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2024-11-24

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精选11篇)

1.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篇一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

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

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

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

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

(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血液取回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双签名后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或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用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7、输血完毕后,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回输血科,输血科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2—6°C冰箱内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

流程:

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主治医生审核,交由护士采血

护士查对后采集血样

送输血科,输血科核对后备血

医护人员与输血科医生共同核对后取血

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旁核对后输入

输血前后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血时应先调慢滴速,观察15分钟无输血反应后遵医嘱调节滴速,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处理

记录

输血完毕填写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回馈单和血袋送输血科

END

2.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篇二

1 标本采集环节

文献报道, 由于护士采样过程而致输血失误占10%, 血样的收集和管理过程而致输血失误占51%。所以, 标本采集环节是安全输血的重要前提。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 必须必须严格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 避免同时为两名患者采血;输血前, 检查患者是否已做输血前五项检测, 医师是否履行告知义务, 是否按要求与患者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核对相关信息后, 护士按常规准确、无误地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值得注意的是, 应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 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严禁同时采集两个人以上的标本, 严禁从输液器直接抽血 (这种情况血液已被严重稀释) , 以免造成错误的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2 取血环节

接到取血通知后, 护士务必详细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 之后立即到输血科 (或血库) 取血, 与相关发血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 (或血库) 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基本信息, 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是否合乎标准。

必须做到“三查八对”。所谓“三查”是指检查血液是否在有效期内、血液质量是否合格、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所谓“八对”是指核对姓名、住院号、床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液制品的种类和剂量是否准确。取血时, 如果发现以下几种情况, 护士不能接收和应用:血液过期,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袋标签字迹不清,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红色、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血浆层与红细胞层界面不清等。

3 输血前的告知环节

输血前, 护士应对患者的病情、既往疾病史、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信息予以掌握,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和输注的血液类型的合理性。护士应运用心理护理学知识, 针对输血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 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要说明输血的目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消除患者输血的恐惧感等异常心理反应,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和接受治疗的信心;同时, 必须强调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强调可能传播具有窗口期的病毒感染, 使之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消除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4 执行输血的环节

4.1 取回血液后, 室温放置30min后, 应尽快输注。

有文献报道, 在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中, 有25%因床边核对环节所致。输血前, 必须由两名护士在患者床前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 并认真核对有关患者及其血液或血液制品信息。对于处于昏迷和意识障碍的患者, 必须反复核对, 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要详细记录核对信息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 以备查验。输血时, 要提高一针成功率;输血过程中, 必须经常巡视患者有无异常反应, 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2 严格操作, 避免污染

输血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这是严把细菌由血制品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使用国家标准的输血器, 严格消毒, 减少血液污染的机会。

4.3 输血速度和时限的准确把握

输血过程中, 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基本原则,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进行调节。输血最初的5min内, 速度不要超过2m L/min, 并加强对患者的监测, 观察不良反应。5min后, 如无不良反应, 再决定成分血液制品的输血时限和速度。全血或浓缩红细胞从冰箱中取出后应在30min内输注, 输注时限应控制在4h内;收到新鲜血小板后应尽快输注, 输注时限应控制在20min内;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尽快输注, 200m L血浆的输注时限应控制在20min内;粒细胞应缓慢输注, 输注时限应控制在1~2h之间。

4.4 输血的记录及证据保存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护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做好输血的全过程的护理记录, 以免出现医疗纠纷时没有书面证据。要建立输液卡, 详细记录每次血液输注时间、血型、血液种类、血量、输注过程中的反应和结束时间, 时间要精确到分钟。

5 输血后的环节

此期应重视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工作。输血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和输血反应, 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寒战、腰背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进针部位疼痛等。若发现患者出现上述表现, 应立即报告输血科 (或血库) , 暂停输血, 将余血封存, 放置冰箱, 以备查找发生不良反应原因;保持静脉通路, 做好抢救前准备。

总之, 临床输血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规定, 通过规范管理, 强化临床输血护理环节的控制, 加强输血业务和输血安全管理学习, 掌握临床输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明确职责,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保证科室质量目标的实现[1], 有利于保护患者、医院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患者安全和疾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输血,护理

