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2024-11-08

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14篇)

1.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一

赣南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免修

暂行规定

为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学校针对研究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根据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允许英语已达到一定水平的硕士研究生申请免修免考公共英语课程,以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具体要求和实施办法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校全日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免修免考条件: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修、免试公共英语课程,并免考学位英语。

1、本科(全日制)阶段为英语专业,且参加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

2、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达到75分及以上;

3、入学前两年内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80分及以上(其中听力成绩80分及以上);

4、入学前两年内托福考试成绩550分及以上(总分677)或80分及以上(总分120分);

5、入学前两年内雅思考试成绩5.5分及以上;

6、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水平摸底考试且成绩在前20%者。

三、免修免考申请办法:

1、符合上述1-5条件之一的研究生开学后第一周内带相关成绩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到各教学学院提出申请。各教学学院将名单、材料原件及复印件汇总后报研究生部,经研究生部审核通过后,给予研究生公共英语及学位英语免修免考资格。审核未通过者仍需参加公共英语、学位英语的学习与考试。

2、研究生新生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英语摸底考试。考试一般在新生入 学后一个月内进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成绩在前20%的研究生由研究生部统计公布并直接列入公共英语及学位英语免修免考名单。

3、在免修免考名单未公布之前,研究生应参加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

四、免修免考研究生英语成绩的管理

研究生英语免修申请通过后,学术型研究生获得英语阅读、英语听说、文献翻译与写作三门课程学分共5学分,课程成绩登记为“免修免考”。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外语(含专业外语)课程学分共2学分,课程成绩登记为“免修免

考”。

研究生英语免修申请通过后,学位英语考试成绩直接认定为合格。

五、英语水平摸底考试

英语水平摸底考试是针对新生研究生开展的旨在进一步了解新生研究生英 语水平的考试,由研究生部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英语听力、英语阅读、翻译与写作。考试范围与难易程度参照教育部《研究生外国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试行)》((83)教研字第11号文)的文件精神和我校学位英语考试大纲执行。

六、对免修英语同学的要求

经研究生部批准免修免考公共英语的研究生,必须参加高阶英语课程的学习。高阶英语课程等同于素质教育课中的跨学科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核合格者获得2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要求重新参加学位英语考试。

七、本规定自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2.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二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环境,心理环境

1.引言

近三十年来,课堂环境成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领域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重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教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对教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人们从而开始广泛关注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因此,对课堂环境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对于课堂环境这个概念,它本身内涵复杂而丰富,因此,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术语指称它,对其含义和结构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研究内容和方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国内课堂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环境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将对课堂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课堂环境的概念、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等等。

2.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Lewin(1936)的场理论和Murray(1938)的需要-压力理论 (Needs-Press theory),奠定了课 堂环境研 究的理论 基础。Lewin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 , 即人和环境的状态。”[1]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包括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Murray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压力理论,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与Lewin不同的是,Murray把个体因素(P)称为需要,代表个人向目标努力的潜力,而环境因素(E)则被他称为压力,代表对个人需要的支持或阻力[2]。

2.2在Murray之 后 ,Stern(1970)提出个人与环 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 某些教育研究者们试图找出这些模式下共同的影响变量,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Moos归纳出代表人类环境 (human environments)的三个主要维度,它们分别是:关系维度(Relationship Dimensions),指 环 境中人际关系的实质与强度,如彼此间的支持与帮助;个人发展维度(Person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指个人的成长和自我潜力的促进; 系统维持及改变维度 (System Maintenance andSystem Change Dimensions),指环境的秩序 ,明确的期望 ,控制的维持和对改变的反应等[4]。 这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指出课堂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课堂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国内外课堂环境研究状况

3.1国内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

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教育学术界刚刚起步。李秉德教授最先倡导和推动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 他于1989年著文讨论教学活动的要素时指出:“有一个常被人们 忽略的教 学因素,那就是课堂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课堂环境。”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几乎没有对课堂环境这一概念进行过分析,个别学者只论及课堂环境的概念和结构。如田慧生(1996)对课堂环境的含义及其结构做过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 课堂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整体的课堂环境系统主要由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组成。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设施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5]。范春林等(2005)则认为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并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的、社会的及心理的因素的总和。他认为,课堂环境的内容构成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大类别。物理环境是教学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物理条件, 主要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和时空环境等;社会环境是课堂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和, 大体包括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同学互动与同学关系、课堂目标定向、课堂规则与秩序等;心理环境则是课堂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6]。

3.2国外课堂环境研究的状况

西方国家的课堂环境研究工作共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3.2.1萌芽期 :Lewin 的 场理论和 Murray 的 需要 - 压 力理论( Needs -Press theory),他们奠定了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2沉寂期 :上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后期 ,这是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恢复建设时期,由于受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一特定社会需要的制约, 关于课堂环境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忽视和冷落。

3.2.3发展期 :21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的十几年间 ,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有两项极具影响的研究:一是沃尔伯格和安德森(Anderson)在60年代后期从事的一项名为“哈佛物理学项目”(Harvard Physics Project)的研究。另一个极具影响的研究差不多同时由穆斯(1973)在斯坦福大学开始,他创立了社会生态学实验室(social Ecology Laboratory),开展了“人类环境”研究。

3.2.4活跃期 :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 ,课堂环境的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物理环境转向社会心理环境。到80年代,课堂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学论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 逐渐成为教学论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4.结 语

3.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三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72-01

研究生教育是发扬高校优势学科特长、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而英语作为一项语言技能,能为研究生发展成学术上有专长的高级人才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作为英语教学体系中较高层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并且在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英语教学也需要找出出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1 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被遗忘的角落

