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丝绸之路散文

2024-09-25

古代的丝绸之路散文(10篇)

1.古代的丝绸之路散文 篇一

秦汉时期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海上商道已经初具规模。《汉书·地理志》中说船只满载着货物从合浦郡徐闻县 (今广东湛江徐闻县) 起航, 五个月之后抵达都元国 (马来半岛) , 继续海上的行程, 先后到达邑卢没国、谌离国 (缅甸海岸) , 登陆后步行十几天来到夫甘都卢国 (缅甸蒲甘城) , 然后再乘船航行, 最终抵达黄支国 (印度) 。返回时利用季风从黄支国出发, 首先抵达已程不国 (斯里兰卡) , 继续前进到达皮宗 (马来半岛) , 过了中途的皮宗之后, 朝着东北方向航行, 返回本土。这是我国最早开辟的一条远洋航线, 主要是为了通商。它标志着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 其后海上路线得到了不断拓展。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国外交流的历史, 基本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悠久。秦朝时期, 我国和印度洋西岸、非洲地区就开始了物质文化交流。《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公元120年大秦人经过挥国 (缅甸) 抵达汉朝疆土,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节到东汉朝廷, 进贡犀牛角、象牙等珍贵的礼品。这说明秦汉时期大秦的商贾为了进行贸易活动, 已经探索出了通往中国的海洋航线。海洋航线的开拓主要是为了商业贸易, 在西汉, 国外的各种商品通过海上航线不断被运输到了中国。东汉时期, 罗马帝国的商人从红海出发, 远涉重洋抵达远东地区。《宋书·蛮夷传》记载, 汉朝的使臣们认为前往大秦天竺的使命非常危险, 内心极为恐惧。然而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 依然“泛海凌波, 因风远至”, 和“氏从非人, 殊者诡号, 种别类异”的各国商人进行商品交易, 包括“山深水宝, 翠玉之珍, 蛇珠火布之异”等等。南北朝之后, 有更多的国外商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奇珍异物, 《艺术类聚》卷八十五中提到:“西晋太康二年 (281) , 大秦国使臣自广州来贡, 众宝皆丽, 火布尤奇。”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在中外钱币的流通上, 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各国之中, 由于中国最为强大, 造成了对中国货币需求非常强烈, 导致中国的钱币大量流出。在唐朝时, 中国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文莱、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外国的货币也在同一阶段流入到了中国。唐代人士张时运曰:“海国战骑象, 蛮洲市用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曾说:“五岭买卖皆用银。”唐朝岭南地区流通的金银称为“南金”。因此, 当时外国人来到中国港口后, 使用了大量的金银来支付所购买的物品, 对整个岭南地区的经济状况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唐代货币的大量流通, 证明了中外商品贸易活动的兴旺。从8世纪中叶起, 中国丝绸与陶瓷也逐渐成为流通到海外的重要商品。而唐朝之后, 中国的瓷器经过通海夷道西行, 即通过我国南部海域, 绕道马来半岛的斯里兰卡, 经过印度西海岸进入波斯湾, 抵达两河流域后返销回西亚地区, 然后再从西亚地区流通至地中海。在海外诸国, 很多地区发掘了当时中国的陶瓷器皿, 其中最为闻名的是唐三彩和青瓷。由于唐朝时期, 我国在海外贸易交流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珍贵商品当属丝绸, 在全世界享有广阔的市场与极高的声誉。近代以来, 这条海上的贸易与文化之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南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崛起,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总体上, 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较之陆上丝绸之路而言更加发达。公元968年, 大食国的使节经过海上航线来到宋朝。北宋朝廷正式提出希望大食使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此后,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大食贸易文化交流的主要线路。两宋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陶瓷传到世界各国, 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11世纪起, 埃及福斯塔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 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 推动了埃及制陶技术的发展。在古波斯王国, 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 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波斯的风格。11世纪中叶出现并兴起的青瓷趣味, 使得波斯的陶瓷业焕然一新。元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海外贸易, 中国的很多港口城市成为当时联系世界各国的纽带。东至朝鲜半岛, 中到东南亚地区, 西抵印度洋、波斯湾以及非洲东北部地区, 有数百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人与货轮来到中国繁华的港口, 进行商业贸易活动。1292年,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派遣, 前往伊儿汗国。他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曾经描绘中国的港口:“在这个商埠, 宝石、珍珠等商品的贸易之盛, 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 海上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越来越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麻布、漆器等等, 通过这条漫长的海洋航线, 源源不断地运到世界各国。而外国的特产, 如香料、象牙、珠宝、珊瑚、狮子、琉璃等等, 也来到了中国。日益频繁的海上贸易使得世界各国的物质生活丰富, 精神文化繁荣。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也见证了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四、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明清时期, 中央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海禁”, 阻碍了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 使得封建经济进一步恶化, 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在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的今日, 应深刻吸取历史教训, 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研究与看待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过程,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社会发展, 经济繁荣, 城市兴盛, 海上航线发达, 国际交往频繁, 必然会推进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与发展, 对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日益繁荣。泉州、广州、扬州、明州等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航港口, 在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这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 是开放的产物。作为中西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 体现了华夏子孙的勤劳、智慧与勇敢。海上丝绸之路在碧波之中绵延万里, 海浪前后相推, 推动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文化的通道, 还是一条友谊之桥。它将中国与远隔重洋的亚洲、欧洲、非洲等国紧密相连, 对各民族的合作与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邬凤英.寻找海上丝绸之路[N].中国商报, 2004-4-27.