参考文献

3.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篇三

【关键词】输血;管理;疗效评估;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44-01

困擾输血界的问题主要是血制品的持续短缺,为满足临床正常用血,除了加大无偿献血的招募以外,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血液资源,将有限的、宝贵的血液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用血涉及科室和环节较多,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滥用血制品和给血错误依然存在。各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加强输血科规范管理,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对宝贵的血液资源进行全程控制,我院输血科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效输血的评价上进行了一些尝试行的运作,现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对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输血知识

输血科既是临床用血的执行科室也是临床用血的监督科室。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测测血型、做做交叉、发发血的检验科血库,我们还肩负着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职责。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它的使用适应症非常有限,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广泛存在滥用的情况[1]。输血工作犹如“双刃剑”,力求“趋其利,避其害”,输血科应该定期对临床提出的问题,例如血液质量、成分血适应范围、不良反应的确认和处理、新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收集,提交到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找到较适宜的解决方案,至少每年进行一全院用血科室医生培训,若有条件可以邀请当地临床采供血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临床成分血使用范围的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临床医生的困惑,提高全院临床用血理论的整体水平,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加强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二、严格把握输血指针,积极与临床用血科室沟通,合理选择血液制品输注

临床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对输血适应证掌握不严格,“人情血”、“安慰血”过多,自体输血很少,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机会[2]。如何有针对性的掌握输血适应症,将临床输血分为内科输血和外科输血两大类,特别是对内科慢性失血的处理,内科慢性贫血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已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慢性贫血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针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需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降低或已丧失功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的高低不是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指标,而最好的指标是临床症状无明显症状者暂不输血,慢性贫血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比输血更重要。输血科医师同时要起到指导临床外科医师合理用血的作用,对每例拟输血患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对出血量<800 ml,不必输血。对需要输血的患者麻醉科需向输血科提供出血量,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数量、凝血系列指标等,将其基本参数列入到整体输血方案中。出血量在800~1500ml输注红细胞即可,出血量1500~2000ml, 增加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出血量>2000ml再增加冷沉淀。出血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利用血液成份去止血,有止血功能的血液成份有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

三、输注血液制品后疗效的评估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血液输注疗效进行评价。对于输注红细胞得患者在24小时内对其进行输血疗效进行评估,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期望血红蛋白值=输注红细胞单位数*每单位红细胞血红蛋白总量/血容量-输注前血红蛋白值)计算出期望血红蛋白值,与输注后实际测量血红蛋白值之间的比较、评价;对于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输注后1小时或12小时对其PPR进行评价:PPR=(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血容量/(输入血小板总数*2/3)[4]。对所有的疗效评估进行记录,对符合输血目的达到输血效果的输血过程进行关闭,对疗效欠佳的输血与临床医生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努力做到每一次输血合理有效。但由于个体差异,医生对输血指针的把握差异导致临床输血疗效评估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四、通过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文档对一次输注全过程进行管理

让信息化全程参与临床输血管理,对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又快又准,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行为,促进了输血行业健康持续发展[5]。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和准确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对每一份临床用血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满足规范的用血流程:从临床用血申请、临床用血指针评估、临床输血全程控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临床用血疗效评估等。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完成输血各环节的记录,月底对其总结分析,对临床输血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是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的一种有效手段,抢救和防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输血事业日益发展和输血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传统输血观念、意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临床输血已由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由原来单纯支持治疗到安全、合理、科有效。输血科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的仓储(收血、放)功能,还担负指导临床科学规范、合理用血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8.

[2]刘志军,谭东云,饶荣.基层医院血浆不合理输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2011,31(11):518-519.

[3]王彦.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方法:踝肱压指数[J].重庆医学,2004,12(2):125-127.

[4]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

4.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篇四

生效日期:2011年3月修订日期:2013年5月 严格执行卫生部管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 号文件,参照制定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在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双签名,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节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汇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5.临床输血及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篇五

为了规范、指导本医院临床输血科室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本制度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执行日常工作。

一、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严禁输安慰血、搭配血、人情血,严格控制3单位以下少量红细胞制品的输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二、本医院应使用山西省卫生厅正式批准文号的单位供血,根据临床输血申请情况,定期向供血方报送用血计划,保持一定的储备血量。

三、临床医师和输血科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临床医生给患者行输血治疗前应根据临床病情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

