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2024-08-04

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精选14篇)

1.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一

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业内人士呼吁――

一无创业教育背景,二没接触社会不了解市场信息。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后,“创业”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新的关键词。同样,“创业教育”也成为一个不得不被提及的新词汇,然而我们当前的“创业教育”并不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部分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多年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贵州商专教授吴红彪说,早在,教育部就在我国九所高校首先展开试点,引入“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至今,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各高校并没有广泛推开,创业教育也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

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重点,则是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则根本难以提及。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都是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能够体现“就业”这层意义的,就是“上好学校,是将来找好工作的基础。”

吴红彪认为,创业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心很热手很凉、愿望大于行动的状态。这正是如今很多大学生创业的最贴切概括。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吴红彪指出,西方国家在就提出,应帮助学生实现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历证书,一本是职业资格证书,一本是创业教育证书。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并未得到有效体现。

“试想,面对不断热起来的创业环境,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在高涨,但是现在的大学是在一无创业教育背景和相关培训,二没接触社会不了解市场信息的状态下投入创业,其成功的概率也就可想而知。所以,愿景大,行动少,成功率低。与其说这是大学生的缺陷,还不如说是他们无奈的体现。”面对大学生不理想的创业状态,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若平非常感慨。他认为,在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推进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和制度化。

2.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二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外因 (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下, 通过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达到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方法的总和。应当指出, 在这里,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外因, 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内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才能体现出来。

自我教育的实施是多种多样的。下面, 仅就其中较为重要的几种实施方法分别加以简要论述。

1 说明式自我教育法

这是自我教育法中最基本的实施方法。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在客观事实面前, 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 自我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例如在讲社会公德规范“人与人之间提倡互相关心, 互相尊重”这一内容时, 首先组织学生就社会众多的人际现象展开讨论, 从中得出互相关心、相互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的结论, 并最终得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 相互尊重是社会公德中最基本的环节, 是维持正常秩序的生活准则”这一结论。又如在“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这一问题教学时, 可让学生在先准备素材的情况下, 运用课堂演示的形式, 从不同的侧面, 提出示例, 说明道理, 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 又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将自我教育演变为学生教学生的形式。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探究心理或意见不一时, 则可采用“民主对话式”的讨论, 持不同见解的同学都可以发表意见, 展开争鸣, 本着求大同, 存小异的原则, 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教师则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就行了。除了上述谈论式、对话式外, 自我教育的方法还包括自我阅读式、参观访问式等等。这里着重指出的是, 自我说服教育方法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接触 (直接或间接) 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基础上, 自己说服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因此, 要切忌对是非评价的简单化和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要做到立足于事实,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2 榜样式教育法

榜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常言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法, 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 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范围中找出榜样, 分析榜样, 并立志以榜样追求的目标来自我激励的方法。如在《思想政治》关于“党的性质、任务”的教学中, 针对个别同学的某些模糊认识, 安排学生课外寻找“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人”, 带回课堂向同学们宣讲, 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共产党人身上平凡而伟大的具体事例启发大家提高对党的认识, 从而坚定同学们对党的信赖和忠诚, 对党的事业的理解和拥护。

应当提出, 运用榜样式自我教育法, 不可对榜样求全责备。过分求全, 会令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望而却步, 反而不能产生自我激励的作用。事实上, 抛开“高、大、全”的榜样桎梏, 在学生的接触面中, 各种类型的榜样是层出不穷的。此外, 要允许学生从不同层次的需要出发, 在大致方向一致的前提下, 寻找自己的榜样, 使榜样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实践性自我教育

这是一种知行统一的教育方法, 即教育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学习、劳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 提高自身觉悟的方法。例如在进行“热爱劳动”的教学中, 首先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人民创业的艰辛, 体验物质财富来之不易, 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实践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富, 而任何财富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的结论。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时, 则可以相对集中一定时间, 让学生亲自走向社会, 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理解党的政策的正确性,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现实环境中自觉接受形势政策的教育, 这是课堂教学效果所达不到的。

4 品德评价自我教育法

也叫自我评价方法。这是一种通过受教育者对自我行为的评价, 从而促使自我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不断上进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对自我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品德评价时, 或唤醒自己对缺点的警觉, 中止不良行为;或对自身优点产生注意, 激发内驱力, 发扬这种优点。因而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得到行家的使用。但是, 无论是组织自我评价, 还是有意引起学生的内心评价, 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切不可无限上纲,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或得到肯定评价或得到否定评价的同学, 这是关系到运用品德评价法成败的关键。

3.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三

首先,只有去爱,才能被爱。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建立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教育的过程不是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融。教育也是播种,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爱的种子,用健康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去播种,用真诚的行为去慰藉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人。学生的成长需要爱,教师要把自己的心血、智慧、激情、温柔都凝聚在对每一个学生的爱中,用自己的爱感染学生稚嫩、丰富的情感,才能激励学生去奋斗,去爱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有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学生,课堂里有学生,作业本里有学生,我们爱学生的心才会被学生感觉得到。作为教师,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父母爱我们那般去爱所教学生,学生才会爱上如此大仁、大爱的教师。师生在爱与被爱中,心灵相互滋润、相互浇灌,进而促进心灵的共同成长。

其次,我以我心付童心。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应该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去贴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触摸情感的心弦,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的痕迹,真正做到“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通过对话、交流、信任、欣赏、期待、激励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教育就是教师运用一定手段手法以师心赢得生心。

再次,发乎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有效地教育手段。夸美纽斯曾说过:“没有一块木板粗糙到再也不能刨平的地步,没有一面镜子模糊到再也不能照见人影的地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进行适当的教育,是否具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已故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了爱,所有的宽容和尊重才能成为可能;有了爱,所有的耐心和耐性才能实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性,少一份急躁;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指责。只要我们有一个满浸着爱的灵魂,我们就能传递给学生最美的东西。这样的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陶行知先说过一句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学生,才能使自己工作得更出色。

4.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四

体 育 论 文

论足球比赛规则对大学生的行为教育作用

姓 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论足球比赛规则对大学生的行为教育作用

**专业(*)班 姓名 学号:

摘要:本文通过对足球规则以及足球比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领域的教育作用,并简要说明其原因。关键词:足球

规则

大学生

教育

作用

正文:

足球运动是世界体育运动中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号称“世界第一运动”,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足球比赛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积极参与。由于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特点,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无论从足球运动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在足球的学习和训练中,了解比赛规则,团结合作,能者多劳,多方面的增强了同学们的自身素质。规则中,同队队员被分成前锋、中缝、后卫及守门员等职位。同学们按技能分配,分工合作,而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非常激烈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

在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做到和睦相处,共同合作,注重和他人沟通。足球运动又是一项集体项目,可以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集体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任何比赛,不论品级大小,都非一人或一个球星所能左右。这样的赛场,这样的运动,怎能不给我们带来团结观、协作观、民族荣辱观的教育?同时足球比赛有输有赢,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作风;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对思想道德促进的目的。

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这种足球规则让同学们集体参加,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帮助。处在不同的球场位置,是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在与同伴共同合作当中培养积极情绪,养成良好性格和积极的集体荣誉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正义感、同情心。最后,通过锻炼,让大学生同学保持日常生活的饱满情绪和旺盛精神。

