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压强教案

2024-07-06

人教版压强教案(共11篇)

1.人教版压强教案 篇一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图)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如下图)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2.人教版压强教案 篇二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共由四篇课文组成。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不同体裁来刻画鲁迅这一人物形象。透过这四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爱憎分明、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奉献的伟人。整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都是紧紧围绕鲁迅这个专题设计的。

本组教材在描写人物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还有“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教材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授课时,本着“理解与运用并重”的原则,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体悟思想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积累运用语言”这三个方面大胆取舍,上好精读课和略读课。精读课“以例悟法”,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和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略读课“依法自学”,在运用、巩固方法的同时,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本单元的19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通过品词析句、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体会人物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3.领悟把“写人的文章”写具体的方法,学习“体会含义深刻句子意思”的一般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其中的2、3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读课教学过程:

《少年闰土》(1课时)

一、预习汇报,整体感知

1.师:(出示鲁迅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对他有哪些了解?谁来简练地谈一谈?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地认识鲁迅。谁来说说这一组课文有哪几篇课文?我们就先来学习鲁迅的作品,学习小说《故乡》中的一个片段《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

3.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闰土的哪几件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感悟,体会特点

(一)学习“瓜地刺猹”

1.师:为什么“瓜地刺猹”时,闰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请大家读读瓜地刺猹的句子,边读边思考。(自主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

2.出示句子,班内交流。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交流时,如果学生能拿自己和闰土相比,谈闰土的勇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实际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来谈,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抓住词句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若学生谈不到位,教师要引导品词析句。

师: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同学们,把“捏”换成“握”行不行?为什么?

(让学生分别做“捏胡叉”“握胡叉”刺猹的动作,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捏”更能说明月夜的静、动作的轻、刺猹的灵活准确,从而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勇敢)

师(小结):一个“捏”字,就把闰土的机智勇敢、月夜环境的优美写得活灵活现。听了你们的交流,老师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配音吗?(出示画面和句子,学生练习诵读)

(3)指生读,评价读。

引导学生读出捏胡叉的轻、刺猹时的猛、色彩的美。

(二)学习“雪地捕鸟”

师:“雪地捕鸟”也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闰土是怎样来介绍雪地捕鸟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现在你们就是闰土了,请仔细读读捕鸟的句子,一会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好不好?

1.出示句子,学生练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指生介绍捕鸟经过,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加深对闰土的了解。

师或生(请教表演者):请问闰土,你为什么非得下了雪才去捕鸟呢?(抓住“短棒”“大竹匾”等关键词,从表演者解答“为什么这么做”中体会到闰土的能干。)

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对闰土“语言”的描写,使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跃然纸上。

(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其实,闰土知道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知道哪些?(学生找到:“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正如书中所说——(出示句子,齐读)

师:“往常的朋友”指的是谁?“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怎么理解?

小结:看来,要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板书方法)

三、总结板书,归纳学法

师:鲁迅先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他抓住少年闰土的四件事来写,紧紧扣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当然还有外貌、神态等等,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那么鲁迅的侄女周晔、陌生的青年读者阿累,他们又是怎样描写鲁迅的?鲁迅在他们眼中又是怎样的人呢?下节课,我们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教学中,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文中对“瓜地刺猹”时动作的描写和“雪地捕鸟”时语言的描写,让学生品词析句,下工夫使学生学透,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对于“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及“我”和闰土的情感变化,则略去不讲。

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如,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来体会人物特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从而为学生自能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略读课教学过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1课时)

一、回顾学法

师:在《少年闰土》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怎样来体会人物特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我们还知道了怎样来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

二、出示学案,自主学习

三、集体交流,纠偏改错

1.交流“内容概括”。注意提醒学生:概括小标题一定要简练。

2.交流“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师出示段落:“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让学生结合搜集来的资料谈体会。如果学生谈不到位,师可补充背景。

师:这一故事中,伯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交流“学习表达”。

“救助车夫”中动作描写比较简单,引导学生透过这些动词,进一步体会鲁迅对穷苦人的关心。

当学生找到《一面》中外貌描写的句子后,师投影出示所找句子,让学生谈: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鲁迅的外貌,从他的“瘦”中知道了什么?最后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

“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四、诵读《有的人》,升华感情

师:学习了这几篇课文之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你怎么说?他虽然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很多很多,人们永远怀念他。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的一首诗。

出示《有的人》,学生自由读。思考:鲁迅先生是哪种人?