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相比,研究生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作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还是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作出了全新的修订,研究生英语整体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本科、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衔接,全球化、信息化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等因素,使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原大纲在一些方面已经无法指导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如何与时俱进,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适应我国在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使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因地域、背景、经历不同,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教学实践带来很多困难。同时,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就说、写这两项英语输出功能,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而听又是历来的难项。可惜的是,由于英语的运用能力薄弱,使一些在学术上颇有追求的学生丧失了很多和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

1.3 师资短缺

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师资力量的相应增强。但全国高校普遍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从笔者2009及201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的“全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研讨会”上的调查发现,“大班上课”在各地高校相当普遍,少则五六十人,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人。有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非常繁重。

1.4 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相当数量的高校借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的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始探索网络英语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在正常教室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人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实践课程。虽然,笔者所在的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上也一直在探索,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

应用语言学家Hymes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出发点,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深刻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同时,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认知学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认知论的建构主义一改教师为主导(teacher-fronted)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语言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我应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了英语教学的观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提出“分层次、个性化、自主式”三大口号,不难看出传统教育学重视因材施教,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深刻影响。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遵循这些理论基础,在加强教学管理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探索课程体系改革,使研究生英语教学真正卓有成效。

3 研究生英语教学探新内容

针对大多数高校学生、教师资源及其他硬件软件设施现状,在探索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觉得需要探讨或解决如下问题:(1)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所面临问题与应对策略;(2)课程体系的完善;(3)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4)探索英语教学新路,提升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5)网络辅助硕士生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6)如何把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第二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等);(7)如何科学测试学生英语能力(复试英语测试、课程考试、学位英语考试等);(8)如何适应个性化培养和综合交流能力(比如学术交流、日常交流等)培养的问题;(9)非英语专业本科、硕士一体化英语教学衔接。

4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英语水平参不齐;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我们要探讨如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性地侧重相应教学内容;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效率。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研究生的不同英语学习需求;而且要对学生未来英语的使用情况作出调查分析和预测;有条件还要对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作详細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为缜密科学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向真正的实用性、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思潮的主流之一。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更广阔的时空领域,鼓励有效的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系统,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强大的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和方式。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经将听说放在重要位置。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应突出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国际交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充裕的课外时间,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实现有效的突破和提高,真正实现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为培养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与国际交流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强调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写译课突出强调科技写作和翻译,涉及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等的写作,以及科技文献的翻译等等。同时,注重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设置反映西方社会、文化、文学的课程内容,使研究生英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实现中西平等对话与和谐互动。

5 预期目标

我们希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能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预期目标应该包括: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或其他延续课程),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并改善提高学生听说译等实际运用能力;延伸课堂教学,提供学生更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职业发展得到实现。

4.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四

一、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英语课程6学分,并通过学校学位英语考试。

二、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英语作为必修课程,包括听力与综合英语(3学分)和高级听力与写译(3学分)两门,共计6学分,三、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学习实行分类教学,根据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入学考试成绩等分为免修、快班、普通班三类。免修班可免修课程英语,直接获得6学分;

快班免修听力与综合英语,直接获得3学分,必修高级听力与写译(3学分)

普通班必修听力与综合英语(3学分)和 高级听力与写译(3学分)

四、免修班学生可申请进入快班或普通班学习,快班学生可申请进入普通班学习,但须提前到研究生处培养科办理申请手续。

五、此规定从2007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施行,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江苏大学研究生处

5.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五

根据全国MTI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和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我院MTI研究生必须参加翻译实践。具体规定如下:

1、在职MTI研究生口译方向翻译实践最低为100小时,笔译不低于10万字译量(按译入语计算中文字符或者非中文单词,以下同);全日制MTI研究生口译方向翻译实践最低为400小时,笔译不低于15万字译量;

2、在院外机构参加翻译实践的MTI研究生须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两个月 向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递交参加翻译实践证明材料,包括:

a.雇主对翻译实践的书面证明:须使用雇主统一的带有机构抬头、地址、联系方式的公文纸打印,注明企业性质、学生翻译实习的起止时间、工作内容(应列翻译成果细目)、工作量、对成果的质量评价、报酬(如有)等,由该机构人力资源主管或者高层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

b.MTI口译方向学生提供口译工作现场视频资料,笔译方向学生提供打印、装订完整的笔译成果;

c.其他能说明翻译实践内容和效果的书面佐证材料。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6.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六

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词汇进步模式研究

本研究采用56名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四年跟踪口语语料,以学生各年度词频广度、词汇多样性、词汇流利性3个词汇指标的进步和退步确定8种进步模式,以每个学生1~2、2~3、3~4年级3个时段的.进步指标数量构成模式组合.本研究以这些模式和模式组合来划定人群,并将他们的3个口语词汇指标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以揭示学生口语词汇进步模式变化的规律.

作 者:文秋芳 WEN Qiu-fang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4)分类号:H319.3关键词:英语口语词汇 词频广度 词汇多样性 词汇流利性

7.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七

摘要, 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 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 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 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 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 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 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 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 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 (Information Abstract) , 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 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 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代笔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 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 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大量语法形态错用, 文不达意, 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 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 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 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 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 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 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 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 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 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 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 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 此书经多次再版, 现已多次再版, 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 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 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 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 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 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 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 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 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 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 尤其是we, our和us的使用, 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 例如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 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 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 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 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Milton (1997) 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 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 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 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 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 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 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 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 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 (1993) 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 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 Santos (1996) 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 (2000) 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 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 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 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 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 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 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 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 其次……, 最后……等, 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 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 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 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 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 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 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 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 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 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 语步模式决定了论文的层次结构, 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 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 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 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 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 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 (04) :481-499.

