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欣赏课(共9篇)
1.绘本欣赏课 篇一
故事绘本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厦门市西林幼儿园 邓海燕
内容摘要: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故事绘本以其直观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故事语言和唯美的画面,引领幼儿进入音乐作品的神秘世界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开拓音乐眼界,感受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故事绘本 音乐欣赏 幼儿
“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是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曾说过的话。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让幼儿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的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决定了幼儿音乐欣赏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仅仅利用听觉欣赏音乐,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辅助资料来感知、欣赏音乐。故事绘本就是辅助幼儿音乐欣赏很好的一个载体。
故事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蕴藏着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艺术。它讲述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又清楚,描述的语言浅近、具体、形象、富有音乐感。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借助故事绘本,利用其形象的故事人物、情节、语言、画面等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幼儿带进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可以让幼儿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倾听音乐,节奏感、力度感、速度感、音高感、音色感、结构感„„等获得提升。
一、直观的故事情节易于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结构
音乐和故事向来就是融于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史上有许多作品取材于故事,又通过音乐向人们讲述故事。如家喻户晓《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协奏曲,曲作者就是根据人们熟知的民间传说写成的。全曲采用奏鸣曲的结构,乐曲的三个段落展示了故事中相爱、抗婚、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绘本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来进行教学,既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有趣而富于变化的故事内容能引发幼儿的共鸣,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是故事绘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运用的又一手段。《啤酒桶和小老鼠》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绘本,它讲述的是一群小老鼠钻出鼠洞,发现了许多大啤酒桶。啤酒桶生长四肢,憨态可掬。小老鼠们纷纷爬上啤酒桶开心地在啤酒桶上跳舞,和啤酒桶做起了游戏,啤酒桶还兴奋地打开了盖子倒酒。结果,主人发现了,小老鼠们赶紧逃跑。因此,运用故事绘本中直观的故事情节来帮助幼儿欣赏捷克的世纪名曲《啤酒桶波尔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活动中幼儿欣赏故事绘本后倾听音乐,纷纷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A段音乐是小老鼠,从洞里跑出来东张西望;小老鼠左瞧瞧,右瞧瞧,发现了啤酒桶在旁边偷笑„„;B段音乐是小老鼠在啤酒桶上轻巧地跳舞,舞姿很美;小老鼠们在啤酒桶上捉迷藏;小老鼠在啤酒桶上跳来跳去,像是在玩蹦蹦床„„; C段音乐是主人出现,小老鼠吓得逃跑了;小老鼠在脚底装上弹簧,轻快地跳跑了„„。”可见,幼儿欣赏了《啤酒桶和小老鼠》的故事绘本之后,对于感受《啤酒桶波尔卡》这个音乐作品的结构变得更容易了。能立刻发现故事绘本中三个突出的情节与该乐曲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相吻合,把乐曲从轻巧的小快板过渡到悠扬的主旋律再回到轻巧平稳的小快板的特点表达出来。因此,将故事绘本中获得的认知迁移到音乐欣赏,易于帮助幼儿迅速进入音乐情境,理解音乐结构,从而获得审美效益。
二、生动的故事语言帮助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风格 故事绘本是把音乐作品介绍给幼儿最简便的途径,绘本中使用幼儿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便于幼儿理解。通过故事绘本中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展开想象,激发幼儿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巧妙地对语言进行调节支配,能让幼儿感受体验到美、兴奋、难过,带动幼儿产生喜爱、欢乐、悲伤、惆怅等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音乐作品紧张、激昂、沉闷、欢快的风格中去,更加准确的感受出音乐的不同风格。
如故事绘本《大黄蜂飞行》讲述的是小黄蜂咪梦独自离开黄蜂队伍去冒险,在冒险中遇到了三个危险(花梗林、捕蝇草、蜘蛛网),最后在黄蜂部队协助下脱离险境。利用《大黄蜂飞行》的故事绘本来帮助幼儿欣赏里姆斯基的《野蜂飞舞》(节选)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化难为易,让幼儿充分体验到该音乐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野蜂飞舞》这个音乐作品节拍短促、节奏变化快、旋律复杂,是一首让人感觉震撼的一首外国民间乐曲。单凭耳朵倾听幼儿不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名曲所带来的震撼力。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绘本《大黄蜂飞行》能加深幼儿对音乐风格的感受。故事绘本中的语言、背景、人物表情等为幼儿描绘出一种紧张的情境,加上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煽动,使幼儿身临其境。
绘本中描述了咪梦偷看黄蜂部队“出征”,战士们威风神气、振翅疾飞去冒险的情境体现了A段音乐中旋律轻快而有力的风格。当咪梦遇到危险时,它大喊“我要飞出去”、“躲开他”、“救命啊,救救我呀”,看似简单的角色对白凸显了音乐中旋律震撼、鼓舞的特点。“咪梦一次一次地努力飞,拼命挣扎„„”绘本中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黄蜂如何勇敢克服困难,最后在大部队的帮助下解困的惊险画面,帮助幼儿在快速变化的旋律中,体验到乐曲震撼、鼓舞、紧张、快速的音乐风格。每一次倾听乐曲时,幼儿都不由自主地为咪梦加油。当听到乐曲B段时,他们会大喊:“快飞出去,小心向日葵,飞高一点呀;讨厌的捕蝇草会吃掉你,不要碰到它,快躲开它;蜘蛛来了,快跑,粘住了救命啊!„„”从幼儿紧张的表情和呼喊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身临其境,似乎自己就是那只勇敢的小咪梦,在震撼的音乐里冒险,心也随着紧张的音乐起伏。
故事绘本中塑造出的小咪梦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冲出重围的性格特点,给予音乐作品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使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情感教育得到升华。语言的美与音乐的美巧妙结合起来,触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神奇魅力。
三、唯美的故事画面利于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作品的形象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具体,它的内涵底蕴极其丰富,而幼儿的形象思维处于雏形期,情感表达方式、思维方式都较为简单、直观,他们往往会受到画面的影响。故事绘本画面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或水墨画、或油画、或油水分离画、或剪贴„„。它不仅有着生动的角色形象、绚丽的色彩、精心勾画的细节,使幼儿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还能在时空中静止和流动,便于幼儿反复观察以及和音乐同步进行;它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篇幅里,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把故事讲得既好看,又清晰。欣赏故事绘本时,把音乐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音乐这种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感官积极参与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选择线条、构图、造型、色彩、形象上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故事绘本,发挥诸感觉或意象之间的交错、混合的联觉作用,让幼儿有更多的视觉参与的机会,以此来表达他们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欣赏韦瓦第的《春》这个音乐作品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春姑娘》的水彩画故事绘本。利用故事绘本里身着七彩服饰的春姑娘、清澈的湖水、绿油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美丽动人的景象,让幼儿的视觉感官受到美的冲击,把他们带入到音乐的想象空间中,发现音乐作品中生机盎然的景象,感受回旋曲华丽而洒脱,充满欢快而热烈的青春气息。在简单欣赏了故事绘本之后,幼儿一边闭着眼睛边倾听音乐,一边回忆绘本中的唯美的春天场景,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当听到音乐中欢快的段落时,有的说是种子的发芽了,冒出了嫩绿色的尖;有的说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小花竞相开放,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当听到音乐中激昂热烈的情绪时,大家都说是春姑娘打开魔力伞,魔力伞很美,上面有很多漂亮的花纹。当听到音乐中舒缓的段落时,有的说那是春姑娘用魔力伞给小草、小花送去雨水;有的说小草喝了雨水之后,由黄变绿,小花也变出了七彩的颜色。故事绘本中画面场景的变化呼应着音乐结构的变化及音乐风格的变化等。
