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2024-07-18

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精选14篇)

1.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一

电子电力技术作为一门知识体系十分复杂、应用性十分强的交叉型专业,在电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电力电子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是极其重要并且应用十分广泛的。

一、明确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实践以获得应用技巧和工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门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相当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学习欲望,更要求学生不断地适应新形势,进行相关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常规的将教材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以及装备,让学生对新技术有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电力学习,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创新教学手段

区别于其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于学生的专业技巧要求更为严格,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之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将学生带进实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机器,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比起传统的灌输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以可编程控制器中型号为西门子S7-200的机床电器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对西门子S7-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性能指标、工作方式、寻址方式以及可编程控制器元件功能及地址分配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解之外,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机器的面前,让学生真刀实枪地接触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将老师的讲解带入实际操作之中,让学生在实战中对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有更多的了解,在更加深刻地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专业素养,可谓是一举两得。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说是一个缓慢而又艰难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从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以及硬件设施,都要进行改革。但是,相信只要有信心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工作进行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效,我国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会越走越好,我国的电力人才队伍也将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陈晓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09)。

2.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二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字面意思就是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教育史上意义重大的改革, 是教育学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 符合高校对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 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思想价值观,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所以, 目前教育学中要将实践教学提上日程, 注重实践教学。推动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1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当今社会电子技术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已经成为主要技术, 由于电子信息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更具诱惑力且涉及的领域和专业很广泛,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电子信息专业。实际上来看, 毕业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并不多,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与电子信息不相关的专业。这代表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专业并没获得显著的成效, 因此必须对高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电子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对优秀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针对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各大院校已经开始着手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 主要针对在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目前, 各大院校已经开始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时间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时间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1)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改革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 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体制, 培养适应社会的电子信息人才。在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进行教学过程中, 必须突出重点, 体现出教学课程中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 注重实践教学, 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环环相扣, 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让理论知识和实践一起综合发展。

(3) 以课本的教程为基础进行改革, 理论知识的重点不能丢同样实践教学也必须加入到课程上, 突出重点, 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性人才。

2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问题

2.1 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

目前,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必须提高选拔电子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 从而提高整体的电子信息技术, 因此, 各大院校在电子信息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中必须以人才建设为中心。但就实际而言, 多数院校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教材知识上, 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2 实践教学的只注重教师为主体

多数院校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依旧以教师讲课为主, 学生只是作为听众并没有参与到课程中来, 课堂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占用的, 多数教师都是在讲书本上的基础内容, 缺乏实践方面的教学, 因此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书本知识上, 不懂得创新实践。久而久之,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缺乏创新动手能力, 电子计算机专业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的专业, 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曲解了这一专业应有的教学模式。

2.3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当前课堂中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中的需求, 就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讲, 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教学内容单一, 没有能有吸引学生的点, 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人们的需求, 并且课堂氛围过于严肃,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 不能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4 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目前,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 教师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限制了电子类信息专业的发展, 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理论的同时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能够自主解决在电子信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 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制度决定行为。课程成绩评定机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虑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一旦实践教学项目列入学期教学计划, 均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 教师根据学生实训过程各个阶段的测试分数按适当比例计入课程总分, 这样可以充分激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让期末考试成绩水到渠成, 而不是成为期末的精神负担。

同时, 教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编订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大纲, 编写实践教学手册, 保证每项实践教学都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指标, 实践成绩的考核力度和方式的灵活多样, 采用“过程控制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模糊指导评价结合”和“多元主体评价”等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形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促使学生主观重视并深入参与实践实训活动, 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方式, 首先就是要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 使其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随着实践教学的改革,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形式:

(1) 职业资格式考核。电子信息类某些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可直接与某一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学生取得某一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则视同该课程考核合格的考核形式, 可与相应实践技能课程的考核结合起来。 (2) 答辩项目式考核。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项目 (任务) 结果、调查报告等作品, 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来来检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法, 例如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网页设计等, 一方面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又学习到了新的实践知识。 (3) 技能操作式考核。一些岗位性比较强的实训考核尽量放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或模拟环境中进行现场操作。教师在考核前要设计好“考核表”, 用以记录学生的实践表现。如机软件工程中的编程训练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际操作, 考核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职业基技能素质。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模式, 是新型教育的需要, 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从而为社会创造出全面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洁晶.谈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 2013 (9) .

3.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电子竞赛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0-01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提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1] 。近年来,我校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打通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在电子信息专业开展了“以电子设计竞赛为抓手,提升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2]-[4],建立了包含项目化课程、研究性课程、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立项课题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五部分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可喜的实绩与显著的成效。

一、项目化课程

电子竞赛课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其包含的知识点涉及到电子信息专业的所有课程。竞赛要求学生具有熟悉应用各种器件,能够采用各种软硬件技术综合设计,具备文献资料查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梳理写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以电子设计竞赛为抓手,开展了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将电子设计竞赛内容提炼内化为课程与教材改革项目,形成了有利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化、设计性、研究性系列课程。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分工协作来完成项目任务。推进了学生主动性的实践学习、应用性的技能学习、创新型的研究学习,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课程以电子电路系统或电子产品为载体,将电子设计竞赛内容提炼内化为课程与教材改革项目,如:《电工电路设计与制作》、《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工程制图》、《射频装置的制作与调试》、《单片机小系统的制作及应用》、《可编程器件原理与项目训练》、《电子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等。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大提升。

二、研究性选修课程

开设本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可研究性的课程,系统训练学生掌握从事科研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研究性选修课形成了“简单电路设计应用、处理器应用开发、复杂电子系统设计”三个层次,开发的主要课程有:《实用电子电路设计》、《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基于CPLD的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系统设计》、《系统综合设计应用》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

成立学生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家电维修小组、电子设计科技创新社团,每个社团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学校提供一定的资助资金,且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辅导,制定辅导计划。低年级学生侧重于电子小制作活动,高年级学生开展家电维修社区服务、参加电子设计科技创新社团。电子设计科技创新社团主要围绕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开设模块化课程,进行从总体设计论证到分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制作、调试、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电子设计制作训练,保证了学生有理论有实践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电子设计制作项目的研究和学习。

