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现代诗歌

2024-09-07

离别现代诗歌(共11篇)

1.离别现代诗歌 篇一

外公是在一天晚上走的。他走得很静,脸上依旧保持着那副慈祥的面孔。我和母亲得知这个噩耗后,赶上了那个秋夜的末班车,赶回外婆家。

一切都如以往一样:那绣着杜鹃的窗帘,门前那条铺着石块的土路。外婆的家一点也没有变。轻轻拨开了门帘,看到的是眼前外婆慈祥的笑脸。一向坚强的母亲却哭得像个小孩,扑倒在外婆的怀中。我的心中也好似千万根钢针在扎着,但外婆的脸上,依旧是那副慈祥的笑容。

桌面上摆满了外婆亲手烹制的菜肴,四张椅子围在桌旁,门口对面那张空无一人的椅子,孤独地摆在那,面前摆着外公最钟爱的菊花瓷碗,碗里装着三分之二碗饭———这是外公习惯的饭量。看着一幕幕场景,我的心被刺痛了。面对着一桌丰盛的午餐,我却无心品尝。外婆坐在那张空椅子旁,招呼着我们吃饭,我不解地望着外婆:外婆是伤心过头了吗?

窗外那盆由外公精心照料的三角梅,原本缤纷的外表已经被秋风摧残的七零八落,我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扑倒在外婆的怀里,任凭泪水肆虐……

外婆用她枯瘦、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哽咽道:“外婆,你难道……难道不伤心吗?”外婆望着我泪汪汪的眼睛,却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和我说起事情的缘由:“老头子他啊,知道自己可能快不行了,那天他撑着身子走下病房,出院了。我和他慢慢走回家,却突然感到他的手牵住了我的手。他笑了,说好久没拉过我的手了,也好久没有和我牵着手一起走路了,他还说他这辈子没什么遗憾,就是希望他走后我别太伤心。”说完,外婆那满是皱纹的眼圈微微红了。不知为何,我收住了自己决堤的眼泪,我抱住了外婆,外婆也伸手抱住了我。我感到外婆原本冰冷的双手,现在有了些许温暖。

窗外的三角梅,虽已不堪秋风的折磨,但仍旧有两朵花依偎在那儿,依旧火红。

离别,固然痛苦。但比这痛苦更有力量的是爱!心与心间的相印,总能填满心中的伤痕。离别,不痛,正因为有爱。

学校:广东广州执信中学

导师:张海元

2.毕业离别诗歌 篇二

有情长留自会浓。

此处离别彼处逢,

相送不及莫动容。

人生自古伤离别,同窗好友有几载。

酸甜苦辣再回味,嫣然一笑心酸涩。

道谢离别莫回首,失声哑语不能言。

毕业有期情无期,其友其谊其会意。

贾宝真心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打算,归魂于学业当中,不要“花钱”月下,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望你们走向成功,再回首往路还能笑侃而谈。

那年夏天,

又是一个烦乱

很难让人去顾及去感知的季节。

校园依旧青青,

你我不再青涩。

告别,

告慰。

我们逝去或者是真正开始的,

青春,抑或青年。

我们,

是什么时候走进来的?

好像是昨天,

更像是今天。

昨天的人都在哪里?

今天我忘了,

身边的他们她们它们,

会有共同的不同?

抑或否?

很少去看的天,

蓝天,

此刻我们还有喘息的机会?

依然是,

有的有,

有的,没有。

谁知道明天会不会有雷阵雨?

谁还会相信天气预报?