文化学习素质教育方面,足球课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获取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此外,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到认真预习、复习;从勤奋好问、善于思考、珍惜时间、讲究学习效率到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等方面具体加以指导,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身体素质教育方面。在球赛进行过程中,同学练习奔跑,跳跃,是同学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一是锻炼了学生体格,促进生长发育和形体优美,以保持学习和其他精神活动所必需的精力和体力;二是发展了学生的体能,改善神经系统对于器官的调节作

第1页

共2页 1

用,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以保持学生精神活动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三是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如何适应生存,增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方面,在足球训练的时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化的劳动生产做好心理准备和一定的技术准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是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劳动技能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劳动技术的培养,像在足球比赛中一样,观察局面发展,手脑并用,锻炼思维能力,体现以动手为主体的劳动本质。

特长素质教育方面,足球训练使学生发挥个性、发展特长。应该承认素质不等于能力,但良好的素质却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学生特长素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经过足球的训练,学生的自强和耐心、环境的适宜为大学生提供特长表现的舞台。

在世界各种足球比赛中,足球飞入球门的瞬间总是伴随着观众的欢呼,赞叹声,同时使球员一夜成名。在这精彩的背后,是他们多年来的艰苦训练。他们多年来的刻苦训练令他们练就了极快的速度和精准的传球技能。反观当代的大学生,人人都想毕业之后能找到好工作,羡慕那些毕业后前途无量的同学。如果我们想一举成名,就必须付出长年累月的努力,没有刻苦认真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很难一举成名。如果想要得到公司的认同及企业重视,就必须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达到高等素质人才的高超的水平。正当此时,大学生必须抓好基本功,重视平时的学习,光学知识,提高技能。

在胜负悬殊的局面中,即使是输掉此局比赛就会被淘汰,若同学们没有悲观失望,面对强敌,奋勇拼搏,最终可实现赛局逆转,反败为胜。其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其二,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其三,培养积极情绪,养成良好性格;其四,保持日常生活的饱满情绪和旺盛精神;其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正义感、同情心。

在2010年世界杯足球大赛的英德大战中,英格兰的一个关键进球被裁判判为无效进球,事后调取录像发现,该进球应该是有效的。虽然这次误判引发了球员及球迷对裁判的情绪对立,但是,英格兰队还是尊重了规则,在赛场上尊重了裁判的裁决。这一现象反映了西方社会的规则主义观念,即规则必须遵守,即使有反对意见也必须按照程序提出。这加强了大学生在校遵纪守法的教育。

综上所述,足球比赛规则对大学生的行为教育在诸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1页

5.重视教育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五

重视教育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宁夏 中卫 ●张学芳

小学生进入五六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开始发育,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乖巧、听话,对生活和学习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这个时期的学生难以管理,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就会得到事倍功半。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对高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有一些认识和体会,在这里谈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出现问题,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出现问题后单凭教师的批评、指责、惩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且也起不到警示、教育其他学生的目的。如果教师能抓住有效的时机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交流沟通,疏通学生心中的纠结,就会使问题彻底解决。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天,班上两个学生发生了打架事件。我让学生把打架的两位同学请来。过了一会儿,小H来了,一脸的委屈,脸上还挂着泪珠,站在我面前低下了头。小Z没有来。同学告诉我,小Z背上书包跑了,说他要辍学,回家自学成才,不在学校受别人欺负。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出去找小Z。这时我看见几个同学拉着小Z来了。我让他俩讲了打架的经过,原来打架是小Z先挑起事端。小Z把小H打了,小H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小Z还认为自己受了欺负。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并没有当面批评他们。后来我把小Z的家长请来,我和家长共同批评教育。但是教育也是无济于事,我就让家长把小Z带回家让他冷静。最后我利用班队课,以小Z打架这件事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事情可能产生的后果。全班五分之四的同学都发了言,谈了这件事情的不良后果。同学们一致认为小Z不冷静、想法简单、不计后果。听了同学们的分析,小Z认识到自己错了,承认了错误。我又把前一段时间发生的骂仗、打架事件一一搬出来和这件事作比较,同学们认为这些当事人和小Z的思想表现都是相同的,都有遇事不冷静、想法简单、不计后果的特点。我又问大家:“你们遇到事情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同学们虽然没有说话,但有许多同学都在点头默认。我说:“既然同学们都有这样的表现,当和别人有了矛盾冲突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在心中要告诫自己,我要冷静、冷静,避免尴尬的事情发生。”自从这次讨论以后,后半学期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班风学风积极向上,没有让老师花费太多精力进行管理。

二、教育学生,早发现,早引导

学生在校的行为多种多样,有好的行为,也有不良的.行为,对每一个行为教师关注它背后的故事,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在萌芽状态早发现、早引导,会教育学生改掉许多不良习惯。我班的小J是个十分调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平时朋友不怎么多。可最近一个星期多,我每次到教室,从窗户里就看到小J的座位边围着许多人,大家看到我,立刻回到自己的座位。我找来小J周围的几个同学打听他们围着小J干什么,才知道小J这一段时间每天到学校的时候都会带来许多小食品(价值十几元)送给同学吃,于是有许多同学每天都围着小J转。每天课间休息,教室里十分乱。我把小J叫来询问,小J根本不承认,于是我就给小J的妈妈打电话,告诉她小J的这些情况。小J的妈妈立即赶到了学校,把小J叫来了解情况。小J支支吾吾不说实话。小J妈妈回家以后和他爸爸交流,才发现小J爸爸皮夹子里少了200元钱。而小J爸爸以为是他妈妈拿了,所以没有在意。这下有了证据,小J才承认是自己拿的,已经花掉150多元。经过批评教育,小J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再也不拿钱了。小J的妈妈十分感激,说:“老师,太感谢你了,你如果不告诉我,这个孩子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过了几天,有同学又告诉我,发现小J又拿着50钱买东西。我问小J,小J就是不承认。我又给他妈妈打电话,经过查证,小J家经营着一家商店,他妈妈买东西收完钱后随手放在了柜台上,后来忘记了,被小J钻了空子拿走了。从那以后,小J的妈妈和爸爸特别注意对钱的保管,逐渐帮小J改掉了拿钱的毛病。如果不是发现的早,及时进行引导改正,一旦养成习惯,后果就不堪设想。

三、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及时跟上

家庭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在家中有不良习惯,家长要及时教育、引导,让他们及时改正。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青春发育期孩子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要让家长了解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是一个特殊阶段,情绪反复,行为多变,有逆反心理,应尊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表现不能任之发展,出现问题后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用足够的耐心和关心,正确积极引导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促使其进步。教师、家长要经常联系,及时沟通,随时掌握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适时引导,使他们顺利迈好青春的步伐。

6.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心得体会 篇六

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在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台的规定,使教育惩戒有法可依,破解了教育惩戒无度的难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育人过程中“不敢管”的焦虑,维护了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也为教师依法育人提供了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深入学习、吃透此次规则的精髓要义,在日后教学工作中遇到必须惩戒的教育情境时,一定要有尺度、有温度地开展教育惩戒。

