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要点

2024-06-26

中医基础知识要点(精选10篇)

1.中医基础知识要点 篇一

201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要点

201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两个率先”、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及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中医药强市为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好中求快、提质增效,紧紧围绕深化医改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不断发展,保持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力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推进“十二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施

(一)抓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按照《徐州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严格工作责任制,以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措施,把每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支持,及时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查,开展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执行情况绩效考评,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能够按期完成。

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深入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推动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全面开展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扩大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范围。探索研究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鼓励中

医药服务使用。加强调研督导,及时掌握改革情况。

(三)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实施工作。按照覆盖目标人群35%的目标,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积极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

(四)推动建立中医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市、县中医院继续通过领办、构建联合体、技术合作等形式,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稳定、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协作帮扶,带动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五)强化已有中医药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落实“适当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和“中药饮片不实行零差率”等政策。改进中医类别医师的执业注册,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工作。

三、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六)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抓好市、县两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市级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单位等项目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切实改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环境,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各建设项目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评估,注重追踪问效,确保项目建设水平。

(七)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开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活动,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机制。开展省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示范单位。

(八)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中

医妇科和儿科设置,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

四、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

(九)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继续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健全完善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平台。认真实施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争取扩大试点区域。根据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通过发掘、继承、集成、创新等方式,加快研发和推广中医药健康服务和技术产品。

(十)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鼓励以多种形式探索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参与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

五、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十一)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力度。将提升工程主要内容和目标纳入重点工作任务。开展中期评估和督导,并通报实施情况。

(十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建设。继续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加强实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

(十三)继续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学习新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建设标准,遴选推荐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丰县、沛县、睢宁县、铜山区力争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云龙区确保通过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鼓楼区、贾汪区积

极开展全省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十四)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加强中医药应急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继续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提高中医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做好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

(十五)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管理。继续开展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和以“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完善中医医院评价机制,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

(十六)创新中医医院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变中医医院发展模式,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深入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规范中医综合诊疗区(室)建设,强化中医综合诊疗工作。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打造中医综合诊疗平台。

(十七)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研究,推广实施中医诊疗方案。积极准备迎接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中期评估工作。实施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建设监测及中期评估。

(十八)加强中医护理工作。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大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和推广,开展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工作。

(十九)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结合中医医院评审及持续改进活动等载体,加强中医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保障药品质量。

七、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内涵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鼓励开展中医药文化理论和学术流派研究。

(二十一)强化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结合“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全面改善中医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加强指导和督查,促进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与特色,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十二)认真做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作。按照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要求,重点开展基层公益性中医药文化服务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组织开展第四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进一步加大巡讲活动力度,增加活动场次,保证活动质量。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2.中医基础知识要点 篇二

1 常规护理

1.1 意识

脑出血患者由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 使脑功能发生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我们可通过简单的问话、针刺皮肤、压眶反射等来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及障碍的程度。如患者意识逐渐转清, 提示病情好转;如突然转向昏迷, 提示病情加重, 有再出血或发生脑疝的可能, 故动态观察甚为重要。

1.2 瞳孔

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脑疝, 可以从瞳孔大小、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应等改变得到证据。如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孔不等大、烦躁不安、抽搐等, 说明病情加重, 应积极报告医生, 给予抢救治疗。

1.3 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痰液或呕吐物,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患者应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取下义齿, 舌后坠者应拉出, 以免阻塞气道。

1.4 体温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脑出血患者的中枢性发热, 系因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 常需在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50%酒精擦浴及安宫牛黄丸, 必要时戴冰帽。

1.5 脑疝的预防

当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时, 说明有颅内压增高, 此时应谨防脑疝的发生。使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后应严密观察电解质及肾功能。及时正确的做好颅内压增高的护理是救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关键之一。

2 口腔护理

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清洗口腔;口腔污秽腐臭, 可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口唇干者以凡士林外涂;牙龈出血、红肿者可用银花、甘草、黄芩、五味子等煎水清洗;口疮者可用锡类散、冰硼散或养阴生肌散局部涂敷;抽搐者用牙垫垫于牙齿咬合面, 以免咬伤口舌;张口呼吸者要用两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 避免口腔及呼吸道黏膜干燥。

3 眼部护理

注意保护眼睛, 昏迷患者常有眼睑闭合不全, 可定时滴眼药水或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眼部等, 以防止角膜干燥而发生角膜溃疡或炎症。

4 饮食护理

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脏腑功能衰退, 气血亏虚, 加之风、火、痰等诸多致病因素的影响, 身体各器官功能更加衰退。应根据患者病情辨证用餐:痰瘀互结、清阳不升者, 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痰湿重者, 可给薏苡仁粥、山药粥以健脾渗湿;肝阳偏亢者, 可饮用鳖甲汤及核桃仁、芝麻糊、菊花茶等;久病不愈、气血亏虚者, 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猪肝、鱼、瘦肉等。进餐不应过饱, 过饱饮食会造成食滞, 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不能进食者可鼻饲给予流质饮食, 每次鼻饲量掌握在100~150m l, 间隔不少于2小时, 温度以接近于体温为好, 如需同时服用中西药, 宜间隔2~3小时, 以免出现药物间不良反应。