童真换迷茫,

本想着,

大了不会再迷失,

但更多的抱负,

让我们,

心累。

羽翼是否丰满,

都到了,

启程的时候。

曾经,

不是一个年轻人可以随意叹息的词汇。

梦想,

不敢再去触碰但依然要为之拼搏的理想。

走到哪里,

我都知道,

脑海中有对你的记忆。

或浓或浅,

那一弯彩晕月光永远映出一个画面,

只有我能看得到,

我有我的,

你有你的,

彼此的夜不再恐慌落寞,

或者更加失落。

就像紫藤萝,

越发纠缠结怨。

大榆树,

早被砍掉了。

或许当年我们不曾来过,

但注定这里洒下了那些光辉,

所以我们可以走的潇洒。

至少我们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

就像远走高飞的理想,

不会停留,

就会有永远的离别,

不是离别的永远。

所以,

这只是我们又一次出发的起点,

一次新的启程。

我们整好行囊,

打理好心情,

很利索的出发。

给他们留下的,

是榜样的辉煌,

是荣誉的积淀,

是心的鞭策。

还有,还有更多。

一直喜欢沿途的风景,

没有永远安逸的停留,

因为火车站总让人感到不安。

走吧,

出发吧,

我们还会回来,

还会向你诉说那段回忆,

诉说未来的记忆。

一切的不安,

给我们安逸的比对与追求,

这就是美好,

一种美好。

一路美好,

挥手告别,

3.离别经典诗歌 篇三

你扶我上马

那是离别的开始

始终没有想到分离是这样的容易

来不及告别

不曾尝试过离别一刻的那种心情

总想回去试试

你的这一鞭子抽在马背上

痛在我心里

那是你的千里马

你的座骑

你对它爱惜有佳

记得那一次

你饿着肚子把干粮给了你的千里马

我还很生气

不再理你

因为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这一次说是让我学习骑马

干嘛把我捆在绑马背上

我离开家乡后

听见后面马蹄声

厮打声

我很想回头

可是你的千里马拼命地向前

正是你的脾气

不知你怎么调教的

我泪流浸透马背

总想回头看看

你的`千里马似乎听懂了

调转头走向来的路

它滴答,滴答

流着泪

我望着

那不是家乡

尘土飞扬,尸体遍地

慢慢平静下来

可是寻不到你的踪迹

有人说你被俘虏

还有人说

你带一队人马逃出了家乡

总想回头,回到离别的那一刻

真正体会到

那爱的感觉

痛到心扉

是不是你也这样想

前世的你

4.现代离别情诗 篇四

离别的日子,

远方的我,

天地间,

呼唤着你的名字。

远方的你,

是否听到,

我这心灵的呼唤。

多少次的梦中,

多少次的风雨中,

多少次的漂泊,

多少次的热情澎湃!

多少次的激情高歌。

漂泊的我,

依然是那么的执着,

那么的热情难忘。

难忘中,

那离别的日子,

伤心的日子,

孤单的日子,

宛如一幅深厚的画卷。

等待中,

闪着那浓浓的深情。

深情中,

有着那心脉的相连,

和真情的嘱托。

走在漂泊路上,

漂泊的我,

数着那岁月的日子,

看着那岁月的天空。

心灵中,

5.离别现代诗歌 篇五

柳永在我国词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 虽然柳永因为一些词耽误了自己的功名, 但是他出众的文采、琴棋书画等让他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柳永的词往往都是以婉约著称, 他的作品《雨霖铃》以缠绵细腻、婉约的情感将内心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雨霖铃》一词是柳永在1034年创作的, 在他家中了进士之后为了告白他的恋人所创作的, 在度过了唐诗中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之后, 我们会发现唐诗的离别之情往往都是韵律整齐、体裁工整的绝句, 风格也多是偏向于豪放, 没有多少的柔情可言,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高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等诗词无不恪守了古时男儿应具有的刚劲, 人们在离别之后强忍眼泪无法放纵地倾诉内心的情感, 那么离别之情和思念之心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柳永的词通过长调慢词的曲调将人们内心潜伏的情感表现地淋漓精致, 更好地彰显了人们内心情感丰富以及诗词歌赋应有的功能[1]。

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作为他的代表作品, 是柳永在汴梁与心爱的离别之际所作的词, 这首词通过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 柳永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在词中展现了一副美好的意境, 将缠绵委婉的离别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

二、以景语诉缠绵婉约的离别之伤

柳永在写词的时候往往更加擅长于写作一些羁旅之词, 他在自己的词中一般都是将自己所亲身体验的离别之上充分表现出来, 将那种扣人心弦、凄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刻画出来。柳永往往会用一些景语来表现离别之伤,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运用秋景刻画了游子四处漂泊的凄凉之感, 与此相似, 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写道“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将《雨霖铃》的主题展现出来, 即难以言说的离别之情, 这种离别之伤是在清秋节的背景之下出现的, 柳永在作品《雨霖铃》中将冷清的秋色与伤感的离别之情融合在一起, 相互表现, 展现了一幅秋景之下凄凉委婉的离别之伤[2]。

作品《雨霖铃》在开篇的时候写道“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在抒发内心的离别之情的同时, 将离别之际的具体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天气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由此可以知道柳永当时离别的时间大约为当时的农历七月, 但是柳永在这里并不是针对天气景色等进行客观的描述, 而是通过对景色的描述来烘托离别之际悲凉凄婉的情景氛围。作品《雨霖铃》 在开篇之效果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艺术效果渲染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将离别的场景置身在凄婉的秋景背景之下, 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来, 被凄婉之境所笼罩的离别即便在寒蝉的眼中来看也是充满了悲情之音, 柳永在作品《雨霖铃》中对寒蝉的描写刚好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之情, “寒蝉凄切”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低沉、悲凉、凄婉的情感基调, 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感受离别之伤。