二、教育惩戒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目的仍是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他为我们今后行使教育权,管理权指明了方向,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注重我们育人的效果。

三、教育惩戒要把握惩戒的度。惩戒权不等于上方宝剑,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权的使用范围、使用程度,将教育惩戒权与未成年人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规则》中“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决不为。千万莫让重回手中的教鞭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

四、教育惩戒也是出自于“爱”的目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五、教育惩戒为教师、家庭和学校又搭建了一道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护,在使用惩戒权时,尽量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虚心接受学校、家长、社会的监督,让教育惩戒最终经得起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双重检验。

六、惩戒的目的最终在于“戒”。惩戒是要让学生清楚哪些是错误的行为,坚持效果导向,多从心灵上感化,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争取在爱的氛围中,达成惩戒的教育效果。

7.高职教育须重视学生软实力的提升 篇七

一、软实力

软实力 (Soft Power) 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 又译“软力量”或“软权力”, 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奈认为, 软实力是一种能够影响、吸引“他人喜好”的力量, “常常与一些无形的资产联系在一起, 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惯例, 及具有合法性道德权威的政策等。”[1]。我们知道, 高职学生与其他社会人一样, 其本质已“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 作为“社会人”的高职学生, 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会劳动、工作的机器。马克思还说,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 这种关系都是为我存在的”。[2]面对“为我存在”的社会, 高职学生要就业、生存、发展, 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 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完善人格等“无形的资产”的高职学生, 必然影响、吸引“他者”, 发生软实力的积极作用;反之, 则会被社会所排斥。作为培养“职业人”的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在于, 所培养的学生是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职业性、行业性、技术性是其重要的特点。因此, 一个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业文化等软资源素养的职业人, 必将善于处理个人与单位、个人与团队、个人与同事等各种关系,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然能够在沟通、交流、对话的过程中, 取得他人的理解、认同、支持、合作, 为个体生存、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正是因为人的精神、价值、人格、信念以及道德、规范、操守之类的“无形的资产”等素养, 是生成软实力的根本资源所在, 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名校无不高度重视人的软素养发挥的重要作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可能为非作恶愈大”[3]。所以, 立足社会之人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也就是说既要拥有硬实力更要拥有软实力;职业人也不例外。当提及走出黄埔军校大门的革命军人, 之所以令人仰望不止, 原因不仅在于他们英勇善战, 更在于他们在反帝、反封、争取国家统一的进程中体现的那种爱国、守纪、敬业、刻苦、精诚、合作、进取、主动献身的黄埔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黄埔军校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培育人品上的成功, 或者说是重视军人软资源素质培育的成功。当前, 高职院校重视提升学生软实力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据天津职业大学对部分世界500强企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前三项并不是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特别重视的“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 而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 至于“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则分别排在第六和第四位[4]。由此看来, 现代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标准已不是单纯地要求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水平, 而是更加侧重于软实力较强的人。

二、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意义重大

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无形的资产”大都根植于、或者说依附于一定的文化, 而“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 不仅“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作用, 而且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1]。就是说, 文化软实力很难驾驭, 只有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实践的群体所认可方能发生软实力的社会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公民的, 只能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先进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人格魅力、道德观念等“无形的”软实力资源, 才能发挥正价值软能量;否则, 落后的文化精神为人所吸收, 则可能转化为负面的力量而不会被社会所认可。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 (又称物质文化) ”、“中层文化 (又称为制度文化) ”、“底层文化 (又称为哲学文化) ”等三个层面[5], 一般情况下表层物质文化的影响力不确定性较大;中层制度文化产生的影响力需要的时间较长, 一旦形成有较长的稳定性;处于深层的内核文化产生吸引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而且一旦形成一般有更强的稳定性[1]。由此, 重视深层内核文化和中层制度文化教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软实力资源的重要内容, 因为一旦形成, 二者都具有强力的稳定性, 因而能够持久地发挥软实力的作用。而表层的物质文化虽然影响力不够确定, 但由于是核心文化和中层文化对外发挥作用的“中介”, 在职业人各种交往活动中, 能够直接影响“他者”, 因此也最活跃, 发挥的作用也最直接, 而且底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往往是通过表层文化的作用, 影响、感染、吸引、同化“他者”的,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得到重视。我们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时代, 各种文化剧烈地交锋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复杂多样的景观。大力倡导“国学”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很有现实意义, 但因此否认五四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传统, 就有问题了。总之, 以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业公民的软实力素养, 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1. 提高认识。

重视文化教育的职教地位。目前, 高职院校一些教育工作者, 认识不到文化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单方面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对职业学生实施文化传承教育不关心, 使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任意削减大学语文等文化课的教学课时。长此以往, 必将使我国职业教育误入歧途。作为职教人, 我们应站在“全人”教育的高度, 重视高职学生的文化教育的地位。解决不重视文化教育的认识问题, 首先提高对学生实施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 正确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将“大学语文”之类的文化课列入与“两课”、“公修外语”同等重要的高度, 而且一定要融入“实用语言”、“现代交际礼仪”等物质、制度文化之类的教学内容。由于目前“大学语文”等文化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只是处于“附庸”的地位, 致使有的职业院校不能有效地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和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 课程设置上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将之放置到“两课”同等重要的地位, 成为所有职教学生必修的课程, 并且以考证或以学分的形式作为评定合格与否的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课程。但需要融入“语言应用”和“行为礼仪”等相应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 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精神的熏陶, 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行为礼仪等素养也能得到训练, 使学生内在涵养顺畅输出, 吸引、感染“他者”的软实力得以提升。

3. 重视政治思想和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和经典文献的课外阅读与指导。

采用课内教学结合相关“经典”著作的内容介绍, 辅以课外阅读指导、讨论,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政治思想的教学质量、挖掘德育政治课的文化内涵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 辅以指导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 一定会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加深领会经典的精神内涵。

4. 切实落实“三育人”的教育指导意见。

要求教师有效地将育人内容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 许多科学家和技术革新能手都有广阔的心胸、豪迈的气质和很强的艺术鉴赏力, 而且在他们的一些科技成果里常常蕴含着浓烈的人文文化气息, 应该大力倡导或强调理工科教师灵活使用这样的人文文化资源, 以感染训练学生的精神文化气质。

5. 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

将企事业文化镶嵌到学生实训、实习等工作流程之中, 使职业角色的共性目标与特性在学习训练中得到体现,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文化精神。现代企业单位, 一项工作目标常常需要团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这就需要以同样文化标准衡量所有的技术员工。因此, 将具体的行业、岗位文化精神镶嵌到学生具体的实习工作之中, 让学生亲临实景感知既独具特色又互通的文化精神, 以深刻影响学生, 使之形成具体的企事业文化精神。

另外, 以培育软实力文化素养为主题, 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社团活动, 营造立体的文化育人环境等, 也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升学生软实力有效的措施方法。

摘要: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 还须重视学生软实力的提升。但软实力基础的核心要素大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 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只能以先进的文化教育来实现。搞高认识、设置文化课、落实“教书育人”的意见、重视经典阅读与指导、将企事业文化镶嵌到学生实训之中等, 都是可行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4]朱振国.高职教育须求突破[N].光明日报, 2011-12-05 (2) .

