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共15篇)(共15篇)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一
电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电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占有重要地位。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其间担负着什么作用呢?
电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根本任务是普及电脑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使电脑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⑴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电脑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
⑵相关软件的应用: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⑶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由此而及的电脑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⑴观察能力:能正确认知电脑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
⑵记忆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电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的能力。
⑶操作能力:十分熟练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电脑上机实践能力。
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比如在累加程序和大量的赋值语句中使用了S=S+1这一数学中无法成立的式子,以及经常使用的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打破了以往的数学常规,极具新鲜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电脑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就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电脑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往往是从1、2、
[1][2][3]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二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梳理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相应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亦是如此。因此, 在探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间的关系时, 必须“溯本清源”, 才能有助于真正梳理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大学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 当时由于农业社会对科学技术依赖性较低, 科学知识尚未从教育体系中单独脱离开来, 因此, 并不存在所谓的专业教育。17、18世纪在欧洲爆发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导致了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知识的日趋专精, 技术的更新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加快, 从而也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专业教育正是基于内在的学科体系发展完备和外在的社会需求增加的综合影响下, 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尽管专业教育从出现的一开始, 就一直饱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不断批评, 但是, 时至今天, 专业教育仍然是各国高校普遍采用并延伸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起源于1919年美国开展的业余商业活动。1947年,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将新创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引入到大学课程中。然而“在随后的1945-1970的20多年里, 美国处于大工业时代, 经济高速增长, 大公司繁荣发展, 而小公司不断减少, 创业教育缺乏成长的土壤”, 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遭遇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通货膨胀率突出、工人大量失业、一些大的工厂和企业也纷纷倒闭, 与此相反的是, “出现了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却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就业机会”。于是, 在这场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所掀起的创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下, 以美国等为首的世界各国政府及高校开始反思传统的专业教育, 纷纷采取相应措施, 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世界范围内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人们意识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的技能, 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确实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果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仅仅定位于操作层面, 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缺乏对创业基础素质的培养和铺垫, 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很难导致创业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表层的理解可能忽视高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崇高的时代使命”。于是, 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最初的创业技能培训逐渐丰富为涵盖创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逐渐走向了系统化、理论化、普及化的成熟发展阶段。
透过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出, 两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虽然产生前后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 但作为两种教育理念, 两者都是“高等教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 也是对社会需求回应的必然”。因此,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 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探讨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逻辑分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也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因此在分析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间的关系时, 需要明确两者的概念。
所谓专业教育, “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 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 但是“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创业技能培训, 而是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观点, 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一)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专业教育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 重在传授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从而培养成为该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现代大学自18世纪诞生以来, 实施专业教育就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专业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但是人们至今尚无法找出比专业教育更科学、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依托和形式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作用和地位,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着社会的职业分工, 而且无形中引导着社会需求和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因此, “只有将创业教育的开展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始终, 并不断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创业教育的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 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激发个体内在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尽管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可以直接通过教授获得, 但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授”, 却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创业教育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比尔·盖茨或乔布斯, 但却可以教给他们成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技巧与技能”。而这种技巧与技能的提升恰恰需要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和具体开展的学科平台。
(二)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 知识的经济效应越来越突出, 社会发展极其需要基础扎实、文理兼通、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但大多数高校因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被隔断, 知识结构与视野严重受限, 传统的专业化教育制约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过度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这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表现形式就是“人才结构单一, 学生思想僵化、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弱, 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因此, 创新是专业教育深化改革所应追求的价值之一, 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新, 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恰恰可以解决上述冲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也证明, “创业教育在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关系, 避免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相融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创业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专业课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也应是专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由此可见,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紧密结合、相互融通、彼此渗透的整体, 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孤立个体。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发展趋势。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缺少了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必将索然无味。创业教育只有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专业教育形成有机联系, 依托专业教育为载体才能顺利开展, 才能取得实效。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决定了二者可以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如果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在学科教育中明确定位, 而且能反过来塑造专业教学, 那么创业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而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需要在课程渗透、教师影响、机构协调、政企体系支撑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 课程渗透
课程体系的改革,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此, 以专业教育为依托, 构建跨学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形式。一般而言, 课程渗透应至少包括课程设置原则和课程类型两个方面。
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注重创新性, 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将创业教育所应包含的关于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等要素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外实践、课程评价等每一个环节中。二是注重渗透性, 应从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构成出发, 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 整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并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 从而为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注重本土性,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际出发, 因校制宜, 逐步建立学科门类丰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依据创业教育的功能、特点, 创业教育课程类型应主要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 培养的是学生从事创新和创造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包括培养创业教育所需的各种能力、素质和意识的知识, 涉及经济、管理、心理、投资分析、创业构思、融资、法律、创业实训等方面, 其所包含的知识应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为学生提供创业所必需的理论基础;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性学习的课程, 其所包含的知识应具有广泛性和通识性, 其目的是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有助于学生形成平稳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学科课程, 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旨在为大学生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业之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能力, 偏向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 课程内容应包括投资策略、营销手段、创新技巧、创业管理、案例实训等方面, 课程形式可通过参加论坛讲座、参与社团协会、参观企业、聆听企业家报告、参与市场调查、撰写创业方案、投身创业计划大赛和模拟经营等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
(二) 教师影响
教师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活”的教育要素, 也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关键因素。“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类型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学历型、科研型, 创新创业素质较为缺乏, 这给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带来很大局限。”因此, 培养和开发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成了当务之急。一方面应在校内选拔各学科的优秀教师、整合学校各类优质资源, 集体协作地对大学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开门办学, 遴选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精英担任活动实践导师, 指导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 教师的影响可以通过编制课程教材、直接讲课、指导产学研一体化、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来实现。
