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经验交流心得

2024-07-17

数学经验交流心得(精选8篇)

1.数学经验交流心得 篇一

2019英语中考经验交流心得

1、取得语法好分数

语法是骨骼,词汇是血肉。现在教育改革了、考试改革了,好像一夜之间语法突然不重要了,甚至被一些老师和学生忽略。其实,语法和词汇等语言要素就是客观的存在,不管我们重视与否,它们都是英语考试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2、语法分数是根本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考试语法之所以难度颇大,考点繁多,考试语法主要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从句、非谓语和虚拟语气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在高三复习时,应该有意识抓住这些考点的每个细节反复记忆,勤加练习。

充实的词汇量:词汇量不足,题目看不懂,就根本无法理解题目考点,影响到语法判断,因此要保证大纲词汇量完全掌握,甚至自己突破大纲词汇量框框,掌握更多词汇,可以使用学习工具突破词汇量。

写作得分保证--语法零错误:很多写作的失分集中体现在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很多同学小看了写作的难度。其实,写作的语法错误的避免是基本写作能力的体现。避免语法错误的关键是,落笔谨慎,动词和名词的使用要关注有没有时态、语态、第三人称单数;名词的使用需要关注冠词和单复数问题。句式使用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避免完全凭感觉写句子。总之,写作部分中语法知识的熟练应用才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流畅的语言。

中考数学三轮复习经验汇总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分式与根式的化简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中考改革已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苏州市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尚未分开,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为了正确评价教育的质量,中考数学命题时,必须有足够的分值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会思考是要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出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2.数学经验交流心得 篇二

一、情景引入活动中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问题: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你能用算式表示蜗牛的运动吗?

学生根据题意的要求,得到如下的算式:

师:这四个算式中你会计算哪一个?

生1: (1)。

师:下面我们借助数轴,来寻找答案。以为例,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借助课件的直观性,利用数轴得到答案为-6)。

(视学生的活动情况,可预设以下2个追问)

追问1:为什么是负的?

追问2:为什么绝对值是6?

(教师鼓励学生类比寻找其他算式的值。)

师:请你类比的求出其他几个算式的答案。

生:……(学生通过先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由数形结合理解其答案的意义)

师:请你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列出算式,合理解释其答案。

【思考】

作为情境引入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与本节课的关联,学生已经掌握了非负数的乘法,数轴、绝对值的概念,在学习有理数加法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类比之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内容研究的仍是运算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教学中努力创设与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合理的理解。然后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相信问题情景中算式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尤其是让学生理解“负负得正”规定的合理性。“数”相对比较抽象化,七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表明,他们的形象思维更活跃一些,理性思维较弱,数学本身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及其他们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数轴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再结合数学与它所依附的学生亲身体验的现实背景,将“科学形态的数学”改造为“教育形态的数学”,根据问题情境提供的模型,借助数轴解释发现运算的答案,使学生相信结果的真实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归纳、应用法则。在这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和生活经验,理解法则的合理性,再借助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而促使学生接受并内化法则。中学数学中能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知识点有很多,数轴由于它很好的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在后续的学习中经常可以用到,因此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中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法则探究活动中感悟转化、分类讨论思想

基于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四个等式: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将它们进行分类,看看能分成哪几类?每一类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自主思考,再交流互补,不断完善,达成共识)

生2:我认为这四个算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把它们分成了四类,我分类的标准是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负数、正数乘以负数、负数乘以正数。

(师展示如下的问题)

问题2:观察以上算式,根据你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3:我把它们分成三类:正数乘以正数、负数乘以负数、正数乘以负数;因为利用乘法交换律,我将正数乘以负数、负数乘以正数都可以看作正数乘以负数。

生4:我认为(1)、(2)、(3)、(4)是同号两数相乘,答案都是正数;(5)、(6)、(7)、(8)是异号两数相乘,答案都是负数。

师:大家认为谁的分类最简捷?

生:生5.

