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2《配方法教案(含答案)(共4篇)(共4篇)
1.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2《配方法教案(含答案) 篇一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学习目标:
①通过折、剪纸张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
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计论、分析、类比、归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菱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的理解及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活动一:
自学课本例题以上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 1.如何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 菱形 平行四边形 的四边形叫做菱形,生活中的菱形有。
2.按探究步骤剪下一个四边形。
①所得四边形为什么一定是菱形? ②菱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有 对称轴。
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图中相等的角有:
③你能从菱形的轴对称性中得到菱形所具有的特有的性质吗?自己完成证明。
性质:
证明:
活动二:对比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菱形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的对角线:
活动三:菱形性质的应用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2.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cm,∠ABC=60° 沿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课效检测:
一、填空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2cm,16cm,它的周长等于,面积等于。
(2)菱形的一条边与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夹的角比是3:2,菱形的四个内角是。
(3)已知:菱形的周长是20cm,两个相邻的角的度数比为1:2,则较短的对角线长是。
(4)已知:菱形的周长是52 cm,一条对角线长是24 cm,则它的面积是。
二、解答题 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周长为8cm,∠BAD=1200 对角线AC,BD交于点O,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是本节的知识基础。关于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就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条件得到的。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积累经验,并能综合运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发展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模仿-猜想-论证-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
1. 四条边都相等;
2.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3.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学习1.思考(1):
除了运用菱形的定义,你能找出判定菱形的其他方法吗? 猜想1: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2.得出结论:
判定定理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实际应用:
例题1:如图19. 3.4,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4.思考(2):
除了运用对角线,你还有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吗? 猜想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AB=BC=CD=DA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思考:这里的条件能否再减少一些呢?能否类似对矩形的讨论那样,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了呢?猜一猜,并试着画一画,你就会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5.得出结论:
判定定理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三、随堂练习1、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A.等腰梯形 B.正方形 C.矩形 D.菱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D、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课堂小结 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共有哪几种方法? 五、板书设计(课题)复习 判定1.判定2.例1.判定3.探究 例2.(学 生 板 演)六、布置作业 教材P7 习题1.2 1、2、3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前布置的任务为本节课的探究做了有效的铺垫,学生资源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在证明思路的分析过程中体会了逆向思维、一题多解等的数学思想,另外,学生通过经历“实验—猜想—证明—应用”的探索过程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矩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过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精神;
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重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矩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 难点:理解矩形的特殊性. 关键: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迁移到矩形概念与性质上来,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收集有关矩形的图片,制作教具. 学生准备:复习近平行四边形性质,预习矩形这节内容. 学法解析 1.认知起点: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内容. 2.知识线索:情境与操作→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性质. 3.学习方式:观察、操作、感知其演变,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形象感知 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属于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由此归纳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 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投影显示)【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图,△ABC中,∠A=2∠B,CD是△ABC的高,E是 AB的中点,求证:DE=1/2AC. 思路点拨:本题可从E是AB的中点切入,考虑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必需找到另一个中点.分析可知:可以取BC中点F,也可以取AC的中点G为尝试.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探研时空】 已知:如图,从矩形ABCD的顶点C作对角线BD的垂线与∠BA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求证:AC=CE.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因此,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 2.性质归纳:
(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2)角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3)对角线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完成,以便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
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
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补充)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随堂练习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已知:如图,在△ABC中,∠C=90°,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课后练习1.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⑴ 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①),使AB=CD,EF=GH;
⑵ 摆放成如图②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⑶ 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③),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④),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2.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 教学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 2.充分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3.应当注意的问题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点:
1、充分考虑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研究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能学以致用。
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适当、适量设置例题、习题,使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生成性。
3、教师始终起到启发、点拨、纠偏、示范的作用。
4、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活中随处可见矩形,矩形的应用非常广泛。前面两节学习了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奠定基础,与矩形相关的问题也是考查的热点。
2.对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主要是应用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利用这节课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观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在选题时,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配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与交流,已经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会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矩形判定定理的应用 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的方法 2.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交流,温故知新 通过上节课对矩形的学习,谁能回答以下问题 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哪些性质?(通过对矩形定义及性质的回顾,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义外,还有哪些方法,导入新课。)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判定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是什么?(用定义)(1)是不是平行四边形,(2)再看它有无直角。
判定定理:(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环节二:应用辨析,巩固定理 教师讲解教材P16例3,以加深学生对矩形性质定理的应用的认识;
讲解P14例4,加深学生对矩形判定定理的应用的认识。
