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说出一个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根据条件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定性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联系条件说明可能性的大小。
2.使学生经历摸球、摸牌等活动及其分析过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感受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原因,体验随机事件,感悟随机思想。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感受随机事件的趣味,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兴趣;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发展相互合作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了解随机现象及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每6〜8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准备口袋、红球、黄球和绿球,及红圆片、黄圆片各若干,一张条形黑卡纸(能贴10个红色或黄色圆片,依次在每个位置上写上10个序号);扑克牌6张;每人准备红色和黄色水彩笔;教师准备相应的口袋和球,以及分别标注①和②的2张红圆片、2张黄圆片(表示1号、2号红球,1号、2号黄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可能性 1.学习例1:认识“可能”。
出示口袋(不透明),让学生观察教师放进1个红球和1个黄球。
谈话:这里有一个口袋,里面有1个红球和1个黄球。如果从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要怎样摸?(板书:任意摸1个)示范:像这样先把口袋掂一掂、抖一抖,或者先用手把球搅拌一下,不看口袋里的球伸手去摸1个出来,叫任意摸出1个。明白了吗?
引导:从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会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呢?现在我们就分小组来摸一摸,看看结果会怎样,下面进行小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负责,在你们小组的口袋里放进1个红球和1个黄球;
(2)小组里依次轮流每人任意摸1个,一共摸10次,每次摸后再放回口袋;(3)各人按每次摸到的颜色,用水彩笔在课本上表格里画出圆形,并且按红球或黄球用红圆片、黄圆片按序号整齐地贴在黑色卡纸上;
(4)小组完成后把卡纸交给老师,在小组里观察记录的结果,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把完成的黑卡纸按顺序对应呈现在黑板上。
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每组摸球的情况(指贴出的黑卡纸),第一组每次摸到的是——(教师指卡纸上的球,带领学生一起说出每次的红球或黄球);第二组每次摸到的是——(引导学生集体说出每次什么球)。其余各组呢?大家观察一下,自己说说他们每次摸什么球。
提问:你发现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球是怎样的呢?
观察:如果竖着看每组摸的球,第一次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吗?一定是黄球吗?第几次会摸到红球、第几次会摸到黄球,摸球前会知道吗?
提问:如果老师现在再摸一次(拿口袋做摸球状),结果会是怎样的?(板书: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追问: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交流后再集体说一说)回顾我们摸球的过程,观察摸球的结果,你有什么体会?为什么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小结:口袋里有1个红球、1个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事先不知道会摸到什么球,结果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也就是说,每个球都有可能摸出。(板书:可能)
2.引导“试一试”。
(1)观察分析,认识“一定”。出示“试一试”的情境图,提出“试一试”里的问题: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摸出哪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各自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哪个球?你能确定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理解:这个口袋里两个都是红球,如果把它编成1号红球、2号红球,任意摸一个,有几种可能?(贴出表示红球的并标注有①和②的红圆片)不管摸出的是哪个球,一定是哪种球?(板书:一定是红球)指出:口袋里两个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不是这个红球,就是那个红球,所以任意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2)思考解释,认识“不可能”。引导:(教师在口袋里装进2个黄球)如果口袋只放了两个黄球,可能摸出红球吗?为什么?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交流: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到红球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板书:不可能是红球)追问:那在不可能的背后,也蕴藏着什么可能吗?说说你们的想法。指出:如果把口袋里这两个黄球也编成1号和2号,它们都有可能被摸到。也就是说,任意摸1个,不是1号黄球,就是2号黄球,所以不可能是红球。
3.回顾小结。
回顾:回顾我们上面的三次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 小结:从三次摸球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比如口袋里有红球和黄球,任意摸1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比如口袋里全是红球,任意摸1个,一定——(是红球);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比如口袋里全是黄球,任意摸1个,不可能——(是红球)。不同的球,摸到的结果不一样,但其中也蕴藏着可能,它摸到的可能是其中任何1个球。
二、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1.判断可能的结果。出示例2的4张扑克牌,呈现在黑板上。引导:如果把这4张扑克牌打乱反扣在桌子上,任意摸出1张,可能是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自己先独立思考。交流:可能是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 指出:任意摸一张,每张牌都有可能摸到,摸出的可能是——(红桃A),也可能是——(红桃
2、红桃
3、红桃4),有4种可能。所以在摸牌之前不能确定摸出的是哪一张。
2.认识可能性大小。提问:如果把黑板上4张牌中“红桃4”换成“黑桃4”,(在黑板上换牌)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 想一想,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说说你的想法。引导:现在大家都认为任意摸一张,有4种可能的结果,其中红桃张数多,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小。如果实际摸一摸,结果会怎样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统计摸牌结果,看看能说明什么问题。下面进行小组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1)组长负责,把这4张扑克牌打乱次序后反扣在桌上;(2)小组同学每次任意摸出1张,然后放回,再打乱后继续摸,一共摸40次;
(3)各人把每次摸到牌的花色,画“正”字记录在自己课本上的表里,并统计出结果;
(4)观察记录的数据,小组交流有什么体会。交流各组数据,了解哪种牌摸到的次数多。提问:现在你发现摸到红桃和黑桃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摸牌的结果能说明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指出:实验结果摸到红桃的次数多,说明如果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 可能性大,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小。因为红桃有3张,黑桃只有1张,任意摸一张,有4种可能,其中3种是红桃,所以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从这里可以看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板书:可能性有大小)
3.体验可能性相等。
提问:如果要让摸到红桃和黑桃可能性一样大,可以怎样放牌?(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认识需要两种牌的张数相等)为什么两种花色的牌张数一样,摸牌的可能性会相等? 指出:因为任意摸一张,每张牌都有可能被摸到,所以当两种牌张数相同时,摸牌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仅有大小,还可能相等。(板书:可能性相等)
4.阅读“你知道吗”。提问:如果让你在这样张数相同的两种牌中任意摸许多次,实际摸到两种牌的次数一定会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摸牌的可能性相等,但实际摸牌时,并不能确定每次摸到的一定是哪种牌,所以实际摸到两种牌的次数并不会完全相同。但随着摸牌次数的增加,摸到两种牌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比如抛硬币,就有许多科学家做过实验
。现在请大家阅读“你知道吗”。学生阅读。提问:比较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你有什么想法?(次数都比较接近)
5.回顾小结。
提问:回顾上面摸牌活动,能说说在摸牌活动中,你又有了什么收获吗?
