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秋节是怎样的

2024-10-30

古代的中秋节是怎样的(共11篇)(共11篇)

1.古代的中秋节是怎样的 篇一

中国古代婚礼有哪些习俗 婚礼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婚礼极为讲究,无论天子、庶民都得按照礼节来举行婚礼。飞鱼小编就是详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婚礼的习俗和完整的结婚过程。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古代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二、古代婚礼流程

1、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

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3、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

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三、古代婚礼要准备的东西

1、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7、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看了以上的古代和结婚流程,你是不是对中国传统结婚习俗和婚礼流程有了大致了解了呢。

2.古代的中秋节是怎样的 篇二

裙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 制成围裙, 抵御寒冷,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所说:“裙,群也”,即裙子就是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秦汉以后,妇女穿裙子的情形逐渐多了起来, 而且裙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变化。《西京杂记》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汉成帝时,有一位体轻善舞的宫女名叫赵飞燕,深得成帝宠爱,被立为皇后,她穿裙子非常讲究。一次,她穿了一件十分漂亮的云英紫裙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突然大风四起,她像燕子那样被风吹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她得救了,而裙子却被拉出许多皱纹。说也奇怪, 有皱纹的裙子比原先没有皱纹的反而更好看了。从此,打褶的裙子开始在宫内风行,人们还给它起了个顶漂亮的名字,叫“留仙裙”。

到了晋代,裙子的花色品种逐渐多了起来。皇帝妃子们穿的裙子就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和紫碧纹缨双裙等。隋唐时,裙子更加盛行,有的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既可以折叠又能蓬开。渐渐的,裙子不仅是皇妃贵妇们的常服, 也成了民间女子的服装。“裙钗”也就成了妇女的代称。这个时期,彩裙翩翩, 引出了不少诗情画意。

唐代妇女还喜欢穿红色的裙子,有“血色轻罗碎褶裙”的诗句。天宝年间,妇女则爱穿黄色的裙子,如杨贵妃就爱穿“黄罗银泥裙”。此外,唐代很多诗句里都有描写裙子的内容,这不仅反映了古代裙子流行之盛,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裙子所用的面料已是绫罗绸缎,五彩缤纷,在制作工艺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入元后,中原服饰虽受少数民族的影响,但妇女穿的裙子仍然是传统式样, 甚至盛唐流行的色彩艳丽的红裙、绿裙还占主流。元代诗人方回的《村女》诗写道:“青荷叶伞茜裙红,随母归宁省外翁。莫笑梳妆未京样,兵余犹见太平风。”动荡不安的年代过去了,乡村里一片宁静。穿着大红裙子的小姑娘跟着母亲去探外翁。从姑娘飘舞的裙带上,人们似乎看到了元代的风俗习惯。

明代流行褶裥衣裙,并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桃红、绿等浅淡颜色。江南妇女因插秧种田之需,流行短裙。贵州思南县清理明代张守宗夫妇墓时,出土9件裙子,其中有谷黄菊花回纹缎裙、浅檀素缎裙、姜黄松竹梅绢裙、茶色鹭鸶罗裙、浅茶素纺裙、杏黄万字牡丹纹绢裙、浅黄折枝牡丹纹绢裙、藕色回纹缎裙等。这些裙子虽属陪葬品,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明代裙子花样繁多。从式样看,这些裙子中有系带的回纹裙,有结扣式的长筒裙,有的裙子则与现代裙子无多大差别。

清代时,虽然满族女子都穿旗袍,但汉族妇女却仍把裙子作为礼服。每逢婚嫁喜庆大典,或朋友拜谒,即使平时只穿短袄长裤的妇女,也要在裤子外面套上一条长裙,否则就会被认为失礼或不够庄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描绘过大红灰鼠皮裙、翡翠撒花样绉裙等。

