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精选3篇)
1.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 篇一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句话:“内外结合”力促农民增收。“内”是指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是指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实现鲜活农产品运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2)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
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包括:积极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以及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直补方面,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比如: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上,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
(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2.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 篇二
[关键词]一村一品;农民;增收
“一村一品”可以说是一个形象的提法,所谓的“村”也是一个区域概念,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
“一村一品”的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关键在提升。长治市坚持以“村”为切入点,以“品”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不断增值壮大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广泛增收,进而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可以说,长治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主要路径。
一、长治市推动“一村一品”取得良好效益
在工作实践中,长治市紧紧依托全国第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的产业优势,牢牢地把工作着力点盯住了“村”,把发展目标盯住了“品”,响亮地提出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口号,采取目标锁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一村一品”迅速成为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稳定增收的实际举措。全市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97个,专业乡镇达到40个,从业农民达到近10万户,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素称名米之乡的沁县,以名米“沁州黄”为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组建科技攻关队伍,努力延伸小米加工的产业链条,已形成年产“沁州黄”谷子2000~kg,与中国农大联合研制的“谷之爱”婴幼儿小米米粉也于今年成功上市,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200多个设区的市,终端销售店铺达2300个,带动3万农户户均收入3000多元。
——沁源县以迅猛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全县马铃薯、绿色小杂粮、食用菌、肉牛育肥产业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村一品促进了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了1.8亿元,沁源已经形成农牧林立体发展的生态农业区。
——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武乡县的一村一品发展也红红火火。目前,一村一品专业村涉及农户5128户,主民产业从业农户3539户,从业人员达到8339人,人均纯收入3490元,特色产业平均占到各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七成以上,以农家乐、小杂粮、林果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以上只是长治市“一村一品”发展洪流中的部分事例,正在蓬勃发展的还有长子的大青椒、壶关的旱地西红柿、平顺的大红袍花椒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都在为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
“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
发展“一村一品”,是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禀赋
发展“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2.有利于充分开拓农业的多种功能
开拓农业多种功能,是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选择。各地在发展中大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发展一村一品,就是把“优势”变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既遵循自然规律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
三、多模式继续推进我市“一村一品”发展
各地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各异,树起的“一品”和具体发展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就今后现代农业趋势发展要求而言,长治市的“一村一品”发展要多模式继续推进。
1.是继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型
特点是从传统产业发展而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明显的地方特色,群众对产业的认识较高,有传统习惯或传统工艺,发展区域以一个和几个相邻的自然村为主,产业地理界限清晰,地域和规模相对固定。如沁县次村乡檀山村的沁州黄小米,平顺县中五井乡留村的大红袍花椒,屯留县河神庙疙套村的中药材,长子县王家峪乡王村的烟叶,长治县宋家庄村的花灯,黎城县黎候镇谷驼村的布艺老虎等。
2.是继续推进特色产品开发型
特点是依托优势资源,尊重农民种养习惯,挖掘产品特色,培植产业规模,形成主导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成为當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这类产业易于复制,很容易形成大的规模,甚至上升为一村一乡乃至一县的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如,长子县的大青椒,壶关县的旱地西红柿,黎城县的尖椒等。
3.是继续推进市场效益拉动型
特点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效益为杠杆,周期短,效益高,随市场变化可能及时进行转型发展,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起伏很大,具有明显的鼎盛时期和衰退时期。长子县南川庄村80%的农户鸡,2006年禽流感造成毁灭的打击后,重新进行项目考察、筛选、认证,通过扶持,变养鸡为种菇,变养鸡户为种菇户,这个村由养鸡专业村变成了双孢菇专业村。
4.是继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
特点是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产业与项目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聚集度,有效地推动了“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有稳定的基础。如:壶关县小山南村、三家村在紫团饮业公司的带动下,实施“千棚十区”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潞城市合室乡熬脑村在森龙公司的带动下种植大葱,450亩,仅此一项就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6197元,大葱已成为全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5.是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型
