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临床护理

2024-11-08

中医科临床护理(精选19篇)

1.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一

绍兴市继续医学教育II类项目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为有效地保护和进一步发掘、推广绿色疗法,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中医临床技术水平,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在绍兴市医学教育中心和新昌县中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于2011年06月17日—06月18日在新昌县中医院住院部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市相关专业的卫技人员共285人参加了本次学习班,其中外院学员35人,本院学员250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初级职称259人。

学习班项目负责人梁君妃系新昌县中医院梁君妃,副主任护师,从事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多年,曾到浙江省中医院中医护理模式病房进修深造,曾主办绍兴市继教项目4期,省级课题《肺喘灵贴剂穴位贴敷佐治肺炎喘嗽(风热犯肺)临床研究》已顺利通过验收,临床经验丰富。本学习班特邀请本院心血管内科周若锋主任医师、推拿科王仁灿副主任中医师、小儿科马立海副主任中医师等专家授课,对捏脊、耳压疗法、拔罐疗法、贴敷疗法的含义、作用机制、操作、适应症、各种疾病的取穴等作详细讲解,并进行操作示范。使广大医护人员学会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熟悉心血管疾病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及其辨证应用。通过培训旨在使医护人员弥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干预措施中所存有的薄弱之处,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以及中医中药的独特疗效,对推广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促进人民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学习班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深受参会人员的好评,为更好地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能,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章宝珍

2011年06月19日

2.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二

1 护理人员培训与管理

在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方案的实施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制订需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需要和特殊要求,包括中医护理理论培训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何艳娟、罗文等[1,2]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时,均提到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中医业务学习、拓展科室中医特色护理项目能力、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的专项培训,理论培训时间为40学时,操作技术培训80学时。其次要对护理人员学习的成效进行管理,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行方案的临床实施。护理人员的培训是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前提,对护理人员的考核管理是方案实施质量的保证。

2 中医护理方案特色内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采取护理措施,指导生活起居、情志护理、给药护理,实施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中医护理技术[3]。辨证是决定中医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护理人员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将辨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护理中,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辨证从而实现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占据中医护理特色的首要地位。

2.2 生活起居护理

在远古时期,祖先就认识到生活起居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上古之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说明了生活起居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要有所体现,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从病室环境,病室的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宜等方面[4]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护理人员首先要营造安静的环境,使病人心境平和,方利于疾病的康复;再则使病室通风,避风寒,病人不可坐卧当风,以免素体虚弱导致外邪侵袭;三则病室要有阳光照射,阳光有助于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且湿气不宜重,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不足,延缓疾病康复。

2.3 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食饮有节”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阐明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合理饮食有增强体质、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在临床应用中,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首先要通过辨证,结合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病人体质与食物本身的四气五味、归经和阴阳诸多因素进行施食。再则不能忽略饮食配膳宜忌,据不完全统计,《千金》两书中有关食疗禁忌的记载约有百余处,有因物而忌,因时而忌,因病而忌[5]。三则辨证施食时应顺应四季,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具体为春季肝气旺,脾土虚弱,宜根据早春、暮春的特点分别食用温性食物、清淡饮食,避免食冷肥僻黏之物;夏季炎热,可食用清热之品,忌生冷肥腻太过而伤阳;秋季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宜食用养阴润燥之品;冬季寒邪易伤肾阳,宜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防温热食物过量而伤阴,且需忌生冷之品[6,7]。四则还应注意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食养原则,如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泻者,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肺胃阴虚口干舌红者,切忌辛热香燥食物等。

辨证施食既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护理的难点所在,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以确保给予病人正确的食疗方法指导,达到增强药物疗效,提升人体正气,避免因辨证不当、未掌握食物性味、饮食宜忌不当或不遵循食养原则,而影响健康,影响疾病的康复,最终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2.4 中医特色技术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指出: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8]。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范围广、无创伤,病人易于接受等特点[3]。在临床应用中要立足于中医学基础理论,遵循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原则,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思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特色技术包括耳穴埋豆、中药湿敷法、艾条灸法、穴位按摩、熏洗法、刮痧法、中药外敷、拔火罐、中药定向透药疗法、中药灌肠洗等[9]。护理人员在操作前要取得病人的支持和配合,严格按照中医护理方案的操作流程进行,并告知病人此操作的注意事项,避免流于形式化。在实施如艾灸、按摩、拔火罐与针灸推拿存在学科交叉的这些项目时,应当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在护士执业范围内进行操作。

2.5 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方法颇为讲究,从古籍《汤液本草》《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知道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位应选择不同的时间服药[10,11],《伤寒论》中也提到服药次数与剂量、服药温度、特殊的服药时间会影响中药的疗效。故护理人员进行服药护理时应根据病情、病位、人体生理节律、体质、药性等因素指导病人服药[12],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服药禁忌等内容,一般来说,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根据辨证后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宜忌与服药方法,服药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服药护理在中医护理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辨证施护的重要体现。

2.6 情志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高效率、快节奏的出现,使得人的身心处于高应激状态,情志护理跟随时代的脚步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3]。情志护理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由此产生的身心症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14]。首先护理人员需掌握七情所伤的发生机制,即累及内脏、扰乱气机、损耗元气、耗损精血,损伤本脏,波及它脏,重者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且应知道情志致病,可单一情志致病,亦有多情交织致病。多情交织致病时首伤肝脏、归本于心,易中潜病之脏[15,16]。可通过《黄帝内经》提出的“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即移情、疏导、暗示与情胜、思胜、调欲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17,18]。其次在情志护理时,要强调护理工作者的态度对疾病恢复的影响[19],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主动去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消除环境和人际陌生带来的顾虑,用积极的态度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

3 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

护理病历是重要的法律文书,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垂青。临床上各个医院,各个科室所使用的中医护理病历格式都不相同,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如何有效、规范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如王雯璟[20]在其研究中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符合性进行了规范。无论何种书写方法,都要求客观、真实、及时、有效,并需要包括国家发布的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对于方案中的内容侧重可根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而定。制订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模板时应考虑临床人力资源、实施的可行性等,避免表面化、形式化。

4 小结

中医护理的内涵很多,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就提到生活起居护理、心理情志护理、饮食脾胃护理、药物行为护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护理方案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常见证候要点,对疾病的证型做了梳理;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包含了对常见症状进行对症护理的要点;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中包括了药物治疗、特色技术;健康指导包含了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和情志调护;护理难点中提出了解决思路。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如何将方案中的中医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学科界限不清、医护认识不足、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中医护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护理工作性质的约束等[21,22],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也限制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另外,财政支持与医院重视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中医护理方案存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

要将中医护理方案切实落实于临床并非一朝一夕,需逐步解决现存的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护士的执业范围,赋予护士更多的权利,争取医院的财政和人力支持,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中医护理人才,以保证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体现其独特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方案制定小组,不断地改进,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从而使中医护理方案更好地在临床开展。