环节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如图,EF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O,且分别交AB、CD于E、F,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ABCD的面积的()2.矩形ABCD的两条对称轴为EF,MN,其中E、F、M、N分别在 AB、DC、AD、BC上,连结ME,EN,NF,FM,AB= cm,BC= cm,则四边形ENFM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练习一,二是课内练习,主要为加强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将给出的条件转化为应用定理所需的条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题设,以便更好地应用定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分别应用所学定理,使学生能够学习致用。这两道题的解决方法是先采用独立完成形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老师或同学,学生互助完成,派学生代表板书讲解。)环节四: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再现知识,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教学设计反思 1. 灵活处理教材,在精不在多 2. 分层次教学 3. 充分给学生以时间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学习目标】 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学习过程】 第一步:课堂引入 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 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 由正方形的定义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四条边都。
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
第二步:应用举例 例1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 相交于点O(如图). 求证:△ABO、△BCO、△CDO、△DAO是 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2 .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 求证:(1)EA=AF;
(2)EA⊥AF. 第三步:随堂练习1.⑴正方形的四条边____ __,四个角___ ____,两条对角线____ _______ ____. ⑵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__________________ ⑶正方形的边长为6,则面积为__________ ⑷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6,则面积为__________ 2.如右图,E为正方形ABCD边AB上的一点,已知EC=30, EB=10, 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对角线为______ ____. 3.如右图,E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EBC是等边三角形,求∠EAD与∠ECD的度数. 知识再现:
⑴ 对边平行 边 ⑵ 四边相等 ⑶ 四个角都是直角 角 正方形 ⑷ 对角线相等 互相垂直 对角线 互相平分 平分一组对角 教学设计反思:
1:要智慧的用教材:
2: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 1、知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条件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经历探究正方形判定条件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综合推理能力,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3、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教学重点: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条件.教学难点:合理恰当地利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包含关系?请填入下图中.通过填写让学生形象地看到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还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而正方形、矩形、菱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矩形? 2、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3、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怎样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 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二、讲授新课 1.探索正方形的判定条件: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研究,老师巡回其间,进行 引导、质疑、解惑,通过分析与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基本方法.(1)直接用正方形的定义判定,即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3)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后两种判定均要用到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定理.矩形和菱形的判定定理是判定正方形的基础.这三个方法还可写成: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上述三种判定条件是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一般方法,可当作判定定理用,但由于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异,所给出的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体条件也相应可作变化,在应用时要仔细辨别后才可以作出判断 2.正方形判定条件的应用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说明理由.(1)四条边相等且四个角也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四个角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5)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三、随堂练习 教材P24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的应用.四、课时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同时展示下图,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方形判定方法的应用.五、课后作业习题 1.8的 1-3题.六、板书设计:
(课题)复习:
判定方法:
讨论:
例1.正方形与矩形 例2.补例.正方形与菱形 教学设计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课堂容量 3.注意改进的方面 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会判断满足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2、能力培养:能根据具体情景应用知识。
3、情感与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及数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造性。
【学习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学习过程】 一、前置准备:
1、什么是方程?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多项式2x2-3x+1是几次几项式?每项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几? 二、自学探究: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自学教材,回答:
(1)如果设未铺地毯区域的宽为xm,那么地毯中央长方形图案的长为 m,宽为为 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试再找出(10、11、12、13、14以外)其他的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
;
如果设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后面四个数依次可表示为、、、,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3)根据图2-2,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 m,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 m,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三、合作交流:
观察上述三个方程,它们的共同点为:① ;
② ;
这样的方程叫做。其中我们把 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分别称为、、,a、b分别称为、。
1、分别把上述三个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并说明每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2)(3)四、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五、当堂训练: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说明二次项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及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2x2+3x+5(2)(x+5)(x+2)=x2+3x+1(3)(2x-1)(3x+5)=-5(4)(3x+1)(x-2)=-5x 2、把方程(3x+2)2=4(x-3)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3、关于x的方程(k-3)x2+2x-1=0,当 k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课下训练】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有一面积为54平方米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米,另一边剪短2米,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三个连续的整数两两相乘,再求和,结果为242,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2、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方程 一般形式 二次项系数 一次项系数 常数项 3x2=5x-1(x+2)(x-1)=6 4-7x2=0 3、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当k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当 k 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4、把方程2x(x-3)=(x+1)(x-2)+3化成ax2+bx+c=0的形式后,a,b,c的值分别是()A.3、7、1 B.2、-5、-1 C.1、-5、-1 D.3、-7、-1 5、方程①x2-1=x;②2x2-y-1=0;③3x2-+1=0;④中.其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A.①④ B.①③④ C.①.D.①② 【链接中考】关于x的方程(k-)x2+(m-3)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和m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成分复杂,针对学生的基础如此设计,但是时间还是很紧。
建议基础薄弱的地区:课前复习整式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熟知10-20的平方;
在第四环节中,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后,举例反问,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及其对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程解的认识。
2、能力培养: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3、情感与态度:渗透“夹逼”思想,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用估算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学习过程】 一、前置准备:1、什么是方程的解? 二、自学探究:通过估算未铺地毯区域的宽,理解探索方程解的过程。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如果设未铺地毯区域的宽为x m,则可得方程(8―2x)(5―2x)=18,化为一般形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你能求出x吗?根据本题实际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x可能小于0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可能大于4吗?可能大于2.5吗?为什么?。