3.古代的中秋节是怎样的 篇三

不锈钢针可以用机器制作,有五分针、一寸针、一寸半针、两寸、五寸、三寸等等各种形式的针。现在使用的针还要分号数,就是有二十八号、三十号、三十二号、三十四号、三十六号针;针的号数越大,表示它越细;可是古时候用的针都相当粗,当时并没有那么好的工业技术,但我们却发现古时候针的制作方式,比现在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请看古时候扎针用的针,都是用什么样的东西来做的?在《针灸大成》里面选了几种制针的方法,书中说最好使用“马衔铁”,引用了《本草》里讲的,马衔铁无毒。什么叫“马衔铁”?就是放在马前面的那一块马咬著的铁块。有个人叫日华子,研究本草的,说古时候旧的马衔铁,从来没有用来作其它器物的,例如装饰品或门的铰钮之类,才可以用来作针灸的材料。日华子说,有一种铁叫做“柔铁”,即是熟铁它有毒,马衔过的铁没有毒,为什么呢?古代中国人的讲法是:马属午,午就是火,火能克金。马咬过的铁,因为火克金,所以能够解毒,可以用以作针的材料。

制针的材料又以金为贵,是最好的。可也有人说,金是金属的总称,包括了铜、铁、金、银等等,都叫做“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属。讲金针呢,就是说金属针的意思。实际上,如果说它是用金子作的针,也许有些道理,因为现代人认为黄金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稳定的,不容易起化学作用,没有生锈的问题。

古人用“马衔铁”制针,首先要把马衔铁做成铁丝,然后放在火里,把它烧红,又称为“煆红”,然后把它剪成一段一段的,每段剪成约两寸长,也有剪成五寸的,长短不拘。

中药里有一种有毒的药叫做“蟾酥”的,是蟾蜍的毒腺,这种毒有麻醉作用,中医骨伤科常用它作为麻醉药。

把煅红的剪成一段一段的铁丝,涂上蟾酥。涂好了以后,再把这种铁丝放到火里去煅,只要烧一烧,而不要煅红,煅后再烧再煅,经过数次。前面要截成一段一段时首先要煅红,那样才容易截成段。而用蟾酥涂过以后,因为蟾酥是一种有机物,就不能再用很高的温度烧,只是烧一烧,而“不可令红”。烧过再取出来,再涂蟾酥,再煅,再拿出来涂蟾酥,涂到第三次时,趁热把它插在一块腊肉皮的下面、肉的外面,也就是腊肉的肥油里面,意思就是:让这个针能浸在腊肉的油里面,可以吸收到腊肉中的肥油。再把这块腊肉连针一起放在一个配好药物的水里头去煮。

煮针用的药水是怎样的呢?根据《针灸大成》这本书记载,包括的药物有:麝香、胆矾、石斛、穿山甲、当归尾、朱砂、没药、郁金、川芎、细辛、甘草、沉香、磁石等。把这些药放在水里煮,再把腊肉块连著针一起放入煮好了的药汁里面,煮的时间长一点,直到水煮干了后,再倾到水中,待冷却后取出针。

取出来的这个针,插在黄土里,然后拔出再插,插后再拔出,来回几百次,可以把针磨到通体发亮,古人把这叫做“去火毒”。去了火毒后的针,就在上面缠上铜丝,做成针柄,再把针的下面尖端部分磨成尖而圆的,有点像松针叶一样,虽然尖,但是针尖部分却也是圆圆的。

在制针的过程中,有许多过程,如今看起来,不但合理,而且可以称得起是非常先进的。

一、涂蟾酥:以前制作的针,技术上只能做得很粗,而涂蟾酥却能起到麻醉的作用,让被扎的人不至于感到太痛。

二、以针插腊肉:在磨针的过程中,金属表面会起很多的坑洞,插在腊肉中,用腊肉的肥油填补坑洞,使针不至于因为那些坑洞,扎到人体后拉得肌肉丝致痛。

三、药物煮针:使用的煮针药物,如麝香、穿山甲、没药、郁金、细辛等,跟蟾酥一样,都有麻醉作用,令扎针的人不会感觉太痛。另外像胆矾、石斛、朱砂、郁金,有消毒作用,也就是说能灭除病菌,以中医的想法就是有去热毒的作用。西方的现代方式就要用高温高压灭菌,或用r射线灭菌,以免扎针时会有感染的情况。有一些药物如朱砂、沉香、磁石等有将金属打光的作用。