指出:摸牌时,可能摸出其中的任何一张,但摸之前不能确定摸到哪一张。如果不同花色的牌张数不同,摸到不同花色的可能性就有大小,但如果张数相同,摸到不同花色的可能性就相等。
三、提升可能性的认识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可能性有哪些认识?对今天的学习活动还有什么体会?
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4.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四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及判定物体的形状。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观念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利用教具和学具学习观察物体,组织学生在实际摆一摆和观察后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激发参与观察和操作的兴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空间想象力。
2课时
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教材第32~35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来观察上述三种立体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教学例题。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1。
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①认识前面、右面和上面。
生活中,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已约定俗成,如下图所示。
从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来说,正对观察者的面是前面,而对于前面位置靠上的面就是它的上面;另外,观察者右侧的面就是它的右面。
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时要注意,无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视线都要平视所观察的面。(2)出示教材第33页例2。观察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先摆一摆,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
你能根据看到的图形连一连吗?
从不同位置观察所搭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连线,可以先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立体图形,然后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观察到什么形状就画什么形状。
(3)出示教材第34页例3。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物体。摆出右边的物体,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再连一连。
如果摆成右边的样子,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课堂演练。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画一画。
分析:从前面看到的是下层有4个正方形,上层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共有6个正方形。从右面看,下层有2个,上层也有2个,共有4个正方形。从上面看,从左到右依次为1个、1个、1个和2个正方形,共5个正方形。
从前面看:
从右面看:
从上面看:
1.先观察下面的物体,将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前面是(),右面是(),上面是()。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以下几种物体并画一画。(1)从上面看到的是 ,它是怎样摆的?从前面和右面看,是什么形状?
(2)从上面看到的是 ,它是怎样摆的?从它的前面和右面看,又是什么形状?
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数字1~6。小明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图中的情况。这个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上的数字各是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①⑤ ③④ ②⑥ 2.略 思维训练
2—4 1—3 5—6 教材习题
第32页练一练 1~2.略 第33页试一试 前面: 右面:
第34页练一练
1.前面:2.前面: 右面: 右面:
上面: 上面:
第35页练一练 1.前面: 右面: 上面:
2.从前面和侧面看到的相同,从上面看到的不同。
观察物体
1.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搭积木的活动,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同的,加深空间观念。
2.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动手再动脑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题安排了观察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在观察者的位置和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从例1到例2,通过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认识,锻炼直观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先让学生按要求搭积木,再让学生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自己刚刚摆成的物体,并画出观察到的视图。这样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在学生已经获得从正面观察的方法后立即拓展,让学生从上面、右面观察这个物体,放手让学生利用从正面观察物体的经验,自己思考、推理,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观察物体的体验。
练习六
教材第36~39页。
1.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培养空间观念。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一起学习了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如何来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判定从某一方位观察到的实物的形状,会根据给出的规则物体选视图,也能根据给出的视图摆图形,还学了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物体。请大家带着回忆,一起来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基础练习。
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第3题,指名学生分别描述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第7题,指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摆一摆,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其他的摆法。第8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指名4位同学板演。
第10题,指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摆一摆,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并画出相关的视图。第15题,看一看,说一说。交流看法,集体订正。
第16题,指名学生上讲台动手摆一摆,并让其他同学讨论交流,看谁的摆法多。引导学生思考,要是用6个、7个、8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呢?