师:对鲁迅先生这种人,人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崇敬、爱戴)对待“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这种人呢?(痛恨、鄙视)

指生有感情地读,读出对“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这种人的恨,读出对“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这种人的爱。

[设计意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导学案紧紧围绕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体会人物特点”和“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两个方面来设计,让学生“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

方法运用是对方法的巩固和深化。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时,均采用略读课的形式,让学生依法自学,没有了教师泛泛的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教学用书》中建议学习这四篇课文用6-8课时,而我仅用2课时,节省了近3/4的课内学习时间。余下的时间,让学生或拓展阅读有关鲁迅专题的书籍,或抓住动作、外貌等进行片段仿写,省时高效。]

评析:

毕老师在60分钟里,指导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和学生共读了三篇课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做到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少年闰土》的教学,毕老师先让学生交流初步感受,然后由学生的回答直奔重点,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在感悟人物形象时渗透了学习方法。她用了词语比较法,通过比较“捏”“握”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听朗读配音,使闰土形象更立体化;接下来背诵段落,让闰土活在大家头脑中;“雪地捕鸟”,请学生讲捕鸟方法,让学生之间互动,体会闰土的能干;最后,抓住重点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特别是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含义。这样,在少爷和农家孩子的对比中,凸显了闰土形象。该抓的基本上都抓了,该练的都练了,渗透了学法指导,比如怎么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怎么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等等。

接下来,自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自学。我非常倡导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学案里边,毕老师要求学生做了四件事:第一件,给伯父生前的四件事加个小标题,这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是最缺失的,这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第二件,让学生说说鲁迅在周晔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青年读者阿累眼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又和国际上要求培养学生对人物做出评价能力相吻合。第三件,让学生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培养学生对重点词句做出解释的能力。第四件,关注文本里“动作”“外貌”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表达。这四个题目非常好,既有层次,又直指高年级阅读能力的重点,渗透了理解、学法、表达的指导。既得意,又得言;既学文,又悟法。在用时最少的课内,把精读课上得最实。

第四篇文章,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鲁迅,培养评价能力,使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由“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到“敢和黑暗旧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最后上升到“把一生交给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到“活在我们心中的伟人”,人物丰满起来,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学习写人的文章,是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的。

3.人教版压强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4.人教版压强教案 篇四

学校

科目

物理

课题

课型

预习展示

教师

班级

初二

小组

学生

时间

编号

生:自学笔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四、总结提升(固定环节)

学生自己总结

五、达标测试

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压强。(2)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__。(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__________。(4)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____________。

2.液体由于受到________而对容器底及浸在液体内部的物体产生压强,由于液体还具有________性,所以对侧壁也产生压强。

3.下列日用器具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喷泉

B.钢笔吸水

C.洒水壶

D.液体压强计

4.关于液体内部的压强,下面的说法哪一种是对的()

A.在液体内部,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B.物体在液体内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C.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D.在液体内部,液体向下的压强总比向上的压强大

5.一艘潜艇能潜入海水下1500m,问它能承受的压强是多大?