[2]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J].云南社会科学, 2002 (1) .

[3]司徒尚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J].云南社会科学, 2002 (1) .

[4]黄伟宗.应当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J].岭南文史, 2000 (12) .

[5]赵春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及其历史下限的思考[J].学术研究, 2002 (7) .

2.古代成都与北方丝绸之路 篇二

先秦文献称,黄帝元妃嫘祖是蜀地西陵氏的女儿。西陵,位于川西岷江上游茂县叠溪(1933年大地震形成的著名堰塞湖所在地),自古或称西陵县,或称蚕陵,也就是古人盛传的古代蜀王“蚕丛氏之国”。蚕丛氏“教民养蚕”,蚕桑丝织业在蜀地就开始进一步发展起来。四川广汉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著名商代青铜大型立人像,里外三重的华美服饰,就是用蜀锦、蜀绣精心制成。成都市区交通巷出土一件西周早期的蚕桑文饰青铜戈,其文饰图案由蠕动的家蚕、桑树,以及象征性的蚕沙或桑叶符号组成,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蚕桑业兴盛的情景。《史记》中汉武帝的使者張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境内)时,惊见蜀中所产的“邛竹杖、蜀布”,“蜀布”是一种精纺的织品,有学者考证认为就是丝绸。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古希腊文献中已出现了Seres一词,意为丝国,汉译“赛里丝”,据考证就是指古代蜀国,而当时的古希腊、罗马显贵,都以穿戴来自Seres的丝绸为时尚炫耀。在古代西域,无论是今中国境内的新疆,还是境外的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考古发现的古蜀丝绸更为上述文献的记载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物证。这些丝绸,都是通过南、北丝绸之路辗转运去的,尤以通过蜀道联通的北丝路运出者为大宗。

一般说来,古代从成都出川的蜀道,人们熟悉的主要路径有二:北越巴山秦岭的栈道,与东出三峡的长江水道。但是从远古以来还有一条重要通道,则是从成都出发,溯岷江河谷西北向抵达岷山以出甘青的路线,习称“河南道”。这条路既可北至甘肃东部,沿渭河流域到达中原,又可西北向连接西域,远达中亚、西亚和欧洲,实际上是北方“丝绸之路”的又一重要路线,但又是从成都出发的地地道道的蜀道。在秦巴栈道建成以前,这是从蜀地北上中原、西北至西域的主要通道,开辟甚早。秦巴栈道建成后,此道北通中原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通西域的路线仍长期沿用,发挥着重要的国际国内交通作用。由于从长安出发的北方丝路异常曲折艰险,畅通的时候并不多,就使从成都出发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的历史时期,它甚至是沟通西域的主要干道。1936年,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北发掘古代亚历山大城(约建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时,发现了许多中国丝绸,考虑到战国后期到西汉前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和剽悍的月氏曾多次阻绝沿河西走廊西行的北方丝路,因此这些丝绸(至少其中相当部分)应是从“河南道”或南方丝路辗转运去的。又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悉为五胡占据,从成都出发的“河南道”就真的成了南朝政权通西域的几乎唯一路线。无独有偶,上世纪考古学家曾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了大批丝绸,经研究均为蜀锦,年代在南北朝至隋唐,显然,这些蜀锦也主要应是经“河南道”运去的。

由此可见,古代成都于南北丝路,曾长期兼具始发地和枢纽的战略地位。这是因为当时古代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在全国举足重轻的经济、文化以至政治地位。这也使它得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积极影响了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使之逐渐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随着以成都为枢纽之一的古代中外交通线路的开辟,以丝绸为杰出代表的古蜀和中华文化的沿线传播、交流,丰富了东亚大陆以及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文明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选择离开的古代散文 篇三

对不起,我离开了。对不起,忽然消失了。对不起,欺骗了那么久。真的,sorry!

也许我的心底没有一刻停止过自责,对于你们的关心,我居然置之不理。其实最理解我的还是SD,所以我选择和他一起,即使争吵无休,确已成为一种习惯。

阿娇忏悔艳照门的时候说:很傻,很天真!绝大多数人欣许觉得很可笑,而其实年轻真的就可能成为一个借口。只不过人都会成熟,成熟到总有一天可以很倘然的面对自己的过错,迷茫,幼稚与疯狂。

选择离开,是因为决定好好过,简单过,安静过。自省的结果,相信也是绝对正确的.。

.9.22至今,遇见过成千上万的人,陌路,同事,朋友,最后能留下来的却是少数,甚至归结为零。越是想抓住越是抓不住,即使很用心很尽心,最终仍化为青丝弥漫在空气中,嗅过已遗忘。

SZ.对于你,我很抱歉。骗了你很多,最重要的是,我把拒绝你的理由从“已经有男朋友”换成了“现在不想谈朋友”。是的,自私的我,为了你能继续的关注我,心疼我,撒谎了。话说你真是个老实的孩子,专一又心细。能容忍我的一切任性与无理,和你一起被你宠被你腻,度过了一段很难忘的时光。工作积极,头脑灵活,只是。。。。是我掩饰的太多逼真还是你已入戏太深,我怕,怕最后深你更深。不值得,真的。你因为我的拒绝难以入眠的时候,我却呼呼大睡。傻孩子,也许你该恨我。那我呢,只有把你放在心里偶尔的想起,然后祝福你。

