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精选19篇)
1.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一
为了了解掌握网络文化对我校小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情况,端正学生上网态度、树立学生正确上网意识,教会学生正确学习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XX年上半年围绕“网络文化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影响”这一专题在我校开展了“小学生上网现状”调查活动。
一、调查对象
三年级、五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在7-11岁之间。
二、调查形式内容
(一)调查形式
1.问卷调查
三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五年级学生50名,男女各25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我校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珠性,制定中、低两段不同样卷调查问卷。
2.个别谈心
对问卷调查中和师生交流了解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3.实践活动和班会
通过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现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二)调查内容
对于五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有无接触不良网站不良信息、处理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方法、网络对个人影响的方面、网络对学习的帮助、学习退步原因受到上网影响等方面调查。
对于三年级学生主要从学生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地点、对网络的看法、对互联网信息的看法、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态度、对学生上网的监护等方面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高年级学生上网人数多于低年级学生,男生上网人数多于女生上网人数。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92%。
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有:帮助学习、聊天、游戏、个人爱好。
2.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二
一、网络文化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 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 网络文化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对于教师而言, 它的信息承载量高这一巨大优势使得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不必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以课堂教学来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 网络文化的传播也同样打破了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空间与时间界限, 随时获取最新动态信息、与老师课后互动交流令思想品德的教学融入和延伸至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 网络给小学德育教学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 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文化的开放和交互性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外, 也会成为不良行为和虚假信息的滋生地。网络暴力、网上欺诈与个人信息泄露都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有一定冲击。由于年龄尚小即便是较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接受大量信息时也往往会真伪难辨, 缺乏辩证的思维。这样就对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的正确引导产生了负面冲击。
二、应对不良文化对小学德育教学消极影响的措施
1. 学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普及是应对消极影响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作为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教育阵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课堂和课时设置上面就应该增加有关网络环境下德育的环节或者在思想品德课上设置关于网络和网络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德育教学的网络文化问题在正式的课堂中出现, 引发学生重视, 给予学生如何对待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再者, 学校的网络和网络文化教育的大环境应该有所加强。所以在校园内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网络德育的内容和网络文化知识, 在班级中可以开展以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令网络文化的德育教学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 努力构建一个宣传和普及网络文化道德教育的大环境。
2. 提高教师网络文化德育素质与知识储备是应对消极影响的关键
如今, 小学生上网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和造成了一些小学生以上网为名吸收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如何去引导和改善这一局面, 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尽管现阶段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教师越来越多, 但是除了对计算机的应用外, 许多教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 还是停留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传统道德领域的教授。因此, 学校应该有秩序地组织教师进行短期集中或者长期的关于网络道德和网络德育方面的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增加教师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储备, 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有序、安全上网。
3. 课堂上增加对网络文化的教学是应对消极影响的重要方式
承接笔者上述观点, 在教学内容上除传统的思想与道德教育外, 网络道德教育也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之一。网络德育应该走进计算机的课堂中, 利用计算机课接触电脑和网络的先天优势, 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而在形式上, 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束缚, 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播放关于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文化的影片, 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或者情景模式再现学生在上网中遇到的网络道德问题, 使网络文化的德育更具有效性。
4. 加大对学生网络监督和监管的力度是应对消极影响的保证
3.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 班主任 人格魅力 思想品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43-01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形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和自由化意识不断提高,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另外,互联网的发展,其存在的不良信息正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较为叛逆和冲动的时期,价值观很不稳定,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以上种种因素给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班主任作为初中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非常具有必要性。
一、形成正确的三观
如果班主任有着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正确三观的建立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正视自我和社会。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到初中生,如果班主任在看待问题上能够用联系、矛盾以及发展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能够积极回答学生对新事物的疑惑,会帮助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初中生在对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往往会在学习压力上感到茫然,如果该班主任有着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其模仿力较强,如果班主任有优秀的价值感,会对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帮助。
二、树立自信和理想人格
如今我国中学生大多娇生惯养,普遍存在自负情况。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如果班主任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开阔的胸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理想人格。
三、优化初中生的道德情感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心灵冲击的活动,是师生情感和灵魂的交流。如果班主任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会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班主任要将抽象的道理应用感人的事例表达出来,多加肯定社会上积极美好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树立良好的政治方向
初中生心智不全,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班主任如果具有人格魅力,将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将自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科学发展观等正确的理解传达给学生。面对如今物语横流的社会,教师如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学生一定会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五、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
初中学生存在着偶像崇拜心理,对于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会学习其优秀的品德,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不会歧视学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言谈举止儒雅正派,不抽烟、不随地吐痰,通过言传身教来改正初中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保证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会具有创新意识,在生活中摆脱传统错误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敢于尝试并接受挑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班主任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其教学方式上,如果班主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其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高。因此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发展基础,积极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很容易受到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对自我人格魅力的提升,通过形成优良师德、提高专业知识,增强管理技能,让学生对教师有积极的评价。通过榜样示范和言传身教,让自身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何璧. 浅析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影响[J]. 南方论刊,2012,(07):101-102+7.
[2]高影洁. 谈初中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2):171.
[3]徐燎原. 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140-142.
4.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四
有人向我反映,一向被我看好的那位成绩优秀者自己一般不值日,每到轮到他的时候,都是指手画脚安排其他人干,对于洒扫庭除之类大有不屑一做的架势。适值我们办公室没有氺了,包括这位同学在内的几个人在场,我故意扬言“哦,没有水了”,稍一停顿,果然见“这位同学”说道:“ⅹⅹ,你去给老师搬水去”,他自己心安理得地拿着杂志悠哉游哉。
此类现象虽属个例,但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通常把那些在学校各类考试获得卷面高分的学生称为“优等生”,学校的升学率,教师成绩的排名和奖金的多少,班级在年级名次的先后,主要由这些学生来决定,因此,不少学校为争夺“优等生”展开了没有销烟的战争——免费入学,拿奖学金、提供食宿,评为三好学生,树立学生标兵等等不一而足。评心而说,这些都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不如此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就没有立足之地,从校长到老师,谁敢掉以轻心啊!
