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9篇)
1.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一
抚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思考
抚顺是一个因煤而兴的.现代工业城市.建国初期曾被誉为祖国的煤都,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国企老化等诸多原因,近年来抚顺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逐年拉大,被后进地区逐渐赶超,经济位次后移,处于“前拉后追”的境地.因此,抚顺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步伐.转型思路是:
作 者:王翠霞 作者单位:抚顺市经济研究中心刊 名:辽宁经济英文刊名:LIAONING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4关键词:
2.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二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 总体来看, 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较低, 进程缓慢, 而且伴随着资源的无序开采与大量浪费, 同时, 以牺牲环境作为巨大的代价。因此,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如何实现工业化, 这一命题就成为现阶段我国必须作出的历史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弊端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中, 引发了社会生产力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突出。在我国,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在经历了缓慢的发展中, 面对新的时代潮流, 党中央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契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化发展理念。这种发展思路是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是逐渐摆脱和摒弃过去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早期工业化建设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逐渐地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并逐步积累了我国后来发展与建设的物质财富,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 但工业化建设却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我国传统工业化建设中的教训表明,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立足于国情, 从实际出发,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节约和有序开采与利用资源, 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要强调社会效益, 尤其是生态效益, 并利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2.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当前,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看, 虽然知识经济发展如潮涌动, 但对作为传统农业国家的我国来说, 工业化发展阶段仍然是不可逾越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者的发展过程是依次递进的。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后, 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也就是农业工业化, 而不是说工业可以替代农业。在这个阶段,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中, 知识的积累与科技的创新虽然改变了工业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 但这种改变也不会否定工业。相反, 工业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而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如此, 信息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素, 附着在工业上, 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与社会财富。因此,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其次, 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与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从而, 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由这场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新的产业革命带动的传统的产业重组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推进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与良性发展。
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日益短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出,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社会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而且以牺牲环境代价为基础的。我国以往的工业化发展, 走的也是传统工业化老路, 主要是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推动的。虽然就资源总量来说, 我国是资源大国, 但是从人均来看, 却是资源贫国。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如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就必须摒弃以资源高投入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走资源投入少、能源消耗少, 高效率、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当前人力资源有关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素质偏低, 这就给就业造成巨大压力。随着改革深入, 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其实是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 为此造成了劳动力供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因为高新技术发展本身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因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将会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三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
二、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沈阳老工业基地存在着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 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随着城市资源型主导产业的衰退,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因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整体改造与振兴, 尤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后, 中央政府着眼于未来发展, 从战略的高度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解决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适时推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发展决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 沈阳老工业基地作为辽宁乃至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先行者, 要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 实现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体现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一方面, 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极为重要方面, 是国家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又是关乎辽宁乃至于整个东北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基础, 是进一步凸显东北现代工业基地区位优势的重要条件, 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关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思想, 它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首先, 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全面发展的内涵看, 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既突出了发展的主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带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统筹考虑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协调发展, 突出了各方面都统筹兼顾, 有利于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建设。其次,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推动沈阳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 它包含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 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增进的双赢。
三、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思考
西方后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期发展建设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为当今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提供了诸多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1. 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
首先, 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沈阳现代工业。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化, 其核心就是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形式的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 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过程中, 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不断总结经验, 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家大型骨干企业, 不断增加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 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管理, 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 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 逐步实现由沈阳制造到沈阳创造的转换, 实现全面做大做强, 进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沈重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 生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关键装备——盾构机 (即隧道掘进机) , 大幅提升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能力。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典范。其次,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学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 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经济效益好, 这其中既包括对资源的消耗水准, 又包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方面。也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顺应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变化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着眼于我国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 优化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增强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才能够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从而使资产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实现高效率、高效益。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 拥有雄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 尤其是产业大军, 因此,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必须从实际出发,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完整地结合与统一起来,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 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要放眼于世界, 不断学习, 尤其是借鉴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 大力发展信息化、较高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的新型装备制造业, 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