在这样一个凄凄惨惨的时节里, 秋天的雨刚刚出现有所停歇的兆头, 寒蝉为这种时节离别之人的情感所感触并哼着凄婉的离别之曲, 瞧那落日的余晖将离人的泪珠映照着, 更加凸显了离别悲凉之情。总的来说, 柳永在作品《雨霖铃》 的开篇之中, 运用寒蝉凄凉的曲子、伤感的情景以及悲凉的时节等将离别之人内心的忧愁、悲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全文做好了悲情气氛的铺垫, 可谓是句句写景, 却蕴含着无穷的离别之伤。同时需要充分了解柳永当时的心情以及所处的背景, 在创作《雨霖铃》的时候, 柳永刚刚经受了沉重的打击需要远走江湖, 在与情人离别的时候所创作的, 只有把握了此时词人的心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深入词人内心的悲苦离别之伤[3]。

三、以细节诉相见时难别亦难

“留恋处, 兰舟催发”, 别筵上的“无绪”等的描述都诉说着词人离别之际满心的惆怅, 词人与情人一边是缠绵不舍的离别之伤, 一边是兰舟在不停地催赶, 词人此时矛盾的情感、动作非常鲜明突出。秋雨刚刚停歇, 船家在不停地催着词人出发, 而柳永却在与心爱的人依依不舍, 只是恨时间过得如此急切, 船家的“催发”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凸显, “无情”却更凸显词人的“多情”, 从船家的“催发”和离别之人的“留恋”可以看出离别的人不舍, 但是又必须走的矛盾情感, 才子与佳人凄婉的离别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真实写照, 此时此刻, 柳永通过自己离别的亲身经历诉说着离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

本想与佳人“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如今却要经受“执手相看泪眼。”柳永运用细节描写方式为离别之人做了一个特写镜头, 突出了才子与佳人紧握的双手以及朦胧的泪眼, 从常人来看, 在离别之际往往都是“回首犹重道”, 而如今柳永在对离别之际的描述却是“竟无语凝噎”, 心中对佳人千万的不舍和无比的留恋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凝噎”二字将所有的情感压抑在心底, 无法向离别之人诉说。 柳永的这组特写镜头将真实、情感真挚的一幕定格成了永恒, 紧握的双手、心心相印让离别之人“寸寸柔肠”成为朦胧的泪眼。当寒蝉凄切地鸣叫, 秋雨停歇、乌云收尽, 只有离别之人泪眼蒙眬。由此可见柳永将“执手”、“无语凝噎” 几个词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断肠画面, 柳永运用白描手法将离别之伤充分展现出来, 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也让世人领悟到了缠绵凄婉的离别之伤。

四、以文化意象诉情意绵绵的离别之情

紧接着, 柳永将叙述的特写镜头推向了远方, 将离别之后的情景设想出来:“念去去, 千里烟波……”, 充分展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离别之情, 在离别的人还没有启程离开的时候, 便已经设想到了离开之后的悲苦场景。“念”一字说明此时的场景都是词人所设想的场景, 与前文的景语描写不同, 柳永在这里从原来的实景描写转向了虚景描写, 用一个 “念”字交代了笔触的转移, 同时也彰显了词人愈来愈浓的惜别情感, 叙述别后的情景更凸显未离别却有着无尽的思念之情。“暮霭沉沉楚人阔”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 其中 “暮霭”往往是用来渲染思乡的情绪, 展现出离人萦绕心头、 难以自拔的思念愁绪。由此可见, 柳永在黄昏时面对即将要离别的佳人, 拨动了心中不舍的心思, 太阳落山本应该是归巢的时刻, 但是此时的词人却要远离家乡, 远离心爱的佳人, 走向天涯海角, 这样的离别情景怎能不让人心生惆怅悲苦之情, 这是“断肠人在天涯”的真实写照。

“念去去, 千里烟波……”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 让人对“烟”和“暮霭”所展现出来的情意绵绵的离别之情回味无穷, 无尽的烟波、朦胧的暮霭、遥远的楚天无不装载着词人凄婉的离别之伤, 虚拟的场景中融入了词人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借酒消愁愁更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

“今宵酒醒何处”运用虚景实写的方式将词人离别之后落寞的心情展现出来, 为了缓解离别之后的悲苦, 词人向借酒消愁, 可是酒醒之后却还是要面对孤独的凄凉之感, 才能真正让词人体会到“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和难以消除的思念之情[5]。