四、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课题

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强、对项目开发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3~5人组成小组,自主申报院级科技创新课题立项,优秀的课题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立项,科研骨干参加学校的实验室改造立项课题研究或教师的科研项目。三个层次的立项课题学校均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按照电子信息专业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创新实践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电子设计竞赛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五、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学校在每年十月举办为期1-2个月的科技创新节,本专业组织开展电子知识竞赛、电子技能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创新成果展示会和新技术专题讲座等。常规化院级的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施展空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连续获得五届全国一等奖,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学校以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先后投数百万元,高起点规划和组织建设了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

电子竞赛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实践、主动研究,动手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建设。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有些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中的优胜学生,毕业后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好评与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2015年。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9期,97页。

[3]丁群燕.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18期,143页。

[4]孙雷,占永宁.电子设计竞赛深化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科技信息,2013年4期,19页。

作者简介:

4.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四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教学模式 实践类课程

论文摘要深化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培养的重心。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三结合”教学模式,并且对该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证性的借鉴。

1引言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多数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多种规格人才类型并存”的现实状况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需要提高其处理教育系统工程所必需具备的实践能力。教育技术的内涵能否与时俱进,人才培养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讨,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应首当其冲。

综合己经发表的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经过调查分析,目前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实验基本上采用个人实验为主的方法;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教育技术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实践应用类课程“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配合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2“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简介

教育技术本质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技术类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实践提供技术支撑。这部分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传播与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多媒体素材制作能力、网站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多媒体素材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校园网构建技术、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ASP)、XML及应用等。

2.2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比较陈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传统实践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教师讲解为主,并且实验方式简单、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这并未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真正作用,这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不符,这种教学模式己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据此,笔者提出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原来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上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方法: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以演示实例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技能类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类课程应以实践技能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自己通过阅读来学习,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学重点应放在技能性知识的讲解上。因此,笔者采用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选择几个典型实例进行精讲的同时将操作演示同步进行,在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可能进入的操作误区教师重点加以强调,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例演习的情景当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技术带来的.震撼,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实际操作中由浅入深地逐渐理解教学内容的应用过程,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2)实验方式: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是实践应用类课程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手段。传统实验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实验为主来独立完成相关实验,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在完成实验时,对于一些较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他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并且压力很大,遇到问题很难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复杂、难度较大的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实验任务,在精神上也大大减轻学生的实验压力,并且通过小组协作实验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较简单的实验,则可以采用个人实验的方式来独立设计并操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验方式的选择上,笔者采用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即:对于较简单、学生可独立完成的实验采取个人实验的方式,而对于相对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方式。

3)考试方法:实验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考试是对实践应用类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而实验考试为实践应用类课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是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笔试为主的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核。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应以实验考核为主,教师应在学生的作品中挖掘其创新点。为此,笔者采用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实验考试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上机完成相关实验作品,并提交教师邮箱;而答辩考试可以作为实践类课程考核的补充,要求学生对其作品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遇到的难点及作品的创新点进行简要说明,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提问,然后由学生进行现场答辩,教师根据其作品的设计思想、难易程度、作品创新点及答辩表现现场点评,综合打分。通过答辩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实现经验共享。笔者采用实验考试

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注重考核学生设计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

3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3.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评价较高

该教学模式是否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在“三结合”教学模式实施一年后,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对“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态度的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对该教学模式非常赞成,4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较赞成,28%的学生认为一般,5%的学生表示不赞成,2%的学生表示很不赞成。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该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课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在“三结合”教学模式开展一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进行深入观察,在课堂上表现为很多学生能够被教师的精彩讲解配以实例演示所吸引,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开展小组实验,合作积极;对于考试,学生能够按时提交电子作品,并进行精彩的答辩。在访谈中,有学生这样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并且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对于实践操作性的知识不再恐惧,而是非常喜欢。”

3.2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

5.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五

摘 要:工程力学是地质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分析了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工程力学理论联系地质现象,教学内容设计和例题和习题的讲解等方面阐述了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的教学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运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力学 地质现象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E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167-01

《工程力学》是工科众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既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工程性。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工程力学教学内容不断扩充,而课堂教学时数相对减少。目前《工程力学》教材大多适用于力学等相关专业。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地质类专业的特色。因此,如何提高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面的认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现对如何提高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加以分析和探讨。了解工程力学在地质类专业中的重要性

《工程力学》是地质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直接影响着构造地质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无论是鉴定每一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及等级,还是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的应力活动方式,以及建立地质力学模型,追溯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都需要工程力学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联系地质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工程力学与地质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构造的动力学中,需要用到应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恢复古构造应力-应变场。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力学在地质专业领域中的应力,笔者与地质工程专业老师多次沟通,并翻阅相关地质力学资料,了解力学在地质类专业中的应用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出力学与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一:运用力不知识解释常见地质现象

绪论中举例运用力学知识解释褶皱、断层、透镜体等一系列的地质构造现象。说明力学与地质专业具有紧密的联系。还进一步地向学生指出地质力学是地质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地质力学是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由于地壳非理想的刚体,而是具有弹性和塑性力学性质,地壳的各个部分在地应力作用下,形成永久变形。学习工程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根据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永久变形(塑性变形),运用力学知识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实例二:材料力学性质的应用

地质工程专业中,岩石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质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岩石的弹性及塑性特征。岩石的弹性特性有冲击地压、地震弹性波及常见的应力解除;岩石的塑性表象有岩层褶皱、第四纪冰川砾石的变形和地震塑性波。利用材料力学性质还可以解释常见的地质现象。以石香肠为例,它是地质构造中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典型的石香肠形成于较薄(通常最厚约1 m)且比围岩较强硬的岩层中。这是因为在大致垂直层面的挤压作用下,使石香肠的围岩沿着层理发生张拉,出现细颈化或破裂,进而形成透镜体现象。