故事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经典优秀的故事绘本为教师施展聪明才智创建了平台,也为幼儿的音乐欣赏活动搭建了崭新的舞台。通过故事绘本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力及鉴赏力,让幼儿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音乐,真正得到音乐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正如达尔克洛兹所说:“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幼儿欣赏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参考文献
[1] 潘莉艳,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J],2007-6,龙源期刊网
[2] 蒋笛,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学与音乐欣赏教学 [D],2004,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4] 聂元龙,音乐欣赏入门 [M],1992,北岳文艺出版社 [5] 潘俞安,幼儿英语&奥尔夫音乐艺术 [M],神舟出版社
电话:*** 地址:厦门市金榜铁路家园41号102 邮箱:876287774@qq.com
2.绘本欣赏课 篇二
关键词:文学欣赏,绘本,审美,德育,启智
幼儿文学欣赏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高级形式, 也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重要途径。其中, 绘本作为“最适合幼儿阅读学习的内容”, 亦是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重要资源。但在许多幼儿园中, 绘本沦为幼儿学习拼音、增加识字量、组词造句的工具, 其丰富的人性关怀和人文价值被忽视, 基于绘本的文学欣赏活动也备受冷落。由此可见, 绘本在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价值回归与运用值得探讨。
一、幼儿文学欣赏的特征
幼儿文学欣赏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 是幼儿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及其艺术形象进行感受、体验、抽象和再造的精神活动, 主体性、审美性与多元性是其主要特征。
首先是主体性。幼儿文学欣赏是幼儿与作品中的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及教育语言互动的过程, 在原有语言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自觉地建构起相应的视听表象。幼儿在欣赏过程中无意识的情感流露与肢体动作表明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作品, 这种主动投入并沉浸其中的状态有助于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创造。
其次是审美性。这是由文学欣赏的核心价值决定的, 也使审美教育成为幼儿文学欣赏的首要目的。以绘本为代表的儿童文学, 其画面的艺术美、文字的律动美、情节的意境美等美学元素不仅带给幼儿美的感受与体验, 更能激发幼儿的审美想象, 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从幼儿时期发展起来的审美能力无疑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次是多元性。幼儿文学有助于吸引幼儿关注美好的事物, 探究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启蒙幼儿美好的社会道德情感, 并初步建立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幼儿文学欣赏中的这些与审美并行甚至交融的特征是不容忽视的。
二、绘本的幼儿文学欣赏价值
(一) 独特的审美价值
幼儿的审美始于对色彩的感知。绘本中的图画用色大胆, 手法或夸张, 或细腻, 与文字相结合所呈现的自然美、形象美、意境美, 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直观刺激, 还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景中, 在绘本中初步感受美、发现美、观察美, 进而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
(二) 粗浅的伦理道德价值
绘本为幼儿模拟了多样化的人际交往模式, 是幼儿进入社会生活的“预备区”。幼儿真实的感受使其情绪随着角色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 甚至带着角色的特征与情感走进现实生活、走进社会。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在认识、欣赏、理解绘本文学的过程中被熏陶和滋养, 进而初步认识社会关系的真、善、美, 形成对伦理道德关系的早期认识。
(三) 巧妙的启智价值
丰富的想象力会激发创造力, 从而促进智力的启蒙, 多题材的绘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如《小房子》中日月星辰的图示变化, 不仅能让幼儿习得天文知识, 而且有助于训练儿童的推理判断和联想思维能力。
三、幼儿绘本欣赏的实践策略
依据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幼儿的文学欣赏包括知觉欣赏、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三个递进的欣赏层次。面对类型多样的故事绘本、诗歌绘本、散文绘本与科学知识绘本, 不同的绘本因情感基调、审美表现、作品内容、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其文学欣赏的价值取向亦有所不同, 需要教师在分析、研究绘本的基础上明确绘本的欣赏价值, 确定欣赏活动的侧重点。
(一) 重视审美教育的绘本欣赏
1.形式美欣赏
形式美是绘本优于其他儿童文学的重要方面, 包括装帧、封面设计、色彩、线条、构图以及插图与文字的结合方式等显性特征, 能帮助幼儿的审美能力从简单的形式审美趋向复杂的艺术审美。例如:绘本《猫头鹰》中猫头鹰眼部的立体造型贯穿整册书, 以眼睛为中心的多个动物形象依次登场, 这种强烈的视觉刺激与重点的多次重复可以激励幼儿展开想象, 教师可鼓励幼儿大胆构思, 绘制出自己的“猫头鹰”。再如《小蓝和小黄》, 两种颜色交融后的奇妙变化可使幼儿感知色彩的丰富与多变, 了解三原色的基本知识。大班幼儿可边动手配色、边讲述故事欣赏绘本, 进而续编或改编故事。此外, 英文绘本《彼得·潘》中立体呈现的大帆船亦能让幼儿感受精巧的构思与手工制作带来的震撼。
2.语言美欣赏
语言的美主要体现在音韵上, 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达语言丰富的情绪情感, 这是幼儿对语言美的最早、最直观的认识, 也是培养幼儿文学欣赏能力的基础。幼儿对语言美的欣赏重在“听赏”。首先, 分析感情基调。它蕴含在绘本内容、画面用色、人物表情以及景物设置等诸多方面。例如:《彩虹的尽头》的感情基调是温暖友善的, 《让路给小鸭子》充满了理解与关爱, 《驴小弟变石头》洋溢着信任与希望, 《会变的小房子》则带有困惑与惊喜等。其次, 示范朗读身临其境。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把握绘本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根据绘本内容既可平静舒缓, 也可有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 让幼儿体会绘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再次, 营造氛围融景于情。根据绘本的感情基调与内容, 教师可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调整活动室的灯光等方法营造氛围, 使幼儿在安静认真的倾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最后, 模仿朗读亲身感受。通过鼓励幼儿模仿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感受绘本语言的起伏、节奏和韵律。
3.意境美欣赏
对意境美的欣赏主要表现为幼儿的感性欣赏, 教师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角色的思想情绪, 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期间应关注四个方面。第一, 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素材绘本, 更能引发幼儿与绘本的共鸣。例如:诠释生活常规的《大卫, 不可以》, 描写亲子情谊的《我爸爸》, 鼓励珍惜友谊的《我有友情要出租》等。第二, 强调色彩和图画蕴含的生命情感。例如:《妈妈的红沙发》中交织的红蓝黄使幼儿能感受到明亮与温馨, 火灾后窗内黑漆漆的残骸与窗外蓝天的对比体现出母女悲伤失望的心情, 结尾大面积的黄色是邻居们爱心的表现, 玫瑰花纹则传递着维系家庭亲情的浓浓爱意。第三, 引导幼儿学习高级别词汇。幼儿对描述个性、品质、表情、情感以及事件情境的形容词认识较浅, 需要教师借助图画、录音、录像等媒介, 将事物特征与相应的词汇建立联系, 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词义。第四, 创设情境体验意境美。情境的创设着意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绘本欣赏中, 情感准确的背景音乐、形象生动的角色道具、相得益彰的环境布置等多种手段的应用以及幼儿的角色扮演、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幼儿在愉悦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二) 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的绘本欣赏
幼儿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从自我认同到社会关怀, 绘本中不乏善良、友爱、尊重、宽容、勇敢的道德主题, 一些经典的道德形象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
1.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引领作用
教师在洞悉绘本德育价值的基础上, 帮助幼儿分析绘本角色的行为, 通过表扬、赏识以及强化角色对的、美的、善的行为开启幼儿的道德认知, 使幼儿初识真善美。例如:在《三只小猪》中,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 老三勤劳、机智、勇敢的形象愈加明朗, 与老大、老二的懒惰对比强烈, 此处教师可着重赞赏老三的优秀品质, 为幼儿树立起榜样。
2.以情感体验为主要方式
因绘本角色被赋予了人的生命特征和社会特征, 是极具感性的生命存在, 幼儿很容易走进作者创设的生命世界。教师可采用复演游戏、创编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成功、分享的快乐、宽容体谅带来的轻松, 在游戏活动中认识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南瓜汤》讲述了三个好朋友松鼠、猫咪、鸭子经过沟通与谅解找回友情的故事, 通过复演游戏能使幼儿体会分工合作与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3.推动绘本欣赏向生活延伸
有关道德教育的绘本欣赏不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活动, 幼儿在生活中的模仿以及教师奖赏性的语言强化均能促使幼儿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渐固化, 也使绘本欣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 启迪生命智慧的绘本欣赏
