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11篇)
1.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一
建立“五联五创”工作机制 构建城乡一体
化党建新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基层党组织联系不紧密、城乡党建资源不对等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平泉县紧紧围绕强力打造冀辽蒙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目标,以实现城乡党建工作组织对接、人才对接、资源对接、责任对接为重点,探索实施了“五联五创”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收益的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
做法成效
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五联五创”上。
组织联建,创建城乡一体的组织带动新体系。一是实施“富民党建”,打造产业型党组织。围绕推动产业发展,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协会+基地”、“村党总支+产业党支部+特色党小组”等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专业协会上,建在产业园区里,全县调整建立产业型党组织182个,初步形成了“支部领航带产业、党员划桨创实业、群众行船富家业”的良好局面。二是实施“共驻共建”,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围绕推动中等城市建设,以强化 管理服务和提升文明素质为主题,以社区和机关党组织“共驻共建”为结合点,充分发挥社区和机关在职党员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453名科级干部、215名后备干部、千余名机关干部到社区认岗,先后开展了大型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三是实施“党群共建”,打造创业型党组织。以“三服务一推动”为抓手,通过组织共建、阵地共建、机制共建、队伍共抓、项目共抓、活动共抓,全力建设“党群家园”,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群组织,实现了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四是实施“区域联建”,打造区域型党组织。围绕推动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按照“地域相邻、联系紧密、工作互融”的原则,将全县分为四个区域,组织全县五大党工委分别与4-5个乡镇党委划片组团,通过“联合、联系、联赛、联智”等方式,不定期组织活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包村抓组联农户、党员层类量化积分管理等一批制度在全县得以推广。
党员联管,创建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教育新模式。一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培训机制。制定《XX-XX年平泉县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全面实施党员“双育”工程,通过“一堂、两训、三个基地”,即科学发展观大讲堂,乡镇、县直干部和村干部两个层面的点对点强化培训,创建党员带头创业、返乡农民就业、农村劳务输出三个常年培训基地,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共同提高,先后举办了农村经济、实用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培训班122期,全县“双带”型党员达到52%。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行流动党员“六个一” 管理制度,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数据库和联系服务档案,在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开通服务咨询电话;开展以“创业他乡、回报家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鼓励在外创业有成的流动党员返乡创业,把在外积累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目前,213名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共发展种养加项目170余个,帮助困难群众560人。三是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县里成立了100万元的党内关怀帮扶基金,村里成立党员互助基金,建立专用账户,出台了《平泉县党内互助关怀帮扶基金管理办法》,除对生活困难的党员实施救助外,还对有创业热情,但缺乏技能或启动资金的党员给予适当支持。两年来,共帮助困难党员523名,以发放无息贷款方式扶持197名党员创业,累计发放救助扶持资金50多万元。
人才联动,创建城乡一体的人才互动新网络。一是打造创业型村干部队伍。坚持“能人”领村理念,面向城乡不拘一格选拔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能人,充实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中农民企业家、科技示范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伍军人、提前离岗干部201名,占78%。加强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24名 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成员之中。二是加大城乡干部交流力度。有16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实现农村工作经验+机关工作经验组合;坚持下派与上挂相结合,选派24名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选派126名优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工作,选派4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担任联系企业特派员,选拔优秀村干部、党员骨干到机关上挂锻炼,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城乡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是引导城乡人才合理互动。鼓励农村人才进城就业,引导事业有成的农村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支持党政机关干部领创办经济实体,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农民职称评定和农村拔尖人才选拔、奖励和扶持力度,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两年来,共有383名“田秀才”、“土专家”拿到了人事管理部门颁发的职称证书,其中42位农民被评定为农业技师,341人被评定为助理技师和技术员职称;有3人被评为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活动联谊,创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新平台。一是搭建城乡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以政务服务中心、联合接访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群众工作室等“三中心一室”建设为重点,通过“一站式”、“代理式”、“流动式”、“组团式”等服务方式,扎实开展提升服务职能、服务功能、服务效能“三个提升”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搭建城乡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围绕“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大力实施“紫塞先锋”工程,按照“基层承诺、窗口挂牌、党员设岗”的总体要求,机关党员实行岗位承诺和挂牌上岗,农村党员推行“岗、责、评、奖”四位一体管理机制等,有力地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搭建城乡党员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为基点,投资160万元开办党建科教电视点播频道,开通“农信通”短信科技服务台,建成260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密切城乡联系,促进了城市信息技术资源向农村流动。
发展联帮,创建城乡一体的互助新机制。围绕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组织机关、社区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城市党建先进理念、机制和方法向农村基层党组织辐射和延伸;推动农村党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创业致富项目、乡土实用人才等进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全县所有县级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指导乡村两级党组织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和幸福乡村建设,协调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按照党群部门包软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科技部门包专业村的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确定帮扶对象,切实解决帮联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两年来,全县各部门已投入资金8850多万元,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各乡镇党委抓住县直部门帮扶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3500多万元,新建、翻建村级活动场所143个,全县85%以的村级活动场所达到了较高标准。县发展改革局在帮扶南梁村工作中,积极谋划,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班子带班子、党员联党员、党员带大户”的“1+1”帮扶活动,围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文体设施” 建设四条主线,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使全省首个总投资80万元的整村推进工程落户该村,新建公路 3000米、护村堤坝 3000米,栽植护岸林400亩,新打配套井6眼,投资3万元安排治沙水源工程3处,支持党员和群众发展食用菌70万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四个不”。
一是规划上不统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于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的概念、内涵、目标、路径等,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加之各种党建在工作范畴、工作领域、工作环境、工作对象上的差异及不同步性,导致城乡统筹的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严重滞后,个别地方在城乡统筹规划、部署时缺乏整体性,谋划工作还不够全面,城乡党建工作“一盘局”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二是互补上不对等。结对帮扶缺乏内在动力,个别地方城乡党建资源不能互补,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部门资源优势又发挥不充分,双方没有在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面形成系统全面、互利双赢、互相促进的结对共建长效机制。
三是联系上不紧密。现阶段,党的建设在区域、行业界限有所打破,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尚未完全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发展,存在着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的问题,城乡互动不经常,在党建资源、服务手段、制度建设以及党组织同步联动方面出现断层现象。
四是管理上不同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人员活动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有所突破,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还大量存在基层党建空白点和薄弱点,特别是党员教育、党内关怀帮扶等方面尚未建立互动机制,城乡党建一体化管理脱节。
几点启示
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新课题,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统一规划是前提。要把城市党建和农作党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中,找准结合点,正确处理推进一体化与尊重多样性的关系、主体目标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灵活性的关系,使城乡党建工作相互衔接,进一步增强城乡基层党组织谋发展、促和谐、抓党建的整体合力。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协调联动是关键。要改变城乡党建事务管理相对封闭的状态,积极推动城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管理、党建责任制落实等方面做到双向拓展,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等方面做到同向加强,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管理体系。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统筹安排是手段。要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资源配置格局,在党建经费配置、党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通盘安排、同步实施,逐步实现党的组织资源与行政资源、群众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推动城乡党建工作互相促进。
四是建立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机制建设是保障。要坚持城乡党建工作同考评、同督查、同表彰,通过完善现有考核评价、激励帮扶等机制,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抓城乡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签订帮扶互助协议,明确工作内容等,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定期互通党建工作情况,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2.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二
关键词:基层党建,新格局,实践,思考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实践经验
