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2024-07-26

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9篇)

1.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篇一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分宁:今江西修水县,诗人的家乡。杜涧叟是他的友人。此诗写于诗人早年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之时。②阳关:古曲《阳关三迭》的省称。亦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③旌阳:山名,在分宁以东。

8.首句“水东流”三字在本诗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

9.有人认为“满川风月替人愁”写的真好,那么好在哪些地方呢?请你说说(6分)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宋·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5分)

9.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8.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6分)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迪书斋。8.与李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比,两首诗词描写的月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9.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估客:贩货的行商。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8.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5分)

9.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鉴赏训练 篇二

临江仙 席上赠张建康

□苏 庠①

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③召,未許钓船轻。

[注]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③宣室:古代宫殿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评说这首《临江仙》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作赏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

答:

2.结尾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3.江村诗歌鉴赏训练题 篇三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4.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篇四

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一、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例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例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例4: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例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四、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例7: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

五、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例10: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应考策略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做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②清笳③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人名,陆游的朋友。②晓:光明。③笳: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乐器。④觉:醒。⑤漏:古代计时器。

1.陆游的这首“记梦”词,上片写,下片写。2.词中描写作者身处冷落环境的诗句是: 3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描写哪四种景物?突出了它们的什么特征?

2.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唐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燕啄春泥,乱花迷眼。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为什么?

4.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主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材料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①。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① 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材料五] 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 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两个诗句。

4.《卜算子 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和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写了生活中怎样的细节?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案

一.参考答案: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2.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失意等)的情怀3.略(2分;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二.第1题找出关键词语,其实就是对全诗的整体理解,解答时要善于抓住将自然景物拟人化的词语,“如惜”、“爱”、“立”。第2 题比较甲、乙两诗不同的写法,甲诗写的是小池中的荷花,乙诗写的是西湖中的荷花,这样比较就抓住了解题的要领。甲诗是从小处入手,细致入微;乙诗是从大处着眼,境界开阔。第3题属于开放性鉴赏,无论喜欢哪一首,都是可以的,只要赏析合理到位,没有固定答案。

三、参考答案:1.梦境(梦醒后的)感想(各1分,具体写出其主要内容的,均给分)2.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2分,多写或少写的扣1分)3.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2分,要求说出鬓残,未死的含义,“心”的具体内涵,语句通顺。其它表达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四、参考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五、参考答案:1.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七、参考答案:(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八、参考答案: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二、参考答案:1.早莺争树(莺争暖树)草没马蹄2.C(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该题4分,(1)题2分,3.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4.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参考答案:(1)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答出“怨愤”之意,即可给分。2分)(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意思对即可。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各1分。共2分)

七、参考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八、参考答案:1.写了作者寄家书时“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2.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九、参考答案: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5.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篇五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注]

登楼感怀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 该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茫茫天地”可以联想到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由“华发苍颜”联想到作者四处奔波之苦;由“漫登楼”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由“辜负钓鱼舟”表达作者归隐不得之愁;由明王朝国势渐颓可感受作者对盛世不再的忧思。

答案: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诗人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诗人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诗人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句中,“漫”的意思是随意、漫无目的。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百无聊赖,“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表现自己的“愁”做铺垫。

答案:“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2.(2015·贵州六盘水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注]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1)试分析颔联中“倦”“堕”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手法,要结合描绘的事物的情态和景象作具体分析。

答案:“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堕”字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是要求分析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可见手法不只一种,“突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要抓住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特征。

答案: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生动形象。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3.(2015·大连重点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长相忆”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何处来”是关切的询问和惊喜,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答案要围绕“思念”“关心”“惊喜”分析。

答案: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语句的表达效果,一要抓住语句采用的手法,二要紧扣语句表达的情感。这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融情于景的写法,表达了对朋友到来的欣喜之情。

答案: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融情于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到来的欣喜、欢悦之情。

4.(2015·哈尔滨毕业班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姚 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窈窕”本身用来形容人的姿态,这里用来形容“春风”,可作为鉴赏的出发点;“绿”字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可以从化静为动的角度赏析。

答案:“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眼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两句写“山行”所见的景色,后两句写农家之乐,可以发现诗人的行踪,从山中来,到农家去。其心情可由所写之景分析。

答案: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注]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叠音词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在了解了叠音词的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心。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葱郁茂盛、繁复厚广的样子。同时,叠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2)请赏析“一时放春入”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语句一般应从运用的技巧、描绘的景象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欣喜(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注]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注】 人人,即那人。

(1)“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句用夸张手法埋怨分别之快,下句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②两句借对风的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

★(2)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白话入词,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