生命智慧源于对自然与个体生命的认识, 对事物本质以及事物间关系的认识, 而对生命及其存在本身的好奇使幼儿自小便有了哲学家的思维。因此, 挖掘绘本中的启智因素与启慧因素在绘本欣赏中是必不可少的。
1.运用绘本中的数学与科学元素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幼儿的思维特征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特征”鲜明的绘本将数学与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使教师的活动指导富有可操作性。例如:《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中有趣的几何图形创意拼接, 可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 同时, 也可以感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神奇。科学知识绘本《地球的呼吸》中极具“隐藏性、隐喻性、说明性”的细节描绘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画面的细节, 针对细节提问。例如:天空发生了什么变化?浓烟从哪里来?动物们为什么要戴面罩?教师要鼓励幼儿细心观察, 了解破坏环境的后果, 进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保护环境。
2.初识人的生命与死亡
生命与死亡对成人来讲是比较羞涩、冰冷的话题, 却被绘本用坦然、温暖、美好而又不失理性的方式给化解了。例如:《小威向前冲》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小精子变成小宝宝的过程, 《獾的礼物》讲述了獾的朋友如何学会接受朋友死亡的现实。针对此类绘本, 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在回答问题中解决欣赏的难点。
3.激发幼儿的哲学思维
发问是幼儿对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思考的表现, 教师可鼓励幼儿发问并自己探索答案。例如:在绘本《小哲学家》中, 幼儿就同一个问题向不同人提问, 可以得到不同的回答, 幼儿在惊喜中学习自己判断和思考。此外, 还可引导幼儿辩证地对人物进行评价, 如在对《逃家小兔》的欣赏中, 老师可提问:“你喜欢这只小兔吗?如果喜欢, 为什么?如果不喜欢, 也请说出理由。”以此让幼儿对小兔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这也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理性地评价自己和同伴。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绘本走进生活,生活融入绘本 篇三
专家一致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形式,它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情景,巧妙地将知识融入到绘本故事中,让孩子在阅读图文并茂的小故事时,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类知识,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老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从而发挥绘本的最大价值,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对教师而言,要想实现数学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前提就是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材观和阅读教学观。下面,将以我执教的《各国的早餐》和王红梅老师执教的《让谁先吃好呢》两堂数学绘本课为依据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激趣贯穿绘本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把激发孩子阅读数学绘本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如王红梅老师在所执教的《让谁先吃好呢》中设计让孩子们观察犀牛的形态:“画面中的犀牛怎么了?”学生回答“生气了。”教师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学生又开始仔细地观察,“它的牙齿都咬的紧紧的。”“你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纷纷开始咬牙切齿甚至捏紧了他们的小拳头,仿佛自己就是那头吃不到桃子生气的犀牛,谁来当故事中的犀牛,把这段话给小朋友们读一下。从观察犀牛的表情、动作及周围事物的变化最好让孩子们来扮演愤怒的犀牛。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一双双小眼睛完全被故事所吸引着。又如本人所执教的《各国的早餐中》的设计上运用了各国风情的美妙音乐,老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画,由近及远,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引导孩子认识分数的时候,我还设计了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一份早餐,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二、“有效提问”让数学绘本大放异彩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数学绘本中激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呢?在教学实践过程里,我们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使提问更具有效性。在本次绘本教学研训中,我们也考虑用什么样的新视角,更能上出一堂具有浓郁“绘本味儿”和“数学味儿”的课来。种种思索,我们以问题的指向为切入点,要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何在?要从目标出发设计问题。要努力使一问一答之间传授应有的知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用开放式提问突破重难点。王红梅老师所执教的数学绘本《让谁先吃好呢》教学活动中,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排序,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长颈鹿想第一个吃桃子,为什么呢?(从高——矮)犀牛想第一个为什么呢?(从重——轻)每一种小动物都想第一个吃到桃子,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然后让学生根据每种动物的特征进行探索、思考,想出他们不同的排序方法,通过开放式提问,在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给了孩子更宽的思维空间。
在我所执教的《各国的早餐》教学活动,有这样一个环节,姐姐和弟弟分吃披萨饼,分成了8块一样大的。孩子们找到信息后,老师给学生提了个发散性的问题,问学生:“你觉得小女孩吃了几份?吃了这个披萨饼的几分之几?”从而让孩子对分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乐于主动与绘本的文、图进行对话、互动,并在心中产生对绘本的积极的、能动的反应,显著体现了把握课堂节奏的主人,是我们的学生。学生的速度决定老师的节奏,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过程,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耐心倾听不仅有助于捕捉教学的契机,更是施教者必备的职业修养,而课堂中如果真做到了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发言,会让学生备受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数学绘本课的精彩和难以掌握之处,就在于很多现象都不在教师自己的预设和掌控之内,随时随的都有可能“节外生枝”或者偏离轨道。我们努力在“追问”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或者学生思考缺少深度、思维单一狭窄的时候,展开穷追不舍的继续发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数学绘本课打造的更有数学味儿来。
三、“寻找契合”使绘本和各学科融合更密切
“会用初步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意义”是低段学生学科领域的数学教育的内容。在绘本数学教学中,我校始终把这块内容设置在教学目标上,并在活动中实施、体现。绘本活动《让谁先吃好呢》最后一个环节:迁移经验,请孩子说出生活中也可以按照大小、高矮、轻重、长短来排序?有的孩子说:小朋友排队时也可以从矮到高排;月亮的变化有时是从小到大,有时又是从大到小的;举重运动员举重时,成绩相等时,体重轻的得胜。又如我执教的《各国的早餐》有一个片段是“我和爸爸每人吃了一半。老师问学生从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学生说:“吃了一半。”师立刻追问:什么是一半?学生又答分成不同的两部分或一样大的两部分,师随机从中获取信息呈现出平均分,让学生在图和故事中去理解数学元素。
在数学绘本教学时,我们注重了课程整合,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如数学绘本《各国的早餐》,孩子通过阅读绘本,让孩子了解各国的国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写进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从各国学习分数知识,既能增长知识,还能开阔眼界,了解各国文化。
总之,绘本阅读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快乐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师长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引导孩子去发展,去探索这一过程,经典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定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4.绘本欣赏课 篇四
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第一次看此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快乐。作为反面角色的狐狸一次次地试图抓住母鸡都以失败告终,符合了儿童“坏人是不会成功的”第一心理;而母鸡这个弱小的动物面临巨大的危险,最终却平安度过,符合了儿童对于美好的向往的天性。这也是绘本阅读能带给幼儿最根本、最直接的体验——快乐。
第二次接触到这个绘本是我的幼教前辈、机关幼儿园的任云婷园长对家委会成员做的一个讲座,她带着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阅读此书。常理上的反面角色狐狸遇到了那么多的突发情况,受到那么多的挫折与伤害,它却一直没有放弃,为了不让母鸡发现,它即使受伤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那这是什么样的品质呢?当然是坚持不懈。而母鸡一直都没发现狐狸又说明了什么?一定是它粗心大意。这样来看,狐狸还是反面角色吗?我们不应该以母鸡为诫吗?
当我为了参加本次演讲比赛撰写演讲讲稿时,我再一次重新研读了这本书。网上有评论道:《母鸡萝丝去散步》告诉我们,鸡要走鸡的路,狐狸要走狐狸的路,狐狸如果走鸡的路,势必会遇到麻烦。这给了我一个新的启示:简单的一个儿童绘本,三次的接触却让我有了三种不同的认识。那么,以前和孩子一起读过的那些绘本中,是不是也有我未曾发现的奥妙呢?