(一)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1.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形成对城乡统筹的强大“内力”
一是梁平县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村党组织与同类或其他类党组织联合组建基层党组织的思路,实行就近或跨区域、行业部门、类别层级组建区域党组织、行业党组织、联合党组织,逐步建立健全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党组织体系。二是扎实开展“两培一促”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把外出务工和本乡本土的“能人”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促使他们率先发展,并带动大家共同发展,培养了一支2000人的“双带”型城乡统筹骨干党员队伍。
2.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形成对城乡统筹的强大“推力”
一是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市级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的双向管理机制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及时赋予社区党员“一人一岗”红岩志愿者活动以新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形式。坚持把农民工党员纳入城镇党组织管理体系,到2012年,每个社区党组织形成有效的农民工党员管理工作机制。
(二)以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 大力实施“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工程”
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契机,认真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参与“重庆党员先锋论坛”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读书活动制度,探索建立激励干部读书学习长效机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 大力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程”
一是破除身份限制,打破地域界限,突破体制障碍,不断改进选人用人办法。公推公选、公开选调、竞争上岗成为亮点。建立和保持县级部门、乡镇、村(居)各200名、200名、1000名常数的后备干部队伍。二是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创新思维、勇闯新路。
(三)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着力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和形象
1. 狠抓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一是每个基层党支部每年至少培养3-5名“苗子”,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2名党员,确保全县每年能发展700名党员。二是2006—2011年期间每个党员累计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可提前一年完成对全县所有党员轮训一遍的任务。
2. 狠抓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以落实“三项制度”为契机,扎实开展“三项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乡镇和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措施和责任。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访问民情制度,实行党员干部信访接待日、进村入户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流动办公制度。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新格局工作整体进展缓慢,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示范点建设及作用发挥不明显,示范辐射效应还不够理想
(三)立足构建新格局的探索、创新还不够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一)大力构建城乡结合的组织设置体系
1. 组建功能型党组织,创新组织活动方式。
在农村,要依托农业行业协会,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加农户的生产联合体上,建立如梁平县梁平柚专业联合社党委等各类行业协会党组织和区域性农村产业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加强产业组织领导、农村产业组织助推产业发展。2.组建联合型党组织,促进组织资源整合。各区县要打破基层党建的领域和地域界限,在城乡互补性强、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之间,打破行政村界限,探索建立如梁平县回龙镇青杠村联合党总支部模式的“村企联合党组织”。
(二)大力构建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
1. 强化村(社区)书记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要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到2015年,使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达到90%以上。
2. 强化大学生“村官”工作,充实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力量。
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都“工作有人帮带、生活有人关心、困难有人解决、创业有人引导”。同时要加大跟踪培养力度,及时把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拔进村“两委”班子。
参考文献
3.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篇三
一、以创新思想理念为先导,全面树立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意识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适应当前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扫除思想障碍,凝聚统筹共识。
1、要树立“大党建”的理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動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中开展的。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为龙头,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通盘考虑,全面整合党的建设、人才智力、经济发展、公共行政等资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抓,形成纵向一级抓一级。横向贯穿党委所有部门,涵盖政府、人大、政协及群团组织的党建工作网络。二要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
2、要树立“大效益”的理念。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着眼于促进和解放生产力,追求效益最大化。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通过选准干部、配好班子、建强组织、用活人才,做到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把干部的心思和注意力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二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树立“想干是德、会干是能、多干是勤、干好是绩、干净是廉”的用人导向,把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分解作风建设任务,做到有检查、有督办,出实招、求实效,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最大效益。
3、要树立“大品牌”的理念。国务院启动的《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给包括赣榆县在内的连云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组织工作从来就是为大局服务的,去年以来,我们围绕服务和推动我县跨越发展,紧扣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打造赣榆党建品牌。按照沿海、平原、山区不同地域,区别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突出“创新、特色、品牌”,培育了赣马镇黑坡村萨尔农场、青口镇东关社区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墩尚镇泥鳅协会等50多个在全省有特色、在全市有影响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品牌,使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推进、不断创新。
二、以调整组织设置为关键,建立城乡统筹党建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网络。
1、横向整合建立党组织。综合考虑社区、企业、机关单位与乡村在地域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整合配置城乡组织资源,探索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等联动党建模式,强化行政村党组织下专业党组织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等功能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的功能,建立以村级党委为龙头,行政村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联动党支部为补充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构架。目前,赣榆县已建立村企合一型党组织37个,区域联动党组织8个,产业联动党组织3个。狮子口社区与江苏东成生化集团、宋口村与江苏榆城集团分别联合组建了党组织,以“村企合一”助推发展,收到明显成效。
2、纵向延伸建立党组织。把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与城乡产业链条相互融合,积极推行产业型党组织的设置,充分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各类产业链条上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使党组织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目前,全县已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7个,设置专业党支部225个,专业党小组614个,7个经济实力强、党建成效好的村组建立了村级党委。“泥鳅之乡”墩尚镇成立泥鳅养殖协会、建立协会党总支,成立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18个行政村发展泥鳅养殖2万余亩,发展出口企业8家,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富民产业链。全县形成了以村级党委为标杆,村级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格局。
3、动态化管理城乡党组织。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服务群众、教育培训等方面互动融合。全县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党内统计信息季报制度,及时掌握党员流入流出情况。在全县农村党员中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完善“设岗强责”制度,确保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社区设立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开设了流动党员“网上家园”、“网上党校”,依托城乡有效资源,全县建立了5个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在强化管理的同时为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以健全机制为根本,保障城乡统筹党建规范运行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城乡党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机制。近年来,我们把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物质保障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一定三有”要求,制定了《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和保险待遇。先后筹集资金4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新农村服务中心420个,实现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我们还加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投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覆盖全县18个镇、420个村,夯实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物质平台。
2、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服务网络机制。做好服务党员群众工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各村设立党员为民服务代办点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县委组织部在县行政服务大厅设置窗口,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代理承办党建服务。各镇设立了为民服务大厅,所有涉农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理。从而形成了县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为民服务大厅,村有为民服务代办点的“三级互动”基层党建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网络机制。2008年4月,中组部欧阳淞副部长来我县调研,对我县拓展为农服务平台、构建城乡互动网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人才流动机制。人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积极引导五种人才进村组,使城市优质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一是联系领导人才,为每个村党组织明确联系领导,定期指导开展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二是选派管理人才,组织“二线”及离退休干部到村担任“城乡统筹共建指导员”,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担任专职副书记,加强村、企党建工作力量;三是招录实用人才,不断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与南师大联合举办了“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健全了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的链条;四是聘请技术人才,结合“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活动。县镇为每村选派一名科技人员,为村级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引导志愿人才,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强责、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为村内党员大户、无职党员等设定岗位,发挥作用。