四、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行输血治疗。

五、临床输血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开具检查医嘱,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应涵盖RBC、HbPlt)、ABO正反定型、RhD血型初检与确认及RhD阴性患者的RhD阴性确认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有输血史、妊娠史和短时间内多次输血)、凝血功能、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HCV)、梅毒抗体(RPR)、艾滋病抗体(HIV)和谷丙转氨酶(ALT)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或家属)。

六、交叉配血需两种以上方法,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七、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严格执行临床输血审批制度,经审签后至少首次申请应连同血样本一起提前送输血科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血量少于800ml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备血量在800-1600ml的,由中级以上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ml的,应具备以上条件并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八、为做到有计划地供血,除紧急输血外,应至少提前一天向输血科递交输血申请单,特殊血液成分供血如洗涤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等,须提前预约。

九、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十、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检测结果审核前、血液及血液成分的接收、交叉配血试验、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发放与领取前、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十一、用于检查的血标本及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一般以三天为限。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必须密封或盖紧,保存于2~8℃至少7天。

十二、输血科接收标本时应认真核对申请单上病人姓名、血型、性别、床号、年龄,严防采错标本,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立即与相关科室联系,重采血样。

十三、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十四、由医护人员领血,血液发放与领取时双方应认真核对输血申请单、输血配血记录单、血袋标签及血液外观,正确无误后,双方办理血液领取登记及领血专用凭证签字手续,并使用符合血液储存条件的血液专用运输工具运送至临床使用科室。

十五、勤工人员、家属一律不许代替医护人员领血和代替医师签字、填写血型、用血量以及改填输血申请单。

十六、临床输血科室在血液运送至输注前应避免血液强烈震荡、破损、污染。临床科室血液领回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遵循慢后快的输注原则,除了生理盐水外,输血前及输血过程中,不得向血液内加任何药品。

十七、输血期间和输血后,必须严密监护患者,以便及时察觉可疑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连同血袋一并送输血科保存。

十八、发现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及输血科,按规定程序对可疑的不良反应迅速调查和治疗处理,并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记录表后送输血科保存。如果怀疑输血不良反应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必须书面报告采供血机构。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还必须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输血科应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并上报医务科。

十九、临床用血科室必须将输血后血袋统一登记回收,并按院感要求包裹封贴标识后由专人送输血科于2-6℃下保存24小时,如无输血不良反应,按医疗垃圾处理相关规定由专人运送至垃圾处理站集中处理。

二十、血液领取后,原则上不得退回。除非有特殊原因,但出库时间也不得超过半小时,而且血液未经冰冻或加温,保存完好,经输血科检查合格后可酌情退血。

二十一、医院血液及血液成分不得发生责任性报废与退库,如遇血液及血液成分有其他不明原因需查证的、血液血型不符的、有质量问题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的及紧急调配的等情况可行退库手续。

二十二、输血科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浆血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应当控制在20-24℃,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标准。

二十三、输血病历首页上输血类型、数量必须与医嘱、输血配血记录单相符,输血病历中输血配血记录单三查十对与执行记录完整且输血记录时间与输血实际时间相吻合,输血病程与监护记录内容完整、详实,应包涵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品种,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有否输血反应,输血疗效评估等内容。二

十四、大量输血和紧急输血,若医院血液库存量紧缺,供血方又不能及时调配的可按血液应急管理制度启动应急用血机制,给予配合型输血。

6.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篇六

本制度为医院临床输血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制度,适用于医院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及血液成分接收与入库、血液标本的采集与接收、配血、发血、血液及血液成分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的核查核对与监督管理,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一、血液成分接收与入库

输血科工作人员入库时核对血液及血液成分入库汇总信息是否与供血方出库单信息一致。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血液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失效日期、储存条件。禁止将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

护(士)师遵照医嘱,将条形码贴于《交叉配血单》上,床旁核对患者的各项信息无误后采集血样。送检时再次核对血样标签、血样质量完整无误后送至输血科。

三、血液标本的接收

输血科工作人员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输血申请单是否按要求填写准确、完整。标本标签上的条形码与贴于《交叉配血单》上条形码是否一致,同时核对:病人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标本性质等内容并进行登记。

四、配血

输血科由二人核准病人标本、供血者标本、血型、所需品种、血量、(一人值班时自己复核),核对无误后进行配血。配血后输血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