以前,当我拿起一本读过的绘本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来讲述故事内容,为了谁记住得更多而争论不休,场面一时热闹的像菜市场一样。这样的争论和比较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减反增,语言表达也得到了锻炼。通常在和孩子阅读绘本时,我都选择先让他们看着图画猜测内容。孩子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每个小朋友都会有自己的发现,这些发现有时也会令我眼前一亮。“你发现了什么?谁有不一样的发现?你的观察真仔细!”我的鼓励和赞赏,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动力与自信。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刺激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和观察力,同时能帮助他们回忆已有知识,也给了幼儿自主阅读的权利。在这一次次重温的阅读中,我逐渐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我与日俱增的信赖和爱戴。
后来,每看完一册绘本,我会去网上查一查对它的“官方解读”,然后对照自己的理解看看有没有更多的体验,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而带着新的体验再去翻开绘本和孩子们一起重读,鼓励孩子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也成了我们常态的阅读方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重拾中,我希望孩子们能明白,那些看过的绘本里仍然藏着许多他们未曾发现的秘密,这些书还值得我们去再次翻开细细解读。绘本,不仅是我们有趣的新朋,也是我们有益的老友。即使与君常相逢,也可以有初相见的惊喜。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愿我的孩子们能在书籍中呼朋唤友,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我愿引领着他们在探索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5.绘本欣赏课 篇五
发布时间:2012-2-21 发布人: 费世津
点击率:1459------------------
绘本,也就是图画书,“画出来的书”,顾名思义,只看图书就能让小小的心灵感受书中的美,感悟书中的故事。数学绘本,讲的则是有关数学的故事。它看起来不那么严肃,却又偏偏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是需要严谨对待的事;它看起来不那么科学,却恰恰让孩子们发现数学是一种规律;它看起来很活泼,却讲述的是一则则实在“枯燥”的故事。这正是数学绘本带给我们丰富,而又多变的感受。
在以绘本为载体,与幼儿共同探索数概念的一系列活动中,我更多地发现了绘本为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所提供的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甚至是诗意的活动情境。在进行绘本的教学时,除了需要挖掘绘本中的数学元素,教师必须同样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对数学的关键经验进行解剖和分析,将其化解为活动中的一个个环节,使得教学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够紧密整合。此外,教学活动必须紧紧把握绘本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原著所传递的思想,让幼儿在“数”阅读的过程中仍能有所感悟和收获。
一、数学绘本的解读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能忽略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绘本的教学,更应如此。我们始终不得不佩服绘本的原作者在撰写绘本时中运用的智慧和创意。他们将深刻、深远的哲理,蕴含在一些简单、灵动的人物身上。有阅读经验的人,通常也都能感受到,绘本是经得起多番阅读和重复欣赏的作品。初次的阅读,往往不能接触到其本身的价值,只有一再的品味之后,也许我们才能感悟作品的真谛。数学绘本,更是如此。
《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一书,以“模式排序”为数学点,故事的内容很单纯,一位勇敢的公主要拯救好朋友“小王子”,在拯救王子的途中,公主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关,例如,要找到开门的钥匙,要帮助巨人涂脚趾甲,要修好桥才能过河„„这些重重险阻,都需要幼儿运用对规律的感知,才能通过。因此,故事引导幼儿探索身边存在的规律性,带领幼儿寻找隐藏在生活的角落中的数概念。但是,绘本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让幼儿感知到“模式排序”的规律,似乎还在传递着另外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我在多次阅读后而尝试发现的。
初读绘本时,可能就会感觉书名拗口、复杂——《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其实,书名所显示的也正是绘本所要传递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才是在绘本的阅读中作者所要让读者感知的。
模式排序,在幼儿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也曾在游戏情境的教学中,或是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操作和摆弄,积累数经验。这种教学情境,对幼儿而言是非连续性的,教学中的情景是单一的,有时也往往是为了解决“排序”的问题而单独出现的。例如,提供不同的图形,按模式铺路;提供不同颜色的珠子,按模式串项链。但是,这一系列的模式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幼儿认知模式,更多地则是感受排序让事物变得有规律,体现一种规律美。这种数学精神,正是《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所要最终传递的信息。
在书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细致地将所有的“无关”场景都展现地有规律。例如,王国里的房子和树,按规律排序;王国里的冰淇淋,按颜色的规律排序;魔女的头饰,按颜色规律排序。我们在和幼儿共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往往比我们更为地细致和细腻。他们会观察到《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书页下方小老鼠一家的生活;他们会观察到《花格子大象艾玛》中,书页角落里小鸟身上格子的变化。也许,作者正是关注到幼儿在阅读图书时的这种特质,才会仔细到要让整本故事书都展现出“规律性”;也许,作者正是通过将一些典型性的“模式”场景变得连续起来,使得“规律美”的体现地那么刻意,却又隐藏颇深。作者在书名中就展现出对“规律”的钟爱,所以才将“乱七八糟”一词突显出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规律是美”,“无规律是乱”的这种深邃地思想。
对于《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的细阅读,才能使我感知到作者的用心良苦,让我深感,作品中每一副图片的重要性,这就有助于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围绕着作者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而展开教学。也许,这才不失数学绘本的教学中,即有数学性,又有阅读性的一种基础。
二、数学绘本的教学设计
在对绘本有了深刻地领悟和感受之后,才能够对教学活动有正确的设计和设想。基于对数学绘本教学一个基本定位,教学的设计需要遵循数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明确教学活动本身的数学特质,才能够把握好集体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顺序性。数学活动本身,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重难点,抓住教学中幼儿学习的关键经验,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环节,从而才能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的数经验。此外,数学活动更应将操作的作用凸现出来,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建构数概念。幼儿的操作不仅仅帮助幼儿发现活动中需要幼儿获得经验,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个别化操作的材料,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有时由于讲述故事的需要,可能会减少了对操作的运用,或者用“教师讲”或“录音讲”的方式代替幼儿的操作。但在实践中,我们仍应强调,数活动本身,是借由幼儿的操作而展开的。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的发现,才是幼儿建构数概念的根本所在。
就《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的故事而言,在设计以模式排序为核心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这样的一种转变,即变“口述教”为“放手学”。这种操作性,就会使得绘本数学的教学与绘本阅读的活动明显地区分了开来。例如,“找钥匙”的环节设计中,我就请幼儿观察水果树,并发现水果树上水果的排序规律,而非“倾听”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的自主发现和讲述。这样既能提高幼儿观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规律”的强调,从而能让幼儿更为接近书中原作所要传递的思想。
其次,数活动本身,需要尊重幼儿数概念发展和数学学习的基本逻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任意改动和调整。这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精神,也是教学的根本。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在尊重原著作品的基础上,尊重数学教学的逻辑性。
6.绘本提问策略 篇六
绘本阅读活动的形式,包括亲子阅读、个别阅读和集体阅读,集体阅读是适用于幼儿园绘本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绘本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合理的设疑提问引发阅读的兴趣,将绘本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孩子们,让幼儿能一次又一次地主动阅读绘本,喜爱绘本。那么,什么是“提问”呢?所谓提问,一般是指把故事或事件、知识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孩子去思考。把未知抛给孩子,让他们去猜想,去交流、去验证、去实践,通过积极的思考设想各种可能的答案,激起孩子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依据孩子的认知规律,选择最恰当的引导方式,步步设疑,循序渐进地诱发孩子的问题意识,使其思考向前推进。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提问多。许多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很多,认为提问越多,就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知识,是机械教学。因此,绘本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幼儿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剥夺了幼儿观察画面,展开联想的时间,如果那样,就不是绘本教学了。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