四、在黄土中拔插:让针尖变成圆形的尖端,而不是完全尖的,不至于在扎到肌肉中时会让神经或血管被戳断。

五、把尖端磨成尖而圆:圆的针尖扎进体内后,遇到神经、血管,会偏开而不会刺坏。

另外,煮针的药物也有其他的配方,例如有个处方:用乌头、巴豆、硫磺、麻黄、木鳖子、乌梅等等,同样的是杀菌、麻醉的药。由此看来,古人虽然使用的煮针处方不同,但都知道以麻醉、灭菌、杀菌的作用来进行处理。

针做好了后,另外再用止痛的药,例如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等,再跟前面的药水一样去煮,然后用皂角水清洁针具。最后放到狗肉汤中煮一煮,之后再涂松子油,这个针就可以使用了。

中医在古时候就已经很发达了,尤其是针灸方面。古时候中医看病有一句话叫做:一针、二灸、三用药。许多病经过这样三个步骤都能病好如初。

4.生态课堂是怎样的 篇四

一篇课文, 有多少可以教的内容?众所周知, 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但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 因此需要分解课程标准, 根据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实际情况, 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 也就基于学生, 因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意志, 是每一个中国学生学业成就的基本要求, 也是他们学习、发展、生活的最重要的基础。很多课堂把教学内容等同于“讲课文”, 于是“内容分析式”教学横行, 学语文变成了学思想品德常识……可是, 当我们有了课程意识, 疑惑也会随之而来:同一篇课文, 这位老师选择这个内容, 那位老师确定的是那个内容, 教学内容似乎很随意, 如此怎么不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重复、无序与低效?一个“比喻”从小学低年级教到高年级, 先概括后具体地讲解, 月月讲年年练……基于这种现象, 我们追求生态的第一步应该就是知道教什么。就像王崧舟老师说的:教师不是来讲课文的, 不是来教内容的, 教师是来教语文的, 这篇课文, 我就是来教阅读, 教写作的。确定教学内容, 我们第一要集中, 第二要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 教什么体现了教师的生态意识, 接下来就应该是怎么教了, 那就是生态的具体展示了。让我们先来欣赏王崧舟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好极了, 就是这一句, 把它画下来 (指“象是泰国的国宝”) 。读一读。 (生读)

师:两个自然段的段意就在你们刚才的概括当中, 谁找见了? (期待地看着学生)

生: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一般都是这段话的第一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师:很有道理, 你这个“一般”用得不一般。下面请大家浏览剩下的三个自然段, 看看用刚才的方法能不能找出段意。 (多数学生很快就举手)

(教师让学生先说了第四、五自然段的段意)

师:那么, 第三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在泰国, 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这还是第一句吗?

生 (齐) :不是, 是第二句。

师:可见, 刚才的同学用“一般”的准确性, 可见除了“一般”之外, 还有特殊情况, 就像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段意是第二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大家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五个自然段, 五个中心句。正是这五个中心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都表达出来了。来, 跟老师一起读这篇课文。

(师生共读)

5.古代人怎样开奥运会? 篇五

古代奥运会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当时那儿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经常会打仗。于是,3个城邦的国王达成协议,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于奥林匹亚举行宗教庆典——体育大会,每4年一次,并在这期间停止打仗,以便运动员和观众安安全全地来,开开心心地走。这就是著名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那一年举行的便是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古代奥运会共举办了293届,直到公元394年才因外族入侵等原因结束,历时1170年。

最早的奥运会上的比赛项目

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比赛只有一个项目——短跑。当时的赛程是“一圈”,长度为192􀆰27米。比赛十分简单,不计时间,也不记名次,谁第一个跑到终点就算优胜。担任裁判的都是贵族,他们手执皮鞭,谁要是抢跑犯规,就要遭到一顿无情的毒打。

古代奥运会运动员都穿啥?

“赤身运动”是古代奥运会的一大特色。比赛时,运动员都不穿衣服,还要在全身涂上橄榄油, 以使皮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显示出运动员健美的体态。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古代,这会使观众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为什么要采集“圣火”?