摘要:对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做梳理探讨,剖析其特色内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提供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参考,从而完善中医护理方案,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3.中医气虚体质的临床护理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气虚体质;中医;临床护理

中医认为气虚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治疗原则以补气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一些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开始寻求治疗,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医体质学和中医治未病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对我院收治的280例中医诊断为气虚体质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护理,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8-2010年间收治的中医临床诊断为体质气虚质的患者280例,其中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152例,所有患者年龄在34-68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46.7岁,病程1-20个月,平均5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身体表现为肌肉松弛不结实、心理特点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

1.2患者选择方法依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和诊断依据》对本组280例患者进行评分,让患者对诊断标准中的所有问题进行回答,每题按照5个等级进行评分,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分和转化分按照标准进行体质类型判别,结果显示有271例患者为气虚体质,9例患者为“基本是”气虚体质。

1.3患者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如果患者平和质转化分≥60分,其余8种偏颇体制转化分均<30分,则判定为“是”;平和体质转化分≥60分时并且其余8种偏颇体制转化分<40分时,判断为“基本是”;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判定为“否”。原始分计算方法:原始分=患者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分)/(条目数*4)]*100%。

1.4护理方法

1.4.1心理护理因为临床上气虚体质患者心理表现比较突出,一般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由于元气不足,在公共场合或者集体场合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特长,对于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缺乏勇气,不甘于冒險。针对患者的这些特点我们鼓励患其在没有人的房间或者公园将家具或者树木当作观众,自己进行演讲或者歌唱等活动,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患者大多变得活泼开朗,胆识亦会相应增强。当患者性情开始发生转变,脏腑内气机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1.4.2饮食护理指导气虚体质的患者多吃一些温性、补益的食物,气虚患者的食补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用糯米、桂圆、莲子等熬粥喝,每日一至两小碗。也可用兔肉、鸡肉、牛肉等煲汤。平时可多食大枣、葡萄干,还可以在患者平时的食物中加入红薯、山药、南瓜、小米、甘草、豆腐等,或指导患者每日用黄芪20克泡茶喝。对气虚较为严重的患者指导其服用四君子汤。

1.4.3中医针灸按摩临床上,对患者的气海穴、肺俞穴、肾俞穴、关元穴进行针灸,可以起到滋补元气之功效,辅以捏脊推拿按摩,10天一个疗程,连续进行5个疗程的治疗,然后进行疗效评价。文件调查的内容为:你容易气短吗?容易疲劳吗?容易头疼吗?容易心慌吗?喜欢安静吗?懒得说话吗?等。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气虚体质的所有表现完全消失,舌苔脉象完全恢复正常,所有调查问卷回答显示正常。显效:患者气虚体质的表现明显消失,舌苔脉象基本恢复正常,回答问卷3条以上正常。无效:患者气虚体质的主要表现及次要表现没有改善或者有加重倾向,患者问题回答有2条以上正常。

2.2治疗效果280例患者中治愈54例,显效122例,有效9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8%。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葡萄干有健脾补气养血的功效,虚弱患者最宜食用;南瓜性温,有润肺益气之功效;豆腐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作用;牛肉味甘辛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山药有补而不滞、不热不燥、滋阴补气等功效,而甘草则有补气益脾,清热解毒等功效,还可以缓急止痛、补脾润肺。另《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之功效;兔肉辛平无毒,补中益气。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在自身生命过程中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形态结构,这种形态结构在人生理和心理上与自然、社会环境通常是可以相适应的,而气虚是人体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处于不良状态,体力和精力有着明显缺乏感,极其容易疲劳的现象,现代医学称之为亚健康。

在本文中,医护人员从气虚体质患者的心理特点入手,为患者创造虚拟的交际环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消除患者内向、胆小等心理障碍,饮食上注重滋补,适当进行中药调理,更有利于气虚体质患者向平和体质的转换。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从数据上证明了中医气虚体质护理的有效性。总之,中医体质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的结果,对于气虚体质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被大量推广。

参考文献

[1]米继强.捏脊配合穴位推拿对小儿气虚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02).

[2]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4).

4.中医科护理工作计划 篇四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确保科室2014年护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无论从管理、服务、还是追求质量上,我们都力争迈上一个新台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树个人形象,树科室形象,树医院品牌,从自身做起,高标准、严要求,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思想,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有医院、护理部正确领导,更有全科护理人员齐心协力,我们一定完成各项工作,使患者及患儿家长真正放心满意。现制定科室具体工作计划。

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始料贯穿“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一切护理工作的目的都在于全心全意的为广大患者服务,坚持以《护士条例》为法律准绳,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评审标准为指导,切实履行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3、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具体措施:

1、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坚持检查、考评、分析、奖惩、反馈制度,增强全员参予质量管理的意识。

2、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完善相关流程(急诊、病人出入院、转科),熟练掌握医嘱执行制度、口头临时医嘱执行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等。

3、狠抓护理质量,从“从安全管理、急救物品的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护理服务、专科护理”等方面着手,按照护理质量评分标准来要求日常的护理工作。

4、认真落实护士“三基三严”的培训考核,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

5.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五

痧的含义

“痧”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法,一方面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米,用手指触摸时,稍有阻碍的疹点。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和“痧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故有“百疾皆可发痧”之说。

痧证的病因

痧证多见于夏秋两季,春季次之,冬季极少见。因为夏秋季节,风湿热三气旺盛,湿热交蒸,酿成不正之疠气(雾瘴),流行于天地之间,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离经之血,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体表经络则无“痧痕”出现,因为健康的人体内无代谢产物潴留,其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

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发生严重障碍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呈缺氧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增强,刮痧时毛细血管破裂,因此有“痧”出现。

“痧”的颜色、形态、多少和部位深浅由局部代谢产物多少,即缺氧程度决定的。

痧证的临床表现

① 一般表现:

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严重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

② 急重表现:

心胸憋闷烦躁,胸腹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严重的

眩晕昏倒,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不醒,手足厥冷。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痧点时隐时现,唇舌青黑。

操作方法

① 拿刮板法

用手掌握着刮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若为达到治疗目的,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保健时,则薄的一边用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

② 刮拭方向、部位

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③ 刮拭角度

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45°进行。

⑤ 刮痧方法

(1)直接刮法:用器具蘸介质直接刮拭。

6.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六

① 适用范围

◆ 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疼痛、腹冷泄泻、呕吐等症状。

◆ 减轻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等。

◆ 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等,以及风湿痹证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沉重、酸胀等。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竹铲或竹筷、棉签、凡士林、双层纱布袋,另备大毛巾、炒锅、电炉、药物、白酒或醋。

③ 操作方法

◆ 药包准备:

将药物加白酒或醋→放入锅中混匀→文火炒至60~70℃→装袋→大毛巾保温(用时50~60℃)。

◆ 携至床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 根据病情取合适体位,暴露药熨部位。

◆ 患处涂一层凡士林,将药袋放到患处或相应穴位用力来回推熨,力量要均匀,开始时用力要轻,速度可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量可增大,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过低时,及时更换药袋。

◆ 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 药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防止烫伤。

◆ 药熨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7.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盆腔炎患者, 所有患者符合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盆腔炎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32岁, 病程1~36个月, 两组病例均以治疗7~14d为1个疗程。同时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史,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局部、艾灸神厥、中药保留灌肠, 灌肠后予中药包外敷下腹部等方法予以治疗。 (1) 保留灌肠方法:取盆腔炎中药方 (本院协定处方, 按辨证的原则分1方、2方、3方等) 浓煎至100ml, 温度降至40℃时将药液过滤装至消毒输液瓶, 连接用去掉针头的输液器, 将输液管一头涂适量消毒石蜡油,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取侧卧位将输液管插入肛门10~20cm进行药液灌注, 滴速为30~40滴/min, 用药1次/d, 药液需在患者体内4h以上, 治疗1个疗程, 月经期停止用药。 (2) 中药包热敷:大黄粉、芒硝各450g调醋加热 (芒硝需完全融化) 装入一布袋内, (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敷于下腹部, 1~2h, 使用前用微波炉将醋加热, 如有皮肤痒或起水泡需停用。一般在灌肠之后进行, 有利于更好吸收灌肠药。 (3) 艾灸:使用双孔艾灸盒, 在里面放2节艾条点燃灸神厥穴, 1次/d, 每次约30min。 (4) 中药熏洗:取中药熏洗方水煎至1 000ml坐浴30min左右。同时在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健康护理指导: (1) 做好心理护理, 因本病疗程长同时伴随有腹痛迁延, 患者经常焦虑不安, 这样需要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帮其树立信心。 (2) 护理人员提醒患者在腹痛、腰痛症状出现时及时告知, 注意观察白带的色、质、量及气味的变化, 保持外阴清洁。 (3) 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多注意休息, 避免因劳累或者剧烈运动引起症状复发, 同时要禁止房事。对照组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 抗生素选用阿米卡星0.4g加入5%葡萄糖250ml, 治疗1个疗程。

1.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

表1得出结论, 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为62.50%, 显效率 (痊愈率+显效率) 93.75%, 对照组痊愈率为16.67%, 显效率50.00%。两组比较,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1)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盆腔炎在中医中的病因病机, 主要是因为湿热内侵, 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 引起不通则痛。盆腔炎常规治疗都是给予抗生素治疗, 常常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假膜性肠炎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甚至引起耐药, 打击患者治疗信心。通过了解了这些病理机制, 在治疗方式中, 笔者选取传统的中医疗法, 中药熏洗湿敷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法的一种, 这种药与热的协调作用, 能够使药物直达病所, 增加和加快药物的吸收能力, 提高了药效[3]。古语中《灵柩·刺节真邪》记载:“火气已通, 血脉乃行”, 同时《本草纲目》记载:“艾, 外用灸百病, 壮元阳, 通经脉行气补血”[4]。艾灸治疗主要原料是用艾绒, 点燃后放置腧穴部位, 进行烧灼和熏熨, 在药物和温热的刺激下, 能够使气血通畅, 起到很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 可温中散寒、补益气血、扶正固本[4~6]。这样能够发挥我国传统的医学特色优势, 达到传承中医药民族文化的目的。

综上, 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患者艾灸、中药熏洗、中医灌肠及中药包热敷下腹部的治疗和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的比较, 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治疗及护理更有优势, 在临床治疗和日常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96例确认为盆腔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48例。治疗组患者使用中药熏洗局部、艾灸神厥、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抗生素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进行1个疗程治疗后, 痊愈率为62.50%, 显效率93.75%, 对照组痊愈率16.67%, 显效率50.00%。两组比较,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治疗及护理确有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护理观察

参考文献

[1]罗香玉.保健教育在基层社区妇科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248-249.

[2]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8.

[3]吴战英.中药熏蒸治疗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J].医药前沿, 2013, 20 (7) :339-340.

[4]李梅芬, 黎丽梅.艾灸配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微创医学, 2013, 8 (20) :248-249.

[5]冀来喜.针灸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65-155.

8.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八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13-01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常见局部神经痛【1】。其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是以患者住院天数为横轴,以入院指导、专科护理、饮食营养、排泄、休息睡眠、中医护理指导及护士长评价为纵轴,依据中医标准诊疗计划对患者实施辨证护理;使护士工作更有预见性、目的性和主动性;使患者更利于与护士沟通和配合各项诊疗。自2011年6月起,我院对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6月—2012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36例带状疱疹患者中进入中医临床路径的20例为实施组,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9岁。住院天数5~12d,平均(7.5±0.4)天。皮疹发生部位:头颈颜面部5例,上肢及肩部2例,臀部及下肢1例,胸腹部12例。以2010年1—1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岁。住院天数5~18天,平均(8.5±0.3)天。皮疹发生部位:头颈颜面部4例,上肢2例,臀部及下肢2例,胸腹部12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护理和健康宣教;实施组则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护理。

1.2.1 建立临床路径护理实施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情况首先进行评估,医生根据疾病特点选择病例开展临床路径工作,要求组成人员有责任心、技术熟练、掌握专科知識。

1.2.2 制定中医临床路径表,实施小组制订计划,查阅文献及有关专科护理、中医护理资料,结合医师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施护。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保持床铺、内衣整洁。加强情志护理。

2.1.2 卧床休息,取健侧卧位,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摩擦及温水肥皂烫洗患处,以免水疱破裂发生继发感染。

2.1.3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油炸、烟酒、生姜、辣椒、羊肉等辛辣温热之品食后易助火生热,不宜食用。

2.2 病情观察

2.2.1 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但也可以无前驱症状,经1~3天后,皮肤陆续出现散在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发生多数成簇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2】。

2.2.2 水疱壁紧张,光亮,疱液澄清,水疱表面大部有小凹陷。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痂,痂脱落后留下暂时性红斑。轻症患者只出现红斑及丘疹,不出现水疱。

2.2.3 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急性期是由于神经节的炎症反应,晚期神经痛是由于神经节以及感觉神经的炎症后纤维化引起的。有时在疱疹出现前有剧烈的神经痛,此时常易误诊为急腹症或心绞痛等。老年体弱患者常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2.3 皮损护理

2.3.1 当疱疹发于头部时,应剪去局部头发,保持创面清洁,预防感染。累及眼部时,应遵医嘱点眼药,保持眼睛的清洁卫生,避免强光刺激,鼓励病人多做眨眼动作,防止粘连。在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3.2 抽疱液:碘伏棉球轻轻消毒,在疱疹发生面积较小、水疱未破溃时,采用中药青黛粉调水后用棉签外涂患处,每天涂4~5次,水疱较大者用无菌注射器从水疱边缘抽出疱液,但不去疱皮,以防感染。