在编制课程教材时, 要针对创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和学生不同需求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既要注重内容的通识性、基础性, 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还要注重内容和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以及与实践应用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教师分班、分小组教学, 针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采取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虚拟体验式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应用、创业高峰体验、模拟企业管理等形式, 将创业教育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带入到学生的课堂中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作好准备;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 每一小组的同学均应配备由学科专家、创业家和社会精英三方组成的指导小组, 贯穿指导学生从创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业研究、知识应用、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在情境体验中, 企业家和社会精英可以将亲身经历或身边的实例, 甚至当前遇到的困惑, 通过现身说教和创设情境的方式, “亲述其成败得失, 让学生分享其成功的喜悦与挫折的悲伤, 思考其跌宕起伏的缘由”, 让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企业家和社会精英在课堂中的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融合”的魅力。
(三) 机构协调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仅仅靠大学的某一个部门是很困难的。”纵观创业教育开展较为成熟的美英等国的高校, 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研究中心或者委员会来具体协调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4月成立了全国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标志着我国已将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这无疑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对接教育部的相应工作和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理应成立创业教育的机构或委员会, 来全面协调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各院校的创新教育机构或委员会, 应旨在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进行研究、论证、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机构的组成部门由学校自行组建, 应包括商科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和科研处等部门, 下设实体的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应事宜;委员会需要由校领导、学科专家、资深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企业家、创业家和社会精英等共同组成, 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相应事宜。创业教育机构和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点搭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交流平台, 具体指导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二是要做好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三是要做好对学生的组织选拔、遴选培养和具体评价工作;四是要做好实施融合所需资金的募集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五是要做好师资选聘和考核工作;六是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工作;七是做好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八是要做好师资培训、经验交流以及宣传推广工作。
(四) 政企体系支撑
在美国, 创业教育之所以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如此紧密, 与完善的社会化支持体系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全力支持, 需要财政、税收、制度甚至人事的统筹安排。因此, 应当构建一个系统的政企支撑体系, 并明确体系内相应组成要素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效。因此, 当务之急, 国家层面除了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文件之外, 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和政策倾斜制度, 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关注;鼓励高等院校和地区以及当地商业支持伙伴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部分创业教育开展成效显著的高等院校给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鼓励高等院校探索尝试创业教育专业学位和选辅修第二学位, 鼓励大学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合作培养, 积极引导高等院校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 如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同时, 要通过各类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宣传报道创业成功学生的先进事迹, 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最终受益者。因此, 企业在具体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企业应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主动出击, 充分发挥在资金、实践性师资、实践性生产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自觉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与高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主动开放生产车间和实验基地, 为学生提供全真环境的实践平台和实战场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 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和企业乳化基地, 促使创业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商业方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产生经济效益;积极为学生提供从事创业教育的经费支持, 主动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风险的指导工作。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分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30-02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实施起着指导性作用;教育实践是对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真实反馈,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理论界与实践界相互对立的现象,致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给我国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实践孕育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让二者有机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含义
(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即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教育概念的判断、命题,并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形成有关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教育理论必须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构成。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概念的判断与命题。如果脱离了教育概念、教育命题,那么所谓的教育理论则不能称之为“理论”,只能称其为对教育现象的陈述。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抽象概括。教育理论的内容是对教育事实和教学经验的浓缩阐述,是间接的抽象反映,而不是对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的直接复制。第三,教育理论是系统的理论。单个的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它不具备系统性,只是单纯的反映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不能构成教育理论。
(二)教育实践
实践是人类主观思想见之于客观现象的一切行为,是人们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实践则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一种。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离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首先,教育理论主体内部存在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为两类,一是基本理论研究者,二是应用研究者。这种分层化有助于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更加专业,但同时也造成了内部主体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对于基本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大多基于已有的理论,运用思维辩证法对于这些理论进行重建并研究,故而研究方向脱离实际,成果缺乏科学性。受分层化的影响,应用研究者被认为比理论研究者低一级,在现实的理论研究中他们往往被轻视。由于缺乏学习理论的机会,很多研究人员对支撑应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认识不全面。其次,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也存在思想误区。教育实践者通常过分依赖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指导,对于教育理论缺乏探究精神,不能够通过对教育实践的仔细分析而对教育理论产生理性认识,也就无法对教育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
2.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利益立场不同。由于工作环境不同,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所处的立场也就不同,追求的利益自然不一样。教育理论研究者多存在于各大高等院校或是研究院,他们的职称、职位和工资水平与其科研成果密切相关。因此,他们更愿选择写一些耗时短、易发表的思辨性文章,对于实证性文章则不感兴趣。而教育实践者大都处于学校生活当中,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思辨性理论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形式化,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教育理论。由此看来,教育理论研究者追求的是学术利益,教育实践者追求的是学生成绩快速提升以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这两种不同的利益驱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体产生不同的行为,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相背离。
3.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思维方式存在分歧。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思维较强,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而教育实践者拥有体验性思维,这是一种将直观情感与主观体会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要求实践者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迅速做出决定并采取一定的行动。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教育实践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提出的理论,导致实践者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践过程中违背教育理论的指导。
(二)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原因
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主要原因有个两方面,具体如下。
1.二者的核心思想不同。教育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注重把繁芜丛杂的教育实践过程抽象地概括为更加系统的理论点。而教育实践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人,它是各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总称,有着生动的教育细节和详细的教育流程。可以说,教育理论是笼统的、概括的,教育实践是详尽的、鲜活的,二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2.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首先,教育理论同时具备超前性与滞后性。教育理论的超前性,也可称为预见性,是指教育理论能够先于当前的教育实践而完成,即提前规划好各种教育活动,为以后所要实施的教育实践做充分的准备。另外,教育理论往往滞后于教育实践。换句话说,教育理论作为对教育实践的回应,常常会受到教育实践的制约。教育理论超前或滞后于教育实践,使得二者不能同时呈现,必然会出现分离的状态。其次,教育实践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实践包括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教育实践也会受到诸如学生群体、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使教育实践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同特性导致二者无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呈现分离的态势。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1.教育实践的理论性。教育实践是对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总称,实践对象是学生群体,因此它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综合性、理论性等特性。教育的理论性,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孕育作用体现在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来源。其具体表现是:在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自从教育出现在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便开始进行一系列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们都会想办法进行修正,并逐渐积累教育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教育理论的最初发展形式。因此可以说,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教育实践的理论性不但体现在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理论,还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直运用着教育理论。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关键是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具备理论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教育理论旨在研究教育教学的活动规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其具有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且教育理论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实践客体之间呈双向对象化。教育理论实践主体将其实践客体视为实践对象,对其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另外,教育理论实践客体制约其实践主体的活动范围,并为其设定研究框架。教育理论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教育实践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实施。因此,教育理论的实践性是由教育产生的实践,它致力于完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实践的实施与发展。教育理论需依照教育实践而产生,围绕教学活动而进行,着重研究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根据实践完成的情况及时调整理论指导方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因此,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分别致力于教育理论的深化及教育实践的改善,又要合理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用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更要通过教育实践的实施经验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聪,于伟.近十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2]杨洁,莫瑞柏.我国21世纪以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陈立鸿.让教育理论走进教育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1(4).
