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精选15篇)
1.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一
作者 | 纸盆
1、会看
物理观察的就是各种现象,有时候一些物理实验过程和结果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所以没要培养一双会发现问题的眼睛,从生活或实验中用眼睛去观察物理,用最直观的感觉去了解物理。
2、会想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开你的脑洞,敢于去思考,比较物理也是一门理科,对于一些物理实验现象或者生活中的现象,我们要大胆的去假设,要心怀刨根问底的决心,对待这些问题一定想着却解决,这个过程就是锻炼你思维能力的过程。
3、会说
说总的来说就是归纳,将老师讲的知识和自己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分析归纳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实验的对比来得出实验结论,还有我们归纳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注意结论的完整性。
4、重视基础
物理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特别是定理、概念以及公式等基础知识,最好哟啊背诵,而且要背诵得滚瓜烂熟,有良好的基础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二
一、教材:摒弃“平淡”,还原“多彩”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现行教材把生活经过数学处理,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留给学生的操作、探索、发挥的空间十分狭窄。因此,教师应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或增或减,或详或略,或整体铺陈,或在某一点上深掘,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社会,还教材于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活性、趣味性。
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中例题150-35-65时,进行如下设计,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了适合学生“做”的素材。
(1)播放录像:张阿姨从家中拿了150元钱上街,她先用35元钱给孩子买了一盒水彩笔,又花了65元钱给自己买了一双鞋,现在她又看上了一台价值55元的单放机。
(2)猜一猜:张阿姨的钱够不够买这台单放机?
(3)算一算: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4)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测?
(5)比一比:小组讨论,哪一种方法最简便?从而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数字运算经过生活的加工,呈现出真实的、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知识的价值。
二、课堂:摒弃“平庸”,置换“奇崛”
1. 冲破教案的框框。
教学预案是教师根据大纲(或课程标准)、教师课前掌握的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的经验在授课前预设而成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过程往往不能事先预料,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是以鼓励学生展现自己思维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因此,教师不能死抱教案不放,应随着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主动又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 突破课堂即教室的局限。
长期以来,课堂即教室的概念深入人心,数学教育要想真正有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是必然的选择,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所以,课堂必须打破教室在空间上的局限,真正地关注学生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3. 挣脱教学任务的束缚。
教学任务的理念,许多人仍然禁锢在对知识点的条分缕析上,似乎计划要一课时讲完的内容,没有在一课时内完成,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告诫教育者:“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可见,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应该以该发展的思维是否发展到位为准。否则,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全部讲完了,学生该会的没会,该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培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不能算完成。
三、思维:摒弃“平板”,追求“立体”
数学教学是以理性教学为主,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潜心预设,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抓住每一个教学点,让每个学生可以“做数学”,使思维“立体化”。
3.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三
一、充分理解教材,领会教材意图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内在实质,即学习数学化的思考。为此,教师要精通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把握数学的本质与特征、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理解数学教学的价值,将它们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再现基本结论的发现过程,把知识灵活地、顺其自然地教给学生,而不是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生硬地抛给学生。要让学生以“再创造”的方式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 “有理数的除法”一课中,教材安排学生通过探究8÷(-4)而得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法则和应用,对有理数除法的意义却轻描淡写,问学生8÷(-4)等于多少?学生能很快答出(-2),但为什么等于(-2)教师不去深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得出结果,还要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求8÷(-4)也即要求( )×(-4)=8,只有明确了这个本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有理数的除法;教师还要对有理数的两个除法法则进行深入理解,要把得出法则的过程中隐含的转化思想揭示出来,以便于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两个除法法则。事实上,第一个法则是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第二个法则是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算术数的除法,它们都是把未知的除法问题转化为已知、已经解决的有理数乘法或算术数除法的问题。
二、精心设置情境,有效导入新课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往往比较抽象,要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形成、定理和法则对于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对概念文字的解释,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就会显得很生硬,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短时间内虽然也能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因此在一堂讲究实效的数学课上,教师必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导入方法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很好。
三、精心设计例题,展示思维过程
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有限,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做没有把解题的思维过程完全展示,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导致学生上课会做,下课却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例如“销售中的盈亏” 中,我对例题作出如下的设计:
问题1:一件商品进价是80元,售价是100元,利润是多少?如何得出结果的?
问题2:若进价是80元,售价是60元,利润又是多少呢?
于是,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关系式①:利润=售价-进价,再进一步提出这件商品的利润率是多少呢?
再进一步得出关系式②:利润=利润率×进价,于是关系式①可以演变为③:利润率×进价=售价-进价
问题3:一件商品进价是80元,利润率是20%,则利润是多少?如何计算的?
学生1:16元,80×20%=16(巩固了关系式②利润=利润率×进价,同时也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了)。
问题4:一件商品售价是80元,利润率是25%,则进价是多少?
学生2:20元。
学生3:不对,应该是64元。
教师:怎么思考的?
学生3:设进价为 x元,由关系式③得:25%x=80-x,解方程得x=64.