2.3.3 照射:即用TDP灯照射患处,每天2次,每次20-30min,渗液较多可增加照射的次数。有些患者在初次照射时会感觉疼痛加重,认为TDP作用不好,而且害怕暴露隐私不愿意配合,这时我们应耐心解释。TDP灯照射过程需多巡视患者,及时调整灯的距离,防止烫伤,并在整个过程中使用屏风遮挡。天冷时可一边TDP照射,一边清洗敷药,以防止患者受凉。

2.3.3 敷药: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湿敷,用6~8层纱布浸于滤出的药液中,待凉至接近体温时稍拧干至不流水为度湿敷患处, 10分钟交替1次,共计湿敷30~40分钟。每日1~2次;水泡溃破、糜烂渗液者,认真清洗消毒,在前述湿敷治疗间歇期间可外搽紫草油或加青黛、黄柏等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敷之;水疱干敛结痂仍疼痛者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外搽等。涂药后尽量继续暴露患处,如果不能继续暴露患处时,可以用单层的灭菌纱布覆盖伤口,妥善固定,避免压迫患处。

2.4 辨证施护

2.4.1 肝胆湿热型 此型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治则及施护以清肝解毒利湿为主。病人以中青年为多,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水果、蔬菜及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如:冬瓜、丝瓜、绿豆等。室温宜偏凉,妥善处理水疱。选择大椎穴,双侧肝俞、肺俞、胆俞及皮损部位行刺血拔罐治疗以达到清热泻火,时间为15~20分钟。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使患者于舒适、放松的休息环境。

2.4.2 脾虚湿蕴型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则及施护以健脾除湿为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皮肤多松弛,或伴有周围皮肤红肿,多烦躁、焦虑。应安慰体贴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以能积极配合治疗。拔罐宜施补法,可选足三里、脾俞、曲池及皮损处,时间6~8分钟。中药汤剂宜温服。室温宜偏干燥。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水果及健脾除湿之品如莲子粥、山药粥等。疼痛严重时可口服元胡止痛片等。

2.4.3 气滞血瘀型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多为遗留神经痛期,舌质暗苔白,脉弦细。治则及施护以理气活血,和络止痛为主。观察记录疼痛性质、程度、时间、发作规律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用止痛剂并观察用药后反应,便秘时可用番泻叶代茶饮,或遵医嘱给龙胆泻肝汤煎服。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清解余毒、行气通络之品如:冬瓜、苦瓜、赤小豆等。疼痛严重时影响睡眠,病人易产生焦虑情绪,可应用耳穴压籽法取心、神门、肾上腺等穴以安神定志。

3 健康指导

3.1 慎起居,适寒温,保持皮肤清洁,保证充足睡眠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适时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3.2 情志调护:嘱患者遇事冷静,保持乐观情绪,戒忧思恼怒。

3.3 调节饮食,多喝水、多食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3.4 患者出院后如留有后遗神经痛时,应积极治疗,定期随访。可以采取针灸、理疗等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93.

9.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九

① 用物准备

竹罐数个、长镊子、湿冷毛巾、用纱布包好的中药(药物可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祛风活血的药物)、煮锅内放水。

② 操作方法

◆ 煮锅内放水或放水后加入中药包。

◆ 煮沸后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数个投入锅中,煮5~10分钟。

◆ 用长镊子夹住罐底,罐口朝下夹出,甩去罐中水珠。

◆ 迅速用湿冷的毛巾紧扪罐口(可降低温度,以免烫伤),立即将罐扣在所拔部位。

10.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

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营养膳食方面的护理,即调整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物等。

饮食调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

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饮食调护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以达到恢复元气,疗疾去病,改善机体功能的目的。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即进食应定量、定时。

合理配膳:只有做到各种食物的合理调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均衡的营养,满足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饮食卫生:饮食宜新鲜,宜以熟食为主

饮食宜因人因时制宜:饮食调护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不同的调摄;由于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因

此人们应当在不同的季节根据饮食宜忌,合理选择调配不同的饮食。具体内容详见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宜缓、进食宜专致、进食宜乐

加强食后护理:食后漱口、食后摩腹、食后散步

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

饮食调护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进行调护,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饮食宜忌

11.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五音疗法音乐疗法脑瘫临床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87-02

音乐疗法是医学心理学与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音乐以声波形式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使人的内脏活动及情绪与行为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音乐作用于大脑时,可以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其作用有:①音乐通过带动一定物理能量的振动波作用于人体产生共振,协调体内各脏器功能,改善循环和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②可通过心理调整,改善情绪,减轻焦虑症状,避免各种应激状态下对人体的反应[1]。音乐疗法已经被成功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及护理工作中[2,3]。音乐疗法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是肯定的[4]。

中医五音疗法,是利用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与中医关于人体的脏腑、情志等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养生防疾、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五脏相连,与五行相配,并提出五音疗疾的理论。如宫音雄伟,具“土”之特性,可人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具“金”之特性,可入肺;角音属“木”,可入肝;徵音属“火”,可人心;羽音属水,可入肾。《金峨山房医话》指出“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胃,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引人遐想,启迪心灵”。

脑性瘫痪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以非进行性的运功障礙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5]。患儿由于脑功能障碍,多存在情绪障碍,易激惹,哭闹,不能配合治疗。于静等[6]通过观察音乐疗法与针灸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临床观察,为安抚患儿情绪,令患儿配合治疗及检查,我科根据中医理论与音乐疗法理论,采用中医五音疗法对患儿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一定的疗效。

1音乐曲目

角音属木入肝,选《生灵之神》、《唯美东方》。徵音属火入心,选《热烈的爱》、《闪动的心灵》、《有光就有希望》。宫音属土入脾,选《万象之母》、《生命之根》、《大地的爱恋》。商音属金入肺,选《生命如金,珍惜》、《生命的祈愿》。羽音属水入肾,选《生命源泉》、《洗净灵魂的深处》。

2护理要求

环境上,要求病房安静,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柔和,不要过于幽暗。空气要清新,最好室内有些花草植物,使环境富有生气。时间上,每次不超过1小时,并及时评价音乐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获得音乐治疗的最佳效果。音量上,控制在40~50分贝,也可根据患儿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3辨证施护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采用虚实辨证与五行生克、制化、乘侮等相结合,辩证施护。针对脏腑五志过及导致的虚证,以虚则补之为则;肺气虚之病人选用属金入肺之商音,肝阴虚或肝血虚之病人选用属木入肝之角音,肾气虚之病人选用属水入肾之羽音,心气虚之病人选用属火入心之徵音,脾气虚病人选用属土入脾之宫音。对于脏腑实证患者,根据五行相克原理来进行中医五音治疗。例如属于情志激动、心火亢奋病人,选哀怨、低沉属水之羽音以克制之;情绪低沉、生性悲观,属于肝气不舒的,选高亢、优美属金之商音以疏肝行气,激励病人上进的情绪。