既然酒无法消除内心的思念与愁苦, 那么时间的转换是否可以缓解心中的愁绪呢?“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道出了词人所设想的美好未来, 只是即便有着这样的良辰美景, “更与何人说?”, 没有了心爱的人陪伴, 就算有再多的美好情景也只是辜负了罢了。由此可见, 词人运用生动的联想移情展望, 却又无人分享, 道出了词人内心请求离别的伤感之情。

纵观《雨霖铃》全篇, 可以知道这首词核心在于抒写凄凄惨惨秋雨之后的离别之情, 上片主要通过叙述离别之时的景色抒发了离别之情, 下片通过叙述离别之后的虚拟场景抒发了别后的凄婉思念。柳永运用充分的艺术联想、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缠绵婉约的离别之伤充分展现出来, 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和无尽的离别感慨。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柳永《雨霖铃》写作背景及基本内容, 详细分析了柳永在我国诗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以及《雨霖铃》创作的背景, 为《雨霖铃》离别之伤的分析奠定良好的背景基调。然后从景语诉情、细节诉情以及文化意象诉情等几个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柳永《雨霖铃》中缠绵婉约的离别之伤。

关键词:雨霖铃,缠绵婉约,离别之伤

参考文献

[1]谢懿维.字字含情句句景离情别恨满清秋——柳永《雨霖铃》赏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58-60.

[2]陈麟德.千古风流一样离情——秦观《满庭芳》与柳永《雨霖铃》品较[J].汉中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07) :118-119.

[3]姚玉光.别有一番滋味是离情——柳永《雨霖铃》艺术新解[J].名作欣赏, 2010, (05) :126-128.

[4]欧荣.同为赠别诗, 情境各不同——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对比[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02) :66-67.

6.诗歌《离别》 篇六

昨天我们依然相爱

就像不知道困扰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要分开

难道彼此都不会再相见

相爱的时间过得太快

我还没有给你最大的幸福

可你现在就要离去

在送你离开的那天

我的心就像摔碎啦一样

可我还是微笑在脸上

不想你看到我软弱的一面

站在人潮拥挤的车站

你已经准备好一切

就像你的衣物已经填满背囊

以后要照顾好自己

把我的那份照顾一起带上

希望你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

拥抱后你已远去

离别的痛在我心里蔓延

时间过得太快

转眼已过去三年

我们在街上相遇

我以为我已经把你忘记

但当我遇见你的那一刻

我才知道我一直无法忘记

你的身影一直留在心里

现在你以为人妻子

可我还在傻傻的等着你

不知是我傻还是痴

看到你的幸福甜蜜

我以释怀自己

不再为你牵肠挂肚

7.离别那一刻诗歌 篇七

离别在的中秋节

该有多少说不完的话

却都在离别的那一刻

泪眼凝噎

多少父母,多少儿子

想在离别的那一刻 把彼此的容颜镌刻

大巴一辆辆拉着孩子们缓缓驶过

路两旁,人山人海

每个爸妈都在找寻着自己的`儿子

每个儿子都在车窗内找寻自己的爸妈

每个人都想

再看彼此最后一眼

大巴远了

多少父母在哭着说:怎么没看到我的儿子?

大巴远了

多少儿子在想:天这么凉,爸妈回去没?

亲爱的儿子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

8.离别现代诗歌 篇八

一、一唱三叹的离别之调

古来诗词中尤以离别之情所抒者最多, 而“离别”二字也最易牵动人心敏感的神经和体验, 因为在离别的背后深藏着古人对于“生死”观念乃至人生与宇宙自然的哲学思考。古时离别, 没有任何手段来维持长期固定的联系, 即使是书信也有不知往何处寄的无奈和难言之感。于是离别之感, 多表达为“黯然销魂”的不舍、惆怅哀伤的离情别恨, 甚至是哀怨, 抑或是那种在“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旷达轻掩下的那种豪迈的眷恋。而王维这一别, 清淡得如渭城朝雨、客舍青青。然而, 情到深处往往尽在不言中, 含蓄而深沉, 悠长绵延, 唯有心之人方能察觉、感同身受。颜可久曰:“惜别意悠长不露。”即是此意。清代张谦宜也有过评价:“凡情真以不说破为佳。”在此, 笔者认为并非有意不说破, 而是情本如此, 浑然自成。此情此意若有三分, 则一分感伤、一分醉意、一分欲说还休。

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 王维现存诗420余首, 送别诗就有70余首之多, 几乎占到1/5。其中有的送友归山隐居, 有的送人赴边上任, 或是慰人落第贬谪。送人赴边上任可谓是最能抒发悲戚感伤之情的题材。虽然同是离别, 送人赴边上任的情绪则显更为复杂, 在思想上能够充分体现离别的深刻性。隐居了可再出山, 落第了可再登榜;而若赴边, 名为上任, 而路途遥远, 鞍马劳顿, 背井离乡, 亲友不复得见, 身心俱疲, 无所依靠, 又有何人相与言乎?且为西域异乡、风沙险地, 而又岂可安居乎?

