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难忘的照片

2024-10-08

一张难忘的照片(精选7篇)

1.一张难忘的照片 篇一

一张难忘的照片

周日的早晨,我和妈妈整理书架的时候,突然一张照片从一本书里晃晃悠悠的飘了下来,我捡起来一看,原来书一年级暑假爸爸带我去爬长城时的照片。只见高大雄伟的长城在我身后蜿蜒起伏,而我站在长城顶上遥望远方得意的笑着。看着照片,我的思绪飘回了那次暑假。

我记得那天火辣辣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把阳光尽情地洒向大地,树梢像被太阳晒蔫了一样一动不动,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喊着“热死了,热死了。”我和爸爸一大早就乘车来到了长城脚下,虽然烈日炎炎,但人们爬长城的热情一点也没有减少。只见长城脚下人群攒动,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蹒跚学步的儿童,还有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长城走去。

刚开始爬的时候,我还兴致勃勃,一会儿扶着栏杆快走,一会儿手脚并用地爬,一会儿又像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可是,爬了还没到一半,我就气喘如牛、大汗淋漓了,我一屁股坐在地上,耍起了赖皮。爸爸见了,语重心长地和我说:“我们做事不能三分钟热乎劲儿,凡事要坚持,要有毅力,否则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我听了一下子就来劲了,不服气的说“谁没有毅力了,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爬到好汉坡。”我打起精神飞快地跑了起来。我心里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超过了一个人又一个人。终于,我爬上了好汉坡。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情不自禁地喊:“我是一个好汉!”爸爸也夸我是个有毅力的孩子。我站在好汉坡上得意地笑了,这时爸爸按下 了快门。

又发什么呆呢?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这才回过神来,我郑重地将照片夹在相框里。让它时刻提醒我: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

2.一张难忘的照片 篇二

2011年10月中旬的一天, 邯钢焦化厂维修车间电工一班休息室电脑新更换了一张干熄焦夜景的桌面图片, 在夜幕衬托下, 干熄焦各个楼层的照明灯璀璨夺目, 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班中休息的老党员侯东朝看到照片后, 脑子里却生出了降耗、挖潜增效的“路子”。侯东朝想:“夜景是漂亮, 可有些地方不需要照明, 有些地方可以改成光控灯, 要是改造一下, 肯定能节约不少电!”随后, 侯东朝立即着手节电改造的相关事宜, 包括勘查现场、绘制图低、编写策划书……在车间的支持下, 侯东朝和工友们用1个多星期时间完成了干熄焦照明优化改造, 去年了多余的20盏照明灯, 每天可降本22元。该项改造建议作为“金点子”上报后被焦化厂采纳实施, 焦化厂对厂区所有照明进行系统优化, 每天节约用电3000余千瓦时, 减少电费支出近2000元。

由一张片“挖”出日降电费近2000元, 是偶然, 也是必然。内涵挖潜、降本增效贯穿邯钢发展历程, 成本基因随之深入到每一个邯钢人心中。在成本意识的驱使下, 邯钢涌现出一大批侯东朝式的挖潜典型、降本先锋:炼铁部职工王卫峰修旧利废, 使旧、坏阀门“重新上岗”, 3个月减少备费用4万元;冷轧厂职工李玉冰开展技术攻关, 使精密仪器检修由“外委”变“自修”, 节省检修费用40余万元……

3.一张照片的诞生 篇三

今年 58 岁的安妮 · 莱博尼茨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20 岁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 即为《滚石》杂志拍片。34 岁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到去年为止 , 莱博尼茨三次入围《美国摄影》“100 位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并且都排在第二位。除了盛名之外 , 她还是全球 5 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 单是请她工作一天 , 价值 20 万美元。

三十多年来 , 几乎所有大明星生命中的非常时刻 , 都通过安妮 ·莱博尼茨的镜头在杂志封面上向民众公开 : 遭枪击前 24 小时的约翰 · 列侬、即将临盆的黛米 · 摩尔、几乎要“拂袖而去”的英国女王……

