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

2024-09-19

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精选7篇)

1.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 篇一

学校食堂整改措施

在我们学校就餐的主要地方就是食堂,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关于食堂的卫生以及饭菜价格是每个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目前食堂不断涨价已经是总所周知的事情了,然而价格上去了饭菜的质量与数量却没有跟着变化,希望学校领导以及食堂管理人员能深入调查,给同学们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能给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一.首先说明我个人觉得存在的问题:(1)、饭菜价格不标准。(2)、所给菜量不标准。

(3)、卫生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4)、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二.依存在的问题二建立的整改目标 :

1、规范食堂管理,制订完善食堂食品同意价格一览表,杜绝某些饭口乱涨价现象。

2、对所有饭口采用同样的餐具,规定饭口应给的饭量。

3、所有工作人员一律穿工作服、佩戴健康证,食品分类存放,所有出售的食物卫生安全。

4、增强学生健康卫生意识,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杜绝学校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的发生。

5、优化食堂环境,消除安全隐患。食堂各功能室完整并符合卫生要求。三.整改措施

1、成立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的对食堂的卫生进行检查。

2、结合本校食堂工作特点,包括食堂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制度、食堂卫生检查制度、食堂食品留样和试尝制度、食堂食品粗加工管理制度、食堂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食堂库房管理制度、食堂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食堂配餐管理制度、学生食堂预防食物中毒措施、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制度等制度。保证从原料(成品)的采购、签证、验收、保管、加工、出售各环节及饮用水、个人和公共卫生严格按章操作,消除卫生安全隐患,杜绝一切事故发生。

3、在各功能室内张贴相关食堂卫生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

4、学校学生会成立卫生检查监督站,学生用餐时间在食堂值班,参与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

5、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才能持证上岗。每天上岗前,做到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分发熟食时戴好口罩等,防止病菌传染。

6、加强对食品的采购、贮存及加工的管理监督。严格把好食品的采购关,做到定点定人,禁止采购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等对人体有害的食品。

7、把生熟区、分饭区和杂物区等各种功能区分开。食品贮存做到分类、隔墙、离地存放,并定期检查。

8、所有熟食在加工后到出售前一律用全新保鲜膜覆盖。确保饭菜既卫生又保温。

9、食堂加工处理区天花板用防霉涂料覆涂,地面用耐磨防滑不掺水、易清洗的瓷砖铺设,并有一定的坡度。

10、烹调间内重新打造隔墙烧火炉灶,设置专用的烹饪间,墙裙、地面用瓷砖铺设。

11、购买配餐间专用的留样冷藏冰箱,对留样食品冷藏,时间要保留48小时。

12、规范学生集体卫生用餐,所有学生在学校食堂必须持卡消费,杜绝现金交易。

2.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 篇二

通常雷击有三种主要形式:其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其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其三是“球形雷”。

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后,雷电灾害表现出与以往有极大不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受灾的行业领域明显扩大。从电力、建筑这两个传统领域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与高新技术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如计算机、邮电通信、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证券、航天航空、国防等;(2)受灾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大。雷电灾害已由过去的雷击一个点变为雷击一片,一次雷击可造成许多单位和个人受灾。(3)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明显增加,而且经济越发展,设备越先进,雷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越大。(4)雷灾的主要对象已集中在微电子器件设备上。

2 对我市雷击现象的防御整改措施

2.1 供电网络整改。在每条高压杆上安装高压避雷器,每座变压器加装避雷器。

2.2 安装相应的避雷器。避雷网应按本规范,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4)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5)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2.3 安装防直击雷设施,要采取等电位连接、接地及屏蔽措施,

完善电源及信号系统电涌保护设施等三个方面,对我市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进行整改。

2.4 针对建筑物受雷击现象,为了避免雷击电磁脉冲、地电位

抬升反击以及高电位引入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技术的综合运用是防止地电位反击、跨步电压等危险的有效措施。等电位连接是现代防雷技术中重要的防护措施,它是将各类电气、电子信息设备和分开的导电装置用连接导体连接起来,以减少各金属物与各系统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因雷电感应产生的电位差。具体措施是在室内沿墙壁四周做一圈等电位连接带,将楼房的基础钢筋(自然接地体)、网络设备的PE线、室内的金属门窗、金属隔断、暖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大的金属物品及铁塔就近与等电位连接带可靠焊接,使整个建筑物与铁塔构成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