师:请大家尝试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

【思考】

通过问题情境,学生获得了一组相关联但又有区别的算式,此时需要挖掘其中的规律,归纳法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角度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非负数的乘法,相对而言有理数增加了数字的性质符号,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寻找这组算式的共同的特点,可以发现“各因数绝对值的积等于积的绝对值”,这个共同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将有理乘法中的绝对值的运算转化成非负数的计算。在知识上,将新知识转化成为已有知识,降低了难度;在心理上,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转化是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中很常见的数学思想,通过课堂教学逐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数学思想上的指导。

在确定了积的绝对值的规律后,突出了这节课的难点———“积的符号规律”,从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来说,学生已经经历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储备了一定的经验,根据运算的特点需要分情况来研究规律,因此,此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类讨论。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如上由于学生对8个算式的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区别。知识的发展往往是求简的需要,此时就需要将多种分类进行统一,实现“分而必合”,进而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对核心的问题加深了理解,去异求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学习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数学交流意识经验谈 篇三

一、与教师交流

1.鼓励“标新立异”

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更提倡学生要“标新立异”。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和加减法应用题的对比》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地分辨用乘除法还是加减法来解答应用题?”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从每份数、份数、总数来分析。有这三个数量,就用乘除法;如果没有,就用加减法。”笔者听后表扬了他。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只要看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单位名称。如果单位名称不一样,就用乘除法。”听了这位学生的话,笔者被震撼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积极倡导“群言堂”

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活动的余地、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教学情境,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与教材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对书上的知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

1.阅读文本,交流题意

教师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理解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教他们学会对照教材、结合教学,领会所学的知识;在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再次阅读教材,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多次阅读教材,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深层阅读,探索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把圆柱体转变成长方体,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学生发现了规律。这样的学习,不仅高效,而且学生也记得牢固。

三、与学生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评价交流、思想交流等方面。

1.合作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的角度,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展现创新成果的好机会。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在指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先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2.评价交流,主动自我提升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其形式有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同组学生形成小组意见。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而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

3.思想交流,一起积极向上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就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4.考研数学心得经验精选 篇四

一、是不是学习方法决定一切?

学习方法对于任何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很多同学会到处收罗经验文章,或者和同学们交流时可能也谈到了一些学习方法、问题,但却很少思考自己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别人的学习方法用到自己身上是否有效这两个问题。

很多同学存在着过于看中学习方法,却忽视选取一本好的资料的问题,事实上有时候一本好的资料也起着非常关键的效果:有的人看了8本书但考研分数还没有考到100分,那有可能是因为他看了8本书,却没有覆盖考研当中的所有知识点;有的同学看的书覆盖了所有考研知识点,但考研成绩仍然没有达到100分,那可能是因为他所做的题目不够;有的同学看的书覆盖了知识点也做了足够的题,有人做了5000,有人做了8000甚至更多,但也没有考取100分,那可能是因为他所做的题目题型没有覆盖考研中的所有题型;那么有的同学看的书知识点也全、题型也够、数量也够,但却仍然没有考到100分会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是因为他所做的题目质量不好。

其实,考研数学总的来说只有600左右的知识点,而每种知识点平均有3.2种题型,每种题型训练2-3道题左右就可以掌握该题型所对应的知识点。因此理论上来说,我们只要做4000道高质量的题,那么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可以拿到140分以上,由此可见,如果能选对了学习资料,并且做对了相应的题目,那么无论用什么方法复习都可以拿到高分的。

二、是否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复习?

这点其实首先要看自己总共有多少天来复习,如果从现在开始,那么还有300天左右的时间,其实只要平均每天拿出7小时左右来复习考研的东西就足够了,而分配给数学的复习时间大概在900小时左右,也就是平均每天学习3小时左右,而做题方面,以正常条件下每题8分钟左右的时间算,每天练习10道题左右就可以满足情况了。

5.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心得体会 篇五

——学习“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习心得 沙包堡中心校:何可彬

2014年7月,我参加都匀市局集中培训学习,在听了都匀二小聂静老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讲座后,使我知道“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做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地去“做”。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2.“文本阅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目的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而不是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仅仅读书而已。

3.“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4.“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悟”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提倡探究式学习,强化合情推理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实验、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将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5.“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6.考研数学学习与复习心得交流 篇六