五、发血

7.临床用血管理及自体输血探讨 篇七

1 主要措施

1.1 大力开展自体输血宣传教育

自体输血技术2002年在浙江省宁波市首次运用以来, 市卫生局、市献血办公室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 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以市献血办公室领导为血液质控中心主任, 以市级医院输血科主任为血液质控中心副主任, 在市级医院麻醉科主任支持和配合下, 组织全市二级输血科全体医务人员和医院临床科室, 进行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学习, 从血液质量管理角度入手, 最终实现安全输血、科学合理用血。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宣传自体输血相关知识, 专门编印《临床输血知识》、《自体输血指南》、《宁波献血》等宣传小册子, 介绍自体输血技术, 分发给全市二级以上医院, 医院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病人发放《输自己的血更安全》、《自体输血宣传手册》等资料, 动员和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自体输血。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提高市民对自体输血知识的认识。

1.2 建立培训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能

及时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 将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作为医生继续教育的必备内容, 每年对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知识轮训。经常邀请输血专业、麻醉专业知名专家对医院主管领导、医务科、输血科、麻醉科及临床骨干进行自体输血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 对全市8 500多名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自体输血在临床应用》、《节约用血技术》等内容培训。另外, 还举办自体输血研讨班、学术沙龙和现场交流会, 促进学习和经验交流, 医务人员对自体输血的态度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应用与推广。

1.3 制订自体输血工作目标和医务人员考核制度

根据医院不同等级、临床用血量及手术数量, 对县 (市) 区级以上医院制订出相应自体输血量化目标, 并纳入市卫生局对市级医院和县 (市) 区卫生局的年度考核。各县 (市) 区卫生局又将自体输血工作纳入对辖区医院的综合目标年度考核, 每年组织专家对医院自体输血工作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省、市用血管理先进单位的条件之一。同时将自体输血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评价临床、麻醉、输血科医生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定期对做出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4 建立通报制度

对各医院自体输血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汇总, 以文件形式定期通报, 及时向市及 (县) 区卫生行政部门通报自体输血进展, 加强医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竞争意识。

2 成效

通过以上措施, 经过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 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取得较好的成绩 (见表1) 。自体输血率和回输血量逐年上升, 开展医院由4家增至31家, 回收机由2台增至24台, 开展病例数由18例增至2 592例, 回输血量由24.2升增至1 284.4升, 自体输血率由0.2%增至5.7%。宁波市8年累计回输血量达5 528.3升 (5.5吨) , 一定程度缓解了临床用血的压力。同时积极开展科研项目,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带动和促进自体输血发展。目前, 宁波市自体输血科研项目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宁波市级医学科技计划课题5项, 并成功举办2006-2007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围产期血液保护与容量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另外, 出版了《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保护学》专著2本, 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注:自体输血率=自体血回输总量/ (自体血回输总量+异体输血总量) ×100%

3 讨论

自体输血的普及, 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输血水平, 其安全性及实用性已获得医学界认可。在我国, 血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伴随突发应急事件的增加和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使血源供不应求矛盾更加突出, 特别是异体输血导致溶血性反应, 免疫抑制、血源传播性疾病及过敏反应等疾病, 已经使患者和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因此, 尽可能扩大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范围, 发挥其在血液保护方面作用,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异体输血反应, 保护了患者, 节约了血源[2,3]。自体输血可避免输异体血可能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传播, 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等;可避免由红细胞、血小板及蛋白抗原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可避免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或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疾病;可杜绝输同种血的差错事故;多次的自体采血, 还可刺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为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贮存血液, 以备急需;自体输血还可作为大出血患者在同种血到达之前的一种有效维持循环方法等。Gavin J等[4]研究表明, 自体血回输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血的需要量, 同样术中自体血和术后自体血回输都很大程度减少或排除使用异体血[5,6]。

为此, 宁波市自体输血相关工作, 还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广泛宣传输血的风险性和自体输血的优点, 提高市民自体输血知晓率和接受率;二是做好政府的参谋, 尽快将医保项目支付范围扩大到所有适用自体输血的手术患者;三是加强医院麻醉医生业务学习, 掌握稀释式、回收式、预贮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及血液回收机的操作技能, 尽可能地对适宜病人开展自体输血, 医生严格掌握自体输血适应证及禁忌证, 根据病人身体状况、手术类型等, 确定自体输血类型, 制定相应的计划;四是做好病人及家属思想工作,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自体输血技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签署自体输血同意书后执行。

参考文献

[1]庄立, 张哲, 黄长顺.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 (8) :45-46.