4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配合医护人员的引导,中医五音疗法可有效地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其自身肯定,患儿情绪好转,积极配合治疗及检查,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5体会

我国五音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简单、患者无痛苦、无副作用等特点,能够有效的治疗各脏腑的病症,尤其是“七情所伤”造成的疾病[7]。五音与大自然的五行相应,与人身体的五脏相连、与人心理的五志相关。脑瘫患儿存在情志异常,不能很好配合诊治工作,我科在护理工作中开展中医五音疗法,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起到促进患儿配合治疗,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五音疗法是音乐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没有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磊,孙晓红,郑春荣,等.音乐疗法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效用研究[J].吉林医学,2007,28(4):474

[2]高凤久,刘蕾,孟玉玲.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2):96-97

[3]季贵英,陈伟建.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32:38-39

[4]张春梅,李正锡,郭秀静.音乐疗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6(7):1801-1802

[5]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1

[6]于静,阿曼古力·拜哈提.音乐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2011,24(6)

12.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二

关键词:异位妊娠,发病因素,预防

异位妊娠 (ectopicpregnancy) , 俗称宫外孕, 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 其中输卵管妊娠 (tubalpregnancy) 占异位妊娠95%左右[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成为孕妇早期妊娠死亡的重要原因, 占妊娠相关死亡的9%-13%[2]。现将我院收治的160例异位妊娠患者相关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旨在提高人们对异位妊娠的防范意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自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异位妊娠患者160例为研究组, 全部由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随机选取同期正常宫内早孕妇女16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妊娠史、感染史、避孕史方面存在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妊娠史相关因素比较 (见表1)

研究组中孕次超过3次以上者占49.3%, 对照组占21.9%;研究组中有人工流产史的患者超过半数, 占53.8%, 对照组占26.3%;研究组中有剖宫产史者占23.7%, 输卵管妊娠及手术史者占20.6%, 而对照组中剖宫产史者占13.1%, 输卵管妊娠及手术史者占9.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两组患者在感染因素方面的比较 (见表2)

研究组患者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阑尾炎病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2.3两组患者在避孕方式的比较 (见表3)

研究组患者宫内节育器放置及口服紧急避孕药异位妊娠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两组采取工具避孕者在发病率上差异不明显 (P>0.05) 。

3讨论

3.1 异位妊娠与妊娠史

该研究显示, 异位妊娠的发生与人工流产、剖宫产、输卵管妊娠的发生及手术史均相关, 有报道证明反复多次进行人工流产操作的女性发生异位妊娠几率可明显增高[3]。因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使子宫内膜受损, 瘢痕形成, 反复持续出血易使病菌逆行感染, 发生输卵管粘连、狭窄、炎症, 使受精卵运行、着床异常而发生异位妊娠, 因此尽量避免无生育要求的意外怀孕, 如一旦意外怀孕而需采用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时一定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技术熟练, 尽量减少副损伤, 若口服药物流产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密切随访, 必要时需及时清宫而避免因不全流产造成的宫腔继发感染。

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升高也与剖宫产率上升密切相关, 因剖宫产手术可能增加盆腔粘连发生率, 从而影响输卵管功能, 因此应大力宣传并鼓励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异位妊娠患者术后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的几率明显增加, 可能与盆腔慢性感染环境因素依然存在, 或前次手术粘连及损伤有关[4]。

3.2 异位妊娠与感染史

盆腔慢性感染主要为输卵管炎、输卵管周围炎、输卵管卵巢炎是引起异位妊娠的主要因素。过早性生活、流产、分娩等因素均可导致抵抗力降低, 生殖道病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致使输卵管粘连、阻塞、蠕动异常, 影响受精卵运行导致异位妊娠发生。而阑尾炎也是导致盆腔慢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如阑尾炎术后处理不当也易导致盆腔粘连进而影响输卵管功能。

3.3 异位妊娠与避孕方式

本研究显示有宫内节育器放置史的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率明显升高, 可能与节育器放置术增加宫腔感染机会, 导致盆腔慢性感染的发生, 也有人认为宫内节育器改变了子宫内膜环境, 不适于受精卵着床, 而一旦受孕则着床于宫外而发生异位妊娠[5]。口服紧急避孕药物的患者发生异位妊娠的原因与上述情况类似, 药物致使子宫内膜阻止胚胎植入而发生异位妊娠。采用工具避孕 (主要为避孕套) 者异位妊娠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因此应鼓励此种避孕方式。

3.4中医情志护理

患者多数心情焦躁, 情绪消极,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 积极主动、全面的关心患者, 耐心指导患者注意日常卫生, 每天用温水洗外阴, 勤换内衣裤, 避免不良性行为, 尽量避免流产, 若生殖系统感染, 需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ISBN978-7-117-17180-9.

[2]游泽山, 彭钦, 张彩等.孕酮测定在诊断停经6周内异位妊娠的价值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学杂志, 2009, 25 (8) :486-487.

[3]聂素香.输卵管妊娠病因分析368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1) :33.

[4]于月新, 尚丽新, 陈震宇.重复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6) :489.

13.纳雍县中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科主任的大力支持及护士长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基本完成了各项护理任务,现将护理部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护士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为了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及中医基础知识的培训,护理部根据年初制定的学习和培训计划,按时组织科室护士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及操作培训,并有记录。每季度由护理部统一出题考评一次(其中中医护理占50%),并有评分记录。到现在共组织护理理论考试5次,中医理论占3次,合格率88%,不定期指派护士外出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待其回来后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由外出人员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每一个护士,使护理人员不出门就能学到先进的知识及新理论、新技术。

二、加强护士调整,协调科室工作

由于我院护理人员缺乏,各病区住院病人多少不等、护理人员层级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影响科室正常护理工作时,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护理资源。各科室也积极配合护理部工作,根据科室内工作量等情况弹性排班,克服科室困难,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护理安全 1.护理部根据医院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护理质量小组,比如:基础护理组、表格组、中医组、消毒隔离组等多个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并按规定 每月进行一次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反馈个护理部。2.护理部不定期轮流参加科室交班、查房,听取交班报告。3.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大查房一次,要求用中医术语,并定期组织召开护理质控会议,内容为安排重点、表扬先进、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对大检查发现的问题和病人满意度情况,向各科护士长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法,要求被查科室护士长制定整改计划,提出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四、各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情况