6.古代男女是怎么避孕的 篇六

哪怕是肩负传宗接代重任的大奶,也需要避孕。她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妹纸,从小养在深闺,连逛街健身的机会都木有,全是亚健康人群。本身体弱,那时代又没有剖腹产手术,生孩子是一脚踏进鬼门关,属于高危工作。一般生了两个儿子后(一个儿子不保险),谁都不乐意冒险了。万一自己难产死了,马上就有别的女人住你的房子,睡你的男人,花你的钱,打你的娃……亏不亏?尤其是负责管家的妹纸,每天工作繁忙,不可能没完没了地生孩子。

小妾和通房等专职“小三儿”也有避孕需求。大奶最烦的就是“小三儿”生出庶长子。如果没有嫡子,庶长子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这是多好的犯罪动机?所以,对不起啦,大奶怀孕之前,“小三儿”们统统不许生!

大奶和“小三儿”们的主要避孕方法是喝避子汤,XXOO之后喝一碗就行。有的官宦人家,还有专管熬避子汤的汤药婆子,监督“小三儿”喝药。如果,奇葩“小三儿”贿赂汤药婆子,换掉避子汤来怀孕,大奶对此绝不轻饶—通常情况,汤药婆子会被打残后发卖,小妾会被去母留子。避子汤一般是由寒凉的药物熬制的,能让妹纸宫寒,抑制排卵,喝多了可能会导致不孕。所以,有的大奶会偷偷加重药量,“好心”地顺便帮妹妹们做绝育。

有的大奶嫌喝避子汤太麻烦,或者担心自己面子不好看(喝了药,谁都知道她今天嘿咻了),产后干脆喝绝育药。从隋唐开始,专家门诊就提供这种绝育服务。不过,据说明清之前的绝育药方不是很靠谱,所以,“老蚌生珠”的新闻常在街头小报上出现。文化水平高的妹纸,还可能采用安全期避孕法—“算日子”,这个方法是元朝人孔齐提出的。想法很好,坑爹的是,古代安全期跟现代安全期相反,日子全都算错了啊!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吗?

老百姓的避孕需求更猛烈。现代是生了二胎才要交钱;在古代,哪怕只生一个娃也得交钱,美其名曰“人丁税”。人丁税还不少,在汉朝,7至14岁的未成年人,每人一年交20钱;15至56岁的成年人,每人一年交120钱。那时候,一个普通打工仔的年收入才2000多钱。尤其是农家妹纸,吃绿色无污染的粗粮,天天种田做健身,身体倍棒儿,生六七个孩子,没啥问题。不避孕的话,铁定会破产啊!

事实证明,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屠夫把猪的膀胱做成避孕套;鱼贩子把鱼鳔做成避孕套;养羊专业户把羊小肠做成避孕套……纯生物用具,绿色环保无污染,可重复使用8到10次,费用低廉。缺点是:因为弹性有限,为了找到合适尺寸的套套,需要宰杀很多猪、鱼、羊,成本太大,还必须搭配绳子一起使用。

明清的智慧屌丝男,还懂得用食物避孕。一是吃抑制产生精子的食物,如棉籽油等。棉籽油是个神物,据说停用一段时间后,男人还能恢复生育能力。明清江浙一带的男人吃得比较多,不过有的人吃了会过敏,所以还得慎用。二是不吃壮阳食物,如韭菜、狗肉等。另外,不嘿咻自然就不会怀孕,瞧瞧,古人的逻辑是多么缜密啊!当然,自制力超强的男人,也会用体外射精法来避孕。