屏蔽是减少雷击电磁脉冲幅射的基本措施,也是最为安全可靠的措施。由于铁塔距楼房太近,铁塔接闪时,雷电电磁脉冲的高次谐波不能有效衰减,因此,与铁塔相邻的一面墙及楼顶要用较为密实的金属网格与以屏蔽。该地也要并入共用接地系统。同时,将屏蔽体在铁塔附近与铁塔作等电位连接沿室内等电位连接带每隔一定距离与屏蔽网进行有效的电气焊接。

另外,通过铁塔附近的各种金属线缆都要采用穿金属管屏蔽,并将金属管两端接地。

2.5 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或6m×4m。(2)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应按表3.2.1确定;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3)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3 居民防雷电提示

(1)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2)关闭家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3)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寻找低洼之处(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的高度。(4)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5)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钓鱼等水上活动。(6)如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挤靠,以防被雷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

4 结束语

防雷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防雷工程的设计离不开系统工程的方法,信息时代防雷技术要求人们不仅要做好直击雷的防护,更要做好雷电感应的防护,将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施真理.一次雷击事故引发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2]缪文才,杨悦.峨嵋山市峨九收费站雷击灾害分析[J].科技资讯,2010(8).

3.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 篇三

关键词 学校 军训 改革

现如今,无论大学、中学和小学,每年的八九月份全国大地都掀起一股军训浪潮。我国学校军训是依照国防教育法和兵役法开展的,最早是从1985年开始试点,2001年以后在全国高校和高中学校全面展开。军训,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学校搞军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目前这种大一统、一窝蜂式的军训也有诸多弊端而受到了一些非议和抨击[1]。

一、当前我国学校军训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与形式单一,军训形式呆板而僵化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军训内容单一而枯燥,缺乏趣味性、多样性与活泼性,学生每天穿着迷彩服练习站军姿、摆臂、走正步、打军体拳,千篇一律必然让人生厌。每一名学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所接受的军训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服装鞋帽都毫无二致,如此必遭学生抵触,而参训的学生若从心理上开始对军训产生抵触与埋怨之情,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也有违军训组织者和教官的初衷。

2.军训强度偏大

如今,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是公认的事实。根据我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连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除了身高体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所以,每遇军训,操场上晕倒、累到一大片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军训中学生因不堪高强度训练而死亡的事件也偶见报端。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弱”固然与体质有关,但也与当前学校军训强度偏大有关。八九月份正值盛夏酷暑,学生身着长衣长裤暴晒于烈日下进行大强度训练,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3.体罚式军训缺乏人性化

现实中军训时发生教官与师生冲突的事件屡见报端,其缘由大多是军训中一味地追求“严”“狠”,致使学生视军训为畏途,军训手段粗暴化,军训教官也被妖魔化,致使学生与教官频繁出现对立,极易发生语言与肢体冲突。

4.军训商业化

学校搞军训,必然涉及到场地、服装、人员、餐饮住宿、交通车辆等支出,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专项拨款,这些费用最终由学生家长买单,让家长们颇有怨言。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参加三四次军训,使得贫困家庭叫苦不迭。更严重的是,一些商人与教育管理部门、校方领导结为商业利益链,使原本纯净的育人流程“商业化”“产业化”,进一步加大了军训的成本,这些所谓的内幕交易其实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为世人所诟病。

二、军训改革的必要性

1.未来国防教育的要求

在培养国防能力层面,当前的学校军训受到人们的质疑。现代战争背景下,军队之间的较量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比拼,已经不再是赤膊上阵、依靠体力获胜的冷兵器时代。纵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战争,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是先进的技术、装备、侦查和电子指挥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军训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现代军队正规军事训练不相符,影响了军事技能、军事素养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正确认知[2]。设置符合未来国防教育要求的军训内容,是目前改革军训的当务之急。