1.内科

开展中医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艾灸等护理操作

2.外一科

开展中医穴位注射、艾灸、中药熏洗等项目

3.外二科

开展中医艾灸、穴位注射、中药涂搽等项目

4.妇产科

开展中医磁热疗法、艾灸等项目 5针灸康复科

开展中医耳穴埋豆、拔罐、艾灸、针刺等护理技术。各科室基本能运用中医知识对病人实施病情观察、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相应的护理及提供常规的健康指导。

五、规范护理文件书写,避免护理差错发生

近一步规范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定期抽查住院病历,发现问题及时责令科室整改,确保护理病历的真实、有效、合法。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科室坚持每班进行医嘱查对,护士长每天检查护理查对质量,坚持参加护理查房,使护理质量在一定基础上有所提高。

六、重视院感控制,保障护理安全

我们非常重视院感工 作,狠抓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按时对各科室治疗室、换药室等进行空气监测;严格各类消毒液的配制及使用;严格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及一次性物品用后消毒、毁形、焚烧有专人管理,有记录;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认真组织学习《新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等。使各科护理人员增强医院控制管理知识的认识,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实施。

七、注重中医护理文化建设

在工作中选出中医护理骨干,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与培训,带动全院护理积极主动学习中医理论及技术操作,在院内营造良好的护理文化形象及氛围。

八、护理工作量统计:

1、基础护理合格率

2、一级护理合格率

3、抢救物品合格率100%

4、消毒隔离合格率95%

5、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

6、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

7、一次性物品毁形率100%

8、护理人员理论考试合格率89%

9、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合格率90%

10、中医中药治疗率50%

11、年褥疮发生次数为0.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们观念的改变对护士的整体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我院护理工作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相应的教育与支持、护理工作负担重等因素导致护理科研一片空白,中医中药治疗率不够高,部分优质护理内容未实施到位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护理工作出现的 新问题、新情况、新方法,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提高护理工作水平,适应医改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

14.中医分级护理制度 篇十四

要求: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同、病情轻重不一采取不同的护理级别。护理级别可分为特级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各级护理均应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使患者得到全身心的护理。

特级护理

护理指征:

1、严重的脏腑功能衰竭及需要抢救的患者。

2、各种复杂的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需监测救治的患者

3、各种复合伤及大面积烧伤者。

护理要求:

1、专人护理,有条件者将患者安置到抢救室或监护室。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好交接班及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3、准备抢救仪器、器械和抢救药物。

4、及时执行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措施。

5、了解患者心理,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6、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一级护理

护理指征:

1、病情危重须严格卧床休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

2、各种大手术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3、生活可以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护理要求:

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填写护理记录。

2、做好基础护理,临证(症)施护。

3、做好情志护理,给予心理疏导。

4、认真做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二级护理

护理指征:

1、病情趋于稳定,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

2、病情较稳定仍需要限制活动的患者。

3、慢性病、年老体弱需搀扶下地活动者,需协助完成各项生活护理的患者。

护理要求:

1、定时观察病情变化,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做好临证(症)施护及护理记录。

2、协助患者做好晨晚间护理。

3、根据不同疾病,做好饮食调理及情志护理。

4、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三级护理

护理指征:

1、各种病情稳定、恢复期的患者。

2、一般慢性病、手术前准备、术后恢复期、正常产妇等。

3、生活能自理的患者。

护理要求:

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临证(症)施护。按常规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指导患者的饮食及休息。

2、向患者介绍有关规章制度,注意遵守作息时间,配合治疗和护理。

3、指导患者锻炼,做好情志护理。

15.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五

关键词:心内科,中医,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临床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 死亡率居高不下, 其临床治疗及护理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的重视。临床研究表明,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临床治疗的同时辅助针对性中医护理, 对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降低复发率具有显著效果[1]。我院在心内科实施中医辨证护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1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经常规检查后确诊[2]。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及患病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心血管疾病治疗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常规护理

患者需卧床静养, 对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控, 患者病情缓解后逐步进行恢复锻炼。针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3]。

1.2.2 中医辨证护理

(1) 气滞血瘀型:对该型患者注意实施心理疏导, 加强情志护理。患者发病初期要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探视和护理人员护理刺激, 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减少气血耗伤[4]。饮食选择清淡食物, 少吃多餐, 中药汤剂治疗要保证温热。 (2) 阴寒凝滞型:对该型患者注意加强保暖措施, 饮食中避免寒冷食物, 尤其忌吃水果, 三餐以补气养阴食物为主, 中药汤剂要热服, 针刺治疗宜使用温针法或艾条灸。部分胸闷痛患者口服沉香和肉桂粉调和剂缓解。 (3) 痰浊内阻型:对该型患者注意经常更换体位, 帮助患者拍背咳痰。患者居住病房要经常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干燥。患者饮食忌刺激性或甜甘油腻食物, 多进行恢复性锻炼, 促进脏腑功能恢复[5]。 (4) 气阴两虚型:对该型患者注意多休息不可操劳, 实施心理护理, 舒缓焦虑和忧郁心情。饮食多食用红枣、百合等补气养阴的食物, 但要注意清淡。 (5) 阳气虚衰型:对该型患者注意保暖, 病房注意光线和空气良好。饮食以牛肉汤、羊肉汤等补益阳气且富含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部分伴有下肢水肿患者平躺时下肢适当抬高10°~15°。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不良症状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或P<0.01)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发展较为成熟, 目前中医护理发展迅速, 尤其是在内科、外科、妇科等疾病的辩证施护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6]。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具有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心理压力较大等特点, 仅采取常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 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中医辩证护理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胸闷心痛、焦虑不安及便秘不良等症状发生情况都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表明中医辨证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可见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机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实施中医护理需要准确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理病机, 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指导等针对性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田芳, 张静, 李荣, 等.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尝试.四川中医, 2008, 20 (5) :59.

[2]杨海燕.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新思路[J].中医学报, 2012, 15 (9) :71-72.

[3]崔雅婷.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内科的适用性筛选[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4]牟改变, 袁艳琦, 王小侠, 等.中医护理在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临床意义[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9) :319-320.

[5]张爽.中医护理特色在心病科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8) :227-228.