[2]夏晓峰, 钱宝华.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4) :310-314.

[3]邓硕曾.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94-298.

[4]Gavin J, Murphy MD, Simon M,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perioperative cell salvage and autotransfusion after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a randomized trial[J].Ann thorac surg, 2004, 77:1 553-1 559.

[5]McGill N, Shaughnessy D, Pickering, et al.Mechanicalmethods of reducing blood transfusionin cardiac surgery: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Br Med J, 2002, 325:142.

8.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篇八

1 智能输血的运行环境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 (HIS) 、采用客户与服务终端 (client/server, C/S) , 主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3, 客户终端为个人数字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 Windows XP, Windows 2000, Win 7等。

2 智能输血的闭环设计及管理

2.1 采样登记

护士登陆PDA系统后选择病区和病人, 点击采样登记, 先扫描病人腕带二维条码, 再扫描试管条码进行核对, 如果该试管和病人不配对, 会提示核对失败;如果核对成功, 背景会变成黄色, 同时显示出执行人和执行时间。

2.2 血袋接收

接受血库送达的血袋时扫描送至的血袋条码, 可批量扫描所有血袋, 然后扫描接收者工牌号, 再扫描送血者工牌号, 信息录入完整后系统提示接收成功。

2.3 输血确认

血液的确认过程需要扫描两人的工牌号进行双人核对, 确认过的血袋再次扫描确认时, 会弹出“请勿重复核对血袋”的提示。

2.4输血执行

在血液输注开始时首先扫描血袋条码, 根据系统提示, 扫描病人腕带, 核对正确后, 再扫描操作者工牌进行双人核对。扫描完成后系统将提示“核对正确, 可以执行”。

2.5 输血过程巡视

在输血过程中护士进行巡视, 先扫描血袋号, 点击"巡视"按钮, 填写输注的点数, 若无不良反应, 点击保存即可。若有不良反应选择“有不良反应”, 系统直接弹出不良反应症状的记录界面, 护士每次的巡视记录、不良反应登记都可自动插入到护理记录中。

2.6 输血结束

输注结束后护士需要做输注结束的操作, 首先扫描血袋条码, 点击“输血结束”按钮, 系统将提示“此袋输血结束”。在以上输血的各个关键环节中, 护士必须完成一个环节, 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 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有真实的时间记录, 并同步到护理电子病历的护理记录中。

3 小结

临床输血病历及管理模式是临床输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智能输血的临床应用, 流程的规范不仅使病人的安全保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且由于输血的每个操作环节, 能够同时被真实的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既保障了输血操作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又节省了护士书写病历的时间。我院运用护理技术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 通过对输血操作的闭环管理, 既保障了病人安全, 又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体现了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摘要:介绍护理六级电子病历中智能输血“闭环”管理的临床应用, 将输血的操作规程进行流程再造, 环节包括采样登记、血袋接收、输血确认、输血执行、输血过程巡视、输血结束, 完成一个环节, 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有真实的时间记录并同步到护理电子病历的护理记录中, 实现了智能输血的闭环管理。

关键词:电子病历,智能输血,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0-43.

9.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 篇九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综合本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经过输血治疗的13359病例, 选出其中发生过输血反应的130例进行研究, 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输血反应率0.98%, 在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男患者71例, 女患者59例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47.5岁。

1.2 观察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0年《临床输血规范要求》, 对所有的输血病例, 收集其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 由医务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将所有情况收集、分类、分析并储存[3]。

1.3 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的比较

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26.433, P=0.001, P<0.01) 各年度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中发生反应的患者共130例, 总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97%。

各种血液成分输血所产生的反应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其次为血浆, 红细胞较低, 白细胞次之, 洗涤红细胞引起的反应比例最低, 其中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进行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130例输血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中, 因其年龄性别的差异, 进行分年龄段比较, 分类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因输血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男女患者反生反应的概率有差异性。

2.3 130例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地塞米松、泰诺等治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治疗效果, 异丙嗪无效;地塞米松、异丙嗪等对过敏反应有治疗效果。

3 讨论

在我院进行的此次研究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130例病例在所有患者之中所占比例为0.97%, 远低于文献记录中的1%~10%。