2. 立足沈阳工业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发挥自身优势。在加速推进工业化方面, 沈阳拥有三大优势:第一是环境方面的优势。沈阳水资源、电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非常充足, 成熟的大型工业园区有很多, 诸如民营工业城、铸锻工业园、台湾工业园、德国工业园等。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新型工业化理念为统领, 按照集中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特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等多种发展模式, 进而形成了沈阳开发区的十大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有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势。第二是空间优势。沈阳西部有52平方公里土地, 可以满足其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三是科技人才优势。沈阳拥有一支庞大而廉价的产业技术人才队伍, 与发达国家相比, 沈阳劳动力成本仅1-2美元/小时, 而德国一个普通劳动力成本为20欧元/小时。美国是30美元/小时, 这些都是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改造与振兴中的优势与长处。因此, 在经济技术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必须善于运用发展优势、创造发展优势。
3. 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 既有其推进各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有其惨痛的深刻教训, 这些无疑都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复兴的经验, 对沈阳乃至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由盛到衰, 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各国政府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以复兴本国工业。这些措施, 值得借鉴。
一是明确和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德国由政府引导,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在鲁尔区修建了多条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 使得鲁尔区最大限度发挥了其交通优势, 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与城市紧密地连结起来。德、法、英等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 加强对转岗失业工人的培训。此外, 德、法、英等老工业基地非常注重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技术保障。二是政府设立专门职能机构来统一总体规划经济复兴事宜。大多西方发达国家为帮助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复兴, 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以领导与协调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如德国政府成立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法国政府成立了“工业转型与国土整治部”, 专门负责传统产业和工业衰退地区产业转型;美国则设立了“经济开发署”, 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帮助老工业基地发展;日本组建了“产煤振兴事业团”, 负责九州地区经济复兴。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推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新技术创新,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新的技术活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增加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并不断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德国鲁尔区在煤钢生产的基础之上, 积极发展电子、汽车等产业, 使其发展成为以煤钢生产为基础, 电子、化工、纺织、机械等众多部门相结合的新型工业综合基地;法国的洛林地区则在原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 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 如发展市场紧缺的镀锌板等, 大大提高了钢铁工业的附加值, 拓展了其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与此同时, 西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复兴的成功经验, 对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是在改革中积极稳妥地转变政府职能。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 政府要转变职能, 由计划经济的主导者转变为经济的调节者、市场的监管者、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与此同时, 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纠正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不断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 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培育市场主体, 健全市场体系。二是中央要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专门职能机构。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和机构, 从宏观上统一确立振兴沈阳乃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目前, 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另外, 还可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其职权和职责, 增强其稳定性。三是不断加强政策的执行力。政策执行不到位, 政策的目的与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必须加强政策的执行力,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目前, 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要把这些政策扎扎实实地贯彻下去, 坚决杜绝“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变形执行, 附加执行。四是采取措施不断推进加大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的力度。在现代社会中, 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取代的最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充分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 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五是提高对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并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效率。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但同时, 不断加强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振兴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的流行做法: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 凸显以绩效为导向, 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六是从政府到社区等基层组织全社会联动维护社会稳定。要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 必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为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德、法、英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失业问题, 在沈阳等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普遍存在, 这个问题若能妥善解决, 不但能推进沈阳等老工业基地的迅速转型与振兴, 而且还能较好地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并对社会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不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在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不仅关乎辽宁乃至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与发展, 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局。因此,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的沈阳, 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结合自身实际,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摘要:党的十六大后, 党中央把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这一重大战略策略的需要, 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重大决策。这既是优化与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篇三
我国以往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措施都是以搞活国有企业为出发点,而没能注意到把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量。我们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仅需要加快国有经济存量的改革,更需要有效地扩大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国有体制之外的经济增量,形成以“增量发展”促“存量改革”的发展战略。
一、发展民营经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意义
