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精选5篇)
1.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主题标识论析
一、前言
连续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真实等特点,经长期积累,便会形成一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地方信史,是地方文献品种中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种信息资源。
唯其信息量巨大,所以对分散在不同时代各类报刊中的众多地方文献信息进行针对性检索,无论是读者、信息用户、还是信息工作者,都会视为畏途。为此,首都图书馆自1958年创建北京地方文献部伊始,就开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题录索引》。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自本世纪初至1963年的2800余种报刊。至1964年,已累积款目70000余条。1979年以来,又回朔编制了1963年以来的索引。此后,正式开始了现行报刊索引的编制工作,检索范围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报刊300余种。至1995年底,已累积款目250000余条,并以0条/年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时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仅仅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其分类依据是《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分类表》,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19初,北京地方文献部正式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报刊索引的编制与检索,彻底改变了索引工作的传统模式。它不仅省去了工作人员手工抄写、编排卡片的繁琐工作,同时,使检索速度大大加快,增加了报刊索引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对文献特征的揭示途径大幅度增加,使多途径的针对性检索和组配检索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手工工作模式不能解决的困难。
在建立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识系统的过程中,北京地方文献部结合地方文献的特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确定了一套基本符合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现象和各类地方事业的主题标识系统。本文拟结合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工作,探讨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中有关主题标识的一些问题。
二、主题词法的选取
主题词法是一种利用检索语言来描述文献主题和查找文献的方法。1975年,国内首部供机检用的综合词表――《汉语主题词表》问世后,对主题词表的发展,特别是对叙词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汉语主题词表》仅仅是一部综合性的基础词表,它所收录的词汇是用来供各专业机构从中选词,来编制适合自己本专业用的专业词表。实际上,我国的图书馆、情报机构都是在参考这部国家词表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编制适合本单位、本专业使用的主题词表。
地方文献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综合性内容的《汉语主题词表》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代发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生事物的标引需求。因此,在确立地方文献的.主题系统时,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试验期。从有关文献内容中抽取关键词对文献主题进行标引,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参考《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从而形成适用的主题词表。人们一般把这种选择主题词的方法叫做经验法。用经验法编制的词表是后控词表。它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去了先期编制词表的时间,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可以同步进行;标引和检索所使用的是自然语言,因此对标引人员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事先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和查表抽词,所以标引速度较快。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情息管理系统》在建立主题标识系统时就是采用了经验法,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着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积累词汇。在即将编制的主题词表中,主题词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是《汉语主题词表)中的已有的词汇。这些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在使用时暂不考虑原有的词间关系,直接从《汉表》中抽取。
第二是一些最能代表地方文献特征、《汉表》中所不具有的词汇。而这部分主题词在《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标引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
第三是《汉语主题词表》中未收录的一些综合性的词汇。《汉表》作为阶段性的产品,其编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以及新兴学科的产生,阶段性的《汉语主题词表》难于面面俱到。因此,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还要收录这些词汇。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主题词部分。然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汉表》的范畴索引反映的是事物的学科属性,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范畴是基于地方文献的史料性质这个基本特征。因此《汉表》的范畴索引及词间关系不一定适应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那么,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有必要重新确定词表的内容范畴及词间关系。