[3]Hyland, 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 J.M.and Feak, 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57-158.

[5]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06) :1109-1112.

8.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八

关键词:学术英语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由于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和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的外语课程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有的高校研究生外语课程占到了每周八节,涵盖了精读、听力、口语等教学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英语学习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学术英语)教学主要要求研究生要听懂英语学术讲座、做笔记、用英语进行学术观点陈述、能够独立进行学术英语阅读和学术英语创作。很多高校目前还要求研究生用英语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或让研究生用英语撰写论文摘要等。综合来看,EAP对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各高校目前也相继进行了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本文拟对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措施进行论述。

二、学术英语一体化教学改革

研究生英语属于高级英语阶段的学习,能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大多已经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对英语基本知识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同时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掌握的英语知识,来阅读英语相关专业文献,以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和专业知识。(林易,2014:535) 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学生在本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最基本的英语基础学习,没有浸入到所学专业之中,而普通英语的词汇、句式、语体等方面与专业英语篇章还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学术英语能力,并满足学生的学术英语学习需要。

1.课程设置的改革

根据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需要和要求,各高校要首先改革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使英语教学向科技英语转变,因为科技英语的句式、文体、用词等不同于普通英语文本,对英语的写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很多科技英语文章需要发表到国外期刊上,对英语的写作水平要求则更高,不少研究生曾经因为科技英语论文写作不规范而被退稿,或重写。为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在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高校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写作水平,使学生的学术论文符合规范。(范亚男,2011:33) 在课程设置中要将学术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阅读放在重要的地位,而普通英语教学则次之;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口语和听力练习,使英语真正成为研究生提高学术能力的工具。

2.教师队伍的革新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要求研究生英语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另外,还必须具备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才真正能够对学生的学术英语学习、交流和写作有更大的帮助。基于上述需要,有的高校干脆让本专业的教师讲授学术英语,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毕竟本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比不上英语专业教师;而英语专业教师又对相关专业知识不熟悉,这样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各高校要对学术英语教师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培训只需要英语教师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相对于提高其他專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来说要容易得多,这样英语教师很快就能进入到学术英语教学的角色之中。

3.考核方式的变革

研究生学术英语的学习与普通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用普通英语学习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普通的考试可能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研究生英语学习主要考核学生的学术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撰写论文摘要、撰写实验报告、论文述评等方式来考核学生;或者采取让学生写学期论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教学模式的更新

教学模式和过程是培养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最重要内容。首先,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取此专业的相关文献与学生一起研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科技文献的词汇特点和语篇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因为学术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所以科技文献的研读是十分必要的。在文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进行了知识储备,在研讨中形成了见解,这样就为下一步的独立学术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研读学术英语文献,让学生逐步领会学术英语写作的模式和思路,使学生基本掌握英语科技文献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学术鉴赏力和判断力。当然学术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的上课时间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学术英语文献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学术英语研读逐步培养学习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刘华,2013:119) 在具备了上述能力之后,学生最终才可以遵循学术英语研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独立研究和英语论文写作。

最后,学术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在学术英语学习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内容,或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内容,或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见解的时间。研究生的学习不是基础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时候比知识的讲授还要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分组讨论、分组教学、学生辩论、独立发言等方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范亚男,2011:34)

三、结论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与英语基础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英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带领学生进行学术英语研读,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让学生逐步认识学术英语的写作规范和研究方法,从而达到能够独立撰写学术英语文章的水平;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能够自主进行学术英语学习和创作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2-37.

[2]范亚男.学术英语(EAP):硕士公共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J].时代教育,2011(8):33-34.

[3]高璐.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内容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36-37.

[4]林易,曲婧华,宋德伟.工科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4):535-538.

[5]刘华,舒文蔓.一体化教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探索[C].语言与文化研究,2013:118-121.

9.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九

国贸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国贸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整合是资源整合的需要,也是双语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化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促进教师成长.国贸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整合模式的`建构,首要的是树立整合理念,充分发挥国贸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在双语教学中的互补性优势,从课程设置、课堂组织、专业实践、师资建设、教材筛选、教改科研、质量监控等维度进行思考,并把握课程整合模式应用的前提、关键、难点和保障.

作 者:杨秀宁 曾平生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国贸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 双语教学 课程整合 模式

10.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十

《英语》公共课程A类班课程教学信息

2018-2019学年全日制学术学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在仓山校区和旗山校区分别开设的A类课程:《学术英语写作》、《英语翻译与实践》、《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和《英语演讲艺术》。每门课程一学期,教学内容简介如下:

一、《学术英语写作》课程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学术英语写作》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拓展类选修课。每周4学时,总计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课。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在专业课学习中所涉及的论文攥写、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方面的学术英语写作任务,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分为10个教学单元,系统地介绍学术英语写作的特点、技巧与规范,同时安排丰富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巩固学术英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Punctuation and spelling(标点与拼写)2.Word order(词序)

3.Writing short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写简短的句子和段落)4.Link words: connecting phrases and sentences together(连接词:连接短语和句子)

5.Being concise and removing redundancy(保持精简,去除冗余)6.Ambiguity and political correctness(模糊性与政治正确性)7.Paraphrasing and avoiding plagiarism(释义和避免剽窃)

8.Defining,comparing,evaluating and highlighting(定义、比较、评价和突出重点)

9.Anticipating possible objections, indicating level of certainty(预测可能的反对意见,表明确定性的程度)

10.Writing each section of a paper(撰写论文各部分的注意事项)

(三)教材

《English for Academic Research: Writing Exercises》by Adrian wallwork Springer US 2013