我们在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的时候,往往忽略一方面。抓成绩,提高分数是对的,而忽略了对“优等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就会出问题,这好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某些省市的经济上去了,同时腐败贪官也随之产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细想一想,我们给所谓的优等生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啊,学校宠着,老师惯着,家长更是疼爱有加,他们满耳听到的是表扬、夸奖等誉美之词,这就难怪他们飘飘然不知所以,夜郎自大,目中无人,潜意识中真得以为自己就是“山中之王”了。课堂上,不再专注地听课,积极地思考,而是以挑剔的目光判断老师的讲解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班主任
)同学之间相处不再和谐,大家对他们而远之了,明哲保身,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对学习以外的班级日常事务,大都不屑一做;做值日喜欢指手划脚,遇体力劳动则能躲就躲;处理日常琐事以自我为中心,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淡薄,稍有不顺则大发雷霆,小题大做,没有他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受挫能力。
清华大学刘海洋把硫酸泼向黑熊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能被清华录取的学生就是在一个省级市也是凤毛粼角,但就是考出如此之高的“优等生”居然不知道伤害黑熊是违法行为,连一点起码的道德是非和法律观念也没有,如果他不是疯子的话,那肯定是思想有问题。
向黑熊身上泼硫酸的人毕竟是个别,而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或自寻短见,经不住诱惑迷恋网吧而因此辍学的就大有人在了。这当中不乏高分之人,真是可悲啊!
如果说封建科学制度造就的不少范进和孔乙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那么,今天学校里出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我们教育上的一大漏洞,如此断言毫不为过。
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慨:在校期间自己呕心沥血,寄以厚望的“优等生”,毕业以后不少都销声匿迹了;倒是那些挨训最多,备受冷漠,不受老师待见的“后进生”在诠释着“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节假日常去看看老师,不断询问着老师的生活状况。这种现象很有些讽刺意味,为什么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对所谓“优等生”的德育投入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据不少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是优秀学生,成绩优秀,老师喜欢,几乎能得到学校颁发的每一次奖状,可是一回到家里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好吃懒做,摆出一副公子和小姐的架势,甚至连袜子也让家长去洗,一点也没有所谓优等生的水平。这让家长既困惑又失望,究其原因,恐怕与学校只顾智力开发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不无关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人的后天教育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王安石的《伤仲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那位小时候“指物作诗立就”的方仲永,长大以后却“泯然众人矣”,可见后天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师长的教育者,其责任重大,意义正在于此。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培养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远比培养一个虚伪、自私的硕士生重要。
“优等生”人格上的不完善,实际上是教育的不完善;他们在品德方面表现出来的缺陷,也正是教育上的缺陷。学校面对学生召开的班会也大多如此,课上,老师更是对“优等生“和颜悦色而厉色相对那些小动作者。我们兢兢业业、煞费苦心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提高“优等生”的分数和改正后进生的缺点,对高分掩盖下的不完整人格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这一点,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那么不协调。
我们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但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要学会做事,先得学会做人。在人的所有素质当中,政治素质是首位的,在各类考试当中获得了高分,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缺少协作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这样人又有多少价值呢。
应当特别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优等生含义的实质是品学兼优,无品而有学是不能称之为优的。作为21世纪的一代新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和集体主义情操,正直诚实有责任感、谦逊、勇敢、善于与人相处和沟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懂得关爱和尊重他人,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德”字,而分数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否则必然会形成人格上的不完整。
白求恩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是因为他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那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岳飞成为我们民族的英雄,不只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主要的是他那“精忠报国”的思想;周恩来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不是他的著作,而是他们以天下为已任,象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粹,死而后己”的胸襟。想一想,古今中外的先贤吧,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古,无不是因为具有人格上的魅力。
5.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五
一、序论
1、网络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
2、针对网络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对策。
二、本论
(一)、网络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1、网络对学生品德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2、网络对学生品德的负面影响
(1)、导致学生道德认识的模糊;
(2)、导致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
(3)、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
(二)、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不良状况
1、认知上的被动与麻木;
2、情感上的排泄与冷漠;
3、意志上的以自我为中心。
(三)、网络背景下学生出现各种道德问题的原因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2、互联网本身原因;
3、家长和学校原因;
4、社会原因。
(四)、针对学生上网的思想品德问题做出相应对策
1、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2、以网络为平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建立适合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4、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5、国家和地方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
三、结论
1、正确面对网络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的影响
我们既不能因为网络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
2、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做好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6.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六
阶段报告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王新华
一、背景与价值
1、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的趋势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互联网正在改变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孩子能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了,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眼界大开,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孩子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它在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先进高效的手段的同时,也给人们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也逐步走入了德育研究的视野。“计算机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了对网络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见。《意见》提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3、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4月23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4、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
5、网络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的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期。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网络信息文化。
2、计算机网络活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以“电脑”、“网络”为主要活动载体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是以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创新能力、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主体人格为基本目的的。
3、青少年思想品德:青少年思想品德是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等诸要作用下以其相对稳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外化的道德品质。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规范的过程。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文化对其思想品德的影响较为敏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小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在本课题中特指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支持现代管理理念中的理性科学主义管理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管理的有机融合。
2、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各种能力是有一定潜力的。
3、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柯尔伯格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既非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非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内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面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又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横加阻挡。而应实施主体参与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对网络文化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恰当引导,有效规范。
4、知行统一的理论。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识改变意识,观念改变习惯,规范改变行动,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认知是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归宿和结果。加强青少年网络规范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自身修养,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道德行为的高效统一,而不应是高度监管下的网络约束。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正处于渴求知识期间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迅速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但在泥沙俱下的混合物中如何取其精华,则需实践者的有效行动予以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内容与策略
(一)研究内容
我校自申请《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以来,专门成立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安排了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落实课题小组的成员首先调查研究了目前网络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情况,并通过下发表格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写就了《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及心理研析》、《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等论文和研究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市、县、镇举办的“十一五课题”相关活动,听取、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