《送元二使安西》便是典型的送人赴边上任的别诗。由诗名看, 此诗是元二奉命出事安西都护府, 王维到渭城为他饯行而作。而又有一说即是王维入塞归长安时所作。王维与友人元二的交情现已难以考证, 但从诗歌本身来看此情绝非一般, 而若取此诗为王维于归途所作, 则可很容易推想王维在回程路上的心绪是多么不平静, 此时似乎不仅是在送元二其人了, 更多是王维本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万千感慨。

自是天然, 便必定不拘一格。从严格的格律而言, 此诗有失粘之处, 但终将不能以词害意。明代黄生曰:“其气度从容, 风味隽永, 诸作无出其右故也。失粘, 需将一二句倒过, 但毕竟移动不得, 由作者一时天机凑拍, 宁可失粘, 而语势不可倒转, 此古人神境, 未易到也。” (《增订唐诗摘钞》卷四) 正是这深藏在心中幽绵的深情, 早被多少人千年酝酿, 郁结在心, 一别断肠, 惘复思量, 却在此时被王维的平常一语道破, 可见情到深处, 并在情感和语言之间灌注了一股强大的流动的气息, 这也是盛唐宏大气象显现的顶峰。回顾王维的相同题材的送别诗, 可见“杳冥沧州上, 荡漭无人知”“若见西山爽, 应知黄绮心”“相去千余里, 西院明月同”都是在与送别境界上的反复提炼和升华。而在意象上的提炼也是同样, 例如对于“阳关”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就多次有见, 如“绝域阳关道, 胡沙与塞尘”“不识阳关路, 心从定远侯”。也有很多“箫关”的诗句, 如“遥知汉史箫关外, 愁见孤城落日边”如此众多的诗句中, 展现的是相似的情景, 同样是离别的情感, 最终造就了一曲绝唱。《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所塑造的氛围, 不是“慷慨倚长剑, 高歌一送君”的诀别旷达, 也不是“横吹夹繁笳, 边风卷塞沙”的对塞外情景的邈想, 而是平和清淡的“渭城朝雨”“客舍青青”, 颇有山川水气相呼应的美感。而最令离人忧愁断肠的“阳关”二字, 就在这种湿润的清晨和淡淡的酒气中缓缓道出。正如宋顾乐曾说:“送别诗要情味俱深, 意境两尽, 如此篇真绝作也。”正是在这种明朗向上的整体社会思想环境中, 王维细腻的忧愁也带上了积极的色调, 而显得清新自然, 王维诗风的宁静优美在于韵外之志也就体现在此处了。

由于此诗情味俱深、意境两尽, 后被唐人编写入歌曲, 形成了音乐艺术上的全新听觉体验, 入曲后《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词曲珠联璧合, 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和流传, 引起了唐代文人的关注和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刘禹锡在《与歌者诗云》曾提到:“旧人唯有何戡在, 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也说:“相逢且莫推辞酒, 听唱阳关第四声。”就连善用意象传达微妙细腻之感的李商隐对此曲也有着很高的评价:“红绽樱桃含白雪, 断肠声里唱阳关。”究其因由, 亦如明代李东阳所言:“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 盛唐之前所未道。……后之永别者, 千言万语, 殆不能出其意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麓堂诗话》) 虽然今日已然无法听到旧时阳关调, 却也在现存的旋律中寻得一丝清新且忧郁的深沉。这便不禁令人联想精通音律的摩诘在作此诗时心中荡漾的应是如何的旋律。

