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

2024-08-19

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1.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 篇一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自组建以来建设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经历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更名大学的建设过程,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的底气。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中心全体同志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加到现代大学的建设中来、深化改革创新,在信息化建设和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局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越来越多涉及学校工作各个方面的状况下应运而生的;而工程训练中心则是为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手段创建的校内实践基地。这两个中心的建立为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学手段,甚至对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无疑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随着教育教学质量日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工程训练,其发展都受到了强大的背推力和遇到了多方面的瓶颈,为此唯有认准方向看清道路,坚信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的原动力,保持“三个自信”的良好精神状态,大胆创新寻求突破。一段时间以来的改革实践,尽管尝到了酸甜苦辣,但最终改革带来的实惠却依然鼓舞着我们继续去尝试、去探索。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迎难而上,坚定改革的信心,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为建设现代大学坚持不懈的努力。

看了学习三个自信的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2.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识记能力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 是把事物的特点、联系在头脑中记住的过程。对于历史学习而言, 就是能够正确写出或判断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 如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文献的正确表述, 对重要的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对这类历史内容,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1.人物;2.事件 (事态) ;3.组织 (机构) ;4.制度 (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5.文化成果 (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千头万绪, 对于中学生来说, 简直无从下手。因此, 我们要告诉学生要特别注意识记的技巧和方法,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 技巧方面

技巧方面实际上就是按记忆的规律去做。其一, 课堂上要专心听讲、思考吸收, 以取得较深刻的短时记忆。下课后当天复习;过几天当记忆开始模糊时再巩固一次并加以条理化。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复习一次。这样就可以把短时记忆变成中长时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其二, 复习要记忆的功课最好在早晨或夜里的安静环境中进行。试验证明, 晚上6—10点和早晨6—8点是记忆功能最佳时候。同时要专心, 不要被其他干扰或打断。切忌一边听MP3、MP4一边背书, 因为大脑工作时只允许一个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如果同时有几个兴奋点, 必定会心不在焉或三心二意, 结果大大降低记忆效果。其三, 记东西时要舒心不要紧张。紧张时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它是损害精神集中功能和记忆力的大敌。反之, 在宽松环境中, 垂体后叶分泌加压素, 它对增强记忆功能大有好处。其四, 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将知识条理化、提纲化, 使知识形成记忆的系统和网络, 这样便可通过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其五, 尽量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所谓理解, 从生理上说就是把你的知识纳入记忆网络中, 并且建立深一层的固定联系。死记硬背不理解的东西是浪费记忆力, 也记不牢。

2. 方法方面

“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 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历史记忆方法有很多, 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 等等。联想越奇特, 记忆越深刻, 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例如, 在记忆八国联军侵华中的八国时, 可编成“英 (英国) 法 (法国) 得 (德国) 意 (意大利) , 俄 (俄国) 日 (日本) 臭 (奥匈帝国) 美 (美国) ”的歌谣。歌谣形式简短整齐, 内容准确全面, 语言生动有趣。

二、理解能力

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二步,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表述的理解, 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 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 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 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如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尤其要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1. 分析—综合法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对象、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过程。所谓分析, 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 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所谓综合, 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或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属性联系起来。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例如, 要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概念, 首先应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掠夺台湾人民;郑成功于1661年率兵25000至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 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对这样一些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分析, 然后综合概括为郑成功是明末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2. 联系—比较法

历史是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有它纵的发展规律;同时, 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又有它横的普遍联系。因此, 学习历史就要掌握联系法, 不能“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要有“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宏大思维。首先是纵向联系, 抓住某一历史特征, 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 观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把世界史上著名的工人运动, 如里昂工人起义、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加以联系, 从中得出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斗争不断深入、斗争水平逐步提高的结论。然后在纵向串联掌握知识完整性的同时, 有必要横向归纳历史知识的主体层次, 从而形成系统的历史体系。

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联系性, 而且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还有相似性, 因此,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比较法。例如, 可以把各时期同类型的人物、事件、制度串成一线, 按专题分类别作比较;还可以对多种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 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 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等, 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3. 归纳—演绎法

面对大量的纵横交错的各类知识, 难免眼花缭乱。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完成从具体到普遍, 再由普遍到具体的过程, 那么我们就能不仅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 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也就会达到学习的较高境界。所谓归纳法, 即从具体到普遍;而演绎法, 则是由普遍到具体。如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具体到重大事件中就能明显体现这一特征;“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 “辛亥革命”的功败垂成, 无不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三、运用能力

所谓学习知识, 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俗话说“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能力的第三步。

运用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 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认识者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 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为历史认识提供了角度、武器和工具。人们越是具有广博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越能多角度、令人信服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 越能科学地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 越能深刻地洞察隐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 越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例如, 发生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 历经几十年, 包括外交、外贸、军工、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各种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时空、人事等复杂关系,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论述也可以进行分析性论述, 这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及理解加以运用了。