[4]伍红林.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6]曾茂林,柳海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及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7]李亚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断裂及对接[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责任编辑:陈明]
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四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伴随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不同的实践活动,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目标不同。
目标,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行为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简言之,目标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广大干部群众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践履“五爱”国民公德,自觉地遵纪守法,培养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的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辨别美丑的能力,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的实践,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而法治教育的目标则是广大干部群众将遵守法律规范作为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起码要求,依法治国的方略得到坚决地贯彻落实,形成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从形式上看,重要的社会关系均由法律调整,法律规范明确、具体、肯定,具有可诉性和可操作性;法律体系结构严谨、内部和谐、内容完备,各部门法之间、各种不同渊源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彼此衔接、和谐一致。从内容上看,立法要体现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原则;拥有健全而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行政执法的权力分工明确、行为规范,司法独立、公正,各种法律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一大批忠实于法律和人民利益、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和法律职业群体;法律文化建设要卓有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民主、自由、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等法律意识显著增强;形成良好的法律秩序,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这种权利和义务又能够通过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获得实现,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社会关系都在法律调整之下形成稳定规范而又具有活力的状态。
2.二者的内容不同。
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内容之间也存在着差别。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等实际而确定的,它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三观”教育,就是组织和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安排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教育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三个主义”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三观”在政治观上的具体体现,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最终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三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三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人们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法治教育则是以培养公民所具备的法律价值、思辨能力为基础的相关知识为主轴的一种普通公民教育,各国大体而言都认可法治教育是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其内容包括公民法律认知能力教育、现代法治理念教育、积极法律情感的培养教育以及适法行为、法律参与行为的培养教育。法治教育以着力于丰富人们的法律知识,娇正和提高人们的法律心理,培养公民对法律的积极情感以及参与法治建设的能力为目的,将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通过教诲灌输、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形式,内化为人的内在素质,通过塑造全面的个体,以整体推进现代法治精神对公民素质的影响。
3.二者的实施方法不同。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有无强制性上。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引导,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的力量,对教育对象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思想品德入手,以理服人,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去说理,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使人们受感染,引导教育对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以求得各方面的进步。而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可以借助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法治教育的特殊教育方式就是采取暴力手段强制某些受教育者(违法犯罪者)接受教育,通过对其进行法律制裁而达到教育和预防的目的。
4.二者的评估指标不同。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工作部门的评估主要看党是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是否充分调动和妥善协调了党、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而法治教育的工作部门主要是国家机关,因此,对其部门的评估要看立法机关以及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是否是良法,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行政执法机关的分工是否明确,执法的内容和程序是否正当合法,执法行为是否合理规范;司法机关的工作是否独立公正;宪政监督和民主监督机构的工作是否充分开展并能取得实效;法治教育的专职机构的普法宣传教育是否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法律服务援助机构的工作体制是否健全和完善。
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估主要看队伍的组成结构是否合理,成员是否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是否具有较
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以身作则、为人正派、言行一致,是否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对法治教育的工作队伍的评估则是主要看其工作人员是否有较高的法律理论素养和坚强的法律意识,对法治工作是否熟悉,是否热爱;工作人员是否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有坚强的民主、公平、正义的观念,作风是否优良,是否具有献身法治事业的奉献精神。
(二)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而且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内容的教育,其中,社会公德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其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因此,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运用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随意损害他人的权益,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有权依照法定的程序寻求公正的救济,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见,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同时,法治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和手段。由于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广大干部群众,都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因此,进行法治教育,让人们了解本国现行法律的宗旨和基本内容,树立基本的法治理念的过程也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遵循集体主义原则,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性。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从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相关历史事实来看,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展现,其内容和目的都随着各阶级社会的更迭和前进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法治教育一方面要注重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要坚定社会主义的立场,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注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教育,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① 二者在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上具有同一性。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认识、教育和改造的对象,包括全社会所有成员,其中青少年和领导干部是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青少年发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需要从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上格外培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领导干部在制定和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着它们是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且领导干部本身是社会风气好坏的标志之一,其作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风尚。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
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都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服务,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反映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社会主义开拓型、创造型人才,都具有可能的、可行的实践性,不仅是可测的,而且是能够实现的。