2.练习小结。
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不同的视图,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给出正确的答案。
3.课后练习。
将练习六其他的练习,留给学生在课后完成。
1.看一看,填一填。
(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2)下面三个立体都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从上面看哪个立体看到的图形与右面的图形一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他的四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一定都是正方形。()(3)观察正方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都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4)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搭一个长方体。
()
(5)两个正方体搭在一起,所看到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都是一样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1)上面 前面 右面(2)③ 2.(1)
(2)✕(3)
(4)
(5)✕ 教材习题
练习六
1.前面 上面 右面 前面 上面 右面 2.正方形 也是正方形 3.前面、上面 右面 4.略 5.前面: 右面:
上面:
6.相同。
7.(1)(答案不唯一)(2)
8.4 17„„35 74„„2 7„„74 9.(1)2种(2)2种
10.从前面或右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11.(1)(答案不唯一)(2)(答案不唯一)
12.20 20 50 12 90 300 100 18 13.前面: 右面: 上面: 14.前面: 右面:
上面:
15.(1)①④⑤(2)①⑤
()16.略
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五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9人。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干劲充足,学习成绩不错,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风。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家庭教育跟不上等种种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
针对本学期学习时间紧,任务比较重的实际,确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立足于跨世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材,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从学科教学入手,重点抓好学习必培生和优秀生的辅导,积极优化教学各环节,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大胆尝试探索该学科的教改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使30%以上的学生进入优秀行列,40%以上的学生进入良好的行列,100%的学生都及格;期末素质检测进入兴安街道同年级同科三分之一位次。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学期确立的本科教材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2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并能正确书写;在阅读课文中尽量多识字。
(3)能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疑难问题。在抓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能简要地复述课文,能按一定顺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6)观察事物能抓住重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写完作文认真修改的习惯。
(7)能清楚明白的介绍事物,发表见解;认真、耐心的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能针对别人的讲话发表看法;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口语交际。
(8)能比较热练地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练习用毛笔临摹,能正确地执笔运笔,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方面,在学生能理解重点词句、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口语交际方面,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3)习作方面,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习惯方面,要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记诵、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积极地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册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要了解祖国地大物博,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了解战争的残酷,懂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许多生动具体的故事中,学习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的优良品质,同时受到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24篇,7个练习,7篇习作。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7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每组之后编排了练习,每组教材由课文、习作、练习三个部分组成。
课文。所选课文强调文字好,思想性强,适于教学,能体现重点训练项目。每组课文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一般出3-4个题目。题目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并注意和本组的训练项目相呼应。一些课文增设选做题目,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练习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大致包括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四、教学研究内容:
1、教学研究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重点要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重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认真阅读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
2、教改专题:
《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阅读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的运用教材,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教学措施: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编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2、学习精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继续加强词句训练,思考练习的教学,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3、认真设计教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充分运用课文中的预习提示,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5、重视读写例话的学习,让学生读懂例话内容,联系自己的写出作实际,提高写作水平。
6、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新课标和教改前沿知识的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8、加强积累运用的教学,注意双项积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六、教学辅导
(一)学生分层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上学期平日表现和成绩,参考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本班优等生约占10%,这些同学思想觉悟高,自觉遵守学校、班级纪律,独立完成作业,思想进步,成绩突出。中等生占84%,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也较好,但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欠主动。后进生占6%,由于上课精力欠集中,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导致成绩欠佳。
(二)辅导措施
针对学生分层情况分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下列辅导措施。
1、培优措施:
(1)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发展时间和空间。
(2)鼓励优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让其冒尖。
(3)课堂上,分层次地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和课堂练习题,确保优等生吃的饱。
(4)课后多指导优等生,多谈心,一方面指导他们打牢基础,一方面鼓励他们冒尖,纵向加深。
(5)鼓励学生多到图书室、阅览室读书、看报,从课外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迅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定期与家长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促其进步。
2、辅导中等生措施:
(1)借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在班内掀起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让中等生赶超优等生。
(2)在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设计中,让其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3)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树立赶优的思维意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转差辅导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小组帮教,与优等生建立帮扶对子,采取多帮的形式,轮流对待优生进行帮助,使其进步。
(3)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其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勇气。
(4)定期与家长联系(或家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其进步和提高。
(5)加强个别辅导,加强基础知识辅导,促进新旧知识尽快接轨。
(6)因材施教;坚持课堂授课后布置作业的适当性,因人而异。
(7)及时作好转化总结。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学进度计划
.9.10
周次 日期 课题 课时数 单元
1 9.1-9.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3
2 9.5-9.11 1、老师,您好! 3
第
一
单
元
2、但愿人长久 3
3、古诗两首 2
3 9.14-9.18
4、秋天 2
练习1 3
习作1指导 2
4 9.21-9.25习作1评讲小作文 2