4.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四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关键是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牢牢把握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四个方面。
以城带乡。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而且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上也存在差距。新形势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与城乡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适应城乡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实行以城带乡,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城带乡,主要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带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稳步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一方面,应树立“大党建”理念,努力消除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城市和农村相互分割的现象。城市基层党组织应增强以城带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刻认识到在党建工作中以城带乡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应完善以城带乡的组织设置。以城带乡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在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建立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完善以城带乡的组织设置。应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与机关联建”等模式,为以城带乡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
资源共享。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受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影响,城乡党建资源存在失衡现象,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做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组织推动、市场配置等手段,实现城乡人才、智力、教育、信息、阵地等党建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党建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是树立党建“大资源”理念。党建主管部门应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战略高度,积极整合党建资源,建立双向开放、城乡共享的党建资源配置机制。二是形成党建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机制。改变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形成党建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的机制。各地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持”等要求,使各种党建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三是优化党建人才资源配置。党建资源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表现在人才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需要消除城乡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盘活党建人才资源,形成以城补乡的党建人才流动机制。优势互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优势互补,主要是通过发挥城市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受益、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总体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比较优势。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相比,城市基层党组织总体上经济条件较好、队伍力量较强、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城市各类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城市基层党组织学习。比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的“三级联创”、党员设岗定责和依岗承诺等经验,对推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应畅通渠道,推动农村党建经验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共享党建成果。
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强调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的是实现城乡党建协调发展,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实现协调发展,应把农村基层党建和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中。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一方面,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机制。近年来,各地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
5.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2009-12-28
(2009年11月2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再上台阶,切实把全市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形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制定以下意见:
一、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后探索实施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五项制度”建设、创新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开展长效机制“双落实”、“双服务”活动和实行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等有效做法,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快速推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受自身历史、自然、人才、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依然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个别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矛盾纠纷较大,群众上访不断;一些偏远山区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党的建设后继乏人,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全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现实挑战。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树立城乡党建“一盘棋”的理念,以城乡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带动农村各类资源的统筹,构建起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整合城乡各领域、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采取“外力”施以帮扶,解决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限于自身条件而无法解决的困难,支持和助推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党建思维局限,树立城
乡互动、统筹兼顾的党建工作思路,引导政策、人才、资金、信息、体制机制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相协调、工作相呼应、成效相促进的新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平等自愿,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消除党员、群众在身份、地域、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注重发扬民主,充分协商沟通,坚持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搞拉郎配,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一个就推进一个。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参与各方的优势资源,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在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嫁接,努力形成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和推进发展为根本,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贴近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找准城乡联结共促的载体和平台,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党员受到真真切切的教育锻炼。
3.目标要求
力争到2011年建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形成以下成效:
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党员队伍结构切实优化,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形成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大党建格局。
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建设“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有新提高。
城乡统筹发展顺利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文化逐步融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享有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措施
(一)统筹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按照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要求,打破地域、单位、行业、身份界限,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面向城乡社会,采取“两推一选”、跨村任职、党委选派等方式,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
1.推进党组织联建。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采取“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好村带差村”的办法,将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实
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村(社区)与一个或几个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外围村联合起来,建立联合党组织。
2.实行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充分尊重各参与村(社区)的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民主选举程序,着力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帮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兼任弱村党组织书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加快弱村的转化。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党组织联建村设置1名专职副书记,主持村内日常事务,村主任是党员的,可由村主任兼任。
3.探索企村互联共建。坚持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按照“一矿带一片、一企强多村”的思路,优化设置企业与所在村或龙头企业与周边产业基地村的联合党组织,将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资源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环境等优势资源实行双向对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董事长(负责人)通过法定民主程序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统筹实施企业和农村的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农村共同发展。