特点是在合作社的组织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和“一村一品一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施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商标“五统一”,扩张基地规模,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有效地推动了“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如:武乡县故城镇权店村依托东青杏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权店梅杏”商标,量身定制了精美的包装,提高了梅杏品位,仅靠种植梅杏收入就达到120万元,户均增收上万元,成为了闻名远近的“梅杏之乡”。
6.是继续推进农村能人扩张牵动型
特点是通过农村能人带动,采取“有序流转土地、规模集约经营”的发展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效益,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壶关绍良村栗交忠,带动农户进行西红柿种植,在壶关县独树一帜;长子县大李村在李生贵的带动示范下,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青椒种植专业村。
7.是继续推进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型
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依托农村的田园风光、生态景观、乡村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明、特色产业,合理开发体验式、参与式、采摘式、观光式等乡村旅游,在有限的村域空间内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和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如:武乡县丰州镇下关村,依托当地红色旅游优势和关河水库,建成了全县一流的“度假村”;郊区老顶山滴谷寺村依托老顶山森林资源和城郊优势,积极发展农事体验都市休闲农业产业。
8.是继续推进市场商贸物流型
特点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围绕“商贸兴村”,通过市场物贸,建物流基地,搞物流平台,加快一二三的融合速度,拓宽了三产经营渠道,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城区新民菜场,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先后建立起了新民蔬菜瓜果市场、龙盛装饰城、万博装饰广场,昌沁园等餐饮娱乐休闲市场,初步形成了集建材、储仓、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第三产业集群。
总之,长治市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和重要途径,可以说是从战略的高度找到了解决农民收入翻番的路径和着力点,取得了确定一个目标、打开一条思路、找准一个突破点、拓宽一条增收渠道的实际效果。“十二五”期间,长治市在农业上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继续抓住“一村一品”这个重头戏,引导机制、模式化推进机制和资金扶持机制,建立健全“一村一品”政策,坚定不移地进行板块化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优势品牌,深化拓展“一村一品”的内涵和外延,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格局,有力推动“一村一品”向更大范围、更广深度、更高层次发展,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长治市统计年鉴,2010年
[23网络资料文献
3.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 篇三
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求新的农民增收途径,创新农业经济运行体制,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现有农业经济运行格局难以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不大。我省农业已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徘徊波动阶段,种植业受耕地面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各种产量此起彼落,经济总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养殖业特别是畜牧生产,分散养殖急剧萎缩,发展规模养殖在填补分散养殖数量减少的同时,使更多农户失去了养殖业收入,而且规模养殖大多数是老板经济,多数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转移,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不是短期见效的。因此,靠农业增量增收很艰难,不现实。
2、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增收空间不大。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不可阻挡。除粮食价格由国家宏观调控保护收购以外,其余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去年,棉价、果价大跌,棉农、果农血本无归。食用油价格下滑后,可能导致今年油菜籽价格降到三年前水平。今年四月以来,农民交售的生猪价格跌到4.5元/斤以下,低的土杂猪只有3.9元。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也不现实。
3、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劳务经济开始萎缩。过去几年,农民打工收入持续增长,打工经济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但从2008年末,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沿海出口型企业率先受到冲击,大量农民被迫返乡,劳务经济开始萎缩。据统计部门统计,今年全省外出务工农民比上年减少138万人,减少12%;工资收入下降20%。按此计算,预计今年全省打工收入减少100亿元以上,打工收入占农民增收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名无实,农民处于买卖关系的不利地位。可以武断的说,湖北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形成,农民与加工、流通企业只是个买卖关系。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流通、加工企业的利润是恒定的,“波动”只是和农民的利益相关。在宜昌市,今年市场猪肉价格并没有大的变动,在消费者花同样钱买去年同数量猪肉时,养猪户出售的猪价下降了30%,生猪生产亏本,而生猪加工、销售者是永赚不赊。宜昌万发永红专业合作社是生猪销售的“大龙头”,一年销售生猪40万头左右。他们对生猪的定价以终端市场价为基准,合作社调运生猪每斤有0.8元左右的差价,生猪贩子每头肥猪赚20元,以此决定在农民那里收购生猪的价格。就是说,农民销售的生猪价格与市场终端的差价始终保持在1元左右,价格波动也只能波动到生产者,生猪一道贩子、二道贩子也是永赚不赊,吃亏的总是农民。
5、生产过程环环脱节,农业生产者处于被宰地位。农业生产过程环节诸多,种植业从购种到收获、变现,要经过耕整、施肥、播栽、防治病虫、化学除草、机收机脱、运输交售等上十个环节。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越来越需要社会组织服务,每项服务都是要收费的,而收费标准的底线是提供服务的企业或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利润,并不考虑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益。去年,农作物种子价格上涨20%,化肥平均价格上涨30%,仔猪价格由每头200元上升到600—800元,机械耕整每亩收费100元,机收机插每亩收费80元。在这个服务过程中,农民基本没有话语权,农民是分散的,而提供服务的企业是有组织的,甚至可以上上下下搞价格同盟,这就必然造成农民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接受“服务”,处于被动甚至被宰的地位难以改变。
6、靠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补贴,与2003年相比,2008年农民从国家政策补贴增收人均在3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补贴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不变基数,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明显下降,再靠财政对农民补贴增收极其有限。
