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总结(共12篇)
1.农业信息技术总结 篇一
全方位开展信息服务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十二五”期间一个明确的战略部署,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一定会为农业农村转变发展方式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顺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客观需要,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将提高我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做为我们的工作重心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现实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着力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为保障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多渠道开展信息服务,全面反映农技推广工作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以“热线咨询、网络延伸、信息发布、实地服务”为四个着力点,充分利用“12316”农业服务平台、“哈尔滨农技服务网”、《哈尔滨农技推广》、专家讲课、电视讲座和实地指导等多渠道开展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工作,效果显著。
1、开展惠民服务,畅通“12316”农业服务平台
哈尔滨市“12316”农业服务平台建设了约207万字的技术数据库,提供包括农作物种植、林业生产、渔业生产、蚕蜂生产、畜牧兽医生产和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家咨询和现场服务。在市农技中心及两区十县同时建设了13个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统一使用“12316”一个拨入号码。该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被列为2009年哈尔滨市一百项惠民行动之一。这项工作为全省首创,已经在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被借鉴使用。
为了更好、更贴近实际地为哈尔滨地区的广大农民服务,我们选聘了84名专家,组织建设了专家服务体系,成为服务平台的智力核心。平台运行时有专人负责值机,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和病虫害发生时期,部分咨询平台24小时为农民提供服务。自2009年至今,哈尔滨市“12316”农业服务平台累计接听和回复咨询电话50000余次,专家现场指导15000余次,对农民咨询的问题回复率为100%。
2、拓展服务空间,完善“哈尔滨农技服务网”
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2006年3月10日正式开通了“哈尔滨农技服务网”(http//)。它是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第一个专业网站,包括“业内新闻”、“推广人风采”、“中心政务”等八个版块。其中网站设计的“植保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具有强大的农作物生物灾害查询功能,深受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在网站管理方面,我们成立专家组,对网站的内容进行技术和方向把关,确保技术准确。截止目前,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达到351347人次,网站发布的即时性技术信息和资料已经达到576万字。“哈尔滨农技服务网”的运行,增强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时效性,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电子平台,促进了我市农技推广系统电子化政务进程。
3、共促发展,活跃《哈尔滨农技推广》交流
《哈尔滨农技推广》包括“十大重点技术”、“生产指导”、“体系工作动态”和“农业小知识”等专栏,实现了保持特色、服务农业生产,转变观念、展现体系风采,活跃交流、实现共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不仅出色地发挥了对我市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作用,为政府做好技术参谋,而且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市农技推广系统的工作动态。从2008年初改版至今,《哈尔滨农技推广》共编辑70 期,发布信息290余条,约26.1万字。我们还与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省内农业高校、兄弟地市和相关部门约60多个单位互动交流,深受好评。由于农业信息工作规范、报送及时,内容科学并有较强的技术指导性,我们一直是哈尔滨市委的信息直报点。
4、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指导,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 市农技中心每年都组织内容丰富的科技培训,各地通过农业科技大集、办班讲课、电视技术讲座和发放技术资料可以培训农民120万人次。双城市配备了6台松花江微型面包车作为“农技110服务车”,延寿县配备了21台摩托车作为“科技入户服务车”,在生产季节,这些服务车每天都巡回在田间地头,车到之处,立刻就形成一个现场的“技术咨询平台”、一个现场的“信息服务平台”,把农业技术推 3 广到田间、把致富前景展现在农民眼前、也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心建立在农民的心中。
5、领导重视信息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市农技中心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信息工作,市农技中心成立了信息科,专门负责信息编辑、发放、更新等工作。每年都印刷《农业科技资料汇编》和《哈尔滨农技推广资料汇编》,以便技术人员查阅、学习。市农技中心还组建了一支以基层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信息员队伍,保证了信息及时更新和有较强的针对性。并制定了《关于信息报送以及通讯员管理的若干要求》,从而保证信息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总体看,通过走访农户和实地调查,接受技术培训或信息服务的农户,亩节约生产成本或增加收入50~170元,全市节支或增收近1亿元。
二、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信息服务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大、共享程度有待提高。农业信息涉及面广、分散,在及时、无偿提供信息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素质还不能满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这将成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最大的限制因素。
3、信息服务的范围越广,工作经费的投入就越多,服务成本偏高。
三、对信息服务工作的建议 我们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2、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方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要适应农民的需求,不断丰富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要发挥农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3、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二0一0年十一月
2.农业信息技术总结 篇二
1信息技术简介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以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接收和信息控制。这四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信息处理是核心, 只有对信息处理后才能传递并应用, 有传递就有接收, 而信息控制又是贯穿整个始终。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
2.1 自然灾害监测方面
在GIS 技术支持下, 可获取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 将其相互结合, 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农作技术已精确定位到lOm2为单位的小块土地上, 大大降低了作物生产成本。及至1999年, 美国使用精确农业技术约达90%, 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正在迅速发展精确农业, 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酝酿实施这一项目。目前我国也主要应用这些技术, 结果显示, 该技术可提升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的时效性、准确性及智能化水平, 促进作物生产管理的信息化, 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当今信息时代, 要想保障作物安全生长, 我们必须构建全套预防及解决措施, 将风险降至最低。比如天气预报对作物的生长就至关重要, 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 也就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
2.2 作物生长监测方面
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即通过计算机来分析并模拟作物的生长全过程, 从播种到出苗、生长、结果, 每个阶段都由计算机来模拟现实中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发现并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比如在作物的耕种、灌溉及收获一条龙生产上, 实时控制系统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 完全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
2.3 农业环境监测方面