目前该课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王新华在《江苏教育技术报》上先后发表了《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探》、《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的论文,王新华在《长三角教育》上发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矫治对策》的论文,王新华的论文《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思考》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园丁杯”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王新华的论文《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1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王新华的论文《青少年网络瘾症状及其危害论析》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余志明的论文《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许爱山的论文《初中生上网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三等奖,钱宗兵的论文《用好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汤亚宗的《母爱》教学案例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二)研究对策
1、制定了规范学生网络道德和日常行为的若干规定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给人们
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中已出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因此,在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有关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
⑴禁止去任何商业性网吧。
⑵禁止浏览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站。
⑶禁止通过网络参加或支持一切反动组织。
⑷禁止在网上传播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言论。
⑸为防止学生参加网上非法反动组织,学生不得用维语进行网上活动,在上网期间必须有值班老师进行监督。
⑹对于网上结交的网友要友好,不去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⑺上网活动须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得沉溺于网上玩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⑻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要坏网络秩序。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
2、建立了德育网络资源库
为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校园宽带局域网为基础,建成网络德育资源库,成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班级管理的阵地、师生交流的窗口。
学校将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电脑网络接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年团校、法制宣传、远离毒品、文明上网、爱护环境、演讲比赛、网上签名等教育活动,开辟“网络论坛”,学生可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直接网上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还将几十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爱国主义歌曲上载到德育资源库,定期供学生收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应将其用于讨论学习内容,如发布难题、征集解答和请老师解答等。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学生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把德育教育方法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敞开思维的大
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实践式德育转化,重实践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心灵的信息“防火墙”,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预防和救治“网络成瘾症”。
4、加强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应包括理想、道德、心理、法制和行为规范、网络素养等诸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应纳入中小学的正式课程。所谓网络素养主要是指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正确上网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建立起防止不良网络信息侵袭的铜强铁壁。
网络这个原本神气的东西已经运用的越来越普遍,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的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如:网络课上,布置学生查询有关“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学生自己根据搜索出的网址逐个浏览,发现很多网站的内容不符合自己要求,在进行了大量的搜索操作后,学生失去了耐心,转而去浏览其他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如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欣赏Flash动画、听歌曲等。这些总是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耳朵,吸引他们,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沉迷在这些娱乐内容里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四、下阶段课题研究方向
1、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于学生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网络文化将是我校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我校还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更开阔的视野观察、调查、研究。根据下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我校安排了课题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确立了下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网络环境下我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技术层面上扬长避短建立校园网络文化。
抢占阵地,尽快发展我们自己的信息带。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宣传教育内容制成中文软件,构成强大的宣传框架。强化在网上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强大的主流引导攻势。
有效防范,依法建立防火墙。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强化防范意识,加强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源。
7.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七
一突出重点内容
由于时事政治内容覆盖面广, 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也有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有国内要闻, 也有国际热点;有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也有局部战争的消息。繁多的时事政治材料, 如果教师根据发生什么就讲什么, 没有重点, 难免带有盲目性。因此,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要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政治做到总体把握, 突出重点, 克服盲目性。笔者认为要注意四个联系: (1) 联系党和政府现阶段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 (2) 联系教材实际; (3) 联系学生实际; (4) 联系影响较大的事件。如笔者在教学“感受社会变化”一文时, 由“神舟七号”引入,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 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意时效性
时事政治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贯穿, 而不是专题复习。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时事政治教学往往采取临时突击猜题、背诵的应试教育模式, 等“时过境迁”再讲, 已没有了新鲜感, 久而久之, 使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 如果时事政治材料在日常教学中能做到时间上的及时性, 会使学生认为, 课本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 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 学生很容易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才能逐步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时事政治教学应重视时效性。如本人在班级黑板报上特别设置板块——“每日要闻” (如有需要, 可在上课前5分钟对要闻进行简单评说) , 每周 (或每月) 安排专课——“焦点新闻大家谈”, 使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形式上坚持三步
第一步:收集。鼓励学生在课外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时事政治新闻, 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联系实际,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话可讲的, 并且与教材知识点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专题材料收集, 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收集, 以方便查阅。在搜集、分析时事政治材料的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较好地收集归纳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有时还要求学生预先尝试写点短评, 为下面的“评说”环节做好准备。
第二步:评说。先由教师或指定的学生“说”新闻, 然后学生用所学知识对该新闻进行“评”, 通过“说→评”新闻, 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在点评过程中, 要及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研究,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活动。以校或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时事政治演讲比赛”、“时事政治手抄报竞赛”、“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焦点访谈”、“优秀小论文评比”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提高, 并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方式灵活多样
时事政治教育要善于组织, 有计划安排,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 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出发, 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 享受快乐, 做到寓教于乐。
第一, 组织时事政治知识介绍演讲。时事政策教育中, 依据课文内容涉及许多时事政治知识, 如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等事业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家乡的变化等, 都可作为时事政治知识介绍内容, 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 增加知识面, 还可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第二, 开展要闻时事政治演讲。让学生上台演讲, 这是一项锻炼学生技能, 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收集时事政治要闻。内容包括国内国际, 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 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 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 突出重点。上台演讲, 开展小组竞赛, 教师要作演讲小结, 肯定学生成绩, 指出不足。经过长期训练, 不仅能锻炼学生, 更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受到教育。
第三, 办好时事政治小报。办好时事政治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选材、设计、剪辑、编排。收集时事政治材料, 自己张贴成小报, 在班级、学校交流,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8.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人格;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人格理论概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即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班主任人格即为了适应班级管理的需要,班主任应具备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特质。班主任人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还应该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目前,在小学班主任人格界定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班主任人格对班级管理的作用已经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有学者认为,小学班主任人格主要包括七个方面:才干、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外向性、处世态度、善良、情绪性。对小学班主任人格的理论研究,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小学班主任人格对班级管理影响分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外露,有的内敛,有的躁动,有的稳重。其中,情绪外露型班主任的情绪波动较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忽冷忽热,对班级管理产生不利影响;意志表现型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且有毅力和恒心,能够培养出学风良好、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个人认知型班主任往往是根据个人意志处理班级事务,学生情绪化明显。班主任人格中,以下几个方面会对班级管理产生影响:
1.爱心
在班级管理中,爱心即通过爱的教育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通过呵斥、惩罚等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中等表现学生,这些容易被班主任遗忘。如,通过谈话方法,多鼓励学生,得到学生的支持和信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2.民主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凡事多商量。”商量,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观念。班主任应创建一个民主的班级氛围,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形成民主的环境。
3.求真
在学校教育中,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以求真精神为指导思想,求真,即坚持唯理精神、探究精神,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班级日常事务,鼓励学生纠正工作中的问题。
4.践履
践履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环节,对班级管理产生关键性影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发现,学生并非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认识,缺乏的是实践能力。因此,班主任应为学生做好表率,做到知行合一。
三、提高班主任人格魅力的方法
如前所述,班主任的爱心、民主、求真、践履等人格对班级管理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具体方法如下:
1.关心学生,以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关心学生,以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如,在每次考试之后,班主任可以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班主任个人修养,坚持求真务实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班主任有很强的崇拜心理,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班主任应具备较高的知识修养及良好的情操才能教出好学生。如果班主任只会耍嘴皮子,光说不练,学生也不会相信班主任说的话。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班主任是引导学生进步的关键人物,班主任的生活习惯、能力、人格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班主任强调要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班主任在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之后,其两种不同的做法会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主动搀扶起老人的,学生则会认为班主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视而不见的,学生则会认为其光说不练、言行不一,班主任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
同时,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班主任的言行、个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心理,进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如果学生认同班主任的人格,则会不自觉地模仿班主任的行为,并转化为自己的品质、观点和思想。在这种心理驱动力作用下,学生会自然而言地将班主任的人格转化为自己的人格。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重视其个人修养。
3.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创建民主班级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人格魅力固然重要,但班主任管理能力对班级管理也有重要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向全体学生展示了自身的气质、才能、个性,激发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愿意接受其引导。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由于班级管理事务繁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管理好班级必须具有足够的忍耐力和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明确班级管理的中心思想,如果管理思想比较混乱,甚至朝令夕改,学生难以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心里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引导,但由于班级管理思想不集中,难以形成统一的、良好的品质。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发扬民主思想,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弥补人格方面的不足。
4.事必躬亲,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要想提高其人格魅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事必躬亲,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从学习生活方面来看,班主任应督促学生形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从班级管理方面来看,班主任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注重培养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注重卫生等良好习惯。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该对其细节进行把握,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再者,班主任还可通过表彰先进的方法,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人格对班级管理有重要影响。其中,班主任的爱心、民主、求真、践履等人格对班级管理影响深远。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在其人格方面下功夫。首先,应关心学生,以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其次,加强班主任个人修养,坚持求真务实;再次,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创建民主的班级;最后,事必躬亲,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创建先进的班集体。同时,还应该选拔优秀教师来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注意班主任自身素质,才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肖春华.小学班主任人格对班级管理影响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熊允.班主任的人格形象与班级管理[J].读与写:下旬,2012,3(09):242.
[3]张俊先.浅析班主任人格魅力对班级管理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01):105.
[4]陶彩莲.做一个有魅力的班主任:浅谈班主任魅力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2012(02):78.
[5]中达娃卓玛.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下旬,2012,9(09):268.
[6]蓝盛志.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204-205.
9.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九
中国有句俗话: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实际上,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他肩负着管理班级、培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通过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其次、加强校园文明礼貌建设,让全校学生对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行为习惯教育要抓住关键,从点滴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校外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行为习惯教育应实实在在,需要从学生点滴的行为养成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好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最后、家校配合也是重要的部分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单靠我们一方面的努力有时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家校的配合来共同完成。
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了,我们再对其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轻松多了。
2014年暑期道县初中班主任全员培训(第三期)
58号学员刘荣卓
10.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群体逐渐变大并将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这些独生子女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每个家庭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普通教师,更是深深感到加强对独生子女学生群体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对独生子女学生群体的教育呢?以下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感恩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学生在家庭中的特殊性,家长往往会过分溺爱,对孩子迁就、纵容、无条件满足孩子一切要求,而从未教孩子们去体会、珍惜什么是真正的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而自己从不会想去关心别人,这样就逐渐地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可见加强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他们心里有他人的情操非常重要。所以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同时让他们知道爱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只取不给,也让他们懂得感激别人对他们的爱,时时想想别人的感受,可见感恩教育非常重要。
二、和谐相处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孩子们倍受宠爱,有的家长在不经意中变成了溺爱,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这使得孩子就像温室中的弱苗一样长歪了,他们任性,专横,狭隘,自私,一切以我为中心。他们在集体中往往不能和谐相处,有的同桌之间都要在桌子上划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必须注重和谐教育。班主任可利用少队课,体育课等组织拔河比赛、球赛等活动,增强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在班上,班与班之间,城乡之间进行手拉手互助活动,让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感受到友谊的快乐,朋友的可贵。班主任要在思想品德课上教育孩子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团结互助。班主任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把孩子带出去,找朋友。对一些内相,孤僻的学生班主任要特别关照。
三、吃苦教育
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有的同学连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简单的活也干不了,这样下去让人担忧。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吃苦是一种资本,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就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班主任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意义﹔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举办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竞赛,春游、秋游等活动,使其懂得创造社会财富并非易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四、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不能用成人的心理去要求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在公众场所大声训斥学生或粗暴地处罚学生,这是极其错误的。大家都知道,要教育好学生,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切忌单一粗鲁,对于独生子女学生更需要做到做一点。作为班主任更须加强自身的修养,用爱感化这些特殊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他们需要的不是婆婆妈妈似的爱,也不需要所谓“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你不做他们最痛恨的事,这就是是对他们真正的爱。
11.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教育 班主任 德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45-01
作为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由于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学习生活中去。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的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其次,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最后,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六、倾听学生的声音
12.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篇十二
一、互联网对农村青少年成长有着良好促进作用