二、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相思令人断肠, 古往今来亦如此。而同样的一种情感, 在不同的笔触和情景的感发下会呈现不同的审美体验。诗仙李白有“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之句, 李商隐也对窗遥望感叹“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更有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令人陶醉得心酸销魂。都是说相思之苦, 唯有王维的红豆, 有这一股相思的甜蜜和温馨, 以及温润坦率背后的无限思情和明快爽朗的相思的愁。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此诗一本题做《江南赠李龟年》。原是写赠友人, 希望别后长相思的作品。此诗在思想感情上并不局限于友人, 在后世更加普遍且丰富地解释成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情况下的各种相思。可以说是因为这是一首咏物诗, 通过单纯物象的描摹和简单的情景细节就足以使人展开无限联想, 也正是从这样一颗小小的红豆开始的情意, 慢慢晕染开来, 才能够更好地代表一种普遍的情感, 融化为人类心灵深处性灵的根本依靠。《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曰:“李龟年奔迫江潭, 唱‘红豆生南国’……歌阙, 合座莫不望南而惨然。”此诗以红豆表相思之情, 托物近而寄情深。

在古代, 红豆与相思已然是一对很自然的对应情感联系。红豆, 其本身又因此得名相思子。梁武帝《欢闻歌》中也有“南有相思木, 含情复同心”之说。更有传说:古代南方有人死于边地, 其妻思念不已, 哭于树下而卒, 化为红豆, 故名相思子。在诗文中, 末两字“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 既是切“相思子”之名, 又关合相思之情, 既是双关之妙用, 更是情与物的统一。情感基调也并不哀伤忧愁, 只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红色的豆子, 令人遥想到心口滴下的纯洁而又浓烈得鲜脆欲滴的鲜血, 此时却在你我手中把玩, 作为离别后寄寓你我之心的见证。而“此物最相思”的一个“最”字, 意味极深长, 相思之情不言自明。而在艺术抒情上诗中也并不是通常所谓的简单的含蓄委婉、肠断白苹, 而是直接地倾诉和怅惘, 虽然直接地告诉你多采撷收好我的思念, 而这种直接倾诉又不同于高声的呼喊, 其中多是包含着欲说还休、欲迎还拒的情愫的直抒。而正是这种“愿君多采撷”的语气在愿望基础上更多一种祈求和惋惜, 尤其是由“愿”而生发的“怨”, 使人在听觉上就先得到了一种先验体验, 而后告知“此物最相思”这一共识的话语。既然是古来既有的借代对象, 又何故要再说那么一次呢?他也许只是无意一句, 但是却不小心透露出他内心对于离别之后相思的那种忧郁和潜意识中的黯然惆怅。也正是因为这样, 李龟年流亡中的一曲绝唱才能使人无限嗟然叹息。

三、终极山水的超脱之意

山水诗是王维毕生诗歌上的最高成就, 也是他晚年的主要创作所在, 与前面所分析的他早年创作的诗不同, 并不是单纯明朗、意气风发、情真而浓的风貌, 而是代之以淡远、清逸、空灵、静谧的无我的沉思。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禅意心灵, 另一方面也是他历经苦难和磨练后所回归的自然的充实的寂寞。而就是在这种寂寞而又渴望独立的灵魂在山水之中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并且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早在东晋时, 山水就已成为大化流行的一部分, 而山水诗中的山水就成为了自然之道的一种证明方式, 是大象运转的一部分, 是宇宙无时无刻不在按其自身规律运动变化的诗意的表现。同时, 在玄学、佛教多种心性论的影响下, 此时诗人对景物的观照是“静照在忘求”, 即在沉默的观照中“坐忘”, 遗落一切, 忘却自我, 心灵与万化冥合, 达到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王维自幼便和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 不仅母亲信佛, 他也常常与禅师参禅悟道, 而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六祖慧能将佛教转为内在的宗教的时期, 禅宗所追求的也正是在大自然中的淡远的心境和瞬间的永恒感。王维正是在宗教与自然的协调下, 用一种中庸和谐的态度处理了心灵上的矛盾和痛苦, 并和他的艺术才华一起真正地将物我合一, 达到了山水与心灵的契合, 从而在忘我以消解失意的痛苦的同时, 达到了山水艺术“清朗澄澈, 明净空灵” (以静观万物) 的审美最高峰。而这种境界的核心境界的第一个层面就是追求一种干净的澄澈感以及澄澈的背后的安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空山”的“空”字, 是王维最常用的一个字眼, “空山”、“空谷”等意象, 其精髓不在于表面的空的景象, 而且山上本身有草木鸟兽, 怎么能是空的呢?王维见到的也不是空空如也的荒山。说的不是山空, 而是心空。用“空”心来看世界, 确实另外一番清净:“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利用的色彩对比, 极大地加强了“明月”和“清泉”的澄澈感。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月的澄澈和明亮, 而是用夜晚松树的黑色墨色衬托明月的白净, 用松间疏散的暗淡昏暗来衬托明月的清澈透亮, 不仅使明月的自然光感从松间闪耀而出, 实际上还是反映了心灵上如“明月”澄澈的光感。清泉的清澈和流动感也用了同样的对比手法:用溪石的稳固不动衬托泉流的流畅和跳跃感, 用石头的暗色来衬托清泉的在跳动中闪耀出来的透明的穿透感。然而, 松的昏暗墨色、溪石的坚固和色泽都没有在诗中直接说明, 这种色彩光感动感的对比也都是暗藏在短短的诗句中, 更显出作者安静而睿智的内心, 此处的“空”则可以解释为是山色和作者内心共有的澄净和静谧了。