考研数学强化阶段,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以及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检验同学们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效果。而到目前这个阶段,无论是有复习基础还是刚开始着手准备的同学,建议大家:围绕考研命题形式,结合历年真题,展开一轮重难点题型攻坚战。通过这样的备考,有复习基础的同学,可以把前面的基础知识更有逻辑的凝练起来,对于准备不久的同学,通过重点题型,直击考点,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去补习基础知识。

如何利用好数学重难点精讲课程,结合对应章节的历年真题,快速有效的打好这一重难点题型攻坚战,建议如下:

对考数学所有科目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能分清重点难点,做到举重若轻;对于任何一道考研真题,能够辨别其考点题型,能有一个宏观标准的解题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对自己的考研复习情况,能够找到相对薄弱的知识环节,重点突破,做到知己知彼。

清晰的学习规划对备战考研数学是很有效的,熟练掌握重难点题型的解题思路,从而形成标准的思路,进行系统性总结,才能克敌制胜,拿下20__考研数学。

考研数学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如何提升

一、大量做题并不是关键

在考研复习期间,每个人都会做大量的数学题,但题目的数量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所谓“质量”,是指你从一道题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和解题方法,发现了多少自身存在的问题,体会到了多少命题的思路和考点。提醒考生,考研数学复习必须做题,但是不能把做题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对立起来。有人认为数学基本题太简单,不愿意做,都去做更多更难的题目。但是,如果对理论知识领会不深,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恐怕基本题也做不好,又怎么谈得上做更多更难的题目呢?缺乏基本功,盲目追求题目的深度、难度和做题数量,结果只能是深的不会做,浅的也难免错误百出。

二、解题思路“对症下药”

7.数学经验交流心得 篇七

一、做一做操作练习, 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体验等经验, 实现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 使获得的活动经验更加丰富、深刻, 从而丰富行为操作和数学思考的经验。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涂色比赛, 一名学生上台涂一片较小的树叶, 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涂一片较大的树叶, 最快涂完的获胜, 涂完后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 通过涂色比赛活动, 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 使学生对“面”的大小有切身感受, 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 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 进而引出“面”的概念。活动中发展了学生对二维空间的认识, 积累了认识面及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 为认识面积做好准备。 (2) 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的桌面, 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观察教室中的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 说一说哪一个表面比较大?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面的面积…… (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紧接着, 请学生边摸边说身边物体的面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遵循直观性原则,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边摸边说等活动, 用丰富的实例增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直观认识, 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避免与周长概念相混淆。 (3) 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 说一说哪一个面积比较小。观察两个图形, 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摸摸橘子表面, 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事例, 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 侧面也有面积, 曲面图形、曲面也有面积, 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4) 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 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通过判断不同方式摆放的数学书的封面面积, 使学生认识到, 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 面积大小不变, 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定律。

以上动手操作的过程,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数学思考的经验, 实现了行为操作经验、思维经验、方法性经验与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用一用生活经验, 唤醒数学活动经验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领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时, 教学例1前, 设计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两只手上分别拿着一颗奶糖和一颗巧克力, 猜一猜, 两只手上分别拿的是什么, 这时学生乱猜。紧接着, 教师告诉学生, 左手拿的不是奶糖, 现在会猜了吗?怎么猜的?学生一下子猜出左手拿的是巧克力, 还把道理讲得很明白, 教师伸出手验证学生猜得正确。在此基础上, 揭示课题 《数学广角———推理》。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进行推理的生活经验, 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 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 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推理, 学生的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

又如, 学习《平行与垂直》时, 学生通过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 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后, 如果让学生硬背概念, 就不能进一步体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时, 教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和“垂直”, 学生就能踊跃发言, 有的说:“马路上的斑马线是互相平行的。 ”有的说:“操场上架着的两根电线是互相平行的。 ” 有的说:“ 桌面上的长边和宽边是互相垂直的。 ”有的说:“象棋盘上的格子线既有互相平行的, 又有互相垂直的。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行”和“垂直”的经验, 通过课堂上举例, 深化了对“平行”“垂直”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感受到“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经历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数学化处理, 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恰当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活动经验, 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