实例三:应力状态的应用

工程力学中的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似乎与地质工程无关。然而在地质工程中,当分析岩石断裂时就有其用武之地了。由于地壳是以水平应力场为主,一般情况下,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张应力是近水平的,中间应力轴是近垂直于地面。在地应力作用下,压性断裂面与最大压应力直交;张性断裂面与最大张应力直交。此外,局部应力状态的三个主应力主轴的空间方位不一定都是与地面完全平等或垂直,这是由于种种边界条件影响,三轴和地面呈斜交状态。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压性、张性、扭性破裂面以水平应力场为标准确定,这些断裂面就兼有压扭性质或张扭性质。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授内容注重讲概念、讲思路、讲方法。注意围绕重点、难点精讲多练。例如在讲授静力学内容时,应以一般力系为主,严格要求解题思路,强调正确的解题方法。在画受力图时学生容易出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强调画受力图应注意的事项,并且增加习题课。

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所学知识。比如材料力学中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均为内力。内力的正负号有各自相应的定义,针对分离体画受力图时,一定要画正的内力,但在列平衡方程时,所有的内力则变为外力。材料力学中,概念多,符号多,公式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时,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的定义出发、分析每一种力学模型、采用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应力计算公式。从而明确应力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精解例题、重视习题

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例题都需要精心准备,选择典型的例题。解题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解题思路。解题时,采用板书的形式分析解题过程,此时也学生提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时,教会同学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入手分析,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结语

经过严格训练,学生才会思路清晰、计算准确、书写工整。学生在每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均应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互动,踊跃向中心发言的学生或老师提问,及时澄清问题、解除疑惑。

参考文献

6.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六

摘要:商贸类专业已经肩负起培养融商务技能、跨文化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章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商贸类课程;学生主体;双语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商贸类课程成为当前发展变化最快的学习领域之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培养符合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商贸管理人才,推进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三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一、以翻译原版教材为抓手,积累优秀教学资源。

师资和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是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商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体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这对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翻译国外MBA经典教材,有机地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

教师参与翻译出版国外教材与单纯阅读原版教材在效果上有本质的差别。教师阅读原版教材,是基于自己思维去理解教材内容。教师翻译教材则要求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用读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化诠释原版教材的精华。教师通过翻译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提高了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深刻把握了原版教材的全部内容,并形成了对国外教材本土化改造的思路。

目前,双语教学可以选择的原版教材都来自先进管理思想比较集中的欧美国家,他们所处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等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也蕴涵着作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认识。直接将原版教材作为学生双语教材并不合适。对此,我们组织教师改编双语校本教材,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教学以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但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特色方面保持了原版教材的风貌。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技能型课程,可讲授的内容很多,如果一个技能接一个技能讲,很难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我们按照“原理―实践―技巧”框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原理部分简单介绍商务谈判的目标、分析各种谈判情境、了解谈判对手的需求和兴趣、如何合理组织谈判内容等;在实践和技巧部分,主要列举能够反映商务谈判中具有代表性问题的经典案例来讲解,并以企业谈判实践为立足点,通过大量案例解释商务谈判的内在复杂性,挖掘知识本身的深刻内涵,使教材中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既有分立又有融合,最终形成兼顾外国文化和本土国情,指导学生能按照企业真实工作要求开展学习的校本双语教材。

编写双语项目化教材,不仅有效解决了双语教材问题,而且为克服双语授课实践中出现的“词汇讲解过多、专业训练过少”等弊端做了准备,为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工学结合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一些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空白、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状况下,双语课教师通过大量专业词汇讲解、语法解释、段落分析,向学生灌输英文版的专业理论知识。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负担过重,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欧美国家很早就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即成功的学习应该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内容的适用性。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们并不是从他人传达的事实中来获取知识,也不是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得,知识是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也就是要通过“做”来学习。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改革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尝试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要起到强化学生外语应用水平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作用,双语课程就不能依赖于教师过多的讲授,而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双语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再局限为提问和回答,而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工作项目,摸索要如何行动,该学习什么。以商务谈判为例,教师通过若干个案例,启发学生能够策略性构建谈判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跨国商务谈判情境,分组设计谈判预案。最后,对学生提交预案的可行性、复杂度等给予评价。授课全过程采用英语沟通,情境任务书和学生预案(作业)也都是英文。对学生提交作品不要求长篇大论,但求专业术语准确、全面。教师不再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讲解谈判策略,仅引导学生对谈判策略重要性的重视,然后指导各小组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双语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思想,通过项目化教学,既实现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行动中掌握专业能力,领会跨文化差异。

三、采用多样化双语教学手段。

板书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使双语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忙于英文笔记,遏制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发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克服双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举措,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重要支撑。

1、多媒体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配上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通过视觉审美减缓学习紧张感。为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建议制作全英文课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防止文字堆积。

2、网络课堂是学生课外开展双语学习的重要补充。

可以将电子教案、授课计划、案例库、文献库、习题、中英文专业术语对照表等资源上网,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任务,有计划开展自学。开发以客观题为主的网络题库,便于学生自我检测知识点掌握情况。要重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尤其近年来许多国外一流大学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布了大量公开课视频,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线收看欧美商学院教授的教学录像,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体验一流的高等教育。虚拟商贸是双语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实训室,通过借助英文版的商贸专业软件开展虚拟教学。例如,利用营销模拟教学软件、外贸模拟软件等,依托全英文界面,要求学生选择扮演不同商务角色,利用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在互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双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以立体化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根据需要随时调用。课内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使双语教学从专业英语讲读彻底转变为跨文化环境下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设计多元化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某种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敢于迎接挑战态度。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商贸类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应的,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围绕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展开,而应该侧重于预期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规范的职业态度。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工作能力的养成,尤其是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获得,逐步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评价形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团队的设计方案、小组汇报等;终结性考核包括综合模拟、课程论文、网络或卷面考试等。

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我们设计的课程评价依次是“完整的行动方案――具体的行动步骤――依托的商务原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而设计,要求学生制作英文PPT汇报国际商务谈判方案,再分组开展模拟谈判对抗。在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的前提下,力求能通过简明扼要的事实证据直接表达己方观点。第二层是围绕专业行动理论展开,通过问答或卷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商务谈判工作步骤的掌握。第三层是考查学生对面广量大的专业知识点记忆情况,可以采用网络或卷面考试。第一层比重最大,至少在50%以上,考核方式为活动过程。第二层对工作步骤的描述能力,比重应不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突破书本上的模式,尝试对工作流程的创新和改进。第三层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性考核,比重在20%以下。如果完全忽视理论修养,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精神,但试卷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还是相差甚远的。