4.选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对那些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纠纷较大、村党组织书记无合适人选的村,由市、县(市、区)组织部门组织,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的办法,择优在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在岗、离岗和退休干部中,选派一些政治理论水平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发展农村经济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和愿望都很强的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
5.落实“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管理和使用,着力构建村党组织书记“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在做好“三有”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党委要着重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完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管理。
(二)统筹抓好城乡共建结对帮扶
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以“部门包村、领导包户、城乡党员结对”为主要形式,推进城乡优势资源双向流动,双向进入,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
1.开展部门包村帮扶。建立完善部门领导负责制和工作考核机制,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结对包村工作。结合各单位的工作特点与农村的发展实际,科学选配帮扶对子,发挥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至少与1个农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一定3年不变,帮助农村党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发展优势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开展领导包户帮扶。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在职领导干部要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眼,定期到本部门或本单位帮扶的农村调研了解情况,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领导干部每人要至少结对帮扶
1户农村困难家庭,每年要提供500元以上的帮扶资金,着力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劳动力就业、子女上学、疾病治疗等现实问题,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让群众满意、让受帮扶对象满意。
3.开展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1名以上农村困难党员,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探索建立由城乡特定党员群体组成的互帮互助小组,城乡党员间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通讯方式建起互帮互助交流平台,经常性地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三)统筹抓好城乡党员干部激励关怀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逐步落实面向全体农村干部的岗位报酬待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推行农村离任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党内关怀关爱机制,推进城乡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1.落实农村干部的待遇保障。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报酬待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深入推进农村离任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离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根据本人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年限,按照800元、1000元和1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
2.建立党内关怀关爱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建立交流谈心、探问走访等制度,定期、不定期深入党员干部中开展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关心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市、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多方筹集资金,设立“党员帮扶基金”,资助生活困难、年老、孤寡、残疾党员,慰问因公伤残或牺牲、遭遇灾害事故的党员或党员家属;要定期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培树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3.关心农村干部的成长进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市、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定期开展从优秀农村(社区)党员干部中招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和县(市、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拓宽农村(社区)干部的出路,为他们营造事业成长的空间。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那些优秀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和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组织视野,重点加以培养和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村后备干部人才队伍。
(四)统筹抓好城乡党员教育和管理
依托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加强对城乡党员的教育培训。推进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党员信息资料库,加强对城乡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
1.强化党员的教育培训。把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到全市党员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
中,结合农村实际,根据农村党员的培训意愿和需求,开展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学历教育等培训;充分发挥市、县(市、区)党校和乡(镇、街道)业余党校的培训主阵地作用,综合利用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育示范基地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教育教学资源,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培训、委托培训、跟踪培训等方式,定期开展送教育到农村、到党员活动;整合全市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与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和教学课件,建立城乡互联的现代远程教育网,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党员能力素质共同提高。
2.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城乡流动党员的信息搜集,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党员和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依托各级工商联、行业产业协会等组织,在流动党员集中地组建党组织,建好、用好“12371”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着力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使他们在流出地和流入地接受双重教育、双重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以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城乡基层党组织不同领域的党员与流动党员组织起来,按照个人特点和特长定岗定责,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活动。结合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城乡党员争先创优、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农村(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建立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基层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要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经费、农村干部的待遇保障经费等列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要在用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每个行政村每年5000元的标准核定基层组织办公经费,对以自有资金无法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的农村,市、县(市、区)留存党费要拿出一定比例予以支持。
(五)统筹抓好城乡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活动场所有人管、活动场所有人用、用好场所起作用”的目的。
1.统筹规划建设活动场所。把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农村(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使用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力争到2010年底,建成覆盖城乡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资料完整、管理规范”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2.建设多功能的活动场所。完善活动场所内外的设施配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集“两委”办公室、远程教育接收、党员服务点、文体娱乐、医疗卫生、读书读报、便民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要依托活动场所加强党员服务点建设,设置党员服务窗口或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党员服务网络。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挂钩帮扶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建设活动,在资金、人力、设施、图书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
3.规范管理活动场所。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活动场所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文化活动管理、培训教育管理、设备安全使用与日常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推进活动场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健全农村(社区)干部办公会议、党员“三会一课”、村民、居民议事、村务党务公开、村干部值班等工作制度,有关制度要上墙,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监督。
四、加强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各县(市、区)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人”、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建立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下去,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部门牵头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市、县(市、区)党委要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负责人代表参加的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协商沟通情况,解决突出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各群团组织要积极推进党建与工建、团建、妇建相联动,开创城乡群众组织共建新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力支持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集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3.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各级党委要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工作成效,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年终述职内容,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部门要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制定配套政策,要在工作中注意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形成工作特色,善于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晋城市委组织部
6.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个新提法
主持人:深化农村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次中央全会对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有哪些新提法与新的突破?