随着人口增多, 工业的发展, 不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对农业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 预测和预防各种危险的发生, 从而保护和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3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1 农民文化素质受限
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急需高科技人才, 这就成为农业信息化实施的一大障碍。因此,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政府应承担起引导责任, 多派一些大学生深入农村, 走到农民中去, 为农民多普及一些农业知识, 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 领导农业步入信息化道路。同时也要加宽网络传输通道, 使信息送入各家各户。例如, 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 多开发一些服务农业方面的网络教学平台, 让简单易学的农业知识在网络上普及,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 比如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综合发展的动态仿真模拟系统就特别形象逼真, 容易操作和接受。通过网络论坛, 还能实现农业技术交流, 让农民提出问题并能获得解达, 使农民易学、好学, 有利于农业知识的快速普及和农业的迅猛发展。
3.2 信息农业成本过高, 普及难度大
农民无力购买昂贵的技术装备, 使信息化农业难以推广。所以国家应对各别地区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补助一些贫穷落后的农业基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时, 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因为它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 在规模小时, 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 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 支付获取信息费用, 这对于生产规模小, 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 权衡之下, 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必要时可以鼓励高学历农业技术人才下乡一对一教学指导, 快速提高农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
摘要:当今信息化社会, 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 信息化在我国农业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农情监测上,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经我们专家共同努力, 信息化已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监测
参考文献
[1]石玉林, 封志明.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 (4) :293-297.
[2]杨邦杰, 陆登槐, 裴志远等.国家级农情监测系统结构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 1997, 13 (1) :16-19.
[3]刘晓燕.回顾与展望——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应用情况概述[J].计算机与农业, 1997, (1) :1-3.
[4]梅方权.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展望[J].计算机与农业, 1997, (3) :1-3.
[5]吕晓燕,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5) :6.
3.关乎我国农业发展信息技术的完善 篇三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网络 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使之应用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及其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其实质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渗透。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70~80年代的数据和知识处理,9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时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讯网络技术、3S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智能专家系统等已成为90年代以来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1]。这些技术的介入使农业生产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使农业生产过程和管理具有科学性、规范化和高效率,为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资讯信息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现状
80 年代以来, 我国的信息业开始从科技领域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领域扩展, 出现了科技情报系统以外的各类信息系统,并已建成或正在建造一批主要的事实型和数值型数据库[2]。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农业信息中诸如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和就业信息等应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因而他们需要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农业部曾经提出“金农工程”,但一直未予以立项,2000年国家虽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但额度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政府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众多且各自为政,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管理,这种体制上的弊端严重制约了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及最佳配置,既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也增加了政府协调工作的难度。
2.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较低,农民是信息消费的终端,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而我国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其信息的认知及获取能力。
3.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过程中,人才的因素无论是对信息产品的结构、内容还是对信息服务的效果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程度。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巨大,造成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有限的农业信息在落地入户方面困难重重的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4]。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已成为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完善的策略
在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切实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培养专门的农业信息人才。
1.强化政府信息化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中的作用
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探索多途径建设形式,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增强农民信息化应用观念,树立农民的信息意识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3.重视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加速农业信息技术的完善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依托农业系统已建立多年、覆盖全国的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通过宣传媒体、农技夜校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尽可能培养大量本土化的信息专业人才,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机制。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政府、农民、农业信息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技术,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献
[1]李虹,论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2006,2:65-66.
[2]纪丽珍,邹红 我国信息数据库事业发展前景及其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36(3):78-80.
[3]汪柱旺,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J].江苏农村经济,2005,1:46-47.
[4]王育菁,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障碍与对策,2006,213(5):40-41.
[5]路剑,提高对农户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2004,23:112-113.