填空式提问占据的比例很大。我们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的。所以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儿思考如何做好围绕目标而设问,应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功效,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二、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设计
我觉得在阅读活动中,理解书本内容是首要目标,提问应紧紧围绕图画书内容进行。教师的提问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抓住绘本特质进行引导。提问要预先设计,预先设计的提问能关注到图书中的主要情节,并让师幼讨论一直围绕主线进行。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
1.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绘本,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幸运的一天》中猜猜看狐狸、小猪谁会是幸运的一天呢?《狐狸爸爸鸭儿子》中“狐狸还会吃小鸭子吗?”的猜测。
2.当出现故事发展的**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幸运一天》中“假如你是小猪,你会想什么办法?”引导幼儿想象。
3.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如“小猪是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提问的组织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三)教师的应答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会出现的情况就是按部就班,教案怎样备的,我就怎样说,甚至在背教案。根本无法倾听幼儿的回答,仿佛幼儿和老师在走平行线,没有交集,没有互动,这样的课堂无法精彩。对幼儿的每一个回答都能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适宜的语言来“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如,当老师问:“西瓜和蚂蚁谁大谁小?”幼儿回答:“西瓜大,蚂蚁小。”教师又重复幼儿的回答:“恩,西瓜很大很大,蚂蚁很小很小。”这种回应就是无效的,还浪费时间。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小熊的帽子》中“小熊会不会要回自己的帽子呢?为什么?”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
(2)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例如:教师引导《狐狸爸爸鸭儿子》中,师问:“你爸爸平时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煮饭”师接着说:“真是勤劳的爸爸!”概括幼儿的经验。
教师要给予幼儿的回答及时的评价,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适宜的语言来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带而过。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更好地让语言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三、提问的类型。
(一)猜想式提问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经典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我的幸运一天》中,绘本的封面就已经很吸引幼儿了,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提出了问题:“你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幸运一天?”问题一出,幼儿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有人说是狐狸,有人说是小猪,带着这个疑问,幼儿会紧跟着老师的思路顺利地进入后面的活动中。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限制了幼儿的思维。讲故事前,幼儿看一下图书的封面,了解故事的题目后提问:“这个故事里会有谁呢?他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幼儿会从了解到的故事题目进行猜想,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扩展,答案肯定非常丰富。猜想式提问引发幼儿大胆展开想象,让他们敢说、想说、愿意说,而且是兴致勃勃地说。《狐狸爸爸鸭儿子》中教师运用了许多猜想式提问,如“狐狸会不会吃掉这个鸭蛋呢?”“这时候,狐狸还会吃小鸭子吗?”这样的猜想式提问也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开放性特点,一个提问指向多个方向,充分打开孩子表达的思维与方向,所以猜想式提问也是教师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二)开放式提问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 本次活动开放式提问很多(根据提问水平检测表做一下统计),幼儿在这样的提问下会积极想象故事情节,绘本故事的童趣深深吸引了幼儿,幼儿一直处于期待正确答案的状态中,想验证故事接下来的情景,从而对绘本阅读更感兴趣。在阅读中,教师提出的一个个带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是带孩子深入阅读的钥匙。
(三)递进式提问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我的幸运一天》中教师引导幼儿逐层说出小猪的想法。还有“小猪怎么来到狐狸家里?“它怎么啦?”“它会怎么反应?”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四)追问式提问
绘本阅读中最难把握的是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起伏,而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加深对绘本中心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从中悟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结论。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有效追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如:《小熊的帽子》里“小松鼠手里拿着什么?为什么拿着伞?”;《我的幸运一天》“狐狸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修指甲?”及“狐狸的表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等等。
(五)操作性互动提问
7.绘本欣赏课 篇七
关键词:农村小学,绘本阅读,有效阅读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 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绘本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尤其是想象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 从教以来, 我一直在摸索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绘本阅读指导,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参与绘本阅读情景
要读绘本, 首先要了解绘本。假如教师直接以传教的口吻向孩子们介绍什么是“绘本”, 读“绘本”时要注意什么, 那么大多数孩子都会觉得“绘本”很陌生。实际上, 绝大部分孩子都接触过绘本, 只是他们不知道“绘本”这个词, 所以教师应该以一种比较自然、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绘本”, 进而去读绘本。
笔者第一次给孩子接触的绘本的是《月亮, 生日快乐》:
师:孩子们,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本图画书。 (出示封面, 不带文字。)
师:请同学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
生1:一只可爱的小熊, 盯着月亮看。
生2:小熊穿着棕色的衣服, 跟月亮说话。
师:这只可爱的小熊跟月亮会说些什么呢?
生1:小熊说:“圆圆的月亮, 中秋节到了, 你像月饼。”
生2:月亮, 月亮, 你在天上望着我, 觉得我可爱吗?
生3:月亮, 我迷路了, 你能告诉我回家的路吗?
出示文字, 孩子们恍然大悟, 齐念“月亮, 生日快乐!”
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都没有提到“绘本”两个字, 只是以“图画书”这个孩子们平时经常接触的词语来带领孩子们走进绘本。在接近课堂尾声, 同学们都接触了绘本, 了解了绘本, 知道了该如何去读绘本的时候, 才揭示“绘本”这个新词语。“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绘本”就印刻在孩子们脑海里了。
二、激发绘本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往往利用的是自己的阅读经验, 而且更多的是自己成年后的阅读经验, 甚至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 才让儿童去阅读。当然, 这一切很重要, 但是重要的却不一定是儿童所喜欢的, 儿童的阅读应该从什么样的地方开始。儿童首先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儿童, 其次才是共性意义上的儿童, 我们只有了解儿童的阅读问题, 才能吸引儿童, 激发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
因此, 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 不应急着说教, 不断地提问、说明, 犹如应试教育一般。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儿童,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 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 再慢慢地转化为知识和智能。其实绘本阅读的基本原则是:自主、开放、互动、发展。例如, 本人在执教绘本《骑鹅旅行记》。
师:公鸡和猫为什么要瞪着尼尔斯?
生:因为尼尔斯老是欺负公鸡和猫。
师:原来尼尔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爱欺负小动物的人。 (师板书“欺负小动物”)
师:公鸡, 公鸡, 你在哪里?尼尔斯以前是怎么欺负你的?
生:…………
师:小猫, 小猫, 尼尔斯以前又是怎么欺负你的?
生:…………
(可恶的尼尔斯/真可怜/可怜的小猫……)
师:一天, 公鸡正站在屋顶上高声歌唱的时候, 尼尔斯拿起一块石头砸向了公鸡, 想到这, 公鸡瞪着眼睛对尼尔斯说“你平时总是欺负我们, 这回我们该报仇了!” (生读)
师:看着盘子里可口的鱼, 小猫正张开嘴巴咬下去的时候, 尼尔斯一脚把盘子踢飞, 想到这, 猫瞪着眼睛对尼尔斯说“你平时总是欺负我们, 这回我们该报仇了!” (生读)
师:想到尼尔斯以前欺负他们的种种情形, 公鸡和猫瞪着眼睛对尼尔斯说“你平时总是欺负我们, 这回我们该报仇了!” (生读)
当学生们将自己置身于这个故事中时, 他们的发言就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评论了, 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叹、一种申诉。而当他们从这个故事里出来的时候, 他们已经领会了故事的主题了。
三、融入绘本续编意境