(一) 互联网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方便性, 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特别是对于相对边远闭塞的农村, 大大拓展农村青少年的认知事物的途径, 使青少年学生开阔视野, 自学知识。青少年在网络中身处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 倍感自由轻松, 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中涉及知识面较广, 有些知识是课堂上无法传授的, 能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拓展知识。如:学生在地理课上接触到祖国的山水风物, 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去搜索全国各地, 乃至全世界的名胜古迹, 使课堂内的知识得以延伸,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历。还有在语文课内学习中, 学生了解到了一些名作片断, 业务时间可以让学生利用网上图书馆, 阅览群书, 可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拓宽知识面, 进一步了解名家名著。
(二) 互联网满足了农村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促进了农村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喜欢网上聊天, 尤其是农村的家长对子女关注度不高, 和学生交流得少。还有的学生家长长年外出打工, 甚至还有许多单亲家庭, 所以造成许多空巢或半空巢的学生, 形成一些问题学生。近年来, 学生自闭孤僻的越来越多, 这些学生从来不愿与周边的人交流。而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 学生通过QQ聊天、MSN、微信等方式, 寻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找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的相对宽松的环境, 青少年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充分展现自我, 表现自己。教师和心理专家等, 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 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心理咨询等。网络使青少年的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 有助于农村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农村青少年的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
当今互联网早已不是一块纯洁的净土。在互联网上不可避免地有很多不健康的内容混杂其中。而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 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很容易受骗上当, 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难免会迷失自我。
(一) 网络对农村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潜在威胁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而网上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意识, 有时会与中国传统观念形成冲突, 初中生价值观容易产生动摇, 不知道如何判断是非。比如:现在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盲目信奉拜金主义、打架斗殴、搞恶作剧、抽烟喝酒、穿奇装异服、顶撞教师, 不服从管教、“早恋”现象严重、耐挫能力差, 动不动就离家出走, 等等, 其害人不浅。
(二) 网络使农村青少年沉迷虚拟环境, 远离现实社会
初中生自制力差, 最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尤其是那些形象逼真的血腥暴力游戏, 使青少年整天对着冷冰冰的电脑, 与外界隔离, 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淡漠, 甚至不信任感, 个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健康问题, 甚至患上“网络综合症”。
(三)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网络具有全球性、互动性, 信息资料使用方便, 而许多以吸引顾客或盈利为目的网站, 不顾青少年健康, 往往在主页上张贴不良图片、“垃圾”信息等, 诱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思想不成熟, 一旦接触这些内容, 会荒废学业, 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总之, 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有利也有弊。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呼吁全社会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 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还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 提高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维护网络秩序, 遵守网络道德, 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学校要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的积极作用。
摘要: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有利也有弊。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呼吁全社会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 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的积极作用。
13.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三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比较正反事例,懂得应该对人有礼貌,知道对人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只有对人有礼貌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使别人愿意与之交往。
1.本课的重点是从正反事例比较中引起学生思考,提高认识。比较的事例有课文故事,有“比一比”栏目中的事例,有回忆自己的事例,还有比喻手法中“风”的艺术形象,比较的角度有的是从对方的不同表现比,有的是从自己的感受比,也可以是从对方和自己一方交互比。从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清道理。
2.在比较正反事例时,不要只强调对人不礼貌就办不成事,为办成事就要对人有礼貌,似乎只为办成事才需对人有礼貌,使对人有礼貌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这是不符合礼貌教育的本意的。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要着重提出: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树立自己讲文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形象。
4.采访使用的话筒一个。
提问:
路路为什么没把锤子借来? 2.小结:
路路对老爷爷没礼貌,不尊敬老爷爷。老爷爷对他很不满意,就不愿意把锤子借给他。
提问:
(1)平平是怎样向黄爷爷借锤子的?
板书课题:对人有礼貌
(2)黄爷爷对平平什么态度?小结:
平平对人有礼貌,黄爷爷喜欢他,愿意把锤子借给他,还夸奖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从路路和平平借锤子的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有礼貌别人喜欢小结:
与人交往时要对人有礼貌,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使别人愿意和你交往。
2.提问:
这次黄爷爷对路路什么态度?. 3.小结:
对人有礼貌是好孩子,人人都会喜欢。
师:冬冬家附近有一个足球场,常有人把球踢过铁栏杆,让冬冬帮助捡球。
14.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四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地深入改革,语文教学取得重要进展,有目共睹,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地深入改革,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的经历,依据情境教育这一理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弄清楚病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方法。关键词:阅读 农村小学语文 情境教育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其中,阅读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智力水平,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如果阅读水平不高,就无法很好地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在写作文时也无从借鉴,作文语言匮乏枯燥。最重要的是,不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智力水平也很难提高。如何让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达到新课标中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的。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有的问题 多数农村小学处在偏远地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村小学因为办学条件有限,所以学校里的教学设备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阅读教学。二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不高。面对教材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领会新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改善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三是学生的阅读内容单一。在农村小学里学生的阅读对象主要是教科书和相关的习题册,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传授给学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课外则是完成相应的习题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四是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小学学生的父母多在外地打工,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学生对阅读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受到家庭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
二、改善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创设野外情境课程 当下,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远比不上城市小学,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农村小学添置教学设备,同时,请专业人员长期地维护和保养这些仪器、设备。除此之外,学校也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学生留意和搜集周围环境的材料进行自制教具,不仅仅是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而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学习。情境教育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有情之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所创设的典型环境。农村小学周围有宽阔的野外空间,有不胜枚举的美景,这一切都在呼唤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生机勃勃的田野间是学生学习的生动课堂,在田野间教学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必要。例如在教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就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学生看到青山绿水、鸣禽野花,感受到自然景色之美时,教师只需要稍作引导,学生便能很好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感品味课文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之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面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识到,教师可以通过野外情境课程去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和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情境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事实却并非如此,一部分的农村教师未能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心理,呈现出的课堂与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大相径庭。课堂模式僵化,气氛沉闷,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学生坐在位置上或是不知所措、或是走神发呆„„一堂课结束,老师将一篇篇课文肢解得破碎淋漓,可是学生却不知所云、收获甚微,学生没有深刻地感悟与思考,更没有“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长期以往,教师剥夺了高年级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权利,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主角的优越感,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却毫无展示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不求甚解,很难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篇课文,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的判断、一种意蕴深刻的道理,只有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及其蕴含的魅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然而在很多的阅读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重复老师的动作,反复地朗读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到最后学生读的腔调和老师的一模一样,成为了老师的复制品,看不到任何带有学生个性化色彩的阅读。当然,在课上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每一位学生的经历和情感体验都存在着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与文中人物一起感受喜怒哀乐。