双语教学既然是为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各种考核方式就应该都以英语为主。对于应用型商贸人才的培养,特别忌讳死记硬背,不苛求学生长篇累牍或演讲,淡化对理论性很强的原理的考核,但一定要能开展工作,并简单说出工作步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欧美外籍教师或企业中有涉外管理经验的专家,由他们出演对抗性角色,共同参与学生综合项目的评价。

五、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思考。

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中,各类企业都对商贸类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着突出且较高的需求,针对商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但要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必须以学生能否有效完成专业课程所对应岗位活动任务为考量。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改革道路上,要不断完善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还要提高教师现场工作能力。同时,邀请外教或企业管理专家,以各种形成参与课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给以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将优秀的双语教学能力转换为学生合格的岗位活动能力。

3、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商贸类专业有着多种国际竞赛,如国际市场营销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7.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七

1.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1 采用“平台+模块+竞赛”模式, 实现“开放式”教学, 强化训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1.1 搭建四个创新实践平台。

建成电子信息综合实践创新平台, 围绕典型实践项目,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场调试和操作能力, 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把知识内化为素质, 外显为能力。 (1) 现代电子设计实践平台: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电子产品的全过程[4], 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创造、创新”实践环境和氛围。内容涉及EDA软件Quartus II的深入使用、Verilog HDL、VHDL语言的学习、硬件资源的原理及应用、FPGA器件的深入开发、SOPC技术的应用、Nios II软核处理器的应用。 (2) “机器人”综合实践平台:通过系统模块配置、模块设计、软件编程、制作、调试等环节的实施,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拓展专业综合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5]。 (3) “嵌入式”开发平台:围绕嵌入式应用开发的处理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开发工具开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课堂可视化教学与课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方案。 (4) 3G通信综合实践平台:参照通信企业建设实践环境, 依照通信企业的需求, 与权威的通信企业合作共建, 给学生提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实践创新平台,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技术与当前市场需求相一致, 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1.1.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练结合”, 实施“开放式”教学。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管、以赛促改。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竞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打破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限制, 将各门课程的教学延伸到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6], 从应用角度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方向, 通过竞赛促进教学规范化和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实现“开放式”课程教学。

1.2 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方法, 实施实践创新能力评价。

扬弃“一卷定终身”考核方式, 电子信息技术类课程 (如单片机、C语言、WEB应用技术等) 的考核采用产品实物制作 (如交通灯、数字钟、温度计、音乐播放器等) 及系统开发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企业网站设计等) 。采用“全过程递进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 “全员参与, 全因素分析, 全程监控”的“三全式”评价体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考核中, 学生自主完成了从电路设计、电子元件选型、电路焊接测试到应用程序编写的全过程;在《C语言程序设计》、《Web应用技术》课程考核中, 学生亲历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划分、程序编写、调试和测试的全过程,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激发了学习兴趣, 解决了理论课内容陈旧, 实践内容少而单一, 与新技术发展严重脱节的普遍问题, 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技术能力[7,8]。

采用实践考核“三人行”, 每三名学生构成一个小组, 按项目分工进行考核, 分为项目完成过程考核、答辩和学生互评三个环节, 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信息的获取、运用能力。

1.3 以“科研促教研”, “送出去, 请进来”, 打造实践创新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进企业, 踏上生产岗位,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营造学术氛围,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努力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教改项目,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3.1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 让青年教师进企业上岗实

习, 熟悉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模式等, 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与技术服务,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促合作, 搭建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校企合作, 促成企业选派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开展专题讲座, 有效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1.3.2 创造科研环境, 积极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开发, 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1.3.3 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学科与技能竞赛指导, 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1.3.4 部分课程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等)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环节中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

通过一系列措施, 引导教师“上讲台能讲实, 进企业能上岗, 建课程出精品, 编教材有特色, 写论文有观点, 搞科研有成果”。

2. 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与研究、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毕业生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和用人单位欢迎。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步提升。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成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工学互动组合、“双师”特色突出的教学团队, 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 同时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培养行业、区域经济需求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 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电子信息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解决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移进程中所亟待解决的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斌, 沈慧芳, 李民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广场, 2011, (7) :254-256.

[2]宋跃, 杨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12) :11-12, 19.

[3]崔丽珍, 金华明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47-48.

[4]庄龙意, 孙玲玲, 马骏.结合EDA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2, (2) :6-8.

[5]赵汝木, 刘成福, 张中英.元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J].中外教育研究, 2009, (6) .

[6]夏春华, 王金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内容改革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0, 23, (6) :58-60.

[7]关雪梅, 陈纯锴, 杨庆江, 王秀琴, 康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J].高师理科学刊, 2011, 31, (4) :103-105.

8.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创新能力

TM1-4;TN0-4;G642.423

电工电子类课程是本科学历教育电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线路、电工学等理论课程和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该类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衔接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重要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相关课程更加紧密的融合,促使其不断发展[1]。因此,电工电子类课程学习的目标,已经不能仅仅落脚于培养学生对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为今后的工程应用与实践打下坚實的基础。所以,电工电子类课程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在这样的改革浪潮中,军队院校也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2]。

一、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始致力于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东南大学从 2007 年开始开设创新实验班,进行了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实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工程师专业认证”体系,与“卓越工程师”无缝接轨。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产出导向为原则、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为根本目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遵循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手脑并用、行知合一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清华大学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改革中,将电工电子类课程进行整合,将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此外,国防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校、也纷纷开展了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2.存在的突出问题