由以上两题可知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表 x 0 0.5 1 1.5 2 2.5(8―2x)(5―2x)(4)你知道未铺地毯区域的宽x(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 思考下面的方法可以吗? 因为8―2x比5―2x多3,将18分解为6×3,8―2x=6,x=1。
说说你的观点,与同伴交流一下。
三、合作交流:
阅读课本33页“做一做”,设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6)2+72=102 化为一般形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1米,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2米,3米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范围吗?(4)x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 x 0 0.5 1 1.5 2 x2+12x-15 所以______ < x < ______。
进一步计算 x 1.1 1.2 1.3 1.4 x2+12x-15 所以______ < x < ______ 因此x 的整数部分是______,十分位是______ 注意:(1)估算的精度不要求过高;
(2)计算时提倡使用计算器。
四、归纳总结: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
怎样用估算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五、当堂训练:
1、五个连续整数,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你能求出这五个连续整数吗? 2、一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矩形苗圃,它的长比宽多2米,求苗圃的周长。
【学习笔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学得比较好的内容是什么?不足又是什么? 【课下训练】1、一名跳水运动员进行10m跳台跳水训练,在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必须在距水面5m以前完成规定的动作,并且调整好入水姿势,否则就容易出现失误。假设运动员起跳后的运动时间t(s)和运动员距水面的高度h(m)满足关系:h=10+2.5t-5t2,那么他最多有多长时间完成规定的动作? 2、方程x2=x的解是()A.1 B.1或-1 C.0 D.1或0 3、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形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cm,那么满足的方程是()A.x2+130x-1400=0 B.x2+65x-350=0 C.x2-130x-1400=0 D.x2-65x-350=0 【链接中考】已知两个数的和为10,积为9,求这两个数。
教学反思 1、关注只是发生发展过程、关注数学活动过程 2、创造性使用教材 3、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4、注意改进的方面 课 题 配方法(一)第_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2、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 一、引 1、a2±2ab+b2=?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
二、探 自主探究P10-12 1、完成P10 做一做 2、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思考:x2+6x+_____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得 x2+6x+____-___+4=0 即(x+__)2-____=0 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试试看 3、揭示配方法的定义和关键点 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____________里,这种做法叫作__________ 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________。
4例题探究 例1把下列二次多项式配方(1)x2+2x-5(2)x2-4x+1 例2解方程(1)x2+10x+9=0(2)x2-12x-13=0 三、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四、用 1、课本P.12,练习。
2、解方程:(1)x2-6x+10=0;
(2)x2+x+ =0;
(3)x2-x-1=0。
作业布置:课本习题1.2中A组第4题(1)(2)(3)。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3、注意改进的方面 课 题 配方法(二)第_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教师活动 一、引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 3、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二、探 1、自主探究教材P13-15 2、探究: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 解方程:2x2-4x-6=0 3、思考: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________________,把二次项系数化为________,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4、尝试解方程3x2+9x+=0 三、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四、用 1将下列方程配成(x+a)2=b的形式(1)4x2+4x+1=0;
(2)x2-2x-5=0;
2、课本P.15,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中A组第3题的(4),选做B组第2,3题。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2、注意改进的方面 课 题 2.3 公式法 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2.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教学难点 求根公式的条件:b-4ac0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2、用配方法解方程:x2-7x-18=0 二、新授:
1、推导求根公式:ax2+bx+c=0 (a≠0)解:方程两边都作以a,得 x2+x+=0 移项,得:
x2+x=- 配方,得:
x2+x+()2=-+()2 即:(x+)2= ∵a≠0,所以4a2>0 当b2-4ac≥0时,得 x+=±=± ∴x=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b2-4ac≥0时,它的根是 x= 注意: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2、公式法: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3、例题讲析:
例:解方程:x2―7x―18=0 解:这里a=1,b=―7,c=―18 ∵b2-4ac=(―7)2―4×1×(―18)=121>0 ∴x= 即:x1=9, x2 =―2 例:解方程:2x2+7x=4 解:移项,得2x2+7x―4=0 这里,a=1 , b=7 , c=―4 ∵b2-4ac=72―4×1×(―4)=81>0 ∴x== 即:x1= , x2=―4 三、巩固练习:
P58随堂练习:1、2 四、小结:
(1)求根公式:x=(b2-4ac≥0)(2)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五、作业:
(一)P59 习题2.6 1、2(二)预习内容:P59~P61 板书设计:
一、复习二、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练习四、小结 五、作业 学生演板 x1=9,x2=-2 注意:符号 这里a=1,b=―7,c=―18 学生小结 步骤:(1)指出a、b、c(2)求出b2-4ac(3)求x(4)求x1, x2 看课本P56~P57,然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另一种解法――公式法。
(1)求根公式的推导,实际上是“配方”与“开平方”的综合应用。对于a0,知4a>0等条件在推导过程中的应用,也要弄清其中的道理。
(2)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应把方程写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b、c的数值以及计算b-4ac的值。当熟练掌握求根公式后,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教学反思 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这节课不能够仅仅让学生背公式、套公式解方程,而应让学生初步建立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亲身体会公式推导的全过程,提高学生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2.3公式法 二 一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通过公式推导,加强推理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⒊情感与态度 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⒉教学难点 用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 三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x2-7x+2=0 请你说出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⒉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吗? 1、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得 3、配方 要进行开平方运算,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由于4a2>0恒成立,所以只须b2-4ac≥0 4、如果,那么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当时,它的根是 上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只要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就可以直接代入公式求解 例1解方程(1)(2)(3)(x-2)(1-3x)=6 ⒊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练一练:利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P58随堂练习:1、)(1)2x2-9x+8=0;
(2)9x2+6x+1=0;
(3)16x2+8x=3;
P58随堂练习:2、P59习题2.6:
1、2、⒋知识梳理,形成系统 (1)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方法?配方法、公式法,有时还可以估算方程的解(2)求根公式是利用配方法通过推导得到的,掌握求根公式的关键是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只要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就可以直接代入公式(4)根据根的判别式b2-4ac的值可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⒌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导为主,层层深入,以问题串的形式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引入新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一块长为16m,宽为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个方案能实现吗?若可以实现,你能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吗?当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在黑板上之后,接着提出问题:你的设计一定符合要求吗?怎样知道你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以上图形哪些可以直接说明符合上面条件的?剩下的图形怎样通过计算来说明?从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来看,学生的热情、思维与探究并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理清设计者的思路。
课 题 2.4分解因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会用分解因式(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掌握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回顾交流 [课堂小测]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5x-2x-1=0 2.10(x+1)-25(x+1)+10=0 观察比较: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分析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
小颖:用公式法解正确;
小明:两边约去x,是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错误。
小亮:利用“如果ab=0,那么a=0或b=0”来求解,正确。
分解因式法:
利用分解因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分解因式法。
