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共8篇)(共8篇)
1.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篇一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笔记
在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使人们对创新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创新、怎样创新是我们所遇到的难题,我们总是在迷茫、在纠结,到底怎样做才是创新。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的寻找机遇。如果我们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那么我们就能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创新;如果我们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我们就能使创新发展为真实可行的事。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所揭示的重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实践创新也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的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的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
书中在讲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举了麦当劳的例子: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但是,麦当劳通过应用管理概念和管理技巧(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程序和工具,对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培训人员,然后制定其所要求的标准,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建立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群。其实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书中在导言部分列出了一个等式:创新+企业家精神=再创生机,这就说明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萨伊当年是这样定义企业家的: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更高的领域。所有小的新工商企业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若要是企业家的,一个企业必须除了小和新以外还有其他特殊个性,事实上,在新企业中,企业家仅仅是少数人,他们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事物他们改变了价值观,其实,不单单是小而新的企业才是企业家,事实上许多大型的企业和旧企业也正在实践企业家精神,比如通用电气公司,英国的大型百货连锁店马克士等,尽管规模很大,但在小小的方面一个革新,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践行。企业家精神是个人或机构独有的特征,它并不是个性特征,任何人有勇气面对决策都能够学会当一名企业家,而且行动上富有企业家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实际上企业家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能够去磨练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富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总是寻找着变化,并对它做出反应,将它视为一种机遇加以利用。因此人们就普遍的认为企业家精神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书上是这样回答的:企业家精神之所以会存在风险主要是因为只有极少数几个所谓的企业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企业家推陈出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书中是以分期付款和使教育普及的是教科书等例子来阐述观点的,其实,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因为企业家就是冲着变化去的,等变化、改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创新,创新并不一定与新东西有关,它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或科技基础上,成功的企业家的目标非常高,他们不满足与只是对已有事物加以改善或修正,他们试图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这里也许将创新复杂化了,对于创新来说,创新就是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就拿管理创新来说,引用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是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是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是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提供来源是创新,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创新。更为通俗一点,创新就是改变一下流程,改变一下模式,改进一点服务,增加一点效率,改变一种想法,转化一种角度。其实创新很简单,有时候我们就潜意识里把它复杂化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创新,就单单水龙头,仔细观察,水龙头有很多种,这是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习惯所改变的水龙头的设计。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我们想到了并将这付诸于实践。
书中在讲创新时也讲了创新的来源: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不协调的经济现状、现状与假设之间的不协调、设想的与实际的客户价值和期望之间的不协调、程序的步骤或逻辑发生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的变化、新知
识等,在表述这些时,书上用了IBM等创新的实例,让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我认为我们的创新只要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去尝试,不能够因为怕失败而止步不前,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就不具有企业家精神,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盲目地去冒险,盲目是不可取的,我们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有理性,只有在理性的框架下我们才能够去创造价值。书在最后一部分写到了用人、禁忌、在各种行业中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去创新等。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因为没有实践过,所以纯粹的理论我不是很能懂,但是,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关于企业创新的方法:关注市场的必要性、财务前瞻性、建立最高管理小组等等,我觉得即便这里给我们列的方法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有用,我们应当清楚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只有适合我们的方法。另外,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的创新也应当是中国特色创新,每一个创新者都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创新理念,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成为最强,而是要让自己逐步变强。我认为只要每个企业家都具有创新意识,都能够将创新付诸实践,那么这些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就能够保持活力,永葆生机。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其实跟我们论述了创新的问题,诚然,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创新可以帮你抢占先机,可以帮你实现价值,不要畏惧创新,创新能带给我们的真的很多。因此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创新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
2.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篇二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后发企业
所谓后发企业是指不需要完整地复制先发企业的技术轨迹,通过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秩序和能力,超越既有领导企业的组织惰性,努力加速自身学习,以此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企业[3]。相比先发企业来说,后发企业应对市场反应较快,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后发企业倾向于模仿引进创新或联合开发创新,大大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缩短创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1.2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有助于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带有冒险性、预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的产品创新活动[4]。许多学者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王林生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面对着优胜劣汰的巨大压力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包含冒险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5]。Drucker认为企业家精神并非天生具有,任何有勇气面对变化和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在这一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企业家精神[6]。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也包括很多方面。企业家精神应具有创新意识、风险活动意识和战略更新意识,通过风险活动建立新的业务或新企业[7]。我国学者李志,曹跃群对企业家精神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114篇相关文献,总结出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创新、积极进取、冒险、敬业精神、合作和创业等[8]。参照以上的研究,本文将从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两个维度对企业家精神进行展开研究。