三、主题类型的设置
无论设置什么类型的主题都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所有的地方事物都要维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内,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特意设计了“非控主题”、“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
1.非控主题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由于这些主题词所从属的内容范畴十分广泛,标引人员的选词灵活度较大,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采用了经验法进行选词,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问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也不是从固有词表中抽出来的,所以叫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作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如“计量管理”、“宗教设施”等;能明显反映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如“庚子事变”;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如“设计”、“方法”等。
2.可控主题
鉴于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信息用户使用地方文献信息的常规检索途径,信息加工人员在对地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的过程中,首先要揭示出文献内容的时空特征,大量地使用地域主题词和时代主题词;其次,地方事件的发生,往往以地方人物或地方团体作为载体,因而,人物和团体主题词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别于其它文献最明显的特点。
因此,《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人物主题”、“团体主题”这四个固定的字段,标引出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团体。由于这四个主题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
可控主题的标引方法:
年代主题:北京地方文献报刊内容中,时间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原则上都要标年代主题。清以前历朝历代均使用“朝代/年号”称渭;中华民国时期则依“北京政府时期”、“沦陷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间段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依“五十年代”等依此类推标引。
地域主题:总论整个北京地区的不标地域主题,但文章涉及某一具体区域的或给某个区域带来影响的,标引现行行政区划名称,可按县、乡镇街道、村逐级标引;为突出北京地方文献的地域特征,某些具体地区的地名、胡同名也有必要标引,例如:“安定门地区”、“王府井大街”、“燕下乡”、“焦庄户村”、“烧酒胡同”等等;解放前的旧有行政区划应转换成现有行政区划,如:“内三区”标引成“东城区”。
个人主题:同一人物的不同名称同时标引,如:“鲁迅”与“周树人”;清代人物中,一般标人物全称,如:“爱新觉罗・溥仪”,但有的全称鲜为人知,可标引公认的名称。
团体主题:标引某个机构或团体的全称。如:“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还是可控主题,报刊标引人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的用户是一些利用地方性史料进行有关地域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目前,《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仅仅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试运行,数据积累也不过区区五万余条,然而计算机检索的速度,多途径检索的便利,针对性检索的效果,与传统的手工式索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机器检索的便捷,使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手工方式相比,这未尝不是一种文献信息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韩朴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2.丘峰 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张琪玉 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对应转换―情报检索语言走向自动化之路。中国图书馆学报,,(1)
〔出处〕 图书馆学刊 (4)
2.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 晚清报刊;转载;实践;制度
[作者简介]陈萍,贵州师范大学。
晚清时期,由于报刊业发达,不署原名的摘录和转载比比皆是。这使得在“西学东渐”风气下的许多有识之士,包括传教士和政治人物等提出学习西方的版权保护措施,并最终促成了由政府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律——《大清著作权律》。这部法律使中国的版权得到全国范围的保护,中国现代的版权制度开始建立。
一﹑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活动
晚清时期,我国虽然办有各大报纸,但是由于政府的舆论控制,报纸编辑对民生漠不关心,报纸内容空泛。而且当时报纸的发行量不高,传播受众有限。如当时的《京报》,主要是负责记载官吏的升迁、设置以及奏折内容等。其出版流程大致为:从内阁领奏折分别抄送给衙门、大员宅第,然后出版商用黄皮报进行活字排版大量印刷。除了这种形式的报刊内容,“摘录转载”的方式非常普遍。“摘录转载”一般指从其他报刊上抄录某段文字甚至大段文章段落,然后在自己的报刊上印制发行。有些报刊会将其他文章整篇据为己用,甚至不署原作者的名字。“摘录转载”的做法使得晚清时期的报刊业得到很大发展,间接促进了出版业的繁荣。
正是因为有来自租界内外各国媒体消息可供选择、摘录、转载,使得我国晚清时期的报刊能够消息传播快速、内容多元。在报刊“摘录转载”中,办报人对翻译过来的消息有明确的来源注明,这样一来,小报可以肆意引用大报的内容,而大报对于消息的发布也可以逃脱传播失误的责任。更有出版社将一段时间内的报纸内容或期刊内容,如时事进程、历史评论、专栏杂记、小说连载等分别进行收集和汇总,再次出版发行,销量更是超过了正常报刊的发行量。自铅版印刷术传入,戊戌变法、“新政”等政治变革的相继发生,也对教育事业、出版事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除了时政消息、评论文章此类严肃的新闻报道,自然科普、科技发展等也都可以通过“摘录转载”的方式进行正常的出版印刷发行,甚至广告都可以被转载。1902年,中国的第一则征婚启事被刊登在1902年6月26日的《大公报》上,这则征婚启事于7月27日被《中外日报》转载并评论,从而引发了大量讨论。当时中国著名的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女士对于此则转载持抨击态度,她专门撰文至《中外日报》批评其广告中体现的大男子主义。
