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2024-10-02

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精选8篇)

1.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篇一

为深入推进户籍窗口规范化建设,乐亭县公安局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不断创新窗口服务工作新举措,切实提高窗口服务水平和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着装上岗、警容严整、举止端庄、精神饱满、微笑服务”,这是户籍窗口民警时刻谨记的。户籍民警要熟悉人口信息系统业务办理流程以及掌握户籍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户籍政策及规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及“户籍业务工作规范”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业务。同时,该局制定窗口民警文明用语20条、服务忌语18条,倡导微笑服务,文明用语,使窗口民警在服务中更加文明、规范。

该局力争打造规范户籍窗口,在每个派出所户籍室统一张挂标准的办事、收费公示牌,公开办事程序、时限、收费项目及标准。设置户籍民警监督岗,公开各类户口、居民身份证件的受理范围、办理条件、程序及时限;公开收费项目、标准、依据。所有派出所户籍窗口全部设置便民服务台,有群众意见簿、预约办事登记簿,以及饮水机、纸、笔等便民服务设施和用品。同时,该局按照各派出所辖区人口数量,要求每个派出所配备一名素质良好、业务能力强的民警从事户籍窗口服务工作,确保了户籍民警岗位相对稳定。

该局还落实了户籍民警的工作职责,要求在接待群众态度热情和蔼,认真解答群众咨询的户口问题,对受理户口、证件事项必须及时办理,不拖拉、不推诿。严格做好各类台帐登记工作,落实“谁办理、谁登记、谁负责”工作责任,做到登记全面、准确、及时,无遗漏,无差错,并确定专人保管户口专用章、空白户口登记簿(册)及有关证件原材料等,建立专门台帐,做好登记编号、使用、移交、注销等工作,严禁随意丢放、泄露暗记、非专管人员使用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户籍档案管理,对每日受理、审批的档案材料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归档,长期保存。

2.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篇二

1提升供电服务品质的重要意义

(1) 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是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行动。进入“十二五”, 娄底市“科学发展、加速赶超”的势头更加迅猛, 因此, 高标准提供供电安全保障, 高水平做好供电服务工作, 既是供电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在此过程中, 必须有效激励广大干部员工立足本职, 迸发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工作热情, 客观分析电力供需形势变化, 规范服务行为, 完善服务标准, 创新服务方式, 以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服务”宗旨, 以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是企业深化优质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级政府部门、广大电力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服务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

(3) 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是营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内抓管理, 才能外树形象, 才会有满意的客户。

2供电服务的现状

(1) 当前供电服务与客户的期待仍然存在差距。电压质量、供电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业扩报装手续时间偏长;停电次数和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重要客户电源不足以满足要求等。

(2)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给供电服务带来新的挑战。国家电网公司自上而下构建的“三集五大”体系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 将带来组织框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深刻变化。实施过程存在机构机制变化、岗位调整、关注力转移、人员思想波动等可能影响供电服务的问题。

3提升供电服务品质的重要举措

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既是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企业树立国家电网形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1) 建设坚强电网, 提高供电能力。要更加深刻理解“电网坚强”的含义, 实现主干电网大跨越、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智能电网领先示范、配电网络大力加强, 为提升供电服务提供坚实物质保障。以娄底电业局为例, “十一五”以来, 电网建设共完成投资31.15亿元, 形成了以民丰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以金竹山电厂和华润涟源电厂为支撑、以220千伏线路为骨架的高压供电网络;110千伏电网形成“手拉手”和环网供电, 基本满足N-1准则;35千伏电网的局部区域业已形成单环网和手拉手供电结构, 农网升级第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2) 强化设备运维, 改善供电质量。在推动电网外延式发展的同时, 全面开展设备状态检修, 试点重要城市配电自动化, 积极组织带电作业, 以此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运行效率;通过制定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形成设备状态检修标准流程;加强技术支撑, 深化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设备检测和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拓展带电作业种类, 扩大带电作业范围, 作业方式逐步向不停电作业和集中协同作业发展, 同时还可探索将旁路作业法拓展至电缆线路。

(3)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服务基础。依靠健全的培训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和严格的奖惩机制,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供电服务队伍。管理者要履行好带队责任, 用多种方法激励、督促员工岗位成才, 引导员工形成对利益共同体服务文化的高度认同, 强化与客户和谐共赢、利益共享、共谋发展的服务意识, 同时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标准的服务规范, 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供电服务的过程中, 充分激发每位员工的情商, 以平和的方式、建设性的心态以及灵活的技巧, 为电力客户做好服务工作。