6、如图1所示,试管中装有煤油,则底部A点煤油的压强P=_______Pa.(ρ油=0.8×103kg/m3,g=10N/kg)

图2

图1

7.水池里水深2

m,离池底0.5

m处水的压强为____________P

a,压强方向为___________.8.某同学测得家用保温瓶深度为30

cm,装满开水后,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是_______Pa(g=10N/kg);若将开水全部倒入脸盆后,则水对盆

底的压强______水对瓶胆底的最大压强(填“大于”、“小于”或“等于”).9.如图2所示,A、B、C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则它们的压强关系正确的是()

A.PA最大

B.PC最大

C.PA=PB=PC

D.以上都不对

10.杯内装有水,若将手指浸入水中,则水对杯底的压强()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作业:阅读课本第37页

科学世界

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

生:整理笔记

二、展示预设(酌情预设)

1、液体压强的特点:

2、液体压强的大小:

3、连通器:

三、学习内容

讨论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

教师演示课本第33页图9.2—1,液体从容器侧壁的孔中喷出

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教师演示课本第34页图9.2—2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深度越深,压强越。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

2、液体压强的大小:

师生共同推导得出:P=

例题:有人说,“设想你在7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压力的大小相当于1000个人所受的重力!”海水压力真有这么大吗?请通过估算加以说明。

解:

3、连通器:

定义

特点

学生讨论课本第36页想想议议:

5.人教版压强教案 篇五

9.1 压强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3.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4. 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器材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10×5厘米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 教师演示器材 :汽球,图钉,鸡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

1、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

2、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讲解地面支持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

3、①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9-1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

3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

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9-3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

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p②公式:压强=压力/受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力面积;的。

FS。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

③单位:牛顿/米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 Pa的含义是:1米1.5×10牛顿。(4)课堂练习

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习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帕,混凝土是(5—50)×10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P=F/S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平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平的板平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

644

6.人教版压强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5%)、Hcl(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5、6、7、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7.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范式漫谈 篇七

一.学科特征突显对人文性的理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教版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 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特征的同时, 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 努力“挣脱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 为语文教育走向其人文性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为便于研究, 仅以第一册内容为依据 (以下同)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花未眠》《我的空中楼阁》《〈宽容〉序言》等。人文性特质的增强, 对人性的尊重, 赋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 这是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人教版教材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进行了重新选择。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作品的不同取舍, 《致橡树》的回归取代了旧教材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怀。《致橡树》表达了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爱的追求,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等, 友爱, 团结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而《祖国》则更多表达的是热爱祖国的“政治”话题。

二.编排体系结构趋于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格乔伊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 而人教版教材显然注重了这一方面。其主要体现就是结构的日趋整合, 即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教材体系。这一体系, 不仅有机地融合了语文内部的读、写、说的要求, 而且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 多层次, 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 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 兼顾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 合编为一本书。”[2]阅读教材部分, 仍按单元组合编写, 但人教版教材的独特之处, 就是改文体杂糅回归为文体统一, 每单元都按照文体组织, 每四课组成一单元, 共六单元, 每单元前均保持有单元说明, 并且每单元后都有知识短文的学习。课文共有24篇,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50%, 每篇课前删除了所谓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 单元说明更见详细。基本按照先介绍本单元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再说明其相关的特点, 最后强调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展开编写。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知识短文和综合性专题的学习内容。比如:第一册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散文的艺术魅力》《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等5篇文章。显然, 人教版教材不仅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贯通、衔接, 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纵横联系, 而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还注重学习过程。这样,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

在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 按照写作心理编排, 内容整合优化易于学生接受。比如, 教材第一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也分五个单元, 但内容更加紧凑, 如把“用心感受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整合为“感觉与思考”等。把单元外材料“自由写作实践”整合为一单元, 且新增了“个性与创新”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 人教版教材内容最出彩之处就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线索简明一目了然。既富有思想教育功能, 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有部分内容的图片、注释、表格、资料。精选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黑白和彩色图片, 具有较强的审美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北京清华园荷塘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课文下面都有准确简练的注释。练习题设计有清晰直观的表格, 显得更加清楚, 赏心悦目, 便于理解。如《荷塘月色》的表格设计等。课文后面提供有客观真实独具权威的相关资料。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配有《论语》的说明等。同时, 新增了大量的选作题, 激发学生动脑去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突出了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读写的能力。如:第一册第3课第4题“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和‘后朦胧读’及重要作家作品, 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 第11课、第3题“就其中一点谈你的看法, 并写一二百字的短文”等等。新增了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第一册第18课第1题第3小题“讨论:今天看来,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 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另外, 部分外国作品附加了英文原文, 如:《我有一个梦想》,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中英文两种语文的异同, 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