电工电子类课程由于包括多门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践课,目前存在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统一规划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完整,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工电子类理论课程均属于非常成熟的经典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孤立,同时,缺乏丰富的工程背景,理论课程和实践严重脱节。而电工电子类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对必要的理论知识介绍的不够详细,同样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似乎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收效甚微。导致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依赖性强,独立操作和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因此,如何将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在我校,电工电子类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因此,首要问题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统一规划,尝试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重“基础”、实验课重“技能”、实践课重“制作”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二、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作为电工电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我校学生和课程特点,将实验、实践课进行整合,目前统一规划后主要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系统设计”、“零基础学习单片机”、“单片机系统设计”等与工程实践连接紧密的综合设计类课程,此外,“电子焊接工艺”、“电器装配与调试”、“航天装配工艺”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在三年当中每学期有一门工程实践课程学习,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加有效的衔接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将实验和实践教学统一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层、提高训练层和创新实战层,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实施。

图2所示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模式中,基础练习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由各课程的实验课完成,例如我校“三电”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系列。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对于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实验课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基础实验和选做实验。基础实验以简单必要的验证实验为主,通过试验箱进行操作,而选做实验是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两人一套的便携式实验装备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进行实验选择并完成,同时,“电子焊接工艺”课程为学生进行选做实验做好技能支持。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调试和简单测试电路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在完成基础练习之后,以课程设计作为提高训练层,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4],如“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主要进行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和一些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这些依托于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例如,音频放大器电路的分析和制作、正弦信号发生器分析与制作、抢答器的分析与制作等,在实践课中则重在设计。此外,“零基础学习单片机”、“单片机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对基本软件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创新实战层次主要分为两步进行。首先,“电器装配与调试”、“航天装配工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工艺和装配基础,培养动手能力,这些是每个学生的必修实践课。其次,对于更加优秀的学生,他们对电工电子技术实践具有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各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航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等,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通过这些实战训练和实际电子系统的设计制作,在很大程度上高了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方法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5]。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管控,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始终强调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体会完成实验时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从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一开始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二,再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三,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编写相关实验书,这些实验教材的编写也是本着由细到粗、由繁到简的原则,让学生逐渐提高在组织实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和自主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础练习要牵着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精心策划并及时鼓励,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训练时,则要將牵着走转变为引着走,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和计划,进行疑难解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课程设计。此外,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计算机仿真系统,学生可以在熟悉仿真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之后通过仿真软件来确定自己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参数的选择,训练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技能和调试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实战层次主要借助于各类竞赛,充分利用这些竞赛,通过实践课程讲授、仿真实验验证、实际动手制作等环节,相互结合,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提供必要的指导,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实战角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国内各高校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我校电工电子类实验、实践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改革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践证明,改革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续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唐成军.李昕. 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13,17.

[2]张金林.张容.李凯.周翠.军队院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8.(2):134-135.

[3]郑文.张运波.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111-113.

[4]宋卫菊,褚南峰.开放式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10-112.

[5]于宝琦.于桂君. 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0.12(2):47-48

作者简介:

9.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九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工程经验、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毕业设计目的意义的理解,拟出毕业设计题目,并写出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找资料,自己摸索着进行毕业设计;教师定期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各阶段的问题。这种传统的指导方式沿用了好多年,其长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转变的新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指导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首先,传统的指导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具有强制的对应关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是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太少,多数情况是庸师出低徒。其二,指导方式单一,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这种学生自己摸索着进行毕业设计,老师定期答疑的指导方式,适合于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主动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而对其他层次的学生就不太适用。这种指导方式一上来就要求学生自己面对一个实际工程题目,而老师往往也没有类似题目的蓝本,对不少学生来说题目难度较大,没有一个模仿变形设计的中间环节,即使做出来,设计水平也比较低。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适应不同类型毕业设计内容的五种毕业设计模式[2]。

一、一人一题、新题新做模式

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有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课题,但大部分还是老师提供的课题。老师的水平有强有弱,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题也有大有小,其中有一类课题是工作量的大小只适合一个学生来完成的课题,也是最多的一类课题。这类课题的优点是一人一题,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很能锻炼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别人可以依赖,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高,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能按进度进行,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最终质量也比较高,考核相对简单同时也比较公正。这类毕业设计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之间因课题不同,沟通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毕业设计进行的不同阶段都举办毕业设计的经验介绍沙龙,由思路好、工作突出的同学为大家做报告,使大家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二、老题新做、创新提高模式

年年换新题,就要求老师年年找新题。一个老师每年带7个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每年要有新题,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即使每年能够找到7个新的课题,也很难保证课题在难度、工作量、可行性和适用性上都适合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实际上,老师将一个毕业设计课题在交给学生前,必须事先做好周密的考虑,而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课题,即使做的再好,过后考虑也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这种毕业设计课题,对老师是老课题,但对每一个学生还是新课题,不同的是老师对课题的内容和问题了如指掌,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更容易发挥一个指导教师的作用,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会因此高出许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提出了“老题新做、创新提高”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很多的“精品毕业设计”。

三、多人一题、团队协作模式

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中,其中有一类是难度和工作量都比较大的课题,这类课题由一个学生来完成显然是不可行的。针对这类课题,老师们首先对课题的内容和工作量进行评估,将一个大的课题进行拆解(如:机械和控制的不同部分、不同方案等),分成几个适合单个学生完成的小课题,整个课题由多个学生组成课题组,分工协作、集体攻关、共同完成。我们在这类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组织课题组对每一个同学所做的工作进行讨论。

上述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最终的成果是图纸资料。教学团队中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教师,带领大家尝试了一种与上述模式完全不同的“多人一题、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的成果不仅是图纸资料,同时还有可以运行的实物样机。这种毕业设计的模式,图纸设计的工作量不一定大,但对创新的要求很高,不但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还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整个毕业设计囊括了概念设计、方案设计、结构与零部件设计、动力学和静力学分析、控制电路与程序的设计制作、零部件加工、样机安装调试、运行实验等,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进行全面的锻炼。几年来,这种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企业对参见这种毕业设计的学生尤其欢迎,但这种模式由于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展。

实践表明,“多人一题、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在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一个大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1~2个学生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成为课题组的核心,这部分学生在获得毕业设计锻炼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组织和协调能力的锻炼。对这部分同学,教学团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这部分同学毕业后成长很快,其中的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的3~5年内就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或部门的负责人。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要保证质量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确切的工作任务,老师必须加强指导和考核,防止个别同学因偷懒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几年下来,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成果,解决了多项企业的工程技术难题。