二、报刊“摘录转载”导致盗版泛滥
随着晚清时期出版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出版工作。而在缺乏版权保护的前提下,不加署名地、赤裸裸地部分或全文汇集出版的盗版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当时,出版商和个人对版权的保护是零散、无组织的。大多数出版机构在出版一本书的时候都是通过一次次向政府申请官方的翻刻禁令,而较小的出版商和个人则采取在印刷版本上刊登禁止翻印的告知书。出版商一旦发现违背官方或个人意愿的盗版印刷品,只能自己联络侵权人进行后续交涉。由于政府还没有出台关于版权问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因此盗版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在 “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外国人相继来到中国传教或从事外交工作,他们对于中国版权意识薄弱的现象非常不解。1902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就发生英国人傅兰雅(J. Fryer)控告上海某书坊盗印其主编的《格致汇编》一书。审理后书坊败诉,盗版事实成立,该书坊不但被罚款,还将盗版图书集中销毁。同年9月又查出盗版的《二十四史》,遭到同样的处罚。
晚清时期之所以会有大范围的“摘录转载”实践活动,以及盗版书籍的泛滥成灾,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国人对国家形势变化有迫切知晓的诉求,但国内的新闻自由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他们只能通过“摘录转载”外国报刊内容来了解国家形势。其次是因为在国人眼中,版权这一概念并不是著作权的维护,而是出版权的维护。国人奉行“好的文章应该天下人共享”的观念,这一观念使大多数缺乏版权意识。作者辛苦的创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是出版商的“摘录转载”实践获得了成功。
三﹑“不许摘录”和“不许转载”行业规范实施
在晚清时期的“摘录转载”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出版人或者作家发现这些不署名的行为侵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对版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维新派的梁启超通过在报刊上发表西方思想、抨击封建主义等文章,普及了大众的民主思想。同时,梁启超等人还在文章中普及西方的版权思想。如在1903年10月某一期《万国公报》上,第一次出现由林乐知等人译述的《版权通例》短文。在这个“欧美杂志”专栏中,林乐知给出了西方国家对版权的认识与看法:版权是一种可以报答和补偿著作者的手段;撰写文章和在制造业、工业中生产一样,都是社会中的劳动生产,对于没有原作者认可的文章摘录和转载都是盗版、抄袭的行为,这种行为跟盗贼别无二致;尊重版权,等于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政府必须尽快行动起来,提倡民众尊重和保护版权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出版业的畸形发展。随后,版权保护意识在大众中形成共识。
“不许摘录”和“不许转载”是第一个成为行业规则的条例。晚清政府首先在这一点上认可了对版权的保护,为中国现代版权保护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报刊版面申明“不许摘录”和“不许转载”,不仅保护了作者本身的利益,而且也规范了当时的出版行业。直到今天,“不许摘录”和“不许转载”这一规则仍是现代社会对于版权的一种声明。在建立“不许摘录”和“不许转载”这一行业规则之后,许多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事件都得到解决。特别是当时文明书局与北洋官报局著作权纠纷一案,为促进中国的版权立法、强化大众版权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我国版权保护的重大举措——《大清著作权律》颁布
1910年,社会关于版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使晚清政府就关于著作权的保护给予法律规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清著作权律》成功颁布,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著作权的律令。此后,我国的版权保护范围从原来的北京、上海、广州和一些出版业发达的城市,扩展到全国范围,这对版权保护的不平衡制度做出了一定的制约和平衡。
《大清著作权律》共分为通则、权利期限、呈报义务、权利限制和附则等5章,总计55条内容。在《大清著作权律》颁行之前,清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大清律例》《大清报律》和《大清印刷物专律》等条例由于缺少对版权保护的专门限制,并不能很好地统筹和管理出版业的商业活动。《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说明了中国的版权保护主体从出版商变成作者,从保护印刷出版者的权利变成保护作者的权利。
《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近代著作权保护贡献了独特的作用。中华民国政府鉴于《大清著作权律》这部权律对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合理性,继续沿用《大清著作权律》来保护版权。这样的沿用一直持续到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根据《大清著作权律》的主要内容做了些许改动,在《大清著作权律》的基础上修改补充,颁布《著作权法》。由此可见,我国非常注重对版权的保护,继承发扬旧法中的合理条款,补充完善不合理条款,使我国的版权保护制度紧跟时代步伐。
对版权的正确保护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现代大国必须具备的特征。“摘录转载”等晚清特色的出版方式导致盗版印刷品猖獗,也随之有了“不许摘录”和“不许转载”的维权意识。在各方面的权衡与冲突之下,晚清时期终于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版权的法律——《大清著作权律》。《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有效维护了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商的知识产权,迈出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第一步。
[1]秦理齐.中国报纸进化小史[M].申报馆,1923.
[2]申明即请天南遁叟赐览广告[Z].申报,1887-08-24.
[3]短篇小说丛刻二编出现广告[Z].时报,1907-10-07.
[4]乡试必携时务清议丛报汇编广告[Z].中外时报,1903-08-17.
