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歌代表作

2024-10-29

海子的诗歌代表作(共8篇)(共8篇)

1.海子的诗歌代表作 篇一

想给八十年代青春找一首“代表性”的诗,找来找去,找到海子的这首写于1987年的代表作。*八十年代后期已产生“变奏”音。后现代到来了。时代在转角,变得纷纭、繁复,多元和捉摸不定,诗人碰到后现代来临的复杂感受:抵御、或进入的艰难抉择„„“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远方”指理想,“物质”指生存。古今没有一个诗人单写物质能获成功。为什么?!*诗人走的路上,已只剩三个人:烈士在前,诗人(人民)居中,小丑殿后。一笔勾勒出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气质上海子是独立不羁的,但在精神上他受到北岛一代七十年代青春的深深影响,祖国命题,被他列为最高命题可为例证。*这首诗开篇与北岛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入主题,一语中的,给八十年代作了提纲挈领式哲学综述。*这首诗不太长,但磅礴,气势,激情饱满,令人读后久久萦回。诗中都说了什么呢?对祖国的昨、今观感、对革新诗歌语言的理念、历史观、以及一个诗人梦想„„**一首八十年代青春的祭歌。六十年代出生的,到了八十年代就进入准青春期。他们突遭精神空前狭小,物质空前膨胀,节节败退,左手试图抓那些抓不到的欲望,右手还托举着熊熊的理想火炬„„海子的诗,就是这代人“青春的绝唱“。*海子与其他诗人迥异处,他用诗篇完成了诗人的一半,用生命完成了另一半。(至八十年代,现代诗已进入写作与行动连为一体),你不能生得轰烈,就要死得轰烈,总之你必须完成一次“诗歌行动”!(此4字为海子语)**现代诗人的典型,俄罗斯的布罗茨基、中国的北岛,都是积极参与70年代社会变革的。与北岛一代不同的是,80年代的海子不是提出疑问,给出答案式的,而是试探询问,留下许多甚尔神秘性的思索。他这一代已不相信“神造“历史,但对历史的浪漫性仍深著迷恋,那一个瑰丽的天空,还浮满“拆解”前的白云„„**?祖国,或以梦为马》诗中有许多符号,如梦,马,粮食,日,雪山,周天子,稻田等,这些神秘符号是八十年代青春探路纠缠不清的例证。海子这首诗已上升哲理层面,如已开始探究贫困与财富的关系,人类困惑,矛盾种种,等。*今再读,《祖国,或以梦为马》,倍增感慨!她可谓八十年代青春最深处的哀与伤。辉煌而颓然的阳春白雪。八十年代青春诸多浪漫理想被九十年代de 残酷与“物质”彻底击溃。****附欣赏:《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 遗作)**“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籍次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如白雪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放在众神之山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牢底坐穿*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附简介:海子(1964-1989),当代著名诗人,安徽人,原名查海生,毕业于北大,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089年自杀。他是“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写有抒情诗、长诗,身后出版《海子诗选》等。

2.海子的诗歌代表作 篇二

一.原始质朴的特征

1.以词、句方式对古代乃至原始部落生活印记的复现。从“坛子”“鼎”“石头”“水勺子”“羊皮筏子”等生活生产器具到“山洞”“穴居的人群”“泥草筑起的房屋”等意象反映的居住方式, 从“打下果实”“鱼筐”“柴刀”“牧猪人”“猎鹿人”“渔夫”等意象暗示的劳动方式到“羊群”“野牛”“鱼群”“狼”“野花”“火种”等古代常见物, 从“原始的妈妈”“女巫”等称谓到“村民像牛一样撞进屋子, 亲他的妻子/又数着/十二粒麦种”的行为, 及对村庄的吟唱, 都使人看到遥远先人们从其诗中以文字为身体切近走来, 带着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这些给我们带来的有新鲜, 也有对原始与现代、简单与复杂的思考、回味。