我问过自己,要是你再高大点,再专横点,再大男子点,我可以接受你嘛?会考虑和你一起吗?也许可以,但是那样的你已经成了我现在的男友。

XJ,和你暧昧,是SD最不能接受的事情。估计是因为你比现在的他优秀,见多识广,事业有成,幽默风趣,大方得体。几乎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可以用了形容你了,原因只有一个!没有能继续,所以觉得最遗憾,遗憾的才是最美好的。

和你频繁交往的那段时间,很充实很有乐趣,也许人都是这样的,忽然接触到一个比自己老成历练许多又成功的男士,会感觉世界又为你开了一扇窗。那么迷恋你,是因为自己太肤浅。后来我管你叫哥哥,SD知道后很生气,删了你和我所有能联系的工具。从此我们很少联系,后来也就是现在,你开心网好友里也不再出现我的名字。懂你,你最爱深爱的那个女人回来的,她曾经离开你的时候,哭天喊地,觉得和你一起很累。但是你从未放开她,只有她有需要你都是随叫随到。正因为如此,我更加迷恋你。

可是,我也问过自己,SD这么生气,我还要和你继续暧昧吗?我不能,因为SD是爱我的,和你只是游戏,或许游戏都算不上。

PX,快把你遗忘了。差点忘记,这么多年,除了为SD流泪,也就只有你的。可是,哈哈。。。现在的我,既然能够放的下。几个月前我是那么的无法释怀,以为错过你就错过人生的MR.RIGHT.如今忆起却只有满心欢笑,哥哥。。。

你说你这辈子只认过2个妹子,一个就是我。你说觉得我还小,觉得我吃不了苦,觉得我不够成熟,觉得我除了需要照顾别无其他。我伤心的曾立志为你改变,为你坚强。到头来才醒悟,其实最真实的最开心。和你的记忆很甜,像棉花糖。请允许我说声:我曾爱过你。但是转变为现在的关系是我最满意的。哥哥,以后我会常想起你,只为你不曾伤害我,还带给我那些关于单车关于逛街的回忆。

4.古代诗歌散文 篇四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骈文的是()。B.《祭十二郎文》 2.吴歌、西曲是()中的两大类。C.南朝乐府 3.下列作品篇目中出自《庄子》的是()。A.《齐物论》 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五古的是()。C.王维《山居秋暝》 5.下列词作中不属于苏轼的是()。D.《满庭芳》(山抹微云)6.咏梅词的绝唱《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的作者是()。A姜夔 7.著名的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的作品。A.睢景臣

8.词人()的词以个人的不幸写出人生普遍的悲苦,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借对往事的追怀,写出了对人生无常的追问。D.李煜

9.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七律的是()。D.李贺《神弦曲》

10.著名的怀古词《永遇乐》(千古江山)是词人()抒发爱国之志、表现英雄情怀的作品。C辛弃疾 11.诗人 __苏轼___的作品善于阐发人生哲理,如其七律中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七绝中的《题西林壁》等。12.诗人王安石___绝句多写景抒情之作,风格雅丽精绝,《泊船瓜洲》可为代表。13.刘兰芝是著名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__》中的女主人公。

14.宋代词人 周邦彦__的慢词艺术成就极高,《六丑》(正单衣试酒)是其代表作之一,15.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出自汉代作家司马相如_的散体大赋,作者借他们口夸写了汉天子在上林苑畋猎的盛况。16.《永州八记》是作家_柳宗元_ 谪居永州期间所作,是其最令人称道的山水游记。17.南宋著名词人_辛弃疾_ 常借助“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曲折地表达自己政治失意 之感,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8.诗人_杜甫_ 在七律方面达到了集大成的境界,《秋兴八首》和《蜀相》等是其七律的代表作品。

19.擅长慢词的宋代词人 柳永 _描写羁旅行役之感的作品有些兴象高远,颇得文人士大夫喜爱,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20.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古文理论上提出“义理”“考据”和“_辞章”的统一。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1.简析晏几道令词创作的特点。

答案要点:(1)主要内容是追忆往日恋情,感情深沉真挚。(2)将牢骚不平之气溶解在悲欢离合的题材中,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3)继承令词传统的表达技巧外,又注意吸取慢词的精神气度,用作诗的方法来填词。

22.举例说明词在声韵上的特点。

答案要点:(1)平仄上:不但讲究平仄,还讲究四声,每个字的平仄甚至四声都是固定的(2)押韵上:用韵灵活自由,根据词牌的要求,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平仄互押,可以换韵。但每个词调的韵部都是固定的。

23.结合《史记》文本,简述你对“子长爱奇”的理解。

答案要点:(1)“子长爱奇”是指司马迁偏好记载奇异的人事。(2)选择性格行事奇特的人进行描写。(3)叙写人物的传奇经历。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24.试述苏轼古文创作的成就。

答案要点:(1)议论文:史论文、政论文具有纵横家气息,见解新颖,文势跌宕起伏。杂说、杂论叙议结合,论说透辟。(2)叙事记游之文:①好发议论,常在叙事汜游中阐发哲理。②常打破各类文体的限制,随意而行,看似结构松散,实则是以胸中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

25.试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杜甫七古的不同。

5.古代散文 篇五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6.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又一层面 篇六

一.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什么叫文品?文品指的是文章的品味、格调。散文尤重格调, 优秀的散文, 总是“妙发性灵, 独抒怀抱” (《梁书·文学传》) 的, 它是作家的性格、修养、才情的自然流露。作家人格之高下、趣味之雅俗、才力之强弱等在散文中的充分表现, 成为熔铸散文格调美的重要因素。散文是最亲切、平实, 最具有“个人性”, 最显作家本色的一种文本类型。什么叫人品?人品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人有人品, 文有文品。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清代叶燮曾说:“功名之士, 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 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扬雄《法言·问神》中说:“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声画形, 君子小人见矣。”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文论命题———文如其人。类似的说法, 在西方也很常见。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格。”歌德曾说过:“想写出雄伟的风格, 必须要有雄伟的人格。”有闪光的思想, 才能写出闪光的作品。