学习历史, 要学会总结历史的规律, 活学活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学科不可能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 但历史的发展也有普遍性规律,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找出历史规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 以发现其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的兴修, 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当然, 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变通”。

综上所述, “识记—理解—运用”三个能力层次是联结为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的。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 每高一层次要求同时也包括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对高中生而言, “识记”不可或缺, 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就是属于这一步。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而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这一步。而“运用”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 其要求较高,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加强理论学习。“运用”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部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 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 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 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 此外, 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英]哈里·麦多克斯.学习方略[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3]李冬梅.记忆历史知识的六种方法[J].师范教育, 2002 (9) .

3.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 篇三

三个自信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这是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四个意识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四个意识”是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殷切希望,是对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八个坚持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 篇四

XXX镇卫生院XXX

为适应新形式,迎接新挑战,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卫生院党支部认真学习了“三创新、三破除、三提升”重要内容,根据我的工作特点,结合学习讨论的结果,谈一些心得体会:

三个创新、三个破除、三个提升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通过“三个创新、三个突破、三个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这项活动的思想认识,对今后在工作中如何发挥岗位职能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创新、三破除、三提升”活动使我们看到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急代解决的种种问题,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事务,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提出了改革、创新是保持正确思想的必要手段,通过“三创新、三破除、三提升”活动,抵制改革开放产生的腐朽现象的侵蚀,使全体人员牢记党的宗旨,重新回到为人民服务中来,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谋利益中去,在“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先进性,是现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是考验工作原则的时候。

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从思想上“进”,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念审视和统帅实际工作。

一要注重先进性,把“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能停留在口 1

头上,而要作为行动指南,自觉坚定地身体力行;不能言行脱节,而要忠实实践,用以指导、规范和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不能就业务抓业务,而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注重协调发展,各面加强队伍建设和各项职能业务建设。

二要注重时代性,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发展的意识树得更牢;立足职能,把发展的思路理得更清;服务大局,把发展的环境造得更优。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陈旧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弊端。

5.党员学习“三个一切”的心得体会 篇五

分享

创新

党员学习“三个一切”的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三个一切”的心得体会: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是全局上下开展的又一主题活动,全局上下把“三个一切”作为行动指南,用“三个一切”的要求激励工作,用“三个一切”标准检验成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追求,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结合点,是倾听民生、掌握民意、维护民利的重要通道。只有坚决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才能使我们从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真正做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原则,将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将工作的中心放在群众身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形成工作与群众参与的互动格局。让群众及时了解广电工作动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心倾听群众呼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动员群众来关注广电工作。一切活动都要以群众为基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的将活动办到基层,让群众得到实惠。“一切服务群众”就是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电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就会获得更大的支持和理解,就能在普通的工作实践中实现无愧于时代的价值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工作作风转变了,我们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虑,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转变工作作风,只有在为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在深入到基层中,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中,才能得到落实。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不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脑中,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上,更要把人民的要求落实在行动上,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一切”群众路线,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能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免费

分享

创新

做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三个一切”,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最根本的位置,始终以“三个一切”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认真努力的为群众谋福利,走群众路线,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学习了胡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重要讲话,结合我对“三个一切”群众路线的学习,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1840年以来中国170多年历史进行概括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在阐述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根;本点时强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生存发展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而我们党90年壮阔历程有力证明,只要在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持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利益,党就会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一名青年,我们应当谨记胡总书记教导,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落实在行动上,不怕艰难困苦,矢志奋斗拼搏,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无悔的人生!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和谐共建,加速奔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深入领会、认真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就应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民谋利,用“三个一切”的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用“三个一切”的要求改进各项工作,用“三个一切”的标准检验成效。

(二)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1840年以来中国170多年历史进行概括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在阐述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根本点时强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生存发展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宗旨信念。而我们党90年壮阔历程有力证明,只要在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免费

分享

创新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

人民,持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利益,党就会取得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目前,正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集中开展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群众路线主题教育,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是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深入领会、认真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就应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民谋利,用“三个一切”的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用“三个一切”的要求改进各项工作,用“三个一切”的标准检验成效。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就要坚持深入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是提高干部的“大学校”,是锻炼干部的“大熔炉”,是服务群众的大舞台。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三个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免费

分享

创新

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能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6.浅谈学习三个自信的心得体会 篇六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一面旗帜”,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条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一套制度”,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理论指导实践、以什么样的制度保证方向等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根本保证。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我们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同时, 十八大报告号召全党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实现国富民强, 印证“道路自信”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一提到《春天里》这首歌, 人们就想起那两个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高歌的打工仔, 想起2.5亿农民工对未来的彷徨和渴望。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几亿名背着“蛇皮袋子”进城的农民工, 让“凝固的中国”变成了“流动的中国”。他们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身的标志性成就。他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 也折射出转型中的大国成长的烦恼。