5 大便护理

大便燥结者可口服大黄、番泻叶, 也可用开塞露, 必要时戴手套掏取。针灸可使肠蠕动增加, 也可以达到通便的目的, 常用穴位有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照海等, 实秘者采用泻法, 虚秘者采用补法。脐周按摩也可促进肠道蠕动, 方法为患者仰卧或半坐卧位, 腹部自然放松, 操作者用手的大小鱼际肌在患者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 每次10~15m in, 亦可采取穴位按摩于支沟、足三里穴, 每日2次, 每次50~100下, 具有通调腑气的作用。

6 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 情志能够致病, 亦能解病。七情是发病的内因, 通过情志护理去除致病因素, 对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临床中正确运用语言技巧, 对患者采取诱导方式, 介绍中风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常识,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及时疏导患者焦虑、忧郁、恐惧、孤独等不良心理, 以助五脏之气得以通畅和调适。对不同体质性格的人, 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对素体阳亢、常与人争吵、稍有不顾就发怒生气的患者更应耐心, 注意态度和语气, 劝导患者遇事要冷静, 只有情绪稳定才能气机通畅, 很快康复, 要提醒家属及探视者共同做好开导工作。情志护理对昏迷患者的苏醒也十分有益, 脑出血昏迷患者是因出血压迫了大脑皮质和网状结构而出现症状, 其脑细胞并未完全死亡, 只是功能被严重抑制, 随着出血的逐渐吸收, 对神经的压迫也可慢慢解除, 脑细胞的活力可开始恢复。此时如能给予适度地刺激, 可加速脑细胞的代谢过程。因此在给患者做护理操作时, 应在其耳边轻轻呼唤他的名字, 告诉他此次操作的目的、作用和方法, 以及会有哪些不适, 请他配合, 同时家属也应定时地进行各种方式的精神交流, 如播放熟悉的音乐、歌曲, 定时或不定时地和其拉家常, 谈他平日感兴趣的一些人和事, 反复刺激他的听觉神经, 像建立条件反射一样, 促其尽快苏醒。

7 生活环境护理

中医认为, 百病发生都与“六淫”相关, “风”为百病之长, 脑出血中医称为“中风”, 所以一定不能让风直接吹患者的身体。“寒”气最容易致病, 各经络均可为寒气所伤, 从而伤害人体的阳气, 而阳气为人体生长、发育、繁殖之根源, 阳气不足, 稍有阻滞, 百病丛生, 所以平时病房温度不能调得过低, 冬天要注意保温防寒, 平时护理操作时尽量先做好保温措施, 避免患者在寒气中暴露过久。“湿”气过重可造成患者经络阻滞, 使气血运行不畅, 影响躯体康复, 甚至会加重病情, 有条件的病房要把湿度控制在50%~60%的范围。暑、燥、火太过则会伤及人体津液, 使血气不足, 从而不能荣养五脏六腑。具体还得辨证施护, 如阳虚、寒证病人温度偏高些, 湿度偏低些;而阳亢、热证病人, 温度宜偏低些, 光线偏暗等。总之, 患者宜在空气清新、光线柔和、室温适中的环境下生活, 以防“六气”致病, 加重病情。

8 预防并发症

8.1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中风病因机制为气虚血瘀痰阻、脉络瘀阻、清窍脉络不利所致。由于气虚不能运血, 气不能行、血不能荣, 以致气血瘀滞于脉络, 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应避免在患肢进行静脉输液及深静脉穿刺等操作, 以免造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而且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局部形成血栓。需长期输液时, 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

8.2 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早期留置胃管, 观察胃液颜色及P H值变化, 暂禁饮食, 静脉给予止血药, 积极补液, 维持水、电平衡, 同时也可以使用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中药。如临床中可用牛奶100m l加入中药三七粉、白及粉, 胃管注入。

8.3 预防褥疮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 由于血液循环障碍, 不能正常供给皮肤及皮下组织所需的营养, 以致组织溃烂、坏死而形成褥疮。对脑出血患者要常规使用气垫床, 经常翻身, 及时清洁更新污湿的被褥及衣服,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对已经出现的褥疮, 初期皮肤发红者, 每2h翻身1次, 用滑石粉、50%酒精或红花油做局部按摩, 注意动作轻柔, 防止皮肤破损;中期渗出较多者, 可使用思密达外敷于渗出处或涂以甲紫, 以有效减少渗出、促进吸收;晚期溃疡形成后, 可使用鸡蛋内膜敷于溃疡面, 以有效控制溃疡的发展, 促进伤口愈合。

8.4 预防肺部感染

督脉为阳脉之海, 统摄诸阳, 督脉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 共有53个穴位, 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 拍打可以刺激穴位, 促使气血流通和调节脏腑, 对于咳痰困难者, 有助于痰液排出, 还可以帮助排出肺泡中的废气, 从而预防感染。