发展民营经济不仅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量,而且对该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结构性转变。东北地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国有经济,使得东北经济产权结构单一(国有产权),产权界定不清晰(国有产权主体虚置),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且雷同(机械制造及重化工业为主),市场结构处于垄断状态。发展民营经济能够有效解决东北地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第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打破东北地区“国有产权”统治的格局,实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而且民营经济自身产权界定清晰,通过民营经济产权制度界定对东北国有经济重构的“外部示范效应”,甚至直接介入国有经济产权改革,推动东北地区国有经济产权得到有效实现。第二,发展民营经济能够有效地提升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民营经济成长初期适宜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果加以正确的扶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东北地区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农业技术,深化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化,从而实现东北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第三,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民营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紧密,始终保持着竞争的本性。大力发展本地区民营经济,积极引进外部民营资本参与到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中来,可以有效地改变原有的垄断型市场结构,建立起竞争型市场结构,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2.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而国企改革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量来承接因为国企改革而带来的就业、财政收入的“缺失”,从而以较小的改革成本顺利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造来说,民营经济绝不是对立的、排斥的因素。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自身构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以为国有企业的改造提供新的资本,提供大量的有效就业机会,从而为国企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民营经济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制度示范”和竞争压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经济产权制度清晰,经营方式灵活,市场适应力强,具有有效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民营经济以市场为依托,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产要素来源于市场,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商机决定投资与经营领域,因而可以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无论从产业分布还是从内部组织结构方面看,民营经济形式都比传统的国有企业具有更有效的内在增长机制和更高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它以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为东北国企改革提供“示范效应”和外部竞争压力。
二、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发展民营经济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启示下,近年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民营经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东北地区的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歧视性”的制度安排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带有全国普遍性的问题,但在东北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歧视性”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保护民营经济产权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特别是欠缺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使得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实际地位不完全平等;(2)行业准入的歧视性。虽然国家的有关政策一再强调扩大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范围,但现实与这些政策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石油勘探和石化产品、邮政、电讯等竞争性经济领域仍然难以介入。(3)要素获得的歧视性。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获取方面,相对于国有经济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这种不平等多数是由非经济因素造成的。(4)行政服务的歧视性。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行为的非市场化造成的,在提供公共服务,如交纳税费、审批程序、项目招投标、行政指导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
2.垄断的市场结构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民资、外资不断进入东北地区,但仍然无力改变国有经济绝对主导的格局,国有经济凭借与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亲密关系的“惯性”,依然很大程度上垄断着对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及市场的支配权,这种垄断的市场结构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民营经济获得生产要素的能力欠缺、渠道狭小,这既不利于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压制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育,迫使民营企业只能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之中寻求生存。
3.不良的信用环境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旦失去了信用基础,将会严重阻碍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尽管个别人和个别地方可能会从逃废债务、合同违规、担保不执行等方面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整个地区的信用缺失将使该地区付出巨大的代价。东北地区的信用问题非常突出,这与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工业基地的许多国有企业不仅资产负债比率高,而且资产质量低、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大、金融风险高等问题,而且也造成了企业之间严重的“三角债”和信用危机。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存在债权与债务关系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一般都处于不利地位,这自然会严重抑制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我们认为,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必须突破上述制约因素,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创造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1.通过体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法律与行政环境。东北地区必须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全面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公正、公平、合理、透明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消除一切“歧视性”制度安排,使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特别是认真清理对民营经济的收费政策,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减轻民营经济的负担。
2.通过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民营经济融资难是全国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东北地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经济比重大,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企业上市融资,都明显地倾向于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很难从正常渠道得到融资支持。改善民营经济融资环境的根本措施是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特别是专门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积极扶持和鼓励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得融资。
3.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由于国有经济发展的困境,造成东北地区金融风险较高、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三角债”问题、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出现信用危机,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了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企业及银行必须协力改变这一局面,打造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积极稳妥地进行不良债务处理,并建立起防止不良债务形成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民营经济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发人们投资创业的热情和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
4.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的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的比较迅速,主要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低使得民营经济更容易获得资金、土地等经营资源。因此,必须对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使国有经济有序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只留一部分国有资产集中于某些必须为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关键性领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在国有企业中引入民营经济成分不仅有益于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利于构建更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也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尤其是要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加速其向民营经济的转化。另外,东北地区的许多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则需要大力引入国际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才能实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引入外部非国有资本的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经济民营化和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振兴老工业基地”课题组.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改革.2000(5).
[2]丁四保.克服“东北现象”的出路探讨.脑库快参.2003(20).
[3]丁四保.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结构调整方向.脑库快参.2003(21).
[4]赵涛.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个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国际经济评论.2000(3-4).
4.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四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为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为促进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潮中,才能大有作为,实现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作 者:邓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4) 分类号:F4 关键词:
5.改善投资环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篇五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我国新时期带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继浦东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又一项复杂、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有计划地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减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新的增长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创造一个宽松、透明、统一和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改善问题,课题组赴辽宁省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与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大连市政府、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机构)的领导,以及华晨控股公司、东软集团、沈阳远大集团、营口盼盼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大连造船重工集团等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代表进行了座谈,感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投资环境,是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振兴的当务之急。