8.职高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职高学校;职高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94-01

职业学校学生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和一线主力军,职业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道德水平和文化底蕴高低,职业学生就业后所体现出的道德水平同样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职业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职高学生德育教育亟待加强

1.思想政治表现。

职高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有一定的理想追求。同时,有少部分学生的政治倾向仍摇摆不定,社会道德观念淡薄,突显厌学情绪;还有半数的学生自我意识严重,以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标准,个别学生更是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获得的信息良莠不齐,使他们的思想处于不平衡状态发展。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把个人发展前途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就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淡漠。

2.道德行为展现。

职高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基本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少部分学生集体感薄弱,也有学生打架斗殴,无视学校纪律,吸烟、喝酒,养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劳动不够积极,处于随大溜状态;还有些学生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随处乱丢垃圾,还有的干脆藏在课桌里……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

职高学生多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差,是被人批评和冷落的对象,导致了他们自信心不足。久而久之他们表现为对周围任何事都无所谓,他们正处于个性上的敏感和脆弱时期,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也是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体现。过强的自尊心一旦受害,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危害自己和他人;职高学生中大多数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上进心不强,还有少部分学生深受网络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互相攀比,追求享乐;自我约束力较差,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不思解决,而更多的是指责和抱怨。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不平衡状态。

二、职高学生日常教育环节的德育教育途径探讨

职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所有职高教师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1]德育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职高学校的德育教育途径的选择和规划至关重要。

1.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在当下这个富于变化的时代,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适时的调整。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对校园的建筑,力求做到气派、高雅;对校园的其它设施如篮球场,力求做到宽敞,以此增加职高学生对职高院校的喜爱之情;对校园的绿化,要做到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大树、小草、繁花、流水都是校园的美景,不仅可以使校园空气清新,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校园环境卫生,要保持清洁,地面无垃圾,给学生一个好心情。在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方面,要深层次挖掘国家优秀文化传统中富有代表性的东西融入校园。如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职高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总结出自己学校的校训,最好能让学生参与,通过征集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职高学校利用名言警句点缀校园时,还可以搜集出各专业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通过挂牌的方式挂在各实习室的醒目位置,不仅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起到熏陶作用。职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举办不同的特长比赛和技能大赛,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职高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分出不同的小组,分别派出不同的指导老师,让职高学生有丰富的业余活动,有事情可做,以此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上进心。

2.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职高学校,更应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职高学校的教师要充分了解职高学生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策略组织课堂教学。职高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戈登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三个和谐。即让孩子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2]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达到“三个和谐”。职高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特点,挖掘德育教育信息,融合到组织课堂教学中去。

职高学校课堂教学可分为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训课堂教学。理论课堂是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天地,所以理论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如在课堂上可以穿插些当前国家制定的各行业的相关政策,也可以讲些相关专业里优秀人物的故事,既为他们的人生树立了楷模,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高教师可根据需要整合教材,把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有讲述课堂、辩论课堂、讨论课堂。讲述课堂是基础,辩论课堂和讨论课堂是延伸。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自己肯定自我,提高自信。实训课堂更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也是学生德育体现的场所。如实训室的卫生保持情况以及打扫情况,实训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查看学生技能操作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总之,职高教师要把德育工作细化,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国情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等分配到每堂课中,日积月累,逐步渗透,达到最终目标,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3.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也是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职业院校学生施行校企联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走向社会到企业中亲自体验,扮演企业员工的角色。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去之前应把德育教育内容明确化,让带队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在企业工作期间,每个学生的表现要量化考核。比如学生能否按规定时间到达自己的岗位;能否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下班时能否把自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出现问题时能否独立解决;能否主动与老工人交流沟通;能否保持宿舍卫生整洁等等,把这些问题归纳整理,由带队老师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变成了员工,通过团队合作,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能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品质,遵守时间的习惯;也能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挣钱不易,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为学生自主成长打好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论德育和全面发展》,《外国教育资料》1980年第一期。

[2]周宏,《赏识你的孩子—— 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9.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九

心理学研究表明,充满愉悦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英语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要做到两个体现。首先,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英语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学生,对学生英语学习抱有合理的希望,并且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诚然,学生只有敞开心扉,愿意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教师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态以及思想活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没有英语教师对学生该有的鼓励与信任,那么学生只能封闭在自己狭小的天地中,他们积极的情感因素将会消沉。其次,体现交际的教学本质。我们知道,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体现英语学以致用的思想,学生不仅能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口语能力的逐步提高、与人交流技巧的提升,而且还能体验积极的学习情感,使他们把热情和积极性带到英语学习上,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所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真实看法和要求,共同探讨学好英语的途径和方法,确保在教师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过程中激发学生尊重教师、热爱英语学习的情感。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英语教学作为对外国语言的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始终认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看能否组织好一堂课。显然,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教师教学语言的贯穿运用以及是否得体至关重要,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优劣,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就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而论,它包含了英语语言要素几个方面的要求,如语言的简明性。简明要求教学中的语言描述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教内容,使学生能够领会教师的意图。所以,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应深挖教材的内在本质,紧紧扣住语言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语言设计,如语言的节奏感。教师语言的节奏是由停顿和语调组成的,何处该停,何处不该停,什么时候要升调,什么时候要降调,都是由人们对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体会决定的。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停顿和语音的强调,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力量。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诚然,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以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激发情感。

三、教师教学评价的体现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评价是任何学段教学中都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事实上,我们在看重评价的宏观作用时,也要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培养的重要功能。毕竟,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激励学生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就英语教学而言,要实现评价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确立全新的评价理念。英语教学中,新的评价理念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要求把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其次,体现合理的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既要体现共性,也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本身;评价形式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教师评价,也要体现学生自评和互评。要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使他们加倍努力学习。力争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英语教学氛围。当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还需要教师设计完善的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落到实处。

四、精讲多练,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树立信心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英语语言技能技巧,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产生爱学英语的情感,避免以讲代练而造成学生学而不会的焦虑情感。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完成英语的学习。

10.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十

一、注重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基础性知识,这些不可能完全让他们体验,而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精选来的典型。所以,做好每一个实验,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抽象知识,并根据得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书中通过引入风力使树枝变形,用力使弹簧变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能使物体形变。学生提出疑问:我平时用力拿玻璃瓶,我怎么都没有觉得瓶子发生变形呢?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假如瓶子发生形变,我们有方法可以看出来呢?有同学说用放大镜看,一试,结果看不出什么变化。又有同学说:玻璃瓶里装满水,手对瓶用力按,如果水流出来了就证明瓶子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发生了形变。于是让这位同学去演示,发现手用力后瓶子发生摇晃,水也会倒出来,很难观察。于是又有学生提出来改正方案:把瓶子灌满水,盖上盖子,用力挤压,如果瓶盖冲开或者变形,则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变形,又做,发现还是看不出来。于是大家又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说,可能还是由于瓶口太大了而看不出来,我就趁势引导:那变小一些可行吗?有学生说不行,也有学生说可以,因为把微小的变化进行放大,能够看出来。我又问:“如何变得小一些呢?”大家经过讨论,觉得在瓶里装满水,然后盖上盖子,再在盖子上插一根玻璃细管,进行实验,如果管子里的水位上升了,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形变,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同学演示一下,结果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而远一些的则看不见。我又让大家改进:如何把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呢?马上就有同学想到用红墨水,于是我又让他用红墨水做了一遍,结果现象很明显。然后我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取温度计的中间一截插上重新做,结果细管上出现了一大截的红墨水。实验规律也就掌握了。