还有一些避孕手段,是针对特殊人群的。

一种是高大上的后宫嫔妃。妹纸们,你们还记得《后宫甄嬛传》里冷艳的华妃吗?“体贴”的皇帝老公居然主动帮她避孕—在御赐的欢宜香里掺了麝香。安陵容为了复宠,用息肌丸美容瘦身,息肌丸的主要成分就是麝香。汉朝皇后赵飞燕,就是因为常年使用息肌丸,一辈子没生孩子,让后人闻麝香色变。麝香不仅能够活血,让孕妇流产,而且还能“抗着床”,让人不孕。在没有人工麝香的古代,这种纯天然的动物麝香是非常名贵的,也只有宫妃才能玩得起。除了药物,还有按摩法。有的皇帝很渣,把宫女睡个遍,又嫌弃宫女身份低微,不配给他生孩子。嘿咻后,太监就用按摩穴位的方式来帮宫女避孕。这种方法其实不保险,我们都知道,要是赶上排卵期,只要有一颗小蝌蚪,就能怀孕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一批生母地位寒微的皇子、皇女,渣爹瞅着闹心也没辙。

另一种,是性服务者,以妓女为代表。据说,妓女大多被逼吃含有水银的避孕药,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每天只喝少量,但架不住天天喝。孕是避了,但身子也毁了。有些寡妇、尼姑,因为生活所迫做了暗娼,她们会从民间医婆那里购买避孕药。这种避孕药就更不靠谱,没被毒死,也会得一辈子妇科病。

7.爱是怎样变成伤害的 篇七

有一个湖, 叫天鹅湖, 湖中有一个小岛, 住着一个老渔翁和他的妻子。

渔翁摇船捕鱼, 妻子养鸡喂鸭, 除了买些油盐之外, 他们很少与外界有往来。

有一年秋天, 一群天鹅来到岛上, 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 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看到这群远方来客, 非常高兴, 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 还没有谁来拜访过。渔翁夫妇拿出喂鸭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 渐渐地这群天鹅就和渔翁成了朋友。它们在岛上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 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 它们随船而行, 嬉 (xī) 戏左右。

秋去冬来, 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往南飞, 白天它们在湖上觅 (mì) 食, 晚上在小岛上栖 (qī) 息。湖面封冻, 它们无法觅食的时候, 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 并且给它们食物吃。这种关爱一直持续到春天来临, 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每年冬天, 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有一年, 他们老了, 离开了小岛, 天鹅也从此消失了, 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 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的时候冻死了。

8.小儿药物剂量是怎样折算的? 篇八

药物说明所标示的剂量, 大多是成人的1次剂量, 小儿剂量往往未标示。为此, 制定了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按每公斤体重多少 (毫克、克、毫升) 计算, 此法是较准确, 但应用十分不便。另一种方法是按成人剂量折算, 以下是《中国药典》制定的《老幼剂量计算 (折算) 表》可供参考。初生至1个月, 成人剂量的1/18~1/l4;l个月至6个月, 成人剂量的1/1 4~l/7;6个月至1岁, 成人剂量的1/7~l/5;l~2岁, 成人剂量的l/5~l/4;2~4岁, 成人剂量的1/4~l/3;4~6岁, 成人剂量的1/7~2/5;6~9岁, 成人剂量的2/5~l/2;9~14岁, 成人剂量的1/2~2/3;14~1 8岁, 成人剂量的2/3~全量;1 8~6 0岁, 全量或3/4;6 0岁以上, 全量的3/4。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基本规律, 但由于药品剂型、制剂工艺等的不同, 许多药品是不能按以上比例折算服用的, 特别是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 由于其智力、身体素质发育还不完全, 因此他们的用药更要小心谨慎。如药品中没有儿童用法用量, 最好向医疗专业人员请教, 或直接购买专为儿童准备的药品。

9.古代人是怎么养老的 篇九

在夏代,法律将不孝规定为犯罪,直至处以死刑。对不赡养老人,殴打辱骂老人,不让老人吃饱穿暖,老人生病不给医治、不细心照料,都在不孝之列,要受到处罚。依据不同情节,处以在脸上刺字(墨)、割鼻(劓)、斩脚(刖)、破坏生殖器(宫)、死刑(大辟)等不同的惩罚。

周代虽无具体的处罚制度,但有一套比较严格具有礼仪含义的具体要求。如对5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细粮,60岁以上的老人饭菜中要配肉,70岁以上的老人在饭菜中要增加副食,8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些珍馐美味,到了90岁,小辈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饮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孝敬老人的传统没有变。如齐国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赋税和徭役;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两子的赋税和徭役;对9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和徭役。