4.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四
我市有关部门从7月份开始筹备此项工作,四个月来,开展了方案论证、设备招标、信息员培训等前期工作,终于让全市99个乡镇政府全部用上了电脑,并可以通过因特网了解和发布农业信息。此次发放给每个乡镇的包括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以及上网的相关软件和设备,总价值700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3000元,四市二区政府补贴3000元,乡镇出资1000元。
××市海南镇是我市的水产养殖大镇、蚕桑生产大镇,前来领取电脑并接受培训的该镇党委副书记、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总经理苏俊香告诉记者,市政府的此项措施解了乡镇和农民的燃眉之急。他说,近年来,农民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市场信息,基层干部在指导农民调整时也显得办法不多。镇政府曾考虑通过上网打通信息“瓶颈”,但由于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实现。现在在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镇政府实现了上网,将能更好地发挥水产养殖和蚕桑生产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乡镇领导都表示,回去以后,将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信息收集和发布,并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网络知识,真正使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生产。部分乡镇还准备设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促进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
5.农业局市场信息工作总结 篇五
今年以来,**县农业局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按照农业信息工作的职能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发挥农业信息在农村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上的作用,使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又上新的台阶。
一、加大农业信息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为改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状况,我们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主要是对我县的农业信息人员进行分级培训、对已经培训的农村信息员进行审核工作。
二、抓好农业信息的发布工作
为建立完善农业信息化制度,规范管理,根据县委、县政府新闻办公室意见,进一步健全了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和规范,对农业信息的发布实行动态监控管理,对不符合信息发布要求的进行及时修正或删除,并且信息实现了分类管理,共编发“**农业简讯”47期,发布信息被市、县两级采用二十余条。
三、抓好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
一是参与召开了全县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工作会议,为会议准备有关资料;二是参与了全县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三是参与了全县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项目编制;
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是参与了全县农业标准化规划的制定,在县委、县政府和县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了我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改进和加强了检测手段。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提高了综合检测能力。
二是加强了农产品市场检测。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将检测结果在一定范围予以公布,为消费者选择消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三是进一步加大培植了河峪小米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积极支持和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创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产品和加工品,扩大认证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当前我县农业信息工作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的农业信息建设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延伸步伐不快,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较低,网络硬件不配套;二是信息缺乏固定渠道,网络信息渠道不畅通。市县间、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不够,信息服务平台与龙头企业、市场、基地等的关联度比较低,信息缺乏固定渠道,信息的采集工作受到制约,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数量;另一方面,农民有需要各种信息的愿望,但获得的信息少。当前,农民缺信息、缺科技、缺资金的“三缺”矛盾中,最重要的是缺信息,由于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很难找到针对性强的实用科技信息。根据调查,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其比例占70%,而通过信息网络上网获取农业信息的不足1%。信息的采集工作受到制约,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三是信息员队伍建设步伐不快,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2010年农业信息工作的初步打算
2010年信息工作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围绕农业信息如何服务农业,面向政府、企业和农户,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推进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使农业决策的信息支撑能力得到增强,使农业的市场监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现状。
工作重点是:
1、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检测、疫情、农用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对重要敏感农产品和疫病进行检测,对农村科技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重点实施“一站式”服务,以增强面向“三农”的经济调整、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继续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作用。
2、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结合我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将农业标准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建设内容,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2)。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公司+农户+标准十基地”等组织形式,带动农业标准化实施;
(3)。结合农技服务、科技下乡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活动,采取送科普小册子、办板(墙)报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将农业标准传递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优势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定点监测和普查工作;
(5)。进一步组织好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并做好认证产品的标识管理;
(6)。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丰富网站内容,不断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增强网站服务功能,根据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建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等,定期征求信息服务意见,及时总结信息服务经验。通过重点信息服务对象来带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努力开创我县农业信息工作新局面。
6.农业局法制信息科半年工作总结 篇六
一、农业信息方面
(一)积极开展“三品认证”申报工作。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x市名牌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工作,对县内其它龙头企业或单位的产地按照条件积极受理,并进行相关业务指导。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x市名牌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的x推荐工作。目前已申报绿色食品x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x个。
(二)狠抓网络维护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己建好的局工作内网(办公系统网)、局域网、大足县农业信息网三网以及一站通的作用,进一步树立了大足县农业局的网上形象,x和规范网络建设,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降低了办公费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增进了单位之间和单位内各部门间的联系,基本实现了乡镇、局属各单位、以及涉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文件上报、下达,发x等无纸化办公,也为各部门之间交流工作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途径,更好造福于民、服务于民。同时信息法制科派专人负责网络的维护与日常的管理工作,针对网络自身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性,采取了x验证、杀毒软件、硬盘备份、文件备份等工作,及时为各科、站、室排除电脑故障,保证了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
(三)大力实施“三电合一”,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以电话语音系统建设为重点,依托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以“农网广播”和“移动农网”咨询热线进行农业信息服务。
1:“农网广播”
利用x市农业局和x电信联合开办的“农网广播”11896789咨询热线进行电话农业信息服务。“农网广播”11896789是通过电话网和互联网对接的形式,专门为农业企业、农户和农业系统人员开通的服务热线,该广播热线为用户提供当前农事、政策快讯、劳务信息、市场行情、实用技术、咨询问答等x个栏目信息。“农网广播”推出后,由于其收费低廉(每月仅x元就可不限时拨打),内容丰富,受到本地农户的欢迎。据统计,我县已有少部分农户开通“农网广播”。在县、镇(街道)乡、村各级农业信息服务部门的大力宣传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通过“农网广播”11896789电话热线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今年x月已开通x余户。
2:“移动农网”
“移动农网”是x市农业信息中心和x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推出的,以移动手机为传输载体、以手机短信为主要服务方式,以“三农”为服务对象的新型服务形式。该业务热线为用户提供农网热点、价格信息、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快讯、劳务信息、食品保健、供求信息、专家坐诊、预警信息x个栏目信息。农网用户资费:月租费x元(含来电显示),打全市范围内电话网内每分钟x元,网外每分钟x元,拨打全国长途x元/分钟(拨号前加17951),接听所有电话免费,拨打12590110咨询电话每分钟x元。发短信点拨农业信息每条x元,包月定制单项信息费每月x元,包月定制全部栏目信息费每月x元。目前,我局同县移动公司在全县大力宣传“移动农网”。由于其收费合理,信息服务内容丰富,受到本地农户的认可,目前已开通x余户。
二、法制方面
(一)加强领导。
县委县府在机改中批准我局建立了法制科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x结构上给予了保证。我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农业法制执法工作,明确提出农业局主要工作任务是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结构调整和科技示范,局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如何加强法制和执法工作,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专题听取汇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积极开展农业法制宣传。
我们协同县府法制办把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列入全县普法的内容,全年利用新闻、报刊、流动宣传车、送法下乡等形式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共出动宣传车辆___台次,印发宣传资料x余份,印发x监督电话x余份。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录像、互联网等形式宣传,起到了警世作用。同时我们加大对广大在职干部、职工、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了干部职工法律素质。在对农资经营者的培训中,局统一办理培训合格证,增强了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