绘本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尤其是想象力和品德修养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想象力, 又能使故事更加丰满呢?在《骑鹅旅行记》中, 笔者设计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续编故事:
师:“尼尔斯、天鹅和野鸭继续旅行, 他们飞过了好多地方。”飞过了……? (生答) 飞过了…… (生答) ?飞到了…… (生答) 遇到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师选择其中一个拓展)
师:他们在飞到高山, 飞到大海, 飞到草原时又会遇上谁, 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和同桌讨论一下。
师:请拿起你们的笔, 将这个故事写下来。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 可以试着让学生续编、扩编故事。
8.绘本欣赏课 篇八
关键词:绘本;电子绘本;触摸体验;阅读方式;游戏;交互
儿童绘本是适合2~6岁的儿童阅读,经过设计印刷流程,由图文并茂构成故事情节的主体,具有边看边读,引发想象和思考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多点触摸以及网络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业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崭新的局面——传统读物与数字手段的高速融合与发展,衍生出了儿童绘本数字读物类的新品种,具有互动性强、图文声并茂、传播迅速等特征,它们和传统纸质绘本读物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读者提供全面且人性化的服务。
1 电子绘本与传统绘本之设计联系
1.1 图画、版式、色彩的共性
从图画的艺术风格上来说,电子绘本与传统绘本的差别不大,均可使用纸面手绘,数码绘画等方法完成图画创作,产生丰富的视觉艺术风格。如,矢量风格,卡通风格,手绘风格,玩偶风格,拼贴风格,三维风格。从版式安排上来说,电子绘本延续了传统绘本的版面构成原则,利用图像,文字,色彩,结构等元素,对页面进行安排,图画与文字相互呼应,相互解释。从画面色彩上来说,儿童偏爱鲜艳,明快的色彩,并且喜欢描绘美好事物的图形。大面积的色彩,明亮舒适,高对比度的颜色都比较容易获得儿童的好感。传统绘本与电子绘本均比较适合活泼鲜艳、明快简洁的色调,从而引导儿童的阅读情绪。
1.2 不可缺少的画面留白
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画面需要留白,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书籍的设计更需要留白,留出让读者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儿童绘本中不论是电子互动领域或传统模式领域均多用留白,画面中的疏松与密集形成对比,给视觉以停顿和休息。图形,颜色,内容形成了画面的聚集装饰;留白,文字排版,纯色则形成了画面的疏松透气,两者共同作用,相互融合。
1.3 相似的阅读翻页过程
绘本的故事情节发展由多张图画构成,每一页画面都好似一帧电影镜头,在图画的逐张品味过程中完成故事的阅读。纸质绘本通过手翻页连接前后镜头讲述故事,电子绘本可通过互动操作模拟翻页效果来串联不同场景及其画面体现故事情节。
2 电子绘本与传统绘本之体验区别
2.1 阅读方式的区别
绘本图文结合,文字内容简短清晰,但图画内容的理解却存在着开放性。纸质绘本的主要阅读方式是成人读儿童看,儿童的阅读实质就是边听边看,成人的讲述嵌入了自己的思维,限制了儿童的想象过程和阅读速度,造成了绘本的不完全阅读。数字绘本的阅读方式找到了开放阅读的途径——儿童的自主操作自主阅读。阅读的主要方式是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构建故事情节,并自主性的控制阅读速度并产生多次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预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儿童做出反应,从而保护了孩子的思考过程。
2.2 感官互动参与的区别
(1)看的区别。传统绘本的阅读观看形式比较单一,以看被动的插画和文字为主,而电子绘本的互动综合设计,集看插画,看动画,看视频等多种视觉符号为一体,动静结合。综合的视觉体验符合儿童好奇心理,较之传统的单一看图方式更容易被喜欢和接受。有研究表明,这种阅读观看方式,更好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能让其在阅读时专注投入,对于培养主动学习及创意想象有着巨大的作用。
(2)听的区别。传统绘本的阅读过程中听的感官体验主要来自于成人的引导式阅读。而电子绘本的声音元素却非常丰富,一方面来自于常见的模拟翻书声体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多种多样的交互式声音体验,诸如,故事旁白、背景音乐、动画音效、按钮音效等等。音画同步是电子绘本在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方面的一大特点。旁白声可以引导阅读,背景音乐可以烘托场景气氛,按钮操控音可以响应操作。
(3)触的区别。传统绘本一般是依靠读者与印刷材料的翻动接触形成阅读,没有更多的互动动作。而电子绘本的阅读则是依靠点击,拖拽,放大缩小,滑动,来控制阅读进程的。需要儿童进行主动思考来选择操作行为和判断操作方式。良好的互动设计是电子界面,人机工学,符号学等理论的综合应用,先进的触屏感应系统,使得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故事接受者,而是可以设计角色,通过手指的触摸控制角色的动作,还能利用重力感应和音频感应系统,以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参与故事的发展。
2.3 游戏体验的区别
相对于传统被动式的阅读方式,电子绘本更适合儿童这一特殊阅读群体对于参与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要求。基于游戲体验的电子绘本设计,不但具有感官、行为、心理上的综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很多电子绘本在故事中设置一些恰当的互动游戏,通过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加入如拼图、涂抹、重力感应、选择等游戏形式,能够让儿童在读懂绘本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绘本的“游戏”或“场景”之中去,让每次阅读都有孩子自己的“印记”;儿童通过参与游戏和模拟角色得到快乐的体验,有效地激发起探索欲和创造欲,与作者一起在绘本故事中遨游。
3 结语
掌上媒体设备的出现让互动媒体的携带性大大提高,数字技术的潜能为电子绘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绘本的载体再不是单一的纸张材料,而是数字化的,动态的。儿童绘本的传统媒介和互动电子媒介都需要利于儿童身心成长的优秀故事创作和富有新意的画面效果,儿童的阅读收获仍是设计工作的重点,也是出版物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要研究归纳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喜好、心理等规律,将传统绘本与电子绘本的优势结合,进行优势互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传统儿童绘本资源的数字电子读物的开发变得十分必要,使绘本的阅读内容生动有趣,阅读过程更具交互性、沉浸感,能在优质的传统绘本出版内容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静华,马丽莉.儿童数字读物的界面设计风格探析[J].包装工程,2014,35(20):83-86.
[2]朱琪颖.基于体验的儿童动态绘本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2,128(5):251-252.
[3]李洺霞,韩静华.传统科普读物数字化衍生产品开发的探索与思考[J].研究与教育,2015(12):107-112.
[4]康康.基于掌媒儿童绘本的五感体验研究[J].艺术百家,2014,139(4):256-257.
9.绘本教学 篇九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绘本阅读能促进低段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爱看书,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既学到新的汉字,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汉字,积累了知识。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刚学拼音,阅读较长的故事类的书籍会遇到障碍。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小学校园,走近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纯文本阅读的局限。
二、研究目的
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绘本阅读,只能处于一个盲目的状态,很难培养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也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很多低年级孩子拿到绘本之后最感兴趣的就是看图,美丽的图片最能吸引孩子,图片看完了,孩子们就认为书看好了,而教师呢,恰恰相反,故事情节叙述完了,绘本就结束了,忽略了赏图、朗读、想象和体验这些环节的有机结合。
本课题主要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绘本,教师根据绘本与孩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写、问、议、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让孩子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开发实施这个课题,让低段的孩子从绘本开始真正爱上阅读,完成从“悦读”到“阅读”的转变。我认为加强对低段学生绘本阅读指导,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是旨在以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为载体,引导孩子通过看图、朗读、想象和体验,让学生的各种智能能得到一定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绘本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帮助低段学生完成从“悦读”到“阅读”的良好转变,培养享受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欣赏绘本中的丰富图片、感受绘本中优美的语言、想象绘本中出人意料的情节、体验绘本中美好的情感。
四、主要研究与实践方式:
(一)赏图——感受形象之美
绘本主要是用图来说话,一本绘本由几十页画面组成,从封面、扉页到正文及封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仿佛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短片。一本好的绘本上的图画设计拓展了文字的描述,使故事更加丰富、生动、形象,即使是一个不识字的孩子,单靠“读”图画,也可以读出个大概来,因此,在开展绘本阅读时,我们要特别注重引导孩子欣赏绘本上的图画以及多有的细节。
1.欣赏封面(包括腰封)。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如《风到哪里去了》封面上月亮、群山、小鸟、房屋、雨点代表了世间万物,由封面中的图画猜想故事,让课堂更加形象生动。
2.欣赏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例如《花点点和鳞片片》环衬是许多不同条纹和颜色的袜子,左右可以找寻配对的那只;又如《爷爷一定有办法》环衬是那条神奇的毯子,上面布满了闪烁的星星,就如爷爷无穷的智慧一般。
3.欣赏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还有一些相关的小图片。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有时还会讲故事。如《活了一万次的猫》扉页的虎斑猫与封面略有不同,仿佛在告诉着什么。又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扉页图画暗示着大小兔子快乐玩耍,在精神得到满足后才有了下面小兔的提问。