1.3 动态能力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能够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那么企业就具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9,10]。但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有能力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Teece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1]。而Wang和Ahmed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整合、再配置、更新和再创造资源和能力的行为导向[12]。Zott则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引导资源配置的流程[13]。从以上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但是都是从动态能力的“显性方面”进行描述,并没有打开动态能力的微观层面。Teece将动态能力划分为整合能力、构建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维度[11]。Wang & Ahmed将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维度[12]。中国学者Wu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学习能力也是动态能力的一方面[14]。焦豪则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分为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四个维度[15]。基于以上国内外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本文依据后发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信息感知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1.4 技术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中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技术变革。Tushman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对生产资源、生产关系以及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的组合、寻找更加高效的生产过程,以获得更大的利润[16]。Sun&Frick的研究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开发新产品或改善新产品的研发、营销将企业资源变现的过程[17]。我国学者吴昌南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个不间断的、逐渐发展上升的过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唯有根据外界动态环境的变化采取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18]。杨红燕和陈光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因素、企业经营模式、企业员工的培养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等因素[19]。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并将其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20]。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支持等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对技术创新的成效起决定性的作用等[21]。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技术创新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5 假设推演
如前所述,企业家精神可被看做是一种产品创新活动,企业家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新的财富[4]。这些财富的创造需要企业家个人以资产、时间来承担风险,或在一些产品和服务上做出有价值的职业承诺。动态能力是企业在面对动荡的外界环境时,能够被用来调整企业的战略,创造性的能动作用的企业动态资源。这种能动作用的体现需要企业家的感知能力、风险承担以及创新意识。韩凤晶,谭旭红和石春生通过对268家企业深度访谈,同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正向影响[22]。马卫东等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正相关。与此同时,在众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文献中,创新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技术创新又与动态能力的思想是吻合的[23]。首先企业家识别技术创新的机会和威胁,进而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方法。管理学大师Drucker在其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中也指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相关。这一理论也被学术界所赞同[6]。孙冰也提出企业家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24]。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家能够洞察环境的改变,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进行公司资源的整合,配置,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企业家精神与后发企业动态能力正相关;
H1b:企业家精神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1c:企业家精神会经由动态能力影响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而且具有正向显著关系。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全球竞争的源泉和动力,但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技术创新工作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战略框架来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动态能力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基础。有关企业能力的文献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那些难以模仿的资源。动态能力方法就是资源观的演化版,它不仅综合了企业内部,也承认了外界对企业的影响。动态能力使企业动态的进行运作,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目前对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成果较多。Li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高层次的组织能力,促使企业技术革新来应对市场变化[25]。而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动态能力[26]。由此得出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故提出以下假设:
H2a: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1.6 概念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和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出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进而讨论后发企业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2 样本与变量测度
2.1 样本及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后发企业,浙江省慈溪市聚集大量后发小企业。同时浙江省的发展一直紧跟市场变化,具有技术创新的明显特征,因此本文选取慈溪市作为调研地。根据研究所需跨行业发放问卷调查,使样本更具有普遍性,确保回收的问卷可靠有效。本次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71份,问卷回收率为85.5%,剔除无效问卷1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5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78.5%。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所示。其中94.9% 的企业员工数在200 人以下,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与本研究的对象保持一致。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看,被调查企业的情况基本符合后发企业的特征。
2.2 变量的测度
本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对调查问卷中的25个影响指标进行计分,评价得分依次为1、2、3、4、5。1代表得分最少,表示非常不赞同;相应的得分5则表示非常赞同。
1)企业家精神(E1)。企业家精神从创新精神和风险承担精神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本文借鉴Zahra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的修改形成[8]。创新精神(ES1~ES4)和风险承担精神(ES5~ES7)分别用4 项和3 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分别是0.812和0.731。企业家精神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2)动态能力(D1)。目前有关动态能力的量表还没有共识。本文借鉴已普遍认可的Teece提出的量表并进行完善。环境适应能力(DC1~DC3)用三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是0.865;信息感知能力(DC4~DC7)、资源重构能力(DC8~DC11)、组织学习能力(DC12~DC15)均用四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分别是0.895、0.777、0.829。动态能力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结果表明动态能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3)技术创新(T1)。对于技术创新的测度体系目前普遍采用孙永风[27]研究所提出的量表,其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技术创新(IT1~IT4)可以用四项指标来测度,Cronbach’sɑ是0.836。技术创新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同样,技术创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满足要求。
3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3.1 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变量间关系和本文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构方程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描述观测变量和潜变量以及潜变量和潜变量之间关系的的分析方法。因为此方法对那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具有很好的测量效果,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不仅可以研究变量间的直接关系,还可以研究变量间的间接关系,通过模型路径系数呈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构建出隐含变量间的关系,并验证这种结构关系是否合理,因此此方法适合本文研究。在进行变量间的分析之前,检验的变量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表明了所有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由0.273到0.564不等,但是均小于0.7的临界水平。从表3也可以看出,整个模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因此可以判定模型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数据可被接受。
注:**.在0.01水平上(双侧)显著相关。
3.2 整体模型的关系分析
3.2.1 模型构建
本文对于整体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参考Ander-son和Gerbing所建议的方式[28]。首先对每个变量及其衡量题项进行Cronbach’sα系数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接下来将多个衡量题项缩减,每一个变量利用其衡量题项的平均值进行代替,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最后利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前面的研究表明各个变量的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以及各个变量的测量指标,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潜变量分别为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
3.2.2 模型分析
本研究将模型分析部分分为模型评估和假设检验两部分进行。
首先是模型评估。模型是研究的核心环节,只有模型设定符合要求,才能使研究结果可信。Bagozzi和Yi认为只有基本拟合标准、整体模型拟合度以及内在结构适配度合适,辅以x2检验方法,这种判断标准是比较科学的[29]。其中,基本拟合标准要求模型中衡量的指标误差不能为负的误差变异并达到显著水平。因子载荷要在0.5~0.95之间。整体模型拟合度主要从拟合优度指标GFI>0.9,调整后优度指标AGFI>0.9,相对拟合指数CFI>0.9,增值适配度指数IFI>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越小越好)和残差均方根RMR<0.05来表示。内在结构适配度主要用来估计参数的显著程度和各指标及变量的可信度。这个可利用潜变量的提取变异量是否大于0.5来判断,本文的提取变异量均大于0.5。由前研究,各个指标及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是可接受的。所以,本文的研究模型可被接受。
其次是假设关系的验证。针对假设的验证,本文采用巢状模型法进行分析。巢状模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某一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路径系数设为0,得到的卡方值与理论模型的卡方值进行对比,再以卡方值差异程度来检验假设的显著性,若卡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则拒绝将此路径系数设定为0,即变量间的关系成立。 具体分析爱结果见表4 和表5。