总结这些年来,农民增收构成,主要是打工、政策、农产品价格三个方面所得。受上述六个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新时期。
二、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去年底,我们有幸考察了谷城县魏家山畜禽生态养殖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当地养鸡大户蒋群林、陈晓林、汪洪军在总结分散养殖单打独拼的种种弊端后,于2005年自发组建了蛋鸡养殖协会,2007年7月正式规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178名农民组成,其中64人出资入股参与蛋鸡生产经营。2007年114个养鸡户在获得出售收益的同时,合作社靠鸡苗,饲料供应,鸡蛋销售等环节共获利219.38万元,扣除由社员代表大会议定的应提公积金、公益金外,多出的131.63万元分红返利。其中60%,即78.98万元按养鸡社员购买鸡苗、饲料、鸡蛋出售的数量分给养鸡社员,平均每个获返利4436元;40%即52.65万元按股分红,分配给64户出资社员。养鸡户蒋群林返利17385元,出资人陈全军分红28432元,确保了蛋鸡生产者和出资股东的利益。2007年,养鸡户平均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比全镇人均平均收入高出1300多元。
这个合作社成立后,较好地解决了蛋鸡生产、供销中出现的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既得到了鸡蛋生产各环节的服务需要,又使蛋鸡养殖户获得了生产全过程的合理利润,的确是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较好模式。一是统一购进鸡苗、饲料。统一采购,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销售的价格自然也比较低,不仅可以使养殖户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从合作社获得的利润中得到返还。二是统一技术培训。由合作社邀请国内外知名养鸡专家授课,使养殖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114名养殖户,连续几年鸡雏育成率常年不低于99%,比一般养殖场高出5-10个百分点;每只鸡一个产蛋周期产蛋335枚,比一般养殖户提高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可增收800万元。三是统一品牌包装。出售的鸡蛋统一商品条码标识,“魏家山”生态鸡蛋商标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四是统一销售。合作社先后与广州、长沙、南阳、武汉、十堰等地签订长期销售协议,价格由合作社与市场谈判确定,养殖户的产品销得出,多增收。五是 2 合作社统一对鸡粪进行有效利用。2007年合作社生物肥加工厂利用鸡粪生产颗粒有机肥5000吨,预计2010年达到2万吨的规模,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这个合作社的做法,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家庭包产承包责任制的潜能已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将相同产业的分散户组织起来,一起合作经营,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启示二:合作社内部实行“几统一”的自我服务,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链条有效连接起来,才能为农民增收增添新的门路,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启示三:产品统一加工销售,不仅可以增强农民与市场的话语权,有效的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能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化解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冲突,让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合理利润。
启示之四: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同,所需要的技术要素相同,便于“分”与“统”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启示之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组织其他人员自愿组织合作,并在技术、资金、信息、销售、加工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和经营,可以促进从事这一产业的农民长期稳定经营,有利于发展一批当地主导产业,有利于促进分工分业,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三、如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全省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5000家,但真正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合作组织少,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比例低。农民从合作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五多五少”,即松散联结的协会多,紧密联结的协会少;产中服务的多,产加销系列服务的少;无序生产临时合作的多,规范运作形成规模的少;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多,政府引导持续发展的少;粗放经营的多,标准化控制的少。改变这种现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和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以市、县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强化合作实力。像日本农协那样,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办产品营销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不断向产加销一体经营深入,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2、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各级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合作社建设及贷款贴息,引导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的政策要求,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到合作社成员。三是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四是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扩大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押(质)贷款品种。
3、切实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和省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需要的用地,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允许农民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认真执行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税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等政策。
【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重点】推荐阅读: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09-17
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08-01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06-18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07-04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是增强党员意识10-03
黄村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10-02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上的发言09-24
重点专科建设规划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