莱博尼茨带着瓜皮帽 , 耳朵上是一副珍珠耳环 , 这是 2004 年 11 月 8 日 , 罗伯特 · 德尼罗走过破败的街头 , 任凭莱博尼茨在他背后按下快门 , 她是个用左眼拍摄的摄影师 , 她先是手持照相机 , 转而使用三角架 , 像我们可能经历的任何一场摄影一样 , 助理帮她拉出波拉片 , 她面无表情 , 批开腿 ,宽腿牛仔裤在风中啪啪直响。

这是寻常的莱博尼茨 , 穿一双和我们编辑部主任一样的 Nike 球鞋 , 手掌方正修长 , 她平伸五指向前 ,看上去好像在为罗伯特 · 德尼罗指方向 , 她坚定严肃 , 像个男人。

罗伯特 · 德尼罗缩缩脖子 , 尽管天气寒冷 , 他仍乐意在莱博尼茨的镜头前再走一遍。

一张照片从来不是因由拍摄生成 , 像人类一样 , 它的出现庄严神圣 , 就像诞生。

1980 年 , 一个开始

《滚石》杂志 约翰 · 列侬与小野洋子

要先从这张照片讲起——

1980年12月8日, 列侬重新出山后不久 , 野心勃勃地计划把和妻子小野洋子合作的专辑《双重梦幻》(Double Fantasy) 由日本推向全世界。这一天 , 他和洋子在录音棚进行最后的混音合成 , 回家路上 , 列侬还哼着专辑中的新歌 , 然后 ,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咽喉 , 此时 , 他们离自己的公寓尚不足十米。

几个小时之前 , 安妮 · 莱博尼茨刚刚在列侬家里完成了替《滚石》杂志的拍摄 , 这是她第二次为列侬夫妇拍照 , 她那时还不知道这张图片将会出现在杂志的什么位置 , 为此 , 她甚至还扯了个谎 , 未征求主编的同意就许诺列侬夫妇这张照片将成为《滚石》下一期的封面。

莱博尼茨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 她把“他爱她”当成是这次自己全力表现的主题 , 为了让列侬和洋子相信她对他们的爱的把握是准确的 , 莱博尼茨先拍了一些公寓中的物件 , 把这些照片给列侬和洋子看 , 得到列侬的称赞之后 , 她开始拍列侬的单人肖像 , 拍列侬和洋子两个人紧抱着躺在床上的照片 , 洋子的头发像孔雀开屏一样展开在床上 , 两个人闭着眼睛 , 列侬抱着洋子 , 面露微笑。我们非常感谢莱博尼茨当时的不满足 , 在拍摄本来算是圆满完成的时候 , 请自己的助手问列侬是否愿意脱光衣服来拍摄 , 于是 , 有了左面的这张照片。列侬紧紧缠在衣冠整洁的洋子身上 , 双手抱着她的头吻她。

那时没有人意识到 , 这次普通的拍摄工作和稍显无礼的争取意味着什么 , 包括莱博尼茨自己。没有人想到 , 这张缱绻的照片会成为列侬对洋子以及这个世界的告别。

二十多年后 , 在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SME) 进行的“过去 40 年中 40 个最佳封面”投票甄选中 , 这张照片名列第一。

然而相对于记录下上世纪 70 年代的终结 , 相对于记录下这段不被祝福的爱情的最后一秒 , 名列第一不算什么。

苏里的瞬间微笑

《名利场》杂志 汤姆 · 克鲁斯一家

“Suri,Yes,It’s Our Baby” —— 这是去年 10 月份《名利场》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 , 当全世界小报都在怀疑疯狂的阿汤哥到底是否如他所说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 , 汤姆 · 克鲁斯邀请莱博尼茨来用镜头证明。