注:M0为理论模型;M1表示将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路径系数设为0;M2表示将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路径系数设为0;M3表示将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路径系数设为0。***P<0.001。
注: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值。***P<0.001。
针对本文假设,由表4和表5结果可知,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路径系数为0.66,因此假设H1a得到支持。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路径系数为0.28,假设H1b得到支持。同样的表4和表5的结果也表明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也存在显著影响,且影响系数为0.43,整理模型路径系数如图3所示。
为检验H1c,本文将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区分为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和总效果,总效果等于直接影响效果加上间接影响效果。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效果如表6所示。从表6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总效用为0.564,所以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1c成立。
4 结论与建议
结合本文的调研数据以及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企业家精神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当企业家对创新比较重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创新时,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会越突出。第二,企业家精神经由动态能力间接的影响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及时作出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能力。在如今技术创新盛行的经济下,后发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创新,在产品、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追赶。第三,动态能力正向影响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已被多数学者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的肯定了这一结论。尽管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已经过多数学者进行研究,但是将三者联系在一起,探索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充实了这一研究。同时,本文站在后发企业视角下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变量间的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获取动态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后发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具有一定的劣势,首先,后发企业应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力求使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其次,后发企业的企业家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感知到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内部各要素组织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最后,作为后发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方式上也要充分考虑公司的情况,因为后发企业的灵活性较大,这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是有利的,后发企业要注重动态能力的构建。
摘要: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在浙江省慈溪市157家后发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引入企业家精神构建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巢状分析法探究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一,企业家精神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二,动态能力对后发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三,动态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创业精神 篇三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创业精神 创业行为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各级政府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同时,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创业精神的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需要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失败的创业精神,需要以创业精神为前提、为基础,在创业精神的支撑、引导下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如何培育创业精神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现状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势
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缺陷和其他条件的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中小企业同时也具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技术创新优势。
(1)动力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迫使其更加关注市场机会,注重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远远高于大企业。
(2)反应快。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层次比较少,效率相对较高,决策和内部信息沟通快,更有利于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做出快速的创新决策。
(3)机制活。中小企业管理环境较为宽松,用人机制较为灵活,开展技术创新更为方便,更容易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创新活动更容易获得成功。
(4)高度专业化。中小企业人数较少,产品较为单一,相应的专业化程度就较高,管理费用就较少,产品成本也就较低,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在自主创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我国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企业自身人员素质较低,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在薪酬、培训、选拔等方面管理不善,影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造成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
(2)创新资金来源不足。虽然不少中小企业有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势单力薄,资金匮乏,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使得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
(3)创新投入不足。中小企业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4)创新服务支持能力弱。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缺少充足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做支持,缺少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风险投资等的各种中介机构支撑。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品种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
(5)信息不畅。中小企业获取信息途径少,不及时等,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基于创业精神下的自主创新模式
坚持自主创新,需要勇气和远见,需要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失败的创业精神,需要以创业精神为前提、为基础,在创业精神的支撑、引导下创新。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者仅仅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重大决策和发号施令是远远不够的;创业者应该激发保持其自身内在的创业激情、创业精神,在充满活力的创业精神熏陶感染下自主创新。
以往的关于影响公司创业精神的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外部环境、组织内部因素和个体特质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精神的高低及创业行为的产生。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对创业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企业的外界环境变量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而影响着公司的创业活动以及公司的创业精神。
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宏观大势变化,涉及的内容包括全球及国家经济范围内的一些与企业使命定位相关的经济、文化、技术、政策、法律等发展趋势;行业前景,主要有企业经营所在行业的当前与未来发展态势;微观经营环境状况,涉及企业经营直接相关领域中发生的竞争与合作演变状况;企业自身市场需求,包括企业自身产品的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顾客情况等。
2.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到培育公司的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要营造一个驱动公司创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关注一些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人特质。
(1)营造驱动创业的内部环境。公司创业的成功案例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深入内部,寻找能够促进公司创业的内部组织因素。目前,已经寻找到了一些关键变量,比如:公司的激励控制系统、文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支持。这些因素与个体特质相互作用,被确认为影响公司创业的重要的前因变量。同样的,burgelman(2001年)的研究发现了内部的组织因素影响公司创业行为的类型。对哪一个因素最能影响公司创业精神,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最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五个因素:
①薪酬的正确使用。以往的研究表明,促进创业的有效的薪酬机制必须考虑目标,反馈,强调个体责任和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正确使用薪酬能够鼓励员工承担与创业相关的风险,能够激励员工参与创新行为,同时公司应该奖励创新行为,为创新者提供挑战,给予更大的责任,使其它部门和领导了解他的创新思想。
②管理支持。这意味着管理层倾向于推动公司的创业活动,这些支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拥护有创意的思想,提供人力和技术资源的支持,启动创业项目等。
③资源可获性。雇员能够察觉资源(包括时间) 的可获性,多种资源的可利用性将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性的试验并承担风险。新创意思想的培育需要员工有一定的时间来孵化,公司必须减缓员工的工作负担,避免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全面地时间限制。
④组织结构。支持性的组织结构将构建评估筛选和实施创新思想的管理机制。员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来决定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公司应该允许他们对业务流程进行决策,避免因为创新而产生的小错误而批评员工。