8.5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脑出血患者常有尿潴留及大小便失禁而致易致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者可针刺关元、气海等穴位, 冷、热交替敷膀胱区, 刺激膀胱收缩, 促进排尿, 也可用小腹部按摩或用小茴香肉桂粉与葱白捣成泥状敷脐部等方法刺激膀胱收缩引起排尿反射或留置导尿管。持续导尿者应每日清洁外阴l次, 如有污染及时清洗。适当增加补液量以增加排尿, 达到膀胱冲洗的目的, 必要时用生理盐水500m l加庆大霉素冲洗膀胱, 每日1次。男性尿失禁患者可接尿壶或阴茎套将尿液引流贮尿瓶内, 保持床铺干燥, 定时取下阴茎套, 使局部干燥, 防止尿道炎、包皮糜烂。女性尿失禁患者要及时更换尿布, 每次小便后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大便失禁者应注意做好肛门及会阴部卫生, 可涂保护性润滑剂。

8.6 预防废用综合征

功能锻炼可以起到益气活血、舒筋活络、濡养脉络的作用。恰当适时的功能锻炼可预防脑出血患者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并对患者下一阶段的康复尤为重要。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操作者由医护人员协助或指导家属进行,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瘫痪肢体的肌肉, 防止关节肌肉失用性萎缩。在变动体位后应及时将肢体置于功能位上以防关节畸形。病情稳定后进行床上被动运动, 运动的强度由小到大, 每日按摩肢体1~3次, 每次每个肢体5分钟以上, 按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包括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运动。

3.中医知识小问答 篇三

答: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忌口”也不是绝对的,还须结合个人的病情、体质、所用药以及个人对一些食物的敏感性综合考虑,酌情掌握。食物毕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限制过多,样样忌口,这对增强抵抗力、尽早恢复身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所以说,吃中药时的忌口不是绝对的忌口,只要不是在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之列,其他的忌口,偶尔吃一点点是没有什么大碍的。

问:蜂膏蜂蜜的区别是什么?

答:蜂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保健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蜂蜜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蜂蜜甜味可口,营养丰富,常服脸色红润、解除疲劳、滋阴壮阳、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内服可治疗心、肝、脾、肾、肺、肠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以及滋润皮肤。

蜂蜜、蜂乳、蜂胶,蜂房等均有抗菌抗病毒功效。而且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还能逐渐清除,更有预防感染的能力。同时,还可使机体抵抗力增加,机体素质改善,增加抵御能力。

目前营养品市场上有许多蜂膏产品,蜂膏其实并不是一个定义十分明确的专业名词,一般市场上的蜂膏产品是指添加或混入蜂蜜以外物质的蜂蜜,常见的添加物比如麦芽糖、乳酸锌或其他一些美容和保健功能成分。

小贴士

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些关于蜂蜜制品的小知识。

鉴别蜂蜜的几个诀窍:真蜂蜜呈黏稠状,挑起可见柔性长丝,不断流;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真蜂蜜有淡淡的植物味的花香;真蜂蜜香甜可口,有黏稠糊嘴感和轻微淡酸味,结晶块牙咬即酥,含之即化;一般来说将蜂蜜放入热水中溶化,静置3~4小时后如无沉淀发生则为纯蜜,好蜜。

食用蜂蜜制品的注意事项:蜂蜜及蜂蜜制品含有生物活性酶,在高温下易破坏,所以在食用蜂蜜时,不宜用很热的开水、牛奶或豆浆冲眼,这样易使蜂蜜内的活性酶受破坏。

问:苍术不能久煎,一般煎多久适宜?

答:中药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苍术芳香燥烈,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苍术辛温燥烈,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在中成药越鞠保和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二妙丸、二妙散中含有苍术,此外其还可以配制药膳如苍术羊肝汤等。

正因苍术性燥烈,所以为了不失其药性,在煎煮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宜时间过久,否则会“煮掉”其烈性,从而达不到治疗目的了。一般煎煮时间为20分钟上下即可。

但是中医中药讲究辨证下药,也有些情况需要苍术治疗,但又不需要其十分燥烈之性,这样的时候,则需要苍术则可能需要煎久一些。所以,究竟您药方中苍术需要煎多久,最好的办法是去问问您的医生。

问:现在宣传磁疗床垫有治疗很多种疾病的功效,从科学的角度讲,磁疗床垫是否真有治病的功效呢?

答:磁疗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磁疗已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治病、保健疗法。市场上的磁疗保健用品则更是形形色色,磁疗床、磁疗被褥、磁床垫、磁手表、磁腰带、磁胸罩、磁疗背心、磁项链……数不胜数。磁疗床垫则是利用人在睡眠时处于全面放松状态,在此间进行潜移默化的磁疗更具效果,一般来说,磁性床垫的正面是磁性面,放置时应正面朝上,在人体和床垫之间的垫层不宜过厚,以不超过寻常毛毯为宜:床垫宜放置在木板床架上,忌放在棕绷或软体家具上。

从科学的角度讲,磁疗法确实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比如磁疗可以有止痛,镇静、消肿、消炎作用,科学试验还证实磁疗对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甚至肿瘤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磁疗决非“包治百病”,加上每个人个体差异,每一个人由于神经、组织的敏感性不同,对各种刺激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磁疗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些人还很可能不适合磁疗。

当磁疗强度太大,或个体对磁特别敏感,或操作方式不当,或应用时间太长,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或失眠、血压波动,白细胞下降等等;局部不适反应为:瘀斑、发痒、烧灼感、水胞和皮炎等等。当您进行磁疗发现类似不适时,最好立即停止治疗。