(四)主讲教师

包著红 副教授

(五)授课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下午5-8节(仓山校区文科楼201教室)

二、《英汉翻译与实践》课程

(一)课程性质:

《英汉翻译与实践》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必修课,以笔译教学为主,掌握英汉互译技能,提高笔译翻译水平。每周4学时,总计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课。本课程与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等课程关系密切,能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学习英汉互译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通过翻译训练与实践,学生能将英语译成符合语法修辞规则、语句通顺、语义准确、忠实于原文的文章。通过翻译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阅读专业学术论文,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翻译各类文章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二方面:

(一)翻译理论:翻译标准和英汉语言对比;英汉互译常用方法和技巧;

(二)翻译实践:各种文体的文本(新闻报刊、科普、哲学、广告等)的翻译;中国文化古籍英译及赏析。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对英汉语言思维方式,常见语词、句型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能。

(四)使用教材及使用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由教师自备。授课课件内容汲取多本翻译教材的典型译例以及时事文章,以PPT的形式展现。课堂上学生通过PPT,学习翻译技巧、对词汇、难句、长句、段落进行认知、断句、即时翻译,逐渐熟悉英语一些常用词、句型的表达方式及翻译方法,并提高英汉语言思维转换能力。教学过程中,从点到面,在结合所学的英汉互译翻译技能及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具有相当研究生英语难度的阅读文进行阅读、翻译训练,视译,以检验、并提高英汉互译能力。

参考教材:

1.张培基主编,喻云根编著.《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2.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武力 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田传茂,杨先明编著 《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王琴玲,黄勤主编《中国文化英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6.王福林,《论语·详注·今译·英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五)考核形式及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译,对句子和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考试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

(六)主讲教师

何雅文 副教授

(七)授课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下午5-8节(仓山校区文科楼202教室)

三、《英语演讲艺术》课程

(一)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性质:

《英语演讲》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拓展类选修课。每周4学时,以16周计,共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读。2.课程目的:

演讲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从古至今,演讲口才始终与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力图使学生了解如何当众讲话运用声音、表情以及身体语言技巧,深入全面地了解演讲的要素和组成部分。学习者在熟悉并掌握英语演讲技巧后,进行有效的实战性演练,可以为未来事业打开一片天空。3.教学要求:

(1)掌握、了解并学会作介绍性演讲(Giving Your First Speech)。(2)掌握、了解并学会说解性演讲(Speaking to Inform)。(3)掌握、了解并学会说服性演讲(Speaking to Persuade)。

(4)掌握、了解全国性大学英语演讲大赛赛事并积极争取参与实际比赛或观摩(Field trip)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分为12个教学单元,有系统分步骤地涉及英语演讲活动的各个层面,并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和完成具体的演讲技能。此外还会借助全国性演讲大赛,安排1个实地比赛观摩观察的单元,以增加学生实际运用英语演讲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Orientation &Preparing Your First Speech(准备首次演讲)2.Using Language & Practicing Speech Delivery(语言的运用和演讲练习)

3.First Speech Delivery Session(第一次演讲)4.Speaking to Inform(说解性演讲)

5.Organizing the Body of Speech(组织演讲主体)6.Outlining the Speech(演讲梗概)

7.Beginning and Ending the Speech(演讲的开始和结束)8.Informative Speech Delivery Session(说解性演讲实操)9.Speaking to Inform(说服性演讲)10.Methods of Persuasion(说服的方式)

11.Persuasive Speech Delivery Session(说服性演讲实操)12.Toastmaster activities

(三)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英语演讲》每一个教学单元(2课时,90分钟)的课堂内容设计如下: 1.导入部分:单元主旨说明(10分钟)

2.主旨讨论:分小组对本单元演讲主题进行开放式讨论,要求学生对“导入部分”记录下来的观点进行补充,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15分钟)

3.观点陈述并观摩视频演讲:小组spokesperson上台陈述观点并观摩视频演讲(25分钟)

4.演讲写作:每次主旨进行撰写,修改并上交以备评阅(25分钟)5.实际演讲:各组每次要有组员就上次准备的演讲内容上台展开演讲,未演讲的同学要适时完成纸质版feedback or evaluation作业并上交。(15分钟)

(四)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作业包括写作和演讲两个部分的内容。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为闭卷形式。试题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考核构成形式: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实践性学习成果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

(五)使用教材及主讲教师 1.使用教材

《演讲的艺术》第十版(中国版)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Tenth Edition)

By Stephen E.Lucas & Yin Suy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注:完成本教程并能提供本教程教学大纲可以使学生取得在美国高校免修这门课的资格。2.推荐参考书目

《英语公共演讲教程》 Public Speaking:Theories & Strategies 《大学英语选修课学科课程系列教材》项目组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实用演讲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 by Sue Kay(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实用辩论技巧》Practical Debating by Sue Kay(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演讲与沟通实训》赵京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大学英语演讲基础教程》Erica William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总主编 孙有中 本册主编 林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英语辩论教程》Gary Rybold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3.主讲教师:赖黎群 副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自2002年起先后担任十余届全国性大学英语演讲大赛在师大校级组织选拔赛工作和入选选手演讲指导老师的工作。作为英语演讲指导老师,先后指导多名选手入选全省和全国演讲大赛并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基于实际的英语演讲临场指导经验和自身不断学习,已开设了全校本科生《英语演讲》公选课十个学期,统招研究生A班《英语演讲》五个学期。

(六)授课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下午5-8节(5-6节笃行楼1-201教室;7-8节致广1-111教室)。

