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2024-09-05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0篇)

1.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篇一

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里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中都伴随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情绪情感过程,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世界,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布洛卡区是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在19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信息)传给中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信息)传给有关的组织器官。

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扩散是兴奋或抑制从原点向四周扩散开来,集中是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原发点集中(集合)过来。

兴奋或抑制的相互诱导: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做过的活动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意志: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部驱力。

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识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智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气质: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秉性、脾气。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机制、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 的社会心理关系。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2.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篇二

在当前社会中, 很大一部分学生均是独生子女, 由于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 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 其情感波动比较大, 甚者还会走向极端。同时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在遇到问题与挫折的时候, 通常都会表现出任性和幼稚的一面, 这也是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难以控制一个主要问题, 而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沟通技巧来进行教育, 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的不理解和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还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从而便于思想教育问题的解决。

案例一:在一个校庆演出排练过程中, 在排练快要结束时, 总导演决定要更换其领舞的演员, 然而学生们则认为该领舞演员作为其文艺部部长, 其舞蹈跳得很好, 为何在排练后期要进行更换, 总导演的这一决定让很多学生都产生了逆反心理, 拒绝参加排练, 造成演出活动不能如期开展, 严重影响了校庆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此时, 笔者看到一位学生正在抽泣, 于是上前与该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 向同学们进行了询问, 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如“该更换的演员舞蹈功底怎样, 若你们是导演的话, 会选谁来担当该演出的领舞者”, 利用平和的语言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 平复学生的心情, 在平缓学生态度后, 引导学生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案例分析:这种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 一般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其处理、安排不妥当或者不周全, 引发学生的不满, 也有时因为个别学生的鼓动或者学生自身的偏见等造成这种情况出现。因此, 在遇到这种集体闹情绪的情况时, 教师首先应该保持冷静, 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 也不要对其直接批评或者指责, 首先应该稳定其情绪, 注重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 和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相互尊重和信任, 循循善诱, 注重说话的方法和方式, 多利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来削弱或者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强教师自身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案例二:有两名女生住在一个寝室, 在开始时相处关系还很好, 无话不说, 其中一位学生是班上的学生干部, 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 但是自从两人发生矛盾后, 这位同学却开始不愿意上学, 并经常哭, 其学习成绩也开始大幅度地下降, 恰好在那一学期, 笔者正在为其上心理学的课程, 笔者通过心理学测试结果对其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和意见与该同学进行了交流, 该同学在听取了笔者的意见后, 情绪平稳了很多, 同时也承认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之间闹矛盾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情, 很难去判断谁是谁非, 如果两名学生的情绪都很激动, 互不相让, 若教师在此时去批评其中任何一个的话, 都会造成学生情绪的失控, 达不到预期的调节效果。因此,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实施说服式教育, 采用的教育方式应便于学生接受, 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出发,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体会

(一) 构建相应的心理档案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过程中情感、意志和认识这三个方面和人格特征、人格倾向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选用合理的心理测试问卷, 如心理健康测试、人格测试和症状自评 (SCL一90) 等, 对学生实行心理测评, 准确地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 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 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进行实时跟踪, 及时地采取相关的心理疏导措施, 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系列预防工作, 不断提高其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 学习并掌握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沟通技巧

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着重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问题, 将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 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技巧, 能准确、有效和及时地指导和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转换其教师的角色, 以朋友或者咨询师的角色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得到学生的信任, 获取其相关信息, 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 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时, 就不会束手无策, 根据对其研究和分析, 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促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或者建议。

(三) 有机地整合和协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 但是也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部分, 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这一层面, 还应该将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意志、政治和思想形态等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良好的政治信念则是推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 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的时候, 既不能简单地将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 同时也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政治化, 应该将二者有效地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工作,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将科学、合理的心理学理念渗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使其更加具有人文性、创造性, 便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当前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以往的思想教育存在着明显差别。作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若熟练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沟通技巧, 从心理层面来了解学生的情感、气质、情绪已及性格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通过心理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沟通技巧来说服和教育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娜娜.新课程下, 中学历史教学的拓展——历史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和应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王亚球.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对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 2010.

[3]周忠琴, 靳媛.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案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2, (6) .

