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共12篇)(共12篇)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39~40页“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口算出结果。教学流程:
一、口算我能行
12+4 7+9 30+5 7+18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具吗?今天啊,有两个小朋友自己去买玩具了,可他们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不够,不知道付多少钱,你们能帮他吗?
2、如果让你来选购两件玩具,你会选择哪两件呢?算一共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板书(不进位的)(进位的)44+25 44+38
3、谈话: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口算出结果,再倾听别人的算法。说说谁的算法更合理。
5、归纳算法:(1)44+25 预设: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
②先算44+20,再算64+5。③先算44+5,再算49+20。④先算25+40,再算65+4。„„(2)44+38 预设: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40+38,再算78+4。③先算44+40,再算84-2。
6、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好算些?你认为哪种方法算得又对又快,你就用哪种方法算。
7、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把两次加得的和再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进位加,第二题是进位加,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8、小结:在口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在计算进位加时别忘了十位加一)
三、想想做做 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
(2)每朵蘑菇上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你是怎样算的? 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比较。
(2)说说每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小结:整百数加整百数,只要把百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个位都是0。第5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
小结估算方法:先加十位,再加个位的,进位的再加一个十。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数形结合, 展露“1”
片段一:
师:你能猜出34+16的结果是多少吗?
生1:是50, 我是这样想的:34加6得40, 40再加10就得50。
生2:我也得50。我用30加10得到40, 4加6得10, 然后合起来也是50。
师: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个结果正确呢?
生1:摆小棒、拨计数器试试。
生2:列竖式再算一遍。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 我们先用摆小棒来试试。如果用小棒表示34加16, 怎样摆比较合适呢?和同桌商量好后再操作。
生:我先摆3捆4根, 再摆1捆6根, 4根加6根是10根, 10根可以再捆成1捆。这样一共有5捆, 也就是50。
师:摆放的位置有什么要求呢?
生:捆对捆, 根对根, 就像这样 (如图1) 。
师:你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看起来清楚、明白。
师:4根和6根合成1捆后, 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
生1:不清楚, 随便放吧。
生2:就在后面吧。
生3:也可以摆在下面吧。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3:前面都是整捆的, 这样对齐好看。
师:你说的意思是这样吗? (出示图2)
感悟:在一些观摩课中我们看到, 很多教师执教这段内容时常常按教材要求:“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 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为学生准备多样的学具,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具随意操作, 然后全班汇报总结各种操作方法, 学生很快就能得到34+16的竖式方法, 问题解决看似即开放又多样。然而, 基于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 他们一会儿摆小棒、一会儿拨算珠, 再来写竖式, 试图将所有方法都摆弄一次, 这样的自由操作过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缺乏深入的思考, 知识的获得多数来自直接的信息传递。
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上述案例中, 教师要求学生只选用摆小棒一种学具, 重点突出“如何摆小棒, 如何移一捆的小棒”。“摆小棒”使学生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即现实问题数学化) , 由现实问题经过简化抽象后建立数学模型。在数形结合中使学生具有数学“简化”的潜意识, 这恰恰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例如:“怎样用小棒摆34与16比较合适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活动, “捆与捆对齐, 根与根对齐”渗透数位对齐的思想方法, 在无形中让学生经历了缜密的思考过程。再如:“4根和6根合成1捆后, 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这一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两位数加法中“满十进一”背后的道理。
二、位值体悟, 领会“1”
片段二:
师:我们通过摆小棒很快得到了正确结果是50, 借助计数器你怎么验证?
生1:我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拔4个珠子, 这样就是34。如何加16, 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
师:个位上的10个珠子就不动啦?就像屏幕上的图3, 这时怎么读?
生1:这样数就不好读, 4个十, 10个一。
生2:不行, 一定要把个位上10个珠子进向前一位。
师:不进位行吗?
生:不行, 一定要“满十进一”。
师:怎么拨?
生: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去掉, 在十位上再拨1个。
师:10个珠子就换1个珠子呀?