⑤风险趋向。这意味着愿意承担风险和忍受不确定性。在诸如引进新产品和服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等这样一些关键业务领域,公司是试图领导而不是跟随竞争者,公司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些将体现在管理高层的活动和取向上。通过每一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采取多种程序和策略的组合来塑造公司的创新文化,激励员工,培育公司的创业精神,从而获取优势竞争力。
(2)关注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体特质。虽然,在客观上,很多公司没有测量在职或潜在雇员的个性特质,但是,识别个体差异对创新性行为的影响却很重要,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体在被识别之后可以加以培训,提供创新性活动的机会在Waco,Winter等的关于公司创业的研究中发现,很多研究者聚焦在创业者和成功经理或者创业者和一般人员的区别上,来研究个体特征对开创新业务的影响。这些创业特质主要包括:风险取向,自主需求,成就需要,目标导向和内控制源。
三、结语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弘扬创业精神与进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竞争的优势。弘扬创业精神的落足点是要实现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创新,这样才能获取潜在的利润或创造其他新的价值。反过来,企业的自主创新要靠创新精神来引导和支撑。
创业者们不仅要强调自己要有创业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将企业的创业精神传染给自己的员工,培养员工的创业精神。而一个具备了创业精神的企业,一定会集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将企业先做强再做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业精神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创业,永葆创业动力,二次创业,三次创业……跨越一个个创业的门槛,突破一个个阻碍企业壮大的瓶颈,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年~2006, 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集群,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欧新黔:《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三段论”》.发展论坛,2006年1月
[4]余博高 杰:《浅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2006年7月
[5]周善乔:《着力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唯实·经济探讨,2006
[6]吴道友:《创业研究新视角:内创业及其关键维度分析》.商业研究,2006/11
4.《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四
彼得。德鲁克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在广泛实践基础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拓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我怀着崇敬的心态瞻仰大师的遗作真的受益匪浅。其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了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通篇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的是囫囵吞枣,我也只能管中窥豹的阐述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与思考。
首先,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是读这本书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德鲁克说,”创新要学会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我们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变化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会把变化当做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迎接他,并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这就和这本书的二,三,四章节联系起来。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其中两个来源——意外事件和不协调事件——讲的不就是这个吗?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我们是应该抱怨,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做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更显然是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养成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会的心态是至关重要。
德鲁克说“新事业的创新型管理需要具备四个要件——以市场为重心;要有前瞻性的财务计划;建立一个最高管理团队;创业家必须设定自己的角色”。我认为 这四个要件是一个创业家必须重视的准则。某个新型企业的成功必然符合其中一条或多条,某个企业的破产也必定败在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例如麦当劳,它其实并没有任何新东西,但是它通过思考顾客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的顾客阶层,它的成功符合其中前两点。再例如中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家族性企业,他们在壮大的过程中遇到了管理上的瓶颈,他们失败在后两点,没有建立最该管理团队,创业家没有设定好自己的角色,导致职能分工不明显,决策失误。这是创始企业的创业家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在美国,企业家被定义为创办自己全新小型企业的人。但是并不是全部的“新”,“小型”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企业家。事实上,在所有的新创企业中,企业家企业只占了少数。这就牵扯出德鲁克的定义:标准,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还需满足四大条件;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东西;开创了新市场与新客户群;将改变视为常态”。显然,麦当劳和路边大排档相比,更能表现出 企业家精神。我更了解到,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中,也并非所有的非商业性机构都具有企业家精神。如中国的同济医院就是非商业性机构企业家精神的代表。
“无论对于人或是机构而言,企业家精神都是一种独特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人格特征”。很多同学都误以为企业家精神就是某个企业家在管理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其实不是这样,决策的实质是不确定性,任何身在高位的人员如政府官员,都不可避免的要制定决策,有勇气面对决策,并通过学习都能在挑战中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所以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非
人格特征。
5.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篇五
带着一系列地疑问来看彼得•德鲁克在1985年时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德鲁克先生在书中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部分的是创新,并认为创新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同时,他还将企业家的领导能力与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企业就是企业家工作的组织”。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这样讲过:维持美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有两条:一是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另一则是技术创新。由此可见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进步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企业家。17世纪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坎提隆)在《商业概论》中最早提出“企业家”的概念,“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冒着风险从事市场交换;在坎提隆之后,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注意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没有对资本的所有者和对企业进行组织和经营的管理者或“承办者”进行正式的划分,于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企业家”(Entrepreneur),企业家“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他把企业家与所有权分离开来,并将提高生产力和产出的职责赋予了企业家;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是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通过创新性的打破市场均衡,是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德鲁克先生认为企业家即创新者。综上所述,企业家在这个社会上应该属于一个特殊少数群体,他们身上具有着明显的性格特点——创造财富、极具魅力、无所畏惧、冷酷坚毅、处变不惊、理性、偏执、正念、超强的行动力,也就是说具有这些特质的且愿意承担某一经营性组织的经营风险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企业家。(题外话: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凯文•达顿在《异类的天赋》书中提出只有大脑中的杏仁核受损的动物才能长时间保持极具魅力、无所畏惧、冷酷坚毅、处变不惊、理性、偏执、正念、超强的行动力等特质;而布达佩斯森梅尔魏斯大学的研究员斯扎波科斯.克里在关于‘遗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和创造力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在对创造力进行测试时,那些有两个“神经调节蛋白”基因拷贝变异的人拥有更强的创造力。)是的,这个社会永远需要冒险家,正如永远有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和伤心欲绝的人。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热衷冒险和寻求刺激的人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他们与废墟上的崛起者拥有完全相同的个性。
其次,要讨论的问题是何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应的英文Entrepreneurship,意为“执行从事,追求各种机会”——企业家精神本意是“着手工作,寻找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它标识了企业家的身份、职权、地位和能力,是从某种角度对企业家所具备的特殊能力的一种概括,由于企业家能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
抛开书本上的概念,回到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将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马云、任正非、拉里.佩琦、谢尔盖.布林、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刘强东、王卫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世界级或中国范围内Top级别的企业掌门人称之为企业家。他们或是企业的创始人的身份、或是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但在他们身上都具有极强的企业家的特质及企业家的精神。无论是在时,在面对着各种不利因素齐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当年被苹果公司抛弃过,又重新以CEO的身份回归苹果并成就了之后的产业神话和人生传奇的乔布斯。在饱受争议下,基于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考虑,而缔造了特斯拉的马斯特。还是,近年来以马云为代表的阿里巴巴、刘强东为代表的京东等企业纷纷崛起,其大力推动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在中国甚至国际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触动和反响,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什么是创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关系是什么?