二.如何由文品而到人品

第一, 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背景。

很多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阅读不感兴趣, 是因为对古代的文化知识, 生活风俗以及散文的创作背景等不大了解, 没有审美欣赏的欲望。因此, 阅读时, 就不会投入太多情感。在古代散文阅读之先, 若能介绍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自主鉴赏, 这就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阅读审美能力。

阅读前, 首先要了解散文创作时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比如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王勃字子安, 唐初著名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 6岁时就能写文章, 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 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合称“初唐四杰”。他15岁应举及第, 曾经担任参军 (将军府的重要幕僚) , 后因罪免官。公元676年, 王勃去交趾 (在今越南境内) 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 (今江西南昌) 时, 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 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 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 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 也在被请之列。宴会上, 阎伯屿故作姿态, 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 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 他却并不推辞, 当场挥毫疾书, 一气呵成, 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众宾客看了一致称好。《唐才子传》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 顷刻而就, 文不加点, 满座大惊。”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 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 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了解这些, 学生自然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 转而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 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了解古代散文的写作背景, 学生能够在散文的鉴赏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启迪和熔铸在散文中的深层次的人格熏陶。

第二, 鉴赏散文的艺术氛围和审美倾向。

趣味的雅俗, 是显示作家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层面, 有意境的散文尤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氛围, 是指作品中所笼罩着、洋溢着的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情调。它一方面形成于文本的特定环境和内容, 与作者选择的体裁、描述的生活场面, 以及独特的象征和意象组合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内化而成的一种“情调”或情绪, 而后渗透到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 最后成为涵盖整个作品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氤氲。艺术氛围尽管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以感受, 也能意会, 却难于把握和言传。尽管如此, 艺术氛围仍是古代散文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这样说, 没有艺术氛围的散文一般来说便没有意境, 而没有意境的散文往住也就缺乏艺术的感染力。

经典的古代散文都带有作者鲜明的审美情感倾向, 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柳宗元的散文谨峭精博如幽岩怪谷, 苏轼的散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的史论散文更是大露峥嵘, 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 形成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和观点独特、极富创造性的审美倾向。欧阳修的散文, 无论状物写景, 或叙事怀人, 都显得楚楚动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记》, 写滁州山间四时的景色和早晚的变化以及人们游玩山间的情景, 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抒发了一种解脱束缚后, 从容怡然而又怅惘若失的情怀。《醉翁亭记》连同他的《鸣蝉赋》《秋声赋》一样, 都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 散文句法的加入, 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简约有法的叙事, 迂徐有致的议论, 曲折变化的章法, 圆融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的语句, 构成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通过这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性的因素, 学生可以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领略散文美妙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

第三, 解读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意。

抒发“性灵”的散文, 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外化。袁宏道曾言:“世人所难得唯趣。”明代小品文的确处处体现出一种情趣。这些小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闲情;在观山赏水时充满着野趣;在描绘世态时透出谐趣;即便是写个人的癖好, 晚明小品也自有一种雅志。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情志, 构成了晚明散文风神摇曳、旨蕴淡远、妙处横生的美妙散文世界。因为有情, 理才可爱;由于有情, 味才有所依傍, 悟才玄妙空灵。

李密在《陈情表》中反复强调孝情, 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 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 躬亲抚养, 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 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时, 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 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李密在《陈情表》中摆给晋武帝的实情, 均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引致晋武帝感到李密强调的孝是真孝而不是不仕晋的托辞。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 让历代读者为之动容。解读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意, 自然可以想见作者人品风神。

第四, 品味散文的词句之美。

散文的文辞, 还是显示一篇散文趣味的雅俗, 显示作家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层面。文字的触觉有细腻和粗俗之分。譬如岩石, 有的是高贵的大理石, 有的是普通的砂石, 优劣立判。一件制成品, 无论做工多细, 如果质地低劣, 总不值钱。同时, “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 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 他的衣服是定做的, 不是现成的”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辫子》) 。从苏轼散文语言的雄健, 明畅, 可以看到他的放达与热情;从归有光散文语言的流畅, 朴实, 可以看到他的真挚, 自然;从姚鼐散文语言的古朴、雅洁, 可以看到他的纯正与敦厚。

优秀的散文家在语言运用上能见真见性, 而学生自然也能从作家的语言, 看出作家的趣味、风格和人品。比如《项脊轩志》的选景。白天, “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 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 则“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真正是诗一样的语言, 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 月色如水, 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 错落有致, 别具情味。微风过处, 顿见光影摇动, 但闻幽香阵阵, 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 但景中含情。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 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再品其用词。“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 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 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 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 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 用“亭亭”。用双迭字, 摹声更为真切, 状物更为细致, 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 音节和谐, 更富美感。叠音词既写物貌, 兼写心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 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 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 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 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 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 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 这一笔中间, 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 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 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 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古典散文阅读中, 学生能够从作者语言运用中准确感受并捕捉散文的独特韵味, 从散文文辞之美的细致品味中准确把握作家的文体风格和人品气质, 而且, 从散文的阅读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美感享受。英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过:“作家要写好作品, 必须把心卖了。”叶圣陶也说:“要做文, 先做人。”通过古代散文的阅读, 从文品到进行人品鉴赏, 可以使学生从热爱生活做起, 在阅读中不断地铸造伟大的人格。