在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输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 反应的发生率不同, 血小板最高, 其次为血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而所有的血液制品所引起的反应中, 过敏反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发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液制品中残余的血液供体上的蛋白类物质, 当此物质进入受体的血液之后, 经过循环途径引起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反应, 从而发生过敏反应, 有关此种反应的主要抗体是IgA抗体[4]。

在输注白细胞发生的反应中全部为发热反应, 这跟人体的的发热机制有关, 相关白细胞可以刺激机体发热。

在所有的输血病例中我们发现, 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例子最少, 这对与解决输血反应的难题有重要的意义[5]。根据研究发现, 血液经过处理而得到的洗涤红细胞中有关于供体的无关的蛋白类物质含量极低, 因此在所有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相关的过敏反应例数极少。

实验证明输血是对相关需要的患者有效的, 只要掌握了相关指征, 严格按照章程进行, 进行严格的配血等核查工作, 减少可能的输血反应, 使患者接受安全的输血,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乐虹, 严莎.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10) :5-7.

[2]林琼琳, 彭燕.三种预防输血反应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6 (9) :66.

[3]杨卫东, 夏玉彬, 郝增光, 等.葡萄糖酸钙预防输血反应100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 2004, 31 (24) :19.

[4]周成武, 严炎根, 叶培豹, 等.药物防范输血反应必要性对照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56-257.

10.临床输血的过程管理 篇十

摘 要 输血治疗在现在临床应用较为常见,护士在输血的过程中,既是直接操作者,又是最后责任人,安全输血是护理最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规程与观察护理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输血 操作规程 观察护理

输血是治疗各种急、慢性失血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治疗某些血液疾病的惟一手段,输血可以改善循环,增加血容量,增加细胞的携氧能力,提高血红蛋白,起到拯救生命、治疗疾病的作用。现在,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如果忽略输血的安全性,就会产生不良及严重的后果,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在输血的过程中,既是直接操作者,又是最后责任人,所以说,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仔细观察护理,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安全输血是护理最重要的工作,输血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全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最常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而且输血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输入血液的剂量有关。某些不良反应与输入血液成分种类及输入速度有关。因此对输血患者的全程操作与护理,能够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可以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害,预防和避免重大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

在输血前和输血过程中,患者保持平稳安全的情绪,认识并理解和配合输血治疗,有利于临床安全输血的进行。

输血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每个输血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复杂,有一定的心理压力。①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和各种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良好合作。②对精神高度紧张和对输血有顾虑的患者,应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和陪伴,使患者了解输血的目的作用和输血治疗的全过程,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在心理和身体上接受输血治疗。③创造安静舒适的输血环境,避免高声讲话,动作要轻柔,避免不良刺激,使患者焦躁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增加对输血治疗的信心。④输血过程中各项操作要严肃认真,技术操作熟练准确,反复巡视病室,观察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输血前的操作及护理

血液的领取:在血库领取血液时与发血者共同核对血液的质量是否良好,血袋管口是否密封,血型和交叉配血报告有无错误,血袋标签、相容性标签的字迹是否清晰完整,还有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及血液外观质量、准确无误时,方可签字取回。

科室的核对:血液从血库取回科室,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血液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由两名护士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要输入的血液之间的信息是否有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ABO和RHD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号码、血液成分类别及血量等。

输血时,仍由两名护士在患者床前与患者一起共同核实上述内容,确认一切信息相符时,方可为受血者输入。

血液从血库取回时,在室温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血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然振荡,否则红细胞会破碎、溶血,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库存血不得加温,以避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不可直接输入冷库血,一般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不可过长,以避免引起污染。

一般治疗性输血注意以下事项:①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冲洗输血管道。②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血液成分时,前一袋输完后,要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输注下一袋。③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盐水。④输血时,多种成分输血,先输入血小板,其次为冷沉淀FFP,再次为先输入保存期短的血液,后输入保存期长的血液。⑤常温下,全血和红细胞应在4小时内输完,1单位FFP和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应在20分钟内输完。

常用血液成分和输注(成分输血)

红细胞,其输入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采用双头输血器,一头接血袋,一头接生理盐水,用大号针头选用较粗的静脉。②常温下输注1单位红细胞一般不超过4小时,洗涤红细胞须在制备后尽快输入(24小时内)。③红细胞粘稠度较大,输注时需要反复倾倒血袋,轻轻摇动使红细胞混匀,必要时向血袋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来稀释红细胞,当发生阻塞时应更换输血器,切不可强行挤压血袋和输血器管道,以免造成血管栓塞。④红细胞内禁止加任何药物,特别是乳酸林格液、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盐水等,否则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凝固和溶血。