2.对“以血亲指认的、温馨古老的诗性精神空间” (2) 的建造。经济日趋蒸升的20世纪80年代, “文革”暴露的人性弱点以商业形式展演。一些诗人迷茫, 忧伤, 失望, 海子远离繁华退回古代。他想“喂马, 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想在远离当下的时空建立供精神漂泊者栖居的家园, 召唤日渐走失的心灵真善美, 引发对现状的深省, 激起物欲压榨下日益减退的激情、热血、超越的勇气和壮志。

海子诗中, “母亲”“妻子”“姐姐”“妹妹”“父亲”“兄弟”“亲人”等是多次出现的词。这些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概念是其温馨诗性家园的基石。海子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村庄》中“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我妹妹很美丽”, 他如天真小童, 津津地向人讲述母亲、村庄和妹妹。“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 这类诗也很快将人抓住。在这家园, 他是天真善良的孩子,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他说“我是多么爱你/不爱那些鬼魂”、“我爱你的生病的女儿, 陌生的父亲”。其爱情表达还会是“冬天的人/像神祉一样走来/因为我在冬天爱上了你”或“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或“反复抱过的妻子是枪/枪是沉睡爱情的村庄”的独特感受。他旧情难忘,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这家园, 春天含情, “两个温暖的水勺子中/住着一对旧情人”;树林像兄弟姐妹, “对着原野和她/整齐地跪下/妈妈——她们嚷着——妈妈”;煤也充满温情智慧, “这没有泥土的日子/但是煤说:/火/闪着光”。

海子在这家园思考、质询与追求:“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 我的故乡?……”他说:“我俯伏在太阳上/把赤道紧紧拥抱/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你在何方?”即使他作为“圣斗士” (3) , 其诗仍含着血亲的温馨古老的情感并以此展开“对于家园、情义、良心的追诉” (4) , 这也正是原始古朴的表现。

3.表现出民间倾向。如“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这首谣曲让人想到北朝民歌中的情歌:质朴、大胆而直率。从内容看, 它像保留原始风情地区的相亲方式。又如“月亮月亮慢慢亮/照着一只木头床/河流河流快快流/渡过我的心头肉……”也像流畅的民歌。而“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日……那片我曾经吻过的地方”及“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等, 都可见民间文学影响。

二.植根大地的特征

1.表现在海子走进农耕社会而对生长万物大地的无限亲近。他把自己看成大地的孩子:“从地里长出了/这些温暖的骨头。”

海子以大地之子的赤诚对“麦子”内涵的挖掘使麦子意象牢牢确立。他对“养我性命的”麦子心存感激, “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他满怀赤诚欲入“麦地”内部:“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入麦地时历经苦痛, 他却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挚诚执着令人下泪。麦子作为农耕社会缩影, 与父辈以土地为纽带有血缘般的默契:“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以博大慈爱唤起情义与宽容,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 “我”“仇人”被麦地化为一体, 坦然而心存感激。进入麦子, 思考如荷重负, 其《一颗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说“一粒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我们不能/翻转手臂”;因麦子是我们存在的见证者, “它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麦子穿越时空, 让人看到历史的沉重及大地上的苦难和坚毅。这些与劳动相连, 劳动使生存获得意义。这意义涵盖下的人不只珍惜麦穗光芒, 也能面对苦难和死亡时心如止水:“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此时的大地使灵魂获得依托。

海子诗中, 麦子凝聚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在农耕时代积蓄的生命力和情感、幸福与苦难, 这些在海子挖掘下像质朴麦子的根须裸出泥土, 人不得不讶然于大地上这真实存在。如西川所说, 读海子诗能“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 (5) 。海子对麦子的吟唱使一系列相关意象 (“谷”“青稞”等) 也在中国生长成“一个时代出版物上的诗歌” (6) 。