三.选文内容文质兼美不断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 你要让他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 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笔者以为学习亦然。这样说来, 学习内容即教材选文也就极其重要了。总体说来,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 选择空间更加广阔, 有吸纳全人类最优秀文化遗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文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习难度。以第一册为例来说,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突增。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两位和平奖得主: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法国白人医生史怀哲《我的呼吁》。选文主要涉及审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等领域, 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新鲜感和新奇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这些作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尽相同, 但是,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4]它们的入选, 标志着教材体系的更加开放和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趋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中外诗歌内容, 删减文言文内容。人教版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内容。高一上学期, 是初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 教材首先设置的是诗歌单元, 利于学生记诵和赏析;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数量, 由13首上升为16首。新增了风格各异的诗作6首, 如: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等, 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 由背诵降低为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 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力。第一册文言文内容压缩, 仅两单元共8课, 所选文言文多篇幅较短, 对学生要求有所降低, 只《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这两篇要背诵, 8篇文言文只背诵2篇, 占25%。在衔接阶段, 在继承传统文化 (主要是文言文) 方面, 要求有所降低, 更侧重学生对语感的把握, 即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取的, 当然, 随着年级的变化, 文言文的分量也有所递增。

2.课文教学难度增大, 课本练习难度降低。主要表现为自读课文《死水》《赞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胡同文化》提升为教读课文。相比较而言, 对同一选文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要求较高。但练习题难度相对应的却降低了, 把练习题第一题或最后一题设置难度较大, 学生不感兴趣, 练习效果不明显的题目删除,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一:“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然后联系景物描写, 说说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这道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家的家庭生活等因素, 对高一学生来说, 难度太大。而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计, 其角度更加灵活, 随之变化为:“讨论:对于本文中‘我’应该怎样认识?下面两种看法供参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人教版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同时, 改换了提问的角度, 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得更新颖, 富有新意,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恕不赘述。

3.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搜索”、“讨论”和“探究”的要求。教材设计基本每一课都设计这类题型, 且题量较大, 可以说是教材课后练习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尝试在当时无疑起到了课程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有的是培养找资料的能力, 如:教材第一册第9课第4题“课外搜集有关马克思的资料”等;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如:第一册第4课第3课“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朗诵你自己写的或你最喜欢的诗歌;第23课第4题“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等;有的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讨的学习方式, 如:第3课第3题“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等。这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 值得教材编写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关怀人性与张扬理性:析2003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2003, 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 (第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8.“极地地区”教材解析(人教版) 篇八

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内容的学习。本章教材主要落实以下两条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本条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以某一地区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总结和深化。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上,利用读图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归纳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标准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三方面,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特征又形成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探究原因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让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这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及能力要求的落实,也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对第一个要求的阐释。因为两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特殊环境,而特殊环境又造就富有特色的资源,加之人迹罕至,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互相联系成为一体。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初步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目前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我国在极地建立科考站进行科学考察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对极地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保护极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目组成,通过“寒冷”这条主线贯穿整体:两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气候严寒,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均为冰雪覆盖的地区,因而形成冰川、极地动物等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同时两极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第一目“独特的自然环境”:由五段正文、五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生物资源,重点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而在图10.1和图10.2两幅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辅以图10.1和图10.2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状况,通过“活动1”的读图活动加深对两极地区海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掌握;利用第二、三段正文辅以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教材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这些形象化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材第四段正文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活动2”比较两极地区气温的差异;利用第五段正文辅以图10.3和图10.4两幅图片介绍两极地区寒冷环境下的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寒冷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第二目“科学考察的宝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片、两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进行科考的原因。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目内容既是上一目的结果,也是下一目的原因。教材首先通过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利用阅读材料“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了解我国在两极建设的四个科考站,同时点明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建设时间都在2月,利用“活动1”引发学生思考南极地区“极昼”现象带来的具体影响。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点明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解释人类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利用图10.6帮助学生简明地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进而结合“活动2”秦大河的一段话加深对极地科考意义的理解。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则具体阐述了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后,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图10.8和图10.9介绍对北极地区科考的意义及科考状况。利用“活动3”识记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理解北极科考的意义。