四、参与教师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模式

教学团队中,一部分教师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每年都承担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种纵向的和企业委托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各种横向的在研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有些内容比较适合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而且很受同学们的欢迎[3]。多年来,教学团队形成了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良好机制,首先由教师填写与教师科研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教学团队对课题的难度、内容、工作量等进行审核把关。如果通过审核,由学院网站集中发布科研类毕业设计课题的相关信息,再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学生考研成绩公布后),确保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相关内容,老师则按月给予学生一定的科研补贴。参加科研类毕业设计的主要是考取重点高校研究生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扎实(比我们大部分的在校研究生基础都要好),智力水平高,工作主动热情,同时由于没有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大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科研工作中。通过一个学期参加科研工作的锻炼,他们科学研究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并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其后续的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毕业设计模式,学生收获大,教师收获也大,教师们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参加这类毕业设计同学们的心血。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经过教学团队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制定了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趟出了一条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培养质量的新路。

五、校企联合指导新模式

在毕业设计这一学期,不少同学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有些单位要求学生提前去单位实习。对这类同学,可以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学生去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设计题目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选择,利用企业的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但企业必须指定一名工程师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全程参与学生的指导,工程师侧重技术上的指导,指导教师则侧重毕业设计进度、要求、格式等的指导。一方面,这可解决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冲突问题;另一方面,题目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可较早地使用人单位和学生互相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但是,也要防止联合指导变成谁也不指导的现象发生。这是一种有前途的指导方式,但是具体怎样操作,怎样调动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三方的积极性,有待深入探索。

上述五种毕业设计模式已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四个专业实施,六年来累计1400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参加了上述的新模式毕业设计。仅,马铃薯收获机、多功能微型机床、皮带钉扣机等5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获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一等奖,另有多项作品获二、三等奖。教学效果得到学校领导、企业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的高度评价,这些毕业设计新模式同时也受到很多高校教师的高度评价,并在一些高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庞兴华,姜萌。机械类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4):111-114.

[2]李志红。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问题与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4):122-123.

10.改革教学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篇十

怎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改革教学评价方法势在必行。重新审视原有的数学评价制度,我在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改进,我探究了数学考核评价方法,体会到了新方法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冲破考试的“围城”,还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转变旧观念,树立课程新理念

进行数学考核评价的探究,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发展的角度去看教育的未来,消除多年来以考试为核心的指挥棒,减少频繁的考试。不要担心考试少了,学生的成绩是否会下降,是否对知识的掌握会不牢固等。纵观教育现实,我们的确不难发现,有些老师一边学习新理念,一边还是按照老的教学方法去教,走一步,看一步,束缚自己的手脚。加上现在的考试方式还不够明朗,担心学生考不好,是否与评职称挂钩,与教师的奖金挂钩等,造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出现了单元测试,每课过关,课课通。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抄书抄生字,恐怕自己所教的学科出不了成绩。这样做的后果是教师辛辛苦苦,并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实际的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做到逐步放开手脚,投身到改革浪潮中。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更换旧的观念,树立新的理念。淡化考试,推行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形成性评价,改革考试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小组、家长、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客观公证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育出创新人才。

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淡化期终考试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学习中评价,以反馈并因人而异地帮助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点非常关键。原来我们只注重结果,对学习过程似乎并不怎么关心,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赢得最后一次冲刺,夜以继日,在题海中艰难地遨游,累得筋疲力尽。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以平时考核为主,多方参与评价的评价方法。我探索了以学生自评、小组议评、家长参评、教师总评,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家长评价主要从态度方面评价子女是否书写干净、整洁,完成作业是否认真;对学生的评价建立素质评价卡,平时由教师保存,注意学生平时成绩的记载,可随时接受家长的查阅,学期由学生带回家,将学习情况汇报给家长。同学互评是主要是发挥相互督促的作用,学生自评,主要是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老师的总评主要是在大家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和激励学生发展。另外,我在考核学生数学能力方面,是从“知识与技能”、“实际与运用”、“态度与习惯”等方面去评价的,评价标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为了落到实处,不但设计了学习过程评价表,还采用了以下几方面的跟踪记录: 1、作业完成等级表;2、口算等级表;学生动手操作等级表等。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考核、再加上适量的笔试,最后评价学生的成绩。

这种评价操作,一是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可以通过检查进行量分。二是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多方参与,多管齐下,从行为上可让学生自控自约。三是减少考试次数,有益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会让学生经常处在高度紧张、害怕考试的情绪中。四是改变考试内容,从积累、运用入手。我注意做到把笔试分成四大块:一是知识积累(数学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二是从计算能力(口算和笔算思维的独立性);三是动手操作能力(以课外内容为主,检查学生是否通过老师所教的方法,自己能运用于实践);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解答应用题等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尊重学生差异,分层考核、分类评价学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知识,以及不同的人在获得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做到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做到提出思考问题的角度要新,解答问题的方法要新,不囿于答案“确定性”和“准一性”,使得学生,敢于评价,敢于通过师生互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做到自始自终应高瞻远瞩,审时度时,要善于固势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评价,特别应注重学生良好的创新品质的形成,使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得到发展。同时,我还注意加强平时的评价,目的在于强化过程,重在平时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过关考核。试题根据大纲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分三大类:(1)基本题,占85%,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题,占5%,中等生和尖子生必做;(3)深化题,占5%,供中等生选做,尖子生必做。

在期末我做到进行分项考试,目的不仅重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重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实施了期末分四项考核:考基础知识、计算、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做到评价方法因人而异:(1)对尖子生,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2)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其不甘落后,积极追上;(3)对困难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肯定进步,消除其自卑。

由于我能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进行充分肯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引导,使各类学生绐终都处于积极的探求状态之中,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各个层次的学生你追我赶,共同提高。

当然,抓好课改工作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作长期的探索和努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所以我们在已有的笔试、日常观察等形式的基础上,应增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加深对数学的情感。