生:因为它们的位置不同, 1在十位上哦, 是1个十。
感悟:计数器上的算珠能清楚显示数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算珠不单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而拨算珠比摆小棒更容易过渡到竖式计算, 学生在拨珠说数的过程中, 由最初抽象的几何图形到现在的数学表达式, 恰恰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首先, 学生要在计数器上定好数位, 然后拨上34, 还要加16该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接着“这时怎么读?”这一问题的提出, 将学生的思维由矛盾冲突又一次引向深入。随后计数器个位与十位上珠数的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在珠、数联结中体现“满十进一”的迫切需要。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0个一是1个十, 10个十是1个百, 还扩展到“哪一位上相加满十, 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从而形成了“满十进一”整数加法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容易看出, 这种基于经验的对进位加法算式的理解, 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体会数位的意义, 主动建构“位值制”, 既是进一步探索笔算方法的逻辑前提, 也是联结相关教学段落的核心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算法尝试, 变脸“1”
片段三:
师:用竖式该怎样表示呢?
生1:我是这样想的, 十位上3加1等于4, 就是40, 个位上的6加4等于10, 这个10我把它放在心里, 40加10就等于50。
生2:个位4加6得10, 十位3加1得4, 10和4合起来就是“410”。
师:你想的“410”其实是多少呢?
生:50呀。
师:应该用40加10才得到50哦?!这个1可以写在哪儿呢?
(学生改写竖式)
生1:我觉得1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个1与原来的数要有点区别, 我们要让它像“孙悟空72变”那样变!变!变!你们觉得变大好还是变小好呢?
生1:我觉得大比较明显。
生2:太大就和数字一样, 分不清。
生3:还是小的好, 写起来方便。
师:放在哪儿合适呢?
生1:放在十位上。
生2:放在横线上面吧。
师:说的有道理, 书上表示的方法 (如图4) 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学生阅读书本, 验证自己的想法)
感悟:通过摆小棒与拨珠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经深刻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原理。然而,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进位加法的竖式写法, 进位的“1”写在哪儿?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未形成深刻的概念。案例中将“1”的写法抛给学生, “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一简单问话引发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对竖式计算格式的需要和建构, 感悟竖式计算所特有的数学思维方式, 引发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三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重要性以及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重要性
估算的重要性,主要就是体现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然后进行大概数值的一个估算。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估算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当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和需求,同时,估算也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进步,形成数学思维与意识的重要方式。
(二)教学重点
对于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知识,教学重点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之间乘法的估算方法。估算是一种能力,也是需要方法来保障的。另外还需要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而解决新知识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于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对估算结果的分析。与此同时,小学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学会变通,选择最佳的数据分析和估算方法,来满足估算的学习需求。
二、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引入环节
在整个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相关知识板块当中,教学引入环节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估算方法以及估算意识的重要保障。
首先教师要学会创设相关的情景。
例如“种树计算”,植树节要求学生在林区每一排种18棵树,整片地要让学生种22排,进而让学生估算一下,大概需要种多少棵树。许多学生拿到这样的问题都会有所困惑,因为利用简单的竖式计算,学生也不太会两位数的乘法,这时候估算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在没有相应算法指导以及没有相关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就会逐渐接受估算这一全新的算法,进而这样的环节导入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探究过程
当学生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始主动探究了。数学学习本身也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同样以上述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学过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的估计,18棵树可以暂时按照20棵树来计算,这样用20棵树来乘以22排,则可以得到440棵树的结果。学生逐渐掌握估算方法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比如18棵树依旧按照20棵来计算,而22排则可以按照20排来看,这样得到的数据结果则为400。亦或者教师还可以将18棵树的数量设置不变,22排按照20排来计算,这样则可以得到360棵树的结果。显然二者之间的差距有些大,只变动一个变量,控制一个变量不变,就会出现80棵树的差距。学生对于这样的结果心里会有一定的思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估算的大概范围,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估算方法的每一步是如何进行的。
(三)教学深化过程
在“种树计算”这道题目当中,两个变量可以形成3种情况。第一种为18棵树看作20棵,22排不变,这样的估算结果会偏大;第二种为18棵树不变,将22排看作20排,这样的估算结果会偏小;第三种则是上面提到的,将18棵树看作20棵,同时将22排看作20排。这样一个变大一个变小,估算值相对偏差就会小许多,进而估算的结果也就更靠近实际值。教师要学会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利用最为合理,最为准确,最为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数值的预估和判断,进而获得最为接近的数字,体现出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四)教学巩固环节