王维的山水诗, 不仅追求山水的干净澄澈感及内心的安宁, 而且表达在静谧中的自足感。诗中所营造的世界是快然自足的, 不需要任何其他事物的干扰和介入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存在和运转。如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这虽是一首小诗, 但是颇有意趣。春色的安静让诗人物我两忘, 就连月色也能山鸟受惊, 鸣声回荡, 更显得春山的空旷辽远。这其中的春山就是一个快然自足的世界, 它本身就有着一种静谧的平衡感。一惊之中的惊扰, 更让人觉得其原本的寂静之感, 正如徐荩山在《汇纂诗法度针》所评此诗:“有一惊字, 愈觉寂然。”可见这种自足的环境是不仅仅是一种自足, 更是一种满溢的自足。在冯延巳的词中也有着类似的情趣:“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春风吹皱一池春水, 与“月出惊山鸟”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瞬间的动感打破永恒的静谧, 又在慢慢回复明净的过程中, 享受余韵无穷, 体现宁静和空灵的永恒存在感。

这种看似塑造了一个唯美空灵的世外桃源, 带给读者绝美的沉静自足甚至是其中的生机, 好像是忘记痛苦的存在。然而这种看似超脱的境界, 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和失败而得来的。王维一生, 看似圆满, 其实不然。家庭生活既有不幸, 政治遭遇也多苦难, 使得他总被苦闷烦恼缠绕。王维少年即热衷功名, 十五岁离家漫游京都, 以谋立身显达。但在二十一岁擢进士第初仕后不久就被贬, 从此感到仕途并不如意;三十一岁时“妻亡, 不再娶”;几年后虽受到贤相张九龄的提拔得以重燃政治热情, 但此后不久张九龄失势, 李林甫得宠, 受此牵连, 王维几乎完全抛弃了内心的政治热情和理想, 不得已走上“亦官亦隐”之路;年五十, 寡母去世, 使得他“哀此孤生”;时至晚年又不幸身陷安史叛军, 强被任伪职, 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不过, 王维在面临如此磨难之时并没有走向偏激或是消沉, 而是寻求了一条中庸的道路, 走在官、隐之间。在求途为官的同时为自己的心灵安置了一个精神家园, 得以暂时的平静和安歇, 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求得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解脱, 决未悲观厌世。在其诗《鹿柴》中, 后两联的“返景”与“复照”与之前的“一响一空”形成了统一的空灵体验, 似乎预示着一种“返景”似的回归和“复照”的大彻大悟。李东阳曰:“诗贵意, 意贵不远不近, 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 淡而远者难知。淡而愈浓, 近而愈远, 可于知者道, 难于俗人言。” (《麓堂诗话》) 而笔者认为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摩诘之情亦然。这种“复照”不仅是禅宗的一种悟道方式, 还是王维对于他一生的境遇和苦难的顿悟和超脱。

由此来解释王维的禅意诗中“入世中的出世”和“出世中的入世”, 这种看似能够出入由心, 出入自如, 来去有影无踪, “意在笔先”的禅意境界, 就思想根源、社会根源看, 由于士大夫因政治上的失意, 需要用老庄的空无和佛教的禅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佛家所谓的“禅悦”就是从禅里面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作为一位虔诚的禅宗教徒、享尽盛誉的诗人和画家, 王维塑造了诗境、画境融为一体的完美艺术风格,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创造这一切绝妙审美体验和艺术成就的艺术家本身、关注他的情感体验过程, 毕竟景语还是客观存在的形式, 而情语才是主观情绪的真正流露。王维对于现世的忧郁和愁闷也就此化为一曲阳关千古传唱、一颗红豆齿颊留香、一座空山空谷绝响……以及山水之中的清明澄澈, 乃至于在人生波涛涤荡之后的超脱和自足。

参考文献

[1]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 (全四册)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8.

[2]霍松林主编.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上、中)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3]张国荣.唐诗三百首译解.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4]刘逸生主编, 王福耀选注.王维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

[5]张清华选注, 徐宗涛校阅.王维诗选注.中洲古籍出版社, 1985.