7.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篇七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一向是有争议的,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300字,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谈不上审美,只有图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命题,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山水是功用的,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山水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独立,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因为世界本无,万物皆空,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体验人生,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一起观照,山水映照人的精神,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魏晋的文人们,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简洁之至,游记散文中,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即现在浙江的温州,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王勃这位“才倾陆海,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借滕王阁落成之际,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彩霞自上而下流动,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万象空明,天水相接,上下一片,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倾泻而下,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他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山水里,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第三,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看到一条小鱼,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惠施是对的,庄子偷换了概念,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又发现,惠施是多么死板,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所以绝断性情,审美是移情,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一天晚上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一时兴起,就命令仆人备船,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到了戴逵门前,却又不进去了,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冰雪之夜,兴来而至,兴尽而返,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全凭自己的高兴,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则又不然,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作品中说理过多,题旨稍嫌沉重,不像张岱的作品,那么轻快、明丽、好玩,完全是“兴来而至,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作者说,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要看,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他们喝着慢茶,陪着美女,隐匿树下,力避喧嚣,说是在看月,其实也不刻意,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他们似乎看月,似乎又不看月,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更多的是娱情山水,交际移情。因此,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在张岱眼中,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审美乃是人间至真”(《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张岱的性情,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天地有大美,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无论怎么写,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纵横开阖,上下古今,既有对历史的追索,也有对生命的拷问,眼界打开处,是江海广阔,心灵痛切处,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尤怀疑李渤的浅陋,于是月夜深入潭下,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他得出结论,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只是有些简略,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用一个道理作结,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进入后洞,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目的是惜出文字,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缺一项都不行,议论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每一处议论,都扣住前面的“记”,无一“记”没有作用,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一物不同,其理分舒,作为凡夫俗子,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本,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生命之始,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内容集中,类型突出,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这样,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只注意到内容,忽视了思想,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要有整体观,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老师不能包讲包答,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以供参考。

第一,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还应该读《后赤壁赋》,读《喜雨亭记》,读苏轼的游记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有时候研读作品,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比如与魏晋时期的,与陶渊明的,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第三,游记散文和游记诗词共同构成游记文学的内容,因此,研读游记散文时,就不能不读一读游记诗词。比较阅读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研读效果。陈寅恪作历史研究,开辟新路,就是让诗词为历史作证,如《元白诗笺证稿》。

8.古代散文论述答案 篇八

1、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订《春秋》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务和人物作了评判选择他以为适当的字眼来暗寓批

驳之意。譬如记叙战争它往往根据战争的性子、情形、效果和作者的看法划分选用 “伐”、“侵”、“袭”、“取”、“克”、“灭”、歼”等差此外词语来表达即所谓 “以一字为批驳”。这种以一字为批驳寓批驳于叙事之中蕴藉谨严而带有倾向性的文字人们就称为 “春秋笔法”。

2、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看法孟子提出的文学品评的原则和要领。出自《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以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涯头脑以实时代配景有着极为亲近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相识作者的生涯头脑和写作的时代配景,才气客观地正确地明白和掌握文学作品的头脑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品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品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 “不知昔人之世,不行妄论昔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昔人之身处,亦不行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 “论世”第一,“知人”第二,举行文学品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气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3、赋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生齿。但在古

代,特殊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举连称,从曹丕的 “诗赋欲丽”和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眉目。赋萌生于战国,郁勃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险些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以致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许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以是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 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绚烂光耀与绚烂。

4、清峻通脱

清峻通脱是曹操散文的特点,所谓清峻就是简约严正,所谓通脱就是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5、苏海韩潮

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爽威风凛凛气魄,故以浪潮为喻。谓文章波涛壮阔,纵横自如。

6、六一风神

六一风神是指欧阳修散文中那种别开生面的盘旋跌宕的韵味,形成的感伤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特色。

7、古文

唐宋古文运动中普遍盛行的 “古文”一词,是指同魏晋以来讲求对偶、辞藻、声律、用典的骈文相对,近乎先秦两汉普遍运用的不讲对偶声律,奇句单行、质朴自然的散体文章。“古文”这一观点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以为自己的散文继续了先秦两华文章的传统,以是称 “古文”。

8、四六文

四六文,骈文的通行别称。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又称四六文。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

9、文以明道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看法。韩愈的 “明道”具有政治上再起儒学、重振王纲、阻挡破裂的重要内容,在其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文学革新的角度来说,“文以明道”就是要批判骈文的内容朴陋,言之无物,写作有为,有用之文,而不作徒有华美形式而没有现实价值的浮文、空文。有文而无道,文章失去存在的意义;有道而无文,道则无法运行而远播。也就是说,头脑内容和形式必须联合,而头脑内容则是文章之本。

10、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尔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继续而且生长了司马迁 “立志著书”(《报任安书》)的观点,以为诗文是 “不平则鸣”的产物,把 “明道”与批判社会不公,抒发郁愤联合起来,指出了古文与现实的关系,展现了散文立志抒情的奇特作用。

11、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是北宋作家苏轼在文学威风凛凛气魄上的文学主张。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指作家要无拘无束,自由抒写,又要波涛横生,千姿百态。文理要出于自然,姿态要千变万化。

12、义法

方苞在散文创作中探索为文之道,逐渐探索出一套奇特的创作理论,其焦点就是 “义法”。“义”即 “言之有物”;法即 “言之有序”。以义为经,以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用当今语言诠释,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从而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基了坚实基础。

二、简答题:

1.先秦散文的 “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答:深于比兴就是善于引用比喻,比兴,深于取象的意思应该是善于运用寓言。

2.《春秋》记事的特点。

答:①《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批驳于记事的“春秋笔法”。②《春秋》叙事“简而有法”,用语严谨准确,一字不苟。

3.《冯谖客孟尝君》是怎样描画冯谖形象的?