四、《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

(一)课程性质

《外语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是福建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论辩能力。每周4学时,总计64课时。供A类学生选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作为一门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而开设的公共课,拟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进行改革,力图打破常规的英语公共课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本课程通过引入西方修辞学(rhetoric)这一新视角,旨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术论辩以及从事中西跨文化话语互动的修辞意识以及话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提倡师生间双向良性互动的讨论班(seminar)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将改变那种一篇课文结合若干教学课时的状况,拟选取若干跨文化学术交流领域的典型事例(中英文语料),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Week One: Thinking in Print: The Uses of Research, Public and Private Week Two: Connecting with Your Reader:(Re)creating Your Self and Your Audience Week Three: From Topics to Questions Week Four: From Questions to Problems Week Five: From Problems to Sources Week Six: Using Sources Week Seven: Making Good Arguments: An Overview Week Eight: Claims Week Nine: Reasons and Evidence Week Ten: Acknowledgements and Responses Week Eleven: Warrants Week Twelve: Planning and Drafting Week Thirteen: Revising your Organization and Argument Week Fourteen: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Week Fifteen: Communicating Evidence Visually Week Sixteen: Revising Style: Telling Your Story Clearly

(四)使用教材及使用说明

1.英文教材:Wayne C.Booth, et al.The Craft of Research.2nd edition.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中文版:韦恩·布斯等著,《研究是一门艺术》,陈美霞等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2.使用说明:每周前两个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共热门话题讨论(英文语料),以公共话题为抓手,充分引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和观点;后两个课时以讲授《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内容为主,具体实施方案为全班分为16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章节进行准备和发言,主要是结合该小组成员研究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五)考核形式及成绩构成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

考试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

(六)主讲教师:汪建峰 副教授

(七)授课时间及地点:

11.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十一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英语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PBL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已经跨越地区与学科领域的局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学习与借鉴。相信在PBL教学模式广为流行的今天,学习和吸收其精华之处,必将使当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状况得到很大改观。

一、PBL教学模式

1.PBL模式的内涵及发展。PBL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成功教学模式,很快在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997年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始推行此种全新的教学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内地引进此种教学模式的学校也在陆续增多,如重庆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模式已经突破医学领域的局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建筑、工商、自然科学等领域。

2.PBL的构成要素。Barrows总结了5个构成问题式学习的基本元素:利用解决问题作为获取新知识的起点;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与辅助。

3.PBL教学模式优势分析。(1)该模式克服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现象。(2)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3)以问题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主动、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5)它还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小组合作能力等。

如此可以看出该模式从整体上培养与提升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与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二、当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

1.传统的课程设置。目前一些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依然侧重于教材分析,与知识点的详细讲解,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课本的阅读上,而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紧密相关的听力和口语教学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依然较为常见。

2.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大部分时间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不能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致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上课开小差、睡觉甚至逃课现象。

3.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总则中明确指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当前有些学校将研究生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最后是否授予其学位的一项硬性指标,这就导致一些研究生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通过考试取得学位,而相对轻视课堂学习。更有些学校在期末考试前,老师为学生划出具体的考试范围,学生只要在给定的范围内,去考前突击一下,取得及格的分数都不是问题。在这种评价体系下,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目标也渐渐流于形式。

三、PBL视域下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

1.合理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PBL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为此,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与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课程,如论文写作与发表,英语口、笔译实务,英语视、听、说教程等必修课程,及英语情境剧表演等选修课程。切实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课堂教学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促进者和有效合作者。对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应给其提供更多地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PBL教学模式的一大显著特点即采用了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习日志,课堂报告等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测试是检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保障,传统的单一书面化标准考试,已无法测出学生对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为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可以适当增加口语、听力测试等项目,增加试卷主观题所占比重。

四、结束语

英语教学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现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分析与探索教学的现状与规律,借鉴当今在世界各地开展比较成功的PBL教学模式,做到全面吸取其精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参考文献:

12.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十二

什么是词?

在具体讨论之前, 我们有必要对词 (word) 和词汇 (vocabulary) 等有关的基本概念作一下区分。到底什么是词, 长期以来这个词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虽然她们给词下了很多定义, 但似乎没有一个定义是非常确切的。迄今为止, 学者们对词的定义尚不能取得一致见解。谈论词时, 我们往往从词的视觉角度来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讲, 词可以定义为书写或印刷在纸上、横排行的一组有意义的字母。从口语的角度下定义, 词可以定义为用人类发音器官自发发出的一个或一组音。语意学家认为, 词是一个意义单位, 而语法学家认为, 词是句子中能起作用的一个自由形式。总结起来, 词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点: (1) 一门语言中最小的自由, (2) 一个声音统一体 (3) 一个意义单位 (4) 能在句子中独立起作用的一个形式。

二、词汇的介绍

一门语言中所有的词构成该语言的词汇。词汇 (vocabulary) 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不仅可以指一门语言的词汇量, 还可以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 如古英语词汇, 中古英语词汇和现代英语词汇。我们还可以用该词指称某一方言的词汇、某一书本的词汇、某一学科的词汇, 甚至还可以指某个人的词汇量。

(一) 词的分类

英语的词汇包括各种各样的词,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 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词类, 按使用频率可以划分为基本词汇和非基本词汇, 按有无实义来分, 可以分为实义词和功能词, 按来分, 可以分为本族语词和外来语词。