小提示

4.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三要点 篇四

当前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问题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对于传承研究的要点不外乎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这似已成共识。但对于这三者内涵的认识未必一致,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承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思想研究

在整理研究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过程中,经常看到以下一些表述:“提倡中西医结合,共谋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女子以肝为先天”,“尊岐黄理论,循仲景学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注重审证求因,把握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法在其中”,“重视经络切诊,注重针刺手法”……。上述表达似乎没有大错,但仔细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没有真正弄明白什么是学术思想,有的像政治口号,有的像工作方法;②用“临床经验”代替“学术思想”;③用众所周知的观点代表个人的学术思想,没有新意。

那么,什么叫学术思想?所谓学术,是指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辞海》说,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所谓思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但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思想,只有理性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才能称为思想。据此,所谓学术思想,就是把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提炼成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中医学术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成为对人体、生死、疾病、健康、养生、治疗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应该是老中医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中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升华成为的理性认识,并经过反复实践检验才形成的反映事物规律的认识。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反映或部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③具有独创性;④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例如,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宋金元时期,刘完素在治疗热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的“火热论”。张从正提出“攻邪论”,主张“治病当论药攻”,用汗、吐、下三法以祛邪,其目的为了使“邪去而元气自复”。上述学界公认的学术思想来源于实践,是对临床经验的抽象,反映了防治疾病的某些规律,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名老中医经过几十年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但不一定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或者虽然具有丰富经验但尚未抽象升华为理性认识,这就需要传承人善于从老师的经验中“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认真体悟,深入挖掘,这其中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及良好的悟性,才能提炼、挖掘出带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项工作实际是继承中的创新,做得好了就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

临证经验研究

经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直接得来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经验只有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0年颁布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本决定是为抢救老中医药专家独到经验和技术特长。可见“抢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而是“独到经验和技术特长”。一般的经验不需要“抢救”,而老中医药专家治病的“绝招”不抢救就可能失传。如果总结的只是众所周知的一般经验,诸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健脾补肾理论”,“重视标本缓急”等等,这些内容谈上有什么创新,到底有多少学术价值值得怀疑。

当前,在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时,振聋发聩的独到经验也许不多,从优势病种着手作为临床经验总结的切入点,不失为有效的途径,即对老中医擅长治疗的若干疾病,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用药经验,若能够恰当运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即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整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通过优势病种的整理,申报各级课题争取科研立项,使这项研究深化,并进一步形成成果,或者开发新药,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发挥很好的辐射作用。

人文精神研究

对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学界比较重视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往往忽视人文精神的总结和传承,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名老中医或者学术流派,之所以有一定影响,与其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是人文?简言之,人文即是关于人的文化。其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是体现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与关切,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现代教育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自然科学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成果的存在,人文科学也没能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以至于医学缺少了人的温度,而只有机器的冰冷;如果医生盲目依赖地崇拜技术,而把病人仅仅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载体,那就背离了医学的根本。无怪乎美国学者缪森对近代医学过度被科学化、技术化的时弊予以针砭,希望唤起人们对医学中人文科学缺失的警觉。

5.中医基础知识要点 篇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

2010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围绕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等工作,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一、积极参与实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

(一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各地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时,要落实好统筹补偿方案重点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中药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以及各省(区、市增补中药品种的遴选工作。与卫生部联合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成药卷。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中的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和应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估。

(三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继续组织实施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建设。完善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科室建设标准,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网络协作。继续参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建立一批三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确保1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接受对口支援。加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筛选工作,制定中医适宜技术筛选研究工作指南。积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中医药内容。将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并列为重点指标予以考核。

(五积极稳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各地特别是在国家级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要在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中,合理规划公立中医医院的布局,探索建立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偿机制和具体补助办法,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的倾斜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政策。深化中医医疗机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研究与创新,加快研究制订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电子病历标准和规范。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的运行管理和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管理和服务监管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推进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研究制定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政策。

二、加强和改善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

(六巩固发展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印发实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 2011年》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急诊急救能力等项目建设。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推广实施力度。探索建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全国10000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进行岗位培训。修订印发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加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工作的意见,推动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应用。

(七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网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

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继续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在项目省试行《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及指标体系》。

(八努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中医名医、名科、名院。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实施重点专科(专病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和临床治疗难点解决工作,组织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 Ⅰ ·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CJGMCM March2010.Vol25.3(九加强和改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服务管理。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调,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办法。实施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出台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和新型煎药机。规范中成药合理应用,对中药处方书写提出规范要求。

(十组织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制订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和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组织实施“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项目,适时开展第二批中医诊疗设备推荐工作。

(十一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对第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试点情况进行督导,加强对“治未病”服务的效果评价和总结工作。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

健机构和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并开展试点工作。继续组织举办“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

三、切实做好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工作

(十二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总结交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经验,制定印发《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十三印发实施《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 2011年》。继续加强重点民族医院、民族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督导检查《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民族医名词术语、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支持一批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挖掘规范、推广一批疗效明显的民族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动将傣医、朝医、壮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四、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四认真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适时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研究和利用。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研究型传承,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提炼并推广成果,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承。做好973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实施。