(三)加强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管理。
建立农业执法监督机制,做到执法与经营分开,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缴分离,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相分离,增强了执法的公证性,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先后出台了《大足县农业局行政执法责任制》p《农业执法人员手册》、《大足县农业局行政处罚案件审批制度》、《大足县农业局行政执法办案处罚程序》、《主办人员责任制》、《农业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备案规定》、《种子生产、经营、备案、证照管理有关规定》等制度,并严格遵守。经市政策法规处同意农业执法人员必须经市、县统一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办理执法证件。今年以来,我局将贯彻实施《x市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x市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暂行规定》,推行执法责任制作为依法治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县农业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合法、证据基本做到了充分性、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文书标准化、处罚时均告知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执法人员做到了持证上岗,文明执法,案件处理基本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今年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案件。
(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办事。
7.农业信息技术总结 篇七
关键词: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农业产业化,企业信息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 河南农业企业无疑是关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信息经济中, 河南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河南农业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往往融合了行业中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以及被多数企业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规律。企业管理系统规范了企业管理流程, 在一程度上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方法, 促使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技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 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办公自动化不但节约了纸张、话费、传真费等, 大大降低办公成本, 另处还能精减业务流程, 节约大量劳动力,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可以合理安排库存, 降低了管理成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企业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使办公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另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公文电子化的流转方式, 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 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地被处理, 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四) 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应用, 不仅企业内部沟通方便, 还方面了与外部的交流, 使企业在锁定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还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二、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高层观念落后。部分企业高层观念落后,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高层满足于眼前的状况, 不愿引进和接纳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认为企业不搞信息化照样可以发展好。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资金本就紧张, 更不愿把钱花在见效慢、投资回报低的信息技术上。
(二) 技术人才匮乏。河南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大多企业没有配信息技术人员, 就算有也数量极少, 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信息技术能否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 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 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性, 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后期的维护及系统升级同样需要花费不少的费用, 这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太强的企业是不小的压力。加之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 银行在提供贷款方面积极性不高, 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不足。
(四) 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目前河南农业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 其中企业的设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较高;但企业决策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率依旧很低, 相关报表、文件仍需人工传递、签字、批复;而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少。
(五) 缺少适合农业企业的信息产品。市场上适合河南农业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极少, 按照河南农业企业自身特点及业务流程“量身订做”的信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一是“订做”费用会比直接购买市场上现有的产品高, 二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不愿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 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人工成本。以至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时只能“随大流”, 很难找到与企业需要契合度高的软件系统, 企业只能自行调整去适应软件系统。
(六) 重硬件轻软件。虽然几乎所有的河南农业企业都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 但像ERP、OA等应用系统软件的拥有率却很低。重硬件轻软件, 致使信息技术无法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的发展。
(七) 对电子商务认知度不高。河南大多农业企业受自身管理水平、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大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不高, 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仅仅是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而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及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八) 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对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不足, 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网络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都有待政府进一步努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针对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立足河南地方特色, 研究出一系列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 改变企业高层的观念和认识。农业企业高层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引进者和决策者, 一是应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愿望, 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二是应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企业需要引进什么信息技术, 统筹指挥企业技术团队, 从而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管理相结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 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纵向、横向相结合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横向即是从外面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壮大和充实技术团队, 实现量的发展;纵向是做好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深造和培训工作,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质的发展。
(三) 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企业本身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 加大资金投入比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贷款方式, 在减少风险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支持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 企业内各部门均衡发展。在做好人事、财务部门等信息化的同时, 也要加强决策部门及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行集成管理, 将上游和下游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网络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 研发更多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服务商应积极研发一系列价格低、性能高、功能全的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 减轻企业信息化成本。另一方面, 经济、人才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大型农业企业, 可以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 从实际需求出发, 为企业量身打造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外部的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和清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需要, 更能研发出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
(六) 软硬结合。硬件是骨骼, 软件是经脉, 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起来, 企业才算是真正的“健全”。河南农业企业在拥有信息技术相关硬件的基础上, 应积极引进和运用软件系统, 使企业成为一个由硬件支撑, 软件带动的完整体。
(七) 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具有低成本、高效益、交易快捷等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河南农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 熟悉电子商务环境, 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
(八)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政府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信息化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为信息技术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结语