1、基本汇和非基本词汇

一门语言的基本词汇是长期积累下来的, 是该语言的共核。虽然基本词汇在英语中只占总词汇量的一小部分, 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基本词汇第一个特点就是全民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因为基本词汇指称我们身边世界最常见的事物和现象, 是讲这门语言所必须的。比如rain, snow, fire, water, sun, moon, spring, summer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稳定性, 因为这些基本词汇是我们长期积累下来的, 指代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所以这些词最有可能保持稳定不变。我要说明的是, 这种稳定也是相对来说的, 实际上, 基本词汇也经历了一些化, 如arrow (弓箭) bow (弓) chariot (马车) knight (骑士) 等词过去曾是基本词汇, 现在却已经从基本词汇中排除出去了, 代之而来的是electricity (电) machine (机器) 等词, 这些词表示新鲜及现代生活方式, 成了基本词汇, 但这种变化时缓慢的, 基本词汇进的多, 出的少。第三特点便是我们常说的多产性, 基本词汇大多是跟词或单音节词。她们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跟其他跟词和词缀一起构成新词。如feet (脚, 英尺) :footage (以英尺计算的长度) football (足球) footpath (人行道) footfall (脚步) footprint (脚印) 等。第四个特点便是多义性, 因为基本词汇中的词由于在长期使用中产生语义变化, 单义变为了多义, 往往具有一个以上的意义。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动词take的意项有:拿走, 偷拿, 错拿, 抓住, 取得, 接受, 忍受, 需要, 测量, 写下, 取得预期词的效果等等。基本词汇的最后一个特点便是搭配性。基本词汇中很多词形成了诸多固定词语, 惯用法, 习语, 谚语等。

2、实义词和功能词

词汇可以根据有无实义分为实义词和功能词。实义词表示明确的概念,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次, 表示事物现象、行为、特质、状态、程度、数量等。功能词本身不具有实义, 因此又成为虚词。虚词就是表示两个实义动词之间以及词与词,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成为形式词。虚词有介词, 连词, 助词和冠词, on, of, upon, and, but, do (does, did) be (am, is, are) , a, the等。实义词构成句子的主体, 数量庞大, 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但功能词只占词汇的一小部分, 而且十分稳定, 然而在英语中, 功能词比实义词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根据Stuart Robertson等1957的研究, 英语中的九个功能词and, be, have, it, of, the, will, to, you在英语的表达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天下。

3、本族语和外来语

从起源来看, 英语词汇可以分为本族语和外来语。英语本族语是公园5世纪由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带到英国的, 又称盎格鲁撒克逊词。这些词大概有5到6万词, 但却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词汇, 是英语语言词汇的核心部分, 形成可英语基本词汇的特点。来自于其他语言的词简称外来词或借词。英语中源于其他主要语言的借词有很多, 据估计, 现代英语词汇有80%左右的词条是借词。据《美国百科全书大全》称, “英语借词繁多, 任何一本英语词典中都有80%左右的词条是借词 (1980, 卷十, 423页) ”。由于广泛的借词, 英语的词汇呈现极为复杂而不纯的局面。Baugh (1978) 称英语词汇是“世界性的词汇”, 这个论断指出了英语词汇的实质。根据同化的程度和借词的方式, 可以把外来语词分为四类:

(1) 同化词:同化词是指早期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现今已被英语同化了的词汇, 换言之, 它们已经符合英语的发音和拼写习惯。有些词汇的同化程度很高, 只有一些专业人士才知道它们的起源。这些词都是早期从拉丁语, 希腊语, 法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的北欧语中借来的, 如:port (港口) 来源于portus (拉丁语) , cup (杯) 来源于cuppa (拉丁语) , shift (转移) 来源于skipta (古挪威语) , skirt (衬衣) 来源于skyrta (古挪威语) , change (变化) 来源于changier (法语) , pork (猪肉) 来源于porc (法语) 。

(2) 非同化词:非同化词时仍保留原来发音和拼写形式的词。仅从发音和拼写形式我们便可看出这些词是外来词, 试举几例:decor (舞台装置, 法语) , blitzkrieg (闪电战, 德语) , kowtow (叩头, 汉语) , bazaar (市场, 波斯语) , emir (酋长, 阿拉伯语) , status quo (现状, 拉丁语) , intermezzo (间奏曲, 意大利语) 等。

(3) 译借词:译借词是指利用母语现有的词汇但在构词模式上借照了外语而构成的词。

(4) 借义词:借义词只借义, 不借形。换句话说, 英语利用现有词的形式赋与其新的外来语含义。经如dream, 该词原义是“高兴”, “音乐”, 而现义才是“梦”, 借自古挪威语。Pioneer一词原义是指“探索者”, 而现义是指“少先队员”是从俄语中借来的。Dumb的“愚蠢”之义借自德语。类似地, fresh受德语frech一词的影响, 产生了“无礼的, 厚颜的”之义。

三、英语构词法

(一) 词素

人们都知道词时语言中独立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但从结构上讲, 词并不是最小的单位, 因为许多词都可以再分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以denaturalization (使改变本性) 为例。这是一个词, 但可划分为de-, nature, -al, -ize, -ation等五部分, 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独立的含义。这五部分不能再分, 否则就没有意义了。虽然-ation有-tion, -sion, -ion等变体, 但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所以属于同一后缀。这些不同的单位叫词素。

(二) 词素变体

词素 (形位) 是个抽象概念, 是由分立的词素在话语中具体实现的。“形素是实际说出, 系一样。大多数词素都是由单个形素实现的, 如bird (鸟) , tree (树) , green (绿色) , sad (悲伤) 等。这些词素与词一致, 因为它们在句子中可以独立起作用, 这类词叫单语素词。然而有些词素根据它们在词中的位置不同可由一个以上的不同形素实现, 这些不同的形素叫词素变体。比如名词复数的词素-s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有许多词素变体, 在cats中是/s/, bags中是/z/, matches中是/iz/。名词复数{-s}在/t, p, k/音后是/s/, 如packas, cheats, shapes;在/d, g, b/音后是/z/, 如beds, bottles, fads;在/s, z, , , t, d/音后是/iz/, 如classes, dishes, damages等。名词复数词素的变体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可以通过改变内部元音来实现名词复数, 如:foot-feet, man-men, goose-geese;或通过零形素来实现, 如:deer-deer, fish-fish (Bolinger&Sears, 1981) 。