显然学生2的思维暴露出他没有很好地理解关系式②,导致不能正确的应用它解决问题,而学生3的思维水平已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把思维方法、解题过程充分地展示出来,其效果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求要好得多。
4.“专题式教学”要重视过程的指导 篇四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张燕辉老师在2008年11月作了一节市级研究课,课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用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这是一节选修课,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和“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项羽形象”两个专题,从不同的诗文材料中去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专题学习。
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专题学习的需要,对所占有的有关项羽形象的丰富材料作进一步的选择、整合,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进而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种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人物解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应用、发现、探究、审美的能力。
这节课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段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鸿门宴》,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四单元的《项羽之死》,补充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对项羽评价的片段;提供的诗歌包括李清照的《咏项羽》、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这些诗作都提到了项羽这个人物。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项羽形象的认识,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筛选。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题选择研究的材料。请看下面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在研读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后,项羽这个形象引发了很多同学的研究兴趣,我们搜集了很多史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我们今天就进一步从丰富的材料中去解读项羽这个形象。下面请同学把发的材料拿出来,依据下面的专题“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快速阅读材料。选择其中你感受深刻的一则简单分析,阐述理由。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
师:好,先请韩康胤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选的是第七则材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我觉得这段写项羽不过江东,是他悲剧的高潮,将一个有尊严、知耻明义的悲剧英雄凸显到顶峰,深入人心。
师:其他同学呢?刘晓同学。
生:老师,我其实不同意韩康胤的意见。我觉得项羽其实不是一个悲剧英雄,而是一个很残暴的人。曾经有人顶撞他。他就把那个人扔到井里了;还有二十万秦军士兵向他投降,他怕这些人叛变,就全坑杀了。我觉得像这样残暴的人,根本就不配称作一个悲剧英雄。
师:我们给的这个专题,说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但刘晓同学提出了质疑,而且他的质疑是有依据的。有同学能回答他这个问题吗?汪洋同学说说吧。
生:我刚才分析的是第四则材料,正好能简要地回答他的问题。第四则材料主要有两句话,一个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个是“项王泣数行下”。我觉得就像刘晓刚才说的,平时项王给我们留下的都是魔鬼的形象。“杀人如麻”,“所击者服”。而这则材料却表现了项王的天使形象。就是他刚刚走下战场的时候,为即将离别的亲人,为即将留下的家人而慷慨悲歌。我觉得这才真正表现了一个集魔鬼与天使于一身的项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师:汪洋同学分析项羽形象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读――魔鬼与天使,他有他的想法,这个想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看看他在用词上是不是稍微有些偏差。“魔鬼”和“天使”一般是在西方的宗教中使用的。“天使”一般指“美好的”“可爱的”“天真的”,而且是说小女孩的,背着个翅膀的,一般是这样的形象。但是我们从汪洋同学的解读中,可以了解他对项羽的一种认识。这个解读也非常新颖,当然在选词上是否可以综合一下。还有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吗?王馨洲同学。
生:我觉得项羽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刘晓刚才说的什么把人“扔井里”“活埋了”之类的。他那是对敌人。至于“悲歌慷慨”。那些都是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就是说他特别重情重义,对敌人的憎恨表现得特别的突出。
师:好,非常好。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指向性非常明确,即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材料,找出能够表现项羽是悲剧英雄的内容,并选择其中你感受深刻的一则简单分析,阐述理由”。学生在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就其感受最深的一则材料作分析和阐释。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才引发出后面学生精彩的交流碰撞,以至于刘晓同学对项羽能否算得上是“悲剧英雄”都提出了质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这样的学习过程,使无论哪个同学,都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既学习了知识,比较全面地认识了项羽这个形象,又学会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总目标。像汪洋同学为了说服刘晓同学的一段发言:“第四则材料主要有两句话,一个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个是‘项王泣数行下’……”正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自己分析、归纳、整理,获得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阶段,学习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解读,深化对项羽形象的认识。这个阶段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材料,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专题的认识。请看下面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占有了大量材料之后,大家对项羽这个形象的认识,实际上是多角度的。司马迁在完成项羽这个形象的时候,既赋予了他刚烈的一面,同时又赋予了他柔美的情怀。刚才有些同学的解读就非常好,既说到他的刚烈,又说到他的柔情,所以才能够引发我们对项羽这么浓厚的研究兴趣。下面我们围绕“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项羽形象”的专题,再来找一找。看有哪些材料可以来解读这个专题。曹璐同学先说。
生:我找的是第四则中的句子。“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还有第五则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人们说项羽是一个千古留名的勇士,是一个豪杰。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他性格中有很多缺点,而导致他以自刎来最终结束辉煌一生的原因就是他太自得,也太自负了。他将所有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时运不顺或者说天命。充分地体现出他非常自满自得,不去寻求自己身上的不足,而是找一些客观因素。
师:好,曹璐同学紧扣着我们这个专题分析,由项羽的性格来阐述他的命运。但她对我们前一个问题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好,还有吗?孙
旭光同学。
生:我找的是第二则材料的“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有很多人在读到这儿的时候,嘲笑项羽的无能。但是我觉得这恰恰表现了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他作为西楚霸王,性格是相当直率的。他认为曹无伤这种间谍的勾当是为人所不齿的,于是就把曹无伤给供了出来,这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这也是他只能成为一名英雄,一员大将。而不能成为一名政治家,不能统领全天下的原因。
师:孙旭光同学觉得项羽作为一名英雄,作为一员大将,是光明磊落的,用词非常好。同时,他给项羽定位为“成不了一名政治家”,非常好。还有吗,其他同学?吴丽颖说一说。