这时有学生提出来,他说“假如玻璃瓶里不装水,空瓶子直接盖上盖子,再把细管子塞上,并在细管里滴几滴红墨水,再用手挤压瓶子,如果细管里的红墨水上升,也能说明啊”。

这时有学生站出来反驳:“也许是手对瓶子加热,瓶里空气受热膨胀而体积增加的结果”。我又趁势提出该如何改进这个方案,学生想到了设计对照组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的实施,不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增设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比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后,大家都知道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因此我就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土壤,我们能否种出植物?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们通过设计方案,选择身边的塑料瓶,并买来各种化肥,配置成营养液放到瓶子里,在瓶口铺上塑料网,撒上青菜种子,结果真的长出了小苗,又慢慢长成了一棵棵小青菜,其内心兴奋程度是无法描述的。又有个学生想要种富硒的青菜,特地拿了一点点的硒酸钠配置成富硒的营养液,就种出了富硒的青菜。周围有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相继种出了富铁富铜的青菜。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以一个探索家的身份进行实验,在情绪被激活的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使其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及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利用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实验时,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浓厚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锻炼意志、开拓思维、增强自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例、现象了解到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书后面有专门介绍火箭飞行原理的阅读材料,然后我在课后就布置一个制作水火箭的比赛活动,让每组都制作一个水火箭,在家做好,周一在课上进行比赛,大家讨论:如何比较谁制作得最好?学生当然会说跑得越远越好。怎样使火箭运动得远?有些同学把可乐瓶绑到木板上,有些把可乐瓶开口变小并绑在玩具汽车上,有些则找来小时侯玩的赛车,在轮子上绑上可乐瓶,等等。最后,通过亲自体验,又让水火箭跑最远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依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得出:要使水火箭跑得远,与地的摩擦必须要小,后面喷出来的水要小、急。这样的动手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冬珍《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1.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舞蹈;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舞蹈教育分专业和非专业教育,专业的舞蹈学科研究是高校舞蹈教育长远发展的基础,是高校进一步完善舞蹈教育功能,促进我国艺术繁荣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样的非专业舞蹈教育则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传承艺术文化,启迪智慧、提高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目标。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舞蹈艺术是一门肢体语言的艺术,是长于抒情,最善于表现激情的艺术。特别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他们需要用歌唱用肢体来释放和演绎情感。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通过自己身体舞动的内心情感可以比音乐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创造性。我国自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参加舞蹈活动的群体也在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舞蹈教育,逐步建立了舞蹈学校、文化宫,培养了大批舞蹈艺术人才。社会舞蹈教育的迅猛发展,带动了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良好势头。根据国家艺术教育的指导方针,在一些普通高校也陆续开展了舞蹈教育,有了舞蹈课和舞蹈活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显示出自身巨大的能量与效益,可以肯定,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根本条件。而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高校大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等实践领域中提出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见解、新方法和新成果,不仅直接关系到了未来人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民族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的确立。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舞蹈教育的忽视将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培养优势,更是我们高校舞蹈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发展的原因。

首先,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发明,几乎都是以形象思维方式开始,并在丰富的想象力作用下产生的。而以形体语言为根本表达方式的舞蹈,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舞蹈的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理博士就认为:人的“左脑具有理智,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活动,主要支配语言、文字、运算等,而右脑富有情感,以形象思维方式活动,主管形式、空间和非口头活动”。这段研究理论证明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的普通文化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左脑发育长期处于优势,但是右脑发育却得不到星星的发展,从而必然造成了创造力的缺乏。这就可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左右脑均衡发育,从而培养民族创造力是何等的重要。而在学校实施舞蹈教育有助于学生右脑发育及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左右脑及逻辑、形象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自实施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古朴典雅、细腻圆润、刚柔相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5151.htm"\t"_blank"的中國古典舞和多姿多彩、生动形象、诙谐欢快的民族间舞蹈等等,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表演、欣赏中获得体验、感受、理解,从而加深了对我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的鉴赏舞蹈的美;而一些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外古典、现代、流行舞蹈对我国舞蹈艺术领域的充实,使得舞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舞蹈艺术掌握更加全面。因此,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展对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是必然而有效的。因为创新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而教师在舞蹈教育中通过有目的的启发,调动学生储存于大脑中丰富的动作形象,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能使学生大脑信息快速分解并重新组合,并在音乐或情景等外在因素诱导、启发下不断变换统一,直到形成新的形象,最后通过肢体的二度创作,真实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种较为复杂却有规律的艺术实践可以通过课内外的即兴表演、舞蹈排练、舞蹈编创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不断实现,并最终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舞蹈教育对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师应特别重视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当下,综合型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适应世界多元化形势需要,及综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科学性培养目标。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大型体育晚会开创者、中国音乐剧专业创始人之一吕艺生教授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历程,认为目前舞蹈教育是处在游弋于国民教育内外的状态,还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和普及舞蹈教育。虽然舞蹈专业在高校的发展有较大的起色,但是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多局限于专业教育,而在专业教育中则侧重于舞蹈技能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积累。也就是说舞蹈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实现。由于作为国民教育重要内容的舞蹈教育,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任。因此,舞蹈教育者特别是高校舞蹈教育者,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能培养一大批即可以传承又可以发展和创新的综合型人才,使逐渐失去了“天之骄子”称号的大学生担负得起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舞蹈教育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才发展战略充满了挑战和期待。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育应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结合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生提出的新需求,因材施教,对专业与非专业的大学生以不同课程设置来实施共同的综合型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创造力的开发。例如:在舞蹈专业课中注重教育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舞蹈艺术的特性与舞蹈的艺术发展规律,掌握舞蹈艺术表现生活的方法。加强舞蹈创作、舞蹈欣赏和舞蹈评论等锻炼。激发学生在表演与创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艺术人格和创新能力。对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要在舞蹈欣赏与舞蹈实践中更多的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想象力与实践经经验的积累,鼓励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和假设进行探讨,在不断地研究、学习和发现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舞蹈艺术和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巧妙地联系,训练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时更自信地迎接来自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各级政府、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可以双向选择的新的就业形势的挑战。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是不仅具有宽厚基础知识结构,还要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情况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发展。因此,高校舞蹈教育也应放开视野,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舞蹈教育,确定创新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舞蹈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不断完善,这是我国素质教育下高校舞蹈教育不断的发展和提高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2]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十二

一、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

1. 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辩证统一。

创新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的教育, 而鲜明的个性是人的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毋庸置疑, 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在精神实质上是互为因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 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 个性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教育为依托, 才能得以彻底实现, 不至于浅化、庸俗化。相反, 没有个性就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 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个性发展, 强调个性教育。在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里,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些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 从学生差异入手, 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