8.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5-0074-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科技与工具的每一次革新,都带动农业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时期。5 000年前,金属农具的使用引发农业耕作革命,人类由原始农业步入传统农业时代。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让农业进入工业化农业时代。化肥、农药的使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20世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工业化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时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可以科学、快捷、可靠地实现农业管理。
1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1 加快信息传播
计算机收集、整理、存储农业数据信息后,利用互联网传播,建造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目前,我国农业部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如农业政策系统、农业资源管理系统、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业推广管理系统等。同时,高等院校也相继建立了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的网站。另外,各地农业行业协会通过不同渠道发布新的农业资讯。可以说,农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1.2 改变农民生活模式
随着全国农村居民拥有的计算机、手机数量的增加,各级卫视频道在农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民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无线通讯等信息技术获得最新的农业资讯。网络拉近了农民与世界的距离。有些农民开设网站,用来介绍自己的产品、学习农业知识、交流生产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浏览网上图书馆、查阅信息、欣赏娱乐节目。信息技术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
1.3 网络销售农产品
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许多农业生产者也参与到网上经营的潮流中。农民在网上开店出售农产品,同时也在网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新兴的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减少销售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网上销售操作简单易懂,且大型网站交易平台已建好的经营网站还提供技术支持,农民只需拥有网上账户并在交易平台注册申请即可销售产品。
1.4 远程教育和培训
网络多媒体技术促进远程教育、虚拟教室快速发展。农民利用业余时间,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各领域的知识。农民通过网络阅读文字教材、观看教学视频,与网络老师通过文件传输、语音视频聊天等进行互动。通过远程教育和培训,农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思想意识也明显转变。
1.5 专家系统技术
专家系统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利用已存储的专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模拟人脑工作模式,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思考、学习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解决人类在农业各领域遇到的问题。农民、农业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远程专家系统,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互动,利用系统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先进技术,了解领先科技,解决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6 农业生产预测系统
计算机对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生长环境因素、发育影响因素,以及营养需求等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建立一套农作物生长模型及预测模型,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的动态预测,使农作物的生长朝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
1.7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是农业生产者利用计算机随时对农作物现场环境进行观测的系统体系。自动控制器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因素,并依据已存储的农作物不同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标准值对所测环境进行温度、湿度、光照等自动调控。自动控制系统调控精度高,所需劳动力少,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1.8 对农资产品的监管
农业生产资料与“三农”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及发展方向。近些年,农资经营向私营化和个体化转变,农资经营活跃,农资市场增多,在给群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无照经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建立农资经营单位的信用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以上问题。通过信用信息系统对农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监督抽检结果进行备案。广大农户可以在网络上对使用的农资产品进行质量评价,对经营者进行打分,其结果将在系统内公布。这样可起到公示、公开的作用,从根本上规范现有农资市场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区域内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切实维护普通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1.9 农业环境建设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监测。例如,对土地利用现状监测可以保障农业土地总量、结构平衡和利用率合理,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信息技术可以对农业旱灾、洪涝灾、火灾、寒潮及虫灾进行预测,并对灾情的动态趋势、面积、损失等进行估算。
1.10 农业实现安全管理
农田水利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管控,实现农业安全管理。
2 我国发展农业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科技的研发上取得一定成绩,在一些领域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但总体来看,农业领域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世界经济大变革的压力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现阶段在发展信息农业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国家对信息技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一些贫困地区没有网络和传播体系,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和利用信息资讯。二是信息技术研发不足,科研机构零散。培训机构不完善,缺少相关人才。三是大部分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电子化。已建成的数据库存在长时间不更新或更新缓慢的问题。四是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全国缺少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政府对农业信息产品推广力度不够,信息市场管理无序。五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上不去,生产缺少科学性。
3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建议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建设信息数据库。政府应立完善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规划、管理、更新体系。开发农产品预警监测系统,以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农产品智能化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家电入户,广播、电视入村。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保障村里公共信息的接入。支持农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实现现代化流通,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鼓励教育机构培养消息技术领域人才,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进行信息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 王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7):145-147.
[2] 李学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2):27-30.
[3] 陈启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2010,21(4):106-35.
9.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九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机化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农机化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信息管理等方面会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快的转化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推动 农机化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中央一号文件又将发展农业现代化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里就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东营农业机械化发展谈几点看法:东营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现状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东营市政府非常重视全市信息化工作,对此农机部门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都应及时上报。目前,全市农机化信息网站已经建立,各种信息报送的制度和规定已经制定,信息上报进一步规范。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一些基本资料,逐步扩展到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政策法规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市场供求等一系列栏目。上报信息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全市农机化信息报送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网上资源的时效性、针对性日益增强。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也为广大农机管理者和农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1.2 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
《农业机械化论坛》是我市农机部门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农机化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农机部门工作者和农机使用者都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的依据。农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
自八十年代起,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社会对信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有价值的信息量少,无价值的信息量多,特别是我市农机化网站,还不能有效的、及时的提供农机化信息服务。
2.2手段落后,服务滞后
面对中央提出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着手段落后、服务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一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有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各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造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及时在网上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
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上主要局限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等信息,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在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几点建议