② 二者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具有统一性。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和手段上都要求具有针对性,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都要求具有综合性,把各个方法综合协调运用,提高教育的现实功效;都要求具有创造性,根据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增强实效性为要求,吸取和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在具体方法上,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采用理论教育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使人们对二者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和掌握。也可以采用实践教育的方法,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生动具体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对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们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将能更好地、更深切地体会到二者的真正内涵。还可以采用比较鉴别法,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不同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中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进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③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统一性。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部分都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二者又是教育理论的两个组成内容,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并在教育实践中有了很好的结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法治教育的最初内容是向被统治阶级灌输由统治阶级制定的规则和法律规范,其最初的作用就是为了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我国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民权益的保障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效上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价值指导,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
1.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价值追求和道德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发展基础,保证了法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教育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前提,使法治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法治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体现法治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社会道德风尚会提高人们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法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形式和实现途径。
5.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五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重要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幼儿园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引导逐步形成的。
一、加强家校沟通,建立互信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是否成功,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参与。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延伸,学校对幼儿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巩固,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比如,小班的时候,学校老师就开始教育要求孩子自己独立吃饭,可回到家里,经常是孩子一边看电视,妈妈在一边喂饭,回到学校孩子也经常要等着老师喂饭,或者是嘴里吃一半,桌子上撒一半。借送孩子之机,与孩子聊了这件事,老师说不能因为掉饭而喂他吃饭,要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逐步引导孩子改掉撒饭的坏习惯。从那时起,坚持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到现在,孩子的吃饭问题已经不要太多的过问了。
孩子都有两面性,有些孩子在家是个小乖乖,听话、懂事、有礼貌,可是到学校以后就像变一个人似的,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当老师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时,很多家长表现出不能理解,觉得不可能。更有个别家长到领导面前说老师的不是,认为老师对他的孩子有成见,这容易造成老师对个别孩子不敢管教。其实老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的“家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只是这个“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更科学,更有方法罢了。试问有哪个家长不为自己的孩子好?又有哪个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优秀?
二、幼儿园教育应多指导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的教育更系统,更有目的性,更具科学性。而部分的幼儿家长因教育幼儿的观念不同和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同时又缺少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幼儿教育没有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方法也无法理解。因此,幼儿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得到幼儿园学校的指导与帮助。
1、学校可以以年段为单位,多开展一些类似“家长课堂”等方式的指导活动,以加强对家长的育儿理论指导。
2、可以多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家校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家长更了解幼儿园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使幼儿家长学习到更多的育儿方法。
我儿子属于好动型的孩子,一般无法在一件事上专注五分钟以上,这着实让我头疼。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中,老师给孩子讲故事,老师会在讲完一节故事都会停下来,向孩子提有关故事内容的问题,我发现我孩子听得很认真,老师每一次的提问他都能积极举手,回答也很有想法。在后来与老师交流时了解到,原来半中间提问题可以让孩子更专注听故事,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此后我在讲睡前小故事时,经常停下来提一些问题,并逐步选择更长一些的故事。经过一学期左右的训练,孩子的专注度和倾听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多开展亲子活动,加强多方了解
亲子活动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首先可以让家长耳闻目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有更全面了解,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其次,亲子活动也是幼儿园老师与幼儿家长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让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第三,“亲子活动”对于幼儿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它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活动中,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老师的指导获取教育的经验,通过参与活动的过程领悟教育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学习到更多的育儿知识,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上幼儿园小班前,因为没有上课时间的压力,孩子养成了睡懒觉和赖床的坏习惯。上幼儿园后,每天早晨起床就成了个老大的难题。儿子小班时,去参加“庆六一”亲子活动,其中一项是家长背着孩子往返跑,我和孩子获得了小组第一名,孩子可高兴了,看着孩子拿着奖品手舞足蹈的样子,我震撼了,原来体验比赛的成功可以让孩子如此的开心。我想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解决呢?于是每天早晨起床我们就和孩子比赛起床穿衣服,而且故意每次都让他赢。现在,每天早晨看着孩子积极主动地起床,快速的穿好衣服,然后开心地握着小拳头庆祝胜利的自信样子,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
6.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篇六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 者:王鉴 WANG Jan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5(3) 分类号:G40 关键词:教育 生活世界 教学生活7.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七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系统偏重于专业教育,学科领域条块分明,专业门类众多。这是与其脱胎于苏联模式分不开的。这种强调专业教育的模式对我国建国之初迅速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过分专业化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口径狭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适应性较差、缺乏“后劲”,整体素质不够全面等等,在科技高度发展、社会结构调整的今天,这些问题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1]
为解决由文理分科、过分专业化而造成的窄化思维以及人文素质薄弱等问题,我国于1995年开始在52所高校推行“中国版”的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努力,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同样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定位问题,由此带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局面,影响通识教育的深入推广。鉴于此,论文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到了“体用”思想这一剂良方,试图以“体用”思想的精神内涵应用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二、通识教育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差异
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它直接来自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理念。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帕卡德于19世纪初期提出,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内容。”此后,莱文对通识教育所下的定义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莱文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本科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它通常包括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训练。”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均衡发展,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全方位的基础。[6]