答:主要通过行为(弹铗歌颂等)、语言(详细对话)和事务(薛地收债、资助孟尝君恢复相位、在薛地建立宗庙牢固孟尝君职位等)。表现出了冯谖善于视察、有盘算的智慧形象。

4.《论语侍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孔子的平和可亲、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子路的直爽冒失;冉有、公西华的谦逊审慎;曾皙的淡泊潇洒;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 “①威风凛凛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舞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分析原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6.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

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扰乱,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颇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详细切实,少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威风凛凛恢宏,明快畅达,论析透辟,冷峻严谨,颇有先秦法家之风。

7.为什么说《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

答:所谓 “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厚,都是亘古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湛,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

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生长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规则。再次,是《史记》表现出的秉笔直书的 “实录”精神,这一点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

8.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答: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生长,它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差别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亲近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革新文风方面,主要是阻挡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根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阻挡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水平上制止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9. “唐宋八各人”称谓的由来。

答: “唐宋八各人”,是我国散文生长史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个有良好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各人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各人”今后得名。

10.韩愈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韩愈的各体散文,各具特色,而威风凛凛磅礴,雄奇旷达,波涛曲折,富于变化是其总的特色。这一特点是说韩文如河海般辽阔深挚,威风凛凛充沛;而又波涛横生,不拘常格,往往出人逆料。这是他 “气盛言宜”论文主张的实践。韩文的威风凛凛气魄特征,富于变化是说韩文构想章法,奇诡多变,文无定式,篇无定局,句无定法,完全依据叙事、说理、抒情的需要而 “戛戛独创”。韩文的语言精练准确,鲜明生动。

11.苏辙的 “养气”说。

答:苏辙指出,养气有两个途径:一是内修,二是外阅。把作为创作原动力的 “气”,跟作家的头脑修养的增强、生涯阅历的扩大明确地联合起来,他的气也就不指先天的禀赋,神秘玄妙,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头脑修养所致,这就把创作放在质朴唯物主义熟悉论的基础之上了。苏辙的这个看法,比之前人更全面、更详尽,因而也更正确。

12.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答:归有光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多记一些一样平常生涯琐事,无惊人的事务、曲折的历程,但由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涯中的细节,以小见大,于细微毫末处寄寓情谊,给人的印象就异常深刻。从艺术上看,他善于即事抒情,用质朴精练的文笔剪辑刻齐整些一样平常生涯的断片,以寄托情感和理想,纡徐平庸,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热感人,正所谓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三、叙述题:

1.试述我国古代散文的萌芽。

答:上古文学只有口头形武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歌谣的文体属性为诗,是没有异议的,而神话传说在文体方面却陷于无所归属的状态,缘故原由就是通行的观点以为必先有文字,然后才有散文,故我国最早的散文是商代的甲骨文。这种看法显然割裂了口头文学阶段与书面文学阶段的联系。事实上散文也有过口头形态,古代神话传说就代表着口头文学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甲骨文时期,另有铸于铜器、书于简帛的散文,散文已经脱商了萌芽状态。只有字句而不成篇章的甲骨文只是其时散文的一种特殊类型,根据其主要特点及内容可以称之为占卜文。

2.《战国策》的头脑倾向。

答:《战国策》的头脑比力庞大,今略举大端。其前进头脑表现在:(1)反映了民本头脑。战国时期民本头脑十分盛行,《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平民心力的重视,如 “赵威后问齐使”把平民的职位放在君位之上,以为 “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策四》)这和《孟子》的 “民贵使文章艰涩难晓,这都是倒霉于古文生长的。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色泽。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这一次,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续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生长。以是在文学史上,也经常连称为唐宋古文运动。宋代的古文运动不再标举学习先秦两汉而主张直接取法韩愈,如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以为,“学者当止于是而止尔”。这也说明晰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的关系。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 “文从字顺”的偏向生长,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心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厥后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各人文钞》,今后,“唐宋八各人”便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其散文成就都与唐宋古文运动有着渊源关系。从对后世所发生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说,唐宋古文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生长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5.韩愈的古文理论。

答:韩愈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主张,解决了前代古文家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特殊是他关于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学说,给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体文以致命的打击,为人们整理骈体文的形式主义文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唐宋和后世散文的生长奠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以后的散文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生长,可以说,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生长上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孝敬。韩愈向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中唐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造就和造就了一代古文作家,使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庞大的成就。韩愈创作了大量优异的古文,建立了既差别于三代两汉的散文、又差别于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新体古文,这种散句单行、以文言书面语言为主的新体古文,为当世和后世的散文树立了楷模,成为中国传统文籍中经典的、正统的文体。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良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范例作品,以至他富厚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集前人之大成,而又给予后世庞大的影响。

6.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点。

答: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精密联合。前半部门偏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举行驳倒,在驳倒中补叙许远的事迹。后半部门偏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感人事迹,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前者之议论为后者叙事之 “纲要”,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其次是人物形象描画得鲜明突生动,色泽照人。再次,本文威风凛凛充沛,激情丰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均极为浓重,饱含其对英雄的信托与敬慕。