第三目“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和深化,由三段正文、两个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介绍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说明南极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10.10点明北极地区的环境危机,从而引出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第三段正文介绍极地地区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通过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介绍个人行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活动”从两幅公益海报入手,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演讲,在行动中形成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Xxx\本地磁盘 (E)\钟兴贵\地理教育2012年\地理教育2013年第6期\孙运松-1.eps>[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配备了11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科考与保护搭建了合适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并引导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安排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第1题属于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学生阅读极地投影图的能力,也是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的复习和巩固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读图探究展示,根据情况可适当拓展到在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第2题属于知识拓展类,不仅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出南、北极地区的气温差异,更要引导学生从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入手,比较分析其气候差异的原因所在,认识地理事物间的联系。第3题属于知识巩固类,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二:本题组的3个小题均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先读图认识我国南极的三个科考站,然后讨论我国南极科考站建设都选在每年2月份的原因,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第2题通过阅读秦大河的一段话,深刻理解南极地区独特自然环境的科研价值,认识极地科考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参与意识及科学态度。第3题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从资源、自然环境对全球特别是对北半球的影响等方面搜集有关北极地区的知识,归纳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9.人教版太阳教案 篇九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己读,指名读,相机纠正字音。学生齐读。

2.要求会写的字变红,说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指导书写:繁、蔬(预设)

4.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太阳的什么?指生说,相机板书。

三、理解感悟,体会方法。

1.讲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体会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课文中,作者也采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请你默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太阳的特点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学习说明方法)

3.首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的?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其实,……箭哪能射得到呢?”

对,这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都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用几个数字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谈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

师引导,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师相机出示课件。这句话什么意思?那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反问句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远。)指导朗读:下面谁能抓住这些数字读出太阳的远?谁能比他读得更远?指生读,齐读。

4.课件出示描写太阳大的段落,生谈到130万个和一个时,师相机提问: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太阳的大)指导朗读:下面咱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谁把太阳读得最大。

5.师相机出示描写太阳热的段落,学生谈体会,学习打比方的方法。为什么这句让你感受到太阳的热?你知道6000摄氏度有多热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开水热不热?如果手碰到会怎样?(烫泡)这么热的开水是100摄氏度,而那太阳表面温度就有6000摄氏度,热不热?是啊,就是钢铁这么硬,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而且,中心温度估计还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我们用算式算一下,谁能准确读出这个大数?读得不够热,谁再来读,把这些数字放到课文中读。谁来?指生读,齐读。

四、写法延伸。

出示四个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说明方法,从而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五、学习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了太阳那么大,那么热,离我们又那么远,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怎么样呢?指名答。

2.通过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四至七自然段,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了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看来,同学们都有了一些自己的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师相机评价。

(4)联系生活实际再谈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看来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拓展:如果没有了太阳,会怎么样呢?出示“没有太阳,就没有_________”是啊,就像课文的最后一段说的,“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6)自由读这一段,指名读。这段话中有两对反义词,光明和黑暗、寒冷和温暖,刚才这位同学把它们读得对比鲜明,一比较,我们知道太阳多重要呀,我们可少不了它,谁再来夸夸太阳?你们的朗读告诉老师,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7)指一两名学生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齐读这一段。