(三) 词素的分类

词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词素分为自由词素和粘附词素。

1、自由词素是彼此之间互相独立的词素。

这些词素本身具有完整的意义, 在句子中可以用作自由语法单位。自由词素与词根一致, 因为词根就是由单个的自由词素构成的, 如man, earth, wind, car, anger等。因此, 我们不妨说自由词素就是自由词根。

2、粘附词素是不能独立构成词的词素。

之所以叫粘附词素是因为它们要粘附在别的词素上才能构成词。粘附词素主要出现在派生词里。试举recollection, idealistic和ex-prisoner为例。这三个词分别都由三个词素构成:recollection (re+collect+ion) , idealistic (ideal+its+ic) , ex-prisoner (ex+prison+er) 。在这九个词素中, 只有collect, ideal, prison可以独立存在, 它们是自由词素, 其余的re-, -ion, -ist, -ic, ex-, 和-er都是粘附词素, 因为它们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单位。

3、粘附词素有两类:粘附词根和词缀。

粘附词根就象自由词根一样, 是带有基本意义的词的组成部分。与自由词根不同的是, 粘附词根是一种粘附形式, 必须与别的词素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英语中的粘附词素不是来源于拉丁语, 就是来源于希腊语。粘附词素虽然数量不多, 但却有惊人的能产性, 构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现代英语词汇。词缀是附着于词并对其意义或功能作修饰的形式。几乎所有词缀都是粘附词素, 因为它们很少能独立成词。根据词素的功能, 可将词素分为两组:内部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内部屈折词缀是加在词尾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发生曲折变化。现代英语是分析型语言, 大多数词尾都消失了, 只留下几个内部屈折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其他词素上创造新词的词缀。派生词缀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是加在词的前面, 后缀是加在词的后面, 如prewar, sub+sea, north+ward, blood+y。在这些词素中, pre-和sub-是前缀, 因为二者都加在词基之前, 而-ward, -y是后缀, 加在词基之后。

参考文献

[1]《英语词汇学》 (林立红, 于善志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ISBN7801454502) 。

[2]《美国百科全书大全》 (G.E.Rines著, Grolier Press, 1980年6月出版) 。

13.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十三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义习得次序研究

一词多义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而目前关于词义习得次序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首先从两个维度对词义的层次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词义测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关于词义习得次序假设,从而为英语词义教学和教材、词典编纂等方面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作 者:卫晓旭 WEI Xiao-xu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4(6)分类号:H31关键词:词义习得次序 堆度 一词多义

14.研究生专业英语翻译 篇十四

摘要:词汇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掌握足够的词汇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是一个难点。本研究试图通过历时三个学期的课外泛读实证研究探索一种有效学习词汇的途径。研究结果发现,课外阅读英文小说可以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词汇,习得更多的伴随性词汇,同时也能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泛读;词汇;伴随性词汇习得

一、前言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对于本族或非本族语言习得来说,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D.A.Wil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传递,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递。” McCarthy(1990)强调了词汇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法和语音再好也无法将语言知识和功能运用到可理解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中去。研究表明,词汇与语言技能的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词汇是语言技能的基础,快速流畅的阅读有赖于词汇解码的高度自动化(Grabe,1991);听力理解更离不开词汇的快速辨识;词汇也是口语交际的核心,语义信息的主要载体不是语法,而是词汇(王大伟,1997);高水平的写作者往往具备较大的词汇量(马文惠、文秋芳,1999)。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证对比研究,试图探讨课外泛读对英语专业学生课内有意识学习过的词汇的巩固和深化作用(词汇深度)、泛读过程中伴随性词汇习得(词汇宽度)的作用和阅读技能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要求与问题设置

该实证研究从2006年9月开始至2008年1月结束,历时三个学期,从2006年9月起在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实施,以2006级外语专业大一刚入校的A、B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A班为非实验班,B班为实验班。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两部英文小说,可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易读的小说,遇到生词可用查词典、依据上下文猜测、运用构词法知识等多种策略解决,并把自己认为有用、重要的词汇记录下来。读完后要求写一篇读书报告,汇报小说的主要内容、重要人物或事件分析以及读后的感受、学到的新词等,然后找时间向老师口头汇报,交书面读书报告。老师根据小说内容和读书报告向学生提问,并记录其回答问题的表现。每学期期末,教师根据学生本学期所读小说的书面报告、页数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给他们评分,成绩占本学期《综合英语》课程总分的20%。而非实验班(A班)不要求做任何课外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泛读对学生在精读课上已经学过或正在学习词汇是否有巩固加强作用?问题2:泛读和其它三项任务(写书面报告、记录习得的词语和作口头报告)是否促成更好的伴随性词汇习得?问题3:泛读是否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的学生有73名。A班(非实验班)38人,其中男生7名,女生31名;B班(实验班)35人,其中男生5名,女生30人。这两个班级入学高考成绩的独立样本测试(Independent Samples Test)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t=0.154, p=0.878>0.05),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可以进行对比试验。

3.测量工具的制作

本研究采用三种工具测算实验结果:

(1)词汇测试。由课文单词和课外(伴随性词汇)两部分组成。课文词汇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词汇知识的深度,所以测量方法采用Read(1993)的联想法(word associate format), 但为便于客观地计算数据和方便操作,本研究把此方法改变成从四个词中选出一个与之匹配的同义词,如,intricate A.difficult B.complicated C.invalid D.simple。测试的词语是在实验结束前从他们学习过的精读课《综合英语》中抽取的20个单词,再提供80个词,其中一个是同义词。课外词汇(伴随性词汇)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词汇知识的宽度,测量方法采用了Nation(1990)提出的词汇水平测试(Vocabulary Level Test)。但也作了调整,改变成:根据所给句子的意思和结构,从四个选项中挑选一个词来填空,使其意义完整,例如:The doctors do not ____that the patient will live much longer.A.monitor B.manifest C.articulate D.anticipate。测试词语由120个较低词频的单词组成。要求学生们要从这120个词汇中找出与句子意义相符的30个相关词汇。以上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阅读测试。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外泛读中阅读能力的变化,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专业八级水平的四篇阅读文章,每篇后有五个多项选择题,共20个问题,30分,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

(3)书面读书报告、口头读书报告和阅读小说页数。

(4)问卷调查。要求学生阅读所给的陈述句,然后做出判断,从Strongly disagree 到Strongly agree的五个选项中选择一项。问卷调查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以便进一步了解实验效果和词汇学习策略变化。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课内词汇t(71)=-2.682, p=0.009<0.05,课外词汇(伴随性习得)t(71)=-2.204,p=0.031<0.05,阅读成绩t(71)=-2.417,p=0.018<0.05,三项研究结果均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两个班课内词汇、课外伴随性词汇习得和阅读能力三方面的差异显著,而且,实验班(B)的课内单词平均成绩(12.8000)、课外词汇平均成绩(19.4000)和阅读水平测试平均成绩(18.2571)都高于非实验班(A)的各项平均成绩,说明实验班在课内词汇、课外词汇习得和阅读成绩三方面的教学效果均显著地高于非实验班。

由此发现,第一,实验班经过三个学期的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接收了比非实验班更多的词汇输入,形成了更高的词汇复现率,在测试中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辨别词义,证明他们更加有效地掌握和巩固了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老师教过的词汇,这就肯定地回答了问题1:泛读对学生在精读课上已经学过或正在学习词汇是否有巩固加强作用? 第二,在历时三个学期的课外词汇伴随性习得实验中,实验班学生阅读了至少六本英文小说,平均阅读量为2405页,最高阅读量为3455页,最低1555页,51%的学生阅读量超过平均阅读页数。同时完成至少六篇书面读书报告,六次口头读书报告,收集了许多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上下文猜词、构词法知识和查词典学会的词汇,从而在所读小说设定的语境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运用各种阅读技能和猜测词义策略去理解和索取信息和意义上。课外词汇测试成绩证明实验班学生比非实验班学生习得更多词汇,这种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也十分肯定地回答了问题2:泛读和其它三项任务(写书面报告、记录习得的词语和作口头报告)是否促成更好的伴随性词汇习得? 第三,实验班学生在课外泛读活动中,不但巩固和习得了比非实验班更多的词汇,而且阅读速度更快,理解能力也更高,阅读成绩比实验班具有显著性差异,从而说明课外泛读促进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一结果也肯定地回答了问题3:泛读是否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读书报告、口头报告和问卷调查分析

除了用测试数据分析证明课外泛读研究的三个问题外,读书报告、口头汇报和问卷调查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证据证明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第一,针对问题1,我们在问卷表设计了一个句子:这项课外泛读活动帮助我加强和巩固了我在精读课文中学过的词汇。在收到的34分有效问卷中,30人选择了“Strongly Agree 或Agree”, 占88.2%,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课外泛读使他们在小说创设的语境中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反复接触学过的词语,不断加深印象,逐渐从被动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在口头汇报时,实验教师也问他们类似的问题,他们反映在阅读中遇到一些词,很面熟,知道是在课本中学过,但就是想不起是什么意思。对于这类词,大部分他们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能回想出意思来。以后再次出现就能很快辨认出来,阅读速度也加快了。由此可见,课外泛读活动确实增大了词汇的复现率,既阅读了文学名著,又复习巩固了学过的词语。

第二,关于问题2,我们设计了两个句子:(1)课外泛读帮助我扩大了词汇量,使我学会了一些以前没有学过的词语。88.2%的学生表示赞同;(2)你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生词的?64.7%的学生选择:在词典中只查那些影响理解意思的少数词语,82.3%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47%的通过构词法知识判断词义,可见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运用得最频繁、最受欢迎。另外,口头汇报时一些学生反映,在读小说的前面几章时会遇到很多生词,但坚持读下去,发现生词会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前面章节中的生词反复出现,意思逐渐就看懂了。这一点在部分学生的书面读书报告中记录下的生词数量逐渐递减现象给以证明。以上发现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承认课外泛读帮助他们扩大了词汇量,学会了一些生词,即课外泛读促使伴随性词语习得的形成。习得这些生词的策略主要是依据上下文猜测,一半以上的学生“有选择地借助词典学习生词”,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具有较好的使用词典的策略。但利用构词法知识的人比较少。

第三,课外泛读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而且写作、口语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82.3%的学生认为,写书面读书报告和做口头读书汇报,促进了他们的写作技能,加深了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记忆;79.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跟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为为了写报告和口头陈述,他们对所读小说的内容、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做了更深入的思考,还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同时,在阅读西方名著活动中他们了解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提高了文化素养,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图书资源和宝贵的学习时间。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社团计划下一篇:农村污水治理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