3.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一个行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将影响该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充分提高对农机化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增加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
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入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息服务窗口。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信息加以利用,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组织不健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与基层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我市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的办法是: 一是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即:在全市县以上的农机管理部门设立信息工作站,定期将当地的农机信息上报上一级农机管理部门,重大信息随时上报;在市一级设立农机信息中心,对各地上报的信息及时加工处理。二是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随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三是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信息加工使用是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在保证信息采集量的基础上,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素质的信息管理队伍。其次,信息加工需要一个加工平台。对采集到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加工成有用信息以便利用。信息的传递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是信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开劈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
3.3明确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
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按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快捷的路径。组织指导全市开展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上级农机网站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规范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
10.农业信息技术总结 篇十
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加入 WTO 后,我国农业面临 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则可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
一、推动现代化农业向知识性农业发展
所谓“知识型农业”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等要素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更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知识型农业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推动现代化农业向产业化农业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产业链条延伸和生产要素重组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整合升级。农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渗透到
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成为组成生产力的新要素,在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方面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奠基石,为农业信息技术体系提供全领域长链条的应用空间。农业信息化必须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只有在一定程度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农业信息化,随着我国农业逐步从集体合作、小农经营向智能农业、信息农业的转变和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密切协作和农业经营实体的规模化管理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
三、促进现代化农业向科学可持续方向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的不断提高,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缩小数字鸿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成为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利推动器。只要扎扎实实、用诚恳细致的态度去推进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农村信息
化就一定会开花结果。而被信息技术全面武装的农村,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景涛、李爱芹、郝晓玲,农业信息技术的体系与发展,农机化研究,2009(5);
2、袁松梅,着力发展农业网站建设发挥农业信息服务功能,上海农业科技,2009(4);
3、杨彦涛、王洪斌、王靖飞,浅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2);
4、付莹、曹冬巍,农业信息科学发展条件分析,农机化研究,2005(3);
5、张淑芬、徐洪林、庞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现代情报,2004(11);
11.农业信息技术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信息化
农业机械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提高农机管理水平、进行农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农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机产供销及在农业生产当中的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机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它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产品营销信息化,将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农业机械管理现状及问题
1.1 农业机械管理现状。
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是管理手段科学化,管理方法国际化。企业在对农业机械管理指标进行分析的时候,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防控相结合的农业机械管理方法。农业机械的经济管理是农业机械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和环节,农业机械经济管理的水平如何,直接与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对农业机械进行经济管理时,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财务管理、购买费用管理、折旧费用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农业机械的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机械的合理配置管理;另一方面是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靠、相互依赖的,只有实现工程机械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高效使用;只有农业机械的使用达到了合理的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1.2 农业机械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作业量和农业机械的使用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机械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农业机械闲置、损坏、技术性不能充分发挥。由于农业机械品种数量众多,在多机种、高性能机械联合作业的情况下,农业机群会耗费巨大的投资费用,使用费用高,机群的协调工作不到位,导致整个农业作业的质量和效益大大受到影响。如何对机群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充分发挥机群协同作业的工作效率,降低农业作业成本,已经成为大型农业作业项目比较重视的问题。农业机械的维护、使用方式不当,造成浪费。农业机械的管理者,很少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更多的是采用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工程机械进行管理。
2 管理信息及技术
2.1 信息特点。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点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农业机械信息种类较多,并且伴随着农业作业的流动而流动,因此农业信息的收集、记录、发送传递、处理具有各自的频率和周期。比如:农业机械器材、材料、工具使用的是非连续值。由于农业机械的数量和品种繁多,因此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量会由于机械品种、供应渠道的增加而成倍增长,这就导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同时由于信息主体来自不同时间、不同个体,因此农业机械信息相当繁杂。
2.2 信息种类。
机械基本信息,如机械名称、信号、生产年份、生产厂家等;机械使用维护信息,如使用单位、使用时间、使用强度、维修信息等;机械测试信息,如保障性分析、可靠性分析、维修性分析等;机械标准信息,如图纸、使用手册等;机械资源保障信息,如人员信息、行政管理信息等。
2.3 信息技术。
农业机械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农业机械的运行状态、工作位置状态进行远程监控。主要的信息技术包括:车载计算机及机械工作状态监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数据通讯系统(GSM)等组成。车载监控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摄像设备、记录设备和显示设备。摄像设备用于社区图像和声音;记录设备将前端采集到的图像和声音数据记录下来;显示设备用于观看监控录像的画面和播放声音。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能够实现导航、测量、授时的工程,其主要包括三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用户设备部分。无线数据通信是一种在有限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其能够实现对象在移动状态下的实时数据通信。该种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主要能够用来实现人与计算机,及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3.1 机群控制技术。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农业机械对地理位置的虚拟现实技术显得日益重要。GPS技术和GIS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虚拟现实与集群控制技术。目前GPS和GIS主要被应用于选择集群优化配置方案、集群优化方案及实施条件确定,显示各工程机械的实时工作位置,实时向中央控制器发送农业机械的位置信息、地理信息,从而方便机械的智能化管理。其中主要包括现场环境信息、机械位置信息、作业速度和时间信息等。
3.2 农业机械设备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都针对其农业机械产品及其工作的特殊性,购买或开发了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农业机械信息系统在总体上覆盖了机械管理单位的全部业务活动,建立了面向市场的全面、系统、科学、灵活、安全、可靠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上,实现了农业机械管理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并且在技术上采用了结构化和模块化设计,方便系统的扩展和对接;在系统性能上实现了系统的安全稳定、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运行快捷、准确可靠。
3.3 农业机械的虚拟管理。
VR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更高境界,它包括虚拟世界的数据库、VR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及输出设备等。VR技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交互性和存在感等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熟的VR系统能够实现工程机械管理的形象化、实战化、精确化和管理结果最优化等功能。
4 束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系列化、微型化、作业功能多样化、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管理作为对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的相关机械进行的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的运作管理,其工作日趋繁杂。
参考文献
[1] 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郭伟,李培根.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公路运输文摘, 2011(05).