生:我从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材料中看出他性格中有一些缺点。“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还有“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王默然不应”“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我认为身为大将不仅要有过人的武功、气势,还要有辨别是非、处事不惊的能力。而从他做事的盲目、优柔寡断以及对敌人的盲目轻信来看,我都觉得他有些轻敌还有些自负。从这些方面,我感觉他只适合成为一个英雄而不适合成为一员大将。
师:这个和刚才孙旭光说的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她的语言表述更精当,更准确了。好,还有吗?王东说说。
生:我找的是第三段亚父的一段话:“庶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段话从侧面证明了项王的性格是他失败的原因,也揭示了项王必将走向失败。
师:还有么?来,王馨洲再说一下。
生:我是先从第二段分析的。他把曹无伤供出来,说明了他做人的光明磊落;他没有去杀刘邦,说明他想在战争中跟刘邦正面对抗:因为他的正直。也侧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自豪,以及对自己实力的肯定。在第七段材料中他没有渡过乌江,说明他是知耻重义,但这个性格也导致了他最后没有东山再起。
师:从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对材料使用的时候,有些是同一个材料,既可以针对第一个专题来进行解读,同时也可以针对第二个专题进行解读。那么在一则材料用于两个专题的时候,在使用上有没有不同?我们可以挑选一个例子来看一看。曹璐说一下。
生:在第四则材料项王“悲歌慷慨”的内容中,针对第一个专题,可以用“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表现了他在被敌团团围困的时候,心无战事,满怀儿女私情,也是他博得后人无限同情与怜惜的原因。要是从第二个专题说,应该选前两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是将失败归罪于时运不顺。
师:好,两个角度她一人全说了。那下面能不能概括地分析一下,同一则材料用于两个题目,你刚才在选用上有什么不同?
生:挑不同的重点。
师:对,不同的重点,或者说是切入点不同。对这两个专题及相应的内容,还有没有补充的?牛保柱说一说。
生:我选择了第十则材料,就是李清照的那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体现出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尾,但他的气概却流芳百世。在生命的轮回里,项羽的悲剧与英雄是分不开的。所以,李清照面对朝政衰败,心中想到的是项羽。这足以证明项羽是一个千古留名的英雄。但是作为一个英雄最后他却输了这场战争,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像这首诗最后一句“不肯过江东”,就可以联系第七则材料。就像同学分析的。也是他的性格,知耻,过于自负,怨天尤人,等等。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失败。所以,我觉得李清照这首诗可以同时运用于这两个专题。
师:好,那我们来看,这么多材料都可以用,应该怎么用呢?首先,我们要占有材料。占有丰富的材料是解读项羽形象的基础。有了丰富的材料,对项羽这个形象的分析也就有了立体感。其次,对材料还要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于我们专题研究的材料。同时我们也发现,同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使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原始阅读体验往往是课程生成的诱因。对于课程生成而言,学生体验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引发思考的展开与深入。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求。张燕辉老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很好地关注了这一过程的生成。体现了“专题式教学”的拓展性、多样性特点。首先,他关注了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结合,较好完成了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看到,不止一个学生在发言中顺理成章地把《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的材料结合起来作分析。其次,他关注了分析问题的多角度。同一则材料,如“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有的同学读出了项羽的无能。有的同学读出了项羽的光明磊落。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地给以肯定、帮助、提升。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第三,他关注学生发现的过程。例如。张老师说:“从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对材料使用的时候,有些是同一个材料,既可以针对第一个题目来进行解读,同时也可以针对第二个题目进行解读。”寥寥数语。帮助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这也是一种多向思维。如同自然界的柳树,有人歌颂她的枝条婀娜多姿,亦有人批评它的摇摆不定。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思维,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阶段。通过对项羽形象的解读,使学生深入认识诗文创造形象的不同。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材料的比较中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在专题的学习中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请看下面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了项羽,也从李清照等人的诗中看到了项羽。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史料中的项羽,或者说散文中的项羽,和诗歌中的项羽形象在塑造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下面可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大家分析阐述。
(热烈讨论中)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来阐述一下。吴丽颖同学先说。
生:我们从第六则材料还有李清照的诗来分析。我们用第六则材料的“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杰”和“鬼雄”作对比,看出散文中描写项羽主要都是借助对事情的细致描述,而李清照的诗是直接抒情。她并没有运用详细的事例,而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来表达对项羽的认识。教材的第66页第2段第3行说“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诗歌主要注重的是提炼和升华。
师:好。大家看,吴丽颖同学的表述非常准确。散文和诗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确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家应把握住这一点。
认识散文和诗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不同,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以项羽为例,引导学生比较散文和诗歌在塑造这个形象上的不同之处,这既扣住了“项羽形象解读”的专题,又落实了“塑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单元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课堂实效看。学生不但能够从不同材料的比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能够依据“赏析指导”从理性上给予提升。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能够以散文和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而这样的引导又是建立在“项羽形象的解读”专题研究之上。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专题式教学”中的过程指导是多么的重要。
5.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五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物理规律教学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本文主要是论述了关于以上观点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可行性操作方法。
关键词: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教学 过程与方法
前一阵子,笔者参加一次会课活动。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一位教师对于本课重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规律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下简述一下过程:
步骤一:复习加速度大小的意义:表示每秒钟的速度改变量;
步骤二:问题:某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t=0s时速度为v0=10m/s加速度为 a=3m/s2。则3秒时的速度v是多少?