这里所谓的教学巩固,可以是教师继续出一些关于估算的题目让学生来加强和巩固,这些估算题目可以是出自生活的,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也会更加容易。比如可以估算一个电影院容纳的人数,告诉学生电影院一共有33排,每排有27个座位,让学生估算一下电影院的容纳人数。学生看到这样的数字必然会感到棘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前面的植树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最终获得相应的答案。另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估算方法的重要性。要逐渐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学会找到最为合适的估算方法,在拿到数据之后,要明确怎样的估算数值是最为科学的,怎样的估算结果才是最为准确与科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估算结果进行预判,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一种估算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估算准确度。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将估算的本领应用其中,同时也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
三、结语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入之后,更是对这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且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数学能力的应用看得十分重要,所以,小学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必须要引起教师的重视,通过相应教学环节的打造,更好地实现对教学的把握以及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4.《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唤醒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并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方法。最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创设问题,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唤醒旧知
1、口算抢答。
6+8、52+7、36+9、32+40+5、20+30、30+90、300+900、43+20
交流:说说300+900,(也要数位对齐)。
小结:口算时候也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旧知;在抢答中,不但复习了口算也要数位对齐的注意点,还为新课学习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在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师口述:同学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生活中,买东西是不是预先算好要买的东西一共多少钱,然后正好带那么多钱去买。还是先估计一下每样大概的价钱,然后估计一下总价钱就带钱去买?(生回答)
媒体:汽车2元,火车4()元
1、估算六十多(不进位加法)
师:张老师要买1个玩具汽车和1个玩具火车,作为孩子的生日礼物,我预先打听过了,一个玩具汽车二十几元,一个玩具火车四十几元。(媒体)
问:张老师至少要付多少元?(指名回答)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口述:我有可能要付61,62,63―――,可能吗?
问:什么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六十多?
(生回答个位不进位)
2、估算七十多(进位加法)
问:我可能要付七十多元吗?(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生回答,个位有进位)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小结:当个位有进位的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七十多。
过渡:我们顾客去买东西,可以估算。但超市里谁不能估算呢?(营业员)
口算,有时候可以估算,有时候需要精算(板书:精算)这要看职业特点
和买东西的多少。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估算结果六十多和七十多,学生认识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感受到估算和精算在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三、新课探究口算方法
师口述:如果我们要精算出买这两个玩具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商品的确切价格。
问:你能说个例子两个玩具的价格,并且两个一共要付六十几元。
(生:汽车xxx火车xxxx一共要付xxx元,教师板书算式)
1、教学44+25(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媒体:玩具汽车25元,火车44元)。
⑴问:这样要付多少钱呢?(指名回答)
师: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容易口算吗?
⑵交流口算方法
问:以44+25为例,你是怎么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4+20=64 64+5=69
② 40+25=65 65+4=69
③ 40+20=60 4+5=9 60+9=69
⑶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设计思路:有雨学生对口算加法有较多的经验积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主动尽心探索,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教学44+38(有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师口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大家都会算了,那进位加法呢?
(媒体:火车44元汽车25元客车38元)
问:你能找两个一共要付八十几元的玩具吗?(44+38)
⑴问:火车和客车一共要付多少钱?(44+38)
⑵交流口算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① 44+30=74 74+8=82
② 40+38=78 78+4=82
③ 40+30=70 4+8=12 70+12=82
⑶比较渗透“转化”
(和不进位加法一样“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比较两种口算的异同
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师交流相机小结:两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加时要不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4、适当拓展,解决新问题
师提出要求: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列式口算)
小结:口算的方法要选择使计算更简便的方法和适合自己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不进位加和进位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独立完成在书本上,师巡视指导。(师提醒:做口算不要急,要慢慢的,算准确。)
(2)校对答案:师说算式,生答。
(可能出现的错误:25+44,十位上算成2乘4得8;25+49=64没有进位,进位加时容易把进的1忘加。)
(3)师介绍自己的方法:先估一估,再口算。32+57结果是八十多,89;38+57结果是九十多,95
2、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用老师刚刚介绍的方法)
(1)师:35+32,进位吗?和是几十多?(生:六十多)
结果是多少?(生:67)
(2)剩下的四题自己小声说一说(全班校对)
3、“想想做做”第2题
生一组一组写出得数,在组织交流。
(突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口算方法上的联系)
4、“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能看懂这张表吗?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各自计算并填表;指名说说填表时的计算过程;)
问:哪个年级喜欢集邮的人数最多?