一、改善投资环境的基本经验与总体评价
(一)经验与成效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为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参见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我省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成就及存在问题》,7月)。
1.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涉外窗口部门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是实行了办事公开制度,公开和简化了外商投资的办事程序和效率,规范了利用外资的立项审批、合同、工商、土地、劳动、税务、外汇、海关、商品检验等主要涉外部门的公开办事程序,大力推行了“一站式服务、一部门执法、一窗口收费”的作法;其次是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要求公用、城建、供热、商业、邮电、交通、电力、卫生、金融、口岸、旅游等重点社会服务部门公布社会服务承诺的内容、标准、责任和服务时限等,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是实施延伸服务,要求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港监、边检等部门实行海港口岸国际航行船舶24小时值班制、机场留守待命制、货物申报放行周六加班制、节假日加班预约等一系列方便企业的办法;第四是建立了与外商对话例会制度,省政府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有外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参加的投资环境座谈会,直接听取外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2.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其主要作法:一是出台了《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对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解散、组织机构、权利与义务、权益保护与服务、监督管理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二是出台了辽宁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若干意见,对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行为实行办事“三公开”,提高涉外执法人员素质,对企业进行检查、培训、处罚、参观考察等作出了规范。
3.治理了对外投资企业税外收费。一是清理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比较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了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收费手册和收费监督卡制度,对不合理收费,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绝。对于收费人员到企业收费行为,收费人员必须在收费监督卡上写明收费项目、标准、依据、时间、金额并填写收费单位和收费人员姓名。不填写收费监督卡的单位不得收费。
4.加强了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工作。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外资企业投诉工作,直接批示的投诉案件占投诉中心受理案件的69%。自上而下地组建了外商投诉协调中心,加大对重大投诉案件及积案的处理。建立外商投诉工作负责制和责任制,实施“领导包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结案率作为省政府考核各市工作的一项指标。建立了政府投诉部门与司法部门的联席协调制度,以解决司法方面的外商投诉问题。
(二)总体评价
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区位、资源禀赋、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硬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从利用外资的总量上看,在东三省利用外资处于领先水平的辽宁省2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也仅约4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沈阳),在东部沿海地区处于落后位置,甚至低于同年苏州一市的利用外资水平(48亿美元)。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环境的建设方面存在差距。
辽宁省企业调查队曾就外商投资环境问题在省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抽查的227户样本企业中,49.34%的样本企业认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是外商对辽宁省投资环境最具吸引力的首选因素,对辽宁省的交通、通信、航空运输和港口装卸便捷度的满意度较高。同时,样本企业普遍认为,辽宁省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还有待改进,如投资手续、涉外投资管理、市场秩序、法律环境、社会保障体系、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尽快改善(详见表1)。
表1 外商建议辽宁投资环境需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资料来源:“辽宁投资环境调查”,国家统计局206月9日,参见中华网www.china.com.cn。
二、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一系列调研座谈,我们了解到,目前辽宁省的投资环境还亟待改善。下面列举各界反映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以行政性审批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是影响社会性投资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辽宁省招商引资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一方面是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辽宁省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以及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的产业基础优势正逐渐显现,另一方面是省内外一批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具备了在辽宁省投资大项目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然而,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据辽宁省有关人士反映,一是按投资额划定的分级审批制过于严格,限制了一批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二是审批环节手续复杂,周期过长,无形中也加大了竞争性项目的投资风险。
(二)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较高的金融风险极大地限制了本地和域外资本的进入
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大,“历史包袱”沉重,表现为“几多”:老企业和大企业多,中央企业多,离退休职工和富余人员多,国企内部嵌套的“大集体”职工多,银行负债多,企业社会职能多,社会保障欠费多。此外,省内商业银行长期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率影响了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正常的金融活动。而彻底解决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率,降低金融风险,单凭一省之力是不够的。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面对不平等的政策环境
辽宁省企业界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希望国家有关政策更加公平和透明。国有企业代表认为,除了历史负担重外,国有企业在行政干预、国有资产处置、经营者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税收负担、军品生产等方面,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民营企业代表反映的政策不平等问题
则主要集中在国债项目、债转股、下岗分流补贴、企业破产政策、进出口权、税收政策和税务稽查活动、技术改造项目融资和财政贴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等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总处于“被政策遗忘的角落”。关于“内外有别”的政策问题,内资企业普遍呼吁国家应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省政府要求省内内资企业(含国有和民营企业)按销售额2‰征收河道维护费,而外资企业可以免交,此外,国家应调整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相比之下,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资优惠政策较多,外资企业代表反映政策不平等问题不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贸易政策、通关效率、政策的及时性与透明度等方面。
(四)贸易政策与通关环境
在调研过程中,辽宁省企业界代表普遍反映国家有关贸易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如东软集团反映在数字医疗设备和核磁共振设备等高端产品领域,目前进口政策呈现出零部件和产成品“关税倒挂”的现象,不利于国内企业零部件生产的本地化和进口替代。出口退税难也是出口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两家日资企业代表特别谈到了国家关于二手进口设备控制过于严格,不利于日本企业向中国内地的产业转移。
(五)工业用地和人才引进问题
据辽宁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反映,与东南沿海其它地区相比,辽宁省的工业用地指标控制偏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新增投资和改造项目。目前,辽宁省农田比例居全国首位,达到8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0%。全省采煤沉陷地区的用地指标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老企业的搬迁改造用地却很难解决。省内企业还普遍反映,目前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引进还需要政府在一系列配套政策上予以倾斜,如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搬家安置、购买住房、汽车等大件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等需要进行调整。
(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不配套问题
调研组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该区是目前国内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软硬件建设使得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保持了GDP年均增长20%以上的发展速度(据零点调查、前进策略与《智囊》杂志联合进行的《全国十大开发区投资环境进展》评价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指标得分位居第6位。前五位分别是:昆山、北京、天津、浦东、深圳开发区。参见“投资者评各地投资环境 苏州昆山、北京综合居前”,年5月29日《中国经营报》)。但是从投资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上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开发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集中体现在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产业配套体系、技术环境、物流体系等方面。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产品与老工业基地很难配套,特别是对于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难以形成“以整机带动配套,以配套促进整机生产”的“产业生态环境”,以至于开发区内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也主要是为南方企业来配套。
(七)行政效率和规范性、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问题
辽宁省企业代表普遍反映,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除了要放松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外,还应该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特别是对于中央直属企业,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婆婆”太多,职能交叉,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不高。有的企业反映,因曾向当地税务部门提出规范和改进税务稽查工作的建议,就受到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刁难。此外,政府还应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如政府在调整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应该为企业留有一定的调整时间,同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如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及时向有关企业传达和讲解。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建议