2.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挚诚贴近。花草树木河流山川走兽飞禽被海子安置诗中, 如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即使写爱情, 如“我爱你……马睡在草上/月亮照着他的鼻子”或“洁净的脚印/沾满清凉的露水……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 也充满自然的芬芳、神秘、美丽和宁静。“海子含着泥土, 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 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 (7) 其诗“是大自然在心脏中所讲” (8) 。这大地之子的声音令人想起自称“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叶赛宁说的“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面对大地我们应怀神圣与感激。

三.神秘与深邃的特征

1.这缘于海子对存在的思考。他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影响, 要做“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 照亮存在, “当众人齐集河畔, 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存在隐于日常生活深处, 去表象入内部才能靠近存在, 这靠近使其诗拒绝了肤浅。“那些是在过去死去的马匹……它们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 诗人让“它们”作为存在而现身。入本真世界的海子发现“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太丰收/也太荒凉,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荒凉”外表下是存在物“太丰收”的实质, 此发现使其倍感充实, 放声歌唱。这体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无中富含有。若对海德格尔哲学一无所知, 这样的诗 (包括其对麦子和大地的歌唱) 不易理解。“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也不仅有感慨时空邈远无垠的中国诗人传统情怀, 更寄予了存在主义思考。

2.表现在海子对沉积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诗性挖掘上。如《亚洲铜》的“鸟”“海水”“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黑暗中跳舞的心脏”等意象都富含象征意味, 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 诗中“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正是民族集体与个体的归宿。海子对敦煌、青海、北方草地等意象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开掘也多显出神秘深邃。

上述三特征不是孤立的, 多是交织渗透的。“麦子”意象正是这些特征的凝聚, 成了海子诗的代名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的海子以其诗三大特征与同路者界分开, 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中最耀眼的一环” (10) 。

参考文献

①⑤西川《怀念 (代序二) 》, 见西川《海子诗全编》 (以下称《全编》) P10,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2月第1版。本文所引, 凡未注出处者皆出自《全编》。

②燎原《重返“家园”与新古典主义》, 见《星星》98/11。

③④⑥⑩燎原《从“麦地”向着太阳的飞翔》, 见《星星》98/10。

3.李贺与海子诗歌“诗气”的同源性 篇三

关键词:李贺海子诗同源性

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3-15-19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以奇特的想象,诡谲的意境、瑰丽的语言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在古代就有“诗鬼”之称。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世人皆称其是用生命极限全力冲撞当代诗坛的天才诗人,也称其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此二子才华横溢,可称“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倘若人生不得意,李贺会在心底吟咏“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来》)倘若激情昂扬,海子便歌咏“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我的身体像一个亲爱的祖国,血液流遍”(《日出》)。总之,诗歌在他们手上都幻化成了自我“上通天堂,下达地府州”(《星云禅话》)的诺亚方舟,读他们的诗,似有一股浓浓的“气”,扑面而来,让你陶醉,让你痴迷。

“气”本指主体的主观气质,表现于文,乃是文章气势。早在战国之时的孟子就曾提出过“知言”、“养气”说。孟子曾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亚圣眼中的“气”偏重于主观道德修养。而“气”之用于文学,则始于曹丕。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本,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俭,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曹丕认为“气”为先天因素,此乃天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观点虽有些片面,但却给时人提供了一个评论文学作品的内在标准。唐时韩愈也曾提出过“文宜气盛说”(《与李翊书》),时及宋代,苏辙更进一步对“文气”作了精辟论述:“文者气之所形”,“气可能养而致”(《上枢密韩太尉书》),“气”之可养,乃主观道德修养与自我生活阅历的结合,理直则气壮,气壮则言畅。总之,“文气”体现在诗歌中,是指诗歌的内在气势,即“诗气”,也就是诗中所用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诗人寄托在意象上、包孕在意境中的思想、感情,亦即所谓“诗言志”之说里其“诗”所言之“志”。