3.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1.将Jade 6.5 和PDF2解压缩后分别放到C盘和D盘根目录(假设是放入这两个磁盘。2.运行JADE, 菜单PDF/SETUP…,打开如图1所示窗口,路径按图设置(与前面磁盘对应), Select ALL ,Creat.JADE便会与PDF建立索引。次过程可能会弹出一个窗口,解决的方案在前期已上传的Jade 6的安装与高级操作.pdf中。建立索引的时间较长。
图1 建立PDF索引
3.JADE中USR文件格式设定
菜单file/patterns…import,打开图2所示窗口,框内按图设置并save。
图2 USR格式设定
4.读取USR格式文件。
file/read, 选择NaCl.USR(现假设我们并不知道为NaCl), 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读NaCl.USR 5.导出图像与衍射峰信息
如图4,右键单击红色椭圆所示搜峰按钮,按图设置,并单击Reprot,在随后的窗口点击Print,得到图5所示的图像与数据(如未安装打印机,将其打印为Pdf文档)。
图4 峰信息设定
图5 衍射峰数据(直接打印或无打印机时转为Pdf文档再打印)
6.物相鉴定
点击图6中的S/M的搜索/匹配按钮,结构如图7所示。
图6 点击S/M
图7 鉴定结果(看不清楚,请放大视图比例)
可见,此粉末物质为NaCl。
若PDF索引已经建立,但是提示没有匹配结果,请右键单击S/M,把下面都打上勾,如图8所示。
图8 S/M设置
说明:优势匹配结构可能不只一个,那么FOM值越小可能性越大,本实验报告中未知粉末以FOM最小的为准!
本次实验未知粉末数据文件为XX.USR.分析结果为类似图5和图7,给出物相鉴别结论。
规定:
1、直接打印模板
4.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一、建立“六位一体”人民防空教育体系的动因
围绕建立强大的人民防空体系,中央做出了“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概括,提出了完善“六个体系”、提高“四种能力”的奋斗目标。这是站在“三个代表”高度对人防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立足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胜利,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这样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全党动手,全民支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人防部门唱好“主角”,首先通过具体和扎实有效的人民防空教育,完成好从思想认识上动员干部群众的任务,使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明确各自的人防建设责任,从不同角度履行好人防建设义务,从而形成强大的人防建设合力。我们业已开展的以初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防空知识教育和面向全社会的人防宣传,起到了较好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但也分别存在范围狭窄和缺乏具体对象的缺陷,不足以有力带动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的普遍增强,不足以保证人防建设责任的全面落实,不足以对人防建设产生具体直接和现实有效的推动力。“六位一体”的防空教育体系,既涵盖了各级党政领导和一般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产业工人、三级学校学生和城市社区居民等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员,又抓住了施教对象各自身份的特征性,便于全面推动和分类施教,体现了人民防空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整体性,符合教育规律和不同层次人员的认识水平,势必带来特殊的教育效果,极大优化人防建设环境。
二、建立“六位一体”人民防空教育体系应抓好的几项工作
“六位一体”的人民防空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全民教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起来,主要取决于省级人防部门的协调力度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筹谋策划到位。工作中,我们采取当参谋,省委议军会上上议题;唱“主角”,分别研究,统一部署的方法,确保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落实。二是沟通协调到位。我们借助第四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中央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决定的下发和省委议军会议的东风,在拿出具体意见后,与省委组织、宣传、企业工作管理和省政府人事、教育等部门逐一协调沟通,明确各自履行的职责,从而形成了人防教育工作合力。三是服务保障到位。在抓好政策驱动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基层开展教育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初级中学防空知识读本》、《居民防空知识简明读本》和《河北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防空知识读本》,并编辑了教学参考书、开展讲座的讲义和音像资料,为分类施教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三、建立“六位一体”人民防空教育体系的意义
建立“六位一体”的人民防空教育体系,不仅是确保人民防空教育与时俱进、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需要,而且将对新时期人防事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有利于全面优化人防建设环境。“六位一体”的人民防空教育体系,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消除了防空教育的“盲区”。人民防空教育的广泛普及,将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人防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认清加强人防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彻底纠正人防。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无用论”、“过时论”等错误观点。认识的到位必将带来支持、参与人防建设热情不断高涨,进而为人防建设创造理想的环境和条件。
有利于人防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人防工作的认识提高了,责任明确了,就能够正确处理和把握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依法办事和站在“三个代表”高度履行人防建设责任、义务的自觉性。人防机构不稳定、经费难筹措、优惠政策难落实及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中的随意减免等制约人防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进而铺就人防建设的坦途。
有利于搞好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是以往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大中型企业干部职工进行人民防空教育,可使之充分认识大中型企业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支柱,也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搞好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并掌握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知识、技能,进而推动各级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真正把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摆上议事日程。