德鲁克将创新定义为一项赋予人力和物质资源以更新和更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任务。他认为管理者必须有把社会的需要转变为企业的盈利机会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本身就能创造资源。而谈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关系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等于创新家,企业家精神等于创新精神;在企业家社会中,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回到现实的经济环境中,继续说乔帮主,据美国《连线》杂志记者史蒂芬.列维在其新书《走进谷歌》中透露,20谷歌初具规模的时候,其投资人希望两位年轻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外聘一位有经验的CEO还真不多,数来数去,全世界也就只有那么一位。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觉得,只有苹果的乔布斯乔帮主,才能配得上谷歌CEO。无论后来谷歌和苹果之间在手机领域争斗得多么惊心动魄,两位晚辈始终对乔布斯尊敬有加。
如果说谷歌这两位后起的小英雄从乔帮主身上学到什么的话,那么一定是乔帮主洞悉未来的犀利目光。乔帮主的这种远见力,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其非常了解自己所关注的每一个技术领域的来龙去脉;他总是相信未来有无限可能,且清楚地知道大致的演进方向;帮主总是能大胆地顺应潮流,推陈出新,无论这种更新是不是伤害眼前的利益。相对于乔帮主本人身上所具有特性外,他本人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也积极倡导了“内部企业家精神”,其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大家都知道,苹果的团队其实一直秉承了内部企业家精神,它们本质上是一种从车库起家的草根创业精神,只是你创业的地点不是车库而是大公司而已。”他所倡导的“内部企业家精神”能让员工体验到与企业一同快速成长的美好感觉,远离官僚主义的工作环境,避免因为大企业病而让企业与创新擦肩而过。于是,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乔帮主带领下的苹果做得最漂亮的地方,正在于他们淘汰自己产品的速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和他领导下的苹果身上在产品的创新(即iMac、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产品的面市,而至此苹果也开创了人机交互模式的新纪元)、管理的创新(他所倡导的“内部企业家精神”)、社会的创新(即乔布斯总是能准确理解消费者的潜在诉求,就在微软的平板电脑遭遇滑铁卢时,苹果的iPad却是销售火爆)。而企业家个人的知识、胸襟、气魄、胆识、素质以及综合形成的人格魅力等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何为创新的源动力?中国是否会出现乔布斯一样的企业家?
大师认为创新是系统化的创新,创新机遇的来源有七个方面:前面四个来源于企业的内部,不论它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或是存在于某个产业或服务领域内部,后面三个来源涉及机构或产业外的变化:
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
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继续回到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来看看何为创新的源动力?中国是否会出现乔布斯一样的企业家?
我们从微软的变革转型中可以看到,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反复强调的两个制胜法宝——同理心和增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
如Satya Nadella所说,他将这两大法宝有效的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新品推广、合作伙伴关系定义等各个环节。在企业管理中,他带领高管通过正念等一系列课程坦然面对了企业的问题以及每个人的初心,这一过程中不但让每个人放下内斗、恢复了士气,治好了大企业疾病,而且帮助微软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所在。因为同理心,他强调产品研发阶段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研发产品;因为增长型心智模式,他成功的将微软的关注重点调整为混合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正是因为他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在Satya Nadella出任微软CEO的三年半的时间,微软创造了超过2500亿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第三。
关于中国是否会出现乔布斯一样的企业家?就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套用那句俗话——企业家常有,但像乔布斯那样的世界级的企业家不常有。不常有的原因有三:
管理层面。中国的企业在管理层面习惯了延用家长制和人控来完成,这使企业在短期内发展的同时,由于资源共享问题的日益显露在企业进入到成熟期后整体不景气。
创新意识。单就技术创新而言,我认为应该分为在原有技术上小步迭代式的创新,和另一种则是具有颠覆性价值的创新,类似于乔布斯手里的iPad、马斯克的特斯拉。而这两的区别在于其是否具有颠覆行业游戏规则的能力,以及其是否能够真正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力;
合作伙伴关系。引用冯仑先生在接受访谈类节目《湖说》采访时,谈及中国传统的合作伙伴关系时说的话——彼此以把对方整死为事业。当然,也正如冯仑所说的如此这般定位,就失去了经商本来的目的。但事实是,这样关系每天都真实地在中国不停地上演着。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他在出任之处便提出了要与竞争对手建立一种共存与竞争的健康的合作伙伴关系。即和长期对手握手言和,追求出人意料的伙伴关系,重振长期关系。于是,在iPad Pro发布会当日微软Office市场营销负责人柯克·克尼格斯保尔(Kirk Koenigsbauer)走上舞台,表示微软将进一步加大对iPad的支持力度。
四、创新一定能成功吗?