7.(2015·甘肃省天水市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可从写景的角度和特点入手。结合诗句分析可知,“雁声远过夕阳楼”中“雁声”与“夕阳楼”是视听结合,“远过”与“楼”是动静结合。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即可,因为这是一首羁旅诗,所以表达的是游子怀人之情。

答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过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绘出了一幅辽阔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所谓诗眼是指能够集中体现诗歌思想的词语。这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人的愁苦,由此可以确定本诗的诗眼为“愁”字;结合 4 全诗分析诗句是如何体现“愁”的即可。

答案:“愁”字。诗歌句句围绕“愁”字展开,首句写主人公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其悲秋情怀;第二句写梧桐叶落的景象触动了他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第三句写他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无字到”,更添愁苦;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只闻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8.(2015·辽宁省鞍山市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1)欧阳修词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残”字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字写出了柳条之初生。“残”“细”二字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6.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篇六

一、概念整合

1、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话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技巧解析

诗歌的思想感情分为七类:离愁别绪、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物诗、感时咏怀、爱情闺怨。

1、离愁别绪

1)概念: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是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示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独身漂泊,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孤苦、落寞、忧愁之情。

2、咏史怀古

1)概念: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2)基本主题:建功立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理性思考。3)表达感情: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 4)示例:《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作者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3、山水田园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诗统称为山水田园诗。

2)基本主题: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山川美景、热爱河山;厌弃官场、品格高洁。

3)表达感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4)示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春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保持人格高尚的志向。

4、边塞战争

1)概念: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为主题。2)基本主题: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

3)表达感情:主战思想;反战情绪;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4)示例:《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无声谴责的思想感情。

5、咏物诗

1)概念:通过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即写物就是抒发自己的志向与理想。

2)基本主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3)表达情感: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4)示例:《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6、感时咏怀

1)概念: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2)基本主题: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际遇,表达个人抱负和感情。3)表达情感:用乐景写乐情,用悲景写悲情;用乐景写悲情,用悲景写乐情。

4)示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含家悲已的感情,感人至深。

7、爱情闺怨

1)概念:以爱情、悼亡、闺怨为主题的诗歌。

2)基本主题: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3)表达情感: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4)示例:《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专题讲解 【例题解析】

(2012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卜算子

泊吴江夜见孤雁①(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

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

2、(4分)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一点2分)

【拓展读练】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来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4、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3分)B(虚写,诗人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2、(4分)要点: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荒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真题再现】

(2010年高考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7.红鸟与神像诗歌鉴赏 篇七

那年,今载,我是那颗梧桐树上的

一只红鸟。

/

凭烟雨,

每天

你窗棂前掠过。

谁让你那一年一个甜蜜的吻,那一个媚眼、

一句诺言。

/

旭日晚霞,

雪纷飞,

心仪重,扑扑。

千年;

依旧,依旧

檐下,我啾啾,你瞅瞅。

/

如今

谁让你,

又披上如玉温柔的红衣。

若影中,

一朵朵梅红飘逸,

湿了红鸟的双眸!

/

心动,心动、

扑,扑扑。

红烛里,

你的脸通红,通红,

又一年——红鸟该为你拂尘了

一尊神像——血红血红的泪珠......!

红红的.小鸟在蓝天中飞翔,

有时在树梢上歌唱。

夜,静、静、凝一地的白霜,

就会哀鸣。

看到百年的你如今变成了神像,

你那么美丽端妆又慈祥。

为何化作一神像?

小鸟在惆怅!

/

就为百年前的一句诺言,

红红的小鸟啊!

每天

会悄悄地来到你的身旁,

为你拂尘、

跟你讲话;讲过,

大海,蓝天、

南方的小巷、

古塘桨动着舴艋、

北方的雪花 ,一树树的墨梅.......!

/

化作红红的小鸟啊!

就是

为了你一句诺言,

即使是谎话,

8.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 篇八

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组许慧

摘要: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通常事倍功半,因为诗歌虽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且表达方式复杂多变。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内容必然也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文集中对高中诗歌鉴赏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力求为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而课堂教学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教师和学生都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心理影响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往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学生变成了做题目的机器,师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态度的教育,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为主体,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会动笔不会动脑。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学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鉴赏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2、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来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那么对于李白其人以及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3、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将剖析开来的诗歌内容板书在黑板上,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 1

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中学生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更谈不上情感的体验,所以要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柳永《雨霖霖》时,教师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别》,将学生引入离别的感伤氛围中,再用伤感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3、颠覆传统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笔者认为,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 2

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更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9.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设计 篇九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平常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平,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平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上一篇:督政下一篇:人工智能辩论