三、悟一悟认知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教学中, 教师努力从学生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 创设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情境, 制造认知冲突, 激活学生的已有活动经验, 从而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时, 教师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经验。 教师呈现了1盒学生喜爱的福娃;数一数, 1盒有多少个?再呈现5盒福娃;数一数, 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可以几个几个地数?学生:5个5个地数。这时, 教师引领学生做以下五步:第一步, 数一数。教师课件演示福娃图, 并结合图出示5个、10个、15个、20个、25个, 一共有25个福娃。 这样一五一十地数数, 很有节律感, 学生通过数一数, 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 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 第二步, 算一算。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 把2个5、3个5、4个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即5+5+5+5+5得出一共有25个。 通过计算,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相同数连加的经验, 再请学生说说: 连加过程中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连加和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为编制和理解乘法口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步, 想一想。 每盒福娃5个, 那么3盒福娃共有多少个?除了用加法计算, 还可以怎样计算? 得出乘法算式5×3和3×5后, 教师追问:如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有的学生根据乘法意义摆点子图找到答案, 有的根据前面加法计算的结果找到答案。 此后, 学生按照这样的探究方法, 算出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教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在计算乘积时, 有的要看点子图数一数, 有的要反复看前面连加的结果, 如果每次计算乘法算式的积都要这样算, 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们认为每次都这样算, 不但速度慢, 而且容易出错。教师通过让学生交流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产生怎样快速计算乘法得数的学习需求。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 制造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需求。第四步, 答一答。请学生快速抢答:3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4个5呢?使学生体会熟记几个几是多少可以迅速、准确地计算出乘法的得数, 体会编乘法口诀的意义, 也为编制5的乘法口诀架起了知识的桥梁。第五步, 编一编。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几个5相加的得数记录下来, 进行讨论、比较, 逐步形成规范的“5的乘法口诀”。最后, 教师引领学生在练习中用口诀, 并体会“ 用口诀” 计算乘积的便捷、 准确, 使学生自觉地熟记乘法口诀。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教师利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 设计递进式问题, 不断制造认知冲突, 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把数学活动经验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学生亲身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 理解了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掌握了编制的方法, 为以后编制其他乘法口诀、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整一整数学活动经验, 培育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数学活动后, 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 低层次的, 要从“经历”走向“经验”, 教师得促进学生将已有的经验整一整, 或改造, 或重组, 再独立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使低层次的经验向高层次的经验转化, 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经验图式。教学中,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抽象、概括, 知道自己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 有什么好的经验, 自我领悟, 内化成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时, 教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求它的面积。先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 想办法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摆好后, 反馈交流, 结合图形说明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用小正方形铺满整个长方形, 1个1个地数出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这是最本源的方法;有的学生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说:一行摆5个, 可以摆3行。长方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教师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学生经历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教师继续追问: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 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学生完成教材例4 (3) :量一量, 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师再继续追问:你能自己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8.开展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经验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活动 经验 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数学活动的方法的认识,不少教师对进行什么数学活动、怎样进行数学活动、每一种活动的形式具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感到困惑,在实施数学活动教学中无所适从。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寻找恰当的活动方式,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一、在游戏中开展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相继促进课堂教学。

〔案例1〕在教《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5-8=( ),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操作中开展活动,培养自主能力

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案例2〕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现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Ο+Ο=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 ΟΟΟΟ+Ο=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我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探究中开展活动,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案例3〕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以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在交流中开展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案例4〕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57+38,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方法:

(1)57+30=87 87+8=95;(2)50+38=88 88+7=95;(3)57+40=97 97-2=95(4)60+38=98 98-3=95(5)55+35=90 90+2+3=95(6)50+30=80 80+7+8=95。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优选,让同学们选择得出最佳思路和方法。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1+1>2的效果。

正确认识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内涵,掌握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教学,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鲜活的数学经验,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托利亚尔. 数学教育学.

[2]刘英健.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卢江.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2024年中考生物模拟试卷下一篇:学期末大专班主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