4.欣赏正文图片。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当翻过第一页,会看到三幅充满动感的图——大栗色兔子背着小栗色兔子扬起了后腿,准备起跳,猛地往斜上方一窜„„这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起跳动作——这一跳,两只兔子就跳到了后面的正文中。于是,能看到小兔子紧紧抓住了大兔子的长耳朵,听到他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们看到这样富有动感的画面,一定会很兴奋,争相模仿兔子的动作,能非常快乐地感受着。
5.欣赏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有的绘本,就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为孩子们想象留下了空间。因此绘本的封底不容错过。封底很有“看头”——大部分与封面相呼应,有的甚至需要与封面连在一起欣赏讨论,有的则是故事的结尾与延续。
(二)读文——体会语言魅力
绘本的正文是由我们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们自己去读呢?绘本阅读的推广者们建议: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对孩子而言,听别人朗读故事是一件轻松没有压力的事。在这个倾听与欣赏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了解书写方式,认识生字新词,并熟悉语法。朗读故事给孩子听,也等于提供孩子欣赏创作风格,了解情节铺陈,认同成功角色的机会,这对于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倾听故事的机会越多,其生活经验与知识领域自然随之扩展,影响所及,形成个人的思考与判断。因此,我们每次都要努力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学生。在朗读中,读读听听,给予孩子充分时间,使故事内容在孩子脑中形成一幅画,并于绘本上的图画相逢、互补。
在教师示范朗读后,要逐步引导学生与教师共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让孩子自主选择绘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与画面自我赏读,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积累文学的语言。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阅读教学中,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可以采用老师先读小兔子对妈妈说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看图后,师生共同读兔妈妈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范读第二段小兔子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让学生单独读兔妈妈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通过听教师读,师生共读以及自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同时学会运用这样的语言。
(三)想象——擦亮思维火花
“能从一本书中发掘丰富绚烂的世界完全有赖于读者的想象力,而图画书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启蒙工具。”想象是绘本的特质,想象也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法。绘本故事情节不断发展变化,有的地方能猜得到,有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引领学生在“倾听”“欣赏”中放飞想象,学会阅读。
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在绘本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绘本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世界,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2.定格画面,启发想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因此,在绘本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文字欣赏画面,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启发学生想象和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从而深化对绘本主题的感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想象时要有所选择和侧重,不能每幅图都像挖掘隧道一样让学生想象、表达。否则,不仅会影响阅读效率,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久而久之,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也会消失。
3.预留空白,引导想象
绘本阅读提倡“不讲完”。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故事结局;也可以采用“漏讲一个片断”的方法锻炼学生“倾听”的能力;还可以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适当停顿,预留一定的“空白”,巧妙激发学生猜想后面的情节。总之,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积极发挥想象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仿写创编,促生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绘本阅读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5.链接生活,丰富想象
绘本是一种空灵的精神演示,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情感、人生哲理,几乎涵盖了学生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应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不断观察生活,展开想象,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整合,为绘本阅读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体验——构筑生命梦想
有着精妙图文的绘本似乎在叙述着孩子们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孩子们经常梦想的事情,经典的绘本故事仿佛给孩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任凭他们徜徉在童年的快乐王国。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通过绘本阅读,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身的良好情感。
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孩子们猜猜,大兔子听到小兔子说自己对妈妈的爱友自己张开的手那么大,有自己跳得那么高时,兔妈妈对怎么回答?在读完故事后问问孩子:“换成是你,你想对谁说猜猜我有多爱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爱呢?”通过角色替换,孩子们应该很自然地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充满爱的故事,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想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而后,可以带领孩子们感受大兔子充满爱意的一系列动作:轻轻放在叶子铺成的床上,亲吻小兔子,睡在小兔子的旁边,充满爱意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上,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教师可以提问:“究竟是大兔子更爱小兔子一些,还是小兔子多爱大兔子一些?”引发孩子思考,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大兔子每个充满爱的动作,每句充满爱的话语,每次充满爱意的神情就是伟大母爱的表现,联系生活,妈妈给予的爱实在太多太多,孩子感恩的情感通过体验也能得到升华。
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五、研究成效
1.借助绘本,提高了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初步培养起了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对书的热爱,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2.通过对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四部曲的研究,提高我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我们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3.通过课题的研究,在班级中能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说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一】故事与绘本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充满诸多意义以及各种可能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童书世界中,绘本里的文字与图像布满了各式各样可撷取的意义与待拆解的隐喻,供儿童经由阅读的过程,依自己所能(曾)经验到的体验与感受去做自由且私秘的个人解读。
我们之所以会以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故事与绘本对于儿童所可能产生的意义,乃是因为当代的文学/阅读理论以及哲学上的隐喻研究,提供了我们这样思考的基础。
首先,当代文学/阅读理论中的「读者反应理论」强调任何类型的创作与作品,当它完成时,便与创作者分离,成为一个独立、完整、待读者解读的「文本」。而做为一个待解读的文本,文本的脉络里布满着无数可验证与待串联的意义密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便是以自己的经验去撷取文本脉络中对自己有感应或能感应的密码,从而串联成自己可以接受的意义或信念。举例来说,像是绘本「我永远爱你」(上谊),它借着简单的文字与轻盈的水彩图像去叙述一个小男生和他的小狗的故事,故事的终了,小狗死了,但是故事也说明了小男生终能从容面对小狗死亡的缘由: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会跟他的小狗说「我永远爱你」。故事极其简单,然而当我们在对儿童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书中所涵蕴的「密码」却能在儿童听完故事之后,经由有限意识的组织与串联,(其中一种串联是)建构出一个对听故事的儿童有意义的意义(或信念):儿童能够理解与掌握到书中所欲传达的「珍惜」以及「勇于表达爱意」的概念。
其次,当代哲学的隐喻研究则是认为大凡语言、文字、符号,甚或人的行为、举动的背后都会一些意涵(含意)潜藏其中,这些意涵常是多样的、歧义的,有些是很明显的,有些却是不明显,分歧的,它会因着不同人的不同切入角度而有不同的含意解读。而绘本做为文字、图像的综合表述,其中便是潜藏着各类的隐喻,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正是以自己的经验、运用各种自觉合宜的方式来拆解文本中的隐喻,进而理解文本中的文字与图像所欲彰显的意涵为何。举例来说,像是绘本「森林大熊」(格林),描述一只被误以为是人的熊的自我探寻的过程,故事浅白、具趣味性,但是不同的人,因着不同的背景与体验,对其中的意涵(或书中的含意)却会有不同的解读。像是有些人在这故事中便会解读出人生在世,类如书中的熊,常有着被人误解却无法说明的无奈;然而,有些妈妈却在书中隐喻,看到自己在男性社会中身为女人的困窘处境。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当阅读者串联了密码、理解了文本的意义,或是拆解了隐喻、揭示了文字与图像的意涵之后,他们便会依据此意义或意涵,做为内心判准,对其他的事物、行为以及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估或采取行动。