(一)尽快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鉴于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舆论形势,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应下决心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来推进,使之成为继浦东开发开放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式的改革和援助政策被以往经验证明存在很大局限性,需要整体规划和全方位推进,以发挥政策的整体效能和协同作用;第二,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是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涉及到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城乡居民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不从国家战略高度上推进有可能会导致改革目标和政策初衷被既得利益所阻断的困境;第三,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将形成“政策感召力”,增强境内外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本地区吸引和利用各种形式的战略性投资;第四,浦东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模式和经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提供了现成的体制模式和政策参考;第五,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政,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说到底是一个如何规范、约束政府行为,使政府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过程。在成熟市场经济社会,法律是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最可靠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屡禁不止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三乱现象”,繁文缛节的行政程序,拖拉低下的行政效率,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和透明的、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环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计划体制的长期作用,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明显地带有“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特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干预范围和程度都要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可以预期,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国家战略,必将给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以更多的事权和财权,如果没有健全的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环境,政府行为“错位”、“失位”和“越位”的负面效应将更加突显,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将愈演愈烈。因此,建议:(1)国家立法机构应尽快出台《行政程序法》等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2)尽快出台《国家公务员法》,实施以政务类和业务类分类管理为重点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首长的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3)加大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重点解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违反上位法规定或者自行设定实行地区封锁的内容,违反上位法规定,或者自行设定增加管理相对人义务的内容,或者自行设定降低或者减少管理相对人合法利益的内容,以及超越本地区、本部门的权限规定行政管理的有关事项和内容等问题(“国务院法制办:行政立法五大问题 法规审查当立行”,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三)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策统一性和透明度,加强监督,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塑造“亲商、亲民”的“服务型
诚信政府”
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政府形象和制度环境,是商业投资环境的“窗口”。辽宁省被调研企业的代表普遍认为提高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简化行政程序是改善投资环境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头等要务。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简化行政程序和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通过完善行政程序制度和行政许可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在行政性放权过程中存在的“放小不放大”、“放轻不放重”和“放虚不放实”的问题。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行政相对人公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高政策透明度,并适时召开社会各界参加的沟通座谈会,倾听行政相对人的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和问责。在政绩考核制度上,要改变只重经济业绩不重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等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考核体系,结合公务人员的行政效率建立完善的综合考核体系。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形象,塑造一个“亲商、亲民和诚信”的“服务型政府”形象,为社会投资者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放松市场进入限制,为老工业基地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创造宽松的条件
目前我国正着手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试点,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将东北地区确定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1)在投资额度审批上,放松中央政府掌握的内外资项目审批的投资额度限制,如投资总额2亿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可以由省政府自行审批,但要到中央政府备案,以吸引一批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入,培育起新的增长点,并以此带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2)在投资领域方面,不仅要充分放开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准入限制,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等)和公用事业(如供水、供电、供气等)领域,也应逐步向社会性投资放开。但对于具有一定自然垄断特征的投资领域,政府应加强价格和市场行为的监管,以维护正常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3)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和外部性强的领域,严格限制财政性投资进入竞争性领域。政府的公共投资要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如国际知名的会计、咨询、法律等机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公开和充分论证和审查,接受社会监督。(4)完善多渠道的、开放的融资体系,允许民营和外资企业利用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进行项目融资,对于一些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建设债券进行项目融资。(5)政府审批内容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和外部性强的领域。
(五)尽快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沉重“历史包袱”问题,开展“降低金融风险改革试点”工作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原有装备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而这又涉及到存量资本的“历史包袱”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债务、富余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缺口、解除“企业办社会”的资金缺口、资源型城市发展持续产业的资金缺口和环境保护的资金缺口等“历史包袱”,特别是高负债率造成的金融风险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建议在分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前提下,制定并实施一个整体规划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分阶段实施的解决方案。可以先确定一个试点地区(如大型重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沈阳市铁西区),授予地方政府处置国有资产的必要权力,与财政部、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协调与合作,通过增加核拨“核呆指标”、债转股、破产、拍卖变现、债权交易、出让土地使用权、发行专项债券等多种形式,集中解决多年遗留的不良债务问题。
(六)为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民营经济发展迟缓是东北地区与其它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培育新增长点还是利用民间资本来改造国有企业,都需要在政策上为民营资本营造宽松的环境,这样的政策环境包括竞争性领域的市场准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和商业性融资、国债项目、下岗分流补贴、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并上市交易、兼并破产政策等等领域。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应该积极予以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特别是在先进适用型技术的研发、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领域,政府应该在研发投入、人才待遇、土地使用、企业孵化、风险投资、产业化融资和所得税等方面予以扶持,并充分利用园区经济的作用,积极引导中小型科技企业形成集聚式发展格局。允许合格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放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入股和对外投资的限制性条件。
(七)实行倾斜性的区域产业政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营造“政策高地”
可以考虑比照西部开发政策,允许《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限制类”和“允许类”有条件地(如规定3至5年期限)享受“鼓励类”项目的优惠政策,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出口环节增值税。提升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技术含量,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企业和原材料制造企业进行兼并、联合与重组,对技术升级和重组后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政府加大财政贴息和政策性贷款的力度。
(八)加快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6.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六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水资源管理对策
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采,加上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总量有限,东三省生态用水被大大挤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后,众多企业蜂拥而至,尽管大多企业工艺先进,达到甚至超过清洁生产水平,但需水总量仍会大大增加,危及生态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利用红线指标管理,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控制社会经济用水总量.