彼得德鲁克给出的答案是——真正重大的企业创新,每成功1个,就有99个失败,有99个一无所闻。他认为创新不是天生的能力,它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也就是说,创新是经过某种训练,是实践的结果。
创新带有实践的特征,德鲁克提出了代表创新训练核心的创新原则:五个“要做”、三个“不要做”、三个“条件”。
五个要做的事情:
有目标、有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遇的分析,而对机遇的分析则始于对创新机遇的来源进行彻底思考。
创新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要走出去多看、多问、多听。
创新若要行之有效,就必须简单明了,目标明确。
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只是去做一件具体的事情。
一项成功的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
三个不要做的事情:
首先是不要太聪明。
不要过于多样化,不要分心,不要一次想做太多的事情。
不要尝试为未来进行创新。
三个条件是:
创新是工作,需要勤奋、毅力和承诺。
要想取得成功,创新者必须立足于自己的长处。
创新是经济与社会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而实际操作中,要使创新真正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首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勇于打破旧有的观念、体制、用成长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如:通用汽车在知道马斯克所创造的特斯拉的时候只能说——如果那个小公司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
其次,创新不是赌博,不可孤注一掷,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如: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我们不难看出与热衷于技术创新的比尔·盖茨不同,乔布斯从来不迷恋技术创新。他最反对为了创新而创新。在至里,苹果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只有46亿美元,而微软却达到了惊人的310亿美元。然而,苹果的产品却总是以创新为卖点。20,苹果甚至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超越了谷歌、微软、诺基亚等巨头。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跟砸了多少钱没关系。乔布斯认为真正的创新与投资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创造出顾客喜爱的伟大产品、服务或体验。在创新上,他不喜欢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苹果公司没有成立创新中心之类的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创新系统。
苹果公司的创新体系只有三条规则:
苹果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什么?如何定位目标消费群?
密切关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掌握最新理念,与新技术开发保持同步。
不断学习,善于接受新事物,富有创意以及打破传统思维,抛弃过时的想法。用户体验才是竞争的关键,聪明的乔布斯顺势而为)。
最后,要拟定创新的计划,列出特定的目标(即:企业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所处行业的实际特点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计划表。)。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成功的创新,企业家精神也是需要培育的。在德鲁克看来企业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
大幅度提高资源的产出。
创造出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东西,改变价值。
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
视变化为常态,他们总是寻找变化,对它做出反应,并将它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
五、为什么一定要创新?
如世人所知,我们所有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的。在面
对这个快速发展中的不确定地世界的时候,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组织能做的除了保持个体的确定性之外,就是要学会用成长性思维面对它。正如德鲁克先生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而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而言,不创新的企业注定会老化、衰退。在当今这个剧变的时代,衰退的速度将变得更快。
另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让我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未来已经不是一个可以靠逆向的模仿式创新就能帮助企业家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未来,更多需要是颠覆式创新。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创造出真正具有价值而非单纯价格增长的产品、营销方式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
6.企业创新精神的宣传标语 篇六
2、人人崇尚成功,事事成于创新。
3、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创新经济。
4、创新管理理念,融入文化元素。
5、只有勇于承担,才有更大责任。
6、培育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
7、弘扬求是精神,争做创新人才。
8、技术只有起点,创新没有终点。
9、抓经济,抓创新,两手都要硬。
10、新奥以人为本,创新我为先锋。
11、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12、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13、创意纳百家之言,钻研盛自由之风。
14、处处皆兴创新事,事事为我开绿灯。
15、安全警钟天天敲,创新工作处处抓。
16、我为新奥做贡献,新奥为我谋福利。
17、振兴科技靠人民,创新科技为人民。
18、业绩是底线,人才是核心,创新是未来。
19、创新是优势,创新是潜力,创新是希望。
20、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1、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22、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
2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24、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25、新工艺带来高效益,新观念开辟新天地。
26、时时寻求效率提高,事事讲求方法技术。
27、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术。
28、求实是我们的根本,创新是我们的动力!
29、创新是“见人之所共见,思人之所未思。”
30、创新为科技插上翅膀,发明为成功添上动力。
31、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32、勤学习,谱文明直风;争创新,绘秀美蓝图。
3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4、探索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
35、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新奥综合竞争能力。
36、自信沉着,勇者无畏,厚积薄发,笑看今朝!
37、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务实创新、发展气化。
38、观察趋势,了解趋势,把握趋势,实现创新。
39、诚信待人,务实做事,敬业爱岗,大胆创新。
7.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篇七
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国家转型背景下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环境下,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创新投入逐年提升。最新统计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1 042.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 846.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2001年的1.1%增加到2013年的2.08%(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随着研发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创新产出随之提高,如2001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5 395件,而截至2014年10月份,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达到868 062件。
从宏观上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及专利授权数量逐年增长,我国企业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但通过企业调研发现,有些企业固守一项或少数专利,持续创造能力较弱;有些企业的创新仅有技术研发部门参与,整体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创新模式。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其本质是企业家在不可预期的环境中能动地去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养成为企业创造性智力活动提供了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持续激励着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 袁林从实证研究角度,定量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发挥了推动作用,且相关系数较高(0.733)。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外部因素众多,为了全面系统地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影响因素,袁林等学者又相继从组织的层次性视角出发,将内部影响因素划分为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两大部分,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四个方面,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该体系运用群体决策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系数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对比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发现,在四大影响因素中,组织层面的组织创新氛围的影响权重最大,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权重次之,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其他因素,它的影响权重值最低。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组织创新氛围的营造和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发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同时组织学习能力也伴随着创新氛围和创新行为而得到不断提高。袁林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忽高忽低现象,分析其原因是存在不同的中介变量。
为了使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路径更清晰,本文提出了四个假设,并构建了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路径模型,其中自变量为企业家精神,因变量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介变量为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用这些变量验证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企业转型探索一条新思路,并固化为一种模型和机制,长期指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假设提出及模型构建
(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欧洲国家18世纪开始在经济学领域研究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提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精神进行研究。