引导学生:3秒钟速度改变量是多少?初速度是多少?末速度可以由以上两个条件求出来么?
学生很轻松的回答:速度改变量是9m/s,初速度v0=10m/s,末速度等于初速度加速度改变量,结果为19m/s。
步骤三: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4.0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则刹车后3s末速度是多少?
学生:3秒的速度改变量12m/s,末速度为8m/s。
步骤四:问题:根据以上所用的方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末速度可以怎么求解?
步骤五: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题讨论、归纳得出结论:V=V0+ΔV即V=V0+at 步骤六:学生根据书本上的V-t图象分段推导加以证明。
通过几步骤的分解,学生不仅对于这条规律掌握在心,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效果较好。
经过这次的会课,笔者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
一、在物理规律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必要性(1)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指运用物理,特别是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所以,传统的物理规律的教学方式很简单:复习―推导―讲解―应用说明。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基本上是停留在能用规律说明一些生活现象、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的阶段上。
但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探究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更应该强调过程与方法,即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还应通过揭示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后者更为重要。(2)学生在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上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物理规律的提出和形成缺乏认识。例如,在运动学中一个涉及平均速度的求解,可以使用V=S/T,在满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V=(Vt+V0)/2来求解。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分不清这两个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导致了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肯定是在物理规律的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对结果怎么形成的缺乏认识和思考。
2.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可以体现在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在规律公式的使用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他们往往用事物的现象代替了本质,仅仅根据物理现象就强搬乱套公式,不习惯于解释、分析、逻辑推理。
3.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归类能力不强。学生对新的物理知识理解掌握不深透,对于有些物理量或规律容易混乱。例如:动量和动能两个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等,从而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领会结论,导致了能力的下降。
所以,笔者认为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认识,并且把这种过程变为课堂的主体形式,在揭示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的几个阶段
揭示物理规律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教学内容的引入、研究讨论、形成、发展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分阶段在这些环节上组织教学。
(一)引入阶段
主要揭示问题因什么而提出,例如:一个概念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还是已有知识存在缺陷或不足,必须寻找新的规律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研究讨论阶段
通过发动学生展开探索性思考,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析,初步认识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文章开始的课堂案例中的步骤一至步骤四。
(三)形成阶段
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论证,把已发现的事物、现象特点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得出定义、定理、定律等科学表述。从研究讨论到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例如案例中的步骤五和步骤六。
(四)发展以及归纳总结阶段
主要是利用新的结论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概念的外延、扩展或适用范围,引申出定理、定律的推论性结果。此外,物理实验、题解思路的探索,解题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三.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基本方法
1.实验归纳法:通过物理实验来总结规律。物理规律是观察、试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从阿基米德定律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从牛顿第二定律到电磁感应现象等等,这些物理学的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物理实验的探究。我们在大量实验现象和数据中归纳出定性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得到规律。
2.理论分析法: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可以先用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出结论。例如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也可以在事实经验基础上研究理想实验,进行推导。比如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或函数图象进行推导,新教材中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规律和速度时间规律就是运用此法。