7.柳宗元散文的成就。

答:⑴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如在文学的看法上否认六朝的 “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的生长路途,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线和成规旧制,把大部门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从辞采来说,阻挡 “绣绘雕琢”、“类乎绯优者之词”的骈文末流,在自己的文章中只管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是非错落、音调铿锵的声请效果。力主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在写作时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情,固而存之欲其重”,对遣词造语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⑵将浓郁的情

感之如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田地。他的书信,充溢着锥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着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论说文具有 “笔笔锋刀,无坚不摧”的特点,于浑朴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情脉和情感气力,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此外,他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提高,他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形貌,而是在形貌中贯注了一股浓郁的寥寂意绪,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8.苏轼散文的威风凛凛气魄。

9.平凡之路的优美散文 篇九

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一路拾起,一路失去。

自从寄心文字起,便只因着生命原始的驱动和人生的挣扎,不为风雅,只为苦痛。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了从背影判断一个人能否与之交的怪癖。始终觉得,那呈现在光影里的轮廓是最真实不加伪饰的,那里面承装着无限的岁月风尘和喑喑呓语。喜欢有故事的人,并执拗的认为,那些故事,都熔铸在一个背影,或苍凉或清癯或孤寞的姿态里。一次次从一些人的身后走到面前直至触及内心,那些交游的相契的日子多半成了怀念,那些有故事的人,也在继续着他们或欢乐或凄然的故事。而我,仍然保留着这个习惯,并且记得,那个蓝天为幕,时袭清风的日子,曾看着一个临窗的背影,流下泪来。

这或许是如今我唯一愿意承认的自己的“文人气”。

说到“文人气”,这或许又是一个思绪杂乱说起来无止无休的话题。

与我而言,思考的过程,是那些轻薄的浮沫被拨开的过程,前行的过程,亦是那些所谓才气一点点剥落的过程。

遇到过很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可惜,多是于世有纠缠,笔下昆仑蓬莱足迹踏遍,龙蛇腾雾风雷齐动,心中却愁绕情牵身为形役,惶惑困顿不得逍遥。十几年来,一直在想到底是文字让人敏感痛苦,还是本就是孤独之人,只在文字里才可得到安稳和救赎?

前几天看了一本萧红的传记。这又是一个灵魂独立刚烈,情感细腻柔软的女子,其实寄情文字的人特别是女子,大抵如此。而这种矛盾恰恰便是痛苦的来源。把文字建构在自己的生命上,代风尘喟叹的,无论缠绵迤逦还是苍凉悲戚,皆是一种决绝的体验,是对生命的自愿的榨取。其文字的`深刻不是因为才华亦非思想,而是,与对痛苦的注目度和苍凉之眼投射的范围成正比。它是性格的外化,这种性格,固然与经历有关,我却更觉得,是生来带有的。

只是,有的人在这种性格中沉沦,也许因为这种东西难以改变,也许是生活的屡屡打击加深了生命的孤独感所以愈发偏激,而那一颗真心的固执又不肯改变,情感的深挚更加深了出离感。笔下的文字往往蕴于极深的孤寞,那一手好文章并非什么才能,不过是逼不得已把生命和压抑熔铸成另一种形式而已。而另一些人能从这种性格里走出来,文字的份量轻了,温润平静的力量却重了。

我终于不再忧虑于笔墨一天天的生涩,我想这是在恨了十几年,悲了十几年以后终于开始走向另一条我更想要的路。我内心仍体味得到更深深承认生命的苍凉感,但更认可在这段苍凉生命中的爱与希望。无数次的回望,都能欣然的发现,是原始的悲伤感和人生的苦难让记忆如此性感。正因为现世里目光的转圜,借以发泄痛苦和郁闷的文字才减弱了。从前看到那些不同地方不同时代却同样用生命摆出苍凉姿势的人总是有同病相怜的身世之叹,而现在却是掩卷时的一剪沉默和一星浅淡的庆幸。同样的性格却有不同的命运,成名于文字的敌不过命运洪流,疏懒于文字的却在真实的生活里奋斗欣然于平凡之路上的闲云舒卷春花开落。确乎是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命运始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看你如何塑造你的性格。其实生生死死,离离合合,男男女女,纠纠缠缠,无数条路,无数种幸与不幸,到头来都无所谓孰悲孰幸,亦何来谁对谁错,完全只在乎各人对命运和性格的,自愿的选择而已。

想过很多大的话题,比如血缘,生死,黑夜。对它们日渐不同的体验也促成了今昔不同的认识。像许多人一样不得答案,想了很多,却像麻纱扯不出头又收不了尾。在生命漫长甬道上,人都在一次次推翻过去的自己,并觉得现在想的就是对的。其实要是真能自由来回于过去与现在未来之间,我想,多半是过去的讨厌现在的自己,现在的又讨厌过去的自己,再加上未来的自己也来凑个热闹,带着不同经历不同希冀都来否定和劝诫,得到的绝不是共识,而是足以击溃你的嘈杂。

还是认为,无关乎对错。不必否定过去也不必推翻曾经,毕竟那些是这一生亲历的真实。虽然这一条路是通的,从生通到死,从无通到有再通到下一个无,实则其间却是很多小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悟,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目光,无论是年少轻狂少年老成还是年老沧桑,生死之间的距离说长不长,说短可就太短了。蛰伏过,傲笑过,我曾经无限狂念想如何才能活得高于世人,傲视群雄众生,现在想来,也许最好的生存状态便是把过去抛脑后,对现在一点头,向未来轻招手。

高中亲见了几次生死大事。而且给我的震撼一次比一次大,触痛和感受也一次比一次深。也因之无数次在夜里想着,这不知道结束于何时的一生,究竟应该以何种面目示人?这一生,说平凡,却有如是多的波澜起伏心潮壮阔,说不凡,却面对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折磨情智考验无可奈何。一直在路上,很美,怕只怕,一直在遗失。包括,生命,包括,梦想。

我听到人说,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

我在暴风雨里张开怀抱,歌得慷慨。远方的雾影楼台,一片孤帆,可能等到,西天的远游客和梦想的失路人的归来?