16.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六

中医是中华名族的瑰宝,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些年来,祖国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医护理工作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院是所市级中医院,目前正处于发展时期,如何做好中医的护理工作?如何运用中医的护理技术为广大的患者服务?如何做好辨证病种的施护工作?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医护理人研究的方向。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基本特点,是使病人受到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护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辨证”和“施护”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得诊断方法,对病人进行调查研究、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各种临床体征等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气、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疾病属于何“证”。

“施护”就是根据判断出来的“证”,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及具体的护理措施。

下面,浅谈辨证施护病种在我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开展情况。

1.我们根据我院临床科室的情况,确定每个病区的辨证施护病种。如:肾科的辨证施护病种为呕吐,水肿;心内科为胸痹,不寐;神经科为中风,眩晕;骨伤科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

2. 要求开展辨证施护病种的病区先做出该项工作的具体工作计划。

3.按计划,选择合适的护理人员承担辨证施护病种的工作,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3.1选择中医专业毕业的或经过本院西学中规范化培训,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

3.2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中医理论,中医技术,中医细节护理的知识培训等工作。

4.落实计划,根据确定的病种做好辨证施护的工作。要求:相应的病种做好辨证施护。体现中医护理技术的特点。充分运用好中医护理的技术。

5.在辨证病种施护的过程中做好检查、评价、总结的工作,不断开展经验交流的活动,促进辨证施护工作的不断改进及提高。

根据我院近年来开展辨证施护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院来说,中医辨证施护病人获益效果显著,尤其是在临床上有时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或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辨证施护的原则指导下,选用“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但在辨证施护工作开展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些困难如:如何准确地辨证?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做到未病先防?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如何进一步推广并加强辩证施护病种的深入研究?需要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7.中医护理方案 篇十七

二、常见证候要点/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肺脾气虚证:久咳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

1、咳嗽/咳痰

(1)观察呼吸、咳嗽状况,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

(4)协助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2、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3、便溏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等穴位。

(5)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6)进食健脾养胃及健脾利湿食物,如胡萝卜、薏苡仁、赤小豆、栗子等。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4、气促胸闷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3)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减少说话等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4)与患者有效沟通,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焦虑等。

(5)教会患者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

(6)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适量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遵医嘱协助胸腔穿刺抽水或胸腔药物灌注,治疗后观察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脾、肾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止咳糖浆:①不要用水稀释;②避免污染瓶口;③存放在阴凉避光处。

(2)益肺清化膏:①饭后半小时口服;②忌辛辣、油腻食物。

2.中药静脉给药

(1)复方苦参注射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艾灸

2.中药离子导入(肺俞穴、定喘穴)各治疗30分钟。 3.耳穴贴压

4.穴位贴敷遵医嘱阿是穴贴敷;②保留时间6~8小时。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受凉,勿汗出当风。

2.保证充分的休息。

3.经常做深呼吸,尽量把呼吸放慢。

4.戒烟酒,注意避免被动吸烟。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进食补益肺气、脾气的食品,如糯米、山药、鹌鹑、乳鸽、牛肉、鱼肉、鸡肉、大麦、白扁豆、南瓜、蘑菇等。食疗方:糯米山药粥。 2.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量无机盐,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多吃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烹饪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及煎炸之品。宜进食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食物,如紫苏粥、白果煲鸡等。

(三)情志调理

1.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移情调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2.指导患者倾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抒发情感,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态,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4.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5.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6.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18.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八

皮肤针即“梅花针”,又称“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排列成梅花或七星形状固定在针杆头端而成。通过叩刺皮肤或某部腧穴,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与预防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 头痛、胁痛、腰痛、背痛、肋间神经痛、痛经等。

◆ 高血压、失眠、近视、小儿痿证、斑秃等。

◆ 皮肤病。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皮肤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无菌持物镊及罐、清洁弯盘。

操作方法

① 持针方法

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

② 叩刺方法

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

③ 叩刺部位

◆ 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 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 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④ 刺激强度与疗程

◆ 轻刺:用力较小,皮肤仅见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虚证及久病者。

◆ 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

19.中医科临床护理 篇十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7日—2014年1月31日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肾内科、皮肤科符合瘙痒病诊断标准[4]的病人133例。中医施护组103例, 男53例, 女50例;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7岁。纳入的病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自愿无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年龄18岁~88岁, 经临床诊断为瘙痒病、湿疹;治疗前2周未曾服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例。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肝、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年龄<18岁或>70岁;并发其他皮肤疾病, 需要全身或局部用药治疗;有神经、精神障碍, 不能配合治疗;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有药物或食物过敏;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等用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1.3 护理方案

1.3.1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新鲜, 每天通风不少于30 min, 床单位保持干燥整洁, 床下无杂物, 桌面、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2次。病室温度一般在18℃~20℃为宜, 湿度为60%为宜。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接触毛织、尼龙、化纤衣裤, 内衣松软, 勤修剪指甲, 防止病人搔抓皮肤, 以免再发生皮肤感染。减少沐浴次数, 以每周l次或2次为益, 沐浴用水不可过烫, 沐浴时忌搓揉过频、避免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香皂等, 沐浴后可使用油脂性护肤用品, 如甘油等, 避免皮肤过度干燥。

1.3.2 风瘙痒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向病人讲解中医对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中医治疗的典型病历等, 这就使病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也鼓舞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之病人如何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包括煎煮方法、服药时间、用量等;三因施护, 因人、因时、因地护理, 根据不同的病人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包括四项内容: (1) 常见证候要点的鉴别:脾肾气虚证、肾阴亏虚证; (2) 常见症状的判断:瘙痒、便秘、失眠; (3)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技术:耳穴埋豆 (取肾、腰骶穴, 用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 定时按压刺激, 每次1min~3min, 每天3次) 、中药足浴 (红花15g, 干姜15g, 水温40℃~42℃, 足浴每次10min~15min, 每天1次) 、中药熏蒸 (每次熏蒸时间20min, 最高药汽温度不高于42℃, 每日1次) 、穴位按摩 (三阴交、太溪穴、行间穴、尺泽穴, 每个穴位每次按揉2 min, 每天3次) ; (4) 相关健康指导:观察体温、瘙痒部位、程度及皮损、穿衣指导、沐浴指导、减轻瘙痒的方法指导、情志护理、皮肤护理、排便指导、腹部按摩、失眠护理等。

1.4 护理人员培训与临床实施

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需要和特殊要求, 制订和培训内容。理论培训内容:风瘙痒病辨证分型、中医护理诊断、辨证施护、病人护理观察要点等内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内容:常规的中医护理技术, 如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中药湿敷、穴位按摩。理论培训时间为2周, 40学时;操作技术培训2周, 40学时。培训结束通过考核合格者, 方能从事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选择具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 护师及以上职称, 内分泌科、肾内科、皮肤科工作5年以上责任心强、善于沟通交流、应变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护士。临床实施护理人员要求按照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记录各项内容。

1.5 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科室安排双人背对整理和录入相关试验数据, 同时收集护理效果评价 (辨证施护的开展情况和阶段性的效果评价) 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病人均在出院前, 进行住院满意度和依从性调查) 。

2 结果

2.1 病例收集情况

收集符合瘙痒病诊断标准的病人103例作为中医施护组, 其中瘙痒症状57例, 便秘症状17例, 失眠症状19例, 继发感染10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肾气虚27例 (4 7.3 6%) , 肾阴亏虚2 0例 (35.09%) , 肾气亏虚10例 (3.51%) , 风热证7例 (3.51%) , 阴虚湿热8例 (1.8%) , 下焦湿热8例 (1.8%) , 脾肾两虚8例 (1.8%) , 湿热下注9例 (1.8%) , 肝肾阴虚5例 (1.8%) , 脾肾亏虚6例 (1.8%) 。病人平均接受中医护理干预时间为5d。收集30例病人为对照组, 其中瘙痒症状12例, 便秘症状8例, 失眠症状10例;病人平均接受一般护理5d。