(4) 完善制度标准, 提升服务品质。建立规范的供电服务标准体系, 修订发布供电服务“十项承诺”, 员工服务“十个不准”。统一服务渠道、服务项目和服务行为, 推行营业厅标准化建设;深化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建立客户信息收集中心, 严格保护客户信息安全;电能计量自觉接受严格监督, 配合国家电价调整, 落实新的电价政策;建立完善营销抄核收管理、营销稽查和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充分运用营销稽查监控系统, 实现服务关键指标和工作质量的实时监控。

(5) 保障安全用电, 深化服务内涵。学习贯彻《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 完善应急抢险和应急服务机制, 开展大规模联合反事故演练;深化客户侧隐患排查治理, 确保不发生因企业责任引发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事故。娄底电业局构建安全用电评估监督体系, 在湖南省率先推进与市经信委、市安监局联合开展的春、秋季安全用电服务模式, 采取年初下计划、结果有通报、隐患有报告、执法靠政府等多项有力措施, 树立了政府与企业积极履责的良好社会形象。目前, 为供电范围内所有客户建立了一户一档的安全用电档案, 并做到了安全用电“六个100%”, 从未发生因供电方原因引发的用电安全责任事故;常态化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进行事故演习, 保证在故障、事故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隔离故障, 恢复重要用户供电。

(6) 细化便民措施, 助力服务民生。大力推广科技应用, 通过银行、手机、互联网、POS机等多种方式打造“十分钟交费圈”;组建低压零星用户“快装队”“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深入社区服务;在社区建立电力公告栏, 向社区居民公告停限电信息、电费电量信息、服务承诺和相关政策等;充分运用95598网站, 建立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的良性互动。

(7) 主动接受监督, 营造和谐供电。通过社会监督, 进一步优化供电服务进度。如设立行风投诉举报专项奖励基金, 积极应对客户投诉, 实现客户投诉处置率100%;聘请行风监督员, 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 加强交流与沟通;开展客户满意率调查, 有针对性地了解和解决供电服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优质服务明查暗访, 对服务中的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 杜绝行业不正之风。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的兑现率保持在99.99%, 供电企业在当地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

3.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篇三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为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吉林省农机局下发了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农机化信息采集与处理办法》,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应及时上报市局,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各单位都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员制度,规范了信息上报工作。所有上报信息均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交换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信息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而且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1.2信息网络功能逐步完善随着网站建设进程的加快,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基本资料,逐步扩展成为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综合信息、报刊文摘、市场信息、产品鉴定、农事宝典、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栏目。网络资源的系统性、相关性也日益增强。

1.3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机械化论坛》是舒兰市农机局开办多年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农机部门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2农机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有人把网络比作信息高速公路,把计算机软、硬件比作高速公路上跑的车,把信息资源比作“货”,当前的问题是“车”严重空载和“货”的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

2.2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名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在网上及时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主要局限于电子邮件收发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而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传播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对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依靠和联合相关力量,充分提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人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剧报务窗口。

3.3明确信息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根据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捷径。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农业部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建立和完善农机信息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统一和规范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套农业機械化信息考核制度,促进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分级培训,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信息采编人员和广大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服务水平。

4.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简报 篇四

第二期

玉麦乡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工作组2012年3月9 日

县粮食局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下乡干部来到玉麦乡玉麦村以来向农民宣讲的同时经常入户了解农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起,紧密结合正在宣讲的同时,听取基层群众意见,改进作风,受到农民群众欢迎。住村宣讲组始终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贯穿于工作的重点。初春,正是农村繁忙时节眼下许多农民没有钱买化肥,宣讲组农民的这些实际困难向粮食局领导汇报后粮食局和粮食收储公司所有职工都自愿捐款7900元,购买98袋子化肥,送到了98农户手里。为基层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帮助群众致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5.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篇五

会前,吴霁雯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街道)进行了表彰,有关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

吴霁雯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个别县市区仍然没有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具体工作中存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还比较大、利用率偏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队伍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吴霁雯副市长对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她强调,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载体,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对本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查。没有建设文化中心的县市区要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全市所有县市区的文化中心都能够投入使用。