这是女儿苏里的首度公开照 , 汤姆 ·克鲁斯没有选择别人 , 而是把莱博尼茨接到自己位于洛杉矶和科罗拉多州的豪宅里整整待了三个星期 , 只因为在好莱坞众多的金牌摄影师中 , 他信任莱博尼茨 , 在与莱博尼茨的 6 次封面合作拍摄中 , 克鲁斯留意到 , 她每次都会留下点儿时间为自己和孩子们拍一些生活照 ,“安妮是唯一一位把贝拉和康纳 ( 她的一对养子女 ) 当孩子来拍摄的专业摄影师。”克鲁斯说。

事实也证明如此 , 在克鲁斯家里 , 莱博尼茨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捕捉小苏里清醒时最好的画面。

她是那种为了拍出好照片愿意去做任何事情的摄影师 , 每一次拍摄前 , 她都会全面研究拍摄对象 , 看拍摄对象写的书或拍的电影 , 和他一起待上一段时间 , 观察他的生活。只要拍摄对象愿意 , 她从不介意整天跟着他们。

莱博尼茨曾为滚石乐队的吉他手米克 · 贾格尔拍过一张著名的照片 : 米克 ·贾格尔刚洗完澡走出浴室 , 身上裹着白色浴袍 , 头发湿漉漉的 , 眼神却仍然不失锐利和叛逆 , 贾格尔很喜欢这张照片 , 认为它是从未有过的真实。而实际上 , 这样的真实是 1972 年到 1975 年莱博尼茨两次跟随滚石乐队巡回演出的收获——她总是站在后台 , 抱着相机 , 直到米克和他的队友们都习惯了她的存在 , 甚至毫无顾忌地捉弄她 , 在镜头前放肆地展现自己。

“摄影师中的左拉”, 这是评论家们对莱博尼茨的称呼 , 因为“她用自然的方式看待她拍摄对象 , 没有矫饰”。她可以用足够久的等待 , 去拍摄一瞬间的微笑。

她也需要勇气

英国广播公司 (BBC)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摄影师不仅仅是在某个角度捕捉某个瞬间那么简单 , 他还必须有能力说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被拍摄者 , 根据照片的需要表演出对应的状态 , 他必须是一个沟通能手。在这一点上 , 莱博尼茨并不完美。“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什么都说。”莱博尼茨说自己是个不善于言谈的人。当英国广播公司 (BBC) 邀请她成为《与女王共度一年时光》纪录片的摄影指导时 , 她甚至差点儿惹怒女王 : 在女王穿全套华服盛装出场时 , 莱博尼茨突然询问女王是否可以取下王冠 , 她本来想表示长袍太非凡 , 和皇冠一起出现容易分散视线 , 结果把太非凡 (extraordinary) 发音成不够华丽 (Less dressy), 让女王差点儿离开。

虽然一方面在为“名利场”服务 , 但莱博尼茨几乎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低调生活。她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矿区小镇 , 有 5 个兄弟姐妹 , 母亲是舞蹈演员 , 父亲是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一名犹太裔军官。因为父亲工作的需要 , 他们经常举家在各地之间搬迁 , 透过车窗玻璃观察世界让莱博尼茨养成了保有适度距离感的观察方式。后来 , 取代玻璃 , 相机成了莱博尼茨的通行证 , 也是她的保护伞。“当你年轻的时候 , 照相机好像一个朋友 , 有了它 , 你会感到自己好像有了一个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并做点儿什么的理由。记得我年轻的时候 , 从来不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我记得我曾经在旧金山的码头恳求一个渔夫让我上他的船 , 如果没有照相机 , 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的。”莱博尼茨说 , 她发现 , 拿着相机能让自己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旋涡 , 相机成为她力量的来源。“在滚石乐队环球演出之旅 , 它就曾保护过我⋯⋯如果不是相机不断提醒我‘我来这里就是照相的’, 我估计会抽身而退。”