2. 个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所以, 个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 就不可能有创造。即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一个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只是人云亦云、盲目崇拜、从众的人, 他的内心世界往往是贫乏、情感低落的。这种人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或性格方面的差异, 必须承认这种差异, 给学习者创造机会, 给他们权利, 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 去不断超越、突破和创新。要造就大批的创新人才, 教育是基础。所以教师要在综合分析每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找出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 让学生积极质疑、动手实践,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 重视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个性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价值。而人的存在必然是人的个性的存在。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 它包括勇敢、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的人格特征。所以, 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尊重人归根结底是尊重人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这是个性教育的首要内容。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 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2. 发现学生的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 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发挥自我。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一定要注意引导他们身体力行, 切实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例如保护环境, 关心弱势群体, 关心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孤儿等。对于学生的正确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奖赏或表扬, 正面强化, 使之巩固、保持。特别是课堂中意外生成的动态资源要及时得以利用。

3. 发挥学生的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 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在浓厚的社会创新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 才能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个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以达到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寻找每个学生身上个性的优秀品质和潜在的闪光点, 找到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如我们学校近年来, 一直对数学、英语学科进行分层教学, 主要对象是学有余力的学生, 师资配备也是富有竞赛辅导经验的教师, 在完成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外, 更重视知识的拔高和拓展。我校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内的数学、科学竞赛中都占有很大优势, 成绩突出。

4. 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的发展是个性教育的目的。但个性的解放才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当个性得到解放后, 个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有健康的、丰富的个性的人。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培养、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上, 还表现在预防、纠正学生的不良个性上。因为人的个性的形成受着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就决定了良好个性和不良个性是同时存在于受教育者身上的。所以伴随着良好个性的培养、强化, 还要有对不良个性的预防和改造。

5. 重视学生的需要。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时期内, 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而这种欲望正是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重要动机。于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就要清楚地懂得现代的学生需要什么, 得教学生什么。中学生的情感特别丰富, 教师要在情感的强烈感染下, 引导他们发挥潜力, 发挥聪明才智, 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同时, 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及时吸纳新时代的新知识、新材料,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情境。

三、个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1.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个性张扬的创新教育,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个性教育的核心。教学实践得出, 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教育源于课内的学习。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学生, 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 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制定目标、实施教学过程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将个性发展视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 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少了, 乐趣多了, 学生对待生活或对待学习就会更乐观、更自信, 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基础。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 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才能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相互探讨, 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它强调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 强调双向互动、双向协调, 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师生关系。

其次, 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是个性形成的重要外因。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里, 教师才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僵化, 学生也能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领域, 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式学习, 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 我们的教育要变严格管理为科学管理, 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在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前提下, 还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 给学生更多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指导者、朋友、知己, 由教走向导;学生由被支配者转为“合作者”, 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自立、自理。

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扩大活动空间。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外活动是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的载体。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实践。学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 整合课内外教育环节,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 培养动手能力, 发展综合素质, 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学校开设讨论课、研究课, 开展艺术节、科技节, 定期举办各种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 如电子驱车、航模、雕刻、剪纸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知识技能比赛, 成立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家庭实验室、社区科普宣传队等,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平台, 让学生在学校或在校外都有组织、有活动、有伙伴、有辅导, 以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在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 创新必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得到发挥, 聪明才智得到张扬。

关键词:个性教育,创新意识,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创新教育实践的若干建议.江苏教育研究, 2000, (3)

[2]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 (8)

[3]张雪黎.论高职教育中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职教论坛, 2007, (2)

13.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 篇十三

科学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质量以及生活的环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也昭示着传统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经受重新检验和整合。同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一样,新一轮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应有支持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基础。结合近年来对影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性理论的学习和体会,笔者认为,当前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直接依赖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转向以对科学本身性质的研究和认识,以及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础。换言之,本次科学教育及课程改革比以往更具有直接而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科学性质的认识对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对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同如何看待和认识科学教育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以Bernal,J.D.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科学有不同的涵义。科学的多种定义和解释,都反映了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常见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在这种表述中,说明了人们依赖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中,科学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于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即发现历史事实、社会事实、自然界的事实和其他事实以及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认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与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将科学看做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的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除具有认识世界的巨大功能外,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功能。[1]

以科学及其活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先后成为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科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科学发展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正在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理科课程论是以经验科学论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为基础的。前者强调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大量的科学事实作为概括理论知识的基础,掌握知识应通过“观察与试验──获得现象、事实──归纳概括成理论知识──推广”的过程来进行;后者强调学习知识应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上,通过它们来扩展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认识一般原理──检验个别事实──推广出新原理”。应当承认,这两种途径对于认识和掌握大量知识是有益的,但不能很好地满足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培养未来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蓬勃发展,科学认识论有了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Popper,K.为代表的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认为科学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假说—推理(证伪)的过程,解决科学问题需要经过下列几个不同的阶段:[2]

●一个问题存在于某种学说里(提出问题存在的可能范围)

●新的理论或学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假设)

●用新的学说推演可以得到严整的建议(提出证伪途径)

●用辩驳性试验来验证建议(证伪)

●确定合理的学说(去伪存真)

60年代又出现了以Kuhn,T.S.为主要代表的历史学派,强调用历史的观点去研究科学的发展变化,并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科学认识发展学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由一系列彻底的“革命”来促进的,他提出了“范例”(也译称范式)的概念,认为科学是“范例”的不断演化与积累。[3]他认为科学家并不是以研究和验证(包括反驳)假说来发展科学的。他将科学发展的过程描述为前科学 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他还将“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认识的主体,[4]从而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因素引入了科学哲学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建构主义”科学观点。

Popper,K.和Kuhn,T.S.的科学认识发展学说对当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之一,是科学课程在内容的组织上较为强调运用“假说──推理──阐明结论”的方式,并力图将这种方式也贯穿于科学教学过程;影响之二,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发展史等知识内容的学习,教材的组织也十分重视它们之间的综合 。

有研究表明,如何看待科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科学观念,对于学生的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性质的认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科学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并产生如此深刻和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下列两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关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有深刻影响。有人指出,传统科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5]例如:

科学家是特别客观的

科学就是孤独的探索

科学和技术是等同的

假说变成学说,后又变成定律

科学定律和其他一些观念是绝对正确的

仔细积累的证据就逐渐成为可靠的知识

为了使科学结论准确,必须反复验证

科学及其方法能提供可靠的证明

科学更多的是渐进过程,而不是创造

科学及其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实验是通向科学认识的主要途径

一种科学新知识的接受是很快的

科学模型代表真实的事物

上述一些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的观点,长期以来,都在潜移默化地指导着科学教师的教学过程。

第二个特点,尽管不同的学术观点仍然在继续论争,但关于科学性质、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开始进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从国际上有影响的8种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等有关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些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接受。[5]例如:

尽管科学知识经受长期的考验,但是,它却具有可变的特质

科学知识更多地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辩论和怀疑精神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一步步的科学步骤不一定得到可靠的科学结论

科学力图解释自然现象

各种定律、学说在科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学生应该注意到学说即使获得了很多的证据,也不一定变成定律