二、范例学习例:解下列方程。
1.5x=4x 2.x-2=x(x-2)想一想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方程x-4=0,(x+1)-25=0。
三、随堂练习随堂练习 1、2 [拓展题] 分解因式法解方程:x-4x=0。
四、课堂总结 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否分解是关键,因此,要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通过提高因式分解的能力,来提高用分解因式法解方程的能力,在使用因式分解法时,先考虑有无公因式,如果没有再考虑公式法。
五、布置作业 P62 习题2.7 1、2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一、复习二、例题 三、想一想 四、练习五、小结 六、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学生练习。
注:课本中,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由学生在探讨中比较,对照。
概念:课本议一议,让学生自己理解。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或x2=(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x-2)(1-x)=0 x-2=0或1-x=0 ∴x1=2,x2=1(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就可用分解因式法来解。
(2)分解因式时,用公式法提公式因式法 教学反思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本节课在评价时注重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否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肯定地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2.这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节中应着眼干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其中所设计的解题策略、思路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进一步渗透,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说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2.会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有关的问题.过程性目标 在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这个探索发现过程中,通过尝试与交流,开拓思路,体会应用自己探索成果的喜悦.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发现关系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与原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对根与系数这一性质进行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说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2.解下列方程,将得到的解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你发现表格中两个解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1)x2-2x=0;
(2)x2+3x-4=0;
(3)x2-5x+6=0.二、探究归纳 方程 x2-2x=0 0 2 2 0 x2+3x-4=0 1-4-3-4 x2-5x+6=0 2 3 5 6 可以得到;
两个解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个解的积等于常数项.一般地,对于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已知常数,p2-4q一般地,对于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已知常数,p2-4q≥0),试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两个解x1、x2,算一算x1+x2、x1•x2的值,你能得出什么结果?与上面发现的现象是否一致.结论: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这与上面的发现是一致的.三、实践应用 例 1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px+q=0的两个根是0和-3,求p和 q的值.解法一:因为关于x的方程x2-px+q=0的两个根是0和-3,所以有 解法二:由,方程x2-px+q=0的两个根是0和-3,可得 例2 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6x+p2-2p+5=0的一个根是2,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和p的值.四、交流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探索的步骤:观察——归纳——猜想——证明;
2.通过本节课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五、检测反馈 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2+m-2=0的一个根是2,求方程的另一个根和m的值.2.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3.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mx-m2=0有一个根是1,求m的值.六、布置作业习题2.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从实践中反思过程,经历韦达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应用问题和规律归类。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理解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问题1、一根长22cm的铁丝。
(1)能否围成面积是30cm2的矩形?(2)能否围成面积是32 cm2的矩形?并说明理由。
分析:如果设这根铁丝围成的矩形的长是xcm,那么矩形的宽是__________。
根据相等关系:
矩形的长×矩形的宽=矩形的面积,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问题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BC=3cm。点P沿边AB从点A开始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边DA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3)。那么,当t为何值时,△QAP的面积等于2cm2? 二、练一练 1、用长为100 cm的金属丝制作一个矩形框子。框子各边多长时,框子的面积是600 cm2?能制成面积是800 cm2的矩形框子吗? 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
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 三、课后自测:
1、如图,A、B、C、D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BC=6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B为止;
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2、如图,在Rt△ABC中,AB=BC=12cm,点D从点A开始沿边AB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DE∥BC,DF∥AC,问点D出发几秒后四边形DFCE的面积为20cm2? 3、如图所示,人民海关缉私巡逻艇在东海海域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在其所处的位置O点的正北方向10海里外的A点有一涉嫌走私船只正以24海里/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为迅速实施检查,巡逻艇调整好航向,以26海里/时的速度追赶。在涉嫌船只不改变航向和航速的前提下,问需要几小时才能追上(点B为追上时的位置)? 4、如图,把长AD=10cm,宽AB=8cm的矩形沿着AE对折,使D点落在BC边的F点上,求DE的长。
5、如图,有长为2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a为15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
(1)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2)能围成面积比45平方米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
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过方程应用的训练,对于方程的实际应用并不陌生,虽然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找出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习指导。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探索,学会解决有关增长率的问题.过程性目标 经历探索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经常从电视新闻中听到或看到有关增长率的问题,例如今年我市人均收入Q元,比去年同期增长x%;
环境污染比去年降低y%;
某厂预计两年后使生产总值翻一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增长率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增长率问题. 二、探究归纳 例1 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 分析 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 解 设原值为1,平均年增长率为x,则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 因为不合题意舍去,所以 . 答 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41.4%. 探索 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 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 例2 为了绿化学校附近的荒山,某校初三年级学生连续三年春季上山植树,至今已成活了2000棵.已知这些学生在初一时种了400棵,若平均成活率95%,求这个年级每年植树数的平均增长率.(精确到0.1%)分析 至今已成活2000棵,指的是连续三年春季上山植树的总和.解 设这个年级每年植树数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 第二年种了400(1+x)棵;
第三年种了400(1+x)2棵;
三年一共种了400+400(1+x)+400(1+x)2棵;
三年一共成活了[400+400(1+x)+400(1+x)2]×95%棵.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400+400(1+x)+400(1+x)2]×95%=2000 解这个方程得 x1≈0.624=62.4% x2≈-3.624=-362.4% 但x2=-362.4%不合题意,舍去,所以 x=62.4%. 答 这个年级每年植树数的平均增长率为62.4%.课堂练习1.某工厂准备在两年内使产值翻一番,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精确到0.1%)2.某服装店花1200元进了一批服装,按40%的利润定价,无人购买,决定打折出售,但仍无人购买,结果又一次打折后才售完,经结算这批服装共盈利280元,若两次打折相同,问每次打了多少折? 三、交流反思 这节棵学习了两个有关增长率的问题,通过探索,掌握了增长率问题的解题方法,学会了解相同增长率和不同增长率的问题.四、检测反馈 1.水果店花1500元进了一批水果,按50%的利润定价,无人购买.决定打折出售,但仍无人购买,结果又一次打折后才售完.经结算,这批水果共盈利500元.若两次打折相同,每次打了几折?(精确到0.1折)2.某服装厂为学校艺术团生产一批演出服,总成本3000元,售价每套30元.有24名家庭贫困学生免费供应.经核算,这24套演出服的成本正好是原定生产这批演出服的利润.这批演出服共生产了多少套? 3.一件上衣原价每件500元,第一次降价后,销售甚慢,第二次大幅度降价的百分率是第一次的2倍,结果以每件240元的价格迅速出售,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习题2.10 教学反思 设未知数(未知量成了已知量),带着未知量去“翻译 ”题目申的有关信息,然后将这些含有的量表示成等量关系,就是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3.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一)课题 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教学 目标 教学知识点:学习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能力训练要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提高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反思和拓广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成功与失败,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用树状图和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难点 正确地用列表法计算涉及两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游戏:小明对小亮说:“我向空中抛2枚同样的—元硬币,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你给我10元钱,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我给你10元线.”结果小亮欣然答应,请问,你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 分析得很好,当然,这只是个数学游戏.教师只是想用此介绍一些概率问题,而国家规定中小学生是不能参与购买彩票的,而赌博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游戏. 二、引入新课 如果有两组牌,它们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2,3.那么从每组牌中各摸出一张牌,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为几的概率最大?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4的概率是多少呢? 小明的做法:
总共有9种情况,每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同,而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4的情况出现得最多,共3次,因此牌面数字和等于4的概率最大,概率为,即. 小颖的做法:通过列下表得到牌面数字和等于4的概率为. 牌面数字的可能值 2 3 4 5 6 相应的概率 小亮的做法:也用了列表的方法,可我得到牌面数字和等于4的概率为. 第一张牌的牌 面数字第二张 牌的牌面数 1 2 3 1(1,1)(1,2)(1,3)2(2,1)(2,2)(2,3)3(3,1)(3,2)(3,3)你认为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颖和小亮都用了列表法,而小颖的做法是错误的,小亮的做法是正确的.你认为用列表法求概率时要注意些什么? 用列表法求概率时应注意各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务必相同.从小亮的表格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呢? 用列表的方法求出将两枚均匀的一元硬币抛出去,两个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看一个常见的用两个转盘“配紫色”的游戏. 游戏者同时转动如下图中的两个转盘进行“配紫色”游戏,求游戏者获胜的概率. 三、随堂练习(多媒体演示)掷两枚骰子.它们的点数和可能有哪些值?用列表的方法求出点数和为6的概率.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树状图和列表法求理论概率,进一步发展了同学们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注意:在教学时要反复强调:在借助于树状图或表格求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应注意到各种情况出现的等可能性.以免学生忽略这个条件错误使用树状图或表格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3.1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二)学习目标:学会可能出现的结果数较大时,可以采用列表法来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以避免重复或漏计。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列举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 1.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问题2与问题1相比,可能产生的结果数目增多了,列举时很容易造成重复或遗漏。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 活动二 运用列表法求概率 各同学自主完成例1的解题过程,小组交流、订正,并完成题后小结 例1: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
(2)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9;
(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
1 2 3 4 5 6 解:
填写表格过程中,注意数对的有序性。
思考 :将题中的“同时掷两个骰子”改为“把一个骰子掷两次”,所得的结果有变化吗?(就本例的3个问题而言,“同时掷两个骰子”与“把一个骰子掷两次”可以取同样的试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因此作此改动对所得结果没有影响。)题后小结:当一个事件涉及两个因素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通常采用 法。其步骤如下:① ② ③ 活动三 牛刀小试 某联欢会上,组织者为活跃气氛设计了以下转盘游戏:A、B两个带指针的转盘分别被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扇形,转盘A上的数字分别是1,6,8,转盘B上是4,5,7(两个转盘除表面数字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选择2名同学分别转动A、B两个转盘,停止后指针所指数字较大的一方为获胜者,另一方需表演节目(若箭头恰好停留在分界线上,则重转一次)。作为游戏者,你会选择哪个装置呢?并请说明理由。
游戏转盘B B 1 6 8 游戏转盘A A 活动四 再回首 本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方法?在运用时有哪些细节要向大家做个提醒呢? 1、如果试验只涉及两个因素,并且每个因素取值数为有限多个的情形,就可以用列表法求概率,即使涉及两因素有先后顺序的概率问题,这个表也是适用的。
2、列表时要注意顺序、括号及逗号的正确使用。
课堂反馈:
1.在6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6的整数,随机的抽取一张后放回,再随机的抽取一张,那么,第一次取出的数字能够整除第2次取出的数字的概率是多少? 2.在一个口袋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号为1、2、3、4,随机摸取一个小球然后放回,再随机摸一个小球,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次取的小球标号相同;
(2)两次取的小球标号的和为4。
3.一天晚上小伟帮助妈妈清洗两个只有颜色不同的有盖茶杯,此时突然停电了,小伟只好把杯盖和茶杯随即地搭配在一起,求颜色搭配正确和颜色搭配错误的概率各是多少?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实用性较强的一节课,选用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他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幸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我探究,寻求方法,进行推理,得到判断游戏公平与否的准则。
3.2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验,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
2、通过操作,体验重复实验的次数与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3、能从频率值角度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4、懂得开展实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探索规律,并从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实验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任意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许多科学家曾做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其中部分结果如下表:
实验者 抛掷次数n “正面朝上”次数m 频率m/n 隶莫弗 布丰 皮尔逊 皮尔逊 2048 4040 12000 24000 1061 2048 6019 12012 0.518 0.5.69 0.5016 0.5005 观察上表,你获得什么启示?(实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概率)二、合作学习(课前布置,以其中一小组的数据为例)让转盘自由转动一次,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以数学小组为单位,每组都配一个如图的转盘,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
结论:从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到:当重复实验的次数大量增加时,事件发生的频率就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实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三、做一做:
1.某运动员投篮5次,投中4次,能否说该运动员投一次篮,投中的概率为4/5?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1)抽检1000件衬衣,其中不合格的衬衣有2件,由此估计抽1件衬衣合格的概率是多少?(2)1998年,在美国密歇根州汉诺城市的一个农场里出生了1头白色的小奶牛,据统计,平均出生1千万头牛才会有1头是白色的,由此估计出生一头奶牛为白色的概率为多少? 四、例题分析:
例1、在同样条件下对某种小麦种子进行发芽实验,统计发芽种子数,获得如下频数分布表: 实验种子 n(粒)1 5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3000 发芽频数m(粒)0 4 45 92 188 476 951 1900 2850 发芽频数m/n 0(1)计算表中各个频数.(2)估计该麦种的发芽概率(3)如果播种该种小麦每公顷所需麦苗数为4181818棵,种子发芽后的成秧率为87%,该麦种的千粒质量为35g,那么播种3公顷该种小麦,估计约需麦种多少kg? 分析:(1)学生根据数据自行计算(2)估计概率不能随便取其中一个频率区估计概率,也不能以为最后的频率就是概率,而要看频率随实验次数的增加是否趋于稳定。
(3)设需麦种x(kg)由题意得, 解得 x≈531(kg)答:播种3公顷该种小麦,估计约需531kg麦种.五、课内练习:
1.如果某运动员投一次篮投中的概率为0.8,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该运动员投5次篮,必有4次投中.(2)该运动员投100次篮,约有80次投中.2.对一批西装质量抽检情况如下: 抽检件数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正品件数 190 390 576 773 967 1160 次品的概率(1)填写表格中次品的概率.(2)从这批西装中任选一套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3)若要销售这批西装2000件,为了方便购买次品西装的顾客前来调换,至少应该进多少件西装? 六、课堂小结:
尽管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但只要保持实验条件不变,那么这一事件出现的频率就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大而趋于稳定,这个稳定值就可以作为该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七、作业: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教材是教与学的素材,可以充分利用、拓展、丰富、创新.本节课教材提出的生日相同的问题.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也就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多用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3、应注意的问题:①由于设计活动方案各异,可能时间上会紧张,需要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以便节省时间,按计划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②对学困生在小组里的表现应予以更多关注,多鼓励其参与,并给予指导,使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产生成就感.4 成比例线段 4.1.1 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 学习目的:
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2、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重点:线段的比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一)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地,如果选用 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为m,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他们长度的比,即AB∶CD= m:n,或写成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那么。
(1)在比或∶中,是,是。
⑵两条线段的 要统一。
⑶在同一单位下线段长度的比与选用的 无关。
⑷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 的数。
(二)比例尺 1、在地图上或工程图纸上,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通常称为比例尺。
2、比例尺为1:50000,意思为: 。
(三)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1、一般地,在四条线段中,如果 等于 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举例说明)如:
2、四条线段成比例,记作:其中a,d叫比例外项,b,c叫比例内项。