为此,我们在探究一首诗“诗气”如何时,就应该深入到作品内里去作观照。李贺、海子均英年早逝,他们的诗中存在着强烈的对生存的焦虑及反抗,可以说他们一直都在借写作来反映和体现生活对他们思想的煎熬。由于他们的学识、修养及才情达到特别的高度,所以,他们在诗中总能另辟蹊径,营造独特的境界,而其诗中语言也自然呈现出一种陌生性和神秘感。自然,语言的陌生化和意境的神秘性成为他们内心孤独、情感苦闷、思想焦灼的外化,且这种神秘性还贯穿于他们写作的始末。现在,我暂且从艺术的角度,把充溢于他们诗中的这种陌生化和神秘性定义为“诗气”,来作一番自我认识的阐述,如有不当,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对生存的焦虑上寻找二人诗的“生死结”

李贺本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自幼聪慧,酷爱诗歌。因得韩愈赏识,自此诗名大振。但在仕途上老天爷却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因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好事者便借口避讳来抨击他说,“父名晋肃,子不得进士,”自此李贺终身被挡在科举门外。对于一个才气横溢自小胸怀抱负的才子,无疑就是悲剧的一生了。中国文人特别是古代的读书人,从来都怀抱经国济世之理想,待发现书生地位置身于庙堂之上竟是如此的弱不禁风,自是悲愤欲绝,或是遁世而隐,或是终身郁郁,进退之间,遭受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就可想而知了。何况李贺根本就没有了跻身庙堂的机会,于是常以诗歌发泄人生之不得意,或满腹牢骚寄情于古人,或酩酊遁世神交于天神。他内心痛苦的流血,以至变得越来越偏激。诗人在《咏怀其二》”中就开始呈现出慢性自杀状态了,并且死亡直接逼视着生存: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薜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早晚苦读著书,突然发现头发应是白了吧?震惊之余,不由得感慨万千,对镜一照,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已生了白发,哪会有南山之寿呢!明笑暗悲,诗人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接下来写自己穿着已不成样,写到极苦处,忽然宕开一笔,你看那清溪之鱼,除了水,什么吃的也没有;可它还是怡然自得,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显然,失意之悲苦,人生不得志,聊作些安慰,苟活下去,可惜活下去的理由也单薄得很。“一介书生,何其无助!”所以,痛苦已成为诗人心中不可抹灭的伤痛,生存的焦虑成为诗人诗歌的一大主题,面对死亡,反抗是微不足道的,当然,诗人的早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李贺一样,生存中受到伤害引起的焦虑状态也是海子诗中不可缺少的主题,李贺的生存主要是指仕途上的不得志,海子则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对人类生存的思索。生存对海子意味着历难,只有诗歌和太阳才是一种幸福(《夜色》):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如:“一只空杯子装满了我撕碎的诗行/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八月之怀》),诗人内心的撕裂应是来源于生存的苦难。最能体现这个主题的《太阳》中的几句话:“我披镣带铐。/有一连串盲目/荷马啊,我们都手扶诗琴坐在大地上/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正因为海子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重压,所以诗人敏锐地体会到,生存是“披镣带铐”的,是“盲目的”,强调盲目正是为了强调生存的黑暗和苦难。同李贺不一样的是,李贺面对生存的苦难,反抗显得单薄无力,甚至用自嘲的方式来麻醉自己。海子则很坦然,孤独时,也要一人“坐在麦地上为众兄弟朗诵中国诗歌”(《五月的麦地》),尽管“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五月的麦地》);死又仿佛对他是另一种飞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吧,死是一直存在的逼视/死是一堆骨肉”(《太阳·断头篇》);甚至死亡是一种美丽,“因此我跨山涉水死亡不远/骨骼挂满我身体/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七月不远》)。