相反,专业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专门领域、内容有明显针对性、并自成体系的部分,注重培养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以适应第一岗位任职需要。相对于通识教育的广泛性、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组成部分,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功利性,更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层次,而不是理论层次。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定位分析
由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通识教育推行以来一直存在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定位的争论,关于二者关系认识不一致,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3](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概念;(2)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3)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这三种观点的共同特点是都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界限换分得过于清晰,无论那种观点都无法使二者有机结合和恰当的定位。而应用“体用”思想就可以解决二者的定位问题。
(一)“体用”思想概说
“体用”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之一,其根本涵义有三个[4]:一是形体(形质、实体)与功能、作用、属性的关系;二是本体(本质)与现象(表现)的关系;三是根本原理(原则)与具体应用的关系。以上三个意义之间也是有关联性的。
可知,“体”和“用”的层次、地位并不一致,“体”高于“用”。“用”源于“体”、是“体”的衍生,“体”产生“用”、是“用”的根本。简而言之,“体”是本、“用”是末。在传统哲学中与之类似的还有心物、道器、理事、理气、性相、性情、能所、真妄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本质”与“现象”的概念也与之有相通之处。本文所采用的“体用”涵义接近于第一个,即形体(形质、实体)与功能、作用、属性的关系,当然兼有第三个涵义,根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关系。
(二)“体用”思想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定位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专业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但是,无论是什么专业,都需要有“人”去学习、去实现,“人”才是实现专业教育的主体,而专业知识、技能等是人这个主体的作用、功能和属性,与体用的第一种涵义暗合。可知,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体”,而专业教育培养的是“用”。这就是二者间的关系定位。这与流行观点的“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有类似之处,但是本质上不同。“上位概念”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各自独立的领域,缺乏联系性,只说明地位的差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用”思想可为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定位问题提供指导作用,促进通识教育在我国顺利的推广,推动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拥有健全人格、良好素质、高度社会责任感并术业有专攻的栋梁之材。同时,“体用”思想的内涵极其深奥,外延极其广阔,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还有更多可探究和发掘的地方,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2]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兼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8.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八
【关键词】家庭教育;化工职业教育;建立关系
随着化工技术的发展,化工行业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化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肩负这为化工行业输送基础人才的使命,它的教学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但是化工职业教育受到家庭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家庭教育与化工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不能很好的促进整体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家庭教育与化工职业教育之间的新型的关系,对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与职业教育概述
1.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在家庭关系中自发、有意识的对年幼者或者未成年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构成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成长的,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子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家庭教育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学校教育这里指的主要是化工职业教育,其重视的是因材施教,强调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技能性和职业性,但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学生个性化明显、学校硬件和教师配套建设跟不上等问题,从而导致化工职业教育中出现了许多困难。而家庭教育中父母比较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心理特征,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针对性的将进行教育,弥补了职业教育的不足。
1.2职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实际现状
首先,教师与家长沟通较少。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名教师要面对的学生数量庞大,因此对于单个学生的投入时间被摊薄,如果家长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联系,则双方沟通机会相当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整个就读期间,家长和老师没有见过一次面甚至通过一个电话。
其次,由于职业教育生源较杂,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不佳,因此多数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都是在“投诉”学生,次数多了容易引起家长不满,使家长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师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在面对家长和教师的时候要同时接受两套不一样的标准,会产生疑惑和迷茫,不知道应该以谁的理念作为标准。
2家庭教育对化工职业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化工职业学生的心理和意识、身体健康、思想道德、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着个人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家庭教育采用的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在进行职业学校教育时,就会增加教育工作的难度,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性格特点,这与化工行业讲求团结合作的工作理念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团结稳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采用的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纵容、放任不管,就会导致学生自控能力的缺失,进入到约束性较高的化工行业后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其正视工作纪律,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
因此,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人的言行举止都会给职业教育增加教育难度,影响孩子未来在化工行业的发展。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家庭环境,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对化工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3基于家庭教育视角促进化工职业教育的方法或思路
3.1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引导
学生在进入化工职业学校之前,家长要自愿的有意识的与高中学校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以保证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和表现。家长此举最根本的目的是了解孩子的学习特长,掌握其客观智力的发展特点。
其次,通过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了解其兴趣爱好,综合其个体智力特点,确立其未来发展方向,让孩子有一个自己感兴趣同时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不要有不上大学就没用的想法和意识。让学生在进入化工职业学校之前就能对家庭教育中原本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观念进行正确的改正,进行积极的引导。家长应该将关心的重点放在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的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坦然的接受挫折,直面自己的人生。就此,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之前就能从心理上接受化工职教,而非填压式被动接受。这是学校教育不能做到、不能做好的示范、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3.2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引导
在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的转变,改正家庭教育中那些溺爱、放任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家长创造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和包容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思想观点和认识,鼓励孩子进行独立的实践活动,并且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树立积极性上的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在学校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会对化工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家庭教育同化工职业教育相结合进行引导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引导中,学校教育都应该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建立起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的平台。可以通过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动态和相关的政策,及时的掌握学生在化工职业学校中的基本生活和学习情况。家长与学校应培养起一定的教育默契,不能产生明显两极化的教育理念,应针对化工行业高危的职业环境特点,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纪律化、军事化的观念,提高自我约束力,使其性格特点能与化工的职业特点相互融合。
4总结
家庭教育可以对化工职业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也可能会起到消极作用。因此,要积极的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以正确的家庭教育推动化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建,姜春华.家庭教育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J].课程整合,2015,10(02):123.
[2]刘明丽.化工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2013,11(08):215.