所以,要上一节好课,教师就要正确地摆正学生的位置,将其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其次,教师还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情境课程的建构,不仅吸纳国内外课程流派之长,更重要的是从我们民族文化经典‘意境说’得到‘根’的滋养,从中概括出真、情、思、美四大元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除了语文学科等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书法、音乐、美术等方面,只有开阔的视野才能真正驾驭语文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可是一些农村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例如在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给学生进行范读时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而是用方言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字迹潦草、随意,缺乏美感;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不能准确地指正学生的问题,或是不能给学生讲解或拓展课文中涉及到的历史、科学等知识,缺乏一定的文化功底和内涵。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复杂、更多样,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他们相信教师会解决各种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面对的学生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用新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自然而然地净化了心灵,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给学生提供一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却经常看到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不断地提问,很少看到学生自主提问,虽然教师提前备课,充分设想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但是也存在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教师 “蹲下来”走到学生当中,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稍作点拨,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扩大探究的范围,不要仅限于文字表面的意义上,而是要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阅读。教师应该把教材当做是“跳板”而不是“圣经”,有创意的理解和应用教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消除学生担心犯错的恐惧心理,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挑战权威。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书目只有教材,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的书目种类匮乏、阅读面窄,不利于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根本无法满足《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对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鉴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阅读”法,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有序整合、开挖新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提供给学生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弥补学生没有条件获取种类繁多的阅读内容。农村小学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内容,例如描写淳朴民风的文章,在农村地区,人们非常重视邻里间和乡亲间的关系,倡导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逢年过节村里处处洋溢着过节的气氛,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或是描写动植物、自然景色、各种各样的农活等文章,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阅读教学资源。学生阅读描写农村生活的文章时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会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增加阅读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阅读内容单一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农村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频频走神、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是因为学生对于阅读没有产生浓厚的兴
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针对农村地区的学生,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 人文资源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农村,到处都长着各种各样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学生也随时可以接触到种类繁多的动物;农村的自然条件丰富,青山绿水,花草茂盛,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多样。面对生活周围的种种景观,学生心里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问或是想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之相关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将生活周围所看到的景象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家长应当肩负起督促学生在家里坚持阅读的重任。可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大部分家长都是为了生计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督促自己的孩子。即使部分家长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也因为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培训家长的课程,针对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说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在家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发挥农村学校特有的优势,依据情境教育这一理论,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创新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15.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五
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情感的发展就是其心理发展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内容, 因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教育直接影响他们具体的学习、活动状况。如学生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时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解决问题也会顺利、迅速;而当心情抑郁、烦恼时, 思路就会阻塞, 操作迟缓, 缺乏创造性。当学生情绪低落、消极时, 他对有些活动就不感兴趣, 甚至抵触、回避;而当情绪高涨、积极时, 他能愉快地参加活动, 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因此, 班主任了解、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以及对学生消极情感的预防和控制, 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呐喊加油, 及时鼓励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总会遇到各种困难, 有些学生经过努力, 最后解决了困难, 班主任就应及时地对其进行表扬, 以激发学生战胜更大困难的勇气, 树立其信心;有些同学在困难面前徘徊不前甚至逃避, 出现畏难情绪, 这时班主任就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 更应指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使他们感受到有了老师这坚强的后盾, 就不怕战胜不了困难, 从而重新树立起信心和勇气。
二及时降温, 打预防针
小学生的心理还很幼稚, 常表现出虚荣心强, 遇事不冷静, 情绪易激动、冲动等特点, 有时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甚至闯下大祸。如有学生在考出了好成绩后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学习上开始放松, 平时的言行中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这时就要求班主任能及时处理, 要找其谈话, 做好恰当的“降温”工作, 指明正确的态度。还有的同学脾气不好, 在平时待人接物以及处理同学关系时动辄就拳脚相向, 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特别“照顾”他们, 经常给他们打“预防针”“退热针”。
三用心关爱, 以情动人
班级里有些学生因成绩差或家庭条件差或个人身体残疾等因素, 容易产生自卑、自卑心理和萎靡不振的消极情绪, 郁郁寡欢。班主任就应亲自带头发动其他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 借机培养学生积极与健康的情感、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我班有一个学生, 父母和妹妹都是残疾人, 生活很艰苦。我在生活学习上尽力帮助他, 还发动其他学生给他家里拾柴、打扫卫生, 给他过生日等, 使这位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 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其他学生在帮助别人时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 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四以真情激发人, 以德服人
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尚不明确, 自制能力差, 一旦科任老师要求不严,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或多或少就会受到影响, 甚至出现缓交作业及不做作业的现象。这时, 班主任就要采取各种办法, 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我曾用“以情激人”的办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时我任六年级的班主任, 兼任语文课的教学工作。同时任教数学的是一位女教师, 她在学生毕业前一个月请了产假。由于一时找不到代课教师, 学校决定让数学教师安排好复习程序, 其他教师照看一下, 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时有部分学生暗自高兴, 认为自由了。我及时发现了苗头, 掌握了情况, 并开了班会。在这次班会上, 我没有批评个别学生, 而是满含深情地赞扬了数学教师拖着身孕还坚持上课的奉献精神, 历数了她在工作中经历的种种不便和困难。说到动情处, 我眼含泪水, 而同学们也激动了, 一些女生甚至不停地擦拭泪水。我成功了, 这些学生通过自觉学习, 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以理服人
小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初始阶段, 这时的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班主任就应常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讲道理、摆事实, 让学生信服。如有些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相信鬼神迷信, 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甚至晚上不敢出门。这时班主任就应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 摆出没有鬼神的事实以及相信迷信的可悲下场, 引导他们看一些科学书籍, 树立起勇敢好学的品质, 使其健康地成长。
总之, 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是从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关注以及对消极情感的预防、控制两方面进行的。在具体教育中要帮助学生认识与识别自己的情绪, 鼓励学生积极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帮助他们对消极情绪的控制, 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这样对搞好班级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6.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六
关键词 小学;品德教学;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17-02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讲解与诠释,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游离于学生思想及行为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也失去其教育的生命力,学生往往在思想上引不起足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因此,如何针对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进行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效性、实效性,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课题,值得在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讨并积累有效经验。
1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感恩情怀一直是维系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现在的小学生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家长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他们对父母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的呵护与关怀视为理所当然。由于缺乏感恩意识,也就很难产生报恩、施恩的意识与行为,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学生这一突出表现,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强化感恩教育实践,使感恩情怀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化德为行,养成感恩习惯。