国内方面,学术界有不少研究企业家精神的文献。邢以群以技术创新为研究视角,提出技术创新过程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过程,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与多个部门进行合作。企业家作为企业灵魂,通过领导行为、感召力和创新精神营造出企业的创新氛围,并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张玉明、刘德全等学者以企业成长能力为视角,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仿生学角度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品格、特质、知识素养以及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综合能力,其表现为决策创新能力和领导协调能力。他们通过对4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调研得出,企业家精神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崔少峰从管理创新视角,提出企业家精神是凝结在企业家身上的各种精神、品质和行为的综合,其中创新精神是其核心和灵魂。企业家精神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和发展。
宫文博从战略创新视角,提出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创新,而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是战略制定、执行和战略创新的领导者,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持续成长是个互动的过程,企业家精神影响企业持续成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组织创新氛围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组织创新氛围是指组织存在某种鼓励创新和促使员工创造力产生的特质,组织成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到这种特质,并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而这种特质的直接表现就是组织支持、主管支持和同事支持。所谓“支持”,就是员工在产生创新想法并进行创新活动时,从领导和团队成员那里得到的期许、鼓励和实际支持行为。期望理论认为,员工有了创新想法并付诸创新行动时,如果他的领导可以果断决策并给予支持,那么员工会增加对创新效果的期望,从而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自己的创新行为, 最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多数实证研究表明, 不仅人财物等各项资源的支持有助于企业创新,而且企业家所提倡和鼓励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也在推动着企业的创新能力。Scott和Bruce研究表明,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以及企业家营造的创新氛围,让员工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感知和鼓励,最终影响创新绩效。
从组织文化角度来看,组织文化亦即企业文化,它是一个组织(企业)形成的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观、规范和行为规则,而企业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领导行为长期影响着一个组织的氛围,从而会影响一个企业的文化。其中具备变革型领导行为的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者、重大决策的判断者、组织文化的缔造者和影响者,推动了组织创新氛围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成员在创新的组织文化推动下,不断产生创新想法, 积极实践创新设计、更新专利和创新专利等一系列创新行为,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组织创新氛围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三)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不断吸收、内化、共享和创造知识的持续过程,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关键和根本,其最终结果是组织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季伟伟等学者以浙江省制造型企业为背景,继承Burns对战略领导的定义,将战略领导分为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探索组织学习在战略领导与组织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创新之间不仅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组织学习在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创新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刘新梅从战略人力资源实践出发,探索组织学习能力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提出战略HRM中的承诺型HRM旨在发展组织与员工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其研究结论表明,组织学习在承诺型HRM实践与组织创造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即鼓励创新、积极发展与下属融洽关系的企业家引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组织创造力的发展十分关键,其中组织学习能力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不可或缺,其价值不可低估。
吕毓芳学者基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数据收集, 对领导行为、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行为通过组织学习能力对组织创新绩效产生推动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四)员工创新行为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员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企业通常选择知识员工的研发活动来实现企业专利更新和产品服务创新, 因此员工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员工创新行为从本质上看属于一种角色外在行为,而角色外在行为主要受到个人以外因素的影响。在具有风险偏好、勇于承担风险企业家的带动下,企业必然存在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员工受到这种企业文化的感召和影响,积极投身于对已知事物的再思考和创新活动中,最终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978年,Burns最早提出了交易型领导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随后,学者们开始了对领导行为的一系列研究。其中,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最为突出。霍伟伟等学者基于跨文化情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型对领导行为和员工创新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更大。
从目标取向理论的视角来看,一个组织(企业)主管的目标取向最关键,它决定了主管的领导方式,进而影响着员工的创新行为。Dragoni将主管目标取向分为三种模式,即:鼓励下属挑战新方法的发展员工取向、鼓励下属遵循有效的方式重复工作的能力展示取向、关注员工低效率和失误率的回避失败取向。
张文勤等学者以团队为单位,对主管目标取向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发展员工的目标取向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从企业成长角度来看,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现并利用机会和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和勇于承担风险的重要推动力。因为企业家精神反映了企业精神,所以员工能通过感知企业家精神,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 最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从企业家精神定义出发, 企业家鼓励创新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特征有助于组织成员创新行为的实现,并最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4:员工创新行为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企业家精神——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员工创新行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用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以企业家精神为自变量,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因变量,以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为中介变量,以探索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笔者参与的研究团队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向重庆和四川范围内的101家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发放问卷300份,每家企业1 ~ 4份,由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部和企业主管采取匿名方式填写,回收后进行筛选,并根据行业、填写时间、人员岗位等标准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为72.4%,所调查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
1. 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本文借鉴张玉明、刘德胜开发的企业家精神量表,从决策创新能力、领导协调能力、 知识素养三个维度来测量企业家精神。
2. 对组织创新氛围的测量。本文主要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借鉴刘云、石金涛开发的创新气氛量表,从组织支持、主管(领导)支持、同事(团队)支持三个维度来衡量组织创新氛围。
3. 对组织学习能力的测量。本文以知识学习为研究视角,借鉴张立新等开发的组织学习能力量表,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保护能力四个维度,尽可能全面地衡量组织学习能力。
4. 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测量。本文研究从创新过程视角出发,认为员工创新行为是一个阶段化过程,因此借鉴并采纳Scott等学者开发的员工创新行为量表,运用发展创意、寻求支持和创新“产品化”三个阶段性指标,较为系统全面地测量员工创新行为。
5.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本文采纳萧延高、翁治林等学者开发的知识产权能力量表中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题项,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专利持续创造三个维度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 统计方法。本文运用SPSS18.0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和问卷信度分析,通过AMOS1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验证各量表的有效性,并在SPSS18.0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MOS17.0进行路径分析,以验证各研究假设。
四、统计分析
(一)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由于本文的量表是在原量表基础上修正而来的,因此需要对所用量表进行因子分析,以保证题项的可靠性, 再通过验证性分析,保证题项的有效性。通过KMO值检验和Barlett’s球形检验,各量表KMO值均大于0.8及显著性概率值均为0,较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各量表进行整体性验证,各衡量维度的各因子载荷系数均在5%以上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各量表的拟合度较高,符合统计要求。根据相关拟合指标检验标准,各量表的验证性分析模型拟合指标值在可接受的范围。
(二)同源性检验及正态分布检验
由于每份调查问卷均由一位调查对象填写,极易造成研究变量之间存在共变性问题,因此对样本量进行同源性检验,使偏差控制在有效范围内。通过Harman单因素检验得出:所有维度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8个, 对总方差的累积解释程度到达了71.066%,其中,旋转后最大的因子(成分1)特征值为5.389,对问卷的解释率仅为14.180%,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在研究中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样本采用K—S检验(Kolmogorov - Smirnov检验)得出,五大研究变量所包含的各维度P值< 0.05(即Sig值),表明各维度均显著服从正态性分布。