同时,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年底,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90%以上,省定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达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文化站进行完善提升,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面积、功能达到相应标准,依托党组织活动场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中小学校和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符合标准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配备相应器材设备。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今后文化部门将继续丰富和强化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订单式”服务。

吴霁雯副市长提出,各县市区要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市级财政年底将对完成较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奖补,对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弄虚作假的将通报批评、严肃问责,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和各项文化奖补资金。

6.关于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建议 篇六

一、充分认识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局在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下;有的对工作缺乏热情、对群众缺乏感情,敷衍塞责、被动应付;有的形式主义严重,程序僵化、环节繁琐、群众办事不便;有的创新意识不强,对新问题、新情况研究探索不够,缺乏有效应对之策。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部门形象,降低了服务水平,影响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工作的主要任务

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思想建设为重点,以优质服务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弘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营造团结和谐人文环境,树立改革创新开拓精神,建设廉洁高效干部队伍,努力建设责任型、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五型”机关。

一是解放思想,努力建设责任型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践好、发展好、维护好。要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统一,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的干事氛围。要强化清正廉洁意识,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落实好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八项要求”,倡导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塑造勤政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二是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继续深化“三优文明窗口”(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创建活动,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实行“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制度,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困难职工家庭,为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对就业困难群体继续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加强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方便职工群众和用人单位就近就地办理劳动保障事务。健全信访值班制度,畅通举报投诉途径,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作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强化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劳动保障业务知识,认真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各种学历教育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等培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四是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效能型机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实行限时审批制度,实现审批提速。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做到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时限和办事结果“五公开”。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和职工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

五是着眼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要确立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争先意识,以创新的精神谋发展,以创新的思路抓落实,以创新的方法求突破。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咨询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将各项政策法规送到群众身边。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工资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

三、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7.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篇七

1 创新体制, 建立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一是将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隶属于农业局, 全权履行对15个片区、54个乡镇农技站业务建设管理。二是增设了以方便指导推广农业技术, 有效管理乡镇农技人员, 有利发展特色产业的15个片区农技推广站, 各片区配备了站长1名。三是将全县原54个乡镇农技组从农业服务中心脱离,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站, 并将人财物事整体划转为县农业局管理。四是在特色产业村及基地、园区建立了推广协会和研究所。

2 创新理念, 建立完善各种运行制度

提出了“争取支持建窝子、建好基地树牌子、上下互动探路子”的建设思路, 并作了有效探索。一是队伍竞聘上岗制。对县、片、乡三级农技推广人员一律实行竞聘上岗, 一年一考核, 动态管理。二是经费投入预算制。对竞聘上岗公益性农技人员由县财政统一预算, 重点倾斜保障乡镇农技人员。三是人才引进补偿制。从宣汉县委组织部争取弹性事业编制10人, 专门招聘引进了农技、土肥、微生物、农产品加工等研究生10人, 弥补了改革后推广人员不足的问题。四是倾斜一线的用人制度。选拔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地、产业乡镇等一线去工作, 并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五是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制。集中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进村入户指导, 全力以赴抓好重点基地和重大产业技术指导、营销等各项服务工作。六是工作绩效考评制。乡镇农技人员在所辖区实行包片服务责任制, 制定了乡镇农技人员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考核分为群众评价、地方党政考评、农业局考核三部分, 按照4∶3∶3分别考核到个人。

3 创新工作, 提升体系功能活力

在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 始终把体系自身建设, 提升功能活力作为了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一是割清债务, 建立窝子。体系改革以前, 农技站的人财物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2009年6月开始, 宣汉县农业局一方面组织专门班子人员历时一年时间对全县54个乡镇农技站的债权债务进行了彻底清算, 另一方面对无办公、服务用房及其场地的乡农技站进行了统一的建设规划。目前, 通过租借、修善、改建等方式基本解决了26个乡镇农技站无办公用房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强农技人员能力培训。先后4次组织54个乡镇农技人员, 分期分批到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蚕校进行集中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农技推广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三是转变农技推广方式。通过建基地, 培养科技能人, 带动周边群众的方式, 实行一个产业一个园区, 一个乡站一个基地, 集团推广, 使山区群众身不离乡、足不出社就能感受到农技服务的整体效果。四是巧抓载体, 捆绑项目, 整体推进。在体系建设工作中, 抓住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项目政策有利契机, 及时整合了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等一批项目, 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 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无经费、无设施、无手段的三无现象。五是加强社会推广力量的整合。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兴办领办农业园区;狠抓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及建立民办产业技术研究所;分片区建立农业专家大院, 及时补充了农技推广力量。目前, 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了“县乡推广一条线, 经费投入一个盘, 管理模式一个板”的工作格局。