第
二
单
元
5、我给毛主席献花 2
6、天安门广场 2
7、徐悲鸿励志学画 2
5 9.28-9.30 8、虎门销烟 2
习作2指导 2
习作2评讲小作文 2
6 10.1-10.7 十一长假
7 10.8-10.10 练习2 3 第
三
单
元
10.12-10.16 9、泉城 2
10、九寨沟 2
11、田园诗情 2
8 10.19-10.23 12、桂花雨 2
练习3 3
习作3指导 2
习作3评讲小作文 2
9 10.26-
10.30 13、开天辟地 2 第
四
单
元
14、普罗米修斯盗火 2
15、一路花香 2
10 11.2-
11.6
练习4 3
习作4指导 2
习作4评讲小作文 2
16、说勤奋 3
11 11.9-11.13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3
第
五
单
元
18、维生素C的故事 2
12 11.16-11.20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2
练习5 3
习作5指导 2
习作5评讲小作文 2
第
六
单
元
13 11.23-11.27 20、城市与信任 2
21、珍珠鸟 2
22、九色鹿 2
14 11.30-12.4 练习6 3
习作6指导 2
习作6评讲小作文 2
第
七
单
元
23、雾凇 3
15 12.7-12.11 24、春联 2
25、古诗两首 2
练习7 3
16 12.14-12.18习作7指导 2
习作7评讲小作文 2
17 12.21- 期末总复习2 总复习
6.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六
(主备:徐立良 审核:吴冬梅 )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3.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4.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及体会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丰富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总 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次上课,师生互致问候,总是听到同学们亲切地说:“老师,您好!”有时在路上碰到学生,也能听到这样亲切的问候。此时此刻,老师的心中便会升腾起一股激动和自豪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老师,您好!》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得有感情。
2.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铺设 崇高 闪耀 朝霞
创造 浸透 塑造 真理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导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齐读。
2.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①谁“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②指导朗读“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板书:铺大道 架金桥
过渡: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那么“崇高”?
板书:崇高
3.指名朗读并出示:“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出示“浸透”,给“透”选择义项:①显露②透彻③渗透,穿透。
b出示“蕴含”,找近义词。
c出示并比较朗读: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引读这两句话:
师:古今中外……地北天南……
举例说明这两句话的意思。
小结:老师通过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因此说,“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板书:浸心血 蕴辛劳 (哪……不……)
4.指名朗读最后一句,指导读好“老师,您好!”
5.朗读第一节: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6.试背第一节:自由练习,同桌互背,指名背诵,齐背。
四、指导书写生字。
浸、项:左窄右宽。
塑:上下结构,注意左上方的笔顺 。
五、作业。
1.钢笔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铺( ) 浸( ) 项( ) 塑( )
脯( ) 侵( ) 顶( ) 望( )
第二课时( 月 日 总 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课后词语。
2.指名朗读诗歌。
3.指名背诵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节。
1.指名朗读,齐读
2.出示:“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
灵闪耀。”
是谁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
耀?板书:塑人才 照心灵
指导朗读“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板书:美好
过渡: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那么“美好”呢?
3.指名朗读并出示:“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
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①引读:“笔尖飞舞,那是……笑语盈盈,那是……”
②反复朗读,说说加点的词分别指什么?
“春蚕”是指:( )
“理想的丝线”是指:( )
“甘露”是指:( )
“茁壮的新苗”是指:( )
③“多么生动的比喻!”指导朗读。
板书:编理想 撒甘露 (那是)
4.指名朗读最后一句。
出示:情不自禁、衷心,说说意思,指导读好“老师,您
好!”
5.朗读第二节: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6.试背第二节:自由练习,同桌互背,指名背诵,齐背。
三、背诵全文。
师:这首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赞美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范背,自由练背,同桌互背,指名试背,齐背。
四、 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1 老师,您好!
铺大道 架金桥
崇高 浸心血,蕴辛劳
塑人才,照心灵
美好 编理想,撒甘露
教学反思:
7.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七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8.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八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理解“驱车”、“环顾四周”等词语的意思。
3. 读中感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领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领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我”留下字条,同时也留下了诚实与信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吧,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诚信有关,虽然只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教师板书课题--诚实与信任,学生书空。
3. 指名读题。
【设计意图:由孩子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狼来了》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揭示一个让人温暖的故事,又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设计在课堂一开始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
(3)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2. 认读词语,理清脉络。
(1)出示第一组词语:驱车、布鲁塞尔、能见度、碰碎、责任
①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这几个字的读音:驱、塞、碎、任。
②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疑,重点强调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来理解。
驱车:本来指驾驶或乘坐车辆。联系上下文,它在本文中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布鲁塞尔:比利时的首都,如今已发展成为欧洲生活条件最好的城市。
能见度:眼睛能看见物体的清晰程度。
③指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④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2)出示第二组词语:陌生、电话、金钱、诚实、信任
①指名读词语。
②指名读课文4-10自然段。
③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3)出示第三组词语:后悔、地址、深深、脑海
①指名读词语。
②默读课文11自然段。
③用一句话概括11自然段。
3. 默读课文,概括课文。
现在,你能用上这三组词语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以及事故的处理情况完整地说一说吗?(相机小结:课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概括是中年级学生颇感困难的一个能力,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罗嗦。而且仅仅是学一课会一课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形式,由浅入深,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本环节,我将生词分组出示,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来概括课文。并通过三次此类训练,最后完整地概括,相信这样的方法指导会深入孩子的心中。学生从训练中掌握了构段的方法、规律。】
4. 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生字书写。
上下结构:毕 责 寄
左右结构:诚 障 碎 辆 址
半包围结构:超 厘
(2)教师范写有代表性的字。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师巡视指导。
(4)出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真情
(一)引出中心句。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道理的句子,用“﹏﹏”划出来。
出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1. 指名读、齐读。
2. 提问: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小红车主对“我”说的。)
过渡:究竟“我”的什么行为表现了“我”的诚实和信任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夜晚,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去感受。
(二)出示探究话题一:
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我”的诚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用心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1.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汇报--一举一动显真情(重点抓住以下几处)
出示句一:“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碎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
(1)指名读句子。
(2)“我”为什么要往回走呢?“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往回走了五六十米”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件事的重视,以及他为人的诚实。)
(3)学生齐读。
出示句二:“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1)你从哪儿体会到了“我”的诚实呢?