作 者:刘磊 李海生 张辉 吴春旭 LIU Lei Li Hai-sheng ZHANG Hui WU Chun-xu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00012刊 名:黑龙江环境通报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ENVIRONMENTAL JOURNAL年,卷(期):32(1)分类号:X321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水资源 红线管理指标
7.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 篇七
1 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
1) 创造性。
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活动形容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
2) 累计性。
每一轮新的技术创新都要以先前的创新成果为基础, 新的一轮技术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组合, 而是在己有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对旧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扬弃和技术突破。
3) 效益性。
任何层次及规范的技术创新活动, 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 这是实现预期创新目标的物质性保证。伴随着这种投入, 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又总会相应获得一定的新增财富或比较利益, 这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技术创新的效益性还表现为技术创新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效益以及宏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待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保证。
4) 风险性。
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增量收入的多少又是与技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相对应的。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 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又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技术经济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 有些因素是可控制的, 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控的, 是事先难以估计或把握的, 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5) 扩散性。
促使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成功的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过程, 才是真正的促进发展、增进财富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宏观经济效益才能得以实现。
2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创新缺乏制度化激励
从产权制度看, 众多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但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股份仍占绝对比重, 产权不清, 政企不分, 国有企业缺乏充分的自主权。从国有企业自身来说, 创新意识不强, 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产品积压, 资金缺乏, 加之技术创新本身又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这些都影响着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 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较缺乏。
2.2 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性不强
技术创新环节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 是技术发明的实用化和实用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相统一的过程, 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不是来源于市场, 而是来源于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推介”, 还有些则来源于企业现有的科研成果。同时国有企业缺乏快速的市场信息通道, 致使不少技术创新项目并没有充分反映市场的要求。由此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远离市场, 难以实现技术创新预期的目标。
2.3 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不够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社会融资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风险投资, 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资金市场不发达、不完善。争取银行资金, 又因其缺乏对创新项目风险的判断力, 他们倾向于已经成熟、已成规模的项目。
2.4 技术创新的人才缺乏
作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人和富于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远未形成;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国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以上这些因素, 都影响到国企技术创新的发展。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对策
3.1 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意识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 重视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企业高层领导要从观念和意识上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等专利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使每个人都自觉地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 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3.2 健全国企技术创新机制
政府要从国企技术创新的整体需求出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国有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引导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降低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 着力于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发机制;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和支持政策, 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包括税收优惠、贷款优惠以及鼓励科研机构、高校承办技术开发项目;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奖励体系,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强化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组织机构。对于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 国有企业应给予物质和精神重奖。采取创新成果转化提成制、个人技术入股、课题招标制等多种激励机制。
3.3 企业要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通过多种渠道并采取多种方式, 如专项培训教育、出国培训等, 培养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 在搞好现有国企技术人员培训教育, 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同时, 吸收各种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进入企业, 促进各类科技人才相互配合, 提高技术创新的实力和能力;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 建立国企技术创新的培训基地, 为国有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如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等, 使参与方均能从联合中获得收益, 从而激发合作积极性。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实施者, 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尤其要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 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 又有市场眼光的新型创新人才。
3.4 企业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 提高自主专利权的质量
企业在产品核心技术上的开发能力和专利产权的拥有数量, 直接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质量, 是建立企业自主专利权的核心优势和增强专利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产品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 不能长期满足于技术上的模仿、跟随或简单的组合, 要充分利用我国在科技人才上的优势, 勇于进行前瞻性、科技含量高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力争成为核心技术的领导者。为此, 企业必须增加在高科技成果开发上的投入, 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服务, 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研究院 (研发中心) 、博士后流动站或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等形式。
4 结束语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如何推动技术创新提出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 健全国企技术创新机制,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加强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开发等对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还需要善于获取、吸收和学习知识, 知识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是东北重要的技术创新源, 国有企业能否有效借助技术创新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 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整个东北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技术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国企,技术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邹新月, 罗发友, 李汉通.技术创新内涵的科学理解及其结论[J].技术经济, 2005 (5) :13-14.
[2]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本质、动因和管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 (4) :78-80.
[3]夏保华.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J].科学研究, 2006 (10) :534-538.
[4]冯晓青.试论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8) :12-15.