2.2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中医施护组57例瘙痒症状病人予以观察瘙痒部位、程度、穿衣、沐浴指导、减轻瘙痒的方法指导、情志护理,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等辨证施护方法;17例便秘症状病人予以生活起居指导、饮食指导、腹部按摩,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等辨证施护方法;19例失眠症状病人予以体位、环境、放松疗法,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枕等辨证施护方法;10例继发感染病人予以体位、环境、放松疗法, 主要采用中医护理手段,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枕等辨证施护方法。辨证施护方法应用10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 辨证施护方法应用100%。

2.3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见表1)

2.4 病人对中医施护理和一般施护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见表2)

2.5 护理效果评价 (见表3)

2.6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53人 (51.5%) , 实用性较强42人 (40.8%) , 实用性一般8人 (7.8%) , 不适用0人 (0%) 。

3 讨论

3.1 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有利于提升中医护理服务的内涵

从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施过程中可知瘙痒、便秘、失眠是风瘙痒疾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精确了辨证施护的内容和临床落实情况。而针对病人的主要症状临床开展了4项中医护理技术, 病人比较喜欢接受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和穴位按摩等护理方式。我科没有采用中药湿敷, 病人对中药湿敷比较抗拒。分析其原因: (1) 中药熏蒸、中药足浴是风瘙痒病治疗中的主要中药外治手段, 能滋阴润肤、养血、祛风、止痒、安神, 同时配合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显著缓解了病人的瘙痒、失眠等症状, 提高了临床护理效果, 因此病人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2) 护理操作完全遵从医嘱, 操作方便且毒副反应较小, 病人易于接受; (3) 加强对病人的宣教, 提高病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同; (4) 不断总结方案实施结果, 提高方案实施有效性, 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症状。因此病人更易于接受。

应用滋阴润肤方行中药足浴能将药物通过足底皮肤透入, 经络传导, 进而激发经脉之气,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以起到滋阴润肤、养血、祛风、止痒、安神之功效[4,5]。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既可以辅助减轻病人瘙痒, 也有镇静安神、放松病人焦虑情绪的作用[6]。另外, 穴位按摩还可促进病人排便, 从而起到热毒外泄的作用[7]。所有操作无创伤且副反应小, 病人易于接受, 操作简便, 易于临床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护理干预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很大程度上充实了临床护理工作。

3.2 用专业的护理技能与服务提升病人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 病人对中医护理和一般护理的依从达90%以上, 对护理工作都较为配合;病人对中医特色健康指导的平均满意度达到90.9%, 远高于临床上的一般护理满意度77.8%;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实用性强和实用性较强者占92.2%, 普遍认为该方案在风瘙痒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非常实用。分析其原因:①《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 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②较高文化层次的护理人员和统一的相关护理培训, 使得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更具备专业性、规范性、统一性, 因此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具有可信度, 病人易于接受[8];③《方案》中的健康教育措施具体化, 对病人在院及出院后的饮食、生活起居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④临床护士具备长期的护理经验, 较为重视与病人的沟通及心理疏导,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的焦虑情绪, 因此病人对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满意。约有8%的护士认为本《方案》的实用性一般, 主要是因为部分病人在实施《方案》后护理效果一般, 这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依从性、及护士在实施过程中未能选用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等有关。

3.3 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显著提升护理效果

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 责任护士进行临症 (证) 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 对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预防并发症的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首先, 减轻病人瘙痒, 有助病人睡眠。通过辨证施护方法的护理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瘙痒程度与焦虑情绪, 有助于病人睡眠。同时, 遵医嘱给予中药足浴、中药熏蒸, 以滋阴润肤、止痒、安神;予耳穴埋豆, 以镇静、安神、止痒;予穴位按摩以安神止痒, 促进排便。本研究显示, 中医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护理, 护理效果好或较好共95例, 占92.2%。其次, 有效防止继发感染。由于搔抓的刺激, 会使皮肤增厚、湿疹化、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因此, 在《方案》实施中做好瘙痒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尤为重要。通过实施有效的瘙痒护理措施, 同时遵医嘱予中药熏蒸、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能有效防止病人继发感染。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无病人发生继发感染。防治了不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如内分泌、胃肠、心血管等疾病的影响[9]。

3.4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方案》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期望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加以改进。部分护士未能正确选用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部分病人的参与度不高, 中医饮食调护与医院配餐无法完全一致。在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中重点突出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开展, 病人接受程度较好, 病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均较高, 使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易于接受。具备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在中医护理干预技术实施过程中为病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技能与服务, 用护理效果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专业化。

摘要:[目的]对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性研究, 验证其普适性及实效性。[方法]收集内分泌科、肾内科、皮肤科接受治疗的皮肤瘙痒症住院病人133例, 中医施护组103例 (瘙痒症状57例, 便秘症状17例, 失眠症状19例, 继发感染10例) , 对照组30例 (瘙痒症状12例, 便秘症状8例, 失眠症状10例) 。中医施护组病人的护理均严格按照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实施落实, 落实情况100%。护理期间对病人分别予以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4种中医护理技术, 收集病人住院期间主要症状、实施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及症状的改善情况;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结果]中医施护组病例103例, 予以辨证施护, 其中中药熏洗、中药足浴、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护理技术运用频率与症状改善成正相关;病人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非常高, 其中对中药熏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达到100%;病人对中医特色护理减轻相关症状的满意度在90%以上;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具有较强实用性大于90%;对照组30例, 一般护理病人依从性和满意度均在100%, 但症状减轻满意度约为83%。[结论]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动中医辨证施护的临床应用, 有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护理效果优于一般护理方案。

关键词: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技术,辨证施护,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学标.老年人的瘙痒性皮肤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0, 14 (3) :173-174.

[2]马莉, 赵敏强, 武兴荣, 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伴发焦虑情绪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 (5) :460.

[3]赵筱丽.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30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 (4) :266.

[4]陆静波, 李福伦, 王璐, 等.滋阴润肤方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评价[J].上海护理, 2009, 9 (4) :15-18.

[5]陆静波, 李福伦, 王雪文, 等.滋阴润肤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护理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6) :514-515.

[6]刘银霞, 余韩英, 杜红蕾, 等.耳穴贴压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奥施康定所致便秘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4) :321-322.

[7]金福娥.腹部按摩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便秘的护理观察[J].全科护理, 2014, 12 (10) :899-900.

[8]李翠芝, 邬劲, 李小龙.不同文化层次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护理, 2005, 11 (8) :589-590.

上一篇:六年级我来了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园长六一节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