以往的他评过程多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客体的地位。对教师的评价,他们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没有任何选择、申辩的权利和机会。评价决不能把学生只看成是一个 待测试、待检查的客体,而应把他们看成是评价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允许他们参与评价方案的制订,允许他们有权选择评价方式和对评价结果发表意见。

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由于实现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他们和教学目标要求相比较,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自己的水平和实力,并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确定自己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所以这种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是他们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认识,逐步做到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形成素质教育要求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人格特点。

总之,数学评价是对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监控。是管理学生学习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11.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实验教学 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电类基础课程现代教学改革研究,编号:GBC1214069。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9-0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后继专业课程的铺垫和桥梁,具有自身的体系,实践性较强。所以模拟电子实验课程尤显重要,它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及存在的问题[1,2]

根据我校教学大纲,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时60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占总学时的16.6%。有的学生称它为“魔电”,足见其难于理解的程度。如何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让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而不再让学生觉得它是深不可测,一直是教改的努力方向。长期以来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甚至演示一遍。学生根据实验讲义摘抄实验原理、目的、实验线路等内容。参照已给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按照讲义上的步骤进行操作,测出千篇一律的数据。课后,学生处理数据和完成思考题,最终拼凑出大致相同的实验报告。这种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的心里,不加思考,做出的实验结果正确,但还是一知半解,收效不大,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加之实验学时少,部分学生便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完成实验。因此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二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因此对本课程的实验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出发,对实验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走自己的路。我们依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预先将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提高性和设计性三个层次,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从基本实验操作逐步过渡到科学研究的实验,从中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实验内容,加强综合性、可视性和可听性。比如:将基本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整合在一起,将分离元件和集成电路整合在一起,通过对较小声音信号的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让学生通过喇叭听见较大的声音信号。

(2)加强实验之间的联系,将直流稳压电源实验中完成的电源,用于给其他实验的电路 或芯片提供电源,拓展了实验的应用,提高实验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革[4]

实验教学改革,通常遇到的难题是实验内容与课时紧的矛盾,要达到好的实验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课时作保证。在规定课时情况下除采取精选内容外还适当利用了一些课外间。为了尽量提高课内实际实验时数,提倡自学为主。安排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课余时间作准备,包括预习报告的填写与审批,元器件选择与准备。此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对设计性实验中的一些疑点、难点组织专题讨论。

3.教学手段的改革

(1)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要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随时来实验室,这样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实现了实验最小分组即一人一组,增强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学生有好的想法可以随时到实验室来验证,想进行某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更多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课堂教学[3]

在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探究性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连接线路的能力、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采取平时实验情况和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两部分成绩各占50%的考核方法。

平时实验情况包括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质询和实验报告5部分。实验预习部分分为仪器设备的预习、内容及步骤预习、实验报告3部分。实验操作部分主要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是否有误操作、测量参数的读取是否正确、仪器仪表的使用是否正确、有无芯片及元器件的损坏等。实验结果质询就是在实验过程中或结束时,针对实验现象、操作、步骤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并予以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积极展开思考。实验报告部分包括实验数据的处理,以表格、图线及表达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题的解答等,考核学生归纳问题、正确表达结论的能力。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总结与体会

1.由于本課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尚未独立设课,它受到课时数的限制,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感到兴趣未减,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验内容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为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若加以精心组织实施,改革将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特别是实验课授课方法的改进,是整个实验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把灌注式改为启发式对于提高实验效果,开发智力,拓宽知识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又细致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精心组织实施。作为实验教学工作者,要始终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克服困难,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开拓实验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为优化实验教学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晏湧.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88-290

[3]李彦君.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山西科技,2010.25(1):121-122

[4]李元浩,杨崇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回顾[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 8(3、4)150-151

作者简介:

12.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十二

一、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用人企业发布的人才需求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始终排在第一位;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国内各高校竞相开办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一方面是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供给在增长,理应实现匹配,然而现实问题是企业反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工程教育脱离产业需求是对工业人力资源的主要威胁。工程院校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1]。

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转型、电子信息行业需求及其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区域发展状况的调研,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并对传统工程教育弊端进行剖析,我们认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我们逐步加深了对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将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系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识、突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现代工程应用型人才。

1. 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工程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团队的协作,还需要工程人员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国际化的开放性视野和顺畅地运用外语与人交流的能力。

2. 务实求是的工程素质。

工程素质是指人们在考虑工程问题、从事某项具体工程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作风。务实求是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素养,一个工程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

3. 综合的工程知识结构。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4. 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教育不再局限于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现代工程师还应具备从经济、生态等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实践,深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在实践中发现、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

5.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知识正在呈指数性增长,学会学习并能及时吸收、灵活运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已成为现代工程师跟上时代变化、开拓新领域以及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了“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培养“务实创新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工程应用教育,将工程素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为主线,进行工程素养、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的培养。实验区多方位多层次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等,探

索与构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具体培养思路见图1。

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

学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实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坚持系统优化、稳中求新的原则,既保持核心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又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与之相适应;坚持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特色培养的原则。实验区2009年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 实验区的体系结构。

实验区承担了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11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是实验区的基础,是实验区得以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实验区体系由理论课程体系、实验保障体系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与创业园等三部分组成。该体系还引入双反馈机制,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和自适应能力(见图2)。

2. 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实验区根据既定人才培养思路制定了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设置安排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实验课程、工程实训系列课程、职业规划系列课程;学分要求在190学分左右,其中理论教学130学分,实践教学60学分(含课内实验上机等),要求学生在3-6年时间内修完规定学分。培养方案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计划的相对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关系。由于优化了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了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培养,实验区成为以宽厚的文理教育基础为支撑且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教育平台。

3. 人才培养方案的要点包括:

(1)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实验区遵循教育规律,实现知识结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形成“4+6+X”核心课程体系。根据电子信息类学科知识变化快、创新性强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把握变与不变的规律,其中不变的是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这是厚基础的前提;变的是技术手段、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件和设备,这是X的由来。“4+6+X”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4”指的是核心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语言设计。“6”指的是核心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数学、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EDA技术。这两类课程内容和体系相对稳定,实现厚基础。“X”指的是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X类课程突出的是变,即主动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从而实现需求牵引。