9.浅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篇九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同时,针对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力资本学说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经济的快速增长并非完全是由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1. 人口红利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一国人口生育率迅速降低,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且整个社会所需承受的抚养负担较轻,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形势。我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发挥程度的多少取决于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否,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高。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人口闲置,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解决“人口红利”后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问题。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中国才能更好地兑现人口红利。
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口红利是一国人口结构发展变化中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并不会一直存在。当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瓶颈,产生人口负债的效应。因此,仅仅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可持续性的,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数量的优势转化为人口质量上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下:
(1)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发展既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又能增加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个人的收入也会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市场的扩大,从而刺激投资和生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教育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开拓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掌握和吸收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由人口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最终向技术密集型演变。
(3)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义务教育年限较短,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学历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就造成了人口综合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口数量的优势向人口质量优势的转变。因此,应该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由数量型转变成为质量型的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得农村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避免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预期收益超过了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能够加速劳动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高效的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和区域间流动变得合理。
(5)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6)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从而能够减轻少儿抚养负担,提高人均收入和储蓄,增加投资,最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教育的投资是有效克服贫困的一种长期战略。如果一个国家的文盲过多,或者大众受教育的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受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收入也越高,提高教育程度会改善贫困状况,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
3. 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
10.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篇十
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真正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国际力 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军事干涉主义的抬头都说明了实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仍然适 用于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 们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发展进步、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培养他们保家卫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如今,“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消极思想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 不够、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骨干作 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加强国防教育,首先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政 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制度,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落实 好政策和制度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
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纪念 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加强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理论水平。抓住教育重点环节,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 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 来侵略颠覆的威胁,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 益。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 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故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有着极大的历史前瞻性的,故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是有着极大的历史前瞻性的,对国家,学生个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对国家,学生个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有效地将大学生与国防联系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国防教育穿插其中。
二是要把开展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锻炼他们的身心素质。
三是要把高 校征集新兵工作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切实提 高教育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时事性、针对性和生动性,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各个方面。
1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法律教育素质教育关系;专业教育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兴起素质教育之风,已经有十多年了,伴随这股“劲风”,国家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关节都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得出,素质教育的四个内容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国家需要法律规范行为。高等教育的法律专业就是为了向社会上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起到传承中国法治社会的作用。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席卷而来,社会对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外,还需要法律人才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秉公执法维护法制社会的建设。
根据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认真学习素质教学,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以此成为优秀的高端法律人才。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议
高等素質教育包括四个部分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所以讨论法律专业教育与其的关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2.1 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良药—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道德也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法制社会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公正执法造福社会。树立与法治社会相同的价值观、认同法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从这样的关系中看出,我国高等法律专业教育中,实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前者是依存于社会形态,后者则是针对法律专业进行。针对这两部分可通过树立道德理念、坚定法律意义、培养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等三个部分进行。
2.2 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文化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素质有多重定义,一是人生理上表现出的原本的特点,二是事物自身所具备的性质,三是人在进行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文化素质,是指的第三种定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的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有在人文方面的素养,像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通过学习这一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展现综合素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其主要的展现形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看似独立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一般是对两者进行教育教学时,会运用到多种表现手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教学;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相互融合;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不论是哪一种表现方式都可以帮助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外,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
2.3 法律专业学生核心——专业素质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之下的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是责无旁贷的。我国非常重视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各大院校针对不同的法律类别也建立了诸多的专业,以此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学生培养。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具有专业性以及目的职业性的特点。不论是那一个法律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将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施教的老师,再根据整体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细分,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以及活动教学,渗透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快速发展对法律社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深化,作为法律社会的监督者,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加细化深入的了解法治社会。法律专业素质其主要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知识的积累,还有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看到现象,可以此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专业的法律知识,思维重建得出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结果。按照这样的实践过程,就要求培养法律专业素质,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2.4 法律专业学生的保护伞——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因为在真实的执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挑战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同时,对身心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锻炼。身心的健康是法律工作顺利进行的保护伞。
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和认知能力。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对待事故,用坚强的意志力学会处理危险、困难的时期。
总结:法律专业实行素质教育是国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我国高等教育设立法律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以此来传承法制国家的理念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平等。通过分析四部分内容,明确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日后的工作中可根据相应的方式进行法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 试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法学家,2003,06:14-19.
[2]宋经同,文江涛. 论法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7-131.
[3]谭长福. 试论法律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大众科技,2006,03:182+184.
12.浅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十二
音乐教育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对陶冶情操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均有重要的作用。翻阅史料我们不难发现, 在各个领域有伟大成就的学者都不乏音乐爱好者, 譬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当中, 音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 没有音乐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智力要求的发展”。还有对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小提琴爱好者, 他曾说:“我的很多科学成就就是因为音乐启发而来的”。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音乐教育的。
人民艺术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的感染力就在于创作人把一些美好的希望赋予在跳动的旋律里, 把时代的情感用音符表达出来, 以此来表达传承这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形象。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歌曲气吞山河, 有恢宏广阔的气势, 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当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激发了战士们热血奋战的斗志和不怕千难万险愤慨激昂的壮志雄心!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联想到是我们的先辈们用鲜红的热血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激励我们要沿着先辈们的足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勇往直前!给我们一种向往美好, 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决心和力量。还有很多优秀的歌曲, 例如《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等。在优美的旋律中慢慢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高尚情操, 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辨别“真”和“假”, “善”与“恶”进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 是哺育人感情的乳汁, 在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和审美趣味方面起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普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数理化学科用逻辑思维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 它是用艺术的甘露浇开孩子们的心扉。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音乐比一切智慧, 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音乐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思想, 扩展头脑的想像空间。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孩子们的世界想象是没有压力的享受, 给想象力无限发展的自由空间, 对创设美好的未来生活打下基础。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全面升华, 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百年大计, 育人为本。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遏制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有助于把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0世纪50年代初, 毛泽东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他60年代中期又提出:“课程多, 压得太重, 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1978年,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 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中国式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为考试而学习, 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层面, 从这里便能反映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音乐教育不是传统的一味的死记硬背, 而是充分的利用课堂互动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的大脑在休息放松中学习, 研究表明人在放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工作的效率更高。其次, 音乐教育始终贯穿思想素质教育中, 在音乐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 深挖教材的的思想内涵, 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教唱爱国歌曲时结合歌曲思想情感和音乐形象, 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教唱爱国歌曲也就等同于在上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 无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再者, 音乐教育还始终与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 作者们把各自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 还有历史气息用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 再给这些文字赋予或优美, 或激昂, 或雄伟的引人入胜的旋律, 这更让学生对歌曲中描述的事物浮想联翩, 勾画出美好的憧憬。这都在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操以至审美观、想像力、创造力和毅力等等。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 而且音乐中还包含了数学、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的知识。因此音乐本身与这些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够在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三、改变教学创新思想
素质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往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素质人才的要求, 当今教育方式要走创新的教学道路, 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缺乏了创新的音乐教育就好像长期重复上一堂课, 让学生感到无趣和疲乏, 毫无新意可言。
在方式方法上, 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 他就会不由自主入迷的去追求, 去探索。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 必将成为他学习的有效动力。怎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要有新意, 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以及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老师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带同学们走进多彩的课堂。也可以通过教师精彩的演唱和乐器表演导入, 让同学们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认识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从而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最终达到进入课堂内容的效果。进入课堂学习内容时, 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 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欣赏《春之声》时,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优美的春天的气息, 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 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灿烂芬芳的春桂, 偏偏起舞的蝴蝶, 蜜蜂。内容学习完毕后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进行展示, 可以是自我展示, 也可以是同伴展示以及小组合作。让小组之间相互比赛, 借此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还可以提高同学们团队意识。最后是教师的评议, 老师要表扬同学们付出的努力, 激励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给他们充分的鼓励, 真正让同学们爱上音乐。
除此外, 还需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 以更加有利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观念,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只有全面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才能更好的落实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战略, 为国家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唯有致力于将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相互融合、相互贯穿, 才能推动我国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巅峰, 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邵萍.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J]艺术百家, 2005, (08-09) .