(从“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可以看出这件事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我”,而“我”却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遇到事情决不推诿,并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2)指名读。
(3)如果你是小交警,请你来分析一下这起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4)像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认定事故的责任方呢?
过渡:按规定,像这种情况,应该是双方共同承担事故的责任,可“我”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承担起了事故的责任,这种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齐读。
出示句三:“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我”的诚实?指导朗读。
(从“环顾四周”、“写”、“压”、“写明”这一系列的动作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诚实,特别是“压”、“写明”足以看出我对要承担责任的诚心诚意。)
(2)老师想把句子改一下,你们看好不好,说说为什么?(“我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相机假设:在“我”当时所处环境下,换了有些人,可能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假设,巧妙地将学生注意力由“写字条”这一局部引向事情发生的那个晚上这一“整体”,通过分析当时的情况,使学生对“我“的诚实有了深刻的认识。】
(3)读写结合,活化语言。
①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在字条上写些什么内容?可以用上自己真实的人名和电话号码。
②学生说纸条内容。
③现在你准备把这张纸条……(学生说)
④我想劝你别放,为什么呢?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吗?
⑤你依然决定留下,为什么你能信任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字条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以“我“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深刻感受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态,教师的引导则强化了学生的文本意识。通过思考要不要放字条,学生终于理解了“放字条是对小红车主人的信任”,突破了难点。】
(4)“我”留下了字条,你觉得“我”还留下了什么?(诚实)
(5)如果你是小红车主人,看到纸条会说什么?怎么做?
过渡:刚才大家所说的,正是小红车主人所想的。“我”诚实的行为,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信任。事隔三天,他主动打电话与作者联系。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半部分描述了事故发生的经过,文字浅显,似乎一读就懂,但从字里行间可体会到作者的诚实,严于责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促进理解。让学生紧紧抓住了细节,感悟到了作者的诚实。】
(三)出示探究话题二:
默读课文4-10自然段,思考:“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小红车主人,使他要感谢“我”?
提示:读读课文的对话部分,边读边画出感受深刻的词语,进一步体会“我”的诚实。
1.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汇报--设身处地悟深情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交流:
首先说“对不起”,表示道歉;后声明“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主动承担责任,并表态“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态度诚恳、坚决。
(2)出示对话部分。
①同桌分角色“打电话”,边读边想象他们说话的动作、神态。
②指名分角色“打电话”。
过渡:“我”与小红车车主在电话中的这段真诚对话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我”挂了电话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车主说的话很多,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的是哪一句或哪几句呢?
(3)出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相信这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学生反复朗读,记住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文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打电话,语言也十分质朴。通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谈体会、分角色朗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由此而产生的信任。】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有人认为,课文中的“我”撞碎小红车的反光镜,小红车的主人也有一定的责任。现在他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 现在,你一定明白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了吧?(“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
3.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
(《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
4. 教师总结:“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正是这“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向我们传达出了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情感--诚实与信任。同学们,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诚实和信任,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以后的人生道路,让我们与诚实相伴,与信任为友。
【设计意图:课文学完之后,设计一个探究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接着在对课题的评议、交流中,课文的中心句“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融合了学生的头脑,牢牢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了。】
五、课外作业
古人说:“与人相处,第一要谦下诚实。”惟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中外古今,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赞扬了诚实这一美好的品质,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有关“诚实”的故事或名人名言,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19 诚实与信任
(比金钱更重要)
写字条 留下诚实
打电话 收获信任
(以小见大)
9.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九
认识垂直
浦北县实验小学
李甲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成四个角;体验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画图、测量、比较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形成学习的经验。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垂直的概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理解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突破方法:利用实际图像,直观形象,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引导学生在观察、测量中进行概念的理解,在交流中获得新知。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好三角尺、小棒、一张纸。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同学们,我们我们这节课来认识垂直。(板书课题:认识垂直)齐读一遍。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一遍。
二、直接引入,探究新知。㈠认识相交。
1.谈话:老师给你们批改作业时,你们喜欢看到“×”吗?(生:不喜欢)可是今天我却要重点来介绍这样的形状,因为这里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知识。
2.说明:看,这两条直线交叉着,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交,或者说成这是一组相交的直线;相交的这一个点,叫交点。你知道生活中有这样相交的现象吗?