(2)强化基础教育,保证“四个不断线”。在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长期性,课程安排做到“四个不断线”———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断线、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教学不断线和实验教学不断线。

(3)突出工程意识,更新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强化到教学内容中,增加部分学科前沿知识,并实现融入工程意识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区在实践中还选取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试点,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

(4)加强工程实训,提高应用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八阶式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在实训课程中遵循了“三性”原则:一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全面性———方案从认知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二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渐进性———方案将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为“四种能力八个阶梯”,每一个学期完成对一种能力的训练,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渐进性;三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方案从时间上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学生在校的四年间,每一个学期都有工程应用能力课程安排(见图3)。

(5)拓展校企联系,实施“三定”培养。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企业及各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2]。第一,企业将人才培养的要求直接反馈到本实验区,实验区相应调整培养计划;第二,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开设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等形式直接参与高年级的教学活动;第三,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验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针对性。培养方案特别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定方向、定技能、定单位培养。

(6)规划职业课程,实现人尽其才。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4学分的职业规划课程,充分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向工程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大一阶段: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兴趣所在。大二阶段: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自主完成职业规划和生涯设计。大三阶段:学生在生涯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实验区择优选拔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四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支持或赞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资格认证或企业专项培训;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课训练,并通过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培训,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7)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工程能力。在现有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基础上,实验区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发展、创业素质开发的平台和环境。

(8)实行弹性学分,鼓励交叉选课。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制,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多学科融合意识,培养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人文、艺术、技术和管理多向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9)融合教学科研,提升工程素养。教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工程意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一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实际工程经验。三是实验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科研一线的教师编写专业课教材,使最新的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学校设立教材基金,鼓励教师编写电子版教材,做到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四是大力支持教师将部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仪器。每年从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中,按不低于15%的比例支持科研成果的转换工作。对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研制的教学仪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购,重点扶助。五是每年通过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经验,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摘要:长期以来,工程教育脱离产业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如何定位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工科高校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深入分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素质,构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追求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以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13.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篇十三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赵聪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在本科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F,高职院校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近年来普遍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在众多高校群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扬长避短,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这样才能获得不断的发展。本文将简单分析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14.专业实践教学电子信息论文 篇十四

(一)培养目标系统性

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明显、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及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各层次的实践环节,透过同一层级内的综合实践和层级间的综合实践项目,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

(二)实验内容综合性

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创新研究”四个层次,把“元件识别→电路设计→系统仿真→产品设计→产品制作”5个产品研制过程,分散在不同的实践平台实现,形成了从产品概念到产品的完整工程训练链。

(三)实验安排层次性

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设置电工电子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模块;另一方面,在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教学规律,实施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安排,即根据课程需要,先开出基本教学任务,再开设拓展部分和发挥内容,进而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发。

(四)课程类型多样化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将实践课程按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特点不同,设置为传统实验课,独立实验课,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不同课程类型。相应灵活设置课程课时,如安排固定实验课时、开放实验课时,不固定课时的进度安排等,以配合学生的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五)实验环境开放性

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体系中除塔尖这一层次,其他三个层次每项教学任务都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施时打破按班级安排固定实验时间和内容的传统做法,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部分和目标,具备了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后,就可以通过预约进入实验室,自主选择拓展、延生内容和发挥部分,可增加选修实验或完成创新实验。在开放实验室环境下,学习程度差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和补做实验。

(六)实验方法现代性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技术与方法,对所有实践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课件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选择实验手段时,注重虚拟仿真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七)创新教育针对性

针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创新研究团队与主题创新研究相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自由选择和参与团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从事产品开发或技术服务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

(八)能力培养层次化

实践教学体系中除塔尖这一层次,其他三个层次每项教学课程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能力培养的特点,按照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兴趣爱好、特长、就业取向等,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实施层次化引导,将学生定位为“需帮扶型”、“自给自足型”、“学有余力型”、“小导师型”等类型,相对应学生能力由弱到强依次递增。在三个层次的教学计划内课程教学实施中,选拨“学有余力型”、“小导师型”学生进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塔尖这一层次,进一步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技术开发能力。

(九)竞赛培训分散性

实践教学体系中塔尖这一层次,要求学生具有参加创新研究,科研参与及学科竞赛的实力,其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综合最优。然而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渐进的、循环的、反复的培训。因此,依据“金字塔”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将能力培养和竞赛培训分散到“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技能训练”三个层次中。

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将按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整合为反映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实验、突出应用能力的综合实验、培养创新素质的设计实验和探索研究性科研项目,在内容上,形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创新研究”四个递进层次。

(二)坚持虚实结合、软硬结合,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坚持虚拟仿真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软、硬结合的原则。在电子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中,建立了虚拟实验室,引入仿真设计软件,如PROTUES、EWB或Multisim等实现虚拟仪器与仿真,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先在虚拟实验室进行仿真实验,再在硬件平台上进行验证。然后学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设计和研究开发项目。

(三)坚持循序渐进、分层次实施,建立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为主动力,教师指导为辅助力,根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每一层次的实践项目内容,采取集中指导、启发式辅导、学长帮带、自主训练和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辅导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采取“引、点、拨”的方式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则采用项目驱动式方法[4],从项目申报、研究到结题整个流程,完全模拟科技项目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团队,申请研究项目,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

(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标尺,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建立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的成绩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随堂考试方式、校内老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价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特别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和设计内容上有创新。

(五)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研究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建以指导教师负责制的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课题、积极开展课处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电子工程实践中心在学生创新实验和技术研发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六)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实现科研成果向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

教师利用电子工程实践中心平台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写作,吸纳学生进入科学研究体系,弥补学生科研训练的不足。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实践教学,编写实践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提升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实践教学效果

电子信息类专业“金字塔”实践教学体系以电子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为依托,近年实践教学取得很好成效。

(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得到提高;(2)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的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应用型人才技能竞赛及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优秀奖7项;

(4)自2009年以来学生发表论文45余篇,申报专利4项,与企业联合开产品3个;

(5)自2008年以来,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研究实验项目20余项,其中3项创新成果获得了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成果奖。

四、结束语

上一篇:发展基层民主下一篇:动物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