1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十三
处理好知识的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无非用校风和成绩这两者来衡量,而端正校风要依靠有力而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优异的成绩要靠有效而恰当的教学,即知识教育。但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学又不能分开来谈。很难碰到一所学校风气正而成绩差;同样,也很难碰到一所成绩好而风气差的中学。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二者目的上的相辅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知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科学发展观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本着使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目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工作走到了一起。因此,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 1的,也就是他们都要经过同一座桥梁到达各自的彼岸。即通过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目的。那么,二者共同为自己的目的搭建桥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完成的是同一件工作。所以说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举例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助人为乐;知识教育(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学生间的互助关系,共同提高学习成绩。这就很明显的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目的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然而,近年来,众所周知,由于升学的压力,特别是高考的压力,造成许多教师,甚至是老教师,经常把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甚至,一些学校把知识教育以外的教学活动只给所谓的普通班,他们把知识教育以外的教学活动当成是某种任务来完成,而不是认为这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也有的班主任自认为自己的班级是所谓的重点班,拒绝参加除知识教育以外的其它活动。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教育之间也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陷入在误区当中。比如中考、高考,学生在进入初三和高三以后就会在学习方法、课时、作业量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许多学生在这个时期调整不了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心理上的一些波动,进而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因厌学而逃学、旷课;因厌恶某门学科而上课违反纪律,顶撞老师;因成绩差而欺骗家长和老师,误入歧途等等。这个时候,学生是很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但往往这个时候却是教师们,甚至是学校领导们把思想品德教育排斥的最远的时候。因为是毕业班,所以学校停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无谓”的活动。很多学校,取消了初、高三学生的“课外活动权”、、“运动会权”等。总之,一切可以放松心情,调整情绪,树立信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间丧失了本应有的理解与宽容,而这个时候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然而,班会也好,体育课也罢,都被用来考试、讲题,连班主任都找不到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在这个阶段,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分歧与矛盾。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
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我个人认为,就飞速发展的今天来看,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更为重要。近几年来不少有名大学的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不少少年英才成年后事业平平,就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这一关键问题上出了问题,他们作为自然人的综合素质太差。我们并不反对在某些阶段,比如毕业年级,学校教育向知识教育方向有所偏重,因为这是大势所趋,其改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整体上的统一,不能永远的矛盾下去。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要制定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让这个计划与知识教育工作相统一、相吻合,这样就可以使二者共同开展起来,互相促进。
三、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而在家庭和社会上往往出现偏重的现象
虽然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中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工作的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但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仍是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并重。这可以通过学校管理机制的设臵看出来。在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处(政教处)和教学处是同等地位的;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通常由专门的负责主任来管理;每学期教育和教学工作都要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从班级管理上来看,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体制还是具体教育行为上来看,学校都是重视思想品德
教育教育的。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说,教师要同时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使命。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大学似乎是一个高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品德教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因此,让家庭和社会理解学校教育,让他们的教育专业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会使学校教育受到干扰和阻碍。
14.造船工业与职业教育关系论文 篇十四
1与江苏省造船工业关联现状
船舶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推动了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如江苏省地方海事局与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手打造的“扬泰造船”、“辅助验船师”等项目,是行、校、企三方优质资源对接共享、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另一成功案例是在资源与利益充分啮合基础上,建设和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紧缺的“内河船舶驾机合一”人才的“根植共生”合作模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船舶类专业设置与江苏省造船工业发展关系研究”过程中,对全省职业院校和部分造船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及要求,了解了相关院校在“十二五”期间的招生策略。根据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江苏省造船行业发展规划,归纳梳理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数量与结构的矛盾
2.1.1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据统计,全国船企技能型人才中,高、中、低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数为1:6.16:14.53,世界平均值为1:3:6,发达国家为2:4:5,造船企业每一万载重吨大约需要100个岗位从业人员。如果按全省年造船量3000万载重吨的目标估计,需要30万从业专技人员;如果将企业需求人才的理想结构归纳为A(中小型企业)、B(大型企业)、C(央企)3类,根据抽样调查,按此比例统计所需的人员分类见,高(中)职人才需求最大。同时还了解到,造船企业中外包工比例过高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正逐步增加基本工数量。此外,海洋工程产品单品较多,需要大量生产设计人员。
2.1.2专业结构不匹配造船企业在船舶体、机、电3个专业方向的`传统人才配比是3:2:1。以前,船舶机械、船舶电气类专业多数转向通用型机、电专业,淡化了船舶特性,甚至于在一些船舶类知名大学也难觅船舶机电专业的位置。造船工业黄金时期,各类船用机电产品大都有生产厂家负责(或指导)安装、维修,因而企业对船舶机电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并不十分迫切。但是,随着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业结构向海洋工程方向的发展,船舶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矛盾开展凸显。现代造船技术向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则十分稀缺。
2.1.3生源结构不合理船舶行业在众多制造业中仍是外场作业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周期长的重工业之一。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发达的地区,在苏南,焊接、船舶工程技术、船舶驾驶等专业生源正逐年下降(焊接高职专业“十一五”期间的招生总人数小于1000)。在众多造船企业中,现场作业的装配工、电焊工中本省人士占比极少,使用外包工成为惯例。在中高级专技人员队伍中,外省从业者或由于家庭等因素并不稳定(曾有苏中地区某船企招聘的40多位外省专科毕业生5年中流失了95%),或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而另谋高就(流向浙江、山东、安徽等地),人才流失严重。
2.2教学内容与手段亟待更新
2.2.1课程体系陈旧船舶类相关职业院校中,各专业相对独立,在体、机、电三者中自成孤岛,涉及到造船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够,海洋工程的职业教育还是颇新的课题。尽管数字化造船驱动了第一轮专业课程改革,但由于我国造船企业的技术改造大都自成一体,反映在教学中也只是课程的加减法,难以形成现代的、有效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同时,造船是大型综合性工程技术,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相当的手段,即使现场教学也只能认识表象。仿真技术早已运用在装备制造业许多环节之中,我们的教学手段并没有跟上,部分中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场所还不完备,各院校对于核心技能的理解与设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2.2.2国际化程度低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国际化行业,各企业反映最多的共性问题就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英语水平太低。在中国从事船舶设计与建造者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并不多,在江苏省教育界,每年都有师资培训国际项目,但鲜见与船舶或海洋工程教育领域的交流。此外,船舶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校,缺乏工程实践。教育是教师先行的事业,师资尚且如此,又何谈工业的国际化?而职工素质将影响造船技术,影响造船质量和管理效率,影响产品附加值提升,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也必然会严重阻滞行业发展的进程。