也由于故事与绘本可以做为一个提供儿童建构意义与发展意义的虚空间,并且在意义建立后,儿童也常能据此意义发展出与之相符应的作为与行动,由此可见故事与绘本的阅读对于儿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但是如何将这些布满众多意义密码以及诸多智能隐喻的文本,对儿童做出有效的展示与铺陈,从而吸引儿童进入其中,进行探索与撷取,便有赖于说故事与读绘本的引领者的用心与努力了。
【二】绘本故事要能说得精采有趣,才能吸引并带领儿童进入故事与绘本的天地,从而感受与拆解其中的智能与意义。
目前在推广说故事与读绘本的团体中,对于如何对儿童说故事与读绘本有两种主要的、但是非常不同的看法。其中以林真美女士所创立的「小大读书会」来说,她们认为在对儿童说故事的过程中,主角应是「绘本故事」本身,说故事的人只是一个故事的传达者而已,因此,传达者必须要能忠实的将绘本故事的实际内容「原汁原味」的传达给儿童,不用加入太多个人的表现,或是一些看似花俏、但事实上并不需要的赘词累语,让儿童直接和绘本故事面对面的从文学(文字的倾听)和美学(图像的观注)的角度去欣赏绘本故事。也因此,「小大读书会」的说故事人在说故事与读绘本时,常是面对儿童,手持绘本,尽量持守「有字读字,无字静静翻书」的原则,一字一句忠实的诵读绘本故事的文字给儿童听。
一般来说,「小大故事妈妈」原汁原味的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方式,在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下列的一些原则,像是:
一、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时候,要手持绘本做辅助,让儿童在绘本图像的引领下直接进入故事与绘本的美学天地,进行欣赏。同时,说故事的人要避免以手指头指示画面,因为如此作为,容易让儿童仅将视觉聚焦于你所指示的部份,而忽略了对绘本进行整体美感的欣赏。
二、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时候,由于要手持绘本做辅助,因此初到一个团体或教室说故事的时候,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说故事与读绘本的站立定点,便成为重要。因为,合适的站立定点不仅可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清楚的看到你手持的绘本图像,避免儿童因为看不到所产生的混乱与失控,同时,也可以让你以开放的角度去面对所有听你讲故事与读绘本的儿童。
三、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时候,要忠于故事与绘本的原味,直接就文本进行诵读,不要添加过多不必要的赘语,让小朋友在文本中直接面对文学字词的美感。然而,有时为了增添故事文字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也可以在诵读中适度的以情感及不同语调来加强声音的变化与想象,吸引儿童对故事的关注。
四、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时候,不要随意中断文本,添加感想、评论或进行发问,要尽可能的保持阅读过程中「有字读字、没字静静翻书」的原则,让小朋友在无干扰下,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有的感想与讨论,可以在阅读告一段落之后,再进行。
五、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时候,为了避免若是单纯的诵读故事与绘本,在同一时段内常需准备不少的故事与绘本,以供诵读,容易过度耗损故事与绘本量,因此,每一个故事与绘本在诵读过后,也可以设计、安排一些延伸活动以为阅读上的衔接。
基本上,「小大故事妈妈」的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方式是一种属于比较「简单、安全」的 方式。因为,这种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方式,不仅可以
(一)让儿童在不受干扰下、完整的听完一个故事或绘本;
(二)学习专心的阅读;
(三)藉由完整的阅、听绘本故事中的文学字句,让儿童学习并养成合理、有效的文字使用习惯;同时,它也不需要与儿童穿插做一些(有时候是很难缠或是不好处理的)涉及思辨的对话与讨论。通常你只要展示好绘本、诵读好故事,让儿童看着图画、完整听完一个好听的故事,你就算是扮演好你的角色了。也因此,这几年来,「小大」的说故事方式在简单、安全中带动了许多故事妈妈投入国小以及幼儿园的说故事现场,造福了极多的儿童。
【三】另一个推广说故事的团体「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则有非常不同于「小大」的看法。他们从思考学习的角度出发,认为之所以会说故事与读绘本给儿童听,主要的目的乃是要藉由故事引发儿童
(一)对故事情节的趣味处与疑惑处产生关切;
(二)由文本联想到生活琐碎与现实思虑的问题,然后就此关切与问题,跟儿童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逐步引导儿童学习与养成合理思考的习惯。因此,绘本故事对「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说故事人来说,它只是一个引发或引导思考讨论的中介媒材,在说故事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说故事人如何去觉察儿童在听讲故事中所关注的问题与疑惑处,并且要能适时点出这些问题与疑惑处,和儿童们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讨论。
相较于「小大」的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方式,「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插嘴法」(或称之为「合作思考法」)的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方式,就是一种极力试图与儿童进行对话与讨论的说故事方式。虽然,这种说故事方式
(一)常可以经由对话与讨论,解除(或消减)儿童在现实生活上的一些困扰与疑惑,也可以
(二)借着不断的对话与讨论,逐步引导儿童养成合理思考的习惯。然而,这样的说故事的方式却也常常充满一些「不可测的危险」,不可测的是儿童的思考常是天马行空、不易掌握,因此,与儿童对话、讨论的过程中便常会有出现不对焦,甚至有讨论混乱、对话失控的情况产生。虽然如此,但是,若能以此方法,持续的对同一个儿童团体进行操作,待讨论的默契与规范逐渐建立之后,混乱与失控终将消失,一些有意义或有思考性的讨论也将逐渐浮现。
若要使用「插嘴法」的说故事方式,也有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要注意:
一、要了解,对「插嘴法」来说,故事与绘本只是引出与儿童对话及讨论的中介媒材,因此,只要儿童觉得有兴趣或疑惑处需要讨论,故事的讲述便可以停止,开始进行问题的对话与讨论。(要说明的是,「插嘴法」关注的是儿童自己真正在意与关切的自发式的「问题」,而不是大人刻意的设计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问题」,因为只有儿童在意的问题,才能引发小朋友主动讨论的兴趣。)也由于,对使用「插嘴法」的说故事人来说,故事与绘本只是一个引导儿童进行思考与讨论的中介,因此,只要能将故事说得具吸引力,并且牵动儿童一些相关的思考联想,(一)需不需要手持绘本以为辅助;或者
(二)需不需要原汁原味的展现文本,就不是那么被在意与坚持了。同时,由于重要的是在讨论,所以,故事也就不是一定要在一次的时间内完整说完它了。
二、在与儿童讨论故事与绘本时,要正视儿童的任何问题与对话,由于儿童的问题与对话常常会在字词之外涵蕴着一些真正想述说的内心话,因此,带领故事讨论的人要学习注意「聆听」,唯有注意「聆听」,方能看出儿童话语中的真正意思。同时,带领故事讨论的人也要引导故事团体中的儿童学习聆听别人的说话,因为唯有学会仔细聆听别人的「说话」,才有可能在共同的「话题」中,做好聚焦,进行有效的对话与讨论。
三、在与儿童讨论故事与绘本时,要了解,说故事的人只是问题讨论的引领者,引领儿童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共识的建立(引领者不断的将问题确认-抛出给A-A回答-再确认-再抛出给B-B回答„.;「毛毛虫」的故事妈妈喜欢称这样的讨论方式是:「篮球传球式的讨论」);而不是扮演儿童的「知识库」,只是在针对小朋友的发问提供「标准答案」的解答(「毛毛虫」的故事妈妈喜欢称这样的讨论是:「乒乓球式的讨论」)。这种不断在故事团体进行问题「抛/接」的「插嘴法」讨论,常常也正是一种「合作思考」的操作,让儿童在团体中与其它人共同合作、进行思考的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思考的讨论模式,在实作中不仅可以让儿童学习与欣赏别人的思考,更能让儿童养成「帮助别人」以及「学习接受别人帮助」的习惯。)
值得再说明的是,「毛毛虫」的「插嘴法」说故事方式本是源自美国李普曼(M.Lipman)教授的「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教学计划」的教学实践。李普曼从一九七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思考教学以及儿童思考教学的研究,并且为配合儿童的学习兴趣,逐步发展出一系列有关儿童思考教学的「儿童哲学小说」(像是:逻辑研究的「哲学教室」、探究周遭世界的「鲸鱼与鬼屋」、意义探究的「灵灵」、伦理行为思考的「思考舞台」、探究正义的「马克」等书),在这些有着趣味故事情节的儿童哲学小说中,李普曼将一些思考技巧与人生信念暗藏在它的文本脉络中,并在阅读过程里,引导儿童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讨论与学习,然后逐步将暗含于情节中的思考技巧与人生信念传递给儿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儿童思考能力的精进,有极大的成效。八0年代之后,儿童哲学的教学计划被引进台湾,为了适应台湾的教学(由于台湾的学校内并无正式课程可以长时间的来经营儿童哲学小说),因此短小、精简的绘本故事,便被发展成为教材,取代美国学校课堂上使用的儿童哲学小说。虽然,教材不同,但是,强调「允许随时插嘴提问」以及「合作思考」的阅读与讨论故事的方式却没有改变。
【四】虽然,上述这两种说故事与读绘本的方式各有不同的团体主张与坚持。然而,当我们实际进入对儿童说故事的现场时,我们将会发现,事实上没有那一种说故事的方式是「一定必须如此」或是「绝对是最好的」。因为,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团体以及不同的状况常会有不同的需要,同时,有时候为了不同的目的,也常是必须要穿插并用不同的说故事方式。也因此,对说故事的人来说并没有所谓「最好的」说故事方式。事实上,当我们对儿童多说几次故事、多累积几次经验之后,你将会发现只要「你能说得自在,儿童也能听得快乐」,那就是最好的说故事的方式了。
虽然,说故事的方式没有一定或绝对,但是为了说好绘本故事,事前的准备功课却是一定得做,否则将会影响说故事的流畅性与精采性。一般来说,要对儿童说出一个精采、好听的故事,有几个事前的功课需要格外的注意:
第一、要说好一个故事,一定要选一个能让自己喜爱或感动的故事。因为唯有选择一个 能让自己喜爱或感动的故事,才有可能藉由情感(或感觉)的真诚投入,而将它说得也让儿童喜爱与感动。
第二、说故事前要先能熟悉故事的内容。因为对于故事内容的熟悉,将有助于说故事的人在说故事时表现得更为自信与流畅。
第三、为了熟悉故事的内容,说故事前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练习,不但有助于增加说故事的人对于故事的熟悉度,从而在说故事时能够说得自在与流畅,更能藉由不断的练习更加地的去了解与窥探到故事内容的精微处。
【绘本欣赏课】推荐阅读:
合唱欣赏课教案09-29
小学舞蹈作品欣赏课06-13
音乐欣赏课的感悟08-28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07-31
如何教学小学音乐欣赏课08-25
欣赏课《奥林匹克号角》教案10-26
山水画作品欣赏:国画作品欣赏06-27
谈谈欣赏课的教学设计特点06-13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小学音乐作文08-28
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