3.提出假说,通过检验和修正,得出结论。例如:《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课中,对于功和速度变化之间关系提出许多的设想,再通过W-V图象或W-V2图象等观察、总结,最后得到了W和V2的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探究实验的思路。
总之,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建立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重视探索的过程才能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述。
6.重视孩子的品行和学习态度 篇六
为什么小竣这么高兴?因为这学期在奥校的数次测验中,今天是唯一能把题全部做完的一次!注意,是做完,不是做对!对他来说,能把题全部做完就是一个目标。因为达到了他自己的目标,所以要第一时间跟妈妈分享。
当初他进奥校的第一次考试,拿了光荣的倒数第一名,30分。之后的几次虽然不是太高,倒也都能在平均分之上。这对仅限课堂学习,从不额外加料的儿子来说,我完全接受。因为首先我就把他定义成一个普通的孩子,对学习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咱在奥数上没时间投入,就不能指望他象天才一样不复习练习也能考高分,实事求是就好。所以我一直告诉他,我很满意他取得的成绩。也因为我们父母对他奥数成绩完全的接纳,他从来不跟我们撒谎,有时候他自己觉得考砸了不好意思,还会跟我开玩笑说:“妈妈,见证悲剧的时候到了。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哈,如果不够镇静,我可以给你时间先服用一支镇定剂。”
以上是生活中我和儿子的日常对话。不难看出,儿子是非常信任我的,同时他自己也很上进,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去上奥校的目的何在,所以无论是倒数第一的30分还是偶尔相对过得去的成绩,小竣和我们家长都泰然处之。
小竣是个非常喜欢数学的孩子,这从他曾经如痴如醉地迷上《可怕的科学》那套经典数学书可以看出来,他曾经对我说里面很多章节他甚至能背下来。所以他也喜欢奥数里面对数学的探究和分析,也因此去考奥校并被录取。但是因为我坚定地认为小学阶段是广泛涉猎,打基础的阶段,不是专攻一门出成绩的年龄,所以我不反对他去奥校学奥数,却反对他在奥数上投入过多精力。同时我也看到,去上奥校的孩子,除了少部分天才精英,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把奥数当成鲤鱼跳龙门的敲门砖的孩子,他们的目标都是要去考各大名牌重点中学,学奥数参赛拿奖获得晋级门票,是他们未来小升初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这些孩子都在奥数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其家长也进行了不菲的投资,私下名师授课也好,知名机构小班教学也好,重点班培优班花样繁多的名堂让这类家长趋之若鹜。因此,这一类孩子,只要天资不是太差,奥数也都学得相当不错。咱小竣只想着直升家门口的中学,把国家义务教育的福利享受到底,自然就没有必要去跟大家挤那条独木桥。因此,去上奥校就是纯粹成了兴趣,启发他的数学思维,对难题偏题怪题束手无策,也毫不介意。我跟儿子说,你只要把老师上课讲
那点东西搞懂了就行,考试不会没关系,反正之后有讲评,最后搞明白了就行。你的目的就是学习数学新思路,就算有些题暂时没法对付,也就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嘛,咱晚一点会做也一样达到目的。
一个没有分数压力的孩子,去上课就变成了轻松快乐的求知过程。于是,他可以把能将考题做完作为喜事来跟妈妈分享。
我想起不久前,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她的孩子单元测验数学只考了六十几分,这让她急得晚饭都吃不下,到半夜胃痛得不行,想起孩子那是又伤心又难过啊!她说她记住了我的叮咛,没有再打孩子了,但是却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抱怨,因为周末和孩子的几个同学家长相约共聚,这个成绩让她的脸都没地方搁了等等。这还不够,她再把孩子叫到放学去写作业的托管中心那里,找托管老师继续对孩子进行批判教育,以此来羞辱和狠狠地打击孩子。
看到她的话,我非常难过,不由为她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再次受伤害感到非常痛惜。我甚至忍不住告诉她,我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孩子还没有拿到试卷,就主动向她说自己提前了解到的分数,她还没有看到试卷,在没有进行任何卷面分析的情况下,就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实在不妥!孩子这时候还在信任母亲,还有求上进的欲望,一次失败,他能主动提前说,就是希望得到母亲的体谅,可是面对母亲的指责和公开羞辱,孩子对成绩该背多久多重的思想包袱?对学习与日俱增的恐惧和厌憎,远远多于求知的欲望。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还能有多少心里话肯对一个根本不理解他的母亲说?孩子考好了,那是炫耀的资本,孩子没考好,就成了害她丢人现眼的垃圾,这样观念下养大的孩子,从那里得来真正的自信?对家庭对亲人有多少的眷恋和依赖?毫无疑问,稍大一点,只要有机会,这类孩子第一个希望实现的愿望就是离开家远走高飞。
比如这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送出去寄宿,回家后家里又添了妹妹,妈妈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到妹妹身上,爸爸虽然比较和气,但是回家基本就是喝茶看报纸看电视,也不太管孩子。自上学以来,这个孩子就被交给了一茬又一茬的家教老师,成绩算是中上吧。反正只要没考好,妈妈就是劈头盖脑一顿暴揍。尽管如此,这个孩子却依然是孝顺懂事,并没有什么出格过激的不良行为,心地善良,唯一的爱好就是体育运动。又或者,在家里倍感压抑的他,只有在体育运动中,能得到释放和快乐吧?这孩子的体育在学校,那是拔尖的好。这个孩子之所以成绩不上不下,究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始终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为义务和承担,觉得只要让他吃饱穿暖,教育就是交给学校和老师的事。一方面
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首先就否定自己有教育好孩子的能力;一方面是对披着“老师”头衔的人的盲从,总觉得只要给孩子交钱找了家教了,给了托管了,孩子的教育重任就从自己肩膀卸到老师和孩子肩膀上了。这时候考出好成绩就成了她理所当然的诉求,考不好,就是一顿揍,因为付出了不菲的成本,不出成绩,就是孩子对不起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缴学费的那点钱。作为朋友,这个妈妈是一个非常真诚友善的人,但是就母亲而言,她的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我极度不认同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虽然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在我看来,她都是使错了力气,钱用错了地方。她播种的时候把种子撒错了地方,就像把土豆种在稻田里一样,这样去务农,怎么可能有好收成呢?