二人在诗歌中都注入了自己对生存的焦虑,他们描述死亡直逼诗歌所注入的情感是相同的,且同样具有神秘性。最明显的是李贺《老夫采玉歌》,此诗本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辛的,其中的“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从正反两面立意,民工死在蓝溪水中的实在过多,竟使水恨生人;相反,民工死了千年怨魂犹蓝溪水,如此写法,竟使得“死亡”如此凝重,幸存者作何想,不言而喻,这就从整体上透视了极强的现实性。海子诗中同样如此,“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太阳·诗剧》)、背负的陌生人“是我们的父兄/停泊在我们的血肉中”(《太阳·弥赛亚》)。诗中除了强烈的现实焦虑外,还有悲壮的死亡如“拖火的身体

倒栽而下”。二人诗中所采用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所抒发的情感、所表露的思想,都是其内在心灵与客观世界的一种天衣无缝的融合。

二、从语言艺术上寻找二人诗的“言语结”

李贺诗整体上散发出的“诗气”,与他语言的使用有着密切联系。其语言的奇特在于:

1、用色彩和声音天马行空地对文本对象进行描摹。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对梨园弟子李凭所弹箜篌声的描写就是一个纵横结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乃以声写声,“凤凰叫”体现众弦齐鸣,嘈嘈杂杂:后一句则以形写声,手法怪异:且写声中皆透露着色彩。这种写法,较之“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别有一番韵味。

2、语言的锤炼上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遣词造语上很见功力。如他最具力度的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走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声波小。

“东关酸风射眸子”中对风的写法前所未有,着一“酸”字,兼有“风酸”、“眼酸”、“心酸”之间,形色味俱出;着一“射”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此二字写景形象,皆着力体现了东关气候恶劣,金铜仙人立身途中,“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客观上写出了彼时彼地的风尖利、寒冷、惨烈;主观上着力刻画了金铜仙人对长安、对汉宫深切依恋。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完全交融,含义极为丰富。此外“忆君清泪如铅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语言陌生化和意境神秘化的审美效果。

3、想象奇特大胆。诗人心中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王国,在这个王国里,诗人就是王子,天上人间诸生万物皆收其眼底。李贺的诗尽管主题呈现对生存的焦虑,但在内容上仍是天马行空,其奇特的想象造就瑰丽的意境,内蕴无穷。《梦天》中冷眼看事物,极呈浪漫主义,“更变千年如走马”、齐州九点烟竟是“一泓海水杯中泻”;《罗浮山人与葛篇》中写天气之势的句子怪异之极:“江鱼不食衔沙立”。《秋来》中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历来写愁用“肠断”,李贺却用“肠直”写愁思的深重强烈;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死者,诗人却反过来说是“香魂”吊“书客”、亡妻的鬼魂前来凭吊自己这个不幸的生者,此种写法,乃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诗人悲愤孤独竟至于斯,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不亦悲乎!此外在李贺诗中,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天子百姓,无不玩宥于其中:“茂陵刘郎秋风客”(《金铜仙人辞汉歌》),直呼汉武帝为刘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箜篌曲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工作,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此等想象营造的意境和写就的特殊语感,产生了新奇的审美效果,自是充满了陌生化和神秘。

从语言灵动性上来讲,海子的众多诗反而较之李贺要“圣洁”得多,语言上充满不食人间烟火的灵动性和神秘感。海子诗歌带给了我们崭新的天空和大地,这个天空和大地是属于他自己特有的。他的语言也正同他的人一样单纯、灵动,里面不带任何杂质,澄净如水。《麦地》里的“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语言轻澹有致,是符合收割麦子场景的,完全没有任何做作雕饰的痕迹;《新娘》中,“过完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比之泰戈尔以梵写爱多了一分羞涩;最能代表他这种语言特色的是《写给脖子上的菩萨》:

两片抖动的小红帆

含在我的唇间

菩萨知道

菩萨住在竹林里

好什么都知道

知道今晚

知道一切恩情

知道海水是我

洗着你的眉

知道你就在我身上呼吸,呼吸

菩萨愿意

菩萨心里非常愿意

就让我出生

让我长成的身体上

挂着潮湿的你

“知道海水是你/洗着你的眉”是二人的爱情世界,“让我长成的身体上/挂着潮湿的你”更将爱情写得有声有味,令人向往。这些诗句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大脑袋、大眼睛、单纯而执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男孩形象。所以海子生前好友当代著名诗人西川说“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李贺与海子的诗是同源的,其语言所呈现的陌生化和神秘性,体现了诗歌的含蓄性、象征性、隐喻性。

三、从意象的捕捉、意境的营造上寻找二人诗的“气势结”

李贺与海子的诗歌都是源于文本主体的境界、修养、学识和才情。古诗善写气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比较二人的“诗气”,就会发现海子诗中所透出的“诗气”同样是逼人的,短诗《秋天的祖国——致毛泽东,他说“一万年太久”》中,“一万次秋天的河流拉着头颅犁过烈火燎烈的城邦/心还张着春天的欲望滋生的每一道伤口/秋雷隐隐圣火燎烈/神秘之火化为灰烬落在我们脚旁/携带一只头盖骨嗑嗑作响的囚徒/他称我为青春的诗人爱与死的诗人/他要我在金角吹响的秋天走遍祖国和异邦”,同李贺用典所写的诗句“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及“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致酒行》)”、“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浩歌》)等诗句相比毫不逊色。海子的长诗更不必说,《弥赛亚》中用寓言、反复的歌咏、遥想似的倾诉写的一小节“天梯上的夜歌天堂上的夜歌”,不仅有滚滚而来的气势,而且还有着思辨的色彩和宗教的神秘感。其实,二人的诗都有侠少之气,都具神秘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比较以上三个重要的“结”可以看出,李贺、海子诗歌是有诸多共同源头的,不仅仅限于三点。作品是主体对客体统摄创作的产物,优秀的诗人正是将外景嫁接于文本主体的情感结构,利用语言营造的情感意象到达文本主体的精神家园。这一过程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主体的生存状态(包含生存状态所产生的认知状态),语言的使用(包含艺术使用和提炼),运用诗歌手段所营造的气势(产生于文本主体的境界、修养、学识和才情)。李、海二人的诗从这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呈现了一种“诗气”,只是时代的差异性,两者的“诗气”呈现出一些不同而已。

“诗气”更多的是来源于文本主体,自古愤怒出诗人,比较二人对生存的状态及二人诗歌手段的使用,我们应当看到,无论古诗今诗,它们的诸多艺术内涵都是同源的,只要气韵丰盈,都足以震撼人心。

4.海子诗歌的来源与成就 篇四

当然,现代主义诗歌只是海子阅读的一部分,那个时候他已经把阅读扩展到浪漫主义、超越了现代主义的限度。我们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主要源自高尔基,高尔基说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不过在英、法、德等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说法的,它是被中国的文艺家翻译之后由《文艺概论》之类的教科书引过来的。海子在阅读时,已经越过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限制;不仅如此,他也读印度的、波斯的作品。那个时期很少有人读这些国家的作品,今天上午我在参观海子的书房时还看到了他书架上的那些书,像多卷本的《罗摩衍那》等印度史诗著作。他的这种阅读在中国诗人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海子还读印度的法律著作,比如《摩奴法典》,因为他是学法律的;他曾经也建议我读,说这本书是诗歌与法律的最高结合。后来我也的确读了,觉得它既不同于西方的法典《罗马法》,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学,当然和中国的更不一样。