2.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掌握文化课知识的前提下,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从身体素质而言,在承认我国学生素质下降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布设军训内容,采取人性化的军训手段。军训的强度、时间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企图在短期内使参训学生变成具有军人体格的硬汉乃脱离实际的空想,拔苗助长则欲速而不达。从心理素质角度而言,当前的素质教育崇尚“快乐”“主动”“积极”“体验”。往日的吃苦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时代。军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他们的军事认知,激发他们的动机,培养他们的情感。

3.降低军训成本的要求

首先是时间成本,学校军训,少则十天多则半月,无形之中挤占了本已十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是年复一年地搞;再则是财物成本,如前文所述,因军训所产生的服装、交通、住宿、装备等费用,无论是国家支付还是家长支付,都是社会资源的消费。加之军训乱收费现象普遍存在,更有商业公司在其中运作牟利,使得军训背后出现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更进一步推高了军训的成本;还有军训的风险和伤病成本。

三、军训改革迫在眉睫

军训改革,首先应革除原先那种大一统的模式,服装方面不一定必须是迷彩服,校服运动服未尝不可;时间方面,不一定安排在八九月份,完全可灵活机动;军训地点,不必非去远郊营地,校园内亦是不错的尝试。在人性化方面,军训内容不妨听取学生意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勇于参与。还有,军训教官不一定清一色男性,亦可安排女性来担当,以彰显军训“柔情”的一面与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在保留站姿、正步走等最基本的内容外,可考虑增添如下内容。

1.军事体育

如前文所述,当前学生体质呈下滑态势,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无论横向纵向比较都令人担忧。加之当前的网络时代,从小学生到研究生,业余时间都沉迷于网络,近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腰椎病等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学生化”。因此,军训引入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乃当务之急。当然,军训中身体素质练习不等同于学校体育课,目前的学校体育侧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总体而言属于一种应试教育,而军事体育除了强化身体素质,还能传授学生一些运动技能与技巧。

2.防恐练习

从严格意义上讲,防恐反恐本身就是现代军事操练的内容之一,而我国20年来的学校军训却从未将其引入。学校防恐反恐,意义重大,它是当前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近几年,我国各级学校的“涉恐”时间频发,严重危害了广大学生和教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恐怖主义等危险行为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稳定[3]。因此,将防恐练习引入军训迫在眉睫!军队专业教官将专业的反恐意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参训师生,借助学校现有的条件,模拟防恐、反恐过程,现场真人演练,教官师生互动,其现实意义远远大于理论说教。

3.灾难应急与救护

灾难的发生有其不可预测性,地震、火灾、踩踏、洪水等时时都在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每当大难袭来,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而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多年来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各级学校都忽视灾难应急及救护工作,一旦灾难临头,往往措手不及造成群体性伤亡事故。我国军人同世界各国一样,他们受过专门训练,有专业性很强的营救工具、技术与方法。故此,借军训之际,将防灾抗灾、紧急救护的知识与方法传授于广大师生,不失为一种务实之举。

4.户外拓展与团队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本身也是军事操练的内容,它能培养队员之间的合作、互信、互助的优良品质,强调团队的整体性。在各项拓展练习中,只有团结协作,发挥强大的整体力量才能度过一道道难关和障碍,取得胜利。户外拓展练习崇尚无私、关爱与合作精神,而这些优良的品行正是当今学生所缺乏的。学校军训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诸多强度适中的集体性拓展项目,让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得到升华和培育。

当然,新的军训内容不止上述几点,比如,山区、林区学校可加入野外求生内容;硬件条件好的学校可引入军事电子对抗等等。再有,参观军事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基地,观看励志战争影片,借此提高学生的军事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当是对学校军训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堂吉伟德.另类军训是一个尝试样本[N].西安晚报,2015-9-16.

[2] 何彦新.青少年军训弊端与改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5(4).

[3] 赵静洁.多举措增强学校安全稳定及反恐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5).