(三)相关性分析
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除了主管支持与知识保护的相关系数为0.141、主管支持与专利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131,其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外,其余构成维度之间均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即呈正相关关系。
再者,除了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0.815)、专利数量与持续专利创造(0.743)的相关系数超过0.7,其余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且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持续专利创造属于同一研究变量,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五、假设检验及结果
以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分析为基础,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通过直接作用模型拟合度指标分析得出,除RMR指标值为0.158,大于标准值0.05外,其余绝对适配度指标、 增值适配度指标、简约适配度指标均符合统计要求,说明数据拟合度较好。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估计系数为0.606,P值显著,表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H1成立。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影响路径,因此我们构造三个验证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即“企业家精神——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员工创新行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次对三个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以验证其是否具有中介作用的机理。
以组织创新氛围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情况为:RMR指标值为0.229,大于统计标准量0.05,其余指标均符合统计标准量,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度可以接受。加入中介变量“组织创新氛围”后表明,企业家精神对组织创新氛围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组织创新氛围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结果如表2所示),这说明组织创新氛围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不到中介作用,H2不成立。
注:***表示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at the 0.001 level,下同。
由于以组织学习能力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度较差,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模型的数据拟合度可以接受。通过加入组织学习能力中介变量后,企业家精神对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均较显著,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这说明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H3成立。
以员工创新行为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情况为:RMR指标值为0.178,大于统计标准量0.05, AGFI指标值为0.892,小于统计标准量0.9,其余指标均符合统计标准量,可以认为,以员工创新行为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度可以接受。
加入中介变量“员工创新行为”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企业家精神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员工创新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这说明员工创新行为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4成立。
六、研究结论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隐形资源和“软实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因此,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丰富内涵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101家文化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员工创新行为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不到中介作用。
本文从领导行为理论和战略管理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拓宽了企业家精神的影响范围,并通过路径分析,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不同影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丰富内涵,为从根本上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机制奠定了基础。从企业实际管理运营方面来讲,具备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并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企业家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并且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培养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综合各个因素,不断提升企业家精神、营造组织创新氛围、提升组织学习能力,积极鼓励员工创新实践,构建内外部资源支撑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摘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国家转型背景下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环境下,研究文化科技产业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影响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企业家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为根据,以组织创新氛围、组织学习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为三大中介变量,构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用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所收集的101家文化科技企业的155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第二,组织创新氛围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第三,组织学习能力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第四,员工创新行为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8.企业创业创新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篇八
关键词:创业;创新;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80-01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这些关于创业创新的新论述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创业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热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浙江经济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回顾慈溪本地企业过去几十年的拼搏和发展,无不与弘扬企业家精神有关。
然而,当今一些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信息化与自动化、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品牌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突出表现在三大竞争力不足:一是人才团队竞争力不强;二是创新能力竞争力不够;三是企业文化竞争力缺乏。特别是缺少一种内在的企业家精神。
有数据显示,有90%左右的企业在生产规模上与负债率上都有大比例超自身能力的增长。为什么会这样?是企业家在“贪”、“嗔”、“痴”的定位与行为上不够正确,以及企业和政府都有过度追求快速发展与急功近利等现象而导致的。与现代有竞争力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对照,这些企业的软件与硬件上都严重缺乏竞争优势,并且在抱团发展上已经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与道德危机,严重影响了企业家的心性。
当下,不管企业喜不喜欢,这个世界的市场需求与游戏规则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企业发展靠的是规模化、标准化,现在需要个性化、定制化;以前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很了解,但是我们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解客户和市场呢?并且未来的制造不是B2C而是C2B,与以前是反过来的。如今已经是IT到DT时代,那企业接下来怎么办?就必须创新,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扎实做好企业精神文化培育,特别要对青年员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要深度梳理与重新立志自己的生活與事业定位
企业家要立志“孝道慈爱、谦虚礼貌、诚信创新、感恩利他”的价值取向。圣人王阳明先生早就给我们后人开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字经;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也指出,未来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就会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企业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壮大。要求企业家如何觉醒、感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加大政策导向和培育诚信创新的土壤
党和政府要加大对创新企业政策导向,积极健全诚信创新体制,成立组建由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担任主任委员的企业家精神建设委员会,帮助企业家重新“立志”,打造新时期的企业家精神。每月组织10位具备正能量的标杆企业家和政府直接相关部局负责人参加的研讨会议,让企业家感知和领悟做人做企业“真谛”;提倡企业家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知行合一”、“永不言败”的精神,从而提高企业家信心、决心、自信,不断增强企业开拓创新,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
三、要鼓励年轻人创业创新做企业
要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到企业中立志创业创新,鼓励年轻人可以先进入到一些企业单位中去学习创业,积累资本、经验、市场信息等资源,然后再创业。要加大对创业风险的正面宣传,对广大青年学生在企业艰苦创业中涌现出来优秀人才和创业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同时,要加强创业业务知识的培训,正确认识创业风险,使年轻人在理性创业的同时时刻不忘风险的存在。
四、要加强职工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推荐阅读:
创新的企业家精神08-20
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11-03
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10-30
企业培训发展趋势与企业培训模式创新李杰08-19
略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施07-09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开拓创新相结合06-2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求与格式06-22
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06-20
创新企业融资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