20 岁的时候 , 莱博尼茨跑到以色列去生活了一年 , 其间她参与了所罗门国王圣殿的考古挖掘工作 , 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第二年 , 回到美国后的莱博尼茨把这些照片寄给了刚刚创立不久的《滚石》杂志 ,《滚石》创始人简 · 温纳敏锐地注意到了她的才华。只用了3年 ,24岁的莱博尼茨就成为《滚石》杂志的首席摄影师 , 其后她拍摄的摇滚明星的照片甚至改变了杂志封面的风格。

1981 年 , 她加入百废待兴的《名利场》杂志 , 担任首席摄影师职位。这之后 ,莱博尼茨的照片不再单纯用明星的个性来表现感染力 , 而是有意地将名人融入特定的场景中 , 表达一种文化。和另外一种“你的照片不够好 , 一定是因为你离它还不够近”的说法不同 , 莱博尼茨经常和被拍摄者保持距离 , 她的镜头多是 35mm, 拿着这种镜头 , 你不能离被拍摄者太近。“只拍特写是令我头疼的事情 , 因为我认为那没有传达出足够的信息。我喜欢那些能和拍摄者产生出化学效应的场景。”

莱博尼茨认为 , 一组照片拍摄 100 至 200 张 , 不一定会获得好的效果 , 因为她相信在任何层面 , 都必须遵循精简的原则 , 尊重自己的时间 , 尊重被拍摄者的时间 ,“时间是最昂贵的。”她说。一组场景 , 她大概只拍摄 20 张左右 ,“拍摄太多会让人失去敏感 , 就好像我在学校翻看同学录 , 翻得太多的话 , 你就会开始疑惑到底有没有翻页 , 因为每一页看上去都一样。对着一个场景拍得太多也是如此 , 一直按快门会让你懒惰并丧失敏感。”

一个摄影师一生中完成的作品不计其数 , 但是能让如此多照片拥有各自的生命、独立于摄影师甚至被拍摄者的 , 不知道除了莱博尼茨 , 还有几人。

浸泡在白色牛奶浴缸中的乌比 · 戈德堡 , 这张照片有说不出的意味深长。在拍摄这张照片后 , 很快 , 乌比 · 戈德堡一炮而红。莱博尼茨往往把明星们弄成匪夷所思的样子 , 她认为这些超出常态的照片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比尔 · 盖茨 1994 年在莱博尼茨的镜头前瞬间流露出狡黠神情。这个场景本来并非是莱博尼茨的设计 , 盖茨当时从她精心构想的场景中逃走了 , 坐在自己的电脑面前开始工作 , 而莱博尼茨也就拍下了这一幕。她从不会屈从于教条。

这张黛米 · 摩尔的怀孕照曾让当时的主编为上还是不上而踌躇了良久 , 这足以看出莱博尼茨的大胆 , 她总有能力让被拍摄者光荣且自豪地卸下衣装。

这些特别的封面是由莱博尼茨、U2 乐队主唱 Bono 以及《名利场》的主编 Graydon Carter 共同创作的。他们一个一个互相作为封面的主配角 , 完成了一次视觉上的传递。“好像视觉上的信 , 传播关于非洲的对话 , 从一个人到另一个再到另一个。” 莱博尼茨说。

4.一张难忘的照片 篇四

我爸爸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即使有一天他早些回来了,他在家工作也会到三更半夜,所以很少抽出时间来照顾我,关心我,更别说陪我玩啦!去年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带我们去小孤山玩一次,我欣喜若狂,所以在那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但只有这唯一一张能讨我欢心。

它 是一张以迎宾数为背景的全家福,在照的时候,我紧紧的抱着爸爸,好像生怕爸爸跑掉似的。那茂密的迎宾树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那长长的树枝好像一双大手, 轻轻地抱着我们一家人。这时,我觉得我们一家像三只熊猫,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我又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爸爸,爸爸那么辛苦的挣钱,我不但不体谅他,却还很 淘气,我真想说:“爸爸,对不起!”

