥,乃一条光明磊落的好汉,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二哥一生人最爱两个人,一个是莲生,一个就是十三岁便跟了他做强盗的三弟,把自小成为孤儿的三弟视如亲弟。
三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男人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杀手的狠冷,更有着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因此在他的生命中,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是他视如生命的永恒感情。自从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一役中,大哥这个陌生人为替他挡箭而受了伤,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天生的狂热使然,他对大哥的崇拜竟超过他对二哥的崇拜。
在二哥等人的山村被清军洗劫,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三弟极力主张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由大哥带领他们投效清廷,二哥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绝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首领地位拱手让给大哥。
作为男人世界中的一个好兄弟,二哥在女人世界中却是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浓烈的大男人热血,令他少了那种迷住女人的浪漫魅力;他的妻子莲生却偏偏又是那种深信一见钟情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尽管他当年救出被卖到扬州当雏妓的莲生,尽管他很努力的去关怀莲生,但目不识丁的他就是没有莲生所喜欢的文人书卷气,始终得不到她真心的爱。
为实现天下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借助以二哥、三弟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营”暂时为清廷效力,原来是要借助攻打太平天国结集军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大哥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碍。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屠杀被二哥劝降的太平军降兵,只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三弟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
本来,大哥距离成功已仅有一步之遥,但他的作为伤透了对他崇拜不已的三弟。就在就职大典上,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大哥竟横死于刺客之手……
5.概括影片《阿甘正传》剧情。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信。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遭遇。
6.《秋菊打官司》影片的剧情。
答: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王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各级裁决都判定村长赔钱,可是村长一直不肯正式认错道歉。
秋菊不服,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以为她与村长之间的官司就此了结,不料市中级法院此时判决下来,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秋菊望着带村长的警车远去,感到茫然和失落。
深刻含义略„„
7.《南京》影片的剧情。
答:剧情分析,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深刻含义:(略„„)
8.《末代皇帝》影片剧情。
剧情简介,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略„„
9.《天下无贼》的剧情简介。
答:男贼王薄(刘德华扮演)和女贼王丽(刘若英扮演)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浪迹天涯的亡命恋人。他们在一列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王宝强扮演)的农民,他刚刚从城市里挣了一笔钱要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王薄和王丽最初想对他下手,后来却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并由此与另一个扒窃团伙(葛优扮演其头目)引发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男贼王薄和女贼王丽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亡命恋人。两人在富人家里设圈套,连骗带威胁抢走了男主人的宝马车,然后千里迢迢到西部将车倒手卖掉。王丽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因此想脱离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出于对二人小偷身份的羞愧,令她怀疑自己和王薄能否当好家长,因此心情非常复杂,而王薄对这些无从知晓,两人在途中几次发生矛盾。在回程的火车上,二人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的民工,带着在西部打工挣下的一笔钱想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执意带着钱上了路,王丽因与傻根曾有一面之缘,深深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和他包里的钱,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而车上另有一扒窃团伙,想将傻根的钱偷走,于是,王薄、王丽二人与这个团伙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团伙头目黎叔意欲收服王薄遭拒,该团伙其他成员与王薄比试皆败下阵来,交手之中却被潜伏的警察把钱掉包,后警察现身,将双方逮捕,黎叔和王薄、王丽均欲从车厢上逃走,却相遇。王丽先走后,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与黎叔交手不敌,临终时意欲惊动警察,并发短信给王丽,安慰她没事,剧终黎叔被捕,画面定格于王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