4 改革的成效及应用推广

网络体系建好了, 体制机制理顺了, 创业平台搭起了, 广大基层农技干部的精气神得到了提升, 有力推进了全县农业科技的普及应用, 促进了农业产业大发展。宣汉县连续两年获全国粮食先进县, 玉米高产创建活动连续两年创纪录, 有两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达州市劳动模范殊荣。

4.1 良好的体制机制, 激发了农技人员创业热忱。

他们深爱着这片热土, 一心为着农技推广事业, 把一篇篇优秀论文写在大地上, 写进农民丰收的喜悦中。他们平凡如稻菽中的一穗, 朴实像丛林中的一树, 满怀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深情厚谊, 忘我地耕耘在宣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履行着一名农技干部的神圣职责。县农技站站长杜国友同志是战斗在农业生产一线多年的基层农技人员。为创新宣汉县玉米高产, 他亲自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实施地块的规划和田间示范操作, 从品种筛选、育苗、移栽、管理直到成熟收获, 全程指导, 常年与土地为伴, 终日与农民为伍, 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 宣汉玉米连续三年创全省高产记录。2010年4月杜国友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县农技中心主任涂立琼, 为了发展甜玉米订单生产, 带领全站职工积极协调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 手把手地技术指导, 充分展示了特种玉米的产出效益, 农民群众亲切地称她“涂大姐”。峰城片区农技站站长任厚银多年从事基层一线农技推广工作, 一直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 牵头成立大地玉米专业合作社, 带领农民“种出高水平, 卖出好价钱”, 深受农民好评。

4.2 创新的推广方式, 促进了农业科技大普及。

为确保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 在农技推广方式上突出产业基地作用, 通过建科技示范基地、培养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群众的方式, 实行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一个乡站一个基地, 产业发展与示范基地相结合, 新技术展示与运用推广相结合, 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如: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玉米138精简高效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起垄高产栽培、油菜免耕栽培、水果高接换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肥团机机制育苗、方格增温育苗、打窝器盖膜移栽、化肥深施器施肥等省工节本高效技术;引进业主园区带动、土地流转返租倒包、专合社与农户“统分统”等生产新模式。通过系列有效举措, 确保了良种推广率, 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辐射区达100%。

4.3 健全的推广体系, 带动了产业大发展。

宣汉县将四级农技网络平台“无缝对接”, 铺就农技推广应用的“高速路”, 带动了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在玉米产业上, 宣汉县年开展玉米高产创建, 最高亩产达181.6千克, 创造了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 受到了蒋巨峰省长亲自批示;2009年再创辉煌, 1 001.55公顷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800.35千克, 创造了南方玉米大面积高产新纪录。2010年整县制推进玉米高产创建, 2.01万公顷玉米平均亩产高达624.9千克, 实现了玉米整县制突破600千克/亩的创建目标, 创造了西南地区整县制大面积玉米高产记录。食用菌产业上, 2007年以来, 宣汉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重点产业, 谱写了“启动产业、示范产业、提升产业、强推产业”的“四步曲”。全县发展食用菌3.08亿袋, 7个重点乡镇新发展食用菌2 060万袋, 新增产值1.3亿元, 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高远、发展迅速、链条完整”的可喜局面, 走出了一条山区产业强县快速培育发展之路。在马铃薯产业上, 作为全省面积第一大县, 宣汉积极推广“脱毒良种、适时播种、起垄栽培、合理密植、田间管理、重防病虫”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示范区平均亩产2 781.2千克, 比常规种植净增1 229.1千克。同时, 以“青脆李”为重点的水果产业, 以“九顶”系列为主的茶叶产业, 取得长足发展, 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宣汉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农技推广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装备严重缺失, 未配备专用电脑和电话, 没有较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农民最关心、最需求的现代农业技术信息获取机制还不健全。二是服务手段落后, 一线推广力量较薄弱, 依然存在“一张嘴、两条腿, 裤兜揣着一支笔”的推广方式。三是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县、乡财政弱, 目前人年均工作经费为1 800元, 不能满足科技指导服务工作需要。