5.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 篇五

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照片。这是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张照片里,只有五个同学能清楚地看见:谌曦、周舟、李昱、李雪健和我,我和李昱在中间较为引人注目。我和李昱、周舟都很认真,眼睛向前,一动不动;而其他那两个调皮鬼,东望望,西瞧瞧,一点也不认真。中间有个人使我很难忘――周舟,她已转学。以前她在班上学习成绩好,也很助人为乐,深受我们全班同学和科任老师的喜爱。记得那是一次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我们全班为了这次开幕式花了很大的工夫,几乎整天在烈日炎炎的跑道上练习,不过我们都不抱怨,个个精神十足。到了开幕式,我们穿着整齐干净的校服,迈着不快不慢的.步子,走进了我们班的“停靠处”。刚站好,班主任张老师就拿着相机拍呀拍,拍完后,全校师生全部到齐了,校长开始给刚才走得好的班级评奖。最后我们得了一等奖,我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了。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几天,张老师把这张照片给了我,如今,我依然把它保存着。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3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6.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 篇六

当时火车站人山人海,十分热闹。突然几架日本轰炸机飞了过来,“嗡嗡”的敌机声发出令人刺耳的声音,真不讨人喜欢。一瞬间火车被炸翻了,桥也倒塌了。“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快跑啊!”喊的喊,哭的哭,乱作一团,人们四处逃窜,不知所措。炸弹炸毁了这一切。没过多久,繁华的城市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碎砖碎瓦。真是触目惊心!

在这废墟中坐着一位面容苍白的三四岁小孩,他满脸灰尘,看着四周散落的尸体,禁不住痛哭起来,“妈妈你在哪里?”“爸爸我好害怕!”他的父母也许在废墟中挣扎,也许在救助别人……

后来一位记者拍下了这个画面,然后登上了报纸,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日本人的恶行。这个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也许他会被一个好心人带回家抚养长大,也许他会进入孤儿院忍受孤独。

7.一张照片成就的人生 篇七

为了冲击这个新闻工作者最大的荣誉,他一直在寻找着机会,拍摄一张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不久,他终于遇到了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天,他接到采访任务,一个经常酗酒的中年人正在殴打他八十岁的母亲。他的母亲不堪忍受,拨通了媒体的电话……接到任务的那一刻,直觉告诉他,他的机会来了。他迅速背起相机,奔赴发事现场。

他到时,各个媒介的记者几乎都到齐了。那个喝醉了的、以殴打母亲为乐的中年人,正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野蛮”和“荒谬”。

中年人全然不顾记者的镜头,没作任何犹豫一把将母亲推翻在地。老妇人惊惶地看着儿子,本能地抬起手想抵挡住什么,中年男人面部扭曲着,带着一丝兴奋和狂躁,狠狠地用脚踢向了母亲的后腰。老妇人仓皇地向后挪动着身体,白发在风里显得格外凌乱……画面让人心酸,他觉得心里仿佛压着一块巨石。他用黑白两种颜色,把这个画面定格在了照片上,那种悲愤的张力,足以震撼所有人。

他几乎已经肯定,自己可以把普利策奖揽入怀中。

可是他失败了,以那个画面为题材的所有参赛者都失败了。

一个权威的前辈对他说:“你的这张照片,震撼力可能已经超越了历史上最好的图片,但是我们不能把奖给你,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他不服,冷笑着质疑。前辈说:“我想问问你,当那个母亲被自己的儿子殴打的时候,你在哪里?”

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一下子觉察出了自己的卑下。他扪心自問,当一个无助的母亲屡被殴打继而求助媒体的时候,自己在哪里?自己在为了一张照片,冷漠地旁观,对焦,按快门……

二十年后,他终于成功地夺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他,就是拉斯贝利。

站在迟到了二十年的领奖台上,拉斯贝利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或者无论你在做些什么,你做好它的基础,就是先要拷问自己的人性与良知!”

二十年前那张照片没有帮助拉斯贝利赢得名利,却成就了他的人生。是它让他懂得,什么才是最紧迫的。

■编辑刘丽娜

E-mail:lina1104@126.com

上一篇:同学聚会经典句子致辞下一篇:名人名言班级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