(十五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业务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开展临床科研能力培训。深化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适时开展交流活动。建立科研实验室开放交流服务的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做好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促进临床科研紧密结合,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提供科学证据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疾病、保障中药质量科研体系的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开展中医药科技资源调查,启用中医药科技管理系统。制定发布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十六加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制定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实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面向需求,总结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针灸、中药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明确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并加以推广。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协调,研究制订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和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

(十七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扩大道地药材保护和规范化基地建设试点。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十八继续做好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加强“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研究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

(十九继续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贯彻落实《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完善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做好有关中医药院校共建工作,开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其他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与教育等部门协调,研究提出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方案,制定重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协调教育部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十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印发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完成24000名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计划,协调教育部开展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

业大专学历教育。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通过招聘、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吸引中医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建设一批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六、努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水平

(二十一研究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做好中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 Ⅱ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CJGMCM March2010.Vol25.3(二十二认真做好“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总结和深化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开发一批科学、规范、普及性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探索建立一个文化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十三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继续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中医药教育、产业机构文化建设指导意见,适时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二十四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加大新闻发布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加强与各地信息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宣传各地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进展。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

七、推进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十五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法制建设。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开展立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抓紧完成《中(传统医药法》草案和说明的起草,配合卫生部尽早上报国务院。做好中医药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二十六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推动中医药标准体系构建,继续做好中医药名词术语、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推进中医各科常见病证诊疗指南和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制定。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特别是国际标准化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十七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监管。继续开展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监测和查处工作,完善中医医疗广告出证查询系统等管理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的非法行医行为。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开展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八、继续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十八制定实施新时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促进“传统医学决议”各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力争将中医药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代表作名录。认真筹备开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做好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建设好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与非洲的传统医药合作,推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控疟等项目的落实。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落实各项合作协议。加强和指导民间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十九推动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好中医药海外文化巡展系列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深化中医药贸易便利化工作,在中医药服务贸易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破除有

关技术壁垒。逐步完善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支撑体系,加强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进一步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内地与港澳合作协议的落实。促进“两岸搭桥专案”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建设好两岸中医药稳定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中医药实质性项目合作。

九、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十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确定“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需求。同时,做好中医药规划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将中医药内容更多地纳入总体规划和卫生专项规划。

(三十二加强重大项目的设计和筛选论证工作,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中医药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各地总体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参与做好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十、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自身建设

(三十三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医德医风教育制度,总结推广各地在加强行风建设方面的经验。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继续开展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

(三十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强中医药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经常性教育,继续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三十五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和谐团队活动。加强学习,开阔视野,结合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实践,提高科学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药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工作

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环境和氛围。

· Ⅲ ·

6.中医基础知识要点 篇六

养生护理要遵循“神形兼养”的原则,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形神兼养”是以养神为主,特别是对于精神残疾的患者实用意义更大,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为原则,其实质是取动静结合来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机体康复。

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病证进行综合施护,适用于病情复杂、老弱痼疾者,用单一康复方法不易奏效,遵循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新病旧病等不同情况,制定出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康复护理计划。

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康复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包括以下三方面: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 遵照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例如〗。适应社会环境护理 对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应该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使病人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克服内心的困扰,树立信心,适应社会。注重身、心全面护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护理康复对象时不仅要细心观 察病人的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而且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志变化,从而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因 人 施 护 护理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

7.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研究 篇七

1社区护士中医知识的掌握现状

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阶段, 社区护士的培养还停留在学历教育的通科培养, 社区护士的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1]。国内很多学者对社区护士的中医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 认为社区护士在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岳树锦等[2]对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认为社区护士中医相关知识薄弱, 继续教育需求高, 建议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增加社区护士中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陆旭亚等[3]也对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社区护士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知和需求度最高, 而中医基础知识需求度最低, 认为应加强对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培训,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推广。

2社区居民对中医知识的需求

在中医理论下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以其“简、便、廉、验”等特点, 更适合于社区居民的康复与保健。李玮等[4]针对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认知率较低, 为46. 8 %, 饮食、生活起居、情志、中药用药护理、社区紧急救护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居民主要需求的项目。王莉等[5]对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 认为老年人的中医知识普遍欠缺, 社区护士可以针对性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中医护理服务。我院学生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定期去社区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养生知识的宣教, 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3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的构建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 在社区护士的中医知识严重欠缺的情况下, 构建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 对社区护士进行中医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

3.1 培训方式的选择

3.1.1 建立社区护士培训中心

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建立了社区护士培训中心, 对社区护士进行脱产培训学习。在学习中应针对中医知识制定一个连续的培训计划。

3.1.2 进入中医院临床实践

在社区分批选派护士, 去中医医院进入相关科室系统学习中医治疗疾病的知识, 进行实践锻炼。这样, 社区护士除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护理的健康教育外, 还可利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如刮痧、拔罐、按摩及外用中药等, 在社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护理服务。

3.1.3 开展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的远程教育

2008年, 美国有63所学院或大学以非同步远程的形式为注册护士提供培训[6]。在我国, 有条件的社区可将计算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引入继续护理学教育学分管理, 组织护士进行网络学习, 模拟家庭情景进行中医技能的练习, 实现信息化教育和管理。