8.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八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碳排放;LMDI方法;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行业结构;行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24.0;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95-07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减少人类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老工业基地大多以传统工业为主,碳排放强度较高,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较大,因此其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要实现老工业基地低碳转型发展,首先必须要弄清楚老工业基地碳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因此,准确测算我国老工业基地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Wang et al(2005)、Wu et al(2005)、徐国泉等(2006)、Fan et al(2007)、雷厉等(2011)、张占贞(2013)、潘雄锋(2011)、孙宁(2011)、王迪(2012)等所做的研究。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研究视角也可进一步拓展。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采用“电(热)碳分摊”原则对碳排放量进行测量,测算结果更加科学准确;二是采用LMDI方法将老工业基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纬度,并将48个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为行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三个纬度,这样从区域、行业两个层面的深入研究,增强了结论的政策意义以及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1.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本文基于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核算各老工业基地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2.数据来源及处理
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总产值、CPI价格指数以及能源消费量均来自老工业基地2007—2013年的《统计年鉴》;工业行业总产值变量均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测算区间为2006—2012年;能源消费主要包括四大类:原煤(吨)、汽油(吨)、柴油(吨)、电力(万千瓦时),四类能源的转换系数及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
经过调整,研究样本中行业数量为37个;在所考察的120个老工业基地中,由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城市的市辖区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在研究样本中删去;在95个地级市中,经过筛选,有辽宁抚顺、辽宁锦州、安徽安庆、山西临汾等48个地级老工业基地数据较为齐全。所以,最终样本为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数据。
三、老工业基地工业碳排放概况
图1是4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37个行业年产值总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趋势图在计算碳排放强度时一般用碳排放量与GDP的比值,但在行业层面只有行业总产值数据,所以本文在计算碳排放强度时使用的是工业总产值的数据,计算结果相应偏低,但不影响比较结果。 。2006年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为3.46亿吨,到2012年增加到5.23亿吨,平均年增长率为7.23%,工业碳排放总量整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同期,48个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产值总和也由2006年的46 676.86 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6 854.58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3.50%。二者的变动趋势显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行业总值碳排放强度2006年为0.741 4吨/万元,2012年为0.540 3吨/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4.4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2是4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的碳密度值。碳密度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比值,可以反映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同能源在提供能量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不同(王玮,2012),2006—2012年48个老工业基地碳密度平均为1.08,可见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同时,2006—2012年行业碳密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6.83%。
四、老工业基地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采用LMDI方法将48个老工业基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为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四个维度(图3和图4)。
图3是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值趋势。老工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即经济总产值的不断增加)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最大,2007年是-2 986.94万吨,然后一直上升到2012年的31 047.43万吨,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拉动因素。产业结构在2007年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174.06万吨,2011年为-879.88万吨,而2012年为-5.89万吨,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抑制作用,也就是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相关行业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确实起到了削减作用。能源强度代表技术水平,2007年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9 090.71万吨,2012年为-13 932.50万吨,说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对于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值为339.45万吨,2012年为1 409.69万吨,对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变动整体上显现促进作用,说明能源结构的调整对老工业基地碳减排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4 是老工业基地各因素碳排放量变化贡献率趋势。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拉动因素,贡献率<1的因素称为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因素。产业规模贡献率由2007年的0.921 9增加到2012年的2.063 1,期内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上都显现于大于1的趋势,说明产业规模因素对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碳排放增加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贡献率在2007年为0.995 3,2012年为0.999 9,2006—2012年的平均贡献率为0.989 0,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在样本期内显两极分化状态,2006—2009年贡献率大于1,而从2009年开始一直小于1,表明其对工业碳排放的增加由最初的促进作用转向抑制作用,反映出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能源结构的贡献率基本上都大于1,说明能源结构仍然是影响工业企业碳排放的一个主要因素。
根据LMDI分解模型,对2006—2012年48个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将影响因素分为行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三个维度(见表2)。
2006—2012年48个老工业基地的大部分行业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变化的幅度较大。这6个行业碳排放变化幅度均在3 500万吨以上,使碳排放量增加了62 353.93万吨,可见这6个行业是老工业基地碳排放的密集行业,应该成为重点减排行业。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的碳排放量在整体上是呈下降的趋势。
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行业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均呈现出促进作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行业规模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这7个行业的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贡献值均在1 200万吨以上,使得老工业基地的碳排放量增加了23 212.34万吨。这些行业属于大型制造业,规模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大,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应重点考虑适时减小其行业规模。而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等行业的规模较小,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小。
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中除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其他30个分行业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量呈现出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进步较快,产值增长幅度远超能源消耗增幅。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等行业的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2006—2012年这6个行业的能源强度使老工业基地的碳排放降低了57 834.40万吨。而对于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值为正值的行业,应努力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善其能源强度。
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增量起到抑制作用,减少了666.19万吨的碳排放量,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行业对煤炭消耗较少而对电力消耗较多;其余行业的能源结构均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的能源结构明显增加了碳排放量,2006—2012年这4个行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值为3 217.78万吨。从整体来看,全行业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值为4 287.66万吨,说明整个工业行业的能源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考察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2006—2012年碳排放量的总体趋势及区域、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中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2006—2012年的煤炭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平均达到 89.99%。可见,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能源结构还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
第二,从地区层面来考察,在影响老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四大因素中,产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其中,产业规模又是最主要的拉动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能源强度又是最主要因素。
第三,从行业层面来考察:(1)行业规模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碳排放量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中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7行业的促进作用较对烟草制品等行业的促进作用大;(2)能源强度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的37个行业中的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及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等7行业碳排放量的贡献值为正值,其余30个行业均为负值,即能源强度对这7行业的碳排放起到促进作用,而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6行业的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3)能源结构对我国老工业基地37个行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9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抑制作用,其余行业的能源结构均促进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其中能源结构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4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根据上述有关结论,本文认为老工业基地要实现低碳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适度控制工业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在控制工业产业规模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应该降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高排放行业的规模。第二,加快技术进步,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加大对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尤其要加大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造品业等行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其技术进步,以提高其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建立煤炭略有增长、石油平稳增长、天然气快速增长、非化石能源大幅增长的能源消费模式,重点转变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能源结构,使其能源结构利于减少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雷厉,仲云云,袁晓玲.2011.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5):59-65,126.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2011.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5):101-105.