新知识必须清晰、公开地报导

科学家需要准确的实验记录,也要受到科学共同体的审查、批评

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科学家具有创造性

科学历史表明其发展既有进化的特点,也有革命的特点

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作用的

科学观念还受到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西方中小学科学教育界有关科学性质问题的讨论,确实对科学教师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出现了一些科学相对主义的倾向。而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关于科学性质等问题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和研究。

二、教学同学生发展的研究对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采用着一些有关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假设。例如,认为知道是什么一定先于知道怎么样;认为有效的学习顺序是,先接受、记住,再通过一系列练习增强理解,后再试图应用;认为最好先在较抽象的层次上讲解,然后,再在不同的背景中应用;认为通过外来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动机,而不是通过改变学习的形式或呈现内容的方式;认为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失败是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或不够努力,很少考虑教师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习风格同学生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

近年来,科学教学理论的研究者通过他们长期深入的研究,也有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反思这些基本的假设。他们认为,基于上述假设的教学只能使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成功,而没有激活和开启其他更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具体地说,学习应该建立在并开始于学生所知道的知识、已经具有的观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他们自己的有意义的结构中。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中小学科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其基本观点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他们进入课堂前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学习科学就不仅包括适应新的观念,而且包括修正或者取代已有的观念。这种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建构意义去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6]在科学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①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开始以前,儿童已经形成了关于自然现象和环境的认知模式;

②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关于自然环境的认知模式;

③这些认知模式不断地用于解释新的经历,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修改;

④这些认知模式的应用范围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已经在多种多样经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⑤这些认知模式在可变性上是不同的,有些是不稳定的;而有些却是固着性很强,对教师的教学努力具有很强的抵制性;

⑥由于认知模式具有的固着性以及同正式科学概念的相互作用,使得教学的结果常常同期望的不同,这点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

⑦将一种观点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⑧如果呈现给学生那些零散、原子化的知识点,只能导致机械的记忆,也不可能很好地运用;即使记住,也更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忘记。

虽然,这种学习理论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不同学者之间仍存在一些分歧。[7]例如,Ausubel(1968)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东西,明确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虽然,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这种观点,但对于什么是教学的依据,却有很多不同的解释(Driver,1980),例如,Ausubel(1968)认为,发现学生的前位概念,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已知内容的必要联系;Wittrock(1974)认为,发现学生产生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态度、能力和经验的概念和意义, 确定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他们有用的、新的意义和概念;Gagne and White(1978)等认为,发现学生的分解技能,然后,从这些分解技能开始,逐步地使学生进步;Driver(1980)等认为,发现学生具有的应变观念(Alternative Viewpoints),提供条件鼓励学生重新考虑和修正这些观念;Shayer and Adey(1981)等人认为,发现学生思维逻辑结构特点,使课程和概念的逻辑要求同学生思维的逻辑结构相匹配。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其研究成果直接地成为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础。[8]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是很多具有科学和心理学学术背景的学者在过去20多年中,直接地走进了课堂,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直接影响科学教学过程的专著和论文,上述提到的很多学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二是一些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直接地建立在这些大量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之上,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维果茨基等的社会建构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Vygotsky,L.S.)认为,“教学”是在“发展”之前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在研究学校学习中,大多数心理实验都用使学生解决一些标准化问题的方法,来测量该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但这种方式只能测量儿童发展已经完成的部分,远未揭示问题的全部。找两名智力年龄同是8岁的儿童,给他们某些靠他们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研究发现 ,其中一名儿童可以解决一些智龄12岁的问题,而另一名儿童却至多解决智龄9岁的问题。儿童的实际智龄与在给予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的差异,表明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存在。经验表明,一名具有较大ZPD的儿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好的“教学”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但教学目标应该在最近发展区内。[9]

这一理论同科学教育相关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①教育、教学不能等同地看做发展,而恰当组织的教育、教学将导致儿童的智力发展,将产生一个完整系列的发展过程。如果没有教育和教学,发展将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和教学是儿童发展过程必要的、一般的因素,这种发展过程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人类历史特点的过程。

②儿童能够模仿一系列超出他们能力的活动,但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模仿,儿童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比在自己独立的情况下做得更好;通过模仿,儿童也可以独立去这样做。这种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③儿童掌握日常概念的程度,反映了他们发展的实际水平,而他们获得的科学概念,反映了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④当科学概念超出了儿童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 科学概念的调节可以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唯一好的教育、教学,就是超前和引导发展的教育和教学。

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学习理论,与长期以来在欧美科学教育界占统治地位的皮亚杰(Piaget,J.)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很大的不同,经过改造和发展,作为皮亚杰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最近的20多年来,同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起成为欧美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科学本身的研究成果,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已经成为支撑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产生极大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充分享受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等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开始反思科学技术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科学主义受到了抨击,人文精神和科学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哲学发展同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发展密切了联系,成为科学方法理论现代发展的一个特点。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文化、一种社会性事业或活动,它的发展既受到其内部的逻辑和认识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外部制约因素。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科学(理科)教师对于科学本身认识和观念的变革,是树立科学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特别期望研究科学哲学、科学历史和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学者,给予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多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进来,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对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文件进行比较研究,是制定、实施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果我们不对形成这些课程文件的支撑性基础性研究做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介绍,就会使教师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前所述,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越来越将科学教育过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直接作为基础,那么,就更需要教师广泛地、积极地参与这一基础性研究过程,使制定的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到我国广大学校、学生的实际之中。提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研究水平,将长期实践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样不仅可以建立可与其他国家比较和交流的我国特有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而且会变成不竭的动力源泉,推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健,惠永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殷正坤,邱仁宗.科学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5]Mccomas W F.(eds.)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M].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6]Scott P,et al.A Constructivist View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Science(Children’s Learning in Science Project)[M].Leeds:University of Leeds,Centres for Studi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1987.

[7]Black P J,Lucas A M.(eds.)Children’s Informal Ideas in Scie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8]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53-285.

14.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十四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外出打工后,被遗留在家乡的儿童,他们或由祖辈、亲戚托管。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在增加,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也无可避免地遇到了留守儿童的学生,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是我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知识教育方面的问题

我所担任的三年级只有一个班,刚接手教了两个学期,人数不算多,但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要么是父母都出去外省打工,要么是去其他县城打工,要么是早出晚归、中午不回的,孩子算半留守儿童了。而这些儿童有些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有些是寄养在叔叔家,也有些是外公外婆照顾。父母只是每个月按时寄生活费回来而已,根本无暇照顾、理会,甚至有些父母开学来缴费注册时,连自己的孩子读几年级都不知道!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还不止一个家长。我理解这些家长挣钱养家的不容易,所以想要他们配合教育学生似乎有些“奢望”了。我班的留守儿童在我刚接手时可以说具备了许多留守儿童都存在的毛病:上课不听讲,发呆走神开小差,作业时交时不交,个人、班里的卫生都不做,下课追逐打闹,“自由成性”,没有集体荣誉感可言,最恶劣的是竟然还有学生有偷东西、说谎话的坏习惯。