汉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对养老问题更加重视,提上了一个更高层次,推行了一套特殊的优惠政策。汉代规定孤寡老人到市场上做买卖,免除租税。酒是国家专卖品,为了照顾孤寡老人,政府允许孤寡老人开设酒店卖酒。为确保养老制度的落实,汉律还规定: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尸体展示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

唐代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此规定,目的是让子孙尽心竭力照顾好老人。唐代时,“补给侍丁”制度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为其安排一个人照料,9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两个人照料,100岁以上的老人安排5个人照料。政府安排的这些人全部免除服徭役义务。唐代礼制还规定子女对老人要进行“色养”,即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清代规定,儿子家庭再贫困也必须设法赡养好父母,如果因贫困导致父母自缢身亡,要按照过失杀父母的处罚,判处儿子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为确保老人有子孙养老送终,北魏还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一直沿用至清代。就是说,犯人的直系亲属年老,家中无人赡养时,对于不是犯有十恶不赦的犯人,允许对其缓期执行,留下来照顾老人,待老人辞世后再去服刑。

10.国外的食品召回制度是怎样的? 篇十

加拿大针对生产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 分别建立了《食品召回指南》。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对于召回食品的确定, 各环节承担责任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 使召回制度有法可依, 保证召回高效运行。加拿大根据被召回产品对人体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 分为一级召回、二级召回和三级召回。加拿大将食品召回分为主动召回和强制召回两种。政府鼓励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如果企业不愿或拖延启动召回程序, 食品检验署依据法律, 要求企业强制召回全部产品。任何企业若不执行食品召回命令, 则被视为犯罪, 对企业负责人可处以5万美元以下罚款或6个月以内的监禁。

在美国,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若企业不及时主动召回, 会被处以巨额的惩罚性赔偿。一旦某产品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入“召回名单”, 联邦政府以及各州监管机构会深入超市等销售终端, 对架上商品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召回产品”仍然在架销售, 厂商会被追加罚款。

11.古代书院是重要的精神纽带 篇十一

100多年后,现代教育在完全模仿西方的路上渐行渐远,问题逐渐凸显。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传统,重新审视古代书院的时代价值。

白鹿洞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突出体现了传统的书院精神。吴国富教授在对白鹿洞书院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也在关注现代书院,为现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

记者:您认为古代书院在当下的国学教育中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

吴国富:留存到现代的古代书院,主要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态存在,仍然具有教育功能的很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书院多坐落在山林之中,而且空间有限,为此让大量的学生到传统书院去读书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些列为文保单位的古代书院,又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及书院精神的重要纽带,它可以成为现代书院在精神、理念上的样板,在教育方向上提供指导。所以,继续并弘扬古代书院的精神,其价值远远大于单纯恢复古代书院的教育功能。

记者:在当下,古代书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理念上的榜样作用?

吴国富:第一,学术界要把传统书院中富含现代价值的元素努力挖掘出来。

古代书院被废除,是在内忧外患的清末,之后又是战乱时期,为此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对书院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事实上,古代书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如果学术界对其进行认真整理、研究和挖掘,将会对现代书院有很大启发。例如,如何根据孩子的心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类资料就很多。再比如,朱熹的白鹿洞规主张读书不能成为章句之学,学习了儒家的道德伦理,就要将它用到社会实践之中。书院的这种定位,对我们现代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现代书院的实践者,应该积极地把传统书院中有益的东西吸收过来。

学术界把传统书院的教学精神挖掘出来以后,现代书院的实践者要根据自身需要,积极吸收其营养,并大力促进它与当今时代的结合。学术界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不经过实践,无法发挥作用,甚至也无法判断它在今天是否适用。

所以,只有传统书院的研究和现代书院的实践相结合,才更有利于现代书院的发展。

记者:您认为中国古代书院具体哪些教学理念、原则对我们现代书院仍然有借鉴意义?