血小板,其输入方法与注意事项:①血小板应在20~24℃振荡条件下保存,严禁放入4℃冰箱,严禁静置或剧烈振荡,避免血小板聚集、破坏。②血小板从血库取回,必须立即输入可用常规输血器。③输入速度越快越好(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80~100滴/分。④因输入速度过快,输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和护理,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⑤同时输入几种血液成分应优先输入血小板。⑥因血小板制品较昂贵,应完全输入,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⑦一般应ABO血型同型输入,必要时,也可进行相容性输入。

血浆及血浆制品,输入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凡冰冻制品(血液)需解冻后再输入,血浆、冷沉淀必须用带滤网的输血器输注。②凡冰冻血液制品须在37℃水浴中融化,不得在室温下自然融化,不得在超过37℃环境下融化。③完全融化后尽快输注一次输完,10℃环境中不得超过2小时,4℃环境中不许超过24小时,且不可再冰冻。④血浆为半透明淡黄色液体,凡变色或凝块(包括其它血液制品)严禁输入。⑤血浆输注速度按医嘱并结合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一般速度5~10ml/分)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物融化后要立即使用,应在30分钟内输入完毕。

输血中的操作与护理

首先建立顺畅的输血通道,我们常用的是静脉输血,由于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最暴露,最容易穿刺,是输血最常用的静脉,其次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为了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为手术及创伤部位流失,凡是头颅部、上肢手术及外伤时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其次,输入细胞类血液成分时可用成人18G针头,静脉较细或儿童输血时可用较细的23G针头,当需要大量输血时应选用较粗的针头。选用标准的输血器;所有血液成分输入时应要求标准输入器,连续输入成分时,输血器应在5小时更换1次,或每输入4单位全血或红细胞时更换1次,以减少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发生阻塞时需要更换输血器,不可挤压血管,避免将血栓挤入导管至栓塞,需要加压输血时,用专用输血器和血泵或其它方法。

在整个输血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参与到输血的护理中,因为很多患者的自身体验症状出现在生命体征改变之前,护士是无法观察到的,告知患者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如寒战、发热、皮肤潮红、瘙痒、胸闷、腰痛、呼吸短促、焦虑不安等,出现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妥善处理。①每袋血开始输入时应先慢后快,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及出血情况调整输血速度,开始输入的15分钟内,或最初输入30~50ml/分,护士在患者床边观察其输入的速度、患者的反应,并记录其生命体征。②在整个输血的过程中要保持血液输入的顺畅,防止输血管道的扭曲受压、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肿胀,若针头出现脱落、移位、阻塞时应及时处理。③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观察患者,倾听他们的主诉,当发现患者有任何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值班医生。④对于意识不清、手术麻醉、病情不稳定、有多种疾病的患者,输血中更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每20分钟测量并记录1次生命体征,因为这些患者不能主诉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反应症状,准确地监测和护理更加重要。⑤在巡视中重点观察并记录急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寒战、面色潮红、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或异常升高、胸闷、腰痛、恶心、呕吐、尿的颜色等,及时发现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减少输血反应对患者的损害。⑥如果大量输血患者应注意防止其它并发症,如肺水肿、凝血功能异常、枸橼酸纳中毒、低血钙等,尤其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者。

输血后的操作与护理

血液输完后:①应用静脉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及管道,然后拔针,用无菌棉球或创可贴压迫止血。②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③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记录反应症状、当时输血的速度、时间、处理过程及患者恢复情况,并将原血袋保存,以便查其原因。④输血用的血袋、输血器、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封闭袋中由专人送回血库,至少保存24小时后,再按相关规定处理。⑤护士应将与输血有关的化验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同意书放入患者的病历中永久保存。⑥在输血结束后的1~4小时内,每隔1小时都应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倾听患者及家属的主诉的症状改变状况。