3、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有顺序关系。即a,b,c,d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c:d;
a,b, d,c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d:c 4、思考:a=12,b=8,c=6,d=4成比例吗?a=12,b=8,c=15,d=10呢? 三、例题解析:
例1、A、B两地的实际距离AB= 250m,画在一张地图上的距离A'B'=5cm,求该地图的比例尺。
例2:已知,在Rt△ABC中,∠C=90°,∠A=30°,斜边AB=2。
求⑴,⑵ 四、巩固练习1、已知某一时刻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值为2:7,某天同一时刻测得一栋楼的影长为30米,则这栋楼的高度为多少? 2、某地图上的比例尺为1:1000,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00米,则在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为多少? 3、已知线段a,d,b,c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4,b=5,c=10,求线段d的长。
五、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 教学反思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出适合个人教学的情境。书上的情境设置应该是适用于广大地区的,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来设置情境,或是就用教科书上的情境。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家乡风景的认识和了解,也上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中穿插了让同桌之间用不同的单位测量课本的长与宽(精确到0.1cm),并求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之比。添加这个环节目的是对学生得出“两条线段长度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的结论埋下伏笔。学生已经有了全等图形和比例的知识作为铺垫,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相似图形的例子,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和补充。
3、教材上的例题可以交给学生自学,然后通过随堂联系加以巩固。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补充相关的练习。
4.1.2 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能熟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掌握)能够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学习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有关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口答下列问题:
(1)如果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应记为:。
(2)已知2:3=4:x,则x=。
2、上节课学习了两条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1)比例线段及其相关概念 “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
(2)“成比例线段”和“线段的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线段的比是指 条线段的比的关系,成比例线段是指 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3)注意:概念的有序性 线段的比有顺序性,a:b和b:a相等吗?请举例说明。
成比例线段也有顺序性,如能说成是b、a、c、d成比例吗?请举例说明。
二、预习交流:
(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
请写出推理过程:
∵,在两边同乘以bd得,= ∴ =(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请写出推理过程:
∵,在两边同时加上1得,+ =+.两边分别通分得:
思考:请仿照上面的方法,证明“如果,那么”.(3)等比性质:
猜想(),与相等吗?能否证明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上述实例中找出证明方法)等比性质:如果(),那么=. 思考:等比性质中,为什么要这个条件? 三、巩固练习:
1.在相同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如果一建筑在地面上影长为50米,高为1.5米的测竿的影长为2.5米,那么,该建筑的高是多少米? 2.若则 3.若,则 四、本课小结:
1.比例的基本性质:a:b=c:d ;
2.合比性质:如果,那么 ;
3.等比性质:如果() 教学反思 1、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的使用教材: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改进教学方面:
4.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灵活运用定理解答题目 学习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平行线等分线段成比例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还有其它什么性质? 2、什么叫成比例线段? 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
如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则A1B1=B1C1,由此可以猜测:若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吗? 探究二:
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相交的平行直线a,b,c,分别度量l1,l2被直线a,b,c截得的线段AB,BC,A1B1,B1C1的长度,相等吗?任意平移直线 c ,再度量AB,BC,A1B1,B1C1的长度,与还相等吗? 探究三:
如图,在△ABC中,已知DE∥BC,则和成立吗?为什么? 交流展示:
探究点拨:
过点A作直线MN,使MN∥DE,利用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可得出结论。
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三、实践交流 例1:如图,已知AA1∥BB1∥CC1,AB=2,BC=3,A1B1=1.5,求B1C1的长。
例2、如,AD平分∠BAC交BC于点D,求证: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4、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 课 题 4.3 相似多边形 备 课 日 期 教 法 洋思+诱思、合作交流 授 课 日 期 学 法 观察、操作、交流、探究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理解相似比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归纳、类比、交流等方面的能力.(3)情感与能力: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学习及激励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重 点 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难 点 利用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板 书 设 计 课 题 定义 例题讲解 课堂练习教 后 反 思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因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多边形: 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多边形ABCDEF和投射到银幕上的多边形A1B1C1D1E1F1,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 这样的两个多边形叫做什么多边形? 2.引入课题:相似多边形 二、归纳定义及运用(学生根据观察和体验的过程,归纳定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合作探究: 2.获得新知:(自读课本,时间3分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①多边形相似需满足几个条件?②相似多边形的记法有什么要求?③什么叫相似比?求相似比要注意什么?)3.议一议:(1)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图(1)中的两个图形相似吗?图(2)中的两个图形呢?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与同桌交流.12 10 10 12 图(1)正方形 菱形 10 10 8 12 图(2)正方形 矩形(2)如果两个多边形不相似,那么它们的各角可能对应相等吗?它们的各边可能对应成比例吗? 4.巩固新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这一最基本的判断方法。)例 下列每组图形是相似多边形吗?试说明理由。
(1)正三角形ABC与正三角形DEF;
(2)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5.想一想——反过来会怎样? 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老师总结: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判定方法,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性质.)6.做一做 一块长3m、宽1.5m的矩形黑板如图所示,镶在其外围的木质边框宽7.5cm.边框的内外边缘所成的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学生归纳总结: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既是性质又是判定,运用性质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同时知道相等角所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角是对应角。相似比有顺序要求 4.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 2.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重点:准确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度. 难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请同学们都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与教师手中的木制三角板比较,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关系,这是有全等的关系也有相似的关系.从全等与相似的类比,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二、给出定义 1.从∠A=∠A,∠B=∠B,∠C=∠C,AB:A’B’=BC:B’C’=AC:A’C’ 可知△ABC∽△A’B’C’.2.板书定义.叫学生写在笔记本上. 三、合作学习:
合探1 同学们观察我们的直角三角尺,直观上看它们是什么关系?到底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两个三角形能够相相似? 合探2 与同伴合作,两个人分别画△ABC和△A′B′C′,使得∠A和∠A′都等于∠α,∠B和∠B′都等于∠β,此时,∠C与∠C′相等吗?三边的比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改变∠α,∠β的大小,再试一试.四、导入定理 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这个定理的出现为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例: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上的点,DE∥BC,AB=7,AD=5,DE=10,求BC的长。
解:∵DE∥BC,∴∠ADE=∠B,∠AED=∠C.∴△ADE∽△ABC(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BC= = =14.五、学生练习:
1.讨论随堂练习第1题 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2.自己独立完成随堂练习第2题 六、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定理. 七、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特点,而且普遍掌握较好,因此,没有必要再以问题的形式逐步总结认识,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探索“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条件下相似”科学合理的逻辑推理上。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应用、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
2.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2《配方法教案(含答案) 篇二
基础知识(16分)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时()(2分)
A 狭隘(ài)
参差(cēn)
风驰电掣(châ)
如愿以偿(cháng)B 憧憬(tōng)粗糙(cāo)
相形见绌(chù)
忧心忡忡(chōng)C 忏悔(chàn)炽热(zhì)
瞠目结舌(chēng)一蹴而就(cù)D 哺育(pǔ)