(8)完成填空,背诵本段。自由练习,指背,齐背。

(9)关于太阳的知识还有很多。(ppt)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

10.人教版梅花魂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花吗?(PPT出示梅花)

你们学过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字苦寒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了图和古人关于梅花的诗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梅花有什么特点呢?(不畏严寒,不怕风雪欺压)

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而梅花却是顶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独立。可见它具有非常不屈的品质。梅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梅花精神也正是炎黄子孙的品格。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六课《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谁能来解释一下“魂”这个字的意思。(灵魂,精神)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梅花有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呢?我们先保留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共同走进课文。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想一想,本文作者围绕梅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首先进行生字词的检查(PPT出示词语)灵魂 腮边 训斥 玷污 呜咽 欺凌 秉性 蒙眬 梳理 衰老 手绢 华侨 白杭绸 抹干净 凉飕飕 不甚在意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眷恋 缕缕幽芳 葬身异国 漂泊他乡

(注意蒙眬、曚昽和朦胧的用法,蒙眬、朦胧:指模糊不清;曚昽:指日光不清)

3、你能用最后一排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

4、本文是围绕着梅花发展的,可见外祖父和梅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每当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起来念一下)

5、看到这里,你们的心里有没有一点悲凉呢?都说“叶落归根”,可是外祖父却葬身在了异国他乡,再也回不到他眷恋着的祖国了。故乡的梅花每年都会再开,可外祖父却再也回不来了。看着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者“我”呢,不禁想起了和外祖父之间的许多往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一谈论到和祖国有关的事,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会落泪。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外公落泪的句子。想一想外公落泪的原因。共有三处:1、2、3、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三 探究三苦:体会外公思乡之情

1.我们先来看第一处,谁来把它读一读。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当时的我能不能理解?

经过几十年,当作者已成为了大作家的时候,“我”懂得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怀念的情思再来读一读。(思乡的泪)

2、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第二次落泪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当得知自己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哭了,是怎么样哭的?(像小孩一样哭了)外祖父和小孩子年龄差这么多,为什么这么形容。(外祖父得知自己不能回国了,感到非常无奈,就像小孩子一样无奈,情不自禁地哭了。)

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自己的孙儿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的感情再来读一读。(悲痛的泪)

3、再来看一看外公的“三”哭

第三次外祖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了?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蒙眬)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难道带回去的仅仅是手绢吗?(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回祖国。)

外祖父心爱的孙女就要回国了,可是外祖父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国,他是多么得伤心啊。在第“三”哭中,还有一个句子能够体现出外祖父的难过,你们找出来了吗?

“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的衰老是因为风缭乱了头发吗?

外祖父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了梅花上,还将最珍贵的梅花手绢送给了外孙女带回祖国。至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我们留到下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11.人教版与香港龄记版历史教材对比 篇十一

关键词:人教版;龄记版;教学方式

关于教材的对比,内地的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主的教材对比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关于这两本教材相互比较的研究文章也层出不穷。那么,笔者引入香港的历史教材与内地相比,或许有新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笔者引用的香港历史教材是香港龄记出版社编写的《新探索中国史》甲部课程第四册上。《新探索中国史》系列为第四、五、六册,该三册前两册分上下,后一册分六个单元,共十本书。其中第四、五册属于历史发展部分(必修部分),第六册属于历史专题部分(选修部分)。《新探索中国史》符合高中新学制中史科教程,在历史发展部分(必修部分)中,侧重时序式设计,分别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以突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在历史专题部分(选修部分)侧重主题式设计。为了配合“探究式学习”模式,《新探索中国史》设有多元化的专题项目,以充分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例如:探究现场、探究焦点、史料解读、探究主题、自习材料等。