孙宁.2011.依靠技术进步实行制造业碳减排——基于制造业30个分行业碳排放的分解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4):44-48.
王迪,聂锐.2012.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9):132-136.
王玮.2012.碳排放驱动因素与减排潜力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158-161.
张占贞.2013.基于KAYA模型的青岛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4-87.
Ang. 2004.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 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 Energy Policy,32(9):1131-1139.
Fan,Liu et al. 2007. 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3[J]. Ecological Economics,62(3-4):683-691.
Wang,Chen,Zou. 2005.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J]. Energy,30(1):73-83.
Wu,Kaneko,Matsuoka. 2005.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 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J].Energy policy,33(3):319-335.
9.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 篇九
地
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7-12-12 17:28: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人为本求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发挥区位优势广纳仁人志士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使宁江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去年中央还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这无疑是为东北、为宁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所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说
白了就是一句话,“推销东北”和“二次创业”的一个过程,我们宁江亦是如此,振兴宁江也要靠二次创业。当前,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制约着我们宁江的发展,但这些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当振兴宁江的基础被赋予新的机制以后,就会实现第二次创业,宁江的经济就会实现新的腾飞,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人。就是 “以人为本求发展”,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的指标,更要追求与人的自身质量相关的指标。在改革和经济转轨过程中,要让全区的人都过得去,都有衣穿,有饭吃,有活儿干;要一边谋求经济的发展,一边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要注重吸纳人才,人才是多方面的,在这一方面上我们区呈现出人才资源匮乏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缺少创造型的人才、企业家型的人才、高技术型的人才和国际型的人才。而人又是有思想,并且是靠思想所支配的,所以,思想又是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各个方面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我们全区的广大干部要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先进的政党都必须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更是如此。就我们宁江区的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又很多的优势。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有古老的岁貉人在这里建立夫余国。这可以说我们宁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又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我们地处三江交汇处,区内的交通十分便捷,有明沈、科铁、等国省干线公路贯通南北到达省会长春只需90分钟。这都为宁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有利的资源优势那?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充分挖掘我们有很好的土地资源、很好的矿产资源、很好的森林资源、很好的草地和水利资源,还有好的历史文化和像松原老醋等一些在省内甚至国内曾经享有声誉的品牌效应。首先,对于这些“优势”我们要合理 的利用、配置,并继续开发新的品牌,在树品牌的过程中政府要帮助、指导甚至要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企业树品牌。树的品牌要打得住压、过得了关、经的起推敲,不要光是牌子,不要一想就树、一树就响、响后就倒。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要注重文化和名人效应。这些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实践的证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的“桃花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原来只是一个不是很出名的岛子,现在却成了年接纳游客达37万人、创造经济利润达5800多万元的旅游胜地。为什么?原因就在一个人——金庸。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里面多次的提到“桃花岛”这个神秘的“武林圣地”,就此舟山市也就成了旅游胜地,并且给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舟山市的有关领导在总结经验是只说了一句话就是:“金庸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以后要发展金庸品牌,只要对我们舟山有利的事情我们就要做。”远的
不说,且说我们的近邻——前郭县。它之所以在几年内发展迅速除了是民族自治县以外,是不是也有名人效应和品牌效应在做崇?他们是依靠查干湖发展起来的壮大起来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铁岭等等。那么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项目“三江口”,三江口是一个在国内较少的一道自然风景,那里是嫩江、一松、二松的交汇处,我们可以在那里建一个旅游度假村,也可以找来咱们宁江的文化、艺术名人来做一下舆论么,这也许可以带动我们宁江经济的发展。再次,资源配置应该还包括人的结构优化和配置。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改革产权制度,要实行产权多元化;就是要卸包袱,即抓住国家分离企业办社会、开展社会保障试点的机遇,运用各种灵活方式处理不良债务;根据国家政策减免历史欠税,卸掉国有企业背负的沉重冗员和社会负担;转变职能,即在审批制度上进行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经济整体布局和限制类的项目需要有关单位
审批之外,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
二、营造法制氛围搞好服务务求高效资源占有量虽然很好,但是为什么近年来招商引资状况并不是十分的显著?这可能是我们在某些地方运作起来有漏洞,特别是部分地方由于招商引资思路错位,出现“四重四轻”现象,使一些外来投资者对巨大的市场“肥肉”望而却步。这与我们宁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宁江的各级政府渴望外商到来,近年来关于引进外资、保护外商的文件不断出台,很多政府领导更是历尽艰辛,求着外商来投资。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江的上上下下这么重视而取得的效果并不是让人乐观那?这可能就是重“经营环境”轻“法制环境”。在东北,一位投资者打了一个2万元纠纷的官司,打到最后,竟
【老工业基地新型城镇化】推荐阅读:
工业园区城镇化总结06-28
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9-03
浅谈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07-07
绿色制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08-21
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11-17
新田铺镇2011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总结07-04
参观红色基地教育基地心得体会06-10
物流基地介绍06-29
爱国教育基地08-08
基地实践报告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