12.农业信息技术总结 篇十二
21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如何良好的利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物联网技术随着网络互联共享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探究视角。现代信息采集技术、网络互联技术以及传感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 物联网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元素和系统支持。物联网技术利用感知、信息传输、反馈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处理系统为农业发展提供智能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 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有着更大的需求, 先人制定的24节气大多是根据农业对季节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而制定的。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信息都来源与自然环境, 其所需要的信息不稳定因素大, 并且高度分散。其具有不稳定性和时变性大的特性, 区域降雨量、农作物病害情况以及气候条件、土壤肥沃度和湿度等环境状况各不相同。
长期以来, 农村信息的闭塞以及经济条件的相对低下, 使得传统农业发展局限在依赖外部环境和手工作业, 是一个可控性低和稳定性差的行业。根据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强调以建立现代信息化农业为战略发展目标, 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经济份额。信息技术在我国其他行业之前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更是日益发展成熟, 但在农业生产领域没有得到系统化的建设, 合理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无疑会给农业现代化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 把物联网技术 (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反馈认知技术等) 渗透到农业培育 (选苗、选种) 、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等各个方面, 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降低农业投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 规范农产品市场, 有效的促进农产品流通,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农业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
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涵盖的一部分, 其包括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共享技术、RFID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遥感技术等。其各项技术渗透到农产品播种、施肥 (饲养) 、除虫 (杀菌) 、收割 (宰杀) 、物流运输、装卸、市场销售、质量安全追溯等各个具体环节。农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加工、培育 (加工) 、市场营销、农业机械管理以及农产品销售市场等领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使其组成信息互联的整体。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下列几个主要要素:
1.1.1 农业物资材料与环境信息化
农产品培育、土壤以及饲养环境、降水量与湿度、环境温度与昼夜温差、光照度、周围其他环境等都是农业的资源与环境, 农业信息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要信息前提条件, 只有完善和精确地信息数据库才能为信息化实现可行性,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库和动态资料表可以精确、实时的了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因素变化。
1.1.2 农业生产 (加工) 过程和经营管理信息化
农业生产主要包含农田作物生产、畜牧养殖、农田以及养殖场水分供应管理、农业环境监测等活动。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采集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机械管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1.1.3 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 建立多维度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加强农业科研水平和信息沟通水平, 加快农业新成果的交流和良性传播,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机制。
1.1.4 农村经济信息化
经济信息化是在农村全部实现信息网络化, 农户以及农村事业单位和农村企业实现网络覆盖, 健全网络通信设备, 方便各级决策机构能够更快更准备的掌握农村经济、生产、科技和社会形态的变化, 实时的掌握农村人口变化、经济结构、文化普及程度、乡村企业建设、道路铺设、能源环境、通讯结构、医疗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形态等信息, 信息的互联与共享有助于政府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 又可以吸收外部经济投资。
1.2 农业信息化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动态
1.2.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社会经济逐步成为信息经济,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 从工业社会到经济社会的动态演变, 信息化上升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信息化程度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 制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70%, 然而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我国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1 国外研究动态
农业信息化在西方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已经被应用与生产实践, 其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农业生产 (加工) 技术、智能监控技术、机械化生产 (播种、施肥、疾病预防、收割、装卸与运输) 、农民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化普及、农产品的营销渠道管理等方面。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农业的精准生产中;20世纪70年代, 初步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软件系统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 农业信息化建设趋于完善和成熟, 信息化的建设涵盖农业生产智能控制、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环境以及项目模型分析、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专家决策分析系统、信息总结归类数据库系统等方面。从信息化的经济学角度侧重点研究了信息的商品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农业信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信息的传播、农业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评价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准农业的发展, 使得美国农场的生产效率、产出率和经济利润率都得到显著提高。美国农业资源管理调查显示, 经济作物与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2001年相比1996年提高了25%;2001年使用产量的地图比例占13.7%, 比1997年提高4.2个百分点;2001年使用土壤地图的比例达25%, 相比1998年提高6.4个百分点。美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制度完善, 《1996年信息自由法案》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of 1996) 规定联邦机构依照职权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 实现政府服务工作的信息透明化。《2001财政年度国库和普通拨款法案》第515款授权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机构提供政策和程序指南, 以确保美国政府机构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等,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撑。此外, 美国农业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活动, 其在建立一套服务于每个农户的24h信息服务和技术保障系统, 这表明美国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建设有国家强有力的后盾支撑和服务保障。
1.2.2. 2 国内研究动态