3.1.4 其他方式

开展专家知识讲座、不同社区的护士不定期交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中医康复模拟演练等方式, 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2 师资的选择

社区护理培训师资的选择是培养社区护士的关键。目前社区护理培训师资紧缺, 对于中医知识的培训, 一方面可以选择由临床中医医生和护理人员承担;另外社区医师和护士更了解社区的工作, 也可以在社区选拔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相对全面的全科医生和护士来进行教学。

3.3 培训内容的选择

依据《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自行设计问卷, 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知识需求的调查, 并将统计调查结果中得出的社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从高到低排序, 对社区护士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相关中医知识的培训。现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形形色色, 较侧重于临床护理技术,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涉及较少,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7]。因此, 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组织护理教师、临床中医专家和社区医护人员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引进或自编培训教材。针对中医知识在社区的应用, 培训中要增加中医基础理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康复治疗、中草药方面等中医知识来满足社区护士的职业需求。另外, 还应该注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的培训, 内容中应强化护理科研知识, 培养社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积极在社区开展中医护理的研究, 是社区中医护理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措施。

3.4 培训对象的选择

培训总体对象为当地所有在岗社区护士, 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社区护士素质。建议选送优秀社区护士到香港等社区护理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短期进修学习, 再培养社区护理教师, 可使社区护理培训效果得到质的飞跃[8]。

对社区护士进行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 不仅符合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 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 传承祖国中医精髓, 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尚少梅, 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855-856.

[2]岳树锦, 杨晓玮.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3) :799-801.

[3]陆旭亚, 马小琴.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和需求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102-104.

[4]李玮, 郝玉芳, 王琦, 等.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81-283.

[5]王莉, 李明今.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的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35) :340.

[6]Holly C, Legg TJ, Mueller D, et al.Online Teaching:Chal-lenges for a New Faculty Role[J].J Prof Nurs, 2008, 24 (4) :254-258.

[7]杨玲, 王永利, 杜雪平, 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65-67.

8.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 篇八

【关键词】中医护理;基础护理;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71-01

护理的理念历来在中医中占有重要位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显示了护理在中医中的作用,按摩、针灸等传统中医方法在护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中医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作用。

1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健康、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1]。护理也已经由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整体,以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为整体,以病人与社会及周围的环境为整体,即整体护理。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面,要求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2]。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需要。中医护理能丰富优质护理内涵[3]。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尤其是预防和康复护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按摩、针灸等均有助于康复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真正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有自己的护理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特色和优势更是发扬光大,中医药技术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基础护理中引入中医护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认识到中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基础。《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在中医医院工作三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0学时。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有中医护理的理念,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护理操作规程要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在基础护理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护理院校的学生时期,是打好基础的时期,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的理念和提高理论基础,并将中西医护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两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促进社区医学与全科医学护理的发展。再次是要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与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在护理操作培训中,要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将中医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护理、饮食调护等护理方法融合在基础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正确理解预防与治疗的原则,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理解观察在护理中的作用,了解心理护理对治疗的作用,多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克服负面情绪,“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既来之则安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在饮食调护中,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教会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对口舌生疮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的外用药物外,还要嘱患者忌食油腻煎炸食物,以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同时在情志护理上,嘱患者不要有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以免火上加火,使病情加重或者拖延治愈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膳食护理,并且有时还可以代替药物的治疗[4]。尤其是在病人初愈,脾胃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时,应少食多餐,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第四是要将中医护理的知识融入基础护理实施。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可运用康复护理的理念,为病人进行背部和肢体按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在测量脉搏时,可利用脉象形成的原理,从脉搏的次数、节律、浮脉、沉脉、数脉、缓脉等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等[5]。

3将中医护理的特色融入基础护理

在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过程中,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如压疮护理时,在常规压疮护理的同时加用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效果,缩短疗程。如首先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可用浸泡中药红花、紫草、丹参的酒精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发生。压疮发生后,可以用中药涂抹、清洗、TPD烤灯照射,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对风湿性关节炎、骨退化性病变等骨质疾病可通过药浴加按摩,过药液的有效成分刺激相关穴位,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祛邪扶正的作用。

总之,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在辨证施护前对病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在护理中综合分析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结合个体性别、年龄、体质及气候的变化,结合情志调节选择合理的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药物薰洗等相应的护理技术进行疾病防治。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可以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增加基础护理效果,促进基础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疾病的能力,丰富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黎娟兰.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的尝试[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63-165.

[2]冯明英,熊玉华,黄琼芳.医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探[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382-383.

[3]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4]楊翔宇,成翼娟.护理质量评价中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1):29-31.