刘福海:“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三中全会的一个新提法。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提法是在农业部,有一本书《农业现代化战略研究》首先提到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提法被三中全会提到,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提出这个方向性的问题非常有意义,很有指导性。这个提法既符合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叫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主持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刘福海:具体体现在:一是专业化。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现代化必须搞专业化,但是搞什么样的专业化要符合中国国情。其他国家人少地多,可以搞大而专的专业化。我们人多地少,应当搞小而专的专业化,即以家庭为单位的专业化。
二是土地制度。要搞现代化必须有一个能够推动土地有序流转的土地制度,只有这种制度才能形成规模经营,才能搞现代农业。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外国用土地私有的办法推动土地流转,使土地成为独立的商品和完整的资产,能够买卖,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中国在土地集体所有条件下,用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同样可以推动土地流转。这个完整永久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就是永包制,这体现了中国特色。永包制可以达到土地流动,推动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是合作制。我们过去搞的是社区合作,它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也有成功的经验。应按照中国国情办,既发展专业合作,又要保留确实有成功经验的社区合作。华西村、南街村搞得很好,它们是社区合作,这种社区合作经过改制同样效果很好,同样可以惠民,这样的社区合作要保留,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大力发展专业合作。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公报释放的最强烈的一个信号
主持人:公报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朱启臻: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仍然是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农村和城市分治,那么农民的平等地位就难以体现。所以说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我认为比原来的城乡统筹更进了一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的待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以前我们谈三农问题往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结果使本来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三农问题割裂开来,使每个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而这次中央反复提出,特别强调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一个战略任务。全会也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首先强调了农村经济体制要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基本建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于建嵘:统筹城乡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是全会释放出来的最强烈的一个信号。此外,对于农村具体的改革措施,比如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以及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还有农村金融制度,这将是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还有一个更具体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如果从历史角度而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100元出头,比1934年翻了近30倍。单纯从数量上而言,我们的绝对贫困已经降低很多,这是一大进步。但今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达到3.33:1,显然,目前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有很深的寓意的。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
主持人:那么,应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真正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于建嵘:城乡统筹发展是这次三中全会强调的一个重要命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几年了。虽然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探索,但是这些年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在中国是具有刚性的,要突破这种刚性的障碍,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性的突破。
比如,现在大家讲的较多的户籍制度,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说宣布农民拥有城市户口就可以解决的,因为户口背后包含了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规定;再比如,财政的转移支付问题,就有怎么使支农资金真正能够落实到农村和农业上面来的问题。现有的体制错综复杂,地方政府和干部甚至成为了利益主体,不仅和农民进行博弈,也与上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进行博弈。这又使中央的很多提法和政策很难真正落实。在我看来,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就要从土地和户籍制度入手,就要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就要让农民土地成为农民的财产。
党国英: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我以为也要在城市方面做文章,要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今后还应按照中央已经确定的方向继续深化改革。为此需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一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适当再快一点,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速度是1.6%,转移的形式应该包括长久转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候鸟式”转移。二是要加大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对资金的使用数量、结构以及支持目标的确要认真研究,要讲社会经济效益。做好这些工作也要深化改革。
实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三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以土地换住房”和“以地租换保障”等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四是改革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祛除僵化的“设市标准”控制。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意味着给农民更大的自由度
主持人:公报里面多次提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这个新提法意味着什么?
朱启臻: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农民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的群体,我们都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创造的,基层组织的建设也是农民创造的,农民一系列的创造推动了我们的社会发展。目前,农民也在创造着各种各样的推进农村改革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和要尊重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农业政策,我们发现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政府对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我们取消了农业税,给农民各种补贴,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国家对“三农”的直接支持。其实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还有一条更重要的主线,那就是给农民更大的自由,给农民更多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现在又获得了进城务工的自由,从过去曾经对农民工围追堵截到承认其是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对于农民的限制还是很多,这次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将给农民更大的自由度。我们相信农民这个群体会继续凭着自己的创造来推动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相信三中全会以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会给我们未来的发展继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实际回答了《物权法》留下的悬念
主持人:除了三中全会的决定之外,新华社评论里面也出现新的提法,土地承包期由“长期不变”这次变为“长久不变”,这一个字的差别差在哪里?
刘福海:我理解“长久不变”有三层意思。
第一,土地承包关系,土地由家庭经营这种经营形式“长久不变”。土地经营形式有集体经营、国家经营还有家庭经营,都能经营。这里指的是土地由家庭经营这种经营形式“长久不变”。这是我国基本经营制度决定的。
第二,土地承包现状不变。第一轮承包已经形成家庭承包的格局,这个现状不能改变。
第三,表明对长期不变更坚定的态度。原来讲“长期不变”,现在提出“长久不变”。这个表述非常有意义,“长久不变”和“永久不变”的区别,意味着距离“永久不变”还有一步之遥。
去年通过的《物权法》明确规定,第一轮承包到期怎么办?要继续承包。至于怎么继续承包,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如何继续承包没有回答,这次回答了,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实际回答了《物权法》留下的悬念。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对农民基本财产权利的尊重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9月30日与小岗村村民座谈时谈到,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什么要允许土地流转,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情况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于建嵘:对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现在学者有很多争论,但是我想关键的一点,就是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所说的,以农民为主体。土地流转的权利对农民而言,是个基本的权利,有利于农民基本权益的保护,因为它确定了基本的财产权利。另外,土地不应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而应真正成为他们的财产。一方面,这有利于土地相对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从土地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资本积累,可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
主持人:农村要搞土地流转,但是我国农民多耕地少,有什么办法保证不会出现大量的流民?