㈡学习例6,认识垂直。1.认识相交。
⑴出示实物图,并提问:从这三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相交的直线?(指名学生指一指)⑵课件出示相交的直线图。
观察思考:仔细看看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⑶提问:如果请你根据你的发现把它们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分组讨论,确定分法。
(板书:相交成直角)2.认识垂直。
⑴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它们相交成直角的?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个直角,你能知道其他是哪个角吗?
⑵说明: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只要在其中一个角上标上直角符号。3.揭示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 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⑴提问:结合图形和概念,你认为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作互相垂直?
⑵完成“练一练”第1 题。
指名回答,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两条相交的直线,主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的放置方向无关。
提问:这四组都有交点,那么说所有的交点都是垂足是否正确?所有的垂足都是交点是否正确?
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动手做一做: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㈢学习例7,认识距离。
1.故事引入:小蚂蚁在P点,想要过这条河,到对岸寻找食物。乘上叶子船,你会建议小蚂蚁走哪一条路能尽快赶到对岸呢?为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初步领会垂直于直线的那条线段最短。
2.测量验证:请打开课本看例7的图,让这个图也帮助我们进行验证,用尺子量一量,验证你的猜想。
3.提问:有没有更短的路线提供给小蚂蚁?这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揭示概念: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我们把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4.追问: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上P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吗?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你能说说怎样找点A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巩固新知,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理解新知:完成“练一练”第3题,巩固学生对垂直线段 最短的理解。
提问: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如量身高)
2.巩固练习。
⑴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互相垂直。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⑵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强化垂直线段的认识。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垂直
当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叫垂足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课堂作业: 1.填空。
⑴字母E、H、X、Z、F、L、O、U中,有相交线段的是(),有互相垂直线段的是()。
⑵钟面上()时整,时针和分针互相垂直。2.判断。
⑴三角尺上没有互相垂直的边。
()
⑵两条直线相交,它们一定互相垂直。()
3.在你的书桌上找一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垂直”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明白垂线在活中的应用。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
教材以生活场景为素材,抽象出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 识互相垂直。教学时,我采用通过生活中的额“×”来引导学生感悟新知,并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这样,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直线的过程,感受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做中学数学。
“做中学”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思考、质疑、学习、发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相交线、用纸折垂线等活动,让学生在折线是经历创造垂线的过程,加深对垂线的认识,能在做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3.注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对小蚂蚁路线的选择、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索,在交流与探索中体会垂线的意义等,这样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培
10.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作品《茉莉花》教学设计的主导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感受不同风格与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民歌《茉莉花》中表现的场景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是江苏民歌, 曲子精美绝伦, 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质朴的情感。从歌词的内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纯洁的少女对洁白无瑕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 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好素材。
三、教学策略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播放《茉莉花》视频与音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独特的风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上有表情地教演歌曲《茉莉花》, 师生共同鉴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演唱风格与不同演奏形式的《茉莉花》乐曲,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能力与感受能力在逐渐地增强。像《茉莉花》这样的优秀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开展教学更能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民歌的特点, 通过《茉莉花》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江苏民歌具有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演唱形式的《茉莉花》作品的欣赏与学唱活动, 感受民歌特点, 然后通过演奏、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这首乐曲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演唱、欣赏民歌《茉莉花》, 引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深厚情感。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演唱、欣赏《茉莉花》, 感受《茉莉花》具有的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音乐的风格特点的理解, 以及如何感受民歌所具有的生命力。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到江南水乡, 感受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生活。 (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画面, 学生认真地观看。)
师:大家能说说大屏幕中美丽的花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情境二师:你对这个画面有什么印象?这个背景音乐你听过吗?你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吗? (茉莉花) 今天, 老师与你们一起学唱我们江苏人的民歌———《茉莉花》。
(设计理念: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首曲子, 通过情境导入, 唤醒学生曾经的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学唱歌曲
1.听视频范唱
师:通过刚才的聆听, 下面思考两个问题:1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柔美、抒情、欢畅、明快
2.学唱歌曲
(1) 学生试唱 (教师钢琴伴奏) 。
(2) 找出难唱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
(3) 跟着钢琴伴奏一起唱曲谱。
3.学唱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自学跟唱。
(2) 跟琴唱全曲。
教师点拨:要把这首歌曲唱好, 就必须把握好速度、力度。
(教师钢琴伴奏, 学生跟着学唱)
4.体验唱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曲)
(1) 教师领唱, 师生齐唱。
(2) 师:大家感觉哪种演唱形式比较难?你喜欢哪一种演唱形式?敢不敢挑战最难的演唱形式?