2.3校企合作缺少互动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校企合作当前在如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奖学金及工学交替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依然停留在用人层次。校企在制度上的差异,使得专技人员可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教育主管部门虽再三强调教师必须保证每年有一定时间下厂实践,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造船是系统工程,每年2个月下厂锻炼难有收获,学生下厂实习环节也因种种原因效果不佳。而企业,一方面多数没有建立人才培养及储备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满足于现状。企业、学校的资源和信息难以实现真正的共享,学校与企业难以形成合力。
3江苏省船舶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定位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加强对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强化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结合。研究设置船舶仿真技术专业,为行业的两化融合储备人才。扩大高职、减少中职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技术技能项目培训,提高现有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3.2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师资必须要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对新教师,应该要求专业教师在企业跟踪完成相关产品的建造全周期,而不是以实践天数来衡量;鼓励从企业引进专职或兼任教师,进行适当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资助优秀教师出国修学,担负起学习、宣传和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及方法的责任。
3.3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15.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十五
1 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从狭义上说, 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欣赏、艺术知识以及艺术创作的教育;而从广义上讲, 审美教育还是一种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 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总之, 审美教育能够增长人的智慧, 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热情、高尚。这种人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能够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 审美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对培养全面型的发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身心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及强健的体魄, 使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 乐观豁达。文化素质就是使学生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 使学生的知识能够结构化合理化, 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思想道德素质的宗旨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及适应能力等。
2 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高校艺术教育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学家对完全沉浸于音乐的人的研究发现, 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思想感情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优美平稳的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而愉快, 能够起到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的良好作用;欢快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情舒畅, 能够促进人体胃液的分泌, 从而起到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目的。
2.2 高校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
(1) 艺术教育有利于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
人的大脑具有左右两个半球, 右脑被称为“形象脑”, 具有非逻辑机能;左脑被称为“语言脑”, 具有逻辑机能。传统的教育注重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因此就存在重智育、轻美育的弊端,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许多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 如果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 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得到开发, 由此可见, 艺术教育对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 这样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记住了许多, 但实际上这种记忆存在时间短, 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其忘掉。而如果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 比如在高校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音乐等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 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记住的知识会长时间不会忘记, 所以我们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 从而最终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2.3 高校艺术教育与道德素质的关系
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看成是教化的工具, 他认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净化学生的灵魂, 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的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促进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另外, 高校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感人电影, 学生也会被影片中的人物事迹所感动, 从而自觉地想这些人物学习, 这样学生就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 提升了自己的道德素质。
2.4 高校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 在这一群体中, 正义与邪恶、美与丑、高尚与庸俗是并存的,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 一定要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素质高的人高尚、优雅, 而审美素质低的人庸俗、低级。一个画家与一个从来都不作画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线条及色彩的审美韵味;一个音乐家与一个完全不懂得音乐的人相比更能感受到和弦及音响的巨大魅力。
2.5 高校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 人文学科又比较集中地提炼和概括了社会中存在的人文因素, 这些人文因素是人文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艺术在人文学科中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的, 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和完美。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主动、更自觉、更高雅, 使其逐渐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挑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以后的高校教育将会更加注重艺术教育, 更加注重对知识创新、人格健全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6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
我国高校艺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研究证明, 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潜能和启迪人的创造力的作用, 所以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改革中要将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引入到音乐教育中, 比如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被动灌输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索, 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改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等。
综上所述, 高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这项工程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真心地接受艺术教育,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才能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就要深刻认识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本文主要是就高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的论述。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恩寰.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2]魏世夫.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3]袁野.高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天府新论, 2005 (2)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梦与教育的关系07-06
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看当代的大学教育09-24
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研究09-12
家庭教育与孩子心理素质关系06-26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论文07-30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08-24
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分析论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