9.中医基础知识要点 篇九

精气学说是寻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这为“无形”。同时,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以能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这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人。”可见,精气与医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列此专节予以论述。

10.中医养生小知识 篇十

 夏季养生保健之多喝水 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夏天人的体能消耗特别快,蜂蜜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像蜂蜜水、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都是理想的解渴饮料。购买新鲜的纯蜂蜜最好可以到认识的蜂场购买,超市销售的多数经过加工,长期服用也见不到什么效果,而且也不放心。很多网友都推荐到罗浮山蜂蜜网购买,我和家人喝的蜂蜜也一直是和他们买的,感觉蛮好的,建议你也可以试试。

说:“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季养生保健之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 夏季养生保健之饮食清补 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绿豆、蚕豆、赤小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 夏季养生保健之补钾 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 夏季养生保健之补充盐分和维生素 人体夏季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每天可饮用一些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营养学家还建议:高温季节最好每人每天能补充维生素B1、B2各2毫克,钙1克,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有益于人体健康。故在夏日应多吃一些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 夏季养生保健之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促进血 夏季养生保健之福自“苦”中来 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苦瓜:取其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既可凉拌又能肉炒、烧鱼,清嫩爽口,别具风味。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等作用。此外,苦菜、茶叶、咖啡等苦味食品亦可酌情选用。应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过量,否则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 养生保健之皮肤瘙痒注意事项 夏季出游,因日晒而导致皮肤瘙痒、干疼时,可涂少量肤轻松等软膏,不要用热水烫洗,也不宜用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十二时辰养生法

古代养生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摘录如下: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用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最后去室外晨练。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漱口时间延长好。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做家务,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阔论。因为说话多易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最好“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要求食物暖软,不吃生冷坚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

5、未时(13:00-15:00)此时最好午休,以养精气神。

6、申时(15:00-17:00)此时读名人诗文,或练习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贪多。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齿。

8、戍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收心,后睡眠,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时(21:00-1:00)安眠养正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畅,忌睡姿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时(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要量力而行。

老年人生活的“数字化”

排便一次 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睡觉两次 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工作三小时 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

进食四次 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喝五杯水 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

晨练六十分钟 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晚七点看新闻 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除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还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吃八类食品 老年人的饮食要多种多样,蛋、鱼、肉要适量,多吃果蔬、蘑菇及豆制品。老年人食量少,主食可少吃,但副食要保证,并均衡搭配。

晚九点入睡 老年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好养成每天晚上九点休息,次日五至六起床的好习惯,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

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 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老年人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才能安度晚年。

保健口诀“八个五”养生法

五个学:学政治、学法律、学科技、学食谱、学养生。

五个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五个好:吃好、穿好、住好、睡好、玩好。

五个忘记: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过去、忘掉忧愁,忘掉烦恼。

五个互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体贴。

五个不:不劳累、不发火、不发愁、不着急、不生气。

五个多:多一点善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健康、多一点幸福。

五个乐:宽容之乐、娱乐之乐、饮食之乐、运动之乐、爱情之乐。

简易养生法

鸣鼓: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能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捏鼻:常用双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拍肩: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也可用双手掌拍腿。

转腰: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握拳: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作姿时均可进行。

踩脚尖: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次。

长寿歌

早睡早起多锻炼,走也舒坦,跑也舒坦。

膳食调好日三餐,素也香甜,荤也香甜。

常与老友聊聊天,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琴棋书画我都学,早也乐观,晚也乐观。

有害嗜好不沾边,烟也不抽,酒也不贪。

定期检查上医院,儿也安心,女也安心。

别把烦恼留心间,朝也安然,晚也安然。

广游名川和大山,远也走走,近也转转。

金钱地位不留恋,利也不恋,名也不贪。

社区活动多奉献,老也喜欢,少也喜欢。

生活百事通(饮食的四种平衡很重要)

“杂食者,美食也”——杂与精的平衡

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种类虽然是有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不利,偏食和食物过精易造成各种微量元素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营养的过剩。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当活动,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衡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进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淸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健康饮食:十种蔬菜搭配禁忌

合理的膳食构成,科学而营养的搭配,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方面。蔬菜类食物更是与我们的一日之餐密切相关。要正确食用蔬菜,除尽量减少其维生素的损失和毒性外,更重要的是正确地搭配。下面介绍十种重要的蔬菜搭配禁忌,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1、萝卜(菜菔、芦菔)

严禁与桔子同食,否则易患甲状腺仲;忌与胡萝卜、何

首乌、地黄同食;服人参时也应忌食。

2、甘薯(红薯、白薯、山芋)

不能与柿子同食,两者相聚后会形成胃柿石,引起胃胀,腹痛、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胃出血等,危及生命;也不宜与香蕉同食。

3韭菜(起阳草、懒人菜)

不可与菠菜同食,二者同食有滑肠作用,以引起腹泻;不可与蜂蜜同食,同食易起心痛;不可与牛肉同食,同食令人发热动火。这里要特别提醒各位朋友,炒菜时注意不要放韭菜,况且色泽搭配也不科学。

4、茄子(落苏、昆仑紫瓜)

忌与黑鱼、蟹同食、同食有损肠胃、并且,一般过老的茄子不宜食,易引起中毒。

5、菠菜(菠棱菜、赤根菜)

不宜与豆腐同食,易使人缺钙,当然亦忌与韭菜同食。

6、南瓜(番瓜、倭瓜、饭瓜)

不可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食;不可与羊肉同食,否则易发生黄疸和脚气病。

7、竹笋(笋)

不宜与豆腐同食,同食易生结石;不可与鹅肉同食,同食令人腹胀;不可与糖同食;不宜与羊肝同食。

8、茭白(茭瓜、茭笋)