(尝试最难演唱的形式, 全体学生跟着伴奏学唱)
(设计理念:在学唱实践中尝试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演唱,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练习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风光, 把民歌与地方文化结合到一起 (学生观赏)
1.教师质疑:通过对江南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欣赏, 你能说说江南的风土人情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讨论交流)
2.师:江南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之地, 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富有灵性的生命。江南女子最明显的特征是阴柔与细腻。《茉莉花》这首乐曲就发源于清代的江南, 把江南女子的纯情融合在江南小调中。所以, 民歌《茉莉花》明显的具有细腻、清秀、委婉等特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乐曲, 有同感乐器演奏的, 也有人演唱的。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茉莉花》)
接着, 播放不同民族风格的《茉莉花》旋律
(1) 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
(2) 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3) 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演奏的《茉莉花》。
(4) 运用萨克斯独奏的《茉莉花》。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民族、不同乐器演奏同样旋律的《茉莉花》, 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尤其是西方音乐运用了我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更体现出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融合,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八、总结与反思
1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一
1.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二、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三、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四、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六、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七、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八、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九、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十、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十一、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十二、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十三、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十四、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十五、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画一画。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十六、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1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二
师:谁赢了?知道为什么吗?被你发现了老师的策略,你真聪明。
师:在游戏中,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轻松的赢得胜利,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策略能够帮助我们使问题变的很简洁,方便我们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平时大家去超市吗?今天有三位同学,小华、小明、小军相约来到超市,他们想买同种类型的笔记本,现在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能解决吗?
生:求不出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条件啊。
师:同意吗?老师这里有你们需要的条件,不过需要1个男生来读小明的话和1个女生来读小华的话,谁能来帮助我呢?其他同学拿出纸和笔,请你们运用一定的策略去记录,看谁的策略好能把信息记录的既快又全面。
师:刚刚的信息用图文表示的在屏幕上,现在先看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
生:展示作品
师:你觉得这位同学记得怎么样?
生:完整、全面
师:这2个放在一起你会选择谁呢?为什么?还有吗?
生:更完整、全面,因为有人物名。
师:把1号换掉,现在这两种你觉得谁好呢?
生:后者。
师:这样记录有什么优点?
生:同一个人物的都记录在一起。
师:有条理。还有不一样的记录吗?(如果有,继续比较,说说有什么优点?)
师:现在为止记录的形式还是不错的,可是老师觉得字有点多,写的麻烦。能不能把它再记录的简洁一些呢?谁来把它简化一下?
生:叙述。
师:这个“多少”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未知,是不是更简洁?
师:刚才这幅图出现了很多信息,大家想办法对条件和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现在上下对比,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有条理、简、完整、全面
师:上面的形式好处还真多,那现在老师再给它加上线框变成表格,看看是不是更清晰一点?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个表格我们是如何形成的?
生:叙述。(板书)
师:像这样把信息收集、整理形成表格形式,我们称之为“列表”策略。(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表格中的数据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很快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同学们可以先同位置交流一下各自的思路,再列式解决。
生:解题并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18÷3=6元6X5=30元;先求出一本的价格(单价)再乘以本数就等于需要多少元了。
师:你是怎样想到要求出单价的?
生:要求买5本多少元,就必须知道1本多少元。
师: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出?(单价)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了图中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分析,从而解决了问题。而此时小军也遇到问题了,他用42元去买笔记本,能买几本呢?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单价。(在题目中你需要哪些信息?)(小明的信息)
师:第一列我们写上“小明、小军”,下面请同学们把表格补充完整并计算。
生:解题。展示作品。
师:和他的列表一样的请举手。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叙述。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解决了2个问题,它们是同一个题目中有联系的2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信息整理在一起,如下图。下面请根据刚才的解题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30怎么得到的?7呢?(填数)填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同位置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叙述。(引导出单价相同)
师:单价相同,你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把它绘制成表格吗?
生:(列综合性表格)
师:大家看看这样的表格有什么优点呢?
生:一组信息能解决2个问题、有条理、信息全面。
师:那以后大家再遇到用一组信息求不同问题的题目,就可以用这样的综合性表格去解决问题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列表的策略顺利的解决了三位同学买本子的问题,接下来又有几位同学遇到了新的问题,(读题目)
生:展示表格。
师:从那知道6本的啊?看来大家不仅能从对话中获取信息,还能从图表中找到隐藏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真厉害。谁来说说你的思路?
生:叙述
师:看来大家会用列表的策略之后,就连思路都变的更清晰了。还有一些同学跟着体育老师去买球类用品,看球类用品多吗?那你有什么好的策略吗?
生:列表。
师:同意吗?那大家就列表并解答吧。说说你的思路。
师:关键所在是求出“老师有多少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大家把列表的策略学的不错,那老师最后再考考大家,我们开始的游戏还记得吗?我和你们的对决2胜1负,你能用列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吗?给你们2分钟时间。开始
生:展示作品。
师:看了他的列表,你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赢了吗?