通过阅读,海子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是他非常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中国人在接受古典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时,往往是沉浸在老、庄、孔、孟之中,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海子则在这方面呈现出很大的能力、独特性。海子的诗歌具有强大的文化转换力。我记得他有一首诗里写到这么一句话,“这就是独眼巨人的桃花时节”。“独眼巨人”是希腊神话中的形象,但在这里,你感觉到“独眼巨人”似乎是昌平的一个怪人。他一下子使“希腊的”变成“中国的”;即使是写到希腊的东西,他也能把希腊元素改写成中国元素。海子靠着这种转换力,从西方文化,从中国古代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吸收了很多营养。我记得海子诗歌中还有这样一些诗句,像“你在渔市上,寻找下弦月。我在月光下,经过小河流”之类,海子甚至从一些民间的文化,像浑曲、谣曲等形式当中,都吸收了很多营养。最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创造了一种中国现代的诗歌,这不是西方的现代,而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现代。

5.海子诗歌集锦 篇五

新娘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

被你照耀

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

让别人去说

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

有一盏灯

是河流幽幽的眼睛

闪亮着

这盏灯今夜睡在我的屋子里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

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大自然

让我来告诉你

她是一位美丽结实的女子

蓝色小鱼是她的水罐

也是她脱下的服装

她会用肉体爱你

在民歌中久久地爱你

你上上下下瞧着

你有时摸到了她的身子

你坐在圆木头上亲她

每一片木叶都是她的嘴唇

但你看不见她

你仍然看不见她

她仍然在远处爱着你

黄金草原

草原上的羊群

在水泊上照亮了自己

像自己温柔的灯

睡在男人怀抱中

而牧羊人来自黄金草原

头颅像一颗树根

把羊抱进谷仓里

然后面对黄金和酒杯

称呼你为女人

女人,我知心的朋友

风吹来风吹去

你如星的名字

或者羊肉的腥

你在山崖下睡眠

七只绵羊七颗星辰

你含在我口中似雪未化

6.海子的诗歌代表作 篇六

关键词:海子,诗歌,幸福,尘世

每个人都有梦想, 没有梦想的人生会是苍白的。孙正义先生曾经说过:“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 以及毫无根基的自信而已。但是, 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有这么一位诗人, 他也向往大海, 他叫海子。他用朴实无华的文字, 明朗轻快的节奏写下一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有人说海子是向往大海, 但向往的又不仅仅是大海。那份对海的向往似乎明媚又似乎忧伤。那到底是一种心境呢, 让我们走进诗歌中去感受。

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7年, 年仅15岁的海子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 开始时在校刊工作, 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 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 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 他既不会跳舞、游泳, 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二.诗文解读

(一) 第一节

1、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似乎宣告了诗人面向尘世, 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 不再任时间在贫穷、单调和孤寂中逝去。“周游世界”是诗人的理想, 那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充分向世界开放, 充分享有这个世界。

2、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 是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料。“关心粮食和蔬菜”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从这可以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 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

那么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 不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日常生活的人叫做什么呢?———不食人间烟火。通常情况下, 什么样的人不食人间烟火呢?爱因斯坦, 披着毯子出门, 不修边幅;当然, 还有中国古代的一些闲云野鹤, 他们整天在心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王国, 但是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毫不关心, 与身边的环境, 都是格格不入的。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 对生活漠不关心, 同样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于是踌躇满志, 打算重整心绪, 重建生活, 追求幸福。

3、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 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 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 在那里, 诗人可以面朝大海, 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 在此, 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 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4、小结

第一节中, 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和蔬菜”, 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 是个人的幸福, 诗人眼中的世俗生活是简单的、没有任何烦恼与羁绊的。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诗人认为这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平凡人的生活。这些就是诗人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他认为这是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 生活虽然俭朴, 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理解仍然那么的理想化、浪漫化、主观化。但诗人没有真正的将自己与尘世的世界渗透到一起, 他想象的那种平淡生活终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预示着诗人今后命运的悲剧。

(二) 第二节

1、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当诗人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幸福感受时, 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每一个亲人, 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诗人的幸福就是可以去过平淡的简单的世俗生活。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视角发生了变化, 推己及人到了他的亲人们, 希望把自己获得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 他要让亲人分享自己的幸福快乐, 也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幸福奉献给亲友, 让他们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诗的情绪渐渐远离自己, 走出了自我, 这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2、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那幸福”如“闪电”一般, 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 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 是那样的虚无缥缈。