5、“想想做做”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
(1)独立完成第一组60+70600+700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2)师引导:① 6个十加7个十,就是13个十,即130;6个百加7个百,就是13个百,即1300;
(3)用口算方法算出后面几组口算
五、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示解题策略。
①解决第一个问题。观察分析,并有条理地说出结果。
②这是动物园各个馆的分布图以及线路图。
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可以怎样走?三条路中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可以直接看出来;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的条理性,让学生学习逐步分析、分解复杂题型的能力,培养了直观判断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2、出示情景图:(鸡25元鸭29元牛肉18元羊肉23元三个小朋友每人带50元钱)
师:买两样不一样的东西,你可能买什么?
生交流(可以估算,也可以精算)
师:你能一下看出哪两样东西不够?
生交流
【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六、全课总结
师: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总结:估算对精算也有好处。回去和同学交流感受。
七、最后安排学生课后的小游戏:抢100。
5.《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五
在新课内容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学生通过口算、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三组口算的异同,唤醒已有的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新知的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跳绳场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巩固算法的过程。其中探究算法这一部分,我们先研究不进位加法,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觉的对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寻找最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算法都是把2个十加在十位,把3个一加在个位,从而提炼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在学生有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之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进位加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练习方面,我调整了书上安排的练习,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基础练习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数,一方面提升数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综合练习安排了书本想想做做第四题,再安排了两个变式。一个是已知四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8□,求女生人数。另一个是已知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7□,求女生人数。这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用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特点。考虑到例题的教学已经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将拓展练习改为从1、2、3、4、5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还可做如下改进。
在教学不进位加,学生得出多种算法,比较这些算法,选择最喜欢的算法时,有学生会根据前面竖式计算的经验,觉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简便。但这就与本课重点教学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先算几十,再算几这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些算法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第三种方法只要两步就能准确算出得数,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因此还是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练习第一题,找三道算式的联系时,可将问题缩小,再让学生讨论。如在学生观察出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得数相同之后,可问:那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当学生发现:第一题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第一个加数后,追问:哪一题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第三题和前两题之间有关系吗?通过引导,将问题范围一步步缩小,学生思考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得出: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算第三题时,只要想前面两道口算。
6.《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篇六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习。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7.《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91-93例
1、例2。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学难点:
1、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视算12题,集体订正。
师:全对的同学这么多,看来大家对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要用到这些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谈话引入:同学们,在我国青海湖西部有座美丽的叫“鸟岛”,岛上有各种珍稀、可爱的鸟类。你们想去看一看吗?今天,青海一小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正要乘船去鸟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1.屏幕出示主题图,学生自主观察。(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
(2)师:如果现在让四个班的同学们同时乘坐这一艘船前往鸟岛,你估计一下能坐下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贯穿始终,一是让学生在安排合理乘船方案的过程中,用数学的眼光,感受、分析、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加法。
①列式。
师:学校安排了2条船,按照班级顺序,二(1)班和二(2)班合乘一条船,二(3)班和二(4)班合乘另一条船。
出示问题:二(1)和二(2)能坐下吗?
二(3)和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师:很多同学估算了一下,那同学们估算的准不准呢,一班和二班合起来,三班和四班合起来到底是多少人,我们来准确计算一下吧。
谁会列式?
板书:23+31= 32+39= ②探讨算法。
(1)分组讨论计算方法。(2)汇报23+31的计算方法。
(3)汇报32+39的计算方法。
(4)师:经过我们计算验证,同学们们有没有发现出什么问题了呢?对了,二(3)
和二(4)合乘的船会超载。我们一起来把这个方案改进一下吧!