党国英:我们和过去相比有几个有利的因素:
一、国家规划的能力比较强,比如说基本农田和农地政府有规划,这样的农地的价值,如果要交易,市场价格会很低,不至于成为投机的对象,当然我只说法律如果落实得好,不容易成为投机的对象。
二、农民的几项社保工作搞得比较成功,一个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二是农村医疗保障。这些措施造成,农民不至于因为天灾人祸,特别是因为家里人得病而卖地,我说的“不至于”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现在这个保障程度还不是很高,这是事实。我们进一步推进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推进农民社会化养老,更好地去做农村的最低生产保障这项工作,基本上可以防止农民因为日子没有办法过而把地卖掉。
7.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发布时间:2009-12-28 8:34:07 新闻来源:
为进一步改善城乡二元党建格局,实现城乡党建统筹谋划、统筹发展、统筹推进,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发展,慈溪市采取六项措施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是着眼于组织共建、打造城乡统筹的组织覆盖体系。及时调整和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姻,积极推进村与社区,村(社区)与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基层站所等基层组织的结对共建,促使城乡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和专业社团等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积极推动产业链、行业链以及生产基地上的党建工作。目前,全市共建工业园区、市场、商会等区域性党组织25个,村级工业(企业)支部134个。二是着眼于党员共管、打造城乡统筹的动态管理体系。着力探索覆盖城乡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实行流动党员服务“一卡通”制度,整合有关部门服务资源,为外地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等便捷服务。对居住在农村、工作在企业的农村企业党员,探索实行“双联系、双登记”制度。建立市、镇(街道)两级党委的党内信息网络,实现党内数据统计的自动化和基础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提供党内基本信息。
三是着眼于人才共育、打造城乡统筹的人才队伍体系。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建立党员拟“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党组织“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机制,切实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健全从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制度以及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制度。同时,深化推进 “选聘分离”的村专职干部制度,为农村集聚优秀人才、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拓宽途径。
四、着眼于作用共促、打造城乡统筹的互帮互助体系。建立健全市级部门联村制度,重点帮助联系村建好班子、抓好队伍,选派235名机关干部赴1148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坚持以工补农,充分利用慈溪民营经济发达的潜力,积极开展“百村千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推动村企结对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1353家企业与307个村(社区)结对,以产业带动、项目开发、专家顾问、资金扶助等有效结对形式。深化推进党内关爱工程,通过“财政拨一点、党费提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党内互助金制度,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困难党员的关爱帮扶力度,形成了完善的党内帮扶救助网络和长效机制,全市互助金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元。
五是着眼于资源共享、打造城乡统筹的要素保障体系。硬件资源整合方面,积极把各级党校、文化宫、便民服务中心与党员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组合,做到相互配套、衔接和补充。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党员服务中心(站)155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党员服务中心网络体系。财力资源整合方面,在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化筹措活动经费的途径和办法,为党员服务中心运行提供经费保障。同时,组建党员志愿者服
务队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目前,全市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登记注册的党员志愿者有6200余人,各类党员志愿队伍有300多支。
8.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八
横县位于广西的东南部、首府南宁市的东部,与宾阳县、贵港市、钦州市的浦北、灵山县接壤,县城设在横州镇。横县历史悠久,建置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全县下辖17个镇5个乡,总面积346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99%。全县总面积3464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建置至今已历2100多年。全县辖17个镇5个乡,总人口115万人,有汉、壮、瑶等15个民族。
自2003年以来,广西横县党组织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于县域的基本情况,县党委着重构建基层党建城乡一体化、基本交通工具城乡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清洁工程城乡一体化。
基层党建城乡一体化
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中,广西横县将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引路者”,通过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完善基层人才选拔体系、提升农村干部待遇等,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一体化格局,不仅提升了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党建水平,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构建富有县域特色的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中,横县探索出“组织同建、队伍同抓、先锋同创、制度同构”的新模式。
在开展组织同建的过程中,横县紧紧围绕茉莉花、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来开展。横县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今年以来,我们花茶协会党支部和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管理局党支部实行共建。”横县花茶协会党支书陈道平告诉记者,一边是连着广大花农的经纪人队伍,一边是政府主管部门,两个党支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合作开展送化肥、办科技培训班等各项惠农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队伍同抓”是指建立健全城乡党员干部教育共抓机制和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能力。“先锋同创”是指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构建城乡互动的党员作用发挥新载体。“制度同构”是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党内关怀帮扶的长效机制,重点是提高农村干部待遇。
横县县委书记欧波说,城乡统筹发展不仅需要各项工作的协同推进,更离不开党建的指导和引领。横县决定用3年时间构建起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基本交通工具城乡一体化
为贯彻落实交通出行惠民工程,横县创新运营车改机制,启动了微型客车转型改造项目。7月11日,“横州至百合、马山”线一批崭新的微型客运中巴车在横县正式投放运营。这意味着,今后群众进出县城不用再乘坐以往拥挤狭小的“小面包”车,而是改乘安全、宽敞、舒适的中巴车,出门行车更便捷,更安全。
横县“横州至百合、马山”线路原来有99辆7座的营运面包车。现如今不少车辆车龄较长,许多车辆部件已经残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基此,为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横县结合广大群众交通出行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对客运企业营运车辆试点改造新举措,启动了微型客车转型改造项目,逐步推动落实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经过县多方职能部门的研究讨论,决定将第一条试点线路由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横县腾达运输公司负责。营运部门负责敦促其采取“一线一审批,一线一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拟定于7月11日正式投放运营一批微型客运中巴车。目前,该公司已经一次性淘汰99辆残旧微型车,第一批购入23辆19——24座的中型客车,随后还将会增加购车,使这条线路达到35辆中巴车,每15分钟发一班车。这批中巴车配备有定位器和4个摄像头,可保障车辆运行的有序以及乘客的安全乘车。试点线路平稳运行后,其他线路将依次跟进。
微型车的改造,对广大群众和中巴车主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相比以前只能搭乘面包车出行的窘境,现在群众乘坐的新中巴车票价不变,行车平稳,且车上装载有摄像头,给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打上了一副强心剂。同时,以前车主们开面包车揽客通常费时候客,往往单程拉客人数少,油费成本高昂。现在中巴车定时定点发车,单趟拉客人数是原来的3倍,给车主们节省了高额的油费和时间成本,收入还比以前提高了。
目前,横县客运市场中还存在一些非法营运现象,例如面包车、三轮车等无序竞争局面时有发生,影响了客运市场的正常运转。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横县运管部门已经加大了对要求参与的客运公司制定好相关应急预案,保证试点线路尽快平稳运行。待到试点线路成熟后,通过跟进改造其他线路等举措,争取在2014年12月30日前,完成全县微型客车转型改造工作。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按照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工作部署,目前,横县已完成前期住宅摸底及落实调查户工作,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全面进入住户试记账阶段。
横县统计局高度重视试记账阶段工作,为使调查户积极配合调查工作,该局在有限的财力中拨出一定的经费给每一位调查户送上一份礼物,并精心组织工作人员在记账前期上门对新调查户进行试记账指导培训,同时要求辅助调查员分记账前、记账中、记账后三阶段上门指导监督住户记账工作。
为了做好业务培训工作,该局组织辅助调查员进行记帐业务专题培训。在试记账前期,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实地走访调查户培训工作,分别到抽中的村(居)委会针对调查户在调查帐页记录中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每天记录消费支出的项目不全、不细;记录不规范等方面问题作了详细讲解和列举例子,还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难理解及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多次讲解。同时加强辅助调查员对调查户的指导工作,要求辅助调查员通过上门入户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指导,辅导记账户完整、准确记好每日每笔收支帐,有效地提升调查户的记帐能力,增强了能记帐、记好帐、记对帐的信心,为确保住户调查记帐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该局加强督查指导工作。县级专业人员通过有计划地入户走访督查与电话联系督查的形式随时了解辅助调查员是否掌握记账的方法、内容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辅助调查员及时纠正住户试记账过程中的差错和不足。辅助调查员则对调查户记账情况进行全程的监测跟踪、指导,实时掌握调查户记账情况,为下一步正式记帐夯实住户基础工作。