1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三
单位:沛县曙光小学 电话:
***
《从一滴水说起》教学设计
沛县曙光小学 张妍
教材分析:《从一滴水说起》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和节约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本课从 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缺水的感受,体会水资源的重要性。紧接着呈现一系列数据、图表和案例说明我国的水危机,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忧 患意识。然后通过对自家用水的调查,揭示出我国水资源浪费的惊人现状,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节约用水的号召,倡导学生投入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行动中去。
学情分析:沛县地理位置紧靠微山湖,这里水资源丰富,人们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保护水资源的道理人人并不陌生,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为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因此这节课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和珍贵,并且要引导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水资源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理解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知道我国很多地方供水不足;
3、认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
2、自觉做到尽可能的节约用水,养成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关心水资源的思想,敢于指出并阻止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2、爱护珍惜水资源,,能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出主意;
3、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并影响他人。教学重难点:
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教学准备: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国家节水标志、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件:
1、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一滴水,呈现一滴水的图片)
2、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有关水的的问题。PPT呈现课题 :《从一滴水说起》
二、了解水资源的用途。
1、大家都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水吗?(提醒孩子注意:当其他同学在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同学说过的我不说。)
洗脸、洗脚、刷牙、洗衣服、拖地、洗澡、做饭、洗菜、洗头„„孩子们说了很多生活中用水的地方。
2、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水,水除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还有哪些用途?(教师细心倾听孩子的回答,如果孩子的回答局限在家庭用水方面的情况,老师要引导孩子,或是自己说出水还可以发电、航运、养殖、美化环境等方面,同事呈现PPT)小结:水的用途可真多呀,我们的生活可离不开水。
3、你家有过停水的经历吗?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经历一定是要亲身的,不能用如果----来说,那就会变得不真实,是孩子的想象。可以选择让小组讨论说说停水的经历,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发言。)
4、原来停水给我们生活带来这么多的不方便,那么,你有过口渴,(非常想喝水)的时刻吗?说一说你当时的感受?(口干,喉咙难受)
教师: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呈现人体水份图,水占人体的65%,请全班一起读)
同桌互相算算体内水分有多少斤呢?(学生根据公式计算 体重数×0.65=×)
教师总结:如果一个人体重100斤,水就占了65斤,剩下的身体就只有35斤了,那不就是“骨瘦如柴”吗?所以说我们人体是个大水桶,有资料显示,一个人七天不喝水,生命就会终止。水对我们重不重要?可见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水。(PPT呈现:水是生命之源)
三、认识水资源的现状。
1、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
教师出示地球仪,询问孩子:地球上蓝色的部分是什么?
(海洋),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可见我们地球上的水真多,但是这些海水我们能饮用吗?(不能,咸水是不能饮用的)那我们能用的淡水有多少呢?出示资料,学生读(我们能用的淡水资源很少),教师播放PPT。
2、目前,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有15亿人口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那么,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呢?(PPT呈现我国水资源的数据,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3、这足以看出我国是个贫水国,有很多地方严重缺水,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教师发资料,老黄牛拦 5
路喝水的故事)(配乐,图片是一组缺水地区庄稼旱死、鱼虾死亡、农民喝雨水等促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缺水现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看到难过,想流泪;有的说,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的说感觉自己很幸福,没有生活在那里;还有的说老师我把我加的水给他们喝等。
四、关注水资源的浪费。
过渡:说明水危机的发生已是普遍现象,已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的生活,但今天仍有多数人没意识到这点,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看到这种现象,你想说什么呢?
(浪费水可耻、太欺负人了、如果老黄牛看见了该多高兴呀!)过渡:我们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五、节约用水 人人有责。
1、请你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节约用水的。
2、分享你的家人节约用水的好方法(金点子)(不仅要节水,要注意讲究卫生,科学用水)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最后请一位同学发言)提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就是对与他人的尊重。
3、你们说的真好,我们国家为了号召大家有节约用水意识,还制定节水标志。大家看这个标志,你知道意思吗?(朗读PPT呈现内容)
4、设计节水广告语。
为了唤醒更多的人来节约用水,你还可以怎么做?
教师提示:书上面的瞿佳佳设计了一条配有画面的公益广告语,我们也可以设计此类广告、写横幅和做海报)分组行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创作。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回答,教师补充)今天我们不仅了解到水对我们人体很重要,还从大家那里学到了很多节水的小窍门,让我收获很多。我一定把这些方法分享给我的孩子、家人、亲戚和朋友。希望我们大家要行动起来,共同节水!这节课的作业是:
1、实施行动,利用网络平台中的 QQ、微信或是微视频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的小窍门。
14.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提高自身素质及措施
1、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及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丰富自己。
2、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3、认真阅读各类教学杂志,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二)改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根据相关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其成功的快乐。
3、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4、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十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三)转变“学困生”方法及措施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2、多次同学生谈心,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贯,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3、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并进行“一帮一”结队活动,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多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10-1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教案06-16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7-29
《九色鹿》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06-26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四范文11-11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8-29
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0-02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