3.教学减法。
师:我们来算算第一条船上还可以上多少人? 板书:68-54=
全班思考算法,指名汇报。
师:第二条船上第一条船了14人,还剩多少人呢? 板书:71-14=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4.小结。
师:观察这些算式中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点?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计算时,展开思维的翅膀,用不同的口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在做这样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你觉得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小结:我们今天学的虽然是口算,但是口算能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要用到口算,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好。
2.课后延伸:设计其他的乘船方案。
【设计意图:乘船策略是多样的,可以按班级乘船,也可以按人数乘船,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在学生交流算理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合理想法,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31+32=63
32+39=71
68-54=14
71-14=57
想:31+30=61
想:30+30=60
想:60-50=10
想:71-10=61
61+2=63
2+9=11
8-4=4
61-4=57
60+11=71
8.《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八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起学生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堂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数学。教师用旅游的情境引出多位数的加法,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出示里程图,形象地创设情境,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和全班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部分。我个人认为本课在使计算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进行交流等方面都作了努力。
当然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活动面还不够广,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和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
我先通过复习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焕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再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自主探究算法。本节课由于是实践课,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一下子说出用竖式计算,于是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尝试画小棒或者画计算器来计算34+16,交流好了这两种方法再追问学生:你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通过前两种方法的铺垫,满十根捆成一捆,特别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部分学生可以很自然的迁移到竖式计算中,然后在组织交流时我只要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有利有弊,利是这样可以让基础薄弱,思维慢的或者中等的学生,先通过只管的摆小棒和计算器理解34+16的计算算理,再尝试列竖式计算,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能够有一些思维的支撑,而不是一片空白的胡乱猜测,随便列竖式;弊主要是对于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孩子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挑战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按部就班的教学可能让他们觉得比较枯燥,会少感兴趣。但由于我想要让学生把知识学的扎实一点所以我选择了按部就班的教。不知道是否有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来平衡像这样的计算课的兴趣和知识?
在练习的环节,我觉得我设计的还是比较合理的,先让学生计算四道竖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对笔算进位加法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的竖式计算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点。由于练习的环节在后半节课,这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容易不集中,于是我还设计老师的亲戚家新开了一家玩具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并都标有价格,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两种玩具,让其他同学帮忙算一算如果要买这两件玩具要带好多少钱?再自己选两件玩具算一算需要多少钱?这道题比较开放,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都很不错。
10.《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39至4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游泳,而且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计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寻找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能够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目,体验算法多样化。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难点】: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口算。【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口算。
57+30=
62+6=
59-40=
67-7=
75+9= 80+10=
54-6=
64+20+7=
43-30-8
36+40-3 2.笔算。
36+66=
47+51=
57+19=
62-28
91-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本节课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都吃过蜂蜜吗?你们知道蜂蜜是怎么来的吗?对!是勤劳的小蜜蜂采花粉酿的。蜜蜂王国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小社会,每个蜜蜂王国都由蜂后、雄蜂、工蜂组成,他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和不同的社会地位。课件出示信息窗1中的情境图,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画面意思:画面呈现的是一座富丽堂皇的蜜蜂宫殿,蜂后端坐其中,侍从、卫兵、清洁工、保育员等众多的蜜蜂进进出出,各司其职,忙个不停。2.请学生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预设:①当侍从的蜜蜂有32只;
②当卫兵的蜜蜂有45只;
③当保育员的蜜蜂有57只;
④当清洁工的蜜蜂有29只。3.请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预设:①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②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③侍从和保育员一共有多少只?
④侍从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⑤清洁工比保育员多多少只?
⑥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⑦卫兵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过渡语:大家真是善于思考和会发现、会学习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一起来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将图中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发现图中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你问我说,探究新知。
1.探究100以内进位加的口算方法。
(1)课件出示第一个红点问题: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请学生收集相关信息,把它们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在王宫里,当保育员的蜜蜂有57只,当清洁工的蜜蜂有29只。保育员和清洁工用有多少只?
(2)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
预设:要算“什么和什么一共是多少”,应该用加法。把保育员的只数和清洁工的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所以列式:57+29=
(3)说要求:这道题的笔算大家都会,但我们今天不列竖式,大家能想办法口算出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准备汇报发言。(4)学生代表汇报口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预设:
生1:我是这样算的:50+20=70,7+9=16,70+16=86.引导:谁能把生1的方法换一种方式给我们讲解一下?