4.教师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方案 篇四

自1998年师范毕业至今,工作十多年,我一直是一个有着教育梦想的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师之长处,随着课改大潮的逐步深入,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推进,我发现,我的课堂已经缺少了很多,我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学校的大力发展与改革,给了我们年轻教师很多机会与发展空间,使我积累了一些个人教学经验。我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踏实,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不少。但是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平时思想上有惰性,读书不够多,对教育名家及名著的了解少,不能很好借鉴、运用一些名家的教法及观点解释教育现象。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因为很少能抓住教学灵感写出高质量的教育随笔。

二、近期个人发展目标。

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学校规定的数学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2、坚持每天读书两时,做到读书有体会,上网有博客,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

3、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老师。

4、利用现代化设备,借鉴网络资源,加强对教材体系的梳理,多看名师课堂实录,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三、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1、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是教育随笔、论文等在市或市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

2、树立了终生学习的观念,在不断的综合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数学素养,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教师。

3、关注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并能成为有一定个性的知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领导省心的教师。

4、锻炼好自己,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做人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四、具体措施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

每天分时段读书,必须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扩大读的范围,我不仅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之梦》、陶行知的《教育名篇》以及众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专著、专业报刊杂志外,我还将阅读巴金、冰心等国内名家的散文以及国外的名著,形成科学合理的读书方法,在追求量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水平。

2、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从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处请教,从名家光盘里学习,从市区名师中汲取,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必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3、坚持写“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并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现形式。 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出不足,积极客观地面对,辨证看待问题,创新工作,把反思的成果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中,并形成书面笔记。

4、加强基本功训练。

“三字一话一画”的老师基本功要不断练习,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我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今后的学习中,我也将重点训练这一条,以便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

5、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

由于一直处于农村小学,现代化配置不够,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有待于提高,这方面的欠缺也是我今后重点要加强的。

5.整改措施及建议 篇五

1、学校要加大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力度,预防非法宗教活动向校园渗透;

2、学校必须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统一部署,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调度、指导相关工作;

3、学校尽快建立学校的校园网工程;

4、学校要看自己的情况调整各功能室和教育技术室;

5、学校要用自己的力量完善体育场地规划和绿化工作;

6、学校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最短时间内必须要完成建档工作;

7、要组织学校及有关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自治区创建“教育强县”的文件精神,明确自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准确把握有关要求,并就本地的自查和整改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6.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 篇六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待

自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培训的范围覆盖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主要省市区,培训的形式也从最初的50学时面授培训发展为目前的面授培训、远程网络培训、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学时的压缩以及全国各地差异性极大的师资条件等因素,对培训效果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我们调查了10所初中、5所小学的85名教师,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通过问卷与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培训对自己掌握教学设计知识、了解教学媒体的特性、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和搜集教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有少数教师感觉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总体来说,相比培训前,教师感觉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普遍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希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在此,我们整理了教师的建议,他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深入教学实践,满足学科教学需求

多数教师反映,培训能提供给教师一些通用性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他们在将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时会有一些困难,希望在获得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多获得一些学科教学方面的帮助,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使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通过交流互动,完善个体教学经验

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更好地完善个体的教学经验,希望在培训中增加互动环节,使教师学员有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能够认识到个体已有教学经验的不足,并得到改善和提高。另外,希望多创造各学科、各地区的教师之间交流经验和彼此学习的机会;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交流的机会,能够向专家提出教学问题,并得到指导和帮助。

3.关注日常教学,给予持续性支持

目前针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短期集中辅导的形式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收效毕竟有限。教师反映,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理论、技能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往往无从解决,导致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长期应用培训成果。