8.作风建设、服务提升简报 篇八

本文所称“管理平台”,是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传输手段,以专业技术人员信息为主要信息资源,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信息处理手段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和决策服务系统,它具有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分析、预测等功能。

一、管理平台建设的必然性及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契机

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决定在此后5年投资1万亿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引发了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潮。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金字工程中的“金税”建设成果显著;“金审”、“金盾”工程通过验收,其他金字工程都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并开始为政府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对庞杂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管理,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电子政务建设。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广西约有专业技术人员120万人,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90万人。每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约4万人,有近10万人要定级或晋升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涉及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管理工作非常繁杂,其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如何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利用信息进行决策,就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重点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管理平台建设能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及中直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管理平台,但多数功能比较单一,系统性不强,如职称证书查询、职称网上申报(不包括无纸化评审)等。而我区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工作中走在了前列,已经实现高级职称全面无纸化申报评审、中初级正在逐步推行,建立了高级职称档案数据库,奠定了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的坚实基础。

此外,我们还将建设完善各项业务自助智能咨询、专家库管理、各项专家荣誉称号的申报评审、人才小高地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各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业务办理的进度查询等。管理平台的内容丰富、功能强大,能够使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部门从繁重的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降低了行政成本,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准确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

(三)管理平台建设可以减轻专业技术人员的负担

管理平台建设使专业技术人员获取信息、办理业务等都较传统方式更为便捷、高效。以职称信息化为例,职称申报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平台中,利用信息网络了解政府人事职改部门的职改工作信息(含政策文件、评审通知、评审条件和标准等)——下载个人申报软件并填报相关电子表格——扫描个人相关资料——通过互联网或移动存储设备向单位或主管部门报送。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办法,将复杂繁琐的手工操作表格转变为统一规范的电子文档,大大减轻了工作量,缩短了申报时间;同时,改变了申报人员传统的打印、复印、装帧申报材料的方式,减轻了经济负担。

二、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管理平台从实现的功能上划分为8个查询类子模块和5个业务流程类子模块。查询类子模块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查询系统、职称证书真伪查询系统、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及证书办理查询系统、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报名资格筛查系统、职称申报资格筛查系统、职称申报评审状态查询系统、学历查询系统、论文检测系统。业务流程类子模块包括人才小高地管理平台、特聘专家管理平台、专家管理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管理平台及留学回国人员管理平台等。

如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查询系统,通过建立全区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数据库,实现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区专业技术人员情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我区战略人才储备、配置及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职称申报资格筛查系统,通过申报前职称申报资格的自助智能筛查,符合申报条件的才能生成申报材料,各级职改部门只需对系统打印的清单核实证书和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即可,无需对其是否符合申报条件进行再判断。

又如业务流程类子模块人才小高地管理平台,通过建立人才小高地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级人才小高地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预测,掌握各级人才小高地的宏观微观情况和变化趋势,为我区人才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再如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管理平台,目标是与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管理平台对接,建立我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管理平台,实现对两站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预测,进出站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在站研究项目管理,为我区人才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三、管理平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全面提高其公共服务及应用水平逐渐成为目前政府信息化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在首届“亚太公共服务高峰论坛”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大卫指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便利服务是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未来着力的主要方向。中国电子政务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安耕也指出,要做好公共服务,最重要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选择技术、整合资源、梳理流程、考核效益。管理平台建设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因此在软件的开发设计、操作等方面,都要站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坚持惠民、便捷、高效的目标。

(二)重视软件开发和信息综合利用

政务信息化建设在取得一些有益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电子、轻政务;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这是各地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痛点。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大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管理平台建设应重视这个问题,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各环节、各层面、各角度去开发软件。同时,要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数据库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让政府不同的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在人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建立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

研究建立政府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对正确、客观地测度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引导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也要建立测度指标体系。从国内外政府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佳德公司的评估标准。他们的主要指标有三个:一是对公民的服务水平,构建电子网络政府能够给公民、公众提供多少信息服务;二是运行效益,电子网络政府通过运行以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电子网络政府所产生的政治回报,比如说对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对社会公民参与的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特点,遵照这三个指标制定具体的细化指标,注重可操作性,形成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更好地指导信息化工作。

上一篇:生育保险申请报告下一篇:理工科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