生2:他是把两个数的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再把所得的和加起来。
继续汇报。
生3:先算57+20=77,再算77+9=86.生4:我是在脑子里用笔算的方法,在脑子里想竖式:先算个位7+9=16,个位写6,向十位进1,十位上是5+2+1=8,所以得数是86.„„
(5)把学生汇报的口算方法进行整理。
方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再把所得的和加起来。
方法2: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题目就变成一道连加题,如:57+29=57+20+9=„„
方法3:仿笔算。不动笔,在头脑中仿照竖式计算的格式和方法,算出题目答案。
(6)提问:你觉得那种算法比较好? 学生对算法进行评论。
提醒学生以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对算式的算法有自由充分的思考空间,组内交流使得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得到充分交流,实现思维碰撞。】
2.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口算方法。课件出示绿点问题: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请学生结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三句话问题)。预设:侍从有32只,卫兵有45只,一共有多少只? 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算式和算法。预设:32+45=77(只)
算法①:30+40=70,2+5=7,70+7=77 算法②:32+40=72,72+5=77 算法③:在脑中列竖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得到77.【设计意图:在进行了前一例题“进位加”的学习后,本题的不进位加法应该是毫无难度,学生能轻松完成,对算法稍作巩固。】
3.探究100以内退位减的口算方法。
(1)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例题: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保育员57只,清洁工29只。
(2)提问:请你根据题意,在练习本上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
预设:学生列式 57-29=,要算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应该用保育员的只数减去清洁工的只数。
(3)请你思考这道题的口算方法,然后在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本题的口算方法。预设:①先算57-20=37,再算37-9=28.②先算57-27=30,再算30-2=28.③把29看做30,先算57-30=27,因为多减了1,所以最后加上1,27+1=28。
④模仿笔算,在头脑中列竖式。
小结:各种方法都正确,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学习不退位的两位数减法口算。
仿照对上一个绿点问题的处理:弄清题意→列算式→说理由→找算法→汇报算法。
【设计意图: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不同的算法,通过组内的交流,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1页自主练习第1题:计算。这是针对加法的专项练习。让学生口算后把答案填在书上,完成后找几位同学说一说算法。
2.自主练习第3题。针对减法的专项练习。
3.请学生把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里面余下的问题解决了。
五、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①我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②我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③我会用两种方法计算。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解决这类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口算方法掌握的更为熟练。通过学生做小结,使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掌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创设了蜜蜂王国的情境,使数学信息寓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生动而活泼,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表扬使用口算方法的学生,也要表扬在脑中列竖式的学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算法进行思维提升,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1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的进行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设疑自探(6分钟)1.口算训练
2.板书课题 学生提出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1)
23、二(2)
31、二(3)
32、二(4)39 限坐68人,4.出示自探提示一:
(1)23+31=()你是怎样口算的?
1(2)32+39=()你会口算这道算式吗?(3)通过口算你认为这种方案可行吗?为什么?
二、解疑合探(5分钟)
1.23+31=54,想:23+30=53 53+1=54 2.32+39=71 想:30+30=60 2+9=11 60+11=71 3.快速口算另外几种方案是否可行?
三、设疑自探(6分钟)
按顺序让二(1)班和二(2)班先坐,那么它们两个班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呢?你能列式表示吗?请同学们自学例2,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自探提示二:
①68-54=(),你是怎么口算的呢?
②那些空位如果让二(3)班坐,二(3)班还会剩几人没得坐呢?你是怎么口算的?
③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解疑合探(7分钟)(1)68-54=14,想:68-50=18 18-4=14(2)32-14=18,想:把14看做10和4,32减10等于22,22减4等于18。
2(3)不同点:进位和不进位。
相同点:都是先把它们变成以前学过的整十数加整十数、一 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再两位数加一位数来口算。
五、质疑再探(2分钟)
关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哪位同学仍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运用拓展(14分钟)
1.教师出4道口算题练习口算及算法 2.学生出题 3.拔高题 4.小组口算竞赛 .全课总结: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23+31=54
1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09-08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08-31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设计08-06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10-28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案07-09
两位数乘三位数竖式计算教学设计08-08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09-07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论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