当我告诉她,孩子也有孩子的尊严,并不是她的附属物,要求她跟儿子诚恳道歉的时候,她很疑惑地问,如果总是照顾孩子的情绪,样样都顺着他的意,那么孩子不是就没法管了吗?很明显,我这个朋友把接纳与放纵孩子划等号了。尊重孩子,不等于样样都得顺孩子的意。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疑有他天赋的尊严。我们做父母的,有责任引导他们走好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依附于我们的人生。故而必须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父母付钱就可以达成交易的买卖,更不是父母的面子。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拿出好成绩给父母脸上贴金,而是关爱家人,体贴父母少让父母操心。
我一直重视孩子在生活中的态度。我不会因为他能力不足批评他,但他态度不端正的时候,对他则会比较严厉。比如曾经在他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骄狂自大,和同学比,要做最先交卷的人,我打过他。当然他这样做的结果也很糟糕,只是考了一个八十几分,不过在我眼中的重点不是分数,是他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还比如我和他爸为了他买书和旅行、学琴等都毫不吝啬,每年花费不少,但是我却会因为他随便丢弃我一个晾衣架而行家法。一个晾衣架固然微不足道,但是当我问他何故不问家长就胡乱丢弃东西时,他不但不认为自己错了,还振振有词地说这个家他也有份,意思就是他也有权处置这个家里的物品。一个没有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还在靠父母供养的家伙,竟然够胆如此轻描淡写地糟蹋家庭财产,毫无珍爱之意,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这就是态度出了问题。
现在的孩子物质丰裕,从未体验过时日艰难,万事得来的太容易,对很多东西往往都不以为意,只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对家庭的责任感认识低微。如果家长不以小见大,防微杜渐,从小事就制止他们,教育他们,那么长大后被丢弃的,可能就是非常珍贵的东西,难以挽回。因为恶小而听之任之,那才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纵容。
但是我那个朋友还是坚持认为成绩最重要,体育好不管用。或者对她来说,真的是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孩子读书成绩好了,丢个衣架算什么,丢十个也无所谓,孩子吃饭挑食算什么,做他喜欢吃的就行。她看重的只是结果,过程怎么样,没工夫去思考。在我因为儿子擅自丢弃掉落地上的完好衣架而揍他的这一天,他拿回了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我告诉他,成绩再好,如果不懂得起码的做人的规矩,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不懂得珍惜和维护家庭财产,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一味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只会把“我认为”、“我以为”作为标准,完全不顾及家人感受和家庭需要,那么这些书,你都白读了,毫无意义!我的家法,就是要他牢记这个教训。
在我眼里,有了好的习惯,好的方法,好的态度,才能水到渠成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这是因果关系,先有因才有果。否则,不去检讨孩子的习惯,不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有没有问题,不去建设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味要求孩子出成绩,好成绩从哪里来?孩子品行好,有责任有担当,就算不是读书那块料,以他的特长为职业,或者学门他擅长的手艺傍身,不读大学又如何?孩子懒散自私,读书是父母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除了应试身无长物,就算进了清华北大去硕博连读,我看也稀松平常,出社会未必就能成为人才。转身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那些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人,难道个个都是名校毕业?
7.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七
一、加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其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的“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口袋中摸出教师指定的物体,接着由组长组织,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堆一堆,看哪种物体最好堆,然后再将这些物体滚一滚,看哪种物体滚起来最快,最后让学生用这些物体搭积木。学生在摸一摸、堆一堆、滚一滚、搭一搭的活动中,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非常投入,从而也了解了这些物体的特征。
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男生和女生比赛,看哪一队摸到的红球多,哪一队就赢。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了,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学生在这动手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可能性的几种情况,而且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其实,在计算教学时,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以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不妨让学生多次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摆小棒,或在计数器上演示算理,让学生直观领悟笔算算理,充分理解——当个位上不够减时,要先从十位上退一当十,然后再减。即使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还应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刻和透彻,抽象算法才会顺畅和快捷。
三、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更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是否到位,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角,并让学生摸一摸,感悟角的特征;再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创作一个角。本来以为学生会遇到不少困难,可是出乎意料,学生不仅在动手摸一摸身边的角的过程中,很好地感知了角的特征,在创造角这一活动时,学生更是想出了多种办法:有的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角、有的用小棒搭出一个角、有的用纸折出一个角、还有的用钉子将两条纸条定成一个角……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8.要重视合作学习 篇八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科学史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在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更高达75%.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
9.初中数学学习需要重视的七个方面 篇九
2.学好初中数学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3.初中数学学习应该养成的习惯
4.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六大要点
5.初中数学学习必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6.初中数学快速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要点
7.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8.初中数学如何学才能更好的提高成绩,这几个方法你都知道吗?
9.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数学的六大方法技巧!
10.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篇十
【关键词】有效参与 思维参与 主动探究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平日的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①一个班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5次、6次,甚至更多;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些现象说明,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缺乏实质性参与,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学生合作学习的价值也就没有体现出来。那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呢?
一、营造参与的氛围,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有关专家认为:“站起来发言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而真正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参与”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问,学生为求确解,就会不由自主地介入讨论,参与到求解的行列中来。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 总结 说:“余数不能大于除数”,有的学生总结说:“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老师不动声色,说:“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这时学生情绪激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再次探究得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还给学生探究的自由
过去,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课堂上始终让学生跟着自己走,学生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进来,大大降低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欲望。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由于心理成长的原因,其参与度会更为下降。结果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接受,学习的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因此,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1.还给学生探究的时间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每一分一秒都十分宝贵。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快节奏的提出问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就指名回答,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了,急忙把结论交代给学生,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时间。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能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是千方百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動手操作、推理想象、创造应用等,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
三、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活动,为保证其有序 发展 ,学生参与其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如何与教师的引导辅导配合好,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如何在合作学习中与组内同学沟通、交流,如何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如何抓住其发言要点,明了其见解,发现其不当之处,如何使自己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协调起来等等。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会参与、善于参与、人人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1)营造参与的氛围,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站起来发言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而真正的参与是思维参与。
(2)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还给学生探究的自由。① 还给学生探究的时间。②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③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总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的思索,有序地将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方法,还发展了思维能力。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证,这正是素质 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十一
参加党校支部集中学习,xx做了《重视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通过学习,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党校必须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中做到尽职尽责、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校教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方面要坚决维护党的形象,传播党的声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遇到任何一堂课都要问自己是否姓党,讲党的话,讲人民的话。另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准确表达、正确释义,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习贯彻落实过程中不跑调、不变味。
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党校要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对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分门别类的大规模轮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党校办成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2.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过程的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过程;情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41-03
在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就要重过程、重能力、重情感。
为什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不可能把知识机械地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应“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因此,阅读教学必须要“架桥”,加强自主学习,重视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达到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宗旨。
那么,怎样在语文五段式阅读教学中关注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呢?