跋涉(bá)
草木菁菁(jīng)
咄咄逼人(duō)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时()(2分)
A 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B 这场辩论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博得场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C 艾滋病在全球呈现漫延的趋势,已成为人类的公害,这时毋庸质疑的事实。D 我们要发扬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是否能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B.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使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C.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
D.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汉语方言有些已趋于萎缩和衰亡。
为了抢救和保护各地的方言,2008年10月,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启动。对此觉措,同学们有着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乙同学说:“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丙同学说:“对什么时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3分)
第二部分阅读
古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解释下面句子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4分)
(1)人恒过
(2)空乏其身(3)所以动心忍性
(4)曾益其所不能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答:
9.除文中事例外,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再举一例,并写出与此相关的一则名言警句。(2分)
答: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说明文(8分)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3分)
12.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议论文(13分)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阿 明
①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掂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
14、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本文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B、自卑的意义只有一个方面,即它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C、贪官和奸商之所以无所顾忌,是因为他们觉得人要自卑不要自信。
D、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自信的重要性。
16、第② 段所列举的是正面论据还是反面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内容。(3 分)
17、选文第③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8、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卑的理解。(3 分)
记叙文阅读(18分)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9.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3分)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女人”的种子被偷
→()→()20.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2分)
21.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在原文中标出。(2分)
22.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3分)
23.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3分)
24.相关链接。请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父 亲(节选)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 把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 一壶老酒(1)《善良的种子》一文侧重凸显父亲的善良;而《父亲》(节选)则侧重表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划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形象?(3分)
第三部分
作文 题目:这也是一种爱
答案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a.3.c4.c
5(1)是否要保护方言,同学们看法不一。(2分)
(2)示例一:应该保护方言。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示例二:应该保护方言。因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示例三: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实例四: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摒弃方言可以消除寓言隔阂,更好促进各地区的交流。(看法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古文答案:6.(1)常常犯错误(2)资财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3)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4)增加 曾同“增” 7(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征验在脸色上,吟咏叹息在声音上,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8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9.如:事例:勾践 卧薪尝胆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10(3分)列举事例写出自己的看法即
说明文答案
11.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
12.不设统一答案,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13.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议论文答案:14.答:自卑也是一种力量。15D16答:是正面论据,(1分)卡夫卡不放任自卑,超越自己,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2 分)17答: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爱迪生和普希金成功的事迹,有力论证了“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这个观点。(2 分)(如只简单地r答“通过举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只给1 分)18.答案示例:适当的自卑,它能使我们看清自我,对我们走向成功很有帮助。在学习中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被自卑所压倒,要化自卑为动力,积极进去,不断进步。(内容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通顺1分,共3分)记叙文答案::19父亲的钱被偷;父亲及乡邻把各自的种子分给女人;父亲的钱失而复得。(每空1分,共3分。)
20.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2分)
2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2分)
22.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慷慨地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3分)
23.评价围绕父亲“善良”来谈,1分;联系现实要答出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正面意义,2分。本题共3分。
3.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2《配方法教案(含答案) 篇三
(六)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少.时(shào)
陈胜王.(wàng)
宁.有种乎(níng)
为天下唱.(chàng)B.跣.(xiǎn)
唐雎.(jū)
以头抢.地(qiǎng)
天下缟.素(gǎo)C.诣.(yì)
度.德量力(duï)帝室之胄.(zhîu)
又间.令吴广(jiàn)D.崩殂.(zǔ)
以遗.陛下(yí)
咨诹.善道(zhōu)妄自菲.薄(feǐ)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一驱弛。D.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生于外者。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4分)(1)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2)遂用猖蹶.. 古义: 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5.对下列的诗词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题为“壮词”,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壮就壮在词中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志;壮就壮在道出了词人的一颗壮心。B.《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C.《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D.《武陵春》这首词是女词人在北宋败亡后,流亡到金华所写的,词中反映了女词人的处境的凄惨和内心的愁苦。
6.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4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事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全走进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④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一一我很重要!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7.仿写。(3分)
下面这个句子出自纪伯伦的《雨之歌》,其中的“我”是诗人描写的“雨”。请你仿照这种句式,写一段话,并注明你所描写的对象。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描写的对象是 8.古诗文默写。(7分)
⑴《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原句。⑵过尽千帆皆不是。
⑶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⑷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⑸鲁迅曾称誉我国古代名著《 》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作者是。
9.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10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⑴上片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3分)⑵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哪两句诗?(3分)
⑶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古文阅读(30分)
(一)《陈涉世家》选段(15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0.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⑴楚人怜.之 怜: ⑵忿恚.尉 恚: ⑶尉果笞.广。笞: ⑷从民欲.也。欲: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⑵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2.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3分)13.如何评价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唐雎不辱使命(15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雄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4.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请广.于君 ⑵以头抢.