3.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 医护人员 病人 心理健康 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白衣天使”,为病人做好护理做好医护工作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病人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身患疾病的人,而且是个身与心的综合服务对象。

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生物人。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过去的那种“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医护工作也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医护”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工作者与病人的“整体医护”模式。在这整体医护模式中,病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医护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心理健康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情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且这种心理状态能够长时间的、持续保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能够保持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能够保持完整、协调、和谐,能够适应社会,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一致。

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需了解和掌握有关不不健康心理方面的必要知识,然而后才能“对症下药”开展工作。

病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健康心理有多种类型,例如,1.自卑型。这种类型的病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2.怯懦型。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3.逆反心理型。有些病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4.排他心理型。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有排他心理的病人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5.冷漠心理型。有冷漠心理的病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不健康心理类型很多,但在医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主要是上述几种。作为具有不健康心理的病人来说,在上述不健康心理的基础之上,又将这种心理强化、放大从而走向极端化并成为一种病态。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且感触最深的是猜疑型。

有猜忌心理的病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对不好的事情十分过敏甚至神经质,因此这类病人往往放大不良认知感受,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例如,听说别人家被小偷入户盗窃后,总觉得自家门没锁好好;别人患了癌症总以为自己也会患癌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情况心理也会产生,但产生以后会很快消失。而对于某些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来说,总觉得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都在家人身上发生。因此,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对自己的假想总是想拼命加以消除,否则就会心神不定、疑神疑鬼,就会有危机感。然而,具有猜疑心理的病人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却是不断地制造更加猜疑的假想,并使自己在这种反复中倍受煎熬。

4.教育知识心理学的内容 篇四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它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学科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本学科研究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揭示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同时要研究各种类型学习的特点。研究学习的规律,不仅要揭示一般规律,同时要研究各种特殊规律。

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所谓设计教育,即确定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材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以及教育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系统。当然解决教育系统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乃是所有教育学科的共同任务。教育心理学不可能去替代其他教育学科,包办所有教育系统的设计任务。本学科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依据有关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知识去组建及优化教育系统所必需的心理学原则。

依据以上观点,把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说成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或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不恰当的、片面的。这种说法抛弃了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使本学科失去了独立性。这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以及本学科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有关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七个部分。

(一)总论

教育心理学的总论部分主要探讨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学问题。这首先要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明确其发展方向。其次要确定本学科的对象、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从而明确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及主攻方向,统一专业队伍的认识及行动。第三要阐明本学科借以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及方法学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关系到本学科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教育心理学中是薄弱的。这正是阻碍本学科发展的重大障碍。为此,这一部分内容必须加强,以利于提高本专业队伍的素养。

(二)学习理论

从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来,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他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曾出现过联结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学习理论取向,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主宰过或正在影响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这一部分是本学科研究的基石,是理论问题比较集中的一个领域。

(三)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理部分主要探讨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其中,应包含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学习的机制,学习与人才的造就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学习的一般规律等这样一些问题。总之,这一部分的任务是从心理学侧面去探讨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故称“学习心理”。

(四)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属认知的对象经验,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能力的经验之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特殊类型之一,因而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知识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知识及其掌握的实质、类型以及过程与条件,从而为知识的传递及改进知识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五)技能的学习

技能是人类动作的主观产物,属活动主体的动作经验,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又一经验要素。技能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另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技能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技能的实质、类型及其在传递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从而为技能的传递及改进技能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六)规范的学习

这里所说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简称,即行为规范。规范是社会组织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这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的人品及德性即品德的一种社会交往的经验要素,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规范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规范的实质与类型及其在传递系统中的形成过程与条件,从而为规范的传递及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七)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教学的设计即教学的系统规划,有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种。宏观设计即对教学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以解决教学的宏观方法学问题。微观设计指确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以解决教学的微观方法学问题。

科学的教学设计,需综合利用学生学习规律。学习规律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教学设计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应用领域之一。

教学成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心理变化来体现的,而心理变化是一种内在过程,难以直接测定,这就给教学成效的考核及评估造成困难。若缺乏对学生学习及其规律性的了解与把握,则难以提高教学成效考核及评估的效度。为此,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如何应用有关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考核与评估教学的成效,以利于教学系统的改进与完善。

以上七个部分的研究内容,既反映了本学科的独特性,表明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满足了教育实践对学科的迫切需要。这是以学生的三种学习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规范的学习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心理学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既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教育学体系与儿童中心体系,也不同于桑代克所创立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体系。

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五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6.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篇六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2。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3。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7.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细心关爱, 加强学生与教师心理相容