清洁工程城乡一体化
为拓展“城乡清洁工程”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干净整洁、优良有序的城乡环境,巩固文明县创建成果。近日,县政府召开全县“城乡清洁工程”、“门前三包”责任状签订动员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韦敏宏在会上作了讲话。
此次开展的“门前三包”责任制活动内容包括:1、卫生。维护责任区的环境卫生,引导责任区居民收集垃圾杂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倒垃圾;清除污物、小广告和积水;对乱扔乱放垃圾的行为及时制止。(乡镇要包辖区内公路沿线无裸露垃圾)2、包绿化。维护树木花草,保持绿地干净整洁,制止损坏树木花草的行为。3、包秩序。不得乱堆杂物、乱跨门槛摆摊、乱停乱放车辆、乱搭乱盖建筑物、乱张贴户外广告,并制止在责任区范围内的上述行为。据悉,“门前三包”责任制将在5月1日起在全县全面实施。
为把“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到实处,韦敏宏要求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将沿路、沿街“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与贯彻实施卫生责任区制度有机结合,确保“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城镇范围内市容市貌整洁,主次干道、小街小巷无乱停乱放、乱摆乱卖现象;无乱丢垃圾,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小区内无“五乱”现象;城区垃圾日产日清,垃圾中转站(点)周边环境整洁有序,清运率为100%,全县公路沿线无裸露垃圾等目标。
城乡一体化成果显著
9.恩施州: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 篇九
近年来,恩施州按照“五个基本”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大党建工作理念,不断统筹城乡党建要素,强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资源效应,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平衡发展。
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城乡工作一体化
州委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习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树立了城乡基层党建“一盘棋”的理念。州委下发了有关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的文件,并明确了行政村“结对共建”“七个一”工作任务,即:建强一个村级班子、制定一个长远规划、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壮大一项村级集体经济、建好一个村级组织阵地、健全一套村级组织制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州级领导干部实行“六个一”的联系点制度。即:一个州级领导干部带3-4个州直单位联系一个县市、一个贫困村、一个党建联系点、一个重点企业、一个重点项目、一个产业基地。在州委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州各县市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有效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恩施市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一公开”为载体,广泛开展 “三联五送”活动,即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乡镇干部每人确定一个村级组织联系点、联系1-2户贫困户、联系一个产业带头人或致富能手,积极为他们送政策、送信息、送思路、送服务、送资金,建立运转协调、服务“三农”的三级干部服务网络。利川市开展“机关支部帮扶农村支部,富裕党员帮扶贫困党员”、“连心共建”等活动。建始县开展了以“机关联村、党员联户;党组织争创先进,党员、党建指导员、村干部争当优秀”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巴东县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双百双千双建活动,即由100个部门帮扶100个村,建立党建示范村100个,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党员示范基地100个,培养1000名村级组织后备干部,培养1000名党员致富能手。宣恩县出台了《宣恩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宣恩县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的通知》,建立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新机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全力抓、组织部门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责任体系。咸丰县开展城乡互联互助“百村千户”活动,即组织县直部门和民营企业联系帮助100个行政村党组织,组织县直机关有能力党员结队帮扶1000户贫困农村党员。来凤县开展“十百千万”帮扶活动,即10个县委常委带领100个县直部门,1000名帮
扶10000名农村党员。鹤峰县开展了“双121”结对帮扶活动,即1名党员领导干部带领2名党员帮助1名贫困党员,1名机关领导干部带2名机关干部帮助1户困难户。全州上下构筑了整体联动、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城乡共建工作格局。
创新模式、应建尽建,组织网络一体化
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打破传统组织资源配置模式。依托支柱产业、农业示范基地,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组织上、行业协会上;依托非公有制企业消除党组织设置空白点,采取对口派驻、系统派驻、按需派驻三种方式选派党建指导员或联系员开展工作。2010年,全州从机关选派了4000多名熟悉党建业务、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确保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实行城乡支部结对联建。按照“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原则,实施党政机关党组织结对联系帮扶村党组织,一帮三年。恩施市从市直和乡镇机关选派干部402人到村任职,其中直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21人。全市共为联系点投入帮扶资金3200余万元,解决实际问题1050个,7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了“五好”标准。建始县409个县直和乡镇机关党组织结对帮扶409个村、社区党组织,筹资400万元,确立了烟叶、魔芋、林果、蔬菜、畜牧等40个特色产业,建成产业板块基地15万多亩。宣恩县255个机关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解决了21个村重点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弱化问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2人,发展党员64人。解决了40个村经济发展路子问题,通过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引领群众发展黄金梨、茶叶贡水白柚等特色经济板块2.6万亩。
双边互动、共同出力,党员管理一体化
鼓励农村党员进城就业、城镇党员下乡发展,对这部分党员坚持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原则,加强城乡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城乡党员共同培养、共同提高、共同使用。利川市充分发挥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党校、“双培双带”基地等,近两年对加3000余名农村党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本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建立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工作地和居住地双重管理制度,我州各县市按照“双联双管”(双向联系、双重管理)工作要求,纷纷到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并实行在家党员与外出党员“1+1”结对挂钩制度,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目前,全州已在州
外建立单独的流动党员党支部16个。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搭建城乡项目、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平台,加速城乡信息传递。来凤县通过政府搭桥,在县城开辟60多家农副产品、土特产专点摊位和销售专柜,盘活了农村资源,实现了城乡供需对接。
整合资源、城乡互助,扶贫帮困一体化
10.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共大连市委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充分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我们党作为一个由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统一体,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战斗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从本地区的实践中感到,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与这些重大变化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尚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在原有的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提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就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认识和构架基层党建工作的宏观布局,逐步形成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工作网络,从而有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所谓“新格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而言的。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在“面”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社区;在“线”上,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国有集体企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块”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面、线、块组成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构成了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基于这种认识,大连市委以及有关部门坚持在探索中推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从实际出发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立足新格局,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全局上加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党建领域和新兴党建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大连市委确立了“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工作思路:在传统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上;在新兴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打好基础、逐步深化上,以此推动新格局的构建。