近几年,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不断深入, 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 研究比较分散, 大多侧重于技术层次, 如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有些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经济角度的研究虽有所进展, 但尚未形成体系。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发展于90年代。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金农工程”, 其目的是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在“十五”期间, 我国启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工程和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工程以及农业“3S”应用工程。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部为中心, 联合全国各省农业厅的信息网络平台。全国已经有29个省农业厅开设了自己的服务网站, 全国333个地区其中206个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其中105个建立了局域网。在全国2800多个县城, 42%的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 61%建立了局域网信息通讯系统。我国已经由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 物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本身是针对特定管理对象的“有限网络”, 是以实现、控制和管理为目的, 通过传感、识别器和网络将管理对象连接起来, 实现信息感知、识别、情报处理、态势判断和决策执行等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物联网的应用带来的海量数据将给通讯网、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带来数量级的需求增长。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为实现农业、畜牧业的信息化、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按照国际电网联盟 (ITU) 等国际组织的定义, 物联网是物与物 (Things to Things, T2T) , 人与物品 (Human to Things, H2T) , 人与人 (Human to Human, H2H) 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不同在于, H2T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连接, H2H是指人与人之间不通过电脑便能够进行的互联。物联网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互联网技术上的空缺。狭义上的物联网是连接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 实现物品的信息识别、采集、传输和处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视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 将一切事物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 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高效信息的交互方式, 并通过相应的服务模式将各种信息与社会行为相融合, 是信息化与现代社会更高层次的应用。
2.1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框架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 每一个农产品都相应的被匹配唯一的身份标识编码, 产品的详细资料信息被储存在RFID信息采集标识服务器之中。当物品从生产地到流通中的某一环节被标识并进行数据分析时, 先通过产品代码解析系统或产品ID, 然后通过物联网储存系统提取出产品的具体信息资料, 以进行物品的识别和达到对物流供应链自动追踪管理的目的。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为每一个农产品建立全网、开放、可追溯的ID标识, 以实现对农产品的信息介绍和产品质量全程跟踪, 提供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2.2 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根据空间变异、定时、定位、定量的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的涵义是根据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因素, 对农产品的种植、施肥、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进行定量的数据控制, 确定农产品的生产目标, 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和科学管理, 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精准农业的生产在实践中广泛的采用3S技术, 即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是把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进行标识, 对其感知, 然后利用智能接口与计算机、显示设备、决策终端等进行连接, 信息双向反馈实现自我控制和决策控制。通过信息处理终端设备 (计算机、手机、移动设备等) 结合无线通信技术, 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互联。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生态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农产品原料 (种子、种苗) 、培养场地 (农田位置以及畜牧场地) 、含水量、灌溉条件, 土壤肥沃度以及环境、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湿度、人为不稳定因素和气压等实时多变的环境变量。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运用远距离无线传感通讯技术, 对现场复杂多变的农作物生长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把物联网技术融合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信号采集中, 形成物联网的初步构架。物联网智能检测技术不仅涉及到如何构造传感监测网络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利用计算机终端对农业现场的因素进行自主控制和实时反馈, 从而对农作物生长进行实时的监控, 达到实时监控、科学养殖和预防灾害等目的。
2.3 物联网技术在农畜产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频繁发生, 国内的牛奶质量问题, 以及目前的禽流感H7N9最新疫情的扩散都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为此, 各国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 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管理, 其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产品的进行识别和跟踪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效措施。2004年初, 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 (NDSU) 成功研究出使用RFID技术来检测疯牛病的办法, 通过在牛耳朵上植入RFID身份识别标签, 来记录每头牛的详细信息资料 (年龄、体重、饲养、宰杀、患病情况等) 。日本在蔬果农产品中植入基于RFID技术产品信息和安全追溯系统, 并且在日本的千叶县进行了试验。2009年“金卡猪”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 市民对贴有“电子身份证”的猪肉购买时更放心。所谓的“金卡猪”便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生猪的饲养、防疫灭菌、产品加工、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的信息监控。为了给农畜产品整个生产监控各环节提供相关的农产品的详细信息 (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 , 借助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
2.4 物联网在农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具有可识别、可追溯、可联网等特点, 能够控制农产品整个流通流程 (产地→装载→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 提高产品信息的采集效率,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集成和共享程度。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 在生产与供应各环节中, 采集到相应信息之后, 应用软件将信息更新和储存于相应环节的本地数据库, 并根据整个供应链之间的共享密码, 将需要共享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 以定期和不定期刷新农产品信息库的数据信息。
2.5 物联网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产品质量溯源技术体系包括3个层次:信息收集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查询层。
2.5.1 信息收集层
绿叶蔬食产业基地为每个地块进行编码, 并配备了IC卡, 对每个投入品编制电子标签, 在播种、施肥、打药、除草、浇水、采收等整个生产过程, 通过手持终端将所有信息记录储存在IC卡中, 减少人工记录, 提高操作准确度和精确度。
2.5.1 信息传输层
基地使用手持终端利用RFID技术, 将IC卡中所有采集储存信息传输到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的数据库中, 以备查询使用。
2.5.1 信息查询层
产品采收上市时, 利用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的追溯码生成和标签打印系统打印出产品的18位追溯码, 将产品追溯码粘贴于产品上, 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质量查询界面上查询产品质量信息。
3 结语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农业现代信息建设进程伴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完善, 但相距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以及力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人力、物力的继续投入。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借此来提高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 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借助现代物联技术为整个农业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持, 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科技化、信息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大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Z].中发 (2009) 1号.2008 (12) .
[2]Griliehe Z, Hybird corn:an explanation in the economics oftechnologicalChange[J].Eeonometrie, 1957, 25:501-522.
[3]龙世谱.论农业信息化[J].现代情报, 2007 (1) :166-167.
[4]刘世洪.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6 (2) :3-17.
[5]赵锦域.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4) :12-13.
[6]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 2006 (6) :57-59.
【农业信息技术总结】推荐阅读:
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10-19
农业信息08-22
农业信息化平台07-26
农业企业信息化11-09
农业信息分析工作意义取向探讨06-18
唐山市农业信息化实践探索08-14
农业部关于表彰全国农业信息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10-11
万州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专题调研报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