心理接触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 将对方看做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在钢琴教学中要利用观察、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 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演奏方法、乐曲处理等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 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演奏习惯、特长、愿望等表示理解和尊重, 并给其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与学生交流时, 即使在指出其演奏上的缺点时, 也要表现出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 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 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无论教学对象是儿童还是成人, 都要让他们了解教师的德才学识, 在教学上被肯定, 在情感上接受, 感受到教师对钢琴的热爱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 值得尊重。这时才可能有进一步更深的心理接触, 互通思想, 赢得理解与支持。在心理接触的过程中, 教师尤其要注意表达对学生钻研求知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过分贬低一个学生的短处, 在心理上是非常忌讳的, 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挫伤, 使学生在不顺的心境中学习, 使学生由于被信任程度降低而与教师心理互不相容, 降低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启蒙阶段的学生, 当他们进步时应及时表扬和鼓励, 切不可在他们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任何不屑一顾的态度都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注重情感施教,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知识是力量, 智慧是力量, 但积极心态却蕴涵着学习知识的巨大力量。积极的心态能焕发人的创造性, 使人不知疲倦、信心倍增;积极的心态是获取健康、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现在我们教的学生多数没有钢琴弹奏基础, 音乐节奏感、视谱能力、手的条件等均较差, 而且绝大多数心理状态不太好。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 也就无力应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矛盾、挫折、失败等种种艰难。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 而这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认同感来衡量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让学生一次次体验和证明自己的无能, 必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反之,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采用鼓励性评价, 让学生每一次都能体验成功, 必能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三、把握学生群体心理活动特点, 接受学生兴趣爱好

一个教师是否有胸襟, 是否与学生心理相容, 还表现在他是否接受或有能力面对各种学生的爱好。抵制任何非钢琴教科书知识及流行娱乐信息的存在, 斥之为不务正业, 这似乎成为一些教师的思维定式。其实这也是心理相容能力差的一种表现。非课本知识及流行娱乐信息, 它的产生是以时代为基础的, 其形成受志向性、兴趣性、情绪性、社交性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在年轻一代中容易引起共鸣。其特点是在正式教学书籍上无法寻找, 却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中充斥。由于21世纪的学生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特性, 导致了此类知识和信息的普遍存在。在钢琴教学上, 不可以忽视非书本知识及流行娱乐信息的作用。当孩子希望弹首钢琴教材以外的他们喜爱的歌曲或想和教师探讨从网上下载的一首很优美的钢琴曲时, 作为身处信息时代的钢琴教师要重视它、善于利用它, 切不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了解现代学生群体心理, 把握其心理倾向, 因势利导, 化弊为利, 加以利用, 善于引导,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钢琴教学。

四、通过表扬、赞美激发乐学心理,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 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 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 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学生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 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 只是一味地逼迫孩子硬学, 结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而将钢琴砸烂也曾有所闻。学生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为了开启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 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青少年喜欢形象思维, 无论教识谱, 还是教演奏, 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叙事性乐曲时, 教师在范奏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 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另外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磁带、唱片、或多让他们看一些有关钢琴方面的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青少年多具有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 也要充分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 让学生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 既锻炼了表演能力, 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 学生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 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五、寓教于乐,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化乐特说:“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设法说服学生, 使他们相信教师教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 是值得学习的。”教师要当好“推销员”, 从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出发, 将自己的教学内容“推销”给学生, 使学生乐于接受。要做好教学工作,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知道学生现在最重要的是需要什么, 学生有没有接受的条件, 学生怎样才能接受自己推销的东西, 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推销方法, 而不能凭自己一相情愿的主观意志和习以为常的固定模式支配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也要客观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 可能只是简单的表象, 在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特定的、深刻的原因。比如, 学生平时练琴少, 存在的原因可能有学生懒惰、兴趣低、有病痛、心情不好, 对老师有意见或者有其他的活动和作业压力等;学生的练琴效果不好, 其原因可能有钢琴作业过多过难、技巧要领不对、练习方法错误、练琴不专、知识水平不够、心理素质偏差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全面把握这些细节, 深刻分析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

总之, 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 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强化学习的原动力、克服自卑与恐惧心理、克服急于求成心理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心理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接受, 赢得支持与合作, 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交流, 可以增进了解, 增强教学中的凝聚力, 减少隔阂, 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心理学知识在钢琴教学中, 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强化学习的原动力、克服自卑与恐惧心理、克服急于求成心理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利用心理学方法能得到学生的接受, 赢得支持与合作, 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心境,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与学生间沟通交流, 可以增进了解, 增强教学中的凝聚力, 减少隔阂, 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心理学,钢琴教学,心理相容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浅谈钢琴教学[J].钢琴艺术, 2007, (7) .