不宜与豆腐同食,否则易形成结石。

9、芹菜(旱芹、药芹、香芹)

忌同醋食,否则易损伤牙齿;不宜与黄瓜同食。

10、芥菜(护生草、菱角菜)

忌与鲫鱼同食,否则易引发水肿。

练身心“数字化”

老年人的锻炼项目应以练心为前练身为后。其内容包括“零、一、十、百、千、万”六个方面,才能全面促进健康。

天天“零”烦恼——除躁去愁;

天天“一”畅笑——畅怀欢笑;

天天“十”吁叹——呼出废气;

天天“百”转腰——左右转腰;

天天“千”梳头——勤梳头发;

天天“万”步摇——乐于走路。

益寿养生经

淡泊名利不攀比,心里平衡少生气。动手动脚勤活动,动静适当莫逞能。志趣爱好是个宝,人活百岁心不老。自我保健多学习,持之以恒长修行。

保健点滴

降低高血压的方法有: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通过肌肉的反复收缩,可促使血管收缩与扩张,从而降低高血压。但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及明显心绞痛者,发病时宜静养,暂停锻炼

预防近视的方法有:体育运动可以为近视眼的治疗助一臂之力。例如,打乒乓球对于增强睫状肌的收缩功能很有益,并对恢复视力有效。这是因为打乒乓球时,眼睛以兵乓球为目标,不停地远近、上下调节和运动,不断使睫状肌放松与收缩,眼外肌也不停地活动,可促进眼球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因而能行之有效地改善睫状肌的功能。

“五趣”可延寿

情趣 良好的心态是健康的基础,要做到精神饱满,心境开朗,少私寡欲,顺其自然。此外,还应把自己的余热和兴趣融入稳定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当中去。

乐趣 在社会大家庭中与周围的人相处,你会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要学会自己寻找、创造、如琴棋书画,结交新老朋友,参加体育运动;种花养鸟、垂钓收藏;或与孙辈同乐,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与老伴常交流,闲暇哼哼唱唱老歌等。有了这种浪漫的乐趣,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志趣 古今中外,有许多老人晚年时才圆了年轻时的梦,可谓“大器晚成”。这种志趣,有理想,有追求,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脑勤、手勤、不闲着的精神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谐趣 幽默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生活中的“去忧剂”当你遇到烦恼、沉闷或尴尬时,要多与幽默和风趣打交道,从幽默中吸收精神营养,开心取乐。经常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还能益神健身。

俏趣 即老来俏,有人误认为美容修饰是年轻人的事,人老了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其实,老年人追求美,有益身心。因为适当讲究穿衣打扮能给老人生命带来活力,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暗示;我不老,还年轻。这种心情能促使健康长寿,科学膳食(酸甜苦辣过量损害健康)

酸 酸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作用,并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对钙、磷的吸收。醋酸还有解毒、杀菌之功能。但食多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甜 吃甜食有补充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的功能。但食之过量,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使人发胖,还会造成体内钙及维生素BI的缺乏。

苦 苦味有解除燥湿、利尿和益胃之功能,可促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滞水。但过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

辣 辣味食品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肌体代谢,祛风散湿,使循环畅通。但食之过多,则会影响胃黏膜,并使肺气过盛。凡患痔疮、肛裂、胃溃疡、便秘、神经衰弱、皮肤患者,都不宜多吃辣椒。

咸 食盐的主要作用是调和正常水盐代谢。此外,盐还能软化体内酸性肿块,在大量脱水时,补充盐可防微量元素缺乏。但日食过多,则会增加肾脏负担,诱发高血压。因此,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多吃。

养生古风(古代名人养生诀)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祛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闲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危,见德思义。

养脑长寿十字法

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脑病专家程昭寰,在确立中医脑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养脑长寿十字法:

一贯知足,知足常乐。不盲目与别人比较,量体裁衣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求花天酒地,只求平淡人生。

二目远眺,远眺明目。无论何时,不可只看到眼前利益,不可患得患失,要登高望远。

三餐有节,食不过饱。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四季不懒,勤于锻炼。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时间和项目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五谷皆食,营养均衡。不可偏食,才能摄入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六欲不张,清心寡欲。欲节则养精气,纵欲伤身,后患无穷。

七分忍让,豁达大度。遇事达观,得让人处且让人。

八方交往,广结朋友。

九(酒)薄烟戒,神清气爽。饮酒不可过量,且根据各自身体条件限酒,不得贪杯豪饮;力求戒烟,以免危害身体。

十分坦荡,以诚待人。为人襟怀坦白,宽以待人,不做亏心事,保持心平气和的好心境,心平天地宽。

妙联佳对养性情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代表郑板桥,在他兴华故居的厨房门两侧自撰自书了这样一幅养生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撰有一幅养生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清代名士翟公栾也撰有一幅养生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

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于成都宝光寺题了一幅佛说人的弥勒佛楹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宽心。

浙江舟山普陀寺,悬挂有近代名僧苏曼殊所撰的一幅养生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有一幅养生联: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他先师陈自崖撰的一幅养生联书于客厅以自娱: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上一篇:师徒协议书下一篇:煤矿决战四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