[6]王达津选注.王维孟浩然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7]陈铁民选注.王维孟浩然诗选.中华书局, 2005.

9.离别懂了诗歌 篇九

是否你还没有回家

也没有人会关心

是否你还在街头游汤

在黑夜徘徊

孤独在缠绕

谁把谁真的当真

谁为谁心疼

谁是唯一谁的人

是谁和谁的心,

刻在树上的痕迹

让软弱的我们懂得残忍

狠狠面对人生每次坎坷

依依不舍的爱过的人

往往有缘没有份

谁把谁真的当真

谁为谁心疼

谁是唯一谁的人

是谁和谁的名,

留在墙上未曾洗去

虽然分手的季节在变

听到你的名字

还是会有心跳的感觉

需要多少年

伤痕才会看不见了

我们谁都没有错

只是我们不合适

害怕夜深人静的孤独

害怕不经意听到你的消息

害怕在陌生人群中看到你那熟悉的身影

现在我懂了,其实现在的结果

是最好的结果对我们来说

现在的我们谁都比以前快乐

以后的我们都会比在一起的时候更加幸福

纷扰、苦涩了回忆

早就说好分开就算是分手

纵然承诺过永远也不回头

期盼的美就在我们的背后

转身的时候却早已经流走

很快就是季节过了以后

雪下得纷扰很浓厚

几何化的空间

白雪纷飞只会凌乱不堪

雪落下的凄美

早就该知道只是个幻想而已

早就知道不会是你永远的依赖

只是忘了提前说等一会就会失去所有

如果眼泪真的会汹涌

那就让你一个人去流

若隐若现的痛我一个人承受就足够

好想说情绪失控也不愿意放手

只是不想再刻意的牵求

那声苦涩的问候

谁也不要说出口

就当是我们从未出现更不曾牵过手

谱一曲肝肠寸断 读一著泪眼珊澜

谱一曲忧伤肝肠寸断

读一着离愁泪眼珊澜

是谁……在那呼唤

是谁……在那哭喊

无人应……也无人管

是谁…让我变得坚强

是谁…让我变得庸散

是谁…是谁……

风景散了场……

思绪断了丝……

那是凄凉…那是凄凉

风吹乱了我的.惆怅

雨淋湿了我的坚强

心湖里澎湃开来的湖水

淹没了看透红尘的心房

走过了曾经的春暖花开

来临了现在的秋残叶落

曾经走过时留下的痕…

痕迹上带着难言的伤

谁人懂得欣赏……

谁人懂得欣赏……

假如我想假如我想

世界不会如此的荒凉

月色不会如此的灰暗

10.离别三部曲的诗歌 篇十

《离开》

你将离开,

无视我混沌未开的.等待,

天涯海角,

邂逅的记忆灰黄成尘埃,

寂寥的夜,

再也幻化不出有你的色彩,

而我,

只能,

静静的等你离开。

《涂鸦》

咫尺天涯,

岁月流沙,

心中抹不去你说的话,

如白纸上的信手涂鸦,

凌乱多杂,

却印记心底,

不舍涂擦。

《遗忘》

你若要走,

我不留,

只求你,转身后莫回头,

我会把悲伤装进思念的布兜,

束之高阁,

不再映入我的双眸。

你若转身,

我便遗忘,

遗忘与你有关的,

11.离别诗歌 篇十一

一别就是一生

不知不觉习惯了一个人

安好

也许这就是爱情

喜欢一个人默默留在心里

足够

那年,匆匆

一去,就是不回

离别的泪,写在你脸上

滴落我的心里

似一条河,慢慢

流进大江南北

那是爱的港湾

缠绵

那年,匆匆

不知是最后一眼

似风,呼啸而去

刮遍整个城市,有你的地方

不见你的踪影

慢慢停止,一场风

那年,匆匆

似一列火车

行驶

一会不见踪迹

只要有耳边呼呼作响

那是你的足迹

若隐若现

风抚平了痕迹

时光留下那一串思念

默默埋在心底

那年,匆匆

挥手告别就是永久

没有你的消息

只能梦中回忆

缠绵了流年记忆

刻在时光的航道

不再离去

春夏秋冬轮回

增添了相思

堆积皱纹里

写满爱的.思绪

那一刻的缠绵

永久的怀念

心中雕琢你的模样

爱不变,默默写出一生的思念

文字里延续

那场缘

那年,匆匆

记忆里深远

爱的港湾

上一篇:食品企业的自查报告下一篇:相处有道65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