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立足新格局,合理划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通过研究和分析,大连市委提出:在“面”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农村党建领域和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其党组织覆盖了全社会,支撑着城乡基层政权的建设,担负着对各自领域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领导核心上;在“线”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领域,其党组织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经济实体中的,社会领导职能已由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企业党组织只是围绕生产经营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在“块”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领域,其党组织也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行政实体和社会实体上的,领导核心的责任已经由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同时机关党组织还附在地方党组织的本体上,因而除了高等学校,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也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立足新格局,科学构筑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这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在三大传统领域完善党建工作体制,适时整合和拓展党的组织体系;二是在三大新兴领域建立相对完备的党组织体系。特别是后者,必须根据各自领域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大连的做法是:在社区,建立由区(市县)、街道、社区、楼院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由区(市县)、街道(乡镇)和非公企业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并依据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分别采取“派建”、“内建”和“外建”方式建立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立足新格局,集中梳理、指导“隐性党员”归位。大量“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隐性党员”多是因为体制变化和结构调整,党员在从三大传统领域流向三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新兴领域党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先后在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对“隐性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帮他们接转组织关系,3年时间将72000余名“隐性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普遍实行党员组织关系接轨“回执”制度,有效杜绝了新的“隐性党员”的产生。立足新格局,积极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职责,我们研究确立了农村和社区、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方针和目标,这就是: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围绕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建设,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努力探索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立足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就是必须由区(市县)委承担第一责任;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由于行政上无上级主管,确立责任主体比较困难。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相对结合,以区(市县)委为第一责任者,在区(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区域内实行分级管理;对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着有利于保证行业自律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行风行规建设、有利于围绕业务工作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实行业务主管单位或行政挂靠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组织党组织管理为依托,市县分级负责。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启示各级党委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的协同配合。地方党委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是联系中央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必须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坚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大连市才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分类指导、形成配套制度体系,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原则。基层党建工作的六大领域有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发展也不平衡,构建新格局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分类指导,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加以规范,巩固实践成果。大连市委为解决社区党建共驻共建协调难、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不理直气壮以及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先后出台了9个文件114条规定,使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明确了责任主体,完善了组织体系,有效地开展活动,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解决农村直选后“两委”关系不和谐、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力、机关党建“各自为战”等问题,先后出台了13个文件149条规定,使传统领域党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党组织的功能得到强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在基本框架形成后,我们适时提出,基层党建工作要由单个领域分步突进向相关领域整体推进转变,由抓党的组织覆盖向抓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并举转变,由具体抓应急性工作向探索把握规律转变,使全市基层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鉴于党政机关党组织在整个地方的党建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以及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在整个基层党建工作中居于中心位置的情况,我们明确提出,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机关党建为龙头,以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以此带动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团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今年来,甘谷县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设置机制”这一要求,在已探索的四种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基础上,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单位等界限,采取 “四联建”(村社联建、村与园区联建、村企联建)工作措施,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
一是村社联建。针对城区部分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完善,而社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办公服务条件较差等实际情况,探索村社联建型党组织,重点在大像山镇政府所在的村,实行以村带社的模式,建立联合党组织,突破原来村社分割、各自为政的松散组织体系,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促进村社统筹和协调发展。
二是村与园区联建。在六峰工业园区与六峰镇所在村,县城及周边大型商贸区与大像山和新兴镇所在村、各乡镇专业市场与驻地所在村等不同类型建立园区联合或区域共建型党组织,形成区域内基层党建整体推进,各类群团和社会组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社会管理体系。发动县城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参与驻地和居住地基层党建共建活动,形成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共驻共建的
1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是村企联建。在企业较多、外来流动人员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如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所在的大像山镇二十铺村,通过 “村企联建”、“片区联建”方式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等,不断调整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
【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化新格局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07-18
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01-06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07-12
两会关键词八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07-29
加快构建江安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10-17
开展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08-26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12-12
提升发展大环境构建和谐大格局01-17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07-13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