11.开展临床输血服务的前景及展望 篇十一

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认为输血科的主要工作以及任务就是单纯的贮血、配血、发血工作。2002年6月, 国家卫生部颁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1]提出:“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 (血库) , 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 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这是临床输血服务的依据和宗旨。所谓临床输血服务, 我们可以借鉴药学服务的定义[2]并结合临床输血工作实际情况定义为:应用输血医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一致、负责任的、与输血医学应用有关的服务, 以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与经济性, 实现血液资源保护、合理应用, 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临床输血服务明确提出了输血科医技人员的职责, 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要求贮血、配血, 确保血液安全、有效; (2) 深入临床了解用血情况, 对临床血液应用提出改进意见; (3) 进行输血治疗的监测, 设计个体化输血方案; (4) 指导医护人员做好血液的请领、保管和正确输注工作; (5) 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输血不良反应后的临床观察, 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工作; (6) 提供有关输血咨询服务, 宣传合理用血知识。临床输血服务的核心是“输血科医技工作者参与临床输血工作。”这对于传统输血科只负责贮血、配血、发血工作的输血科医技人员不仅是一个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广大青年医技人员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1 临床输血服务存在的必要性

据近5年来的调查, 在我国, 用血浪费、不合理用血[3,4,5,6,7,8]占30%以上比例, 其不合理用血形式 (以《规范》为依据)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是输注指征过宽, 血浆输注治疗共性问题是无指征输注和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以及“搭配血”使用, 而输血病历的不规范性又增加了医院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临床医师的专科化, 医生对临床输血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深, 并且习惯性沿袭老一辈医师输血标准以及用血习惯在所难免, 而一些安慰用血、搭配用血等用血习惯在老一辈医师脑海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沿袭到年轻医生身上, 他们有时候也难以做出合理用血的决策。比如, 有调查显示[9], 临床在治疗烧伤患者过程中, 仍用新鲜冰冻血浆 (FFP) 补充血容, 而烧伤所需的液体应以晶体液和胶体液为主, 配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10]。临床输血服务在输血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为临床输血服务医技工作者对输血的指征、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频度、疗程、不良反应、特殊患者 (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 乃至是否可以公费等情况均有着充分的了解, 由此可以和医生及患者更好地沟通。如上例, 如果临床输血服务医技工作者参与治疗过程, 或许可以避免这类的不合理输血情况发生。此外, 临床输血服务更多地参与到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11]”工作方面, 将“输血作为唯一救治失血的方法或滥用输血”的观念正转为“不输血或少输血、输成分血和血浆代用品”的观念, 即逐渐重视血液保护与合理用血的新观念, 只有这样, 临床医生才会更多听取临床输血服务医技工作者的意见。

2 临床输血服务面临的挑战

目前,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临床输血学专业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开展临床输血服务的需求。输血医技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输血服务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输血医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血液检测等方面, 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输血适应证、疾病基本判断与输血护理知识缺乏, 对输血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输血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 输血医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输血服务所需知识脱节。另外, 临床输血医技工作者与临床各专业医师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 已成为困扰医院临床输血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 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对临床输血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总认为输血科医技工作者主要负责贮血、配血、发血工作, 医院输血服务从血液供应管理向输血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用血于一体, 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 临床输血服务的开展, 要真正参与临床工作, 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 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3 临床输血服务工作的忧虑

传统医药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 而血液往往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药品, 部分医师觉得临床输血医技工作者参与临床输血服务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有的甚至认为临床输血服务就是来监督和限制临床用血的, 如果临床输血医技工作者提出的输血治疗方案与医师的经验用血治疗方案有偏差, 会造成一定的麻烦。目前, 我国医院输血科在医院的地位相对较低, 输血科医技工作者要真正参与临床, 还要不断加强输血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提高与医师、护士、患者的沟通能力, 使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这样, 在和临床一些年资深的医师探讨治疗方案时, 才能够拥有足够的自信。少数医生凭输血治疗经验, 主观上对临床输血服务的参与持排斥态度, 这对临床输血服务中与医生的沟通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临床医生往往习惯于从输血疗效的角度来评价输血, 而临床输血服务则更应该关注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的机体免疫因素、患者整体与长远健康以及输血经济学等方面的因素, 大力推行成分输血, 并开展自身备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回收、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等血液保护策略。

4 临床输血服务工作的展望

近年来,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 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 全国各地输血发展很不平衡, 许多临床医师对输血的观念还停留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的水平上, 扭转这一现状还需输血科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间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输血科工作人员更应加强学习, 掌握过硬的知识来指导临床用血。

上一篇:保安员工手册下一篇:《机械制图教案》第28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