如在教授“我与家庭”一课时,笔者对教学重点的设置定位在“加强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种种表现,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并在班级中开展“父母,我想对您说”的演讲比赛,学生在演讲会上以向父母讲心理话的形式,诉说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和周到细致的关怀。随后,在学生之间开展“今天我当家”的家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家帮父母做所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结合这次活动,谈自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平日都是父母做家务,自己只是袖手旁观,现在才体验到做家务的劳累。当做家务的时候,我多么需要有人能帮一把啊。”有的学生说:“父母平日工作本身就很辛苦了,回到家里还要仔细地做家务,不舍得让我们帮忙,就是想要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作业,把学习搞上去,我们应该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才能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 培养良好品德,强化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属于养成教育范畴,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实施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应当担负的基本教育任务,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笔者确立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研课题。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学生平日乱吃零食、乱扔馒头等不良现象而提出。课题的实施目的主要是实现通过以课内教育渗透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品德。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情感的激发与思想的转变。
例如,针对小学生乱扔食品的不良习惯,笔者在学生中展开了“我听爷爷讲家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展开调查,了解自己的家庭发展史,了解今惜生活的对比。在此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农村,在田野上参观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亲身目睹及体验农民辛勤劳动场面,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产实践过程。并且请农民伯伯讲述粮食生产的复杂工序,如要经过播种、浇水、耕耘、喷药、管理、收割、晾晒、淘洗、磨粉、和面、蒸煮等环节,才能形成手中的馒头,每一个馒头里,都渗透着农民伯伯的心血与汗水。同时,在班内举办“珍惜粮食,励志学习”专栏,搜集自古至今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真正使节约观念深入内心。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巩固习惯,笔者还在学生小组中设置学生监督成员,由生活习惯较好的学生担任,负责监督组内发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目标和依据。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有耐心,长期坚持。在教育过程中,犯错的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反复,教师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与家庭携手,采取得力措施巩固教育效果。
3 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由于自身能力较弱,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一些违纪现象,如值日不及时、宿舍纪律散漫、不按时作息等,这也体现了小学生纪律观念淡薄的弱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矫正。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促使学生加深认识、树立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
如在学习“我与学校”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日常不良行为引发的场面:上课铃响了,值日的学生才想起今天是自己值日,匆匆拿起黑板擦,到教室前擦拭黑板,以致上课时老师、同学都被笼罩在飞扬的粉笔灰当中咳成一团。视频接着科普保护肺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说:为了保护大家的肺,为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好好履行值日职责。生活化的场景引发了学生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理解了“做好值日,及时完成值日任务”这条班规制订的依据,而且在今后的值日中,学生都能自觉及时做好值日,并且形成习惯。
4 以社会调查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会陷入空洞说教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爱国主义观念、情感很难嫁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教学效果不佳。“腾飞中的祖国”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通过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活动,即通过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哥哥姐姐婚姻嫁娶所使用的交通用具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甚至更上一辈的嫁娶交通工具是小推车,了解到婚姻嫁娶工作也在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从迎娶新娘的手推车到自行车、摩托车以及高级轿车,这些变化从一个生活的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趋势。
再如,让学生通过调查及网络查询等形式,了解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信方面的变化,从古老的驿道传信到现在的手机、电子邮件、微信,无不体现出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列举周总理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誓愿,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无私奉献一生的动人故事,人民英雄为了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战斗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事迹,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接下来,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在每周升旗仪式上态度不很严肃的情况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升旗的意义、五星红旗的含义,使他们懂得升旗仪式的庄严与神圣。
总之,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品德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思品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加强道德实践活动,避免生硬说教,促进学生化德为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沿着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武德润.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与反思[J].教育革新,2011(2).
17.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七
课堂教学评价本身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即兴点评的一种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等方面起着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如果带有随意性,语句单调乏味,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关注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元互动进行即时评价,以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本人的思考所得,以供大家商榷:
一、保持教学过程的和谐性
评价环境和谐宜人,过程自然流畅,消除学生的拘束、紧张,个体才会幸福、健康地学习,课堂才能充满欢笑、飘荡生机。评价语言应贴近学生的心理,尽量肯定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与教学过程应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活动的动态互动。评价时,应避免繁琐的评价过程、过多的评价活动占用教学时间,应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洽。
如在执教《古诗三首——渔歌子》时,请学生把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位男生站起来高昂而欢快地诵读前一句,后一句则读得舒缓而又宁静。“你读的好像大不一样,能说说吗?”教师追问道。学生说:“我感觉到西塞山前的白鹭飞得好高好高,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得那么欢快,细雨中的诗人在如此优美的景色中好悠闲、好自在。”“你完全进入了诗中,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里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教师喜悦地说。教师又问:“同学们,这迷人的景象,说说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我真想把这么迷人的画面画下来。”教师说:“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有学生说:“我想用摄像机拍下来。”教师说:“把这样的镜头珍藏起来,非常值得。”又有学生说:“老师,我想起了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源’。”教师则说:“看来你是现代版未来小诗人呀!”„„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评价时更关注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学生解决的结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文本、深入课堂给予充分的赞扬。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融于一体,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参与程度、对课堂的参与都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二、确保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得到发展和包容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认知方面,更有情感差异、思维差异,对学生要进行多角度的包容评价,对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价。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为学生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以实现学生的强烈需求,让学生的发展达到至高点.如情感差异,即学生在学习某一学习任务时,对该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不同的态度、情感、动机等。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往往容易受具体事物、情景的支配,加上对情感的可控程度较弱的特点,学生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情感很容易出现消极或积极之差异。教师对待学生的消极情感,切勿一味地指令或批评去扼制,应带着期待的眼光,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演演课本剧。全班同学积极地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唯独学习委员一直气鼓鼓地举着小手,眼里含着委屈的泪花。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不和组内成员一起演呢?”她哽咽着说:“我觉得自己适合演‘诸葛亮’,可他们非让我演‘周瑜’。”我而是轻轻地对她说:“试着演演周瑜,老师相信你有能力演好,我等着你的精彩表演。”听了我的话后,她转悲为喜,积极地参与到了表演中。等合作小组上台表演时,我让他们组先亮相,她没有辜负我对她的期望,把“周瑜”演得惟妙惟肖,同学们看得出神,我随机表扬道:“老师知道你行,这不,演得这么精彩。”真诚的赞赏给了她成功的喜悦,她心满意足地走下讲台。
再如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多学生在遇到同一问题时,会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相对性的评价。在教学《狐狸与乌鸦》时,我问孩子们:“狐狸与乌鸦,你更喜欢谁?为什么?”丁连涵说:“我喜欢乌鸦,因为它虽然不好看,但在课文中表现得很老实。”“你能联系课文表达自己的看法,真不错!”我当即对他的见解做出了肯定。随即,许多学生也参加到了热烈的课堂讨论中来:“我喜欢狐狸,虽然它的出发点不好,但是为了达到目的,它一次又一次努力。”“我喜欢乌鸦,谁不喜欢听好听的话,面对狐狸的花言巧语时它不是做得很出色,是狐狸太坏了。”„„最后,我作了总结:“你们多有主见呀,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今后,我们就要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
三、在等待中选择合适的时机
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一般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如果我们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将会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请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对“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们有的说:“我要保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有的说:“我可以保护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有的说:“我可以保护低年纪的小朋友。”有的说:“要保护小动物。”还有的说:“我要保护花草树木。”„„最后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觉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中的‘人’就是‘生命’。”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拓展启发,集思广益,使个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8.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八
关键词:培养引导实际落实