地耳 ⑶休.浸降于天 ⑷长跪而谢.之曰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⑵与臣而将四矣。
17.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1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2分)
三、作文(30分)
19.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如果有一种“时空转移心灵交流器”,能把你想说的话传递给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名人,那么,你将选择哪一位向他(她)倾吐心声呢?
请以“名人,我想对你说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话题中的“名人”可以是某位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艺术形象;②题目自拟;③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六)1.C
2.A
3.(1)而且——压抑
(2)失败——凶猛而放肆
(3)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言行品德恶劣
(4)深感遗憾——极为憎恨
4.A
5.B
6.⑴必须
(2)的对象
(3)“走进”改为“翻开”(4)对着我们这颗美丽星球上无数的生灵
7.示例:我笑,大地却在呜咽;我奔跑起来,林木却低下了头,弯下了腰,露出了愁容。描写的对象是“狂风”。(评分意见:要符合复句关系,要求采用拟人和排比。)
8.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⑵
斜晖脉脉水悠悠
⑶沙场秋点兵
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⑸史记
司马迁
9.⑴孤寂荒凉。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⑶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边关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0.⑴爱戴
⑵愤怒
⑶用鞭、杖或竹板打
⑷愿望
11、⑴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⑵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天地。
12.要点:①以激怒其众;②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③杀尉
13.略(说出理想抱负信念,只要自圆其说即可。)14.⑴扩充
⑵撞
⑶吉祥
⑷道歉。
15.⑴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
⑵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16.⑴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⑵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7.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为国家敢于献身的人。
4.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2《配方法教案(含答案) 篇四
一、积累运用(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寒噤(jìn)孜孜不倦(zī)发窘(jiǒng)...
B.觅食(mì)滞碍(zhì)脊梁(jǐ)...
C.汲取(jí)秕谷(bǐ)恣睢(suì)...
D.琅琅(1áng)滞碍(zhì)味同嚼蜡(jué)...
2、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玄虚潮汛歇斯底里
B.仓皇推敲格物致知
C.傅彩鄙夷与日俱增
D.激变渺茫不求甚解
3、理解默写。(5分)
(1)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为国建功
立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句子: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宏愿和伟大气魄的句子:
(3)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诗人虽有乡愁但却以忧国忧民保家卫国为使命的句
子:
(4)古代诗人常以“落花”寄寓情感,请写出一组诗词名句,并写出其作者或出
处。
(5)当我们想念远方的亲人,又不能团聚时,可以引用古代诗词中的名句来表达
情怀。请举出你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4、下面是一则谜语,它的谜底可以用一种化学物质(容器)来替代。它的谜底应
是()(2分)
“老者生来脾气躁,每逢喝水必高烧,高寿虽已九十八,性情依旧不可交。”
A.生石灰B.烧碱C.酒精灯D.浓硫酸
5、理解句式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下面的句子。(2分)
希望是如此的神奇,能让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在„„只要
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有力量能够摧毁我们心中的希望。
6、根据语段内容,在横线上写一句恰当的话。(2分)
在科学创造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龄:伽利略
17岁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0岁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
21岁取得第一项专利,30岁发明留声机,32岁发明白炽灯,33岁发明电车;徐
霞客22岁开始周游各地,进行地理考察;杨振宁34岁时与30岁的李政道共同
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原理,荣获诺贝尔物理奖„„上述事实证明: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
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
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信然:确实这样。先主:刘备。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wǎng):委屈。驾:
车马,借车马指刘备。由是:因此。凡:总共。
7.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臣本布衣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B先帝不以臣卑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 还于旧都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2分)
先主曰:“君与俱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主遂诣亮,凡三 往,乃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9.《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
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
10.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
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
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藏根草》,回答12—16题。(10分)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
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
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
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
儿便可寻到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
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
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
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1、文中“它是怎样活下来的?”的疑问,从侧面表现出。
(1分)
13、“它是人类的朋友”一句中的“它”是指。(1
分)
12、作者问藏根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根据
文意,代藏根草回答。(3分)
13、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
者问万佛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14、对于第23题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3分)
(三)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下面文章,回答17-23题。(14分)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
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
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
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不行,□□□□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
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
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
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5、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方框内应填人词语依次是、。(四字短语)(2分)
16、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1分)
17、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
(2分)
18、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写诗失败的原因是,画线句(b)的意思是。(3分)
19、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1分)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不如无书
D.思而不学则殆
22、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仓U新,要培养创造力。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3分)
期末综合素质测评试题答案
1、C
2、C3、(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5)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D5、如“寒冬里看到春光痛苦中看到幸福”(注意:句式要整齐,用词要相对)
6、点明是“年轻时期”与“科学创造上取得成果”即可。
7、C8、6.(2分)A7.(4分)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8.(3分)“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 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9.(3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 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 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12、顽强的生命力。
13、何首乌(家族)。
14、答案要点:①不管受到什么摧残(挫折),都不屈服;②顽强地生活下去,展现自身的美丽(或为社会增添美丽,或实现自身价值等)
15、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16、答案要点:①不怕被遗忘,冷落;②我的价值在我自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只要我有自己的价值,何必在乎世俗的评判?或宁愿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也不愿迎合世俗等。)
17、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18、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19、在学习(吸收或消化)前人的知识(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或:借鉴前人的知识)20、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或写作时不受古人的限制)
21、C22、A23、注意他们的读书特点即可。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2.2《配方法教案(含答案)】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4
2020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案09-06
华东师大九年级上数学09-08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4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诗文默写复习资料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