一、学生自由畅谈,启动过程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个对话是围绕着具体而又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积极思考的契机,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深钻细研,揣摩品味,咀嚼吸收。
例如,作文讲评课上,讲到人物的个性,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当老师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睡着了,请你说说,不同学科的老师会有怎样不同的语言、动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物理老师会说,你的头怎么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呢?屡教不改者,我的拳头将对你们产生5000帕的压强。”全班哈哈大笑。物理老师也真有劲儿!
“语文老师会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或者还会摸摸那个同学的头说,‘大梦谁先醒,平生我自知。”
“一次语文课,我有点犯困迷糊,语文老师恰好讲到恍惚一词,于是老师说,‘某某同学现在就要进入恍恍惚惚,忽忽悠悠,晕晕忽忽,悠悠忽忽的境界了!这时我的回头率最高。”瞧,还牛上了!
“数学老师会说:你的Y轴怎么倾斜了?”
“英语老师会说:English is intrsting ,dont sleeping”“有一次英语课上睡着了,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一大堆生词,咋听都听不懂,只好睁着睡眼迷迷糊糊地说:“I dont know .Im Chinese.”嘿嘿,可以想象英语老师当时是何等的表情!
“历史老师会摇着头说:下午本来就困,困就站会儿吧,别说话就行。”直截了当啊!
“音乐老师会说:起来,不愿做懒虫的人们.....” 果然是时代的强音!
“我们政治老师说话比较慢、比较细,她会慢悠悠地说:你们——怎么——又——困了,这个——问题——明白——了吗?”一个大男生抬着兰花指惟妙惟肖的模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体育老师个子高,居高临下地扫一眼:真有你的,站着也能睡着觉,给我绕操场跑300圈!”全班向那个曾被罚的同学哄笑。
“上生物课,睡着了,同桌拿胳膊肘戳我,原来老师叫回答问题,我慢慢站起来,这时,只听老师说:你反射弧怎么这么长啊。老师说完全班爆笑。”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方式都可以通过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述表达出来,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对学生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就各自的学习结果说出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实现了双向交流。
二、学生合作探究,疏通过程
研究表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而且同时发生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后者更具不可忽视的教育影响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畅谈交流,大多数问题都可得到解决。课堂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他们对学校、对学科和对教师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更能接受他人的意见,形成更为熟练的社会技能。
如教学《祝福》一课时,让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讨论探究,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有学生说鲁四老爷,也的有说四婶的,有说柳妈的,也有说卫老婆子也沾点儿边的,有说祥林嫂婆家人的。同学们纷纷从文中找出相关论据,并加以解说,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讨论是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并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探究,是对疑难问题的深入钻研的思维过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讨论使学生的潜能释放出来,力争自释解难,最终获得真知,形成能力。
三、教师引导点拨,完善过程
学生通过自读畅谈和合作探究后仍有难解之处,教师的任务就要相机引导,适时点拨,接通学生思维的短缺处。引导,是启发诱导,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点拨则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抓住疑点,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如教学《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想想,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改成“依依远人村,暧暧墟里烟”可以吗?学生一时语塞,沉默。教师见状,顺势一拨:叠词的作用,请结合注解回答。在此,教师采用换词比较法,并利用页下注释,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自由联想的空间,学生迅速作出了反应。由此可见,教师的点拨对学生的启发很大。
四、师生追寻美点,享受过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更多的美学因素,因为语文教材在选文时特别注重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们或立意高远,或构思奇妙,或抒情真挚,或语言精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那墨韵书香之中,吟咏品味,用审美的眼光去探究文本的真、善、美;组织学生对文本谋篇布局的技巧、优美精彩的语言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妙点揣摩”。例如,教学柳永的散文名篇《雨霖铃》时,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作者为了抒发难舍难分的离情,语言的运用上可谓匠心独运。现在我们就进入美点追踪环节,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段落或一个语句,并说说打动你的原因。这样做,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促使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无声的对话。
五、学生超越教师,升华过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敢于让学生超越自己,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一次,一个学生在课下让我帮他解答在课外寻到的问题,他首先找到了数学老师,很遗憾没有寻到答案,于是他又找到了我想通过文学的理论得出答案,当我拿回来经过仔细琢磨和研究,甚至请教其他教师,也没能如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将此问题带入课堂并说明上述情况,请同学们帮助解答。当学生知道连老师都不能解决时,我发现学生们反而寻找谜底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个跃跃欲试,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大家瞩目的一员,奇迹出现了,一位同学在台上漂亮准确的叙述,让我们恍然大悟,鼓励、佩服的掌声环绕课堂。这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的时代,人人都在提倡学生需要全方位地发展自己,那么,作为老师就更需要扩展知识面,加强全方位的学习,我们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过程教学中成长,在快乐中去丰盈自己和他人。
13.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十三
原料-钢铁产品-销售处-代理商-钢材交易-提货-用户
传统模式
信息通过手工和纸张传递
不利于管理
管理成本高
经营风险大
社会资源极大浪费
通讯资源重复投资
现代物流
充分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钢铁物流的始终
特点:成本低,可以降低风险与成本,效益高
14.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篇十四
重视预设、关注生成――构建有效课堂
江苏 宜兴 ●童云国,沈素芳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行动主体进行周密的预设。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位置,他们的“言行”并不能完全和教师所预设的那样一致。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有些“言行举止”往往中断了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的课堂教学,从而“不曾预设”的问题生成了。同时教学过程又是动态的、生成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间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把其作为有效的资源加以深入的利用和引导,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开展的更有效更合理。