会被一段文字或一段旋律将思绪丢到远方,仿佛看到重叠在时光深处的幽微人生,目光也变得渺茫起来。

是谁说,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还是不讲道理了吧。谁又知道,何谓真理,何为好坏。

终究,这一段路,还是得自己走,只有双脚真正的碰着地面,才能感受到千百代人踏在上面留下的纹理,也许那是唯一的证明,提示你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存在。

卡尔维诺说,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翻转过来看,也未尝不好。至少生命没有停歇,无论是因为孤寞还是不甘。能始终以自我的名义在这世上走,无论是以流亡还是悠游的姿态,都是值得祝祷的了。

听一首歌,尝一些苦,读世间书,行天下路。

这世上只有一种普世理想。

10.古代散文思路教学初探 篇十

理清思路,不只是划分大小段落层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

思路的层次性是指思路能明显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阶段,而不是混沌的整体。层次性体现了思维的清晰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反映。思路的条理性是指思路的几个部分、几个阶段之间的顺序性,它不可以更换,不可以颠倒。条理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的反映,事物发展有顺序,思路自然也就随之有相应顺序。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是思路的首要特征。没有层次性,则模糊不清;没有条理性,则混乱不堪。

如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奉召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思路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首先介绍自己悲惨的身世,说明自己不能离开祖母;其次,追述两次未能奉召的经历,说明自己狼狈的处境;再次,说明自己尽孝正是依照当代治国基本原则而来;最后,表达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意。作者把自己的苦衷,一一陈述,层次分明。同时,又十分有条理,层层递进,决不可以任意颠倒。而仔细看各段,仍然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性和条理性。如第一段,写自己悲惨身世:先说自己很小便成了孤儿,由祖母抚养,说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没有不报答之理;再说没有亲戚,祖母无人赡养,必须由自己赡养;再其次说祖母病重,自己不能离开祖母片刻。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层次: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各大段落分别可以分为几小层?作者的思路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顺序可否颠倒?

二、体会思路的连贯性与跳跃性。

思路的连贯性是指思路各部分、各阶段始终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时空的接近、性质的相似、线索的贯通、情感的联系、思想的承接等。连贯性使散文思路畅通,行文自然。体会思路的连贯性,要体会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者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者作者的情感脉络。如《项羽之死》,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顺序依次写: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自刎乌江。这些情节一环扣一环,十分连贯。但作者并非机械地、照相机似地记事,而是始终围绕塑造项羽性格来进行的,因此这种连贯不只是表面的连贯,更是内在逻辑的连贯。如项羽歌词突出的是客观原因导致自己的不利,东城慨叹的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东城溃围突出的是项羽斩将刈旗以证明自己善于打仗,自刎乌江突出的还是他那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样,一个勇武盖世却又自矜功伐的末路英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性格贯通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思路更加连贯。

体会散文思路的连贯性,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本文几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几层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几层围绕什么来写?

思路的跳跃性,是指思路中某些部分或者阶段之间的突然转折或者更换。表面上似乎不太相干,但总有内在联系紧紧相连。跳跃性使散文行文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体会思路的跳跃性,要体会作者材料的丰富、行文的变化,体会那种纵横捭阖、舒卷自如的风格。

三、鉴赏思路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思路的严谨性,是指思想脉络细密周严,没有漏洞,无懈可击。比如苏洵的《六国论》,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全文总纲。这两个分论点涵盖了六国的所有情况,十分严密。二三段分别与这两个分论点对应,十分周到。第二段先排除战争导致灭亡的因素,再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最后引用古人言论进一步证明,层层推进,十分老到。第三段论证将不赂秦的国家分别论述,因为各国情况略有不同,但都是因为失去强援而灭亡,再通过假设从反面推进一层,说明三国有可能与秦相抗衡。整篇文章的思路十分严谨。

鉴赏思路的严谨性,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去证明观点?有没有作者疏漏的地方?是否已经涵盖了所有情况?你能推翻作者的观点吗?作者行文的严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如果去掉这部分会怎么样?这几层意思可否调换?……

思路的灵活性体现为作者思维不拘格套,敢于突破常规,即兴拈来,随笔成文。如《项脊轩志》,作者就围绕一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看似散乱地组织了好些材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分家导致庭院结构布局的变化,对先妣和大母的回忆,自己扃牖读书的情景,对妻子的回忆,复葺南阁子的情况,等等。思路十分灵活,不拘法度。庭院布局变化暗示家道中落之悲;回忆母亲和大母,是失去亲人之悲;大母之鼓励,还带有仕途不顺之悲;回忆妻子,既有琴瑟之乐,又有亡妻之悲。

鉴赏思路的灵活性,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写?每部分材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材料的组织有何特点?这些材料可否调换、删去?

上一篇:韩愈名人名言阅读欣赏下一篇:银星海棠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