一、有目的的培养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后天的实际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接受他人的教育,不断学习基本思想道德知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些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偏差,是与他们在思想品德知识上的无知有这密切关系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知识,要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等基本准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因此从开学起,我班便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
二、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引导
思想品德教育仅仅靠喋喋不休的讲道理是不能奏效的。事实证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加强引导,要联系学生已有的感受,设法打动学生的心,让相关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学生才会对它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用它来约束、知道自己的行为。老师在对提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时,要充分讲清它的目的和意义,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和习惯时,要讲清道理,说明利害,使学生明辨是非,心服口服,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素养,逐步形成道德观念。我班曾一度有乱扔垃圾的现象,班会多次强调制止,甚至采取罚站、罚扫地等措施,可效果都不佳。后来老师在班会上提问学生,为什么在日本广岛的亚运会结束时,六万人的会场上无一废纸,而我们中国十月一日天安门生气后,却满地废纸,到处乱刮。同学们积极思考,回答的都很好。然后老师又说到了我们教室的卫生问题,一时间,大家感触颇深,都下决心要改掉不好的习惯。于是,我们的教室卫生明显好转。
三、思想品德教育要有耐心,多表扬
任何好的习惯或坏的习惯的形成,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学生们在家里养成的一些坏的习惯和行为,都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步形成的。同样,要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好的习惯和行为,同样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有耐心。
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认同,希望得到表扬更是儿童心理特点,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多表扬学生的好的行为,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更加充分的调动,会让好的行为更加容易累积,更快的养成习惯。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不仅仅是表扬,还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时刻关注着他的,因此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容易形成好的思想品德。而如果有些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大听话的学生,经过努力后偶尔有好的行为和表现,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会让他觉得自己白努力了,积极性就会降低,也会让让他们觉得老师不关注自己,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所以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要多表扬。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而他自己更会觉得骄傲,以后会做得更好。常表扬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能够的积极的影响和克服学生不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的,更快的进步。
四、思想品德教育要联系实际
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体会更深,思想品德教育要多用学生身边的故事。一些远离学生身边的故事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这与我无关,这是别的时候的事,自己会做的更好,或者现在不需要那么做等。而多联系学生身边的现实故事,会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也可能这么做,在不好的方面出现这些不好的习惯,在好的方面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五、思想品德教育要落实到行动上
思想品德教育的归宿是要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让学生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光不断地讲道理、不断地空洞说教,学生就可能把他们当做耳旁风而无动于衷,甚至故意南辕北辙;或者在犯过一些错误后,光口头答应,而没有实际行动,之后就可能出现反复,并屡教不改;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学生就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才会真正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六、思想品德教育要有好的榜样
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中,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例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老师就带头使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老师也要做好带头作用,在校园发现果皮纸屑,不能光安排孩子们捡,而是自己也要先做。
结语:思想品德教育的各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把各个方面都做好,才能事半功倍,尽快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
19.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家庭教育,影响
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品行、习惯的重要阶段, 直接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思想品德具有多样化特点, 是人们在相关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品德行为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等, 具有稳定性。针对小学生而言, 其正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需要外部力量给予正确的引导。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息息相关, 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中坚力量,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首先, 基础性作用。小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单一, 主要包括家庭与学校。在此情况下, 家庭环境俨然成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若家庭环境处于和谐、温馨的状态下, 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个性, 同时促使小学生理解、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反之, 若家庭环境处于复杂、动荡状态下, 易导致小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阻碍小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 延伸性作用。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接受系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媒介。然而,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涉及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方法, 缺乏实践性。因此, 需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 迫使思想品德得以延伸。在家庭生活中, 学生将学习到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进行实践, 在模仿与分析家庭行为的基础上, 致使相关理论得到印证,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最后, 补充性作用。小学思想品德均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导致老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 家庭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采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家庭式思想品德教育, 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学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增加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更利于学生接受, 进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二、探究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 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 家长忽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现象。诸多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学校的责任, 家庭在于提供生活物质条件, 并非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 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因此, 学校应以组织家长会的方式, 引导家长正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问题, 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做到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致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此同时,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 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物质基础放置同等位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保障。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密切相关。因此, 家长应以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指导, 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方面, 以家庭实际情况为依据, 为子女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 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终身的“老师”, 诸多时候, 家长已成为子女模仿的对象。因此, 家长必须规范自身行为举止, 做到言传身教, 为子女树立楷模。在此背景下, 家长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彰显家庭教育的作用。
3. 优化家庭教育方法
目前, 诸多家庭存在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导致家庭教育作用难以发挥, 阻碍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例如, 部分家长教育方式属于简单粗暴式, 部分家长采用体罚的方式, 此类教育方法均属于极端教育方式, 易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阻碍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优化家庭教育方法的必要性。因此, 必须引导家长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保证家庭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 以平等沟通为基础, 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与子女构建可信任、可理解的朋友式关系。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 促使子女接受家长的教育理念。其次, 避免采用极端教育方式, 例如, 打骂、恐吓等。此类极端教育方式, 一方面, 易导致子女与家长间的关系不断疏远; 另一方面, 达不到家庭教育目的, 甚至适得其反。最后, 以子女性格特征为依据, 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 学生呈现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因此, 家长应以自家子女特点为依据, 采用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总而言之, 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 在学生成长环节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此, 在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学校与家庭应加强交流与沟通, 充分发挥家庭作用的作用与价值。同时, 家长在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作用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手段, 显示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优势,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保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子墨.试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J].时代教育, 2014, (21) :124.
[2]金爱民.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J].才智, 2012, (19) :85.
[3]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 2013.
【班主任对小学品德教学工作的影响】推荐阅读:
小学班主任与品德教育08-29
班主任对小学的生评语11-20
班主任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6-28
第二学期班主任品德教育工作计划07-18
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工作心得07-01
班主任给职高生的期末品德评语08-26
月考后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10-09
对班主任的建议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