二、教育技术学习的学习圈理论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循环结构的特点,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学习圈模型。美国加州大学的Karplus教授于1967年提出了一种学习圈理论(Learning Cycle Theory),包括初探、发明、发现三个要素,形成环状结构,其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Torrance等人提出了由投入、探索、解释、详细阐述、评价等五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5E建构式学习圈”,来发展个人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David Kolb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包括经验、反思、理论、行动四个元素依次循环组成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后成为很多企业用来培训员工的培训方式。Sprague等认为有效的技术开发模型应该包括:1.认识到技术所能够提供的便利;2. 挖掘技术整合的时机;3.学习技术的时间;4.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 对教学的反思。Wedman和Diggs于2000年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学习圈(Tech-nology Learning Cycle)的概念,认为教师学习技术应该分为五个阶段:1.意识到技术工具的存在;2.挖掘和过滤;3.培养技能;4.应用;5.共享经验。这五个阶段不断循环,贯穿了学习技术的整个过程。

上述对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一线教师教育技术学习的内在过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和启示。结合前人对学习圈相关理论的研究,曹晓明、林君芬提出了“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圈模型”(见下图),他们认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应该包括:经验唤醒、感知学习、实践应用、分享交流和反思提高五个过程元素(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包含有体验过程),这五个过程元素依次连接,形成了一种环状结构。此模型是一个双循环结构,其中外循环为一些相对独立的过程活动,内循环为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表示“体验”和外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同步发生。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为了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借鉴上述相关学习理论,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1.重视教师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

教师学员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主体,其需求是有效培训的源泉,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原动力。在制定培训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培训大纲、培训总体目标以及培训宗旨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要以满足教师学员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培训与教师学员的需求密切联系,从而在培训伊始就能够调动学员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外部条件刺激的需要只是动机的诱因,内在需要才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这要求课程设计者要能够走进一线教学的课堂,保持与一线教师对话,注意观察与思考一线教师的主要教学经验,并关注他们所面临的主要困惑,既关注不同学科教师的差异,又能够归纳教师的共性,才能对一线教师的基本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切实了解学员的内在需要及工作目标,分析学员的背景,才能确保培训适合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确保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满足学员多样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课程,推动培训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探索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更多的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而忽视了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规律。许多教师在接受了培训之后仍无法有效地在特定学科的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不能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应该重视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掘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才能在培训内容上更加关注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能力,尽量将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分析,让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特定的课程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怎样充分利用技术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实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3.重视教师的经验和体验,提供具体案例与活动任务

在培训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容易让学员产生抗拒和疏远心理。充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来开展培训,会拉近教师和培训的距离,增强切身体会,更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同时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渗透的理论。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活动化的实践课程能够使培训学员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轻松地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分配相应的活动任务,并将其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真实的活动任务不仅是活动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框架。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学员不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并且能在活动中获得具体的体验。另外,培训应主要采用面授的形式,重视教师的亲身体验,不能过于依赖远程的方式。

4.加强对话与交流,设置互动与分享

在培训中,应该加强培训者与教师学员的对话与交流,在对话性活动中,培训者与教师学员之间具有平等地位有助于开展更具非指导性的交流,容易展示教师学员的知能基础,并暴露其认知中的缺陷;教师本身的教学阅历与经验已经构成了其认知的基础性资源,培训者的适度认同与合理引导,更容易帮助教师学员逐步改变其所固有的自我概念、态度与行为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学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学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容易激活教师学员的思维潜能,进而促使其产生求知的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员的特质分成学习小组,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因活动而彼此联系,通过协商和反思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有了在活动中具体体验的积淀,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通过交流讨论来分享他们的感受或所观察的结果。在分享个人感受之后,学员将这些分享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认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员不仅通过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技能,还常以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量规、主题资源网站、演示文稿、学习记录表、培训反思表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供大家交流分享。同时,培训教师还可以借助活动成果来跟踪、记录学员的活动表现,分析培训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为学员提供反馈信息。

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整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而不是以作品完成的质量、最终考核是否通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评价激励体系,宏观上讲是若干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微观上则是指导教师能否灵活、科学地应用教育技术的体现。通常,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运用来实现修改教学和评定教学两个目的,针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设计,不仅具备修改教学的作用,还要实现评价考核结果对后续环节的有效支持。但是,通过评价考核实现对受训教师的激励,这也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合理的激励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匮乏的、不科学的激励,不仅不利于教育技术培训的进行,更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发展。