8.心理学知识在体育中的作用分析 篇八

关键词:心理学知识体育学科创新心理学运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后兴起的学科,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体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的运用已经颇具成效以及有一定的规模,在大中型学校中,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将心理学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中,毕竟还是一门比较新兴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其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笔者认为想要从根本上完善将心理学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中这一体制,首先要找到目前这一体制在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各方面知识来妥善解决这部分问题。

一、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体育课教学中十分受用,什么是兴趣呢?兴趣就是指人从心里主动想要去从事某种事情的一个活动倾向。兴趣在直观上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者两种,直接兴趣的简单定义就是指人对于某种事物本性上有需求,进而引发兴趣,间接兴趣指本身对于这件事情并不产生兴趣,但是对于这件事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所能产生的后果以及相关产业感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后天的不断培养来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的兴趣,教师需要通过一种有明确目的性,但是又很容易激起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可以使学生定向探究反射,但是单调而枯燥的活动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深刻的认识到體育教学中所涉及项目的最深层含义,通过理解其真谛,将活动的精髓部分以一种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拼搏意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竞争逐渐走向了白热化,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完全有责任来锻炼学生的拼搏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以后在踏入社会后更好的立足。

在体育课教学项目的选定上,尽量将教学项目选定在一些可以进行比赛的项目上,通过比赛的形式。通过比赛的形式首先就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锻炼的兴趣,比如比较经典的篮球投篮课程,在课程上可以将十次投篮分为一组,看谁在十次机会内进球进的最多,以此来达到竞争的目的,并且比赛一定要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可以将几个人分为一组,失败者惩罚做俯卧撑等。

在比赛的同时也一定要锻炼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在体育方面的造诣也是不相同的,身高、体重、弹跳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原因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学生体育发展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比赛分组时,一定要照顾到在体育运动方面并不擅长的那部分学生,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但是在组内要穿插一名水平略高的队员,以此达到先进带动后进的目的,这样的比赛既不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的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这部分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三、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作用的体现

运动能力从整体上是指学生自身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的能力,这方面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多体现在跑、跳、攀爬等方面,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所以如何锻炼学生这部分能力就成了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

1.利用鼓励的语言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在遇到一些问题之后就对体育产生了放弃的想法。笔者认为,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的节奏,通过不断鼓励学生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进行一些难点动作的示范与演练时,要细致的观察每一名学生在动作上是否有进步,在发现学生进步之后,要给予一定的赞赏。

2.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在运动或者言谈时所表现出的动作,以及神态来揣测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可能身体条件已经不足以支撑他完成这一堂课的运动量,但是他依然会沉默不说,最终导致出现运动事故,这种情况是体育课教学中是十分常见的。作文体育教师,想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情况的发生,就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从学生的动作以及神态中找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找到相应策略来解决。

3.相信每一名教师都不愿意自己的课程被学校安排在体育课之

后的第二节课上,因为学生在体育课上通过不断的高强度运动,已经将自身的精神状态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精神状态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直接导致对下一节课产生影响。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内,有必要通过一些活动或者是一些交谈的方式,来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从这种亢奋的运动状态中走出来,常用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绕着操场走一段距离,或是做一些动作幅度较小的运动操等方式,通过这样相对比较安静的运动,让学生产生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稳定学生情绪的目的。

结束语:笔者通过总结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得出结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许多方面其实都是设计到心理学的应用的,并且心理学的应用要贯穿整堂体育课,成功的心理学运用可以让学生避免出现运动事故,并且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体育课教学指标也在不断改进,所以心理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方式依旧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

[1]杨洪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本原理与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10(05).

[2]蒋建平,陈中林.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3(02).

[3]包克俭.浅论心理学理论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

[4]蔡笑岳,李建周等.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 篇九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10.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篇十

冯特: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冯特和铁钦纳。技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和安吉尔,行为主义:华生(实验内省法)。完形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韦特墨和考夫卡和苛勒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 维也纳 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纲要》。人本主义马斯洛和罗杰斯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情绪情感和意志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动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最活跃)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调控。

心理学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身后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还应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的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一个孩子的生理心理人格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职业应掌握:关注技术。它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肢体语言向受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负担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沉默技术。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痛苦倾诉给辅导老师的过程。探讨技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的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和异议的过程,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该标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笛卡尔谢切诺夫。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感觉知觉思维萌芽)和个体心里发展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35

相同: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不同: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学习模式不同 影响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生理成熟;自然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 思维发展:

初中生: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高中生的形式思维逻辑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时期。情绪情感发展

初中生情绪: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与固执性共存;内向与表现性共存。情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需要迫切;情感有文饰、内隐、曲折性;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力差。

高中生情绪:情绪的延续性;丰富性;特异性;

情感:由不稳定到稳定;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人格发展

初中生:意识高涨;反抗心理。初中生交友方面:交友范围缩小,重视友谊,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老师关系的变化。

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确立;自治需求。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初中生: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高中生: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填空、单选: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技能: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儿童品德发展:

皮亚杰: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柯尔伯格: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

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学习的基本理论有: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桑代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认知理论(布鲁纳);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迁移: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按内容抽象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内容不同: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形式训练说洛克;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概括说贾德;关系转换理论完形主义洛克和认知结构说。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明确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利用变式和比较。知识应用过程:审题、相关知识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问题的特征;智力活动水平

动作技能的形成四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阶段。

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活动的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阶段。动作技能形成标志: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形成标志:脱离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智力活动自动化; 练习曲线:也称学习曲线,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可以了解效率速度准确性共同点和个别差异)

提高有效练习的条件: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品德:是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区别: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的多概括的多,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二者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则是个体需要; 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开了道德品德便无从谈起;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

青少年品德心理特点:是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度。

学生品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客观: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尽快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社会各方面都应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学习困难的类型:暂时学习困难,能力困难,动力困难,整体困难。

学习困难产生原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环境因素。

学习困难的辅导: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目标激励法、归因训练法、情感沟通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视觉适应: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和明适应(感受性降低)。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颜色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为:音高、音响、音色。

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共鸣说,行波说)和频率说。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征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大小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

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

括真动与似动知觉。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客观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观察:知觉的特殊形式,他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具体表现: 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 第五章记忆

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识记: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机能定位说、机能整体说、SPI理论和分子学说

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也叫瞬时记忆。包括图像记忆和回声记忆。

感觉记忆的特征: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时间很短。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过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存储的。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杂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指储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它的编码形式有类别群集(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联想群集和主观组织。

长时记忆分类: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地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情景记忆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包括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

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有两种:回忆和再认。回忆是指过去经验 的事物不再眼前时重

新想起来的过程。再认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表象分类:来源与通道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表象的作用: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的参照。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原因:

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情绪体验;

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有效的记忆策略: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线索与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

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调节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常见的记忆术包括: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和谐音法。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自觉的运用有意记忆,同事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 第六章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思维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思维的分类:

根据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的外延: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反比例)概念的种类:根据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反映事物的属性数量相互关系: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概念形成的途径:前科学

概念,科学概念;概念的外延特征:单独概念、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概念的人为性:自然概念、人工概念。

概念的结构理论:特征表说、原型说。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过去经验的影响、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概念系统。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种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影响推理的因素:前提的真实性、是否符合逻辑规则、推理材料的性质、前提气氛效应、赌徒谬误。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步骤(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的方法:算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素、爬山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这的一个重要障碍。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祖艳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现象或事物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定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 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这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酝酿效应、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情绪障碍、文化障碍、知觉障碍、习惯障碍)。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言语和思维:联系:思维和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言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区别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言语上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以声形的物质形式存在。思维是人脑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观念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言语与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无必然联系。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的词和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不完全相同。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语境、推理、图式、策略。

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想象的作用:补充知识经验作用。超前认识的作用。代替作用。

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包括:粘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和典型化。

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七章意识状态

意识特征:有觉知性、能动性、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

意识水平包括: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无意识包括:催眠、白日梦和冥想

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加自我意识和良好状态。催眠:是以一些人对暗示的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等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里活动有选择的反应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里活动能全神贯注的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功能。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晚期选择理论、认知资源理论和双重加工理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和变化、之间的对比关系);主体自身状态(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产生无意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神力状况和情绪状态)。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目的任务要明确、合理的组织活动、克服困难。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品质的培养: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控制 无关刺激,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2教学方式方法要避免呆板。3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注重几种

注意的交替使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去有助于注意的培养,2加强一直断理3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4培养应做到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欠缺、学习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受学生气质和性格影响、不良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

睡眠: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性的静息状态。

睡眠的功能:具有保护功能、恢复身体机能、促进生长功能。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兴奋剂抑制剂致幻剂)

☆☆☆☆☆☆☆☆☆☆☆ 第八章 行为调控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或缺乏状态。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成就、交往、权力)。

需要的特点: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

需要理论:

1、生理安全归属于爱自尊认知审美自我实现。

2、奥尔德弗需要理论:三类基本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需要种类:生物性和社会学需要。

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里倾向或内在动力。

动机功能:激活、指向和调节与维持。

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内驱力理论(赫尔)、期望理论(认知)。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里过程。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意志行动的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行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决定阶段(主要困难、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收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人格的变化。战胜挫折的策略和方法: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

情绪与认知:区别: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认知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的发生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而情绪的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联系: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评估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情绪也影响认知过程,一般,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有阻碍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区别: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联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人独有。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隐性和深刻性。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差别是相对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同一种心理活动。1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有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受情感的支配。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的两极性: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强度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时间或情景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的调控: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转移注意力、合理的发泄情绪、自我激励。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的反映先于情绪理论;坎农巴德的丘脑理论,唤醒和体验。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生理唤醒认知评价);当代情绪理论模型。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起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

压力源的种类: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压力反应的表现: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心理反应。

压力反应的阶段: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阶段。

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知、性格和环境。压力的作用:1正效应:满足基本需要。增强人的适应性。增强抵抗力。2负效应:影响认知,情绪,综合行为。

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分为:蜜月期、适应期、先期厌倦期、后期挫折期、淡漠期。

中学生的情绪障碍:焦虑、易怒、抑郁、恐惧、孤独、烦恼、挫折感、厌学情绪。

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生理、学习、自我心理、人际关系、社会。

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自我言语暗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九章人格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里品质。人格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自我因素和自然环境。

人格测验方法: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以经验建构的量表、由因素分析建构的量表)、投射测验(罗夏墨迹、主观统觉)、情景测验(情景教育、情境压力)和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的种类: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活动中创造性的大小: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能力在人生中不同发展趋势以及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照能力的功能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类型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性别差异。

能力的结构:因素说(独立因素说、2因素说、多因素说);结构说(层次结构理论、三位结构理论);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能力的种类来分,有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量;按测验方式来分,有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来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强、不平衡);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弱型(弱、不平衡、不灵活)。

现代特质理论:大五因素模型: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

气质:是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请想想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的静态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情绪、意志。性格的类型:根据知情意行在性格中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根据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和权力型、宗教型。人格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性格与能力:二者有区别,能力反应一个人的只会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性格与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能力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着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些缺陷。

性格与气质:二者有区别,首先性格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气质主要是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性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性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性格与气质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种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气质类型相同的人当然容易形成相同的性格倾向,但也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性格。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容易形成不同的类型性格,但也可以形成相同的类型性格。

行为: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内在心里和外在表现。

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志:智力正常、认知客观准确、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道德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关系融洽、意志坚强可控、独立性和自主性。应对功能:1采取直接行动以消除或少压力机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称为问题取向的应对。2重新认识压力,以便易于处理压力,称为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3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成为情绪取向的应对。

应对的特征:情境性,过程性,策略性、反映性中介调节性。应对策略:积极认识压力;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明确自我效能,调整奋斗目标;社会支持。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的目的,而且不期望任何外在筹赏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的种类:从理论上看,可以分为生物性利他行为和心理性利他行为。从机能范围看,分为亲属性利他行为、互惠性利他行为和平衡性利他行为。从情景状态上看分为紧急性利他行为、急需性利他行为和观察性利他行为;从行为动机上分,可分为自我利他行为和纯利他行为。

影响利他行为因素:利他者、情境、受助者和社会文化因素。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行为放纵;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追求享乐。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意志品质的薄弱;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强化制度管理;奖罚强化教育。

☆☆☆☆☆☆☆☆☆☆☆ 第十章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从静态角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要有适宜的心里准备。

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人际关系的种类: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对他人需要的内容和方式不同: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认知、动机、情感、态度、行为。人际交往意义:个体在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人际认知:是个体杂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转台、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对他人的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倾向、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性作用。

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正性偏差、刻板效应。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或他人的 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揭示或推论的过程。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而否认或者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社会交往原则、联结原则。人际吸引的条件:熟悉、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爱情。良好人际交往态度:尊重、宽容、真诚、理解、给予爱。人际交往的技能:1言语艺术:称呼得体,说话注意礼貌;积极反馈;2费言语艺术:一般包括眼神收拾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3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个人外在素质;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合理处理意外冲突;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中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趋向关系性交往;喜欢与异性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作用: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发展社会能力。

上一篇:劳务公司劳务分包协议下一篇:当前就业形势谈谈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