5.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85-01
每一名学生及其生活都是独特。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环境,教师、家长都无法真正代替和完全帮助,他们的生活必须自己面对,因此,需要我们教会孩子独立面对生活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了几个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思维范式。
一、发展性思维范式——“敞现、交流、辨析、提升”
案例:一天,女生A把原本是好朋友的女生B的英语书扔到厕所里了。我与A交流,她说和B确实发生了很多矛盾,而且前几天她还亲耳听到B和C说她坏话。我与B和C了解情况,她们说当时应该是在讨论老师讲的小说里的主人公,并没有议论A。A在和B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我让她们分别把误会矛盾写在《心灵足迹》本上,做了些了解和调查后,我把她们叫在一起,把误会作了一一说明,她们也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这样整个问题就“敞现”出来了。然后围绕“为什么发生、当初的意愿是什么、如何发生了更多的误会”进行了“交流”。他们都意识到,由于开始的不信任和斗气,导致后面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都开始出现一系列不恰当的做法;经过“辨析”,两人都意识到尊重、信任与宽容的重要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天,A同学把英语书复印了一遍,自己用复印的,把自己的书给了B。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也使她们获得了一些成长。
正如冰山理论,通常看到的只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而看不见的可能恰好是导致问题发生的关键。很多时候,听到的未必是全部,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而学生往往容易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实践证明,经常使用此范式处理问题,不但利于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关注到问题背后的原因、立场以及隐含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等。并能起到预防和利于处理类似问题的效果,更有助于形成班集体统一的价值追求,从而沉淀出班级文化。
二、反思性思维范式——“平心、换位、比较、反思”
案例:一天,语文老师检查家长签条时,对小飞的签字表达了怀疑。上课过程中,老师又发现小飞有小动作,就开始批评小飞,并逐渐出现一些偏激的语句。小飞有一次冲动起来,摔门而走。第二节是我的课,看到他那气呼呼喘粗气的样子,我笑着和他说,“又一次激情四射的倾情演出?看来,这次咱们的小飞也很占理,是受了不小的委屈。我相信你冷静下来会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如果需要我,我可以帮助你。”上课时,我特意提问了他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对他进行了一些鼓励。课间操的时候,他基本达到了“平心”的程度。我进一步指出老师的失误,并为他找了一些借口来表示理解后,我让他分别用自己、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立场来分别描述这件事,并假象出他们各自可能采取的方式和得到的结果,并指出每种处理方式的合理性。利用回家吃饭的时候,让父母点评一下自己的三种设想。经历“换位”和“比较”后,在下午第二节课的课间,他跑来和我说,他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忽视了老师长期的关爱,也不应该抓住老师生气后的言词而掩盖自己昨天没有认真完成作业的事实。
对于初中生,很多时候,处理了情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而换位思考和用不同的立场来描述和假象处理过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别人,实现理性思考。经过反思,可以获得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并增长生活智慧。恰当的运用这个范式,既可以减少班主任的说教和对学生的压治,也可以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冷静、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
三、改善性思维范式—— “认识、情绪、行为、暗示”
案例:有一次,班长收班级作业,班长询问几个没有及时上交的同学时,语气有些不耐烦,秦同学开始打抱不平。接下来一段时间,秦同学经常和班长唱反调,这让班长很尴尬。一次,我让秦同学回收一份“致家长一封信”的回执单,尽管放学时他一再嘱咐,还在家长群里让他妈妈做了提醒,结果还是有几个拖拉的同学没交,班长也没交,秦同学到我这里表达了不满。借此,我和他讨论起他和班长的关系,他对班级的影响,以及班长以前言论漏洞的严重性等等。一番交流后,他承认班长竞争失败让他一直对班长有些成见,且班长经常对一些上进心不强的学生表现出歧视,这让他找到了表达不满的渠道。而且更让他嫉妒的是,班长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比他好。他也承认,平时的事如果让他去做,可能和班长的做法也没有多少区别。这个过程就实现了“认识”和“情绪”的改变。找到了问题所在,他就意识到他的行为既对班长不公平也对整个班级不利。很快,秦同学的“行为”就发生了改变,在配合班长工作方面做得甚至比一般同学都好了很多。这个过程就是积极“暗示”的效果。而班长在有些工作之前,总去征求一下他的意见,班长的工作顺了,秦同学代表的几个同学,也更加“主流”了。
这一范式符合心理学上的ABC理论。这个理论说,决定结果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其背后的观念B,要想改变C,不能简单的要求和控制A,而更应该改变背后的B。因此,处理班级事务或学生问题,应先从改变学生一些片面的、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非理性认识和观念开始,认识改变了,情绪、态度才会转变,行为也才会相应的发生改变。
【建立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系统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建立地方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初探06-18
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的思考07-06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1-03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09-23
辽宁省2017年上半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地方人民政府建立消防队考试题07-07
建立输血科管理系统的报告10-17
关于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途径的思考10-12
如何建立销售系统09-10
苗圃的建立与管理11-26
信丰县卫生系统建立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的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