很多人还记得, 2009年年末,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榜, 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全球金融危机中, “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自救, 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2.5亿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 打造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助推经济形势的“V型反转”, 为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社会阶层”, 农民工带给我们的, 不单是炫目的物质成就, 还有无数心灵的感动。在北京“7·21”暴雨中, 150名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救出182名被困群众, 成为“平凡的真英雄”。破解世界建筑难题的赵正义, 获得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为“农民工发明家”。从“傻根”变成明星的王宝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北大保安、从农民工成长为十八大代表的巨晓林……他们用行动积聚起社会的正能量, 成为“中国的脊梁”。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能量, 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 考验着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从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 到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从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安稳书桌, 到健全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从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从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到创造条件打开上升通道;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的发展进步和权益保护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促进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住, 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 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今天, “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与眷恋故土的父辈相比, 他们面临着扎根城市还是归根农村的两难抉择, 面临着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惊险跳跃”。这样的抉择和跨越, 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工的福祉, 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更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人们期待着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加铿锵有力。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所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指导实践, 强化“理论自信”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意味深长的变化, 拓展了国人的言说空间。今天的互联网上, 动辄数以万计的跟贴、留言、转发, 引发着“我来看评论”的感慨;“给力”“伤不起”“你懂的”等各种潮词表达着真实而复杂的信息……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恩格斯认为, 劳动和语言 (及其表达) 是人类思想形成与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近年, 从“孙志刚事件”影响废除收容法案, 到网络讨论提高个税起征点;从“免费午餐”引来政府接棒, 到网络反腐推动纪委介入;从河南洛阳网友当选人大代表, 到知名博主受邀走进中南海, 在各种公共平台上, “中国好声音”此起彼伏;在国家成长和社会进步中, “表达权”成为重要推力。

不仅要有麦克风, 而且要练就好嗓子。如今, 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 我们的表达渠道空前丰富, 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大喇叭还是小喇叭, 都不过是扩音器, 要说得好听、唱得动人, 还要有理性的心态。无论是微博上“辟谣联盟”的成立, 还是反日游行中“反对暴力”的举牌;无论是倡导捍卫他人的表达权利, 还是提出构建观点交锋的“议事规则”, 学会如何表达, 懂得遵守规则, 我们才能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 筑起文明理性的河床, 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保障发展, 增强“制度自信”

2007年年底, 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 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 “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 而“晒”字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晒”字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 “以公开为原则, 以不公开为例外”, 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制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 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 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 “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之时, 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速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 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 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切期望。

的确, 近年,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 晒账本、晒工作, 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 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 “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 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 “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 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 “晒”字的闯入, 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委“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 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 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 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 从本质上讲, 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是“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的权力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不论“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 还是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不论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3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 还是“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 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了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了现代公民精神。这些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 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写入每个人心中。当大地震肆虐汶川, 各地志愿者齐聚震区, 与灾区人民一起守望相助;温州动车事故之后, 温州市民在寂静的深夜排起献血的长队;当大雨侵袭北京, 150名农民工救出182名被困群众, “这一刻, 所有被大雨冲刷的人都是北京人”。公民参与从涓滴之间凝聚起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

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兔年春节期间风行全国的“微博打拐”, 不仅有大量社会名人参与街拍, 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查核实;“三元免费午餐”从微博上的爱心共振, 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为儿童端上热腾腾午饭的同时, 也铸就公众和政府良性互动的经典案例, 催生出信任与合作的正能量。

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 悄然之间使政治生态更加民主开放。“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 政府信息公开从理念转化为现实, 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逐渐成为常态;政府决策的听证制度日益完善, 为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提供了制度载体;重大决策事项更加注重征求和汲取民意, 各地网络问政日益制度化、常态化。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始终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焕发出促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正能量。

社会学家指出, 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从网络上积极“围观”、坚定互动, 到现实中参与监督、促进公开;从草根慈善、社会组织, 到共享共建、志愿精神, “积极公民”的形象在近年逐渐清晰。对公众而言, 只有理性参与公共事务, 才能涵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的公共精神, 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练;对政府而言, 以制度渠道海纳公众的“参与百川”, 能够促进自身的制度创新, 尊重民意也是公权力最好的民主素养。

“你所站立的地方, 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 中国就怎么样。”如果你曾以140个字理性表达诉求, 或者参加过政府决策的听证会, 那么你已经参与到时代的前行之中, 成为我们这个“参与时代”的建设者、推动者、主人翁;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 但是所有人的力量相加, 就足以升腾起改变时代、推动进步的正能量。

上一篇:我们需要英语英语作文下一篇:就业资格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