3、小结

第二节中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 无法独享。“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 这又是一种幸福, 是别人的幸福。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情绪形成了比照, 诗人不仅希望自己拥有幸福, 而且希望亲人能够分享, 这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对亲人的关爱之情。而文中前两节中提到了三次“从明天起”。“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意味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海子, 并不拥有这种幸福。他所希冀的幸福, 只能寄托在明天, 寄托在一种美好的想象中。

(三) 第三节

1、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 重新感受, 重新发现。同时, 我们知道, 山川河流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但是诗人为什么要再次为它们命名?诗人一直都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世界, 也就是他主观的唯心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他拥有为一切物质重新命名的权利。这也许与老子的“名可名, 非常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 诗人的幸福感受因过于强烈而溢出, 他用真诚的祝愿、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 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 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

3、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 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 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 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 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 背对尘世, 静看花开花落。

4、小结

第三节, 世界的幸福。诗人的感情再次升华, 诗人完全摆脱了自恋的情感抒发, 叙述对象不再限制, 扩展到了每条河流、山川, 也就是大自然和陌生人。情感的力度大大增加, 诗呈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前面两节都是偏重于“自我”感受, 而到了第三节诗的意旨表达超越了“自我倾诉”, 诗人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他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播与他人、他物, 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 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 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 使全诗进入了新的境界。

朱光潜说过:“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 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 都必有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景, 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 使他神魂为之勾摄, 若惊若喜, 霎时无暇旁顾, 仿佛这小天地中有了孤立自足之乐, 此外偌大的宇宙, 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 都像在这霎时烟消云散了。”由此可知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对世界和人间的博爱之情。

三.总结

人的生命总是要消失的, 而艺术的生命却因才华的闪光而得到延续。死或者对海子来说是一种解脱, 一种幸福的归属。海子献身诗歌事业是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的。他是一个太纯粹的诗人, 以至于失掉了对世俗生活应有的最基本的适应和享受。他的性灵太过纯洁, 精神太过自由, 以至于对物质的世界无所适从。这首诗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 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的生命中两难的心境。海子对尘世幸福的肯定, 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类美好的祝福,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美好的情感, 那份圣洁的爱。

只可惜他早早地离开了我们, 至今已整整24年了, 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 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乡。海子, 海的儿子。今天我们重读他的诗歌, 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好的纪念。“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它凝聚了海子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眷顾。

参考文献

[1]悠哉著.海子诗歌研究[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年.

[2]西川编.海子诗全集[M].作家出版社, 2009年.

[3]赵晖著.海子, 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7.海子诗歌 篇七

《讯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 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麦子熟了》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两座村庄》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

诗的村庄

村庄母亲昙花一现

村庄母亲美丽绝伦

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

沉默孤独的村庄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风吹在村庄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

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

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

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安睡在雨滴中

是雨滴就会死亡!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

村庄静座 象黑漆漆的财宝

两座村庄隔河而睡

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村庄》

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8.海子诗歌读后感 篇八

老师说海子很有才华,是个文字天才,我承认,他是的,他的诗很美。

但是我无法理解的是:他自杀了,他以他自己的人为最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我看来,无论怎样,人,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即使讨厌这个世界,即使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即使自己无法被世人所容,都要坚强的活下去。

老师说海子是个完美主义者,容不得半点差错。可是在我看来,正是错误是人类变得更美好,正是错误是人们的距离拉近。错误正是尘世之美,尘世的可爱。我们应该允许错误的存在!

海子在诗中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陌生人我也向你祝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什么,既然向往尘世的美好,为何不去追寻,为何只会羡慕,不去努力,只想不做,我想那没有任何用处。

上一篇:红星美凯龙案例分析下一篇:沙湾古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