本文主要将龄记出版社编写的新探索中国史甲部上第二单元秦汉史第2节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中,选取了政治方面(第75页)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比对。

首先在正文前的“探究现场”专题里,是对辨析称号考察的三个选择题进行的设问:“下列哪两项是远古部落联盟共主的称号?下列哪一项是西周时天子专用的称号?下列哪一项是战国末秦王嬴政自创的称号?”可选择的选项有:王,皇,帝,皇帝,黄帝。在课前设问,可以使学生知道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所在。在接下来“探究焦点”中,提出设问:“嬴政自号为秦始皇,他推行的统治措施中,有哪些是他始创的?”可以使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正文部分,总共分了五个小节,分别是:1.确立皇帝至尊的地位,2.设立中央政府,3.全面推行郡县制,4.统一法律制度,5.防止反秦活动。

第一小节“确立皇帝至尊地位”在内容上与人教版介绍“至高无上的皇权”相似,但是龄记版这一小节旁边的“史料解读”里,是直接引用了《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采用皇帝称号的史料。本节的附图是甘肃镇原出土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发诏令的秦代诏版,这与人教版附图阳陵虎符略有不同,但都反映了皇帝加强集权的表现。在本节之后的“探究主题”中,举出了四份资料,针对四份资料,提出了“周人宣扬天命论,与秦始皇以封禅表示自己得天命,有什么异同”和“有史学家指秦始皇封禅、建阿房宫和陵墓,是为了鼓吹君权神授的思想,从而加强统治,你是否同意”这样具有创新建设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在第二“设立中央政府”部分,描述了秦代中央政府设立的三個重要官员来辅助皇帝,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并介绍了他们的职能,这点与人教版教材内容相似。但在内容后补充了:另设“九卿”,执掌皇室和政府事务,所有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权威不得世袭,这比人教版的编写“丞相之下还有诸卿”要详细很多。

在第三“全面推行郡县制”部分,正文内容是秦始皇没有采用本国贵族恢复封建的主张,采纳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5郡,全国合共为41郡。各郡以郡守为长官,郡丞辅助,郡尉管军事。郡下各县以县令为最高长官,县丞、县尉辅助。所有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依皇帝的意旨办事。这段内容与人教版教材关于郡县制相比,郡县的数目和变更在正文中写出,而人教版将后来变更的郡数列在下面的脚注;在地方官僚机构方面的介绍,更是详细介绍了郡县各级官阶和职能,这比人教版要详细得多。在这部分旁边的“史料解读”里是废封建、置郡县,列出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原文史料,并在后面附有译文。这就使学生会思考设郡县、废分封的依据和缘由,这比人教版仅仅给出推行郡县制的结论要更加全面。

在第四部分“统一法律制度”里,介绍了商鞅变法,据李悝的《法经》修订秦律,在统一六国后,将秦律推行全国。并介绍了秦律的严苛。在“史事细说”中列举了秦法严苛和秦始皇法外施行的事例,并有思考题:“皇帝法外施行,其他人是否可以制止,有什么坏处?”促使学生思考法律是否会有效地制约君权,这是人教版教材所没有的。

第五部分是“防止反秦活动”,内容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拆毁六国城墙,没收兵器在咸阳销毁,铸成量铜钟和12金人,迁移富户到咸阳。这样的目的是防止反秦叛乱的发生。在旁边的“史料解读”里是关于遏制反秦势力的介绍,直接引用的是贾谊《过秦论》的文章,并提出了思考题:“你认为毁城墙、收兵器,是否是防止动乱的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秦朝政治措施进行对比,我认为两本教材从宏观的内容编写上差异不大,龄记版多增加了法律和反秦的政治部分。但是在细节比较上,龄记版更胜一筹。

教师依据人教版教材进行授课,多吸收龄记版教材的优点,例如收集大量的史料和相关的历史照片,同时在课堂上针对历史知识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上一篇:青年教师演讲比赛演讲稿下一篇:专题安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