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建设有效课堂的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复习课中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重视预设,做到有备而教
精心的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1)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梳理知识的好处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对于复习课,我首先想到的是复习课如何上才能不炒冷饭呢?教学设计如何创新呢?如果在课堂上还是把相关的知识简单罗列出来,把重点知识再强调一下,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情境为依托,将知识网络再现。由于问题是开放的,方案有很多种,答案也是不确定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梳理了知识点,也不会感到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2)恰当运用探究实验,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深刻更有用。复习课中恰当地运用实验探究的手段,引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的手段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教师不要怕麻烦,怕浪费时间。而这个实验如何巧妙设计尤为重要。本节复习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在复习二氧化硫的鉴别时当学生每提出一种鉴别方案时,我都试图请他们到讲台上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尽量给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是学生特别易混淆的。我提供了几种有色溶液,当学生亲自动手做过实验以后才发现,二氧化硫均能使其褪色,哪些体现了漂白性呢?通过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鉴别,将这个难点化解。此时再请学生总结一下这些正确的方案中分别用到了二氧化硫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关注生成,捕捉教学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使科学的预设与有效的生成相辅相益。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师生是知识建构的“共同体”,以学生互动为主,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
当第一个问题提出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把气体分别通入滴有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是SO2。此时有的学生表示赞同,有的学生表示异议,学生争论不休,最后他们将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没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这位学生做代表到讲台上利用实验验证一下。当学生亲眼目睹二氧化硫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褪色后,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造成学生极大的认知冲突,从而顺利实现认知顺应,重建科学概念,也加深了印象。
由于问题相对简单,即使是基础不扎实的学生都能提供一些答案,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生的热情也就高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回答的问题又很难完整,从而使学生处于悱愤状态。这样就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以生成资源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预设进行调整,免得做无用功。预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想到把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中,能使溶液变浑浊的是SO2。而这个方案又是不可行的。上课时学生并没有提出这个方案,我也就不提了,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接下来我又发现有些方案学生根本没有异议,再做实验验证就有些多余了,预设中的这部分实验就没有让学生做。
(3)及时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的设计方案也不相同。不管方案合不合理,我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反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给予评价,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会很在意老师是否关注他,哪怕你的一个赞许的目光,对他都是极大的鼓励。
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请学生点评。有时候学生来评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优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早日成才,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认真琢磨。
15.重视操作探索过程 篇十五
一、通过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知道什么是余数
我给孩子们每人发了10根小棒,让孩子们进行平均分。因为有上学期学过的整除的基础,学生能很快摆出平均分,并能说出相对应的除法算式。有每份是2的,有每份是5的,甚至还有每份是1的。我又给孩子们提出这次我们来分个每份是3的,你能摆出来么?学生们发现这次的平均分出了状况——最后剩的一根没有办法分了,我说那就再来每份分4根看看什么情况——又剩下不够分了。
孩子们发现,把一个数平均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了以后有剩余的情况。在复习了除法各个数的名称以后,让孩子们给这个剩余的数也起个名字。于是,“余数”这个名字在孩子们的探索中得出来了。
二、通过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能够写出和操作相对应的算式
孩子们喜欢动手摆一摆,我还要求孩子们不仅会动手摆,还要根据摆的情况写出正确的算式,比如9根小棒摆成了2、2、2、2、1,有少数孩子认为9根小棒分的是5份。但是,随即就有孩子说因为除法是平均分的,最后一个1它没有参加平均分,是平均分以后剩下的数,所以这样摆的小棒只能是9根小棒平均分成了4份,还多一根。算式就是9除以4等于2余1。把学生摆的小棒转换成正确的算式非常重要。
三、通过操作,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能够知道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格式,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经过寒假的较长时间的休息玩耍,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遗忘。这个需要多次的强化练习,反复训练,熟能生巧。
四、关注问题
1.学生操作和教师的板书结合,让学生更加看的清楚、降低难度。板书的每一次画图,每一个算式,都要精心排版,把最好的给孩子们,助他们学习一臂之力。
2.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培养手脑并用,发展思维。适当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想一想为什么,还有让孩子们進行小组或同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自己的思考。
【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专题式教学”要重视过程的指导10-08
重视高中起始阶段英语学习的过渡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08-28
重视英语教学反思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10-04
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07-06
重视生命的议论文08-12
重视小学生的“规则教育”08-04
重视教学中的读写结合08-07
重视净水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06-25
数学教学应重视能力的提高07-10
初中数学要重视的几个要点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