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学习没兴趣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我是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方面下工夫,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有一个留守儿童叫小健,原来是一个不爱读书、上课不听讲、也不写作业、经常惹是生非、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根据这一情况,我多次找他谈话,用他父母外出打工远离亲人的事实作为例子,让他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帮助他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及计划。上课时经常关注他的表现,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表扬他的点滴进步。一旦他犯了错,我会马上找他谈话,给他提醒。因为我知道,在儿童养成新的习惯之前,总会不自觉地犯一些老毛病,如果不及时提醒改正,老毛病又会卷土重来,把新的习惯忘得一干二净,那么之前的习惯积累就白费了。在我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下,小健总算有了一些进步,上课虽然仍然不能自始至终都认真听讲,但在他认真听课的时候,他是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作业基本上能上交,学会了写日记,成绩也有所提高;同学对他的投诉也少了许多。

对有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我是从不良嗜好、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方面进行教育。这些学生因远离父母的教育,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所以在教育他们时,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更多的时间,作为教师就要有诚心、耐心。有个叫小媚的女同学,人长得不错,很聪明,也很有礼貌,看见老师总会问“老师好”,但她却有一个坏习惯,爱小偷小摸,班里要是不见了东西,极大多数是她拿走的。面对这种学生,我明白体罚、训斥都没有用,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挖病根需要从病源开始。我把小媚找来,让她自己解释。她一开始是撒谎,不承认,当我说出有同学看见她的行为时,她才默认了。我先数她的优点有哪些,一一列举;再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并让她说说希望自己将来想做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她换位思考,讲讲如果是她的东西被人拿了,她的心情会怎样;最后再给她分析她的心理:是好奇还是贪心?要怎样克服这种心理?希望老师给多长时间改正?为了让小媚真正认识到其行为继续发展下去的严重性,我还找来一些报纸把相关内容给她看,让她认真思考。经过多次谈话,现在班里已经很少有学生说丢失东西了,同学们也比较乐意去接近小媚了。

在我班的留守儿童学生中,也存在着大家都知道的“读书无用论”。为此,我利用了两节课时间来组织开展了“读书无用吗?”主题班会,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读书有没有用。在会上,有的学生认为读书要很多钱,家里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供读书;有的学生认为读到高中毕业就可以去广东等地打工了,知识够用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村里都没有人去读大学,就算读了也是去打工而已,所以对读大学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他的爸爸就是初中毕业,现在当装修工也能赚很多钱„„面对学生的种种发言,我先列举了毛泽东为了使中国获得解放而在窑洞里读书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例子,并问学生:“难道连伟人读书也没用吗?想想看,科学家们如果没用博览群书,研究科学,难道卫星、载人飞船会能上太空吗?哪来大家现在那么发达的科技生活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只会越来越重要,如果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读书,我们中华民族怎么能伟大复兴?该怎样强国富民?还记得‘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吗?再说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不读书,你就会被时代抛弃,我们有句民间的谚语叫‘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难长久。’听了我的这一番话,学生们有的说,要去北京读最好的大学;有的说要当博士;有的说要当科学家等等。从班会课后,我班的读书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和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另外,留守儿童大多是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祖辈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保证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算完成任务了,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行为偏差,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正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或者在家庭、学校遇到一些问题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孩子越大就越多、越明显,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做到了解和理解。我会经常主动参与学生课余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减少师生间的隔阂。课间多与留守儿童聊天,通过闲聊的方式,了解他们当前的状态,发现他们存在的困难,以便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用这种方式,也能对需要引导的留守儿童进行友情提醒,如衣着、个人卫生等生活小话题,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同时,也便于老师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饮食状况,做到嘘寒问暖。以电话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策略。当发现留守儿童有可喜的变化时,及时告知家长或祖辈,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我深知,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仅靠教师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师、家长,还要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因为他们在学校接触最多的还是班集体,利用集体的温暖对留守儿童进行感化、教育,效果才会明显。首先,我创造一切条件,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给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优先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学习上的照顾有:我在课堂上把回答的机会优先给留守儿童,有不懂的优先给予辅导;安排同学结对帮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优先让留守儿童参加,尽可能的开展一些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得到真正的快乐。我班有个男孩,是留守儿童,叫小韦,讲话发音不清楚,(“发生”能说成“花生”),因此不大愿意开口读书,而且接受能力较慢,一句五言诗要教读十次以上才能读出来,如果隔了一分钟再读,又读不出来了,所以他是全班唯一一个背不出一首诗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教他背第一首诗,逐字逐字地解释,再逐字逐字地教他读。开始他不大好意思,怕读错了被同学笑话,老用眼偷瞄同学。我要求全班同学都不能讽刺、嘲笑、模仿他,要学会尊重别人。在小韦会读那首诗之后,我又安排了一个同学负责教会他背诗。就这样,通过慢慢的努力和积累,小韦现在已经背出了四首诗,后面三首都是结对的同学教的。同学们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再笑话他了,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努力,他的学习劲头也很足。我趁机利用这件事作为班会的内容来教育、鼓励留守儿童:“不要因为自己某方面差就想用逃避来解决,那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应该鼓起勇气去战胜它,努力获得的成功滋味是不是格外甜?虽然开始会有嘲笑声,但后来会变成掌声的!”

其次,着重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成留守儿童依恋的“家”。在班集体中明确每一个学生所负责的事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级活动让每一个成员都参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觉得在班集体中就像在家一样重要。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结合自己的工作教育经历,发现有许多我没有做到,但是可以加强改进的地方,这样对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会更有效、更科学。

1、用心关注留守儿童,调查了解详细的留守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生入校时,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把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父母打工地点、目前监护人和联系电话另类登记造册,并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和情感变化以及成长过程等相关评价材料留存在成长记录袋中,分析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再在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回来时及时反馈,这样更有利于家长的督促,促进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成长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困惑、学业的压力、社会的困扰、交往中的烦恼、对周围世界的不理解及随之而来的焦虑不安,这些不良情绪都具有潜在的破坏性。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如果不能迅速觉察这些潜在的情绪,工作又没做细致,会使有的留守儿童有情绪又苦于无处倾诉和排解,得不到及时必要的疏导而出现糟糕的情况。因此,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基础上,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定期到家里家访,当留守儿童的朋友、倾诉对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留守儿童大多数其实是很自卑的,老师可以在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和成绩时,及时的进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差。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不思进取、慵懒的心态,即使与父母之间,也会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孩子们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怎样让他们很好的溶入班集体,使他们的心理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比如,可以先调查弄清留守孩子们的生日,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聚会,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可以经常组织班上同学到他们家去帮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爱。

5.多同其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运用电话等通讯工具和其父母取得联系,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写信和父母进行交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在外挣钱的不易,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其实父母一直在关心他们,从心底里爱着他们,想着他们,念着他们,并为此而发奋学习,使亲情的纽带不至于松散。我班有一个女生,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养在外婆家,而且父母因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女孩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性格很内向,寡言少语,学习成绩也不好。我和任课教师经常鼓励她打电话给父母,让电话传递家庭的温暖,慢慢引导她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她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上一篇:行政文员实习生自我鉴定下一篇:那一刻我长大了优秀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