评价应贯穿于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一方面包含培训学员对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培训学员自身能力表现的评价。在培训活动过程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用量规、电子学档、概念地图、学习契约、评估表等评价工具。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进行考查,同时加强动态评价。对教师提交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的作品、实践情况、日常考勤等汇总综合考查。既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与特长,又全面考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成果。评价通过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适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受训教师交流学习反思、阐述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每位受训教师的思维都受到审视、检验,不断提升元认知水平。

6.提供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为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要求,培训不能仅仅面对现阶段的、单一的要求,更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为教师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想获得专业发展,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培训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多次回归型的教师继续教育。目前更倾向于把“培训”看成“发展”,看成是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第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不能脱离教学实践,要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适当追踪,将教学实践作为培训的一个环节,就是强调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更好支持。教学实践以前期的培训过程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培训工作持续开展、渐进深入的必要支持,从而使培训工作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只有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培训。

第三,要想把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顺利、持续地推行下去,学校必须提供一个合适的支持环境。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活动。要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的空间;为教师成长提供时间、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保障。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提供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支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需要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与障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会使教师丧失热情。设立技术支持人员的专门岗位,并明确其职责,真正排除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障碍,在教师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这是保障教师顺利、持续地应用和探索教育技术,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必要措施。

7.教师对学校的建议与整改措施 篇七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办学困难;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新机制的实施,是继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又一惠及广大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极大地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常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坚实保证,是从“人民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然而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在新机制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新机制下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学校发展不均衡更为明显。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三个方面,而且其间互为影响、互为因果。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下,学校经费拨划是以学生人数为基础,导致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之势。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手段。

2.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相对不足。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选址不够理想;因经济条件制约,校舍建设质量不高;因自然灾害尤其是地质灾害频发,校舍受损严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现有标准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不足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

安全。

3.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師后续人才输入机制。目前,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年龄偏大(以“爷爷奶奶”为主),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几乎没有三十岁以下的),教学能力偏低(多数是民办转公办,学历低),体、音、美教师严重短缺等现象。虽然政府采取了支教政策,但主要针对初中以上学校,所以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没有改变。

4.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挤占了学校相当一部分公用经费。山区因人口居住分散,生源相对不集中,农村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调,百人左右规模的完全小学普遍存在。这类学校为教师缴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要占用学校公用经费四分之一以上。

5.教师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工作地点分散、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伴,居无定所,退休后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他们与城镇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多数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往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生活用房,无力顾及教师住房条件的建设,农村教师的居住条件差。在部分学校最差的校舍是教师住房,有的教师甚至生活在危房中。

6.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山区农村教师因经济状况不佳,不能定期接受体检,以致不能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情况;为节省开支,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以致病入膏肓;一旦发生白血病、肾衰竭、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因资金匮乏,大多不能幸免于难。

二、解决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困难与问题的几点建议

1.“新机制”资金测算应向贫困山区倾斜。近几年来,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教育事业较快发展。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在测算新机制资金时,考虑贫困山区实际困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补助标准。

2.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首先坚持教育经费拨付向薄弱学校倾斜,尤其是生均公用经费不能完全按学生人数拨付。其次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改造薄弱学校,努力使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再次加大薄弱学校新增教师的定向招聘工作,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3.提高贫困山区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标准。根据贫困山区校舍实际情况,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要提高一至二倍,才能基本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4.及时补充农村小学教师。一是要放宽农村小学教师退休限制,允许部分知识老化、观念落后、年龄偏大的农村小学教师提前退休。二是教师支教行为要放宽范围,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三是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小学教师队伍中去。

5.将教师缴纳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需要单位承单部分纳入财政预算。

6.实施教师安居工程,让贫困山区教师得到最基本的生活

需求。

7.将教师健康体检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使教师体检常态化、常规化;为教师办理大病保险,使教师面临厄运在经济上能有缓解。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贫困山区教师队伍管理的分析: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为例[J].中小学电教:下,2010(12).

[2]马岫岩.贫困山区教育转轨之设想[J].科技致富向导,2009(02).

(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文峰乡中心学校)

上一篇:企业文化标语图片素材下一篇:牡丹区何楼办事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