吴国富:这个内容比较多,简单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经典,最看重独立理解,互相切磋,不提倡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经常要交流展示读经心得,在课堂上宣讲,大家互相质疑讨论。宋代书院尤其如此,这形成了后来的“会讲”制度。

第二,针对日常行为,撰写反思笔记。明代李龄在白鹿洞书院设立善恶簿,记载学生德行及过失。让学生经常反思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得失,有利于培养德行。但要把握尺度,不可过火。

第三,依于仁,游于艺,在艺术欣赏和爱好中,陶冶自己的情怀,感受人间的喜怒悲欢,并从仁义礼智的角度去讲解引导。

第四,尊重先贤,尊重他人的礼仪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采用适当的礼仪(礼有损益),还要学会议礼,讨论各种礼仪的得失。

第五,重视师友,多方求教。听取不同的观点,善于思考,善于交往有益于修养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记者:您觉得现代书院的良性发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吴国富:第一,要善于采用各种运营方式来保证书院的经费来源。

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现代书院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指望完全由政府承担书院的教育费用,并不现实。归根到底,现代众多书院是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绝大部分人才会进入市场,为此现代书院的经济来源,也需要市场从多方面来提供。

有些书院的创办者,本身就经营着企业,他用公司的资金来支撑书院发展,这是一种方式。有些书院在坚持办学原则的基础上,保护好书院的核心部分,同时有条件地做一些辅助性的商业工作,进而从经济上支撑书院的发展,这也是可以的。

第二,我觉得,一个好的书院,应该吸引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现在一个很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真正适合现代社会的国学教育。在国学中,有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比如仁义礼智信等,它们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还有一部分是应用理论,它们适用于古代的农业社会以及封建体制,现代人直接照搬肯定是不行的。

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可以不变,但应用理论一定是不断发展并推陈出新的。我们迫切需要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环境下长出新芽新枝。所以,当下很关键的任务,就是怎样吸收一百年来现代文明、世界文明的发展成果,融合现代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这包括具体的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比如仁义礼智怎么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国学精神在现代网络环境之中如何体现,等等。

如果现代书院不去关注这些问题,不能深度切入现代社会,就很难有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国学教育的步伐也不可能走稳。

记者:您提到要不断挖掘书院精神的内核,白鹿洞书院目前在做哪些工作?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的名气很大,它的精神感召力也比较强。近几年,以书院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比较频繁,包括各种研讨会和游学活动等。每年都有人在这里举办儒学会议和书院研究会议,也都有日本、韩国、港台以及欧美的学者来这里参观交流。从2008年开始,我们与郑州大学合作,每年搞一次 “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把老师、学生聚到一起进行学习交流,效果也不错。

如果从现代设备的眼光来看,白鹿洞书院是很简陋的,而大家也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种精神的纽带。参与者通常对书院都有一种尊重感和精神上的认同感,为此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投入的心态。在白鹿洞书院举办活动,其意义和其他地方肯定是不一样的。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也是古代书院在现代社会存活的一种形式。

在白鹿洞书院的文献研究方面,我这几年花了很长的时间对古代资料做了重新整理,出版了80万字的《新纂白鹿洞书院志》,又撰写了通俗读本,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及建筑、石刻、诗赋、历代名人等方面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了全面介绍,可以让读者对白鹿洞书院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记者:作为传统书院的研究者,您对现代书院有哪些建议?

吴国富:随着现代书院越来越多出现,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有些书院会涉及到宗教教育。严格来说,古代书院是不进行宗教教育的,因为宗教和书院教育差异很大,在孩子心智还没成熟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宗教教育,是很容易走偏的。

现在每家基本都是一个孩子,都希望孩子在书院中受到较好的人格教育培养,如果孩子在书院学了几年之后,一心想要出家,那么他的父母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谁还敢信任书院教育?

为此,书院教育首先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积极关注家庭和社会,给孩子培养一种健全健康的心智,只有先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吸取佛、道的营养

除此之外,我觉得现代书院还应摒除三种弊端:第一是,照搬之弊。照搬经典,照搬礼仪,食古不化;第二是,封闭之弊。不顾现代,不顾社会,不顾外界;第三是,固执之弊。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门派,其他均拒之门外。

这些都是现代书院应该注意的。

上一篇:行测模拟练习题17下一篇:描写夏天的诗词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